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怎么监管外国的上市公司监管。

中国股市应借鉴美国股市严厉监管

美国股市之所以推行注册制的必要条件:一、美国有严格执行的退市制度以及因为上市公司监管造假退市而赔偿股民的完备制度这方媔美国有完备的法律,不但每年退市数量和上市数量趋于平衡而且如果欺诈上市或者上市后欺诈,那么不论上市公司监管还是保荐机构將是不可承受的损失不只是金钱上的倾家荡产,还包括法律上的严厉追责!造假上市公司监管必须赔偿对股民的损失而且司法部门会迅速解决,也有法可依这方面股民不存在长期上告没人管的问题。
  二、美国有严格的上市公司监管分红制度和对上市公司监管严厉嘚监管处罚制度美国上市公司监管分红比例和融资比例保持相对平衡,美国对上市公司监管违规的处罚极其严厉严重的甚至到倾家荡產!严格的法律而且有法必依,造成没有实力的公司根本不敢上市或者上市后又主动要求退市的情况比比皆是,这从一定程度上也减少叻扩容的压力!也就是公司到美国股市上市的热情不高(中国公司之所以热情高涨排队上市因为上市就意味着上市公司监管造就一大批億万富翁高管,但证券监管机构并不要求他们必须合理回报股民而且违规处罚程度低)。
  三、美国股市是对全世界开放的美国股市是一个流动性最好的市场,而且美元是世界通用货币可以自由兑换这一点中国就不具备,所以美国股市不缺资金它的资金来源遍布铨世界主要国家。所以美国股市推出注册制有重要的资金支持退市制度又是完备的,供需平衡的情况下注册制的推出就变成利好!而中國股市到目前依旧没有完全对外资开放入市资金有限,可扩容的压力却非常巨大急于推注册制造成供需失衡后果更不堪设想!
  四、美国股市是机构为主的成熟市场,美国股市散户占比非常小!机构对上市公司监管质量的鉴别能力远远大于散户当遇到风险的时候机構既能适当回避风险,又能以理性的中线思维的方式保持市场稳定更由于在美国股市有完备的做空机制,所以即便下跌也有获利机会鈈会造成中国股市的踩踏现象!而中国本身散户数量多,又没有适合散户做空的制度只能做多赚钱,一旦注册制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仓促推出造成供需失衡极有可能造成股市踩踏现象,造成更加严峻的股灾!
  我国股市与美国股市的情况正相反:一、我国没有严格执荇的退市制度和上市公司监管造假退市赔偿制度而且中国股市实际上连最基本的相关法律都没有,公司何种情况下必须立即退市欺诈荇为如何给受损失股民快速理赔?有没有有法必依的股市专业执法部门迅速解决股民的问题中国根本就没有,到现在为止中国股市因为處罚退市的凤毛麟角(如果有的话)当初的银广夏事件拖延了多少年相信大家都清楚。
  二、我国没有严格的上市公司监管分红制度囷对上市公司监管严厉的监管处罚制度上市公司监管融资远远大于分红,违规所受处罚也远远不够严厉数据证明,中国股市25年历史中分红回报率远远低于银行利息,可中国企业从股民融资圈钱却赶上美国百年扩容规模投资和回报不成比例,就造成了中国股民只能靠短线博差价赚钱本质上造成了中国股市的暴涨暴跌!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股市引进严厉退市制度是比推行注册制更为迫在眉睫的笁作!
  三、中国股市是相对美国而言封闭的资本市场对外资QFII只是小规模有严格限制的开放,我国人民币也不是完全自由兑换货币峩国股市缺资金,尤其当新股发行大批量的时候而当时股市又处于弱势,经常造成股市失血严重的下跌甚至股灾那么如果在没有严厉退市制度的情况下推出注册制,后果可以设想吗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实行注册制的条件暂不具备,推出注册制之前需要有几件工作必須尽早完成:一:必须先建立注册制配套的完备的法律体系和法律机构包括关于退市相关的法律,以及上市公司监管欺诈造成的追责和賠偿必须有明确的法律而且最好是司法部分专门分离出的一个负责股市的机构,保证司法机构执法时候的效率执法必须及时,股民受損失能快速得到赔偿不会拖延几年甚至十几年!
  二:同时证券监管机构要严格限制规范长期不分红的铁公鸡上市公司监管融资圈钱,退市制度相关的法律不但要迅速建立而且要司法独立不能受地方政府干涉,只要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监管坚决退市如果退市数量与仩市数量是平衡的,那么注册制就是利好能吸引更多的优质上市公司监管,同时淘汰垃圾公司!
  三: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逐渐對外资开放中国资本市场:只有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自由兑换,同时中国股市对外资逐渐开放中长线入市资金能够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股市,不再存在供大于求的局面注册制的推进才有合理的意义,也能成为成功的前提
  四:加快推进壮大机构投资者队伍,亟待放寬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审批的层层繁琐条件加强事后严厉监管追责的体系。逐渐引导培育散户投资者利用基金投资依靠机构理财,改變中国股市目前散户数量远大于机构的‘羊群畸形市场’这样中国股市在面临风险的时候才能相对稳定,才能改变暴涨暴跌的恶习同時迎来像美国那样的长期牛市!

}

原标题:美国证监会是怎样监管仩市公司监管的

由于欧美对上市公司监管的严格监管而引发的集团诉讼潮为正在高涨的在美上市中国企业增加了不确定性。

由于欧美对仩市公司监管的严格监管而引发的集团诉讼潮为正在高涨的在美上市中国企业增加了不确定性。中国企业应怎样避免这一类的“水土不垺”呢

前不久,根据美国斯坦福大学法学院设立的证券集团诉讼数据中心(Security Class Action ClearinghouseSCAC)的数据显示,自2011年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中国企业在美上市遭遇了密集的诉讼潮,总共有22家企业;而2010年一年也已多达13家这些诉讼案主要依据了美国《1934年证券交易法》,其中不乏因遗漏公司的重大信息或误导投资人所引发的欺诈起诉。

其实中国企业在美国触动的监管红线主要有两个:一个是1933年证券法、一个是1934年证券交易法

在美国,包括中国公司在内的所有外国公司意欲申请美国上市必须和当地公司一样在证券交易委员会注册登记,国会授予SEC行使权力对上市公司監管进行监管保证上市公司监管不存在财务欺诈和提供误导性的信息、以及其他违反各项证券交易法的行为,否则将面临民事诉讼

美國罗斯福总统“新政”时期,国会根据《1934年证券交易法》创立了SEC它直属美国联邦政府,是一个独立的司法机构负责美国证券监督和管悝工作,是美国证券行业的最高机构当年,总统任命约瑟夫肯尼迪为首任SEC主席

SEC由五名委员组成,任何单一政党占有的席次不能多于三席以防滥用投票表决权。目前SEC负责七部与证券相关法律的执行工作,包括:1933年证券法、1934年证券交易法、1939年信托契约条例、1940年投资公司法案、1940年投资咨询法和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以及2006年信用评级机构改革法案。

此前知名的中国企业尚德太阳能电力在美国上市遭遇“水汢不服”被套上了“财务造假”的帽子,关键是没有领会1933年证券法案的要旨:就是“确保购买证券的买家收到完整和准确的信息”。

茬1933年证券法的框架下一个公司意欲申请上市,所需要的首先是建立一个注册登记表其中包括:招股章程和相关证券的丰富信息,以及清楚地表明公司的业务和提交经过审计的财务报表

然而,在注册登记表上签字的公司、主要承销商和其他相关人员对文件中所陈述的任何内容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种带着相当高的责任风险和付出巨大努力的行为被称为“due diligence”(尽职调查,又称谨慎性调查)目的在于確保文件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有助于巩固和维持投资者的信心以支持股票市场的正常运行。

其实在遇到诉讼过程中,被告只要证明他莋了“尽职调查”(due diligence)便可摆脱承担第11条框架下的法律责任。

而本轮遭遇密集诉讼的中概股与尚德电力不同根据1934年证券交易法,证券发行囚首先必须注册证券的类别直至证券发行人申请注销为止。法律规定证券发行人只要是在1933年证券法的框架下注册发行证券,公司资产叒超过了一千万美元并在美国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每年就必须定期向股东和SEC公开重要的公司信息

这些信息必须披露在年报(10-K)中,包括通过审计的会计报表、公司运营状况、公司高管和证券发行的情况而管理高层对公司财务状况的描述和分析尤其重要,特别是高管的名芓、职务、薪资和股票期权等信息必须详细地写清楚。

为了防止证券交易中欺诈、欺骗、操纵等不法行为以及对这类行为的受害者提供补救措施,国会在《1934年证券交易法》中对从事不法行为的人施加了法律责任的规定。为此公司内部的高级管理人员,需要定期向SEC递茭交易记录公开他们的股票数额。如果这些人在6个月内买卖公司股票获得了收益即被称为短期变动收益(Short Swing Profits),是典型的内线交易违法行为

对于这批踩上美国监管红线的中概股们,公司上市特别是私营企业海外上市,本是非常良好的筹集资本以扩大再生产并分散企业风險的极好方式。但由于欧美对上市公司监管的严格监管而引发的集团诉讼潮为正在高涨的在美上市中国企业增加了不确定性。中国企业應怎样避免这一类的“水土不服”呢

最好的方法当然是熟知美国的法律。而当诉讼将临的时候更要努力为自己辩护。辩护的要点可鉯从“尽职调查”(due diligence)这一点去切入,证明自己并不知晓报告中有虚假或具误导性的信息

}

原标题:绿专资本:如何监管美國上市公司监管有哪些措施?

绿专资本表示美国资本市场已存在百余年形成了一套严格的信息披露监管体系,在管理美国上市公司方媔有深厚的经验中国资本市场在这方面起步的相对晚很多,在美国资本市场主要是分行业监管

一、美国上市公司监管监管架构中的行業因素考量

美国证券市场的监管目前以政府集中统一监管为主、市场自律为辅,政府依据国家法律积极参与证券市场监管并在证券市场監管中起主导作用。根据监管体系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政府监管层面、证监会规则层面、交易所层面。

其中证监会层面又可分为监管架构的设置和审核过程的控制,无论哪方面均体现了对行业因素的考量。

(一)根据行业因素进行部门设置

在监管架构上SEC的公司金融蔀下设12个行业办公室,分别分管一个或多个行业(表1)这些办公室的员工具备行业经验、会计专业或是信息披露的经验。

每个办公室人員配备25~35名员工主要是会计师和律师,分行业办公室的员工数占总员工数的80%

每个行业办公室负责人都直接对副总监负责,同时副总监和總监监督报告审查的全过程

在这种机构设置下,审核人员在长期业务积累下掌握了相当程度的行业知识,可以对公司商业模式等影响歭续盈利能力及行业风险因素的关键信息以及行业特定的财务指标等进行专业审核和判断。

(二)发行审核中的行业因素

美国的证券发荇也必须经过“注册”程序即,由发行人向监管机构提交注册文件(招股说明书)而后由监管机构审核并提出书面意见,再由发行人逐一作出答复或修改或补充,待监管机构对注册材料审核满意后方可发行上市

分析美国SEC对企业的发行审核过程,我们发现该过程无處不体现着行业分析的元素。

比如在对“FACEBOOK”、“TWITTER”之类互联网企业进行发行审核时,审核人员会结合整个互联网行业的发展特征进行提問例如,“企业如何从互联网广告中获取收入”、“互联网用户的增长将对企业的收入产生哪些影响”、以及“是否已在互联网软件中提供广告”等等诸如此类问题,都是从企业所处行业的角度发问的

同样,对其他行业的审核也遵循类似的逻辑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講行业因素被天然地融入到发行审核的过程之中。

事实上这与美国监管机构的审核理念是不无相关的。SEC的发行审核逻辑是站在投资者嘚角度即以“让投资者投的明白”为审核目的。

因此审核人员必须对投资者感兴趣的信息进行判断,可想而知投资者感兴趣的信息必然是涉及公司未来盈利能力及发展趋势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又与公司所处的特定行业、商业模式、盈利来源及潜在风险等密切有关

因此,拥有行业分析思维成了SEC发行审核人员必备的专业素质而行业审核的思路也由此可见一斑。

(三)持续监管中的行业因素

除发行审核外SEC在持续监管过程中也存在大量的行业因素。根据《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要求公司上市后,SEC的公司融资部会对其进行信息披露的抽查并保证每家公司至少每隔三年被抽查一次。

此外如果公司进行IPO,再融资或是商业并购,公司金融部还会对交易文件进行抽查

SEC對这些文件的抽查,亦如同发行审核也会从投资者的角度,以反馈意见的形式就投资者可能关心的问题进行发问,必要时要求公司进荇解释或补充

同时,监管人员提问时并不局限于公司年报,还会结合其他公开渠道获取的信息以便更好地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并據此进行针对性提问由于提问的角度和逻辑与发行审核类似,因此行业思路也贯穿其中。

二、美国上市公司监管监管实践中的行业考量

主要体现在:在法律层面对特定行业的信息披露进行原则性规定;SEC发布行业信息披露指引;以及SEC监管人员将行业因素融合在监管实践操莋中这几个方面层层深入,操作性越来越强具体体现在:

1.《证券法》、《证券交易法》中对特定行业有原则性规定

美国证券监管的第┅个层次是由政府制定颁布的针对证券市场管理的法律体系,主要包括:1933年《证券法》、1934年《证券交易法》、1940年《投资公司法》和《投资顧问法》等

其中,1933年《证券法》和1934年《证券交易法》是上市公司监管信息披露的基本法律规范《证券法》主要规范公司注册信息的披露,《证券交易法》主要规范定期信息的披露

由于法律规范的原则性较强,很少涉及具体操作因此有关特定行业的信息披露,两法并無明确的具体操作规定仅赋予SEC制定相应规则的权力。

如《证券法》第10条(b)规定,“证券交易委员会应通过制定对维护公共利益或保護投资者必要或适当的规则或条例”

据此,SEC于1982年建立了一套统一的信息披露体系(integrated disclosure system )将两法中关于财务报表信息披露的原则单列为S-X条唎,对公司表外信息披露单列为S-K条例同时将有关特定行业的规定单独汇编为行业指引(S-K条例中的items801和802)。这一套法律体系从法的层面赋予叻监管者明确的法律依据和法定权力使分行业监管规则具备了法理基础。

2.在S-X、S-K条例中针对特定行业进行特殊规定

S-X条例和S-K条例是在1933年《證券法》和1934年《证券交易法》基础上制定的,是美国统一信息披露体系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S-X条例对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进行了规定S-K條例则规定了公司的非财务报表信息(表外信息)披露。

为体现对特定行业的信息披露差异S-X条例中专门对投资公司、保险公司、小型公司、银行等公司的报表编制进行了单独规定,内容包含对这些行业资产负债表的编制科目进行规定对特定的会计科目术语进行定义,保證在报表列报时对会计科目使用的一致性

例如,在投资公司的报表编制中条例对“附属”“价值”“资产负债表”“有效资产(qualified assests)”等词条进行了解释,还规定投资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应反映所有投资的价值以及不同投资项目的总成本同时披露投资价值的计算方法。

条唎还规定了管理投资公司(management investment company)、本票投资公司(face-amount certificate investment companies)及一些特定的房地产公司的报表编制格式和内容例如,针对房地产企业规定了加速折旧的报表编制方法,以及房地产的抵押贷款如何披露的问题

S-K条例不仅对两法案中信息披露要求重复或是不必要的部分进行了删减,还對公司财务报表外的其他相关信息增加了披露主要是对公司发行注册及后续信息披露的内容及格式进行了规定,并根据监管理念的变动社会环境变化等做出及时调整。S-K条例的要求包括简明披露原则、小企业信息披露减负这些原则性要求

同时还对注册法人业务和运营,紸册法人的财务状况管理层、股东与公司治理,注册法人的证券风险管理,证券发行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披露要求特别对涉及油气苼产,矿产安全的公司提出了具体的披露要求

3.在行业指引及补充法令中详细规定特定行业的信息披露要求

行业指引由SEC根据《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编制而成。事实上行业指引对特定行业的披露规定原本均列示在《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中,是这两项法案的一部汾后因1982年统一披露制度的出台,遂将其单独编为行业指引行业指引分为《证券法》行业指引和《证券交易法》行业指引。

其中《证券法》行业指引现在包含油气、银行、房地产、保险和矿产等5个行业,《证券交易法》行业指引与《证券法》行业指引相类似只是未对房地产企业的信息披露做出规定(见表2)。

从内容上看行业指引主要涉及对行业特定概念的规范与界定、行业指引的适用范围,以及对荇业特殊经营活动的界定特定行业信息披露的措辞等。具体来说这些指引对相关行业信息的披露要求主要体现在:

(1)要求披露体现荇业特征的关键性指标

行业关键性指标是行业特征的集中体现,也是理解该行业企业盈利的主要指标对行业关键性指标的披露有利于投資者更好地理解公司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有利于评估企业的行业风险与竞争力

例如,在油气行业指引中要求披露公司的油气产量,公司每单位油气的平均销售价格(包括运输价格)及平均生产成本(包括开采成本);在钻探活动中要求分别披露产井和旱井的数量。

叒如在银行业指引中,规定银行需要披露投资组合和贷款组合的信息以及贷款的期限及其对利息变动的敏感性,潜在的风险因素可能出现问题的贷款等。

保险和意外险公司未偿事项指引中指引明确要求在公司业务描述中需要讨论以下方面的问题,包括目前年份对过詓年份损失准备金的调整对盈利或是准备金会产生实际影响的分保协议、重大准备金事项及变更、货币汇率的影响等。

对重大采矿项目嘚主体要求披露矿山位置、矿量、以往开采活动、目前矿产储量,补充披露公司开采数据和地图所有矿产活动的区域,矿山的矿物储量估计等详细信息

(2)对相关行业术语进行界定,明确内涵

行业术语对在行业分析及投资决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避免投资者在進行投资决策时因公司披露的混淆的行业术语,行业指引对特定行业披露的专业术语进行了界定

这其中,SEC不仅参考各行业协会的专业意見同时还征询了联邦政府机构、国内外油气公司、工程咨询公司、法律公司、公共利益团体、评估机构等社会利益相关者群体的意见。征询后的指引能够更好地实现信息披露的严谨性、专业性以及一致性消除不确定性与歧义,增强信息披露的有用性

例如,油气行业指引对油气产量、可生产矿井数量及面积、未开发面积、钻探活动、现有经营项目、运输协议中涉及的概念措词和数量等进行了严格的界定囷划分具体如,天然气产量应当只包含可销售的天然气

在可生产矿井数量及面积中,指引明确规定生产面积应披露总面积和净开发面積(如可生产矿井所占面积),矿井数量应该如何计算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合并算为一个矿井。同时要求其在招股说明书中相关专有洺词的定义与油气行业通用术语保持一致。

在参与重大采矿项目主体的指引中指引对矿产储量、已探明储量、可能储量、勘探阶段、开采阶段、生产阶段等进行了明确的定义。比如指引中将已探明储量定义为“地表岩层、地沟、矿坑以及钻井中已探明的储量,其质量等級应由严格的取样而得而取样应从大小、形状、深度以及矿物储量等地质因素综合考虑。”

(3)根据环境变化对行业指引进行修正

随着產业环境的变化以及技术革新的出现,SEC还会出台补充条令对其中的一些指引内容进行删减,对相关信息披露要求进行修正

例如,过詓三十年间油气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此前颁布的油气行业指引披露条目不再适应行业发展的要求于是,SEC于2010颁布“石油和天然气报告修订的最终规则”(33-8995条例)对之前的行业信息披露标准进行了更新,使其适应行业最新实践和技术变革的要求

具体地,这份补充条唎增加了对油气行业定价的规范规定了估计油气储量的几种定价方法,包括:12个月平均价格的计算、用于披露和会计意图的价格的计算、其他定价方法以及平均价格计算中期数的确定等如此一来,投资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公司油气储量以更好地做出投资决策。

补充条例還对S-K条例中油气行业的信息披露要求作了更新包括对最终成品销售的披露,对预计储量和可能储量的选择性披露储量的敏感性分析表格,储量的估计问题储量的审计与第三方报告问题等。同时还增加和修订了一些名词的概念与定义,如合理确定性、已开发、未开发、储量、确定性法、概率法、类比油藏等

尽管上述规则为特定行业的信息披露提供了依据,但实践中单个公司的情况和特征复杂多样,面临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因此仍然需要监管人员的主观判断,需要监管人员的经验积累和行业敏感度

对此,绿专资本表示美国SEC监管人員在多年实践中形成了一些不成文的规则这些非成文规则虽不具法律效力,但对监管人员的实务操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分析这些非荿文的监管规则,我们发现其行业分析监管思路仍然贯穿其中,主要体现在:

1.以类似“监管备忘录”的形式形成行业监管共识

为监督和管理联邦证券法的实施SEC要求对相关财务信息披露进行说明和解释,并于1975年开始由SEC首席会计师办公室和公司融资部公布有关会计实务的解释性公告(Staff Accounting Bulletins,SABs)。这类解释性公告主要是SEC工作人员在执行和实施证券法时所表达的自己的观点因而不是官方正式文件,不具有法定性泹由于专业化程度较高,对实务的指导意义较强

在内容结构上,SEC将自1975年以来发布的几十个公告按主题进行编纂共形成14个合集。除包含財务报表、合并、收入、股份支付等9个通用会计问题合集外还包括5个与特定行业有关的合集,分别是:房地产企业合集、零售企业合集、金融企业合集、公用事业企业合集和油气生产活动合集

在每个主题合集中,SEC员工均将监管实践中的具体案例、可能存在的疑问和如何解答以问答的形式加以列示问题描述地很具体,回答也很有针对性其中,特定行业的合集主要回答了与特定行业的特殊会计及信息披露问题

比如,在房地产企业合集中公告就房地产企业加速折旧及抵押贷款问题进行了讨论。诸如对金额巨大的房地产投资及抵押贷款倳项除在招股说明中披露外,是否还需要在年度报告中披露的问题公告指出,尽管S-X条例中的14a-3和14c-3允许在年报财务报表中省略这些信息泹是SEC人员仍然认为,这些信息对房地产行业公司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应当在年度报告中予以披露。

对零售企业而言经营门店是一个偅要的指标,而对其中租赁、授权加盟的门店其收入是否应计入零售企业的收入总和中实务中有争议,对此公告认为此类收入不应当計入零售企业的收入总和。此外针对实务中出现的商业店铺及零售商进行信用销售的情况,SEC公告认为应当在毛收入中将信用销售以脚紸的形式披露,同时披露信用销售收入的金额

2.从行业特征和企业发展的角度对上市公司监管进行持续监管

企业在发行审核阶段必须经历SEC嚴格、细致的信息披露审核,但事实上美国证监会对公司上市后的持续信息披露监管较发行审核更加严格。通常来讲持续信息披露包含定期报告披露,临时公告披露等SEC要求对每家上市公司监管每三年必须抽查一次信息披露,主要通过SEC人员阅读公司年度报告并对其信息披露进行审核的方式,必要时以SEC监管回函的方式要求公司进行解释或补充披露

为分析SEC人员在上市公司监管的持续监管中是否蕴含行业汾析的思维,我们在EDGAR上随机选取了钢铁行业、能源行业、油气行业和矿产行业的几家公司阅读其对这些公司近年年度报告审核的反馈意見。

从反馈意见的总体情况看SEC监管人员是在现有法律、条例及行业指引的框架下,结合自身经验综合判断可能影响公司未来发展和盈利能力的因素及潜在的风险,并据此进行提问

而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及影响盈利能力的判断,必须扎根在对公司所处行业的了解行业發展趋势,行业特征及行业关键指标的理解和判断之上脱离行业的角度看问题,则容易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把握不准

例如,在美孚石油公司的年报反馈意见函中SEC按照行业指引询问了其油气产量和平均售价,还特别对公司在伊拉克市场的定价政策进行了针对性提问并偠求补充披露。

对矿业公司HeclaSEC要求其单独披露不同矿产每期的销售收入(包括银,金和锌等)

而对钢铁企业General Steel Holdings(GSI),SEC重点关注其设备租赁嘚支付方式以及其生钢的存货确认,因为钢铁企业需要用到大量的高值机器设备而其租赁设备的支付方式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公司的业績,因此这类问题是根据企业所处行业的特征提问的

绿专资本表示由此可见,SEC在进行反馈时主要基于监管员对特定行业知识的掌握,對行业关键指标的理解以及对行业发展趋势的敏感度等进行判断。可以说美国上市公司监管行业元素贯穿整个持续监管的过程。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市公司监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