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选择“小乘佛经大全法”有人选择“大成”

唐中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

如是我聞一时佛在室罗筏城。衹桓精舍

这是一科之文,此经分为叁大分:有序、正、流通一是序分、二是正宗分、叁是流通分,这叁大分佛说一切经都是要分这叁分,这序分就好比一个人的头脑眉目要清楚;正宗分好比一个人的身体,五臟六腑得具足;流通分好比人的两隻足可以能够行动,行动于后世所以这是固定的序、正、流通。这个序分之中有通序、有别序,怎么叫通序呢?佛说的一切经普通的嘟得这么样先序说,序说这个眉目得要清楚所以这个序分有通序、有别序,当文中这是一个通序普通的,什么叫通序呢?所以呀佛说嘚一切经,他都是一样的序说这六种成就这六种成就呢,都得具足依着这个可以证人之信,证明这个听经的人的信心所以,这是必須的一切经都得让人信,所以这是一个要紧的通序,要紧的通序有六样:一、信成就二、是闻法的听闻的人,这一个我成就也叫聞成就,「如是我闻」嘛叁、是一个时成说,四、是说法的主成就就是佛,为说法的主五、处成就,讲经说法的处得要成就这缺┅不可,六、是听经的大众要成就所以这六种成就,一切的佛经都得如此这六样不成就,这法会不能成所以呢,佛说的一切的经先得以这个如是二字当头,这是佛临入灭的时候这是阿难尊者请教,这是佛吩咐的所以我说的一切法,集成了卷帜传于后世,也不論是大乘经、小乘经一切都得要安如是这两个字,这如是这两个字名字叫法体佛说法的一个具体,也不管是大乘经、小乘经都得有洳是这二字,这种道理很深微佛说法说了四十九年,统统地就说这一个字这一个字是什么呢?就是如呀,说如就是、不如就不是说这個如字怎么讲呢?

如字就是不可说,要一说就错这事怎么办呢?得以这个说显这个无说,以能说显这个不可说这是听经的一个要务,最要緊的一种事务你要把这个话记住了,你说我会讲经了、你说我会听经了就错啦!你得由说的地方会到不可说的地方,这就叫如如法如說,这个如字怎么个理呢?他怎么叫不可说这个如字当体就是不可说,怎么个理呢?如者是各如本位,世间上一切的名、一切的相他都囿对待、比较出来的;你假比说吧,我管你叫人我自己就叫我,你说是人因着人才说我、因着我才说人,这是对待有了名字了,你要鈈对着外面的那个人这个我就不必说了,就没有名字了因是分别开了,你呀!你就是人我呀!就是我,所以嘛我要是不对着你这个人說,各如本位我这个我不许借着人说,这个我说没有;你这个人要不借着我说你这个人也没有,世间上的一切法都如此拿这个做比方,你要是没有长什么名字叫个短呢?所以,这个经本子大、经本子小你要没有个大,你怎么说这个经本子小呢?你没有小本的经你怎说這个经本子大呢?这都是对待起来的,对待是假借的名词自己本身上没有名字,你要这个大不对着小说你们诸位想想,这个大的名字没囿了这是各如本位,你坐你这个位子你别借重旁的,大的你别借着小说这个大就没有了,你们诸位听听是这么个意思不是呢?说富借着穷说的,他要没有穷人他这个富都发了财,这个富的名字就没有了诸位想想,是不是?所以世间上没有恶人显不出善人来,这都昰善人都叫善人呢,有这个恶人就显出善人来了!一切法都是借着外缘你才立这个名字,你在本位上你要各如本位你这个名字就没有叻,没有名字还说什么话呢?所以这叫如就是!你不如说不是!这个如呀佛说法统统都是说这个如字,这个如是这就是理成就、说是信成就這是佛法说的具体,说如则是、不如则不是这是阿难尊者他所闻的这个法体。底下说如是之法能启人的信心我闻,我亲从佛口所闻的这个我,假名为我阿难尊者随着世俗上这个话说就得说这个我,这是假定的名词叫我他要是佛证到究竟的佛果,才够上个我所以,人想着离开这个妄为的我相所以,就得说这是一个假我知道是假借的名词为我。佛证到常、乐、我、净这四德这才够上个我,我們这个人呢怎么说是没有我呢?我们这个人认错了,拿什么当我呢?拿着四大假合的身体就叫我皮肉筋骨是地大成的、血脉精液是水大成嘚、温热燥暖是火大成的、气力动转是风大成的,地、水、火、风化成了四肢百骸、五臟六俯这四肢百骸、五臟六腑,这都是地大成的有形质的东西,这血脉是水大成的、这周身的气就是风大成的、人的热度就是火大成的这都是假借的,假借四大以为身假借地、水、火、风,拿着我就是我-我的身体这地方根本上就错认啦,所以这个地方是假名为我「如是我闻」,说如是的可信的法体是我亲从佛口所闻的,所闻的是哪个时候呢?这是闻成就上边是信成就,以这如是为人人可信的地方一时是时成就,怎么叫做时成就?是机缘成熟叻佛看这个机缘成熟了,弟子们的根性到了什么地步上了可以说小乘的时候就说小乘,也是时候成了这地方可以引小入大了,可以讓他入大乘这个时候,也就是机缘成熟了-师资道合!所以能说、能接受在这个时候成了这叫时成就。佛是说法的主成就佛为说法的一個主人,所以这是如嘛,如是是信成就、我闻是闻成就、一时嘛是时成就、佛呢是说法的主成就这还得有个弟子、说法的一个处所。怎么叫佛呢?佛者觉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谓之佛,我自己觉悟了怎么觉悟呢?认得我自己这个知觉了,我就自己认得自己的知觉认得洎己的知觉,这就叫觉悟了大家知道了。我们这个人哪个人都承认不错!我有个知觉,你有知觉都是所知觉你耳朵所听的、眼睛所见嘚、你听见人家说的,这是个我这是我的知觉,你这都是在人的言语之中那个声音裡头,拿着这个你就当了知觉他所说的话,你要峩所说的话吧你们诸位都知道了,心裡也觉悟了不错!是这么的,这都是所知觉呀所知所觉啊!那么哪个知觉才对呢?得有本知觉,有这個本知觉你要不明白还得当中闻着一个能知觉,假比我说你都知觉了我所说的话,你所知觉了你那边就有个能知觉,我所说的是什麼你就能知道是什么,这在能知觉上由所知觉才显出你的能知觉来,这个能知觉还没到家还不足,究竟呢?「能所双亡」能知觉、所知觉,你都把他销灭了这个地方这个知觉,把能知觉也去了、把所知觉也去了这地方是个本知觉,这个觉字在印度话说呀名字就叫佛,这叫成佛了你明白了佛,你好成佛你自己不认得佛,你怎么成的这个佛?是不是?所以这个知觉是人的本知觉,这就叫佛佛他洎己觉悟啦,「自觉觉他」再让世间上一般人都觉悟了,都认得自己的知觉这叫觉他,把这一切人度得都机缘成熟啦缘法已尽啦,佛就入灭了这是圆满了-「自觉觉他」,觉呀行的道理都圆满了,「觉行圆满」这个地方名字叫佛,统统都是一个觉字你知觉了就昰、不知觉说不是,与所说的这些话有什么用处呢?说这些话都是世俗上的话世俗上的话,拿他可就发明出世的法由出世的法说了,发奣这世出世间法这是叁层,我们人都是所知觉你要是当中明白了,似明白不明白的时候这说叫能知觉,你到究竟的明白这就叫本知觉,这就叫成佛这个佛者你自己觉悟,我让一切人也要觉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你行这个道行得圆满啦,谓之佛

「佛在室羅筏城,衹桓精舍」这个「室罗筏城」就是「金刚经」上说的舍卫国,这两个意思都是语音南北不同的关係,所以翻就翻丰德,他這个国倡道德物产丰富,是这么个意思这是佛说法的地方,叫室罗筏城室罗筏城,那时候在这个竹林精舍那时候常说法。这祇桓精舍是以后所以这裡头有一段因缘,衹桓这是衹陀大子他捨的这个树林子,精舍是须达多居士给佛修的这个房舍叫精舍什么叫精舍呢?先讲讲这个精字,不一定就是精美修的华美叫精,精者是精纯纯粹的这都是佛、法、僧住的地方,旁的事情不做不参杂旁的事情,这个名字叫精舍-精纯不杂不掺杂旁的事情。当下的斋堂、寺庙多有说这个精舍、那个精舍的,都是採取这种意思这就说衹陀太子捨的树,须达多长者他给佛修的精舍有一段因缘,怎么个因缘呢?须达多要做官说叫长者,要按信佛呢他是个在家的,是个居士这位居士给他儿子求婚,他到室罗筏城这儿也就是佛的灵鹫山竹林精舍这个地方,来求亲住在叁檀那家裡,也是一个大臣住在他家裡頭,那个夜晚之间叁檀那家裡头就预备这些桌椅、板凳、杯盘这些东西,预备就像请这个最高的贵客来赴席的这个须达多他就问叁檀那,说是你明天请什么贵客?是国家的王爷?还是大臣啦?做这样的席位预备着叁檀那他说,不是!我明天是供佛供斋请佛!这须达多就没听见過这佛的名字,佛才出世年头不多总是他们都隔着国,他问一听这个佛呀,这心裡都有一点衝动问佛这个意思,这叁檀那就学说佛嘚道德怎么说法让人明心见性、让人离苦得乐,这一说他心裡头从那儿信仰心就充足啦,他要给介绍去见佛简单说了。天一亮请佛以后,他又特别去见佛去请教,佛给他一说这个道理佛一说这个道理,他这么一听当时就证了初果的圣人了,所以这个佛法人嘚根性不一样,一闻就明了道了不但明了道,而且还证了果证了初果圣人,证了须陀洹果因什么呢?他是善根来的深,所以他就请佛說你到我那国裡去吧就到他那个室罗筏城,这后头说这段因缘请佛去,佛说我不能随便去因什么呢?说我们这出家人得有一定的,必嘚纯粹的、精纯的是一个出家人的处所我们僧人才上那去住,要不然随便的一个房屋,做旁的用我们不能去住,住了不合法他这麼一说,他说可啊我给现选这个地基,现修个房舍请佛你去,佛说那行须达多诚心最恳切了,就随跟着就是要去人选地方佛就吩咐舍利弗尊者,说你去吧!舍利弗尊者就随着他就去了,去了各处都没有合适的怎么叫合适呢?离这个城还得不远不近,离得太近繁华叻、扰杂了;离得太远,佛说法人家住城的人、在乡的人,四下就不方便也不容易来听,所以选最合适的地方就是这个祇桓,衹陀太孓的花园子最合适就这个地方!舍利弗尊者说,旁的地方不相合就是衹陀大子的花园子还行。须达多他这个心很诚他说那可以!他是位夶臣,他亲身去见太子去了一见太子,说你把这个花园让给我我有用处。衹陀太子说说我是为国的储君,我什么也不缺我也用不著把产业让给你、卖给你,他就说佛的这个好处衹陀太子也不懂这个,我也不知道这些事情说是那么吧,这是支唔他说:「我用不著钱,你要愿意用行!你拿黄金把我的花园子摆满了,我就换给你」须达多说:「好哇,就这么的吧!」随后他就把家裡(他有敌国之富啊!)嘚黄金铺他这个园子这衹陀太子一看,把这个园子都舖满啦一看这个人的心太虔诚啦,这个佛必是有好处说得啦!外头这些树算我捨嘚,你就不用再舖金子啦就算我捨的,他又给修了个大门在树那儿做个门,所以他把这个名词留于后世,才有「衹桓精舍」衹陀呔子捨的树,这个桓就翻译树木的意思衹陀太子捨的树木,精舍是须达多给佛修的修精舍的时候,这裡还有一段很警觉人的逸事-就是舍利弗尊者到那个地方去监工挖地基,挖得很深是为的好坚固,挖来挖去地基裡头有许多蚂蚁(也有叫蝼蚁),一看见这些蚂蚁舍利弗尊者就皱了眼眉啦,把眼眉皱着就觉得很难过须达多就问尊者,你怎么回事?为难的意思?他说不是我看见这些蚂蚁,我这心裡头所以難过怎么个难过法呢?他说,这些蚂蚁在这个古佛以先就在这个地方毗婆尸佛出世的时候,离着这个时候有九万大劫你说这一个劫是哆少万年?他就在这裡当蚂蚁,现在释迦佛出世啦又是你给他修这个精舍,你在这个以先的时候你给那位古佛也修过精舍,所以这些码蟻有九万大劫这个时候,年头都算不过来了这一大劫有多少万年呢?它说当蚂蚁,它就到这时候释迦佛出世(七佛第二尊佛到释迦牟尼佛是七佛第七尊佛,这是九万大劫的时候)舍利弗尊者对须达多说,你当初给古佛修过精舍这时候又给释迦佛修精舍,说这段因缘是怎麼个意思呢?就说这个人「一失人身万劫难復」,要不这个人总得要做善做德呀不失这个人身,就是生到天上享天福那都靠不住。天仩有二十八层天他把天福要享尽了,转下来不定转在哪一界不定转在畜生界,这蚂蚁都在畜生界裡头不定转到哪个地方去了。说「┅失人身万劫难復」,所以说人在世间上你别说在人间,在天上享了极重极大的福也是很危险的,这裡头就有这么一种因缘所以,佛法说的太高世间人,没有善根的人是决不肯信信不及,距离他的知识太远所以佛法难闻就在这儿。在这裡头我还常说这个比喻这假定这个蚂蚁,牠在这裡待多少万年总没脱这个蚂蚁身,就这么苦!这蚂蚁之中假定说要是有一个有知识的蚂蚁,说世间上的动物呔多啦不是我们这一类,这个妈蚁对妈蚁假定这么说话说有一种动物名字就叫人,说这个人个头太大我们没法比,也不知有多大僦说他要吃一顿饭,我们这一国人一年都用不尽你说这个人,这个动物有多么大这个动物的名字叫人,旁的蚂蚁没知识的一听就不信,哪有这么大的动物?他吃一顿饭我们一国的蚂蚁一年也吃不完,我不信!我看不见我不信!那当然是!你假比要把牠领到人身上,牠也看鈈见整个人大家要知道!想想这个理是不是?人的眼见是真、耳闻是虚,我不信!我眼看着算那蚂蚁爬到人身上,你们诸位打打算盘牠能看见整个人吗?所以牠就不信了,拿这个做个比喻说是这个佛法不容易信,要没有极大的善根的人信不及,他距离的太远所以这个地方,我常说这一段因缘这个地方,所以因后头取名字嘛,衹桓是指着衹陀太子他是个君,这个精舍是须达多修的他是一位臣,这個表演叫「衹桓精舍」。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此一科文是引大众同闻引起法会众人同闻「楞严经」。说「与大比丘众」與者是共在一块,「大比丘众」比丘是梵音,因什么没翻?他裡头意思含着很多所以,要翻这一种意思余者两种、叁种都漏去,就不翻这裡头,比丘含着叁种意思头一种,就是比丘翻做乞士怎么叫乞士呢?乞求,上乞佛法以滋养慧命、下乞求饮食以滋养生命所以叫乞士;二种翻为怖魔,一受比丘戒的时候这地行罗剎、飞天的夜叉,把这音声传到第六层欲界天以上传到魔王的宫裡头,魔王一听见佛给比丘受戒受比丘戒,他心裡就害怕、恐惧怕什么呢?都学了佛法,他魔王的眷属就少啦因着这个叫怖魔,恐怖魔王魔王就害怕!苐叁种叫破恶,怎么叫破恶呢?人有恶习气就是一个贪心、一个瞋恨心、一个愚痴心贪、瞋、痴,这叁样是最害人这是人的恶习气,这惡习气人人皆有有轻有重,破这叁种贪、瞋、痴破这个恶,含着这叁种意思所以就叫比丘,这上头怎么会多个大比丘呢?受比丘戒本來就是小乘大比丘到了这时候,说「楞严经」为方等经的时候了弟子们都能够回小乘向大乘,佛这时把「阿含经」已经讲了十二年巳经讲过了,这时候讲方等部这裡头有大乘经的意思,所以能回小向大就称大比丘,由小乘能学大乘的意思余者就是相共,共大比丘众有多少?「千二百五十人俱」,数目有一千二百五十人俱都在座,所以这一千二百五十人是略了五个人,应当是一千二百五十五個人这光说个大数。所以这一千二百五十五个人哪!佛先度鹿野苑有五比丘,有五个人;第二度耶舍长者他是外道,师徒有五十人叁喥叁迦叶弟兄叁人,连师带徒弟一共有一千人;四度所度的就是目犍连、舍利弗两个人他们那时都是学外道,师徒每人一百两个人二百囚;鹿野苑五比丘搁在一块说呢,一共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个人这是佛起初在鹿野苑裡头所度化的。这一科文是说声闻众怎么叫声闻众?他聽佛说法的声音,他拿耳朵闻到就记住了明白这个理,他悟这个理由这个理会到不可思议的地方,他记住了佛的声音拿耳朵闻的,所以闻不超声、见不越色超不过声色去,仍然还没离开声色这个佛法讲的是离开声色,所以还没离开所以他这叫声闻众,这是标出這类的数目一千二百五十五个人。

这一科文这叫显位叹德,显出他证的果位、讚叹他的道德所以他这么说。说「皆是无漏大阿罗汉」怎么叫做无漏呢?这个漏就是堕落的意思,好比器皿、盆子、碗要有了裂痕了、有了窟癃了,当下就漏了拿这个做这么个比喻说,這个漏啊!不上哪儿漏呢?不能外漏漏在叁界以内,这世界有叁界:有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欲界有男婚女配的,我们世间上的欲界是丅界天上是上界,有六层欲界天也有男婚女配,这是叫欲界连上界、下界,叫一个欲界;色界天有十八层修四禅的功夫,光有形色都是男子没有女子,修行到那个地方统统都是男子,他们生人是莲花生人是植物生人,所以是色界色界有十八层天;再向上说还有個无色界,这个无色界有四层天所以一共叫叁界,欲界、色界、无色界这叁界都是凡夫,大家要知道你看他这么样的修行,还没脱離凡尘没证圣果。「皆是无漏大阿罗汉」证到四果阿罗汉就超出这二十八层天以上,这都是圣人了刚才说的这二十八层天,大家要知道这仍然还是凡夫啊!还有生死啊!他的寿命很长啊!都活多少万岁,几千万岁、几百万岁他仍然还有生死、仍然还是凡夫,这二十八层忝啊!不知道呢!你在这外道修行成了仙了、成了神了到了欲界天裡,在最低的欲界天裡还有男婚女配的地方完了封个神,完了当差要囿了过了嘛,还降下来由神降成为鬼,这算个什么呢?你再高还有几十层以上一共有二十八层天,这还都是凡夫「皆是无漏」,一般證到四果阿罗汉了不能再堕落漏在叁界以内,超在叁界以上这是圣人了,大家要知道!这还是由小乘跟着佛弘扬大乘的佛法这叫「大阿罗汉」;无漏,不能漏落在叁界以内比叁界的人都高上以上去了,比二十八层天的人高出以上这还是跟着佛,小乘习学大乘的人就这麼样的高这叫「无漏大阿罗汉」,这怎么叫大阿罗汉呢?这阿罗汉有小乘的他光独善其身,不度化人不随着佛教化人,那叫小乘阿罗漢这大乘的阿罗汉,随着佛度化众生而不住在小乘的果位,虽然是这么高超出二十八层天去了,还不住下还要行菩萨道,虽然是茬小乘果裡头还要行菩萨道,随佛教化众生所以,这称为「大阿罗汉」阿罗汉怎么讲呢?因他不翻,也含有叁种意思阿罗汉头一种翻应供,应供从哪来的呢?从比丘乞士他托鉢化斋,讨饭吃去向人家求乞,证到阿罗汉就翻应供这时候有人供养了,就不用化斋了這是高着一头了,证了果了早先的比丘那才发心修行,这是证了果位了头一样就翻应供,能应人天的供养了;第二样是证到无生的果位不生不灭了,到了这个地步这又比这个比丘高一层,比丘是因阿罗汉是证了果,比丘由怖魔就证到无生的果位了-无生无灭的果位叻;第叁含着意思是杀贼,杀什么贼?杀烦恼贼人的烦恼贼,打哪裡来呢?打贪、瞋、痴你在一入手修行的时候,先得破贪心、瞋恨心、愚癡心把这个破净了,烦恼根去了这烦恼贼就杀啦,都销灭了、都死了就不能再发动贪、瞋、痴啦!这是这么个讲,所以阿罗汉翻这叁義这是比丘叁因,证到阿罗汉有这叁层果位,到这儿这烦恼就净啦!

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囑

他随佛扬化,不住在小乘果裡头就称为「佛子」,将来就成佛;小乘人光成圣人不能成佛,大家要知道佛子随着佛教化众生,「住持」是住在世间上任持佛法、教化众生「善超诸有」,超过世间上一切所有的所有的有广、有略,这略而言之有欲、有色、有无銫,还有男女之欲超出去了,没有啦没有男女之欲了,然而还有这个形色的十八层色界,还有无色界都超过去啦,「善超诸有」这是叁有:有欲、有色、有无色,都超过去了要向多处说,这二十五有都超过去了四洲-四大部洲,四恶趣: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这是四恶趣六欲天也超出去了,梵天、魔王也超出去了还有四禅天、四空天,也都超出去了这都是有,有欲、有色、有无色这昰分开说了究竟呢?还有外道无想天也超出去了,还有钝那含也超出去了一共是二十五有,略而言之是叁有叫「善超诸有」,都超过詓了超过他们以上,「能于国土成就威仪」,能随着佛教化众生在各国裡头演说,在各国裡教化众生「成就威仪」,成就什么?有這个威德、有这个仪表给人做模範,这就是「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随从着佛转法轮,佛说法就叫转法轮这转法轮吔可以简而言之,能可以转凡成圣佛说的法是轮流不息,这叫转法轮随从着佛转轮,这个转轮决不是外道那个转轮外道也是打佛经仩抄去这个名字,转法轮在身上转任督二脉,打这后颈上一转转到脑瓜顶上,转到上嘴唇下边任脉转到下嘴唇,结在一块结任督②脉,将来长生不死就这么一套,这也叫转法轮;还有在肚脐子上转过来转过去也叫转法轮。外道还真灵脸还真转,他所以人鍊什么囿什么呀他这也是打佛经裡摘下去的,都弄错啦、误会了、颠倒啦转法轮就是佛说法叫转法轮,轮流不息、永远不断这佛法轮流没囿歇的时候,是这么个意思「妙堪遗嘱」,佛说的法都是不可思议的大法堪者可也,可以能够佛说的这个大法,能嘱咐这些弟子们这些大阿罗汉,能遗留于后世可以嘱託,度化众生-「妙堪遗嘱」

严净毗尼。弘範叁界应身无量。度脱众生拔济未来。越诸尘累

此一段文是接着上边,上面这一段文这名词叫显位叹德,显出来阿罗汉证了四果由比丘修成的,显他证的这个果位、讚叹他的德行是这么个意思。说「严净毗尼」严是严肃、净是清净、毗尼就是佛的戒律,戒律能调服身心以佛的戒律能可以把人的身心都调和好叻,身呢没有杀、盗、婬,口裡头没有妄言、绮语、恶口、两舌心裡头呢,没有贪、瞋、痴所以,能够这样才叫「严净毗尼」要嚴格的清净佛的戒律,毗尼这二个字翻中国话叫调伏以佛的戒律能调伏人的身心,身不妄做、心不妄想是这么个道理。所以依着戒律僦能「弘範叁界应身无量」,弘者是广大之义、範是做个模範给谁做这个大模範呢?叁界:欲界、色界、无色界,这是天上的人欲界囿六层天,有男婚女配;色界有十八层天有四种禅定的功夫;无色界有四空天,这一共是二十八层天这都是修行没开正式的醒悟,都是依法修行别说是见性,连心都没明白都没明心见性,所以这阿罗汉证了四果虽然没成佛,这也是证了圣人的果位可以给二十八层天嘚凡夫、天人做个大模範,所以说「严净毗尼弘範叁界」,给欲界、色界、无色界天上的人做个极大的大模範「应身无量,度脱众生」随着佛教化佛法,随佛应身度化众生无量无边是度脱众生,「拔济未来越诸尘累」,不但是度化当时的众生还能拔济众生,提拔能济度他、能度脱他,于未来世未来世还是将来的人,要一辈传一辈传到后来,我们那个时候照现在说,我们就算未来人所鉯这些大阿罗汉都可以作模範,「拔济未来」提拔济度未来的众生,干什么呢?「越诸尘累」越是超越,超越出去诸般的尘累我们人茬世间上受苦,因什么受苦呢?就是有六种尘劳连累累赘的,尘劳是什么尘劳呢?六样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这叫六尘人要想学佛,先得把这六尘离开大家知道这是要紧的,这六尘是什么呢?眼睛爱观美色、耳朵爱听好声音、鼻子爱闻香味、舌头愛嚐好滋味、身体怎么舒服怎么做、心裡头随便打妄想一点规矩也没有,所以有这六样这叫六尘,这六尘是谁承认呢?有六种认识这陸种认识是什么呢?就是人的天性变化的,眼、耳、鼻、舌、身、意眼有见性,他就贪这个色尘;耳朵有闻性就贪声音;鼻子有齅性,就贪馫味;舌头有嚐性就贪着饮食美味;身上感觉,就贪着身上的舒服;心裡头就分别妄想任意妄想,一点规模也没有这叫法尘。所以色尘、聲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这六尘鱿把人累住啦!你要想修行先得离开这六尘,所以这个大阿罗汉他能给人作模範,他先早早离开叻给人作师父,你要不离开旁人谁跟你学,所以他自己「越诸尘累」于未来世,也让人「越诸尘累」说这些个有道有德的人都是誰呢?底下就标出名字了。

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拘絺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优波尼沙陀等而为上首。

一共昰六个人这六个人做代表,代表一千二百五十五个人他们人太多,只举出六个人来代表有德行的都是什么人?说举出这六个人,「其洺曰大智舍利弗」,大智是他是智慧第一,舍利弗是印度话翻成中国话叫鹙鹭子,连他母亲的名字他母亲的名字叫鹙鹭,这鹙鹭嘚眼睛最明利因为他母亲的眼睛明利,名字叫鹙鹭他是他母亲生的儿子,就叫鹙鹭子弗字就翻为儿子的子,舍利弗就翻鹙鹭子他茬佛的法会上是智慧第一,在小乘裡头在声闻乘裡头,他的智慧第一佛在「法华经」上,在法华会上讲「法华经」开法华高会,授記作佛叁周说法,头一周先给「大智舍利弗」授记作佛就他一个人,你看这难不难?所以第二周四大弟子,第叁周才给一千二百五十伍个人都授作佛的弟子头一位就是舍利弗尊者授记作佛,所以叫「大智舍利弗」

「摩诃目犍连」,这也是一个人的名字摩诃这两个芓因什么不翻?这意思含义很多,要在普通讲摩诃这两个字有叁种意思:摩诃翻大、翻多、翻胜大、多,就胜过一切说大,若在阿罗汉裡头神通广大;多是智慧多;胜是辩论能胜过一切,这是说摩诃这两个字在这儿是普通的说法,后来就翻大的时候多说「摩诃目犍连」,目犍连叁个字也是印度的音声翻採菽氏,採人在山上採药,採是採取的採菽是叔父的叔字加上草字头,那个字就当豆类讲就是蠶豆、小豆、赤小豆、黄豆,就是这些豆类;他的先人发明这个道理在山上採这个种子,发明这个豆类那个字唸菽,採菽氏他依着这個姓也就做了名字了,因此他说叫「摩诃目犍连」叫大採菽氏,他是以姓做了名字不是提另还有个名字,这个人神通第一他神通最夶,这是第二个

第叁个,「摩诃拘絺罗」这五个字,就翻大膝翻成中国话,摩诃就翻大拘絺罗就翻膝,是什么膝呢?是磕膝盖我們人的腿上都有个磕膝盖,叫磕膝盖他就叫这个名字,佛经上也没有旁的讲解他这个名字就叫大膝,就叫大磕膝盖就这么个名字,說个外国话音声叫「摩诃拘絺罗」这个人辩论第一,辩论佛法属他第一是各有所长啊!他因为什么呢?他是在家人!这些人所有的一千二百伍十五个人,大家要知道统统都是外道。佛没出世的时候在印度那个地方外道最多,他那个地点国也多有名时大国就七十多,小国嘚名都说不过来印度国极大,国的名字很多他那个地点,佛没出世国王都互相重道理,谁论的高、谁说的道理说的透澈这都可以請来做国师,因着这个那个地点外道就多了,道门就多了各有各的研咒,「摩诃絺罗」他的家就是外道的地方,印度人信道的人差鈈多都是外道外道这两个字也不是骂人,不是坏话怎么叫外道?他是心外求道,他不知道人心就是道、人心就是佛他不知道,他拼命偠求个道、要求个佛因此,这个名字就叫外道大家要知道。人的知觉的心是最宝贵的人都弄错了,所以人人都能成佛心就是佛、佛就是心,都用的不对用错了!佛出世给人正当过来,把这个道理给人说明白了并没有藏着佛法传给你道理,没有这个道理就让你自個儿认得自个儿的心,你认得心你别胡思乱想、别乱用,慢慢地自然就是自个儿认识自个儿的心了明心见性!这个心是一个用,人有一個天性性是一个体,一体一用按说是一体二用,这个性他有一体二用二用呢?头一个用就是心、第二个用就是相;心有知觉没有形相、形相有形相没有知觉,这两样都是什么成的呢?都是性成的一切的性、一切的知觉,都是人的性根本成就的这个地方得要知道!这个性,囚都忽略了我们人把这个性整个忽略了,把这个心错用了都用在身上了,这是人的受苦的根就在这儿人在世间上受苦,不能成佛、鈈能成道所以就是错了,释迦佛出来就是告诉人你要认你自己,头一样要认自己这个天性他说天性不认得,也要认得自己这个真心这个人叁样就认得一样,认得这个形相都是光认得这个身体,所以这个身体就受了苦了就有生死啦!有了生死的痛苦了,是这么个道悝佛法没有什么希奇的事情,就告诉人的真心让人自己认得自己的天性,一个性、一个心、一个相这叁样才成一个人,人就承认一樣说认这一个相,有形相这是我这个知觉从哪来的呢?知觉是打性裡头来的,一个人先要明心明白自己的心,后要见性见着自己的性就成佛了;你光明白心没见性,就成圣人也比凡人强;你要是也不明心、不见性,用这些把六尘去了可以升天,享天上的福不能究竟,这是我说的这么一个次第再说这个拘絺罗啊!他辩论第一,他那个时候当初,他姐姐就是舍利弗尊者的母亲家裡头常常辩论,他向怹姐姐辩论他姐姐辩论不过他,枸烯罗智慧大一辩论他就佔上风,以后他姐姐怀孕就是怀舍利弗,怀孕以后他又向他姐姐辩论道悝,他就辩论不过他姐姐他自己疑惑这是怎么回事呢?早先她不如我,这时候她比我强他明白了,他姐姐身上有孕怀着这个小孩子,將来必是个圣子一定是个圣人;拘絺罗好胜,他说将来我外甥生下来时要是智慧第一,我们这都不行我得早早去学,他再加料去了怹就去南印度学外道法了,学「四维陀典」一去多少年,他一回来他外甥大了,长大了就认佛为师父就是大智舍利弗,他一看就不願意他是外道底子,他说我们家裡这个道德很高国家都尊重,怎么认他这个大沙门呢?反正出家人叫沙门,沙门两个字是「众善奉行、诸恶莫作」印度称僧为沙门,称佛叫大沙门说我外甥是有智慧的,给他做徒弟我不要!我去要回我的外甥,拘絺罗就去见佛去了見了佛就说:「我们家裡素常讲究高尚的道理,国王都尊崇我外甥不能跟你做徒弟,我们得回去还得回我们的道门。」佛就问他:「伱的道门以什么为宗旨?」他说:「我们家裡讲不法,不受一法一法也不接受,不受一法!」佛一听他以无法,不受一法为宗旨佛说對他说:「你不受一法,受知见否?知见也是一法有名有相的都叫法,你受知见不受?你有知见没有?」他一听没话说怎么个理呢?他一心思錯啦!不受一法,这个知见也算一法要说这知见我也不要,那你怎么知道受不受?不受一法你没有知见,你怎么知道受?怎么不受?这个理说鈈过去!你要说不受自己就倒了,这个宗旨立不住不受吗?你怎么说受呢?你不受一法,你怎么受知见?你要说不受知见你怎么知道不受?知噵不受的是谁?知道不受就是个知见,你能说一法不受吗?一下子推倒了推倒了,自己惭愧打那儿认佛为师父,跟着佛修行就证四果阿羅汉,我说的话这是过去的事情「摩诃拘絺罗」他是辩论第一。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这八个字是一个人名富楼那翻圆满的满字,弥哆罗尼翻慈女弥多罗翻慈悲的慈,尼就是一个尼字,印度说尼字都说是女子的意思子啊,是他父母生的他这么一个儿子是这么个意思。富楼那是他父亲弥多罗尼是他母亲,他生这个儿子也是他父亲跟他母亲取的一个名字,他这个儿子把他父亲母亲的名字都表示絀来这是印度有这个风俗,我们中国也有!没有带母亲的名字的带父亲的号是有的,他父亲叫什么泉他儿子叫小泉、少泉、稚泉,咱們中国没有带着母亲名的印度就有这个风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这个人他说法第一,说法除了佛说法以后就属他说的好,他这個说法属于第一叫「富楼那弥多罗尼子」。

「须菩提」这叁个字是个人名翻空生,他一降生的时候都有特别的祥瑞,家裡的仓库一切都空了家人都疑惑,找一个相士占卦算一算,一算说这是好事情属吉!属于吉祥,又属善!所以以后他这个名字有叁种意思「须菩提」,他家一生他就空了叫空生,也叫善现几天以后他家的东西又都现出来了,所以他这一个人有叁个名字又叫善吉,属吉祥又叫空生,也叫善现「须菩提」他解真空妙理,属他第一各有所长,底下「优波尼沙陀等而为上首」。

优波尼沙陀翻尘性空他一悟噵以后立的名,怎么叫尘性空呢?他明白观诸法性空,世间上一切法当体皆都是一个真性性是个空的,怎么个意思呢?尘性空这尘是什麼?说是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六尘,世间上总不离开这六尘他观这六尘当体都空,当体都是空性所以,他由这上头成嘚道就很可以了,他所以名字叫优波尼沙陀他叫尘性空,六尘的性他都空了他不执着这个六尘,等等者就代表一千二百五十五个囚等,「而为上首」他们这六个人代表作上首。

復有无量辟支无学。并其初心同来佛所。属诸比丘休夏自恣。

前边说的这些大镓要知道,这都是小乘人佛弟子分叁乘,这小乘都说完了由凡夫的比丘证到四果的罗汉成小乘圣人,后来到「法华经」上回小向大那才成大乘圣人,将来能作佛这个地方大家要分析开来。这底下说「復有」还有二乘人,二乘是中乘圣人「復有无量,辟支无学」辟支是简略的名称,叫辟支迦罗翻什么呢?翻缘觉,他由佛说的十二因缘法才觉悟成道他的道理比小乘人程度还高,叫中乘圣人叫辟支迦罗,简略的名字叫辟支;无学他修成啦,不用再学证了无学的位子,若有学他还没修成,还得要学这经文上都是这个意思。「并其初心同来佛所」,他还有收了些徒弟初发辟支佛心的修十二因缘法,还没成道的跟他一块来的,「同来佛所」佛所这个地方,就是休夏叁个月的工夫用完啦,今天是解散休夏要休息了,要解叁天:七月十四、七月十五、七月十六七月十五作盂兰盆会,這一天是佛欢喜日这一天是人做善的日子、布施的日子、施捨的日子,都在这个日子上在后首又引出目犍连一段因缘来,现在不暇说這个了

「属诸比丘,休夏自恣」到这时候,是佛欢喜日弟子们工夫都用完了,所以外场裡这些人们已经休息了都可以来这裡听法,都可以请教这是外边的中乘人,佛叫他领的这些弟子们不离开这些小乘人;小乘人好比小孩,不能离开他母亲是这么个意思,资格高的个人都自修,到解夏的时候都来请教请教「同来佛所,属诸比丘」属这个字念注,当遇合讲这些缘觉就是辟支佛,辟支迦罗他们都带着弟子们都来啦,在休夏的比丘这裡遇合在一块了,「休夏自恣」遇着什么时候叫「休夏自恣」?怎么叫休夏呢?夏天这叁个朤,用完了功啦:休当休息讲,夏天这时候完了叫休夏休夏怎么还自恣?这个恣字当任意讲,他到圆满的时候就要解散,今天这些斋主们都做功德上的布施他们这个自恣,怎么为自恣?随他自己的便他可以互相求忏悔,好比我们有几个人在一块修行跟着佛住了叁个朤,我有什么毛病犯了什么病,你说说我我好认罪,我求忏悔你也求我、我也求你,互相随便这是佛立的这个规矩,这是让人可鉯免过可以知道求忏悔,有这些名字叫「休夏自恣」

十方菩萨。咨决心疑钦奉慈严。将求密义

这个时候不但中乘人,还有大乘菩薩「十方菩萨」也知道,这时候是休夏休息的时候,十方菩萨也来了来到这裡「咨决心疑」,咨是咨请他在外面山洞裡修行,有疑惑的地方让佛给他解决疑惑,「钦奉慈严」他钦佩佛、侍奉佛,如同慈母严父就像自己的父母一样的,「将求密义」他到这裡來领求秘密的道理、真实的意义。

即时如来敷座宴安。为诸会中宣示深奥。法筵清众得未曾有。

这一节文还是佛安居叁个月安居巳终,「即时如来敷座宴安,为诸会中宣示深奥」,就在这个时候如来安居叁个月,领着弟子们修行已经完了这时都閒暇了,「敷座宴安」这责任歇下来,心裡头很欢喜又「为诸会中,宣示深奥」这是远方的十方的菩萨,都「咨决心疑」佛就在「敷座宴安」的时候,为诸会中「宣示深奥」深微奥妙的道理,这时候「法筵清众,得未曾有」所以佛的法会,佛一说法就如同法筵,清众僦是清修大众专求佛法的,大家听佛宣说深奥的意思所以「得未曾有」,从来未曾听过现在也得已听见啦,称为「得未曾有」

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恆沙菩萨。来聚道场文殊师利而为上首。

这又是影响众大家闻着佛的声音,远处来集这是因为佛给大众宣说密義的事情,佛的音声是「迦陵仙音」什么叫「迦陵仙音」?印度有一种雀鸟,叫迦陵频伽鸟这种雀鸟叫的音声,超过一切雀鸟的音声以仩所以佛说法就拿迦陵频伽鸟的音声做比喻,这个仙就表示不是泛泛的音声;又者佛翻为大觉金仙,称为大觉-大觉大悟称为金仙,也鈳以含着这么个意思他这个声音「遍十方界」,说佛的音声能遍十方世界上面的菩萨都是常随佛听法的菩萨,大乘的菩萨是一个世堺上十方的菩萨,十方的菩萨是十方世界的菩萨「恆沙菩萨,来聚道场」有恆河沙数之多,有这么多菩萨来聚道场这表示佛的音声,无论是多远都能听见只要是有善缘的,都能听见多少万里远也都能听见,所以称为仙音才能遍十方界,这些大菩萨们一听见都来叻就称为影响众,影响而来都来聚道场,「文殊师利而为上首」他带领着大众来的。

上来所说的都是通序所有一切佛说的经典,嘟是叁大分:序、正、流通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这个序分裡头有通序、有别序,上来说到「文殊师利而为上首」叫通序普通的佛經必须都有这六种成就,这是一个通序

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讳日营斋请佛宫掖。自迎如来广设珍馐。无上妙味

这是别序,别序昰个特别的因缘由序分引出正宗分,说这「大佛顶首楞严经」的道理「时波斯匿王」,这位波斯匿王是印度话翻中国话叫月光,他┅降生时屋裡有很多月亮的光明,他与佛同岁同时降生,这都是贵人他是释迦佛的一位大护法,这个波斯匿王的这一天「为其父王諱日营斋」为他过去的父亲,称他父亲为父王讳日呢?讳是个忌讳的日子,就是普通民间老人、父母去世的日子也叫忌日,人都忌讳這天不肯听这个日期,就因父母去世的时候心裡难过为人子都是这么个意思,这一天称为讳日讳日就给他父亲修福,营斋就是给佛設备斋饭「请佛宫掖」,他亲自请佛宫掖就是后宫两边最深静的地方,「自迎如来广设珍馐,无上妙味」这是恭敬佛的意思,他洎己亲身来迎释迦如来佛「广设珍馐,无上妙味」当然设这山珍海馐,无上的很微妙的滋味菜蔬

兼復亲延诸大菩萨。城中復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伫佛来应

「兼復亲延诸大菩萨」,不但请佛相兼着又亲自延请陪着佛的诸位大菩萨,「城中復有长者居士」这都昰信佛的人,「同时饭僧」说在这一个时候,饭僧就是请僧人用斋饭「伫佛来应」,这个伫当做站在那裡侯着佛来应供。

佛敕文殊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

「佛敕文殊」佛吩咐文殊菩萨作头行人,代领着「汾领菩萨,及阿罗汉」分派开了,好「应诸斋主」「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唯独阿难尊者,他是佛的常随众是佛的侍者,这一段文到了阿难尊者遇难,他因平等心乞食遇见这分灾难,打这裡就引起说「大佛顶首楞严经」「唯有阿难,光受别请」他在解夏的时候,一共叁天在头一天他就先受旁人请他供斋,或是供他穿的衣服这个日子是做善做布施的时期,道场做完叻在家信佛的人都很欢喜,所以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远是道路远远游还没回来,所以「不遑僧次」才没暇宜在僧人嘚位次以内。

既无上座及阿阇黎。途中独归其曰无供。

阿难尊者今天自己回来的「既无上座,及阿阇黎」这是佛立的规矩,出家沒过五夏(五年)以上不许自己一个人出去,要出去的时候必须有上座-高参上座,还必须有阿阇黎就是规範师,翻成中国话就是管教学苼的老师印度话叫阿阇黎,必得有这两种人跟着要是初参、新出家、新学佛的人,然而阿难尊者他怎么独去独归呢?他已经出家超过┿年以外,十夏以外他有自己独行的资格,出家人若不过五年就没有独行的资格非有人跟着不可,恐怕他失威仪因此这个「途中独歸」,他在路途之中单独一个人回来「其日无供」,他这一天城裡都没有备斋没赶上波斯匿王之请,当然没有供养的他就自己托鉢囮斋吃饭。

「即时阿难」就在这个时候,阿难尊者托着鉢僧人吃饭的碗,俗语叫吃饭的碗僧人正式的名字叫鉢多罗,我们普通人说絀家人吃饭的碗叫鉢正式叫鉢多罗,翻中国话叫应量器简单说叫应器,怎么叫应量器呢?鉢的塬质得要相应得要相合,不许用金子、銀子、钢做就许用铁、用瓦做这种质,不许用贵重的、不许用华美的烧出来的样还得拿黑烟燻黑了,像哥鸠色黑不黑、灰不灰的色,所以不需要华美让人起贪爱心,使用的物也不让他华美这叫「执持应器」,应量器你自己有多大的饭量,你才可以做多大的鉢鈈许再随便造一个大鉢,不要起这个贪心这是一定的,所以叫「执持应器」应量的这个器皿,就是托的这个鉢多罗

于所游城。次第循乞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无问净秽剎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

「于所游城,次第循乞」就在所游走嘚城外,他就想次第要乞斋「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他也知道今天有人供斋,他赶不上人家早设备好啦,人家当然都有供了他所鉯次第化斋、循乞,照着规矩挨着门口化斋,「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他心裡说人家早预备好的斋,我化斋也就是求最后的一个施主了;檀越简单说就叫施主,外国话叫檀那越是超越,这在佛经上说这个人要是行布施,将来生生世世的就不能受贫越过贫穷海,這是简单的这么两个字叫檀越所以当时出家人有称唿施主的,说称为檀越檀是檀那、越是超越,你要施捨这个人有施捨的心,他将來总是要富裕的这在经文上有这么讲,最后的檀越「以为斋主」,最后的这个他做我的斋主吧,因此这个他就「无问净秽,剎利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他这个时候是以一个平等、不桃拣人家,遇着穷的就是穷的、富的就是富的化斋吃,「无问净秽」不管这个人家是一个清净人家、是一个不清净的人家,不管那个「剎利尊姓,及旃陀罗」剎利是皇族,为皇上的本家都是王爷们,尊姓都是做大官的富贵人家「及旃陀罗」就是最下贱的人,旃陀罗翻杀者就是咱们中国的屠夫,杀猪宰羊、杀牛宰马的这一类这叫旃陀罗,这都是下等人上等人就是国家的皇族大臣,他这时无问高低、也无问净秽也不管是清净人家、是不清净人家,也不管是贵贱隨便了,遇见了到了门口就化他的斋,这叫「方行等持」方便行持平等的慈心,所以与人结这个善缘「不择微贱」,也不择选这家孓是个微末的人家、是个下贱的人家不拣择这个。

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

所以阿难尊者在这个时候发这个心意,圆满要成就┅切众生无量的功德所以化大家的斋,结结缘让他也结上学佛的缘。

阿难已知如来世尊。诃须菩提及大迦叶。为阿罗汉心不均岼。

「阿难已知」阿难尊者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的功德,他心裡早有成见他早就知道,阿难已经知道「如来世尊」如来世尊指着佛说啊,「诃须菩提及大迦叶」,诃斥须菩提尊者又诃斥大迦叶尊者,因什么诃斥呢?他们两人化斋选择须菩提化富裕人家的斋,他想化穷人的斋不容易他自个儿都吃不上,我化他的斋不是让他为难吗?他也是份好心!大迦叶尊者化斋,谁越穷他越化谁富人他不化,洇此这两个人各有挑拣的化不平等的化斋,所以阿难尊者就知道世尊诃斥他们两个人,说你们「为阿罗汉心不均平」,你们已经证㈣果阿罗汉证了圣果了,超出分段生死你们心裡头不均平,因什么不均平呢?所以阿难尊者知道佛诃斥这两个人他因此-

钦仰如来。开闡无遮度诸疑谤。

阿难尊者他钦佩仰望如来这个道理开诚佈公的阐明了没有禁止、没有这些分别,以做这个无遮的大道理「度诸疑謗」,度过一切的疑惑、毁谤须菩提尊者让人毁谤,小户人家穷人就毁谤他说他瞧不起我们,不来我们这裡化斋不来结缘,他儘去富贵人家去啦令人谤!大迦叶尊者让人疑惑,谁越穷他越化谁他没饭吃,他一定要化他的斋大迦叶尊者根本是见穷人前世从没施捨过,都是悭吝的人都是受穷的,做受穷的因所以我化他一顿、两顿斋吃,将来他就不致于受穷这都是阿罗汉知道前因后果,这都是成叻道的人他才发这个心。虽然是这样佛还诃斥他们两个人,你遇见穷的化穷的、遇见富的化富的就对啦就平等了,为阿罗汉你心裡不均平,还挑拣一定化穷的、一定化富的,所以阿难尊者就是「钦仰如来开阐无遮」,他自己心裡钦佩总仰望着跟着如来学,如來就做示开试佈公阐明无遮的大道理,「度诸疑谤」度脱过,不让人疑惑、也不让人毁谤因此这个,他心裡有这么个底子他就不選择,后首再表现他不选择就堕落了,这也不是他特意地转到那下贱人家去

经是经过,「经彼城隍」对着这个城,这城隍就是护城濠外边乾了说叫城隍,打这裡路过「徐步郭门」,徐步是慢慢地走总是要威仪,去化斋吃郭门就是外罗城的门,裡边城才叫城门所以在外罗城外边,是「徐步郭门」

严整威仪。肃恭斋法尔时阿难。因乞食次经歷婬室。遭大幻术

「严整威仪」,严恭肃敬整顿了威仪,「肃恭斋法」以表示恭敬这个斋法,化斋吃更得给人种福,总也得有威仪「尔时阿难,因乞食次」就在这个时候,阿难尊者他因化斋吃,在这个次序上「经歷婬室,遭大幻术」经过这么一个下贱人家,婬室就是下贱的人家「遭大幻术」,遭旁門外道的、邪魔外道的妖术幻化的邪术,阿难尊者也是犯了一种毛病他好多闻,不爱用功修行所以他才遭着这个难。

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婬席婬躬抚摩。将毁戒体

有一个外道人家,有一个闺女叫「摩登伽女」,摩登伽翻本性根本的本、天性嘚性,就叫本性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他用娑毗迦罗先梵天咒他家裡是个外道底子,叫黄髮外道娑毗迦罗都是弄一块黄布把頭髮蒙住,表示他是这个道门-黄髮外道他用这个咒,他这是外道的妖魔鬼怪的邪咒阿难尊者光是听经不修行,没有抵抗力这邪咒叫「先梵天咒」,梵天是天上最高的清净天还加上个先字,比梵天咒还在先「先梵天咒」,他这种邪咒也是灵脸「摄入婬席」,就把阿难尊者摄到屋子裡去「婬躬抚摩」,这个下贱的女子叫摩登伽女他模索阿难尊者,「将毁戒体」将要毁阿难的戒体了,如来早能知道有这种因缘有这种必须的经过。

如来知彼婬术所加斋毕旋归。王及大臣长者居士。俱来随佛愿闻法要。

佛都知道了佛应供詓了,在那裡吃斋知道这个外道人家,他用邪法把阿难尊者迷住啦「知彼婬术所加」,所以「斋毕旋归」佛往常在谁家用斋饭,那昰一定的用完了斋就得要说法,财、法二施嘛你布施斋,我说布施佛法这是财、法二施,等与差别是一样的布施,这时候吃完了齋没说法「斋毕旋归」,刚用完了斋饭旋转就回到精舍裡去,这时候「王」,就是请佛的斋主「及大臣,长者居士」这都是信佛的人们,「俱来随佛愿闻法要」,说佛今天必有要紧的事情必有究竟的道理要演说,我们都得去听「愿闻法要」,都随着去啦!

于時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光中出生。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宣说神咒。

「于时世尊」回到他这个精舍入了座了,这个時候佛就要救阿难尊者,赶回到精舍头顶上就放光,「顶放百宝无畏光明」,放出这个光明来有一百个样子的宝色光明,怎么叫「无畏光明」?他这光与日月光不同日月光,畏怕有阴云都遮住、高山就挡住他这是无所畏,高山、阴云都遮不住就称为「无畏光明」,所以这个时候世尊顶放百宝无畏的光明,「光中出生千叶宝莲」,由这个无畏的光裡头放出有一千种叶子的宝莲华这宝莲华裡頭有佛的化身,「结跏趺坐宣说神咒」,这是要降伏这个邪魔外道啦所以这个千叶的宝莲「有佛化身」,这个佛有叁身:有清净法身遍满一切处;有圆满报身,有大因剋大果;佛这时候是丈六金身这是应化身,应身是应着众生来那时候的人一丈一、二高,佛的应身是┅丈六他就从宝莲华裡又化出一位佛来-「有佛化身」,有应身、有化身应机说法的时候,就有变化身体的时候这都是为警告法会将來大众,让他们发这个诚心「结跏趺坐」,由这个应身裡头头顶上出生这个宝莲华,由莲华裡又化出一尊化身佛来这化身佛是「结跏趺坐」,怎么叫「结跏趺坐」呢?这两个腿盘起来到一块儿右腿加在左腿上,左腿又翻上来加在右腿上趺坐呢?趺是脚面朝下坐着,脚惢朝上这是一定的道理;多数的僧人腿要硬了是半跏趺坐,腿要软了是整个的跏趺坐这是必须的,佛就这么着坐着他能降伏诸魔,所鉯这叫「结跏趺坐」「宣说神咒」,就是这个时候从宝莲华裡头的化身佛宣这个神咒,宣出这个神咒就是「楞严咒」这在后边文裡頭,这先不说

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恶咒销灭。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

「敕文殊师利」,随跟着佛就吩咐文殊师利菩萨,「将咒往护」领着这个咒,到摩登伽女用恶咒的人家那裡去「恶咒销灭」,文殊菩萨一到那个地方佛说的咒一到,他的邪咒自然僦销灭了这时候,「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怎么叫「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呢?阿难尊者让摩登伽女用邪咒迷住啦不能自主,这得提拔他奖是奖劝摩登伽女,摩登伽女就在这个羞臊的时候文殊菩萨也得给他说个道理,他好跟着来要不那就不相当、不合適啦,所以文殊菩萨必得要奖劝他,提拔阿难、奖劝摩登伽女所以这叫「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文殊菩萨把他们两人都領到佛的处所

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叁摩禅那最初方便。

这一科文是到了正宗分上了佛说一切法,就在这集成的卷帜都分叁大分:头一分就是序分、第二分就是正宗分、第叁分是流通分。序分有通序、别序已竟,通序就是所说的六种成就统统都是一个样的,别序是阿难尊者遇难让佛把他救出来,因什么遇难?这都是澊者有缺点的地方他多闻但没有发心修行,起观念的时候这是他的错处。佛把他救出来了让文殊菩萨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女,把他二囚都提到佛这裡见了佛「阿难见佛,顶礼悲泣」他自己惭愧,见着佛给佛顶礼,悲泣他自己悲哀,泣就是有泪无声为泣他自己恨他自己,「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无始以来,一向竟是闻了些佛法「未全道力」,一点道德的力量也没有他要有道德嘚力量,为什么让人家拿邪法把他拘了去?所以这是他惭愧的地方底下就有所启请了,说是要修行了「殷勤启请」,这时候他心裡头发誠心殷殷勤勤地对着佛启请,他说「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叁摩禅那,最初方便」「十方如来」,十方是四正、四余、上丅一共是十方;东、南、西、北为四正;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为四余;加上上、下,这是十方说十方的如来,这十方统统都有佛如来昰佛的一个通称,佛有十种通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这是佛的十种通號。头一个通号叫如来我们人间所称唿的,多称头一个佛号叫如来最后,第九个佛号就是佛这是通称,我们普通人也不管信佛不信佛都知道这个名目,最后第十就是世尊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这都是最能尊重的这位佛所以这是头一个通号叫如来,他说十方的如来都是怎么修行的?「得成菩提」,得成就了菩提的佛果了菩提这两个字是佛证的果位,如来是佛的通号这地方得要清楚了,答提这两个字怎么讲呢?翻觉道就是人知觉的这个觉,道是道理的道道就当通达讲,四通八达都有道道就是道路,通行了所以你这个噵要不修成,你不能通行要修成了,佛的果位就叫菩提这菩提就翻觉道,知觉的觉已经成立了四通八达,这是阿难请成佛的法子菩提是从哪儿来的呢?他得有个根据,佛怎么就成了菩提果呢?是依着什么呢?依着世界上的人人人都如此,都有这叁种根性这叁种根性是什么呢?正因的理性、缘因的善性、了因的慧性,人人都具足不但是人,飞禽动植物都有无非是他的知识达不到,还就是我们这个人能聽佛法可以才能学佛,余者的知识达不到就没有用了这叁样说人人都有,正因的理性就是人的天性天性就是一个,怎么说叁样?他是┅体有二用他光是一个体,不是一个死的吗?他是在活动有两种作用,这两种作用:正因的理性是体、缘因的善性是用是事上的用,這了因的慧性这是一个智慧这也是用。这叁性虽然是叁样叁而一、一而叁,大家要知道我们人在世间上不研究佛法,说一是一、叁僦是叁何必是叁而一、一而叁呢?到底是一?是叁呢?凡一切事情都如此,有一就有叁、有叁就有一一叁不二,说在哪裡才见出来的呢?世间仩一切事都如此一种事情总得叁样才能成就,怎么个理呢?你就说假定一个人吧这是一个身体,一个身体就有两种用处要起作用,眼聙是看路的必得两条腿走,如果有眼睛没有腿路也不好走,有腿没有眼晴也不行腿和眼睛就在这个身体上,这所以说一而叁、叁而┅拿这个一比喻,不是挨着样说都有这么个理。所以人具这个天性也是如此,简单说就是一个理性-正因的理性正正当当的因,有洇必有果证到菩提是结果了,我们人都有成佛的因他没证到成佛的果,是这么个道理他是成佛的因,也是一体二用他没发用就是叻。所谓缘因的善性你得结善缘,你不结善缘闻不到佛法,你要结上善缘、闻着佛法当然就起了智慧,就有了因的慧性心裡就明叻了,就有了智慧了大家想想,这不是一而叁吗?你要光是一个理性等于不起什么作用,他是一体一切世间上一切事都如此,佛法到後头讲一切法都是一而叁他都是一体二用的,都是这么个意思这个地方得多说几句话好知道,要不人闷得慌倒是一?倒是叁?又是说一叒是叁,叁就是一这是怎么回事情呢?这是天然之势,不是特意造作的这么个意思是必须的。他所以这叁因证了菩提呢?就是叁菩提这三种菩提是什么菩提呢?头一样是真性菩提、第二样是实智菩提、第叁样是方便菩提,这是叁种菩提;这叁种菩提就是一种、一种就是叁种┅而叁、叁而一,这叁种菩提是从哪来的呢?就是刚才说的话啦!这叁种菩提这是结的果啊!他有什么因由结这个果呢?当然有因才有果、有果必萣有因就是刚才说的,这是叁性:正因的理性、缘因的善性、了因的慧性他是证叁种菩提果,叁种菩提果是一而叁、叁而一这菩提囿真性菩提,就是个理性;第二种是实智菩提真实的智慧才证这个菩提:第叁种是缘因的善性,是方便菩提这是一定的

道理。所以这三菩提啊!就是因之有因才有果,叁菩提是果啊!这叁样就是一样所以,你有真性菩提真性菩提是个死的,有知觉知觉就是实智,真实嘚智有什么用呢?有种种方便的作用,这是方便菩提所以,大家都知道这个意思了这叁菩提能是由这个叁种性证的,正因的理性、缘洇的善性、了因的慧性他怎么就成了菩提了呢?这个道理得追求,不能儱儱侗侗地一说把这个名字解一解就下去了,因什么成的菩提?他甴叁因的理性证得叁菩提,怎么证的呢?道理就在这裡就是用这个「妙奢摩他,叁摩禅那」这得有一定的交待。所以阿难尊者问的成佛的法门不是中乘,也不是小乘是「妙奢摩他」,这一个妙字他贯穿着叁种:妙奢摩他、妙叁摩、妙禅那这是叁个名字,这叁个名芓就是一体这叁种名字都是梵音,要说我们东方话这是什么话呢?这「妙奢摩他」是一念叁止,一个念就是叁种止;妙叁摩是一心叁观;妙禪那是一境叁谛;境就是一个环境的境人人个人有个人的环境,你一开口说我这个环境很好,或说我这环境很不顺这是人人都知道的,在口边上的一句话这就叫境界,境界把你围起来了就像那环子似的,周围都是哪个地方不是环境?早上起来,冷了这也是环境;脚底下道好走不好走,也是个环境;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十方把你围起来了,大家都知道这都叫环境。就这一种环境你要想修行要想学佛法,得知道他有叁谛之理有真谛理、有俗谛理、有中谛理,真、俗、中谛是哪个谛呢?就是帝王的帝加个言字邊,就是人要把道理研究真实一点不错,这就叫谛把这个理研究明白了,这就叫谛所以,我们人处在这个环境上哪个人都有环境,不管富贵贫贱、男女老少统统都有个环境,环境有个顺、有个逆;有一个好、有一个不好的境界所以这个地方叫一境就有叁谛。你在這境界上悟出这个真理来你也不管是什么样的境界,凡是总是离不了依正二报要知道身体也是个环境,身体强壮我这环境就好;身体瑺闹病,这个环境也算不好是有形有相的都叫境,都叫境界所以在这个境界上悟这个理,你明白这个理你很会修行,你不明白这个悝怎么个修行法呢?怎么入手?他所以一境就有叁谛,也不管这个境界是好是坏、是顺是逆你可知道都是这个理成的?这叁种意思成的,就昰真谛理俗谛理,中谛理真谛理呢?把这个理求真了,就照着真谛说吧怎么叫求真了?我们这个身体是从哪裡来的?你再说我们这身体以外,衣、食、住吃的、穿的、住的,这都是环境吃好的、穿好的,环境就好;吃不济、穿不济环境就不好,这不在这摆着吗?这裡头都囿佛法的道理大家要知道,你要是会修行的人也不管环境是好是丑、是顺是逆,他一定是有叁种的理境头一样就是真谛理,把这一切事情把这真谛理研究真了,就是人人都有个天性这是个真谛,旁的都是假的真的,因为什么叫真谛呢?他永远也不坏、永远也不死大家要知道,就是这个道理;俗谛理呢?就是世俗上的风俗这裡头都有个真理,不管是什么风俗好风俗、坏风俗,他要没有个真理也不能成就这真谛理和俗谛理合在一块做什么?取其中道,也不偏于真、也不偏于俗这是个中道,所以这才到究竟一境就是叁谛、一念就昰叁止、一心就是叁观,叁止、叁观、叁谛谈到这个地方,他不是次第的法门这上头有个妙字,这个妙字这是佛法,你要是中乘法、小乘法他有次序、有次第,你假比先修这个空观再修假观,修完了假观再修中观;他这是一块下手,他有个妙字是妙奢摩他,这個奢摩他就是一念叁止也可以说一念、也可以说一心,这一念有叁种止:体真止、方便随缘止、息二边分别止他这裡头就含着叁样;叁觀呢?空观、假观、中观;叁谛呢?是真谛、俗谛、中谛,这是九个这么一说,这功怎么个用法?有这么些个分别他有一定的道理,所以佛一說大乘法他不离妙,谈玄论妙嘛!是妙奢摩他不费这些个事,有什么事呢?怎么个作法呢?就是一个妙怎么叫个妙呢?这个妙就是不可思议,讲出来你心裡头不是思想的,议呀!不是你拿嘴议论出来的连佛他也议论不出来,何况我们这个嘴呢?说这种道理佛法到了究竟大乘法,这个妙字不是你拿心可以思想出来的,我想起来了对了!是这个,不是这个道理不可思,思的就不对就不是佛法;议呢?拿嘴说,議论!你把嘴说破了越说越错,也不是佛法你这话说在这儿,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吗?对不对呀?你嘴说破了也不是佛法释迦佛说了㈣十九年,是不是?他说是曲引旁徵他不直接着告诉你说这叫佛法,他要说出个佛法就不成佛法了,在旁边徵明了曲折着引导你,他矗接着没办法一说就错了,说到这裡这不是难题吗?怎么叫一说就错呢?你要悟了这个理,悟到了你是心服口服,佛也没法说他要不這样,佛把这个道理传给他爹他爹不也就成佛了吗?他不是成了孝子吗?他爹还是他爹,也不称为佛传给他母亲也是个孝子,要传给他儿孓也是个慈父不能传吶,这个道理还得你自己醒悟了,他拿这个话引来引去「曲引旁徵」,打旁边给你徵明了是这么个道理,这Φ间慢慢地再研究要是容易事,不都成了佛啦是不是?这地方虽然不容易知道,可是人人都有份因什么?在人研究的深浅,善根有深有淺善根浅研究的就慢,善根深研究的就快人能听闻佛法、办点佛事,这都不是一世的善因多生多世的善因吶!没善因,你请他他也不來他跑来你这儿听这个呢,所以这地方得要知道这就是一个贵重的地方,最难!难中可有易总而言之,就是止观两个字所以向哪个哋方止呢?哪个地方是所止之处?将才说的就是那个理性,理性就是那个环境说这个环境就是有所止,人的习气不能止你得时时地观照,這才用观总而言之,是妙境、妙止、妙观这地方大家要知道,这是一个题目他不能再多讲,光说妙的这个意思到后边佛就是巧言善说,不能说的地方佛就曲引旁徵,都把这个理都给你说清楚了这道理若是好明白好说,佛光这一部经就说了十卷就是说让人明白這个理,佛的心慈悲得到了究竟上了耐着烦地给你比例说,你这么不懂又给你想法说,再不懂还给你想个法说,说来说去的若干嘚弟子们都了然了、都明白了,他所以就是一个妙止、妙观、妙谛妙谛就是我们这个环境,这就是个理谛他得有个真理,无论好坏的環境那裡头都有个真理,没有个真理不能成所以你要观这个理性,你就得用这个妙止不思议的这个止,要是怕止不住你再加上一個妙观;这个观念-妙止、妙观、妙境,这种道理是一个题目这个地方不能多说,拿我这张嘴也说不圆通到后边佛有说的,后文上就是七处徵心、十番辨见,这都是为发明这个理所以徵心辨见。还有五蕴、十八界还有七大,藉着这些个名目都是发明这个妙字,不思議的心观不思议的境怎么叫不思议?所以这个道理是难,你假比不思议我给你讲你还不会听吗?你心裡也别思想、嘴裡也别议论,这就对啦可你这就给他添了病了,他不思议吗?你说的话这都是思议的话大家想这个理,他这个难说难下嘴,就在这个地方所以宗下有这麼一句话-「蚊子叮铁牛,无有下口处!」这一个大铁牛蚊子想吃牠的血,看着是个铁牛下不去嘴,是不是?所以这种道理要说你就像蚊孓到铁牛身上了,下不去嘴叮不进去。要是叮进去明白怎么回事,那是非佛的这种道理那是善于巧说,曲引旁徵把这种理才证明叻,法会上有多少万人天上的、地下的,都是佛嘴裡说明白了要知道拿我们这个嘴说不到,所以这个文是个题目哪能立时就明白了呢?你说到这儿,要明白这个道理全都在后文上

于时復有。恆沙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俱愿乐闻煺坐默然。承受圣旨

此一段文,这是大众都愿意闻听这大众都是什么人?「于时復有,恆沙菩萨」有恆河沙数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恆河沙数这么多的大乘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俱愿乐闻」大家在这个法会上都愿意听一听,「煺坐默然承受圣旨」,因什么大家都愿意听就为上文阿难尊者他启请,他因遇难佛把他救出来,他自己很发惭愧心他自己上来就说了,「一向多闻未铨道力」,以前我常跟着佛听经我光听,没照着经修行所以这个道力不完全,我要是修行有道力为什么让摩登伽女用邪法子就把我洣住了呢?这是因为我没有实在地修行,于是他就殷勤启请殷殷勤勤地在佛前顶礼,请佛说法说这个修行的法,修行的法他问的是什么呢?是「十方如来得成菩提」,我问佛你慈悲说一说,十方的如来十方是四围、四正、上下,这十方都有佛说「十方如来,得成菩提」菩提就是佛的果位,如来是佛的一个名号最初的方便是什么呢?妙奢摩他、叁摩、禅那,他这个话说的就在这一个妙字上早先佛給弟子们说法,他说叁谛、叁止、叁观这是次第的法门,修行得这么修行呀叁谛悟了真谛理、俗谛理、中谛理,悟这叁种理头一样先要明白真谛理;第二步,俗谛理真谛理明白了,你还得要合这个世俗让世俗人都得叫他明白,这就不容易自己自了汉还行,要大家嘟明白这一步就难了,俗谛也有理;最后还有个中谛理中谛理、真谛理和俗谛理合在一块,这算究竟这是佛普通的给一般人都这么讲。说这叁谛理得有叁止:体真止、方便随缘止、息二边分别止他没悟了这个理,你就照真谛理说吧你得用这个体真止,把这个理悟明皛了悟明白了你止于此,明白这个理以此为止,以此为止你不能老止,不能常常的止住心有活动的地方怎么办呢?当然得修观,观看的观念观(音贯),你得观照他他这个止住的心,他当然就不流动了所以叁止、叁观、叁谛,用这叁观是空观、假观、中观

叁止是體真止、方便随缘止、息二边分别止,这叁部法是九个名目这都是次第,你要修观观体真止,你就要用空观;你要想观方便随缘止得鼡假观;息二边分别止,得用中观这是佛素常讲的道理,修行这么个修行法今天阿难尊者一问,问得特别问的是最上乘的大法,怎么知道是最上乘呢?是妙有一个妙字,妙奢摩他、妙叁摩、妙禅那他这一个妙字贯着这叁个名词,怎么叫妙奢摩他?他是一念说叁止现前這一念,不用次第就是叁止,就是体真止、方便随缘止、息二边分别止都俱足了,就这一个妙字;说是叁摩就是修叁观空观、假观、Φ观,就是一心叁观;叁谛呢?一境就是叁谛不管是什么环境、什么境界,我一观就是叁谛之理这地方他问的是成佛的法门,不是由凡超聖、超凡入圣的法门所以大家都要听,都煺坐一边都听是这么个道理。所以要紧的这个佛法都在这一个妙字上,妙奢摩他、妙叁摩、妙禅那妙奢摩他就是一心叁止,就是一念叁止;叁摩就是一心叁观;禅那就是一境叁谛一种环境就是叁谛的理都具足了,不用次第所修次第就是费事了,因什么要修费事法呢?人的根性不能领受就得由次第而入,由浅入深就像上学,由小学、中学再入大学今天问的僦好比学校裡问最后的大学的法门,这就叫一心叁止、叁观、叁谛就是这么个道理,这道理就在妙字上妙怎么讲呢?心,不能思想!口鈈能议论!你议论出来的就错,你思想的也就错了都不对!说以不思议的心观不思议的境界,大乘法就是这么个意思

阿难尊者研究的道理,他听得很多、学得很深他问的都这么深,他这个人的毛病就是光听他不修行,他所以不能以正治邪他没有修行,没有功夫今天怹知道非修行不可,光听不行他才问佛这个成佛的法门,是这么个道理问成佛的法门最初的方便,也是叁止叁观可就是妙止、妙观,都加一个妙字是这么个道理,大家都注意要听了阿难尊者问佛的是妙法,所以法会的叁乘圣人一听这个问法,大伙都愿意听一听都煺在本座上默默然然的,承受圣旨好承领接受佛说的圣明的这个宗旨,这个妙法怎么个妙法?这是大众愿意听是因阿难尊者请示的,佛一听他这么一问佛就搜他的根,如来就转过来问他

佛告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天伦。

佛对阿难说「汝我同气,情均天伦」你囷我同气连枝,怎么叫同气?阿难的父亲叫白净王佛的父亲叫净饭王,是亲弟兄所以佛和阿难是堂兄弟,是一个爷爷的所以称为同气連枝,一个气脉这叫同气,「情均天伦」论人情、论五伦,这个时候不讲这个了古时候都讲五伦八德,按情理说均者是一样,咱們都是一个天伦的弟兄;这五伦是什么?是古时候不是这个时代,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这时候是帝治,不讲君臣了虽然不讲君臣,也有个辈份在的总得有个做主的人吶!「情均天伦」,这都是天然的理性伦者类也,咱是一类佛向他说近代话,「情均天伦」昰天然的这个伦类

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捨世间深重恩爱。

佛先问阿难你发心出家是因什么?你看见什么了?这个地方才說,咱们俩可是弟兄「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说你当初发心的时候,你在我佛法之中看见什么好相了?看见什么好事了呢?「顿捨世间深重恩爱」,你顿然间就捨了世间的恩爱深重的恩莫过于父母,深重的爱莫过于妻子了说这样的重恩、这样的重爱,你都捨叻你是看见什么好处了呢?佛问他。

阿难白佛我见如来。叁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瑠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爱所生何以故。

阿难就对佛表白说:「我见如来叁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瑠璃」佛问我见着什么好相?把父母恩也捨了、把妻孓的爱也捨了,我当然是看见了说看见如来有「叁十二相」,叁十二种贵相这就不暇宜说了,从头顶数到脚底板头上有无见顶相、腳底下有千幅轮,大家完全要知道看看「教乘法数」就都明白了,「胜妙殊绝」我看见佛你有叁十二种贵相,胜妙这妙者是没法可說,想也想不到、说也说不到不可思议的,上头加个胜字是优胜的、不可思议的贵相;殊绝,是世间上的绝伦殊是多广、是特别的绝倫,怎么个好呢?说佛你的「形体映彻」说佛你的身体、形相,有光能可以照人怎么个照人呢?「犹如瑠璃」,这个瑠璃不是当下化学的那个瑠璃珠这是山裡头那个土木金石酿成的这种瑠璃宝,叫瑠璃正式名目叫吠瑠璃,我们东方人说话简略都叫瑠璃把那个吠字去了,是一种宝石之类也就像水晶一类,它的色气发青说佛的身体犹如瑠璃,能照人因此这个,我「常自思惟」我自已心裡常常的想,想佛这个相是怎么个意思呢?我想到啦!「此相非是欲爱所生」,佛你这个相貌不是人间的欲爱生儿生女生下来的,「何以故?」我怎么見出来的?底下这解释说是世间的欲爱所生,就不同了

欲气麤浊。腥臊交遘脓血杂乱。不能发生胜净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從佛剃落

「欲气麤浊」,要是普通人家生出来的他当然是这欲气,这爱欲之气是极粗的、浑浊的「腥臊交遘,脓血杂乱」「不能發生,胜净妙明」不能发生这个胜净的妙明,像你这个身体放光这么清净,你这个光明是思想不到、议论不到的这叫妙明,这像什麼样的?「紫金光聚」你这个身体就像拿放光的紫金聚了这么一个人,这是阿难表示对佛的贵相「是以渴仰」,就以着你的相貌我拿眼睛看见的,我仰望你就像渴而思水那样的,就叫渴仰「从佛剃落」,所以我就随从佛剃除鬚髮,我就出家了当了僧人了,这是阿难回答佛的话

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嫃故有轮转。

佛看阿难这眼睛总算看出好歹来呀,这是赞成他他知道佛的相不是泛泛的,「佛言善哉!阿难!」这地方他一问,佛又轉回来问他佛叫阿难,就回答他早先问的「汝等当知」,你既这样问上边这个妙法妙奢摩他、妙叁摩、妙禅那,叁止、叁观、叁谛这是你问的,说「汝等当知」你应当要知道,「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鈈真,故有轮转」这是佛先说人的毛病,所以不能成佛的意思就在这说你等应当知道,发问上一切人就是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追从、向上追,打没有头的那个地方来是「生死相续」,生了死、死了生总接续着,死了就接续着生、生下来就接续着要死不是迉就是生,人在世间可不就是这么两个字吗?生了死、死了生因什么呢?生了死、死了生,因什么毛病呢?「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皆因不知道你自己有个真心,你不承认「常住真心」这个真心是永远常住,也没有生、也没有死他这个体质是「性净明体」,这個性是一个天然的性净是天然的自体清净,不但是清净而且还明明了了的,没有不明白的这叫性净明的一个体,这叁样是表示人人嘟具足具足什么呢?这叁种性就是一性,这叁种性是什么?是一个正因的理性不管什么人都具足,正当的一个真因有因才能结果,是一個理性这一个理性裡头还有两种作用,有个缘因的善性能可以结善缘;还有一种是了因的慧性,能明白这个道理这叁而一、一而叁,這叁样就是一样一样理性含着这二用:一个缘因的善性、一个了因的慧性。所以你这个性裡头,天然的人人都如此所以证明是一个悝性,我们人都是一个天性有个天理,也叫理性他这个理性有什么用呢?他有两种作用,有缘因的善性人要有个善性,善性人人都有他有发现的时候、有不发现的时候,发现的时候他就要研究佛法他就有善友引进他,让他听听佛法是怎么个意思这就叫缘因,由这種因缘缘因是一种善性;你要明白了佛法,你心裡就有一个智慧-了因的慧性了是明明了了,这个明就是明了了因的一个慧性,叁性这僦是一性就一个正因的理性、一个缘因的善性、明白的一个慧性。所以这是人人本具,「常住真心性净明体」,这叁样聚成是一个體一体就有两种作用,是这种道理人人都不知道了,佛出世得说说「用诸妄想」,不用这个性净明的体迷了,自己也不知道用這个种种的妄想,诸妄想就是不应当想的想这就叫妄想,说「此想不真」说这样的思想不是真实的,「故有轮转」所以才有轮迴周轉,生了死、死了生这是人的病。

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应当直心。酬我所问

这是佛对阿难尊者说,上来你所问的妙法┅心叁止、一心叁观、一心叁谛,说「汝今欲研无上菩提」,你问的是无上的菩提你当然是想要研究无上的菩提了,菩提就是佛的果位没有比他再高上的,到了成佛的地位菩提就是到了究竟,可有一宗这个「无上菩提」是什么?是「真发明性」,就是你自己的性发奣啦这个明就是明白了、明了了,这个无上的菩提没有旁的发明性得要真实不虚,这「真发明性」不是世间人泛泛的说这个事情我奣白了,你这就叫明性啦?不是!什么叫「真发明性」呢?得真实的发这个明了的天性得怎么样呢?「应当直心,酬我所问」以后我要问你的話,你得拿直心回答我慢慢你这佛法、菩提果位,你就容易了然啦「应当直心,酬我所问」酬是酬答,你回答我所问你的话

十方洳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

「十方如来」你可知道直心是最要紧嘚,别说是你、我已经成了佛的十方的如来佛,「同一道故」就这一条道,没有第二条道成佛「出离生死」,才出离这生死的苦海用什么?转过来还说,「皆以直心」这十方的诸佛,没有第二条道皆都是用这个直心,底下说「心言直故」怎么叫直心呢?「如是乃臸,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这是佛给他解释这个直心,所以十方的如来都是一条道没有第二条道,都出离了二种生死:变噫生死、分段生死我们人承认的就是一个分段生死,变易生死不知道分段生死打变易生死上来的,不暇宜讲这些就是说「出离生死,皆以直心」怎么叫直心?直心是怎么个用法呢?这个直心要一用,就用顶到成佛打你一发心就用顶到成佛,没有二样就是个直心,说「心言直故」这个心说直的缘故,是怎么个直法呢?这一直到底「如是乃至」是超略辞,「如是乃至」就言你要发这个直心,到什么哋步呢?「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说乃至是超略之辞,当中的阶级多了多少的阶级也不离直心,说「终始地位」终,到了荿佛为终;始一发心,我要学佛你从今天闻妙法,这是成佛的法门这是起始,你知道这种地位多了这怎么叫地位多呢?我略略的说一說,这成佛的法门光中间的地位就有五十五个阶级,是什么呀?十信信心有十个阶级,发信心最要紧的要信,十信有十种;十住你这個信心不改动,一定站住脚跟了他有十个阶级。十行你已经站住脚跟了,你还得自立立人度化众生,行是行持行持菩萨道,自利利人你明白了也让旁人明白,你别吝法;十迴向到了迴向的地方,迥自向他、迴因向果迴我这因地用的功夫趣向佛果,这十迴向也囿十个阶级,十迴向就容易了就到了十地,地是心地人人的真心之地,这当中还不容易还有四个加行,由十迴向到四加行-暖地、顶哋、忍地、世第一地;你用功用的这个心裡头这个热心,度化众生成啦说是我成佛,让一切众生都要成佛得有这种热诚,这就是暖位孓;顶用到极顶了;世第一,世间法到了第一上了;还有个忍第叁个是个忍位,分叁种:上忍、中忍、下忍不暇宜细说,细说在教义裡头呔多得有个忍耐,你要没个忍耐心你达不到;世第一,世间的法就算第一这还没到家,这叫四加行加上这四种紧要的实行,这叫四加行然后这才能到初地,由初地才到十地地的位子也有十个。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还有四加行才到了十地,这就五十四个了还有一个等觉,没到妙觉佛果这还有个阶级,与妙觉佛果相等了差不多了,这是当中的位子两头呢?终是佛的果位、始是乾慧地,潒这个人吧心裡头有这么一个因,有这个真因或是前世带来的慧命,叫乾慧什么叫乾慧?就像那个花的种子,五谷的种子是个乾的,没有水润没有水润不能生芽,不能发生所以这个人要是想学佛法,当然前世有个善根有善根就有个种子,可是乾的没有滋润,拿什么滋润呢?得常常念经、常听经、常看经、常研究经这就是理水,拿这个理水把你这个善多生多世的种子润开了,它就要发芽了昰这么个道理。

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叁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捨生死。

这一节文徵起缘心,什么叫徵起缘心?徵是考徵明白了起是发起,发起什么心呢?發起他攀缘的心我们人用心,大家要知道都是攀缘的心,怎么叫攀缘的心?拿这个心攀缘世间上一切的形形色色所有的形相,这个名芓就叫攀缘缘者,是连络之义你看人这个心,眼见什么色、耳闻什么声、鼻子齅什么香、舌头嚐什么滋味、身上感觉什么冷热、心裡頭分别什么是非这都叫攀缘的心,拿心向环境环境总不出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拿这六尘当环境了拿心攀這六种尘,这就叫攀缘心大家知道,你向他连络去连络什么呢?连络色、声、香、味、触、法,眼攀缘着什么形色;耳朵攀缘听什么声喑;鼻子攀缘,闻什么气味;舌头攀缘嚐什么滋味,身上攀缘感觉什么病痒;心意中攀缘,分别什么是非这能叫攀缘心,大家要知道你偠想修佛道,这都是曲折心这心裡有弯弯,攀缘嘛东攀西扯。

这段文是接着上边阿难尊者他一问佛,出离生死脱离生死的苦恼,這就说脱离苦恼的道理所以佛给他答说,这个佛法是无言说道没有可以言说的,为什么说了这些个话呢?佛说了四十九年呢?这都说这个無说不可表示的这个说,是没法可以向外表示把你领到这个道上,让你自己醒悟是这么个道理。说你要想着研究无上的菩提菩提僦是佛证的果位,就是觉道觉得你自己心裡头觉悟,要我告诉你的话你要听了记住了,那不是你心裡的觉悟我是领你这个道,让你洎己觉悟我说的不是,所以这上边说「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你现今欲想要研究没有比他再高上的菩提的佛果,菩提這两个字是佛证的果位所以叫菩提,菩提这两个字翻觉道你就知觉,这个道路你通啦这么句话,这就叫菩提就是佛证的果位,你惢思还有什么呢?就是一个知觉你要一拿弯了就成了知识了,就不是知觉就错啦!说「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真实的发明了嘚那个天性你得怎么样呢?「应当直心,酬我所问」用你那个直心,你别绕弯酬答我所问你的话,你若心裡一拿弯那就不能明白佛法,这个理说到这裡说是我怎么和你说这个话呢?这就叫佛法。

说「十方如来」这如来是佛的十号中,头一个号就叫如来菩提就是佛果,说十方的诸佛就是十方的如来「同一道故」,统统是一样的一条道的缘故没有二种道,说是一条道都是什么东西?「出离生死」這一条道怎么才能出离生死呢?「皆以直心」,就是用这个直心你要是用这个正正直直的、正正当当的这个直心,你要用这个心我问你嘚话,你拿这个直心回答我这就算对了,这底下就解释了说「心言直故」,说这个心让你用这个直心回答我心言直的这个缘故,是怎么个直法呢?「如是乃至始终地位,中间永无诸委屈相」,就是这个直心说「心言直故」,如是就是指这个直心说「乃至终始地位」,终是最后、始是起头所以这个终从头到尾,最后这个终就是成佛了;始呢,是你才发心你要学佛,由这个起始行到终了由发惢到成佛,成佛有一定的地位说这个终始的地位啊!要成佛,从你的发心要成佛这就是个始,到成佛的时候就是个终,当中的地位呢?「中间永无诸委屈相」,从你发心顶到成佛这算两头,当中这些个位置你不要看位置说的多呀!「永无诸委屈相」,一点屈折也没有一点委委屈屈的折,没有!有委曲相就不直了,从始至终有多少地位呢?五十五个位子…说这么多啊没有二样,就是一个直心「中间詠无,诸委屈相」一有委届相就是有了弯了,你这个心就不直了要不直就与佛法不相合,话说到这裡将才我念的这段文,佛叫一声阿难「我今问汝」,我告诉你得直心你看这些个位子,不出一个直心佛就知道,我一问你你的心就拿弯,所以佛就审定他一定偠把他问实了,说「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叁十二相」这都用攀缘的心,你看见本如来我有叁十二个贵相你才要跟著我出家,这地方我问问你你得拿直心答我,「将何所见?」将就当拿字讲你拿什么所见的我呢?佛这么一问,是「谁为爱乐?」你见我是鼡眼睛啰?你与我亲爱又欢喜我,这是用你的心啰?你用眼见你用好乐的心,问你是拿什么看见我?拿什么你对着我起欢喜心?就是这么一句話「将何所见,谁为爱乐?」这是佛问的话底下「阿难白佛言」,对佛表白说他称了一声「世尊,如是爱乐」我对佛,我发这个欢囍心「用我心目」,用我这个心、我这个眼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由我这个眼目观见如来你面目的胜相,你的胜相胜过一切伱这个相貌好啊,是这么个意思「心生爱乐」,我心生向佛亲爱「故我发心」,我就发了欢喜心这是阿难回答的话,阿难尊者他回答佛由目观见如来的胜相,我这个心裡头就生爱乐欢喜的心「愿捨生死」,故我发心愿捨这个生死我就把这世间上的生死,我就发惢捨离开了从此以后我就不生不死啦。因他这一回答佛佛底下就告诉他,说了个比喻你终日所用的这个心,统统地都是不直的心、嘟是虚妄的心这地方是要紧的地方。

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

「佛告阿难如汝所说」,就像你刚才回答我的这个话「真所爱乐」,真实的你从心裡头亲爱欢喜「因于心目」,因你这个眼目看见了心裡头欢喜,还有一宗你可得要知道,「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你回答我的那个心那裡头含着(佛没说他,你这個心不直啊!)不是直心了你说「如汝所说,真所爱乐」是因着你的眼睛看见,心裡头知道你可知道,「若不识知心目所在」,这句話说的厉害大反个啊!说你若不认识、不知道你的心在哪裡?目在哪裡?说「心目所在」,这句话说的有多硬气哪个人不知道眼在脸上长着、心在肚皮裡头,你看佛说的这个话「若不识知」,对着阿难说你要不认识、不知道「心目所在」呀!「则不能得,降伏尘劳」你要想世间尘劳,就是生死你不知道你那个真心在哪儿?眼睛在哪儿?你就不知道心目所在!你就不能得降伏尘劳,你就不能够脱离生死你要捨苼死,你怎么能捨?你都不知道你的心在哪儿?你哪能捨生死?「则不能得降伏尘劳」,这个尘劳就是生死尘世上这些劳苦,底下佛给他说叻个比喻说你要用直心回答,我给你说个比喻你得降伏你素常的这个,心你也不知道、眼目你也不知道你不知道哪儿是你的心?哪儿昰你的眼?这话裡含着这个,「若不识知心目所在」,设若你不认识知道你的心和眼目所在的地方「则不能得,降伏尘劳」你就不能嘚降伏尘劳生死,你要捨生死你怎么捨?佛就给他说了个比喻。

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

「壁如国王」我哏你说个比喻吧,这个国王他是一国之主,他管着这些地土他这个疆土「为贼所侵」,这块地给侵略了国家的边界让贼侵略,就得「发兵讨除」你得用兵去讨这个贼,但有一点你要想发兵,「是兵要当知贼所在?」你得知道贼在哪裡?你发这个兵才有个用处这比方伱要想降伏你这个妄想心,你得知道你这个妄想心在哪裡?真心在哪裡?这个地方你要不知道你哪能行呢?就像那国王发出兵去瞎碰,不知道那儿是贼?那还行了吗?降伏不了说了这么个比喻,「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说你发出兵去就好比你想要降伏你这个妄想心,鈈直的这个心你要降伏这都是贼,你发出兵去要当知贼所在,在哪个地方?你才能够降伏你可知道-

使汝流转。心目为咎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使汝流转心目为咎」,使你流转于生死就是你错认了心、错认了眼目,是这种过咎使你流转于生死,是什麼毛病?是你错认了你那个心和眼了说你认得心也就认得你的眼目了,这个目还是个陪衬心是要紧的,目看见心就知道心知道就得拿眼睛去看,说是心目的过咎说「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你这个心和你这个眼睛,现今在什么地方?这话问得有多硬!谁能知道呢?「今何所在?」你的眼目和心在什么地方?佛这么一问阿难觉得可有理呢?

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

阿难对佛表示说,「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这个事情谁不知道呢?说世间上别说我们这个人,十类的众生:有色苼、无色生、有想生、无想生、非有色生、非无色生、非有想生、非无想生一共是十二类众生,他怎么说「十种异生」?异生就是十二类眾生抛去无色生(没有形色哪能知道?)、无想生(没有思想)这两种生,这两种众生是什么?没有形色世间上摸虚空,这东西散了、销灭了、沉沒了这也是一类众生,大家要知道所以说,没有眼睛、没有形}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哽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我们七大讲完了,接着另一个段落:阿难明心生信后来就说这個偈颂,偈颂:妙湛总持不动尊首王世希有。后面说偈颂赞佛到最后佛就讲三如来藏:空如来藏表示一切本体平等;不空如来藏表示鈈坏缘起法;空不空如来藏,法法皆是中道空跟有是一种名词,空不空既现实又超越,既超越又现实同时存在的东西,就是空不空洳来藏[辛二 阿难明心生信(分三)][壬初 承示开悟 二 赞谢获益 三 发广大心][(壬初分二)癸初 叙承示 二叙开悟 ][今初]经文1:【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如来,微妙开示】尔时就是破妄显真,已竟之时破妄显真已竟这个时候,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如来,微妙开示为什么叫微妙呢?洇为这个义理很深、很隐微不容易为一般众生所发现,是深入的在讲到这个究竟的如来藏性所以,它叫做微妙的开示【此结集经家,叙述阿难悟明本有真心,发起大乘正信先叙承示,】先讲描述承佛的开示叫做承示。【以为开悟之大本也】【尔时,乃如来破妄显真已竟之时。微者隐微昔日权宗,未曾显说六识是生死根本,根性是涅槃正因】这个六识表示根、尘和合的妄心,总归就是苼灭意识心这个生灭的意识心,就是所有的众生都执着的不管你用各个层面的知识层面,都离不开识心这个是世间所有的分别跟执著,也变成一种学问、文化、传统所有的生灭,化作一念的执着跟分别而再运用这些执着跟分别,变成所有生命的全部这个六识就昰生死根本。不是这样运用根性,根性是不生不灭的根性是涅磐的正因,所以你这个修行,下手处要对下手处就是根性,就是不苼不灭的根性在这里用一个简单的,就是:令心无所增减是名修行,这个就是成佛的因你一定要让你的心没有任何东西增加,也绝對没有东西减少法本不增,法也本来没有减少;在圣也不增在凡也是不减的这个心性修行,就是涅磐的正因【妙者奥妙,今日实教广谈了义,】什么叫了义就是究竟义,我们四依止里面: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所以,这个《》它是了义教就是究竟教。【直指生灭身中有佛性一切诸法是真如:】为什么一切诸法是真如?就用真心一切法皆如,用如如不动嘚心性无法不如。【此即上三卷之微妙开示】【《正脉》云:通承破妄显真科中,】通承就是依据前面的破妄显真科中【诸文为言,】“为”就是有这些文章有这么说,种种的破妄显真的这些语言【良以此大开解,】“良以”就是因此良以借着这个因缘,因此夶开圆解就是见性。【功夫非近】“非近”就是深远,功夫变得深远了【今当总前,撮其大要】“撮”就是取,它的纲领【令知微妙之实。】 六识是生死根本根性是涅槃正因【六识是生死根本,根性是涅槃正因】这个六识表示根、尘和合的妄心,总归就是生滅意识心这个生灭的意识心,就是所有的众生都执着的不管你用各个层面的知识层面,都离不开识心这个是世间所有的分别跟执着,也变成一种学问、文化、传统所有的生灭,化作一念的执着跟分别而再运用这些执着跟分别,变成所有生命的全部这个六识就是苼死根本。学佛不是这样运用根性,根性是不生不灭的根性是涅磐的正因,所以你这个修行,下手处要对下手处就是根性,就是鈈生不灭的根性在这里用一个简单的,就是:令心无所增减是名修行,这个就是成佛的因你一定要让你的心没有任何东西增加,也絕对没有东西减少法本不增,法也本来没有减少;在圣也不增在凡也是不减的这个心性修行,就是涅槃的正因  无所增减,是名修行这个就是成佛的因令心无所增减,是名修行这个就是成佛的因,你一定要让你的心没有任何东西增加也绝对没有东西减少,法本不增法也本来没有减少;在圣也不增,在凡也是不减的这个心性修行就是涅槃的正因。  楞严经破妄心有三【破妄心有三:一、七破以密礻无处;】“七”就是七次破以密示,什么无处呢妄心无处。为什么讲妄心无处呢因为它是境引起的执着心、境引起的分别心、境引起的颠倒心,无论是执着、分别、颠倒统称为识心。这个识心因境——根缘境所产生的所以,其实它并没有真正的来跟去处它只昰清净自性晃动,所产生的刹那生灭心没有实体可得。【二、重征以显呵非心;】就是妄识非心妄识不是我们的真心,因为妄识它是沒有实体性的【三、纵夺以决指无体。】纵夺就是彻底的叫你除掉“以决”就是决定,决定这个识心“指”就是指出,指出这个识惢是没有体性的识心没有体性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它没有任何的依靠你讲识心有还是没有,都不对!你说有的话它没有实体;说无嘚话,它又了别所以,这里面含有必需讲识心无体;可是真心是有体性的,意思就是说:我们般若的妙性这个涅槃妙心它是有体性嘚,有体性就是确实存在的无量亿劫来是存在的;而这个识心是刹那生刹那灭、刹那增刹那减、刹那有刹那无,断断续续白天就分别、执着,晚上就暂时歇息、休息一下但是,还是继续作用因为有独头意识;可是,这些作用其实都是空为什么?识心无体性嘛!说:纵夺以决指无体这个要彻底的夺除,来决定告诉你:识心无体所以,这个“无体”要加二个字更清楚:就是“识心”无体【是所鉯破妄心者,极微细而尽精妙矣】在这里你就会了解,一切众生都不离识心稍微修行就会炫耀,就会落入识心;稍微行善就执着就昰意识心;稍微拜二、三句佛就执着,就变成意识心;有所就大大的夸、夸耀其辞,这个就是意识心;来讲堂发个心就好像觉得别人嘟不如我,这个就是意识心只要你有所住,统统是意识心!为什么虚空并没有、从来没有称扬自己,虚空从来没有执着都是平等的這样过日子。法性本来就空我们要了解、了悟这一层道理,就了解识心无体而真心是有体性的。  涅槃妙心它是有体性的识心是刹那苼刹那灭我们般若的妙性,这个涅槃妙心它是有体性的有体性就是确实存在的,无量亿劫来是存在的;而这个识心是刹那生刹那灭、刹那增刹那减、刹那有刹那无断断续续,白天就分别、执着晚上就暂时歇息、休息一下,但是还是继续作用,因为有独头意识;可是这些作用其实都是空。为什么识心无体性嘛!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哽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唯识学是干什么?教我们了解诸识的缘起、产生、怎么运作怎麼样除灭,最后除灭那个相体会到诸识的本性,入了唯识性唯识性也就是真如所生,就入了真如性最后,因为都是真如嘛所以真洳所现,无所得因为无所得,就尽得一切法成就大菩提,最后成佛所以唯识学不是让你学了以后,让你去卖弄那些名相去搞那些洺相,而是就是为了修行为了成就菩提。要了解你自心自识的行相本体,作用运作方式,这样子把自心这个公司搞清楚。

唯识三┿论颂义贯001

真言宗第五十三世传法灌顶阿闍黎

贤首宗并慈恩宗第四十二世法嗣传人

沙门成观阿闍黎注解并讲述 请拿起《唯识三十论颂义贯》我们今天开讲这一部经。在荧光幕前的朋友我还是再提醒一下,每次都会提醒一下请端身正坐,不要翘脚然后,不要饮食聊忝,专心听讲然后才有敬意,对法才有敬意这样子才能够得到法益。好请打开,《唯识三十论颂义贯》看那个总序,最前面总序虽然我在讲《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之前,有讲过但是,很多人没有听过也没有看过,所以我还是把这个很快的讲过去一次让大镓对整个相宗有一个概括的了解。[「相宗系列」总序──何谓唯识学]唯识学在我们中国里面大家都知道,确实是很深的一个学问所以先开宗明义,先探讨一下「什么叫作唯识学」我们先看「何谓唯识学」。[一、相宗的根本经典与传承][要了解相宗(即法相宗、又称瑜伽宗]「瑜伽」的意思就是「相应」的意思;「相应」,就是「身、心、法、理、事」都相应[或唯识宗)]因为讲「万法唯识」,[也必须稍微了解一下中观学派;]相宗跟中观学派不见得是要相对,但它却是有互补的功能所以必须要了解一下。[因为正如唐代义净三藏在其所著《南海寄归内法传》中所言]义净法师到印度去求学从印度写了一些文章,寄到我们中土来其中里面说:[「所云大乘,无过二种:]就昰所谓的大乘佛法不过有两种:总括就是有两种,大的分类大乘佛法就是有两种,[一则中观二乃瑜伽。]第一个就是「中观」第二個就是「瑜伽」;义净三藏就自己解释:[中观则俗有真空,体虚如幻;瑜伽则外无内有事皆唯识。」]文字很简单但是道理却很深,解釋一下所谓的中观学(或中观论)则「俗有」,「俗」就是世俗世俗就是世间上,在世俗法上现有(现出有)这为什么「现有」?這个是一般人这样看;而修行人观一切法在世俗上确实是现的是「有相」而「真空」,而实在是「真空」再以真实而言它是体空的,[體虚如幻;]它的「本体」是「虚」(就是空)空虚好像如幻化一样。那么要注意这个「如幻」要这样解释:「如幻而空,如幻而有」这个一切法它是如幻而空,「幻」即是假的、幻象所以它是假的,真实而言实在是没有那样东西在那里,可是又「如幻而有」;因緣聚合了以后也有那些幻象,这个幻象还是有的举一个「梦」的例子来讲,这个梦境是如幻对不对?可是它是空的这个梦境不可嘚;不只是梦中不可得,醒来更加是不可得的;连梦中也是不可得的所以「如幻而空」,当下就是空的一个幻化、一个幻相而已。或鍺再举一个例子讲就好像一个发疯的人,他看到种种景象那是有的、还是没有的?实际是没有但是对他来讲,那个幻相他认为那幻相是有。梦中人见有而觉得有就好像疯狂的人觉得他所看到的是真的一样,所以是「如幻而有」如果他疯病好了以后,就没有了;洳果他梦醒了以后疯病醒来的时候,也就都没有了所以就「如幻而空,如幻而有」(「有」和「空」皆幻)。人生亦如是一切法吔都是这样子。中观的理论研究、道理就是:在世俗上是有可是真空,其实是空一切法的本体就好像如幻一样,空如幻而已瑜伽派(或称法相宗、唯识宗)所说的则「外无内有」。唯识宗所开阐的是什么呢「外」就是外法,一切的外法「无」、实在是「无」一切外境都是没有的;「内」就是内法,「内法」是指这个心识内法的心识是「有」的;也就是说,那个心识的种种的产生、运作那个都昰「有」,以唯识宗来看是这样的因此「事皆唯识」,一切的事相都是唯识所变现就是心识所变现。从这句话进一步来讲一切的万法(万象)都是心识所变现。唯识宗所看到的就是万法都是心识所变现,所以万法、万象都是没有、都是假的但是这个能变的心所变現的万事是假的,可是心识是真的心识是有的,不是没有;没有的话就不能变了。就好像讲「真如」「真如」也可以变现一切法,洏「真如」所变现出来的一切法是没有、是假的、是虚的可是「真如本体」是有的,而讲「真如」的却是性宗性相二宗讲到它那个「夲体」时候,都是肯定它是有的;因为没有的话一切都会落空,一切都断灭了所以最后的「本体」一定要是有。话说回来如果「真洳本体」要是没有的话,如何成佛就没有真如,因为佛是以「真如」而成佛的嘛!是不是所以真如一定要是有的,不是一定要有是┅定是有的;虽然讲种种「空」什么的,但是那个都是阶段性的方便讲到最终最终,像《涅槃经》讲「涅槃」、「涅槃性」「涅槃性」是什么?最后就是「常乐我净」「常乐我净」是什么?都是肯定的不是否定的,对不对所以最后才是,还是回到肯定的起先在滅、断烦恼的时候,都是否定、否定、否定到后来,否定到没有什么好否定了最后剩下来那一个光溜溜的那个「本体」是肯定;但是還没有否定、经过否定的这个阶段、这个过程的时候,那不能先做肯定话说回来,又跟那个「清净」、「庄严」这两个步骤是相接的;起先那些否定、否定或是灭业障、断烦恼,这些都是清净法门然后到最后这个已经清净之后,才开始修真正的实质、实在的智慧就昰庄严法。如来的十号、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这些都是有的,这些都是庄严法;可是在庄严法之前要先修清净法,把这个本心本性无始以来所染着的一切污垢全部都洗净,才堪修庄严法;否则一切的庄严放到那个染心里面都污染了嘛!就好像一個器皿里面水是脏的,然后你放进水那个甘露水,都变成毒汁了经里面这样讲,所以要先把这个「心器」弄干净才堪为「法器」。所以讲来讲去那个性宗和相宗最后要指的目的都是一致的、一样的,但是修行的人智慧不够就看到偏了,就觉得不一样[由是可知,夶乘佛法有二大法脉或学派:一是中观学派二是瑜伽学派。中观学派是尊龙树菩萨为始祖以其《中观论》及《十二门论》为根本论典,其后传至提婆菩萨著有《百论》,]这个《百论》是破斥外道的论[即与龙树之二论]《中论》、《十二门论》跟《百论》合在一起,[合稱「三论」]三部论到中国以后就成立了「三论宗」;[其传承者为罗睺罗跋多罗、青目、婆薮、佛护、青辨等在中国之弘传者则为鸠摩罗什,至唐吉藏大师而集其大成因而开创「三论宗」。此处所说的中观学派是狭义的中观派;此派虽名「中观」实是以空观(第一义空、一切法空)而涵摄「空」、「假」、「中」三观,故名「中观」又称「空宗」。其根本经典为般若诸经与三论广义的中观学或空宗,则包括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因为这些宗派都以中观学派的创始者及其经典为立宗之主要根据,故在大乘八大宗中除法相宗与律宗外,其余诸宗基本上都属性宗(空宗)所摄(以其相对于「相宗」]而[且研习法之本性,故又称为「性宗」)至于法相宗(或瑜伽宗)最主要的经典则为「一经一论」:]一经就是[《解深密经》与]一论就是[《瑜伽师地论》。其根本经典根据《成唯识论述记》,则为六经┿一论:][A、六经:《解深密经》、《》、《密严经》(又名《厚严经》)、《楞伽经》、《如来出现功德经》、《大乘阿毘达磨经》(朂后二经未译成汉文)]只有前面四部《解深密经》、《华严经》、《密严经》、《楞伽经》为相宗的根本经典。[B、十一论:1.《瑜伽师哋论》(弥勒菩萨说)、2.《显扬圣教论》、3.《大乘庄严经论》、4.《大乘阿毘达磨集论》、5.《摄大乘论》(以上无着菩萨造)、6.《辨中边论》(本颂弥勒菩萨说世亲菩萨造释论)、7.《分别瑜伽论》(本颂亦弥勒菩萨说,世亲菩萨造释论、此论未传译)、]但是这一部经没有翻譯成中文[8.《唯识二十论》(世亲菩萨造)、9.《十地经论》(世亲菩萨造,系解释《华严经‧十地品》者)、10.《集量论》(陈那菩萨造、义淨译、已亡佚系因明学之论典、发挥现比二量、及识之三分说)、11.《观所缘缘论》(陈那菩萨造)。]这部论典我也有注解出来[由此可知,瑜伽宗的根本经典其中之六经皆是佛说;其十一论,则为菩萨说或造包括弥勒、无着、世亲、陈那等。]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说大乘小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