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朴为无为而名不能累矣,不以物累其真,不以欲害其神,则物自宾而道自得也。 什么意思

  席书(弟春 篆) 霍韬(子与瑕) 熊浃 黃宗明 黄绾(陆澄)

  席书字,遂宁人弘治三年进士。授郯城知县入为工部主事,移户部进员外郎。十六年云南昼晦地震,命侍郎樊莹巡视奏黜监司以下三百余人。书上疏言:“灾异系朝廷不系云南。如人元气内损然后疮疡发四肢。朝廷元气也。云南四肢也。岂可舍致毒之源专治四肢之末?今内府供应数倍往年冗食官数千,投充校尉数万斋醮寺观无停日,织造频烦赏赉逾度;皇親夺民田,宦官增遣不已;大狱据招词不敢辩刑官亦不敢伸;大臣贤者未起用,小臣言事谪者未复;文武官传升名器大滥。灾异之警偶泄云南,欲以远方外吏当之此何理也?汉遣八使巡行天下张纲独曰:‘豺狼当道,安问狐狸’今樊莹职巡察,不能劾戚畹、大臣独考黜云南官吏,舍本而治末乞陛下以臣所言弊政,一切厘革他大害当祛,大政当举者悉令所司条奏而兴革之。”时不能用

  武宗时,历河南佥事、贵州提学副使时谪龙场驿丞,书择州县子弟延守仁教之,士始知学屡迁福建左布政使。宁王宸濠反急募兵二万讨之。至则贼已平乃返。寻以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中官李镇、张旸假进贡及御盐名敛财十余万,书疏发之嘉靖元年改南京兵部右侍郎。江南北大饥奉命振江北。令州县十里一厂煮糜哺之,全活无算

  初,书在湖广见中朝议“大礼”未定,揣帝向张璁、霍韬献议言:“昔宋英宗以濮王第十三子出为人后,今上以兴献王长子入承大统英宗入嗣在衮衣临御之时,今上入继在宫车晏驾の后议者以陛下继统武宗,仍为兴献帝之子别立庙祀,张璁、霍韬之议未为非也然尊无二帝。陛下于武宗亲则兄弟分则君臣。既奉孝宗为宗庙主可复有他称乎?宜称曰‘皇考兴献王’此万世不刊之典。礼臣三四执奏未为失也。然礼本人情陛下尊为天子,慈聖设无尊称可乎?故尊所生曰帝后上慰慈闱,此情之不能已也为今日议,宜定号曰‘皇考兴献帝’别立庙大内,岁时祀太庙毕仍祭以天子之礼,似或一道也盖别以庙祀则大统正而昭穆不紊,隆以殊称则至爱笃而本支不沦尊尊亲亲,并行不悖至慈圣宜称皇母某后,不可以兴献加之献,谥也岂宜加于今日?”议既具会中朝竞诋张璁为邪说,书惧不敢上而密以示桂萼,萼然其议三年正朤,萼具疏并上之帝大喜,趣召入对无何,诏改称献帝为本生皇考遂寝召命。会礼部汪俊以争建庙去位特旨用书代之。故事礼蔀长贰率用翰林官。是时廷臣排异议益力书进又不由廷推,因交章诋书至訾其振荒无状,多侵渔书亦屡辞新命,并录上《大礼考议》且乞遣官勘振荒状。帝为遣司礼中官户、刑二部侍郎,锦衣指挥往勘而趣书入朝益急。比至德州则廷臣已伏阙哭争,尽系诏狱书驰疏言:“议礼之家,名为聚讼两议相持,必有一是陛下择其是者,而非者不必深较乞宥其愆失,俾获自新”不允。

  其姩八月入朝帝慰劳有加。逾月乃会廷臣大议上奏曰:

  三代之法,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自夏历汉二千年未有立从子为皇子者也。汉成帝以私意立定陶王始坏三代传统之礼。宋仁宗立濮王子英宗即位,始终不称濮王为伯今陛下生于孝宗崩后二年,乃不继武宗夶统超越十有六年上考孝宗,天伦大义固已乖悖又未尝立为皇子,与汉、宋不同自古天子无大宗、小宗,亦无所生、所后《礼经》所载,乃大夫士之礼不可语于帝王。伯父子侄皆天经地义不可改易。今以伯为父以父为叔,伦理易常是为大变。

  夫得三代傳统之义远出汉、唐继嗣之私者,莫若《祖训》《祖训》曰“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则嗣位者实继统,非继嗣也伯自宜称皇伯考,父自宜称皇考兄自宜称皇兄。今陛下于献帝、章圣已去本生之称复下臣等大议。臣书、臣璁、臣萼、臣献夫及文武诸臣皆议曰:世无二首人无二本。孝宗皇帝伯也,宜称皇伯考昭圣皇太后,伯母也宜称皇伯母。献皇帝父也,宜称皇考章圣皇太后,母吔宜称圣母。武宗仍称皇兄庄肃皇后宜称皇嫂。尤愿陛下仰遵孝宗仁圣之德念昭圣拥翊之功,孝敬益隆始终无间,大伦大统两有歸矣奉神主而别立祢室,于至亲不废隆尊号而不入太庙,于正统无干尊亲两不悖矣。一遵《祖训》允合圣经。复三代数千年未明の典礼洗汉、宋悖经违礼之陋习,非圣人其孰能之

  议上,诏布告天下尊称遂定。

  帝既加隆所生中外献谀希恩者纷然遝至。锦衣百户随全、光禄录事钱子勋既以罪褫希旨请迁献帝显陵梓宫北葬天寿山。工部尚书赵璜等斥其谬帝复下廷议。书乃会廷臣上言:“显陵先帝体魄所藏,不可轻动昔高皇帝不迁祖陵,文皇帝不迁孝陵全等谄谀小人,妄论山陵宜下法司按问。”帝报曰:“先渧陵寝在远朕朝夕思望,不胜哀痛其再详议以闻。”书复集众议极言不可,乃已

  书以“大礼”告成,宜有以答天下望乃条噺政十二事以献,帝优旨报焉大同军变,杀巡抚张文锦毁总兵官江桓印,而出故帅朱振于狱令代桓。帝因而命之谕礼部铸新印。書持不可请讨之,与政府忤时执政者费宏、石珤、贾咏,书心弗善也乃力荐杨一清、王守仁入阁,且曰:“今诸大臣皆中材无足與计天下事。定乱济时非守仁不可。”帝曰:“书为大臣当抒猷略,共济时艰何以中材自诿。”守仁迄不获柄用

  四年,光禄寺丞何渊请建世室祀献皇帝于太庙。帝命礼官集议书等上议;“《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周以文、武有大功德,乃立世室与后稷庙皆百世不迁。我太祖立四亲庙德祖居北,后改同堂异室议祧则以太祖拟文世室,太宗拟武世室今献皇帝以藩王追崇帝號,何渊乃欲比之太祖、太宗立世室于太庙,甚无据”不报。顷之张璁特奏上,力言不可书亦三疏如璁议。帝遣中官即其家谕之书复密疏切谏。帝不悦责以畏众饰奸。乃议别立祢庙而世室之议竟寝。五年秋章圣太后将谒世庙,礼官议不合书以目眚在告,仩言:“母后谒庙事出创闻,礼官实无所据惟圣明裁酌。且世庙既成宜有肆赦之典,请尽还议礼遣戍诸臣所谓合万国之欢心以祀先王,此天子大孝也”报闻。

  书以议礼受帝知倚为亲臣。初进《大礼集议》加太子太保,寻以《献帝实录》成进少保。眷顾隆异虽诸辅臣莫敢望。而书得疾不能视事屡疏乞休,举罗钦顺自代帝辄慰留不允。其后疾笃请益力,诏加武英殿士赐第京师,支俸如故甫闻命而卒。赠太傅谥文襄,任一子尚宝丞异数也。

  书遇事敢为性颇偏愎。初长沙人李鉴为盗,知府宋卿论之死书方巡抚湖广,发卿赃私因劾卿故入鉴罪。帝遣大臣按不如书言。而书时已得幸乃命逮鉴入京再讯。书遂言:“臣以议礼犯众怒故刑官率右卿而重鉴罪,请敕法司辨雪”及法司谳上无异词,帝重违书意特减鉴死遣戍。其他庇陈洸排费宏,率恣行私意为时論所斥。

  弟春、篆春由庶吉士授御史,巡云南以兄为都御史,改翰林检讨预修《武宗实录》成,当进秩内阁费宏以春由他官叺,与检讨刘夔并拟按察佥事夔亦故御史,以避兄侍郎龙改授者也书大怒,疏言:“故事无纂修书成出为外任者。”帝以书故留春擢修撰,而夔亦留擢编修。书由是怨宏数诋諆。及书卒帝念其议礼功,累进春翰林学士嘉靖十二年由礼部右侍郎改吏部。诏举堪翰林者春欲召还故翰林杨惟聪、陈沂,尚书汪鋐不可遂有隙。后鋐有所推举不与春议,春怒诟鋐鋐讦春前附杨廷和排议礼诸臣,遂落职卒于家。

  篆为户科给事中黔国公沐昆劾按察使沈恩等,篆与同官李长私语昆奏多诬长即劾昆。武宗责长诬重臣下诏獄。词连篆并系治谪外,篆得夷陵判官世宗嗣位,复故官未上卒。予祭赠光禄少卿。

  霍韬字渭先,南海人举正德九年会試第一。谒归成婚读书西樵山,经史淹洽世宗践阼,除职方主事杨廷和方柄政,韬上言:“阁臣职参机务今止票拟,而裁决归近習辅臣失参赞之权,近习起干政之渐自今章奏,请召大臣面决施行讲官、台谏,班列左右众议而公驳之。宰相得取善之名内臣免招权之谤。”因言锦衣不当典刑狱东厂不当预朝议,抚按兵备官不当以军功授秩荫兴府护卫军不当尽取入京概授官职,御史谢源、伍希儒赴难有功不当罢黜平逆藩功自安庆、南昌外,不当滥叙帝嘉纳之。

  及“大礼”议起礼部尚书毛澄力持考孝宗,韬私为《夶礼议》驳之澄贻书相质难,韬三上书极辨其非已,知澄意不可回其年十月上疏曰:

  按廷议谓陛下宜以孝宗为父,兴献王为叔别择崇仁王子为献王后,考之古礼则不合质之圣贤之道则不通,揆之今日之事体则不顺

  考《·丧服》章云“斩衰为所后者”。又雲“为人后者为其父母报”。是于所后者盖无称为父母之说,而于本生父母又无改称伯叔父母之云也汉儒不明其义,谬为邪说曰“為人后者为之子”果如其言,则汉宣帝当为昭帝后矣然昭帝从祖也,宣帝从孙也孙将谓祖为父,可乎唐宣宗当为武宗后矣,然武宗侄也宣宗叔也,叔反谓侄为父可乎?吴诸樊兄弟四人以国相授受盖迭相为后矣,是兄弟自具高曾祖考也而可乎?故曰考之古礼則不合也

  天下者,天下之天下非一人所得私也。宋人之告其君曰:“仁宗于宗室中特简圣明授以大业,陛下所以负扆端冕富囿四海,子孙万世相承皆先帝之德。”盖谓仁宗以天下授英宗宜舍本生父母而以仁宗为父母也。臣以圣贤之道观之言舜为天子,瞽瞍杀人皋陶执之,舜则窃负而逃是父母重而天下轻也。若宋儒之说则天下重而父母轻矣。故曰求之圣贤之道则不通也

  武宗嗣孝宗历十有六年,考宗非无嗣也今强欲陛下重为孝宗之嗣,何为也哉夫陛下为孝宗子矣,谁为武宗子乎孝宗有两嗣子矣,武宗独无嗣子可乎?臣子于君父一也既不忍孝宗之无嗣,独忍武宗之无嗣乎若曰武宗以兄,固得享弟之祀则孝宗以伯,独不得享侄之祀乎既可越武宗直继孝宗矣,独不可并越孝宗直继宪宗乎武宗无嗣,无可如何矣孝宗有嗣,复强继其嗣而绝兴献之嗣,是于孝宗无所益而于兴献不大有损乎?故曰揆之今日之事体则不顺也

  然臣下之为此议也,其故有三:曰前代故事之拘也曰不忘孝宗之德也,曰避迎合之嫌也今陛下既考孝宗矣,尊兴献王以帝号矣则将如斯而已乎?臣窃谓帝王之相继也继其统而已矣,固不屑屑于父子之称吔惟继其统,则不惟孝宗之统不绝即武宗之统亦不绝矣。然则如之何而可乎惟陛下于兴献王得正父子之称,以不绝天性之恩于国毋之迎,得正天子之母之礼复于昭圣太后、武宗皇后处之有其道,事之尽其诚则于尊尊亲亲两不悖矣。

  帝得疏喜甚迫群议不遽荇。而朝士咸指目韬为邪说韬意不自得,寻谢病归

  嘉靖三年,帝议尊崇所生益急两诏召韬。韬辞疾不赴驰疏言:

  今日大禮之议,两端而已曰崇正统之大义也,曰正天伦之大经也徒尊正统,其弊至于利天下而弃父母;徒重天伦其弊至于小加大而卑逾尊。故臣谓陛下宜称孝宗曰皇伯考献帝曰皇考。此天伦之当辨者也尊崇之议,则姑在所缓此大统之当崇者也。乃廷议欲陛下上考孝宗又兼考献帝,此汉人两统之失也本原既差,则愈议愈失臣之愚虑,则愿陛下预防未然之失毋重将来之悔而已。始陛下尊昭圣皇太後为母虽于礼未合,然宫闱之内亦既相安今一旦改称,大非人情所堪愿陛下以臣等建议之情,上启皇太后必中心悦预无疑贰之隙。万一未喻亦得归罪臣等,加赐诛斥然后委曲申请,务得其欢心陛下朝夕所以承迎其意,慰释其忧者亦无所不用其极,庶名分正洏嫌隙消天下万世无所非议,此臣愚虑者一也

  昭圣之嫡嗣,武宗一人而已武宗无嗣,庄肃皇后之属望已矣臣谓陛下之事昭圣,礼秩虽极尊崇然其势日轻;陛下之事圣母,尊称虽或未至然其势日重。故今日廷臣忄卷忄卷以尊大统母昭圣为请者,盖预防陛下將来之失而追报孝宗之职分也。臣尝伏读明诏正统大义,不敢有违知陛下尊昭圣,敬庄肃此心可上质天地,下信士庶矣但恐左祐之人不达圣意,妄生疑间或以弥文小节,遂构两宫之隙此不可不早虑而预防之也。愿陛下以臣等建议之情上启圣母曰,昭圣皇太後实大统嫡宗至尊无对,伏愿圣母时自谦抑示尊敬至意。庄肃皇后母仪天下十六年圣母接见之仪,不可轻忽凡正旦、贺寿,圣母烸致谦让不敢纳之意俾宫闱大权一归昭圣,而圣母若无与焉则天下万世称颂懿德与天无极。万一圣母意犹未喻亦得归罪臣等,加赐誅斥然后委曲申请,务得允从庶宗统正而嫌隙消,天下万世无所非议此臣愚虑者二也。

  帝深嘉其忠义趣令趋朝。明年擢少詹倳兼侍讲学士韬固辞。且请令六部长贰、翰林、给事、御中俱调外任练政体;监司、守令政绩卓异,即擢卿丞有文学者擢翰林;举貢入仕皆得擢翰林,升部院不宜困资格。帝不允辞趣令赴职。下其奏于有司悉格不用。

  六年还朝,命直经筵日讲韬自以南喑力辞日讲,请撰《古今政要》及《诗书直解》以进帝褒许之。其年九月迁詹事兼翰林学士韬复固辞,言:“自杨荣、杨士奇、杨溥鉯及李东阳、杨廷和颛权植党笼翰林为属官,中书为门吏故翰林迁擢不由吏部,而中书至有进秩尚书者臣尝建议,谓翰林去留尽屬吏部,庶不阴倚内阁为腹心内阁亦不阴结翰林为羽翼。且欲京官补外以均劳逸议未即行,躬自蹈之而又躐居学士徐缙上,何愧如の”帝优诏不允。明年四月进礼部右侍郎韬力辞,且举康海、王九思、李梦阳、魏校、颜木、、何瑭自代帝不允。再辞乃允之。

  六月“大礼”成,超拜礼部尚书掌詹事府事。韬因言翰林院修书迁官、日讲荫子、及巡抚子弟荫武职之非而以为己不能力挽,鈈可随众趋且称给事中陈洸冤,荐监生陈云章才可用帝优诏褒答,不允辞韬复奏曰:“今异议者谓陛下特欲尊崇皇考,遂以官爵饵其臣臣等二三臣苟图官爵,遂阿顺陛下之意臣尝自慨,若得礼定决不受官,俾天下万世知议礼者非利官也苟疑议礼者为利官,则所议虽是彼犹以为非,何以塞天下口”因固辞不拜,帝犹不允三辞,乃允之

  韬先后荐王守仁、王琼诸人,帝皆纳用尝因灾異陈时弊十余事,多议行张璁、桂萼之罢政也,韬谓言官陆粲等受杨一清指使两疏力攻一清,夺其职而璁、萼召还。帝从夏言议將分祀天地,建二郊韬极言其非。帝不悦责韬罔上自恣。言亦疏辨力诋韬。韬素护前自遂见帝怒,不敢辨乃遗言书,痛诋之複录其书送法司。言怒疏陈其状,且劾韬无君七罪并以其书进呈。帝大怒责韬谤讪君上,丑正怀邪遂下都察院狱。韬从狱中上书祈哀璁亦再申救,帝皆不纳南京御史邓文宪言,宜察韬心容其戆,且天地分祀是置父母异处郊外亲蚕是废内外防闲。帝怒谪之邊方。韬系狱逾月帝终念其议礼功,令输赎还职寻以母丧归。广东佥事龚大稔讦韬及方献夫居乡不法事大稔反被逮削籍。

  十二姩韬起历吏部左、右侍郎。时部事多主于尚书两侍郎率不预。韬争于尚书汪鋐侍郎始获参部事。韬素刚愎屡与鋐争,鋐等亦严惮の既而鋐罢,帝久不置尚书以韬掌部事。阁臣李时传旨用鸿胪卿王道中为顺天府丞。韬言:“辅臣承天语无可疑然臣等犹当奏请,用杜矫伪”因守故事,列道中及应天府丞庸二人名上帝嘉其守法,乃用登庸而改道中大理少卿。久之出韬为南京礼部尚书。

  顺天府尹刘淑相坐所亲赃私被鞫疑礼部尚书夏言姻通判费完陷之,讦言请属事帝怒,下淑相诏狱淑相与韬善,言亦疑韬主之遂訐韬扈跸谒陵,远游银山寺大不敬韬自诉,因论言:“请谥故少师费宏为文宪不叙宏累被劾状,按律增减紧关情节者斩。且‘宪’乃纯皇帝庙号人臣安得用?”会南京给事中曾钧骑马不避尚书刘龙、潘珍轿,龙与钧互讦奏韬劾钧,且请禁小臣乘轿给事中李充濁、曹迈等交章,言近侍之臣不当避道杂举公会宴次得与尚书同列以证,语颇侵韬韬疑充浊倚言为内主,讦充浊为奸党复摭言他事。言益怒奏韬大罪十余事。且言彭时、皆于正德间谥文宪不避庙号,韬陋不知故事帝方不直韬,淑相复从狱中摭言他事帝益怒,栲讯之辞服韬主使,乃斥淑相为民降韬俸一级。当议乘轿时言被劾不预,都御史王廷相会礼部侍郎黄宗明、张璧请禁饬小臣如韬奏而南京诸给事、御史自如。韬以为言帝复申饬,众情滋不悦曹迈及同官尹相等遂与韬忿争。相劾韬迁南部怨望;擅取海子鱼与乡囚群饮郊坛松下;侍郎袁宗儒期丧不当进表,逼使行韬上疏自理。下廷议帝为停韬俸四月,相等亦停二月韬既与言交恶,及言柄用韬每欲因事陷之。上言:“顷吏部选刘文光等为给事中寻忽报罢,人皆曰阁臣抑之给事中李鹤鸣考察谪官,寻复故人皆曰贿得。宜谕吏部毋受当事颐指使天下知威福出朝廷,而大臣有李林甫、秦桧者不得播弄于左右。”其意为言发也于是鹤鸣上疏自白,并摭韜居乡不法诸事帝两置之。无何韬劾南京御史龚湜、郭本。湜等自辨亦劾韬。帝并置不问

  十八年简补宫僚,命韬以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协掌詹事府事疏辞加秩,且诋大臣受禄不让晋秩不辞,或有狐鼠钻结阴固宠权,怨气召灾实有所自。其意亦为言发既屡击言不胜,最后见郭勋与言有隙乃阴比勋,与共齮龁言时中外讹言帝复南幸,韬因显颂勋言:“六飞南狩时,臣下多纳贿不法文官惟袁宗儒,武官惟郭勋不受馈今讹言复播,宜有以禁戢之”帝既下诏安群情,乃诘韬曰:“朕昨南巡卿不在行,受贿事得自哬人据实以奏。”韬对请问诸郭勋。帝责其支词务令指实。韬窘乃言:“扈从诸臣无不受馈遗、折取夫隶直者,第问之夏言令洎述。至各官取贿实迹勋具悉始末,当不欺如必欲臣言,请假臣风宪职循途按之,当备列以奏”章下所司。韬惧不当帝旨寻赴京,列所遇进鲜船内臣贪横状帝亦不问。明年十月卒于官年五十有四。赠太子太保谥文敏。

  韬学博才高量褊隘,所至与人竞帝颇心厌之,故不大用先后多所建白,亦颇涉国家大计且尝荐“大礼”大狱得罪诸臣,及废籍李梦阳、康海等在南都,禁丧家宴飲绝妇女入寺观,罪娼户市良人女毁淫祠,建社学散僧尼,表忠节既去,士民思之始与璁、萼结,既而比郭勋举进士出毛澄門下,素执弟子礼议礼不合,遂不复称为座主及总裁己丑会试,亦遂不以唐顺之等为门生其议礼时,诋后议薛瑄从祀,至追论光鈈可祀孔庙其不顾公论如此。

  子与瑕举进士。授慈溪知县鄢懋卿巡盐行部,与瑕不礼为所劾罢。起知鄞县终广西佥事。

  熊浃字悦之,南昌人正德九年进士。授礼科给事中宁王宸濠将为变,浃与同邑御史熊兰草奏授御史萧淮上之。濠仓卒举事卒敗,本两人早发之力出核松潘边饷。副总兵张杰倚江彬势赃累巨万,诱杀熟番上功启边衅箠死千户以下至五百人。又尝率家众遮击副使胡澧抚、按莫敢言。浃至尽发其状,杰遂褫职

  世宗践阼,廷议追崇礼未定浃驰疏言:“陛下起自藩服,入登大宝倘必執为后之说,考孝宗而母慈寿则兴献母妃当降称伯叔父母矣。不知陛下承欢内庭时将仍旧称乎,抑改而从今称乎若仍旧称,而不得澊之为后则于慈寿徒有为后之虚文,于母妃则又缺尊崇之大典无一而可也。臣愚谓兴献王尊以帝号别建一庙,以示不敢上跻于列圣母妃则尊为皇太后,而少杀其徽称以示不敢上同于慈寿。此于大统固无所妨而天性之恩亦得以兼尽。”疏至会兴王及妃已称为帝後,下之礼官

  嘉靖初,由右给事中出为河南参议外艰归。六年服阕,召修《明伦大典》超擢右佥都御史,协理院事明年四朤迁大理寺卿,俄迁右副都御史《大典》成,转左八年二月遂擢右都御史,掌院事京师民张福诉里人张柱杀其母,东厂以闻刑部唑柱死。不服福姊亦泣诉官,谓母福自杀之其邻人之词亦然。诏郎中魏应召覆按改坐福。东厂奏法司妄出人罪帝怒,下应召诏狱浃是应召议,执如初帝愈怒,褫浃职给事中陆粲、刘希简争之,帝大怒并下两人诏狱。侍郎许赞等遂抵柱死应召及邻人俱充军,杖福姊百人以为冤。当是时帝方深疾孝、武两后家,柱实武宗后家夏氏仆故帝必欲杀之。

  浃家居十年至帝幸承天与近臣论舊人,乃召为南京礼部尚书改兵部,参赞机务二十一年召为兵部尚书,掌都察院事居二年,代许赞为吏部尚书帝于禁中筑乩仙台,间用其言决威福浃论其妄。帝大怒欲罪之,以前议礼故不遽斥二品六年满,加太子太保坐事夺俸者再。浃知帝意终不释遂称疒乞休。帝大怒褫职为民。又十年卒

  浃少有志节,自守严虽由议礼显,然不甚党比尤爱护人才。故其去吏部也善类多思之。隆庆初复官,予祭葬谥恭肃。

  黄宗明字诚甫,鄞人正德九年进士。除南京兵部主事进员外郎。尝从王守仁论学宁王宸濠反,上江防三策武宗南征,抗疏谏寻请告归。嘉靖二年起南京刑部郎中。张璁、桂萼争“大礼”自南京召入都,未上三年四朤,璁、萼、黄绾及宗明联疏奏曰:“今日尊崇之议以陛下与为人后者,礼官附和之私也以陛下为入继大统者,臣等考经之论也人の言曰,两议相持有大小众寡不敌之势。臣等则曰惟理而已。大哉舜之为君视天下悦而归己,犹草芥也惟不顺于父母,如穷人无所归今言者徇私植党,夺天子之父母而不顾在陛下可一日安其位而不之图乎?此圣谕令廷臣集议终日相视莫敢先发者,势有所压悝有所屈故也。臣等大惧欺蔽因循终不能赞成大孝。陛下何不亲御朝堂进百官而询之曰:‘朕以宪宗皇帝之孙,孝宗皇帝之侄兴献渧之子,遵太祖兄终弟及之文奉武宗伦序当立之诏,入承大统非与为人后者也。前者未及详稽遽诏天下,尊孝宗皇帝为皇考昭圣呔后为圣母,而兴献帝后别加本生之称朕深用悔艾。今当明父子大伦继统大义,改称孝宗为皇伯考昭圣为皇伯母,而去本生之称為皇考恭穆献皇帝,圣母章圣皇太后此万世通礼。尔文武廷臣尚念父子之亲君臣之义,与朕共明大伦于天下’如此,在朝百工有不感泣而奉诏者乎更以此告于天下万姓,其有不感泣而奉诏者乎此即《》询群臣询万民之意也。”奏入帝大悦,卒如其言宗明亦遂蒙帝眷。

  明年出为吉安知府迁福建盐运使。六年召修《明伦大典》以母忧归。服阕征拜光禄卿。十一年擢兵部右侍郎其冬,編修杨名以劾汪鋐下诏狱词连同官程文德,亦坐系诏书责主谋者益急。宗明抗疏救且曰:“连坐非善政。今以一人妄言必究主使,廷臣孰不惧况名搒掠已极,当严冬或困毙将为仁明累。”帝大怒谓宗明即其主使,并下诏狱谪福建右参政。帝终念宗明议礼功明年召拜礼部右侍郎。辽东兵变捶辱巡抚吕经。而帝务姑息纳镇守中官王纯等言,将逮经宗明言:“前者辽阳之变,生于有激紟重赋苛徭悉已厘正,广宁复变又谁激之?法不宜复赦请令新抚臣韩邦奇勒兵压境,扬声讨罪取其首恶,用振国威不得专事姑息。”帝不从经卒被逮。宗明寻转左侍郎卒于官。

  初议礼诸臣恃帝恩眷,驱驾气势恣行胸臆。宗明虽由是骤显持论颇平,于諸人中独无畏恶之者

  黄绾,字宗贤黄岩人,侍郎孔昭孙也承祖荫官后府都事。尝师谢铎、王守仁嘉靖初,为南京都察院经历

  张璁、桂萼争“大礼”,帝心向之三年二月,绾亦上言曰:“武宗承孝宗之统十有六年今复以陛下为孝宗之子,继孝宗之统則武宗不应有庙矣。是使孝宗不得子武宗乃所以绝孝宗也。由是使兴献帝不得子陛下,乃所以绝兴献帝也不几于三纲沦,九法棨哉!”奏入帝大喜,下之所司其月,再上疏申前说俄闻帝下诏称本生皇考,复抗疏极辨又与璁、萼及黄宗明合疏争,“大礼”乃定绾自是大受帝知。及明年何渊请建世室,绾与宗明斥其谬寻迁南京刑部员外郎,再谢病归帝念其议礼功,六年六月召擢光禄少卿预修《明伦大典》。

  王守仁中忌者虽封伯,不给诰券岁禄;诸有功若知府邢珣、徐琏、陈槐御史伍希儒、谢源,多以考察黜綰讼之于朝,且请召守仁辅政守仁得给赐如制,珣等亦叙录绾寻迁大理左少卿。其年十月璁、萼逐诸翰林于外,引己所善者补之遂用绾为少詹事兼侍讲学士,直经筵以任子官翰林,前此未有也

  明年,《大典》成进詹事。锦衣佥事聂能迁者初附钱宁得官,用登极诏例还为百户后附璁、萼议“大礼”,且交关中贵崔文得复故职。《大典》成诸人皆进秩,能迁独不与大恨。嘱罢闲主倳翁洪草奏诬王守仁贿席书得召用,词连绾及璁绾疏辨,且乞引避帝优旨留之,而下能迁法司遣之戍,洪亦编原籍为民

  绾與璁辈深相得。璁欲用为吏部侍郎且令典试南京,并为杨一清所抑又以其南音不令与经筵。绾大恚上疏丑诋一清而不斥其名。帝心知其为一清也以浮词责之。其年十月出为南京礼部右侍郎,遍摄诸部印十二年召拜礼部左侍郎。初绾与璁深相结。至是夏言长禮部,帝方向用绾乃潜附之,与璁左其佐南礼部也,郎中邹守益引疾诏绾核实。久不报而守益竟去。吏部尚书汪鋐希璁指疏发其事,诏夺守益官令鋐覆核,鋐遂劾绾欺蔽璁调旨削三秩,出之外会礼部请祈谷导引官,帝留绾供事鋐于是再疏攻绾,且掇及他倳帝复命调外。绾上疏自理因诋鋐为璁鹰犬,乞赐罢黜以避祸帝终念绾议礼功,仍留任如故绾自是显与璁贰矣。

  初大同军變,杀总兵官李瑾据城拒守。总制侍郎刘源清、提督郤永议屠之城中恟惧,外勾蒙古为助塞上大震。巡抚潘倣急请止兵源清怒,馳疏力诋倣璁及廷议并右源清,绾独言非策及源清罢,侍郎张瓒往代未至,而郎中詹荣等已定乱叛卒未尽获,军民疮痍甚代王請遣大臣绥缉之。疏下礼部夏言以为宜许,而极诋前用兵之谬语侵璁。璁怒力持不欲遣。帝委曲谕解之乃特以命绾,且令察军情勘功罪,得便宜行事绾驰至大同,宗室军民牒诉官军暴掠者以百数无告叛军者。绾一无所问以安其心。有为叛军使蒙古归者绾執戮之,反侧者复相煽绾大集军民,晓以祸福罹害者陈牒,绾佯不问而密以牒授给振官,按里核实一日捕首恶数十人。卒尚钦杀┅家三人惧不免,夜鸣金倡乱无应者,遂就擒绾复图形购首恶数人,军民乃不复虞诖误遂令有司树木栅,设保甲四隅创社学,敎军民子弟城中大安。还朝列上文武将吏功罪,极诋源清、永绾以劳增俸一等,璁及兵部庇源清阴抑绾。绾累疏论帝亦意向之,源清、永卒被逮绾寻以母忧归。

  十八年礼官以恭上皇天上帝大号及皇祖谥号,请遣官诏谕朝鲜时帝方议讨安南,欲因以觇之乃曰:“安南亦朝贡之国,不可以迩年叛服故不使与闻。其择大臣有学识者往”廷臣屡以名上,皆不用特起绾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壵为正使,谕德张治副之帝方幸承天,趣绾诣行在受命绾惮往,至徐州先驰使奏疾不能前致失期。帝责绾不驰赴行在而舟诣京师為大不敬,令陈状已而释之。绾数陈便宜请得节制两广、云、贵重臣,遣给事御史同事吏、礼、兵三部择郎官二人备任使。帝悉从の最后为其父母请赠,且援建储恩例请给诰命如其官帝怒,褫尚书新命令以侍郎闲住,使事亦竟寝久之,卒于家

  绾起家任孓,致位卿贰初附张璁,晚背璁附夏言时皆以倾狡目之。方“大礼”之兴也首继璁上疏者为襄府枣阳王祐楒。其言曰:“孝庙止宜稱‘皇伯考’圣父宜称‘皇考兴献大王’。即兴国之陵庙祀用天子礼乐祝称孝子皇帝某。圣母宜上徽号称太妃迎养宫中。庶继体之噵不失天性之亲不泯。”时世宗登极岁之八月也自时厥后,诸希宠干进之徒纷然而起。失职武夫、罢闲小吏亦皆攘臂努目抗论庙謨。即璁、萼辈亦羞称之不与为伍。故自璁等八人外率无殊擢。至致仕教谕王价遂请加诸臣贬窜诛戮之刑,惩朋党欺蔽之罪而最陋者南京刑部主事归安陆澄。初极言追尊之非逮服阕入都,《明伦大典》已定璁、萼大用事,澄乃言初为人误质之臣师王守仁乃大悔恨。萼悦其言请除礼部主事。而帝见澄前疏恶之谪高州通判以去。

  嘉靖四年七月席书将辑《大礼集议》,因言:“近题请刊咘多系建言于三年以前,若臣书及璁、萼、献夫、韬所正取者不过五人。礼科右给事中熊浃、南京刑部郎中黄宗明、都察院经历黄绾、通政司经历金述、监生陈云章、儒士张少琏及楚王、枣阳王二宗室外所附取者不过六人。有同时建议若监生何渊、主事王国光、同知马时中、巡检房濬,言或未纯义多未正,亦在不取其他罢职投闲之夫,建言于璁、萼等召用后者皆望风希旨,有所觊觎亦一切鈈录。其锦衣百户聂能迁、昌平致仕教谕王价建言三年二三月未经采入。今二臣奏乞附名应如其请。”帝从之因诏“大礼”已定,洎今有假言陈奏者必罪不宥。

  至十二年正月蒲州诸生秦镗伏阙上书,言:“孝宗之统讫于武宗则献皇帝于孝宗实为兄终弟及。陛下承献皇帝之统当奉之于太庙,而张孚敬议礼乃别创世庙以祀之,使不得预昭穆之次是幽之也。”又谓:“分祀、天、地、日、朤于四邻失尊卑大小之序。去先师王号撤其塑像,损其礼乐增启圣祠,皆非圣祖之意请复其初。”帝得奏大怒。责以毁上不道下诏狱严讯,令供主谋镗服妄议希恩,实无主使者乃坐妖言律论死,系狱其后又从丰坊之请,入庙称宗以配上帝,则璁辈已死不及见矣。

  赞曰:席书等亦由议礼受知而持论差平。然事以激成末流多变。盖至入庙称宗则亦非诸人倡议之初心矣。书、韬茬官颇有所建树浃、宗明能自敛戢,时论为优至绾之倾狡,乃不足道矣

  席书,字四川遂宁人。弘治三年(1490)进士授职郯城知县,后来进入朝中当工部主事又改任户部主事,升员外郎十六年,云南发生日食、地震朝廷命令侍郎樊莹前往视察,经奏准罢免了三百多名监司以下的官吏席书上书说“:灾异的来由在于朝廷,不因为云南自己就如同人元气内伤,然后四肢才长出疮疤一样朝廷是國家的元气所藏之处,云南只是四肢而已怎么能撇开生成毒气的根源不管而专门去医治四肢上的小毛病呢?现在内府所要求的供应量比鉯前大了几倍吃闲饭的冗官有几千人,投机而做校尉的有几万人请佛道设坛求福的活动连无虚日,织造一事不停地烦扰百姓各种赏賜超越了应有的限量;皇亲吞并百姓的田地,宦官又不停地派出为官;大案有了本人的招供都不敢法办刑官也不敢申诉;贤能的大臣闲住在家不加委任,因谏诤被贬的下级官员也未予复职;文武官员可以传子接班由此使等级名分乱作一团。灾异给我们的警告偶然在云南絀现想拿远方的当地官吏来抵罪,这是什么道理呢汉朝时一次朝廷要派八个使臣外出巡行天下,张纲却说:‘豺狼正当道怎么去向狐狸问罪?’现在樊莹充当巡察没能力弹劾外戚和大臣,却去考核、罢免云南的地方官吏真是舍本治末。我请求陛下把我所说的这些弊端全部予以革除!其他有什么大的弊端应当革除的或是有什么大事应该举办的,命令各有关部门列举上奏该举办的举办,该革除的革除”当时孝宗没有采用他的主张。

  武宗时席书先后担任过河南佥事、贵州提学副使。当时被贬任龙场驿丞席书选取州县子弟,请守仁教育他们由此这个地方的年青人才懂得爱好学问。经几次升迁他又做了福建左布政使。宁王宸濠造反时他紧急召募了二万壵兵前往讨伐。到江西时反贼已被平定他于是返回去了。不久以右副都御史的名义前往巡抚湖广。宦官李镇、张..假借进贡和御用食盐為名搜括了十余万钱席书上书揭发了他们。

  嘉靖元年(1522)他改任南京兵部右侍郎。南北那年大闹饥荒他奉命到江北赈济灾民,命令各州县每十里设一个难民篷煮稀粥供应难民,使无数人得以生存

  当初,席书还在湖广时看到朝廷讨论“大礼”,还没有定论怹揣摩世宗向着张璁、霍韬一边,就提出自己的意见说:“过去宋英宗作为濮王的第十三个儿子过继给仁宗当了太子现今皇上是以兴献迋长子的身份入宫来继承王位。英宗的过继在仁宗当政期间现在皇上即位是在武宗逝世之后。议论的人以为陛下继承武宗的王位但仍嘫是兴献帝的儿子,应另为兴献帝立庙祭祀张璁、霍韬的意见是无可非议的。但是最尊贵的皇帝不能有两个陛下对武宗说来亲戚关系昰兄弟,等级名分却是君臣既然把孝宗供奉为宗庙中的神主,还能有别的什么称号吗对亲生父亲,称为“皇考兴献王”这是千秋万玳不可改变的经典。礼臣再三坚持己意上奏并没有错。但是礼应以人情为根基陛下作为尊贵的天子,亲生父母假如没有尊称又怎么行呢所以尊崇亲生父母为帝、后,告慰双亲这是不可抑制的感情。为现在考虑应当定兴献王的尊称为“皇考兴献帝”。另外在宫廷中間为兴献王立庙逢年过节祭祀过太庙以后,仍旧用天子之礼在宫廷中祭祀兴献王这或许是处理这个问题的一种方式吧。”

  这个奏議写好后正好朝中大臣竞相攻击张璁的意见为邪说,席书害怕不敢往上呈交,但私下里给桂萼看过桂萼同意他的意见。三年(1524)正月桂萼写了一篇奏疏连同席书这一篇一起交了上去。世宗看过很高兴催着召他进京问话。不久诏书传下,改称献帝为本生皇考就停止叻对他的召见。正好礼部汪俊因为争论建庙一事免职世宗就传下特别诏书让席书接替他。按照往常的惯例礼部一个尚书两个侍郎大都任用翰林官。这个时候满朝大臣正在起劲地排斥不同意见席书的升迁又没有经过朝廷公举,因此大家纷纷上书攻击席书直至诋毁他在江北赈济灾荒时不成样子,私人侵占了很多钱财席书自己也一再辞谢这个任命,又抄录他写的《大礼考议》递了上去并且请派遣官员詓检察他赈济灾荒的情况。世宗为此派司礼中官户、刑二部侍郎,锦衣指挥前往检察一面更急切地催他入朝。等他走到德州就听说朝中大臣在宫门外跪地哭谏,全部被关进了诏狱席书飞章上书说“:议礼的学者们,一贯有名地聚说纷纭两种意见相对立,必定有一對有一错。陛下选用对的意见而对不正确的意见也不要太计较。请宽恕那些人的过错让他们改过自新好了!”世宗没同意。

  那姩八月席书入朝后世宗格外地加以慰劳。过了一个月朝廷组织大臣们进行大讨论,席书递上奏章说:

  “夏、商、周三代的办法是父亲死了儿子即位,哥哥死了弟弟接续,从夏朝到汉朝两千年里没有过把侄儿立为太子的。汉成帝根据个人的好恶立定陶王才破壞了三代传承王位的典礼。宋仁宗立濮王的儿子为太子英宗即位后,也始终没有把濮王称作伯父现在陛下出生于孝宗逝世两年以后,竟然不说是继承武宗的王位而要间隔十六年往上去把孝宗作为父亲,这样伦理、大义就都差错无余了况且您又未曾被立为太子,与汉、宋的情况也不相同自古以来天子没有大宗、小宗的区分,也没有亲生、过继的不同《礼经》中所记载的是大夫、士人的礼节,不能運用于帝王伯父子侄的关系如天经地义,不能改变现在以伯为父,以父为叔改变正常的伦理,这还是少有的稀奇事呢

  “能体現三代王位传承的大义,并超出汉、唐入继王位全靠私人好恶的办法莫过于我朝的《祖训》了。《祖训》说“:朝廷如果没有太子哥謌死后,一定要让弟弟继位”这样说来,继位的人实际上是接续王统而不是过继给人当儿子。伯父自然应该称为皇伯考父亲自然应該称为皇考,哥哥自然应称为皇兄现在陛下已经把献帝、章圣尊称中“本生”两字去掉,又交给我们大家讨论我和张璁、桂萼、献夫忣其他文武大臣都讨论说:世上没有两样真理,一人没有两个父亲孝宗皇帝是您的伯父,应称为皇伯考昭圣皇太后是您的伯母,应称為皇伯母献皇帝是您的父亲,应称为皇考章圣皇太后是您的,应称为圣母武宗仍旧称为皇兄,庄肃皇后应称为皇嫂我们十分希望陛下能遵行孝宗皇帝仁爱万物的美德,牢记昭圣太后拥立陛下的功绩今后更加孝敬他们,始终不要中断这样皇家的伦理、王位两个方媔就都得到了正确处理。”

  这篇奏议递上后世宗诏令布告全国,对兴献王的尊称到这时终于确定下来了

  世宗隆重地尊崇自己嘚亲生父母以后,朝廷内外献媚邀功的人接踵而来锦衣百户随全、光禄录事钱子勋以前因罪被削职,现在迎合世宗心思上书请把献帝在顯陵的灵柩迁葬到天寿山工部尚书赵璜等斥责了这个建议的荒谬,世宗却又交给大臣们讨论席书于是召集大臣们上书说“:显陵是先渧遗体和魂灵安处的地方,不能轻易动它过去高皇帝没有迁移过祖陵,文皇帝也没有迁移孝陵随全等是谄谀的小人,敢随便谈论皇陵嘚事应该交给法司问罪。”世宗批复说“:先帝的陵墓在远处我日夜牵挂,难过得受不了希望你们再作详细讨论,然后打报告上来!”席书又召集大家讨论极力上书说不行,这才作罢

  席书认为“大礼”告成,应该采取措施满足一下天下百姓的希望于是列举叻十二条刷新政治的建议递呈上去,世宗以赞赏的口吻做了批复大同发生兵变,杀死了巡抚张文锦毁坏了总兵官江桓的大印,从监狱Φ放出原先的将领朱振让他代替江桓。世宗迁就叛乱士兵就此任命朱振做总兵官,指示礼部铸造新印席书坚持反对意见,与内阁大臣发生冲突当时的阁员是费宏、石王缶、贾泳,席书心里不喜欢他们于是极力推荐杨一清、王守仁入阁,并且说“:现在朝中的大臣嘟才能平平没有可以与陛下共商军国大事的人。平定天下祸乱成就一代功业,非用王守仁不可”世宗说:“席书作为大臣,应当提絀不寻常的策略出来和我一起渡过现在的难关才是怎么能以才能一般来推诿呢?”守仁最终没能到朝中掌权

  四年(1525),光禄寺丞何渊請建世室以便在太庙中祭祀献皇帝。世宗传令礼官一起讨论席书等递上奏议说:“按照《王制》的规定,‘天子的宗庙有七座太祖の下左右各设三座,共七代’周朝时因为文王、武立过伟大的功勋,才在宗庙里为他们另立世室与后稷的庙一起都百代不许迁移。我們明太祖为四代祖宗设了庙德祖的庙在北边,后来改为一庙之中另开房间祭祀讨论祭祀远祖时就把太祖比作文王设立世室,太宗比作武王也设立世室现在献皇帝是以藩王身份追加的皇帝称号,何渊竟想把他和太祖、太宗相比在太庙里设立世室,这很没根据”世宗沒有做什么批复。不久张璁也递上专门的奏章,极力说不行席书也多次上书,和张璁的意见一致世宗派宦官到他家里当面教他同意,席书又递上机密奏章严词劝阻世宗很有些不高兴,批评席书说他害怕闲话,文过饰非然后才决定另为献皇帝设立祢室,关于设立卋室的讨论终于结束了

  五年(1526),章圣皇太后打算晋见世庙礼官认为这样做不合乎礼制。当时席书因害眼疾请假在家上书说:“母後晋见世庙的事是一个创举,礼官实际上也没有什么根据反对全凭陛下自己决定就是了。另外世庙已经修建成了,应该有大赦天下的詔令了我请求陛下把过去讨论‘大礼’时贬官、充军的大臣们全部召回来吧!古人所说的联合万国的欢心来祭奠先王,是天子对先王最夶的孝心啊”世宗回答知道,但没实行

  席书因为讨论“大礼”一事受到世宗信任,被提拔为亲近的大臣当初进呈《大礼集议》,已加官太子太保不久后因为《献帝实录》成书,升为少保世宗对他特别眷恋、照顾,即使几个内阁大臣也没法和他攀比可是席书嘚病后不能办事,多次上书请求退休举荐罗钦顺接替自己,世宗每次都安慰、挽留他不准他退休。后来病重更加坚决要求退休,世宗传令给他加官武英殿士在京城赏他一处住宅,并且和在任时一样支取官俸席书刚刚接到这个命令就死掉了。朝廷追赠他为太傅谥攵襄,任用他一个儿子做尚宝丞这是少有的待遇呢。

  席书遇事敢作敢为但性情很偏颇,刚愎自用早先,长沙人李鉴作了盗贼知府宋卿判他死刑。席书当时正巡抚湖广揭发宋卿贪赃受贿,就上书弹劾宋卿有意把李鉴定为死罪世宗派大臣下去检察,并不像席书所说的那样当时席书已经进京并受到世宗宠信,于是就命令把李鉴逮来京城再次审讯席书这时上书说“:我因为讨论‘大礼’一事触犯了大家的怒火,所以刑官们大多偏向宋卿把李鉴的罪加重惩办,请陛下传令要法司审问后给他昭雪”等法司审讯后报上情况,和当初并无不同世宗很不同意席书的意见,但还是把李鉴特别减免死刑发配充军了事。其他如包庇陈..排挤费宏等,席书都无所顾忌地实踐自己的意志受到当时社会舆论的指责。

  霍韬字渭先,广东南海人考中正德九年(1514)会试的第一名后,提名候补就返回家乡结婚,然后在西樵山刻苦读书对经史等学问融会贯通。

  世宗即位后任用他做了职方主事。当时杨廷和还在执政霍韬上书说:“内阁夶臣的职务是参与机要事务的,现在却只是拟定文书对军政大事的裁决权归属于宦官。内阁大臣失去了参与议定的权力宦官出现了干預政治的苗头。从今以后的奏章请陛下把大臣召集来当面决定以后施行,讲官、台谏也排列左右大家共同商议,或赞成或反对事情公开办理。这样内阁大臣就有了去恶取善的声望宦官也避免了别人对他们揽权的批评。”进而说到锦衣卫不应当掌管刑罚东厂不应当參与朝廷中的事务讨论,抚按兵备官不应当凭军功晋级、荫封兴王府的护卫军不应当全部召来京城授予官职,御史谢源、伍希儒以身赴難有功无罪不应罢免平定宸濠叛乱的功绩除安庆、南昌以外不应当滥评。世宗高兴地听取了他的意见

  等到关于“大礼”的争论开始后,礼部尚书毛澄坚决认为世宗应该称孝宗为考霍韬私下写了一篇《大礼议》反驳这种观点。毛澄写信给霍韬质问他霍韬多次写信給毛澄,极力论说毛澄的错误过后,他认识到毛澄的意见无法转变就在那年十月递上奏章说:

  “按大臣们议定,认为陛下应当称孝宗为父兴献王为叔,另外选崇仁王的一个儿子做献王的后裔这种观点,根据古礼考较是不适合的根据圣贤之道来比照是说不通的,根据现在的事实来考虑是名实不相随的

  “查《·丧服》篇说“:过继给人做后裔就给人穿最重的丧服斩衰。”又说:“过继给人做後裔要替自己的父母进行报祭。”这里对过继的对象好像没有称他们为父母的意思,对于亲生父母也没有改称伯、叔父母的说法汉儒不懂《丧服》篇的意思,炮制谬论说什么“过继给人就是人家的儿子”果真像他们所说,那么汉宣帝应当是昭帝的儿子但是事实上昭帝是从祖,宣帝是从孙孙子难道可以称祖为父?唐宣宗应当是武宗的后裔了但是事实上武宗是侄儿,宣宗是叔父叔父反过来称侄兒为父,可以吗吴诸樊兄弟四个把国家依次传承,大概可以说是互为后继人了这样说兄弟四个一是高祖,一是曾祖一是祖父,一是栲可以吗?所以说这种观点根据古礼考较是不适合的。

  “天下是天下所有的人的天下不是一个人的私产。宋朝人对他们的英宗瑝帝说:‘仁宗从宗室亲人中特别选择您把国家传给您,您能身穿龙袍头戴王冠拥有天下,并传给子孙万代都是先皇帝的恩惠。’意思大概是说仁宗把天下传给英宗英宗应该放弃亲生父母而把仁宗作为父母。我运用圣贤之道来看说舜当天子,假如他父亲瞽瞍杀了囚皋陶把他捉了,舜就会偷偷背了父亲出逃这样说来应该以父母为重,而以天下为轻照宋儒所说,就是天下重而父母轻了所以说這种观点,根据圣贤之道来比照是说不通的

  “武宗继承孝宗坐了十六年天下,孝宗并不是没有后继者现在硬要陛下再给孝宗做后繼者,到底图个什么呢陛下可以给孝宗当儿子,又有谁来给武宗当儿子呢孝宗有两个接班人和儿子,武宗却没有接班人没有儿子,荇吗大臣对于君主和对于父亲是一样的,既不忍心看到孝宗没有后继者又怎么忍心看到武宗没有接班人呢?如果武宗是哥哥本来就囿资格享受弟弟的祭祀,那么孝宗是伯父难道没资格享受侄儿的祭祀吗?既然可以越过武宗往上继承孝宗的皇位难道就不可以一并连孝宗也越过往上直接继承宪宗的皇位?武宗没有儿子这已是无可奈何的事了。孝宗有儿子又强要再为他过继一个,绝掉兴献王的后裔这是不是对孝宗没什么帮助而对兴献王大有损失的事?所以说这种观点根据现在的事实来考虑是名实不相随的。

  “不过我提出这種意见有三点原因:一是破除前代故事给人的拘束;二是不忘孝宗的恩德;三是避免迎合陛下心意嫌疑现在陛下已经把孝宗称为考,又紦兴献王尊崇为帝事情就这样算完了吗?我私下认为帝王之间的继承只是继承王位而已,本来就不必斤斤计较父子的称呼只有继承迋位,才能使孝宗的谱系不绝就连武宗的谱系也不绝。但是仅仅如此吗不。这样陛下对兴献王还可以改正父子之称号不断绝兴献王忝生的大恩;对于国母的欢迎,也能改正为对天子的母亲应有的礼仪假如再对昭圣太后、武宗皇后能用正确的方式对待,尽心中的诚意來侍奉那么尊敬尊贵的人,亲爱亲近的人这两条就都没有违误了。”

  世宗接到这篇奏疏后心中很高兴迫于大臣们的舆论压力不敢马上实施。可是朝廷中大臣们都指责霍韬炮制邪说霍韬心中不自在,很快就告病回家去了

  嘉靖三年(1524),世宗更加急切地要尊崇自巳的亲生父母两次发布诏书召霍韬进京。霍韬用生病为理由推辞不肯赴京,飞章上奏说:“现在关于‘大礼’的争议无非争两个方媔:一是尊崇王位正统的大道理,二是要纠正人伦关系的大准则只尊崇王位正统,弊端在于有利于国家却抛弃了父母;只重视天伦弊端是使地位本来低的凌驾于尊贵之上。所以我认为陛下应该称孝宗为皇伯考献帝为皇考,这是应加分别的人伦关系尊崇亲生父母的讨論,姑且可以往后放一放这是因为王位正统应该优先尊崇。我认为陛下对昭圣皇太后所用的礼仪等级虽然崇高,但势头越来越轻微了陛下对待自己母亲,名号虽然还没有尊贵到极点但势头越来越重要了。大臣们所以不依不饶要您尊崇嫡系以昭圣皇太后为母亲,大概是为了防范陛下将来的过失并用以作为报效孝宗皇帝应尽的本分。希望陛下把我们提此建议的衷情禀告圣母就说昭圣皇太后事实上昰正统、嫡亲,她的地位尊贵无比希望圣母能经常谦退一些,对昭圣表示尊敬的意思庄奉皇后当了十六年的国母,圣母接见她的礼仪鈈可轻忽凡是元旦、贺寿,圣母要经常表现出谦让、不敢接受庄奉大礼的意思让宫廷内部的大权全归昭圣皇太后掌握,圣母像不参与嘚样子那么天下人和后代人就会称颂圣母的美德,就像称颂老天一样没有停止的那一天了”世宗深深赞扬他奏疏中表现出来的忠诚,僦催促他回到朝廷去第二年,提拔他为少詹事兼侍讲学士霍韬坚决推辞,并且请求诏令六部尚书、侍郎、翰林、给事中、御史都应该絀任地方官职以便他们熟悉政治局势;监司、守令政绩突出的,就应提拔为卿丞有文才、学识的提拔为翰林官;科举、贡选入官的都鈳以提为翰林,进入部院不应该局限于资格。世宗不允许他的推辞催派他上任,把他的奏议下发给有关部门讨论结果全部被废置,沒有采用

  六年(1527),霍韬回到朝廷里世宗命令他到经筵前值勤,担任日讲官霍韬因为自己的南方口音竭力推辞,请求让他撰写《古紟政要》及《诗书直解》然后进呈。世宗表示赞许那年九月,世宗提拔他做詹士兼翰林学士霍韬又极力推辞,说:“从杨荣、杨士渏、杨溥直到李东阳、杨廷和都把握权柄培植党羽,把翰林笼络来做下属中书做幕僚,所以翰林的升任不经过吏部而中书甚至有升官做到尚书的。我曾经建议把翰林任免的权力归属吏部以期他们不暗中投靠内阁,做内阁大臣的心腹;内阁也无法暗中勾结翰林做他们嘚羽翼并且想把京官调补地方上做官,以便劳逸均平我的建议还没采用,我自己就先登翰林之门而且又忝居学士徐缙之上,该有什麼比这还难为情的”世宗颁诏嘉奖,但不允许他辞让

  第二年四月,世宗又升用他为礼部右侍郎霍韬极力辞让,并且推荐康海、迋九思、李梦阳、魏校、颜木、、何塘替换自己世宗不允许,他两次推辞才得到允准。六月“大礼”议定,破格任命他为礼部尚书主管詹事府的事务。霍韬于是上书说翰林院编书升官、日讲荫子以及巡抚子弟荫封为武官的不恰当然后说自己虽然不能挽救这些错失,但不愿跟随大流并且言称给事中陈..受了冤屈,推荐国子监学生陈云章有才干可以任用做官。世宗颁诏称赞了他但不许他推让。霍韜又上书说“:现在持不同政见的人们以为陛下只是想尊崇自己的父王就拿官职、爵位来诱引自己的臣下;我们两三个人只是苟且贪图高官显爵,所以迎合了陛下的心思我曾经慷慨地对自己发过誓:如果‘大礼’最后定下来,我决不接受加官让天下人和后代人看到讨論‘大礼’的大臣并不是图谋私利的官员。假使让人们怀疑讨论‘大礼’的大臣是图谋私利的官员那么由这些人议定的‘大礼’即使正確,人家也还是认为不正确怎么才能使人不说呢?”因此他坚持辞让不肯就职世宗还是不允许,经再三推辞世宗最后同意了他。

  霍韬先后推荐过王守仁、王琼等人世宗都采纳了他的意见。他又曾因为灾异的发生上书陈述十多条革除弊政的意见大多经讨论被实施。张璁、桂萼被免除职务时霍韬上书说谏官陆粲等人是受杨一清指使的,他两次上书猛烈攻击一清结果一清被削职,而张璁、桂萼被召了回来世宗听取夏言的建议,将分开来祭祀天和地修建两座郊祀台,霍韬极力说这样子不对世宗不高兴了,批评他蒙骗君上洎以为是。夏言也上书替自己辩护猛力抨击霍韬。霍韬一贯注意保持以前的印象以便自我施展,现在看到世宗生了气就不敢辩解了,却送给夏言一封信把他痛痛地抨击了一番,又把那封信抄录一份送交法司夏言恼了,上书对世宗讲了这件事并且揭发了霍韬目无君主的七条罪行,连带霍韬的来信一起交了上去世宗大为恼火,批评霍韬诽谤、嘲笑君上心术不正,丑化好人就把他关进了都察院嘚监狱。霍韬自己从狱中上书哀求宽恕张璁也两次上书救他,世宗都不听南京御史邓文宪上书说应该看到霍韬的善良愿望,包涵他的戇直并且说把天和地分开来祭祀等于是把父母安置在不同的地方,让后妃到郊外亲自养蚕就是废除了男女、内外之间应有的防范世宗惱了,把他贬官到远方霍韬在监狱中关了一个多月,世宗最后想到了他当初议定“大礼”的功劳就让他捐输资财赎罪还职。不久他因為母亲去世回乡去了广东佥事龚大稔后来上书攻击霍韬和方献夫在家乡干下的违法事件,龚大稔反倒被逮捕削了官籍。

  十二年(1533)霍韬复出,先后做过吏部左、右侍郎当时吏部的事情大多都由尚书做主,两个侍郎一般无法干预霍韬向尚书汪钅宏争取,侍郎才获得叻参议部事的机会霍韬一向刚愎自用,多次与汪钅宏争斗汪钅宏等人也很惧怕他。不多久汪钅宏罢官世宗长期不另外任命尚书,就讓霍韬主持吏部的事务内阁大臣李时有一次传达世宗的意思,要任用鸿胪卿王道中为顺天府丞霍韬说:“内阁大臣得到过皇上指示,這本没什么可疑的但是我们还是应当再行奏请,以便杜绝弄虚作假”于是按照惯例,开列道中和应天府丞庸两个人的名字让世宗审萣。世宗喜欢他办事照规矩来就任用了登庸,把道中改任大理少卿过了很久,世宗让霍韬出任南京礼部尚书去了

  霍韬前已和夏訁结了怨,等夏言掌权以后霍韬常常想找些事来陷害他。一次他上书说“:不久前吏部打算推举刘文光等人做给事中没几天忽然又宣咘作废了,大家都说是内阁大臣压了他们给事中李鹤鸣在考核时被贬了官,没有几天又官复原职大家都说是经过行贿得来的。陛下应該告诫吏部官员叫他们不要受执政暗中指使,好让天下人看到恩惠和刑罚都在朝廷掌握中大臣中间即使有李林甫、秦桧那样的人,也鈈能够在皇上身边随意捣鬼”他的话是针对夏言而说的。于是鹤鸣上书自我表白并列举了霍韬居住在家乡时干下的许多违法事件。世宗把两边都搁下不问没过多久,霍韬弹劾南京御史龚..、郭本龚蔔等为自己辩解的同时也上书弹劾霍韬,世宗又一次搁下对双方都不縋究。

  十八年(1539)朝廷选拔东宫官员时,任命霍韬以太子少保、礼部尚书的官衔掌管詹事府的事务霍韬上书辞谢给自己的晋升,并且批评说有些大臣接受俸禄不肯谦让晋升官职也不推辞,其中难免有拉帮结派祸国殃民的奸人暗中巩固自己的权威。百姓的怨气引来天災在人事方面实际上是有原由的。他的意思还是针对夏言而发的他自己屡次攻击夏言不能取胜,最后见郭勋与夏言有矛盾就暗中勾結郭勋,和他一道谄害夏言当时朝廷内外风言四起说世宗又要南巡,霍韬借此上书明显地赞颂郭勋说:“上次陛下南巡时,跟随的大臣大多都收受贿赂、不守法度文官只有袁宗儒,武官只有郭勋没有接受馈赠现在谣言又兴起来,应该采取一定办法加以制止”世宗茬颁布诏书稳定人心以后,才责问霍韬说:“我前次南巡你又没跟着别人受贿的事你从哪儿听说的?你如实给我奏上来”霍韬回答时請世宗向郭勋询问此事。世宗批评他支吾其辞务必要他切实指出来。霍韬走投无路了只好说:“随从大臣们无不接收馈赠、亏损直性嘚仆役,这事只要问夏言就可以了至于各人收取贿赂的实际情况,郭勋都整个知道应该不是骗人。如果一定要我说请让我担任都察院的职务,顺藤摸瓜进行追查我一定详细地列出来奏上。”他的奏章被下发给有关部门霍韬怕自己的奏议不合世宗的意思,很快就赶箌了北京上书述说进贡鲜货的船上宦官贪婪、横暴的事情,世宗也不加查问第二年十月,霍韬死在任上终年五十四岁。朝廷追赠他為太子太保谥文敏。

  霍韬学问广博本领很大,但肚量狭窄所到之处总是与人争斗。世宗心中很有点厌恶他所以没有太重用他。不过霍韬前前后后有过很多奏议其中很有一些同国家大计有关。并且他还推荐过“大礼”一案被治罪的大臣们和被除了名的李梦阳、康海等在南都做官时,他禁止守丧的人家设宴饮酒不许妇女出家当尼姑、道姑,惩办娼户买良家的女子拆毁多余的祠堂庙宇,兴建社学遣散和尚、尼姑,表彰忠臣烈士等他离开以后,当地士绅、百姓还他呢霍韬开始与张璁、桂萼结交,不久又与郭勋拉扯他在毛澄主考时中进士,素来向毛澄行弟子之礼由于在“大礼议”中意见不一致,于是再也不称毛澄为恩师了等到他主考己丑(1529)会试,也不認唐顺之等人为门生他在议论大礼时,抨击以致追论不可将司马光列入孔庙陪祀。霍韬就是这样不顾公论自以为是。

  黄宗明芓诚甫,浙江鄞县人正德九年(1514)进士。初任南京兵部主事升员外郎。他曾经跟着王守仁研究学问宁王宸濠造反时,他曾递交过关于长江防务的三篇策论武宗要亲自南征,他抗言上书劝阻不久请假回乡去了。嘉靖二年(1523)朝廷又起用他为南京刑部郎中。张璁、桂萼与朝臣争论“大礼”从南京应召入都,尚未上路三年四月,张璁、桂萼、黄绾和宗明四人联名上书说:

  “现在关于尊崇献帝的讨论鉯为陛下是给别人过继当儿子的意见,是礼官附和权臣的私意;以为陛下是入继王位的天子这是我们考证经典而得出的结论。人们说這两种意见的对立,议论者有官位大小、人数多寡不等的气势我们就说,我们只认正理而已舜作为君主多么伟大啊!但他把天下人高興服从自己看得如同草芥一般,只是不孝顺自己的父母就感到如同穷人无家可归一样不安。现在朝廷里议论的人徇私结党剥夺天子的父母而不顾惜,在陛下您能有一天安坐宝位而不考虑这件事吗这也是您指示朝臣集中议论大家整天眼瞪眼、没人敢先发言的道理,他们昰势有所压理有所屈呀。我们真害怕朝廷里形成蒙蔽皇上因循守旧的局面,最终不能帮助陛下成全孝道陛下为什么不亲临朝堂,召見百官问话说:‘朕以宪宗皇帝孙子孝宗皇帝侄子,兴献帝儿子的身份遵照太祖皇帝兄终弟及的明文,接受武宗颁发的按辈份、排行峩该立为天子的诏书然后入宫继承王位,并不是过继给人当儿子的上一次我没来得及仔细考究,就马上发布诏书通告全国尊称孝宗瑝帝为皇考,昭圣太后为圣母而兴献帝、后另外加称“本生”字样,朕深感后悔现在应该体现父子间的伦理,继承王位的道理改称孝宗为皇伯考,昭圣太后为皇伯母去掉“本生”字样,称兴献帝、后为皇考恭穆献皇帝、圣母章圣皇太后这才是万世可行的大礼。你們文武大臣假如还考虑父子间的亲情、君臣间的大义的话就与朕一起明大伦于天下。’这样在朝的百官还有不感动得落泪不接受诏书嘚吗?再把这些布告天下百姓百姓会有不感动得落泪不接受诏书的吗?这也就是《》所说向群臣咨询向万民咨询的意思”

  这篇奏疏递进去,世宗非常高兴结果像他们所说的那样办了。宗明从此也就得到世宗的眷爱第二年就出任吉安知府,后又升为福建盐运使陸年召入朝中编撰《明伦大典》,因为母亲死了他回家守丧。三年后除下孝服就被征召回朝,担任光禄卿”

  十一年(1532),宗明升任兵部右侍郎这年,编修杨名因为弹劾汪钅宏被关进诏狱供词牵涉到同事程文德,文德也因此被逮捕世宗的诏书更急切地想要他们供絀主谋来。宗明抗言上书搭救他们并且说道:“连坐并不是什么善政。现在因为一个胡说几句话就一定要追查主谋,这样朝廷中的大臣哪个不害怕况且杨名已被拷打到极点了,时逢严冬如果他被打死,岂不是有害于陛下的仁德和明智”世宗大为恼火,说宗明就是主谋把他也关进诏狱,后来贬出去当了福建右参政世宗最后还是想到宗明讨论“大礼”时的功劳,第二年召他回朝做了礼部右侍郎

  辽东发生兵变,把巡抚吕经给捶辱了一顿但是世宗一意姑息,听信镇守中官王纯等人的话打算逮捕吕经。宗明说“:上一次辽阳兵变是因为有所引发。现在重赋苛徭都已得到纠正广宁又发生兵变,这又有什么会引发它呢按理不应该又赦免他们的罪罚。请传令噺任巡抚韩邦奇驻兵压境扬言讨伐,捕捉那些首犯用以弘扬国家的威严,不能一味姑息”世宗不听他的劝告,吕经最后被逮捕了宗明不久后改当礼部左侍郎,死于任上

  当初,议礼的几个大臣依仗世宗的恩遇和宠爱气势凌人,为所欲为宗明虽然也是由此突嘫间显贵起来的,但他对人、对事所持看法比较平允在这几个人中只有他不被大家畏惧、讨厌。

  黄绾字宗贤,浙江黄岩人是侍郎孔昭的孙子。他继承祖父的封荫做了后府都事的官职他曾经跟谢铎、王守仁学习过。嘉靖初年他担任南京都察院的经历。

  张璁、桂萼上书争议“大礼”世宗心向着他们。三年二月黄绾也上书说:“武宗继承孝宗的皇位坐了十六年,现在再把陛下当作孝宗的儿孓继承孝宗的皇位,那么武宗岂不是不应该有庙了吗这样子使孝宗不能够把武宗当儿子,就是使孝宗绝了后由此又使兴献帝不能把陛下当作自己的儿子,就又使兴献帝绝了后这岂不近似于废除了三纲,破坏了九法吗”奏章递进后,世宗非常高兴把它下发给有关蔀门。这个月里边他又上书一次重申前边的意见。不久听说世宗发布诏书把献帝称为本生皇考他又一次抗言上书极力争辩。后来又同張璁、桂萼及黄宗明联名上书争辩“大礼”才决定下来。黄绾由此很受世宗的信任到了第二年何渊奏请为献帝修建世庙时,黄绾和宗奣驳斥了他建议的错误不久他升任南京刑部员外郎,又请病假回家了后来世宗想起他议定“大礼”的功劳,就在六年六月召他回京并提升为光禄少卿参加编写《明伦大典》。

  王守仁受到别人的忌妒所以虽然被封为伯爵,却不发他诰命、铁券和岁禄;手下有功的囚如知府刑王旬、徐琏、陈槐御史伍希儒、谢源等,大多因为考评被罢黜黄绾向朝廷作了上诉,并且请求召守仁来朝辅佐世宗治国垨仁这下就按规定得到了封赏,刑王旬等人也得以论功录用黄绾不久升任大理左少卿。那年十月张璁、桂萼把翰林们赶到地方上去了,用自己所喜欢的人来增补就任命黄绾为少詹事兼侍讲学士,到经筵前值勤像他这样以任子入官而做到翰林,还是以前没有过的事

  第二年,《大典》编写成书黄绾升为詹士。锦衣佥事聂能迁当初追随钱宁当了这个官后来按照世宗即位诏书的条例改当锦衣百户。后来他追随张璁、桂萼讨论“大礼”并且交结宫廷中身份很高的宦官崔文,又恢复了原职《大典》成书后,大家都升了级别偏他沒份,能迁很恼火就嘱托赋闲在家的主事翁洪写了奏章交上去,诬告王守仁是贿赂了席书才得到召用的话中牵扯到黄绾和张璁。黄绾仩书作辩解的同时又请求离职避嫌。世宗语气亲切地挽留他而把能迁交给法司问罪,罚他去充了军翁洪也被编入原籍做了小百姓。

  黄绾和张璁等人结交得很深张璁想任命他做吏部侍郎,并让他到南京去主考都被杨一清给压了下来,又因为他的南方口音不让他參加经筵黄绾大为恼火,上书恶毒攻击一清而不提他的名字。世宗心里知道他是指的一清就用套话批评了他。那年十月他调到南京去做了礼部右侍郎,掌管着各部的大印十二月就召回朝当上礼部左侍郎。

  当初黄绾和张璁结交得很深到这时,夏言当礼部尚书世宗正向着他呢,黄绾于是暗中追随夏言与张璁相矛盾。他在南京礼部任副职的时候郎中邹守益称病告退,朝廷传令让黄绾核实後来朝廷好长时间没有给守益批复,守益就擅自离任而去了现在吏部尚书汪钅宏承张璁的口风上书揭发了这件事,世宗传令削了守益的官职让汪钅宏对此事再加核实,汪钅宏就弹劾说黄绾在蒙骗皇上张璁就请到圣旨把黄绾贬官三级,调出京外恰好这时礼部奏请选择求告谷神的导引官,世宗就把黄绾留下来供事汪钅宏于是又上书攻击黄绾,并且又抬出黄绾其他一些事来世宗又传令把他调出去。黄綰上书为自己辩白就此攻击汪钅宏,说他是张璁的鹰犬请世宗罢免了自己,让自己好去避祸世宗到底还是想到他议定“大礼”的功勞,所以就一如既往留下了他。从此开始黄绾就明显地与张璁敌对起来了。

  早先大同发生了兵变杀死总兵官李瑾,据城坚守總制侍郎刘源清、提督谷阝永打算屠城,城中军民又恨又怕就对外勾结蒙古来相助,塞上形势非常紧张巡抚潘仿赶忙请求朝廷停止用兵,源清恼了飞章上书极力诋毁潘仿。张璁和朝廷的意见都向着源清黄绾偏上书说用兵不是办法。等源清被免职后侍郎张瓒前往接任。他还没到郎中詹荣等人已平定了叛乱。叛乱士兵还没有全部抓获大同军民受到的创伤很严重,代王请朝廷派遣大臣去安抚百姓緝拿罪犯。他的奏章下到礼部讨论夏言认为应该答应他的要求,并且极力批评以前用兵的不当言辞之间把张璁也攻击了一番。张璁恼叻坚决压着不想派人。世宗婉转地做了解释和指示然后就特意任命黄绾办这件差事,并命令黄绾考察军队的情况考评官员的功过,尣许他见机行事黄绾走马来到大同,宗室、军民状告官军杀人抢掠的有一百多起却没有状告叛军的。黄绾对这些案件一起也不加过问用以安定军心。有替叛军出使蒙古返回的人黄绾把他们抓起来杀掉了,这下已经投诚的叛军又煽动起来黄绾把当地军民都召集起来,对他们讲清了利害关系受害者前来投诉,黄绾假装不予追究暗中却把状纸交给负责分发救援物资的官吏,暗地里核实然后一天之Φ抓到十几名首恶分子。一个叫尚钦的士兵杀了一家三口人害怕自己躲不过,就在夜里敲锣鼓动造反没人响应他,他自己就给抓了起來黄绾又了几名首恶分子的头像贴出去悬赏捕捉他们,大同军民这才不担心受到株连从此以后,黄绾责成有关部门在城外树木栅在㈣个城角地带建立保甲制度,又创办社学教育军民子弟,城中的局势大为稳定了回朝以后,黄绾向世宗汇报了大同的文武将吏的功过极力抨击源清和谷阝永。黄绾因为此番功劳被提加一级俸禄张璁及兵部包庇源清,暗中压黄绾黄绾一次次上书评理,世宗也心向着怹源清、谷阝永终于被逮捕了。不久以后黄绾因母亲死掉回家守丧去了

  十八年(1539),礼官因为给皇天上帝及皇祖加了尊号和谥号请求派遣官员去通告朝鲜。当时世宗正打算讨伐安南想乘这个机会窥探安南的情况,就说“:安南也是给我们朝贡的国家不能因为近年來背叛我们就不让他们知道。希望选择一个有学识的大臣前去”朝臣屡次推荐人,世宗都不用最后特别起用黄绾以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壵的身份担任正使,谕德张治为副职世宗当时在承天视察,就催促黄绾到行宫来接受任务黄绾害怕到安南去,所以到徐州就先派人骑馬前往说自己生病不能前往以至于未能如期上任。世宗批评他不骑马到行宫来而乘船到京城去是大不敬的行为,让他说明原委过后吔就放了他一马。黄绾几次请求方便要求能节制两广、云、贵的重臣,派给事御史做同事吏、礼、兵三部各选两名郎官听他使唤。世宗都听从了他最后黄绾又替自己的父母请求追赠,并且要援用设立太子时的开恩条例按所追赠的官名颁发给他诰命。世宗恼了剥夺叻他才当上的尚书,让他以侍郎身份回家闲住着出使安南的事最后停了下来。黄绾在家住了很久以后才死掉

  黄绾从荫庇的恩典起镓,官做到副部级最初他依附张璁,后来又背叛张璁追随夏言当时人们都把他看作一个阴险、狡诈的人。

}

释文纪-明-梅鼎祚卷二十

           明 梅鼎祚 辑


铜初不送何缘乃尔岂不以真相应感独表神奇乎可

天慈普覆义无不摄方便利物岂有方所上虞县民李

?之掘地得一身像方减二寸两边双合俱成兽形其

内一边佛像一十二躯一边一十五躯刻画明净巧迹

妙绝将神灵所成非人功也中有真形舍利六焉东州

昔經奏上未以为意而?之衔愆缧绁东冶真形舍利

降在中署光明显发示希有相大悲救苦良有以乎宜

承佛力?兹宽大凡天下罪无轻重在今月十六日昧

爽已前皆赦除之即日散出奉迎法身还台供养

  出古育王塔下佛舍利诏


天地盈虚与时消息万物不得齐其蠢生二仪不得恒

其覆载故勞逸异年欢惨殊日去岁失稔斗粟贵腾民

有困穷遂臻斯滥原情察咎或有可矜下车问罪闻诸

往诰责归元首寔在朕躬若皆以法绳则自新无路书

不雲乎与杀不辜宁失不经易曰随时之义大矣哉今

真形舍利复现于世逢希有之事起难遭之想今出阿

育王寺设无碍会耆年童齿莫不欣悦如积饥得喰如

久别见亲幽显归心远近驰仰士女霞布冠盖云集因

时布德允叶人灵凡天下罪无轻重皆赦除之

世间果报不可不信岂得底突如对元延明邪


纯臣孝子往往感应晋世颜含遂见冥中送药近见智

者知卿第二息感梦云慧眼水慧眼则是五眼之一号

  敕答僧正南涧寺沙门慧超


法宠法师造次舉动不逾律仪不侠性欲不事形势慈

仁恺悌雅有君子之风匡政寺庙信得其人矣

志公迹拘尘垢神游冥寂水火不能燋濡蛇虎不能侵

惧语其佛理则聲闻以上谈其隐沦则遁仙高者岂得

以俗士常情空相拘制何其鄙狭一至于此自今行来

夫神道冥默宣尼固巳绝言心数理妙柱史又所未说

非圣智鈈周近情难用语远故也是以先代?儒谈遗

宿业后世通辩亦沦滞来身非夫天下之极虑何得而

详焉故惑者闻识神不断而全谓之常闻心念不常洏

全谓之断云断则迷其性常云常则惑其用断因用疑

本谓在本可灭因本疑用谓在用弗移莫能精求互起

偏执乃使天然觉性自没浮谈圣王禀以?符御兹大

宝觉先天垂则观民设化将恐支离诡辩搆义横流徵

叙繁丝伊谁能振释教遗文其将丧矣是以著斯雅论

以?至典绩早念身空栖心内教每餐法音用忘寝疾

而闇情难晓触理多疑至于佛性大义顿迷心路既天

诰还流预同抚觌万夜获开千昏永曙分除之疑朗然

俱澈窃惟事与理亨无粅不识用随道合奚心不辨故

行云徘徊犹感美音之和游鱼踊跃尚实清丝之韵况

以入神之妙发自天衷此臣所以舞之蹈之而不能自

已者也敢以肤受谨为注释岂伊锥管用穷天奥庶几

以不断为精精神必归妙果

若心用心于攀缘前识必异后者斯

又言若无明转则变成明案此经

意理如可求何者夫心为用本本一而用殊殊用自有

称非太虚之目土石无情岂无明之谓

故知识虑应明体不免惑惑虑不知故曰无明

明体上有生有灭生灭是其异用無明心义不改

住地之目此显无明即是神明神明性不迁也

何以知然如前心作无间重恶

后识起非想妙善善恶之理大悬而前后相去甚迥斯

用果无┅本安得如此相续

是知前恶自灭惑识不移后善虽生暗心

故经言若与烦恼诸结俱者名

为无明若与一切善法俱者名之为明岂非心识性一

知生灭遷变酬于往因善恶交谢生乎现境

以其用本不断故成佛之理皎然随境迁

少爱山水有怀丘壑身羁俗罗不获遂志舛独往之行

乖任纵之心因尔登庸鉯从王事属时多故世路屯蹇

有事戎旅略无宁岁上政昏虐下竖奸乱君子道消小

人道长御刀应敕梅虫儿茹法珍俞灵韵丰勇之如是

等多辈志公所謂乱戴头者也志公者是沙门宝志形

服不定示见无方于时群小疑其神异乃羁之华林外

阁公亦怒而言曰乱戴头乱戴头各执权轴人出号令

威福自甴生杀在口忠良被屠馘之害功臣受无辜之

诛服色齐同分头各驱皆称帝主人云尊极用其诡诈

疑乱众心出入盘游无忘昏晓屏除京邑不脱日夜属

纊者绝气道傍子不遑哭临月者行产路侧母不及抱

百姓懔懔如崩厥角长沙宣武王有大功于国礼报无

报酷害奄及至于弟侄亦罹其祸遂复遣桓神與杜伯

符等六七轻使以至雍州就诸军帅欲见谋害众心不

与故事无成后遣刘山阳灼然见取壮士貙虎器甲精

锐君亲无校便欲束身待戮此之横?絀自群小畏压

溺三不吊况复奸竖乎若默然就死为天下笑俄而山

阳至荆州为萧颖胄所执即遣马驿传道至雍州乃赫

然大号建牙竖旗四方同心如響应声以齐永元二年

正月发自襄阳义勇如云舳舻翳汉竟陵太守曹宗马

军主殷昌等各领骑步夹岸迎候波浪逆流亦四十里

至朕所乘舫乃止有双皛鱼跳入?前义等孟津事符

冥应云动天行雷震风驰郢城尅定江州降款姑熟甲

胄望风退散新亭李居士稽首归降独夫既除苍生苏

息便欲归志园林任情草泽下逼民心上畏天命事不

获巳遂膺大宝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犹欲避位以俟能

者若其逊让必复鱼溃非直身死名辱亦负累幽显乃

作赋曰ㄖ夜常思惟循环亦巳穷终之或得离离之必

不终负扆临朝冕旒四海昧日乾乾夕惕若厉朽索御

六马方此非譬世论者以朕方之汤武然朕不得以比

湯武汤武亦不得以比朕汤武是圣人朕是凡人此不

得以比汤武但汤武君臣义未绝而有南巢白旗之事

朕君臣义巳绝然后扫定独夫为天下除患以昰二途

故不得相比朕布衣之时唯知礼义不知信向烹宰众

生以接宾客随物肉食不识菜味及至南面富有天下

远方珍羞贡献相继海内异食莫不毕臸方丈满前百

味盈俎乃方食辍箸对案流泣恨不得以及温凊朝夕

供养何心独甘此膳因尔蔬食不啖鱼肉虽自内行不

使外知至于礼宴群臣肴膳按瑺菜食味习体过黄羸

朝中班班始有知者谢朏孔彦颖等屡劝解素乃是忠

至未达朕心朕又自念有天下本非宿志杜恕有云刳

心掷地数片肉耳所赖奣达君子亮其本心谁知我不

贪天下唯当行人所不能行者令天下有以知我心复

断房室不与嫔侍同屋而处四十馀年矣于时四体小

恶问上省师刘澄之姚菩提疾候所以刘澄之云澄之

知是饮食过所致答刘澄之云我是布衣甘肥恣口刘

澄之云官昔日食那得及今日食姚菩提舍笑摇头云

唯菩提知官房室过多所以致耳于时久不食鱼肉亦

断房室以其智非和缓术无扁华默然不言不复诘问

犹令为治刘澄之处酒姚菩提处丸服之病逾增甚以

其无所知故不复服因尔有疾常自为方不服医药亦

四十馀年矣本非精进既不食众生无复杀害障既不

御内无复欲恶障除此二障意识稍明内外经書读便

解悟从是巳来始知归向礼云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

物而动性之欲也有动则心垢有静则心净外动既止

内心亦明始自觉悟患累无所由生也乃作净业赋云

机事未形六画得悔吝?象既运九章测其盈虚斯则

鬼神不能隐其情状阴阳不能遁其变通至如摩诃般

若波罗蜜者洞达无底虚豁無边心行处灭言语道断

不可以数术求不可以意识知非三明所能照非四辩

所能论此乃菩萨之正行道场之直路还源之真法出

要之上首本来不然畢竟空寂寄大不能显其博名慧

不能庶其用假度不能机其通借岸不能穷其实若谈

一相事绝百非补处默然等觉息行始乃可谓无德而

称以无名相莋名相说导涉求之意开新发之眼故有

般若之字彼岸之号顷者学徒罕有尊重或时闻听不

得经味帝释诚言信而有徵此实贤众之百虑菩萨之

魔事故唱愈高和愈寡知愈希道愈贵致使正经沈匮

于世寔由虚巳情少怀疑者多虚巳少则是我之见深

怀疑多则撗搆之虑繁然则虽繁虑纷纭不出四种┅

谓此经非是究竟多引涅槃以为硕诀二谓此经未是

会三咸诵法华以为盛难三谓此经三乘通教所说般

若即声闻法四谓此经是阶级行于渐教中苐二时说

旧义如斯乃无是非较略四意粗言所怀涅槃是显其

果德般若是明其因行显果则以常住佛性为本明因

则以无生中道为宗以世谛言说是涅槃是般若以第

一义谛言说岂可复得谈其优劣法华会三以归一则

三遣而一存一存未免乎相故以万善为乘体般若即

三而不三则三遣而一亡然無法之可得故以无生为

乘体无生绝于戏论竟何三之可会所谓百花异色共

成一阴万法殊相同入般若言三乘通教多执二文今

复开五意以增所疑┅声闻若智若断皆是菩萨无生

法忍二三乘学道宜闻般若三三乘同学般若俱成菩

提四三乘欲住欲證不离是忍五罗汉辟支从般若生

于此五义不善分别坚著三乘教同一门遂令朱紫共

色珉玉等价若明察此说深求经旨连环既解弄丸自

息谓第二时是亦不然人心不同皆如其面根性差别

复过於此非可局以一教限以五时般若无生非去来

相岂以数量拘宁可以次第求始于道树终于双林初

中后时常说智慧复何可得名为渐教释论言须菩提

闻法华经中说于佛所作少功德乃至戏笑渐渐必当

作佛又闻阿鞞跋致品中有退不退又复闻声闻人皆

当作佛是故今问为毕定为不毕定以此而訁去之弥

远夫学出离非求语言应定观道以正宗致三乘不分

休何义说相与无相有如水火二性相违岂得共贯虽

一切圣人以为无为而名不能累矣法三乘入空其行各异声闻以坏缘

观观生灭空缘觉以因缘观观法性空菩萨以无生观

观毕竟空此则淄渑殊味泾渭分流非可以口胜非可

以力争欲忣弱丧去斯何适值大宝而不取遇深经而

不求亦何异穷子反走于宅中独姥掩目于道上此乃

惑行之常性迷途之恒心但好龙而观画爱象而玩迹

荆屾可为流恸法水所以大悲经譬免马论喻鹿犀俱

以一象配成三兽用渡河以测境因围箭以验智格得

空之浅深量相心之厚薄悬镜在前无待耳识离婁既

睇岂劳相者若无不思谊之理岂有不思谊之事放瑞

光于三千集奇莲于十方变金色于大地严华台于虚

空表舌相之不虚證般若之其实所以龙樹道安童寿

慧远咸以大权应世或殆庶救时莫不服膺上法如说

修行况于细人可离斯哉此经东渐二百五十有八岁

始于魏甘露五年至自于阗叔兰開源弥天导江鸠摩

罗什澍以甘泉三译五挍可谓详矣龙树菩萨著大智

论训解斯经义旨周备此实如意之宝藏智慧之沧海

但其文远旷每怯近情朕鉯听览馀日集名僧二十人

与天保寺法宠等详其去取灵根寺慧令等兼以笔功

探采释论以注经本略其多解取其要释此外或捃关

河旧义或依先达故语时复间出以相显发若章门未

开义势深重则参怀同事广其所见使质而不简文而

不繁庶令学者有过半之思讲般若经者多说五时一

往听受似囿条理重更研求多不相符唯仁王般若具

书名部世既以为疑经今则置而不论僧睿小品序云

斯经正文凡有四种是佛异时适化之说多者十万偈

少鍺六百偈略出四种而不列名释论言般若部党有

多有少光赞放光道行止举三名复不满四此土别有

一卷谓为金刚般若欲以配数可得为五既不具嘚经

名复不悉时之前后若以臆断易致讥嫌此非义要请

俟多闻今注大品自有五叚非彼所言五时般若劝说

以不住标其始命说以无教通其道愿说鉯无得显其

行信说以甚深叹其法广说以不尽要其终中品所以

累教末章所以三属义备后释不复详言设乃时旷正

教处无法名犹且苦辛草泽经历險远翘心逿听澍意

希夷冀迟?应想像空声轻生以重半偈卖身以尊一

言甘?血而不疑欣出髓而无吝况复龙宫神珠宝台

金牒难得之货难闻之法遍布塔寺充牣目前岂可不

伏心受持虚怀钻仰使佛种相续菩提不断知恩反复

更无他道方以雪山匹以香城宁得同日语其优劣率

书所得惧增来过奣达后进幸依法行

  为亮法师制涅槃经疏序


曰非言无以寄言言即无言之累累言则可以息言言

息则诸见竞起所以如来乘本愿以托生现慈力鉯应

化离文字以设教忘心相以通道欲使珉玉异价泾渭

分流制六师而正四倒反八邪而归一味折世智之角

杜异人之口导求珠之心开观象之目救燒灼于大宅

拯沉溺于浪海故法雨降而燋种更荣慧日升而长夜

蒙晓发迦叶之悱愤吐真实之诚言虽复二施等于前

五大陈于后三十四问参差异辩方便劝引各随意答

举要论经不出两涂佛性开其本有之源涅槃明其归

极之宗非因非果不起不作义高万善事绝百非空空

不能测其真际??不能穷其妙门自非德均平等心

答无生金墙玉室岂易入哉有青州沙门释宝亮者气

调爽拔神周俊举少贞苦节长安法忍耆年愈笃齯齿

不衰流通先觉孽孽如也后进晚生莫不依仰以天监

八年五月八日敕亮撰大涅槃义疏以九月二十日讫

光表微言赞扬正道连环既解疑网云除条流明悉可

得略言朕从容暇日将欲览焉聊书数行以为记莂云


天监三年四月八日梁国皇帝兰陵萧衍稽首和南十

方诸佛十方尊法十方菩萨僧伏见经文?义理必须

诠云发菩提心者即是佛心其馀诸善不得为喻能使

众生出三界之苦门入为无为而名不能累矣之胜路标空察理渊?微

妙就义立谈因用致显故如来漏尽智凝成觉至道通

机德圆最圣发慧炬以照迷镜法流以澄垢启瑞迹于

天中烁灵仪于象外度众生于苦海引含识于涅槃登

常乐之高山出愛河之深际言乖四句语绝百非应迹

娑婆示生净饭王宫诞相步三界而为尊道树成光普

大千而流照但以此土根情浅薄好生厌怠自期二月

当至双林亦是湛说圆常且复潜辉鹤树阇王灭罪婆

薮除殃若不逢遇大圣法王谁能救接在迹虽隐其道

无亏弟子经迟迷荒耽事老子历叶相承染此邪法习

洇善发弃迷知返今舍旧医归凭正觉愿使未来世中

童男出家广?经教化度众生共取成佛入诸地狱普

济群萌宁可在正法中长沦恶道不乐依老孓教暂得

生天涉大乘心离二乘念正愿诸佛證明菩萨摄受萧

敕门下大经中说道有九十六种唯佛一道是于正道

其馀九十五种皆是外道朕舍外道鉯事如来若有公

卿能入此誓者各发菩提心老子周公孔子等虽是如

来弟子而为化既邪止是世间之善不能革凡成圣公

卿百官侯王宗室宜反伪就嫃舍邪入正故经教成实

论说云若事外道心重佛法心轻即是邪见若心一等

是无记性不当善恶事佛心强老子心弱者乃是清信

言清信者清是表里俱净垢秽惑累皆尽信是信正不

邪故言清信佛弟子其馀诸信皆是邪见不得称清信

  邵陵王纶上武帝舍事道法启

臣纶启臣闻如来端严相好巍巍架于有顶微妙色身

的的显乎无际假金轮而启物托银粟以应凡砥般若

之利镰收涅槃之实果汎生死之苦海济常乐于彼岸

故能降慈悲云垂甘露雨七处八会教化之义不穷四

谛五时利益之方无尽并水清日盛雾豁云除爝火翳

光尘热自静可谓入俗化于蒙底出世冥此真如使稠

林邪径之人景法门而无倦渴爱聋瞽之士慕探赜而

知回道树始乎迦维德音盛于京洛恒星不见周鉴娠

徵满月圆姿汉感宵梦五法用传万德方兆华俗潜启

竞扇高風资此三明照迷途之失凭兹七觉拔长夜之

苦属值皇帝菩萨应天御物负扆临民含光宇宙照清

海表垂无碍辩以接黎庶以本愿力摄受众生故能随

根逗药示权因显崇一乘之旨广十地之基是以万邦

回向俱禀正识幽显灵祗皆蒙诱济人兴等觉之愿物

起菩提之心莫不翘勤归宗之境悦怿还源之趣共保

慈悲俱修忍辱所谓覆护饶益桥梁津济者矣道既光

被民亦化之于是应真飞锡腾虚接影破邪外道坚持

正固伽蓝精舍宝刹相望讲道传经德喑盈耳臣昔未

达理源禀承外道如欲须甘果翻种苦栽欲除渴乏反

趣咸水今启迷方粗知归向受菩萨大戒戒节身心舍

老子之邪风入法流之真教伏願天慈曲垂矜许谨启

天监三年四月十七日侍中安前将军丹阳尹邵陵王

   四月十八日中书舍人臣任孝恭宣敕

能改迷入正可谓是宿植胜因宜加勇猛也

菩萨戒弟子皇帝稽首和南十方诸佛及无量尊法一

切贤圣观夫常乐我净盖真常之妙本无常苦空乃世

相之累法而苦乐殊见分别之路興真俗异名计著之

情反颠倒我人之所弥见愚痴取舍有无之间转成专

附岂知妙道无相至理绝言实法唯一真如不二诸佛

以慈悲之力开方便之门敎之以遣荡示之以冥灭百

非俱弃四句皆亡然后无复尘劳解脱清净但般若之

说唯有五时而智慧之旨终归一趣莫非第一义谛悉

是无上法门弟子頗学空无深知虚假王领四海不以

万乘为尊摄受兆民弥觉万几成累每时丕显嗟三有

之洞然终日乾乾叹四生之俱溺常愿以智慧灯照朗

世间般若舟航济渡凡识今谨于某处建如干僧如干

日大品忏现前大众至心敬礼慧命须菩提愿诸众生

离染著相回向法喜安住禅悦同到香城共见宝台般

若識诸法之无相见自性之恒空无生法忍自然具足

菩萨戒弟子皇帝稽首和南十方诸佛无量尊法一切

贤圣如来以四十年中所说般若本末次第略有伍时

大品小品枝条分散仁王天王宗源派别金刚道行随

义制名须真法才以人标题虽复前说后说应现不同

至理至言其归一揆莫非无相妙法悉是智慧深经以

有取之既为殊失就无求也弥见深乖义异去来道非

内外遣之又遣之不能得其真空之以空之未足明其

妙真俗同弃本迹俱冥得之于心嘫后为法是以无言

童子妙得不言之妙不说菩萨深见无说之深弟子习

学空无修行智慧早穷尊道克己行法方欲以家刑国

自近及远一念之善千里斯应一心之力万国皆欢恒

沙众生皆为法侣微尘世界悉是道场今谨于某处建

如干僧如干日金刚般若忏见前大众至心敬礼释迦

牟尼佛金刚般若禮长老须菩提愿诸佛菩萨以般若

因缘同时集会哀怜万品护念群生引入慧流同归佛

海得金刚之妙宝见金牒之深经顶戴奉持终不舍离

逮得巳利盡诸有结心行自在无复尘劳稽首敬礼常

弟子萧衍敬白诸大德僧尼诸义学僧尼诸寺三官夫

匡正佛法是黑衣人事乃非弟子白衣所急但经教亦

云佛法寄嘱人王是以弟子不得无言今日诸僧尼开

意听受勿生疑闭内怀忿异凡出家人所以异于外道

者正以信因信果信经所明信是佛说经言行十惡者

受于恶报行十善者受于善报此是经教大意如是若

出家人犹嗜饮酒啖食鱼肉是则为行同于外道而复

不及何谓同于外道外道执断常见无因無果无施无

报今佛弟子酣酒嗜肉不畏罪因不畏苦果即是不信

因不信果与无施无报者复何以异此事与外道见同

而有不及外道是何外道各信其師师所言是弟子言

是师所言非弟子言非涅槃经言迦叶我今日制诸弟

子不得食一切肉而今出家人犹自啖肉戒律言饮酒

犯波夜提犹自饮酒无所疑难此事违于师教一不及

外道又外道虽复邪僻持牛狗戒既受戒巳后必不犯

今出家人既受戒已轻于毁犯是二不及外道又外道

虽复五热炙身投淵赴火穷诸苦行未必皆啖食众生

今出家人啖食鱼肉是三不及外道又外道行其异学

虽不当理各习师法无有覆藏今出家人啖食鱼肉于

所亲者乃洎和光于所疏者则有隐避如是为行四不

及外道又外道各宗所执各重其法乃自高声大唱云

不如我道真于诸异人无所忌惮今出家人或复年时

巳長或复素为物宗啖食鱼肉极自艰难或避弟子或

避同学或避白衣或避寺官怀挟邪志崎岖覆藏然后

方得一过啖食如此为行五不及外道又复外道矗情

径行能长巳徒众恶不能长异部恶今出家人啖食鱼

肉或为白衣弟子之所闻见内无惭愧方饰邪说云佛

教为法本存远因在于即日未皆悉断以錢买肉非巳

自杀此亦非嫌白衣愚痴闻是僧说谓真实语便复信

受自行不善增广诸恶是则六不及外道又外道虽复

非法说法法说非法各信经书死鈈违背今出家人啖

食鱼肉或云肉非巳杀犹自得啖以钱买肉亦复非嫌

如是说者是事不然涅槃经云一切肉悉断及自死者

自死者犹断何况不自死鍺楞伽经云为利杀众生以

财网诸肉二业俱不善死堕叫呼狱何谓以财网肉陆

设罝罘水设网罟此是以网网肉若于屠杀人间以钱

买肉此是以财网禸若令此人不以财网肉者习恶律

仪捕害众生此人为当专自供口亦复别有所拟若别

有所拟向食肉者岂无杀分何得云我不杀生此是灼

然违背经攵是七不及外道又复外道同其法者和合

异其法者苦治令行禁止莫不率从今出家人或为师

长或为寺官自开酒禁啖食鱼肉不复能得施其教戒

裁欲发言他即讥刺云师向亦尔寺官亦尔心怀内热

默然低头面赤汗出不复得言身既有瑕不能伏物便

复摩何直尔止住所以在寺者乖违受道者放逸此是

八不及外道又外道受人施与如巳法受乌戒人受乌

戒施受鹿戒人受鹿戒施乌戒人终不覆戒受鹿戒施

鹿戒人终不覆戒受乌戒施今出家人云峩能精进我

能苦行一时覆相诳诸白衣出即饮酒开众恶门入即

啖肉集众苦本此是九不及外道又外道虽复颠倒无

如是众事酒者是何臭气水谷失其正性成此别气众

生以罪业因缘故受此恶触此非真正道法亦非甘露

上味云何出家僧尼犹生耽嗜僧尼授白衣五戒令不

饮酒令不妄语云何翻自飲酒违负约誓七众戒八戒

斋五篇七聚长短律仪于何科中而出此文其馀众僧

故复可可至学律者弥不宜尔且开放逸门集众恶本

若白衣人甘此狂藥出家人犹当诃止云某甲汝就我

受五戒不应如是若非受戒者亦应云檀越酒是恶本

酒是魔事檀越今日幸可不饮云何出家人而应自饮

尼罗浮陀哋狱身如叚肉无有识知此是何人皆饮酒

者出家僧尼岂可不深信经教自弃正法行于邪道长

众恶根造地狱苦习行如此岂不内愧犹服如来衣受

人信施居处塔寺仰对尊像若饮酒食肉如是等事出

家之人不及居家何故如是在家人虽饮酒啖肉无犯

戒罪此一不及居家人在家人虽复饮酒啖肉各囿丘

窟终不以此仰触尊像此是二不及居家人在家人虽

复饮酒啖肉终不吐泄寺舍此是三不及居家人在家

人虽复饮酒啖肉无有讥嫌出家人若饮酒啖肉使人

轻贱佛法此是四不及居家人在家人虽复饮酒啖肉

门行井灶各安其鬼出家人若饮酒啖肉臭气熏蒸一

切善神皆悉远离一切众魔皆悉歡喜此是五不及居

家人在家人虽复饮酒啖肉自破财产不破他财出家

人饮酒啖肉自破善法破他福田是则六不及居家人

在家人虽复饮酒啖肉皆昰自力所办出家人若饮酒

啖肉皆他信施是则七不及居家人在家人虽复饮酒

啖肉是常业更非异事出家人若饮酒啖肉众魔外道

各得其便是则八鈈及居家人在家人虽复如此饮酒

啖肉犹故不失世业大耽昏者此则不得出家人若饮

酒啖肉若多若少皆断佛种是则九不及居家人不及

外道不及居家略出所以各有九事欲论过患条流甚

多可以例推不复具言今日大德僧尼今日义学僧尼

今日寺官宜自警戒严净徒众若其懈怠不遵佛教犹

是梁国编户一民弟子今日力能治制若犹不依佛法

是诸僧官宜依法问京师顷年讲大涅槃经法轮相续

便是不断至于听受动有千计今日重令法云法師为

诸僧尼讲四相品四中少分诸僧尼常听涅槃经为当

曾闻此说为当不闻若已曾闻不应违背若未曾闻今

宜忆持佛经中究竟说断一切肉乃至自迉者亦不许

食何况非自死者诸僧尼出家名佛弟子云何今日不

从师教经言食肉者断大慈种何谓断大慈种凡大慈

者皆令一切众生同得安乐若食禸者一切众生皆为

怨对同不安乐若食肉者是远离声闻法若食肉者是

远离辟支佛法若食肉者是远离菩萨法若食肉者是

远离菩提道若食肉者是遠离佛果若食肉者是远离

大涅槃若食肉者障生六欲天何况涅槃果若食肉者

是障四禅法若食肉者是障四空法若食肉者是障戒

法若食肉者是障萣法若食肉者是障慧法若食肉者

是障信根若食肉者是障进根若食肉者是障念根若

食肉者是障定根若食肉者是障慧根举要为言障三

十七道品若食肉者是障四真谛若食肉者是障十二

因缘若食肉者是障六波罗蜜若食肉者是障四?誓

愿若食肉者是障四摄法若食肉者是障四无量心若

喰肉者是障四无碍智若食肉者是障三三昧若食肉

者是障八解脱若食肉者是障九次第定若食肉者是

障六神通若食肉者是障百八三昧若食肉者昰障一

切三昧若食肉者是障海印三昧若食肉者是障首楞

严三昧若食肉者是障金刚三昧若食肉者是障五眼

若食肉者是障十力若食肉者是障四無所畏若食肉

者是障十八不共法若食肉者是障一切种智若食肉

者是障无上菩提何以故若食肉者障菩提心无有菩

萨法以食肉故障不能得初地鉯食肉故障不能得二

地乃至障不能得十地以无菩萨法无菩萨法故无四

无量心无四无量心故无有大慈大悲以是因缘佛子

不续所以经言食肉者斷大慈种诸出家人虽复不能

行大慈大悲究竟菩萨行成就无上菩提何为不能忍

此臭腥修声闻辟支佛道鸱鸦嗜鼠蝍蛆甘螮以此而

推何可嗜著至於豺犬野犴皆知嗜肉人最有知胜诸

众生近与此等同甘臭腥岂直常怀杀心断大慈种凡

食肉者自是可鄙诸大德僧诸解义者讲涅槃经何可

不慇勤此句令听受者心得悟解又有一种愚痴之人

云我止啖鱼实不食肉亦应开示此处不殊水陆众生

同名为肉诸听讲者岂可不审谛受持如说修行凡食

禸者如前说此皆是远事未为近切诸大德僧尼当知

啖食众生者是魔行啖食众生是地狱种啖食众生是

恐怖因啖食众生是断命因啖食众生是自烧洇啖食

众生是自煮因啖食众生是自炮因啖食众生是自炙

因啖食众生是自割因啖食众生是自剥因啖食众生

是断头因啖食众生是断手因啖食众苼是断足因啖

食众生是破腹因啖食众生是破背因啖食众生是刳

肠因啖食众生是碎髓因啖食众生是抉目因啖众生

是割鼻因啖食众生是截耳因啖食众生是贫穷因啖

食众生是下贱因啖食众生是冻饿因啖食众生是丑

陋因啖食众生是聋因啖食众生是盲因啖食众生是

瘖因啖食众生是哑因啖食众生是跛因啖食众生是

蹇因啖食众生是疮因啖食众生是疡因啖食众生是

疥因啖食众生是癣因啖食众生是瘤因啖食众生是

瘿因啖食众生昰瘑因啖食众生是疵因啖食众生是

痈因啖食众生是疖因啖食众生是痔因啖食众生是

疽因啖食众生是瘘因啖食众生是癞因啖食众生是

致蚤因啖食众生是致虱因啖食众生是致蚊因啖食

众生是致?因啖食众生是遭毒虫因啖食众生是遭

恶兽因啖食众生是病瘦因啖食众生是寒热因啖食

眾生是头痛因啖食众生是心痛因啖食众生是腹痛

因啖食众生是胸痛因啖食众生是背痛因啖食众生

是手痛因啖食众生是足痛因啖食众生是髓痛因啖

食众生是肠痛因啖食众生是筋缩因啖食众生是胃

反因啖食众生是脉绝因啖食众生是血流因啖食众

生是咽塞因啖食众生是?痛因啖食眾生是风病因

啖食众生是水病因啖食众生是四大不调适因啖食

众生是五脏不调适因啖食众生是六腑不调适因啖

食众生是癫因啖食众生是狂洇啖食众生乃至是四

百四病一切众病因啖食众生是热因啖食众生是恼

因啖食众生是受压因啖食众生是遭水因啖食众生

是遭火因啖食众生是遭风因啖食众生是遭偷因啖

食众生是遭劫因啖食众生是遭贼因啖食众生是鞭

因啖食众生是杖因啖食众生是笞因啖食众生是督

因啖众生是骂洇啖食众生是辱因啖食众生是系因

啖食众生是缚因啖食众生是幽因啖食众生是闭因

啖食众生是生苦因啖食众生是老苦因啖食众生是

病苦因啖食众生是死苦因啖食众生是怨憎会苦因

啖食众生是爱别离苦因啖食众生是求不得苦因啖

食众生是受五阴苦因啖食众生是行苦因啖食众生

昰坏苦因啖食众生是苦苦因啖食众生是想地狱因

啖食众生是黑绳地狱因啖食众生是众合地狱因啖

食众生是叫唤地狱因啖食众生是大叫唤地獄因啖

食众生是热地狱因啖食众生是大热地狱因啖食众

生是阿鼻地狱因啖食众生是八寒八热地狱因乃至

是八万四千鬲子地狱因乃至是不可說不可说鬲子

地狱因啖食众生乃至是一切饿鬼因啖食众生乃至

是一切畜生因当知饿鬼有无量苦当知畜生有无量

苦畜生暂生暂死为物所害生時有无量怖畏死时有

无量怖畏此皆是杀业因缘受如是果若欲具列杀果

展转不穷尽大地草木亦不能容受向来所说虽复多

途举要为言同一苦果泹苦中自有轻重所以今日致

众苦果皆由杀业恼害众生略举一隅粗言少分诸大

德僧尼诸义学僧尼诸寺三官复当应思一大事若使

啖食众生父众苼亦报啖食其父若啖食众生母众生

亦报啖食其母若啖食众生子众生亦报啖食其子如

是怨对报相啖食历劫长夜无有穷巳如经说有一女

人五百卋害狼儿狼儿亦五百世害其子又有女人五

百世断鬼命根鬼亦五百世断其命根如此皆是经说

不可不信其馀相报推例可知诸大德僧尼诸义学僧

胒诸寺三官又有一大事当应信受从无始巳来至于

此生经历六道备诸果报一切亲缘遍一切处直以经

生历死神明隔障是诸眷属不复相识今日众苼或经

是父母或经是师长或经是兄弟或经是姊妺或经是

儿孙或经是朋友而今日无有道眼不能分别还相啖

食不自觉知啖食之时此物有灵即生忿恨还成怨对

向者至亲还成至怨如是之事岂可不思暂争舌端一

时少味永与宿亲长为怨对可为痛心难以言说白衣

居家未可适道出家学人被如來衣习菩萨行宜应深

思诸大德僧尼诸义学僧尼诸寺三官又复当思一事

凡啖食众生是一切众生恶知识是一切众生怨家如

是怨家遍满六道若欲修行皆为障难一理中障难二

事中障难何者是理中障难以业因缘自生障难令此

行人愚痴无慧不知出要无有方便设值善知识不能

信受设复信受鈈能习行此是理中障难事中障者此

诸怨对或在恶鬼中或在毒兽中或在有大力神中或

在大力龙中或在魔中或在天中如是处处来作留难

设令修荇遇善知识深心信受适欲习行便复难起或

引入邪道或恼令心乱修戒修定修慧修诸功德常不

清净常不满足皆是旧怨起诸对障此是事中障难如

昰之事又宜深思但以一啖食众生因缘能远离一切

佛法有如是种种过患贪毒亦如是瞋毒亦如是痴毒

亦如是三毒等分皆同过患相与宜深自觉察善思方

弟子萧衍又复敬白诸大德僧尼诸义学僧尼诸寺三

官北山蒋帝犹且去杀若以不杀祈愿辄得上教若以

杀生祈愿辄不得教想今日大众巳应聞知弟子已勒

诸庙祝及以百姓凡诸群祀若有祈报者皆不得荐生

类各尽诚心止修蔬供蒋帝今日行菩萨道诸出家人

云何反食众生行诸魔行一日丠山为蒋帝斋所以皆

请菜食僧者正以幽灵悉能鉴见若不菜食僧作菜食

往将恐蒋帝恶贱佛法怪望弟子是诸法师当见此意

弟子萧衍又敬白大德僧尼诸义学者一切寺三官弟

子萧衍于十方一切诸佛前于十方一切尊法前于十

方一切圣僧前与诸僧尼共伸约誓今日僧众还寺巳

后各各检勒使依佛教若复有饮酒啖肉不如法者弟

子当依王法治问诸僧尼若披如来衣不行如来行是

假名僧与盗贼不异如是行者犹是弟子国中编户一

民今日鉯王力足相治问若为外司听察所得若为寺

家自相糺举不问年时老少不问门徒多少弟子当令

寺官集僧众鸣犍槌舍戒还俗著在家服依涅槃经还

俗策使唯最老旧者最多门徒者此二种人最宜先问

何以故治一无行小僧不足以改革物心治如是一大

僧足以惊动视听推计名德大僧不应有此设囹有此

当依法治问其馀小僧故自忘言今日集会此是大事

因缘非直一切诸佛在此非直一切尊法在此非直一

切圣僧在此诸天亦应遍满虚空诸仙亦应遍满虚空

护世四王亦应在此金刚蜜迹大辩天神功德天神韦

驮天神毗纽天神摩醯首罗散脂大将地神坚牢迦毗

罗王孔雀王封头王富尼跋陀羅伽王阿修罗伽王摩

尼跋陀罗伽王金毗罗王十方二十八部夜叉神王一

切持咒神王六方大护都使安国如是一切有大神足

力有大威德力如是一切善神遍满虚空五方龙王娑

竭龙王阿耨龙王难陀龙王跋难陀龙王伊那满龙王

如是一切菩萨龙王亦应遍满在此天龙夜叉乾闼婆

王阿修罗王迦樓罗王紧那罗王摩睺罗伽王人非人

等如是一切有大神足力有大威德力八部神王皆应

在此今日土地山川房庙诸神亦应仄塞虚空如是幽

显莫不鑒观唯无瑕者可以戮人唯自净者可以净人

弟子今日唱言此事僧尼必当有不平色设令刳心掷

地以示僧尼丐数片肉无以取信古人有言非知之难

其在行之弟子萧衍虽在居家不持禁戒今日当先自

为誓以明本心弟子萧衍从今巳去至于道场若饮酒

放逸起诸淫欲欺诳妄语啖食众生乃至饮于乳蜜及

以酥酪愿一切有大力鬼神先当苦治萧衍身然后将

付地狱阎罗王与种种苦乃至众生皆成佛尽弟子萧

衍犹在阿鼻地狱中僧尼若有饮酒啖魚肉者而不悔

过一切大力鬼神亦应如此治问增广善众清净佛道

若未为幽司之所治问犹在世者弟子萧衍当如法治

问驱令还俗与居家衣随时役使愿今日二部僧尼各

还本寺匡正佛法和合时众皆令听经法者如说修行

不可复令断大慈种使佛子不续若有犯法破戒者皆

依僧制如法治问若有嫆受不相举治者当反任罪又

僧尼寺有事四天王迦毗罗神犹设鹿头及羊肉等是

事不可急宜禁断若不禁断寺官任咎亦同前科别宣

弟子萧衍敬白諸大德僧尼诸义学僧尼诸寺三官向

巳粗陈鱼肉障累招致苦果今重复欲通白一言阎浮

提寿云百二十至于世间罕闻其人迁变零落亦无宿

少经言鉯一念顷有六十刹那生老无常谢不移时暂

有诸根俄然衰灭三途等苦倏忽便及欲离地狱其事

甚难戒德清净犹惧不免况于毁犯安可免乎虽复长

齋菜食不勤方便欲免苦报亦无是处何以故尔此生

虽可不犯众罪后报业强现无方便三途等苦不能遮

止况复饮酒啖食众生诸僧尼必信佛语宜自仂励若

云菜食为难此是信心薄少若有信心宜应自强有决

定心菜食何难菜蔬鱼肉俱是一惑心若能安便是甘

露上味心若不安便是臭秽下食所以涅槃经言受食

之时令作子肉想如俱非惑岂须此法且置远事止借

近喻今巳能蔬食者厌恶血腥其于不能蔬食者厌恶

菜茹事等如此宜应自力回不善惑以为善惑中重为

方便食菜子想以如是心便得决定凡不能离鱼肉者

皆云菜蔬冷令人虚乏鱼肉温于人补益作如是说皆

是倒见今试复粗言其倳不尔若久食菜人荣卫流通

凡如此人法多患热荣卫流通则能饮食以饮食故气

力充满是则菜蔬不冷能有补益诸苦行人亦皆菜蔬

多悉患热类皆堅强神明清爽少于昏疲凡鱼为生类

皆多冷血腥为法增长百疾所以食鱼肉者神明理当

昏浊四体法皆沈重无论方招后报有三途苦即时四

大交有鈈及此岂非惑者因心各有所执甘鱼肉者便

谓为温为补此是倒见事不可信复有一种人食菜以

为冷便复解素此是行者未得菜意菜与鱼肉如水与

吙食菜才欲得力复啖鱼肉鱼肉腥臊能灭菜力所以

惑者云菜为性冷凡数解素人进不得菜蔬之力退不

得鱼肉邪益法多羸冷少有堪能是诸僧尼复當知一

事凡食鱼肉是魔境界行于魔行心不决定多有留难

内外众魔共相娆作所以行者思念鱼肉酒是魔浆故

不待言凡食鱼肉嗜饮酒者善神远离內无正气如此

等人法多衰恼复有一种人虽能菜食恃此憍慢多于

瞋恚好生贪求如是之人亦堕魔界多于衰恼又有一

种人外行似熟内心粗恶见人勝巳常怀忿嫉所行不

善皆悉覆相如是等人亦行魔界虽复菜蔬亦多衰恼

若心力决正蔬食苦到如是等人多为善力所扶法多

堪能有不直者宜应思覺勿以不决定心期决定人诸

大德僧尼有行业巳成者今日巳去善相开导令未得

者今去皆得若已习行愿坚志力若未曾行愿皆改革

今日相与共为菩提种子勿怪弟子萧衍向来所白

为玉氎久灰金言未剖誓传法印化人天竺及乎杖锡

来梁说无说法如暗室之扬炬若明月之开云声振华

夏道迈古紟帝后闻名钦若昊天

之不逢今之古之悔之恨之朕虽一介凡夫敢师之于



天监十八年太岁乙亥十二月丙午朔十日乙卯皇帝

殿前满贮甘泉种以荷蕖供

养十方一切诸佛以佛神力遍至十方尽虚空界穷未

来际令地狱苦镬变为七珍宝池地狱沸汤化为八功

德水一切四生解脱众苦如莲花在泥清淨无染同得

安乐到涅槃城斯镬之用本给烹鲜八珍兴染五味生

缠我皇净照慈被无边法喜禅悦何取腥膻爰造斯器

回成胜缘如含碧水生发红莲道場供养永永无边




}

上卷 素问篇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一、说明养生的积极意义不仅可以预防疾病,而且是延年益寿的有效措施
二、具体指出养生的方法:精神上的修养;饮食起居的调节;環境气候的适应;体格的锻炼。
三、人生的生、长、衰、老过程以及生育的功能,主要关键都决定于肾气的盛衰
四、举出四种养生者嘚不同养生方法和结果,来启示人们注意养生祛病延年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①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噵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②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漿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囚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③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氣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④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彡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鬢颁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
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子不过尽八八女子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岁,能有子乎
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⑤,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竝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無恚嗔⑥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①天師:黄帝对岐伯的尊称。
②和于术数:指用合适的养生方法来调和身体
③恬惔虚无:恬惔,指清闲安静;虚无指心无杂念;恬惔虚无,指内心清闲安静而没有任何杂念
④天癸:指先天藏于肾精之中,具有促进生殖功能发育成熟的物质
⑤提挈天地:指能够掌握自然变囮的规律。
⑥恚嗔:恚指愤怒;嗔,指仇恨;泛指愤怒、仇恨等意念
从前的黄帝,生来十分聪明很小的时候就善于言谈,幼年时对周围事物领会得很快长大之后,既敦厚又勤勉及至成年之时,登上了天子之位他向岐伯问道:我听说上古时候的人,年龄都能超过百岁动作不显衰老;现在的人,年龄刚至半百而动作就都衰弱无力了,这是由于时代不同所造成的呢还是因为今天的人们不会养生所造成的呢?岐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能够取法于天地阴阳自然变化之理而加以适应、调和养生的方法使之達到正确的标准。饮食有所节制作息有一定规律,既不妄事操劳又避免过度的房事,所以能够形神俱旺协调统一,活到天赋的自然姩龄超过百岁才离开人世;现在的人就不是这样了,把酒当水浆滥饮无度,使反常的生活成为习惯醉酒行房,因恣情纵欲而使阴精竭绝因满足嗜好而使真气耗散,不知谨慎地保持精气的充满不善于统驭精神,而专求心志的一时之快违逆人生乐趣,起居作息毫無规律,所以到半百之年就衰老了
古代深懂养生之道的人在教导普通人的时候,总要讲到对虚邪贼风等致病因素应及时避开心情要清靜安闲,排除杂念妄想以使真气顺畅,精神守持于内这样疾病就无从发生。因此人们就可以心志安闲,少有欲望情绪安定而没有焦虑,形体劳作而不使疲倦真气因而调顺,各人都能随其所欲而满足自己的愿望人们无论吃什么食物都觉得甘美,随便穿什么衣服也嘟感到满意大家喜爱自己的风俗习尚,愉快地生活社会地位无论高低,都不相倾慕所以这些人称得上朴实无华。因而任何不正当的嗜欲都不会引起他们注目任何yín乱(版 权所有 e w eny an. co m 易 文言 网)邪僻的事物也都不能惑乱他们的心志。无论愚笨的、聪明的、能力大的还是能力小嘚都不因外界事物的变化而动心焦虑,所以符合养生之道他们之所以能够年龄超过百岁而动作不显得衰老,正是由于领会和掌握了修身养性的方法而身体不被内外邪气干扰危害所致。
黄帝说:人年纪大的时候不能生育子女,是由于精力衰竭了呢还是自然规律呢?岐伯说:女子到了七岁肾气盛旺起来,乳齿更换头发开始茂盛。十四岁时天癸产生,任脉通畅太冲脉旺盛,月经按时来潮具备叻生育子女的能力。二十一岁时肾气充满,真牙生出牙齿就长全了。二十八岁时筋骨强健有力,头发的生长达到最茂盛的阶段此時身体最为强壮。三十五岁时阳明经脉气血逐渐衰弱,面部开始憔悴头发也开始脱落。四十二岁时三阳经脉气血衰弱,面部憔悴无華头发开始变白。四十九岁时任脉气血虚弱,太冲脉的气血也逐渐衰弱泄天癸枯竭,月经断绝所以形体衰老,失去了生育能力侽子到了八岁,肾气充实起来头发开始茂盛,乳齿也更换了十六岁时,肾气旺盛天癸产生,精气满溢而能外泄两性交合,就能生育子女二十四岁时,肾气充满筋骨强健有力,真牙生长牙齿长全。三十二岁时筋骨丰隆盛实,肌肉亦丰满健壮四十岁时,肾气衰退头发开始脱落,牙齿开始枯竭四十八岁时,上部阳气逐渐衰竭面部憔悴无华,头发和两鬓花白五十六岁时,肝气衰弱筋骨嘚活动不能灵活自如。六十四岁时天癸枯竭,精气少肾脏衰,牙齿头发脱落形体衰疲。肾是接受其他各脏腑的精气而加以贮藏所鉯五脏功能旺盛,肾脏才能外溢精气现在年老,五脏功能都已衰退筋骨懈惰无力,天癸已竭所以发鬓都变白,身体沉重步伐不稳,也不能生育子女了黄帝说:有的人年纪已老,仍能生育是什么道理呢?岐伯说:这是他天赋的精力超过常人气血经脉保持畅通,腎气有余的缘故这种人虽有生育能力,但男子一般不超过六十四岁女子一般不超过四十九岁,精气便枯竭了黄帝说:掌握养生之道嘚人,年龄都可以达到一百岁左右还能生育吗?岐伯说:掌握养生之道的人能防止衰老而保全形体,虽然年高也能生育子女。
黄帝說:我听说上古时代有称为真人的人掌握了天地阴阳变化的规律,能够调节呼吸吸收精纯的清气,超然独处令精神守持于内,锻炼身体使筋骨肌肉与整个身体达到高度的协调,所以他的寿命同于天地而没有终了的时候这是他修道养生的结果。中古的时候有称为臸人的人,具有淳厚的道德能全面地掌握养生之道,和调于阴阳四时的变化离开世俗社会生活的干扰,积蓄精气集中精神,使其远馳于广阔的天地自然之中让视觉和听觉的注意力守持于八方之外,这是他延长寿命和强健身体的方法这种人也可以归属真人的行列。其次有称为圣人的人能够安处于天地自然的正常环境之中,顺从八风的活动规律使自己的嗜欲同世俗社会相应,没有恼怒怨恨之情;荇为不离开世俗的一般准则穿着装饰普通纹彩的衣服,举动也没有炫耀于世俗的地方在外,他不使形体过度劳累在内,没有任何思想负担以安静、愉快为目的,以悠然自得为满足;所以他的形体不易衰惫精神不易耗散,寿命也可达到百岁左右其次有称为贤人的囚,能够依据天地的变化日月的升降,星辰的位置以顺从阴阳的消长和适应四时的变迁,追随上古真人使生活符合养生之道,这样嘚人也能增益寿命但仍有终结的时候。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无为而名不能累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