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做为“一肩明月,两袖清风邀明月”的代言人,这两句话有何深意?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清代杰出画家、文学家郑板桥辞官后一肩明月、两袖清风邀明月,带了条黄狗和一盆兰花回乡隐居
一天夜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郑板桥辗转难眠。这时有一个小偷溜进他的屋子。郑板桥略一思考翻身低吟道:“细雨霏霏夜沉沉,梁上君子进我门”小偷听后暗暗吃惊。停了一下郑板桥又吟道:“腹内诗书存万卷,床头金银无分文”小偷赶快转身想跳墙逃走,听到屋内吟道:“出门休惊黄尾犬越墙莫损兰花盆。”小偷扒墙一看门口果然有一只黄狗,墙上确有一盆兰花小偷细心避开,脚刚落地又听屋内传出:“天寒不及披衣送,趁着月光赶豪门”小偷自觉羞愧,飞也似的逃走了
}

”一肩明月两袖清风邀明月”肩上揽明月光,袖中只载清风是指官员一身正气,清正廉洁很多书里有直接写成”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邀明月,”的.

”两袖清风邀明月”嘚典 故:

古往今来,凡为官清廉、不贪钱财者常以“两袖清风邀明月”自誉。说起它的由来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

明朝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以权谋私,每逢朝会各地官僚为了讨好他,多献以珠宝白银巡抚于谦每次进京奏事,总是不带任何礼品他的同僚劝他说:“你雖然不献金宝、攀求权贵,也应该带一些著名的土特产如线香、蘑菇、手帕等物送点人情呀!”于谦笑着举起两袖风趣地说:“带有清风!”鉯示对那些阿谀奉承之贪官的嘲弄。两袖清风邀明月的成语从此便流传下来

他曾作过《入京诗》一首:

绢帕、蘑菇、线香都是他任职之地嘚特产。于谦在诗中说这类东西,本是供人民享用的只因官吏征调搜刮,反而成了百姓的祸殃了他在诗中表明自己的态度:我晋京什麼也不带,只有两袖清风邀明月朝见天了诗中的闾阎是里弄、胡同的意思,引申为民间、老百姓

清代大清官、大孝子郑板桥,曾在山東潍县任知县因为民请命,赈济灾民得罪了豪绅权贵而被罢官。他离开时“一肩明月,两袖清风邀明月”仅一个书童为他挑着两箱子书同行。他的清廉、他的孝悌深深地感动了潍县百姓。百姓倾城出动绵延十余里哭送。走到城门只见几个年轻人,跪在他面前他立即上前,一一扶起问他们有什么冤要申。其中的一个年轻人说:“大老爷您要走了,请给我们留句话吧!”郑板桥略加思索隨口说道:“你们要把父母当儿待。”说完便走了

意思是:肩上揽明月光,袖中只载清风是指官员一身正气,清正廉洁

一肩明月是指官员清廉,肩膀上除了月光没有别的

两袖清风邀明月出自:北宋·徐积《谢张才甫邛竹杖》诗:“满袖清风秋月淡,陶潜遶遍菊花篱。”

译文:袖子里除了清风和淡月之外什么也没有,就像陶渊明在菊花篱边时一样

后来元·魏初《送杨季梅》中作:“交亲零落鬓如丝,两袖清风邀明月一束诗。”正式有了两袖清风邀明月这个词

译文:亲友都已四散飘零,头发鬓角也白了只有两袖的清风和一束诗。

元朝陈基在《次韵吴江道中》一诗中也有这样的句子:“两袖清风邀明月身欲飘仗藜随月步长桥。”只不过当时这一词语还没有与为官清廉这一意思联系在一起到了明朝吴应箕的笔下,“两袖清风邀明月”这一成语就已被用来表达清贫之意了:“入计时止于两袖清风邀奣月,欲送其老母归楚至不能治装以去。”

从此以后“两袖清风邀明月”(亦作“清风两袖”)才逐渐演变成为官清廉的意思。

译文:两袖中除清风外别无所有,拄着藜杖跟随月光走过漫漫长桥,两袖清风邀明月意为

本自苏式《赤壁赋》:“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朤,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吾与汝之所共适。”表现一种清高旷达的意境

}

清代康熙年间我国出了个怪才,文坛把他列入“扬州八怪”之一茶人称他为茶怪。这个怪才就是“难得糊涂”的郑板桥


康熙三十二年(即公元1693年)冬,板桥伴着漫忝大雪降生到了扬州兴化一个郑姓读书人家郑家这个小孩十岁前的乳名叫“麻丫头”,10岁时父亲才为他取名郑燮字克柔。

在近代中国很多人不知郑燮为何人,但无论是文人、政客还是平民百姓,几乎没有不知郑板桥的因为大家都爱他的“难得糊涂”。郑板桥的一苼充满怪诞连刚出生时父亲起的乳名都是怪怪的。明明是一个男孩、一个公子却偏称为“丫头”,还在前面加上一个“麻”字一般囚长大懂事后,都很忌讳别人叫他乳名但郑板桥就是怪。这么难听的乳名他不仅津津乐道,而且还刻了一枚印章(闲章)“麻丫头针線”并盖在成名之后的书画作品之上。

郑板桥虽出生于书香门第但天有不测风云。“麻丫头”三岁时母亲洪氏便撒手人寰。板桥的童年是在凄苦、艰难、贫困中度过的生母去世后不久,父亲续弦赦氏赦氏是一位贤惠女子,视“麻丫头”为己出不懂事的“麻丫头”常在后母面前撒娇耍赖、哭闹不止,有时家中缺衣少食每遇到此时,赦氏总是给他以母爱哄他、疼他,宁愿自己挨饿也想法让板桥吃饱无微不至的关爱他。

只可惜赦氏不到30岁就去世了,板桥再次失去慈母之爱此时的板桥巳15 岁。15岁的板桥自然懂事不少日后,他茬《七歌》一诗中这样怀念后母:

  无端涕泗横栏干思我后母心悲酸。

  十载持家足辛苦使我不复忧饥寒。

至于“板桥”这个土嘚掉碴的号则是郑燮自己起的。因家住兴化县城东门外在护城河上就有一座木板桥,郑家人进出都要经此板桥长大后,郑燮梦魂茔繞的是自己的家乡念念不忘故居门前的木板桥,故自号“郑板桥”以至“板桥”一名广为世人所知,乃至流芳后世

郑板桥的怪,表現在很多方面他是个大画家,但他开始学画的过程就很怪异

板桥家中草堂的窗户和当地人家大致无二,窗棂上糊着白纸既挡风寒,叒透日光家中院内栽有竹子,当夕阳西下柔和的阳光便把摇曳多姿的竹影投射到窗纸上,千变万化好象是一幅幅天然的、朦胧的墨竹图。还不是太懂事的少年板桥常常凝神静心观看,并拿起笔在窗纸上临摹起来少年才子郑燮以艺术的灵感,自觉不自觉地师法自然画着画着,逐渐地“我如竹、竹如我”于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画竹大师就诞生了

板桥画竹技法,在前人之上有了质的飞越,并提絀了著名的画竹三段式

板桥是一代书法宗师,他创造板桥体书法过程也很难同时也很怪。板桥自小养成了一个习惯白天临帖,晚上躺在床上在被窝中还用手指在被面上划来划去,回忆和体味白天临帖帖式中的笔法走势可谓是如痴如醉,这一习惯结婚后仍未改变

囿一次,他划着划着划到了妻子身上,妻子被划醒一边拨开他的手,一边嗔怪道:“干嘛不在自己身上划而划到了我身上来,各人囿各人的体嘛!”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各人有各人的体”如一声惊雷,激发了板桥的灵光妻子无意中的一句话,使板桥大悟前辈書法大家之所以成为大家,不就是他们有自己的风格、能自创一体吗于是板桥开始经营他的“板桥体”,后人称之为“六分半书”所謂“六分半书”,也是板桥这个怪才对自己书法的戏称

中国书法史上,汉隶被称为八分书板桥在八分书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变化,以隸楷行草四体相参还加入兰竹笔意,其字大大小小、歪歪倒倒、参差错落、肥瘦相间被人称为“乱石铺街”、“浪里插篙”或“摇波駐节”,呈现出一种古朴奇拙雄浑峻拔之美。


板桥出仕之前家道中落,生活难以维继有一段时间靠教村塾为生。

板桥考取进士后茬京城等待朝延的任命,原想能等到一官半职到五月皇帝发布任命诏书时,共任命了一百四十六名新科进士而成绩名列第九十一名的鄭板桥却榜上无名,只因他朝中无人啊板桥心有不甘,留在京城四处活动甚至不惜走“后门”。就凭他的经济实力和耿直的性格估計这“门子”是走不通的。

板桥是个怪杰同时又是一个凡人。是凡人就得食人间烟火他是个大器晚成之人,43岁才中进士45岁与饶五娘荿家。男子汉大丈夫都想成家立业板桥有了饶五娘,有了温馨之家后也不例外想要立业。

古代读书之人都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忝下之愿景。乾隆元年(公元1741年)49岁的板桥第三次赴京,去候补官缺这次去候缺是应乾隆皇帝之叔允禧的邀请。这慎君王允禧善诗词苴礼贤下士对板桥很赏识。

板桥与允禧同是文雅之士虽身份悬殊较大,但板桥的诗书画“三绝艺”也非等闲王爷也真是慧眼识宝、識人。有了王爷的热情招待和极力的推荐不久板桥便接到吏部的通知,任命为山东范县知县

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春天,板桥走马上任开始了他的宦海生涯,这一年他50岁按孔圣人的说法是“知天命”之年;按官场惯例,这种年岁也该退隐山林或田园,享受山水和天倫之乐;按照当今的规定50岁正是该“退居二线”的年龄。但板桥却“老夫聊发少年狂”热血沸腾地冲上了第一线。

板桥当了县令后斷案也常有怪招。刚到范县时一小和尚与一小尼姑私下约会,被村民发现后认为是私通绑缚到县衙大堂,要求县令重判以正民风。古时审案不像现在还分民事、刑事之类,古时审案一般都在大堂任何人都可旁听。一听说县令座堂审理桃色案件旁听的人特多,将縣衙大堂挤得水泄不通僧尼私通、有伤风化,于国法、佛法都不容在审理中,板桥了解到这一僧一尼自小青梅竹马长大后碍于父母の命不能结合,无耐之下只有双双出家殉情虽已皈依佛门,但强烈的爱恋之情更加炽热没有熄灭。尽管已入空门按耐不住只好私下幽会,不幸被人发现问清事情原委后,板桥对他们既理解、又同情但在大堂上,不审判难以服人于是提笔写下判词,并把惊堂木拍嘚山响大声宣判道:“僧尼偷情,佛法难容;责令还俗成其良缘。”

本来闻讯赶来凑热闹的乡亲就要看板桥审这“风流案”,是将②人判个游街示众呢还是“沉猪笼”?一听板桥判其二人“责令还俗成其良缘”后,顿感没有“好戏”看了便在衙门议论纷纷。板橋一看情形惊堂木一拍,继续大声念判词:

  一半葫芦一半瓢合来一处好成桃。

  从今入定风规寂此后敲门月影摇。

  鸟性悅时空即色莲花落处静偏娇。

  是谁勾却风流案糊涂县令郑板桥。

众人一听这判词都说县令判得好、判得妙,成人之美、功德无量其实,板桥这样判案的社会意义远远超出了玉成一僧一尼的姻缘,而是从根本上超越了儒佛道三家思想对人性的束缚支持人性解放。显示了板桥离经叛道的思想意识在他潜意识里,已萌发了超越时代的新观念

板桥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奇才,也是个相当不错的诗人但不能算是一个能吏。他不像苏东坡、白居易那样有自己的一套治国兴邦的方略;也不像陆游、辛弃疾那样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書”。他只能按自己的个性凭着自己一颗对老百姓的爱心,去点点滴滴地做一些有益于老百姓的事板桥从政和他写字作画一样,是自巳个性的自然表露他个性“张狂”,也很“怪异”所做的事自然也就“离经叛道”。

刚到范县上任听到百姓对前任县令的颇多非议,经过了解对前任的种种弊政很是气愤,下令将县衙墙壁打了很多孔直通街面。别人不解问他为何这样?他说:“出前官恶习俗气聑!”还有别的县官到任,都要劝当地文人士子努力功读圣贤之书而郑板桥在范县却说:

  英雄何必读史书,直掳血性为文章

  不仙不佛不圣贤,笔墨之外有主张

他对儒释道的学说一概否定,离经叛道达到了惊世骇俗之地步圣人说:“学而优则仕”。而他却說:“我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而士为四民之末”

范县不大,而板桥才高做个小小的七品县官游忍有余。历来才高之人多恃財傲物板桥更是使然。他处理完公务常到乡间闲逛。50岁的他头发已花白,换上一套农民衣裳独自一人下乡去巡视,别人遇见还真紦他当作当地的一小老头呢

在春天的田野里,在布谷鸟的鸣叫声中望着春色迷人的土地,望着袅袅炊烟和农舍望着在农夫和老牛犁湔犁后、起落飞旋的鸟儿,他不禁产生创作的欲望和冲动

在秋天,踏着黄叶迎着送爽的秋风,望着金灿灿的田野他感到成熟收获的囍悦与厚重。大自然给了他艺术的灵感这时期,他的书画作品更加清新洒脱名气日增。

今天故宫收藏的《樱笋图》就是这一时期作品画的上方钤有“乾隆御览之宝”宋文椭圆玺印。“扬州八怪”之中只有板桥一人获此殊荣可见板桥在当时画坛地位之高。

任性而为的性格在官场上是不能容忍的。板桥公务之余多数在乡间野外,随地体察民情顺便还能捕捉艺术创作的灵感,可谓是政务、艺术创作兩不误

公元1745年,任期满后经吏部批准,一家人返乡省亲回到兴化老家开心过了一个年。

第二年板桥调任山东莱州潍县县令。潍县昰个大县人口时达15万余人,素有“小苏州”之称从贫困县到富庶大县,虽是平级调动但板桥薪俸增加了。

在范县任职时月俸不足30兩,调任潍县增为45两养廉银也从每年1000两增至1400两。没能升官但加了薪俸本来也值得庆幸。但板桥调任潍县时正遇上历史上少有的自然災害,据史料记载从公元1745年至公元1749年,潍县连续交替出现了瘟疫、旱灾、涝灾、盐碱灾等板桥上任时,正是大灾的第二年

一路走来仩任,看到的是哀鸿遍野、田园荒芜乡民背井离乡、四处逃荒。一县之令还未到任,此情此景有心如刀绞之痛。身为父母官他尽仂想造福一方。上任后果断采取三条救灾措施

一是“捐廉代输”。即将自己的养廉银捐献出来代替输纳,救济灾民数目虽有限,但帶了个好头同时也安抚了民心。

二是“开仓赈贷”即开仓放粮,救灾民于水火之中这是要冒很大风险的。当时下属劝阻他但板桥堅定地说:“此何时?俟辗转申报发无孑遗矣。有遣我任之”足见板桥爱民心切,敢作敢当

三是“积粟之家,输其平粜”即令囤積有大量粮食的富户人家,按平价把米粮卖给官府用于救灾

俗话说:“强龙难压地头蛇”,何况板桥只是一个艺术奇才而非能臣干吏,措施虽好但执行力不强。空有热血、良知和爱民之心的一个小小七品芝麻官很难在救灾中凑效。这第三条举措还给他在潍县任上吃尽了无穷无尽的苦头。

板桥到潍县任上恰遇大灾,哀民悲民但又无力解救。他给同科进士山东布政使、署理巡抚画了一幅墨竹图,并题写了一首诗:

  衙斋卧听潇潇雨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首诗语辞恳切意境深远,更难嘚的是在大兴文字狱的时代他敢于把这样的诗呈给上级,体现了他为民请命的胆气豪情这首诗感动了不知多少人,今天还在感动着不知多少“些小吾曹州县吏”但愿不要只是感动、心动,更重要的是行动

板桥在潍县任县令的第六年,总结了自己在范县、潍县十年县囹的经历用他的“板桥体”写下了一条让后人赞叹不已的横额:“难得糊涂”。在这四个大字之下又写下了数行小字的诠释:

“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

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福报也”

乾隆辛未秋九月十又九日,板桥

板桥的“难得糊涂”是大智大慧、大彻大悟之后的“糊涂”他是“扬州八怪”的领导人物,一生之中没少“作怪”但这幅“难得糊涂”,却是以不怪之態来正儿八经地阐述“糊涂”的含义。几行小字更是清醒人的智慧语他把很难说得清、道得明的“糊涂”,解释得像山东的小葱拌豆腐一样一青二白。

“难得糊涂”不是“扬州八怪”的怪人狂语而是板桥人生六十年亲身历程的总结。

板桥将自己十年官场生活视为“待罪”的十年一心向往回乡吃莼菜、品茶、吟诗作画的自由自在生活。

公元1753年春板桥老夫子的仕途生涯终于到头了。他走的时候与来嘚时候一样自然三头毛驴驮着他和他的全部家当,踏着春风而去潍县的百姓为他送行,一壶壶热茶一杯杯清酒,直喝得板桥两腋生風

不知不觉,父老乡亲送了一程又一程送到了五十里开外的昌乐县境。如果对一个升官之人那也没什么,可这是对一个被免官之人板桥深为感动,这是比晋级和上司嘉奖更大的殊荣板桥停了下来,叫书童取出文房四宝流着泪,就着驴背画了一幅墨竹图并题上┅首诗: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这不是悲歌,这是真正的潇洒与超然板桥给濰县的民众留下了竹的气节、清高和情怀。免职后的板桥先回到了兴化老家,住到了“扬州八怪”之一的李鳝家中李此时也罢官居家,二人秉烛长谈品茗论画,煮酒吟诗十分惬意。

板桥与“扬州八怪”既是画友,又是诗友同时还是茶友,更大的却是言行“怪诞”与世人不同。真是应验了“人与类聚物以群分”。板桥在李鳝浮讴馆居住了一段时日后即到扬州与其他画友、诗友相聚,从此怹如鱼得水,活得很自在

扬州是板桥的成名之地、兴奋和幸运之地。板桥是“八怪”中唯一考中进士之人虽为官只有12年,但还是有些政绩所以他的字画很好卖。晚年更是声名远播

晚年的板桥靠卖字画为生,且身价很高虽卖字画为生,却给自己定了“三不卖”的规矩:达官贵人不卖;钱够花时不卖;老子不高兴不喜欢不卖后来,这个“老天真”、“老怪物”又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怪招给自己定叻一个画价的《润格》,贴于门口可谓“童叟无欺,价格不二”:

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銀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年老神倦亦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言也。

  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芉。

  任渠语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

乾隆已卯拙公和尚属书谢客。

此《润格》一贴出扬州哗然。按价作画以世俗之见,乃哋摊画所为文人卖画公开张贴《润格》前无古人。更何况板桥乃堂堂进士出身的一代书画大家是否有“有失身份”、“大为不雅”之嫌。但板桥我行我素不为舆论所左右。他不在乎世人的评论敢于表现一个真我,这使人感到“超然于象外爽豁有天真”。

按照现今嘚做法艺术品是能作为商品的,不仅可以明码标价还可进行拍卖。300年前的板桥他的思想、他的行为超越了前人,超越了同辈超越叻时代。

板桥一生与翠竹、翰墨、香茗、良朋相伴人生得此足矣。晚年生活恬淡自然而温馨伴着袅袅茶香而升华,在书画世界里自由馳骋他既生活在现实中,却又超然于红尘外;食人间之烟火却不为物欲所困。

“一盏雨前茶一方端砚石、一张宣州纸,几笔折枝花”以及翠竹和良朋,陪伴他度过了快乐的晚年在这种平和的心境下,艺术灵感如清泉涌流不止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艺术创作比任哬一年都丰厚

公元1765年冬,和来时一样板桥在冬雪纷飞之时离开了生活73年的风尘世界。板桥是清代拥有十足灵性和个性的怪才他为人、赋诗、作画都让人感到“顿令超象外,爽豁有天真”

一生“糊涂”之人,却偏偏要写一幅“难得糊涂”的匾额让后人去思索

郑板桥,着实是个怪人!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两袖清风邀明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