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基建投资将会走出怎样的趋势?

央财智库,致力于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首席参谋官,与企业共建、共享「政商媒销消」跨界融合,共赢新时代中国特色经济发展,赋能企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敬请有问题的您与我们探讨企业发展路上的得与失,与我们交流咨询。

下半年盈利拐点是市场拐点和风格拐点的锚

上半年盈利预期和风险偏好的回落导致市场出现调整。根据我们对股价三因素的拆 解模型,盈利预期回落和风险偏好大幅下降是上半年 A 股市场出现较大调整的主要 原因。2022 年上半年在地缘冲突、海外加息和疫情反复的影响下,企业盈利预期和 市场风险偏好出现大幅下降,估值整体承压,市场呈现较大级别的调整。行业风格 上来看,价值板块(银行、地产等)表现相对成长(电新、电子、军工等)占优, 这与我们在春季策略里面的判断一致,即经济数据尚未改善前低估值、盈利稳定的 行业方向有望占优。

展望 2022 年下半年,盈利拐点是市场拐点和风格拐点的锚。市场目前更加集中在 对全球通胀,俄乌冲突,以及国内稳增长政策等外部事件或节奏的判断上,但我们 认为以上均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要避免对市场的误判,还是需要找到相对确定的 影响市场的主线因素,在我们看来,上半年政府端主导的宽信用将在下半年随疫情防控的转好与稳增长的政策发力下向企业与居民端传导,全年信用维持回升态势, 此外从库存周期来看在当前库存高位下后续企业的去库是确定的,库存对盈利的领 先来看盈利拐点将在 9 月左右出现。因此下半年的市场主线是以盈利拐点为锚,信 用回升+盈利筑底与信用回升+盈利上行的组合。

2. 下半年市场主线:

信用回升下盈利拐点出现

2.1. 信用上与盈利拐点

9 月左右出现较为确定

工业企业高库存、疫情好转、政策发力使下半年去库存确定性强。

1)从历次库存 周期看当前正处在新一轮去库周期起点。过去 3 轮库存周期时间平均在 35 个月左 右,其中上行周期平均约 18 个月,而 2018 年以后的去库期或受杠杆及贸易风波扰 动而较长、2020 年的补库期受疫情影响而被拉长,如果将 2018 年 10 月作为本轮库 存周期顶部起点,考虑 2020 年疫情约 2 个月的影响,大致在 2021 年 11 月将进入

2)本轮去库再次受到疫情的影响而被动补库。本轮疫情将 集中在 4、5 月,其中 4 月影响较大,经济运行受阻下被动累库,从数据上可看到 4 月库存同比进一步跃升到 20%的同比高点,这使得后续疫情转好后经济修复去库的 确定性较高。

3)疫情期间推出的稳增长政策的发力进入落地期也将助力去库。疫 情期间大量基建、地产的稳增长政策推出,但受制于疫情无法落地,后续政策对经 济的刺激进入发力期也将助力去库。

历史上库存平均领先盈利 5 个月,预计盈利拐点在 9 月左右出现。因全部 A 股非金 融企业归母净利润累计同比与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累计同比趋势基本面完全一致,但 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累计同比有月频数据,更具观测价值,后指盈利均为工业企业盈 利情况。从过去 4 轮库存见顶领先盈利见底时间看,均在 5 个月左右,本次库存见 顶时间若定为疫情下的累库高点 2022 年 4 月,那么盈利拐点将在 9 月左右出现, 在此之前盈利筑底,而后上行。

疫情缓和下信用从 G 端向 B、C 端引领,下半年信用持续回升。当前仍然处在 G 端为主的信用上行期,受经济下行,地产信用风险、疫情等影响使得 C 端、B 端短 期信用扩张的意愿并不强,但复盘看,用基建投资增速表征政府为主的信用扩张, 可看到 G 端的信用均具备对 B、C 端的领先意义,当前在疫情缓和与各类纾困、需 求刺激政策推进下,在下半年 B、C 端的信用扩张有望接力,全年维持信用上行态 势。

下半年将是信用上行分别与盈利筑底、盈利上行组合的环境。2008 年至今来看这两 类组合都分别有 4 次:(1)信用上与盈利筑底组合,2008 年 8 月至 2009 年 2 月、 2010 年 6 月至 2010 年 11 月、2012 年 3 月至 2012 年 8 月、2014 年 10 月至 2015 年 2 月;(2)信用上与盈利上行的组合,2009 年 2 月至 2009 年

市场趋势若处信用上搭配盈利筑底期则偏震荡,

搭配盈利上行期则偏强。

1)信用 上行与盈利上行的组合下,市场趋势普遍偏强。在 4 次信用上行与盈利上行的组合 里市场趋势都普遍偏强,均能取得正收益,主要受信用继续扩张同时基本面同步转 好所驱动,市场风险偏好高,如四万亿刺激后的 2009 年、供给侧改革下的 2016 年、疫后复苏的 2020 年等。

2)信用上行与盈利下行的组合下,市场趋势有所分化。其 中在 2010 年 6 月至 2010 年 11 月与 2014 年 10 月至 2015 年 2 月的组合中均偏强, 而其余两次偏弱。信用数据的连续大幅回升或资金面极度充裕是使市场偏强的原因, 如偏强两次中 2010 年是在货币偏紧、周期向下中出现经济数据连续 3 个月的大幅 回升,过去的信用周期中仅此一次;2014 年经济下行、货币大幅宽松,实体融资需 求不强,资金也被限制流入地产,大量银行资金通过配资流入股市推动市场走强。

信用上行,而盈利筑底期间重概率,需求韧性、需求逆流而上与产业周期独立行业 偏强。对信用上行,盈利筑底期间的行业表现复盘,发现在基本面偏弱,需求下行 下市场更注意交易概率即确定性,3 类行业表现较好:

1)需求逆流而上:在基本 面走弱,需求下行时期,需求能够逆流而上的方向普遍受市场青睐,行业上主要是 政府在逆周期调节中刺激需求的板块,集中在基建链和汽车链两大块,例如该组合 期间行业表现多在前 10 位的建筑、建材、汽车、家电等。

2)需求强韧性:需求下 行阶段,需求相对刚性的行业能够获得相对景气优势,也能在组合期取得表现前 10 位,典型如 G 端必需的国防军工,以及公用事业行业。

3)产业周期独立:需求下 行期间,产业周期独立,并非完全受需求影响的行业也能取得较好表现,这主要集 中在科技板块,典型如 2010 智能手机浪潮驱动的电子、 年移动互联网爆 发驱动的传媒、计算机。(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信用上行,而盈利上行期间重赔率,机构偏好、高盈利弹性与产业周期独立行业偏 强。对信用上行,盈利上行期间的行业表现复盘,发现在基本面走强,需求上行而 市场趋势走好下,风险偏好提高,市场更注意交易赔率即空间,3 类行业表现较好:

1)机构偏好占优:如前所述,盈利上行时往往市场趋势向好,风险偏好提升下场 外资金通过基金等方式入市,推动机构偏好的风格占优,当期机构超配较高行业在 正反馈下多表现较好,如 2009 年的银行、非银,2016 年的家电、2019、2020 年的 食品饮料、医药等。

2)高盈利弹性:用当期行业盈利增速与前期盈利增速之差衡 量当期行业的盈利弹性,进行排名,可发现当期盈利弹性在前 15 名以上的表现也较 好,如 2009 年的非银、消费者服务,2016 年的周期如钢铁、煤炭等,2019 年的农 林牧渔、非银等,2020 年的电新、汽车等。

3)产业周期独立:在盈利上行期,产 业周期独立而供给侧驱动景气上行的行业仍然能取得较好表现,但在需求普遍上行 期下对盈利弹性的要求也较高,如 2016 年供给侧改革下的资源品行业,2019 年处 在“超级猪周期”内的农林牧渔板块、2020 年双碳新周期下的电新板块,盈利弹性 均在前 3 名。

2.4. 下半年展望:

市场趋势上,三季度仍震荡筑底,

1)根据复盘来看,在 9 月左右的盈利拐点之前,市场大概率偏震荡,风险偏好仍低,更多需把握结构性机 会,拐点之后在基本面向好下将迎来市场趋势与风险偏好的同步上行。

2)市场趋 势虽然在盈利拐点前偏震荡,但市场拐点可能提前于盈利拐点,复盘看,除非有非 基本面因素担忧压制市场风险偏好,而使市场拐点滞后于盈利点之外(如 2012 年四 季度对政策不确定的担忧、2016 年初对于大量限售股解禁的流动性冲击担忧),市 场拐点往往提前盈利拐点出现。

3)当前非基本面因素主要为海外紧缩、疫情、俄 乌冲突等因素,从目前情况来看,市场已预期通胀下行叠加中期选举临近下美联储 可能在 9 月开始放缓紧缩,俄乌当前对市场影响也逐渐钝化,届时国内重大会议的 召开也有望提振市场信心,故市场拐点也有望出现在 9 月左右。

行业配置上,三季度盈利筑底期偏价值,

四季度盈利上行期偏成长。

1)盈利筑底 期(约三季度),需求承压且风险偏好低下,关注需求逆流而上的 G 端发力的基建 和汽车链。需求韧性的 G 端必需属性强的军工等,产业周期独立的 TMT 板块。

2) 盈利上行期(约四季度),基本面向好风险偏好回升下关注机构偏好而超配比较高的 电新、电子、医药等方向,盈利弹性较高的细分成长如锂电、半导体等有望重回市 场主线,供给释放驱动的 TMT 板块在四季度亦有望有所表现。

3. 下半年市场趋势:

从筑底到上行,熊转牛的拐点

3.1. 分子端盈利测算判断拐点

三季度末有望迎来盈利拐点,四季度盈利反弹,全年呈 U 型走势。首先,从库存周 期看本轮的盈利拐点大约在 9 月份,故三季度大概率仍然是盈利筑底及企稳阶段, 四季度盈利有望回升。整体来看,2022 年全 A(非金融)累计盈利增速将延续回落, 呈现 U 型走势。其次,2022Q2 至 2022Q4 全 A 非金融累计 盈利增速同比为-16.8%、-12.1%、-0.2%;自下而上盈利测算,2022Q2 至 2022Q4 全 A 非金融累计盈利增速同比为-7.4%、-4.8%、1.6%。盈利预测相较我们春季策略中 的预测有所下滑,且盈利拐点有所延后,主要源于疫情带来的冲击。

流动性维持内 “松”外“紧”,

国内经济下行趋势下保持“宽信用”,因此宏观上下半年将大概率维持内“松”外 “紧”趋势。首先海外方面来看,上半年美联储在 3 月份 Taper 结束后正式开启了 新一轮的加息周期,并且随着 6 月缩表的正式落地,海外流动性收紧的趋势进一步 加剧,在当前通胀高企的背景下,通胀依然是美联储紧缩的强约束,因此预计至少 三季度美联储依然会持续当前较为激进的紧缩节奏,四季度之后若通胀得到有效控制,不排除美联储会放慢紧缩的步伐,但整体来看下半年海外流动性紧缩的大趋势 不会改变。

国内方面,预计下半年国内将依然维持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主要考虑 到决定国内货币政策的主要因素有三个:其一是汇率,4 月份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 率连续出现较大幅度贬值,但是后续来看随着美国经济增速的放缓以及外需的回落, 后续人民币贬值幅度已经相对有限;其二是通胀,当前国内面临的更多是输入性通 胀,在内需较弱的背景下较海外相比完全可控,因此通胀对货币政策的掣肘相对较 小;其三是经济增长,上半年受到疫情的影响各项经济数据全面回落,下半年在全 年 5.5%的经济增长目标下依然面临较大的压力,因此在“保增长”的背景下流动性 有必要保证相对的合理充裕;因此整体来看,下半年在汇率和通胀压力相对可控的 背景下,“保增长”的背景下国内流动性预计将依然维持相对宽松。

微观资金有望边际改善,但在市场偏震荡的背景下改善幅度相对有限,主要是外资 受加息缩表的影响流入可能存在波动。从流入端方面来看,新发基金、情绪资金有 望迎来小幅改善,外资受加息缩表的影响流入可能存在波动:

1)新发基金方面, 偏股型新发基金规模较 2021 年下降明显,主要原因是在于市场较弱背景下基金赚 钱效应的下降。下半年来看,我们认为新发基金上升空间相对有限,主要在于下半 年盈利尚未出现拐点的背景下新发基金提升空间较小,但四季度有望迎来盈利拐点,因此从节奏上来看年末新发基金规模可能相对较高。

2)外资方面,从影响因素上 来看,短中期影响外资的主要因素为美股波动和海外流动性松紧:流动性松紧方面 来看,由于下半年处在美联储的加息缩表周期中,海外的流动性将会有所承压,其 次从美股方面来看,在缩表落地的初期美股通常会出现一定波动,因此我们认为下 半年外资流入将会有所放缓,且在初期美股可能出现波动的背景下外资存在阶段性 流出的压力,但后续若海外通胀得到控制,美联储紧缩放缓的背景下压力有望得到 缓和。

3)融资方面,从趋势上来看,5 月份融资已经呈现回流的趋势,说明随着 疫情的好转市场的悲观预期已经有所缓和;后续随着宽信用和政策预期的逐步兑现, 我们认为从节奏上来看虽然三季度在基本面相对较弱的背景下,预计市场相对偏震 荡,情绪资金难以出现明显回暖,但四季度随着盈利拐点的到来,情绪资金的流入 可能会出现小幅改善。

流出端方面,下半年解禁规模有所上升,

IPO 和减持规模预计有所提升。

1)IPO 方 面,在上半年在经济压力较大、疫情反复的背景下,近两个月企业融资规模出现了 一定的下行;但是下半年随着宽松预期的逐步兑现,同时全面注册制改革有望在今 年落地,因此下半年 IPO 规模在下半年有望小幅上升,从节奏上来看,四季度注册 制落地条件可能相对更加成熟,同时企业盈利迎来拐点背景下市场趋势相对偏强, 因此预计下半年后半段 IPO 规模可能相对较大。

2)定增方面,考虑到流动性在“保 增长”的背景下大概率维持相对宽松,因此预计整体定增规模将维持相对稳定,但 是三季度在需求预期偏弱的影响下,企业融资扩大生产的意愿可能相对较弱,难度 也可能上升,因此从节奏上来看我们认为四季度在市场有望回暖的背景下定增规模 上升的概率相对较大。

3)解禁与减持方面,下半年解禁可减持规模为 2.32 万亿, 较上半年的 1.67 万亿有所上升,整体解禁压力较上半年有所上升;减持方面,由于 上半年市场相对偏弱,因此全市场坚持规模持续下降,甚至一度出现正增持的趋势, 下半年来看随着随着政策端的发力我们认为市场将会有所企稳,减持规模可能会小 幅提升,但在指数表现平淡的背景下提升空间相对有限。

3.3. 估值和情绪:

关注海外紧缩与中美关系

3.3.1. 中小盘估值占优,个股位置仍处于低位 中小盘估值相对占优,股权风险溢价处于历史中上水平,个股位置仍相对较低。我 们从指数估值、ERP 和个股位置三个角度来衡量当前的市场位置:

1)指数估值处 于低位,中小盘相对占优。从当前的市场指数估值来看,上证 50 和沪深 300 等大盘 指数的市盈率分位数分别为 27.74%、31.70%,中证 500 的市盈率分位数为 7.04%, 可以看到自 2022 年初以来市场估值持续呈现下降的趋势,指数估值当前依然处于 历史的相对低位,并且中小盘相对占优。

2)股权风险溢价已经上升至 75%以上。从股债性价比方面来看,当前的股权风险溢价为 3.13%,历史分位数已经达到 75% 以上,股票的吸引力已经相对较强。

3)个股位置当前处于相对低位。个股位置方 面,当前 A 股市场 200 日均线以上个股占比为 23.95%,创业板为 11.59%。下半年 来看,在“稳增长”政策积极出台的背景下我们认为个股位置下半年有望继续企稳 回升,但是在盈利下行的背景下难以出现指数型的行情,因此预计三季度个股位置 走势依然以震荡为主,而在盈利出现拐点后市场趋势相对偏强的背景下个股位置有望迎来回升。(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3.3.2. 流动性收紧与中美关系压制风险偏好,国内“稳增长”有望提振情绪 国外方面来看,地缘冲突下全球通胀上升造成的流动性紧缩、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 可能对风险偏好形成压制。下半年海外影响市场风险偏好的因素主要有两点,其一 是全球通胀加剧下海外流动性的紧缩,上半年随着俄乌冲突的加剧使得商品供应链 受到进一步冲击,全球通胀压力持续上升。

在此背景下,美联储于 3 月份正式开启 了新一轮的加息周期,考虑到本轮全球通胀并不是暂时性的,因此下半年海外在食 品能源价格上升背景下通胀依然可能维持相对高位,由此美联储至少在三季度可能 会采取较为激进的流动性紧缩政策,虽然当前来看人民币贬值压力相对可控,但海 外流动性的超预期收紧可能会使得利差持续缩窄,汇率贬值压力增大,由此对国内 货币政策的空间会形成制约,使得“稳增长”的总量政策受到影响。其二是中美关 系后续依然具有不确定性,中美两国作为全球两大经济体,长期博弈的局面不会改 变,从过去来看,中美摩擦对市场的影响通常较为显著,在当前“逆全球化”的趋 势下后续中美关系依然是市场的“灰犀牛”。

国内方面来看,下半年疫后复苏阶段政策有望持续加码,重要会议召开背景下风险 偏好有望迎来提升。我们认为下半年国内因素对风险偏好的影响整体偏正面,主要 源于“稳增长”的加码和重要会议的召开:首先,疫后复苏阶段政策端“稳增长” 力度有望持续加码。从此前政治局会议、国常会的表态来看,“稳增长”的重要性不 断被强调,尤其在疫后复苏的前期,政策方面的刺激变得尤为重要:其一,在总量 方面,下半年大概率维持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专项债发行和信用扩张的速度可 能会有所加快。

其二,基建和消费在下半年的刺激力度有望加大,基建作为“稳增 长”的重要抓手被多次提及,作为最可控的刺激手段下半年有望起到托底经济的作 用,同时汽车下乡,家电换新等多项政策已经陆续出台,全国多地也开始发放消费 券,但消费作为慢变量后续依然需要政策的进一步刺激,因此整体来看基建和消费 在下半年的刺激力度有望持续发力。其次,重要会议召开有望提振风险偏好。党的 二十大会议将在 2022 年下半年召开,将对后续市场的产业发展方向与趋势起到重 大影响。从过去来看,重要会议召开前后市场普遍会有所上行,主要原因在于后续 的政策基调以及发展路线得到了确认,因此 2022 年二十大的召开有望提振市场。

4. 下半年行业配置:

稳定到成长,风格的拐点

行业配置上,9 月前需求韧性和需求逆流而上方向占优,此后机构风格和高成长方 向占优,而产业周期独立的行业有望走出独立行情。承接前述信用上行、盈利分界 的主线,行业配置的方向将主要聚焦于需求有韧性、需求逆流而上、机构风格和高 盈利弹性方向。节奏上看,盈利有望在 9 月迎来拐点,一方面经济数据企稳大致上 需要连续 3 个月做验证,盈利筑底趋势下,6-8 月市场交易稳增长提振经济的有效 性,此时需求较强的方向占优;另一方面,三季度国内稳增长政策及疫后修复效果 等均可能落地,海外流动性收紧预期差也在逐渐缩小,9 月开始市场风格可能转向 机构和成长风格。

4.1. 信用上而盈利筑底阶段:

4.1.1. 需求逆流而上:基建、汽车 G 端需求支撑较强 复盘 2008 年以来历次盈利筑底阶段的支撑因素,我们发现基建和汽车是重要的需 求支撑。复盘来看,在考虑产业周期的前提下,几乎每次较大的盈利筑底区间 G 端 都会在基建或汽车板块方向发力,刺激经济,拉动盈利上行。

海内外需求缺口推动电力设备需求逆流而上。国内来看,2022 年 1-4 月风电招标量 同比增加 101%,其中 4 月同比增加 167%;2022 年 1-4 月光伏累计招标量同比增 加 248%,其中 4 月招标量同比增加 291%,疫情之下需求逆流而上;国外来看,俄 乌冲突以来,欧洲能源紧张造成欧洲向中国进口能源需求急剧抬升,今年一季度进 口中国光伏组件产品达 16.7GW,同比增长 145%;其余亚太地区、美洲、中东、非 洲出口量同比增速分别为 143%、63%、6%、61%。

通信板块下的 IDC 应用值得关注。

1)从 5G 建设到 5G 应用,算力需求提高利好 IDC 行业:运营商 5G 资本开支增速下降,IDC 业务资本开支比例不断提高,5G 逐 步转向规模化应用阶段。政策鼓励推进 5G 规模化应用,而 IDC 是促进 5G 规模化 应用的数据中枢和算力载体。随着“东数西算”工程的启动,算力的建设需求有望 加速落地。

2)IDC 行业兼具成长性和基建属性。成长性方面, 预计到 2025 年,算力网络市场规模将超过 1 万亿,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 25%。基建属性方面,计算力指数平均每提高 1 个百分点,数字经济和 GDP 将分别增长3.3‰和 1.8‰,高度契合“稳投资”+“稳增长”的需求。成长前景明确叠加稳增长 效果突出,IDC 建设需求有望提高。

充电桩需求稳定性较高,疫情期间建设需求逆势上涨。近期新能源车产业政策频发, 新能源车需求短期内有望提升,而充电桩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必备基础设施,建设需 求通常超前于新能源汽车发展,因此充电桩建设需求有望提升;当前车桩比处在低 位,需求提升空间较大。此外,疫情期间新能源车销量有所下滑,而充电桩依然强 势上涨,反映出充电桩建设需求的韧性。整体来看,充电桩需求韧性较强,短期内 有望迎来进一步需求提升。

汽车板块有望受益于汽车下乡,

零部件板块相对汽车板块或有更大弹性。

1)汽车 消费刺激政策有望提振汽车需求。复盘来看, 和 两轮汽车下乡 政策都对汽车销量起到了很好的提振作用。本轮汽车消费刺激政策相较之前力度有 所提高,并且惠及的车型也更多,表明通过消费刺激政策拉动经济的需求更强。

2) 汽车中零部件板块在去年较大成本压力下毛利下滑明显,今年弹性或更大。疫情下 汽车板块受影响较大,行业整体毛利率进一步下滑。随着疫情逐渐得控,行业基本面改善。本轮汽车消费政策刺激对新能源汽车重视度较高,为我国汽车零部件供应 商提供机遇,有望打破国际龙头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垄断地位,改善行业格局,之 前毛利下降较多的汽车零部件行业有望迎来更大反弹。

流动性宽松叠加政策持续加码下建筑建材将保持高景气。当前稳增长、保就业的经 济运行目标下,一季度 GDP 增速仅 4.8%不及年初 5.5%目标,而 4 月城镇失业率冲 高至 6.1%接近历史峰值;建筑及房地产业占 GDP 和就业人数的高比重,因此基建 链具有政策强导向。

1)基建的高投入属性使其景气与货币的增量存在较高的相关 性,当前信用由 G 端发力带动 B、C 端,M2 同比提升流动性进一步宽松下,基建 投资将保持高景气。

2)国务院印发《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重点强调 政府专项债和降低利率以推进水利工程、交通基础设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等基建 建设。基建链作为稳增长的重要抓手,流动性宽松叠加政策持续加码下建筑建材将 保持高景气。

4.1.2. 需求韧性强劲:国防现代化和地缘冲突支撑军工板块需求韧性 军工行业在市场盈利整体下行期盈利表现较好,主要受益于需求韧性。我们复盘了 2018 年以来军工行业和市场整体盈利表现,发现在市场盈利整体下行时,军工行业盈利表现普遍较好,主要受益于行业的需求韧性。如 年虽然经济和盈利 在下行区间,但中美贸易战背景下军工行业景气度明显回暖,军费开支提速,主要 主机厂订单回暖明显; 年中美贸易战持续叠加“十三五”收官,武器装备 更新换代需求较高,对盈利有较强支撑。

国防现代化叠加地缘冲突支撑军工板块需求韧性。“十四五”规划下,军工板块国防 现代化趋势明确,装备采购有序进行,景气度维持较高水平;此外,复盘 2010 年以 来历次地缘冲突对军工板块的影响,发现普遍有催化作用,在行情上涨区间则持续 催化,在行情下跌期间则有短期提振。2022 年俄乌冲突以来军工企业获得大额订单 合同,考虑到军工行业存在“以销定产”,产能投放略晚于订单,短期内有望迎来产

4.2. 信用上而盈利向上阶段:

关注机构风格与盈利弹性

4.2.1. 机构风格导向:电新、医药、电子等成长赛道有望受益 机构风格导向的电新、医药、电子等行业有望占优。当前机构超配方向以电新、医 药、食品饮料、电子为主,而食品饮料在过去 4 个季度被连续减配。前期超跌的新 能源、半导体、医药等景气度仍高,成长赛道“丰富”下仍然有望成为机构偏好方 向。

4.2.2. 盈利弹性较高:新能源中锂电、半导体设备和材料有望重回主角 盈利弹性有望继续释放。对比 2022 年一致预测净利润同比增速和 2021 年净利润增 速,发现电力设备盈利弹性较高,是成长板块下盈利表现最好的行业。2022 年预期 盈利增速为 63.5%,全市场排名第 4,相较 2021 年的盈利同比增速(58.2%)和市 场排名(11)更进一步,景气度支撑下,盈利弹性有望继续释放。

锂电、半导体设备和材料等景气度有望回升。当前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当前仅 25%, 锂电产业链仍然有较大增量空间;海外订单需求旺盛,有望刺激国内产生扩张。半 导体设备和材料有望受益于国产替代。 年中国半导体市场规模保持全球 第一,但较多关键部件国产化仅 20%左右,国产替代空间仍大,高端制造如半导体 设备、材料尤其如此。半导体设备行业 2022 年 Q1 合同负债同比提高为 48.89%和 26.34%,业绩增长能力较强;半导体材料受益于国内厂商产能扩张,2022 年 Q1 行 业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和在建工程分别同比增加 63.20%和 67.00%,景气度提升明显。

4.3. 产业周期独立:

TMT 板块与市场盈利趋势相关性相对较小,当前配置机会已至。我们复盘了 2008 年以来各行业盈利与市场盈利的变化,发现 2015 年后 TMT 盈利与市场整体盈利趋 势相关性较小,此类行业应从其自身基本面出发来判断景气度。复盘来看,估值下 行是 TMT 板块的下跌的重要原因,当基本面转好叠加估值到达底部时,TMT 板块 有望迎来反弹行情。当前来看,TMT 板块基本面压制因素正在缓解,新一轮设备和 产品红利正在到来,估值已接近历史绝对低位,配置时机凸显。

传媒、计算机行业景气改善确定性较强。历史上互联网行情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产 业周期、监管政策、外部事件及宏观流动性四方面。当前来看,下一代互联网形态 引领的产业周期上行在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下为时尚早,监管层面对平台经济放松 将是驱动本轮行情核心,外部事件如疫情对线上经济的推动、中概股退市风险缓和 也有积极意义,流动性在海外紧缩下难言利好,但前期紧缩预期较满下边际影响降 低,目前概率赔率均较高,互联网平台相关的传媒、计算机等方向有望受益。

通信和电子行业有望受益于新一轮数字设备和产品需求红利。元宇宙有望成为互联 网发展的下一阶段,复盘移动互联网浪潮的崛起之路,发现产业浪潮需有数字设备 和 ToC 端硬件产品作为基础和载体,具体体现在 4G 基站建设和与全球智能手机在 年之间高速增长。

4G 技术的出现为大量的数据信息的快速传输和交流提 供条件,在与云计算技术和各种大科技应用结合以后,将加快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智能手机作为移动互联网的载体,打开移动应用和服务需求的广阔市场,使我国进 入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阶段。本轮来看,5G、云、光网络、物联感知、卫星互联网等新型 ICT 基础设施是元宇宙的数字设备基础,有望率先享受行业红利;此外, ToC 端产品需求正在快速提高,2021 年 Oculus Quest 2 出货量达到 1000 万以上, 有望接力 TWS 成为新一轮消费电子的主要驱动力。当前 5G、VR/AR 等均处在高 速增长阶段,需求空间正逐渐打开,数字设备和 ToC 端硬件相关的通信和电子行业 有望受益。

数字经济、国企改革、元宇宙

稳增长保民生是贯穿今年经济发展的主线,亦是下半年主题投资的重要方向。在 “稳增长”政策发力下,能够带来较多经济增量的板块有望成为国家重点支持的方 向,重点关注数字经济和国企改革。同时挖掘产业周期独立的方向,元宇宙部分领 域正处落地发展期,且相关板块关注度处于低位,预期转好有望上行。

基于海外经验以及中国当前数字经济的发展阶段,核心技术、基础设施、数字制造 和网络安全有望成为未来重点方向。中国当前的基础与优势主要集中在强大工业基 础以及人口红利所带来的行业数字化需求,随着近期《“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 的落地,其中的八大任务也指明了我国数字经济后续发展的政策导向。借鉴美国、 英国等发达国家数字经济的发展历程,数字核心技术、网络基础设施、数字制造和 网络安全有望成为未来重点方向。

1)核心技术领域:中国的数字经济规模虽然稳 步提升,体量已经相对巨大,但数字核心技术领域发达国家相比依然有较大的差距, 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卡脖子”领域将会成为重点攻坚方向。

2)网络基础设施:随着数字体量的爆发式增长,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升级必不可少,长期来看数字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是长期发展的重要需求,有望成为稳增长的重要引擎。

3) 数字制造:我国当前金融、工业等领域的产业数字化存在巨大的行业需求,在 2025 年工业互联网普及率要达到 45%的目标下,后续产业数字化的进程有望加速,强大 的工业基础与制造规模背景下国产工业软件头部行业有望迎来黄金发展期。

4)数 字化公共服务:首先海外经验来看,公共服务数字化将会带动制造、零售等其他产 业领域的共同发展,发展性价比相对较高;其次,随着当前“场所码”、“数字哨兵” 等措施的推行,数字化治理将会成为科学防疫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需求提升的背 景下,相关的 IT 厂商有望受益。

5)数字安全:数据与信息价值的爆发式增长同时将引发一系列网络安全问题,此外近年来随着我国对于网络安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 高,网络安全规模也迎来快速增长,下游需求提升的背景下网络安全将迎来快速发 展,重点网络安全头部厂商有望受益。

国企是稳增长政策的重要实施者,三年行动收官推动下有较大弹性的资产型和技术 型国企值得关注。今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收官之年,按国资委要求上半年完成 三年行动主体任务,因此国企通过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以增强国有企业活力、提高 效率;同时国资委表示今年国资央企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增速要高于国民经济增速, 一方面要体现国企改革成效,另一方面也表明国企需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在经济下 行的大背景下,国企相对盈利稳定、低估值,符合下半年行业配置方向,具体关注 两类国企:

1)生产力未充分释放的资产型国企:部分国企经营性资产丰富,占总资 产比重较大,但生产力未被充分释放,三费较高,盈利稳定但增速较低。这类企业 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来优化决策机制,提高运营效率,创造更多产出和就业机会;充分实施资产证券化行动,撬动民间资本投向国家战略发展方向。推荐关注经营性 资产占比高,但是 ROE 低于行业平均的国企,国企改革后弹性较大。

2)未充分发 挥技术优势的国企:部分国企原创技术丰富,但未能充分释放创新潜能,缺少资源 和动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普遍被低估。并购重组可以推动资源向主业集中、向优 势企业集中,结合地方禀赋优势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企业,带动经济增长;可充 分利用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分红激励、超额利润分享等中长期激励政策,完善企业 内部分配机制,提高企业动力。

当前元宇宙整体框架更偏概念期,部分硬件设备及应用已处于落地期,可重点关注 相关公司的α机会。元宇宙作为推动社会生产力进步下的投资机会,一方面有望通 过虚拟世界对现实的镜像实现成本的降低;另一方面当前经济下行下,中美股市经 验证明寻找产业周期独立方向是关键。复盘 TWS 耳机、智能手机、互联网+等新事 物渗透下的产业发展路径与行情:首先,落地期知名厂商发力为对商业价值的肯定, 消费级产品打开面向C端的巨大市场,此时机会存在于初期产业链相关部分个股中, 需寻找实际能落地的α。

其次,参与者的涌入以及应用端丰富将带来产业链爆发机会,带动渗透率的加速上行,此后将进入渗透率较为饱和后的成熟期,此阶段存在 行业上行的β机会。最后,当新产品渗透率达到饱和时,增量机会兑现,更多为产 品更新换代的存量机会。当前元宇宙整体框架更偏概念期,部分硬件设备及应用已 处于落地期,可重点关注相关公司的α机会。

1)硬件端—XR。随着海外巨头 Facebook 推出消费级产品 OculusQuest2,国内字节跳动旗下的 Pico Neo3 也已经落 地,XR 行业已进入落地期,逐步从游戏娱乐往医疗、教育等行业渗透。

2)应用端—虚拟人、游戏。虚拟人 技术发展已较为成熟,广泛应用于教育、导游、代言、直播等,其大概率成为元宇 宙版图内最早落地的产业之一。重点关注:虚拟人直播电商龙头星期六、虚拟内容 运营商蓝色光标,以及新华网、捷成股份等;游戏是元宇宙中最先落地的场景,确 定性强。

3)底层架构端—NFT。NFT 给创作者 带来新的价值变现模式,推动内容、渠道价值重估。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

()2021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1年面对疫情波折反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诸多风险挑战交织的复杂局面,全公司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国资委工作要求,深入实施“123456”工作策略,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圆满完成各项年度目标。全年,公司实现新签合同额27,293.2亿元,同比增长4.7%;营业总收入10,732.72亿元,同比增长10.11%;净利润304.7亿元,同比增长11.8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76.18亿元,同比增长9.65%;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EBITDA)606.59亿元,同比增长9.64%;应收账款周转率由同期的8.66次提升至8.67次;资产负债率73.68%,较期初减少0.22个百分点,实现了公司经营规模、效益、质量连年迈上新台阶。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未完合同总额45453亿元,同比增长22%。公司连续16年进入世界企业500强,位列《财富》世界500强第35位(较上一年度提升15位),《财富》中国500强第5位(较上一年度提升1位);位列《工程新闻纪录ENR》最大250家全球承包商第2位;连续8年在国资委经营业绩考核评价中获得A级;连续8年获得上海证券交易所信息披露A类评价结果。国际三大评级机构穆迪、惠誉、标普对中国中铁的评级为A3/A-/BBB+,展望维持“稳定”。

——主动融入国家战略,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公司围绕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主动发力,高水平建成一大批重点工程;全面对接城市群、都市圈等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持续深化与地方企业的合作,在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川渝经济圈、长三角区域、长江经济带累计中标21,474亿元,北京丰台站、深中通道、京雄高速等带动区域发展的标志性工程取得积极进展;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河北、山西抗疫,河南、山西抗洪以及东南沿海台风抢险救灾等重大考验前挺身而出,强化定点帮扶,助力乡村振兴,充分展现公司在回馈社会过程中的责任和担当。

——坚持经营龙头地位,市场竞争能力不断提升。公司业务板块结构不断优化,区域经营效能持续协同发力,投资质量效益问题提升。在传统基建市场继续保持龙头地位,其中铁路市场继续保持领先,房建、市政、城轨市场稳步发展;水利水电、清洁能源、港口航道、海上风电、抽水蓄能、调水工程等新兴领域取得新进展,其中承揽5G项目、风电及光伏项目、生态治理工程等约440亿元,港口航道、机场工程市场新签订单分别同比增长76.9%、54.6%,为公司推进“第二曲线”经营工作奠定了基础。

——聚焦源头强本固基,运行管控成效日益显现。2021年,公司聚焦项目管理提升、降本增效这个主题,狠抓项目履约管理,召开项目管理提升会,专题研究效益提升工作,探索推行大商务管理,强化重视项目、聚焦项目、全项目导向型管理,从根本上提高基层基础管理的效益水平;围绕“两利四率”考核指标,强化过程管控,通过提升经营规模质量、重塑业绩考核体系、完善制度业务流程、加强风险合规管理、实施经济运行预警等一系列措施,把高质量发展的总要求贯穿到了生产经营、改革发展、提质增效全过程各环节。

——推进改革三年行动,市场化改革迈出坚实步伐。2021年,公司以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为契机,聚焦关键问题深入改革,持续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持续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持续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全年,完成193项年度重点任务,占全部任务的87%;完成分拆高铁电气至科创板上市工作,实现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有益探索;深入开展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三家子公司入选国资委管理提升标杆企业,工程项目现金流自平衡管理入选标杆项目;全面深入推行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重塑二级单位和工程项目考核分配体系,强化以业绩贡献决定薪酬水平的导向,首次启动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13家科技型企业实施岗位分红激励,市场化改革成效初显。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企业发展动能明显增强。2021年,公司全面部署“十四五”科技创新工作,开展首届实用技术创新大赛,加强实用技术成果推广,实施的三大专项任务攻关取得世界领先成果;创新成果斩获多项大奖,连续2年摘得中国专利金奖,盾构机、电气化铁路接触网产品等5项产品荣获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完成时速600公里以上高温超导磁悬浮工程化系统实验测试,“赤沙号”建筑构件装配机器人填补我国装配式建筑施工装备领域空白,行业领军地位进一步稳固,企业科研攻坚能力进一步提高。

——投身“一带一路”建设,海外发展实现逆势上扬。面对全球疫情波折反复、安全局势动荡不定等不利因素,海外新签合同增速居建筑央企之首;海外生产势头良好,“一带一路”重点项目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中老铁路全线通车运营,雅万高铁控制性工程基本完工,匈塞铁路匈牙利段奠基开工;工业产品出口再创新高,尤其是公司中国高速道岔制造技术首次实现系统集成化出口,“简统化”接触网装备首次走出国门,盾构和掘进设备出口连续5年实现全球销量第一;海外矿产资源开发、销售总体保持稳定,铜金属、钴金属产量均创历史新高。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2021年,国内疫情防控总体稳定,国民经济持续恢复,我国经济发展保持全球领先地位。从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来看,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全年累计同比增长4.9%,规模虽保持高位运行,但大幅低于同期8.1%的GDP增速,尤其是在专项债发行后置、隐性债务风险防范化解、房地产调控趋严、疫情反复、能耗双控及上游价格上行供给冲击、下游内需收缩、市场预期转弱等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呈现有效投资需求不足的特点。全年,全国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3.6万亿元,同比增长约4%,增速略有放缓但仍保持高位运行。铁路方面,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489亿元,同比下降4.2%,投产新线4208公里,其中高铁2168公里,截至2021年末全国铁路营业里程突破15万公里(其中高铁超过4万公里)。城市轨道交通方面,全年城市轨道交通投资额持续增长建设速度稳健提升,继续保持以地铁为主导,多种线路协同发展的模式,全年新增城轨交通运营线路长度1222.92公里,新增运营线路39条;截至2021年末,中国内地累计有50个城市运营城轨交通线路9192.62公里,其中地铁7253.73公里,占比78.9%。水利建设方面,全国完成水利建设投资7576亿元,150项重大水利工程已批复67项,累计开工62项。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及保障性住房建设方面,2021年全国实际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56万个,全国40个城市新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94.2万套,新开工公租房88万套,各类棚户区改造开工165万套。清洁能源建设领域,全年全国风电和光伏发电新增装机规模达到1.01亿千瓦,其中风电新增4757万千瓦,光伏发电新增5297万千瓦(分布式光伏全年新增装机约2920万千瓦,约占光伏新增装机的55%)。

2021年,新冠疫情持续冲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严重影响了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业务发展。人员跨境流动严重受阻,回国难给一线劳务和管理人员身心造成压力,也为国内人员外派增加难度;航运、物流和原材料价格暴涨和人民币升值因素,导致项目履约成本攀升,利润空间受到挤压;部分地区安全环境恶化,各类境外安全事件频发;部分国家税收政策变化增加了我国企业海外经营成本,这些都给行业发展和企业经营带来诸多困难和挑战。据商务部国外经济合作统计信息显示,2021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9996.2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7.1%(折合1549.4亿美元,同比下降0.6%),新签合同额16676.8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5.4%(折合2584.9亿美元,同比增长1.2%)。其中,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的60个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6257份,新签合同额8647.6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1.4%(折合1340.4亿美元,同比下降5.2%),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51.9%;完成营业额5785.7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7.9%(折合896.8亿美元,同比下降1.6%),占同期总额的57.9%。从行业数据和发展机遇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业务继续占据半壁江山,未来也仍将是推动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实现稳步发展的重要组成。

(二)勘察设计与咨询服务

勘察设计与咨询服务业务作为技术、智力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业,不但位于建筑、交通、电力、水利等行业工程建设项目的前端,更贯穿工程建设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为项目决策与实施提供全过程技术和管理服务,对于提高工程项目的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是工程建设的关键环节。当前国家积极推动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水利水电、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互促共进、互融互通的深入推进,新经济带建设将会持续升温,未来几年仍将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会,而作为工程建设的灵魂和先导,勘察设计与咨询服务行业市场国内仍有增长空间,海外也仍有提升空间。然而,纵观目前勘察设计与咨询服务行业发展格局,可以看出,大多数细分行业发展情况与国家投资拉动性政策密切相关。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固定资产投资的相应调整将促使行业竞争更加激烈和复杂;各种区域性发展规划的密集出台,也将促使行业格局更凸显区域性需求变化特征。未来,勘察设计与咨询服务行业发展将保持持续增长与竞争加剧并存、市场需求驱动与企业内生变革驱动并存、竞争格局深化演进与商业模式创新加速并存的格局。

(三)工程设备与零部件制造

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正式发布,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并统筹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打造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这一年,我国铁路、公路、城轨、水利、地下空间开发等传统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仍保持相对高位运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发展蓬勃有力,为基建高端装备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为工程设备与零部件制造企业提供了广阔市场机遇。2021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6%,其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8%。随着《关于加快推动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培育发展制造业优质企业的指导意见》《“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的相继发布,将推动实现制造业与制造服务业耦合共生、相融相长;引导优质企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推动实现制造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变革;促进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轻量化持续赋能装备制造业不断拓展应用领域,不断推动我国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期间,装备制造业发展仍前景广阔,存量更新与新增需求并重,但行业竞争加剧、固定资产投资导向调整也将使市场环境发生新的变化,一方面将促使装备制造业在环保产业、新能源装备等方面抢占先机;另一方面也将对未来隧道施工装备、城市轨道交通道岔产品以及电气化器材等产品的需求带来不确定影响。

2021年房地产业政策面总体表现为前紧后松。前三季度监管从房企融资、住房贷款、土地出让等多方发力限制房地产行业过度扩张,房企信用风险出现集中释放;9月后,监管层密集释放维稳信号,房地产行业迎来监管政策缓和期,但短期内仍不足以遏制房企风险暴露,部分房企风险出清仍在持续。土地市场成交方面,伴随集中供地政策持续规范土地市场交易,下半年市场逐步回归理性,全国土地成交量保持平稳,成交金额有合理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2159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5.5%;土地成交价款17756亿元,同比增长2.8%。商品房市场成交量方面,全年整体成交量保持平稳,住宅、办公和商业用房成交面积与上年度接近,略微波动。全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47602亿元,同比增长4.4%,其中,住宅投资111173亿元;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7943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9%,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增长1.1%,办公楼销售面积增长1.2%,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面积下降2.6%;全年商品房销售额181930亿元,同比增长4.8%。全年全国各类棚户区改造开工165万套,基本建成205万套;全国保障性租赁住房开工建设和筹集94万套。房地产企业竞争格局方面,数据显示全国房地产企业销售业绩呈现上半年快速增长,下半年逐步回落的情况,全年销售规模维持小幅增长局面。受政策影响,主要房地产企业年内投资强度增幅趋缓,投资增长集中在中部区域和东部区域。

2021全年大宗商品价格普遍处于高位运行,受美国实施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全球新冠疫苗接种加速及全球经济强劲复苏等宏观利多因素影响,叠加智利、秘鲁等矿产品主产国时而罢工造成的供应端扰动,大宗商品价格迎来普涨。但从未来市场走势来看,在利多因素集聚不断推高大宗商品价格的同时,供需关系基本面已出现较大偏离,特别是国家抑制有色金属等大宗原材料价格过快上涨的相关调控政策不断加码,大宗商品价格回调,全年整体呈现高位震荡运行态势。

2021年,全球疫情反弹,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发达经济体通胀攀升,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加快,国际金融市场震荡加大。我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精准、合理适度,全年金融市场整体平稳运行。货币市场利率平稳,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信贷结构不断优化,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证券市场改革和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进一步健全;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处置风险,金融风险总体收敛,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防范化解取得一定成效、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资管产品规模稳中有增,结构不断优化,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金融环境。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信息化技术的全面应用,物资贸易全球合作不断深入推进,受产品种类繁多、价格变动频繁、同质化程度高、进入门槛相对较低、市场竞争激烈等因素影响,物贸行业整体利润率较低,传统物贸商的贸易价差空间逐步缩小,盈利空间日趋收窄,对供应链管理带来的成本节约需求更加突出。越来越多的物资贸易商开始开始整合产业链,向上游和下游延伸,在获得上下游资源的同时,逐步渗透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拓展盈利空间,创造增值机会,逐渐开始扮演产业链管理者的角色。物贸企业通过整合贸易渠道中的上下游客户,逐步向供应链管理方面转型,通过为终端用户提供多品种、全链条、一站式的供链管理服务来提高利润率。

2021年,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发展渐趋稳定,越来越多财政部在库项目完成签约落地、开工建设并进入运营期。PPP模式通过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在助力落实国家重大战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21年12月31日,财政部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在库项目总计13810个,总投资额为20.56万亿元,其中:管理库项目10204个,投资额为16.39万亿元;储备清单项目3606个,投资额为4.17万亿元。分区域来看,财政部PPP项目中华东和西南地区的PPP项目总体规模较大,其中贵州、河南、山东等省份的PPP项目规模较为突出。分行业来看,财政部库中交通运输和市政工程领域PPP项目规模仍旧最大,其余行业中规模较为领先的包括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城镇综合开发、水利建设等。从长期发展看,未来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集中的城镇化领域的增量项目将主要围绕城市群、都市圈、区域副中心建设、基础设施加密或补短板、新型城镇化的打造而展开,存量项目则更加关注城市更新及存量资产盘活。参考明树数据统计,全年全国PPP项目共成交1019项,总投资2.32万亿元。从成交数量来看,市政工程类PPP项目成交数量最多;其次,交通运输、水利建设、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教育等行业的成交数量也较为突出。

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

本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多功能综合型建设集团之一,能够为客户提供全套工程和工业产品及相关服务。公司在工程建造、设计咨询、装备制造等领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并延伸产业链条,扩展增值服务,开展了特色地产、金融物贸、资源利用、资产经营、水利水电、生态环保和建筑科技创新与应用等相关多元业务。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发展,公司各业务之间形成了紧密的上下游关系,逐步形成了公司纵向“建筑业一体化”,横向“主业突出、相关多元”的产品产业布局。报告期内,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经营情况说明如下:

(一)公司新签合同情况

2021年新签合同额统计表

(二)公司主营业务发展情况

工程建造是中国中铁的核心板块,是巩固中国中铁基础设施建造行业领先地位、增强品牌实力的根基,是做大市场规模、提高市场影响力的重要支柱,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公司工程建造业务涉及铁路、公路、市政、房建、城市轨道交通、水利水电、港口航道、机场码头等工程领域,经营区域分布于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拥有铁路工程、公路工程、市政公用工程、建筑工程等多类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基本经营模式是在境内外通过市场竞争获得订单,按照合同约定以工程总承包、施工总承包、BOT或PPP等方式完成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采购、施工及运营等任务,并对承包工程的质量、安全、工期负责。基础设施投资业务是基础设施建设传统施工核心业务产业链的延伸,公司基础设施投资业务坚持围绕主业、服务主业、带动主业、促进主业的原则,秉承“一个板块经营,多个板块受益”的投资理念,在铁路、公路、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管廊等多个基建领域不断创新投资建设模式,形成了更加完善的产业链条,推动公司在保持工程建造领域施工承包商优势同时,转型升级为“投资商+承包商+运营商”的综合企业集团。

公司始终在中国基础设施建造行业处于领先地位,是全球最大的建筑工程承包商之一。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铁路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18项,占全国铁路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数量的50%以上;拥有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27项,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19项,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10项,港口与航道施工总承包特级1项。公司在中国铁路基建领域、城市轨道交通基建领域均为最大的建设集团,拥有中国唯一的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桥梁结构健康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代表着中国铁路、桥梁、隧道、轨道交通建造方面最先进的技术水平。同时,公司是“一带一路”建设中主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力量之一,是已建成通车的中老铁路,正在建设的印尼雅万高铁、匈塞铁路等“一带一路”代表性项目的主要承包商。在国内市场,公司在铁路大中型基建市场的份额一直保持在45%以上,在城市轨道交通基建市场的份额保持在35%以上,在高速公路基建市场的份额保持在10%以上。

报告期内,公司基础设施建设业务新签合同额24166.8亿元,同比增长10.7%;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基础设施建设业务未完合同额42112.0亿元,同比增长20.5%。分业务领域来看:①铁路业务方面,随着川藏铁路等国家大中型铁路重大项目招标完成,公司铁路业务新签合同额保持高速增长,全年完成新签4335.7亿元,同比增长22.0%;期末未完合同额7246.1亿元,同比增长13.8%;在2021年国内大中型铁路建设市场占有率达46.6%,继续保持国内第一。②公路业务方面,全年完成新签合同额2952.6亿元,同比减少27.9%;期末未完合同额6915.1亿元,同比增长0.5%。③市政及其他业务方面,随着国内城市群、都市圈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公司城市建设市场开发力度的进一步加强,全年市政及其他业务完成新签合同额16878.5亿元,同比增长19.0%;期末未完合同额27950.8亿元,同比增长28.8%。

2.勘察设计与咨询服务

设计咨询是中国中铁的核心板块,是引领中国中铁技术与产业升级、带动其他业务发展的重要引擎,是提升中国中铁品牌影响力的重要依托,是促进产业协同、提高全产业链创效能力的重要支撑。公司设计咨询业务涵盖研究、规划、咨询、造价、勘察设计、监理、工程总承包、产品产业化等基本建设全过程服务,主要涉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公路、市政、房建、水利水电、水运勘察设计等行业,同时不断向现代有轨电车、中低速磁悬浮、智能交通、民用机场、港口码头、电力、节能环保等新行业新领域拓展。基本经营模式是在境内外通过市场竞争获得勘察设计订单,按照合同约定完成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及相关服务等任务。同时,公司不断创新设计咨询业务经营模式,充分利用开展城市基础交通设施规划的优势,努力获取设计项目和工程总承包项目,促进全产业链发展。作为中国勘察设计和咨询服务行业的骨干企业,公司在工程建设领域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主导作用,尤其是在协助制订建设施工规范和质量验收等方面的铁路行业标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公司在2021年ENR全球150家最大设计企业和225家最大国际设计企业排名中,分别位列第15位和84位。2021年,公司勘察设计与咨询服务业务新签合同额205.5亿元,同比下降20.5%。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勘察设计与咨询服务业务未完合同额498.0亿元,较2020年末下降10.9%。

3.工程设备与零部件制造

装备制造是中国中铁的核心板块,是践行“三个转变”、推动中国中铁品牌高端化的重要载体,是助推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是补链强链、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公司装备制造业务主要服务于境内外基础设施建设,产品涵盖道岔、隧道施工设备、桥梁建筑钢结构、工程施工机械、装配式建筑品部件以及轨道交通电气化器材等。基本经营模式主要是在境内外通过市场竞争获取订单,根据合同按期、保质保量提供相关产品及服务。道岔产品方面,公司拥有从设计研发到制造的全产业链核心竞争优势,具备年产各类道岔2万组的能力,产品广泛应用于铁路、地铁及有轨电车等领域。钢结构制造及安装方面,公司桥梁钢结构制造与安装业务主要以制造、安装各类大型桥梁钢结构为主,在跨江跨河的桥梁钢结构市场优势明显,生产制造的桥梁钢结构、钢索塔产品已达国际先进水平。隧道施工设备及服务方面,公司能够提供涵盖复合盾构机、硬岩TBM等各系列隧道掘进机及配套设备、隧道施工机械的相关产品和配套服务,并已构建了零部件及配套设备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及配套服务的全产业链布局。工程施工机械方面,公司是国内乃至世界领先的专业从事铁路、公路、城市轨道交通等领域专用施工机械的制造与研发的大型科技型企业,产品包括铺轨机、架桥机、运梁车及搬运机等铁路施工专用设备以及起重机械等其他大型工程机械。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电气化器材方面,公司轨道交通电气化器材主要产品包括普速铁路、提速铁路、高速铁路接触网成套器材以及城市轨道交通所有供电形式的成套供电器材,其中铁路客运专线、高速铁路接触网器材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装配式建筑方面,公司是国内房屋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行业中产品结构丰富并可提供装配式建筑全套解决方案的供应商,致力于打造高科技创新型装配式建筑业务平台。

公司在铁路、公路、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等交通基建相关的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处于全国乃至世界领先地位,在科技创新实力、核心技术优势、生产制造水平、品牌知名度等方面竞争力突出。公司是全球销量最大的盾构机/TBM研发制造商,是全球最大的道岔和桥梁钢结构制造商、国内最大的铁路专用施工设备制造商、世界领先的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型装备制造商。在国内市场,公司在技术要求较高的高速道岔(250公里时速以上)、重载道岔业务市场的占有率均超过50%,普速道岔市场占有率超过45%,城市轨道交通业务领域道岔市场的占有率超过70%,大型钢结构桥梁市场的占有率为60%以上,高速铁路接触网零部件市场的占有率为60%以上,城市轨道交通供电产品市场占有率约50%。公司旗下控股子公司()(股票代码600528.SH)是我国铁路基建装备领域产品最全,A股主板唯一主营轨道交通及地下掘进高端装备的工业企业;高铁电气(股票代码688285)是国内电气化接触网零部件及城市轨道交通供电装备重要的研发、生产和系统集成供应商;()(股票代码300374.SZ)是国内房屋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行业中产品结构丰富并具备装配式建筑集成服务能力的供应商,可提供装配式建筑全套解决方案。

作为工程建造高端装备制造龙头企业,公司研发制造的隧道掘进机、隧道机械化专用设备、工程施工机械、道岔、钢桥梁等产品市场需求充盈稳定。2021年,公司工程设备与零部件制造业务新签合同额612.8亿元,同比增长12.9%,其中,国内新签完成591.0亿,海外新签完成21.8亿。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工程设备与零部件制造业务未完合同额976.1亿元,较2020年末增长36.8%。

特色地产是中国中铁的重点发展板块,是中国中铁品牌多元化的重要载体,是进军城市建设市场向城市综合开发运营商转变、依托主业优势向“地产+基建”“地产+产业”转变的重要平台,是优化业务布局、拓展市场领域的重要支撑。2021年,公司房地产开发业务顺应国家政策导向,坚持新发展理念,面向市场需求,发挥产业链一体化优势,重点布局城市群、都市圈,围绕基建主业找项目、谋发展,向文旅、康养、TOD、会展等领域稳步拓展,加快由传统的商业地产开发向多业态、多产业、多功能一体的综合开发模式转变,持续提升中国中铁特色的房地产开发核心竞争力;结合宏观环境变化,持续加强风险管控体系建设,强化风险防控能力;提高资金周转率,加快库存去化,降低融资成本,盘活沉淀资产,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审慎开展投资,把控、提升房地产板块资产质量。

公司特色地产业务包括土地一级开发和房地产二级开发。土地一级开发经营模式是地方政府或其授权的部门及平台公司通过竞争方式委托公司按照规划要求,对一定区域的土地依法实施征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共设施建设,使区域内的土地达到规定的供应条件,政府或其授权部门通过有偿出让该土地获取土地出让收入,并按约定支付公司的投资及收益。二级开发经营模式是在境内外通过市场竞争的方式获得房地产开发授权,将新建成的商品房进行出售或出租。2021年全公司房地产销售额580.3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目标。

资源利用是中国中铁的特色板块,是促进中国中铁多元化发展、创造经济效益的平台,是保持中国中铁矿产资源特色品牌和资源业务与工程项目联动开发的依托。公司在国内外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通过“资源财政化”“资源换项目”,以收购、并购等方式获得了一批矿产资源项目,由全资子公司中铁资源集团有限公司具体负责矿产资源开发业务。公司资源利用业务以矿山实体经营开发为主,目前在境内外全资、控股或参股投资建成5座现代化矿山,分别为黑龙江鹿鸣钼矿,刚果(金)绿纱铜钴矿、MKM铜钴矿、华刚SICOMINE铜钴矿以及蒙古乌兰铅锌矿。生产和销售的主要矿产品包括铜、钴、钼、铅、锌等品种的精矿、阴极铜和氢氧化钴。2021年公司主营的矿产品铜、钴、钼、铅、锌产品价格整体处于历史高位震荡区间,较2020年年均价格均大幅上涨。截至报告期末,前述矿山保有资源/储量主要包括铜约819.5万吨、钴约60.9万吨、钼约65.5万吨,其中,铜、钴、钼保有储量在国内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矿山自产铜、钼产能已居国内同行业前列。

2021年,公司资源利用业务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核心任务,积极化解矿产品价格大幅波动风险,矿产资源的开发、销售总体保持稳定。其中,铜金属产量24.23万吨,同比增加14.43%;钴金属产量3222.93吨,同比增加25.57%;钼金属产量14955.15吨,同比增加87.82%;铅金属产量1.09万吨,同比减少23.35%;锌金属产量2.14万吨,与去年持平;银金属产量38.7吨,同比减少10.66%。

金融物贸是中国中铁的服务保障板块,是服务主业发展、保障供应链安全、防范化解风险的重要环节,是实现产融结合、拓展价值空间、促进产业协同的重要支撑,是提高资本流动性、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保障。①金融业务。公司开展金融业务过程中,始终严格落实“一委一行两会”监管政策,始终坚持产融结合整体方针,金融业务坚持以服务内部金融需求为基础、以促进建筑主业发展为中心、以创造价值为导向,坚持金融资源配置效益优先原则,促使金融资源流向高效资产,牢牢守住不发生金融风险的底线。公司目前已持有信托、财务公司、公募基金等金融牌照,获批开展的资产管理、私募基金、保险经纪、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业务,均属于国资委允许审慎规范开展的金融业务,构建了以中铁信托有限责任公司、中铁财务有限责任公司、中铁资本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的“金融、类金融”机构服务体系。各公司积极探索产融结合新方式,服务内部金融需求。中铁信托有限责任公司通过服务信托、项目股权投资、资产证券化、产融投“三合一”模式等方式,加大服务主业的主动性,建立对交易对手和项目的常态化风险监测预警及快速反应机制,出台《常态化风险排查指引》,最大限度地减少潜在风险,实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的过程管理。中铁财务有限责任公司加强内部资金集中,建立资金池,控制融资规模,通过利用自身金融资源和人才资源,发挥金融整合的平台优势,在降低融资成本,“降杠杆、控负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铁资本有限公司开发出产业基金、资产证券化、供应链金融、商业保理、融资租赁、保险经纪、创新创投和国际投融资等多元化业务,持续在获取投资项目权益融资方面发力。②物贸业务。公司物贸业务是由公司所属各级物贸企业依托全公司生产经营主业所形成的需求优势、产品优势以及集中采购供应所形成的资源渠道优势而开展的贸易业务,以公司内部贸易为主,适度开展对外经营。公司全资子公司中铁物贸集团有限公司建立了面向全国的经营服务网络,与国内大型钢材、水泥、石油化工、四电器材、建筑装饰材料等生产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开展公司层面的主要物资集中采购供应,并向国内其他建筑企业供应物资,公司资源获取能力、供应保障能力、采购议价能力得到显著提供。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期间,通过适当储备、适时锁定价格等有效方式,为公司生产经营提供了可靠的物资供应保障,有效应对了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风险。

(3)基础设施资产经营

资产经营是中国中铁的重点发展板块,是中国中铁优化产业布局、做强全产业链品牌的重要载体,是强化经营性资产管理、保障投资收益、增强资本金循环能力的关键环节。公司作为国内领先的建筑企业,产业链条完备齐全,投资业务布局广泛,投资、运营管控体系完整,具备较强的投建营一体化发展能力。公司PPP(BOT)运营业务范围主要为基础设施投资项目运营维护管理及资产经营,涵盖自主经营、联合经营和委托经营三类模式。目前,公司运营的基础设施项目包括轨道交通、高速公路、水务环保、市政道路、产业园区、地下管廊等类型,运营期在8至40年之间。随着公司承揽的基础设施投资类项目相继建成进入运营期,公司基础设施运营业务收入及利润总体呈增长态势。截至报告期末,公司表内运营项目36个。其中,轨道交通项目2个,运营里程约45km;高速公路项目2个,运营里程约74km;地下管廊项目1个,运营里程约32km;水务环保项目12个;市政及其他项目19个。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1.业务范围广阔。公司业务范围包括铁路、公路、市政、房建、城市轨道交通、水利水电、机场、港口、码头,业务范围涵盖了几乎所有基本建设领域,经营区域分布于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能够提供建筑业“纵向一体化”的一揽子交钥匙服务。此外,公司实施有限相关多元化战略,在设计咨询、装备制造、特色地产、资源利用、资产经营、金融物贸等业务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发展。

2.专业优势突出。公司在高铁建设、地铁建设、桥梁建设、隧道建设、铁路电气化、盾构及高速道岔研发制造、试车场建设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管理和技术优势。桥梁修建技术方面,公司在国内外设计和修建各类桥梁近万座,桥梁修建技术在大跨、轻型、高强、高墩的基础上,向整体、大型、长桥和装配式施工方向发展;已建成的东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武汉天兴洲大桥、港珠澳跨海大桥、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以及北京至张家口铁路中多项修建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隧道及城市地铁修建技术方面,公司基本实现了隧道、地下工程的机械化、信息化施工,在跨江隧道、跨海隧道、长大隧道和特殊地质情况下的隧道及城市地下工程施工方面创造了全国乃至世界工程之最。铁路电气化技术方面,公司的技术实力代表着当前中国电气化最高水平,公司参建并已投入运行的京沪、京广等高铁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使中国电气化铁路的技术水平跨入世界先进行列。截至2021年底,公司承建的项目累计获得国家优质工程奖479项,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217项,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大奖167项,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154项,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101项,国际工程咨询(FIDIC)和工程设计大奖34项。

3.科技实力雄厚。公司累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和发明奖127项,其中特等奖5项、一等奖16项;荣获省部级(含国家认可的社会力量设奖)科技进步奖4,253项;拥有专利24,973项,其中发明专利5,157项,海外专利157项;拥有国家级工法166项,省部级工法4,609项。公司拥有“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桥梁结构健康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三个国家实验室及“数字轨道交通技术研究与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拥有10个博士后工作站、44个省部级研发中心(实验室)、19个国家认定的技术中心和120个省部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先后组建了20个专业研发中心,并参股建设川藏铁路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4.机械装备领先。雄厚的机械装备优势是保证公司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目前公司拥有国内数量最多的隧道掘进机械(盾构/TBM)、国内数量最多的用于铁路建设的架桥机及铺轨机,以及国内数量最多的用于电气化铁路建设的架空接触线路施工设备。公司能够自行开发及制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专用重工机械,目前是亚洲最大、全球第二的盾构研发制造企业,是国内最大的铁路专用施工设备制造商,同时公司还是世界上能够独立生产TBM并具有知识产权的三大企业之一。公司先后研发出我国第一台复合式盾构机、硬岩盾构机、最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最大直径敞开式硬岩掘进机TBM,以及全球第一台最大断面矩形盾构机和超大断面马蹄形盾构机,并承担了国家第一个盾构“863”计划。截至报告期末,公司主要施工设备总台数达12.3万台,拥有盾构机(TBM)424台,其中地铁盾构机(TBM)388台。

5.专业团队强大。公司拥有充足的企业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储备,专业结构合理,为公司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力资源保障。截止2021年底,全公司拥有专业技术人员20万余人,其中正高级职称3000余人,高级职称4.1万余人,中级职称8万余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9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9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264名。

五、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受全球疫情持续影响,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我国经济发展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面临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影响,而作为“逆周期调节+跨周期调节”稳经济的主力军,基建投资稳增长的作用有望进一步凸显,但行业竞争格局将加速演化。一是从规划发展机遇看。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等一系列重要规划文件的相继发布,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为基建行业未来稳健向好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依据规划信息,“十四五”期间铁路营业里程计划增加1.9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营业里程增加1.2万公里),公路通车里程计划增加30.2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建成里程增加2.9万公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计划增加3400公里,民用运输机场计划增加29个以上,建成一批重大引调水和重点水源工程,新增供水能力290亿立方米;到2035年,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实体线网总规模合计70万公里左右(不含国际陆路通道境外段、空中及海上航路、邮路里程),其中铁路20万公里左右,公路46万公里左右,高等级航道2.5万公里左右。沿海主要港口27个,内河主要港口36个,民用运输机场400个左右,邮政快递枢纽80个左右。此外,伴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建筑业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绿色环保等新领域新业态加快发展,新基建、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工程等市场也迎来蓬勃发展机遇。二是从政策导向变化看。2021年四季度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专项债时强调加强跨周期调节,统筹做好两年专项债管理政策衔接,力争在2022年初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以及“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积极定调。2022年3月,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要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十四五”规划,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重点水利工程、综合立体交通网、重要能源基地和设施,加快城市燃气管道等管网更新改造,完善防洪排涝设施,继续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合理扩大使用范围,开工一批具备条件的重大工程、新型基础设施、老旧公用设施改造等建设项目,全面利好基建领域,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将进一步巩固。此外,在2020年公募REITs试点的基础上,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按照统一标准和规则,设立覆盖试点各区域、各行业的全国基础设施REITs试点项目库;支持采用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方式盘活国有存量资产,将净回收资金主要用于新增投资;重点支持盘活存量难度大、对形成投资良性循环示范性强的交通、市政、环保、水利、仓储物流等基础设施补短板行业,以及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将进一步推动行业的健康良性发展。三是从行业创新升级看。国民经济“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中,已把技术创新摆在首要位置,突出强调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企业技术创新迎来新一轮的政策机遇期。同时,伴随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加速发展,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正在重塑全球竞争格局和经济版图,正势不可挡地系统性重构各行各业的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价值链,将进一步激发企业发展潜力和发展动能,建筑业发展将逐步由投资、劳动等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建筑业与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节能技术的融合发展将进一步深化,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步伐加快,将进一步推动建筑业走向内涵集约式高质量发展。四是从经营格局演进看。“十四五”时期,工程投资建设模式、项目生产组织模式将加速变革,投资多元化、投建营一体化将成为主流。PPP仍将在公共产品供给中发挥重要作用,工程总承包、全过程工程咨询等模式将加速推进。同时,伴随经营模式变革的持续深化,建筑企业竞争格局将加速演化,行业壁垒将逐步被打破,行业竞争将越来越多地向人才、资源、品牌、资本等要素倾斜,如何加快技术和管理创新、更好的实施产融结合、全方位提升企业高质量发展能力将成为制胜关键。

“十四五”期间,中国中铁聚焦历史使命和主责主业,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推动转型升级为主线,以“六个必须”为战略导向,推进实施“123456”发展策略,坚持“两个转化”经济路线,致力成为铁肩担当型大国重器、基建领军型开路先锋、绿色发展型产业链长、品牌影响型跨国公司、社会尊重型现代企业的新时代“五型中铁”。不断增强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将中国中铁初步建成具有全球核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综合型建筑产业集团。

“十四五”期间,中国中铁着力提升在全球、国内、行业的首位度,着力提升各业务在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创新链上的协同度,做强设计咨询、工程建造、装备制造三大核心业务,赶超世界一流水平;做优特色地产、资产经营两大重点业务,打造国内一流品牌;做专资源利用、金融物贸两大支持业务,建设行业一流平台;做大相关新兴业务,开启第二增长曲线,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中国中铁转型升级奠定坚实基础。

“十四五”期间,中国中铁持续深化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全面实施战略引领、深化改革、科技创新、管理提升、人才强企、海外双优、风险防控、数字中铁、文化品牌、党的建设等“十大工程”重点举措,力争实现经营规模、效益效率、创新驱动、人才发展、国际化经营、绿色发展、安全质量等各方面发展目标,实现中国中铁高质量发展。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0,732.72亿元,完成年初计划9,830亿元的109.18%;营业成本(含利息支出)9,636.97亿元,占年初预计成本8,847亿元的108.93%;四项费用587.94亿元,占年初预计四项费用532亿元的110.52%;新签合同额27,293.2亿元,完成年度计划26,400亿元的103.38%。

2022年,公司将全力抢抓市场机遇,当好稳增长的主力军;优质高效组织生产,不断提高项目履约能力;深化价值创造理念,提升企业盈利创效能力;抓实改革三年行动,有效释放企业发展活力;强化科技创新支撑,不断激发企业发展动能;坚定实施“双优战略”,推动海外事业稳健发展;提升专业发展能力,加快投资业务转型升级;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构筑行业人才集聚高地;持续夯实管理基础,防范化解各类重大风险。2022年公司计划实现营业总收入约11,200亿元,营业成本(含利息支出)约10,058亿元,四项费用约624亿元,预计新签合同额约29,300亿元。公司将根据市场变化和计划执行情况适时调整经营计划。

公司可能面对的风险包括日常业务过程中的投资经营风险、国际化经营风险、现金流风险、健康安全环保风险和重大疫情防控风险。

1.投资经营风险:由于外界不可控因素、项目投资前可行性分析论证不充分、项目实施管理不到位、外部宏观环境政策等因素的重大变化带来的投资效果不确定性,导致投资回报低于预期目标或投资失败的风险,以及公司投资项目增多带来的规模风险;其中境外投资风险指企业境外投资受到当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政策法规、国内的相关政策以及企业国际化人才储备等因素的影响,可能产生投资失败、投资回报低于预期、人员安全保障低、企业声誉受损等风险。

2.国际化经营风险:由于受国际政治形势、外交政策变化、政府行政干预、经济、社会、环境或技术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使公司境外施工项目不能正常进行。

3.现金流风险:如对现金流管理不当,无法满足经营中及时付款、投资支出或及时偿还公司债务的要求,导致公司面临经济损失或者信誉损失的可能性。

4.健康安全环保风险:公司面临的健康安全环保风险主要集中在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施工安全风险方面,主要指企业在管理制度执行、措施落实、技术管理、分包管理、设备管理、事故处理等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管理而可能导致企业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存在安全隐患的风险。

5.重大疫情防控风险:由于出现不可控重大疫情影响,有些国家及地方政府出台政策将重大疫情发生视为安全事故,采取严厉管控处罚措施,造成公司在建项目不能正常施工,甚至出现停工现象,给公司带来较大的合同履约以及经济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风险。

为防范各类风险发生,公司通过建立和运行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对相关重大风险进行监测和预警,把各类风险对接各项业务流程,据此分解辨识业务流程关键控制点,制定具体控制措施,建立流程关键控制文件,落实各类风险和关键控制点的责任,与日常管控工作紧密结合,控制风险发生因素和要件。严格前期可研、策划、审核、审计、审批和决策等重要管控环节,加强过程控制和后评估工作,做好应对风险发生的策略和应急预案,保证了公司各类风险的整体可控。

}

  中国的企业已经积累了丰富的铁路运行经营经验,能够应对各种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具有较高的安全可靠性。**年,中国铁路运营里程已经突破***万公里,其中高铁运营里程超过***万公里,居世界第一位。

operation),铁路运输生产活动。铁路运输生产是以列车装载旅客和货物,沿着铁路线路运行,从而实现旅客和货物的位移。因此,有关旅客和货物的位移以及机车、车辆和列车的移动,都属于铁路运营活动。为安排、组织铁路运营活动所进行的各种工作,统称为铁路运营工作,在中国又称为铁路运输组织工作。铁路运营工作是综合运用线路、车站、机车、客车、货车、通信信号等各种运输技术设备,统筹协调各个专业部门和各个生产环节的关系,完成铁路旅客运输和铁路货物运输任务。

  **年末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万公里,比上年末增加***公里。路网密度***公里/万平方公里,增加***公里/万平方公里。其中,复线里程***万公里,增加***公里,复线率***%,提高***个百分点;电气化里程***万公里,增加***公里,电化率***%,提高***个百分点。

  网发布的年中国铁路建设市场深度调查分析及研究报告认为,**年末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万公里,比上年末增长***%。其中,高铁营业里程达到***万公里,西部地区营业里程***万公里、增长***%。路网密度***公里/万平方公里,提高***公里/万平方公里。其中,复线里程***万公里、增长***%,复线率***%、提高***个百分点;电气化里程***万公里、增长***%,电化率***%、提高***个百分点。

  **-**年中国铁路营业里程及电气化程度分析

  《年中国铁路建设市场深度调查分析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在多年铁路建设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铁路建设行业市场的发展现状,通过资深研究团队对铁路建设市场资讯进行整理分析,并依托国家权威数据资源和长期市场监测的数据库,对铁路建设行业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研分析。

  产业调研网发布的《》可以帮助投资者准确把握铁路建设行业的市场现状,为投资者进行投资作出铁路建设行业前景预判,挖掘铁路建设行业投资价值,同时提出铁路建设行业投资策略、营销策略等方面的建议。

第一章 铁路建设行业发展整体概况

  第一节 铁路的定义及其相关概述

    一、中国铁路的分类

    二、中国铁路主要干线

    四、中国铁路发展历史、现状和问题

    五、铁路的价值

  第二节 高速铁路定义及相关概述

    一、高速铁路的定义

    二、高速铁路的发展历史

    三、高速铁路的主要特征

    四、高速铁路的经济优势

  第三节 铁路高速化的技术基础

  第四节 中国铁路的安全体系

    一、铁路的行车安全问题

    二、铁路行车安全系统要素

    三、铁路行车安全系统构架

第二章 年中国铁路业整体发展态势分析

  第一节 促进铁路建设发展的必要性

  第二节 年中国铁路行业运行状况分析

  第三节 中国铁路市场开放的条件与途径分析

    一、中国铁路市场开放现状调研

    二、中国铁路市场开放的确立条件

    三、铁路市场开放的途径与方式

  第四节 近几年中国铁路网规划变化

  第五节 年中国铁路建设行业综合分析

  第六节 行业发展周期分析

  第七节 行业市场成熟度状况分析

  第八节 行业市场与中国及发达国家成熟度对比

    一、中国的铁路建设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二、发达国家铁路建设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第九节 中国铁路中长期发展规划

  第十节 铁路行业新能源相关生态圈分析

第三章 外部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第一节 年全球宏观经济运行现状及趋势预测

    一、年全球宏观经济运行现状调研

    二、年全球宏观经济运行趋势预测分析

    三、全球宏观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第二节 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现状及趋势预测

    一、宏观经济概况

    二、宏观经济具体运营分析

  第三节 中国宏观经济发展对铁路系统的影响

第四章 外部政策环境分析

  第一节 行业政策法规影响分析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

    二、《铁路安全管理条例》

    三、《铁路“十三五”发展规划》

  第二节 相关行业技术标准分析

    一、《铁路主要技术政策》

  第三节 铁路行业关于新能源相关政策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二、《铁路节能技术政策》

    三、《铁路主要技术政策》

    四、《铁路“十三五”发展规划》

  第四节 政策变化对铁路建设行业产生的影响

  第五节 未来政策走向

第五章 行业市场规模情况分析

  第一节 年铁路建设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分析

  第二节 年铁路建设行业路网规模分析

  第三节 年铁路建设行业运输生产分析

  第四节 年铁路建设行业节能减排分析

    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年中國鐵路建設市場深度調查分析及發展趨勢研究報告

第六章 行业竞争情况分析

  第一节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第二节 行业集中度分析

  第三节 行业国际竞争情况分析

    一、中国铁路在国际市场中成绩斐然

    二、中国铁路在国际竞争中仍存在一些难题

  第四节 未来行业竞争格局预测分析

    一、国内竞争格局预测分析

    二、国际竞争格局预测分析

    一、企业基本信息

    二、企业业务介绍

  第二节 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第三节 企业采购决策流程

  第四节 企业综合竞争力分析

  第五节 企业未来三年公司发展战略及规划

第八章 未来行业风险分析

  第一节 年铁路建设行业发展机遇分析

    一、稳定向好的宏观环境

    二、国家政策支持

    三、市场诉求旺盛

    四、全球基建热潮

  第二节 年铁路建设行业发展挑战分析

    一、结构优化对铁路运输市场的潜在影响

    二、自主发展空间有限

    三、铁路“走出去”面临挑战

  第三节 年铁路建设行业市场风险分析

  第四节 年铁路建设行业政策风险分析

  第五节 年铁路建设行业经营风险分析

  第六节 年铁路建设行业竞争风险分析

  第七节 年铁路建设行业风险控制策略及建议

    一、抓住发展机遇 实现产业的转型

    二、提高自主知识产权水平

    三、建立合理规范的竞争体系

第九章 中国铁路行业市场进入建议及指南

    一、相关法律\法规

    二、进入政策及可行性分析

  第四节 竞争态势分析

  第五节 市场进入风险

  第六节 中.智.林:整体进入建议

    一、相关程序及法规

      附件:采购决策流程图(1-6)

  图表 1:中国铁路主要干线介绍

  图表 2:铁路运输价值链图

  图表 3:不同运输方式每人?公里对环境的污染水平表(g/人?公里)

  图表 4:铁路系统运输安全系统分析图

  图表 5:铁路行车安全系统构架图

  图表 6:我国铁路行业发展周期

  图表 7:年七国集团GDP增长率(%)统计

  图表 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统计

2022年から2028年までの中国の鉄道建設市場の詳細な調査分析と開発動向調査報告

  图表 9: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

  图表 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增长情况

  图表 11:年中国城乡恩格尔系数统计

  图表 12:年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

  图表 13:年中国进出口总额

  图表 14:年铁路行业固体资产投资额统计

  图表 15:年铁路建设行业路网规模统计

  图表 16:年铁路行业旅客运输量统计

  图表 17:年铁路行业旅客周转量统计

  图表 18:年铁路行业货物发送量统计

  图表 19:年铁路行业货物周转量统计

  图表 20:年铁路行业综合能耗统计

  图表 21:年铁路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统计

  图表 22:2022年我国铁路系统中国家铁路占比

  图表 23:中国铁路总公司简介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22-2023年经济发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