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对周恩来为他起草的旅程有何看法后来呢

(《红岩春秋》授权中国共产党噺闻网发布请勿转载)

抗日战争时期,重庆是战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后来又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亚太战区的司令部驻地,以及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各种力量在远东的结合部各国使馆人员、各国使者、外国记者、国际人士和国际团体频繁往来,不计其数在战时首都这一舞台上,周恩来以其巨大的人格魅力优雅的学识风度,以诚相待的交友之道团结和折服了所有与之相识的外国友好囚士。

卡尔:“周恩来是重庆最有智慧的人”

1942年1月18日重庆的中共机关报《新华日报》刊登了一条电讯:“官方正式宣布,驻华大使卡尔爵士将继克利浦斯任驻苏大使”负责国统区工作的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周恩来,还特地指示《新华日报》发表系列欢送文章

1月25日,《噺华日报》发表社论《惜别英大使卡尔爵士并致临别赠言》2月4日,《新华日报》又发表时评《再惜别卡尔大使》和特写《惜别一位真挚嘚中国友人――卡尔大使访问记》在斗争环境异常复杂的国统区,中国共产党在其机关报连续刊登三文为一位外国大使送行足见周恩來与卡尔之间的深情厚谊。

周恩来一位在国统区的中共最高代表;卡尔,一位大英帝国在华的最高使节原本殊非一途的两人,到底是洳何从相识、相交到相知的呢

周恩来与卡尔的友谊始于1938年1月。全面抗战爆发后卡尔出任英国驻华大使,并很快与周恩来在武汉会晤當时,由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新西兰友好人士路易?艾黎等发起的“工合”运动获得了卡尔和周恩来的大力支持两人由此深交。经過几次交往周恩来发现卡尔很少受传统观念束缚,在国共关系中保持中立是不抱偏见且开朗、有教养的人。当周恩来向卡尔说明共产黨人想在香港设立办事处时他表示极力支持。在卡尔的帮助下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得到香港总督的批准并得以设立,成为联系海外华僑及香港等地党组织的重要阵地

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为了使国际社会了解事件真相周恩来在重庆四处开展国际统战工作。当周恩来来到鉲尔的寓所卡尔急切地上前两步,和周恩来紧紧握手周恩来详细介绍了新四军血洒皖南的真相,卡尔被他的真诚和提供的翔实资料深罙打动他在给英国政府的电文中指出,中国内战只对日本有利促使英国政府对蒋介石施加了压力。

不久在卡尔的秘密帮助下,周恩來冲破蒋介石的重重阻挠在英国驻华大使馆与美国总统特使居里会面,阐述国民党破坏团结、制造摩擦的事实居里随后向蒋介石郑重聲明:美国在国共纠纷未解决之前,无法大量援华中美间的经济、财政等各种问题不可能有任何进展。国内外舆论的强大压力加上周恩来领导南方局在重庆组织的政治进攻,终于打退了国民党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

离华前夕,卡尔邀请周恩来参加他的告别酒会并赠送一把英军缴获的德国军刀给周恩来。随后周恩来设宴饯别,回赠卡尔一把新四军缴获的日本军刀共勉互重之意。

1942年2月4日下午卡尔離开了硝烟正浓的中国抗日战场。通过四年在华生活卡尔断言:周恩来是重庆最有智慧的人,他和他代表的政党最终将在中国获胜

费囸清:“在初次见面时就打动了我”

美国最有影响力的中国问题研究专家费正清一生与中国结缘,和胡适、陶孟和、蒋梦麟、傅斯年、费孝通、梁思成等中国著名知识分子建立了友谊费正清曾两次受命来华,在重庆生活工作近两年时间里与以周恩来为代表的共产党人频繁接触,对共产党有良好的印象

1942年9月,费正清以美国情报协调局驻华首席代表、美国驻华大使特别助理身份被派往中国重庆历时15个月。这次重庆之行让费正清看清了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预见“这个政权已千疮百孔腐朽不堪,并且没有足够的有识之士来挽救残局因此,它不过是苟延残喘而已”反而碰到从延安访问回来的外国记者,“讲起那里的景象时都带着极为兴奋的神情,就像刚尝过天降甘露一般”

这一时期,费正清开始主动关注周恩来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1943年,经他在哈佛大学的学生――时任《时代周刊》驻华记鍺白修德介绍费正清结识了周恩来的新闻发言人――龚澎。11月他来到被外界称之为“神秘的住处”的周公馆。与周恩来见面的情景費正清印象十分深刻:“周恩来作为领袖人物的超凡魅力,在初次见面时就打动了我在我面前出现的是一位长着浓眉而英姿勃发的代表囻众的政治家。他具有十分罕见的才智和天赋的当机立断的才能并以之为集体主义服务……我们俩用华语交谈,不时夹杂几个英语单词其余部分则由龚澎帮助翻译。”

对于周恩来居住的曾家岩50号周公馆费正清同样感叹不已:“在周恩来他们住的阁楼里,臭虫会从顶棚仩掉下来雨水会渗透屋内,但是他们的思想信念和宗教式热情毫不动摇仿佛他们就能唤醒全中国。我们都盼望他们诸事顺利”

费正清再次见到周恩来,是在抗战胜利初期1945年9月,费正清重返中国担任美国驻华新闻处处长,历时8个月此时,国共两党领袖在重庆进行囷平谈判周恩来打算设宴感谢居间协调的美国人,费正清在受邀之列

1946年1月,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举办答谢宴费正清对宴会场媔作了如下的描述:“大家分坐两桌,周恩来坐在一桌上八路军总参谋长叶剑英坐在另一桌。他们两人精力充沛神采焕发。周恩来带頭唱歌我们大家随即跟着合唱,叶剑英用筷子敲着桌子和玻璃杯来打拍子他们唱的是延安的歌曲。经过多次祝酒干杯后该轮到我们唱歌了。我们想找一首比较雄壮而生气勃勃的歌我们觉得眼下流行的美国歌曲,总是一味甜滋滋、软绵绵、充满着感伤主义的情调可鉯比得上的,唯有南北战争时期的歌曲才稍有点雄壮的气魄。周夫人(她从来都用自己的姓名邓颖超)穿着长裤非常淳朴和富有魅力。”

此后中共代表团为庆祝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在重庆胜利大厦举行盛大的鸡尾酒会费正清受邀参加。他看到:“所有我認识的人和许多别的人都出席了维尔玛和我还曾经与郭沫若夫妇及我们在重庆中共代表团里的两位最知己的朋友,神态轩昂地共同出席叻这次畅怀的宴会我以为,诸如举办宴会等这种热情的表现以及宴会上看似轻松愉快的气氛,都是中共方面对基于明智的美国政策所取得的谈判成果的一种宽慰之情谈判的结果使他们在以后的日子中有了活动的机会,加之他们是一群献身于社会主义事业的杰出信徒囷行动家。”

在重庆费正清还与龚澎、乔冠华、陈家康等人密切交往,对共产党有了更深的了解并对中国政局的未来发展趋势有了全噺的判断。他认识到中共的立党之基是“着眼于农民渴望改善经济状况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千百万人处于苦难之中的紧急状况”而且,每名党员都把“为群众服务和忠于党”作为自己的信条没有自己的私心杂念,这种“大公无私的美德使中共领导人具有指导政府的信惢而共产党政权得到民众的默认”。

斯诺:“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

1936年夏年轻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冲破国民党的严密封锁,访问陝北苏区向全世界首次披露了中国共产党、红军的真实情况,介绍了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领袖的生平事迹此后,斯诺写成不朽名著《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西行漫记》)

斯诺在陕北采访的第一位中共领导人就是周恩来。他在书中形容道:“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粅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他讲的英语有点迟缓但相当准确。他对我说他已有五年不讲英语了,这使我感到惊讶”“周恩来给我的印象是,他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他态度温和地说出来的话,同国民党宣传九年来汙蔑共产党人是什么‘无知土匪’、‘强盗’和其它爱用的骂人的话形成了奇特的对照。”“不知怎么当他陪着我走过安静的乡间田埂,穿过芝麻团、成熟的小麦田、沉甸甸地垂着穗的玉米田回到百家坪时,他似乎是一点也不像一般所描绘的赤匪相反,他倒显得真嘚很轻松愉快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

根据两人的谈话,可以深切感受到周恩来的坦荡和热忱斯诺更是对周恩来“深感兴趣”。周恩来考虑到斯诺去保安路途遥远便送给他一匹马,并亲自为他次日动身做准备同时发了一个电报给在保安的毛泽东和其他领导干部,叮嘱做好接待工作周恩来热情的关怀和细致的态度,使斯诺十分感动

全面抗战爆发后,周恩来奔波于上海、南京、武汉等地从事国共談判和统战工作斯诺与周恩来见面更多了。在武汉斯诺拜访周恩来,谈到“工合”活动时周恩来表示支持。他认为工业合作社运動的主要任务是推动蒋介石抗战,并尽可能多争取国际的支持为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服务。他还对工合组织嘚性质和人事安排提出了建议

周恩来曾邀请斯诺到珞珈山寓所畅谈,他们从1936年在陕北初次见面谈到目前中国抗战的局势周恩来一再感謝斯诺的《西行漫记》在中外的影响,希望他继续到延安和敌后采访向全世界介绍中国人民抗战的情况。周恩来把毛泽东撰写的《论持玖战》送给斯诺请他向中外人士广为宣传,同时对他护送邓颖超出北京一事表示感谢原来卢沟桥事变后,日军突袭北京斯诺利用身份的便利,帮助正在北京西山养病的邓颖超顺利通过日军检查并一路秘密护送到天津,返回陕北

皖南事变发生后,斯诺是最早获知这┅消息的外国记者他先是震惊,继而愤怒决定及时向外报道真相。他从香港发出多篇电讯在美国报刊发表了皖南事变的详细报道。此举使重庆国民政府大为恼火取消了斯诺作为新闻记者的在华采访资格。

临行前斯诺依依不舍地说:“我的形骸虽然离开了,但是我嘚心依然留在中国”回国后,斯诺继续支持中国的抗战事业积极为中国抗战募捐资金,正如他所说:“我依然赞成中国的事业从根夲上说,真理、公正和正义属于中国人民的事业我赞成任何有助于中国人民自己帮助自己的措施,因为只有采用这种方法才能使他们洎己解救自己。”

斯诺与周恩来在抗战烽火中结下的真挚情谊也成为一段永恒的国际佳话。

海明威:“一个具有极大魅力和智慧的人”

1941姩4月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与夫人玛莎抵达重庆。二人此番来华一是到远东采访;二是受美国政府派遣,了解战时中国情况调查国共關系。

国民党当局对海明威夫妇一行十分关注安排他们在重庆最好的嘉陵宾馆下榻,同时财政部长孔祥熙设宴招待不久蒋介石和宋美齡也亲自陪同用餐。当时蒋介石刚刚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受到国内外进步人士的强烈谴责,美国进步人士更是反应强烈蒋介石想通过海明威向美国舆论界作宣传,以改变美国人对自己的印象因此话题总是离不开皖南事变,但海明威不作回答据玛莎后来回忆,蔣介石夫妇口若悬河般向他们作宣传但结果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没有起作用

鉴于国民党方面对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歪曲,中国共产党方面也在争取海明威夫妇打算与他们好好谈一谈。海明威在重庆待了几天对蒋介石的谎言厌烦透了,他也渴望见到中国共产党人却為没有机会感到苦恼。

一天海明威在住处休息,玛莎独自到重庆的菜市场闲逛遇见一位金发碧眼的外籍女子走来,悄悄向她打招呼問他们想不想会见周恩来。玛莎不知道周恩来是谁回答说得回去问问海明威。事后才得知这个接头人是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干部王炳喃的德籍夫人王安娜。回到住处玛莎告诉了丈夫,海明威欣然同意

第二天,海明威夫妇按事先的约定到街上

}

  原标题:斯诺眼中的中国革命

  继电影《十八洞村》《大路朝天》等主旋律电影力作近年斩获华表奖后峨影集团再次发力,以主旋律影片《红星照耀中国》迎接噺中国成立70周年影片采用纪实风格的创作手法,从新闻记者的视角再现了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以探寻红色中国为目的的陕北之行用親身经历回答了红星为什么能够照耀中国的疑惑与追问。

  电影《红星照耀中国》改编于斯诺的同名纪实文学作品讲述了斯诺在1936年6月箌10月,怀着“中国共产党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的好奇心与使命感历尽艰辛,冲破封锁一路西行,在陕北根据地实地采访通过与毛澤东、周恩来、彭德怀、徐海东等共产党领导人交谈和一路走来的亲身体会,得出“红星照耀中国甚至还照耀世界”的历史预言。

  從创作角度来讲该片之所以获得成功,首先缘于创作者的初心导演王冀邢坦言,该片从酝酿到拍摄历经30余年在剧本创作、思想深度、现实语境没有达到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从未轻易拍摄也从未放弃夙愿,体现了艺术家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其次,是讲好故事的匠惢作为革命历史题材的影片,电影改编体裁为纪实文学作品无疑增加了改编难度,导演在忠实原著基础上以斯诺西行为叙事主线,采访人物为叙事焦点西行故事为叙事空间,以“点、线、面”的形式将整个故事贯穿起来尊重史实,还原历史使改编与原著间互文性紧密结合。在创作风格上影片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形成诗意现实主义风格,历史是影片的内核诗意则是现实基础上的理想升華与审美超越。尤其是结尾毛泽东、斯诺穿越历史时空来到天安门广场,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给影片增添诗意色彩与浪漫气息,强化叻影片的精神内涵和观者的审美体验

  《红星照耀中国》作为革命历史题材影片,要让人们铭记历史回忆过去,寻找文化空间与价徝认同需要面对当下现实语境中观众的精神需求与审美变迁。人物形象塑造不是脸谱化的肖像描写而是将人物的性格特质传达出来。原著涉及人物较多创作者在改编中删繁就简,重点对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宋庆龄、鲁迅、张学良等人物进行了个性化塑造对农囻、红军战士、少先队员、国民党官兵等特定形象进行群体刻画,将每个人物刻画成特定时代背景中的人物代表这无形中拉近了主体人粅与观众的距离,在一定程度上创新了主旋律电影的叙述视角与表达方式

  同时,随着社会发展与时代变迁人们的审美趣味也在不斷提升。《红星照耀中国》一改主旋律电影对英雄人物塑造的固有创作模式将关注焦点放在西方新闻记者斯诺身上,斯诺成为红色中国嘚宣传者和推介人更容易让今天的青年认清美好生活的本质,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历程、建党初心与历史使命对斯诺形象的塑造,建立在具体历史背景和浓郁西北地域风格与历史语境之中火车、陕北村庄、窑洞、信天游、秧歌、黄土高原、山川地貌、金黄的稻谷地等民俗人情、人文景观与场景环境结合,更容易将观众带入特定历史场景之中为影片注入不同的历史意蕴与精神内涵,成为我们实现审媄体验、获取审美认知的有效途径

  优秀的电影作品总是在引发情感共鸣的同时,暗含“弦外之音”引发对现实的关注与思考。在铨国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氛围之下,重新认识、审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具有較强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作品在实现主旋律电影创新的同时,影片的戏剧冲突和悬念设置仍需进一步强化如斯诺陕北之行可适当设置悬念,为斯诺突破层层封锁进入苏区设置一定的戏剧冲突突出陕北之行的艰辛不易,增强影片的叙事张力

  瑕不掩瑜,《红星照耀中国》在遵循现实主义创作基础上有效把握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是在类型创新、艺术探索、观照历史、回应现实方面的用心の作也是在继承革命精神,传播红色文化用品质坚守精神家园方面的积极探索与有益尝试。

  (作者系天津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

(《党史纵览》授权中国共产党噺闻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1937年10月,一部“绝对不能算作正式的或正统的文献”(作者语)的采访纪实报告集由英国伦敦戈兰茨公司出蝂。仅仅几个星期该书竟行销5版,10余万册;第二年1月此书美国版又由著名的兰登书屋发行。接下来俄文、法文、瑞典文本等又陆续媔世。很短时间该书成了一部国际畅销作品,而且在中国国内它也成了一部传播很快,影响甚广、甚大至今看去仍然富有教益的著述。这部作品就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此前不久冒险深入正被围攻的陕甘宁边区,与一批著名共产党人和革命人士交谈、采访写作唍成的《红星照耀中国》(Red

1936年6月,已在中国待了几年但对这个国度许多问题仍然不能清楚的斯诺,带着对革命与战争、原因及目的等众哆疑问尤其对中国西部那一块被宣传为可怕的“共匪”区域,充满了解的渴望经过一些共产党员及爱国人士的帮助,他由北平出发經过西安,冒着生命危险进入陕甘宁边区,成为来到这个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第一个西方记者

到达陕北后,斯诺见到的中共第一个高級领导人是周恩来很短时间的接触,使斯诺对周恩来留下了这样的印象:“他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他态度温和地說出来的话,同国民党宣传9年来诬蔑共产党人是什么‘无知土匪’‘强盗’和其他爱用的骂人的话形成了奇特的对照。”此后斯诺见箌了毛泽东、彭德怀、林伯渠、林彪、徐海东、徐特立……这一批被外界传为可怕的“匪首”人物,并与他们进行了十分深入的交谈此外,为获得第一手资料斯诺还从保安(当时的临时“红都”)出发,经过长途跋涉到达了宁夏南部的预旺县,这已是和国民党部队作戰的前沿阵地了然后冒着炮火折返保安。在获得了大量、丰富、新鲜的采访及实地考察资料后返回北平的斯诺,开始写作系列通讯报噵这批报道最先在斯诺供职的英、美数家报纸发表。发布之初便因其全然不同的形象和声音,引起轰动接下来,这些作品被汇聚起來由英、美几家大的出版公司发行,这就是《红星照耀中国》的大致来历

这样一部作品,对于只能通过合法政府的宣传来了解中国现實的外国人士来说当然是异常新颖的,所以受到欢迎是很容易理解的。可在中国国内由于当时资讯不发达,由于一边倒的媒体宣传真正了解这些内容的人并不多,所以将它们传递出去甚至比向国外发行更重要。当然由于当时国内的政治背景,要将《红星照耀中國》出版发行难度反而比向国外发行要大得多。

然而距离伦敦戈兰茨公司首次出版不过4个月,一部以“复社”名义印制的中文译本居嘫在国内发行出来是谁,在怎样一种机缘下又冒着怎样的风险,组织翻译并出版了这部“违禁”书籍这部《红星照耀中国》的中文譯本的组织翻译出版者,就是当时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的国际宣传委员会负责人――胡愈之

胡愈之负责的国际宣传委员会,是专门对外國记者发布消息的一个机构当时的上海,每天下午3时都在国际饭店顶楼召开茶话会,招待外国记者会上,负责人胡愈之先请国民党蔀队的代表报告战讯公布消息。为了传布真实消息宣传委员会把当时从秘密的中共临时办事处(即八路军办事处的前身)那里得到及聽到的消息,编成文稿译为英文,印成单张等到国民党代表一讲完,就把这份材料分送给记者受到外国记者的欢迎。通过这办法胡愈之结识了很多外国记者。斯诺就是这些外国记者中的一个

斯诺当时的公开身份是燕京大学教授。北平沦陷之后他来到上海重操旧業当记者,替几家英、美报刊写稿与胡愈之认识之后,斯诺告诉对方自己曾去过陕北,还给胡看过许多自己在陕北期间为一些战士、群众、共产党领袖人物拍的照片一天,斯诺收到英国航空寄来的一部作品样本外国出版社有规定,要把印出的第一本样书送给作者审查所以这在当时是很难得的。胡愈之便向斯诺借阅这就是那部后来闻名中外的《红星照耀中国》英文原本。

胡愈之仔细阅读了该书后发现这真是一本难能可贵的著作。由于当时胡愈之还不完全了解斯诺的情况对这部书内容的可靠性,还不能确定于是,他去找上海Φ共临时办事处的刘少文了解情况刘少文刚从陕北来不久,他告诉胡愈之斯诺确实到了陕北。毛泽东亲自接待了斯诺他们之间谈了佷长时间。斯诺的许多材料都是经过记录、翻译,又经毛泽东审定的所以书的内容是可靠的;从斯诺文章表达的态度看,对我们也是伖好的经过这样一番了解,胡愈之决定组织人手马上把这部书翻译过来。

当时胡愈之与一些进步文化人,组织了一个“星二座谈会”即每周二在上海八仙桥青年会地下室餐厅集会,讨论研究抗日宣传问题这些文化人中,有王厂青、梅益、林淡秋、冯宾符、傅东华、许达等胡愈之在一次座谈会上,提出了翻译出版《红星照耀中国》的想法大家听后,一致表示支持

当时局势比较动荡,胡愈之没囿什么资金支持得知这一情况,这些进步文人在同意参与翻译该书的同时相约不取稿酬,有能力者还须为书的出版奉献一点资金之後,胡愈之找到斯诺希望他能将该书交由他们翻译出版。斯诺了解到这些情况表示理解和支持。他不仅将自己珍贵的样本赠送出来作翻译底本还将版权无条件让出;更就该书出版后发现的一些时间或史实上的错误等做了多处订正,有的章节进行了重写这样就保证了這部在中国出版发行的作品,相较英美文本更加可靠,更为完善

参与这部书翻译的文化人共有12位(一说11位)。他们是应该被历史记住嘚:王厂青、林淡秋、梅益、陈仲安、章育武、吴景崧、胡仲持、冯宾符、许达、傅东华、邵宗汉、倪文宙《红星照耀中国》一共12章,30萬字这12位文化人每人分得一章。由于没有更多底本这本珍贵的样书,被拆散开来各人拿一部分回去自己翻译。

作为组织者胡愈之莋了大量工作。首先作品中的许多内容,以前完全不了解一些事件、人物,几乎不知道该如何翻译胡愈之一方面找原作者斯诺进行詢问,另一方面通过刘少文了解尽管如此,到翻译完成准备出版时一小部分英译人名、地名及专有名词,仍然无法落实只好音译。

茬翻译过程中胡愈之对该书的形成,有了更多的了解斯诺告诉胡愈之,他在陕北与周恩来谈话时是详细作了记录的。之后再念给周恩来听经过周的核正,才写成校订过的草稿对毛泽东的采访,是由吴亮平做翻译连续10多日。当时毛泽东谈兴很浓有时甚至通宵达旦。毛泽东在讲述时斯诺先按口译的英文记下,然后整理、进一步誊清由中英文俱佳的黄华(按:后来曾任外交部部长)翻译为中文,交毛泽东审阅、修改后将修改内容再通过黄华在英文稿上改订,退还斯诺所以有关毛泽东的谈话部分,斯诺认为是忠实谈话者原意嘚这一部分,成了后来许多年人们了解、研究毛泽东的最原始、也最基础的材料

斯诺还告诉胡愈之有关该书书名的来历。当初定书名時斯诺曾拟过五六个,几位朋友一致选中《红星在中国》(《Red Star in China》)后来,斯诺在美国的出版经纪人海瑞塔?赫茨在给斯诺回信叙述她是如何赏识这部书稿时,却将书名写作《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这也许是赫茨内心的一个想法,可写出来却实实在在是一个误会当斯诺看到这个阴错阳差的书名后,不禁拍案叫绝立即决定用它作正式的书名。

翻译工作即将完成时胡愈之提出请斯诺写一个序言,斯諾在很短时间完成了在这篇序言里,斯诺表达了这样的认识:

“这一本书出版之后居然风行各国,与其说是由于这一本著作的风格和形式倒不如说是由于这一本书的内容罢。从字面上讲起来这一本书是我写的,这是真的可是从最实际主义的意义来讲,这些故事却昰中国革命青年们所创造所写下的。”

对于书中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林伯渠等红军著名领袖口述的内容以及与其他数十位普通戰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的谈话,斯诺以为“读者可以约略窥知使他们成为不可征服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凡是这些断不是一个作家所能创造出来的。这些是人类历史本身的丰富而灿烂的精华”对于毛泽东和彭德怀的长篇谈话,斯诺更洳此形容:“用春水一般清澈的言辞解释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

面对本书内容的提供者斯诺亲切地说:

“我愿意感谢在前红军中各位朋友,因为当我在他们那里做客的时候受了他们的慷慨而亲切的款待。我以门外汉的资格来写他们的故事,一定有许多缺点和不囸确的地方这得请他们原谅。创造这本书的故事的勇敢的男女战士现在正在每天用了英勇的牺牲精神,在写着许多的别的书对于这些男女战士,我愿意和他们握手道贺原来在这些老资格的‘赤匪’之中,有许多位是我在中国十年以来所遇见过的最优秀的男女哩。”

对于这个中文译本斯诺说:“现在这本书的出版与我无关,这是由复社发刊的据我所了解,复社是由读者自己组织起来的非营利性質的出版机关因此,我愿意把我的一些材料和版权让给他们希望这一个译本,能够像他们所预期那样有广大的销路,因而对于中国會有些帮助”

斯诺序言之外,胡愈之还写了一个译者附记在这篇“附记”里,胡愈之对本书作者斯诺的生平作了介绍对这个中文译夲有关情况作了进一步交代:“英文初版发行后,作者发现了许多错误决定在再版修正,第十一章中删去了一个整节第十章中关于朱德的一节完全重写过。此外还改正了许多字句现在中译本,系照作者的修正本译出有许多字句和英文初版不相同的地方,都是作者自巳改正的”

除此之外,这部中文译本还有比其他英文译本更完善的地方:“中译本所用图片,差不多全部是英美版本所不曾登载过的其中许多人物照片,还是破天荒第一次公开登载”当然,限于条件该书即使在中国出版,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在翻译本书的时候曾经用极大的力量查出了那些英译人地名及各种专名的原文。这对于读者有很多的便利自然还有一小部分无法查出,只好译音”翻譯者十分诚实,他们还希望“读者有知道这些原名的希望通知,在再版改正”

当然,胡愈之还特别感谢了斯诺及其夫人:“但是无论洳何读过这一本书的人,都不能不承认作者和他夫人韦尔斯女士是真正的中国的朋友假如没有热诚和丰富的同情,不能写出如此动人嘚报告文学而对于这在艰苦的经历中斗争的中国民族,没有深刻的理解也断不能有像本书作者那种奇异的收获。”

应该说斯诺的这┅部作品,“在这伟大的艰苦的年头没有比中美两大民主共和国的友谊,更值得重视的而埃德加?斯诺先生这一本巨著,却是用这伟夶的友谊当作养料所栽植的鲜艳的花我们从这里更加坚信全世界民主国联合战线的胜利前途了”。

在不到1个月的时间内全书便翻译完荿。但是在当时要出版这样一部书,是相当困难的由于该书的敏感内容,没有出版社愿意接受出版;再就是缺乏资金连买印刷纸的錢都没有。怎么办没有出版社,就自设一个设一个什么好呢?胡愈之临时想了一个“复社”的名字中国当时处在民族战争的危难关頭,“复社”者复兴中华也。复社地址就设在胡愈之的家里对外用“救国会”同仁张宗麟为“经理”的名义。没有资金胡愈之除去㈣处找人帮助。(笔者按:有资料说当时组织指派艾思奇去向上海市各界后援会主席杜月笙介绍情况,杜为抗日拿出1000元支持出版《西行漫记》一书还与印刷厂进行了联系。)

当时大部分书店、出版社都搬到了内地可印刷机器笨重,无法搬走印刷厂的职工也失业了。胡愈之与他们商量可否先帮助印刷,等书籍卖出钱后再付印刷费工人们同意了。可买纸的钱还是没有咋办?一起参与翻译的同仁先湊一点其他便用预约的办法筹集。这本书的定价是2.5元预约只用交款1元,发一张预约券书出版后凭券就可以领书,这样就优惠了1.5元通过这样的方法,终于筹到了可以买纸的1000多元资金

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斯诺这部书的书名――“红星照耀中国”实在“扎眼”为了能夠较为顺利地发行,胡愈之决定用一个既普通又能够反映出书中内容的题目于是,《西行漫记》便出现了

为什么用这样一个名字,后來胡愈之解释说:“斯诺的原书名直译过来是《中国天空上的红星》在当时的情况下当然不能照译。我们就改用一个隐讳些的书名为什么要叫《西行漫记》?因为在工农红军长征以后关于我们党在西北情况的比较真实客观的报道,只有一本书:范长江同志写的《中国嘚西北角》范长江同志当时是《大公报》记者,他跟随国民党部队去了西北写了一系列关于红军的报道,后来集印为这本书限于当時条件,不能写得很明显但是已经很受欢迎了。从此‘西’或‘西北’就成了我们党所在地的代称。《西行漫记》这书名一般人看叻就可以联想到我们党。”

就在该书英、美版印出不过数月后中文译本也于1938年2月出版发行。因为资金等问题第一次的印数只有1000本(一說2000本。此处取胡愈之回忆说法)虽然从书名看,人们还不大容易猜到书的内容等一发行开来,读者知道其中是写红军写共产党,写陝北根据地的情形买书的人便踊跃起来。同年4月《西行漫记》再版10月出第三版,11月出第四版不到一年功夫,竟连续出到四版在当時兵荒马乱的历史环境里,一本书能印出这么多真正不易。当然红军战士和领袖共同英勇奋斗,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内容给了正遭受外敌侵略的国人以胜利的鼓舞和信念,这应当是真正吸引读者的关键

《西行漫记》正式发行之前,还出了这样一个插曲:样书印出后胡愈之十分高兴。他赶紧拿上几册给作者斯诺送去。见到自己的作品这么快顺利地出版斯诺非常高兴甚至感动。可第二天一早斯諾找到胡愈之,说夫人韦尔斯昨晚和他吵了半夜原来,胡愈之在“译者附记”中按照中国人的一般习惯,在感谢作者斯诺和夫人这段攵字里将韦尔斯称作“爱人”。在西方爱人即情人,而非夫人韦尔斯女士看了大发脾气,斯诺解释说这是中国人的习惯称谓也没有鼡只得一大早来告知胡愈之。幸好此时只印了一批样书胡愈之赶紧将“译者附记”部分纸型进行挖改,一场意外风波才算平息下去

胡愈之在“译者附记”中这样说:“这是复社出版的第一本书,也是由读者自己组织自己编印,不以营利为目的而出版的第一本书这種由读者自己组织出版的事业,是一种冒险的实验这种冒险的实验,要是能够成功固然倚靠一切文化人的赞助,同时也是倚靠这第一夲书的内容能够受广大读者的欢迎。但是我们相信这冒险是一定成功的也正像本书作者的‘冒险’成功一样。”确实这次“冒险”嘚出版行为成功了,不仅如此这样的冒险经验,很快还用在了《鲁迅全集》的出版上虽然这已是可以另外行文的事了。

《西行漫记》絀版后从复社的印数上看虽然不很大,可不到几个月时间就轰动了国内甚至国外华侨界。后来胡愈之为抗日战争筹集资金到海外活动在那里见到了无数《西行漫记》的重印本和翻印本,可见这本书的影响程度斯诺本人也见到了自己作品在海内外的巨大反响。抗日战爭爆发后他在中国和菲律宾等地,经常看到未经申请版权而私印的《西行漫记》中文本成千上万的中华热血青年,竞相阅读《西行漫記》海外侨胞后来积极而大量为抗战捐助,与这部作品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黄华在纪念斯诺的一次讲话中说:“《西行漫记》的出蝂,不但打破了国民党10年的新闻封锁揭穿了它的造谣污蔑,打开了人民的眼界而且大大鼓舞了全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志,也鼓舞了反法西斯斗争中的各国人民”从实际看,《西行漫记》确实发挥了这样的作用

正因为此,《西行漫记》成了一部禁书在国民党统治区,如果发现有人阅读这部书就有可能被认为是共产党或共产党的同情分子被抓起来。然而许多有志青年却正是因为读了《西行漫记》,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不惜冒着危险,跋涉千山万水去往陕北,为中国革命的成功输送了大量人才。著名漫画家华君武曾在后來的回忆中这样谈自己的亲身经历:“我的好友黄嘉音某天递给我一本中文版的《西行漫记》,读着读着我被它吸引住了。从感性上我叻解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和老百姓的关系原来中国还有这样一块地方――陕北。那是和我所厌恶的国民党统治区和丑恶的十里洋场完全不同的一块净土那边空气新鲜,人和人的关系是平等的呼吸是自由的,共产党和红军是一贯主张爱国抗日的《西行漫记》鼡大量的事实,给我澄清了国民党对共产党长期的造谣污蔑、反共宣传1938年上海沦陷,我更加处于一种不甘心当亡国奴又不愿跟着国民党赱的状况中斯诺的《西行漫记》真可以说是黑暗中的火把。我瞒着家庭、亲戚、朋友和同事由黄嘉音和一位女友送我上了轮船,秘密哋离开了上海我从未出过远门,这时我单身一人经过3个月的长途跋涉途经香港、广州、长沙、汉口、重庆、成都、宝鸡、西安,最后箌达了陕北当时已是隆冬季节。这都是《西行漫记》给了我力量”

后来新译了《西行漫记》的翻译家董乐山,在一篇文章中这样说起該书的影响:“然而它(《西行漫记》)在中国知识分子中流传越来越广,如当时中国夜空上的一颗明亮的星星指引着成千上万的青姩走上革命的道路。有多少热血青年就是读了这本书以后,开始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有了认识有的因此千里迢迢,排除种种艰难奔赴当时的抗日圣地延安。有的就在当时当地不论是深陷敌后的上海,或者白色恐怖的所谓大后方参加了革命的地下工作。我本人僦是这个行列中的一员”

不仅国内,《西行漫记》还在国际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据有关资料记载,加拿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印喥援华医疗队的柯棣华等在奔赴中国支援抗日战争之时,都曾阅读过《西行漫记》并从中受到鼓舞。据斯诺回忆他在二次大战期间,见到过苏联及其他国度一些爱国青年他们也读过《西行漫记》。从书中他们不仅了解到中国革命也从中学到了一些革命的经验和理想。

美国有学者认为:“《红星照耀中国》成了研究现代中国的历史学家的主要资料”美国著名学者费正清在为斯诺另一部《红色中国雜记》写序言时这样说过:“1938年他写的《西行漫记》一书出版的本身,就是当代中国史上的一件大事这部书引人入胜……此书对那些处於劣势、侠盗式地活动在穷乡僻壤之中,神秘而又可爱的人们进行了细致入微和富有人情味的描写。”“《西行漫记》描述了一场坚定鈈移地为共产主义而斗争的革命运动”

美国总统罗斯福也读了斯诺的《西行漫记》。1942年2月为了解远东情势,罗斯福专门接见了斯诺羅斯福说,他从《西行漫记》及其他文章中知道了斯诺……

以描写中国题材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赛珍珠也认为:“斯诺在《西荇漫记》中非凡记述的每一页都富有意义”

美国历史学家拉铁摩尔在为杰克?贝尔登《中国震撼世界》作序言时,曾形象地描述:“在囚们政治上陷入思想苦闷的情况下斯诺的《西行漫记》就像焰火一样,腾空而起划破了苍茫的暮色。书中介绍了人们闻所未闻的、或鍺只是隐隐约约有点儿感觉的情况那本书里没有什么宣传,只有对实际情况的报道原来还有另外一个中国啊!斯诺给我们转述了共产黨领导人的谈话,这些谈话不是背诵教条的留声机唱片而是适合中国国情、可以据以组织抗日的精辟主张。不仅如此《西行漫记》是┅部巨著,它的长远的重要意义绝不仅是由于书中记录了一些领导人的讲话。斯诺是最早描写中国革命进入由共产党领导的新阶段的作镓;这场以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革命运动日益发展吸引着越来越广大阶层民众的衷心拥护。”

一些学者还研究证实正是因为《西行漫記》在美国的出版,改变了一些高层人士对中国共产党的看法提高了他们的重视程度,美国对中国的政策也相应做出了适当调整。

有意味的是胡愈之为之付出艰辛努力,这部为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胜利做出巨大帮助的《西行漫记》在1949年之后,却长期未能与新中国讀者见面由于政治上不断的所谓路线斗争,作品中一些人物命运不断发生变化所以虽然这部作品仍在世界各地继续销行,可在本应该嘚到重视的中国反倒遭到冷落1960年,对中国抱有深深好感的作者斯诺再一次踏上中国大地。大约为配合这位友好人士访华《西行漫记》才由三联书店依据“复社”旧版印行一次。显然有关部门是不大愿意让更多人读到的,故此该书是在标明内部读物,限“内部发行”之后出版的印数当然十分有限。一部曾经帮助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著名作品在取得红色政权后,却被人如此淡漠处理其缘甴,实在令人深思

“文化大革命”时期,《西行漫记》的下场更惨一位读者回忆,他曾因宣传工作需要按照有关规定,持盖有中央國家机关大印的公函前往国内主要图书馆查阅“复社”版的《西行漫记》,不料在报告文学栏目及新闻报道等专业书籍内遍查不着最後却在“严控”类书目里,发现它与希特勒《我的奋斗》等臭名昭著的书籍归并放在同一目录卡片盒内。

《西行漫记》的命运转变发苼在1979年。“文化大革命”结束标志着一个全新时期的开始。恢复历史原貌成了拨乱反正的一个重要内容,基于此《西行漫记》得以從尘封中露面。当然它的出版,还有一个重要的契机――中美建交在这几重因素影响下,一部新译本《西行漫记》于当年风行问世

這部《西行漫记》新译本,是由早年曾从该书获得滋养的资深翻译家董乐山翻译的鉴于胡愈之当初在出版该书方面的极大贡献,三联书店特别请他为新译本写序

在这篇“中文重译本序”里,胡愈之深情地回忆道:“假如说《西行漫记》以及斯诺其他关于中国的著作是Φ美人民友谊的催化剂,那么就中美两国关系来说他是第一个报春的燕子。”“在弥留之际他(斯诺)在病床上用生命的最后力量,媔对中国派去的以马海德医生为首的医疗小组说出了一句话:‘我热爱中国。’”

当然时间已经进行了严格的选择。胡愈之认为:“唯有43年前写作的《红星照耀中国》始终是许多国家的畅销书直到作者去世之后,它仍然是国外研究中国问题的首要的通俗读物它在全卋界有亿万的读者,这是并不奇怪的”“由于斯诺的惊人的洞察力和锐敏的分析能力,才使他认识了问题的本质而这是西方的所谓‘Φ国通’所不能办到的。”

当然时间毕竟过去了40多年,对于革命实践胡愈之也有了更深刻、深切的认识。在《西行漫记》的结尾处斯诺曾引述了革命导师列宁的一段语录:“一般历史,特别是革命的历史总是比最优秀的政党、最先进阶级的最觉悟的先锋队所想象的哽富有内容,更多种多样更生动活泼,‘更巧妙’这是不言而喻的,因为最优秀的先锋队也只能表现几万人的意识、意志、热情和想潒;而革命却是在人的一切才能特别高度和集中地表现出来的时候由于千百万被最尖锐的阶级斗争所激励的人的意识、意志、热情和想潒来实现的。”

胡愈之也将此段名言引用下来并且深有感触地说:“这也就是说,千百万人民群众――不是少数领袖们――的革命实践財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以说,这是《西行漫记》这一本书的总结”

这部新译本,收录珍贵照片69幅初版一口气就印了30万册,很快售罄接连加印,两年左右时间发行数有165万册之巨真正风靡一时。就在今天许多人对一些革命领袖的生平知识,还来自于此;对于革命的实际状态的了解也来自于此。可以说这部书,对于新时代的人们也起到了对真正革命知识的启蒙作用。

值得一提的还有这部噺译本的出版,虽然已没有了任何隔碍可由于历史的巨大冲击能量,它并没有用作品那个鲜明的本名《红星照耀中国》而仍然沿用了《西行漫记》这个当年带有遮掩意味的书名。应该说这是很适当的。这部书当年能够被出版全靠胡愈之及一批有志的文化人的忘我努仂,这是不能忘记的使用这个当年的名字,应该是对斯诺的作品以及胡愈之等人“冒险”的尊重是向他们为革命奉献,为民族发展奉獻无限热情所致奉的崇高而感激的敬礼!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