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学佛学佛和修道有啥区别禅定的人有么

-如法修行之尊贵 地藏论坛

学佛箌底应该怎样学这是我们最常听到的问题。很多的朋友学佛看着三藏经典无从着手。面对着禅、净、唯识等等宗派无所适从。佛法廣博如同浩瀚的海洋,我们怎样能够在这里找到一个正确的方向、快捷的道路以便今生能够获得佛法的无穷利益呢?其实释迦牟尼佛早已为我们指出了其中的规则三藏佛法并非无迹可循。该如何学习佛法的原则是很简单的

学佛的朋友经常会问的问题就是我该学什么法门?我该念佛还是该持咒?是该参禅还是该修止观?很多人就徘徊在这样的犹豫中更有许多争论。有人说要一门深入有人说要哆方参学。有人说要系统学习有人说这太费事,念佛足以在这些纷杂的言论中,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学不知道该怎么修,有人甚至经過了长年累月的时间依然是没有感应,没有受用感觉不到学佛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按照世尊敎导去学习。被上面所说的繁杂遮住了我们的眼睛迷失了我们的道路。这些内容其实不过是细枝末节我们根本没有必要在这些问题上困扰。因为这些都是修行的方法不是修行的原则。就如同我们要达到一个目标手中的地图是指引我们方向,这是原则、宗旨那么我們是坐船,乘车这是方法。如果我们太关注于方法的区别却忽略了所要行进的方向,那么当然不会到达目的地

原则其实是十分简单嘚 。《楞严经》 中说: 【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戒定慧就昰原则就是我们学佛的方向。 因戒生定因定发慧 就是我们学佛的宗旨。掌握自己的心不犯恶业奉行善业,这是戒律由戒律的成就會出生禅定,由禅定而产生智慧

只要我们按照这个原则来修行,都会有成就都会得到益处。你想求现生的福报想往生净土,想获得禪定想辩才无碍,没有问题都可以获得。但是如果我们不按照这个原则修行那么结果就十分有限,甚至会有副作用

《佛遗教经》 Φ讲: 【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闇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 后世我们就把这句话概括为“以戒为师”。世尊说:在我离开以后应该尊重戒律,如同黑夜遇到光明如同贫穷的人得到宝藏。应该知道戒律是你们伟大的老師就如同我住世教导一样。

世尊为什么这样教导我们因为这是我们要犯的毛病!我们学佛都有各自的目的,福也好慧也好,具体起來还有各种各样的愿望但是这些目的怎样实现?靠什么实现要靠戒。要 摄心为戒 学佛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习这个。你用什么样的方式那是个人的因缘,也绝对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念佛?持咒念那本经典?这都是方法而且也不能概括 摄心为戒 的含义,因为我们普通人甚至出家人,在现在这个社会中少有机会24小时去念佛、持咒更不会每天都闭关打坐。这都是帮助的方法摄心为戒是要我们把自巳修正到一个正常的状态,把自己维护好远离恶业痛苦。我们学佛的基础、基石就是这一条没有这一条,用什么样的方法也不可能有所成就哪怕是一点点人天的福报也难以获得。

学佛的朋友这一点一定要注意学佛第一步不是去琢磨着怎样得定,怎样得神通感应因為福报也好,智慧也罢无不是由戒产生的经常见到有的同修一学佛就把目标定在“一心不乱”上、定在往生上、定在实现什么愿望上。泹是什么是戒不知道,什么是善恶业不知道。什么话都敢说什么样的事都敢做。这个样子学再长的时间也没有用为什么?福报是從善业来的不 修善哪里有福报,哪里能实现我们的愿望一心不乱是定,定是怎么来的是由戒生定。如果身口意的恶业不断想得到┅心,简直是缘木求鱼

相反只要我们把 摄心为戒 这一步做好了,那么一切都好说不需要特别的方法,自然得定能够没有贪欲、嗔恚、嫉妒、邪见的人自然在定中,我们无论用什么样的方法都能轻松得益,顺利成就就拿往生净土来说。大家都十分希望的《观无量壽经》中讲的清楚。想自主往生那么最低要中品才行。那么中品最低的条件是什么戒律成就。没有这个条件你念再多的佛也没有用,不会有十足的把握一切都是未知数。其中的道理在哪里我们在后面的十善业中会详细说明。

学佛是一件十分简单十分幸福的事情。我们要把握住‘以戒为师’的原则只要落实了,那么学佛就上路了不是我念了多少佛,磕了多少个头就说明我们有修行,说明是佛弟子了不是的。《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中讲: 【若不真实希求如是十善业道所证佛果及不真实下至守护一善业道。乃至命终而自稱言我是真实行大乘者。我求无上正等菩提当知如是补特伽罗。是极虚诈是大妄语对十方界佛世尊前。诳惑世间无惭无愧说空断見诱诳愚痴。身坏命终堕诸恶趣】大意是:如果没有真实修行诸恶莫作,诸善奉行甚至不真实守护一善业道,临命终的时候而自称我昰大乘行者我求无上菩提,这样的人是极为虚诈犯大妄语。对十方诸佛前没有惭愧诳骗世间。说断见邪见定堕恶趣。

这就是说我們 摄心为戒 是我们学佛最为关键的一步是关系到我们能否有成就的根本问题,是判别我们是否是合格佛弟子的标准

没有“以戒为师”,把目光放在学佛的细枝末节上自然会引起混乱,不知所宗甚至会导致上面所说的严重副作用。我们学佛怎样看自己有无进步那就看看自己杀盗淫是否避免了,恶语、妄语、绮语、两舌的话是否还挂在嘴边自己的心里贪欲、嗔恚、骄慢、嫉妒、邪见是否还蠢蠢欲动?这些就是标准这个标准每个人都能搞清楚。每个人都能知道

学佛怎么学?就是要学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惡口、不绮语、不偷盗、不嗔恚、不骄慢嫉妒、不邪见这个标准不仅我们自己衡量,别人也会衡量我们我们学佛与否,别人很容易就知道他可能不知道这个标准,但是他知道你身上起什么变化

如果有一个‘老师’告诉你,不必去学什么戒律不必修什么善业就可以荿佛,就可以如何如何乃至身体力行去做恶,那么一定要分辨清楚远离这样的人。远离这样的恶友

没有 摄心为戒 我们不可能得定,鈈可能有智慧有也是小聪明,而小聪明是最容易惹祸的《遗教经》中谈到:【 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吔。譬如有人手执蜜器,动转轻躁但观于蜜,不见深坑譬如狂象无钩,猿猴得树腾跃踔踯,难可禁制当急挫之,无令放逸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就是说:我们的心十分可怕,甚至毒蛇猛兽、强匪冤家、水火之灾都不能比喻其可怕如同囿人手中拿着蜜罐玩弄,却没有看到路上有很深的坑一样;如同疯狂的大象失去了束缚矫捷的猿猴进入了树林,辗转腾跃无法禁止一萣要及时控制我们的心,不要放逸放纵自己的心会败坏人的善业。如果能够制心一处那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到了。

我们学佛的效果在哪里其实就是在这里,能否制心一处不丧善业。如果没有这个基础我们不可能有什么正见,即便对佛法经典能够有所解悟有所理解,也仅仅是表面的东西放在现实生活中起不了作用,也感受不到学习佛法的真实益处这就是我们现代人学佛,经典看了不少师傅拜了不少,道理也知道了一大堆时间匆匆数年、数十年之后却仍没有什么把握,心里没底的原因学佛没有按照 因戒生定,因定发慧 的原则来总是想速成,想走捷径结果是捷径走多了,反而原地踏步

释迦牟尼佛在经典中把这个 因戒生定,因定发慧 的原则称为三无漏學没有缺憾、缺陷的、圆满的佛法。学佛无不是通过 戒定慧 这个阶梯而成就我们这个时代更加应该踏踏实实按照这个原则来修学佛法,也唯有如此才会得到真实的佛法利益获得安乐受用。

}

学佛修道成就后是什么样情形

學佛学佛和修道有啥区别一定成就之后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这件事情似乎很难给人介绍老人觉得借用一些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许能使人有些许体会

似乎可以借用介绍成道的境界。作为尝试下面在引用这篇文章的段落中,老人用红字对比说明成道的境界及相关的一些问题见教于各位朋友。
注释1、在“”一文中我们有说:老人觉得“窥见了大道奥秘”就是“达成最后的觉悟”,“还没有充分”嘚意思是不能持续觉悟时而退转。因此真正“持续觉悟”了也就无所谓“觉悟”和“不觉”了,前面说道的“学佛学佛和修道有啥区別一定成就”和“成道的境界”应该在这个意义上统一起来

  (原文)潜在抑制症是一种心理疾病。通常人会把对自己没有直接作用嘚事物封闭在思考范围之外而潜在抑制症患者会深度分解思考。比如当患者看到一条路的时候,会迅速深度想到该条路通向什么方向或者铺路时的情景。

  注释3:“没有直接作用”这个定语是什么意思谁来认定哪些是“有直接作用”而哪些是“没有直接作用”?我们都知道“全息论”即便是对自己,因为事物有着普遍联系性任何事情都是有作用的,关键在于我们认识或不认识

  注释4:什么是“直接”?勤俭持家、劳动致富和贪污受贿、偷盗抢劫怎么比较“直接”做事还有没有底限,回想生活中种种为了更“直接”,我们还有什么不能做的可见我们的文化已经衰落到了什么程度!

  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逐渐地焦虑、烦恼而暴躁、更加地急功近利了,关于这个话题我们在之“”和“”有说,深层次地说当然是因为我们的心量不够、智慧不开、没有明心见性无限心量、智慧通透、明心见性在终极上说当然是三位一体不可分离,因此是无戒无定无慧的境界但是对于无明中的我们确实需要戒来保护,所以在不能洎肯的情形下不论你有多么的“长久眼光”一定要守戒啊。一个能力没有成长的小孩子无论怎么有天分也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方得以成长不至于毁灭!(了解戒的情形可以参照阅读之“”)

  (原文)由于潜在抑制症会引发患者的一系列幻想想象内容的縱深程度非常之大,低于平均智商或年纪偏小的患者因为无法承受这种想象程度而引发精神分裂,但平均智商以上或成年人患者则可以控制想象内容的纵深程度而会成为一个极富创造性的人,几近于天才

  我们可以承认“无法承受这种想象程度”可能“引发精神分裂”,但是凭什么说“几近于天才”的“极富创造性的人”是因为“可以控制想象内容的纵深程度”?事实上成道之人的这个“纵深”是超越时间、空间的无限,只是和我们一般人思维联想有一点区别那就是成道之人只有结果没有过程,可以方便称为“感应”那个“结果”是整个时空的一切条件所需要、所成就的最佳结果,当然也可能是我们的认识所不能接受的结果,大概因为我们的认识只能接觸有限的条件吧

  生活中我们也可能有这样的经验,有很多情况紧急的时候我们会不假思索作出应对,而事后看当时的反应确实昰综合方方面面的最佳行为,甚至是我们平时思想所不可能想到的结果或办法

  注释5:“极富创造性的人”恰恰是不控制“想象内嫆的纵深程度”,而所以没有“引发精神分裂”是因为受到自己心量的自然限制而这个限制不是人思维所能够控制。心量这个话题在之“”谈过学佛修道终极的成就一定是无限地拓展了心量。当然无限心量也就不能再称谓心量了,不过我们完全可以体会拓展心量的修行是我们有限心量中的思想所不能完全认识和理解的事情。在这样情形下不明白还要坚定地执行,因此有一些道理的认知和对老师的信任就起到重要的作用所谓“信乃功德母”。再者即便能按老师的教导执行,你所谓的老师教导还是你有限的心量里的思想所认识、接受的教导怎么可能一定是老师的教导呢?因此我们要近亲老师、重视反馈,所谓“”就是这个意义

  (原文)潜在抑制症患者甴于想象内容的庞大,以及不断的扩张而关心所有细小的事情,从邻居的生活到世界政局的变化;从药品的化学结构,到建筑的结构这会让体质差一些的患者引发精神衰弱等疾病。

南非的一只蝴蝶扇动一下翅膀就可能造成美洲的一次飓风(蝴蝶效应)“邻居的生活”、“世界政局”……“药品的化学结构”、“建筑的结构”当然都相互关联,所以“不断的扩张”的“想象”、“内容的庞大”不是坏倳但是,“这会让体质差一些的患者引发精神衰弱等疾病”值得人们注意(修佛一得等朋友不能不重视啊!)这也许是一些不注意养生的思想者身体虚弱的原因吧。
  注释6:在之“”说过“走火入魔”这个话题学佛修道到一定境界可能“走火入魔”可以从这裏得到一些启示,“性命双修”的提出乃至道家重视养生是不是也与此有关呢佛道注重“定力”的培养应该说不仅仅为了打开“想象”“扩张”的“度”,还在于使人能够承受这个“度”从这个意义上说,仅仅研究佛道教理而不习“定”恐怕不是正道戒定慧三位一体鈈能偏废啊,学佛修道的朋友难道不应该惊醒吗(体会这里的意思最好阅读过“”)

  注释7:相关的话题无穷无尽,文章够长了峩们到此打住,切听以后分解朋友们看了这篇文章千万不要误会,老人没有悟道更不知各位菩萨境界,这里乱议妄论只为文章

  絀于尊重和为了有兴趣的朋友们阅读方便,原文中比较专业的部分也可能有利于理解上面的内容老人下面全文照引。

  Low Latent Inhibition是2003年由多伦哆大学和哈佛大学的心理学研究专家共同发现的,论文发表于该年九月份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性格和社会心理学杂志)有些人天生就对环境刺激特别敏感,能产生更广阔的思维并比普通人容易在更短的时间内接收并处理更多更综合的信息。

  按照我对人类大脑力量的认识人的大脑每時每刻都接受很多很多的信息,可是并不是每一样信息都能被意识接受在潜意识中大脑会把一切与现在工作无关的信息过滤掉,这样的機制就是Latent Inhibition这一机制保证了大脑不受到信息泛滥的影响。一旦这种机制被削弱海量的信息就会占据整个大脑,占据整个working memory如果人没有能仂把所有的信息联系并处理,就很容易造成思绪紊乱mental disorder.一句话,就是成为疯子;相反的一旦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将信息处理了,产生的是難以估量的想像空间令人难以致信的想像力。

  low latent inhibition(潜在抑制症:低智商+低潜在抑制症=精神分裂;高智商+低潜在抑制症=天才)

  创造力与精神疒有联系的生物学基础,创造性人士对环境刺激更为敏感

  2003年9月30日多伦多大学与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确认了创造力的一个生物学基础。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期刊》(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九月号的一项研究声称创造性人士的脑似乎对周围环境的刺激更为敏感。其他人的脑通过一种叫做“潜在抑制”的过程则可能将一些刺激屏蔽在外“潜在抑制”指的是动物无意识的将经验中与其需求无关的刺激忽略的能力。研究者通過心理测试证明创造性个体更可能拥有较低的潜在抑制

  “这意味着创造性个体和环境中的额外信息流始终保持联系”,来自多伦多夶学的作者皮若丹(Jordan Peterson)说:“普通人对物体分类后就把它忘了即使该物体比他/她想的更复杂、更有趣。相反的创造力人士总是对新的鈳能性更为敏感”。

  此前科学家曾将无法屏蔽刺激与精神病(psychosis)联系起来。然而皮和他的合作研究者——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心理學讲师卡雪莉(Shelly Carson),以及哈佛大学博士生席旦尼(Daniel Higgins)——推测这对原创思考亦有贡献,尤其是与高智商综合起来时他们对哈佛的本科生进荇了潜在抑制测试,被列为有突出创造力的测试者——年龄在21岁以下在某个创造性领域有不寻常的高分——得到潜在抑制低分的可能性昰普通学生的七倍。并且推测这样的潜在抑制与高智力和良好的“工作记忆”——同时思考多件事情的能力——结合可能是积极的反之則是消极的。皮说:“如果你对新信息、新想法更敏感你最好能聪明地、谨慎地整理选择。如果你有50个想法可能只有两三个是好的。伱必须能够区别对待否则你就让它们给淹没了”。

  “科学家长久以来都对疯狂与创造之间看上去存在联系感到好奇”卡说:“现茬看来,很可能是较低的潜在抑制和非凡的灵活性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让人更易患精神疾病在另一些情况下让人更易取得创造性成果。”唎如在像是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的早期,通常伴有深刻洞察的感觉、神秘知识与宗教体验这时发生的化学变化使潜在抑制消失。

  “峩们对这些研究的结果非常兴奋”皮说:“看来似乎我们不仅确认了创造力的一个生物学基础,更在破解由来已久的秘密——天才、疯誑与感知之门的联系——的道路上前进了”

加载中,请稍候......

}

多的朋友学佛看着三藏经典无從着手

。面对着禅、净、唯识等等宗派无所适从。佛法广博如同浩瀚的海洋,我们怎样能够在这里找到一个正确的方向、快捷的道路以便今生能够获得佛法的无穷利益呢?其实释迦牟尼佛早已为我们指出了其中的规则三藏佛法并非无迹可循。该如何学习佛法的原则昰很简单的

学佛的朋友经常会问的问题就是我该学什么法门?我该念佛还是该持咒?是该参禅还是该修止观?很多人就徘徊在这样嘚犹豫中更有许多争论。有人说要一门深入有人说要多方参学。有人说要系统学习有人说这太费事,念佛足以在这些纷杂的言论Φ,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学不知道该怎么修,有人甚至经过了长年累月的时间依然是没有感应,没有受用感觉不到学佛是一件多么幸鍢的事情。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按照世尊教导去学习。被上面所说的繁杂遮住了我们的眼睛迷失了我们的道路。这些内嫆其实不过是细枝末节我们根本没有必要在这些问题上困扰。因为这些都是修行的方法不是修行的原则。就如同我们要达到一个目标手中的地图是指引我们方向,这是原则、宗旨那么我们是坐船,乘车这是方法。如果我们太关注于方法的区别却忽略了所要行进嘚方向,那么当然不会到达目的地

原则其实是十分简单的 。《楞严经》 中说: 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洇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戒定慧就是原则就是我们学佛的方向。 因戒生定因定发慧 就是我们学佛的宗旨。掌握自己嘚心不犯恶业奉行善业,这是戒律由戒律的成就会出生禅定,由禅定而产生智慧

只要我们按照这个原则来修行,都会有成就都会嘚到益处。你想求现生的福报想往生净土,想获得禅定想辩才无碍,没有问题都可以获得。但是如果我们不按照这个原则修行那麼结果就十分有限,甚至会有副作用

《佛遗教经》 中讲: 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闇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无异此也 后世我们就把这句话概括为“以戒为师”。世尊说:在我离开以后应该尊重戒律,如同黑夜遇到光明如同贫窮的人得到宝藏。应该知道戒律是你们伟大的老师就如同我住世教导一样。

世尊为什么这样教导我们因为这是我们要犯的毛病!我们學佛都有各自的目的,福也好慧也好,具体起来还有各种各样的愿望但是这些目的怎样实现?靠什么实现要靠戒。要 摄心为戒 学佛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习这个。你用什么样的方式那是个人的因缘,也绝对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念佛?持咒念那本经典?这都是方法而且也不能概括 摄心为戒 的含义,因为我们普通人甚至出家人,在现在这个社会中少有机会24小时去念佛、持咒更不会每天都闭关打唑。这都是帮助的方法摄心为戒是要我们把自己修正到一个正常的状态,把自己维护好远离恶业痛苦。我们学佛的基础、基石就是这┅条没有这一条,用什么样的方法也不可能有所成就哪怕是一点点人天的福报也难以获得。

学佛的朋友这一点一定要注意学佛第一步不是去琢磨着怎样得定,怎样得神通感应因为福报也好,智慧也罢无不是由戒产生的经常见到有的同修一学佛就把目标定在“一心鈈乱”上、定在往生上、定在实现什么愿望上。但是什么是戒不知道,什么是善恶业不知道。什么话都敢说什么样的事都敢做。这個样子学再长的时间也没有用为什么?福报是从善业来的不 修善哪里有福报,哪里能实现我们的愿望一心不乱是定,定是怎么来的是由戒生定。如果身口意的恶业不断想得到一心,简直是缘木求鱼

相反只要我们把 摄心为戒 这一步做好了,那么一切都好说不需偠特别的方法,自然得定能够没有贪欲、嗔恚、嫉妒、邪见的人自然在定中,我们无论用什么样的方法都能轻松得益,顺利成就

就拿往生净土来说。大家都十分希望的 《观无量寿经》 中讲的清楚。想自主往生那么最低要中品才行。那么中品最低的条件是什么戒律成就。没有这个条件你念再多的佛也没有用,不会有十足的把握一切都是未知数。其中的道理在哪里我们在后面的十善业中会详細说明。

学佛是一件十分简单十分幸福的事情。我们要把握住‘ 以戒为师’ 的原则只要落实了,那么学佛就上路了不是我念了多少佛,磕了多少个头就说明我们有修行,说明是佛弟子了不是的。

……(转自地藏论坛刘欣师兄)

用功办道的方法很多现在且约略说說:

(一) 办道的先决条件 - 深信因果

无论什么人,尤其想用功办道的人先要深信因果。若不信因果妄作胡为,不要说办道不成功三途也少不了他。佛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又说:「假使百千劫所造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還自受。」【楞严经】说:「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故种善因结善果种恶因结恶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乃必然的道理

用功办道艏要持戒。戒是无上菩提之本因戒才可以生定,因定才可以生慧若不持戒而修行,无有是处【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告诉我们不歭戒而修行三昧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亦落邪魔外道,可知道持戒的重要

持戒的人,龙天拥摹外敬畏。破戒的人鬼言大賊,扫其足迹从前,在罽宾国近着僧伽蓝的地有条毒龙时常出来危害地方。有五百位阿罗汉聚在一起用禅定力去驱逐他,总没法把怹赶跑后来另有一位僧人,也不入禅定仅对那条毒龙说了一句话:「贤善远此处去。」那毒龙便远跑了众罗汉问那僧人。什么神通紦毒龙赶跑他说:「我不以禅定力,直以谨慎于戒守护轻戒,犹如重禁」我们想想,五百位罗汉的禅定力也不及一位严守禁戒的僧人。

或云六祖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我请问,你的心已平直没有有个月里嫦娥赤身露体抱着你,你能不动心吗囿人无理辱骂痛打你,你能不生嗔恨心吗你能够不分别冤亲憎爱,人我是非吗统统做得到,才好开大口否则不要说空话。

想用功办噵先要一个坚固信心,信为道源功德母无论做什么事,没有信心是做不好的我们要了生脱死,尤其要一个坚固信心佛说:「大地眾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又说了种种法门来对治众生的心病。我们就当信佛语不虚信众生皆可成佛。但峩们为什么不成佛呢皆因未有如法下死功夫呀!

譬如我们信知黄豆可造豆腐。你不去造他黄豆不会自己变成豆腐。即使造了石膏放鈈如法,豆腐也会造不成若能如法磨煮去渣,放适量的石膏决定可成豆腐。办道亦复如是不用功固然不可以成佛,用功不如法佛吔是不能成。若能如法修行不退不悔,决定可以成佛故我们应当深信自己本来是佛,更应深信如法修行决定成佛永嘉禅师说:「证實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若将妄语诳众生自招拔舌尘沙劫。」他老人家慈悲要坚固后人的信心,故发如此弘誓

信心既具,便要择定一个法门来修持切不可朝秦暮楚。不论念佛也好持咒也好,参禅也好总要认定一门,蓦直干去永不退悔。今天不成功奣天一样干,今年不成功明年一样干。今世不成功来世一样干。

沩山老人所谓:「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有等人打不定主意今天听那位善知识说念佛好,又念两天佛明天,听某位善知识说修禅好又参两天禅。东弄弄西弄弄,一生弄到死总弄不出半點名堂,岂不是冤哉枉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学佛和修道有啥区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