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置地的二期还有小户型吗?

大概十多天以前,我参加了一场香港置地的发布会。

在巨大的LED屏上,香港置地说,它到重庆已经有15年了。

15年,已经是很长一段时间,15年前我在江湖上的名号还不是溉澜溪彭于晏,而是毛线沟王源。

在我个人看来,过去15年的香港置地,日子还是比较好过的——至少比大部分同行都要好过。

一是因为它的项目本身很强。

在这15年内,在重庆销量排名前十的开发商里,它参与过开发的项目数量是最少的,江与城、约克郡、长嘉汇、公园大道、新江与城——数完了。这些项目普遍位于中心地段、占地动辄千亩、总建筑体量动辄百万方、配套商业动辄20万平米以上,有的临江、有的直接看两江交汇、有的一线临公园、有的坐拥双子湖……都是开外挂的套路。

过去十几年,房地产行业的流行词是扩规模和高周转,所以在市面上,到处都是一边打着左转弯灯、一边向右拐的开发商,嘴上说的都是客户至上、眼里看的都是成本账,行情一旦有个风吹草动,多数开发商都会选择把户型面积做小、把配置标准降低,通过低总价去换销售额。

在这种背景之下,香港置地这种专做大盘、专做改善型产品的开发商,很多时候面临的竞争,反而不那么激烈。香港置地的部分产品,交付之后来看,实际呈现效果也一般,但是整体拉通来看,比市场上的同价位同业态产品,还是要高出半个身段。

改善型市场,原本应该是很难做的,因为它的主力客户群是小康往上富豪未满的阶层,这个阶层相比真正的有钱人、以及没房子住的刚需,是比较缺乏定性的,有钱人喜欢就买、刚需不得不买,市面上最犹豫最纠结的,就是所谓的中间层。

因为他们有点钱又不多,并且普遍有房子住,只想吃补药、不想吃泻药,想赚钱、但更怕买错几手回到解放前。所以行情冷的时候,他们比谁都稳得起,总觉得房价还要降,钱在自己口袋里老子才不慌;行情热的时候,想法又特别多:究竟是该给一家人买套改善房呢?还是给孩子单独买套学区房呢?又或是买两套公寓之类的小户型纯投资呢?——纠结得一逼。

在这个比较难做的市场,过去15年,香港置地之所以能混得顺风顺水,除了几个楼盘本身比较强大以外,主要原因就是虽然蛋糕分量少,但吃的人更少。

这个世界上最有意思的事情之一,就是很多事情都有两面性,很多所谓商业机会之所以能出现,往往都是因为多数人觉得这里没有机会。

学好辩证法,走遍天下都不怕。

我并不是说,香港置地在产品上、技术上没付出过什么努力,事实上在我接触的公司里,香港置地是为数不多的、每隔两三年时间、就要对旗下各种业态产品做一次系统性升级的开发商,包括户型、建筑立面、公区装修、精装房的装修标准、智能化配置……等等,以下这堆图,不是凭空来的。

一直以来,我个人对这家公司抱有一些好感,觉得它比较稳健、比较有底线、在品质上也不断有所追求,但与此同时,我也觉得它多少有点无趣,因为15年来它似乎从来都没变过:不变的做大盘、不变的抓改善、中庸的建筑、四平八稳的宣传……

比如它在产品上的做法,有点象汽车行业里流行的中期改款,一款车卖了两三年以后,往往会增加一些配置:改个大灯、整个触摸屏、加个无钥匙进入系统座椅通风……等等,产品力是有提升,但很难给人带来全新车款亮相的那种惊喜。

虽然最近几年,香港置地有过两次,让我感到有点意外。

第一次大约是在2015年,香港置地宣布在旗下长嘉汇、公园大道、约克郡三个项目内,每年要推出150套左右600万以上级别精装大平层,当年整个重庆500万以上精装大平层的年销量,怕是都不到100套,那一次的发布会让我隐约觉得,这家公司在策略上、也许并不像我想象的那么保守,它一直以来的改良主义和四平八稳,也许只是由于它觉得这是一种比较务实的选择,因为这些不断的改良,加上几个项目本身的规模和资源条件,在重庆的中高端市场上,已经足以吃得开了。

第二次是弹子石老街开业,实际呈现的效果,比我想象中要更好更潮。

但总体来说,“变”是少数,“不变”才是它的主旋律,罗西西和我在一起也刚好15年,这15年间她也做过大概十几顿饭,我总不可能因此就昧着良心说,她是一个勤劳贤惠的人。

但是,从2019年开始,进入重庆15年的香港置地,如果延续不变的主旋律、延续改良主义的产品套路,很可能已经不够了。

其一,目前土拍市场上的新地块,容积率普遍都偏低,天生就适合做洋房板楼之类的产品,很多地块注定就是做改善型产品的,无论最后它们落到哪家开发商手里。所以,改善型市场的竞争,注定会越来越大。

其二,过去15年的这几个大盘,开发都已经过半、有的已经接近尾声,公园大道、长嘉汇、约克郡,这些位于城市中心、资源优势突出、体量动辄上百万、凭借规模和资源就可以自带流量的楼盘,在未来的土地市场上,很难再有供应了。2019年,香港置地即将亮相的几个全新地块,全部在大竹林到礼嘉沿线,都有特色景观资源,无论是地段条件还是资源条件都不差,但是由于规模原因、以及竞争对手数量倍增的现实,它们很难象约克郡长嘉汇那样,从亮相直到收官,都注定是市场焦点。

所以从2019年开始,香港置地很可能既不变,也要变。

不变的,是它对改善型市场的坚守,好不容易积累下来的一点地位,好不容易抢下来的一块阵地,没有轻易放弃的道理。

需要变的,是它在改善型市场的打法,百万方的大盘没机会做了、竞争对手越来越多了,如果再不拿出一些新套路,现在屁股下面的位置,只怕是不太稳妥。

在接下来几年,香港置地很可能需要打一场仗,那就是在新项目规模、容积率、产品业态并不占绝对优势的条件下,在竞争对手越来越多的背景下,如何继续在高端市场维持一个比较高的份额。

这并不是一场轻松的战斗,毕竟龙湖万科绿城融创华润旭辉中铁建,都不是吃素的,所以香港置地貌似把自己武器库里所有的弹药、都上了膛:

——拿地的时候哪怕价格贵一点,也要抢景观资源,香港置地的几个新地块,有的临江、有的临湖、有的靠公园,政府不卖大块土地了,那是没办法的事,但在小地块里,它也在尽量挑肥一点的。

——在老盘里,添加新的竞争武器,比如约克郡的购物中心,应该能成为壹号半岛比较有效的火力。

——把自己的物业公司引了进来,把服务的主动权抓在自己手里,至少可以保证在战斗的关键时候,不会后方失火。

——在产品细节上,拿出了自己的3.0版本,包括立面、空间、园林、精装修。

这些都是很重要的,但也许并不足够。

因为在高端市场上,最重要的武器,通常都是是建筑产品。

回头来看,最近几年重庆真正做出了点影响的高端产品,很大程度上都是在建筑上比较出位的结果:福斯特三栋滨江超高层、拉高了整个西派城的档次,舜山府的曲面玻璃幕墙、让人们确信它是龙湖的壹号作品,九曲河大面积石材外墙、至少让人感受到了金科砸钱的诚意,棕榈泉壹号每平米近万元的精装成本、征服了很多有钱人家的女主人,来福士背后站着的是萨夫迪、虽然争议不断但并不妨碍它卖好几万块一平米,连总价和定位不高的御澜道,也来了一波斯特恩的新古典。

在这个颜控遍地的时代,没有颜值的高档车很难有前途,没有颜值的高档房子也很难有前途。

长期混迹于高端市场的香港置地,不可能对这种趋势没有感觉。

所以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就想看看,在新的竞争压力和态势下,一直以来四平八稳的香港置地,会拿出怎样的建筑作业、敢不敢出位、能不能变脸。

从去年底开始,香港置地陆续亮相的产品,似乎在证明它并不是只有保守和稳健、也算可盐可甜:

在公园大道这种老盘内,香港置地做了中式合院,这是它在重庆第一次做中式合院。

在约克郡北郡的最后一个半岛之上,它做了三层楼的大平层,350平米的户型里,客餐厅分区,仅客厅面宽就达到12.9米——这是一个非常奢侈的数据。

公园大道和长嘉汇的大平层,比上一批次的产品,看起来至少年轻了三五岁。

大竹林壹江郡的独栋别墅,我个人觉得是最近几年重庆最漂亮的现代风格别墅。

其中一些项目的效果图,以及一个建面约350的户型图

这一堆产品不但不显老,甚至看起来还有点风骚。

在我个人记忆里,在重庆楼市的过去,还从来没有哪一家公司,在一两年时间内,拿出过同等数量和质量的建筑作业——并且香港置地今年之内,还有三个全新项目要亮相,等这三个项目全部登场了,它的这份作业清单,还会更加壮观。

规模更小的地块,新的竞争势态,很可能逼出的,是一个更好的香港置地,它必须让自己的项目队伍更大、让自己的产品更炫:PLUS,AND PRO。

作为一个在一线搬过几年砖的人,我大概知道做出这一堆图需要花多少力气,也知道要把这堆图变成建筑实体、还需要花多少力气 ,并且花过这些力气以后、做出这些作业以后,也并不意味着它在未来两三年就可以高枕无忧,因为高端市场的难度,比刚需市场的难度,要大很多。

但无论结果如何,这些力气和付出,通常都是值得的,因为在一场战斗中,如果你比其它人都更勇敢,并且打光了最后一颗子弹,最终就算打输了,往往也会输得光荣,也会获得尊重。

更何况,还有很大概率赢。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香港置地项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