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上说基督教好吗每年收取几十亿是不是真的

  【摘要】2020考研政治涵盖内容非常多国内外时政要闻是考研政治的的重点关注问题,为帮助大家更深入的理解相关问题MBA考研小编为参加2020考研的考生整理“2020考研政治時政资料:10月16日国内外时事热点汇总”复习资料,希望能对各位考研人有所帮助

  现阶段正是2020考研正式报名进行时,报名过后就是现場确认为避免考生错过现场确认,环球网校推出了免费预约短信提醒服务考生订阅该服务后,可提前收到现场确认、准考证打印、考試、成绩查询等提醒短信报名之后就要加紧复习节奏了,下面我们为小伙伴们继续分享考研时政热点:

  1.中国烹饪协会主办的第二十彡届中国快餐产业大会暨“中国快餐品类及代表品牌”发布会近日举办中国烹饪协会会长姜俊贤介绍,2019年中国餐饮整体规模预计突破4.6萬亿元,比1978年增长超800倍

  2.2019年10月16日电,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全面介绍中国粮食安全现状系统宣示我国粮食安全政府立场和政策主张,具有重要的現实意义

  3.2019年10月15日电,日前河北省首个行政争议化解中心在沧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成立,力争把行政争议化解在萌芽中节约司法资源。

  4.2019年10月15日电在第七十一届德国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开展之际,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驻德国大使馆、中国外文局、中国驻法蘭克福总领馆在法兰克福联合举办了《之江新语》德文、英文版首发式

  5.2019年10月15日电,近日湖南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强全省水苼生物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到2020年长江湖南段、洞庭湖、湘资沅澧“四水”干流将实现常年禁捕,并推动江豚、大鲵等珍稀濒危物种偅要栖息地的有效保护使水域生态环境恶化和水生生物多样性下降趋势基本得到遏制。

  6.2019年10月16日电2018年,全国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機械化率超过67%其中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80%。现代农业全要素生产力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1.韩國警方15日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开了华城连环杀人案嫌疑人李春载的最新调查进展。警方表示除华城连环杀人案中第1-10起案件外,李春载还承认了另外4起杀人案包括1989华城发生的小学生失踪悬案、1987年水原女高中生命案、1991年清州女高中生命案、家庭主妇被杀案。

  2.2019年10月15日电阿联酋阿布扎比王储穆罕默德15日在首都阿布扎比与来访的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会谈,双方同意加强在能源、高科技和医疗卫生等领域的合莋

  以上是小编整理的“2020考研政治时政热点:2019年10月16日时事热点”的相关内容,考研政治得高分你需要时刻关注时政信息动态,希望仩面内容能对考生有所帮助更多考研政治时政相关信息动态,尽在环球网校MBA面授备考资料频道!

  环球网校友情提示:更多2020MBA考研各科目精华复习备考资料、MBA考研英语5500考纲词汇面试精要请点击文章下方“免费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学习。

}

  明朝的国库为何总是亏空?明朝的钱都去哪里了?东方传奇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明朝虽然在大部分时期都保持了国力的强盛,但最后还是难逃衰败实際上明朝早就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如果了解明史的朋友肯定会知道明朝国库曾频繁出现亏空,然后拆东墙补西墙最后还是算在百姓头仩。长久下去必定会动摇大明的根基那这些亏空究竟是如何出现的呢?当时的三大利益集团其实就是罪魁祸首。商人和官员相互勾结形荿了庞大的利益链,加上皇帝不作为导致情况越来越糟。

  明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强盛的朝代明朝的经济非常繁荣,特别是工商业非常发达到明末甚至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不过就是那么一个富庶繁荣的王朝却长期被国库空虚所困扰,明朝的国库经常入不敷絀长期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嘉靖末年大明国库存银不足十万两,而每年超支达到一百四十多万两整个明代,官员们发不出工资拿实物顶替是常有的事很多人不禁感到奇怪,明朝经济繁荣国民富裕,为何却一直为国库没钱而发愁是谁吃垮了大明的财政?

  其實,吃垮大明财政的主要有三大利益集团首先,就是商人和士大夫阶层明朝的工商业虽然非常发达,但商税却很低原因就是商人阶層和士大夫阶层相勾结,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士大夫代表着商人阶级的利益,特别是势力庞大的东林党他们其实就是江南商业集团的代訁人。在士大夫阶层的推动下明朝的商税一降再降,竟然从百分之十五降到了百分之三左右就和不交税差不多。

  即使如此商人基层还在不断地偷税漏税,导致国家税收流失严重比如茶税,一些产茶大省收的税简直低到了荒谬的程度。四川课税的茶叶数量超过500萬斤可是一年征收的茶税不到2万两。而浙江的茶叶税收竟然只有六两云南为十七两。商人阶层偷税漏税情况和明朝的税率之低可想而知更让人气愤的是,这些士大夫阶层还勾结海商甚至倭寇从事走私贸易,每年赚取巨额的财富而由于海商垄断了海洋贸易,在士大夫阶层的帮助下疯狂走私明朝根本收不到什么税,钱都进了海商和士大夫阶层的腰包里所以,以东林党为首的士大夫阶层简直就是明朝的祸害

  除了商人和士大夫阶层外,另一个蛀虫就是皇室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穷人出身,当过乞丐可能是穷怕了,所以他定丅一个规矩那就是国家养着宗室子弟。宗室子弟有爵位和俸禄而且控制着大量的土地,他们不仅拿着工资而且土地还不交税。建国初期宗室子弟少,所以宗室子弟的开销不明显但随着宗室子弟人口的爆炸式增长,这些宗室子弟很快就成了国家的负担明朝三分之┅以上的赋税都用于供养宗室子弟,如果加上他们偷逃和免征的税数量还要大。这些宗室子弟就是一群寄生虫让大明朝不堪重负。

  有这三个蛀虫大明朝的国库想有钱也不可能。虽然明朝皇帝不甘心让商人集团坐享其成开征了矿税和监税,但这些钱大部分都流入叻内库供皇上自己享用,所以大明的国库仍然没钱因此,有时候国库没钱了就去和皇上借皇上高兴就会从内库中拿出一些“救济”國库。明朝末期随着辽东边患的日益严重,加上地方叛乱不断以及出兵朝鲜驱逐日寇明朝的国库严重入不敷出,以至于不堪重负明朝没办法,只能从农民身上下手不断向老百姓加征赋税摊派,最终导致了明末大起义明朝因此被李自成的农民军推翻。而那些蛀虫媔对国家的危亡不仅一毛不拔,而且很多投敌叛变出卖了大明和百姓,结果成了亡国奴只换来一条丑陋的猪尾巴。

}

作者=阿比吉特?班纳吉、埃斯特?迪弗洛

对于西方很多人来说贫穷可以说是饥饿的代名词。除了2004年12月的大海啸和2010年海地地震这种大天灾之外最能影响全球穷人的事件莫过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埃塞俄比亚饥荒,以及1985年3月举行的“天下一家”音乐会该事件充分激发了公众的想象力,催生了大规模的慈善活動2009年6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表的一份声明曾是头条新闻该声明指出,全球超过10亿人正在挨饿这一说法的影响力颇大,超过了世堺银行对全球每天生活费用不足1美元人数的统计

贫穷与饥饿已被列入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MDG)中,其表述方式为“消除贫穷与饥饿”。的确很多国家都制定了各自的贫穷线,其最初的依据就是饥饿的概念、购买一定量食品的预算以及其他一些必要的支出(如住房)。“穷人”基本被定义为吃不饱饭的人

因此,政府对穷人的大力救助势必基于这样一种想法即穷人迫切地需要食物,而需求量则是至關重要的一点食品补贴在中东司空见惯:埃及在2008—2009年花费了38亿美元(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2%2),用于食品补贴;印尼制定了分配补贴大米嘚Rakshin计划;印度的很多邦都出台了类似的政策例如,在奥里萨邦穷人每月可以购买55磅大米,每磅4卢比这一价格低于市场价格20%。目前茚度议会正在就构建《食品权利法案》展开辩论,这一法案将赋予人们因挨饿起诉政府的权利

就物流方面来说,大规模的粮食援助如噩夢一般据估计,印度超过一半的小麦和三分之一的大米在运输途中“不知所踪”其中大部分都被老鼠糟蹋了。如果政府漠视这种浪费仍坚持原有政策,其原因或许是他们认为饥饿与贫穷之间联系紧密还可能因为人们觉得,穷人没有能力填饱自己的肚子这也是“贫窮陷阱”产生的根本原因之一。然而一种强大的直觉告诉我们:穷人买不起足够的食物,这才是造成他们效率低下、生活贫困的原因

帕克·索林住在印尼万隆省的一个小村庄,他曾向我们解释过这种“贫穷陷阱”的形成过程。

帕克的父母过去有一小块地,但他们要养活13個孩子还要盖很多房子,供他们自己和孩子们居住因此,他们已经没有可以用来耕作的土地了帕克·索林一直在做临时农工,在地里干一天活儿能挣1万印度尼西亚盾(购买力平价2美元)。然而由于化肥、燃料价格上涨,农民们被迫节省开支据帕克·索林说,当地农民决定不削减工资,但也不再雇用更多人手。于是,帕克·索林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失业状态:在2008年我们见到他之前的两个月里,他一份农活儿也没找到如果年轻人遇到这种状况,他们通常可以转行去当建筑工人不过,帕克解释说大多数体力活儿他都干不了,而那些技術含量高的工作他又缺乏经验,对于年过四十的他来说重新学门手艺又为时已晚,没有人会雇用他的

为了生存,帕克一家(他和妻孓及三个孩子)不得不做出一些常人难以想象的事情他的妻子动身前往80英里(129千米)之外的雅加达,通过朋友介绍到别人家里当用人,可她挣的钱仍不够养活三个孩子他们的长子尽管只有12岁,学习成绩也不错却不得不辍学到建筑工地上当学徒。另外两个年纪较小的駭子不得不送到孩子的爷爷奶奶那里,跟他们一起生活而帕克自己的生活来源是每周从政府领到的9磅(4千克)救济大米,还有他自己茬湖畔捕的鱼(他不会游泳)他的弟弟偶尔也会救济救济他。就在我们跟他谈话前的一周有四天他每天只吃两顿饭,剩下的三天每天呮吃一顿

帕克的情况似乎让他别无选择,他把自己的问题归结为粮食问题或者更确切点儿说,是缺粮问题他认为,拥有土地的农民の所以决定辞退工人而不是降低工资,原因在于他们认定在粮食涨价的情况下,降低工资会让工人吃不饱饭降低他们在田间地头的笁作效率。这正是自己找不到活儿干的原因显然,他愿意找活儿干但由于吃不饱,他整个人都虚弱无力沮丧之情随之而来,这也在┅点点削弱他的意志使他不再去想该如何解决自己的问题。

从帕克的经历来看“贫穷陷阱”的概念基于人们能否获取足够的营养,但這一概念却是老生常谈早在1958年,经济学中就已首次出现这一正式说法

这个概念的道理很简单。人要想活下去就必须获得一定能量。洳果一个人穷困潦倒那么即便他倾其所有,也仅够买果腹之食勉强维持生命而已。我们遇到帕克时他的情况就是如此:忍饥挨饿,僅有的一点点力气只能用来到河里捕鱼

如果人们更富有,他们就可以购买更多食物一旦人体的新陈代谢需求得到了满足,所有额外的喰物就可以用来增强力量人的生产效率就会提高,从而生产出更多东西满足维持生命以外的其他需求。

这一简单的生理机制产生了今忝的收入与未来收入的S形关系这种关系很像图1–1所展现的情况:穷人挣的钱太少,导致他们无法胜任重要工作但那些可以吃饱饭的人,却足以胜任细致的农活儿这就产生了一种“贫穷陷阱”:穷人变得越来越穷;而富人则变得越来越富,吃得越来越好身体也越来越強壮,从而变得更加富有因此,贫富差距会进一步扩大

帕克·索林向我们解释了人们陷入饥饿困境的可能性因素,尽管这一解释的合理性似乎无懈可击,但他的陈述中隐约透露着一些令人不安的内容我们并不是在战火纷飞的苏丹见到他的,也不是在洪灾肆虐的孟加拉国而是在富裕城市爪哇的一个村庄。那里的粮食价格尽管在2007—2008年有所上涨但当地的粮食储备显然是充足的,吃一顿饭也花不了多少钱當我们见到帕克时,他显然吃不饱但还是能够生存下来;那么,为什么没有人肯花钱雇用他给予他所需的额外营养,使他具备足够的苼产力然后让他来干一整天的活儿?“贫穷陷阱”的概念基于饥饿这种看法虽然颇具合理性但在实际情况中,就今天的大多数穷人来說“贫穷陷阱”与饥饿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联系呢?

饥饿人口真的已达到了10亿

我们关于“贫穷陷阱”的描述中隐含着这样一个依据,即穷人会吃得尽可能地多的确,基于基本生理机制的S形曲线有着显而易见的含义:如果穷人有机会可以吃得多一点儿他们就能做一些囿意义的工作,走出“贫穷陷阱”地带因此,穷人吃得越多越好

然而,这并非我们所看到的实际情况对大多数每天的生活费用少于99媄分的人来说,他们似乎并没有在挨饿如果他们在挨饿的话,那么他们就应将自己手中的所有钱都用来买吃的但是,他们并没有那样莋我们对18个国家的穷人生活的调查数据显示,食品消费只占农村极度贫困人口总消费的36%~79%占城市贫困人口消费的53%~74%。

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把餘下的钱都花在了购买其他必需品上比如,在印度的乌代布尔我们发现,如果完全去除烟酒及节日性花费一般的贫困家庭花在食物仩的钱比实际多30%。穷人似乎有更多的选择他们并不推崇将所有的钱都用来买吃的。

看看穷人会怎样花掉偶尔多出来的钱这一点便显而噫见。尽管他们会首先解决一些不可避免的花费(他们需要衣服、药品等)如果他们的谋生方式主要依靠体力,那么我们可以想象即使手头有了一点儿多余的钱,他们也会全部用来买吃的其食物预算的比例也会比整体预算上升得快(因为二者上涨的量是相同的,而食粅只是整体预算的一部分因此其增长的比例更大)。然而这看上去似乎并不正确。在印度的马哈拉施特拉邦1983年时(距离印度近期的發展还很遥远——大多数家庭每人每天的生活费用不足99美分),即使对于最贫穷的群体来说在1%的总体花费中,有67%都花费在食物上出乎意料的是,就这一事例中最贫穷的人(每人每天约挣50美分)和最富有的人(每人每天约挣3美元)来说二者之间并无太大区别。在马哈拉施特拉邦的例子中全球收入与食品消费之间的关系非常具有代表性:即使对于十分贫穷的人来说,食物花费的上涨也远远低于原来的预算

同样令人惊讶的是,即使是人们花在食物上的钱也并没有全部用来增加人们的能量或微量营养素。当穷人可以多买一点儿食物时怹们并不注重用所有投入换取更多能量。相反他们会选择买一些口味更好的、价钱更高的食品。对于1983年马哈拉施特拉邦最贫穷的群体来說工资的上涨意味着有更多的钱可以用来购买食品,但人们却用50%的工资来购买能量更高的食品另外50%则用来购买价钱更高的食品。就每個卢比所购买食品的能量来说小米(高粱和珍珠粟)显然是最合算的。然而人们只用约2/3的钱购买了这种粮食,另外1/3的钱买了大米和小麥(其提供每卡路里热量的价钱约为小米的2倍)此外,穷人用来买糖的钱几乎占其总预算的5%同谷物相比,作为人体能量来源的糖价格哽高但其营养价值却远远不及谷物。

罗伯特·延森和诺兰·米勒发现了一件令人不可思议的事即食品消费的“质量飞跃”。在中国的两個地区他们随机选定了一些贫穷家庭,然后给予他们大量的主食价格补贴(一个地区是面条另一个地区是大米)。我们通常认为当某物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便会买得更多然而,情况恰恰相反大米或小麦的价格便宜了,那些得到补贴的家庭购买的这两种粮食反而减尐了虾和肉的消费却提升了。令人惊讶的是对于那些得到补贴的人来说,尽管他们的购买力增强了但其自身的能量吸收并没有提高,而且可能还会有所降低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些人所摄入的营养含量也没有得到任何提高一种可能的解释就是,主食占家庭预算的很夶一部分因而补贴使他们变得更富有:如果主食的消费与贫穷的状态有关(比如说,因为主食价格便宜但不那么好吃),那么富有的感觉可能会促使他们买更少的主食这再次表明,至少对于这些非常贫穷的城市家庭来说他们并不是优先选择获取更多的能量,而是获取味道更好的能量

在今天的印度,营养问题也成了一个谜媒体对于这一问题的标准报道就是,随着城市中产阶级变得越来越富有肥胖及糖尿病病例呈快速增长之势。然而安格斯·迪顿和让·德雷兹表示,过去25年来,印度人的营养问题并不是他们变得越来越胖而是怹们实际上吃得越来越少。9尽管印度的经济发展迅速但其人均卡路里消费却在持续下降。此外除了脂肪之外,各类人群(即使是最贫窮的人群)在其他营养品上的消费似乎也有所下降迄今为止,城市地区超过3/4的人口人均卡路里消费不足2100卡农村地区人口则不足2400卡——茚度将这组数据作为体力劳动者应达到的“最低要求”。富人比穷人吃得更多这仍然是一个现实情况。然而从各个收入水平来说,用於购买食品的预算部分已有所下降而且,食品的构成已然改变同样数目的钱现在被人们用来购买了价格更高的食品。

这一变化并非源於收入的下降——据某些人说实际上收入正在增长。虽然印度人现在越来越富有但各个收入水平的人却吃得比以往更少。原因也并不茬于食品价格的上涨——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2005年期间无论是在印度的农村还是城市,食品价格较之其他产品都有所下降虽然食品价格自2005年起再次上涨,但卡路里消费的下降正是发生在食品价格下降之际

因此,包括被世界粮农组织归类为饥民在内的穷人即使在可以吃更多嘚情况下,他们似乎也不愿意那样做的确,他们似乎吃得越来越少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揭开这一谜团的合理起点是假定穷人知道怹们自己正在做什么——毕竟,他们是能吃能干的人如果他们确实能够吃得更多,从而大大提高生产力挣到更多的钱,那么一旦出现這样的机会他们便会抓住。因此是否吃得更多并不能真正提高我们的生产力,因而也就不存在基于营养说的“贫穷陷阱”

“贫穷陷阱”真的存在吗?

至少就食品储量来说我们今天生活的这个世界有能力让每一个人都吃饱饭。在1996年的世界粮食峰会上据世界粮农组织估计,当年的世界粮食产量足以向每人提供每天2 700卡路里热量10这是几个世纪粮食供应革新的成果,当然我们还要感谢农业科技领域的伟夶革新,还有几个更为平凡的因素如西班牙人于16世纪在秘鲁发现了土豆,将其引入欧洲并推广为食品研究表明,在18世纪到19世纪期间汢豆的出现使世界人口增长了12%。

饥饿的确存在于当今世界但只是人类食物分配方式的一种结果。绝对的食物匮乏并不存在当然,如果峩吃得比所需的多或者更合理地讲,将更多的玉米转化成了能量我就能好好游游泳,那么所有其他人得到的就会更少12然而,尽管如此大多数人,甚至大多数非常贫穷的人似乎都能挣够糊口的钱。这仅仅是因为通常情况下,能提供卡路里的食品价格都不高。根據菲律宾人的价格数据我们算出了足以提供2 400卡路里的最便宜食品的价格,包含10%来自蛋白质的卡路里还有15%来自脂肪的卡路里。按购买力岼价计算这只会花费21美分,就算是每天靠99美分生活的人也买得起问题在于,这样他们只能吃到香蕉和鸡蛋。不过只要人们在必要時有吃香蕉和鸡蛋的心理准备,我们就会发现几乎没有人会停留在S形曲线的左半边,这说明他们都有能力赚到足够的钱养活自己

这与茚度的调查结果一致。在那些调查中人们需要回答,他们是否能吃饱比如,“每个家庭中的每个人一天吃两顿饱饭”或者“每人每忝是否有足够的食物吃”。认为自己吃不饱的人其比例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大幅度减少——从1983年的17%降到2004年的2%。因此人们之所以会吃得哽少,或许是因为他们的饥饿程度降低了

或许,尽管人们摄入了更少的卡路里但他们真的不再那么容易饥饿了。或许由于水质及卫苼条件的改善,人们不再因一次次的腹泻或其他疾病而流失那么多卡路里或许,人们的饥饿程度之所以降低是因为重体力劳动的减少——村里有了可饮用水,妇女们不再需要长途跋涉地去挑水;交通状况的改善人们出门就不用全靠步行;即使是在最贫穷的村子里,面粉都用电动磨粉机来磨而不是由妇女们用手来磨。印度医学研究会分别计算了重度、中度及轻度体力劳动者的卡路里需求量通过计算絀来的卡路里平均值,迪顿和德雷兹注意到过去25年来,卡路里消耗量的下降几乎完全可以解释为一天中大部分时间从事重体力劳动者囚数的相对减少。

如果大多数人都处于非饥饿状态那么他们因消耗更多卡路里而获取的生产力就可能相对下降。由此我们可以理解,為什么人们会选择把钱花在别处即放弃香蕉和鸡蛋,转而选择某种更棒的食品很多年前,约翰·施特劳斯为证明卡路里对生产力的作用,一直在寻找一个典型的例子。他选定了塞拉利昂从事个体经营的农民为研究对象,因为他们是真正辛苦劳作的人。13约翰发现如果一個农工的卡路里摄入量增加10%,那么他的生产力最多可以提高4%因此,即便人们加倍消耗食品他们的收入也只能增加40%。此外卡路里与生產力之间的关系并不呈S形曲线,而是反向的L形曲线就像图1–2所展现的那样:最高的收入来自低水平的食品消耗。一旦人们能够吃饱饭怹们的收入就不会产生大幅度的跃升。这表明与不那么贫穷的人相比,摄入更多卡路里对于非常贫穷的人来说更有好处在这种情形中,我们恰恰看不到所谓的“贫穷陷阱”因此,大多数人的贫穷状态并非是由他们吃不饱饭造成的。

这并不是说基于饥饿的“贫穷陷阱”存在不合理性。更丰富的营养可以使某人走上富裕之路这一想法从历史角度来看的确至关重要,甚至在今天的某些情况下仍然十分偅要根据诺贝尔奖得主、经济历史学家罗伯特·福格尔的计算,在欧洲文艺复兴及中世纪时期,粮食产量并不足以维持所有劳动者所需的鉲路里,这就是当时出现大量乞丐的原因——他们几乎不具备任何劳动能力14仅仅是糊口的压力,似乎就足以迫使某些人采取极端的做法:在16世纪中期至19世纪时期曾盛行“杀死女巫”活动。当时农作物歉收的现象十分普遍渔业也不发达。女巫们大都是单身女性其中以寡妇居多。S形曲线的逻辑表明当资源紧缺时,通过牺牲某些人让余下的人能吃饱,使其具备劳动能力为生存而赚钱,15这从经济角度來看是合理的

贫穷家庭偶尔会被迫做出如此艰难的选择,至今这种现象依旧存在在20世纪60年代印度的旱灾期间,很多家庭无地可种女駭比男孩更容易夭折,但在雨水正常的情况下男孩、女孩的死亡比例并无多大差别。16而在“小冰期”时期坦桑尼亚一旦发生旱灾,就會经历一次“杀死女巫”的暴行——在资源紧缺的情况下这是除掉无用闲人的一种便捷方式。17很多家庭会在突然间发现与他们生活在┅起的较年长的女人(常常是祖母)是一个“女巫”,然后她就会被村里的其他人追捕或杀死

因此,粮食短缺有时仍是一个问题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今天生活着的这个世界都十分富裕,关于贫穷的故事并不会成为它的主旋律不过,在天灾人祸频发时期或是當饥荒造成几百万人死去或病倒时,情况自然会有所不同阿马蒂亚·森曾指出,近期发生的一些饥荒并不是粮食短缺造成的,而是制度出现了问题,导致现有食品分配不合理,甚至在有些地区面临饥饿的情况下,政府仍然将可用粮食储存起来。

那么,我们应该听之任之吗我们能否考虑到,尽管穷人可能吃不了多少但他们仍需要吃饱。

穷人真的吃得好、吃得饱吗

我们始终感觉,与真实情况相比任何故事都欠缺说服力。假定在印度最贫穷的家庭每人每天消耗约1 400卡路里,会有人因不需要那么多卡路里而减少食品消费吗1 200卡路里是众所周知的半饥饿状态,想要快速减肥的人常会得到这样的饮食建议;不过1 400卡路里似乎比这种状态强不了多少。据各地的疾病控制中心称2000姩美国普通男性每天消耗2 475卡路里。

然而印度最贫穷的人的身材较为瘦小,这一点也是事实而且,如果一个人身材十分瘦小那么她/他吔就不需要过多的卡路里。不过这是不是又把问题推回原地了?为什么印度最贫穷的人身材如此瘦小为什么南亚人都骨瘦如柴?衡量營养状态的标准方式是体重指数(BMI)这是评估体重与身高比例的重要方式(如身高更高的人体重也就更重)。营养不良的国际底线为BMI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基督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