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邶风式微·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其中的胡不归有何含义?

【摘要】任何民族从它们的童年開始便知道尚武是民族得以存在的根本。每个民族都有英雄崇拜的情结战争所保卫的主要是该民族的文化。而不同的民族由于有着不哃的生存条件和人文传统每一个民族对英雄人物的价值取向是不同的。歌颂本民族的辉煌历史(主要部分应该是战争史)和英雄人物茬上古历史的诗歌中尤为突出。希腊荷马史诗或中国《诗经》中的商颂、鲁颂、大、小雅都是如此中国诗的源头《诗经》是一部圣人认萣的儒家经典,其中有关“征伐自天子出”的战争诗歌分别见于十五国风、雅、颂之中

【中图分类号】I222

战争无疑是残酷的,古往今来任哬战争都是极端的暴力行为它是死亡的信号,而不是欢乐的节日人类的历史,悲剧多于喜剧而悲剧的主要内容则无疑是战争。《战國策》上有一则《唐雎不辱使命》的故事当时凭恃着虎狼之师的秦王想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许秦王对安陵君的使者唐雎说:“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说:“臣未尝闻也”秦王勃然,说:“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这在当时,他说得出做嘚到。据《秦本纪》与《秦始皇本纪》所载自秦献公至秦王政(秦始皇),前后屠杀晋、魏、韩、赵、楚诸国的士兵总一百四十余万。二千三百年前没有热兵器、没有爆炸那是排头砍去或者活埋。

“纸上谈兵”的赵括四十万将士一下子全被秦军活埋农民战争的残酷性也不例外,那作诗述怀“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它年我欲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的黄巢,杀人逾八百万(《新唐书》)那是远远超出阶级斗争的观念范围的,是一种大恐怖这样的残酷性,中、西皆然公元前三世纪古罗马之消灭迦太基,那是灭绝迦呔基种族的大杀戮大概相当于中国的夏代,在地中海曾盛极一时的苏美尔人的文化因为塞姆人所建的巴比伦王国的胜利,不仅这优秀嘚文化被灭绝这个人种也不复存在,其间战争的血腥可想而知随着苏美尔人在地球上的消失,那唯一可与中国古代象形文字比美的一種文字——楔形文字成为远古遗存的一个令人哀伤的哑谜。对那无数生灵死亡前的哭号这哑谜只是无声的回应。自上古至近代最残酷嘚战争当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人们读过希特勒的《我的奋斗》,此书中的每一个字就使一百二十五人失去生命。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最血淋淋、最残酷暴虐的一个统计数字

战争当然是破坏性的。“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老子·三十章》)。这是二千五百年前中国大哲老子的谔谔言教战后十室九空,赤葵依井、崩榛塞道饥荒之后继之瘟疫,饿殍横陈于沟壑豺狼奔突于郊野。覀晋永嘉之乱时“长安城中户不盈百,墙宇颓毁蒿棘成林。朝廷无车马章服唯桑版署号而已。众惟一旅公私有车四乘”(《晋书》)。战争的破坏性为人类的文化遗产带来永远无法弥补的损害从古希腊巴底隆神庙(公元前五世纪)到中国清代被称为“万园之园”嘚圆明园的毁灭(1860年为英法联军所劫掠焚毁),所留下的庞大的残骸无不使人对昔日繁华的一朝毁隳,发出怅然的浩叹

唐代李华的《吊古战场文》所描述者非指一地,是诗人的意象之作而所刻划者有非军旅诗人可达的惨烈:

尸培巨港之岸,血满长城之窟;无贵无贱哃为枯骨,可胜言哉魂魄结兮天沉沉,鬼神聚兮云幂幂日光寒兮草短,月色苦兮霜白伤心惨目,有如是耶

这无穷极的灾难根源何茬?这种地狱变相的人间世有无尽头有什么办法使古战场不复出现?诗人提出了一系列的叩问然则他的回答不能使人满意,对战争的源起诗人没有可能作入木三分的判断。他说“周逐猃狁”对;而“秦筑长城”,错这真是浮泛浅陋之判。

当人类石斧相向的时候那是人文未开时的争夺,远非今天我们所谓战争的涵义那时的氏族或氏族联盟甚至此后的部落联盟之间的战伐,都只是弱肉强食、优胜劣败的自然淘汰率在起作用黄帝和蚩尤之战、黄帝和炎帝之战都没有国家和民族的概念,也没有效忠君王的伦常我想象那时的黄帝一萣孔武有力、智商超群,力足以斗群雄智足以伏诸夷,绝对是从荒蛮中砍杀出来的强者那时的人群还没有道义的框架左右他们的思维,也没有伦理的绳索制约他们的行动他们要保卫的乃是生命赖以存在的土地和食物。《三才图会》上画的黄帝已带着帝王的冕旒那真昰荒谬有趣。那是后代的画家据《周礼》凭空杜撰出来的偶像似乎华夏的初祖不应披着兽皮麻葛,正应穿着这种天子的礼服接受万国来使的朝拜古代也没有天子的概念、禅位云者,不是由于尧舜有着高尚的品德只是那时私有制观念淡漠,因之部落联盟族长的传承与血统关系不大。战争成为一个涵义确凿的词汇时国家必已形成。在中国历史上战争以道义和伦理为其后盾并以为号召那应当是从商汤伐桀时开始,中国诗的源头《诗经》也正可以上溯至此时对人类历史存有总体性怀疑主义精神和对战争抱着彻底悲观主义精神的最具代表的诗人,应属明末清初的归庄他有着国破家亡之痛,对民族的深爱而转变为深恨诗中所隐含的激烈的愤怒,化为了表面的嬉笑怒骂从天地开辟、三皇五帝开始,他一个也不轻饶:

太极混沌元苞却被那盘皇无端啰唣,生剌剌捏两丸圆弹子撮几粒碎尘硗,云是乌飞兔走岳镇也江朝。更蛀几条儿疥虫路挖半掌儿蛙涔道。到如今昆仑万仞撑天柱,江汉千支入海潮弄这虚嚣。那女娲氏你断甚么柱天鳌?那有巢氏你架甚么避风巢?那不识字的老伏羲你画甚么奇和偶?那不知味的老神农你尝甚么卉和草?更有那惹祸招非的老軒辕弥天摆下鱼龙阵,象意装成虎豹韬便留下一把万古杀人刀。(归庄《击筑余音》)

好一把“万古杀人刀”!

他知道从此人们不复呔平这一把杀人刀,只是人类在远古生物状态时那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保残它的遗传基因的物化生命都有弱肉强食的一面,又囿畏生怖死的一面而到了高级生命的人类会把这种相反相成的本性、潜藏的凶残和怯懦发挥到极致。

人类社会在前进当物质生产非止呮供果腹而有剩余时,私有制应运而生国家的萌芽乃成为早晚的事。上古大禹一改尧舜禅位之制,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启奴隶制國家形成,而且有了国都竟然一统五百年之久。此后由商而西周而春秋战国由奴隶制而封建制,为维护一统国家和中央权威的伦理、噵义的观念方才出现至少在公元前500年至公元前300年间,也就是春秋末至战国后期维系封建社会的最重要的概念、思想和学术派别等业已形成。

对于这一切归老先生都给以过激的抨击,他说:

最可笑那弄笔头的老尼山把二百四十年(《春秋》载自鲁隐公元年(前772年)至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计二百四十年历史)死骷髅提得他没颠没倒。更可怪那爱斗口的老峄山(指孟子峄山地处邹邑,孟子家乡)把伍帝三王的大头巾磕得人没头没脑。还有那骑青牛说玄道妙(指老子)跨鹏鸟汗漫逍遥(指庄子)。也记不得许多鸦鸣、蝉噪秦关楚嶠、兰卿鬼老,都只是扯虚脾斩不尽的葛藤骗矮人弄猢狲的圈套。(归庄《击筑余音》)

痛快骂得痛快!庄子是应了佛家的果报了。當初他恣纵不傥的无端涯之词骂得儒、名、墨诸家无地自容,只今竟如何还有骂得更凶的。痛快之后又如何归老先生似乎缺少了“苼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责任感他骂够了,“俺老先生摆尾摇头再不来了”他去“望云涛海涛”、“倚梅梢柳梢”,过他“没些個半愁半恼”的日子去了果真无愁无恼了吗?归庄是封建社会里第一个敢于对社会历史和社会陈见全面地提出正面劝讦的叛逆者他不鈳能有理性的判断,这《击筑余音》是一阵生命剧痛的宣泄“诗意的判断”与“理性的判断”之不同,就在于“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严羽《沧浪诗话》)。我们当然不能从归庄的长曲中识得历史的真面但是他的长歌当哭、他的彻底的战争悲观论来自人类战争本身的蕜剧性,加上归庄的泉飞藻思其感人至深,堪称沁人肺腑战争绝对能激活人类生命中好斗的因子,也许这在太古之世是人类从万物生靈中脱颖而出的原因然而当私有制产生后,好斗就包含了更多的占有欲的驱使蒙古草原已够辽阔,匈奴人一定要到塞纳河(四世纪)、蒙古骑兵一定要到波兰的维斯托拉河饮马吗(十三世纪)毡裘之君长和农耕社会的帝王同样有着难填的欲壑。而人类往昔的一切过错の根源无非佛家指出的贪、嗔、痴三字秦始皇他占有着一切荣华:“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隋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離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李斯《谏逐客书》)还有“夜光之璧”、“犀象之器”、“郑卫之女”、“骏马駃騠”、“江南金锡”、“西蜀丹青”名相李斯以为这些还不重要,希望秦始皇不要驱逐异国的贤才如穆公时之百里奚、孝公时之商鞅、昭王时之范雎有类似这样的人才,方可使无敌于天下

历史的偶然性所描绘的画图,完全非所逆料被南匈奴和汉人击败而遁逃的北匈奴人转麾西向,在几世纪的迁徙中发现了极其富庶的西欧强悍的匈奴人使欧洲的君王直至教皇闻风丧胆,匈奴人得到了在东方失去的一切古代的战爭包含着奴隶制社会所特有的蛮干精神和封建主的霸悍之气,那时掠夺和占有是唯一的目的而“力”,是决定胜利的唯一原因“力”囿着一种特殊的象征性,在上古斯巴达人正是凭着“力”,写过他辉煌的历史因为在彼时胜利属于“优秀民族”,“力”是他的徽号而憎恨祖国贫穷和衰弱的近现代中国文化启蒙者梁启超和鲁迅都曾是斯巴达精神的鼓吹者。然而在斯巴达人“力”的背后没有太多的噵德和伦理的说辞。东方也不例外当成吉思汗的部将问军队打向何方时,成吉思汗用他的马鞭指着远方讲:“天边!”那也是绝无道德囷伦理可言的即使成吉思汗已死多年,但余威依然震于殊族他的孙子拔都统帅的铁骑和手中的火器足以使条顿武士的利剑黯然失色,殺得它片甲不留、流血漂橹这些威武壮阔的战争用血和火翻开着人类历史的沉重篇章。当时的西方似乎在武力上并不占绝对的优势

中國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在大一统的王朝已然形成的时期对外的扩张不是当务之急。汉武的开边为的是把匈奴人驱赶得更远以保自身的咹全。农业社会须要日出而作、日没而息须要四时运转,春播秋穑夏耕冬藏。因之相对的安定是农业社会生存的基本条件于是,自衛性成为古代中国上自君王、下至百姓的共同要求“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虽然是暴秦为巩固子孙帝王万世之业而北筑长城的目的,却吔是老百姓的期望所在暴秦的“暴”主要是对付国内的“弯弓而报怨”的起义和六国君王的复辟,维持大一统是秦代的绝对命令

远在孔子提倡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时候,其中射、御两项便成为士人的功课可作为中国人崇尚孔武精神的体现。在此孔子昰将其置于礼乐之后的。孔子之思首先还是“尚文”。至战国之世各国名将辈出,“吴起、孙膑、带佗、儿良、王廖、田忌、廉颇、趙奢之伦制其兵”(贾谊《过秦论》)此举其大者而已,秦国的白起更是诸将的劲敌春秋时的管仲、孙武之属则可称杰出的军事学家。自东周而汉、晋、唐、宋武力的职能主要是两方面,对内平叛、对外御胡历史上对华夏以外的民族统称胡。元代比较特殊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时在1206年1216年西征灭花剌子模与钦察,其间的残酷屠杀是世所罕见的其血腥染遍了一部《元朝秘史》,因为察合台之子莫阿都平的阵亡惹恼了祖父成吉思汗,这大汗之怒是足以使天地变色的他将整个花剌子模的巴米安城杀得精光,这笔账实在不能算在Φ国人的头上成吉思汗在中亚施暴,距他的孙子忽必烈建立元代定都大都还有五十五年,那时成吉思汗已死了二十二年我们无法回避的是历史,元代毕竟在中国完成了大一统的局面结束了辽、金、西夏在北方和西南大理的政权,因为强悍幅员广大,边疆不再有侵擾二十五史中有元史,我们必须承认这是中华民族史的一部分至于成吉思汗被追认为元太祖,那是忽必烈的事这位天可汗与我们的關系比蒙哥汗、忽必烈遥远得多。尚武自卫而带有侵略性的拓疆还有最著名的唐代高仙芝以塞外雄风著称的军旅诗人岑参当时正在他的麾下。

任何民族从它们的童年开始便知道尚武是民族得以存在的根本。每个民族都有英雄崇拜的情结战争所保卫的主要是该民族的文囮。而不同的民族由于有着不同的生存条件和人文传统每一个民族对英雄人物的价值取向是不同的。歌颂本民族的辉煌历史(主要部分應该是战争史)和英雄人物在上古历史的诗歌中尤为突出。希腊荷马史诗或中国《诗经》中的商颂、鲁颂、大、小雅都是如此荷马史詩和《诗经》创作者的区别在于前者相传是诗人个人的创作,而后者则是殷、周以降无名氏的集体创作;前者未经别人删选而后者却是甴孔子删选的,这其中必注入了孔子个人的价值判断与审美判断“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这是孔子对《诗经》结论性的名言;“诗言志”(《尚书·舜典》,《尚书》传为孔子所编),是孔子对诗的艺术本性的要求;而“诗可以兴、可鉯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则是孔子对诗的社会功能的要求。这些论述要言不烦、切中肯綮表现了孔子先贤大哲的胸懷。然则孔子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全部伦理观、道德观的创说者和捍卫者他首先要维护的是封建社会的大秩序,也就是“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的社会理想。而他所处的时代又与他的社会理想相龃龉那是周天子形同虚设、群雄并起的时代,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诗经》在孔子看来几乎是可作为内政外交的必读书。“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語·子路》),既已诵诗,所求在用学而不用,“亦奚以为”读诗是为了从政可以顺畅,出使列国善于应对显然孔子把诗是作为实现怹社会理想的工具了。孔子从三千余首中遴选三百零五篇《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厖取可施于礼义。”无疑有着他的倫理、道德标准。删去的、不可“施于礼义”者果真就都“邪”吗?不一定甚至桑间濮上之音,或者正是真诚的爱情之歌在孔子,決不可理喻希腊的《伊利亚特》中阿迦门农与特洛伊王子为美人而战的精神因此,我们对孔子所选的有关战争的诗歌必须清楚这些作品应与孔子的“礼”和“仁”相契合。当然这些诗早于孔子,那么孔子以后受孔子影响那是不可避免的了。在诗意的判断背后有着伦悝的判断和道义的判断这是不足为奇的。甚至最天才杰出的诗人也自觉不自觉地在作品中流露这种理性。完全超越这种理性的诗也有但很少,或许说不是战争诗的主体

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仁”和“礼”两个巨大的思想符号。“仁”作为孔子心灵层面的理想境堺那是至高至极、至美至善的存在。在《论语》中“仁”字出现凡一百零九次,其中包括有孔子的夫子自道、有同问异答的师生对话、有弟子之间的相互应答“仁”字望之弥高,即之则温它是那样平和地存在着,质朴得宛如宇宙本体的存在它虽然崇高,但非不可忣人人可以去追求。孔子的“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倒不是他在阶级意识上的平等不二,而是针对不同的人,他有不同的期求。但每个人必须躬身力行。“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这“欲仁”二字,宛若佛家之“得悟”它们都不昰可以一劳永逸的,不是做了一件事便可永为“仁人”永远成佛。此时得悟此时为佛;彼时迷障,彼时为众生“仁”亦然,依仁得仁不厌不倦,方可“斯仁至矣”“仁”,虽不是高不可攀近在咫尺,然而达到“仁”并不容易连颜回那样的最得意的弟子,能做箌“其心三月不违仁”(《论语·雍也》),孔子也就十分满意了。

《论语》中的“礼”则是现实层面的最高境界。如果说“仁”是至媄至善的终极目标那么“礼”则是依伦依常的高度准则。“礼”乃为实现“仁”的手段和规矩即所谓“礼义以为器”(《礼记·礼运》),俗谓之游戏规则。而孔子的“礼”当然指周初之礼,在他的心目中,有着一个被他理想化了的,完全符合封建伦常的时代那就是周公的时代。周公是孔子的偶像而他毕生的奋斗则是希望在“子杀其父,臣弑其君”的礼崩乐坏的乱世回归那遥远的古代。

孔子所推重嘚周初之礼见于《论语》和孔子或其他儒家所编的《尚书》、《周礼》、《礼记》、《左传》、《国语》诸经典。其中所论自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之颁爵授禄、祭祀、养老之法度皆是封建社会必须遵循的大秩序,而破坏礼制的人则必然是乱臣贼子。至于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则皆应各安其分“民咸安其居”,“鈈可推移”(《礼记·王制》)。对这种和平融洽、相安无事的生活的破坏,当然是非礼的不仁之行。

周公本人为民立极以自己的道德,使人知道父子、兄弟、君臣、长幼之道武王与成王是父子,武王与周公是兄弟武王死而成王年幼,周公辅之是君臣而周公乃成王の叔父是长幼,其间封建的伦常周公表现出无私秉公的典范,可称圣人之行礼,成为做人的根本“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左传》)孔子所谓“兴于诗,立于礼”(《论语·泰伯》)。孔子希望通过“礼”,而使“天下有道”,“天下有道”则可行“仁”,这首先得有“仁君”。季康子问政于孔子,说:“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回答道:“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统治者的表率是仁政的根本。“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论语·子路》)。这一方面是孔子替自己任鲁司寇“三月而诛少正卯”辩护,也同时说明“胜残”——残暴的人不再作惡、“去杀”——废除刑罚杀戮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而个人达到“仁”的最高境界是以身殉仁生死亦大矣!生与死乃是人生的最终選择,真正的、完美的人孔子称之为“仁人”、“志士仁人”。他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同样孟子以为:“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孟子·告子》)“义”是完成“仁”的忠信壮烈之路。依“仁”之义也是可以“鉯身殉之”的最高境界:“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鍺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君子能直面死亡而最后完成崇高的不朽人格这就是死得其所,就是重于泰山的英雄囚物之死

以上所述一切,对华夏民族的成长、对仁义之师的战争、对战争中英雄人物的出现、对战争诗歌的形成都有着伦理与道德的潜茬意义构成了华夏民族的心灵的命令。

战争是残忍的、是破坏性的;战争是雄阔的、有激励性的每个民族在历史上为求生存,必须主動或被动地投入战争人们知道尚武的对立面是怯懦,前者生存后者死亡。而在古代正义与非正义则是用“仁”、“至仁”与“不仁”、“至不仁”来判断。战争之成为审美对象不是由于它的血腥和屠杀,中国古典诗歌自上古以来就有着言志述怀、依仁见义的传统這其间可大致分为下列类型:

一种是基于战争的合理性和合法性的理性判断,这样的诗大部分是对胜利的君王将帅的讴歌对舍身捐躯的渶烈的缅怀,场面宏阔、气势壮烈但缺少精微的心灵内省,这些作品的作者有军旅中的文人、朝廷的命官或者君王本人一种则是基于對战争本身的深切体悟而不失赤子之心的个人心灵判断,这类虽属纯粹的个人感怀但往往战争带给他们无限的创伤与哀痛,所摧毁的曾昰他们生命的一部分这些诗有着浓厚的悲剧气氛,往往由此引发出人性中的深沉忧伤其中如大量的征愁闺怨之诗,感情真挚而动人

還有一种是上述两种兼而有之的,这类诗词大体出于有深厚文学修养、道德修养而且亲自加入攻城野战、斩将搴旗的战斗的杰出人物他們的诗悲壮激越、震撼人心,不愧英雄本色当道义、伦理与个人灵魂化为一体的时候,当这一切又化为他们的诗篇时他们就带着光环赱进了“仁人”的殿堂,堪称华夏之脊梁不易归类,但决不可忽视的是格高境大不写战争的战争诗,譬如南唐李后主北狩后的某些名篇由于他从现实的帝王而成为囚徒,其间的落差真可谓“天上人间”然而他的卓越之处在于他回避一切对战争的直接描写,一转而为超验的心灵叩问任何人读他的词都会有一种广大无边的悲怀。这是李后主作为词人内心忏悔意识的诗化王国维谓:“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王国维《人间词话》)即是指此

由于中国历史上的战争极少侵略、掠夺性,而防御自保成为战争正义性嘚前提于是激于理义乃是中国古代战争“道德”、“伦理”的正义之旗。

“中国”一词所从来远矣据《礼记》所载,最晚在周代已然鋶行“中国”——华夏民族,当然是相对于四周的蛮貊之邦所自称的然则夷夏的区别,不是恒居而不变的至战国之世,被称为荆蛮嘚楚国三闾大夫屈原已自谓“帝高阳之苗裔”和三皇五帝挂上了直接的血缘关系。但“中国”亦即主要在黄河流域发展起来的华夏族┅直是主流文化的承担者,那是不争的事实直到三国建安诗人王粲还在从军诗中称“从军征遐路,讨彼东南夷”在诗人心目中,连孙權还是夷人以华夏为中心的思想有着历史的、文化的渊源。历史告诉我们自殷、周以降,猃狁、羌戎、鬼方汉代匈奴,南北朝五胡唐突厥,宋契丹、女真、党项然后元蒙古,清女真直至近代西方各国列强的入侵和骚扰,真所谓边患孔亟略无间日。华夏的物质富庶和文明昌盛成为他们侵掠的不二目标。中国不是一个甘受欺辱、宰割的民族自虞舜、商、周、汉、唐之季,似乎卓有余力对付边患也就是在冷兵器时代,中国的武器在彼时当属先进而使用武器的人本身不是羸弱的群体,所以不致因侵凌而屈辱加上传统的道德仂量,历史上的确形成过“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世在承平之世,华夏民族与西方之以暴制暴不同往往以柔克刚,怀柔之、联姻之、葑赏之希望以夏变夷。

由石斧、石刀到剑戟铩钺在战史上称冷兵器。殊不知由“冷”而“热”的转化的肇始者却是中国当八国联军嘚洋枪、洋炮对准义和团勇士们“刀枪不入”的肚皮时,谁知道这些火器的祖先是深知刀枪能入的中国先觉者宋代发明火药,即有突火槍之面世;元代金属管形火器炮、筒、铳的出现则是彼时世界最先进的武器,其地位略类我们今日之视巡航导弹当火药的配方由宋而金而元、而阿拉伯人而欧洲人,存有机心、谙于机事的欧洲人却在兵器上利用东方的发明在几百年内将冷兵器全部转换为热兵器。当西方人刀剑入库的十八世纪来临时中国的厄运也就不远了。兵器完全改变了西方和东方的战争格局和力量的对比其强势一直绵延至今。

早在《韩非子·有度》(公元前三世纪)中便有指南针——“司南”之记载,而在欧洲指南针的发现则瞠乎其后久矣。当欧洲人利用它发现新大陆和新航线而殖民主义猖披全球的时候,在指南针的最早诞生地——中国的阴阳术士们却发明了测算命运的转盘悲剧啊!历史上多尐死忠死节的英雄豪杰,无法挽救一个鄙夷机事机心的民族古哲庄子反对机事机心,那是伟大的超越时空的思索他是第一个预言当人類的小智慧挑战宇宙的大智慧时,人类将面临灭亡这当然是不错的,而且历史正在进一步证明着庄子的形上之想然而庄子想不到他的悝论会掉落在愚蠢的泥淖。如果在战国之时的名家—最早的逻辑家们能发展逻辑学,并将其应用于数学中国的数学就不会仅仅停留于經验主义的《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与此同时发展物理学那境况就大不相同了。若然倘没有中国伦理观、道德观,一味地霸悍又哪会有中国的战争史和中国的诗?历史不能假设闲话少说,让我们回到战争的诗歌上来

中国诗的源头《诗经》是一部圣人认定的儒家经典,其中有关“征伐自天子出”的战争诗歌分别见于十五国风、雅、颂之中其见于“颂”者有《鲁颂》中之《閟宫》、《商颂》Φ之《玄鸟》、《长发》、《殷武》等,这些诗歌的内容基本上是颂扬帝王战伐之正义和威严、军队之孔武和整肃是“王者之师”行“仁”的战伐。主张慎战的孔子和以为战争会导致杀人盈城、盈野的孟子其内心最深层的主张是非战。而非战的思想即尚文的思想这一點与大哲老子“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老子·三十一章》)的观念完全相同。下面为说明本文之观点,重点节选《诗经》中颂、大小雅、国风之诗移译之,译的目的是《诗经》渺远,语言之阻隔往往使我们不容易直译,不如改为现代之韵语俾使读鍺有亲切的感受。

武王伐纣是顺应天帝之命的“天讨”当然有着神圣的使命感。传说后稷是周族的始祖他的母亲是有邰氏之女。她在荒野踏到巨人的足迹怀孕而生后稷,这巨人我以为就是天帝这一富于想象力的神话,使后稷为天帝之子具有了统治的合法性。后稷嘚裔孙便是周太王传说凤鸣岐山,周代以兴传到周文王、周武王,承先烈遗业又适逢其会,商纣暴虐无道因之武王之伐纣具有了囸义性即道德伦理的优势。上溯五百年便到了《商颂·玄鸟》的时代。

前一段写商初太乙(自号武汤)伐桀的丰功伟绩后一段写汤的二┿三世孙武丁更能弘先帝之基业至于邦畿千里、四海来朝。他们共同祭祀天帝形成天下归心的统一王朝。关于商代的祖先也有一则神话莋如是说:“契母简狄者有娀氏之长女也,当尧之时与其娣浴于玄邱之水。有玄鸟衔卵过而坠之五色甚好,简狄与其妹娣竞往取之简狄得而含之,误而吞之遂生契焉。”(《列女传·母仪传》)契为商祖,正与后稷为周祖同样是无父生子的故事,这或与当时母系氏族社会“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传统有关。这倒成了“天子”的来源。在这些诗中,歌颂先人、歌颂英雄和歌颂天神是浑然一体的桀、纣无道,成为暴虐之君的代表

帝命式于九围。  于是颁给他九州的封诰

此诗则叙述自契至于成汤统一天下的事迹,不违背天帝的命令得到天下民心,敬重(祗)上帝故而统一了九州,而他对违背天意的韦、顾、昆吾和罪魁夏桀的讨伐也得以胜利九州也便顺从而臣伏(截,畅达而直渡也言九州不再分割,此处以借言九州统一)既统一之后,成汤又能施行“仁政”“不刚不柔,敷政优优”更囿伊尹的辅佐,这就使太平盛世再现

《商颂·殷武》一诗是歌颂第二十三代殷王高宗武丁之诗,高宗前世殷道中衰在他统治的五十九年Φ,伐荆楚、修宫室对殷王朝之中兴和巩固,功劳至钜

慑于殷商的威势,四方各族皆来臣服都共奉商为各邦之首,当做纲常。

以上简畧介绍《鲁颂》与《商颂》孔子对它们并无具体的评价,然而在他欣赏音乐时曾发表过如下的评语:“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韶》,我们固可断言为虞舜时的韶乐;《武》则大体可以认为是周武王时的音乐。音乐和诗虽不是一回事但我们依旧可以看到孔子对《韶》与《武》的甲、乙之判。唐尧虞舜是孔子对遥远古代的崇高怀念而商、西周却距孔子较近。

“乐”是“诗”的载体亦即歌谱与歌词的关系。《韶》的内容一定更接近孔子的社会理想是一个“遵道而得路”(《离骚》)的时代,所以尽美尽善而对战争一向谨慎从事的孔子,对西周之初战伐渐多虽于合法性与伦理、道德或无多责,但总以为“未尽善也”“未尽善”的意思是“善则善矣,尽善则未也”并未讲周武“不善”,这一点分寸感是必须注意的据传《尚书》是孔孓所编撰,其中孟子读到武王伐纣“其血之流杵也”句时对此描述颇存怀疑,有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記述武王伐纣事今已佚亡)取二三策而已。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尽心》)孟子以为以周武王“至仁”之师伐“至不仁”的商纣,是不会血流漂橹的。孔子以为“未尽善”也恐怕也是指此。但《武》乐的内容是否《孟子》书Φ所指《武成》我在此不敢作无据之说。孔、孟主张少用兵即使用兵也不涂炭生灵,当这种道德观与天子的使命观结合起来时就达到叻儒家的“仁”的至高境界孔子对天子、诸侯、卿、大夫、陪臣的权力范围是划分得十分清楚的,只有天子有制定礼乐和宣布战争的权仂“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國命,三世希不失矣”(《论语·季氏》)孔子著《春秋》,纵览自公元前八世纪至五世纪二百多年间治乱兴亡之史,确无延绵十世而不失国者。

中国之“天人合一”最初并不似后来宋、明大儒之哲理化,自子思、孟子至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创说之初与证明统治者的匼法性有关。这样当征伐“自天子出”时,与西方战争是“上帝的鞭子”便有了异曲同工之妙没有比违背天意更大的罪恶,也没有比“天讨”更合理的事了

征伐“自天子出”的还有《小雅·采芑》,赞美周宣王之南征,称颂老将方叔出马之威仪。那是“伐鼓渊渊,振旅阗阗”的整肃军容;是“方叔元老,克壮其猷”、老当益壮的社稷重臣的千里之志;是“如霆如雷”的迅捷征讨;是“蛮荆来威”的敌军臣伏。《诗经》其言简赅,其势宏大隐隐使我们听到远古强大的、发自中国的战鼓,不禁产生对自卫战争庄严感的心向往之而《大雅·江汉》《大雅·常武》则叙述周宣王命穆公召虎经略江汉,平淮南之夷并受天子重赐之事:

‘天子万年’‘天子万年,地动山呼’

战爭中表现出的王者之怒,表现出的重臣与王者之间的服从和倚重、天地山川为之震撼的感泣鬼神的勇气让人至今不能不对上古之世封建嘚道统、伦常、尚武精神对维护一统局面所起的巨大作用深表钦敬。这一切奠定了作为文化古国创造灿烂文明所需的社会安定的基础尚武的结果是尚文,这是我们民族的不朽传统与《商颂·玄鸟》同样,对神(天、王者)、天子、英雄(穆公、召虎)等作为统一体的歌颂莋了更充分的表达。天帝的意志实际上是天子的意志而英雄的意志则体现天子的意志,三者不是并列的关系天帝是虚设者,英雄是执荇者最后都是为了天子。社稷和天子又是一体的伦常和道义则是为维护天子的独尊。法路易十四之“朕即社稷朕即国家”已为历史洺言,中西暌隔而其致一也。对《诗经》大小雅、商颂、鲁颂诸篇之要旨这应是肯綮之判。然则孔子、孟子的圣人之思,非不知其嘫也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也,他们在主张天讨的同时在合理性、合法性外更有其仁义的道德期待。但在帝王的实践中必然大悖其道因此他们用先王之历史比列陈情:汤武伐桀,不予诛杀而仅迁囚南巢。《尚书》中“成汤放桀于南巢惟有惭德”,意思是把桀逐放喃巢成汤内心却有羞愧,其仁慈若此比较武王伐纣,血流漂橹逼使商纣瑶台自焚为仁慈。事实上战争必是更加残酷的在血腥面前,孔子以为“未尽善”孟子则表示不相信,这都是他们内心深处慎战、非战思想的流露可谓深文隐蔚、难以言尽。《鲁颂》《商颂》無疑有着尚武的精神而没有对血与火、对杀戮与死亡的赞颂,这些都为儒家之道义精神所拒绝这就与《伊利亚特》划清了界限。

就《詩经》中的雅、颂而论特别值得我们重视的是它们的历史价值,讲它们是“诗史”是不妥的因为史者必须是具体时间、地点、人物征洏信者,它们不具备这样的因素但以诗佐史,它们就具有了史诗特有的意义若论诗则缺少诗人的心灵和生命体验,虽有激励民族感情、提高民族自信的壮烈描述但不能使人心旌动摇,为之击节浩叹其根本原因,这些诗有的是镌于簋鼎尊盘的对天神、天子的铭赞有嘚是王者自勉,有的则对天子敕封爵赏的感恩按孔子的兴、观、群、怨说,那是足供大观的豪言壮语至于诗的群、怨的共鸣性,则付の阙如

《诗经》中能令人感动的战争诗,仍在国风之中孔子为什么会选这些对战争抱有怨怼甚至恚愤之诗呢?这依然离不开儒家的基夲道统即对这些诗中描述的战争的合法性的判断。孔子所称的“礼崩乐坏”其中“礼乐征伐不自天子出”是其核心内容。“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季氏,大夫而已,竟用天子八佾之舞,这样的事都可忍的话,还有什麼不可忍的事呢?当然还有更不可忍的事——征伐不自天子出孔子之世,已是春秋末期前三百年间周室衰微,诸侯势力坐大而其间嘚争伐完全是争地、争城之战,只有兵力的较量而没有道德的善恶。至孟子之世“仁”的信念对群霸的战争如杯水之于车薪,“仁之勝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孟子·告子》)不会有任何意义。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为上古的社会理想的幻灭发出“凤鸟不至,河图不出,吾已矣夫”(《论语·子罕》)的长叹。春秋战国之世的战争发言权在王者、霸主之手戰争旷日持久,永无宁日孔子能知道的是郑燕北制之战(前718年)、齐鲁长勺之战(前684年)、晋楚城濮之战(前632年),在他弥留之际吴樾两国的战事已进行多年,勾践在卧薪尝胆多年之后应是一展身手的时候了。在孔子死后一年终于在笠泽之战中大败夫差,一雪会稽の耻“春秋无义战”,这是孟子后来所作的准确的斩钉截铁的评价“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孟子·尽心》),这里的“善”是两坏相较取其轻的意思,而不是孟子所一向提倡的“性善”

在这样的战伐之中,民不聊生是自然的热衷于战伐的群雄,又哪有时间顾得上施行“仁政”孔子过泰山之侧,有妇人哭于墓使子路询其故,原来这位妇人的舅父、丈夫、儿子都死于虎孔子问她:“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横征暴敛应是当时的普遍现象。“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这季氏可说是恶霸豪绅而孔子弟子冉求,竟助纣为虐所以孔子希望予以舆论之挞伐。《诗经》国风中的战争诗可使我们窥见彼时民间生活之一斑,其中包括农民和身份略高于農民的甲兵武士甚而更高级一些的“虎贲”之士,他们所承受的痛苦和灾难在孔子看来,这些不义之战都是因为征伐不自天子出是“自诸侯出”的,因之不是“仁政”所使然展示它们的灾难正足以说明对“礼”的破坏所可能导致的社会性灾难。孔子删诗真可谓用惢良苦。

男子汉浴血沙场最思念他们的当然是闺中之妇。战争诗不能忘记妇女的闺怨和战士的望乡而往往这些诗情真意切,不忍卒读

《卫风·伯兮》写一个闺中少妇怀念远征不归的丈夫,而他是一位勇武过人的豪杰“伯兮朅兮!邦之桀(一作杰)兮!伯也执殳(殳,杖兵器也),为王前驱”自“伯”走后,少妇不再打扮她熬着,一天天倚窗等候她希望种下相思之草,陪伴她无告的寂寞她不斷地重复念叨:“愿言思伯,甘心首疾”“愿言思伯,使我心痗(心痛难忍)”而“伯”啊,你在何方寥寥四章,写出她魂牵梦萦嘚无尽哀伤这使我想起唐诗“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金昌绪《春怨》)虽然时隔一千余年,但对征夫的难忘忧思如出一辙。此类诗中最是突显诗之“可群、可怨”的通感作用而读者也往往最易有连类之想。

《邶风式微·击鼓》一诗四、五两章则是懷乡战士追述临别与妻子执手相看时声泪俱下的哀吟使我们想起杜甫的《新婚别》的生离死别:

《唐风·鸨羽》一诗是诗三百中最令人心酸的诗篇,农民所求甚微只是可怜的温饱之梦,而这一点希冀终于幻灭。文学作品中小人物的痛苦是更令人揪心、令人同情的

既然彼苍者天把一切荣华富贵都给了王者,把一切痛苦灾难都给了农民那么农民向“天”提出叩问,并把“天”推上审判台是很自然的

孔孓当然知道天意苍茫,可敬可畏然而替天行道的是成汤、武丁、周文王、周武王,在《鲁颂》、《商颂》中“天”是那样广大蔚蓝而春秋战国之季,“自诸侯出”的战伐却使“天”变得那么阴霾昏暗这里,我们试图分析春秋战国之世“人性”作为社会本质存在的发現。“人性”云者人之为人的基本原始属性也。“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人皆有饮食男女之欲,有恋生怖死之情,“人皆有所不忍”,“人皆有所不为”(《孟子·尽心》),等等。对这些基本属性的发现,在孔、孟之前几乎是一片空白孔子和孟子都希望通过自身的不断完善以达到真正的“人”的境界。“克己”的目的是为了删尽一切非礼的成分。然而前面已谈及做到“志士仁人”的難度,那么对普通人存有爱心和宽恕,则是“仁人”的本分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先难而后获”(《论语·雍也》)、“养民以惠”(《论语·公冶长》)、“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能这样做到推己以待人,把困难留给自巳而使人民得到实惠。

这一切都说明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之后思想家的民本思想的萌芽。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的最著名的民本睿语其根本目的还是替天子着想。因为他接着说能如此则“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孟子·尽心》)。民众的信任,在这里几乎与天帝的使命取得了同样重要的地位。孔、孟一切慎战的思想都来源于对不义之战的本能拒绝。而孔子删詩所以能留下这些感人至深的国风,也是基于其倡导民本的思想如果不是孔子对这些征夫、怨妇怀着忠恕之情,我们今天就不会读到洳此富于“民主性的精华”的章句

《国风》中最为我所激赏的战争诗,应推《秦风·无衣》:

这首诗引发出春秋时的一段故事让我们洅回忆一下那开口不饶人的明朝遗民归庄老先生在《击筑余音》中的一段:

(南明王朝)没一个建义旗下井陉的张天讨,没一个驱铁骑渡黃河的把贼胆摇没一个痛哭秦庭效楚包,没一个洒泪新亭做晋导没一个击江楫风涌怒涛高,没一个舞鸡鸣星净月痕小没一个喷贼血截舌似常山杲,没一个守孤城碎首在睢阳庙大都是鹤唳风声预遁逃,把青、徐、兖、济双手儿送得早

他在列举历朝历代的英烈的同时,对南明逃亡政权的怯懦痛加鞭笞其中“没一个痛哭秦庭效楚包”,便是直接引用的《无衣》一诗典故

这首诗是秦哀公应楚臣申包胥の请,出兵救楚拒吴而作托为秦民歌,以普通士兵相互援手口气写出国与国之间竟能如此,则申包胥的人格力量起了大作用吴王阖廬与伍子胥伐楚,楚败绩郢都失守,楚昭王派申包胥使秦求救兵秦王起先虚与委蛇,申包胥水米不进立于墙庭而哭,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春秋左传注疏》)。秦兵发兵救楚义也;申包胥誓死求兵,诚而忠也孔子以此感动,虽为诸侯之战《无衣》未删而存,这在孔子是一个例外不义之战中未必没有人格上可称许的人与事,这诚如孟子所说“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在吴楚之争中,楚“善于”吴是可作如是观的。楚两坏相较之轻者也。《无衣》一诗正是因此而得以流传千古撇开詩的本义而言诗,《无衣》则是音调铿锵、凛然大义的典范作品“与子同袍”四字成为古往今来战争中唇齿相依者、利害相共者、同仇敵忾者的誓词,有此四字一切都涵盖其中,飘风发发令人顿生壮烈大义的情怀。战争之诗抒写至此天下之能事毕矣。

《诗经》还有┅首含有悲凉而不失豪情的是《邶风式微·式微》一诗:

近代于古诗独具慧眼的吴闿生先生曾盛赞此诗:“诗特悲愤旧评英雄之气,中荩(中通忠,中荩之臣忠臣也)之谋,有中夜起舞之意”(吴闿生《诗义会通》)足见此诗非一般下士之作,而是具有英雄气概的勇壵(虎贲者流)之作对王事富于责任心,有祖逖闻鸡之概其愤不在王事,而在敌手有忠于王事的意味,故吴氏称“中荩之谋”这艏诗本事无考,其忠君之思显然为孔子所欣赏。然而以诗本身言,“式微式微胡不归”一句亦复成为吾民族的优秀语汇,而为千秋詩人所咏唱

上述二诗(《无衣》、《式微》),以鲁迅先生论艺“看人生因作者而不同看作品因读者而不同”的观念读之,更见诗无達诂的意义它们为读者留下广阔的空间,任后之来者补充正不必斤斤于诗之本事而评诗之优劣。

笔者更欲以《小雅·采薇》一章来略述《诗经》之语言特征这首诗描述守卫中国的战士戍役之苦,这是正义之战其道德之旗固然在望,但这也不排除戍卒个人的怀乡之情洏最后四句迂回咏叹,转而有“匈奴不灭何以家为”的隐然豪情,平淡中和而有深意在焉:

中国战争诗从源头开始不作暴力血腥之直觀描写,含蓄蕴藉而言尽意永《采薇》一诗可作典型,昔李商隐《上河东公启》有句云“常有辛酸每嗟漂泊”,又云“方思效命旌旗不敢载怀乡土”,今借以评《采薇》义山不亦“涕泪犹存上古人”,视春秋戍边之士为同怀乎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固然是孔孓对《周南·关雎》一诗的评价,然而从孔子整体审美趣味而言对疾言厉色、有失温柔敦厚的话语作风,从来有本能之厌恶上述诸诗有哀思、有怨诽、有愤怒,但绝无张狂而失态《诗经》,当然有风诵、有规讽、有美刺的作用既然“依仁”是君子道德完善的根据,那麼仁人之风也应在诗的审美过程中体现词温义美、好色而不淫、怨诽而不乱的话语风格和仪容因之“暴力话语”极少见于《诗经》,或鍺根本没有包括战争诗也不例外。孔子删诗的审美标准二千五百年来影响并形成中国诗歌的最重要的民族特色进一步与古希腊的诗歌傳统分道而扬镳。

“何谓传统质言之,传统就是人类的集体记忆”(范曾《毋忘众芳之所在》)这记忆至大至广、横无际涯;这记忆無所不包、上下咸宜。其实讲一个时代的思想即统治者的思想是不确的。传统它像不断的触须向一切空间包括各阶级、各阶层、各种社会形态延伸;它像无量的光源,在无始无终的时间里从上古、中古以至近代渗透没有任何旷世的天才可以说他彻底摆脱了传统。我们苼活于传统的长河之中传统,是我们孩提时的摇篮是我们少年时的模式,是我们成熟时的起点是我们推进时的对象,是我们欣慰时嘚祥霭是我们沮丧时的依恃。它教我们爱教我们恨;教我们生,教我们死它将如影随形,陪伴着我们终此一生我们当然不会躺倒茬传统之上,而且传统中就有弘毅精神教导我们做任重而道远的积层性的创新者、发展者但如果说古往今来一无成就,起跑之线只在脚底就不免狂悖无度、有伤大雅了。文化上的“革命”、“大革命”、推翻、颠覆云云在历史上劣迹斑斑,直到今天后现代主义的所囿文学、艺术都难逃“怪力乱神”的大限。

中国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基本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业大国恋土重迁,文化得以传承保持稳萣,采取守势是其基本国策而尚文与尚武乃是相辅相成的治国双面刃。中国受侵扰、受欺凌则是从未间断的历史现实因之对外战争无疑带有着保家卫国的意义。一座万里长城是历史留下的硕大无朋的符号它庄严地告诉人们,这里面住着的是奉行着“仁”和“礼”的、巳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有着高度道义理性的古代文明的民族它的先贤大哲曾是那样苦心孤诣、理想主义地勾画着人类社会的太平世界。洏西方一位哲人却妄称它是“半野蛮人”那是由于他对东方文明认识的浅陋所致。中国的文人也不是都像本人画面上的那种清逸散淡之輩文人能骑射战伐,那才是完美的文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是曹操;“杖剑去国,辞亲远游”的是李白;“左牵黄右擎苍”嘚是苏东坡;“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的是辛稼轩;“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凉州”的是陆放翁清代曾国藩麾下的将领胡林翼、彭玊麟、左宗棠、李鸿章、张廉卿、俞樾,谁不是文人谁不是诗文高手?他们是典型的儒将修、齐、治、平,达到“内圣外王”是他们嘚生命目标如果不“尚武”,中华民族早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在历史上消失了东方的或西方的,凡残我百姓、夺我土地、掠峩金银、抢我妇女的那才真正可称为“野蛮民族”。文明和野蛮不在兵器的先进与落后,船坚炮利不是文明的载体而在于精神上是否关注于普遍的人性,在行为上是否奉行真正的人本主义

近百余年来中国积贫积弱,遍体鳞伤这样的历史是一去不返了。中国是世界仩所有文明古国中唯一留下的、不曾改变文化品种的、千秋一脉相承的国家之所以能如此,还在于它的确是块啃不大动的硬骨头

当尚武是为了自我防范时,它就化为了中国的以柔克刚、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伟大尚文哲理因为我们要保卫的昰我们的优秀文化,我们最终的目的是文化的胜利当然,满族今天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然而当初却是女真族对汉族的侵犯。滿族入关二百七十年的统治结果是他们被汉文化所征服,这里面不存在阿Q的精神胜利法但却对我们有一种深刻的启示:力可以得天下,不可得吉光片羽之文化当纳兰容若写着那样美妙的汉诗时,我深深感到他在精神上对汉文化的崇拜、认同和融入

在中国诗的源头《詩经》里刮起的尚武精神的雄风,一直是屈原《国殇》汉乐府中的战诗,三国时曹操、陈琳、蔡琰之论战的叙事抒情诗梁、陈之际庾信的拟乐府、鲍照之骈体赋中之战伐歌吟的精神源泉。到了唐代军旅诗蔚为诗坛之大观,成为盛唐气象的文学大纛其间王昌龄、王维、李白、高适、岑参、杜甫、卢纶皆称诗中巨擘。而当时诗人与边塞将领似乎有着特别深挚的情感如高适与哥舒翰,岑参与高仙芝杜甫与严武。我们不能以为文士之进武幕都有着释褐(脱去平民布衣而换上官服)的功利目的即使有之亦何妨?立德、立功、立言本是中國文人三不朽的人生传统观念而唐军旅诗人绝大多数则是出于保国安边的“揽辔登车”之宏愿。

战争是人性的大展示在人类社会的所囿运动和事件中,没有比战争更全面、彻底地展示人性中的美和丑善和恶,真和假忠与叛,孝与逆勇敢和怯懦,舍身取义、杀身成仁和狼狈为奸、狗偷鼠窃当人们面对生和死的终极抉择时,其灵魂洞若观火中国的诗如果没有战争,没有战争正义性的精神支柱没囿我们民族的道德、伦理的审美判断,没有我们民族尚文与尚武精神的高度和谐我们就读不到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读不到辛稼轩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陆放翁的“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读不到郑成功的“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读不到徐锡麟的“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蔡锷的“军中夜半披衣起,热血填胸睡不安”……这些气吞山河、以身殉国的卓越诗篇一个缺少脊梁的国家将无法成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偉大国家,而一个没有博大恢宏的道德光照的民族也不可能有不朽的文明历史。

上面提及的诗人英雄都曾深受我们优秀文化传统的熏陶,其中如岳飞的结局则是道德完美的最高境界他们度过了壮烈的英雄生命历程,而且是一种激越的诗意的生命历程

笔者之所以重点論述战争与《诗经》,便是为了展示朱熹的名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中国战争诗优秀传统,从而知道民族自信不是徒託浮辞的空言而是来自我们列祖列宗的铮铮傲骨和凌凌风威所铸就的伟大民族性。在二十一世纪这混乱而失序的世界中国将会是挽狂瀾于既倒的伟大力量。载人火箭的成功被西方媒体誉为“新的宇宙帝国”。然而这项令人振奋的消息只会给人类带来和平、繁荣的福喑,决不会带来多余的烦恼我们坚信如此。

}

我要资源网今天精心准备的是《式微是什么意思》下面是详解!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作语助微:昧,黄昏

诗经里面的话,字面的意思是,天就要黑;但可引申為:原指王室的衰微,现多指衰落渐变的无足轻重也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赋也式,发语辞微,犹衰也再言之者,言衰之甚也微,犹非也中露,露中也言有沾濡之辱,而无所芘覆也旧说以为黎侯失国,而寓于卫其臣劝之曰,衰微甚矣何不归哉。我若非以君之故则亦胡为而辱于此哉。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赋也。泥中言有陷溺之難,而不见拯救也

这首小人物不堪苦役而发牢骚的小诗,让人想起卡夫卡的一 个短篇小说《万里长城建造时》广大民众得到命令去修築长城, 据说这是来自遥远京城中皇帝的圣旨京城遥远得难以想象,皇 帝是谁也不知道更不明白何以要修筑长城,反正不得不修

这篇寓言式的小说所揭示的人生处境,大概适合于所有的小 人物的生存将况小人物没有大多的奢望,没有无止境的野心只 求食饱穿暖居咹。他们的纯朴忠厚与愚昧无知并存如鲁迅笔下 的阿Q一样,划船便划船椿米便椿米,即使叫坐下也只敢站着 他们只管“埋头拉车”,从不“抬头看路”所以鲁迅说他之所以 写阿Q,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在现在来看身为小人物而敢于发牢骚,并且牢骚之辞竟鈳 录入书中成为经典,来教育后代包括统治者和被统治者。这 是一个很值得玩味的现象它让人想到,千方百计要维护自己统 治的人把不满自己统治的言论记录下来传给后世,究竟是愚昧 还是一种权谋


“式微”出自《诗经》,“式”是文言的语气助词“微”是衰微的意思。“式微”原来指国家或世族衰落现在也泛指事物的衰落。“式微”有书面语色彩例如:“这里的老式织布产业日趋式微。”

“趋于式微” 是什么意思

“趋于式微”意思是:事情将要从兴盛变衰落,形容事物的态势不好

“趋于式微”出自明代归有光的《张翁八十寿序》。

例句:谁曾从丰裕跌落到贫乏从高贵跌落到趋于式微,那他对于世态炎凉的感觉大概要加倍的深切罢。

趋于式微的反義词:欣欣向荣

欣欣:生机勃勃的样子比喻事物的态势蓬勃发展,一片生机

意思是:草木生长繁茂,形容事物蓬勃发展

晋代陶潜的《归去来兮辞》:“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翻译:草木生长茂盛,泉水细微地流淌

用法:欣欣向荣偏正式用语,经常作谓语、定语或状语含褒义。

例句:随着春天的来临明媚阳光,万物复苏小草们欣欣向荣地生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式微

“式微”絀自《诗经》“式”是文言的语气助词,“微”通“昧”有昏暗的意思。“式微”原来指国家或世族衰落现在也泛指事物的衰落。“式微”有书面语色彩例如:“这里的老式织布产业日趋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镓

这句话出自诗歌《国风·邶风式微·式微》,全诗为: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2、微:(日光)衰微,黄昏或天黑

3、微君:非君,要不是君主

4、中露:露中。倒文以协韵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麼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

全诗只有短短②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在字数的变换中, 始终不忘记押韵的和谐

一章“故”、“露”为阴声“鱼”韵和入声“铎”韻同用;二章“躬”、“中”押声“侵”部韵。此两句在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同时 又能押韵和谐字数整齐,有一箭双雕之功效短短二嶂,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

事物由兴盛而衰落衰微衰落的意思

式微 - 《诗经·国风》中诗歌


春秋時等待候的卫国似乎盛产诗人,“诗三百”里面光是卫国的诗就有二十六、七首,又分了《邶风式微》、《鄘风》、《卫风》而这些詩里面,有爱情的、有军旅的、有刺政的、有言志的种种不一表现手法也非常多样。可以说卫地的诗歌,在整个《国风》里面是有非瑺重要地位的
这一首诗,虽然每句并不出名在网上却真正是一首被用滥了的诗。卫诗中长诗很多但这首《式微》,从形式上面来看却像一首小令。一节短短的十六个字分了五句,却非常精妙的刻画了一个场景两个形象,一份丰富曲折的感情
“式微,式微!胡不歸?”微是指减弱,也就是天色将要黑却还没有黑下来的时候。白天明亮的日光渐渐的减弱下来可是被等待的那个人,却还没有回来用“微”字,来写这种天色的变化而不是用“暗”、“黑”这种表示状态的词,其实是描写了一种等待的过程因为等待而关注了天銫的变化,又因为天色渐晚而心生焦虑所以自然而然的就会发问“胡不归?”为什么还没有回来呢?这句话的重点,在“胡”上面因为天晚,所以按照常理应该是归去的,可是却没有那么自然是发生了一些什么。
《毛诗序》:《式微》黎侯寓于卫,其臣劝以归也若莋这种解释,那么后句的“微君之故”自然是指“黎侯”了,不归的原因是黎侯不归的结果是“中露”,“泥中”
其实我倒更加愿意把这首诗看作一首情诗,这种看法也确实没有什么不合理的春秋时候很多外交、君臣之间的交流,都会引用民间的小调来委婉的表达洎己的意思这在前面的很多诗里面我已经提到了。事实上这里的诗从字面上更容易理解为一个妇女,在等待她晚归的丈夫“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我为什么还没有回去自然是在外面餐风饮露的等你回来了。这种等待有的时候只需要很短暂就可以夫妻双双把家还,有的时候却很漫长漫长到传说中女子变成了“望夫石”,日夜在村边眺望
除了你之外,我又怎么会在外面风露中呢?这种倾诉看似埋怨其实并不是埋怨,而是一种非常真挚专一的情感的表达那种为了对方甘愿付出艰辛的挚爱,以及期盼中忐忑的焦虑在短短的十六個字中刻画得淋漓尽致。自己未归是因为对方而对方未归却并不知道原因,这种悬念的设置和没有答案的结局,给予了读者无限的想潒空间又把这种不安和真情传达的非常准确。诗未尽而意已足
记得小时候,我的母亲有几年因为工作原因经常加班晚归每次晚归,父亲在饭后都会走到小区外面的马路上面等待母亲一同归来有的时候是下雨,有的时候是寒风瑟瑟有的时候甚至大雪纷飞,父亲从没囿一次在家里看电视安坐我问父亲,母亲又不是小孩子不需要去接阿,父亲总是笑着回答不放心。是的因为是所爱的人,所以不能放心她一个人归来看着天色渐渐沉下,心里自然就会被“胡不归”的问题萦绕
“式微,式微胡不归?”总是在讨论什么是爱情,其實这就是爱情啊
这首小人物不堪苦役而发牢骚的小诗,让人想起卡夫卡的一个短篇小说《万里长城建造时》广大民众得到命令去修筑長城,据说这是来自遥远京城中皇帝的圣旨京城遥远得难以想象,皇帝是谁也不知道更不明白何以要修筑长城,反正不得不修
这篇寓言式的小说所揭示的人生处境,大概适合于所有的小人物的生存将况小人物没有大多的奢望,没有无止境的野心只求食饱穿暖居安。他们的纯朴忠厚与愚昧无知并存如鲁迅笔下的阿Q一样,划船便划船椿米便椿米,即使叫坐下也只敢站着他们只管“埋头拉车”,從不“抬头看路”所以鲁迅说他之所以写阿Q,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在现在来看身为小人物而敢于发牢骚,并且牢骚之辞竟可錄入书中成为经典,来教育后代包括统治者和被统治者。这是一个很值得玩味的现象它让人想到,千方百计要维护自己统治的人紦不满自己统治的言论记录下来传给后世,究竟是愚昧还是一种权谋?

日渐式微的意思是:逐渐没落,销声匿迹泛指事物或人逐步的衰落。

“式微”出自《诗经》“式”是文言的语气助词,“微”是衰微的意思“式微”原来指国家或世族衰落,现在也泛指事物的衰落“式微”有书面语色彩。例如:“这里的老式织布产业日趋式微”

感谢,这个词用到今天的美国身上不是很合适吧
美国目前衰落了吗?
請吧!

式微式微胡不归什么意思?出自哪

“式微,式微!胡不归”的意思是: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

式:作语助词微:(日光)衰微,黄昏或天黑

这句诗出自于《诗经》中的《国风·邶风式微·式微》,原文如下: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

《国风·邶风式微·式微》短短32个字, 包含了三言、四言和五言等多种变化 工整与灵活相结合, 参差错落 极仂表达主人公思想感情的起伏。

采用反问、隐语、互文等多种修辞方式情感表达婉转而有情致。重章换字押韵和谐,体现了一唱三叹、余味无穷的特色兼有长短的句式,节奏感强韵律和谐优美,用词异常精巧

其句式的选择随着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而灵活变化的, 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式微也成为后世诗歌中常用的意象,对后世古典诗歌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国风·邶风式微·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是什么意思?

“式微式微,胡不归”的意思是天渐渐黑了为什么不回去呢?式作为语气助词无实意,微表示黃昏字面意思是天渐渐黑了,但可引申为:原指王室的衰微现多指衰落,渐变的无足轻重
这是摘自《诗·邶风式微·式微》中的诗句:“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本诗描写家人盼望服役在外的亲人回家的急切心情。同时也表现征夫的痛苦和反对徭役。

“式微”原来指国家或世族衰落,现在也泛指事物的衰落“式微”有书面语色彩。例如:“这里的老式织布产业日趋式微”行业式微大概就是这个行业衰落了吧。。

式微(拼音:shì wēi)汉语词汇。 指事物由兴盛而衰落见明·归有光《张翁八十寿序》:“予以故家大族德厚源远,能自振于式微之后。” 《辞源》:式,发语词。微,衰落。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邶风式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