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的残缺和不幸也不能为所欲为是不是是不是?

导语:如果非要在正确与善良之间做选择的话,请选择善良。

电影《奇迹男孩》是根据同名小说《奇迹男孩》改编的一部家庭剧情片,该片讲述了一位有面部缺陷的小男孩奥吉破除心里恐惧,进入校园,并重拾自信、积极面对生活的励志故事。

《奇迹男孩》以小主人公奥吉为起点,以点带面,以分章节叙述的方式,让影片中的每个人都成了自己故事中的主角,包括奥吉的爸爸妈妈、他的姐姐、还有他在校园的朋友。为观众提供了更广阔和客观的视角,来看待每个人身上有关生存与成长的故事。

其实,每个人都有不为人知的苦楚和隐忍,当我们付出爱与真诚、善意和理解,小小的平凡中也能蕴藏着无限的大力量,这力量足以温暖每个人的心房,足以感动屏幕前的你我。

让我们一起走进《奇迹男孩》,揭开奇迹背后的暖心故事。

01 奇迹男孩:你天生与众不同,不必要躲躲藏藏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的。”

对于小主人公奥吉,他的厄运从一生下来就注定存在。因为基因的缺陷,他的眼睛是斜的,耳朵是不完整的,甚至脸型也是畸形的,全脸上下可以说没有一块正常的地方。

他前后整容了二十七次,才终于获得了一张在常人看到好似火烧过的脸。在面对同学问道为什么不去整容时,他只能苦笑并自嘲地回答:我整了很多次,才能整成这么帅。

在小学五年级之前,奥吉的所有知识都来自妈妈的教授,家里成他唯一的活动区域。因为他害怕面对陌生人,更害怕面对陌生人投来异样和疑惑的眼光。

在爸妈下定决心并和奥吉做好心理工作后,他终于鼓起勇气来到了校园,一同来到的还有他最“忠实”的保护壳——太空头盔,直到父母鼓励他拿下头盔并独立走进校园,他才开始勇敢接受所有人的注视。

刚进入校园还没好好适应集体生活的奥吉,就面临了来自多方面的挑战:

同学朱利安会塞小纸条骂他是“恶心小怪物”,故意P掉他在全班的合影,说他这样的丑八怪没资格出现在画面中。

好不容易结识的朋友杰克,却在圣诞节那天说出“奥吉已经黏上我,甩都甩不掉”的话,毁掉了奥吉对于友情的全部幻想与信心。

奥吉备受打击的回到家中,向自己的妈妈质问到:难道大家永远都只看长相吗?

妈妈安慰到:我们每个人脸上都有印记,但它们不丑陋,因为它们是地图,记录了我们经历过什么,我们在何处。

奥吉开始重拾信心,在旁人的惊愕、指点和议论之下走进了校园,也许长相自己没有办法决定,但可以改变看待的眼光。

他开始用自己擅长的科学思维在课堂上崭露头角,赢得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认可。

他开始收获友谊,与好友杰克的关系因坦诚相待而最终破冰;与黑人小女孩沙莫因“同病相怜”的真挚而惺惺相惜;在野营遭遇袭击时,还获得了高年级同学的帮助。

他还在小学毕业典礼上收获了重要奖项,他开始感受到:没有人是普通的,每个人都值得大家站起来为他鼓掌一次。

在我看来,上天给了奥吉一副并不怎么讨人喜欢的面庞,可却在心灵和家庭上给了他极大的温暖,让他有足够的勇气和底气去面对生活中的考验与磨难。

面相不是生存与生活的唯一因素,还有能力与才华,还有智慧和勇敢,当你能直面自身的缺憾,意识到自己的与众不同时,自然能迎来独特的闪光时刻。

对世界保有一份善意吧,当你能付出真心与诚意,接纳每个不同的目光,同样也能换来他们真挚的回报与反馈。

02 “创造奇迹”的人们:用善意融化生活中的每一个苦难

《奇迹男孩》之所以会出现奇迹,奥吉作为小主人公自然功不可没,他在面对外面世界的挑战中付出了巨大的勇气与努力。但“奇迹”同样还出现在奥吉的家人朋友,以及周围环境的关心爱护中。

近如爸爸妈妈和姐姐,远如学校的校长、老师和同学们,没有谁有天生的善意或恶意,但一切的消融与奇迹,却是所有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姐姐:即使我是一颗小行星,也要努力照亮家人

与奥吉相比,五官端正、面容姣好的维娅似乎更能过上正常幸福的生活,可实际上她也会有自己的烦恼和痛苦。比如:奥吉夺走了父母的关注,他是家里的小太阳,而家里的所有人只是围绕弟弟旋转的小行星。

一家人走路,姐姐和小狗永远在第二排,站在第一排的永远是爸爸、妈妈和弟弟,

他们会因为奥吉的一句话、一个表情就十分紧张。

可即使受到冷落,姐姐并没有心生妒意,她选择一个人默默忍受孤独与委屈,更加珍惜弟弟并呵护这个艰难的家庭。也终于在弟弟的逐渐恢复中,迎来自属于自己的闪光时刻与幸福生活。

妈妈:舍弃,也是一种收获

在奥吉的成长中,妈妈扮演了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她集智慧与温柔于一身,即便面对生下来就残缺的二胎小孩,她从未有过逃避与退缩,而是选择与孩子一起面对,通过鼓励与支持陪伴孩子成长。

她舍弃了自己的学业与事业,全身心投入到教育孩子与操持家庭当中,当孩子的身心健康得到恢复时,她才有多余的时间投入学业当中,才开始能够静下来好好享受和老公的二人世界。

这一刻,虽久,却格外值得。

爸爸:因为有家,才有意义

妈妈为了给奥吉过多的关心与陪伴,而牺牲掉了自己的事业,于是,整个家庭的重担就交到了爸爸的身上,一个人赚钱养家的辛苦可想而知。

虽然爸爸看起来整天嘻嘻哈哈,可他也有自己难为人知的辛酸与苦痛,面对世俗的眼光与不解,面对生活中的烦心事,他选择了微笑面对,选择了独自承受。

庆幸的是,爸爸用自己的坚持与守护,换来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人美心善的贤内助,勤奋善良的女儿,还有坚强勇敢的儿子,可谓皇天不负有心人。

杰克:是奥吉,让我拥有了真正的友谊

 杰克的出现,无疑让奥吉第一次感受到亲情之外友情的力量。虽然杰克的家庭并不富有,全指望着表现优异以获得全额奖学金减免学费,他最初也会受到有权势同学的煽动。

可他仍然会冒着失去奖学金的风险与有权势的同学作斗争,以捍卫自己纯洁的友谊,最终亦收获并守护住了与奥吉的友情。

同样创造奇迹的还有黑人小女孩沙莫,一直以来遭受同学排挤的她在正确与善良之间选择了善良,也选择了走进奥吉并帮助他打开心扉。

 而奥吉所在学校的校长亦发挥出了校长该有的定力与气魄,在学生家长以撤出基金会做要挟时,校长并没有退缩,而是充满正义的说道:奥吉无法改变他的样貌,但是我们可以改变看他的眼光。

我们可以看到,每个人都会有不为人知的难处与挣扎,走进一些,用心一些,才能了解更透彻一些。

选择善良,选择温柔待人,去融化身边每一个充满刺尖儿的人,才能收获属于自己的温暖,才能在微不足道中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

03 真正的奇迹:是在与世界的真情拥抱中获得

电影《芳华》里曾经有句经典的台词:没有被善待的人,最容易识别善良,也最珍惜善良。

活雷锋刘峰尽管做尽好事,却并没有得到别人对他善意的回报,而仅仅因为容易出汗就被同学们排挤的何小萍,也没有在最后获得大家的接纳。

对于这样没有被善待的两个人,他们惺惺相惜并格外渴望善良,亦渴望能从残酷的世界中去汲取些许善意。即使朝不保夕,他们仍然选择从悲凉中站起来,让周围人都能心生温暖,这是一种属于人性的勇敢和善意的美。

世界是充满善意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去发现他。

回到《奇迹男孩》,影片结尾所蕴含的正能量让人尤为动容。

向来自卑的奥吉终于走出心理魔障,在一片掌声与欢呼中收获了自己的荣耀与快乐;孤独的姐姐维娅在舞台剧演时与闺蜜和解并获得了登上舞台的机会,还收获了自己的爱情;

操劳的妈妈迎来了自己学业上的进展,开始拥有了自己真正的事业;爸爸身上被压抑的那一面终于得到了释放;杰克用自己的优异成绩取得了奖学金......

所以,《奇迹男孩》不仅仅是一个成长道路艰辛,经历磨难的十岁男孩的励志故事,更是一群善良的人们和他们面对人生考验的故事。

影片中的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被世界不曾善待的经历,但,他们都选择了用善意去回应,同样收获了世界的温暖相待。

当我们对世界回馈善意与温情,在一点一滴的平凡中去付出爱与真诚,给那些隐忍的、挣扎的、苦痛的一个真情的拥抱,自然能换来更多爱的回报。

真正的奇迹,并不会从天而降,更不可能通过“守株待兔”等来。当我们能够扛过生命的考验,与世界真情相拥时,奇迹才有被创造出来的可能性,我们每一个人,才可以都是“奇迹男孩”,“奇迹女孩”。

正如电影所说,如果非要从正确和善良中做选择的话,请选择善良。

}

UM心理咨询能力训练中心| 深耕计划

付丽娟 | 深耕计划设计者、督导师

*本文禁止转载(包含已开白账号、已授权的其他平台)

* 本期内容来自深耕计划(第4期),经过改编,隐去个人信息,文章主要用来交流与学习。第五期深耕计划报名已开启,详情见文末。

这是第四期深耕计划的第24次督导观摩,每周一次,历时9个月。至此,这一届深耕计划里的督导观摩课已经走完一半多了。

还记得一开始的督导观摩,不太理解为什么都会邀请咨询师花20~30分钟介绍案例。明明已经给过报告,督导总时长也仅有2小时,为什么要花接近四分之一的时长来介绍我们都看过的内容?

几次课后,发现咨询师在介绍案例时,有声音,有语气,有情感,声调的跌宕起伏、语速的快慢,包括讲述时会突然想到什么,补充一些材料里没有的细节。这些立体的内容会和我们阅读报告时看见的那个

阅读案例报告的时候,反 就开始发生,报告会给阅读的人带来各种各样的感受,会对来访者有一个自己的想象。

而咨询师的重述,则是把咨询关系中的来访者带到了我们眼前,有时这两个“来访者”是很不一样的,或者说呈现了来访者内在的不同部分。

比如我在读报告时,产生了强烈的同情,看到一个处境艰难但仍在努力寻求爱和认可的形象,现实层面的成就会让人感到来访者功能良好,有很有力量的部分。

然而在咨询师介绍案例时,一个有些谦卑,带着顺从、时常认同咨询师的来访者来到了我们眼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咨询时表现出明显的顺从,这在很多案例中都有体现。同样也会存在十分配合的,以及时常自责、自我归因、反省的来访者。

这些感受和来访者一起进入咨询中,这是来访者们带着自己内在的客体关系而来。无论是自责还是顺从,一定都是指向“某个人”的。

在谁的面前需要顺从来获得认可和被喜欢?又是在谁的面前需要用自责的方式避免被指责?

从对来访者的反移情中,能看到对方内在不好的客体关系,同时还能看到在这样的关系里,谦卑、顺从或自责,是来访者生存或应对处境的策略。

当来访者初次来到咨询中,就带着顺从的反应,这里还有值得再深想的部分。

如果说这是一种应对的策略,应对的或许是内在的糟糕的客体关系,也就是内在现实,而实际在生活中并非所有的关系都需要这样的应对。

因此可以推测,来访者用应对内在客体的方式,正在应对咨询师这个外在现实客体。这种应对方式,是来访者的防御,防御的是对内在糟糕的客体的敌意。

“在这个互动情境中,投射似乎是来访者主要的防御,要把很多东西投出去、外化出去,需要放到别人那里。即使在生活里取得不错成就,会让我们感到来访者功能发展得不错,但主要的防御机制还是比较原始的投射,我们需要考虑来访者

付丽娟老师抓住咨询师的反移情,层层剥开,给出了这样的评估。

听到这个评估时,包含我在内的一些学员是很惊讶的。因为从案例本身、从受督咨询师的介绍以及其他咨询师的反馈来看,完全没有察觉到来访者情况的“重”。

这个惊讶,也让我们反思,如果自己面对这样的来访者,很可能也会无法甄别。同时也带着疑问和好奇,想看更多的线索,来理解为什么这个来访者的情况是比较“重”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扭曲的环境和扭曲的自体

从家庭团体动力来看,独生子女、两个孩子和多子女家庭是很不一样的。

独生子女承受着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内的,几乎是整个家庭或家族的注视。注视里不光有好的爱,可能也有 未能消化的“坏”的部分。

有时这个剂量太浓重,使孩子感到被吞没,对关系有恐惧,可能会通过冷漠、疏离或暴躁的方式应对这种窒息感。

家里是两个孩子的,则容易被父母分裂投射为好的和坏的,例如一个孩子接受了父母投射过来的“全好”,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孩子,另外一个孩子接受了“全坏”,变成“问题娃”。

而多子女家庭中的孩子,面临的生存环境是更为复杂的。不仅会有上述的动力,还会存在同胞竞争、外部资源匮乏、重男轻女、长子长女被安置在父母的位置上来照顾弟弟妹妹们等。

如果父母本身也是十分匮乏的,竞争就会越发激烈。假如父母暴力、暴虐,会打骂孩子或彼此打骂的,家庭还会充斥着恐惧不安和强烈的敌意。

更令人唏嘘的是,很多人都有过被送养的经历。

有的是送去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家,有的是送去其他亲戚家。有时是暂时寄养,有的是生下来就“过继”给其他亲戚,或者正是为了过继才被生下来。被过继的孩子,等于被抛弃了。

爱的匮乏、成年人的暴力与虐待,以及严重的抛弃,这一切构成了扭曲的外部现实。在孩子眼中,自己看到的世界是扭曲的,人是扭曲的。

当这个赖以生存的养育空间本身是严重扭曲的,身处其中的孩子也不得不扭曲起来,如此才能发展出能应对这种现实的防御机制,抵御遭受的情感、身体的虐待,以及避免被抛弃的命运。

这样的现实,对谁来说都会是困难重重的。孩子无法伸展,无法自在的生活,只能紧缩着、躲着藏着,自体就很难有机会发展。

付丽娟老师将其形容为:“家庭的养育功能相当于一个容器,但现在这个功能是丧失的,孩子的精神与情感长期处于裸奔的状态。”

裸奔,即毫无防护。那些脆弱的、稚嫩的,本该被悉心呵护的部分随时都有可能遭遇重击,于是孩子不得不想方设法长一些厚厚的,防御的壳出来保护自己。

克莱因理论认为婴儿天生会带着原始的攻击性。这部分的攻击性需要通过养育过程中足够的抱持、涵容来调和,用充足的爱来调和、融化婴儿原初的攻击性,以及天然存在的内在被迫害的体验。

如果没有得到爱和照顾,早期得不到抱持和涵容,或者没有好的回应,婴儿原初的攻击性会被强化。

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人会因为一些看起来很小的事,瞬间暴怒。裸奔的状态会使个体很容易就处于应激的状态,一点点外部的刺激都会激活那一整块的,未被处理未被消化的恐惧或敌意。

如果从生命早期,一直到成年之后,始终处于这样的状态里,精神情感长期裸奔,即使防御得再好依然随时都会体验到破防的危险。

这个时候个体会有什么感受呢?

很容易感到外部世界整体都是危险的,人际关系、工作关系到处都充满了风险,试图排除外部危险,会变成主旋律。因此他们可能会尝试切断与现实世界的关联,选择一种不用跟太多人有真实接触也能过得不错的方式维生,如此会感到安全点。

同样的,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是如此的危险,充满敌意,另外一方面也说明了个体内在的敌意是十分强烈,未被处理的。至此,再回到最开始的问题,那些顺从是在指向谁?

指向的是内在的养育者,也指向整个外部现实,因此会在初次进入咨询时就竖起防御,要把内在的敌意投射出去。

未发展起来的自体、扭曲的成长方式、裸奔的状态,这一切带来的除了原初的攻击性和敌意外,还有大量的、无法消化的原始焦虑。

内在塞满了危险的、被迫害的体验,焦虑是一定会长期存在的。

焦虑会促使这样的个体抑制自己的情感功能或一些现实功能。在成长过程中很多阶段都会走得磕磕绊绊,呈现出严重被抑制的状态。比如学习能力会被抑制、也没什么同龄的好朋友等。

画卷展开以后,我们看到了来访者的防御形成的重要可能性,也看到了盘踞在来访者内心的这些强烈负面情感体验,是来自多么深远的早期

这一切都在佐证一点,来访者的处境十分艰难,情况比较严重。

对来访者的评估,并不是要对这个人做出怎样的判断,一个人的人格发展水平是高还是低,并不是一个衡量或评判的标准,准确评估来访者的功能和状态是为了使治疗能够起效。

如果无法准确判断来访者的状态,很可能常规的治疗方式会加重来访者内在被迫害的体验,加重自体的破碎和崩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深埋的痛苦,要如何触及?

来访者来到咨询关系中,一定是抱着求助的心情,希望咨询师能帮助自己处理那些自己无法理解也无法处理的部分。

但这是否意味着来访者准备好去触及这些痛苦的源头?

治疗的分寸,几乎是每一次督导都会涉及的话题,尤其是遇到例如匮乏严重或内在迫害性体验很强烈的来访者,督导老师一定会郑重提醒咨询师要把握好治疗的分寸。

此前的文章里写到过,匮乏严重的来访者可能不太适合精神分析取向的谈话治疗。这里说的“不适合”,绝不是在彰显精神分析的门槛,精神分析没有门槛一说,精神分析本质也是一种工具,使用者需要思考这个工具是否能在所有场景适用。这个思考,更多是出于对来访者的考虑。

心理治疗的流派和方式有很多,精神分析也有它局限的地方,无法触及到所有情况,因此在开始从业的几年里,评估眼前来访者是否能使用精神分析,或者自己当前的咨询能力是否能有效帮助来访者,这些是新手咨询师十分重要的功课。

本次案例中的来访者,虽然评估下来是比较“重”的,但仍有工作的空间,仍然可以努力为来访者提供帮助,只是在治疗的思路和方式上需要慎重考量。

例如来访者是否能经受住一些深入的分析,这一点上是需要慎重的。同时,如果在治疗中始终不去触及那些真正的问题,不去碰那些经年累月在体内形成的痛苦之“瘤”,治疗也会一直在原地转圈。

所以这些痛苦需要被处理,而如何触及,就成为了治疗的关键。

孩子对母亲是有天然的爱,这是无法阻断的。但如果母亲角色的功能不仅是丧失、残缺的,甚至还是暴虐的,表现出对孩子残忍、冷酷的那一面时,孩子要如何应对自己感受到的母亲形象?

孩子不断在向妈妈哀求爱,不断尝试靠近妈妈,但反复体验拒绝和驱赶。对孩子来说无法理解,为什么自己会被这样对待。

对我们来说,对咨询师来说,理智层面可以猜测这位母亲曾经遭遇过一些经历,但在情感层面我们也很难理解。

这是一件得不到理解的事,是一个很绝望的问题。

但对于孩子来说,他无法让自己绝望,始终在寻找答案。来访者一定要让自己理解这个无法被理解的事,这本身是值得探索的,这个执着对来访者肯定有特别的意义。

一定要去理解一件得不到理解的事,会激活很多焦虑。

这是咨询中需要触及的部分,无论是通过假设还是赋义,能够帮助来访者缓解一部分焦虑。同时要关注来访者对自己和养育者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在成长经历的画卷里,我们看到这个家庭里充斥着原始的否认,对孩子这个需要被照顾的身份的否认,对性别的否认,对子女成长的否认。

养育者双方分别否认了孩子的某一些部分,对孩子来说就需要把自己分裂成不同的碎片,分别去匹配养育者的期望,哪怕得到的关注和爱可能是通过扭曲、伪装自己换来的虚假的感情。

这是不能被自己识破的部分,不能看到自己是怎样扭曲自己,但换来的可能仍是虚假的爱,养育者的目光看到的不是真实的自己,是伪装后的自己。这一点是不能被自己识破的。

这也许是来访者最痛苦的冲突,一个人要防御自己,永远无法与另外一部分的自己相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访者为什么要表达自己的进步?

来访者向咨询师表达感谢,诉说自己的进步和成长,并不少见。

放在具体的情境里,有时这样的表达是真挚的,说明来访者的确吸收到了好东西,有时我们会需要想一想,潜意识层面除了表达喜悦,还有没有别的意味

尤其当来访者表达完进步、感谢,提出想要用行动来感谢或帮助咨询师时,这其中的意味就更值得琢磨了。

表达进步和成长,说明来访者在咨询里获得了好的体验。而反过来想为咨询师提供照顾时,似乎来访者站在了那个照顾者的角色上。

这两个部分的反差,似乎在呈现来访者内在对母亲形象的认同,内在是存在一个暴虐的母亲形象,因此很渴望好的客体带来镜映,但同时好像也存在一个基本的好的母亲形象。这两个部分是同时存在的。

理解到这一点,关于进步的表达,咨询师可以尝试着做进一步的诠释:

“你谈到在这里让你有了进步,我在想在我们的关系中,你感到在我身上是有一些好的东西的,我愿意把这些好东西给你,你也能够去吸收这些好的东西,让它也在你身上发展起来,这对你来讲这是很重要体验。”

同时,我们需要进一步把象征性的部分解释出来:

“另外,有没有一种可能,这些好的东西让你觉得很珍贵的同时,也让你很焦虑。因为这些好东西在过去你的早期经验里面,可能正是你缺乏的,或者你失去的部分。所以当这些好的东西,在我们的关系当中存在的时候,是否也会让你感到有些焦虑或者害怕。”

深层焦虑的部分,是需要触及到的,但不能一上来就解释焦虑,这样的分析就会太重了。

来访者想要照顾咨询师,可能是想要把内在弱小的、无力的部分投射给咨询师。这里也可以做一些解释:

“你在表达对我的感谢的同时,也表达了想要照顾我的意愿,也许是你很想去体验,或者很想去靠近一个慷慨的母亲,那有没有可能,你同时也想要把自己内在的那些弱小的部分从自己身上摘除掉。”

触及来访者深层的痛苦和焦虑时,咨询师需要拿捏好分析的力度。谈到这里,会想到咨询师在督导开场时说起自己对来访者的感受是有点“小心翼翼”。

这个“小心翼翼”也是一个信号,是一个很重要的反移情,但凡让自己感到需要小心翼翼的来访者,很可能来访者的情况是比较“重”的,至少不会是很轻的类型,这类反移情需要咨询师给予关注。

付丽娟老师建议本次案例的咨询师要提高督导的频率,因为随着治疗的深入,一些负性甚至病理性的部分会逐渐出来,对咨询师来说会是一重考验。

咨询师需要在这个过程里寻求督导的帮助,调整治疗方向,校正对来访者的理解和处理方式。

第五期深耕计划已开启报名

*本期督导老师|付丽娟 UM心理咨询能力训练中心主教老师,临床工作17年,深耕计划设计者

内容编辑:李雅蕾 内容审核:付丽娟

}

  每个人的身体都是造物者给予,可以说是上天对人最大的恩赐,也正因为人各不同,所以命运方才也都不同,那么在相学中耳朵天生有洞的命运是好是坏?下面让本期为你解析。

  耳朵天生有洞的命运如何  不论男女只要身上有洞都是不好的行为,其实从面相学角度来看,这都属于破相的表现,会对人的运势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在古代,对于一些难教养的小孩子,会在耳朵上打洞,只有这样他们的个性就会变得温驯。而古代女人打耳洞,目地也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柔弱顺从。以面相统计学来说,若是耳形天生不佳,或是生有招风耳,可以用长发来遮掩,而耳垂小的人则可以用戴耳环的方法来掩饰其不足,这才是带耳环的主要作用。

  但如果天生耳朵长的很好看,例如生有耳珠朝口、或者佛耳的人,则没必要在耳朵上打洞。因为耳朵有垂珠且耳朵垂长的人,比较有福气,如果耳朵的垂珠朝口,或者耳垂既厚且大像佛的耳朵,这样的人都拥有非常好的运气,男的可以得到妻子的财物帮助,女的则可以旺夫,婚后丈夫事业慢慢转好。

  如果耳朵上有洞,福气就会从洞中漏掉。另外根据中医理论,耳朵与肾脏息息相关,耳朵残缺或损伤的人,肾功能就容易出现问题,因此,很可能影响泌尿系统的健康。

  耳垂有洞会不会破了财气?  耳垂有洞实际上是会破了肾气的,到老年的时候,会有所影响。耳垂代表聚财能力,如果耳垂有洞的话,从命数的角度来说会影响聚财能力。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残缺的名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