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对立统一观点理解人命体理念

 一直想将自己学习中医的感悟写出来,帮助正在学习中医的人和中医爱好者,减少他们学习的弯路,却苦于无法将深邃的中医理论,用简单、质朴的语言描述出来,让有中国人的地方,都能学习中医,懂得养生。最近反复思索,这项工程必须要进行,这也是作为一个中医工作者的任务,弘扬中医,让中医理论返璞归真、化繁为简的任务。

古有.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凡有华人处,皆能聊中医。。


第一章:什么人适合学中医

不少人抱怨,学习中医太难了,很想学,但不知如何下手,感觉要学的东西太多,而中医方面的书籍浩如烟海,在这么多书籍中如何找到进入中医宝库的大门,好像真的很难,其实这既是中医的魅力,也是中医的短处。
古人学习中医的大多是读书出身的文人,文人就爱卖弄文字,本身很简单的问题,从文人笔下就写得玄而又玄,好像不玄就不能证明自己有水平,就好像现代的有些诗,读出来只是一种感觉,但很难理解是什么意思。
其实中医来自于民间的医疗实践,在文人的总结和提升下,转变成中医理论,然后再指导临床。一个来自于民间的、朴素的、简单的东西,来自于我们祖辈反复总结出来的东西,我们为什么害怕学习,不敢学习呢?为什么要排斥它呢?学习中医其实也很简单。
每个人对学习中医的理解各不相同,就好像练习武功,有的只是为了强身健体;有的却是为了光宗耀祖;有的想成为一代宗师;有的……
思想不同,出发点也不一样。学习中医也是如此!
有些小孩子的母亲,想学习中医,只是为了让小孩更加健康,不再受疾病的困扰。
有些长期被疾病缠绕的病人,学习中医,只是想让自己健康起来,能够健康的生活每一天。
有些从事临床的中医工作者,学习中医、研究中医,目的是让自己能更好的为病人服务,提高自己的治疗水平。
从事科研的人员,学习中医,是为了在疑难疾病的攻克上找到新的方法。
也有的学习中医是为了学得一技之长,能够混口饭吃,能够养家糊口……
不是所有的学习中医都要求有悟性,这是错误的,中医是交给人们养生的方法,教给人们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但如果以中医作为职业,那要求就会高一些,懂得的就应该多一些,这也是无可厚非的,因为人命关天,病人生命所托,如果不提高自己的水平,则不是救人,而是杀生了。
在远古的洪荒年代,人类没有衣服,没有稳定的食物,为了生存,人们必须要适应大自然,在大自然变化中寻找自己生存的方式,不是谈健康长寿,只是为了生存,思想单纯,没有追逐名利,只是考虑怎么适寒温、避风雨,每个人都是养生家,不然就没法生存。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有太多的办法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但也正因为如此,反而忽略了自然界的变化,人类自身的适应自然界的能力在不断下降,稍稍的自然界变化就会导致许多人生病,学习中医,就是让我们认识我们的大自然,认识我们自身的身体,改变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让我们去融入大自然,寻求健康生存的养生之道,寻求疾病的治疗之道。
每个人都可以学习中医,感受中医。因为学习中医就是感受我们身边的世界,学习中医就是内视我们自身的身体。
从原始、从本质中感受世界,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东西!不是哪一类人,而是整个人类!

第二章:从生活中感受中医

中医是不是玄学?中医有没有疗效?中医该不该弘扬?
这些问题只有我们自身实践了,才能有深刻的体会,才会知道该如何对待中医,建立学习中医的信心。
《内经》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中写道:“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如果天气变冷,我们都知道加衣服,这是一种本能反应,这也是养生中的最基本的理念,也是最本质、最朴素的理念,玄不玄呢?一点也不玄!
但我们如果深入去想,我们可以给自己身体加衣服避贼风,那服用扶正的药物不就是给我们的五脏加衣服吗?我们通过加衣服来避贼风!我们远离寒凉食品,不就是让我们五脏来避寒邪吗?都是很普通的道理,源于生活最简单、最本质、最朴素的东西。但就是这些道理的运用,能让我们的身体得到保护,能让我们健康生活,这就是中医,就是医道。
《内经》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中写道:“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曰朴。”
如此简单的养生之道,我们现代人有又多少人能做到呢?如果我们浮躁的的心静了下来,将事物看淡了,物质层次的追求减少了,名利也看的不重,自然能够乐其俗,谁还在乎吃“鲍鱼”还是吃“排骨”,还会在乎穿“貂皮”还是“棉衣”,因为只要能保暖,就能起到避贼风的作用,心境达到了一定高度,人就能达到天人合一,就能健康长寿。
这些内经中的原话,非常质朴,就好像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在向我们讲述过来人的经历,我们虚心听取的时候,会感到自己平时对生命的认识是多么肤浅,心态是如何浮躁,会发现我们经常舍本逐末,当疾病来临、生命终结之时,又希望能够一下子除掉疾患!又希望能够立时起死回生!我们为什么不早点学习中医里面的养生之道,让我们自己的心能够安宁,让自己的身体能够健康,对待我们周围的环境不要那么极端!
借用《内经》原话“嗜欲不能劳其目,邪淫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这就是医道!

只有我们切身体会之后,才知道疾病可以这样治疗,中医效果也可以这么好,中医中药的治疗也不慢啊!
小时候在农村,医疗没有现在这么便利,很多病我太爷就是这么治疗的,习惯了这种治疗方式,也习惯了感冒后家里老人给我熬晚葱姜茶喝,我从记事到现在,已经二三十年了,没有打过一次吊瓶,每当身体稍有不适,采用一些很简单的办法,就能很快调整过来,这是我的亲身感受。因为有了这些亲身的体验,所以我坚信中医的疗效,一点也不慢,一点也不比西药差。这也是一个中医工作者,对自己从事工作的信心,对自己、对中医、对黄帝内经的信心。
如果一门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我们的健康指南,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呢,难道应该放弃?难道下雪了,我们不该加衣服?难道我们应该羡慕权贵?我们应该唯利是图?
不是的!人之初,性本善!我的每个人都有一个善良的心,我们的身体本身就有一套精密的调节机制,我们需要的是养生,是学会保养这个精密而有完美的身体,让他不受外邪和内伤的损害,这就是未病先防,这就是治未病。这就是中医的特点和优势,我们弘扬中医是理所应当的,弘扬这门集预防、治疗、养生、保健于一体的科学,让它为了全人类的健康,永远发出璀璨的光芒,不仅仅是我们中医工作者的责任,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

第三章:学习要从大处着眼


前面谈过学习中医就是感受自然,学习自然界最本质的东西,然后内审我们自身,明了养生治病的办法。
感受自然,我们就从我们每天生活的地球开始,寻找地球的规律,同时取相类比,借用现代知识来谈我们自身,我相信这样来学中医,可能大家都会接受,因为我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明白了我们的生活环境,就明白了为什么会生病,就明白了如何治疗疾病?
你爬上高山,站在山巅上,好好看看我们身边的地球!
这是怎样的一个精妙的星体啊!
因为它围绕太阳的公转,产生了地球上春夏秋冬四季的气候变化,让我们在寒暑交往中健康的成长,让植物都能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因为它自身的旋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的现象,让白天忙碌一天的人,能够入夜静静的休息,让我们一天的劳累得到缓解,每天都有精神去面对新的一天。
因为表面的大气层包裹,使我们能够自由的呼吸空气,同时避免了很多外来物体对地球的撞击,保护着地球上的动植物。
因为地磁场的存在,当太阳黑子、耀斑活动剧烈时,太阳发出大量强烈的带电粒子流,沿着地磁场的磁力线向南北两极移动,它以极快的速度进入地球大气的上层,其能量相当于几万或几十万颗氢弹爆炸的威力,地磁场时刻保护着我们地球,使地球上的生物避免了灭顶之灾。
再看看脚下肥沃的土地,万物的化生离不开它;看看大海,没有它的海量,人类将被水淹没,就没有立足之地;看看身边的一朵朵野花;看看河水中游动的小鱼,深切感受生命的气息……
看完天,看完地,看完身边的一草一木,然后再看看我们人类,从大之天,到小之人,我们会发现,人是多么的奇妙。
正如黄帝内经,第一篇讲的是养生论,第二篇开始讲四气,讲春夏秋冬的保养,就是让我们从大的角度入手,大的角度着眼来认识人。明白了这些,再来看四气调神大论篇,你会发现黄帝内经写的多么的亲切。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这就是从自然界的角度,从大的角度来指引我们养生,让我们掌握自然界四季的变化,掌握四季的特性,顺应这种自然界的特性便是道,悖逆这种特性就会生病,“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除了从四季的变化,看到四时的特点,明白养生的意义,从我们的地球,我们还能看到什么?
我们看到了“阴阳”!地球的自传,形成白天和黑夜,白天我们称为阳,那黑夜我们则称为阴。
我们还看到了“五行”,即地球上五种基本物质,木、火、土、金、水,还看到木能生火,火生土,土能够冶炼金属,金属能化为水,水能够滋养树木。
四时、阴阳、五行,这些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就是古人对自然界的认识,是认识自然界的纲领,也是我们学习中医的框架,就好像你从北京到陕西,知道了要向西走,如果连西方这个方位都不清楚,就会走很多弯路,甚至最终也难到达。
学习中医,明白了四时、阴阳、五行,就是找到了入门的方向。所以内经在接下来第三篇、第四篇、第五篇、第六篇、第七篇,用了五篇的内容,从阴阳入手,谈论人体的生理病理。我们明白了这些,我们再来看内经条文: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也。”“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阳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想通了内经引导我们学习养生的方向,再来读这些看似深奥的条文就会变得很浅显,它非常直接明了地告诉我们自然界的规律,以及如何顺应自然学会养生。
很奇妙吧!一部几千年的古书,从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来分析,推演我们人身的生理、病理机制,不能不赞赏古人的伟大,这种从大处着眼,从阴阳五行着眼,的确永远处于领先的位置。当现代医学在微观领域研究没有进展的时候,许多有识之士便尝试从宏观的角度分析疾病,返璞归真,化繁为简,往往能取得很大的突破。
学习中医,就是要培养一种返璞归真,化繁为简的思路,不要被一些局部的、细小的症候所束缚,治病必求于本,培养了这种思维,养成了这样的思维习惯,就会使我们的视野大为开阔,不仅仅是学习中医,学习养生,在工作生活俱多方面,都会变得轻松。
举个例子,临床上经常遇到鼻塞的病人,西医诊断为“过敏性鼻炎”,来到我们中医这里,就不需要考虑患者对多少种东西过敏的事情了,中医有句经典的话“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还有“头为诸阳之汇”;还有“肺开窍于鼻”。明白了这三句话,所谓的过敏性鼻炎,只需要补养头部阳气,补充肺气就可以治疗了,没必要按照过敏的思路转下去,“化繁为简,返璞归真”,就这么简单。
如果你不相信,遇到每天早上鼻塞不通的病人,你让他晚上睡觉时带上一个棉帽子,让头部发热出汗,连用几个晚上,鼻塞就大为好转。为什么?患者头部阳气不足,保护阳气,散去寒邪,病就好了,就这么简单!

第四章:阴阳角度理解中医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人体的阴阳关系由于某种因素之影响而失去相对的平衡协调,从而出现偏盛偏衰的结果。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到邪正两方面,正气与邪气,以及它们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关系,都可以用阴阳来予以概括说明。
  病邪有阴邪、阳邪之分,正气则包括阴精与阳气两部分。所以,病理上的阴阳失调,多表现为阴阳某一方面的偏盛偏衰,且一方面之异常,亦必影响及另一方面。例如阳邪致病,可导致阳偏盛而伤阴,因而出现热证;阴邪致病,则可导致阴偏盛而伤阳,因而出现寒证;阳气虚损不能制阴,则可出现阳虚阴盛的虚寒证;阴液亏耗不能制阳,则可出现阴虚阳亢的虚热证。所以,《素问》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又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因此,尽管疾病的变化复杂,但就其阴阳属性来说,亦不外阳盛、阴盛、阳虚、阴虚等四大类病变而已。
  另外,机体阴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亦常导致对方之不足,即所谓"阳损及阴"和"阴损及阳",最后则可导致阴阳两虚,气血双亏,此即慢性病常见之病理发展过程。
  中医生理学认为,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阴阳两方面对立统一协调平衡的结果。人体的生理功能,一方面表现为机体防御邪气侵袭的整体卫外功能,另一方面则表现为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
  从机体的防御机制来说,阳在外,为保护人体内部组织器官的卫外机能;阴在内,则为阳的物质基础,并为阳不断地储备和提供能量补充。
  从脏腑功能活动来说,则五脏主藏精气为阴,六腑能消化、传导饮食水谷为阳。而每一脏腑之中又各有阴阳,凡是功能活动则属阳,而产生这些功能活动的器质和营养物质则属阴。如心有推动血液循环和主持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此种功能属阳,而心血、心脏器质则属阴;肝有调节血量和精神情志的功能属阳,而肝血、肝脏器质则属阴;脾有运化水谷,输布精微,以及统摄血液循行的功能属阳,而脾的津液、脾脏器质则属阴;肺有主气司呼吸,协助心脏推动血行的功能属阳,而肺之津液、肺脏器质则属阴;肾有藏精生髓,主生殖发育,主持水液代谢等功能属阳,而肾精、肾脏器质则属阴。关于六腑,亦是如此,其功能属阳,而每一腑的器质则属阴。
  对于人体整体生理上的阴阳关系,则主要强调其协调和平衡。如就人体机能状态而言,则机能兴奋属阳,机能抑制属阴;功能亢进属阳,功能减退属阴。而在生理活动中,兴奋和抑制、亢进和衰退等是互相拮抗的,并保持着相对的平衡状态。又如阳气和阴精的转化,阴精是化生阳气的物质基础,而阳气的作用又是在不断地产生着阴精,因而阳气和阴精,相互转化,相互为用,并保持着相对的平衡。故《素问》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阳学说在阐释人体的组织结构时,认为人体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其组织结构可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且又彼此相互联系,密切合作。
  首先,就人体的部位与结构来说,外为阳,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头部为阳,足部为阴;体表为阳,内脏为阴。而体表之中的皮肤为阳,肌肉筋骨为阴;脏腑中六腑为阳,五脏为阴。五脏之中,则心肝为阳,肺脾肾为阴。再具体到每个脏腑,则又有阴阳之分,如心有心阴、心阳;肾有肾阴、肾阳;胃有胃阴、胃阳等。若从经络系统循行部位来说,则循行于人体四肢外侧及背部者属阳(如手足三阳经,仅足阳明例外),循行于人体四肢内侧及腹部者则多属阴(如手足三阴经)。
  但是应当指出,人体各部位、各组织结构、各脏器之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它们常根据一定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如以胸背关系来说,则背属阳,胸属阴。若以胸腹上下关系来说,则胸又属阳。腹则属阴。同样,五脏若以上下关系来分,则心肺在膈上属阳,心为阳中之阳脏,肺为阳中之阴脏;肝脾肾在膈下属阴,肝为阴中之阳脏,肾为阴中之阴脏,脾亦为阴中之阴脏。总之,人体部位、组织结构上的阴阳,只是其相对属性的一般归类而已。
  阴阳失调是病理变化的关键所在,故临床病证可概括为阴证、阳证两大类。所以,临床上对于疾病的诊察,亦可以根据阴阳变化的规律来加以分析和辨别。
  中医诊断学之望、闻、问、切四诊方法,首先当辨别阴阳。例如望诊,一般面色光滑润泽为阳,面色沉浊晦暗为阴;凡见青、白、黑色,其证多属阴寒,而见黄、赤两色,则其证多属阳热。又如闻诊,凡气粗声高属阳,气弱声低属阴。而在切诊中则把浮、大、滑、数等脉象归属于阳脉,把沉、小、涩、迟等脉象归属于阴脉。
  关于辨证,即是把通过四诊所获得的症状、体征及多种病情资料,进行客观地分析和判断,从而对病因、病位、病性及正邪关系得出正确的结论,以指导临床治疗。中医诊断以阴阳作为辨证之总纲,用以辨别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故凡表证、实证、热证均属于阳证;凡里证、虚证、寒证均属于阴证。所以临床病证虽然千变万化,总不出阴阳两纲范围。
  由于阴阳的偏盛偏衰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所以,调理阴阳,补偏救弊,创造条件,使失调的阴阳关系恢复相对平衡,这就是中医治疗学的基本原则。故《素问》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由于病证不一,本质不同,故其治疗方法亦多种多样。中医临床根据协调阴阳的精神,提出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以及"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等众多的治疗方法。
  如阳热亢盛而损耗阴液病证(即阳胜则阴病),则应损其有余之阳,用寒凉药物治其阳热亢盛,此即"热者寒之"方法;若因阴寒邪盛而损伤阳气病证(即阴胜则阳病),则应损其有余之阴,用温热药物以祛其阴寒过盛,此即"寒者热之"方法;若阴液不足不能制阳而形成阴虚阳亢病证,则须用滋阴以敛阳方法解决;若由于阳气不足,阳虚不能制阴而形成阳虚阴盛病证,则须用补阳以消阴的方法去解决。这就是"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使失调的阴阳恢复新的相对平衡的治疗原则。
  同样,在归纳药物的性味功能上,阴阳亦具有重要的意义,并可作为指导临床用药的依据。药物的四气、五味,以及升降浮沉等一般性能,都具有阴阳之不同属性。以四气来说,则寒、凉属阴,温、热属阳。以五味来说,则酸、苦、咸属阴,辛、甘、淡属阳。以升降浮沉来说,则具有重镇敛降作用的药物属阴,具有轻浮升散作用的药物属阳。所以临床用药必须注意病证阴阳与药物阴阳之关系,正确运用药物的阴阳性能,以改善或调节病理上失调的阴阳关系,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古人通过对自然界的认识,了解了阴阳的属性,为我们总结得非常清楚。
第一点:阴阳的重要性。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
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古人将阴阳的重要性提高如此高的地位,可见熟悉阴阳对于养生是何等的重要。
这段话既是对阴阳重要性的强调,同时也是告诫后人,学习医术必须要从阴阳入手,治病才能找到疾病的根源,不明阴阳,则如同盲人摸象,就无法从整体角度认识人体,认识疾病。
那么阴阳究竟是何物,为何如此之重要?我们再来看看内经的描述.
第二点:阴阳的普遍性;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这段话可以这样来理解:天为阳,地为阴,阴的特性是静,阳的特性是动,阳气主生长,阴气主收藏;化气上升为阳,化物成形为阴。寒邪达到极致会转热,热邪到达极致会转寒;寒邪在人体内会化生浊邪,热气在人体内能化生清气;清气属阳当上升至上焦,如果居在下焦,就会生飧泄;浊气本应下降至下焦,如果盘踞在上焦,头面就会出现肿胀……
这就是古人从天地入手,从阴阳特性、阴阳转换入手,对阴阳进行具体描述,让我们看到了天地之阴阳,看到了阴阳的特性“动与静”、“升与降”“生与长”、“化气与成形”同时进一步推演出“生清与生浊”及阴阳颠倒后疾病的形成……
读到内经这些条文,我们应该看到什么呢?
看到了“天”、“地”、“人”都在阴阳之中,万物的生老死亡离不开阴阳的变化!
为了对人体阴阳更加明确的认识,我们从阴阳的角度来看看我们的身体:
“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脏腑中阴阳,则脏为阴,腑为阳。”这是内经原文。
人体上部为阳,头为诸阳之汇,全身的阳气都上升在头部汇集,因此也被誉为“清空之府”,人体清阳上升,出上窍;
人体下部为阴,阴气下沉,浊阴下降,大小便出下窍。
人体右侧身体为阳,阳主动,所以我们习惯于用右手右脚。
人体左侧身体为阴,阴主静,所以我们不习惯用左手左脚。

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为六腑,六腑者,泻而不藏,实而不满;六腑为阳主动,所以六腑以通为用,传化物而不藏;
如果不通了,藏了,就会生病。
比如胆汁郁积形成胆结石、小肠不通形成肠梗阻、胃内饮食停滞会成为食积而发烧、大肠不通畅形成便秘、膀胱不通畅形成淋证、三焦不通水液内停……
肝、心、脾、肺、肾为五脏,五脏者,藏而不泻,满而不实;五脏为阴,主静,功能以藏为用,故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实。如果不藏了,同样也会生病。
人体气为阳,血为阴,气能温煦周身,血能滋养五脏六腑,这也是阴阳。
大到整个人,小到五脏、六腑,再小至经络、血脉,再小至细胞、分子,无不蕴含阴阳之理,阴阳的普遍性时刻提醒我们,治病必求于本,治病必须分阴阳……
第三点:阴阳辨证在临床中的运用
内经云:“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为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密,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阴阳之要,阳密乃固”,说的是阴阳的关键在乎阳气的致密而护固于外。虽廖廖几字,却道出天机,寓意深远。临床上治疗疾病时,治疗的目的就是“因而和之”,即调和阴阳,达到“阴平阳密”的状况,使之不出现阴阳离决的局面。
内经中关于阴阳的论述,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在临床治疗疾病上可以带来很多创新思维,发散思维。比如:
“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这句话,在临床上治疗汗证经常运用到,人体阳气过于亢盛,而又不能护固肌表,必然会逼迫阴液外泄,导致汗证,汗为心液,久汗、大汗耗损阴液,进一步加重阴不制阳,虚阳更加亢盛,最终出现“阴气乃绝”的局面
治疗汗证,当使阳气能“密”,“阳密”用玉屏风;同时当扶已损之阴,扶阴用参麦饮;达到“阴平阳密”的状况,汗证自然就好了!
“阴静阳躁”这句话在临床上也有很好的指导意义,表面看起来,就是讲的阳动而阴静,但如果想通了,就会很好的指导临床。
比如我们对于小儿多动症的治疗,是否想到了阳气过亢而阴分不足?
再比如对于癫狂病人的治疗,是否想到了“重阳必狂”、“重阴必癫”,对于“狂证”治疗,重泻其亢盛之阳,扶已损之阴;对于“癫证”治疗,扶亏虚之阳,重泻郁积之阴……
再看看内经条文“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这样对于癫狂的认识就会更加清晰了!


第五章:从五行谈中医框架
如果说阴阳是基石,那么五行则是基石上的五根柱子,他们竖立起来,支持着中医庞大的理论体系,我们透过这五根柱子向上看,就会看到中医这颗大树是如何的枝繁叶茂。

下面让我们一同来欣赏我们即将开始的医学之旅!
如果说阴阳是一种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则五行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普通系统论。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古人认为大自然由五种要素所构成,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
《尚书·洪范》记述的是周武王与箕子的对话,其中谈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这里将五行及其特性做了高度的概括。如果说学习中医阴阳是纲,则五行就是领,两者的相互结合,中医理论体系就显得完备了。

我们先来看看人体的五行属性,
木 :肝属木,主疏泄、主藏血,肝藏魂,为谋虑所出,开窍于目,肝主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声为呼,在液为泪。
火:心属火,主血脉,心藏神,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声为笑,在液为汗。
土:脾属土,主运化,布津液,主统血,主肌肉和四肢,脾藏意,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液为涎,在声为歌,在志为思。
金:肺属金,肺主气,司呼吸,主皮毛,主治节,主宣发肃降。开窍于鼻,在液为涕,在声为哭,在志为悲。
水:肾藏精,主生殖,主水,主纳气,主骨生髓,为先天之本,司二阴,开窍于耳,其华在发,在液为唾,在声为呻。

也许很多人会说,这是中医最基本的东西,没什么神秘的!

是的!就是这些最基本的东西,却时时刻刻指导着临床工作,如果想真正走进中医这所神圣的殿堂,这些就是入口的大门,如果你看着门而不入,或者不相信这就是门,那很难真正成为一个中医,也很难深入了解中医精髓。

第一个例子:与头发相关的疾病有不少,比如常见的脱发、头发焦黄、脂溢性脱发、白发等等。在寻求治疗时,有时候一些人会受到西医思维的影响,采用一些现代的治疗方案。其实明白了三句话,这一系列病都好办了!

从这三句话,可以看出,头发的疾病与肺、血、肾有密切关系,临床中找到了这个大方向就好办了。

头发干枯、分叉、早白的患者,通过养血、补肾精,可以起到很好的疗效,生发养血胶囊就是代表性的药物,其配方四物汤就是补血代表方,制首乌、菟丝子则是补养肾精佳品!

对于脂溢性脱发,则需要通过调理肺脏的宣发肃降功能,就能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第二个例子:口腔溃疡在临床上经常遇到,中医称为“口疮”,对于口疮的治疗,大多认为是虚火上炎,建议病人服用“知柏地黄丸”,有效有不效,有些顽固性病例,反复长期发作,患者非常痛苦。其实在治疗时,如果首先想到“脾开窍于口”,从脾的角度入手,清化脾之湿热、积热,往往可以收到很好的疗效。

对于舌上生溃疡,则以“心开窍于舌”作为依据,从心的角度入手,进行论治,就能起到很好效果。
如果口、舌均生疮,则从心、脾两脏入手……

第三个例子:三四十岁的女性,经常面部长斑,治疗时,有时一时无法辨证,是血虚?气虚?肾虚?肝郁?许多临床中医师下一个“内分泌失调”结论,这是对病人的不负责,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

我们只要想想上面关于人体中五行属性,记住“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肺主气,主皮毛”,就可以将面部的疾病考虑为“面”与“皮”的问题,主要从心、肺入手,调理气血,温通血脉,自然就会康复,当然有时候心肺的问题与肝肾也有关系,对于肝气郁结的、肝肾阴虚的患者,在以心肺入手治疗的同时,调理肝肾也是有必要的,但最终别忘了心、肺才是“面部”的老板!

这样的例子很多,只要熟透了上面讲的人体中的五行属性,学习中医就会很轻松,这也是学习的捷径,也算是大门吧!

了解了五行属性,对许多疾病有了认识,但这些认识还比较肤浅,比如口舌生疮,你知道是“心、脾”的问题了,但问什么心脾会出问题,我们得追求其本,有时候就是单纯的心脾问题,但有时候则不是,可能是其他脏器导致的,在追求其本的时候,就好像进了大门,还得进小门,才能曲径通幽,才能慢慢领略中医的神奇之处。

第六章:学习中医的指南针

上面谈完了阴阳五行,了解了中医的理论框架,对于初步学习中医人员有了一些清晰的认识,


哦!中医就是这样子的!也不是很难嘛!
但要继续深入学习,得对人体有一个整体清晰的认识,这样才能不迷路,才能把握学习的方向。
就好比从北京到陕西,知道了陕西在西部,也知道了要经历几个省,多少个城市,但如果你没有指南针,没有一个始终指引你方向的坐标,你可能在旅行中迷失方向,最终也到达不了目的地,出发前对经过城市的了解,也会变得毫无意义!

下面,我们来制造一个学习中医的指南针,指引初学者,中医爱好者,让你们能清楚的知道学习中医捷径的方向。
黄帝内经对人体生理的描述很多,人为天地之气交融而化生,大自然的气有升、发、收、藏,人体受自然界感染,在人体中存在着与大自然相对应的气机升降对流。

太阳从东面冉冉升起,而人体肝气从左侧徐徐上升!

太阳从西边缓缓落下,人体内阴气从右侧通过肺的敛降徐徐下降!


大地之中的水湿能够滋养树木,树木不会枯萎;人体的肾水也能滋养肝木!也能防止肝火过亢!

大海中水被太阳照射,蒸发后化为水汽而上升为云,可以遮挡太阳的炎热;人体的肾中水汽随肝气升腾,可以济心火,防止心火过亢!

太阳的照耀能够温暖大地,大地得温能生长万物;人体的心火下移,可以温暖胃土,胃得温可以腐熟水谷!

太阳照耀后,土地变暖,温暖的土地热量下传,可以使土中的水湿得以温暖;人体心火的热量,通过胃气的下降,可以下交于肾,温暖肾中的寒水
大地得核心,地核中的热量可以向外散发,温暖大地得至深之处,其暖可以缓缓上升,土地中的水汽上升可以化为云彩,乌云的汇集化为雨水下降!

日从东方冉冉起,水在西边沥沥声;

肾水养肝能涵木,随肝上达济心炎。

丽日如心照胃土,其温透胃暖寒泉;

肾中潜龙为一阳,温脾如沤清阳升。

肺如华盖能肃降,化汽为水三焦经;

三焦水道通州都,浊去精存再入肾。

外周气流右向左,中央胃降脾气升;

人体阴阳如两轮,右侧气分左侧阴。

经常有病人对我说:大夫,给我下点好药,让我快点好!
那么什么药才是好药呢?人参就是好药?鹿茸贵,就算是好药?
如果你饿了,一天没吃饭了,出现头晕、发凉,这时给你最好的药就是食物,让你吃一顿饱饭,比喝人参汤还强!
如果你连续三天三夜未休息,腰酸背痛,头昏眼花,。

这就是药性的运用,能够熟练掌握了这种思维,在临床上用药就非常轻松自如了。明白药物的大体功效,也就是说按照这种模式学习后,你很快就知道“什么药治疗什么病”
现在的中医教材中,《中药学》里的中药是按照功能分类的,比如麻黄归于辛温解表;薄荷归于辛凉解表;麦芽归于消食类。这样对不对呢?也对,对于学习中药的人而言,容易!
但这与“什么病用什么药”不是一个概念,虽然只是颠倒顺序,但却是两个方面的问题。
你知道了“什么药治疗什么病”,只能说明你书读到位了,只是记住了书上的东西,没有与临床结合。
打个比方:治病如同打仗,第一步你明白了每个士兵的特点,每种武器的特点,但不一定会打仗,你只有在战场中熟练运用你的士兵,利用现有的武器,针对目前的战役,组织最适合的战略战术,才能取得胜利。
第一步,我在此文就不说了,教材上写的很清楚,我要谈的是如何站在疾病的角度,站在脏腑的角度来学习中药,学习的过程中,希望首先能记住我上一章讲的指南针,记住了,学习就方便了。
我们按照“指南针”的几个点来谈中药,顺便学习人体生病的机理。

人体生命的运行,如同这两个轮子一样,每一个点卡壳了,轮子就无法前进,治疗疾病,就如同修复卡住的轮子,找到卡住的原因,并修理它,就可以了,首先看看肝脏:

1、临床上常见的是肝气郁结,郁结之后就好比轮子上肝这个点卡住了,通过疏理肝气就可以修复,疏理肝气的要有哪些呢?

疏理肝气:柴胡、香附、郁金、青皮、川楝子、橘叶、薄荷、白蒺藜。

2、病情失治,气郁时间久了,化火了,如何办?可以清泻肝火。

清肝火:桑叶、菊花、青葙子、决明子

泻肝火:龙胆草、胡连、黄芩、青黛、栀子、丹皮、夏枯草、羚羊角

3、病情失治,病情继续加重,肝气郁结化火,火邪伤及肝阴,导致肝阴不足,如何?养肝阴啊!

养肝阴:山萸肉、生熟地、女贞、阿胶、白芍、乌梅

4、病情失治,继续加重,除了肝阴受损,已出现肝叶枯槁,萎缩了,咋办?养血柔肝啊!

柔肝养血:当归、白芍、首乌、枸杞、鸡血藤、木瓜、鳖甲

这分四个层次将肝气郁结导致的病理变化列出来,临床上遇到肝气郁结,时间较久的患者,就可以参阅选用上述药物。

5、那么除了肝气郁结,还有没有其他病机呢?轮子上这个点还有没有可能出现其它问题?还有!

肝气当升,如果升发不够怎么办?如果升发太过怎么办?

升发不够,为肝气下陷,有的称为木气下陷水中。升发肝气就可以了,一方面补肝气,提升升发力度,可以用黄芪;另一方面,可以运用升提的药物,如柴胡、薄荷、生麦芽。

升发太过,肝气上冲会出现偏头痛,有的患者会出现血压升高,那就降气,降肝气就是“镇肝、平肝”,为什么称为“镇”“平”,就好比国家内部出现暴乱,要zhen*压、要平息一样,这里就是镇压肝气,平息肝气,虽然听起来有些粗暴,但用药也是这样,不能含糊,不然肝气上逆,就会出大问题了!

镇肝:代赭石、灵磁石、石决明、珍珠母、生龙牡、灵磁石

平肝:菊花、白蒺藜、天麻、勾藤

假如患者肝气上升,失去治疗,已经化为肝风,手已经开始抖动,如何办理?这就要求除了镇肝、平肝的同时,还得熄肝风,熄肝风用什么药?

熄肝风:羚羊角、勾藤、天麻、白蒺藜、僵蚕、全蝎、蜈蚣

6、靠镇肝、平肝、熄肝风可以缓解病情,如果不用药了,肝气又上升太过,咋办?有办法,古人创立了“滋水涵木”的办法,即补养肾阴,来滋养肝木,肝气就会变得柔和,就不会升发太过了。

补养肾水用什么药?很多了,到下面将肾这个环节时细谈。

7、除了上面讲的,肝脏这一环节,还有没有其他问题?还有,如受寒,寒凝肝经,睾丸疼痛等,可以采用:吴萸、小茴、仙灵脾,荔枝核、川椒。

肝藏血,肝气郁结也可以导致肝脏血瘀,可以选用川芎、桃仁、红花、三棱、文术、乳香、没药、五灵脂

8、还有一点,湿邪停留肝经,导致肝经湿热过重,可以选用:栀子、龙胆草、黄芩

明白了这8点,修轮子上肝这个点就算有眉目了,这样学中药就会将教材上的内容与临床结合起来。我们再来看看心,从“心”的角度学习中药。
既然是从心脏的角度学习中药,我们得看看心脏的功能,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这样学习可能就目标更加清楚些。
心属火,藏阴血!心主血脉,心藏神!其华在面!
既然属火,就存在火力过旺与火力不足,临床上称为“心火亢盛”和“心阳不振”。
既然藏阴血,就存在阴血不足,临床上称为“心阴虚、心血虚”。
既然心主血脉,血脉的不通、不畅就是问题,临床称为“血脉瘀阻”。
既然心藏神,就存在心神藏得好不好,藏得不好就是“心神失养”了。
既然其华在面!那么面部的神采有没有?面部的气色如何?面部长东西没有?这些都与心脏有关。与心有关的还有很多,我们就从上面这些,来谈谈相关的中药。
1、心火亢盛:可以选用淡竹叶、生地、栀子、灯芯草
别小看灯芯草这味药,看似普通,对于心火亢盛非常管用,举个例子:
曾经治疗一个失眠的患者,切脉后发现病人左寸浮实,患者舌尖红降,于是采用导赤散(生地、木通、甘草、竹叶),效果不错,喝了五天,睡觉也好了,但没过几天,患者又上火了,又失眠了,让他再喝中药,认为太苦,接受不了,要求我提供一个不苦的、效果又好的方法,我思虑良久,最后告诉他用灯芯草煮水当茶喝。没想到效果非常好,患者很满意!
后来遇到心火亢盛的小儿,尤其是心火亢盛晚上哭闹的1岁以下的小家伙,运用灯芯草,加点白糖,当饮料喝,效果非常好,患儿也很容易接受。
2、心阳不振:可以选用桂枝、肉桂、附子、薤白、干姜。
心阳不振的人,经常手脚发凉,人没有火力,自然怕冷了,在冬天这种病人就很难受,如果早上,吃一碗稀饭,在稀饭中放上3克肉桂细粉,加一些白糖进去,调节口感,这样一天都会很暖和。
3、心脏阴血虚的病人需要补养阴血,可以选择使用:柏子仁、枣仁、丹参、麦冬、当归等
别小看丹参这位药,俗话“一味丹参饮,功同四物汤”,就是说丹参既能补血,又能活血,还能养血,功效好比四物汤,对心脏阴血不足非常有好处。
4、心神失养,可以通过安心神来治疗,如龟板、浮小麦、阿胶、紫河车、合欢花
5、心气虚的病人,可以选用人参、黄芪、党参、茯神、五味子、远志、炙甘草等
6、对于血脉瘀阻的病人,可以使用丹参、赤芍、桃仁、红花、鸡血藤、红景天等
心脏的气血阴阳平衡了,面部自然就神采奕奕了,面部的斑也就慢慢消失了,皱纹也会少些了,这就是“神”。
对于学习中医的人,如果这样来体会中医基础理论,这样来学习中药学,再上临床时,就会胸有成竹,哪里还会碰到面部长斑的病人,告诉她是内分泌失调呢!
也许对于已经从事多年临床的中医会认为,还有心肾相交啊!胆火扰心啊!为什么不深入讲下去,不急,这些需要将五脏分述完后再串起来讲,理解会更深刻些!(果树结合黄帝内经。中兽医学,易经。阴阳,24节气,养生养殖相结合。。)

}

既然题主还没有开始写,我就先来说说关于写大纲的问题吧。

有些作者宣称,自己完全是提笔就写,从不做任何计划。我猜这种作者要么是上帝本人,要么是被上帝亲吻过的幸运儿。当然更可能的情况是,他写的东西烂得没人看,或者他干脆在自欺欺人。

没有图纸就盖摩天大楼的成功率有多大,没有计划就写出好文的概率就有多大。

(《哈利·波特》大纲表的一小部分)

提笔就写也许更有创造的感觉,但实际上却会浪费大量的时间,不管历经多少份草稿的修订,终稿都很难达到优秀。

事实上即使是情节简单的短篇小说,也需要做些最基本的计划,即使这个计划只是在心里默默完成;对于情节复杂的长篇小说,不但要做计划,还要把计划落实在大纲上,这才是靠谱的方法。

对你的故事是否大局在握,是区分专业小说家和故事门外汉的试金石。大纲也许不能100%保证出好作品,但能保证出坏作品的几率为0。

况且对于编辑来说,如果你没有大纲,只交部分正文,那你让编辑怎么判断呢?开头五千字一般般,该退稿吗?也许中间部分写得好呢……编辑抛开手头一切工作,把中间的情节读完了,发现剧情老套人物也不出彩,怎么办呢?也许后面的高潮和结尾有惊喜……编辑咬着后槽牙终于读完了,发现竟然是靠巧合来强行ending,这个时候,编辑的内心一定是有点崩溃的。

如果有个大纲,编辑提前就会跟你商量,情节怎么走会有更好的效果,人物怎么设定会让读者更有代入感,怎么加料会让卖点更突出,怎么设悬念—惊奇、铺伏笔—解答会让读者欲罢不能,怎么解决场景转换与代入感的矛盾,怎么避开情节进展节奏失调的雷区……

即使编辑的意见不够精到,至少也会促使作者更了解自己酝酿中的故事世界,没准还会激发出更好的脑洞和写法,何乐而不为呢?

也许作者交过来的文章的确不错,不错到简直堪比《哈利波特》,但编辑仍然会想要大纲,没准光看大纲编辑就high了~

那大纲到底该怎么写呢?

第一,先立意。即用一句话概括出故事的主题。比如《福尔摩斯》写的是福尔摩斯利用智慧和勇气战胜罪犯的故事。立意决定了故事的聚焦点,确定好立意之后,写作过程中就不会跑题了。

第二,背景设定。故事是发生在什么背景环境下的?在这个环境下有可能发生哪些事?作者要对这个背景足够熟悉,背景设定得越详尽故事就会显得越真实可信。

准备工作做好之后,就可以正式开始写大纲啦。

人设,即人物小传,包括人物的身份、职业、习惯、年龄、能力等表象属性,性格、欲望、隐秘等真相属性。

《哈利波特》电影剧组的工作人员曾经感慨,罗琳简直就是上帝,因为他们问任何关于《哈利波特》的问题——哪怕是书中没有明确写到的问题,罗琳都张口就来。

作者写人物简介的时候也许不需要像罗琳这样事无巨细面面俱到,但自己心里一定要有谱,人物一定要有合理性,主角配角龙套关系要捋清,如果被编辑或读者问住,就说明你想得还不够透彻。

可参考聂小杨《与尸同行》的人设(为了不剧透,照比作者给编辑的版本有删减):

男一陈铎:入殓师,无不良嗜好的五好青年,抓到杀害父母的真凶是他活着的动力,背负仇恨,接近真相的同时,却又让他发现更多的秘密,身边谁是帮他的人,谁是害他的人,陈铎发现无人可以信赖,只能依靠自己。
女一李小歆:法医,专业能力强,容貌佳,身材好,与楼下邻居陈铎渊源颇深,为了帮陈铎解开心结,几度陷入险境。
男二张挺:陈铎高中同学,内心自卑,追逐财富,暗恋多年的女孩意外死去,令他内心逐渐扭曲,在人性与兽欲间迷失自己。
女二王菲菲:陈铎高中班长,表面大大咧咧,实则满腹心事,复杂的重组家庭令她关闭内心,与阿游的交集让她逐渐原谅过去,接纳现在。
男三李志飞:李小歆父亲,警察,城府极深,为破案不择手段,间接造成陈铎父母被害,被愧疚折磨多年。

人物的性格和身份设定,你得清晰到如同看动漫或电影时只看人物的剪影,就能猜到是谁的程度,否则写着写着就跑偏了。

聚焦主要人物和故事主线,用清晰的逻辑关系说清剧情。按剧情复杂程度字为宜。

故事线分主次,重点戏码、智慧设置、转折节点,绝大部分落在主要任务的剧情主线上,旁支人物也可以有惊人表现,但这表现的落点和作用也要体现在主要人物身上,忌喧宾夺主。作者绞尽脑汁的设计,都是用富于创意的方法操纵主要人物来阐述立意的。

千万不要不分主次、没有逻辑关系地简单罗列情节点,那样只会给编辑造成困扰,让编辑觉得你根本没想好自己的故事。任何情节都需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写出《永不消逝的电波》和《重案六组》等经典作品的编剧余飞举了个栗子:

比如我们写男一号混入监狱营救女一号的戏,如果全写男一号在外面怎么准备,寻找监狱结构图之类的,怎么从下水道挖地洞钻进监狱,怎么躲开看守的目光,怎么男扮女装进入内部,女一号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在监狱内承受痛苦……这个过程可能要准备整整一章都不一定能成功。

但这就有个重要问题没有解决:如果男一号一直在干这些,那女一号怎么表现?他们之间关系的变化怎么表现?你可以说男一号是为了女一号才干这些事情的,但再为了女一号,女一号不能露脸,不能表现她的情感和智慧、性感,不能与男一号发生戏剧关系,这个设计就是失败的。

同样是营救,如果我们省略掉男一在外面准备的戏,开篇第一场戏就是男一号假扮看守开门进了女一号所在的囚室,但囚室里面有身份不明的多名女囚,在男一要营救女一的关键时刻,另一名囚犯女黑社会因为想一起逃走被拒绝而拿牙刷柄磨的刀捅了男一,这导致男一受伤无法离开。

而不久后看守出现在走廊里封锁了出路。男一醒来之后不得不与女一睡在一床被子里躲避看守的目光,女一还得想办法买通同室的女黑社会到外面弄药来替男一治伤,因此不得不答应带女黑社会一起外逃,很可能还要应付其她饥渴茁壮的女囚对男一的性骚扰。

后面的设计,开篇就直接让男女一号全都露脸,都能展示自己的智慧和勇敢,两人短兵相接,甚至进了被窝,给以后两人关系的发展埋下了极好的伏笔。

如果作者写着写着,出现了一些更好的新想法,觉得交给编辑的大纲和你的正文写作有出入,建议可以再写个分集剧情介绍,或者给你的章节取好足以概括一章内容的提示性小标题,这样可保证思路不乱,故事不至于跑偏。

· 如果你对故事写作迷茫,可关注“故事研习社”微信公众号,有更多写作干货分享~

· 如果你有好的故事,可以投稿至每天读点故事app,作者福利多多哦~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阴阳化五行,五行生万物,万物天地中万物轮回,尽在天地,天地五行,阴阳相交,五行相融,谓之阴阳,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阴阳五行学说作为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天地万物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而任何事物都是由阴阳五行构成的。

天地万物以无为本:阴阳五行 对立统一

阴阳五行学说作为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的哲学,音乐,建筑,宗教,医学,占卜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思想的瑰宝。

所谓阴阳者,源自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立统一或矛盾关系"的一种划分或细分,两者是种属关系。

阴阳是古人对宇宙万物两种相反相成的性质的一种抽象,也是宇宙对立统一及思维法则的哲学范畴。中国贤哲拈出"阴阳"二字,来表示万物两两对应、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既《老子》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易传》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经》便是讲"阴阳"变化的数理和哲理。

阴阳,代表一切事物的最基本对立面阴 为寒,为暗,为聚,为实体化阳 为热,为光,为化,为气化。

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多用于哲学、中医学和占卜方面。五行指:金、木、水、火、土。认为大自然由五种要素所构成,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运动)和变化所构成,是由于中国古代人对世界认识不足造成的。它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如果说阴阳是一种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则五行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普通系统论。

创造五行的理性基础是什么呢?从《出生时间与命运》中已经说过,阴阳是宇宙的基本法则,宇宙间一切事物都由阴阳相互作用而产生,既然一切事物都由阴阳产生,那么五行作为一种实质性的事物形态,它产生来源也不会例外,也必然由阴阳为基本材料生成。否则的话,阴阳理论就不能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中国先哲对於宇宙生成的完整叙述,较早的文字可见於《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后来的哲人都以这一理论为基础加以阐释发挥。朱熹这样解释:“太极分开,只是两个阴阳:阴气流行则为阳,阳

气凝聚则为阴,消长进退,千变万化,做出天地间无限事来……”中国先人的宇宙观,并非像古希腊、罗马神话及《圣经》所描述的“上帝创世纪”。《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淮南子·天文训》解释道:“道日规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故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太极是一种不可形状的客观存在,为先天之一“气”,发动则阴阳生、天地立,继而就有万物的发生。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及老子“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说明同样一个问题:万物生成、岁月流行依乎自然,并不在神的力量。阴阳学说的创立源于中国先哲独特的个性和洞察事物独到的目光。

黄寿祺说:“阴阳概念的形成,是古代人们通过对宇宙万物矛盾现象的直接观察得出的。……在古人心目中,天地、男女、昼夜、炎凉、上下、胜负……几乎生活环境中的一切现象都体现着普遍的相互对立的矛盾。

根据这种直觉的、朴素的观察,前人把宇宙间变化万端、纷纭复杂的事物分为阴、阳两大类,用两种符号表示:阴物为--,阳物为-……阴、阳爻象的形成,本於古人对自然万物的直接观察,象征着广泛的相互对立的种种事物、现象。”

阴阳学说奠定中国人宇宙观以及人生观的基石,由此形成天人和谐统一的思想和积极、主动、乐观人生态度,对社会和人的发展影响深远。

阴阳学说揭示宇宙的本质属性——变。宇宙唯有变动不居、生生不已,才能成就缤纷万物。而万物之变则依赖于阴阳无穷更迭,“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据专家考证,殷代甲骨文“易”字字形象征“日出”:上半部表示初出的太阳,中间弧线表示山或地平轮廓线,下半部三斜劈线表示太阳光,由此认为“日出”象征阴阳变化。孔颖达在论证《周易》“易”的含义时说:“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自天地开辟,阴阳运行,寒暑迭来,日月更出,孚萌庶类,亭毒群品,新新不停,生生相续,莫非资变化之力、换代之功。然变化运行,在阴阳二气,故圣人初画八卦,设刚柔两画,象二气也;布以三位,象三才也。谓之为“易”,取变化之义”。

阴阳变化有这样一些法则:

1.阴阳对立:阴阳对立就是分清界限区分其形质的表现。阴阳生而天地立,阴阳形质经纬分明、判然有别。“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周易·系辞》),知晓阴阳对立原则,就能认识事物对立的两面,细心区别并了解其不同特征,以期获得不同的功效和结果。如判别了恶,就知道何为之善;善恶分明,就知晓如何去损益。洞察了盛衰之机,就能做好进退之举。所谓居安思危,就是察觉阴阳对立存在,而采取的智谋通变的处事谋略。

2.阴阳依存:阴阳学说认为万物变化靠的是阴阳更迭推动,两者不可缺或。阴阳形质判然有别、水火不容,然而它们并非孤立对峙。各自孤立,互为对峙就没有变化,就是一片死寂的世界。所以《周易·说卦传》说:“水火相逮,雷风不相悖,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又说“男女媾精,万物化醇”。概要地说,万物、生命存在于阴阳依存的平衡关系中,一旦阴阳失衡,生命就会出现病态,如果阴阳离决,生命也就终止了。被尚秉和认为《周易》的精髓,也就是阴阳和谐依存的道理:阳遇阴则通,阳临阳则受阻。阳遇阴就是事物具备两方面性质,就是“二”,是“二”就可以生“三”,就可以生万物。而阳临阳或阴遇阴依然是一种物质或一种性质,不分彼此也就无从变化演育。

3.阴阳消长:阴阳的对立、依存不是静态的,而是处于活动变化状态之中,在此消彼长、此进彼退的动态平衡中。阴阳消长的根源在于其不居的属性: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就有日月升沉、春秋更替、花开花谢的变幻景观;由于光阴飞逝、岁月无情,才有生老病死、喜怒哀乐的人间故事。阴阳消长的目的是阴阳平衡。

论命之所以难,乃在于五行生克制化合之循理,实在是错综复杂,精深难懂纵使古来多有先贤著书阐释,亦难解其微义。

八字论命最简单的是五行,最困难的却也是五行;所谓最高深的五行,即在最简单的阴阳之间,这句话乍看似是轻松,其实才是真正学问之所在。很多人论八字学了几年,仍旧无能窥知堂奥,就是因为无法理解五行相生相克之中所涵藴的真理实义,由此而可知五行认知的重要。

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木火土金水,为春夏秋冬之序;顺序所以相生,对冲所以相克。秋金生冬水,冬水生春木,春木生夏火,夏秋之间;中隔以土,由土生金,所谓土居中央是也。

就一年而统论之,木火为阳,金水为阴。木者,火之渐也;金者,水之渐也火金之间,必须以土间隔;火旺之时,同时土旺。此相生之序也。

隔位对冲为相克,故春木秋金相克,夏火冬水相克。土居中央,故木与土相克,土与水相克。此相克之序也。

五行相生相克,与十干十二支存在着相互的关联,因为交替的运用而形成『形』和『气』。天上是气,即寒、暑、燥、湿、风;地上是形,即金、木、水、火、土。形与气又相互感应而产生了万物。

木居东方,与春天相应;木是由于阳气的推动破土乃生,因水的流动而滋润长成,故水生木;所以说木是一种自然的形体。火居南方,与夏季相应;火能焚烧万物,使万物发生变化;火并无形态,它的形体就是木的演变而成,所以火因木而生,是一种天地间自然的气体。土居中央,亦位西南,与夏末相应;土包容万物,万物亦生长于土、死于土;土是万物的归宿之地,又土生长在夏天,夏与火相应,故土因火而生,是一种自然的形体。金居西方,与秋季相应由于阴气的作用,自万物收敛凝聚结合而成,并且必须土中方见,所以金因土而生,这是自然造化而出的形体。水居北方,与冬季相应;其性漂流濡润滋生万物,又水流自西方而东,西是金的位置,故水因金而生,是一种自然的形态

木能克土,但土之子金反过来克木。火能克金,而金之子水却反过来克火。水能克火,但火之子土反过来克水。土能克水,水之子木反过来克土。五行相生相成,但也可以相克相制,这是天地间自然的规律。

木在冬天、春天有能力克土,并且不畏金伐。火在春天、夏天有能力克金,并且不畏水克。土在夏天有能力克水,并且不畏木克。金在夏末、秋天有能力克木,并且不畏火克。水在秋天、冬天有能力克火,并且不畏土克。

木在夏天怕焚、秋天遭克,有水则不致灭绝。火在秋天势弱、冬天受克,得木生而不致灭熄。土在春天遭克、冬天秽浊,见火则不致崩塌。金在夏天遭克春天势弱,见土则不致镕损。水在四季月遭克、夏天受缚,得金相生而不致干涸。

木能克土,有火而化解。土能克水,有金而化解。水能克火,有木而化解。火能克金,有土而化解。这现象在子平论命叫做『通关』,是相当重要的基本观念。

火能泄木,见水而化解。土能泄火,有木而化解。金能泄土,见火而化解。水能泄金,见土而化解。水能泄木,有金而化解。

木当生火,见金皆败。火该生土,见水皆败。土应生金,见木皆败。金要生水,见火皆败。

春天之土生金无力,除非见火。夏天之金生水无力,除非见土。秋天之木生火无力,除非见水。冬天之火生土无力,除非见木。

【命理通鉴】此反生为克也。救应之法,反我克以为生。即印旺太过之义,宜用财制印为用,亦即反克为生也。

【命理通鉴】此我生反为克我,所谓子旺母衰是也,理宜助其母。救应之法随五行性质而有不同;然不外印劫生助。木盛水缩,得金制木,兼可生水;得水比助亦佳。火多木焚,用水制火,兼以生木;不取木助。土多晦火,取木制土,兼以生火;或用金泄土,不取火助。金多土虚,用火制金,兼以生土;土助亦佳。水多金沈,专取金为助;不取土制。

【命理通鉴】此我克反为克我也。救应之法,惟有比劫。即财多用劫之义。

【命理通鉴】此正生克之理也,乃身弱而克〔官杀〕重之意。救应之法,只宜印绶生身化官杀,可以反克为生。

木能生火,在天寒地冻之时,得火融和,方能生木,是木赖火生也。

火能生土,在水势滔天之际,得土制水,方能存火,是火赖土生也。

土能生金,在木旺土虚之时,得金制木,方能存土,是土赖金生也。

金能生水,在火旺金镕之时,得水制火,乃能存金,是金赖水生也。

水能生木,在土旺水涸之际,得木疏土,方能存水,是水赖木生也。

【命理通鉴】此我生反为生我者。

木本生火,木多火炽;赖金克木,反能生火。

火本生土,火多土焦;赖水克火,反能生土。

土本生金,土多金埋;赖木克土,反能生金。

金本生水,金多水弱;赖火克金,反能生水。

水本生木,水多木浮;赖土克水,反能生木。

【命理通鉴】此为母多灭子之理;制其母,则生之不太过。譬如柱中印旺生身太过,宜用财破印,方成身旺任财之势。盖身旺则忌印之生;故以财为用,去印则获中和为美也。

木本生火,火多木焚;水克火则生木,火生土则存木。

火本生土,土重火熄;木克土则生火,土生金则存火。

土本生金,金多土泄;火克金则生土,金生水则存土。

金本生水,水泛金沈;土克水则生金,水生木则存金。

水本生木,木旺水涸;金克木则生水,木生火则存水。

【命理通鉴】此为泄多而母虚,即子众灭母之理。止其泄或泄其泄者,所以救其母也。譬如日主中和,而食神伤官之泄气太过;泄重则日主太虚矣!救应之法有二,一以印生身而制食伤,一以财泄食伤之力。大抵身弱则以印为美,盖能制食伤而又扶身也。身旺则喜食伤生财,顺泄而获福也。

木生火也;木火两旺,宜水以养木。

火生土也;火土两旺,宜木以生火。

土生金也;土金两旺,宜火以助土。

金生水也;金水两旺,宜土以生金。

水生木也;水木两旺,宜金以生水。

【命理通鉴】此为身与泄气均重。生身以固本,亦所以制其所泄者;即用枭神夺食之义。譬如日主本旺,然食伤之泄气亦重;日主反为柔弱。故不忌印绶之生身,身强方能任泄。而印既能生身,又能克制食伤,以求平衡之为美也。

木能生火,火亦能生木。水生木者,润地之燥也;火生木者,解天之冻也。

火能生土,土亦能生火。木生火者,冬木之枯也;土生火者,夏土之燥也。

土能生金,金亦能生土。火生土者,去土之湿也;金生土者,防土之倾也。

金能生水,水亦能生金。土生金者,砥水之溢也;水生金者,制火之烈也。

水能生木,木亦能生水。金生水者,阻其泄漏也;木生水者,去其淤塞也。

【命理通鉴】此为反生之局;亦即【滴天髓】所谓:『儿能生母之义也』。譬如官杀太旺,日主不胜其克;柱有食伤,制去官杀,则日主不受其威胁,乃有卓立之象。虽泄而功同反生也。

木克土;土太多,宜金以卫土。

火克金;金太多,宜水以养金。

土克水;水太多,宜木以纳水。

金克木;木太多,宜火以荣木。

水克火;火太多,宜土以扶火。

【命理通鉴】此理之逆者。即财太多,反用官杀以泄财;财得泄而不太过,则身足以任之也。须身强足以任之为美。

木本克土,土多木折;水生木,则木能克土。

火本克金,金多火熄;木生火,则火能克金。

土本克水,水多土荡;火生土,则土能克水。

金本克木,木多金缺;土生金,则金能克木。

水本克火,火多水涸;金生水,则水能克火。

【命理通鉴】此理之顺者。即财多身弱而用印扶身,身强则足以任财也。须财印不相碍为美。

木克土;木土两旺,宜水以润土。

火克金;火金两旺,宜木以缺金。

土克水;土水两旺,宜火以温水。

金克木;金木两旺,宜土以折木。

水克火;水火两旺,宜金以熄火。

【命理通鉴】此刚柔健顺之序也;理同身财两旺,不妨见印绶之意。仍须斟酌其轻重相称,及财印不相碍为美。

木能克土,土亦能克木。木克土者,春土之柔也;土克木者,夏土之燥也。

火能克金,金亦能克火。火克金者,春火之相也;金克火者,秋火之囚也。

土能克水,水亦能克土。土克水者,夏水之涸也;水克土者,冬水之冻也。

金能克木,木亦能克金。金克木者,金坚木冻也;木克金者,木盛金脆也。

水能克火,火亦能克水。水克火者,金水寒凝也;火克水者,杯水车薪也。

【命理通鉴】此言财旺太过,亦能克身之义。财旺至于太过,则身弱可知;宜得印劫之助,而获平衡,足以任财。尤须注意财印不相碍为美。

春木森森,宜火旺以通辉。

夏火炎炎,宜土多以敛威。

季土迭迭,宜金重以吐秀。

秋金锐锐,宜水盛以流清。

冬水洋洋,宜木众以纳势。

【命理通鉴】旺者宜克。然旺之极者,宜泄而不宜克也;所谓『实则泻其子』此言身旺用官,然旺极则喜食伤之顺泄更美。盖『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之意也。

秋木凋落,宜金而不宜水。

冬火熄灭,宜水而不宜木也。

仲春之土,无火生,反宜木也。

春金销镕,宜火而不宜土也。

夏水枯涸,宜土而不宜金也。

【命理通鉴】弱者宜生。然弱之极者,宜克而不宜生也。此言身弱极者,反喜官杀,为弃命从杀之意也。其重点在官杀者;盖因日主无根,势在弃从。既云弃从,自忌印比之碍其从势也。

木性腾上而无所止。气重则欲金任使。木有金则有惟高惟敛之德。仍爱土重则根蟠深固。土少则有枝茂根危之患。木赖水生。少则滋润。多则漂流。甲戌乙亥木之源。甲寅、乙卯木之乡。甲辰、乙巳木之生。皆活木也。甲申、乙酉木受克。甲午、乙未木自死。甲子、乙丑金克木。皆死木也。生木得火而秀。丙丁相同。死木得金而造。庚辛必利。生木见金自伤。死木得火自焚。无风自止。其势乱也。遇水返化其源。其势尽也。金木相等。格谓断轮。若向秋生。反为斧伤。是秋生忌金重也。

《春》木生于春。余寒犹存。喜火温暖。则无盘屈之患。藉水资扶。而有舒畅之美。春初不宜水盛。阴浓则根损枝枯。春木阳气烦燥。无水则叶藁根干。是以水火二物。既济方佳。土多而损力。土薄则财丰。忌逢金重。伤残克伐。一生不闲。设使木旺。得金则良。终身获福。

春月之木:气势犹寒,须得火而温,得水而润,见金剪裁方见舒畅之美(水火并济);亦须土以培植。然水多则木湿而浮,水缺则木枯;火多则泄气太过土太多木折;金多则裁剪太过。

《夏》夏月之木。根干叶燥。盘而且直。屈而能伸。欲得水盛而成滋润之力诚不可少。切忌火旺而招焚化之忧。故以为凶。土宜在薄。不可厚重。厚则反为灾咎。恶金在多。不可欠缺。缺则不能琢削。重重见木。徒以成林。迭迭逢华。终无结果。

夏月之木:火炎土燥,最喜水以滋润而达破火、润土之功;忌土厚、金多受制太过必定成灾。

《秋》秋月之木。气渐凄凉。形渐凋败。初秋之时。火气未除。尤喜水土以相滋。中秋之令。果已成实。欲得刚金而修削。霜降〔九月气〕后不宜水盛。水盛则木漂。寒露节〔九月节〕又喜火炎。火炎则木实。木多有多材之美。土厚无自任之能。

秋月之木:肃杀形凋,旺宜金雕,弱宜水火相济;土不须多,多则人无自立之能。

《冬》冬月之木。盘屈在地。欲土多而培养。恶水盛而忘形。金多总不能克伐。火重见温暖有功。归根复命之时。木病安能辅助。须忌死绝之地。只宜生旺之方。

冬月之木:最宜土以阻水、植根;得火而温暖有功;见金克伐无害;但总须五行中和为美。

炎炎真火。位镇南方。故火无不明之理。辉光不久。全要伏藏。故明无不灭之象。火以木为体。无木则火不长焰。火以水为用。无水则火太酷烈。故火多则不实。火烈则伤物。木能藏火。到寅卯方而生火。不利于西。遇申酉而必死生居离位。果断有为。若居坎宫。谨畏守礼。

金得火和。而能镕铸。水得火和。则成既济。遇土不明。多主蹇塞。逢木旺处。决定为荣。木死火虚。难得永久。纵有功名。必不久长。春忌见木。恶其焚也。夏忌见土。恶其暗也。秋忌见金。金难克制。冬忌见水。水旺则灭。故春火欲明不欲炎。炎则不实。秋火欲藏不欲明。明则太燥。冬火欲生不欲杀。杀则歇灭。

《春》生于春月。母旺子相。势力并行。喜木生扶。不宜过旺。旺则火炎。欲水既济。不愁兴盛。盛则沾恩。土多则蹇塞埋光。火盛则伤多烈燥。见金可以施功。纵重见用财尤遂。

春月之火:母旺子相,气势当令而强;虽喜木再生,却不宜太过;欲水既济却不宜太多;必须见土生金方论富贵。

《夏》夏月之火。秉令乘权。逢水制则免自焚之咎。见木助必招夭折之患。遇金必作良工。得土遂成稼穑。金土虽为美利。无水则金燥土焦。再加木助。太过倾危。

夏月之火:须见水滋润;得土以泄,而免自焚之灾。无水,则土燥金熔,岂言富贵。

《秋》秋月之火。性息体休。得木生则有复明之庆。遇水克难免陨灭之灾。土重而掩息其光。金多而损伤其势。火见火以光辉。纵迭见而必利。

秋月之火:其势休囚,得木则有复明之欣;土重晦光;金多夺势;水强有熄灭之患。

《冬》冬月之火。体绝形亡。喜木生而有救。遇水克以为殃。欲土制为荣。爱火比为利。见金为难任财。无金而不遭害。天地虽倾。火水难成。

冬月之火:毫无生气,喜木来救,爱火以相助,要土挡水;金多难任其财,事多受制。

五行之土。散在四维。故金木水火。依而成象。是四时皆有用有忌者。火死酉也。水旺子也。盖土赖火运。火死则土囚。土喜水财。水旺则土虚。土得金火。方成大器。土高无贵。空惹灰尘。土聚则滞。土散则轻。

辰戌丑未。土之正也。分阴分阳。主则不同。辰有伏水。未有匿木。滋养万物。春夏为功。戌有藏火。丑有隐金。秋火冬金。肃杀万物。土聚辰未为贵。聚丑戌不为贵。是土爱辰未。而不爱丑戌也明矣。若更五行有气。人命逢之。田产无比。晚年富贵悠悠。若土太实无水。燥则不和。无木则不疏通。土见火则焦。女命多不生长。土旺四季。惟戌土困弱。戌多为人好斗。多瞌睡。辰未人好食。丑人清省。丑为艮土。有癸水能润而膏。人命遇此。主能卓立。

《春》生于春月。其势虚浮。喜火生扶。恶木太过。忌水泛滥。喜土比助。得金而制木为祥。金多仍盗土气。

春月之土:气势孤独,喜火生扶;忌木剥夺,有崩坍之患;爱土相助;最怕水多,表面看好;得金制木是好,太过盗气徒劳。

《夏》夏月之土。其势燥烈。得盛水滋润成功。忌旺火煅炼焦坼。木助火炎水克无碍。金生水泛。妻财有益。见比肩蹇滞不通。如太过又宜木克。

夏月之土:燥热无比,须盛水滋涌,喜金发水之源;不宜再见火炎;木强制肘郁抑。

《秋》秋月之土。子旺母衰。金多而耗盗其气。木盛须制伏纯良。火重重而不厌。水泛泛而不祥。得比肩则能助力。至霜降〔九月气〕不比无妨。

秋月之土:子旺母衰,金多有盗泄怅叹;火来最美;水多成患;木盛非祥;得土多有帮助。

《冬》冬月之土。外寒内温。水旺财丰。金多子秀。火盛有荣。木多无咎。再加比肩扶助为佳。更喜身主康强足寿。

冬月之土:见火土有发迹之能;见木其实不忌;水多命浊;金多,贵而不富

《四季》辰戌丑未。四土之神。惟未土为极旺。何也。辰土带木气克之。戌丑之土。带金气泄之。此三土虽旺而不旺。故土临此三位。金多作稼穑格。不失中和。若未月土。则带火气也。带火以生之。所以为极旺也。若土临此旺未月。见四柱土重。多作火炎土燥。不可作稼穑看。但临此月之土。见金结局者不贵即富也。书曰:『土逢季月见金多。终为贵论。』而在未月尤甚。

金以至阴为体。中含至阳之精。乃能坚刚。独异众物。若独阴而不坚。冰雪是也。遇火则消矣。故金无火炼。不能成器。金重火轻。执事繁难。金轻火重煅炼消亡。金极火盛。为格最精。金火全名曰铸印。犯丑字即为损磨。金火多名为乘轩。遇死衰反为不利。

木火炼金。成名锐而退速。纯金遇水。逢富显以赢余。金能生水。水旺则金沈。土能生金。金多则土贱。金无水干枯。水重则沈沦无用。金无土死绝。土重则埋没不显。两金两火最上。两金两木财足。一金生三水。力弱难胜。一金得三木。顽钝自损。金成则火灭。故金未成器。欲得见火。金已成器。不欲见火。金到申酉巳丑。亦可谓之成也。运喜西北。不利南方。

《春》生于春月。余寒未尽。贵乎火气为荣。性柔体弱。欲得厚土辅助。水盛增寒。难施锋锐之势。木旺损力。有剉钝之危。金来比助。扶持最妙。比而无火。失类非良。

春月之金:余寒未尽,贵乎火气为荣;得土相生最妙;水多则金寒;木盛则金缺易折;金来扶助而贵。

《夏》夏月之金。尤为柔弱。形质未具。尤嫌死绝。火多而却为不厌。水盛而滋润呈祥。见木而助鬼伤身。遇金而扶持精壮。土薄而最为有用。土厚而埋没无光。

夏月之金:柔弱至极,见火必熔;木来伤身;有水呈祥;金扶而壮;须防土厚埋金无光。

《秋》秋月之金。当权得令。火来煅炼。遂成钟鼎之材。土多培养。反惹顽浊之气。见水则精神越秀。逢木则琢削施威。金助越刚。刚过则决。气重愈旺旺极则衰。

秋月之金:当权得令,火来锻炼方成人才;土多再生反有顽浊之弊;见水而精神发越;得木则荣富施威。

《冬》冬月之金。形寒性冷。木多则难施琢削之功。水盛而未免沈潜之患。土能制水。金体不寒。火来助土。子母成功。喜比肩聚气相扶。欲官印温养为利。

冬月之金:体性寒冷,最怕水旺、金寒成患;必须土来挡水,火来炼金培土见木泄水、生火不忌。

天倾西北。亥为出水之方。地陷东南。辰为纳水之府。逆流到申而作声。故水不西流。水性润下。顺则有容。顺行十二神。顺也。主有度量。有吉神扶助乃贵格。逆则有声。逆行十二神。逆也。入格者。主清贵有声誉。忌刑冲则横流。爱自死自绝则吉。

水不绝源。仗金生而流远。水流泛滥。赖土克以堤防。水火均。则合既济之美。水土混。则有浊源之凶。四时皆忌火多。则水受渴。忌见土重。则水不流忌见金死。金死则水困。忌见木旺。木旺则水死。沈芝云:『水命动摇。多主浊滥。女人尤忌之。』口诀云:『阳水身弱。穷。阴水身弱。主贵。』

《春》生于春月。性滥滔淫。再逢水助。必有崩堤之势。若加土盛。则无泛涨之忧。喜金生扶。不宜金盛。欲火既济。不要火多。见木而可施功。无土仍愁散漫。

春月之水:喜火暖局,不宜太过乃至土厚水滞;要金生扶;木盛有耗泄之忧

《夏》夏月之水。执性归源。时当涸际。欲得比肩。喜金生而助体。忌火旺而熯干。木盛则盗其气。土旺则制其流。

夏月之水:有干涸之嫌,最忌木再生火;土能泄火,不宜多见;须金扶、水资方能荣显。

《秋》秋月之水。母旺子相。表里晶莹。得金助则清澄。逢土旺而混浊。火多而财盛。木重而子荣。重重见水。增其泛滥之忧。迭迭逢土。始得清平之意

秋月之水:母旺子相,见火而富;得木而荣;土旺则命浊;金多不过蹉跎。

《冬》冬月之水。司令当权。遇火则增暖除寒。见土则形藏归化。金多反曰无义。木盛是谓有情。土太过。势成涸辙。水泛滥。喜土堤防。

冬月之水:气势太冷,遇火除寒;见土则无横流之害;木多反而有情;最怕金再发源。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对立统一的观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