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能看到的星星是什么星?

第1篇:《闪烁的小星星》教学设计

2.歌曲《闪烁的小星》

1.能够和大家一起整齐的、自然的、轻快的演唱歌曲《闪烁的小星》。

2.结合生活中的经验,用多种方式探索感知、体验音的强、弱。

3.尝试变化节奏、速度等创作并演唱歌曲《闪烁的小星》表达出多种情绪。

三、教学重点:探索感知、体验音的强、弱。

四、教学难点:用不同的方式演唱歌曲,表达不同的情绪。

五、教学准备:大小星星数个、多媒体、电子琴、小*鼓、天空的布景等。

(一)、音乐游戏--体验音的强弱

1.听琴声模仿各种小动物进教室,师用“强、弱、快、慢”四种变化来演奏。

2.游戏“吹泡泡”,说说听鼓声游戏“吹泡泡”应怎么玩?师击鼓并对学生及时鼓励。

(学生围成圆圈听鼓声,强时圆圈变大,弱时圆圈变小,最强时破裂,并用不同的动作造型。)

(二)、创编节奏--探索感知音的强弱

1.出示一颗大星星、一颗小星星,请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现大小星星。(动作或声音)

2.出示一条2/4拍的星星图示。你能在看到大星星的时候用强的声音表示,

小星星用弱的声音表示吗?(让学生找规律,鼓励各种不同的形式)

(三)、创设情景--体验音乐形象

1.师:这两颗星星给小朋友们带来两首曲子,一首是大星星唱的,一首是小星星唱的,(播放乐曲《龙咚锵》《摇篮曲》)。听到强烈的、热闹的音乐时站起来拍手;听到弱的、安静的音乐时坐着用动作表现。

2.你们觉得这两首曲子一样吗?那你们说哪一首曲子是大星星唱的?哪首是小星星唱的?

3.小朋友们表现这么好,老师把美丽的夜空带到我们的教室里。(放《闪烁的小星》

4.请小朋友们把老师奖给你的小星星贴到背景布上。

5.星星从这么远的地方过来,看小朋友们上课,那你们怎么向他们问好呢?(引导

学生用不同的方式与星星问好。

1.初听歌曲。(完整的)

师:小星星啊越聚越多,满天都是小星星,他们一闪一闪亮晶晶的,挂在天空放光明,好像千万小眼睛。你听他们还在唱歌呢!请小朋友们跟着老师边听边拍手(学生看图谱,初听歌曲)。

a.这首曲子很多小朋友们在幼儿园都学过了,那你们能不能用”la”来唱?(师伴奏)。

b.小朋友们唱得真好,接下来老师想考考小朋友,谁能念出黑板上所有的字(歌词),全念对的小朋友老师奖给他一颗星星。

2.老师黑板上的歌词用大小星星(强弱关系贴出来)(请小朋友们自由选择不同的方式为(2拍节奏)歌曲伴奏。)

3.图谱结合,学唱歌曲。

4.用不同的方式表现歌曲。

a.静静的夜空小星星们排着队伍出来了,向小朋友平时排队一样,很整齐的出来(引导学生用慢的速度来唱)

b.小朋友们在妈妈的怀抱里一摇一摇睡着了,小星星也在哄我们睡觉呢。(引导学生用慢的速度来唱)

c.这时夜空里的小星星看小朋友们都睡了,就唱起歌跳起舞来。(让小朋友们用快地速度来唱,并编动作边唱边跳)。

(五)、让学生自由的展现自己的才华

小星星在天空中一闪一闪的,都在看着我们,你看这位小朋友正拿着画笔让自己坐在月亮上看小朋友跳舞呢。(布景上画着一位小朋友坐在月亮上)

那小朋友们能不能把星空打扮得更漂亮呢?(让全班小朋友们分组讨论后,再上来直接画在背景布上。(通过唱、跳、画演等不同的方式,感受艺术美,体验成功的喜悦)

你们画得真好。(让他们随便画)

时间过的真快,我们也该喝这些星星说再见了,请小朋友随着音乐和星星们说再见!

第2篇:《闪烁的星星》教学设计

1、熟悉歌词,尝试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

2、发现歌曲中相同的部分,帮助自己记忆歌词。

3、创编星星在天空中闪烁的动作加入演唱,提高演唱的兴趣。

1、《日常生活模仿动作》

5、《不再麻烦好妈妈》

1、你看到夏天的晴朗的夜晚天空是什么样子的?星星又是什么样子的?

2、教师鼓励幼儿尽量和同伴表达得不一样。

3、教师出示幼儿星空画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小星星是什么样子的?小

星星在天空中是什么样子的?(一闪一闪亮晶晶)天上有多少小星星?(满天都是小星星)小星星在天上干什么?(挂在天空放光明)一闪一闪的小星星像什么?(好像许多小眼睛)

4、教师在幼儿回答后,轻轻念出歌词:刘老师把小星星在夜空中一闪一闪的美景编成了一首好听的儿歌。

5、刚才老师念的儿歌的时候你们发现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吗?

6、幼儿回答后,教师进行小结,进一步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哪些地方相同。

1、教师进行范唱,在范唱个过程中注意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老师还会用美妙的声音把小星星的儿歌唱出来。

2、教师带领幼儿一起演唱歌曲1—2遍:我们一起来唱一唱这首动听的歌曲。

1、小星星是怎样在天空中一闪一闪的,你们能来学一学吗?

2、请小朋友一边表演动作一边演唱歌曲:我们一边按照歌曲的节奏表演小星星一闪一闪的动作,一边演唱歌曲。

3、我们来接唱歌曲:一二三组唱一句,四五六组唱一句,然后又是一二三组唱一句,四五六组唱一句。

第3篇:《星星闪烁》教学设计

1.学习简单的星状图案设计方法。

2.欣赏作品中、生活里星状纹样的运用,感受其造型美感。

3.培养同学的发明设计能力,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重点:学习星状图案的设计和制作方法。

难点:运用点、线、面、*设计不同美感的星状图案。

(同学)剪*、白纸、*笔。

(教师)剪*、纸张、相关图片资料。

检查同学用具准备情况。

2.教师演示用剪*剪星状,请同学模仿*作。

(1)教师示范剪星状——四角星,并讨论:像什么?

①正方形纸对折,呈长方形。

③以方形纸的中心为轴点,再对折呈三角形。

④轴心对边剪去一*,打开成四角星。

(2)教师示范剪星状——五角星,同学模仿剪。

②确定轴点,并沿箭头方向折。

③以轴点为中心,沿箭头方向进行二折。

④以轴点为中心,沿箭头方向进行三折。

⑤将轴点对边剪下后打开。

②在丰富多*的生活中,我们看到过这样的图形吗?请举例说说。

③结合教材第34页中**大会堂顶灯的照片以和油画作品《五角星》,谈谈作品的独到之处。

④还有哪些事物的形象是星状的?请相邻座位的同学相互说说。

4.欣赏星状图案设计图片,感受星状图案的独特美感。

教师:人们喜欢用与众不同的星状图案装扮我们的生活,有星状花纹的窗帘,有星状的相框,有星状的挂钟,有星状的靠垫等等,星状图案使生活里的很多物品都变漂亮了。

出示对比图,说说圆形靠垫、方形靠垫和星状靠垫带给人的不同美感。

5.讨论星状图案的设计方法。

(1)星状图案:可以是五个角、四个角或其他多个角的。(课件演示。)

教师:不同造型的星状能发生不同的美感。

(2)星形图案边线的处置方法:直边线、弧形边线、粗细处置、虚实处置。(出示图例。)

教师:边线处置使相同的造型发生不同的美感。如,直边星状图案体现工整、严谨之美;弧形边线发生动感,柔美而跳跃;粗线处置则粗犷有力,震撼力强……

(3)星形图案设计方法:放*状、回旋状;点状、线状、*块等。

教师:点、线、面的处置使星形图案更具装饰*。

(4)星形图案**的设计:单*与复*(同类*渐变、*相渐变)的综合运用。

6.用绘画的形式表示星状图案。

教师安排作业要求,同学设计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7.用星状图形装饰生活用品,进行星状图案物品展示会。

(1)用星状图形可以装饰茶杯、相框、杯垫、服装等。

(2)进行星状图案物品展示会。

展示作品,并介绍设计意图。

(1)由同学评选最佳装饰奖、最佳制作奖。

(2)对局部作业提出修改意见。

(同学)课前收集的图片资料、剪*、*纸、*绳、*泥。

(教师)剪*、*纸、*绳、相关图片资料。

2.欣赏交流相关图片,感受星形图案物品独特的造型美感。

教师:只要大家仔细留意身边,就会发现:在我们周围,有许多星状图案的物品。它们虽然是星状的,却有着不同的变化和**,都十分美丽。让我们一起去发现美。请同学拿出收集到的图片,相互交流欣赏。

看看、说说设计师的独特思路。(同学讨论。)

3.分小组设计制作星状物品。

如:设计制作星状纸拎包、星状靠垫、星状卡通拖鞋、星状饼干、星状挂钟、星状帽子、星状纸相框等等。

4.作业展示,师生共评。

}

中国“天眼”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脉冲星搜寻利器。截至2022年1月,已发现约500颗脉冲星。(图片由国家天文台提供)

  20世纪60年代,当第一颗脉冲星CP1919被发现的时候,很多人怀疑那是外星人发来的信号——因为它太过规律,每隔1.337秒都能收到它发出的信号。如今,我们已经知道,脉冲星是自转并具有准直的辐射束的中子星。因其许多不可思议的性质,有很多潜在的应用,比如用于星际旅行的导航。现在,科学家们对脉冲星的研究仍在不断深入。

  脉冲星是如何被发现的?

  晴朗夜空,我们一抬头就能看到许多明亮的星星。如果认真地盯着某一颗星星看,由于地球大气湍流的折射,它会忽明忽暗,这就是我们儿歌里唱的“一闪一闪亮晶晶”。假如我们坐飞船到太空去看星星,一般来说,星星是不会“眨眼睛”的。

  但宇宙总是给我们太多惊喜,太空中还真有一类特殊的“眨眼睛”的星星——脉冲星。

  脉冲星被称为20世纪60年代四大发现之一。世界上第一颗被发现的脉冲星叫作CP1919,是由天文学家贝尔和她的老师休伊什共同发现的。在此之前,谁也没有见过脉冲星的信号长什么样子,以至于起初贝尔将脉冲星信号当作了人造的干扰。之后,他们重复、多次收到了这样的信号,在扣除地球自身的运动后,发现这个怪异的信号竟然具有1.337秒的周期。于是,贝尔和休伊什将这次发现发表在国际期刊上,顿时引起了强烈反响。

  当时科学家们想出了三种模型来解释它:第一是密近双星的解释,两颗恒星相互绕转,当发光的一颗被遮挡时,就看不到辐射,当没有被遮挡时,就有了辐射。第二是恒星的膨胀与收缩,这也会造成我们看到的亮度变化,如果这样的过程比较稳定,那么就呈现了我们看到的周期性变化行为。第三种就是中子星模型,这个模型描述了会自转且具有准直辐射束的一类星体,如果自转稳定且辐射束刚好能扫过我们,就好像一座海上灯塔。

  那么哪一个模型更好呢?随着观测的推进,人们发现了越来越多这样的周期性信号,其中有一些甚至能达到毫秒级的周期,第一和第二种模型已经不能解释这样小的周期了,只有中子星模型才能解释。在金牛座中就有一个这样的星星,它一秒中能“眨眼”33次,前人称之为蟹状星云脉冲星。从观测的角度来说,像这样具有稳定眨眼频率的星星,就可能是脉冲星。而对它的证认,还需要科学家做进一步的观测和分析。

  更有趣的是,毕竟当初谁也没有看到过这样的脉冲信号,人们就以为可能是外星人发出的。但是在对数据进行仔细地分析后,并没有发现这样的多普勒效应,于是就否定了这个说法。当然,现在看来,由于脉冲星距离我们十分遥远,一个文明发出的信号在经过了这么远的路程后还能被探测到,这是不可思议的。

  脉冲星有哪些神奇的特性?

  在天文学家眼里,宇宙间小至地球这样的行星,大至银河系,乃至整个宇宙这样的大尺度结构,都有着鲜活的“生命”——它们都有“生老病死”。主流观点认为,当一颗超过8倍太阳质量的恒星演化到末期后,其物质会向中心坍缩,然后发生猛烈的爆炸(超新星爆炸),强大的冲击波使得物质向外弥散,并与星际介质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漂亮的“礼花”,这个过程被称为超新星爆炸,这个巨大的“礼花”就是超新星遗迹。在这“礼花”的中心,有机会诞生一颗中子星。当这颗中子星自转起来,并具有准直的辐射束时,就成为一颗脉冲星。

  但遗憾的是,我们在地球上无法肉眼看到脉冲星。主要有两点原因:第一,它们在天上太弱,科学家需要借助大的望远镜才能看到它们;第二,大部分脉冲星在光学的波段并没有辐射,它们在射电波段看起来会比较强。当然,有一些特殊的脉冲星在全波段都能看到,比如年轻的蟹状星云脉冲星,但你至少要有一个大望远镜才行。

  脉冲星有很多独特的特性,让天文学家们深深为之着迷。

  特性一:超高的密度。大家都知道,构成世间万物的最小单位是原子,而偏偏中子星生得奇怪——主流的说法是,构成它的全是比原子更小的物质,中子。这么看来,中子星本身就是块巨大的原子核!那这样一颗星星密度有多大呢?1014g/cm3!设想一下,我们的指甲盖差不多是1cm宽,一个小指头大约就是1立方厘米,如果这里面填充的是中子星密度的物质,那么将承载1亿吨的重量。实际上,由于探测手段的局限性,人们并未真实探测到脉冲星星体的物质组成和状态。通常的做法是搜寻突破极限转速(比如1毫秒的周期)的脉冲星,如果找到了这样的亚毫秒脉冲星,说明脉冲星可能是比中子星密度更高的夸克星。同时,人们还在积极搜寻、追踪脉冲星双星系统,这样的系统可以给出脉冲星的质量,而发现的质量越高,也越有可能证明脉冲星由夸克组成。随着引力波探测技术的逐步成熟,人们越来越有可能探测到两个正在相互绕转并融合在一起的中子星。通过计算机模拟、匹配信号,可以探测清楚中子星的内部物理状态。

  那我们能在中子星上面生活吗?答案是不能。正是因为中子星超高的密度,其表面具有很强的引力,会把人给碾碎。实际上,不管是人类还是其他坚硬的物体,比如钻石,都会在脉冲星表面被压碎成中子物质。

  特性二:高速旋转的“陀螺”。中子星会像汽车发动机一样疯狂地旋转。自1967年发现脉冲星以来,脉冲星的搜寻就成为天文领域的热门。目前,科学家们已经搜索到了超过3000颗脉冲星。其中转得最快的脉冲星,旋转周期是1.37ms,即一秒钟就能够转完约730圈!这可是汽车引擎转速的约10倍,若是人以同样的速度转圈,身体早已分崩离析了。而这3000多颗脉冲星中,最慢的得23.5秒才能转完一圈。脉冲星的旋转周期中蕴含了其演化的秘密。与汽车的制动类似,脉冲星的旋转也有刹车与加速。脉冲星旋转会损失能量,这导致它的旋转速度越来越慢,这样的“刹车”,最快的能达到十亿年慢一秒,最慢的能达到一千万亿年才慢一秒。相反,如果脉冲星能得到能量的补充,就能越转越快。这样的“加速”,最快的能达到一千年快1秒,而最慢的则是一亿亿年才快1秒。最有趣的是,一些加速到毫秒量级周期的年老的脉冲星,很可能是通过吸取伴星的物质来加速。这一类脉冲星,是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

  脉冲星能用来做什么?

  这些特性,让科学家们“开发”出了脉冲星的应用。实际应用最多的有两个:一是将脉冲星作为探针,用来探测银河系中星际介质的分布和密度;二是用来探测银河系的磁场分布与强度。科学家们已经在这两个方向上努力了很多年。此外,科学家们也在探索将脉冲星用于计时和引力波探测。

  脉冲星被称为照亮银河的“手电筒”。我们知道,银河系中有数以万亿计的星星将夜空点亮如篝火,而就在这绚丽的光亮中,仍然充斥着片片黑暗。人类的眼睛已看不清藏匿在这黑暗中的角色,我们需要一个特殊的手段来使它无所遁形——用脉冲星的“星光”来照亮黑暗中的物质,那些隐匿在黑暗中的稀薄气体。我们称这些气体为星际介质。

  星际介质中能够对脉冲星信号造成最显著影响的就数电离气体了。脉冲星朝我们发来的电磁信号会与电离气体中的自由电子相互作用,造成一部分电磁信号会延迟到达地球。可以想见的是,传播的路程越长,路径上的电离气体越多,延迟就会越厉害。科学家们通过测量延迟的程度,反推出在这个路径上的电离气体的密度。而当遍布于银河的脉冲星都测量个遍了之后,银河系中隐藏在黑暗之中的星际介质的位置和密度分布也就会被探明了。

  脉冲星也是让我们看清银河系磁场结构的得力工具。脉冲星发出的信号携带着一种叫偏振的属性,当与磁场相遇时,这种属性便会发生改变(法拉第旋转,信号的偏振的方向会发生改变),而且磁场越强,改变的幅度越大。因此,科学家根据这种现象来确定银河系的磁场方向。

  1997年,在测量了包括脉冲星在内的551颗射电源后,研究人员发现在银河系中心的西北方向和东南方向的磁场指向我们,而在银河系中心东北方向和西南方向的磁场背向我们。2014年,研究人员利用更多的射电源对全天的磁场进行了测量,再次证实这一发现。到了2017年,银河系磁场分布的三维图像被勾勒出来。原来,银河系中存在着平行于银河系和垂直于银河系的磁场。以北银极为正方向,银河系北边的磁场平行于银河系平面且呈逆时针方向,而南边的磁场则是顺时针方向发展。对于垂直的磁场而言,整个银河系就像一个磁铁。这块磁铁的磁场从南银极发出,最后回到北银极。这些磁场分布于广泛的银河系周围的空间,其强度约为0.3个微高斯,相比于地磁场约0.6高斯的强度,弱了2000倍。

  实际上,人类还仍未探测到银河系磁场的全部。由于地球几乎位于银河系圆盘一边的中间,我们就很难探测到银河系远处半个盘面的星星,也就不能知道银河系这些远区磁场的具体情况了。这个困难还需要后来的科学家们想办法克服。

  脉冲星也是永不断电的“钟表”。人类文明诞生以来,“时间”是一切人类活动的参照基准。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古代利用滴水来计时,再到如今利用“氢钟”来计算时间,可以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我们对时间精准度和稳定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氢钟的计时已经非常精准,但从长远来看,仍然存在着稳定性不够的问题。研究脉冲星的一个重要价值,就在于弥补这一问题。

  脉冲星具有稳定的旋转周期,有一些每万亿年才会慢1秒,具有长期的稳定性,也就是说,我们的脉冲星“时钟”要过万亿年才需要往前调1秒。而且,脉冲星“钟表”是永不断电的,像氢钟这样的精密仪器需要精心的保护,磕磕碰碰是不行的。而脉冲星则没有这样的担忧,没有什么能够干扰到脉冲星,只要几架大型射电望远镜便可接收到它们的信号。将氢钟和脉冲星的时间结合,就能够得到精准且长时间稳定的时间系统。如果这件事情能做好,那么就是为我们将来的星际航行打好了基础。

  脉冲星也有望成为探测引力波的利器。在相对论的框架下,我们可以把三维空间比作二维的水面,当有一颗石子投入水中,就会激起涟漪,这个涟漪就是我们的空间涟漪,被称为引力波。从脉冲星发射出来的信号就像是在水面匀速行走的船只,当水面平静的时候,它可以以固定的时间到达我们,当水面有涟漪的时候,它到达我们的时间就会变慢。所以,由于引力波的作用,脉冲信号到达我们的时间会改变,反之,通过测量信号到达时间的改变,我们就可以知道引力波的存在了。人们通过监测天空中位于不同方位的脉冲星,就可以反推出地球周边的引力波情况。这一工作有许多的科学家正在推进,期待取得突破的那一天。

  (作者:王涛、景威聪,均系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博士研究生)

}

在地球上用肉眼能看见的星星,基本上都是银河系内的恒星。如果以人眼可以直接看到的星星来算,地球南北星空中的星星大约有6000多颗。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星星,其本体是宇宙中的各类发光或者反光的天体。宇宙那么大,仅仅银河系就拥有大约2000亿颗恒星。

宇宙中的所有天体都处于运动之中,星空中星星的相对位置也总是处于变化之中,不过短时间内的变化并不明显。在地球上的某一固定地点,只要视野开阔、天气晴朗、没有光污染,视觉良好的人大约能在夜空中观测到2000颗星星。

天空中99.9%的星星都是恒星,因为只有恒星才会发光。它们都位于太阳系之外,银河系之内。银河系的直径至少有10万光年,而这些恒星90%都分布在距离地球1000光年的范围之内,其中75%的恒星又分布在距离地球500光年的范围之内,很少有肉眼可见的恒星距离地球超过一万光年的。仙后座V762应该是肉眼可见最远的恒星,它距离地球1.6万光年。

当然也有例外,某些濒死的恒星在死亡时会发生爆炸,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其亮度甚至比一个星系中所有恒星的总亮度还要高。已知肉眼观测到的最远的天体,是发生于2008年的一次伽马射线暴事件。当时,牧夫座方向曾经有一颗远在75亿光年外的超新星发出了超强的伽马射线暴,它的亮度最高时肉眼可见,持续了约半分钟。

还有几颗星星是太阳系内的行星。行星虽然不发光,但是它能反射太阳光,并且距离地球很近,体积也足够大,所以才能被地球表面的人用肉眼看到。在夜空中,肉眼可见的行星为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据说海王星有时也能用肉眼观测到。

夜空中有几个淡淡的光斑是其实是星系,它们位于银河系之外,分别是大小麦哲伦星云和仙女座星系。此外在优异的观测条件下,三角座星系理论上也能用肉眼看到。其中,大麦哲伦星云距离地球16万光年,小麦哲伦星云距离地球20万光年,仙女座星系距离地球256万光年,三角座星系距离地球大约300万光年。

因为有光,人才能看见这个世界。光是电磁波,电磁波的波谱虽然很广,但人眼只能感知到极其狭窄的一段频率,这被称之为可见光波段。其实,一切物体都能够发光,而我们通常所说的发光是指可见光。宇宙中的天体很多,不发光的人眼几乎看不到,人眼只能看到少数能够发光的恒星。当恒星本身的光度比较弱,以及距离地球过远,视亮度很低时,人眼就看不见了。

一只燃烧的蜡烛,当它远离你的视线时,烛光看起来就会变暗。整个光源发岀的光会以球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随着距离的增加,单位面积上所能接收到的光线也会变得越来越少,光在传播过程中还会发生衰减,于是我们看到的光源的亮度就变暗了,这就是视亮度。当蜡烛的距离远到人眼的分辨极限,就只能看到一个发光的点了。当距离太远了,烛光的视亮度低于人眼的感知下限,蜡烛也就从我们眼中消失了。

视星等是对视亮度的等级划分,它与天体的光度、天体和观测者的距离有关。视星等的数值越小,表示亮度越高。例如,满月的视星等为-12,而正午太阳的视星等为-27。视星等每相差五等,视亮度相差100倍。通常,视星等大于6的天体就很难被肉眼看到了。比邻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仅4.2光年远,由于其是红矮星,视星等仅为11。虽然它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但由于其亮度太弱,凭肉眼根本看不到。

有些恒星实际上很亮,但由于距离我们太遥远了, 所以看上去并不怎么亮。为了比较每颗恒星的亮度,需要把它们放到同一个位置上来比较。绝对星等就是设想把恒星都放在 32.6 光年 (10秒差距 ) 的地方所得出的亮度。在地球上,太阳的视亮度最强,但是太阳的绝对星等只有 4.8等。

恒星是依靠核聚变反应进行发光发热的。距离一定的情况下,恒星的视亮度主要取决于其表面温度和半径。银河系中有很多恒星,但是大多数恒星的质量都很小(一般质量越大,半径也会越大),核反应不是那么剧烈,表面温度也较低,因此亮度也比较弱。有些处于晚年期的恒星,演化到红巨星阶段,其质量虽然不高,但由于半径大,看起来亮度也比较高。

太阳是一颗黄矮星,仅它的质量就超过了银河系中95%的恒星,这意味着太阳比银河系中绝大多数的恒星都要亮。即使这样,只要距离超过50光年,人眼也无法看到太阳。正因如此,那些肉眼可见的恒星的质量和半径基本上都远高于太阳。

下图清晰地展示了恒星亮度和半径的关系。

由于银河系中绝大部分恒星都比较暗淡,并且离我们非常遥远,这才使得我们所能看到的星星数量极其有限,只有地球附近极其明亮的恒星才能被我们看到。此外,银河系中恒星的分布并不均匀,靠近银河系中心的地方恒星数量较多。太阳在距离银河系中心2.6万光年的位置绕银心公转,如果地球处于靠近银河系中心的位置,那么地球上的夜空将会更加明亮,人眼所能看到的星星的数量也会更多。

下图为银河系的全景,中心区域特别亮。

简单总结一下,宇宙中的恒星那么多,而地球上只能看到几千颗星星,主要就在于那些天体离我们十分遥远,并且亮度很低。




在讨论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了解看见的星星到底是什么。其中有一些是恒星,一些是星系。其次,科普一下视星等的概念。视星等用来衡量观测者肉眼所看到的天体的亮度,视星等的数值越小,表示的亮度就越亮,视星等可以取到负值。在环境条件好的情况下,人肉眼可见的最暗的天体视星等为6等,准确的说是在5.50-6.50之间。

天空中的星星绝大部分是恒星,那么我们就先来讨论一下肉眼可见的最遥远的恒星是哪个吧。肉眼可见的最遥远的恒星是HD61227,距离地球4万光年,视星等为6.34等。它的亮度比较暗,在条件不够好的情况下难以看到,那我们再来看看第二远的:HD188209,距离我们约1.48万光年,视星等5.60,算是相对来说比较亮的一颗星了。

但是,肉眼能看到的最远天体绝对不是恒星,而是河外星系(银河系以外的其他星系),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仙女座星系M31。仙女座星系M31是本星系群中最大的星系,和我们的银河系一起集中了本星系群的绝大部分质量,它的视星等为4.36,距离我们约254万光年。

不过,这就是我们肉眼所能看到的最遥远的天体了吗?不是的。人肉眼可见的最遥远的天体是三角座星系。三角座星系靠近仙女座星系,是本星系群里第三大的星系,仅次于仙女座星系和银河系。三角座星系距离我们295万光年,比仙女座星系远,但它更暗,视星等仅有5.72,更不容易看到。




人的眼睛所能看到的星星,基本上都是银河系之内的,而且是属于银河系中一个较小范围之内的星体,只有一种情况,我们可以看到银河系之外的恒星,那就是系外恒星发生超新星爆发的时刻了。

银河系是一个棒旋星系,直径达10万光年,然而我们看到的大多数的星体,基本上都是距离我们1500光年之内的,所以我们看到的星体基本上就是以太阳系为中心的直径3000光年之内的恒星,只有极为个别的恒星能在几千甚至超过一万光年的距离上也能被我们看到,不过那样的星体通常都是特超巨星,它们发出的光极其明亮,可以达到太阳亮度的几十甚至几百万倍,所以可以光线传播极其遥远的距离。

不过那些发光比较微弱的恒星,即使距离我们很近,我们不用望远镜也看不到他们,比如距离我们最近的比邻星,只有4.22光年,然而我们却根本看不到它,距离我们第二近的巴纳德星,距离我们不到6光年,但是由于它们都是质量很小的红矮星,其光度比较低,所以虽然距离很近,但我们仍然看不到它们,即便距离它们不足一光年,人的眼睛也看不到它们。

有记载的人的眼睛看到的最远的单独天体应该是1987年大麦哲伦星系爆发的一颗超新星了,大麦哲伦星系距离我们有16万光年,这颗被命名为1987a的超新星,在天幕上显示为五等星,勉强能被我们看到,不过它的光辉是穿越了16万光年的距离才来到我们地球上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6等星能看见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