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不是大力发展校企合作?

  9月26日,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大会精神,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郭天平接受重庆日报记者专访,畅谈了自己作为高校工作者的体会和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方面的做法和思考。

  从三个方面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重庆日报:全国教育大会提出要大力办好职业院校,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你认为全国教育大会对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有何重大意义?

  郭天平:全国教育大会指明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明确了任务,提出了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将极大促进营造崇尚劳动创造、崇尚技术技能的良好氛围。

  目前国家已出台《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等,职业教育将迎来新的战略发展期。我们要以改革创新的思路,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新篇章,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重庆日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办学的一大特点。请问学校在这方面有哪些特色举措?

  郭天平: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新时期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难点和重点,也是进一步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的着力点和关键点。

  一是深化专业建设改革机制,服务重庆产业发展。比如建立了专业对接与契合机制、专业改造与新增机制、专业调整与退出机制等专业动态调整三大机制,我们对新增设专业要求“三个必须”,即必须与支柱产业高度对接,必须有深度合作的大型企业,必须与学校现有专业形成专业群。基于这些考虑,学院近年来新增了“工业机器人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等10个专业。

  此外,我们每年对“三个不适应”专业,即不适应产业发展、不适应学校办学方向、不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进行评审,近年来淘汰了“商检技术”等招生数量少且与服务智能制造方向不相适应的专业7个。通过改革,学院专业设置实现了与重庆“6+1”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两江新区“3111”产业“三个对接”,专业与产业契合度达92.45%,进一步巩固了学院以装备智能制造为办学特色的全国领先地位,形成了专业结构优化、专业特色明显、专业实力一流的专业体系。

  二是深化产教融合机制,创新专业群与产业链整合模式。比如学院以国家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程规划项目为重点,与知名企业深度合作,共建全市智能制造公共实训中心;以重庆智能制造职教集团、全国机械行业智能装备制造(西南)职教集团为重点,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促进产业链、岗位链、教学链的深度融合;以重庆市汽车动力系统测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市、校级应用技术研发与推广平台为重点,建立“专业群-平台-企业”三位一体的产教融合一体化平台,通过与知名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科研攻关、项目推进等合作,激发二级学院办学主体作用。

  三是完善“双基地”“双师型”“双证书”机制,建立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保障机制。如学院建设有国家级智能制造公共实训中心,建成模具设计与制造实训基地等12个国家及市级共享公共实训平台,着力打造兼具教学和生产双重功能的“双基地”;大力开展“校企互动双师能力培育工程”“双千双师交流计划”等,为教师提高“双师”能力搭建平台;充分发挥学院首批全国示范职业技能鉴定所的作用,加大学生技能培训力度,使学生“双证书”(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获证率逐年提高,有效地提升了毕业生的择业、就业能力。

  分类打造三支高水平教师团队

  重庆日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提出了明确要求。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如何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的?

  郭天平:学院将高水平教师队伍作为优质高职院校的“第一资源”,坚持“师德为先、分类培育、高端引领、团队打造、绩效考核”的人才理念,通过实施高端人才分类培育、明确高端人才分类遴选标准、打造高端人才分类发展平台、发挥各类高端人才引领作用、强化高端人才分类考核等六大举措,打造一支凸显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

  具体来说,就是以教学名师为核心,打造专业教学优秀团队;以技能大师为核心,打造专业实训优秀团队;以学术技术带头人为核心,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学院出台相关政策从专项经费、人员配备、工作场所等方面,对教学名师和技能大师组建工作室、学术技术带头人打造科技创新平台给予大力支持。在团队组建和平台搭建后,以岗位聘期目标任务为依据,注重各团队的目标绩效考核,完善以绩效为核心,团队与个人、定性和定量并重的考核评价标准,真正建立和完善以岗定薪、权责一致、优劳优酬的薪酬正向激励机制。

  学院实施教师分类培育与管理改革以来,成效十分显著,涌现了以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赵计平教授领衔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汽车制造类专业群教师团队”;荣获“重庆市名师奖”的李雷连续成为第42、43、44届世界技能大赛汽车技术项目中国队教练,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两次授予世界技能大赛突出贡献个人称号;此外学院还培育出课程数字化资源开发、催化新材料、车辆工程技术等知名科技创新团队。

  培养新时代德技兼备的高技能人才

  重庆日报:我国职业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请问这方面,学校是怎么做的?

  郭天平: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德育工作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养成良好职业道德的必要途径。

  学校主要从以下方面推进:一是丰富重工文化内涵建设,树立“三为”育人理念,建立“三全”育人模式,探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二是融合五大文化,着力打造重工文化品牌,完成各二级学院工业特色标识、雕塑群建设,将校园景观轴线与文化脉络相互融合,有机共生。三是践行工匠精神,以创促变,学校创立“桃源大道”工作室和“一空间四平台”重工创新创业园,成立学生创新设计中心和大学生创业孵化园……通过这些举措,培养新时代德技兼备的高技能人才,为建设“全国一流、国际先进水平”高等职业院校而努力奋斗。

}

【摘要】:但在当前的校企合作中,无论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实践还是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的研究,都把重心放在了校企合作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促进作用上,而对校企合作推动高职院校科研的实践和研究则显薄弱。本章拟对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的科研优势和劣势进行分析,并总结分析通过校企合作提高高职院校科研水平的具体途径,提出在校企合作中提高高职院校科研水平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的科研优势和劣势分析_高职院校机制改革

第十章 以提高高职院校科研水平为导向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1]

教学与生产、工作以及相结合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基本途径。我国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以服务为宗旨,以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改革发展之路”的高等职业科学发展观日益明确,并逐渐形成共识。与企业开展多方位、多层面的校企合作,是我国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战略选择。但在当前的校企合作中,无论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实践还是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的研究,都把重心放在了校企合作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促进作用上,而对校企合作推动高职院校科研的实践和研究则显薄弱。本章拟对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的科研优势和劣势进行分析,并总结分析通过校企合作提高高职院校科研水平的具体途径,提出在校企合作中提高高职院校科研水平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的科研优势和劣势分析

与企业合作搞科研,提高高职院校自身的科研水平,高职院校至少有五个方面的优势:

这种体制优势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职院校在管理体制上都归地方或行业管辖,必然在服务地方、服务行业方面比普通本科院校更具有内生的积极性。二是一些企业举办的高职院校,置身于企业,属于企业的组成部分,从管理体制上看,可以在企业内部任何一个平行单位进行且无需成本,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三是从设置目标上看,高职院校相比普通院校而言,不是研究型,但是技术型大学,在技术消化、转化、改进等方面拥有更贴近中小企业现实需求的优势。四是从内部管理体制上看,高职院校非常注重与企业、行业的密切的联系,如召开校企合作大会收集企业信息,派专职下企业进行培训、实习锻炼、挂职顶岗、跟班研讨、请企业导师带老师徒弟等或到社会第一线了解生产设备、工艺技术和科技信息,与企业、行业联合办学,专业委员会在指导专业发展时对专业技术信息的带入,一部分高职院校老师本身就是企业技术人员调入等。另外,大批往届学生在企业就业带来的信息反馈,通过他们牵线搭桥也容易形成新的校企联系。这种和企业拥有紧密的联系,有利于加强起校企合作的范围和深度,有利于高职院校在合作的过程中寻找科研合作点。而且高职院校在科研管理体制上,更注重横向课题而不是纵向课题。如深圳职业技术管理拿横向课题,并对两种课题经费同样计算工作量,极大地激励了教师向企业找课题的积极性,近几年横向课题经费不断增长,2001~2002年度实际到账为100.64万元,2002~2003年度为109.87万元,2003~2004年度为171.05万元。仅2003~2004学年度,老师就在与企业的接触中带回了合同金额达308.6万元的55项横向课题。

随着的发展,高职教育的师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而且高职院校拥有一支“双师”型队伍,既有扎实的理论功能,能胜任专业的教学和专业研究领域的科研,又能亲自操作机器,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具有良好的科研实力和较高的科研水平。他们善于在与企业的合作中发现企业生产实践中的问题,把问题当成科研项目,进行科技攻关,帮助企业改善技术细节、工艺流程等。一些高职院校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已经拥有了非常优秀的师资队伍。截止到2005年9月,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770名在编中,已经拥有博士80人,硕士448人,硕士以上学历的528人,占专任教师的68.6%;副教授和教授300人,占专任教师的39%。已经承担过3项国家基金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计划项目10项,市科技计划项目48项,获得校外纵向科研经费709.6万元,横向科研经费458.6万元,“厌氧青春双歧杆菌的增殖培养及口嚼片生产新工艺的研究”、“龙眼产期新技术研究”获得2004年度深圳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荔枝主要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获得2005年度深圳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学院先后有7项成果参与国际资讯科技博览——2004春季电子产品展,66项成果参加了深圳国际高新技术交流会,近三年获得6项。01到04学年度,老师出版专著61部,发表1805篇,被SCI、EI、ISTP三大论文收录17篇。

高职院校的硬件设备、建设、科研已经大为改善,具备良好的科研环境。截止到2005年5月12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教学仪器设备总资产账面原值2200279万元,共24636件;截止到2005年4月30日,单价800元以上的教学用设备共20647台(套),价值合计达.67元,分布在28个实训室、104个实训分室。另外,学校已经与政府合作建立了检测中心。拥有设计与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发酵工程重点实验室等深圳市重点实验室;和政府共建了质量检测中心、检测中心、精密检测中心、汽车技术检测中心和印刷技术检测中心,拥有打造服务企业的公共技术平台。又如企业办学的高职院校,由于校、企资产通常是统一管理,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各下属单位资产均属企业所有,设备调配和调拨渠道通畅。企业拥有的先进仪器设备,只要学院教学、实习、实训、科研需要,可以方便安排。

在长期的校企合作研究中,高职院校与企业、行业建立了紧密联系,积累了大批企业项目,对一些行业、领域的技术和研究状况非常熟悉,取得了一大批效益显著、应用前景广阔的科研成果,形成了厚重的项目积淀。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近四年完成的横向课题达208项,在印刷、先进制造、一体化等方面积累了大量项目,在企业中形成了良好的科研。职业技术学院根据集团公司的发展目标在2003年学院确定了机电一体化、煤矿综合机械化及综采保障、产品研发、医药及护理学等八个主攻方向,并在这些项目的基础上争取到7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良好科研声誉的吸引下,山西马兰矿、东曲矿、山东翟镇矿、淮南潘一矿邀请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开发了煤矿井下运输“信集闭”系统,获得原国家能源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当然,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搞科研,也存在几个明显的劣势:一是高职院校的总体科研水平较低,这同一些名牌大学比起来尤为突出,这也直接导致了高职院校的科研缺乏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在与企业合作科研的起步阶段将走得异常艰难。二是受设备、仪器等实验条件的限制,有些科研项目在高职院校内部难以开展,缺乏设备平台。三是有些教师的科研项目在高职院校内部难以满足科研人才的合理配置,缺乏人才梯队。四是有些已经出了成果的项目,由于缺乏资金支持、中试条件,产业化难以实现。五是有些老师的研究漫无目的,不能深入社会,解决现实问题,现实意义缺乏。六是有些老师的科研离市场太远,研究超过出来后基本上被束之高阁,不能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些问题的存在,只有通过校企合作,利用企业的条件,才能解决,才能取得更好的科研成果,更发挥更大的作用。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也就意味着高职院校科研实力的增强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二、多管齐下,在校企合作中提高高职院校的科研水平

加强校企科研合作,有多种途径和方式。就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环节看,笔者构筑了高职院校与企业的科研合作途径表。

表10-1 提升高职院校科研水平的校企合作途径

下面,笔者就依据这一提升高职院校科研水平的校企合作途径图,结合我国高职院校的实践探索,阐述高职院校如何在校企合作中提高科研实力和水平。

(一)积蓄研究实力阶段的合作模式

1.在校企合作中,利用企业资源,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研究水平,为科技研究奠定基础。高职院校与企业、行业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在企业设立了诸多实践基地,专业管理委员会也网络了大批。利用这些企业、行业的资源,高职院校可以在企业专家帮助下论证专业设置、专业调整、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编审教材,可以从企业、行业中搜集实际案例丰富教育教学内容,可以促使高职院校教师思考、研究如何把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知识引入教学,使教学与技术发展同步,和市场需要接轨,如何编写适合高职教育的新式教材,如何实现高职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等。通过社会培训可以及时反馈社会需求,以便及时调整学历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促进特色课程和教材的完善,并推进专业结构的和新专业的设置。而这一过程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水平,使教师在科研中成长,为技术研究、与企业的沟通联系奠定基础。

如河南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在开展对“订单教育”进行过程中,既不照搬照抄传统的课程计划,也不简单地移植和模仿,而是创造性地开展这项工作。首先了解用人单位的需要,把握培养意向和目标;然后深入到用人单位对其整体和具体的工作岗位调查研究,进行职业岗位和样板人才分析,由此归纳出培养对象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综合能力等各种职业素质;再征求用人单位意见,根据现代社会和产业发展的趋势,把企业理念、企业文化、以及有关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加以选择和提炼,由此确定课程方案。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在筹建“信息化技术”新专业的同时,就与重庆市智能建筑专业委员会、重庆千斗智能科技公司进行紧密合作,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由重庆市智能建筑专业委员会的主任担任,委员的成员大部分是重庆市智能建筑专业委员会的成员,企业为专业提供了大量价格昂贵、科技含量高的设备。

通过下企业锻炼、下企业调查、培训企业员工等途径,了解市场行情和、技术方面的需求,以便调整研究方向,使高职院校的科研直接面向企业实际需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宋荣老师,在惠州调查商业企业时,了解到现在商场、零售店使用的自动售货机,不仅价格高、容易出错且维修成本高,于是他带领学生研究自动售货机,完成了《利用牵引控制出货的低成本自动售货机》的课题,给企业带来了广阔的市场。在调查厦门一家生产企业时,宋荣老师从其客户服务部的了解到客户对其产品非性的抱怨,在企业的资助下设计了环保型抽油烟机,解决了企业产品的生机。这两个课题后来都参加广东省“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都获得了好成绩。现在,宋荣已经成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挑战杯”的获奖专业户,科研水平也在为企业服务的过程中上了一个台阶。上海技术高等专科学校根据企业需要适时成立各种技术开发小组,如与上海数控开通公司合作开发数控铣床,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通力合作完成了从设计、制作、调试到运用的全程开发。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在下企业考查的过程中,从泰隆集团争取到了两项技术攻关课题——在现有摆齿机上如何利用计算机控制齿轮进行修形与在现有摆线磨齿机上如何利用计算机控制对摆线轮进行修形,解决摆线二齿差的修形问题,获得了有实践意义的科研主攻方向。这是高职院校科研主动与企业生产实际接轨。淮南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加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在专业建设和新专业、修订等方面,充分听取技术人员的意见,并根据技术人员所接触到新工艺、新设备,及时调整教学大纲,及时将新工艺和新设备补充到教材、教学中。淮南职业技术学院还组织校内外专兼职教师共同开展教研活动,并请技术人员担任系列教材的主编、主审,带动、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2]。淮南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水平和实践技能同时得到提高。在北京立信会计职工大学与北京合作研制开发了《与业务一体化》的教学光盘(光盘于1999年10月15日通过了教材编审委员会组织的评审,并获得2001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市级二等奖),以这项研成果为基础还开设了一门具有现代职业特色的综合性毕业实践课。在此基础上,很快双方又合作了会计电算化初级标准系列教材(包括教学大纲、教材、案例、练习题、演示光盘)[3]。参与的老师在企业项目管理式开发的过程中,科研能力提高很快。这种效应还促使学校形成了“实行科研和教学并举的方针,以科研带动教学,确保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新观念。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与泰德控股集团合作设立了“专业”,老师与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师共同编写系列专业教材,校企双方派人指导学生结合公司课题进行的[4],促进了教师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渤海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与大连造船厂、辽宁渤海造船厂、大连中远船务有限公司等拥有先进技术和装置的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从企业获得了大量先进的技术资料用于教学和教材建设,联合编写了多部体现新技术、新工艺的专业教材和电教片。他们甚至从企业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教材的主编、主审,把生产实际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更多地带到教材中来[5]。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与泰德控股集团共建“电子商务专业”后,学校为公司有关业务进行咨询、选送优秀教师兼职担任公司技术或管理顾问、承担公司有关的开发等。上海电机高等专科学校安排教师到企业锻炼并与企业合作开发科研项目,还与企业成立科研所,重点进行应用技术的项目开发。上海易捕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与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合作后,企业可得到校方提供的咨询、专业技能培训等服务。学校在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各种技术、管理、咨询服务的过程,获得了有关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和需求的第一手资料,为提供案例,使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

湖南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已直接指导各县区及乡镇兴建集约化猪场28家,扶持养猪大户120多户,为养猪场及农户提供良种公、母猪7000多头,每年还为本地提供优质10万余尾,优质果苗2万余株,为湖南及广西15个县区培育数百万株、苦瓜、茄子等优良种苗。近两年,该院引进和推广新技术30多项,如湘研系列辣椒和瘦肉型规模化、工厂化养殖每年为增收3000万元以上。

2.利用与企业多种形式的合作,在学生实训、实习,老师下企业调研、锻炼,为企业培训等过程中,从企业中发现研究课题,熟悉企业技术研究方向、研究项目,提高对企业技术研究的,培养面向企业搞科研的兴趣。整个企业的现场是学生实训、实习的最好场所,也是教师开展现场调研的基地。在指导学生实训、实习以及老师下企业锻炼、调研的过程中,高职院校的教师要多看、多听、多问、多想,把企业的技术难题、技术进步等信息搜集起来。高职院校在为企业、社会进行培训的过程中,也会接触到大量的、由被培训学员带来的现实技术问题、管理问题。因此,培训是一条高职院校和企业、社会联系的天然纽带。通过下企业和为企业培训,高职院校的老师应有意识地搜集企业、行业的项目信息,努力构建信息互动机制,使企业能把生产中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提供给高职院校老师,使教师对企业的科研现状以及所需要的技术支持十分了解。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中小企业支援中心,设立了信息部,以《中小企业技术资讯》向全市中小企业提供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技术咨询和信息服务项目,并在每年定期举办的高交会上展示成果,在每年举办的“深圳校企研合作研讨会”上专门向与会企业介绍“科研成果与技术支援”,使企业了解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能提供的技术和服务。九江学院、九江职业技术学院等大中专院校和九江炼油厂等一些国有大型企业原有的科研机构,加速科研资源的整合,通过内部联网,不定期召开成果交流会,实现资源和成果共享。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自己的网页上将学校可提供的服务项目以“产、学、研”合作项目简介形式推出。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组织参加了中国徐州第六届经贸洽谈会的高科技展,积极推销学院的技术服务项目和高科技成果等。企业或行业协会甚至政府经贸部门也可以汇集企业的技术需求,反馈给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高校和科研机构。高职院校的老师可以从中发现企业的研究习惯、研究路径、研究和难点,在联系中发现、寻找科研的新突破口,从而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科研方向,使教师的科研选题紧扣生产的需要,与企业需求吻合,与实际需要同步,培养面向企业搞科研的兴趣。有了目标,有了兴趣,通过学习或合作,高职院校的科研水平和科研实效自然回逐步提升。如淮南职业技术学院2003年在调研淮南矿业集团公司当年发展目标的基础上,确定了机电一体化、煤矿综合机械化及综采地质保障、产品研发、企业发展战略、医药及护理学、物业管理与社区建设、公司理财、文秘与办公自动化等8个研究主攻方向。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依靠掌握的CAD/CAM/CAE/CAPP/ERP和数控加工等应用技术为河南省广大企业开展信息化工程提供咨询、项目实施、监理和设备改造升级等服务,目前合作和服务的企业已达150多家。

3.争取企业提供设备仪器软件的使用权,优惠出售或捐赠仪器设备软件,在高职院校内设立实验室、研究中心等,提高高职院校的研究条件。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建校13年来,接受捐赠设备479件套,价值1146.1302万元。仅印刷系就在与德国海德堡的合作中,争取到海德堡捐赠的GRJEskofot 60265显影液综合处理器、Eskofot60265复照仪、平张纸进料胶印机、印版清洗台、晒版机、QM46-1单色胶印机等价值301.85万元的印刷设备。这些设备为该系近3年10个总经费达113.1万元的课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以这些设备为基础,广东省印刷复制业协会在该系设立了省印刷研发中心、印刷检测中心,深圳印刷行业协会设立了市印刷研发中心、印刷检测中心,教师科研的设备有了基本保证。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争取政府、行业和企业支持,在学校建立了国家模具CAD工程郑州应用中心、河南省数控技术培训中心、西门子数控郑州技术应用中心、郑州CAD工程应用技术中心,在承担各种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和争取横向课题方面产生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自己的科研特色和优势,学校整体学术水平和学科实力也大大提高,有的学科已经达到国内领先甚至国际领先水平[6]。外企向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赠送了价值超过1000万元的实习实训设备,建立了电机、测量与调试、检测、数控机床等17个专项技术培训室,建立了艾默生电机技术实验室、华为网络技术实验室等多个高水平实验室[7]。学院还有博世、北大方正、美国应用材料公司等企业建立的精密制造研发中心、自动控制研发中心、程序软件研发中心等研究中心。如美国应用材料公司(全球最大的半导体IC生产设备制造商)资助8英寸晶圆制造、测试、设计设备建立了晶圆技术研发中心。这些中心既可进行实训教学、毕业设计,也可以由老师进行项目研,还能对外承接生产加工、生产设备维修与技术改造以及设计业务。自动控制研发中心由企业与学院共同专门设计了全套台湾进口柔性加工线,在设计阶段和营运过程中,教师的科研能力都得到了提高。邦德学院和上海中雅钢琴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上海邦德中雅钢琴科研所。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联想集团、海云天科技有限公司、金证科技有限公司、旭感系统有限公司、晶辉(深圳)有限公司、金蝶软件有限公司共建实验室。北京金润科技开发公司向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赞助了工程计算、钢筋计算、金润清单、预算大师正版软件各50套,总价值50万元。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将重庆千斗智能科技公司引进校门,建立了智能建筑信息化技术中心。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与重庆网通共建了计算机网络实验室。无锡交通高等职业学校与日本OTC设备公司共同投资125万元(其中日方40%),建立江苏OTC培训中心。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由西班牙政府赠款1000万美元与我院建立“天津中西机床培训中心”。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机械系同敏孚企业联合办学,实行“订单”式培训,企业专门为学生开设了实践教学场所和教室,并提供价值100多万元的设备,为该系装备了机械加工实训中心,建立模具实验室[8]。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西门子上海自动化培训中心合作,建设西门子全集成自动化联合实验室,与新西兰SCADA公司合作建立了SCADA电气设计软件联合实验室、与NI合作建立了NI虚拟仪器联合实验室、与欧姆龙公司合作建立了欧姆龙测控技术联合实验室,先进的自动化应用设备为教师参与企业应用性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学校能为现代控制及相关领域的PLC控制技术、现场总线技术、虚拟仪器技术、传感器与测控技术、交直流传动技术等关键技术产品的研发与应用提供技术支撑[9]。北京联合大学机电学院与美国SPX公司、北京华信诚汽车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建设北京联合大学机电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实训中心,美国SPX公司为中心提供价值40万美元的设备和教具,中心同步引进国外汽车售后服务行业最新科技与维修技术。联大同时还跟台湾欧马集团欧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建设联大机电学院数控加工实训中心,台湾欧马公司将为中心提供4台价值400万元的高级数控机床及辅助设备。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与泰德控股集团“电子商务专业”协议,泰德投资40万建立了“泰德电子商务教研中心”和“泰德电子商务研发中心”[10]

4.行业、企业在高职院校设立科研基金,无偿或有偿资助一些高职院校的科研项目,为高职院校科研提供经费资助。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在淮南矿业集团公司的支持下设立了科技基金,优先资助“基于ISP技术的矿山轨道运输自动化信号系统研制”、“井下中央变电所微机监测监控系统研究”等100多项与生产实际结合紧密的课题。德营集团每年向辽宁工学院企业发展研究中心无偿提供5万元科研活动经费。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在政府和行业协会的资助下,建立了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中小企业支援专项科研经费,为校内教师进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高新化研究提供支持,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

(二)研究阶段的合作模式

1.咨询服务模式,即高职院校利用已有的科研设备、科研积累,通过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咨询服务,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科研实力和智力优势,在成果应用和深化中提高科研水平。如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利用“组织培养中心”、“分析测试中心”、“数控中心”等实验中心具有的先进仪器设备,开展对外技术服务,其中“分析测试中心”对外开展茶叶品质分析、土壤营养成分比较分析、试管苗组织培养等项目服务,市场前景广阔,教师的实践技能和科研水平也逐步提高。辽宁工学院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以的理、工、管、文等多学科办学优势力后盾,以经济管理学院雄厚的师资力量为依托,先后为万得集团、辽宁德营集团等多家国企和民企提供咨询诊断服务,并取得优良成绩,得到企业认可和好评。德营集团进一步与以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为主体的辽宁工学院结成产学研联合体,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作为德营集团的管理咨询机构,为企业提供企业管理相关课题的研究与服务,优先向德营集团提供有关科研信息和技术服务。

2.委托课题模式,行业、企业直接将课题委托给高职院校课题组并提供研究经费,高职院校完成特定的技术攻关,向行业、企业提供科研成果,即通常所说的“行业企业点题目,高职院校做文章”。如三峡大学职业技术学院与葛洲坝集团在科研上进行了良好的合作后,葛洲坝集团委托它开发计算机软件“塔带机自动控制装置”,解决了塔带机在坝顶运行控制难题,在三峡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这些合作项目为企业和学院都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4~2005年,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印刷系先后接受了深圳华特容器有限公司委托的13.5万元的《金属表面彩色印刷数据化、规范化质量控制系统研制》和20万元的《金属表面高保真彩色印刷工艺技术研究》,东莞市英杰激光数字制版有限公司委托的2万元的《柔印数字印前新工艺研究》,深圳赛格三星委托的2万元的《彩色显像管玻壳系列屏、锥包装方案设计》[11]。尤其是华特容器有限公司先后委托的两个项目,研究成果帮助企业实现了金属容器彩色印刷的数据化、规范化、高保真化难题,使华特容器公司在市场竞争中不断保持技术与质量的领先地位,而印刷系的整体科研实力、研究团队精神也在研究过程中得到了极大的提高。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为军方研制了“FD-02风洞上升式插入机构数控系统”,完成了“H400教学型卧式柔性制造单元”和“V400教学型立式柔性制造单元”的数控系统配套;完成了服务于小浪底水利工程的“水下4仓无缆遥控采样器”、服务于环保行业的“平顶山垃圾发酵生产线的研制”、“鑫隆制砖机”等十几项横向课题,这些项目直接推动了河南地方经济的发展,高水平项目进行的同时也培养了大批掌握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

3.合作研究模式,即以企业或高职院校一方为主,引入另一方的技术设备、人力智力等资源,共同合作完成特定课题,创造出优秀的科研成果。如2001年,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实施亮点工程,建设三维动画影视制作系统、全电脑控制彩色胶印系统、空调智能测试系统等10项重点实验(训)室项目,总资助额达到955.8万元,同时资助130万元用于微电脑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具有远程传输功能的心电记录仪及接收系统、纳米材料在电子产品用导电胶粘剂中的应用、高分子粘接材料封口应用技术研究等9项学院重点课题。无论在实验室建设还是在学院重点课题的研究中,各个项目都与相关企业进行了紧密合作,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参与的老师确实在合作中学到了东西,提高了科研能力。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多名教师参与了株洲电力机车厂的产品开发,共开发机车配件10多项。袁罗根老师与株洲电力机车厂的工程技术人员一道,通过潜心攻关,于1996年设计开发出电力机车新型齿轮罩,解决了齿轮罩撕裂漏油这一困扰电力机车行业40多年的技术难题,并已累计创造了近千万元的经济效益[12]。这些参与的老师在研究过程中既学习了研究方法,也学到了科研的管理方法。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滚动式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一线参与技术革新和产品开发,培养了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熟悉市场的科研队伍,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好技术咨询、技术开发、技术转让和技术服务工作,获得了多项省级以上研究课题,取得一批具有高新技术综合应用价值的成果。

4.合作申报课题模式,即高职院校与企业、行业合作申报并研究纵向课题,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由于纵向课题具有更强的科技攻关性质,校企合作申报纵向课题并合作科研,对于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更有帮助。如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与亚龙超硬材料有限公司联合联合申报并承担了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生长法金刚石微粉开发研究”,该项目在国外技术的基础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研制成功了性能优越的新产品“CSD团粒结构自锐性金刚石磨料”,结束了我国40年来不能生产该产品的历史,填补了国内空白。他们还和金刚石制品厂联合申报并承担了省科技攻关重点项目“高品级金刚石高产新工艺研究”,获国家专利,并获机械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全树脂砂布”课题也是学校和企业联合申报的,产品主要用于石材、宝石、玻璃、建筑装饰行业和高档木器加工中等行业,2001年获省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陶瓷结合剂CBN磨具制造技术”是学校与许昌某企业共同申报并承担的省重大项目,产品具备高速度、高效率、高磨削精度、长寿命、低磨削成本和低环境污染等性能,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品已经成功应用在油泵油嘴、汽车液压挺杆、凸轮轴、机床导轨、铣刀刀槽、轴承内孔磨削等领域,表现了非常优越的性能,完全可以替代进口。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与新兴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申报的国家级花卉项目,三峡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联合完成国家科技部课题“盾叶薯芋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与标准化生产示范”的研究和宜昌市科研项目“提高核桃嫁接成活率关键技术研究”,都使教师的科研水平上了台阶,扩大了高职院校的科研声誉。无论是为横向课题的合作还是纵向课题的合作,都实现了校企双方技术、设备、数据资料、人员的优化组合,是借力发力,借智生智,无论是申报的过程还是研究的过程,高职院校老师都可以从中学到东西,积累科研经验,提高自己的科研势力和水平。如果是以专业为单位整体参与,还能锻炼一个科研团队,提高专业整体的科研能力。

(三)研究成果应用阶段或后续研究阶段的合作模式

1.技术转让模式,即由高等院校将科技成果以科技快讯、技术市场等信息交流形式向社会公布,由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成果,实现产品转化,技术持有人则在继续的深入研究中提高高职院校的科研水平。由于技术转让后很少再牵涉高职院校及其科研人员的精力,高职院校的科研人员可以利用转让的收入,静心进行深入开发或寻找新的开发项目,使科研可持续发展。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在高交会上先后转让了“掌上森林资源调查仪”和“远程心电监护仪”两项技术,合同金额达到1300万元。常州铁路机械学校开发的“车顶空气虑顶窗”技术,填补了国内机车史上的空白,该技术被转让给机车制造厂用于青藏铁路机车的制造。天津工程师范学院还将自己的科技成果转让到了国外。由于高职院校与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一般有科技成果也优先向实习基地企业等联系紧密的企业转让,如黑龙江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将白酒的最新科研成果转让给平时有密切合作的省富裕酿酒公司,给双方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企业的生产线也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条件。

2.共建研究与开发机构、合作生产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建研究与开发机构,双方共同选择高新技术研究课题,由企业提供研究经费,成果通过鉴定后,由双方组织生产。二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建中试基地,实验室研究工作由高校负责,企业在高职院校研究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中间试验,中试成功后投入工业化生产,利润按所签订的经济合同规定分成。企业发挥在资金、场地、市场信息、经营管理方面的优势,高职院校发挥自身的技术、人才优势,科技成果的二次技术开发容易成功,教师也可以在此过程中进一步锻炼自己的科研能力。如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与重庆千斗智能科技公司建立了紧密关系,企业总部和技术部门都设在学校内部,公司对外宣传冠以“重庆电子职业技术学院千斗智能科技公司”之名,并负责与行业进行联系以及提供技术和设备的支持,其技术人员也参与学院的科研、教学活动和教材建设工作。三方合作紧密,并成立了智能建筑信息化技术中心,为该专业的建设和学院的发展做出了很多有益的工作。

3.技术入股联合生产模式,即高职院校以自己的科技成果折算成股份,企业的厂房、设备、技术、生产资料等也折算成股份,成立股份企业,联合生产,共担风险和收益,成果持有人指导生产,继续在生产中深入研究。具体说来,有技术投资、技术承包和技术入股三种形式。如江阴华姿职业技术学校依托专业与当地村镇合办了“绿洲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生产无公害蔬菜、与台商合资举办了“巧集园艺有限公司”培育生产蝴蝶兰等;无锡职业教育中心与深圳百利公司合作,依托学校教学、科研力量,设计、生产注塑模具;泰州职业技术学院与海陵区中山教学器材厂发起组建了从事室内外装饰装潢设计与施工的泰州市学苑装饰装潢工程有限公司;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与荷兰简德维特公司合作建立的新疆最大的鲜花基地已开始产生效益。高职院校教师在生产的技术指导过程中可以获得充分的市场信息,有利于继续进行深入研究,充足的经费和良好的生产实验条件也为进一步深入科研创造了条件。科技人员先富起来的示范效应,也将激励更多的人面向市场搞科研,出容易转化的科技成果,整体上带动高职院校科研水平的提升。

4.校办产业(企业)模式,即高职院校利用自己的科研成果自办科技企业或在已有的校办企业内生产,在本单位内实施科技和经营理论成果转化,或建立开放性、企业化管理的、集教学生产科研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形成基础研究、产品开发、市场开拓联动,专业、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把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研究优势通过高职院校的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这既能为高职院校增加收入,改善科研条件,也能为科技研究提供试验场所,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及产品改进提供生产场所。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利用专利产品“掌上森林资源调查仪”和“远程心电监护项目”等科研成果,成立了普泰公司,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半年实现销售收入37.6万元。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牵头举办的江苏教育超市集团,已在42所高校开办了82家教育超市。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利用学院的科技成果成立了拥有产业开发有限公司、科技开发公司、荆大实业有限公司、荆大装潢设计工程公司、顺康公司等9家企业组成的产业集团,已拥有固定资产766万元,年产值达695万元。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利用学院科技成果成立了拥有学苑装饰装潢工程有限公司、康馨机电设备厂、丰达五金电器有限公司等企业,其中丰达五金电器有限公司固定资产900万元,自有资金1500万元,2003年销售总额达6000万元,利税总额200万元,已成为市属重点企业和江苏省教育委员会命名的明星企业。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了新实良种有限责任公司和新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新实良种有限责任公司已成为新疆最大的杂交玉米制种基地。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为校办工厂主导产品“精密内圆磨床”配套研制了高档微机控制系统,已累计生产20多台,创直接经济效益300多万元,目前产品供不应求。

5.大学科技园模式,即高职院校在孵化自身企业的同时,还能吸引校外科技企业入园,依托高职院校的后勤资源、培训资源、设备资源、技术资源和智力资源,实现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成活率和运作效率,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当然,限于高职院校的科研实力,科技园不可能向清华科技园等那样有实力和影响,但至少也值得尝试,值得高职院校联合有实力的企业来共同建设科技园。湖南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征地355公顷建起了省级农业高科技园,在园内成立了优质杂交稻、果蔬、优良畜禽、花卉苗木、优质水产品、医药等6个研究开发中心,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技术支撑和龙头产业支撑,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科技园和孵化器。常州大学城的现代工业技术中心占地77公顷,建筑面积约50万平方米,已形成若干个产业群和上百个研发中心,成为地方中小科技企业的科技园。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中小企业支援中心,设有办公室、技术部、信息部、管理咨询部、培训部、测试部等7个职能部门,并全方位地引进国外先进的企业孵化、培训模式、经验和课程体系,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创新研究、管理咨询、创业培训、人力资源培训、工种鉴定、技能考试、职业资格认证等服务,把自己建设成了一个企业孵化器。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开发出无土草坪生产等4项国家专利,技术辐射周边200多户农户,年产销100多万平方米草坪。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旱区农业示范中心、辽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兴科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兴科中小企业服务中心都具有帮助中小企业的产品、技术升级换代和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科技孵化器功能。这种模式运作下的高职院校,至少已经在某些学科上形成了科研高地,成为了科研孵化基地。有科技园内的各种组合资源和科技生态,高职院校的科研实力和水平还将进一步提升。

(四)在校企合作中学习企业的科研管理制度,以制度激活教师科研积极性,促进科研的规范化的合作模式

高职院校的科研需要积极的引导和强劲的激励,也需要有序的组织和管理,而实现这些科研目的的最好办法就是出台系列科研制度。在这方面,企业经过多年积累的一些成功制度是值得高职院校学习和借鉴的。如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等一些职业院校积极借鉴ISO9000国际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建立学校质量管理体系,积极引进企业5S管理制度,提高学校的科研管理水平和规范化程度,并提高科研制度对教师的激励强度,效果明显。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习淮南矿业集团公司的科研管理制度,制定了《淮南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基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淮南职业技术学院科研经费分配及管理暂行规定》等,对立项、评审、中期检查、结题、成果推广以及奖惩等,都做出了具体规定,并学习企业的做法,成立了产学研项目开发部。在借鉴企业科研制度的基础上,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出台了《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暂行办法》,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出台了《泰州职业技术学院科学技术协会章程》。这些措施大大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促进与企业之间的科技合作。

三、在校企合作中提高高职院校科研水平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以提高高职院校科研水平为宗旨的校企合作,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不断提高合作对象的开放性

提高高职院校的科研水平,不能仅仅把目光局限在校企合作中,合作的对象应该是开放型的,尽管校企合作应该是最重要的途径,是所有的合作对象中最值得注意的。学官科研合作、学研科研合作、高职院校与行业协会、商会的科研合作、高职院校与社区、社会团体的科研合作[13]都应该纳入我们的视野。而且合作对象不能局限在国内,国外的公司、跨国公司在国内的分公司、国外的协会、外国政府及其在国内的派驻机构等都可以是合作的对象。也就是说,所谓的校企合作、产学,不是只针对企业的“小产”,而应该是包括国内外企业、行业、政府、社区、社团的“大产”。尤其是协会,集中了行业的资源和行业企业的呼声,既能为高职院校与单个企业间的科研合作牵线搭桥,又能单独发包科研任务,是高职院校开展校企科研合作的有利公共平台。同时,要加强与高校及有关科研单位的密切联系,对高职教师应加强与生产实践相关课题的科研培训,逐渐形成从课题到研究到开发到生产实践的滚动式发展。

(二)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打造学术团队,形成学术和技术高地

打铁先须自身硬。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高职院校要与别人合作,必须要有合作的基础,或者说有让别人愿意与高职院校合作的亮点。高职院校在这方面要采取三项措施:

1.建立强有力的科研激励机制,鼓励老师学生愿意搞科研,鼓励老师把教研紧密结合,并且面向生产一线搞科研,形成超强的技术消化和推广能力,构筑自己吸引企业的法宝,从而使高职院校能向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技术开发,能向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管理咨询,成为先进技术的跟踪器和消化机,成为新技术的大摇篮和孵化器,成为企业管理的智囊团和加油站,吸引企业主动来寻求与高职院校进行科技合作。

2.进行资源组合,打造能为企业服务的团队。这种优化组合有三层含义,一是校内的优化组合,二是高职院校间的优化组合,三是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科研机构的优化组合。高职院校间的组合方式有两种:区域组合,这种组合有两种模式,一是宁波高职大学城、常州大学城(进城的6所院校中有5所为高职院校)对城内高职院校科研力量的组合,二是上海产学合作教育协会把上海所有的学校集合起来,在全国首创了以协会形式整体推进本地区的合作教育,以协会的形式,联合力量,推动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学校与企业进行科研合作。专业组合,即同类的高职院校进行联合,共同为企业提供科研服务,如三峡建设过程中,武汉水利电力专科学校、三峡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等一批高职院校联合拿到了课题。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科研机构的优化组合,如淮南职业技术学院与合肥工业大学合作,为山西马兰矿、东曲矿、山东翟镇矿、淮南潘一矿开发研制的煤矿井下运输“信集闭”系统,获得原国家能源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3.要善于宣传和包装,把自己的亮点、能人、好团队推向社会。例如把自己的科研成果通过高交会、中小企业科技成果博览会等平台发布出去,在专业性强的杂志、报纸上分布广告,在校企合作恳谈会上发布科研信息等。

学校不仅要主动、积极、全方位、多层次地为企业提供服务,还要不断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使学校有足以吸引企业的实力和魅力,积极主动地支持高职院校开展产学合作,甚至主动与高职院校攀亲。

(三)充分重视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

政府能够在校企合作中发挥作用,一是因为校企合作不仅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实践的合作,也是一种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合作行为,政府应该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二是因为虽然校企合作是企业、高校双方优势互补的自主行为,但政府的提倡、推动、组织、协调、激励对合作正常、深入、有效地开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政府作用具体说来包括:

1.政府能为校企合作提供鼓励性政策,引导、推动校企合作,鼓励高职院校与企业进行合作性技术创新,把高职院校变成企业的新的技术创新基地,同时使高职院校的科研在市场中获得资源支持,获得自主发展能力。

如国家实行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将极大地调动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积极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教育实施素质教育,要加强产学研结合,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和产业界以及科研院所的合作。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建立科技产业。企业在高等学校建立研究机构,高等学校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吉林省人民政府2004年9月5日发布的《科教省建设2004~2005年计划》提出“鼓励校企共建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积极支持高校申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校企联合的方式,构筑企业技术创新平台,解决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所面临的共性和关键性技术问题。”

2.政府能出面,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强信息共享平台搭建工作,完善校企联合创新的创新网络环境,形成校企联合的信息高速公路,促进校企联合中信息的流通和传递,提高校企联合的效率。

如广东企业服务中心以“构筑校企合作平台,搭建校企直通桥梁”的服务宗旨构建了中国校企直通网,提供校企合作的沟通平台;教育部杭嘉湖科技开发联络协调小组办公室、浙江长三角高校企业技术合作中心与浙江省杭嘉湖技术开发公司联合推出了面向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的中国高校-企业合作网,为企业提供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信息,促进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推动产学研合作和企业技术创新。

3.政府能大力倡导并积极鼓励校企合作,并协调双方利益关系,从全局、整体、长远的角度,从地方产业结构角度出发,为校企的合作提供宏观指导和宏观调控,有计划地引导校企合作,提高整个校企联合的层次,促进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如黑龙江由省经委、教育厅牵头组建了校企合作委员会,整合省内大学的科技资源优势,围绕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六大基地建设,为企业提供技术依托,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和技术难题,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14];黑龙江省人民政府2005年2月4日又颁布了《黑龙江省教育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计划》,决定实施科技创新、科技服务工程,具体包括实施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实施校企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研发中心计划、实施振兴老工业基地重大项目支持计划、实施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计划、大学科技园和高校科技产业发展计划、资源型城市(地区)转型科技服务计划、兴农富民服务计划。而每个计划中,高职院校都等找到自己的发力点。台湾教育行政部门为帮助占台湾企业97%以上的中小型企业提高研发能力,自2002年度起在台湾北、中、南成立了6个“区域产学合作中心”以整合大专院校教学资源。四川省教育厅从2005年省加强对应用技术研究的资助和引导,实施“立项、研究、成果转化”一体化应用技术研究项目,并逐步扩大在重点研究项目计划中所占的比重。教育部2002年设立了一批高职高专产学合作研究与实践项目[15]

4.政府能为校企合作制订相关法律法规,通过法律、法规、制度、合同、协议、考核、评估等办法来约束各方的合作行为,提供完善的校企合作法制环境,提高合作的自觉性,维护各方的共同利益,促进校企合作的规范、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如20世纪90年代初台湾“国科会”先后颁布了“科技研究发展专案计划”、“主要性新产品开发辅助计划”、“鼓励民间企业与学术界合作研究实施要点”(1991年9月)、“鼓励民间企业与学术界合作研究申请注意事项”(1992年2月)等,成为台湾“校企合作研究计划”的执行依据和基本内容。

5.政府能成立专门机构,出台专项计划支持校企合作。

如中共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政府2005年1月14日发布的《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建立老工业基地振兴专项资金,主要通过贴息的方式,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建立装备制造业研发专项资金,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体现区域特色、有出口潜力的核心技术、重大成套设备等重大研发项目;建立产业技术研发资金,用于支持产品结构调整、产业技术优化升级和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条件,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安排一定数额的担保资金,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省里设立重点实验室建设引导资金,支持实施高层次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对辽西北地区扶贫开发重点县和民族自治县财政共享收入实行增量返还政策,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实行同级财政适当补助政策,农业产业化和技术改造项目实行贴息政策。2005年7月温州启动制造业示范基地建设,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等7所院校作为首批院校,被命名为“高低压电气”等先进制造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示范基地,市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台湾“农委会”为寻求产业界合作,2003年全年度提出157项校企合作计划,2004年第一期又推出150项校企合作计划,总经费超过新台币17000万元;台湾“国科会”颁布了“创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奖助”,对创新技术研究提供资金支持;台湾“校企合作研究计划”从1993年开始到2000年底支持262个项目约20亿新台币[16],累计参与的厂家有275家,提出专利项目申请累计205件,获专利核准的有105件(其中岛内专利71件,岛外专利34件),完成技术转让的有8件[17]

6.政府能以资金为杠杆,实行向校企合作倾斜的资金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合作向纵深发展。

如成立专项基金,专门支持校企合作;鼓励社会各方(主要是企业部门)通过捐资助学、社会赠与以及税前列支等多方筹措资金,设立校企合作专项基金;在税收、融资等方面给予校企合作中的企业多种政策上的优惠和便利,如企业和个人对职业教育的资助和捐款可在应纳税所得额中全额扣除,企业享受税收减免、利率优惠、贷款政府一定额度的担保等;校企合作办企业及实习工厂,按照校办产业享受免税优惠。奖励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和企业家,发挥其示范和带动作用。如对参与校企结合职教集团的企业冠以“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基地”名称,对职业教育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家授予“绿叶奖”或其他荣誉称号。

(四)提升校企合作研究的可持续性

一是在高职院校内部,要构建一种重视面向企业的横向课题、重视面向实践的科研课题、重视面向现实需求搞科研的人才的机制,真正实现“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教学—科研相互促进[18]。高职院校甚至可以针对企业技术、管理的发展需要设定技术攻关和经济研究方向,努力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工艺技能、物化产品和经营决策,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推动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二是高职院校与企业科研合作的起始阶段,要努力做好第一单,给企业留下深刻印象。三是与企业构筑利益共享关系和长期合作关系,不要过于在乎近期利益,不要过于在乎暂时利益的得失,要本着互利合作的心态,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将高职教育资源的势能转化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使双方利益互相渗透,打造共赢机制。

在日本,职业教育被称为“企业眼中的教育”;在德国,职业教育被称为是“企业手中的教育”;在中国,随着校企合作、校企研结合体系的逐步完善,有专家预言:高职院校必将成为“企业心中的教育”。但是,笔者认为,除了教育和培训,中国的院校要成为企业心中的教育,就必须在科研上有突破。科研实力是高职院校成为“企业心中的教育”的根本途径。

[1]杨晓玲,刘正宜.浅谈我国沿海发达省市校企联合的几点经验.经济师,2004(9)

[2]教育部办公厅编.江苏加强校企合作与产学研结合,整体提升职业教育服务水平.教育部简报,)

[3]李建民.高职教育与行业企业的关系研究.职教论坛,2003(14)

[4]林世渊.WTO与台湾校企合作.海峡科技与产业,2002(5)

[5]李春红.我国台湾区域产学合作中心运作模式及启示.教育发展研究,2005(5)

[6]编者.农业科技产学合作带动产业发展.台湾农业探索,

[7]吴建设.高职院校校企“双赢”合作机制的理性思考.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

[8]夏建国.产学紧密结合,办让企业满意的高职.中国高等教育,2003(20)

[9]郭美英.试论高职校企合作的问题与对策,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3)

[10]刘晓明,杨如顺.高职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及模式选择.职教论坛,2003(14)

[11]梁建平.校企合作是发展高职教育的有效途径.职教论坛,2003(1)

[12]杨子红,曹孙志.校企联合:“双赢”的发展模式——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校企联合办学纪实.中国教育报,2004-10-28(3)

[1]参见:胡延华.以提高高职院校科研水平为导向的校企合作模式创新研究.职业时空,2005(11)

[2]桂和荣.企业职业技术教育“产学研”优势及利用.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5)

[3]许卫.校企合作发展高职教育.北京成人教育,2001(10)

[4]支芬和,刘在云,李培均.校企合作,项目驱动,深化高职课程改革.计算机教育,2004(1)

[5]渤海船舶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教改课题组.紧密校企结合,办出船舶高职特色.辽宁高职学报,2001(2)

[13]这里笔者之所以用学官合作而不是官学合作,用学研合作而不是研学合作,主要是想强调高职院校在合作中的主动性,要根据自身的特长,有选择地进行合作,而不是为合作而合作,为制造亮点而合作,盲目地合作。

[14]黑龙江省经济委员会技术创新处2004年6月25日颁布的《关于做好校企合作,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工作的通知》中还提出了四项政策措施:省经委、教育厅分别对基础较好的技术改造、技术开发、技术推广、科研等校企合作项目,按部门分工,分别给予优先立项等政策支持;各大学优先向成员单位企业提供最新科技信息,优先向成员单位转让科技成果,转让价格将给予优惠;各大学在学科设置、科研项目选题、学生分配、举办培训班培养企业在职科技人员等方面,优先考虑成员企业的需要;企业要加强同大学合作,为大学提供必要的实验条件和资金支持,为产学研合作创造条件。

[15]教育部高职高专产学合作研究与实践项目名单见下表(教高司函[2002]282号):

[16]吕东吉.产学合作研究计划对提升台湾产业技术之功能.科学发展月刊,27(2)

[17]沈观葆.工程学门产学合作计划执行成效分析.科学发展月刊,2005,27(8)

[18]因为研究的过程中,进行在研究的过程中,少不了要进行社会调查、企业内部摸底、市场调查,并提供技术、营销、管理、咨询服务,可获得相关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和需求的第一手资料,为课堂教学提供案例,使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

}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

年,是学院创建全国优质高职院校、朝着“世界水准、中国特色、铜仁标志”的目标而奋斗的关键时期。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贵州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贵州省中长期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年)》等文件,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学院工作的实际,特编制本规划。

“十二五”是学院争创省级、国家级示范校,全面协调发展的五年。在贵州省教育厅、铜仁市委和市政府的领导下,学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抓住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努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顺利通过了国家财政部、教育部示范验收,成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并在收官之年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成为贵州省和国家民委“省部共建”高职院校。

学院确立了“立德树人、以技立业、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按照“与区域发展同步、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的专业建设思路,大力加强国际化办学,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形成以全日制高职教育为主体,集成人学历教育、国际合作、社会培训等多形式、多层次的办学格局。

“十二五”以来,学院教学和生活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学院占地面积1411亩,建筑面积26万㎡。现有生物技术、制药技术等8个校内实训中心;建有生态农业示范园等16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与315个企业、村寨合作建立了实习基地;各类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图书、实训场所等办学基本条件均达到国家骨干院校的建设标准;有线、无线校园网覆盖所有在用建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

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学院现有13个二级办学分院,开设有50个高职专业,打造了药物制剂技术等4个国家级重点专业;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9门。

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建立了主要教学环节的运行标准和实践教学规范,构建了由教学管理机构、教学督导机构和社会评价系统组成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十二五”期间,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各类技能竞赛奖项100项。

教研教改和科研实力逐年加强。学院累计获国家、省部、市厅级各类课题立项258项,获省市科技进步奖、人文社科奖、教学成果奖83项,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发表论文2600余篇;出版专著62部;主(参)编教材110本;设有国家茶产业体系铜仁茶叶综合试验站等18个研发机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民族中兽药分离纯化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民族中兽药与生态畜牧业人才基地”“贵州省民族中兽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先后获批。

大力开展政府订单办学,与县区政府、企业和协会密切合作,开办企业冠名订单班,共建专业、共建实训基地、合作开发教材;与铜仁市质监局、铜仁联通公司等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双证制”并取得显著成效,毕业生“双证书”获证率超过96%以上。

“五元文化、立德树人”,大力开展“四项主题”教育,形成集就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心理教育、社团文化于一体的育人体系;学生的学习、实践、就业、创新创业能力得到增强,招生生源质量逐步提高,每年毕业生就业率均超过95%,位居全省高校前列。

实施“研究生工程”“教授工程”“双师素质教师工程”,双师比和生师比均达到国家骨干高职院校要求。

建立健全各类规章制度;以法人治理机构改革为契机,深化用人制度改革,试行“高职低聘和低职高聘”制度,实行专业带头人、教研室主任负责制,积极探索院内薪酬分配制度,大力推行年度绩效目标考核;建立责权统一、厉行节约的财务年度预算和运行机制,为学院发展提供了经费保障;完善后勤保障体系建设,确保了校园的安全与稳定。

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和技术优势,通过组建应用技术服务中心,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应用技术推广,开辟“惠农快车”“农技120”等,社会服务惠及10万余人次,帮助农户实现了增收致富。

大力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和组织建设,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积极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共有4名优秀党务工作者、13名优秀共产党员受到省市表彰,院党委和31个支部(总支)荣获“五好基层党组织”称号。积极发挥各民主党派、工会和共青团组织的作用,建立教代会和院务公开制度;精心打造“五元文化”高职特色文化校园,先后获评“2012全国职业院校魅力校园”“贵州省首届特色文化学校”。

“十二五”期间,两次在全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估中获得优秀等次;荣获“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荣誉称号;获批全国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试点单位、全国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以优秀等次通过教育部、财政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验收,学院领办的铜仁市中职学校通过“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验收,成为高职、中职“双示范”;作为公办高职院校唯一代表在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在首届《中国职业教育百强》评选中,跻身全国高职25强;荣登核心期刊《职业技术教育》评选的十所2014职业教育年度学校榜首;荣登《2016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咨询报告》“中国专科(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排行榜”全国第64名,贵州省第1名。

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党和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前所未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年)》提出“完善发展职业教育的保障机制,改革职业教育模式”,强调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2014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等六部委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年)》;2015年,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年)》,贵州省颁布《贵州省职业教育条例》。

当前,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被摆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高职教育面临重要机遇,为学院加快改革发展开辟了新环境。

中国制造2025需要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铜仁市委、市政府将突出抓好“大扶贫、大数据”两大战略行动,着力实施“大生态、大健康、大文化、大旅游”四大跨越工程,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四化同步发展,为学院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1)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要求。铜仁市将加快发展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大力培育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发展定位和供不应求的劳动力市场,要求学院在现有的专业对接产业的基础上,加快做强做优特色专业和专业群,为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培养输送高技能人才。

(2)创新型城市建设有助于学院提升科研服务社会能力。国家级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科教园区、科技研发平台、创新成果产业化等的政策,为学院发挥科研创新优势、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推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和良好契机。

1.高职院校竞争日趋激烈。2015年11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出台《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随着高等本科院校朝着应用型高校的转型,高职院校间的生源竞争、教育资源分配竞争、就业市场竞争等势必日益加剧。

2.学院自身竞争力还有待加强。学院虽然取得长足进步,取得了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称号,但与一些兄弟院校相比,学院的综合实力还不够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强,就业质量不高;师资队伍仍然薄弱;学院整体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按照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现代职业教育政策,切实加强党的领导,依法治校,以人为本,强化内涵,质量立校,努力创建全国优质高职院校。

强内涵、提质量、优结构、稳规模,努力创建“世界水准、中国特色、铜仁标志”的全国优质高职院校,并在此基础上打通中职-高职-本科“立交桥”,创建武陵民族应用技术大学。

(1)提升办学层次: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继续培养多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打通中职-高职-本科职业教育,创建本科层次的武陵民族应用技术大学。

(2)稳定办学规模:以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为主,积极开展成人教育和社会培训。至2020年,全日制高职在校生规模稳定在15000人左右。

(3)提高专业建设水平:重点打造以畜牧兽医为龙头的农牧技术专业群、以药品生产技术为龙头的制药技术专业群、以康复治疗为龙头的医疗技术专业群,力争1-2个专业列为国家重点专业群。

(4)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打造优质教学团队:积极推动和始终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与自培,重视中青年骨干教师选拔与培养,畅通学校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互兼互聘渠道,建立完善的教师管理与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教师发展中心作用,建设一支与我院专业办学特色相适应、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素质优良的高技能、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5)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力度,重视职业规划,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开展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跟踪,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活动,要积极引导和推广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投入到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事业,努力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6)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校园基础设施尤其是实训场所的建设,确保生均占有场地和实训场地、校舍建筑面积达到国家标准,教学设施齐全,实训设备先进。到2020年,全面完成学院基础建设。

(7)实训条件建设: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实验实训设备总值(按学生规模15000人计算)达到1.5亿元以上。在校内建成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现代农业观光园、现代茶叶示范园等。

(8)信息化建设:组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实现教学、实训、科研、管理、服务保障等资源的集成与共享;投入3000—5000万元建设智慧校园;建设共享型优质教学资源库;构建数字化科研支撑平台。

(9)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先进教育模式,积极与国外高水平院校合作办学。开展“3+1”、“2+2”等国际合作培养试点,力争与国外合作院校达10所,留学生生源国达30个,留学生规模达到200-300人。

(10)图书馆建设:加强图书馆馆藏建设,优化图书馆阅读环境,提升服务质量,提高阅读率,在倡导全民阅读中发挥积极作用。

(11)附属医院、药厂:加大附属医院的建设和投入力度,力争床位到150个以上,实现年收入达400万元以上,实现教学和临床的良性互动。在药厂建设方面,大力引进资金,转化科研成果,建成一流的集教学、生产、实训为一体的现代药厂,力争年产值在800万元以上。

“十三五”期间科技总经费到位增加50%以上(相对于“十二五”期间,下同);持续提升科技创新成果产出质量与数量,教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成果奖增加50%以上;高水平学术论文数、专著出版及专利知识产权的申报与授权数均稳步增长;教学及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有新突破;科技服务社会能力显著提升,技术性服务收入、科研成果转化项目数量增加50%以上;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

(1)服务大扶贫战略,深入推进教育扶贫,助推精准脱贫。积极开展面向社会的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力争“十三五”期间社会培训规模累计达到150000人次;积极探索政校企合作新模式,深化产学研合作内涵,建立稳定、长期的校政、校企、校校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推进铜仁职业教育集团学校工作,服务地区职教发展。探索社区化办学,开设10门以上社区课程。

(2)服务大数据战略,承接好市政府与NIIT合作项目。筹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电子商务学院,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培养大数据产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服务“大生态、大健康、大文化、大旅游”四大跨越工程和“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四化同步发展,积极配合筹建贵州健康管理职业技术学院,筹建旅游学院;同时,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强抓专业和课程建设改革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尤其生态、健康、文化、旅游、工业、农业相关产业发展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支撑。

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发挥高等院校文化传承职能,服务“大文化”跨越工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炼学院精神文化,建设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加强人文校园建设,以“五元文化”建设为主线,大力实施“四项主题”教育;突出环境教育功能,凸现人文氛围,丰富学生精神生活;将民族特色产品、工艺、文化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将民族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探索发展集民族工艺传承创新、文化遗产保护、高技能人才培养、产业孵化于一体的职业教育,积极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工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建设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1个。

依照国家建设和建成武陵民族应用技术大学标准,“十三五”期间,市政府投入6.7个亿用于完善新校区基础设施建设,新增建设用地300-400亩,新建与改扩建教学、科研、学生公寓、实训基地等设施面积20多万㎡,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和智慧校园建设。

依据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要,配齐配足教学仪器设备,每年实训设备投入不低于2000万元,到“十三五”末,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到1.8亿元,生均1.2万元,建成1-2个国家级重点实训基地,3-4个省级重点实训基地。

重点建设以生产性实训为主的集教学、科研和新技术推广为一体的实训基地(建设总面积4.4万㎡),采用全新运作模式,引进技术领先、专业对口、热心职业教育的企业,采取多种经营形式,实现二级学院与工业园区一体化、专业教师与工程技术人员一体化、理论教学与实训一体化,使之成为区域示范性实训基地。

在药物制剂技术、畜牧兽医、设施农业技术、茶叶生产加工技术等个国家级重点专业基础上,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重点打造集教学、培训、鉴定检测、技术服务、生产经营于一体的多功能实训基地。

深化校企合作,利用校外实训资源,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力争在“十三五”末新增100个产教深度融合的校外合作企业,实现每个专业至少有3个以上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

推进实施“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服务发展为宗旨、促进就业为导向,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合作育人;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化专业内涵建设,推进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改革,着力培养杰出技术技能人才,从而提高我院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建设一批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贯彻落实《贵州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及配套文件,推进实施分类考试招生;面向行业和终身教育做好学历和非学历继续教育工作,扩大继续教育规模和占学院教育规模的比例,建设一批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继续教育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做好成人职业技能培训。

以服务经济转型升级、服务企业技术技能积累、服务企业职工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加快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为宗旨,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和协同创新,加强技术技能积累,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提高学院对区域产业发展的贡献度。

1.大力引进和培养具有行业影响力的高技能、高层次人才;启动“技能大师引进与培养计划”引进和培养技能大师;制定《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名师评选及管理办法》,培养一批在国内、省内、区域高职院校中有较大影响力的教学名师。

“十三五”期间,引进国家特支计划(万人计划)人才1名,有影响力的行业带头人1名,国家重点专业学术带头人1名;培养国家级教学名师(万人计划)1名、省级教学名师3名、省级技能大师3名,重点支持建设4个“教学名师工作室”和3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引进博士研究生30名、硕士研究生120名。

2.构建促进青年教师发展平台,加强青年教师队伍的培养。进一步完善《铜仁职业技术学院青年骨干教师选拔与管理办法》,每年重点遴选50名素质优良、有发展潜力的青年优秀教师作为后备骨干人才重点培养;建立青年教师发展中心,安排专项经费,帮助青年教师制订和落实与学校发展相结合的个人发展规划。

“十三五”期间,培养出3名有突出贡献的省级中青年专家,培养院级青年骨干教师150名。

3.提高教师双师素质,完善兼职教师管理,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与大中型企业合作建设“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从企业中柔性引进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精湛专业技能的技术专家和管理人才;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为抓手,以国家级、省级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为依托,以校企合作项目为载体,组建和培育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

“十三五”期间,建设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建设15个校企共育“双师素质”教师基地,学校“双师素质”教师在专任教师中的比例达到85%,新增企业兼职教师100名。

4.建立健全学校教师准入标准和教师专业标准,完善教师激励与约束机制。建立和完善《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准入标准》,把师德考核摆在教师考核首位,将教学质量作为教师考核重要指标;完善《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奖励性绩效分配办法》和《年度绩效目标考核实施办法》;成立由学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组成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每年投入师资建设工作经费不低于800万元。

5.大力实施师资队伍国际化项目。制定《铜仁职业技术学院选派出国(境)进修人员管理办法》和《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十三五”期间,引进海外高水平人才1名,每年组织10-20名专业教师参加境外中长期培训,邀请境外专家或教学团队来我校讲学讲座每年不少于1人次。

推进“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通过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合作育人水平和合作育人质量;落实“省部共建”协议,加强与国家民委直属高校和贵州省属高校的战略合作,拓展学院办学领域,提升办学层次;探讨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国际合作网络,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质性扩大国际合作办学,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标准充实教学内容,利用国(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国(境)外合作办学;引入国(境)外合作办学项目,创办国际职业资格认证机构;促进中国文化、中国技术走出去,提升学院的国际影响力。

以区域绿色产业、新兴战略支柱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导向,以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激励机制、增强自主创新动力为手段,以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有效汇聚为保障,以核心技术攻关为突破口,以协同创新为载体,组建满足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中心;加强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学科为主体的科研平台建设,探索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行业产业和区域发展的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吸引有一定研发经验的高端科研人才,领军打造专业知识结构合理的研发创新团队;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聚集创新资源,与当地支柱产业中重点企业或产业化基地深度融合,成为促进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大幅提升学院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

根据中央、省关于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精神,结合自身的实际,打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进一步深入探索符合高职教育的文化育人之路。以创新和丰富“五元文化”教育为载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成才和成功,推进学院文化传承与创新,提升学院文化育人水平和质量,发挥职业教育在文化育人和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作用。坚持把握育人原则、在实践中创新方法、不断提高和增强校园文化育人的实效性,赋予师生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激励师生不断反思、不断超越。继续秉持“明德、求真、笃行、自强”的校训和“求真务实、自信自强”的校园精神,以立德树人、以技立业、服务社会为办学理念,围绕“两点”(知识、技能)、“三节一月”(长征火炬节、技能展示节、传统文化艺术节、校园文化活动月),开展“四项主题”(热爱生命教育、艰苦奋斗教育、立志成才教育、感恩教育)教育活动等,精心构建“五元文化”(先进文化、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职业文化、黔东文化)高职德育工作模式,倾力为区域建设和发展培养输送高技能人才。

推进实施“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以强化教育教学管理为重点,推进“三定”改革,进一步更新管理理念、完善制度标准、创新运行机制、改进方式方法、提升管理水平,构建质量提升保障体系,发挥管理工作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引领和保障作用;健全明确可操作、易检查的学院教学常规管理制度。

创新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实行“党委统一领导、院长依法治校、理事会协调监督、专家潜心治学”的协调运行办学体制;建立由行业、企业和社区成员参与的理(董)事会,发挥其咨询、协商、审议、监督等职能;中职学校贯彻落实好校长负责制;学院定期召开教代会、学代会、团代会;建立专业建设委员会、教学工作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等;按照定编、定岗、定责原则,竞聘上岗、合理流动;通过广泛调研、科学论证,制订学院法定程序;按年度和部门分解规划任务,明确责任、细化分工,有效组织实施。

完善制度建设。不断完善现代职业院校制度,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强化制度落实,明确落实管理制度、标准的奖惩机制;建立规划落实情况督促检查工作机制和反馈机制,完善考核机制。

建立质量保证体系。不断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健全全员参与、全程控制、全面管理的质量保证体系;建立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学院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与分析,进一步完善学院质量年度报告制度。

深化二级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落实二级学院自主权,强化二级学院运行机制,创新二级管理的自主治理机制,健全二级学院自我发展机制,营造良好的二级管理环境;理清学院、二级学院两级权责配置及实现方式;建立、完善与二级管理体制相适应的财务管理体制;建立切实有效的二级管理运行制度,健全二级管理保障机制,调整学院、二级学院和职能部门职责。

提升管理队伍能力。以提升岗位胜任力为重点,制订并实施管理队伍能力提升行动计划;科学制订各类管理人员培养培训方案,完成一轮管理人员全员培训;搭建学习平台,建立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强化激励保障,形成有利于优秀管理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

提高管理信息化水平。树立“大数据”意识,加快信息化技术系统建设,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机制,增强信息化管理素养和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强化管理信息化整体设计,健全管理信息化运行机制,提升管理信息化应用能力,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力度,加快推进《学院数字校园建设方案》的实施,促进管理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依托现有的铜仁职业教育集团学校,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技术技能人才系统培养机制为重点,以高职引领中职为核心,着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整合现有优质资源,促成优质资源共享,实现铜仁职业教育集团学校的有效运作。

创建武陵山区农业职教集团。以服务武陵山区山地特色农业为宗旨,以畜牧兽医、设施农业与装备、园艺技术等涉农类专业为纽带,以产、学、研一体化为途径,以实现资源共享、校企合作为目的,由武陵山区涉农类中高职院校、行业协会和农业相关企业单位,按照平等、互利、自愿的原则,依托“政、行、企、校”合作新机制,采用集约化管理和开放式发展策略,创建武陵山区农业职教集团,制定单位成员理事会制度,力争打造农业职教集团理事会成员间优质资源的高效共享,有效信息的无碍交流,共同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建成“互联网+农业”开放性实训基地。坚持与行业、企业的密切合作,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按照“生产型”“仿真型”的实训基地建设原则,围绕涉农类专业、电子商务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建成集教学、培训、技能竞赛、技能鉴定、生产性实训及社会服务为一体的“互联网+农业”开放性实训基地,为铜仁职业教育集团学校和武陵山区农业职教集团的健康发展运作提供有力保障,助推智慧农业、精细农业、高效农业的发展。

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按章程办学,深入推进依法治校。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素质和岗位履职能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立德树人的办学理念,扎实推进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

以构建同学院建设发展相适应的治理体系为目的,推进学院管理体制改革;以激发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和创新活力为目的,推进学院管理机制建设;以激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为目的,推进专业教学运行机制建设。

以“省部共建”为平台,以争取项目为手段,以引进企业资本为补充,积极争取财政和社会投入;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目的,加强预决算管理和内部审计,确保重点建设项目资金足额及时到位。

1.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

2.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实训基地建设规划

3.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专业建设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高校办学水平和层次的重要标志,对带动和促进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加强学院专业建设、优化专业结构,构建有竞争优势、特色鲜明、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建设质量,特制定本规划。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国务院关于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以及《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等文件精神为依据,根据“与区域经济发展同步,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的专业建设思路,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形成特色的要求,及时跟踪市场需求变化,对现有专业适时调整、优化和提升,为铜仁市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高端技能技术型专门人才。

经过5年的专业建设,在已经形成的农、医、管、药、文、工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基础上,到2020年,专业数控制在50个以内,在4个国家级重点专业基础上,重点打造以畜牧兽医为龙头的农牧技术专业群、以药品生产技术为龙头的制药技术专业群、以康复治疗为龙头的医疗技术专业群,力争1-2个专业列为国家重点专业群。

1.结合区域经济优化专业结构。

主动适应铜仁市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接区域经济发展与行业企业的需求,坚持每年到铜仁市各区县和行业企业开展专业调研,根据铜仁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需要,结合人才需求状况分析结果和企业意见,优化专业结构,整合核心资源,提升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效益和人才竞争力。适时优化专业结构,突出专业群建设。力争在2020年,招生专业数控制在50个,打造2个国家骨干专业。

2.重点建设和全面建设相结合,着力打造优质品牌专业。

建立一般专业、重点专业、示范专业等三级专业建设体系,用示范专业做引领,用重点来带动。学校出台优质品牌专业建设方案,到2020年,建成4-6个省级骨干专业,3-5个省级重点专业群,院级重点建设专业4-6个,国家级示范专业2个,院级示范专业4-6个,由以上专业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其他专业(群)的共同发展,从而使学院的专业布局和结构更具有竞争力。

3.深化重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和完善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紧贴区域产业发展,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与高新区、大龙微软实践中心等企业共同培养学生,探索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4.制定特色鲜明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区域产业发展需要,针对职业岗位的现实及发展要求,结合行业职业标准,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并组建适于学生就业岗位纵、横发展的教学标准体系。

5.深化项目任务型课程建设与改革。

完善课程负责人制度和课程建设成果奖励制度,实施任务驱动课程教学模式,与企业共同构建以核心课程为重点、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为品牌、特色课程为亮点的项目任务课程体系,突出培养学生胜任力,引导学生学习力、创新力的形成,开发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成4-6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成1-3个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建成100门网络课程。

6.推行“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进一步推行“专业+项目+农户”、“教师+基地+学生”等产学结合模式,以及田间地头、畜禽圈舍、工场车间等多种课堂形式,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悟、悟中强。

学院采取一系列保障措施以建立专业开发和结构调整动态机制,构建适应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体系;在教学模式上,基于“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建立和创新专业教学模式;在课程开发上,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要求,全面推进课程开发,逐步完成各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品牌专业的能力课程开发,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在教学管理上,加强管理,使人才培养质量、教学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较大提高,使得人才培养处于同行业国内领先水平,整体办学水平走在全国同类院校的前列。具体措施如下:

(一)转变观念,落实组织和制度保障

加强学习,转变观念。加强高职教育思想观念的学习,帮助教职工深入认识和把握高职教育教学规律。积极开展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加强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教学手段、质量监控与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广泛学习和借鉴兄弟院校的先进办学经验,为专业建设提供有力指导和支撑。

理顺机制,提供保障。发挥学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系(专业群)专业建设委员会和各专业建设小组的作用,完善专业的论证、规划、申报、建设、评估等工作制度,理顺相关工作机制,促进专业建设顺利推进。

(二)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加快推进课程改革

积极开展课程建设。学院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工学结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改革全面铺开,并按照学生正常职业发展阶梯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初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做”三者有机结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职业综合素质培养的教育教学思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优质核心课程及配套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源的建设。实行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考证接轨,学院所开设的有职业资格证书的专业全部实行“双证制”。

坚持“就业导向,能力本位,面向学生职业生涯”的课程建设方针,按照“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相结合,课程建设与课程评估相结合,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分阶段、分层次地开展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工作”的建设思路;在课程内容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专业课程;在课程类型上注重不同教学范型之间的渗透和互补。

(三)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各专业成立以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和专家为主体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全过程,促进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使专业与职业结合更加紧密,专业与市场需求更加吻合。同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找准每个专业的定位,以就业为导向,采取专业设置和企业需求相结合,技能训练和岗位要求相结合,培养目标和用人需求相结合的措施,构建与社会发展和学院特色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学院在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和对话同时,不断推广“订单式”、工学交替,积极探索“开放、多元”和“学生主体、任务引领、能力本位”,并逐步形成“面向学生职业生涯,深化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探索以能力为本的课程教材建设

切实抓好教材建设。完善教材的选用、编写管理制度。选用质量有保证的全国高职高专规划教材。鼓励教师参加全国规划教材的编写工作,资助教师编写校内特色教材,尽快将本专业的优秀学术成果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校企合作编写校本教材40本。积极推进课程内容整合,调整专业课与选修课、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增强市场适应能力。切实抓好教材建设,完善教材的选用、编写管理制度。鼓励教师参加全国规划教材的编写工作,资助教师编写校内特色教材,开展与各有关课程配套的教学大纲、教材建设工作,优先选用优秀教材或近3年出版的规划教材。对发展迅速和应用性强的课程,要不断更新、整合教材内容。

(五)积极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

“十三五”期间,加强教学改革研究,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推广“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争取“十三五”期间成功申报校级教改课题30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5项、校级教学成果奖20项。积极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探索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课堂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完善“多证书”制度,实施一书多证制,把双证书教育纳入教学,重视技能考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六)强化教学制度管理,提高教学工作运行效率

健全和完善各项教学工作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加强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加强教学各环节管理,把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完善学院三期教学检查和教师教学业绩考核机制,把教师承担教学工作业绩和成果作为聘任(晋升)教师职务、确定薪酬的必要条件。建立健全两级教学管理制度,加强系(部)教学管理。

经过“十二五”期间的建设,我院各类校内实验实训室148个,校内实训基地面积6.8万㎡,实验实训设备总值8100万元,设备总数8600台(件),其中大型设备数145台(件)。学院共签约校外实习实训基地315家,校内外实训基地基本适应教学需要。

学院与铜仁市政府、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大兴高新区、大龙开发区政府、铜仁市发改委以及铜仁市质量技术监督检测所、贵州省道兴检测公司合作,在园区和校内建立了“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基地,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技术、会计电算化、农产品质量检测和建筑工程技术等专业在基地开展生产性实训,企业技术员指导,学生直接参与企业工作,师生共同设计生产,教学与生产同步进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虽然学院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学院和产业发展还存在较大差距。如产业结构调整增速和技术升级加快,导致专业调整和专业教学内容不断更新,给实训基地的建设带来挑战;实训基地建设的特色优势不够明显,现有实训基地不利于专业群建设和资源共享;教学仪器设备数量及实验实训工位数量还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校外实践基地质量及利用率有待提高。

以国家及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引,按铜仁市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积极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先进经验,坚持以服务学生、服务企业、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重点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为突破口,坚持产教融合、补齐短板、系统推进内涵建设,以创建全国优质高职院校,实现“世界水准、中国特色、铜仁标志”高职院校为目标,建成一批设备条件先进、管理科学规范,集教学、培训、鉴定检测、技术服务、生产经营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特色鲜明的实训基地。

(一)统筹规划,资源共享

实训基地建设必须结合铜仁及武陵山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结合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需求,结合区域重点产业集群,按照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的要求,统筹规划,重点建设,建设一批能够彰显特色,资源共享,集教学、培训、职业技术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实训基地。

(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实训基地建设必须与生产实践紧密相连。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实现实训基地多功能。在实训基地规划、建设、运作中必须加强与企业联系,反映企业实际需求,使之成为校企合作的载体、产学结合的平台,从而体现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服务行业企业的功能。

(三)注重效益,持续建设

实训基地建设应与学院人才培养规模和区域经济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状况相匹配,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在保证完成实践教学的前提下,创新实训基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行专业化生产经营、企业化服务管理,形成管理、运行、发展的长效机制,使其成为集教学、培训、生产、经营、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教育实体,确保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一)完善校内实训条件建设

 “十三五”期间,学生规模按15000人计算,每年实训设备投入不低于2000万元,到“十三五”末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到1.8亿元,生均仪器设备值为1.2万元,建成1-2个国家级重点实训基地,3-4个省级重点实训基地。

重点建设以生产性实训为主的集教学、科研和新技术推广为一体的实训基地(建设总面积4.4万㎡),采用全新运作模式,引进技术领先、专业对口、热心职业教育的企业,采取多种经营形式,实现二级学院与工业园区一体化、专业教师与工程技术人员一体化、理论教学与实训一体化,使之成为区域示范性实训基地。

学院将在药物制剂技术、畜牧兽医、设施农业技术、茶叶生产加工技术、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技术、医学检验技术6个国家级重点专业基础上,重点打造以畜牧兽医为龙头的农牧技术专业群、以药品生产为龙头的制药技术专业群、以康复治疗为龙头的医疗技术专业群,力争2个以上专业列为国家示范专业,着力服务好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服务好大数据、大健康、大文化、大旅游产业,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集教学、培训、鉴定检测、技术服务、生产经营于一体的多功能实训基地。

(二)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深化校企合作,利用校外实训资源,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力争在“十三五”末新增100个产教深度融合的校外合作企业,实现每个专业至少有3个以上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

根据《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年)》等文件要求,为满足全院实践教学需要,提升学院内涵,更好地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强化校内生产性实训,加快创建全国优质高职院校,通过政府、企业和学院投入10679万元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同时,以校企合作为平台,紧紧依托职教集团、行业企业和校友,按照学院、二级学院及专业三个层级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实现实习基地跨学院、跨专业共享使用,建成能满足学生顶岗实习要求,又能成为专业教师实践能力锻炼和提高的教学实践园、科学实验园和高新技术示范园,实现每个专业有3个以上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

(一)建设以生产性实训为主的教科技术园

“十三五”期间,学院重点建设现代化的集教学、培训、生产经营、职业技能鉴定、技术开发与服务于一体的开放式多个生产性中心。中心采用全新运作模式,引进技术领先、专业对口、热心职业教育的企业,实现园区与二级学院一体化、专业教师与工程技术人员一体化、理论教学与实训一体化。园区建设采取筑巢引凤型——学院提供场地,企业投资兴建车间、提供技术信息和技术人员;来料加工型——学院生产性实训基地提供场地和设备,企业提供产品技术和工程技术人员;企业赞助型——吸引市内外企业赞助;创业孵化型——鼓励师生开办公司;共同经营型——采用灵活机制,吸引企业与二级学院、学院合作经营等形式进行运作与管理。真正实现政校企深度融合、高度对接,使其成为铜仁市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的助推器、加速机,成为铜仁市高技能人才培育的孵化器,成为校内学生和企业员工实习实训、顶岗实习、在职培训与进修的重要基地。

(二)建设以重点专业为核心的专业群实训基地

以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为契机,在已经建成的实训基地基础上,实施“增、改、扩”的建设计划,重点建设专业群实训基地。“十三五”期间,在现有基础上,投入设备经费10679万元,整合、改造、扩充校内实训基地,实施突出重点、强化管理的建设手段。重点建设好以药物制剂技术、畜牧兽医、设施农业技术、茶叶生产加工技术、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技术、医学检验技术等重点专业为核心的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急需的专业群实训基地。

各专业群实训基地完全按照“产学合作”模式进行建设,形成“教学、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生产经营”于一体的多功能实训基地,并建成1-2个国家级重点实训基地,3-4个在全省有辐射影响力的示范性实训基地。

加强与行业企业、协会(商会)合作,提升与企业生产的深度融合。通过联合共建,互惠互利,加大实训基地高新技术含量,拓展基地功能,使大部分基地成为教学、培训、鉴定检测、生产经营和技术服务等一体化的综合性实训基地,实现与企业的深度融合。

(三)建设以实训基地为依托的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和产品检测中心

“十三五”期间,争取每个专业群实训基地都有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能开展多样短期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努力实现年均培训量达到20000人次。争取2-3个实训基地在条件成熟时申请检验检测资质,对社会提供检测服务。实现专业群实训基地的对外技术服务、生产经营功能。

(四)引进名师名室名企入校

在目前已建立的2个省级茶艺大师工作室基础上,引进萧笛、苗绣等,加强名企与专业的联系,加强名室与实训基地的联系,加强名师与学生的联系,引进一批市内外有影响力、技术领先、热心职业教育的名师名室名企入驻校园,在校内建立工作室,向相关专业学生亲授技艺、培训教师、指导专业建设,在培养传承人的同时制作产品,使工作室成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场所。

(五)依托实训基地建设应用技术研究所

充分利用实训基地的软硬件设施和人才、技术、信息、资源优势,建设营养健康、工程建筑、生态旅游、特种养殖(种植)、电子商务5个研究所,并使之成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一部分,与企业共同开展新技术研发、高技能和新技术推广与培训,为铜仁及武陵山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持。

(六)建设一支稳定的双师型实训师资队伍

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将专业教师送到企业进行生产训练,提高实训教师的实践能力,力争实训教师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率达95%以上,积极引入行业专家、技术能手到校担任实训教学任务,构建一支稳定的“双师型”结构的实训教师队伍。

为了确保实训基地建设规划的顺利实施,学院对基地实行学院、二级学院两级管理体制。学院组织院领导、行业企业专家、相关部门成立专门的实训基地规划建设实施领导小组,结合铜仁市及武陵山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开展行业企业人力资源需求调研,统筹规划,充分论证,科学制定学院各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和分年度实施方案,并对基地的规划、建设、运行进行指导、管理和监督;相关专业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具体负责基地的日常运行管理,保证计划实施。

制定学院、二级学院两级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工作职责,明确职责范围,根据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健全和完善实训基地各项管理制度,建立规划实施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明确责任分工,追究失职责任。通过一整套规范的制度和科学的运行管理,使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工作顺利实施,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十三五”期间,学院在每年投入购置教学仪器设备不低于500万元的基础上,抢抓国家及地方支持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及“省部共建”机遇,主动争取政府支持,加强实训基地的基础设施、设备、教学、师资、生产等方面建设。同时,根据学院发展实际,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吸引企业投资,联合开发,共同建设,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筹资模式,实现实训基地建设投入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积极推动和始终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与自培,重视中青年骨干教师选拔与培养,畅通学校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互兼互聘渠道,建立完善的教师管理与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教师发展中心作用,最终建设一支与我院专业办学特色相适应、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技能、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一)大力引进和培养具有行业影响力的高技能、高层次人才

高技能、高层次人才对师资队伍建设具有强大的示范和凝聚作用。围绕学科建设与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引进、培养一批师德高尚、治学严谨、学术造诣深厚的高技能、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着力打造优秀教学团队和科技创新团队。

1.大力引进有影响力的万人计划人才、行业带头人。根据学校发展规模和专业建设需求,进一步修订完善《铜仁职业技术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与管理办法》,大力引进在国内有重要影响力的行业带头人,为高等职业教育行业人才搭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技术应用平台,设立专项资金,提高待遇,留住人才;大力引进专家、教授、博士等高学历、高职称人才,重点在万人计划人才、国家教学名师有所突破,提高和优化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

2.重视教研室等基层教学组织的创新和改革作用,加大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按照《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带头人选拔与管理办法》,在校内遴选一批教学、科研能力突出的优秀人才,通过校内专业建设、企业技术应用、地方社会服务、科研团队创新等途径进行培养,培养一批在行业企业有一定影响力、在专业建设方面起引领作用的专业带头人,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方面起到中坚力量的骨干教师。

3.引进和培养教学名师、技能大师。启动“技能大师引进与培养计划”,制定“教学名师工作室”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制度,从国内外知名高校聘请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学者,从企业、民间聘请一批优秀的行业专家、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到校任教;制定《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名师评选及管理办法》,重点培养爱岗敬业、师德高尚、教学效果优秀、科研成果突出、在本专业领域有一定影响的教师,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提升的条件,通过重点扶持、海内外研修、校企工育等多种方式,培养一批在国内、省内、区域高职院校中有较大影响力的教学名师。

4.“十三五”期间,引进国家特支计划(万人计划)人才1名,有影响力的行业带头人1名,国家重点专业学术带头人1名;培养国家级教学名师(万人计划)1名、省级教学名师3名、省级技能大师3名,重点支持建设4个“教学名师工作室”和3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引进博士研究生30名、硕士研究生120名,优化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

(二)构建促进青年教师发展平台,加强青年教师队伍的培养

青年教师是我院师资队伍的有生力量,是学校未来发展的储备军,建设好这支队伍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1.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实现其快速成长。

进一步完善《铜仁职业技术学院青年骨干教师选拔与管理办法》,重视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优化新教师岗前培训,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做好“以老带新”工作;重视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培养,设立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鼓励和扶持青年教师提高科研水平;努力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大力推进青年教师下企业锻炼制度,引导和鼓励教师深入生产一线,提高实践能力;切实抓好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扩大青年骨干教师的选拔范围和数量,促使青年教师中的骨干提高水平,带动和影响整个青年教师队伍的快速成长;每年重点遴选50名素质优良、有发展潜力的青年优秀教师作为后备骨干人才重点培养。

2.建立青年教师发展中心,完善青年教师发展平台与机制。

以有效促进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专业化发展、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建立教师发展中心,中心设在教学工作部,安排专项经费。落实教师发展规划,制订学校教师发展分类指导方案,特别是帮助青年教师制订和落实与学校发展相结合的个人发展规划;组织专题培训,对教师开展师德培训,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落实教师岗前培训制度,帮助青年教师掌握教师的职业特点和要求,掌握高等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方法和技能,提高青年教师的责任意识和基本业务素质;通过挂职锻炼、社会实践、专科进修、短期访学、示范教学、学术报告等多种形式为青年教师提供并创造更多培训机会,使其学习先进理念、提高实践能力、增强创新能力;评估教师教学水平,协助学校教务管理部门、各二级学院开展教学评估,通过观摩、听课、座谈会等形式,收集与反馈给教师本人的教学意见,对其能力成长与教学水平进行个性化评估,帮助教师健康成长;推进研讨交流。组织教学专题研讨和教学观摩咨询活动,促进教师间的学术、教学和科研交流。

3.“十三五”期间,培养出3名有突出贡献的省级中青年专家,培养院级青年骨干教师150名。

(三)提高教师双师素质,完善兼职教师管理,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1.进一步修订完善《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管理办法》,制定《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双师素质”教师认定和管理办法》,明确双师素质的资格认定及培养方式,从制度上确保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和合作的大中型企业建设“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坚持以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为主要途径,加强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专业教师每人每年下企业开展人才需求调研、社会实践活动及挂职锻炼不少于1个月,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提高“双师”素质。

2.制订《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柔性引进企业行业专家人才管理办法》,构建学校与行业、企业互动平台,打通校企人力资源共享的通道,实施多种形式的企业人才引进战略,从企业中柔性引进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精湛专业技能的技术专家和管理人才,参与学院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教学、科研项目等工作。

3.完善《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校外兼职兼课教师聘用和管理办法》,按照德能并重原则,对校外兼职兼课教师进行动态化管理,进一步完善《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校外兼职兼课教师聘用和管理办法》,建立兼职教师的数据资源库,建立企业专业带头人、专业教学、创新创业导师等兼职教师资源库;提高兼职教师的待遇,从制度和经费上支持企业兼职教师到我院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同时加强对兼职教师的监控管理,保证兼职教师的教学质量。

4.注重“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积极打造以教学名师和行业专家为核心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为抓手,以国家级、省级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为依托,以校企合作项目为载体,组建和培育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制定《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优秀教学团队、科研团队建设管理办法》,对优秀教学团队、科研团队给予政策支持和经费资助,实施项目化管理,明确目标要求、严格考核验收。

5.“十三五”期间,建设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建设15个校企共育“双师素质”教师基地,学校“双师素质”教师在专任教师中的比例达到85%,新增企业兼职教师100名。

(四)建立健全学校教师准入标准和教师专业标准,完善教师激励与约束机制

1.建立健全学校教师准入标准和教师专业标准。

教师职业准入标准的制定,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制定完善的教师准入标准,才能制定有效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设计合理的工作定额和薪酬标准。针对高职教育特点及学院发展实际,围绕从业准入标准和执业准入标准两个方面建立和完善《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准入标准》,其中从业准入标准包括教师职业道德标准、基本的学历要求、教师职业资格要求、技术行业职业资格要求;执业准入标准包括教师岗前培训与上岗标准、教师相应等级岗位标准及任职要求,教师教学考核标准以及不同岗位的进退标准。

教师专业标准是教师能够顺利完成高职教育教学所应达到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基本要求,建立健全教师专业标准是提高教师教学育人质量的重要条件,根据高职教育特点及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围绕教师专业品质素养、专业知识结构、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等五个方面,按照岗位和专业的不同制定并完善《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专业能力标准》。

2.把师德考核摆在教师考核首位、严把教师选聘考核思想政治素质关。

坚持把师德教育摆在师资队伍建设标准的突出位置,引导和鼓励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强化教师责任意识,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自觉担负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教育,坚决纠正学术造假、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和不正之风。完善师德考核办法,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把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聘用、年度考核、职务评聘、学习进修、评优选先等重要内容和依据,制定《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师德考核办法》,实行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

把思想政治素质作为教师选聘考核的基本要求,贯穿到教师管理和职业发展全过程,坚持思想政治素质与业务能力并重考核。

3.将教学质量作为教师考核重要指标。

支持教师开展课堂课程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建立健全教学工作量评价标准,将教师考核重点回归到课堂教学质量,明确不同职称各类教师承担课程的课时要求,完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多维度考评教学规范、教学运行、课程教学效果、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获奖等教学工作实绩;形成重视教学的工作导向,提高教师教学业绩在校内绩效分配、职称(职务)评聘、岗位晋级考核中的比重,充分调动教师从事教育教育、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性,最终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4.制定科学、全面、合理的教师激励和约束机制。

坚持“以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发展为本”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完善《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奖励性绩效分配办法》《年度绩效目标考核实施办法》,全面合理地对教师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专业建设等工作业绩进行考核评价,充分发挥评价机制对教师的激励和约束作用。严格教学工作考核,突出教育教学业绩,建立健全教学工作量评价标准和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建立合理的科研评价机制,坚持服务区域经济、注重实际贡献的导向,建立合理的科研评价周期;重视社会服务考核,综合考核教师参与学科建设、人才培训、科技推广、专家咨询和承担公共学术事务等方面的工作;将教师专业发展纳入考核评价体系,鼓励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到国内外高水平院校访学研修;建立考核评价结果反馈机制,切实维护教师权益,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5.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组织领导。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成立由学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组成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全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及时研究和解决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每年投入师资建设工作经费不低于800万元。积极推进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管理工作重心下移,强化二级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的基础和能动作用。

(五)大力实施师资队伍国际化项目

随着我院国际化办学的快速发展,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势在必行。制定《铜仁职业技术学院选派出国(境)进修人员管理办法》和《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学校通过选派留学、短期进修访学、与国外科研院所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邀请海外知名专家讲学等多种途径大力提高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十三五”期间,引进海外高水平人才1名,每年组织10-20名专业教师参加境外中长期培训,邀请境外专家或教学团队来我校讲学讲座每年不少于1人次。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校企合作一定会有工作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