拿破仑法典三大原则体现了自由平等和什么的原则


· 超过68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这部法典可以用3项原则予以概括:自由和平等原则、所有权原则、契约自治原则。
①就自由和平等原则来说,该法典包括两条基本的规定。第11条规定:“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民事权利是指非政治性权利,包括关于个人的权利、亲属的权利和财产的权利。第488条规定:满21岁为成年(1974年改为18岁),到达此年龄后,除结婚章规定的例外外,有能力为一切民事生活上的行为。这就是说,在原则上,每个人从成年之日起,都享有平等的民事行为能力,虽然关于这种能力的享有在法律上定有某些限制。
②就所有权原则来说,法典第544~546条给与动产和不动产所有人以充分广泛的权利和保障。所有权的定义是“对于物有绝对无限制地使用、收益及处分的权利”。国家征收私人财产只能根据公益的理由,并以给予所有人以公正和事先的补偿为条件。不论是动产或不动产的所有人,都有权得到该财产所生产以及添附于该财产的一切物。这一规定使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可以自由地使用、收益和出售,同时农民的私有土地也得到了保障。该法典还规定了对他人财产的用益物权和地役权,这对小农经济是重要的。
③契约自治,或称契约自由原则,规定在第1134条中:“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除非该契约违反了该法典第6条所说的公共秩序或善良风俗,才不具有法律效力。契约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表示的一致,其目的在于产生某种法律上的效果,或者将所有权从一人移转于他人,或者产生某些债务,或者解除当事人先前缔结的债务,或者只是改变已经存在的一些约定。该法典赋予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人的意思表示的一致以等于法律的效力,来使他们以自己的行为产生相互间的权利义务,从而改变其原有的法律地位。所以,契约自治,也称为当事人意思自治。契约一经合法成立,当事人必须按照约定,善意履行,非经共同同意,不得修改或废除。契约当事人的财产,甚至人身(该法典原来规定了对违约债务人的民事拘留),都作为履行契约的保证。基于这些观念,立法者作出了一系列规定:契约义务的强制履行、不履行的损害赔偿、履行迟延、债务人的破产程序等等。
在《法国民法典》中用1000多条条文来规定契约之债,可见契约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性。契约自治也是在形式上平等和自由的名义下实行的,并且是自由和平等原则的逻辑结果。对于这个原则,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中予以深刻的批判。
随着100多年来法国政治、 经济、社会情况的变化,该法典也经过100多次修改,以不断适应新的情况。其中较重要的有:1819年的法律废止了第726、912两条,从而使外国人在继承法上和法国人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1854年的法律废止了第22~33条的民事死亡制和第2059~2070条的民事拘留制;1855年的《登记法》改进了关于抵押权的规定。
1871年开始的第三共和国得到巩固以后,进行了范围广泛的法典改革运动。该运动主要针对婚姻法和亲属法,结果,关于结婚的形式要件和实质要件的修改,特别是放松了对于父母同意的要求,对当事人较为方便。离婚制度一度于1816年废除,1884年得到恢复,但基于夫妻共同同意的离婚到1945年才得到恢复。关于亲权的行使,发展了加以控制的制度,并且在1889、1910、1921年的《受虐待或遗弃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规定,亲权在一定条件下可予以剥夺或限制。由于战争的结果,1923年的法律曾对收养的规定作了重大修正,1966年的法律再次进行了修改。关于夫妻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由于1891、 1917、 1925年的法律补充规定了对配偶遗产的一部分享有用益权而有所扩大。1965年的法律根本变更了在丈夫单独控制下的夫妻共同财产制。废除了奁产制,并且许可妻子在不经其夫同意下开立银行帐户,并管理其个人财产。1970年的法律废除了丈夫是一家之长的原则。最后,1972年的法律废除了婚生子女和非婚生子女的不平等地位。
法典的影响该法典在不少资产阶级国家里有颇大的影响。
首先,在1804年原属法国因而自该法典施行之日起即属于它的效力范围的一些国家中适用,比利时和卢森堡仍然把它作为自己的法典。该法典在法国的某些前殖民地中也仍在施行。例如,加拿大的魁北克省现行的民法典,部分以该法典为基础,部分以《巴黎习惯法》为基础。美国的路易斯安那州自1825年起采用了该法典,不过作了若干修改和补充。
其次,有些国家以该法典为蓝本制定本国的民法典。例如,1838年的《丹麦民法典》是依据该法典制定的,1940年的《希腊民法典》也是以该法典为范本的 。最后,还有很多国家的民法典在编纂时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该法典的影响,如1896年的《德国民法典》、1907年的《瑞士民法典》、1867年的《葡萄牙民法典》、1889年的《西班牙民法典》、1855年的《智利民法典》、1869年的《阿根廷民法典》、1916年的《巴西民法典》等。
《拿破仑法典》是人类历史上资产阶级国家的第一部民法典,原则鲜明,编排合理,逻辑严谨,语言简洁,是世界法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这部诞生于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是法国大革命时期,为保卫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果实而制定的。而且这部法典的立法精神和原则也为后来许多欧洲国家借鉴和效仿。随着拿破仑在欧洲的军事扩张,《拿破仑法典》也被应用到法军所到之处。由于该法典的系统性、完整性和规范性,因而对后来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产生了巨大影响,起到了立法规范的作用,从而具有了广泛的世界意义,其内在的价值和思想即使在今天也仍然光彩夺目。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还原历代共识、回击污蔑谣言、捍卫共赢底线、观点无关本职。】

【别鹤按:本文首发于2011年,纪念辛亥百年,当时用作明吧吧刊,作为华夏文明天下为公的道统脉络之梳理,不涉当下,个别表达与今天观点已有所不同,但保留当时原貌,欢迎批评】


下部 第一章 德篇 阳时第四

2011年7月 别鹤(方源野)撰

四、辛亥:75—100

(辛亥百年献礼电影之一)

引言:百年辛亥,如何看待,从哪里来,向何处去?这与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然而,在价值判断之前,先要事实判断。只有在“真”的基础上,才能讲“美”和“善”;只有在“理”的前提下,“情”与“法”方可成立。故,本文尽量言必有据,抛砖引玉。某些专业化细节上,参考了段振坤先生《黄帝学说集》《政治五原则》、伍立杨先生《铁血黄花》等当代杰出研究成果,特此说明。

(图: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像)

1、辛亥革命是什么样的革命?

中山先生指出:“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利,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利,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利,故要社会革命。”辛亥革命,即反抗奴役,追求民族、民权、民生解放之革命,“使中国为世界最强之国,最富之国,又政治最良之国——人民最安乐之国”。

2、这就是中山先生创立“三民主义”的由来?

确切说,三民主义不是中山先生创立,是他归纳而来,“实中国上古圣贤遗传之学说,演绎数千年来汉民族所保有之治国平天下理想而成”。【源野按:故非国民党一党独占之专利,而是所有华夏人的天下为公道统之魂】

“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即内察华夏之传统、外观世界之潮流而归纳。

4、华夏传统如何归纳出三民主义?

由母系民生,而父系民族,而大同民权。

5、世界潮流如何归纳出三民主义?

由母系博爱,而父系自由,而大同平等。

6、三民主义为何由中山先生归纳出?

除了他的远见卓识,还有时代背景。

人类知行关系,分三期进化:一期,母系知行合一;二期,父系行而后知;三期,大同知而后行。中山先生处于二三期之交,即归纳、演绎之交,故从母系、父系归纳出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由《礼运大同篇》来,“吾人无穷之希望,最伟大之思想”。《礼运大同篇》描述了母系氏族社会,“皆有所养”即民生,“讲信修睦”即民族,“选贤与能”即民权。【源野按:母权是无权之权,是所有基本权利与保护基本权利的原始公权力得以成长的地底根基,也是父系家族民族、大同共和民权的最广阔的保护伞,基于最初的平均地权、普遍私有制的原型,它体现为一种超阶级、超宗教的,道法自然的图腾集体潜意识,与现在刻意性别对立的那种“女权”和解构原始公权力造成散沙被奴役的“白左”是不同的】

9、《礼运大同篇》为何不是描述父系?

生产剩余出现,男性靠着强力霸占剩余,奴役打破了“大道之行”,此乃父系由来。《礼运大同篇》描述特征是母系社会,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漫长五十万年,人性、种性皆由母系孕育。五千年父系既是必然,也是偶然。

10、那么父系社会的优点呢?

如轩辕黄帝说:“强梁者不得其死,好胜者必遇其敌”,强力才能战胜强力,领袖才能带领全民战胜奴役。父系社会的优点,就是在一代代伟大领袖的领导下,解放出母系社会赋予的天性,走向第三期大同社会。

11、什么样的天性呢?

执雌持下之母系民生、天人合一之父系民族、天下为公之大同民权。【源野按:这就是“道生一”(纯粹权利生一切权利),然后“一生二”(基本权利、原始公权力之阴阳),然后“二生三”(阴阳权利权力之关系,形成母权-父权-大同之循环),然后“三生万物”。】

12、什么是执雌持下?

轩辕黄帝《金人铭》“执雌持下、人莫逾之”是黄帝学说的核心,指任何人不能凌驾于同胞的独立人格和生存权利之上,即民生人道。中山先生“民生史观”由来于此,轩辕之后“百家言黄帝”“学者所共术”同样由来于此。这是五十万年母系社会,给五千年父系社会留下的胎记和元气。

13、何为“强梁者不得其死,好胜者必遇其敌”?

所谓强梁,肆意侵犯民生。保护你我他独立人格和生存权利的,是同一道长城,若肆无忌惮地侵犯,今天轮到张三,明天就可能是李四。纵容强梁,会造成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蚩尤那样“最为暴,莫能伐”,人人自危,惶惶不可终日。需要一种实力,对抗强梁的权力,保护民生权利,轩辕黄帝“出其锵钺,奋其戎兵,因而擒之”,就是这样的实力。与老聃读黄帝书的笔记《道德经》“知其雄、守其雌”“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是一个意思。

14、轩辕黄帝是从何概括这一原则呢?

法天则地、道法自然而来。天地之大德曰生,天之道犹张弓,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损之,不足补之,这就是民生之道。所谓道,按考古解释,即天赋的独立人格与生存权利之法则。所谓革命,顺天应人,终极需要是为民生。所谓执雌持下,《黄帝四经》曰“雄節妨生,大人則毀,小人則亡。雌節承祿,富者則昌,貧者則穀。”

15、轩辕黄帝为何“法天则地、道法自然”呢?

考古验证,黄指孕妇,帝通“蒂”指女阴,地母崇拜是帝字的源泉,黄帝是母系部落名。轩辕时代,仰韶庙底沟文化,是母系鼎盛期。轩辕是母系氏族的男性军事行政首领,所谓“执雌”“持下”,便是按母系氏族民生之道而行。

16、为什么说母系是知行合一,父系是行而后知呢?

母系可以做到,父系天下大争,“道术将为天下裂”,无法做到,只有长期实践后,从历史教训总结正确的规律。欧洲洋教中世纪的黑暗,就是违背了这一规律,自以为上帝化身,造成千年地狱。柬埔寨红色高棉,也是如此。轩辕黄帝《金人铭》“慎言语”,中山先生《建国方略》“知难行易”,说的就是这一规律。

17、那么,我们称黄帝子孙,轩辕黄帝时代有没有父系萌芽呢,如果没有,父系又是如何形成呢?

轩辕距今六千年左右,是仰韶庙底沟时代,属彩陶系统,在黄河中上游。彩陶的地阴花纹,妇孺的合葬墓规格,轩辕的孩子从母姓,是反映母系鼎盛期诸多铁证中,突出的三个。蚩尤是东夷后岗时代,鼎系统,黄河下游,父系萌芽。黄帝蚩尤之战,是母系与父系之战,黄帝擒杀蚩尤后,担心蚩尤一类的强梁泛滥成灾,《金人铭》通篇表达了这一心声,故“执雌持下”贯穿所有黄帝之书,黄帝之书成了后世一切学派之本。距今四千年左右,九州铸鼎,彩陶绝迹,承蚩尤而来的大汶口系统,发展为龙山系统,吞没了仰韶系统,神州大地在大禹之后完全成为父系社会,“大道既隐,天下为家”,进入世袭家天下时代。

18、黄帝之书有哪些呢?

段振坤先生《文化尊黄》指出,《三坟》→《归藏》→《丹书》→《金人铭》→《三德》→《黄帝四经》→《黄帝内经》是黄帝之书链条。《道德经》为《三坟》之精华。祝融、苍颉、容成、隶首、大鸿、大挠、伶伦、荣将,皆为黄帝诸子。从商朝到春秋战国,形成了历史上最大的黄帝学派。《汉书·艺文志》署名黄帝的著作达187篇,计291卷。

19、为何黄帝之书成为后世学派之本呢?

“东巡大海,南登湘与熊,北上釜山,西略至崆峒”,仰韶系统统一华夏地区后,在1000平方公里范围内,有87个部落,1309个氏族,26万多人口,演变形成了汉民族的百家姓。故黄帝子孙追根溯源,莫不以黄帝学说为宗。

20、统一华夏地区,华夏二字又如何解释呢?

華者通地母,夏者通人。从山海经等古籍,到现代考古,都认为华山即花山,位于太古之昆仑,该花山之“華”即彩陶地阴花纹——兰花或玫瑰花,又通树花、火花、日华、光华。“夏”象人形、表人意。華夏二字简言之,来自丰饶之地的母系氏族人类。黄帝率花山先民,辗转黄河,统一中原。

21、华夏与人类是同义词,那么其他人种呢?

同盟会普遍认为,其它人种原为飞禽走兽之种,受华夏影响进化为人。中山先生《建国方略》指出:物种以竞争为目的,人类以互助为目的,顺此原则则昌,不顺此原则则亡。故只有华夏母系氏族,才是世界唯一的原生人类、进化根源,为后来每一个新的人种,每一桩新的建筑,奠下基础、树起墙垣。中山先生祭轩辕黄帝“世界文明,惟有我先”便是此意。

22、这个结论,耸人听闻吧?

其实,我们祖先一直这样看。华夷之辨,即文明与野蛮之辨,即人类与禽兽之辨。“闻以夏变夷、未闻以夷变夏”,只有华夏引导各个物种进化为人类,接近于自己,而不是自己从人类退化为蛮夷戎狄,堕落为野蛮奴役。现代科学也表明,灵长类动物进化为人,是雌性可以用手照顾幼仔,而脚直立行走,从广阔的视野打开了理智大门,确认母子关系,“以互助为目的”形成了社会,成为一个个人种。这个起源是模仿谁?诚华夏也。中山先生说“自古制器尚象,开物成务,中国实在各国之先”,其来有自。

23、华夏是唯一的原生人类,那是从什么进化而来,又是怎样发展下去呢?

华夏者,法天则地之人也,“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人地物货为母系之大经,衣食住游乃父系之救济。父系第一阶段,为天道经济之民生,我们将仰韶彩陶系统母系鼎盛期的轩辕黄帝,与后岗鼎系统父系萌芽的蚩尤那个时代,统归为父系开端。轩辕“执雌持下、人莫逾之”,乃民生之领袖,此即中山先生归纳三民主义之民生来源,民生哲学是整个三民主义理论的根本:生活的目的,在增进人类全体之生活;生命的意义,在创造宇宙继起之生命。

24、中山先生是怎样阐述民生哲学呢?

他说:“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并指出,“物产之丰、宝藏之富,实居世界之第一,人民之数亦为世界之第一,聪明才智自古无匹,承五千年之文化,为世界所未有,千百年前已尝为世界之雄矣”,又说“革命成功之后,将我祖宗数千年遗留之宝藏,次第开发,人民之衣食住行四大需要,皆有一定之经营,为公众谋幸福”,并说“社会之所以有进化,是由于社会上大多数的经济利益相调和。相调和,就是为大多数谋利益。之所以要调和,就是要解决人类的生存问题。社会进化的定律,是人类求生存。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好像天空以内的重心一样”,还说“心者,万事之本源也”(《建国方略·心理建设》)。其民生哲学,植根于此。

(图:文武大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像)

25、那么父系第二阶段呢?

即民族阶段。紧接蚩尤而来,夷狄四侵,规模最大的前两次,一是犬戎灭西周,二是五胡灭西晋。

26、这两次有什么后果?

犬戎灭西周,五百年天下大乱;五胡灭西晋,四百年天下大乱。这两次,都使黄帝子孙民不聊生,国土沦陷。故诸子皆叹:大道隐没,道术破碎;六朝更是寄希望于外来的佛教,“南朝四百八十寺”,隋朝“佛经多于六经十百倍”。

只有华夏人种从一盘散沙团结起来,凝聚为一个彼此认同的强大集体,即民族,才能捍卫生存权利不受四夷侵犯。

28、民族靠什么凝聚呢?

母系民生时期,人地物,生父系之民族历史,人地货,生父系之民族语言。这是天人合一的民族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母系之衣食住游,扩展为父系之身、家、乡、国,便是民族凝聚。换言之,历史语言之文,身家乡国之明,“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就像民生体现为经济,民族则体现为文明。

29、那么,是怎样完成的?

汉唐完成。故历朝历代复兴华夏,都以汉唐为标杆,从汉医药到唐本草,从汉五铢钱币到唐开元通宝,从汉九章到唐六典,从汉三公九卿到唐三省六部,影响根深蒂固。

30、能举一两个例子么?

譬如崖山、甲申之后,两次恢复中华振兴中华,朱元璋“明官制,沿汉唐之旧而损益之。”“诏衣冠如唐制。准唐之旧而增损之,日进二十条。”“汉九章为宗,至唐始集成。今制宜遵唐旧。”孙中山“汉唐发展昌大。唐之六典,六法全书。”“吾皇汉民族精神,且发扬流衍于无极,文之望也!”“如汉之文景,唐之贞观,保民为善。”

31、汉唐是怎样实现民族复兴,有什么样的启示?

便是我前面说的,从历史、语言、身、家、乡、国六个方面复兴。

汉开史记,唐修八书,两奉轩辕黄帝,上承轩辕之史官传统,“尊祖之风,贻诸万叶”(李世民语)。

扫除秦火之灰烬,汉赋散文流芳百世,澄清六朝之释风,唐诗乐舞冠绝古今。汉唐音韵,富丽殊绝,“人类有史以来翔实无间断者,亦惟中国文字所独有,旁及邻圉,吸收而同化之”(孙中山语)。

“汉官威仪、唐制衣冠”,“汉家子”史不绝书,“唐人街”遍布全球。汉人唐人者,华夏之昵称也。

姬周以降,诸侯独大;魏晋九品,门第阻隔;五胡有中原,华夷之姓杂然不辨。汉以推恩令废封建、察举制举孝廉,唐以科举制消门阀、氏族志辨夷夏。

汉郡县、三老,“治大国若烹小鲜”,唐州县、驿舍,“其基址必皆宏敞”。

汉首开西域,西出葱岭,东设四郡,北驱匈奴,南平滇国,虽中期有百年羌乱,但强弩之末,仍击溃乌桓、南匈、西羌,仍有班定远征西域,马伏波定安南,曹孟德北扫白狼山。唐收复西域,西辟咸海,东灭高丽,北逐突厥,南定交趾,虽中期有安史之乱,但强弩之末,仍击溃吐蕃、南诏、回鹘,仍有张义潮征西域,高千里定安南,李德裕北扫杀胡山。汉唐数百年自卫反击战,开垦、奠定了中华固有之疆土,世称“汉疆唐土”。

38、那么,第二阶段父系的民族,如何与第一阶段母系的民生衔接呢?

汉唐立国,皆黄帝大道。汉之民生,文景之治,高祖定约法三章废挟书妖罪,终至天下晏然,刑罚罕用,钱累巨万而贯朽,史称“德莫厚于汉文”也。唐之民生,贞观开元,太宗以黄为贵儒为次释为客,终至斗米三钱,囹圄常空,小邑犹藏万家室,史称“振古以来未有”也。恢复民生,汉唐才会爆发空前绝后的国力,使这个民族从此屹立,虽历经劫难,仍屡仆屡起。

39、每一次成功,总有破坏、建设两个任务,汉唐完成了“建设新世界”,那么谁先“破坏旧世界”呢?

四次伟大复兴:犬戎灭西周后,秦为先驱,汉为大成;五胡灭西晋后,隋为先驱,唐为大成;蒙元灭南宋后,龙凤为先驱,明为大成;满清灭南明后,太平为先驱,辛亥为大成。秦、隋、龙凤、太平,虽二世而亡,尚未完成驱除胡虏恢复中华之重任,但为后来的汉、唐、明、辛亥,扫除了部分障碍,在建设上,也初步和局部形成了统一。当然这是粗线条,不可一刀切,如洪教主和太平天国整体就无法一类评价。【源野按:今观点已不同,“秦-汉”应为“楚-汉”,“秦政”则为犬戎灭西周引起华夏内部之畸变,但迅速被汉拨乱反正,详见《周秦汉三制之变》】

40、可微观地看,秦与汉,隋与唐,龙凤与明之间,是斗争关系,为什么说是继承关系呢?

局限于朝代,当然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然而,放在民族复兴背景下,可以清晰地看到,是前仆后继。

譬如龙凤政权与大明王朝,都是北伐蒙元。韩宋是包围战,一路捣内蒙“上都”,一路伐朝鲜,一路取中原,三面合围“元大都”,“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黄河上下尽入势力范围,光复汴京。朱明是纵深战,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守潼关,据其户枢,进兵元都,不战可克,“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长城内外尽入势力范围,光复燕云。缺了前者,后者没有基础,缺了后者,前者难竟全功。

42、那么宏观地看,四次伟大复兴,是一种循环吗?

不是简单重复,而是一种波浪、螺旋式的进化循环。汉朝完成第一次复兴,表述为“民生/民族”;唐朝完成第二次复兴,表述为“民生+民族”;明朝完成第三次复兴,表述为“民族/民权”;辛亥完成第四次复兴,表述为“民族+民权”。这也导出第三期,大同民权阶段。

43、那就说说前两次复兴吧,汉唐这样表述区别在哪?

犬戎灭西周五百年后,汉朝完成了民生和民族第一次复兴;五胡灭西晋四百年后,唐朝完成了民生和民族第二次复兴。不过,汉朝民生路线,体现在高祖文景;民族路线,体现在武帝。文景之治,对匈奴忍辱负重,重民生而轻民族。武帝“不在六艺皆绝其道”,罢黜文景之治黄帝学说,“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重民族而轻民生。两者矛盾,是唐太宗李世民调和的。

44、具体说说,是怎样调和的?

立国之本:道为一,儒为二,释为客。

李世民影响下,李渊颁《先老后释诏》“老教孔教,此土先宗,释教后兴,宜崇客礼,令老先、孔次、末后释”。李世民“缅惟至道,思革前弊”,并主持修订《群书治要》,从三皇五帝到西晋胡乱之前正本清源。李唐历代,祖述李聃,神化老子,奉为朝野之本。中唐确立了轩辕黄帝的国祭。

李世民以“释奠礼”立孔子为先圣取代周公,孔颖达《五经正义》混一南北,“遂为万世之定制庙祀遍天下,是后世有考”。中唐韩愈,则开宋明儒统之先河。

47、释为客,又何解?

玄奘《大唐西域记》称中华为天下之源,印度为夷狄之所,一改佛门贱夏尊夷之风,创唯识宗,成为后世反清革命之利器。慧能创立禅宗,骂释为胡,撕佛经以藐视,自见其性,归于轩辕黄帝“众人惑惑我独不从”大道之源。所以,唐太宗将表面上的汉文帝“道”与汉武帝“儒”,本质是母系民生和父系民族两条路线融为一体【源野按:并以前者驾驭后者,此为帝制向共和之转型枢纽】,又留下了中体西用的经验,实现了轩辕之后,第二期大成。

一个贪污犯罪率降到历史最低点、土地劳动生产率达到顶点的民生治世,一个扫灭四夷保持近三百年强势、恢复并超越汉疆而独步天下的民族帝国,一个数百年混乱后“文物仪章莫备于唐”的民族文化,一个沿至五代、赵宋、韩宋、朱明、明郑、太平天国、民国、韩、越、日而开创民权的法制(见中山讲五权宪法),甚至两部执政教科书《贞观政要》和《帝范》,他当之无愧成为光照千古的宝镜。从柴荣到朱棣,从顾炎武到蒋经国,千年以降,一切致力于民族复兴的伟人,均奉他为标杆,概莫能外。正如抗战时期成本俊和柳克述各自写的传记:“太宗乘天下鼎沸,叱咤风云,荡平群寇,修齐庶政,然后南征北讨,收服四裔,威令所行,东综日本海,北逾西伯利亚,西被底格里斯河,南极印度及海洋洲,国势之盛,且超汉代而上之。太宗诚自古未有之民族英雄也!”“由于李世民的崛起,拨乱反正,使数百年黑暗的世界,一变而为光明的世界,并由于其武功文治的辉煌成就,使华夏民族在此时期成为了世界文明的中心,不仅树立了一种独立的开创局面,尤其成功了一种引导全世界走向高度发展的境界。”

49、给后人怎样的启发?

贞观拯危亡、登衽席、匡文教、复汉疆、树帝范、立典章【源野按:又平突厥、夷铁勒、制西域、通吐蕃、服天竺、征辽东,扫灭十胡,文武全兴,见《贞观誓》】,是在五胡余焰日炽,突厥“戎狄之盛古昔未有”,操纵中原几十个傀儡围剿,汉家故土西域辽东沦陷数百年,文化从南朝“四百八十寺”到隋朝“佛经多于六经数十百倍”支离破碎,中原人丁稀少、良田荒芜的局面下,万象更新。因此,历朝历代陷于逆境,都从贞观找到信心。用唐太宗的遗嘱来说,又是向汉高祖拨乱反正、汉文帝弘济苍生、汉武帝肇造区夏看齐并超越,此即中山先生归纳三民主义之民族来源:汉唐文明,天人合一。正所谓“余之民族主义,特就先民所遗留者,发挥而光大之”“使万姓超苏,庶物昌运,此则应天顺人之作也”。

(图:现代中国之父孙文中山先生像)

50、那么贞观之后,应该进入第三期,民权阶段了吧?

李世民称“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比孟子“民贵君轻”思想更进了一步。贞观律基础上《唐律疏议》《唐六典》,便是世界五大法系之一“中华法系”蓝本。唐末《无能子》,即从道法自然角度,否定了君主制。然而大规模否定君主制,是在明朝后期,此乃世界三百年,民权共和之先声。

两个历史背景:一、蒙元灭南宋、满清灭南明,是继犬戎灭西周、五胡灭西晋之后,第三次和第四次大规模异族入侵,并且,这两次灭亡了我们的国家;二、当时的蒙古满洲征服者,将其游牧渔猎部落内部形成的等级制和奴隶制,强加于神州大地,布下了一个从厨房到卧室层层奴役三六九等的罗网。这两方面,史无前例,刺激了仁人志士。

意味着,既要效仿汉唐,实现第三次、第四次民族复兴,也要冲决罗网,走向民权共和,方可一劳永逸,抵抗元清之遗毒。

53、明朝后期有这个趋势么?

先要看明朝是否完成了第三次民族复兴。第三期民权的潮流,是第二期民族的推动。若民族没有恢复和振兴,即使有民权,也是为异族作嫁衣。

54、明朝完成了第三次复兴吗?

明朝将蒙古赶回大漠,虽陆上没有恢复汉唐的西域故土,可海权空前发展,如郑和、郑成功“二郑”,如南洋大规模移民。这个意义上讲,是比较成功的复兴。

55、陆地适合居住,海上呢?

海权发展,带来商业的发展,商业发展,带来市民阶层的崛起,但市民崛起,并不等于改变了农业社会的规则,而是与其并行向契约化发展。这在明朝后期的江南,尤为突出。因为古今中外任何一个国家,尤其我们,契约规则恰是乡约自治的习惯,而乡约在宋明最为突出,满清极力扼杀的就是它。

56、这是否明朝后期大规模的民权萌芽?

是的。契约化规则,主张明确的权利义务。人尽其才,为士人之权;地尽其利,为农人之权;物尽其用,为工人之权;货畅其流,为商人之权。一言以蔽之,此乃国民之权,叫做政权。

57、除了政权,还有什么权?

管理众人之权,叫做治权,二者统称民权政治。“權的作用,簡單的說,就是要來維持人類的生存。”

58、政权与治权之间,是什么关系?

乘客与司机的关系,主人与保姆的关系。用《黄帝四经》表述:“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故执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废也。故能自引以绳,然后见知天下而不惑矣。”

表达了三层意思:生存权利→政权权力→治权权力。前者是私人权利,后两者是公共权力,前者决定后者,后者捍卫前者。

60、怎样决定,怎样捍卫呢?

私人权利让渡一部分给公共权力,同时保证私人权利约束政权权力,政权权力约束治权权力。中山先生有两个比喻:活塞可以推出去,也可以拉回来,机器运转,反掌之间,这是私权约束政权。四万万民众是刘阿斗,掌握“宫中”,政府是诸葛亮,掌握“府中”,这是政权约束治权。

61、私人权利部分让渡给公共权力,举几个例子?

大的比如纳税。小的,比如高速公路上,如果飙车,会危害他人安全,这部分私人权利必须让渡出去,由公共权力统一管理,公路才能秩序井然,保证每一辆车安全。中山先生《临时约法》第一章第二条“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二章第五条“一律平等”,第六条“享有左列各项之自由权”,便是体现了这个原则。

62、一律平等,中山先生怎样解释呢?

民十三年演讲《民权主义》,辨析了三种平等,一是世袭那样的不平等,一是平头的假平等,一是立足点的真平等。换言之,即政治上恒定的地位平等、机会平等。然而这是不够的,还要有分配结果的比例相对平等,特别是以阶级调和促进起点平等,否则强凌弱、众暴寡,仍是一个无道世界。这又导出:服从多数,保护少数。

63、保护少数是什么意思,为何要保护少数?

保护少数,不是指少数群体,是指个体。生存权利不是抽象的,它落实到每一个国民头上。在这个问题上,你可能是多数,在另一个问题上,你可能是少数。今天你可能是多数,明天你可能是少数。因此保护少数,就是给自己最大的保护。

64、能举几个例子吗?

从反面讲,苏格拉底之死、雅各宾暴政,乃至一些运动“试看整人者,人亦整其人”,只服从伪造的多数,不保护少数。正面来说,起草一九四七宪法的张君劢,不是三民主义者,而是梁启超的嫡系,是少数,但中山先生擎画的共和政治,渐入良轨,允许少数派表达观点。再如,中山先生成立黄埔,陈独秀一方是少数,作为西方“非主流”思潮的马主义,当时在中国的信徒也是少数,但中山兼容并蓄,形成了北伐统一最广泛的社会基础。

65、这两种平等观,形成了怎样的政治思潮与格局呢,二者缺一不可吗?

地位机会恒定平等,是自由主义起源,如欧美“免于强制”的古典自由主义,强调市场竞争、限制政府权力;分配比例平等和起点相对平等,是社会主义起源,如英国工党、北欧汉森、罗斯福新政等,强调在尊重个人财产前提下的宏观调控、福利医疗保障。一般说来,资本家倾向前者,工农倾向后者,二者在士人之中寻求代理,这就是社团和政党起源,“驴象之争”便是左右两翼之平衡,孵化出中产阶层,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均富稳定社会。中山先生设计一方在朝执政、一方在野监督,与陈独秀合作便是此意,“为文明之争,能代流血之争”。两类平等缺一不可,少了前者,官员横征暴敛,例如苏俄,师承金帐汗国奴隶制的“集体农庄”,易子而食,如沸如焚;少了后者,利益集团肆无忌惮,例如印度和巴西的大地产制,劳苦大众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同样转死沟壑。而中山先生,一面坚持捍卫临时约法和国会,虽然北洋派兵动武,他被迫五次武力护法,但每次北洋稍作姿态恢复,他就散兵议和,死前还北上,维护的就是前者;而他扶助农工,维护后者,更是远远走在当时的欧美资本主义世界的前面。

66、那私人权利控制政权权力,举几个例子?

上古氏族,选贤与能,军事首领服从部落大会,公推公举,王在法下。打完仗,便没有了战争时期生杀予夺之权,如果滥用或失职,大会可以罢免。轩辕黄帝《金人铭》说“盗怨主人,民害其贵”“余在民上,摇摇恐夕不至朝”“君子知天下之不可盖也,故后之下之,使人慕之”“江河长百谷者,以其卑下也,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三皇五帝就是这样的环境。又如丘吉尔,波茨坦会议开到一半,国内大选失败,只好卷铺盖,斯大林笑他:“你打赢了战争,人民却罢免你。看看我,谁敢罢免?”丘氏答曰:“我打仗就是保卫人民有罢免我的权力。”中山先生参酌古今,设计的“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大民权,便是把官员放进笼子,战战兢兢为民做事。

67、那么回到前面:私人权利好懂,“执雌持下、人莫逾之”,政权权力和治权权力呢?

政权权力,从夏启世袭到明朝前期,在君主,这和“大道之行、选贤与能”相比,是倒退。明朝后期,发掘了母系氏族“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的基因,即天下为公的共和政体。治权,放在后面谈。

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方以智、王阳明、傅青主、何心隐、王廷相、王艮、李卓吾、朱舜水、瞿太素、徐光启、冯梦龙、宋应星、李之藻、李二曲、颜习斋、谢肇制、唐甑……雨后春笋,灿烂如花,是东西方三百年一切进步思潮的先知先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否定君主政体,主张共和政体。

如:批判“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位始不列于卿、大夫、士之间”,指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官者,分身之君也”“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呼吁“民所治之地,君弗得而侵焉”“置天子于有无之处”“大破常格,公天下以选举”“天下之是非,自当听之天下”——这是何等振聋发聩。三百年民权进程,无一不体现这些原则。辛亥建立亚洲第一共和之前,全世界也只有法国和美国两个共和国,可辛亥之后,共和成了全球主流,百年锐于千载。【源野按:晚明一支反清自耕农武装,到了南洋建立“兰芳共和国”,领先美国宪法十年,为世界近代第一共和国,亦为明证】

70、看来,辛亥之后建立共和,是对明朝后期的继承?

完全正确。“共和者,我国治世之神髓,先哲之遗业也。”“政治哲学的真谛,欧洲人还要求之于中国。”“中国数千年来自然產生独立之权,欧美所不知,即知而不能者,此中国民族进化歷史之特权也。”此即中山先生归纳三民主义之民权来源:共和政治,天下为公。不仅继承,这首先是一场拨乱反正。

71、为何是拨乱反正?

因为明朝不论是民族复兴,还是民权共和,正待飞跃之际,却被满清拦腰斩断。以至于蒙元留下的行省胥吏、匠籍包税一系列遗毒,尚未清理完毕,又遭遇了更加惨痛的灾难。

72、那为什么宋明两次亡国?

有一个共同原因,一个特殊原因。共同原因是,历朝历代都犯了养虎遗患的错误。就拿汉唐明三大帝国而言:汉武帝、汉光武帝、魏武帝内附匈奴,汉武帝托孤于匈奴人,汉末董卓引羌胡霸京师;唐玄宗兵权旁落安禄山,唐僖宗联虏平寇;明成祖赠大宁卫,收养优待通古斯,明万历封努尔哈赤龙虎将军,南明联虏平寇。更不用说西周申侯联犬戎,西晋雇佣五胡,两宋联金灭辽、联蒙灭金了。

目前,赞同中山先生的分析。他说,古代华夷之辨由于是人兽之辨,并非欧美那样放在同一条件下的民族主义,故欧美尚未萌发民族主义,我们就已经是天下主义、世界主义。他比喻,民族主义是苦力的扁担,世界主义是彩票,彩票放扁担里,世界主义包含在民族主义之中。如果忘了民族主义,去讲世界主义,等于把扁担丢进河里,彩票也没了。于是他呼吁,要找回民族主义,否则“汉族神明裔胄之资格,必随世界主义埋没以去”。

74、既然历朝历代养虎遗患,为何宋明亡了,其它没亡呢?

这就是特殊原因。以汉唐为例,汉遭百年羌乱,唐遇安史之乱。然汉朝晚期,靠州牧之力:曹操平乌桓、南匈,孔明平孟获,孙权平山越;唐朝晚期,凭节度使之力:石雄驱回鹘、复阴山北麓,张义潮驱吐蕃、复河西至西域哈密,高骈驱南诏、复越南河内。反观两宋,“兵皆天子之兵,财皆天子之财,郡、县不得以一事自专”。就像一个拳击手,带手铐和人家打。明朝由于蒙元行省胥吏之毒害,同样缺乏地方基层,其乡约自治是民权意义上,但起不到汉唐的州牧藩镇在民族意义上的御侮作用。宋明遂亡。

(电视剧十月围城台词)

75、看来崖山之后,积重难返,满清比蒙元伤害更大吗?

是的,满清从九个方面奴化了中国,造成三百年万马齐喑,而西方趁势崛起,第一次超过我们,我们成了东亚病夫。“满清窃国二百余年,明逸老之流风遗韵,荡然无存。士大夫又久处异族笼络压抑之下,习与相忘,廉耻道丧,莫此为甚。”“我们自被满清征服了以后,四万万人睡觉,不但是道德睡了觉,连知识也睡了觉。”(1924三民主义演讲)

民生三光:杀光、禁光、抢光;民族三刀:剃刀、砍刀、改刀;民权三族:部族、蛮族、酋族。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血溅天街,蝼蚁聚食,此类全国各地,指不胜屈。明末一亿五千万人,清初只剩五千万,这就是杀光;西域蒙藏,划为禁地,辽东柳条,严禁出关,江南强迁,海岸荒禁,京城禁入,城城驻防。非但如此,明末火器何等发达,满清却坚持骑射,有议火器者杀无赦,凡此种种,就是禁光;八旗子弟,忙时跑马圈地,闲时提笼架鸟,签下一千多个条约,东割地,西赔款,“宁与外贼不与家奴”“保大清不保中国”,把我同胞膏血,送与洋人分赃,是为抢光。

78、三光造成了什么危害?

在民生经济上,人不能尽其才,地不能尽其利,物不能尽其用,货不能畅其流,至于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更是奢谈。洋务运动,便是满清经济改革,然而七百万两海军费,给叶赫那拉盖园子;电机铁路大批引入,给贪污勒索打开更多门路;到头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甲午一战全军覆没。

79、为何洋务运动失败,是否刚才提到的“民权三族”政治造成?

对。明朝复社蓬勃,五人碑赫然在目,满清却伦堂卧碑,偶语弃世,各级督抚汉人,十无二三,二十人聚会即斩,弄得我四万万同胞一盘散沙,好给它千秋统治、万代宰割,此即部族政治;唐律疏议,千载宝典,笞不过二百,流不过三千里,投不过四年,死不过绞斩,连坐亦无族诛。可清律之酷,甚于虎狼,异姓结拜者杀,喧哗罢市者杀,拥塞官府者杀,奏事不当者杀,连坐十六岁以上皆斩,母女妻妾为奴,子孙阉割发配,百万人流放宁古塔,明朝朱三太子七十余岁,也被千刀万剐,此即蛮族政治;黄帝颛顼,民害其贵,唐虞揖让,汤武革命,汉得三公辅政,唐立三省制衡,明末更称君主为大害,甲申后四年,英国便有了共和。可清廷私设军机处、南书房,秘折入焉,秘旨出焉,州县之上,行省网罗,乾纲独断,奴才喳喳,此即一人专利的酋族政治。

80、以此类推,政治改革戊戌变法的失败,就在于“民族三刀”了?

的确。我华夏衣冠一脉万年,交领右衽,广袖博钩,却被层层剥去,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不想被杀,就留猪尾巴,杀够万人,就赏黄马褂,这便是民族剃刀,灭我衣冠;康乾百年号称盛世,却是县县饥荒,更兼三百多起文字大狱。一句“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活人丧命,死人戮尸。一本私著《明史》,作者、刊者、阅者、传者,列列斩首、杖毙、车裂、凌迟。汉语何辜,受此惨毒?便是民族砍刀,灭我语言;中华巨典,被《四库全书》毁灭七十万卷有余,凡带“明”“华”字样,尽皆涂改。如岳飞《满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亦改为“壮志饥餐飞食肉,笑谈欲洒盈腔血”。这就是民族改刀,灭我历史。所以辛亥革命,既要对满清“民生、民族、民权”三方面拨乱反正,又要在民生人道、民族复兴的阶段基础上,尽快取法其上,完成民权共和的阶段。而其中,就和汉唐吸纳、改造佛教一样,面临着一个“中西合璧”的问题。

81、这就回到第五问,中华的民生民族民权,与西方的博爱自由平等三期潮流,是对应关系吗?

应该反过来,西方对应中华,所谓“以夏变夷”,欧美在夏雨华风的吹拂下,由物种而人种,数千年进程与我们接近,中山先生说得很透:博爱即民生,自由即民族,平等即民权。详言之,罗马因土地、资本、劳力、粮食等民生问题,贫富悬殊激起动荡,恺撒和解之,类西方之轩辕;法国革命横扫欧陆,废封建采邑、宗教裁判所,行民法典、征兵制、自耕农以唤醒民族主权国家,拿破仑震撼之,类西方之贞观;北美独立,而宣言一纸空文,两制分裂,而成削藩废奴战争,民有、民治、民享,确立民权大宪,林肯实现之,类西方之中山。【源野按:详见《恺撒:征服世界的永恒》、《拿破仑:武装先知的天涯海角》、《林肯:两个世界的革命界碑》三篇】

82、那么,应该怎样处理中外思潮的关系呢?

《中国之命运》指出:“在满清一面奴化,一面残杀之下,二百六十年,全国人民未见一日光明的景象”,然而“此二百六十年,正是欧美各国,脱离中古黑暗,开国创业,发愤图强的际会”,因此“在不平等条约压迫下,中国国民对于西洋文化,由拒绝而屈服;对于固有文化,由自大而自卑。屈服转为笃信,自认某一外国学说的忠实信徒。自卑转为自艾,侮蔑我们中国固有文化的遗产”,譬如,“五四以后,……的思想,流行国内。他们对於中国文化,都是只求其变而不知其常的。他们对於西洋文化,都是只仿形迹,而不求其精义以裨益国计民生的”——如此一来,就形成了双岔路:一是全盘西化之路,另一是中山先生“发扬吾固有之文化、且吸收世界之文化而光大”的正确道路,因为,“在欧洲是最新的,在中国就有了几千年了。”(1924三民主义)

83、如何发扬固有之文化?

如前所述,传扬黄帝民生经济、汉唐民族文明、明末民权政治三大血脉,发掘执雌持下、天人合一、天下为公三大基因。

84、宣传上,怎样发扬了黄帝民生经济?

像汉文景之治、唐贞观开元、明末《黄书》,每次复兴,都重建轩辕黄帝至尊地位。中山先生1912祭黄帝词“世界文明惟有我先”,以黄帝4609年为民国元年,以民元继承黄帝纪年。哪怕民初阴阳历并用,初衷也是“阳历与轩辕冬至为岁首相近”,并且“阴历自轩辕创行至今,较阳历为善,惟闰月不便预算。光复之初议改阳历,乃应付环境一时权宜”,最终是要“使世界各国一律改用我国之历,达于大同之域,庶为我国之光荣”。

其实早在清末,孙中山革命党人就掀起了浩大的尊黄运动,“我饮我食兮,无非始祖之所经营”。伍立杨先生《晚清暗杀史》指出,此风潮下,运笔达三万有多。同盟会还冒着危险亲赴内地,祭祀轩辕。

85、组织上,是如何设计民生呢?

对人,遵循《礼运大同篇》“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载入《建国大纲》等文献,为三民主义“最高关键”;

对城市之地,“自报地价、低价赎买、高价收税、涨价归公”。参考初唐均田租庸调制,农村之地“耕者有其田”,维护自耕农土地所有权,此为同盟会十六字纲领之平均地权;

对物,借鉴中唐刘晏开源节流、常平段运经验,以六大铁路系统为骨架、以海港为出发点、以各个水系为循环的现代化详细框架,载入《建国方略·实业计划》,百年来一步步落实和完善这个框架;

对货,借鉴西汉桑弘羊“官山海”盐铁之政,节制资本,“铁路、矿山、森林、水利及其他大规模之工商业,应属于全民者,由国家设立机关经营管理之”“凡不能委诸个人及有独占性质者,由国家经营之”,辅以合作社、累进税,防欧美垄断之弊于未然。

而衣食住游四大需要,更在1924年《民生主义》演讲里详细阐述,载入《建国大纲》。

86、这样的民生主义,辛亥百年是如何实践呢?

一是辛亥到北伐统一期间,解放民生主义:民族工业复苏,民间工业迅猛发展,实业团体纷纷建立,私营企业竞相出现,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开始形成;

二是北伐统一到抗战胜利期间,推进民生主义:征工振农、屯田开矿、畅通物流、提倡国货、裁撤悖金、统一税收,奠定公路网、铁路网、水路网、航空网,统一货币,西北大开发,建立完整的现代金融体系,重工业和化学工业起步,在世界经济危机里,成为民族资本工业的黄金时代。市政改革,如黄仁宇说“营造了现代上层机构”;

三是四九后,大陆几度实行民生主义:国防、交通、水利和重工业高速发展,尤其是一度落实了耕者有其田、医保体系,消除血吸虫、鼠疫、天花等顽症,人口和平均寿命倍增;

四是台湾两蒋时代,坚持民生主义: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农业支持轻工业、轻工业推动重工业、工业反哺农业,展开十大建设,普及免费义务教育,住房自有率超过了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在资源短缺、人口密度最大的华人地区,人口密度全球第二地区,缔造了堪称前驱与典范的“经国之治”台湾经验,成为了全世界中小企业最繁荣、物价最稳定、收入差距最小、失业率最低、外汇储备最多、医疗保健覆盖率最高的地区之一,在石油危机、金融风暴中亦未受太大影响,完成了均富民生化。

事实胜于雄辩,中山先生民生主义的深谋远虑,已为百年实践、两岸实践所验证。

87、那么宣传上,怎样发扬了汉唐民族文明?

如柴荣、刘福通、朱元璋、王夫之、洪秀全,每次程度不一地复兴民族,皆以汉唐为标杆,中山先生亦然。

对历史:他以“汉唐发展昌大”为号召,追溯轩辕黄帝确立“民生史观”。隆重纪念两次最近的朱元璋、洪秀全(《祭明太祖文》《太平天国战史序》)。批判外来宗教如“耶稣教之不合伦理”“用宗教耗夺中国人的精神”。批判疑古思潮,“中国人心性理想无非古人模铸,欲图进步改良,须从远祖心性理想,究其源流,考其利病”。同盟会《民报》等刊物,他发起了一系列批判鞑虏、纪念民族英雄的宏篇;

对语言:他强调“富丽殊绝”“惟中国文字独有”“每字一义,至为简洁”。唤醒“固有道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固有知识”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固有能力”古代科技。批判五四前后妄自菲薄、欲废汉字的崇洋风潮。指出“外国现在最重要的东西,都是中国从前发明的”;

对身,他强调尚武精神“重振国术”“强国强种”、中医“业绍岐黄”“统中西而保奥旨”。强调军人精神教育“智仁勇”之恢复。并在剃发易服数百年、清末民初棉麻丝毛均被列强垄断之下,设计中山装象征“礼义廉耻”之国故,为后世恢复衣冠定下了规划;

对家,他鼓励生育,批判马尔萨斯人口论为“亡国论”。强调各家族联合以恢复国族,“励志、合群二事,吾民族首要之方针也”“自人民繁衍,而姓氏生,合无数之家族即成为国”;

对乡,他指出“余以人群自治为政治之极则”。揭露“满清之世,聚会有禁,文字成狱,偶语弃市,种族不灭亦云幸矣,岂能人心固结、群力发扬耶”。高度评价汉唐县制,“里居、生殁、婚异,凡为群之状,无谬于自治之意也”“于国之治,为能范围其民而不涣者也”;

对国,他指出“满清虽已推倒,而已失之国权与土地仍操诸外国,未能收回”。强调汉疆唐土为“固有疆域”,载入《临时约法》成为1947宪法之源。强调对外“废除不平等条约”并遗嘱“尤须於最短期间促其实现”,作为振兴中华第一步。对内“无论何种民族参加于我中国,务使尽化于我汉族”,作为稳定中国的基石。此外,他呼吁大亚洲主义,黄种人团结在中国周围抵抗欧美殖民者,他成为了越南、菲律宾、印尼、缅甸、印度、高丽、暹罗、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的民族革命领袖,共同尊奉的导师,“联合一切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他认为中国地位,不仅应“驾乎欧美而上之”,还要“执全球之牛耳”“用固有的道德、和平做基础去统一世界,成一大同之治”,重回“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汉唐天下。

88、那么组织上,是如何设计民族呢?

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革命方略”,载于中山先生几大基本文献里,是他一以贯之的建国大纲。

军政:以革命军打破满洲之专制,扫除官僚之腐敗,改革风俗之恶习,促进国家之统一。一起义,以面带点:时间上,自广州起义近二十年,数十次前仆后继、以卵击石,终于成功;空间上,主要是珠江流域根据地起义、长江流域腹地起义、黄河流域策反起义。譬如兴中会元老、同盟会骨干吴禄贞,自花园山聚会、科学补习所,便为湖北会党提供了启动资金和人脉,及“寻孙逸仙期与一致”的方针和发展新军策略。以至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军政府大总统孙》之公告,三烈士临刑“孙中山万岁”之呼喊,共进会孙葆仁改称孙武、外称“孙文之弟”、以中山为总理,执行孙《革命方略》,乃至武昌后数日之内,十六行省光复,南京政府组建,公选中山总统,无不证明了三大流域的革命一致性。二暗杀,以点带面:擒贼擒王,余众乌合,如鸟兽散。志士彗星袭月,白虹贯日,苍鹰击于殿上,“不能驱暴政与俱死,必不能援之以俱生”。三则护国护法:当满清传位授权的北洋,暴露遗朝遗兵之本性,善后借款,毁弃约法,兵威江西,废除国会;甚至内复家天下帝制,欲葬我明末三百年阵痛之共和新生,外签二十一条、俯首巴黎和会,欲丧我历经坎坷恢复振兴之汉唐国土,那即使广州一隅、中山舰一条,也要奋起革命,直至北伐统一。

训政:“于破坏敌人势力之外,不能不兼注意国民建设能力之养成”。内有大小军阀割据,外有列强虎视眈眈,后有鞑虏专制之复辟,前有急功近利之无知,更有蒙元乱我郡县之行省遗毒、满清奴我国民之一盘散沙。如此形势,则需革命党为保姆,各县协助人民筹备自治,“以训练人民之时间,以养成自治能力之时间”,以均权制腰斩蒙元遗留之行省,改造为初唐之监察,以《建国方略·民权初步》激活会议之习俗,凝聚满清造就之散沙。“最切于人民者,莫如一县内之事”“人口清查,户籍悖定,皆县自治最先之务”“国人对于本县,在历史习惯上有亲昵之感觉”“荡涤旧污,发扬新治,恢复我一切国粹”“有县自治以为凭藉,则进而参与国事,可以卓卓然有余裕”。此过渡阶段,自下而上养成“人民的权利与义务”,而革命党与中央则外抗侵略、护民族之国,内反复辟、护民权之法,确然化腐朽为神奇,必由之路也。【源野按:训政简单说就是恢复被满清割断的乡约自治,从开会切入,手把手教民众重新学习选罢创复四权的使用】

宪政就步入民权阶段了。军训宪三阶段,将三民主义统一实践。

89、这样的民族主义,辛亥百年是如何实践呢?

甲申之后,满清征服奴化二百年、工业列强围剿一百年之下,四分五裂的东亚病夫是怎样站起来的?亦可分四段:

一是辛亥之后,推翻满清,坚持护国护法斗争,组建现代武装摇篮黄埔军校,扫荡列强附庸与毁国弃法之罪魁祸首北洋军阀,完成统一,嗣后统一武器制式和编制,为国家军队奠定了基础。同时外争国权,“一切不平等条约,如外人租借地,领事裁判权,管理关税权,以及外人在中国境内行使一切政治的权力以侵害中国主权者,皆当取消”。譬如济南事件,迫使日本自山东撤兵,便为鸦片战争以来初步改观;又如北伐统一前后,收回满清出卖之汉口、天津、镇江、威海等租界,以及上海法院,实行“关税自主”,收回邮政权,为最终复兴揭开了序幕。

二是北伐统一到抗苏、抗日卫国战争期间,在空前悬殊、孤立复杂、数面作战国无同类、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艰险之中,坚韧不拔驾驭全局,始终掌握战略主动权。自初期之淞沪、长城局部抗战,修好五战区、大西南,国家化武器编制制式,购置德械装备,构筑三线工事,至卢沟桥之后全面持久抗战,历经十万人以上大型会战22次、重要战斗1117次(如平型关战役)、小型战斗28931次,海军舰船损失殆尽,空军阵亡4321人、毁机2468架,陆军阵亡负伤失踪3211419人,师级以上将军206位战死沙场的浴血牺牲,最终存亡续绝,日本灭国六年八个月。同时,废除满清的一千多个不平等条约,荡尽三百年国耻,稳固西域(如迪化分校),稳固西藏(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存藏事档案汇编》),收复台湾及其它大部分租界割地,大体恢复“海棠叶”汉疆唐土。并为纪念郑和船队在南海诸岛的活动,公布西沙群岛西面的一群岛屿为“永乐群岛”,东面一群岛屿为“宣德群岛”,南沙群岛一个群礁为“郑和群礁”。【源野按:以及11段线确定南洋海权】参与组建联合国,周应聪按《礼运大同篇》起草联合国,中国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继明朝之后重夺大国地位。此外,建立东亚集体防卫保障体系,派遣远征军自明万历援朝后再次大规模出国征战,奠定较为稳固的外交环境。文化方面,辛亥后发起大陆第一次官方文化复兴——“四维八德”新生活运动,及立法禁止污蔑太平天国等,凝聚抗战民心;在大陆推行保护知识分子政策,包括建立第一个现代国立科研机构中央研究院、抗战时西南联大迁徙等决策,为二十世纪文艺、科技、报业等一系列复兴,留下了人才体系。尤为一提的是:其间学术,蔚然成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与东周、西汉、六朝、盛唐、明末相比,亦不遑多让。

三是大陆四九后,大力普及识字率,大力移民边疆,边疆抵抗美印苏越,巩固了辛亥与抗战的胜利果实,且在世纪末发掘了大量出土文物,其源最远、其流最长的黄帝之书,重见天日。

四是台湾两蒋时代,坚决镇压台独,坚决抵制美国等干涉中国企图,进行官方文化复兴——1966年开始“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包括典籍、语文、汉服祭孔、祭南明抗清鲁王等一系列工程)。

毋庸置疑,中山先生民族主义的高屋建瓴,亦为事实所证明。

90、那么宣传上,又是怎样发扬了明末民权政治?

孙中山成立兴中会,开始没有宣传品,就两本书:一《扬州十日记》,民族革命,二《明夷待访录》,民权共和。前面说,人地物货,生为士农工商之政权;人地物,生章程,人地货,生部门,二者为治权。中山先生拿刘阿斗、诸葛亮例子比喻,从三皇五帝“选贤与能”出发,设计了权能分立:民众四万万刘阿斗,有权,即政权;政府托给诸葛亮,有能,即治权。政权前面说了很多,这里谈治权。

章程二字古已有之,不过章和程是有区别的,章是权利义务,程是程序。章怎么讲?刘阿斗四万万主人,要保护;诸葛亮一个手握重兵的仆人,要约束,才能鞠躬尽瘁,篡不了位。换言之,公民可以做宪法法律禁止以外的任何事,政府不能做宪法法律规定以外的任何事。程怎么讲?好比做菜,先放什么,后放什么,顺序不能乱,否则一定变味。

部门也是两个字,跟六部和门下省原理类似。部,就像会计出纳,有管账的,有管钱的。又像幼儿园,排排坐吃蛋糕,一个同学切,一个同学发。门,是防止既管钱又管账。防止切蛋糕、发蛋糕的一起,自己吃大份,全班同学给小份,甚至发霉的。

91、那么组织上,是如何设计共和呢?

一是政权——四大民权,二是治权——五权宪法,三是革命方略——军政→训政→宪政。

四大民权前面讲了,“人民對本县之政治,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之权”,前两权对部门,后两权对章程。好比诸葛亮失街亭,四万万刘阿斗贬他为右将军。又如尧死舜继,丹朱被民众罢免。汉三老制,乡举里选,是中山先生总结四大民权的固有土壤。政府管账,这四权就是管钱。然而,只是砍人头变成数人头,远远不够,这就回到六十七问,治权问题。

五权宪法“为中国民族历史风俗习惯所必需之法。三权为欧美需要,故风行欧美;五权为中国需要,故独有于中国。”前面说切蛋糕,是立法权,发蛋糕,是行政权,三皇五帝时代,这两权分属于氏族大会、军事酋长,相互制衡,故黄宗羲称“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切蛋糕、发蛋糕勾结,就要另一只眼睛盯住,即司法权。石头剪子布,便为三权分立,初唐三省就是雏形,门下省可以封驳诏书,钱穆认为是“把以前皇室滥用之权重交还给政府”。考试监察两权,则为汉唐形成民族国家的两大脉搏,前者由地方到中央,后者由中央到地方,故中山称“考选制和纠察制本是我中国固有两大优良制度,其精义足以济选举之弊、法律之穷。”而宪法法律本身的重要性,看看交通红绿灯,就明白了。

军训宪三阶段,有些糊涂或别有用心之人,打着山寨自由派旗号,诬为专制。殊不知辛亥以降,恰在满清专制遗毒的变种、围剿之中,想要激浊扬清、护我国民,非军政,不足以“打条血路引导被压迫民众”(黄埔军歌);非训政,不足以恢复自治建设,培养权利义务之习惯、抵抗专制之民力。中山先生举历史说:革命党训导初醒之民众,犹如伊尹训太甲、周公辅成王,是做还政之准备。伍立杨精辟地比喻为:相当于助跑,相当于引桥,是成人的孩提期,是大水的江河源。各国实践证明,训政失败,才会被专制所反扑、所奴役。放弃训政,等于抛弃国民。

92、这样的民权主义,辛亥百年又是怎样实践呢?

就政权而言,于士,如果说三民主义是革命的灯塔,中山先生是革命的舵手,那么聚集了当时十八省精华的中国同盟会,则是革命的航母。清末以降一切革命力量,都是汇入同盟会、来自同盟会,并且继承、完善、发扬、光大了同盟会。如章太炎《救国公函》所言:“吾国原始民党以同盟会为最先,发挥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其时同盟支别,又有共进光复诸会,名虽小异,体实大同。”

于农,中山先生前期制定《致公堂重订新章要义》,唤醒和引导洪门会党,后期致力于和平土改,恢复自耕农乡约自治:“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给以土地,资其耕作,整顿水利,移殖荒徼,以均地力。缺乏资本至于高利贷以负债终身者,国家为之筹设调剂机关,如农民银行等,供其匮乏,享人生应有之乐。”前文亦说,两岸在五十年代初期,分别在各自的时间段,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这是贞观之治“永业田”精神的伟大复活,具有划时代意义。

于工,中山先生指出:“失业者,国家谋救济之道,制定劳工法,以改良生活。如养老之制、育儿之制、周恤废疾者之制、普及教育之制,有相辅而行之性质者,皆当努力以求其实现。”这方面,具有相似文化背景的日本,实践最为成功,农地改革、解散财阀、劳动立法是日本在二战后经济腾飞的三大法宝。

于商,中山先生前期引导华侨,后期致力于“节制资本”,但不同于苏俄之类要消灭资本。中俄《孙越宣言》第一条指出,苏维埃制度不能引用于中国。《民生主义》前两讲指出,首先苏俄学说不符中国国情:苏俄以物质为中心,以阶级斗争为动因,认为剩余价值仅仅是工厂内的工人劳动结果;中国以民生为中心,以经济调和为动因,认为剩余价值是各行各业劳动的总和。其次马克思是犹太病理家,而非中国生理家,他预测资本家会减少工资、延长工作时间、抬高出品价格,资本家先于商人被消灭,实业的中心在于生产;然而,各国工党福利政策,合作社,实业的中心在消费,这些事实与之相反。因此中国的民生主义不同于欧美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以赚钱为目的,民生主义以养民为目的;中国的民生主义亦不同于犹太复国主义和鞑靼留下的苏俄模式【源野按:当时把苏联误解为犹太复国主义,是受希特勒“布尔什维克是犹太人阴谋”误导,后研究并非如此,更多是犹太教“上帝选民-弥赛亚-最后审判-地上天国”以及普鲁士容克、金帐汗国的游牧变种,非犹太民族亦可输出,实与犹太复国主义关系甚微,后93问不赘】,中山先生指出:共产主义是民生的理想,民生主义是共产的实行。

于五权宪法,“约法与国会,共和国之命脉也。国内纷争,皆由大法不立”,首先是二次革命、反袁护法,捍卫民国支柱《临时约法》。而后在临时约法基础上,发展为《建国大纲》“军政→训政→宪政”。北伐统一进入训政,通过“训政时期临时约法”,继承中华法系之《唐六典》、吸纳欧陆法系《拿破仑法典》而成“六法全书”。由中央而地方,中央以下各级党部,均不直接与各级政府发生统属关系;由地方而中央,迄抗战胜利,县市参议会792个,乡镇人民代表会21146个,保民大会246735个,实现了中山先生所言“三千县之民权,犹三千块之石础”。训政结束,自五五宪草,历经各党各界四次修改,在双十协定“彻底实行三民主义”、政协会议之后,制宪国大三读通过民卅六年宪法,即1947宪法,包含了符合固有文化和世界各国经验的完善宪政原则。嗣后行宪,各党派选举国大代表、监察委员、立法委员,自由组合联署、提名、选举总统。自此宪政告成,明朝后期三百年民权共和之潮流,于兹百川纳海,成为“光我民族、促进大同”之起点。

两岸分治后,大陆对内:以《共同纲领》为立政之本,纲领源自“新民主主义”,新民主主义宣称来自三民主义。中山先生载入宪法序言之首,称推翻帝国主义(民族)、封建主义(民权)、官僚资本主义(民生)三座大山。从毛到邓,自江至胡,历届均称中山先生最忠实继承者,尊奉中山先生体现于各大形式:如每年五一十一广场中心安置中山巨幅照,326条中山路,75座中山公园,最高规格中山陵,以中山命名城市和南极站,以中山装为政治服装,把中山画像周围四个洋人搬走以象征“改革开放”,以及“伟大的领袖虽死,革命的三民主义不死”若干宣示。对外:联合国2758号文件“恢复权利”,即指代替蒋政府继承中山先生之国家实体,变更“法人代表”。

台湾两蒋时代,则坚持1947宪法,恢复训政,坚持地方自治和地方直选,全面推进宪政,逐步还政于民。如五十年代,非党人士竞选击败国民党人,非党人士当选县议员;六十年代,更多非党人士当上县市行政长官;七十年代,非党人士成立助选团,二十四县拿下四个,七十七席省议员占据二十一席;八十年代,随着增选、补选中央政府和民意机构、保证言论自由和反对派合法化等一系列改革,蒋经国时代解严、开禁,而终将大陆“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再次于台湾实现。

上述表明,中山先生民权主义的高瞻远瞩,确系百年来蹭蹬前行的正气所在。

93、可是众所周知,后来出现了种种曲折,是不是中国人素质低,或者华夏传统的问题?

这种结论要么浅薄,要么无耻。前者不知道,种种曲折并非固有传统问题,更非人种问题,而是八十二问提到的全盘西化,打断了正常进程,尤其把西方糟粕照搬过来。西方第一个糟粕是破坏民生(科学),以全知全能上帝代言人自居,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中世纪一神教乌托邦;第二个糟粕是破坏民族的犹太复国主义,一面控制金融一面输出阶级斗争,颠覆它国、毁灭它国文化,只是渗透苏俄中执委的75%犹太人被斯大林清洗后换成了“大斯拉夫扩张主义”;第三个糟粕是破坏民权的苏俄体制,它建立在金帐汗国的鞑靼等级奴隶制遗毒上,把人当作牛马来隔离、控制、驱使。这三堆洋垃圾如果赶在一起,侵蚀中国,也不是我们本身问题,而是它播种的土壤,尚未彻底清除:第一是反民生的蚩尤鼎系统造成的破坏,第二是反民生反民族的犬戎五胡造成的破坏,第三是反民生反民族反民权的元清鞑靼制造成的破坏——辛亥之后一切症状举不胜举,总病根,都是这几大糟粕“东西合璧”,反扑我华夏三民。

而后者,拉华夏五千年传统、甚至中国人种去垫背,去背黑锅。比如昔日的“河殇”派,比如当下某些说辛亥革命打断满清立宪的人。谁开的头?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而是满清的保皇派康有为梁启超,当年论证“中国人只配做满清的奴隶”,便千方百计说中国人种是劣等人种、华夏文化是劣等文化。

还有一种介于无知无耻之间,譬如抗战后的罗隆基、储安平之流,明明当时中国政府从训政走向宪政,他们却半夜吃柿子、专挑软的捏,诋毁“专制”。又如北伐前的“联省自治”,模仿欧美联邦制,明明是军阀割据专权的幌子,却对革命党人的军政统一进程横加诽谤。再如袁世凯称帝的唯一依据,是美国人古德诺的一篇论文,曹锟的“贿选宪法”,又何尝不是以德国魏玛宪法为蓝本?只要研究透彻,就知道种种“安史之乱”决非华夏固有传统、甚至华夏人种的问题,而恰恰是华夏民生人道、民族复兴、民权共和三大进程,在辛亥之后“尚未成功仍需努力”的问题。安史之乱后,大唐依然数次中兴、驱虏安邦,取得了多方面辉煌成就,何况今日两岸,至少形式上都尊国父、奉三民呢?因此曲折不可怕,比我们艰难的祖先都挺过去了,吾辈也一定会笑到最后。

94、的确有一种说法,辛亥革命打断了清末立宪进程,后来二次革命、护国护法打断了北洋宪政进程,事实如何呢?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革命不是闹出来的,而是逼出来的。康梁之辈,除了戊戌后一度“武装保卫光绪”外,的确想通过和平方式推动立宪,改掉满人和君主的宰割。然事实如何?清末的民权“进程”,可以去问谭嗣同【源野按:后研,谭嗣同实为反清革命者】;清末的民生“进程”,可以去问李鸿章;清末的民族“进程”,可以去问一千多个不平等条约,去问镶白旗人海龄在清英战争时,一手策划镇江大屠杀刀下的数万冤魂。

至于满清的继承者北洋,所作所为与满清别无二致,二次革命与护国护法都是辛亥的延续,前文详尽,就不赘述了。民生民族民权,对一个人来说,就相当于空气、水、阳光一样重要,像淀粉、蛋白质、维生素一样不可分离。如果辛亥革命是错的,等于说做一个人是错的,做一个国民是错的,而做一个奴隶、做一条狗,反而是对的。

有一点我想专门提出来:今天某些“学者”哀叹袁世凯的君主立宪失败,他们的观念与明朝后期“无君”思潮相比,倒退了不止一代。中山指出,欧洲君宪,皆革命所赐。为何汉人不能搞君宪,章太炎一针见血:欧洲三百年前还是封建,故门阀贵族与君主妥协,而成君主立宪;中国秦汉以降,就没了封建诸侯和世袭阶级,中唐以后,更是门阀解体,故中国民权,决非君宪,而是“直截了当之共和”。中山说汉人为君主,也不可不革命,道理在此。主张袁世凯君主立宪的人,像美国顾问古德诺,像满清遗老遗少,前者完全不懂国情,后者是想维护紫禁城那点残余利益。

95、前面说两岸都尊奉中山先生,但近年来,一些专家暴露出中山先生的一些负面消息,应如何看待?

真实的力量,是最强大的力量。中山先生的伟大就在于真实,这使他身前生后赢得全球华人的心。那个战火纷飞、交通不便的年代,仅中山去世那几天,世界各地赶赴公祭就有七十万人,到移棺停灵处自发守灵的民众就有三十万人。杨度对袁世凯说:孙中山一介布衣,为何成千上万追随他出生入死,千难万险矢志不移?只有一个诚字能够聚拢人才,只有一个公字可以号召天下,此人真诚得能让人掏出心窝,此人永远一秉大公、心中决无一毫私念。

然某些专家“暴露”的,不过拾侵华日军的牙慧,尝百年前军阀的余唾而已。当年侵华日军煞费苦心,炮制了三大谣言:轩辕虚构论→贞观夷狄论→中山卖国论,目的毁我华夏脊梁。中外史学界早已证明,签名和印章为“孙文”的《中日盟约》《日中盟约》《致小池张造密函》《孙文与犬养毅协约》《孙文与日本人秘密协定》之类,是日本军部、袁世凯、满洲宗社党昔日的伪造。又如陈炯明后代写《一宗现代史实大翻案》,为这个军阀、贪污犯、白衣秀士王伦鸣冤,殊不知中山先生护法斗争每次告成,都毅然解散革命军,对个人权柄决无恋栈,“以让国而去,以救国而来”,南北奔驰,唤醒四百兆同胞。直到肝癌折磨的生命尽头,仍然身入龙潭虎穴、抱病北上议和,“和平奋斗救中国”而病死、累死,死前几日仍给胡汉民东征军电报“不可扰乱百姓”。陈炯明却是“南北军阀一丘之貉”,借联省自治之名、行割据专权之实,以践踏约法为共性。他轰炸总统府,害得宋庆龄流产后,中山只要他一纸悔过书,便既往不咎。谁毁民族之国、毁民权之法,谁护国护法、天下为公,若仔细研究,结论都是相同的。

中山逝世后,海内外送去的成千上万幅挽联中,邵力子有一幅特别引人注目:“举世崇拜,举世仇恨,看清崇拜或仇恨是些什么人,愈见先生伟大;毕生革命,毕生治学,倘把革命与治学分成两件事,便非吾党精神。”中山先生的名誉,天清地白,妄图抹黑他的人,要么是缺乏了解,要么一定是反民族、反民权、反民生三者之一。这个结论经得起任何推敲。

96、但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中山先生就没有错误或缺陷吗?

错误当然有,但不是污蔑的那些。中山先生主要的错误,是五权宪法的设计上。本来应该是一种分权制衡,“以俄为师”设计成了分工合作,实质是一种五院内阁,长远来看,是不利于宪政的。尽管南京制宪国大,做了一定修正,但未能克服弊病,陈水扁贪腐与这种设计缺陷,是有关联的。陈水扁作为首脑,锒铛入狱,固然是民权的胜利,但若五权宪法突出了分权制衡,当不会有贪腐的空间,早已防患未然。段振坤先生认为,五权宪法要改进,考试、监察再加货币权,作为小三权,属于国会执行机构,形成4+2,与司法、行政大三权分立。然而在当时,为了救亡的需要,中山先生如此设计,也是情有可原的。

97、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完善他们的不足,以继往开来呢?

轩辕、贞观、中山,为民生人道、民族复兴、民权共和举世公认的三位导师、三大旗帜,然知难行易,正视他们的不足,恰恰是与西方中世纪宗教之类划开界限的地方。譬如:轩辕黄帝一大不足,是在生产剩余大量出现、蚩尤后岗鼎系统全面渗入仰韶彩陶系统的情况下,未能清除隐患,方有后来夏启之家天下;唐太宗李世民一大不足,是没考虑到府兵制十道监察,后来成为了对抗中央的节度使、藩镇,方有两宋矫枉过正之弊;国父孙中山先生一大不足,如前面说,五权宪法的设计有欠严谨,“行使政权的人民如果对于治权不能有适当的控制,则总统权力容易过分集中。”

因此,坚持他们的原则,改进他们的细节,推进他们的伟业,将他们的遗产发扬光大,是吾辈义不容辞的。

98、那么,对于民生民族民权的具体内涵,你认为最高度精炼的归纳,是什么呢?

母系之民生——人道经济,执雌持下。

父系之民族——漢唐文明,天人合一。

大同之民权——共和政治,天下为公。

这就回到了我前面一再论述的,也是我《辛亥誓》全书目录的一部分。

99、这篇作为《辛亥誓》全书压轴,有什么深意吗?

辛亥百年各种纪念,俯仰皆是,然真正说透的,我看不多。《辛亥誓》是一部以序言“意志五誓”为体系的理论专著,第一版我不满意,以后第二版要重写,写成一部博大精深的经典。这篇百问百答,为《辛亥誓》第二版的完善奠定了框架。

100、同样,对三民主义和辛亥百年,都用一句话来概括,是怎样呢?

三民主义:民生本于真、出于理,民族本于美、出于情,民权本于善、出于法。

辛亥百年:本于至公,出于至诚,黄河九曲,终向东流。


——演讲、著作的节选分类(复制链接阅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拿破仑法典三大原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