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防护无人机选什么品牌比较好?有没有相关行业的朋友可以来说下?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 ),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2021年5月20日,沃飞长空新品发布会在深圳隆重召开,推出了XB-10。今年,沃飞长空又推出其新品XB-12,两款无人机都是性价比首选。

推出的XB-10和XB-12无人机主打性价比,在性能、配置、续航、价位等方面做到全面均衡,在同等量级产品中性能优势明显,真正实现低成本与高效率的极致。

值得一提的是,XB-10和XB-12无人机能搭载多种载荷设备,大幅提升多场景通用性;整机操作灵活,使用免拆折叠机臂,能装进轿车后备箱转运携行,实现快速撤收,单人操作简单易上手。XB-12飞控系统采用军工级可靠性设计和余度设计,两款无人机可轻松应对森林消防,石油巡检,公共安全,应急救援等多个行业应用。

沃飞长空一直作为吉利科技集团航空板块与新通航战略的主要承载者,目前已经已形成低空出行,消费生活,行业应用三条业务线,XB-10和XB-12都是属于旗下行业应用傲势品牌产品。

沃飞长空秉承“以科技启迪万物,让世界便捷无忧“的企业使命,致力于信息与实体的敏捷输送。围绕低空出行、消费生活、行业应用三个业务板块持续创新,形成服务公共安全、石油管道、林业防护、应急救援、物流出行等多领域的新通航智慧平台。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报告日期:2020年2月25日

是国内非制冷红外龙头,具备全红外产业链制造能力,公司非制冷红外探测器在产品在像元尺寸、阵列规模等性能指标上国内领先。

公司当前业务发展进入黄金期,军用领域军改后订单恢复增长,侦察、夜视、制导等领域需求持续向好;民用领域疫情拉动红外测温设备需求提升,为公司带来较大业绩及收入弹性。

1)国内非制冷红外龙头,具备全红外产业链制造能力。主要从事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红外热像仪、巡检机器人业务,是国内具备从核心器件、机芯组件到整机及系统全产业链制造能力的少数企业之一,客户覆盖多家军工科研院所、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下属企业及电力、石化、轨交等领域企业。

受军改后下游军品订单恢复、新定型型号开始批量交付以及民品需求高速增长驱动,公司营收、净利进入快速增长期,2018 年和2019 年前三季度分别实现营收4.24、3.95 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0.46%,32.96%,归母净利5488 万元、9156 万元,分别同比增长82%、181%。

2)下游需求持续提升,国内红外市场空间广阔。军用方面,在军队加速装备建设、加强实战化训练以及部分导弹型号、直升机型号批量列装背景下,侦察、夜视、制导等领域需求持续向好,根据智研咨询数据,国内军用红外市场空间约300亿元。当前欧美企业占据军用市场主导地位,国内企业将受益于装备国产化率提升。

民用方面,目前需求集中在安防及海外狩猎等场景,COVID-19疫情影响下红外测温仪需求持续提升,未来车载、消防、电力检测等领域亦有广阔空间,我国目前民用红外市场需求空间预计超过百亿元规模。

3)技术实力国内领先,军民业务会进入增长黄金期。公司非制冷红外探测器技术水平行业领先,产品在像元尺寸、阵列规模等性能指标持续升级,2019年宣布业内首款600万像素超大面阵非制冷探测器研制成功。

军品方面,军改后前期已定型军品批产任务恢复,新定型产品也有望进入批量交付,军品订单持续向好。民品方面,COVID-19 疫情拉动红外测温设备需求提升,从当前公司日均产能推算2020 年红外测温设备有望使公司营收增加 6 -8 亿元。随着国家防疫体系的健全以及健康保障意识提升,红外测温设备需求有望延续,渗透率将持续提升。

4)募投项目即将建成投产,公司调高股份回购价格上限彰显发展信心。公司募投建设的非制冷红外焦平面阵列探测器项目、红外热像仪项目预计2020年6月底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项目达产后公司产能将明显提升。

2019年12月公司公告回购总金额不低于5000 万元,不高于1亿元股份回购计划,回购股份用途为股权激励,由于近期股价大幅上涨,2020年2月21日公司公告将回购价格上限由14.8元/股上调至26元/股。

1.  公司概览:国内非制冷红外龙头,具备全产业链制造能力

公司是国内少数具备全红外产业链制造能力的企业,在非制冷红外技术国内领先。

前身是成立于1984 年的浙江省测试技术研究所,于2001 年完成转制,2008 年在深交所上市,是红外领域国内首家A 股上市公司。

公司主要业务涵盖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红外热像仪及其他光电系统、巡检机器人等,客户覆盖多家军工科研院所、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下属企业及电力、石化等传统领域企业。

公司在国内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技术优势明显,在阵列规模方面保持领先地位。公司能够独立研发、生产从核心器件、机芯组件到整机及系统,是国内少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具备全产业链制造能力企业。2014 年-2020 年期间,公司连续承担“核高基”、“重大科学仪器”、“863”等多项国家级科研专项。

管理层核心人员具有技术背景,各子公司为大立提供软硬件及信息咨询等支持服务。

公司核心管理团队中庞惠民、章佳欢、周进、姜利军等人均为技术人员出身,其中姜利军更是长期从事非制冷红外探测器研制及生产,并担任“核高基”、重大科学仪器开发等国家重大专项负责人。

截至2018年,公司拥有上海大立电子科技、杭州大立微电子、浙江光彩科技经济3家子公司,其中上海大立电子科技主要从事计算机软、硬件开发及网络系统集成业务,在一定程度上支持红外产品的软、硬件需求;杭州大立微电子配合大立科技主营的红外探测器产品,主要从事微电子产品探测器、系统的研发、生产工作;浙江光彩科技经济信息发展主营科技、经济信息的咨询服务,为母公司大立科技提供部分和红外产品市场相关的信息咨询服务。

公司股权结构及子公司情况:

1.2  军品业务占比较大,红外产品贡献超9成营收

公司主营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红外热像仪及其他光电系统、巡检机器人三大类业务。探测器芯片能将红外光信号转变为微弱电信号输出,是红外探测仪的核心部件;红外热像仪可将目标物体温度分布图转化为视频图像,广泛应用于各军种的军用场景及电力、石化等民用场景;巡检机器人是将机芯产品与光学系统、电池、外壳等结构件整合形成,可替代员工实现远程例行巡检,主要面向电力行业等消费级市场。

按产品下游应用端不同可分为军品和民品。军品方面:下游客户主要是军工科研院所、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下属企业等单位,产品应用现已涵盖夜视侦察、火控瞄准、光电对抗、光电惯导等领域。民品方面:下游客户主要面向电力、石化等传统领域企业,以及自动驾驶、巡检机器人等新兴应用领域。2018 年,红外产品营收占比超过90%,红外产品军品占绝大部分,民品相对较少。

2015-18年各业务收入构成(百万元)

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的研制及产业化领域的突破,2017年前后建设了国内唯一军用非晶硅红外探测器生产线,并已形成多系列产品批产能力。2019年公司推出大列阵规模600万像素非制冷红外探测器,主要面向航空航天、空间遥感、态势感知等领域。

巡检机器人方面,公司通过整合红外光电技术,结合人工智能科技,开发了多场景巡检机器人,主要面向电力、石化等消费级市场。

1.3  下游需求向好叠加军品订单恢复,2018年起业绩快速增长

受下游军品订单持续恢复、民品需求增长驱动,公司2018年起营收净利快速增长。收入端,公司收入从2015年3.23亿元增长到2018年4.24亿元,近3年复合增速9.4%。

2017年,受军改等宏观因素影响,公司营收略有下滑。2018年,公司军品订单逐步恢复,新完成科研定型相关军品型号及前期已定型相关军品型号逐步实现批量交付,军品产能稳步提升,营收同比增速40%。

2019年,公司军民业务持续快速增长,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3.95亿元,同比增长33%。利润端,公司2016年受“核高基重大专项”等国家专项研发费用大幅增加影响,归母净利增长低于预期值。

2017年,公司军品项目进展较预期有所延缓,且红外热像仪产品政府采购订单较上年同期减少,导致报告期归母净利与上年相比下降9%。2018 年起军品订单大幅增加且公司收到国家进行专项科研项目经费补助,2018 年、2019年前三季度公司分别实现归母净利5488万元、9156万元,同比增长82%、181%。

新冠疫情之前,营收主要来自核心红外业务,防疫类产品占比较小,COVID-19疫情预计将显著拉动公司红外测温类产品需求。

公司产品毛利率处于较高水平。由于公司产品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技术壁垒相对较高,公司毛利率处于较高水平。

19Q3 产品毛利率分别达到53%/50%/60%,2017年因公司新增巡检机器人业务,毛利率较2016 年提升4个百分点。2019年前三季度核心元器件成本降低,导致毛利率较2018年提升10pcts。

随着其业务规模发展,晶圆级封装带来元器件成本降低,毛利率仍有上行空间。2018年起受益于前期已定型相关军品型号批产任务恢复、新定型军品如期完成批量交付,公司营收、净利大幅增长,推动公司ROE增长,19Q3 公司ROE分别为3.0%/5.3%/8.2%。

2.  行业分析:下游需求持续提升,红外市场空间广阔

红外热像仪可将目标物体的温度分布图像转换成视频图像。红外热像仪也叫红外成像系统或红外探测系统,是一种用来探测目标物体的红外辐射,将目标物体的温度分布图像转换成视频图像的高科技产品,主要由红外光学系统、焦平面探测器、后续电路和嵌入式图像处理软件四部分构成。

红外图像转换成可见图像分三步进行:1)利用对红外辐射敏感的红外探测器把红外辐射转变为微弱电信号,2)利用后续电路将微弱的电信号进行放大和处理,采集到目标物体温度分布情况,3)通过图像处理软件对上述放大后的电信号进行处理,得到电子视频信号,电视显像系统将反映目标红外辐射分布的电子视频信号在屏幕上显示出来,得到可见图像。

红外热像仪可以分为制冷型和非制冷型,分别主要应用于军、民品市场。根据红外热像仪中的核心部件红外探测器工作方式的不同,红外热像仪可以分为制冷型和非制冷型。

制冷型需要在液氮低温(约零下200 度)下工作,体积大、寿命短且成本高,整机售价高达数十万元,但制冷型热像仪灵敏度高,所以主要应用于军事、航天等高端领域。而非制冷型不需要添加制冷装置,因此结构简单、体积较小,价格相对低廉,主要应用于民用领域。

随着近几年来焦平面阵列技术的突破,非制冷型红外热像仪的灵敏度获得大幅提高,不仅在民用领域提升了普及度,还在军用领域取代部分制冷型红外产品,应用于诸如单兵装备等制冷型红外探测器受限的场合。

制冷型与非制冷型探测器的特点与应用领域:

红外技术可广泛应用于侦察、夜视、制导、隐身、仪器测试等领域。红外热成像产品从上世纪70-80年代起逐步实现军用。

由于红外热成像仪可以实现在黑暗和有烟雾干扰的情况下对目标进行跟踪、侦察和夜间观测,同时隐蔽性和抗干扰能力强,可全天候工作,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海陆空三方战场的军事侦察、监视和制导等领域,如单兵夜视头盔、枪瞄、导弹导引头、智能炮弹、无人机以及舰(机)载红外搜索与跟踪系统等,近年来还逐步用于警用和消防领域,实现执法人员获取现场实况、消防员在浓烟迷雾及夜间的观察能力。

红外热像仪在军事领域应用:

1)红外侦察:携带红外成像设备的照相侦察卫星、侦察机以及被动式红外探测器可以用于获取地面目标的情报信息,识别伪装目标和在夜间对军事行动进行监视。

此外,导弹预警卫星利用红外探测器还可以探测到导弹发射时发动机尾焰的红外辐射并发出警报,为拦截来袭导弹提供一定预警时间。

2)红外夜视:红外技术可用于夜间战场的侦察和观测,能在夜间对目标进行精确定位、跟踪和射击。配备前视红外设备的导航吊舱和瞄准吊舱可以用于飞机夜间飞行和攻击时的导航、目标搜索和跟踪,为制导武器及非制导武器提供精确制导和瞄准,以提高命中精度。

红外技术还可用于舰载观察,可以在发射掠海导弹时提供目标数据,探测和报警敌方掠海导弹,减少反辐射导弹袭击的可能性。配有热成像设备的光电火控系统可以识别目标并缩短武器系统的反应时间,有效对付遥控飞行器和巡航导弹的威胁。

3)红外制导:红外制导是利用目标本身的红外辐射来引导导弹自动接近目标,利用红外焦平面阵列制导技术识别各类诱饵,从而提高命中率,是当前空空、空地、地空、反坦克导弹等普遍采用的工作方式。

在技术上经历了两个阶段即红外点源制导和红外成像制导,后者可以形成目标体的热图,通过信息处理器对热图进行处理分析,主要用于高级自动寻的导弹武器,是今后精确制导武器十分重要的技术发展方向。

4)红外隐身:各种红外探测器在战争中的应用对以红外制导的精确制导武器的生存能力构成极大威胁。红外隐身是利用红外抑制器、低发射率涂料等技术,降低目标的红外辐射特性,达到减弱目标红外辐射强度的一种技术。红外隐身技术可以使武器系统的隐身性能增强,降低战术武器系统的目标特征信号,提高武器系统的生存能力。

5)红外测试仪器:由于红外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研制出遮蔽干扰红外探测设备的有效烟幕。红外辐射热像仪对烟幕的遮蔽性、干扰效果的测试中起到重要作用。

欧美军用市场增速趋稳,亚洲国家的配套率仍在提升。随着红外热成像产品军事领域应用的不断成熟,市场增长速度趋于稳定。

根据Maxtech International 的预测,2019年全球军用红外设备市场总销售额达到92.5亿美元,对应过去5年CAGR 为+3.5%。全球市场中,欧美国家占据了接近70%的份额。

中国市场增长受益于“国产化”趋势。与国际市场相比,我国的军用市场由于起步晚仍处在大力追赶阶段。近年来红外热像仪在我国军事领域的应用处于快速提升阶段,包括单兵枪瞄、装甲车辆辅助系统、无人机舰船、军机和红外制导武器在内的红外装备市场将迎来快速发展阶段。

目前我国军队红外热像仪配备相对较少,潜在空间巨大。近年来的政策支持下,国内红外探测器技术瓶颈的进一步突破,包括在内的少数厂商已经能实现批量生产,有望改变成本和价格长期制约应用的行业格局,市场规模有望进入快速增长阶段。根据智研咨询数据,目前国内军用领域的红外成像潜在市场规模可达318亿元。

目前中国军用红外探测器潜在市场规模测算:

2.3  民品市场应用场景广泛,市场空间超过百亿规模

安防、狩猎、汽车等民用领域对红外产品的潜在需求较大,COVID-19疫情拉动下体温检测场景成为刚需。红外热成像产品的民用场景广泛,包括安防监控、个人消费(狩猎市场)、车辆辅助驾驶(ADAS)、个人消费、消防和警用以及工业和电力监测等。

短期内,受限于高成本,红外需求主要集中在安防、狩猎等场景,近期受到COVID-19疫情影响,红外测温设备有望加速渗透;中长期来看随着产品单价下降,汽车电子等潜在需求也将持续释放。

1)安防监控:在安防视频监控市场,红外热成像产品能够弥补传统摄像头产品在无光、强光和雾霾环境下难以发挥作用的缺陷,成为安防厂商新的关注重点。

目前安防龙头及均大力布局相关产品,其中海康威视提供的探测器已推出全系列热成像产品,根据经销商询价,海康威视热成像摄像机价格在数千~数万元不等,远高于普通视频监控产品。随着热成像探测器价格降低,安防领域红外摄像机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中国安防》预测2016至2020年期间中国红外产品安防监控领域市场总需求将达150至200亿元,CAGR将达到20%以上。

2)个人消费(狩猎市场为主):个人消费级产品包括红外枪瞄、个人用红外热成像仪、红外望远镜等,普遍应用于狩猎、户外探险、野外科考等活动。

以狩猎为例,在海外狩猎活动仍然盛行,根据Statista 数据,2017年美国拥有狩猎证的人数超过1500万,英德法意等欧洲国家每年参与狩猎活动的也有数百万人次,对于狩猎者来说,使用红外枪瞄或手持红外热成像仪可极大提升狩猎体验。随着红外枪瞄价格逐年降低,其在狩猎活动的渗透率有望迅速提升,潜在需求巨大。

3)红外测温:体温检测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道关口,红外热像仪由于能实现大面积+非接触式的体温监测,是在公众场所甄别发热人群效率最高的一种方式,单台设备在数万元左右。

受本次新型肺炎疫情影响,医院、高铁、飞机场、地铁等公共场所对可进行非接触测温的红外热像仪等仪器需求正大幅增长。在经历过本次疫情后,我们预计各地政府及企业也将加大防疫工作的建设力度,如配备热成像摄像机,或在安检门加装红外测温模块,届时红外设备渗透率有望大幅提升。

根据我们统计,全国大中型医院超3.3万家,飞机、火车、地铁等交通枢纽超4000个,写字楼物业在管面积超15.5亿平米,潜在空间巨大。

4)汽车电子: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利用各种传感器和摄像头收集行驶相关的信息,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对驾驶员的驾驶行为提供支持。红外传感器就是ADAS中常用的传感器之一,在黑夜、雾霾和强可见光环境下具有不可替代性,目前宝马、奔驰部分高端车型中已搭载具备红外功能的夜视仪,单台价格接近万元。

2016年我国汽车ADAS渗透率不足5%,提升空间广阔。根据数据,年中国ADAS市场规模分别为117亿元、269 亿元和421亿元,增速达到31.5%、129.9%、56.5%。预计2020 年市场规模将提升至878亿元,年CAGR 约27.8%,有望驱动车载红外成像仪需求增加。

5)其他应用:民用领域的应用还包括消防和警用、工业监测、电力检测、医疗检疫等。消防及警用包括各类事故的搜救行动和警务人员的搜索、观察或追踪等;工业监测方面,红外成像仪可以实时监测产品和设备的温度,有利于提前发现生产故障,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红外热成像产品的其他应用领域:

民用市场规模快速增长,需求空间突破百亿规模。随着红外成像技术的不断成熟,非制冷红外产品在小型化、低成本、高可靠性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从而驱动民用领域的需求加速释放。

根据Maxtech International的预测,2020年全球民用红外设备市场总销售额有望达到56亿美元,6年CAGR+10.3%,其中民用红外热成像领域非制冷型产品占比将持续提升,非制冷型红外营收占比将达到75%。国内红外产品市场空间也有望进一步扩大,根据测算,我国目前民用红外市场需求空间超过百亿元。

国内民用红外热像仪需求空间测算:

2.4  疫情拉动红外测温产业需求增长,市场空间有望达百亿级别

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各地对非接触式的红外测温仪器的需求持续提升。在2020年春节前后爆发的COVID-19疫情中,红外测温设备发挥着重要的防疫作用,已被国务院纳入本次疫情防控重点物资,医院、高铁、飞机场、地铁等公共场所对可进行非接触测温的红外热像仪等仪器需求正大幅增长。

受到疫情防控的需要,公司一季度体温红外筛检设备业绩预计将持续放量。根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工信部在2020年2月2日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截至2月2日收到各地红外体温监测仪需求约2万台,手持式30多万台,工信部预计未来全自动红外体温监测仪总需求约6万台,手持式约55万台,红外体温筛检设备尚有较大缺口,我们预计市场空间有望达到百亿级别。

2.5  行业格局:欧美巨头主导,国内企业加速追赶

全球少数家厂商掌握核心技术,欧美巨头占据全球主要份额。由于红外成像行业的准入门槛较高并存在技术封锁,目前国际上仅美国、法国、韩国、以色列和中国等少数国家掌握非制冷红外芯片设计技术。

而具备大规模生产能力的厂商也较少,目前主要包括美国的DRS、L3、BAE、FLIR、Seek,以色列的SCD,法国的ULIS,以及中国的、、、北方广微、海康微影。

其中,欧美厂商较早地进入了非制冷红外热成像产品市场,已经建立份额优势。根据Yole Development Group 的统计,2017年非制冷红外热成像仪全球总销量130万台,北美厂商中仅FLIR一家公司份额就达到66%。

2017年非制冷红外热像仪全球各厂商市场份额:

国内企业自主研发较弱,少数企业逐步掌握核心技术加速追赶欧美。

1)军用市场上:我国从事红外研制生产的单位可以分为科研院所和民营企业两类,科研所主要包括中科院上海技物所、长春光机所,夜视子集团(含北方广微),中船重工717 所(含)等。

国内民营红外产品企业通常是国有科研生产单位的合作方,作为军品生产的分包单位进行
红外热成像产品的配套生产。

2)民用市场上:从事红外技术产品研制、生产和经营的单位约400 余家,初具规模的约30 余家,民用红外热像仪的供应商有10 多家,但大部分企业研发实力弱,品牌影响力小,许多企业实际上是国外产品的代理商或者是系统集成商,不具备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国内产品设计和制造能力较强的企业包括、、、北方广微和海康微影(创新业务子公司,布局上游元器件领域)。

我国红外探测器产业格局:

3.  公司分析:技术实力国内领先,军民订单快速增长

3.1  公司具备全产业链制造能力,产品性能国内领先

红外领域产品包括非制冷红外探测器、机芯模组、整机及系统。其中探测器是在非制冷红外MEMS芯片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工而成,能将红外光信号转变为微弱电信号输出;机芯模组是基于探测器添加带有公司自主算法的图像处理电路,可将目标物体温度分布图转化为视频图像;整机及系统是将机芯产品与光学系统、电池、外壳等结构件整合形成,主要为面向消费级市场。公司产品覆盖从探测器到红外系统整个产业链,具有全产业链制造能力。

公司非制冷红外探测器技术水平行业领先,产品像元尺寸、阵列规模等性能指标持续升级。2015年推出国内首款100万像素级探测器,于2017年完成国家鉴定;2018年实现200万像素级非制冷探测器,引领国内非制冷红外热成像进入高清水平;2019年8月,公司研制了红外图像更细腻的12μm像元、规格600万像素超大面阵非制冷红外探测器。

非制冷红外探测器发展历程:

探测器是红外热成像仪核心部件,性能评价指标包括阵列规模、像元尺寸和噪声等效温差等。探测器的焦平面上排列着感光元件阵列,从远处发射的红外线经过光学系统成像在焦平面探测器的感光元件上,探测器感光元件再将这些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以形成最终图像。

探测器结构上主要由CMOS读出电路及MEMS传感器两部分组成,上层的MEMS传感器用于吸收红外辐射能量,能量产生的温度变化引起材料电阻变化,CMOS读出电路将微小的电阻变化以电信号的方式输出。探测器的性能决定了最终成像的清晰度和灵敏度,而探测器性能主要体现在产品的分辨率、灵敏度和功耗等方面,评价指标包括阵列规模、像元尺寸和噪声等效温差等。

红外探测器性能评价标准:

探测器分辨率取决于阵列规模,公司产品阵列规模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探测器阵列规模是评价探测器性能的标准之一,可以用像元数量来度量,像元数量与成像精细度及视觉范围成正比,即阵列规模越大,探测器分辨率越高,成像效果越好,性能越佳。

遵循CMOS摄像头的发展轨迹,大面阵始终是光电器件的发展方向,具有大阵列规模的非晶硅红外探测器可提供更高速、更细腻红外图像,满足高动态、大视场的应用场景需求,在航空航天、空间遥感、态势感知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019年8月公司成功研制出12μm像元、规格600万像素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这是业内首款达到600万像素级的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产品。

公司采取的非晶硅路线材料成本相对较低。红外探测器对于产品的高精度和快速响应特性有一定要求,主要体现在对于热敏材料的选取上。

目前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的热敏材料以氧化钒(VOx)和非晶硅(α-Si)为主。相比氧化钒,非晶硅材料存在三个明显优势:

1)热响应时间常数更小,响应时间短灵敏度高,对移动目标的观察效果更佳;

2)非晶硅材料稳定性较优;

3)非晶硅工艺兼容性好,一方面增加了面阵的面积,提升了像素探测器分辨率;另一方面因不需要设立生产专线,产品成本较低。选取非晶硅作为探测器热敏材料,拥有国内唯一军用非晶硅红外探测器生产线,并已形成35μm/25μm/17μm/15μm 等系列型谱产品批产能力。

公司重视核心器件及新产品研发,未来产品性价比有望进一步提升。公司通过与中科院、浙大等单位开展技术合作,建立了产学研合作的研发体系,并在行业内获得竞争优势,并分别在年和年连续承担“十二五”、“十三五”国家“核高基”重大专项,致力于突破超大面阵非制冷焦平面探测器总体技术,形成完整的非制冷红外探测器产品化自主研发平台和成套产业化制备工艺。

在红外热像仪领域,公司晶圆级封装探测器研发取得重要进展,产品合格率持续提升,封装成本不断降低。预计未来公司将围绕核心元器件板块进行投入研发,同时不断加大新产品研发投入,产品在性价比、小型化、集成度等方面竞争优势将持续加强。

公司具有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完备资质以及产品出口的必要资质。公司取得了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装备承制单位注册证书、军工产品质量体系认证证书,是国家二级保密资格单位,具有完备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资质。

此外,公司还取得了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等认证,是公司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经营的必备认证,该项认证不仅有效提升质量控制水平,还保证了公司在市场开拓和竞争中的长期优势地位。

3.2  军品业务:受益自主可控及下游需求向好,订单进入增长黄金期

军品红外热成像存在部分禁运限制,“国产替代”势在必行。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发展可以提升我军全天候作战能力,对我国国防安全有着重大意义。

但国外厂商对中国长期以来实施部分红外产品禁运,美国厂商在中国大陆仅出售热成像仪整机,或者在分辨率、帧频等方面有限制条件的机芯组件;法国的探测器可以对中国出口,但在高端技术领域加以诸多限制。

在“国产化”自主可控的大趋势下,国家相关政策已经明确了集成电路及光电子器件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战略地位,为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另一方面,“民参军”政策鼓励具备技术实力的民营企业进入红外热成像领域,加速非制冷红外热成像领域的国产替代进程。公司军品应用范围涵盖夜视侦察、火控瞄准等多领域,与下游客户合作关系稳定。

目前军民融合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民营资本进入军品配套市场提供历史性机遇,竞争性采购等具体政策的推进落实也为军民融合发展提供了具体的操作路径。

公司依托自产核心芯片研制能力的优势,拓展军品应用领域,产品涵盖夜视侦察、火控瞄准及光电对抗等多领域,拓展了光电惯导领域,并成功推进对已定型装备的核心器件国产化替代相关任务。公司与军工集团下属厂所均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军品应用已涵盖陆、海、空及武警部队,为公司在军品市场的稳固发展提供保障。

军改后订单恢复增长。2015年由于军改,公司军品订单延迟。随着军改落地,公司军品订单开始回暖。前期已定型相关军品型号批产任务恢复,新完成科研定型相关军品型号如期实现批量交付。

公司近三年红外产品销售量及生产量逐年上升,尤其是2018年公司军品订单恢复叠加积极拓展民用客户,红外产品销售量同比增长127%。2019年3月,公司与客户签订两份军品订货合同,金额分别为8305万、4466万,共计1.28亿元;同年7月,公司中标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某院某厂某型红外夜瞄项目。

军品业务具有研制流程长、定制需求多、项目定型后批量订货持续稳定的特点,预计随着公司新产品型号的定型,订单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

公司近三年产品销售及生产情况(台):

公司近两年部分产品订单情况:

3.3  民品业务:红外测温设备有望大幅增长,新兴应用领域持续开拓

公司是国内民用红外热像仪主流厂商之一,积极拓展新兴应用领域。公司是国内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民用红外热像仪主流供应商之一,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力、石化等传统行业,还积极开拓在个人消费、自动驾驶、检验检疫、环境监测等民用领域的应用。

此外,公司利用在红外测温、光电惯导、图像识别及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技术储备,成功研发巡检机器人,利用电力行业的市场资源,积极扩大市场占有率。

公司新兴应用领域产品开发情况:

3.4  疫情拉动红外测温设备需求提升,有望带动公司营收大幅增长

疫情拉动红外测温产品需求提升。公司作为疫区红外热测温仪主要供应商之一,疫情期间积极响应政府号召,近期日产能力持续提升。1月29日,工信部电子司组织等3家全自动红外热成像测温仪、手持红外线测温仪生产企业尽快向疫区供货。

根据互动平台披露,截至2月15日,公司总计已有近3000台套测温仪部署至武汉、湖北疫区及全国29个省区市和港澳台地区的机场、火车站、海关、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并通过自有技术服务网络体系及时向用户提供了安装、调试和培训等相关服务,为当地抗击疫情提供了帮助。

公司目前产能充足,正逐步优化生产工艺提升产能,随着上游企业有序复工,根据投资者关系活动披露,公司日产能力将于近期提高到300台套以上。我们根据公司产能情况以及疫情拉动的市场需求空间预计,2020年公司红外测温设备销量有望在10000台右,假设按照6-8万元单价测算,红外测温设备有望使公司2020年收入增加6-8亿元。

随着国家防疫体系的不断健全以及健康保障意识的加强,未来红外测温设备市场渗透率预计会进一步得到提升。第十二次会议中指出要研究和加强疫情防控工作,从体制机制上创新和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举措,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强调要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把应急物资保障作为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未来随着国家建立有效的疫情防控体系,在工厂、写字楼、商场等人流长时间密集聚集的区域,红外测温设备装配需求有望持续提升。

3.5  巡检机器人业务将成为公司新的业绩增长点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运营里程加速扩张,交通运输部在2019年10月新闻发布会上公布我国已有39个城市开通城轨交通,运营里程超过5800 公里。据中国城轨交通协会统计,我国共有70个城市规划了超过700条城轨交通线路,预计我国远期城市轨交需求约为2.3万公里。为顺应智能化、无人化的发展趋势,城轨交通运营对巡检机器人需求也将大幅扩张

随着国家电网对变电智能运检技术的不断推进,机器人巡检持续普及。根据国家电网智能化规划报告,假定年投资额及智能电网投资占比相同,预计2020年智能电网投资将达600亿以上。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统计和预测,我国拥有超2万个110KV及以上的变电站,预计2020 年将超过3万个。按照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100%智能化改造率的规划以及每年10%的进度预测,未来五年我国变电站巡检机器人需求在台,价值约16亿-24亿。根据《配电网建设改造行动计划(2015—2020年)》,到2020年我国配电自动化率将达到90%,假设智能巡检设备覆盖20%的配电站,则未来五年配电站巡检机器人需求将超过1万台,市场空间广阔。

巡检机器人业务将成为公司新的业绩增长点。公司积极响应国家电网打造“两网”的号召,顺应智能化、无人化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整合红外检测、光电惯导、图像识别及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技术储备,成功研发多型号巡检机器人。

公司凭借其在电力行业的传统优势地位,多次中标国家电网机器人招标,不断拓宽市场销售渠道,扩大市场占有率。公司整合红外领域的技术储备,自主研发的“轨道式智能巡检机器人”可以进行高效指挥,进行数据采集与监控,提供智能预警。2018年巡检机器人领域毛利率达67.19%,盈利能力较强,预计未来巡检机器人业务将充分受益于我国城轨交通的快速扩张。

巡检机器人业务营收(万元)、毛利(万元)及毛利率

3.6  募投项目逐步开始投产,股份回购彰显公司发展信心

募投项目逐步开始建成投产。公司于2014年通过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方式募资42493.4万元,用于建设非制冷红外焦平面阵列探测器项目以及红外热像仪项目,以扩张公司产能。

截至2019年上半年,非制冷红外探测器项目建设进度达75.97%,红外热像仪建设项目建
设进度达62.59%,两个项目计划于2020年6月30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此外公司二期厂房建设进展顺利,现已进入全面装修阶段,预计2020 年底公司产能将有明显提升。

调高股票回购价格上限,体现对公司价值的认可与信心。2019年12月10日,公司公告披露拟未来12个月进行股票回购,回购总金额不低于5000万元,不高于1亿元,回购价格不超过14.8元/股,回购股份的用途为股权激励。

截止2020年1月31日累计回购股份数量326000 股,占公司总股本0.0711%,成交总金额为367.85万元。2020年2月21日公司公告将回购价格上调至不超过26元/股,则按照回购金额的上下限,调整后回购股份上限3846153股,占总股本的0.84%,回购股份下限1923076股,占总股本的0.42%。

公司股票回购计划情况:

注:仅作为我们的研究积累,不作为个股推荐的依据,投资需独立决策。

}

15:2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配比装药、药液装罐、遥控起飞……近日,10架大疆植保无人机在技术人员的操控下频繁起降,

这是吉林森工集团红石林业局基层林场26名森保员在进行植保无人机应用技术培训,为积极应对

森林突发性林业有害生物灾情提前做好准备。

近年来,突发性、暴发性虫害造成的森林资源损失日显突出。红松球果虫害更是在红石林区呈现

高发态势,严重制约了林产经济的发展,对森林资源造成了重大危害。红石林业局从有效保护森

林资源和维护生态安全的角度出发,在前期悬挂杀虫灯、施放烟剂等防控措施的基础上,利用中

央财政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专项资金,购买了10架当前行业技术领先的大疆植保无人机及

附属设备,专门用于重大突发性林业有害生物灾疫情的应急防控工作。

红石林区山路崎岖险峻,采用传统人工喷洒农药的方式进行防护,人力投入大、耗费时间多。受

地形地貌影响,许多区域人进不去、够不着,喷洒覆盖不到,防护效果不理想。购置无人机后,

在地面工作人员的操控下,无人机可以携带20公斤的杀虫剂在距离红松树梢3米左右的上空匀速飞

行,机身下的喷头喷出的雾化药液点对点均匀地洒在松针上,具有雾化效果好、防治成本低和环

保高效等优点,真正实现了“靶向”防治。

今后,红石林业局还将在森林防火、森林资源调查、环保督察、野生动植物保护、营林设计等方

面延伸无人机的使用范围,提高森林资源保护效果,降低人工费用成本,维护林区生态安全。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最好的3个品牌植保无人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