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加斯诺在去红都的路上遇到了哪些人和事改变了他对中国以及一般中国人的印?

《西行漫记》的作者埃德加·斯诺于1905年出生在美国,是家中三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他父亲开了一家小印刷厂,家里过着小康生活。父亲要他也从印刷业开始自己的生涯。但他却走上了一条与父亲截然不同的道路,成为世界著名的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作者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斯诺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

斯诺同毛泽东、周恩来等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此外,他还实地考察,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写,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民情风俗习惯等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四个月的采访,他密密麻麻写满了14个笔记本。当年10月底,斯诺带着他的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英文名《Red Star Over China》、中文译名为《西行漫记》或《红星照耀中国》的报告文学终于诞生。

由于斯诺在西北红色区域的冒险中引起的激情和对中国人民的热爱,他用了后半生的几乎全部精力,对作继续的探索和报道。《西行漫记》先后被译为二十多种文字,几乎传遍了全世界。该书不断地再版和重印,教育了千百万读者和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使它成为享有盛誉,家喻户晓的文学作品。

1937年10月,维克多·戈兰茨公司出版斯诺的英文初版《Red Star Over China(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就是斯诺回来后写的关于红色中国的新闻报道集,也可以说是报告文学集。以后,此书以近二十种文字翻译出版,几十年间几乎传遍了世界,成了著名的畅销书。

1938年2月10日,由策划,、等十二人集体承译,以复社名义出版的《Red Star Over China》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在孤岛上海问世。考虑到在敌占区和国民党政府统治区发行的缘故,译本改名为《西行漫记》。此书在短短的十个月内就印行了4版,轰动了国内及海外华侨聚集地,在香港及集中地还出现难以计数的该书重印本和翻印本。国民党政府不止一次下令查禁斯诺的这些著作,先后查禁的这类著作达十几种。

China》的修订版。由美国纽约兰登出版社印行,1938年的版权,精装漆布封面,书的高乘宽是24乘16厘米。封二与环衬相连的是一幅,图中详细画出。封三和环衬印的也是一幅地图--中国西北地图,实际是1938年国共双方控制区域图。此书环衬钤有多枚椭圆形印章,原文是:NANKING CALIF. JESUITS LIBRARY。美国版经过斯诺修订增补,文字与复社版不同,内容上又多出一个第十三章:Shadows on the Rising Sun(旭日上的暗影)。

1949年后,中国政治斗争越演越烈。斯诺的书继续照耀世界各地,而在中国反倒被打入黑牢。《西行漫记》只是在1960年2月由三联书店根据复社版印了一小部分,作为内部读物,限于内部发行,这还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后斯诺第一次访华而特批的。文化大革命期间,《西行漫记》也难逃劫,被加盖严控之类印记,密封于图书馆和资料室书库中,禁止借阅。

1979年12月,北京三联书店出版了由根据伦敦维克多·戈兰茨公司(Victor Gollancz Ltd London)1937年版《RED STAR OVER CHINA》翻译的中文本《西行漫记》,为该重译本作了序,该译本还收入了1938年斯诺为复社的中译本作的序。

2016年7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最新版《红星照耀中国》中文版推出。该版还插入如今很难觅见的从1937年、1938年、1939年三版《红星照耀中国》中遴选出的数十幅珍贵历史照片,以及书末所附译者董乐山撰写的《斯诺的客厅和一二·九学生运动》等三篇文章。

2018年2月,该书中文版已诞生整整80年。新版《红星照耀中国》销量已高达300万册。新版《红星照耀中国》推出20个月来,创下了销售奇迹,也是人文社首部一年内码洋过亿元的书,更是国内出版界2017年头号爆款图书。新版《红星照耀中国》至今已加印31次,一年内发货码洋达1亿元,一本书就为人文社盈利2000多万元。

全书共12篇,主要内容包括:

1、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

2、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

3、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

4、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

以下目录来自本书1979年北京三联书店版:

一九三八年中译本作者序(斯诺)

一.一些未获解答的问题

四.悬赏二百万元的首级

第四篇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一.陕西苏区:开创时期

三."他们唱得太多了"

第九篇 同红军在一起(续)

四.穆斯林和马克思主义者

四.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共产国际

第十二篇 又是白色世界

五.《友谊地久天长》?

附一:《西行漫记》新译本译后缀语

附二:斯诺在西北苏区的摄影采访活动

附三:斯诺的客厅和一二·九学生运动

《红星照耀中国》不仅在政治意义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在报告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上也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人物刻画、以及叙事的角度几近出神入化的程度。《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出版后,在中国同样产生巨大的反响,成千上万个中国青年因为读了《红星照耀中国》,纷纷走上革命道路。

月,《红星照耀中国》首先在英国出版,一问世便轰动世界,在伦敦出版的头几个星期就连续再版七次,销售10万册以上。世界舆论普遍认为这是一个杰作,标志着西方对中国的了解进入一个新时代。美国历史学家哈罗德·伊萨克斯的调查说明,作为美国人对中国人印象的主要来源,《红星照耀中国》仅次于的《大地》。《大地》使美国人第一次真正了解中国老百姓,而《红星照耀中国》则使西方人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代美国人对中国共产党人的知识都是从斯诺那里得来的。

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探求了中国革命发生的背景、发展的原因。他判断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和具体行动,使穷人和受压迫者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有了新的理念,有了必须行动起来的新的信念。由于有了一种思想武装,有一批坚决的青年,所以能够对国民党的统治进行群众性的斗争长达十年之久。他对长征表达了钦佩之情,断言长征实际上是一场战略撤退,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红星照耀中国》的另一魅力,在于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他面对面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和红军将领,结下了或浅或深的交情。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毛泽东。斯诺准确地把握到毛泽东同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民众的精神纽带。没有人比毛泽东更了解他们,更擅长综合、表达和了解他们的意愿。这将深刻地制约着以后数十年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包括其成功和曲折。

这样,斯诺对中国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发现了一个"活的中国",对普通中国百姓尤其是农民即将在历史创造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作出了正确的预言,他发现了隐藏在亿万劳动人民身上的力量,并断言中国的未来就掌握在他们手中。

"让人觉得很温暖"、"非常可爱"。许多年轻读者还坦言,读这本书是因为选入了课本,但细读下来发现别有洞天。一位学生在网上书店留言,"完全是被迫买来读的,不过考试之后又自愿读了一遍,觉得挺有趣的。"另一位学生坦言,"一开始觉得晦涩难懂,后来发现越看越好看,这本书客观讲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崛起经过,给人以一种自豪感。"还有读者说,"让我想起了近两年很红的《寻路中国》作者、美国作家何伟,莫名有种传承迭变感。说实话,这本书比电视剧出彩得多。"

关于最新的一轮《红星照耀中国》热潮,陕西省中美文化研究会会长、斯诺研究中心主席安危认为,这与国内外的中国热、毛泽东研究热有很大关系。"2018年,《红星照耀中国》创下销售300万册这个新纪录,说明我们没有忘记斯诺,说明中国人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孙华认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政府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其实都在学习以往宝贵的经验,如'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的美好生活'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最首要的目标。"他认为,许多读者正是通过这本书回顾了中国共产党走过的路,深刻领悟到什么是"不忘初心",让他们心中点燃了希望,对现在、对未来充满了自信。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从位于中国版图中南部的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一项现代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壮举--长征。这一历时长达两年多的征途接近尾声时,迎来了一名外国记者。

这名当时30岁出头的记者,后来回到北平,写下了游历"红色中国"的所见所闻所访,轰动西方,也轰动了全民族抗战一触即发的中国。这名传奇的旅行者名叫,美国人,他用英文写下的新闻报道汇集成《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被翻译成近20种语言文字,70多年来在世界各地畅销不衰。

2014年是长征80周年,在中国各地举行大规模纪念活动之际,人们只需打开电子书,用手指轻点,花不多的钱就可以下载《红星照耀中国》或者是它的中译本《西行漫记》。

副主任、秘书长说,其实已经无法统计"红星"在全球的出版发行总数了,仅中译本就有10多个版本。

但即使如此,在世界各地出版的"红星"都很难与在中国上海1843号内珍藏的那一本媲美。

1937年10月,《红星照耀中国》由伦敦戈兰茨公司首次出版发行,一个月内就增订到了第五版。此时,斯诺正在上海,他将一本1937年版的"红星"赠予宋庆龄,并在扉页上用英语写道:"送给勇敢的革命家宋庆龄同志,你是中国第一位鼓励我写作此书的人,而且是此书的第一位读者。书中的不妥之处请见谅。"

现如今这本珍贵的"红星"依然陈列在上海淮海中路的宋庆龄故居纪念馆内。连同展出的还有斯诺当年在陕北时拍摄的黑白照片--毛泽东的经典肖像、毛泽东与在陕北的合影、留着胡须的周恩来骑在马上……

孙中山文物研究专家孙娟娟告诉记者,追溯到红军长征前3年,1931年9月,斯诺就以《纽约先驱论坛报》记者的身份在上海结识了宋庆龄,他们在一家巧克力店里从午间畅谈到晚餐时分,不久后斯诺第一次受邀前往位于法租界的莫利爱路两层楼寓所(今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拜访。

历史学家认为,斯诺与宋庆龄的友谊后来很大程度上成为决定性因素,宋庆龄促成了斯诺前往陕北,并顺利采访了"红色中国"。"红星"成书于当年北平城的未名湖畔,而斯诺为何出发去延安,又如何实现了这一次"红色长征",与他在上海的经历有很大关系。

"斯诺来到中国有一定的。在他到世界各地采风的过程中,原计划在中国停留数周,没想到后来变成了13年。"孙华说。

史料显示,斯诺及其第一任夫人海伦都曾在不同场合承认,影响他们最终驻留中国、促成《红星照耀中国》的诞生,与两个中国人有关,一是,二是鲁迅。

据《宋庆龄年谱》记载,斯诺渴望到中国共产党的陕北根据地考察,并于1936年春专程到上海拜访宋庆龄请求帮助,"以便到红军地区以后起码作为一个中立者的待遇"。

也是在这年春天,经宋庆龄的努力沟通,斯诺和外籍医生都得到了确认口信。《宋庆龄年谱》上说,当时宋庆龄曾对马海德说:"中共中央想邀请一位公道的记者和一名医生,到陕北实地考察边区的情况,了解中共的抗日主张,我看你和斯诺一块儿去吧!"

历史研究发现,1936年春夏之交,促成斯诺与马海德前往陕北,安排接头和护送的就是"红星"中提到的"王牧师"(真名)。于是,后来读者们能够在《红星照耀中国》的开篇中读到,用隐形墨水准备了给毛泽东的介绍信以及得到北平朋友的帮助等,其主要的促成者和联络人之一就是宋庆龄。

斯诺面对"革命青年"的提问清单

现在看来,斯诺的"红星"依然是一部写作精良的长篇通讯,他带着无数的好奇心向"红色政权"提问:

"中国共产党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他们同其他地方的共产党人或社会党人有哪些地方相像,哪些地方不同?他们是不是留着长胡子,是不是喝汤的时候发出咕嘟咕嘟的响声,是不是在皮包里夹带土质炸弹?"

"他们的领导人是谁?他们是不是对于一种理想、一种意识形态、一种学说抱着热烈信仰的受过教育的人?他们是社会先知,还只不过是为了活命而盲目战斗的无知农民?"

"中国的是怎样的?农民支持它吗?""共产党怎样穿衣?怎样吃饭?怎样娱乐?怎样恋爱?怎样工作?他们的婚姻法是怎样的?"

来自斯诺研究的权威机构--的一篇学术论文显示,1936年斯诺提交给中国共产党人的采访提纲起码包含了十多个方面的宏观问题,涉及外交、抵御外敌入侵、对不平等条约和外国投资的看法,以及反法西斯等。后来毛泽东与斯诺在的首次对谈,很多内容即始于对提纲的回答,这是中共中央集体智慧的结晶,进而向世界呈现了一个与时俱进、公开透明、开诚布公的中共形象。

后来斯诺在1938年1月上海复社的中译本前言中写道:"从字面上讲起来,这一本书是我写的,这是真的。可是从最实际主义的意义来讲,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革命青年们所创造,所写下的。这些革命青年们使本书所描写的故事活着。"

在斯诺看来:"毛泽东、彭德怀等人所作的长篇谈话,用春水一般清澈的言辞,解释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

斯诺个人认为,尽管英文本第一版有一些错误,但"中国在这最紧急的时候,找到了民族最伟大的统一,找到了民族的灵魂,基本的因素在哪里?原因在哪里?关于这一点的研究,这一本著作是颇有一些价值的。"

而在斯诺开出的"问题单子"中,也有关注延安"红色文艺"的,他提到"红色剧团"和娱乐等。的研究者认为,斯诺后来对于中国左翼文化、延安文艺的浓厚兴趣,大多来自与鲁迅对话的启迪。斯诺亦是最早向西方翻译推介鲁迅作品的外国记者。

在斯诺的笔下,陕北的"红色战士"爱打乒乓球,还学识字、办墙报,"外界传说'红军纵酒宴乐、大肆抢劫'等,都是胡说八道"。海伦·斯诺认为,"红星"吹奏出了雄壮而激昂的号音,让西方积累起来的对中国共产党人的谣言和猜疑倒塌了。

在"红星"向世界传播的70多年时间里,斯诺带给世界的不仅是一个真实的"红色中国",还包括大量的新闻照片、毛泽东的长征律诗、《》的歌词等。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红星"为顺利出版而化名的中译本《西行漫记》,以及相关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记》《红旗下的中国》等都曾被查禁。直至1949年新中国诞生前夕,上海和香港又出现了《长征25000里》等几个新版本。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多场政治运动中,出自外国人之手的"红星"一度在中国国内渐受冷落,但在世界各地依然风行畅销。直至上世纪70年代初,斯诺的再一次访华,"红星"得以作为"内部刊物"再度印发。

改革开放后,"红星"重新被"擦亮",除了早年复社团队的译本外,又多了的新译本。到1984年推出《》时,《红星照耀中国》的名字得以恢复,"西行漫记"转为副题,这一年仅文集征订就超过28500册。

"红星"畅销世界的历史,还告诉我们,诺尔曼·白求恩和柯棣华都曾阅读这本书,它成为促使他们下决心来华工作的主要动因之一;从二战时期,到上世纪末,美国多任总统承认曾阅读"红星",这本书也成为他们决策对华战略的一个重要参考;在日本、韩国,学者也把阅读"红星"作为了解20世纪中国的"一把钥匙"。

作为"红星"的主要翻译者之一,在1978年的中译本序言中写道,斯诺是"第一个报春的燕子"。这个年轻时曾经当过农民、铁路工人、印刷学徒、海员的新闻记者,拥有惊人的洞察力和敏锐的分析能力,才使他认识了问题的本质,这是西方的一些所谓"中国通"所不能办到的。

"斯诺对中国的深刻认识源于他对事件本身深度、全方位的参与。他不仅仅准确记录了历史,还准确预测了未来的趋势。"认为。

现在,斯诺的部分骨灰就安葬于当年他奋笔疾书"红星"的北京大学未名湖畔。前仍会定期有人祭扫,但显然不是每个路人都了解这位传奇人物的个中往事。

译者们认为,直至今日,重读《红星照耀中国》依然不会过时。事实上,在每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期,"红星"仍在照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电视艺术中心演员剧团排演)

总监制:王秉伦 任恩尚

导演组:洪 涛 马 帅

宣传统筹:程 艳 郭晋峰

灯光指导:卢卫东(特邀)

特型演员造型:贾慧敏(特邀)

群众.....由本团演员扮演

有一条比长江更长的河流,叫作历史,其中总是有砂砾被浪潮翻涌,砂砾便是你我。

本剧讲述砂砾中的一颗,找到了自己的爱憎于投入,他有了信仰。

他的书被整个世界视为红色,但其实他自己并不信仰红色,他只是信仰真与假,对和错。

}

篇一:《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为了探明事情的真相,难道不值得拿一颗外国人的脑袋去冒一下险吗?我发现我同这个脑袋正好有些关系,但是我的结论是这个代价不算太高。”这是红星这本书开篇的最后几句话,至于我为什么把他搬出来,大体是因为我对他的感触太深。

那是为什么呢,请听我慢慢阐述。

不难看出,作者是外国人的身份。这样的描述似乎并没有什么,但这本书,却是有关于红军——有关于那个混乱时代的那群可爱的人们。其实作者也明白,那时候的中国,乱极了,以至于他要用那样滑稽的语言去表达此行的险。或许在我要更深入了解这本书前,应该先感谢这位伟大的国际友人。

随着前文所说的事情真相的慢慢揭开,那时候的红都展现在我们面前。可惜的是,我现在才发现,所谓的红星竟然是那群为红色革命奉献的战士。在作者笔下,在描述战士时,不会是同样的措辞,但会是同样有神的眼睛。我想这对于作者来说,会是不错的收获。

其实让我感触颇深的,不仅仅是开篇的那几句话,而是整整一本书。那个有关于红都最困难的那段历史。我知道,红都的故事要从很久很久以前说起,至今还未讲完。

而每当天黑,我又能看到天上的星星了。

篇二:《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在97年前,中国还处于被外国所侵略的时候,红军革命战士站了出来,如: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彭德怀战士,林伯渠委员,朱德司令……他们带领着共产党将我华夏国土一尺一寸地从外国侵略者的手中夺回来。

就在1949年,侵略者投降了,外国侵略者投降的消息,大街上,小道里,港口内都传了个遍。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孩,妇孺又或是精壮的男人,脸上无一不是贴满了自豪和骄傲的。

85年前,美国的记者埃德加·斯诺来到了中国,详细并且真实地将关于我国当时抗日战争的绿色作文网所见所闻记录在《红星照耀中国》这本语言平实、情感色彩丰富、纪实性强的报道性书籍中。

他与毛主席、周总理进行过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收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手资料,从第一视角将这份碎石鲜活地展现在我的眼前。

记得曾听过一首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啊,没有共产党,哪来新中国?是革命红军战士把中国于水深火热之中拉了回来,是革命红军战士把外国侵略者赶回了家,是革命红军战士搭起了走向富强、民主之桥。每当想到这,心中就不由得散发一抹热血,脑海里放映出相关画面,令人热血沸腾。

埃德加·斯诺将这份充满激情岁月的历史藏进了《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里。记住,我们现如今的美好生活都是前人冲锋陷阵,赴汤蹈火的成果,不要习惯了和平年代就忘了战争的烽火。

篇三:《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一听到《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的名字,我就想到红军们为了祖国和人民进行长征,而当我看起书中的内容时,这本书确实讲述着红军的事迹。

这本书共分为十一篇,每篇中又有许多小节,这一篇篇加起来足足有30万字,可明明是一本字数繁多的书,我看起来却并不觉得无趣,反而对红军的敬意更深一层。

在第一篇中,本书的作者因为好奇红色的世界而去了解共产党的事迹,直到最后一篇,作者仍在介绍着中国社会的革命运动。这些章节中,最让我喜欢的就是第九篇:战争与和平,这篇着重讲述了少年们对中国的重要性,共产党的努力和领导人的才能。

红军的长征是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保存革命火种,最终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红军、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星照耀中国》记录着红军进行长征的伟大事迹,它虽是由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创作,书中却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们勇于牺牲、不怕困难的高尚品质。

这本书让我们看到过去中国的艰辛,更是让我们看到中国共产党们的革命精神。如果不是有共产党的存在,现在的社会定不会这么和谐,我们也不会有如今幸福的生活。

我们要将革命精神延续下去,要不忘共产党为中国做的一切!

篇四:《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每一次五星红旗升起,都是中国精神最闪耀的时刻。

回望历史的长河,才明白中国有多么不易。在那个被鲜血浸染的年代,无数人挺身而出,撑起保卫中国的使命。紧张的气氛在封锁线蔓延、强渡大渡河,魂断卢沟桥等无数令中国人心痛的瞬间……

是什么支撑他们继续前行?是什么使他们奋不顾身?

是对国的爱!是坚毅、勇敢、乐观!是越战越勇!是中国精神!

因为中国精神的坚毅,是战士们流了血也不曾倒下;因为中国精神的乐观,使红军在荒寂的大草地上坚持;因为中国精神的勇敢,使他们面对生死毫不畏惧……

在那个核武器猖狂的年代,邓稼先的坚持使得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出世,为国人争了光;新冠疫情里,在工作岗位上顶着巨大压力的钟南山院士,一句安慰不知暖了绿色作文网多少人的心扉;东京奥运会上,出现失误的芦玉菲那一句“我还能再翻吗?”依旧使千千万万人热泪盈眶……

看!就是这样一群有着中国精神的人在中国前进的路上开拓了无数新篇章。

或许,因为有了中国精神,开国大典上,那面五星红旗才能冉冉升起;奥运会上,国歌才会那么震撼人心,五星红旗才能站在那最顶端。

五星红旗是中国的骄傲,每一次五星红旗升起,都是中国精神最闪耀的时刻。

而吾辈能做的,就是尽全力,传火炬,在时代的步伐中,等候下一个,五星红旗升起时。

篇五:《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当一些要事成了过往,总会有人去记录下来,让后人借助它们学会明辨是非,吸取教训。(这是学历史的意义,不重要。)而《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埃德加·斯诺无疑是个优秀的记录者,他的语言十分生动,一个个角色跃然纸上。

当然,在故事的开头,他出于好奇心与冒险精神,打了好几种传染病疫苗,毅然坐上去往东方国度的火车,去了解红色中国的真相,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这时,他在我心里已经可爱又可敬了。

而在后来的故事里,你会发现共产党员们也不乏可爱又睿智的人。(当然,在后世还会加上个“伟大”。)最开始在听闻有“洋鬼子”进入红区时,有人会好奇地翻看作者的照相机、鞋子、毛袜、布短裤的质料,赞不绝口,证实自己以前的看法:洋鬼子不可思议;共产党秘密警察的头子邓发会因为藏在国民党高官里而不被发现觉得有趣,兴奋地扑到作者身上问“我是谁”;区里的小孩儿都有高度的个人自尊,是未来的红军战士,须对他们称呼以“同志”。

纵使未来有万般难,这条路上的人也是有增无减,个个斗志高昂,这就是信念的力量!

大概是因为友好的氛围,高涨的革命热情,领导人的温和文雅,游击队的骁勇善战,让他将原定的采访时间自九十二天拖至四个月,甚至是在离开时依依不舍,觉得是在“离家”。

也正是因为如此,他的文字才会那么富有感染力吧!

篇六:《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刚买到这本书时,大致翻翻,并不认为它有多好看,遂把它扔到书架上吃灰。

一个月后,碍于读后感的压力,我不得不向它低头,跟着作者踏上了解红军的征程。通过这本书,我看到了祖国的过往与累累伤痕。书中提到的人物和事件与我略微了解的知识结合,形成一个巨大的脉络分明的网络,暗涛起伏下的网络。

那时八方围困的中国的处境可想而知并不乐观,而最先觉醒的知识分子运用智慧武装血肉,大声叫喊,唤醒沉睡的人们起来参与抗争。

作者远赴红区采访毛主席一众领导,从他们口中了解外人所不可思议的“红色中国”。作者曾在来访前提出自己心中未获解答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人是什么样的人?”“红军是怎样抗击极大优势的军事联合力量九年之久呢?”随着与共产党人、红军的朝夕相处,答案也便不攻自破。长征路上道道鸿沟,红军战士们携手与共,众志成城,一次次从鬼门关逃回来,在逆境中将生的希望让给同志。共产党人在我看来谦和有礼,安静平和,也同样忠诚刚强。

红色中国的红虽然染满鲜血,让人可歌可泣,但也承载着如盛满沸水的大锅一般沸腾的热血,承载着无数英魂的希望,这样的红,远胜晚霞的艳丽。红色中国痛斥自私自利的资本地主,永远追随自由与平等。我仍记得毛主席说的一句话“为人民服务”。共产党人是乱世中维护人民利益的战士。所幸啊,战火,冤魂,血与泪撤去,光明终于穿过厚厚黑云,普照在尘土纷飞的中国大陆上。

“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祖国,你怎样,中国就怎样。你光明,中国就不会黑暗。”

篇七:《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红星照耀中国》又称《西行漫记》,在暑假时间所剩无几的时候,终于,我打开了这本书。

1936年的6月,作者埃德加·斯诺以一名记者的身份穿过了国民党的防线,冒着生命危险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共产党的情况,还记录下了许许多多历史悠久的史实内容。

书中,总有一些画面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

在第五篇第4节,红军平安过了大渡河,但许多战友却没有平安过大草地。毛泽东说过:“就在这座山峰上,有个军团损失三分之二的运输牲口。成百战士倒了下去,再也没有起来。”他们在大草地上失去了战友,损失了马。傍晚他们只能在捆一丛灌木枝,紧紧蜷缩在下面,虽然避不了雨,但他们还是坚持了下来。

在第十篇的第2节写到的“红小鬼”,在我们该吃吃喝喝的年纪,他们就戴上了灰帽子,穿着网球鞋和灰色短裤,在那狼烟四起的战场上奋斗着,这也是我们永远体会不到的。在长征途中,他们随时会遇到生命危险,但却从未说过苦,从未后悔过参加了长征。

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有感受,他们出生在一个炮火连天,战争不断的年代,那一声声枪声在我的脑子里回荡,那一滴滴鲜血不停地滴呀滴呀,那一幅幅画面在我的脑海里浮现出来,让我久久不能平息。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斯诺遇到的第一个红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