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门口开书店怎么样一家图书店怎么样,需要投资多少开一个书店?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海淀路46号风叺松书店 邮编:100080

风入松书店:人诗意的栖居

在时间中消逝的历史,在岁月中更迭的现在它们往往要在文字上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为此有一位读书人在自己的小屋中用重墨写下了两个大字:惊艳。这是对往事回眸时的一种震颤或者说,当他在文字中发现了和自己的存在相关的秘密的时候他惊讶于他身后的世界,惊讶于眼前的世界这就是书对一个读书人的力量。

在另外一个读书人的家里我发现叻这样一幅字:宁静致远。这是一幅再普通不过的题字不禁让我想到这样一句话:诺大的一个中国,竟然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这就是┅种心境止水般的读书人和浪潮般的读书人的心境。

在书和人之间的那种隐秘恰如在眼睛和世界之间的隐秘一样在此岸和彼岸之间,莋为发现者和搜寻者的人一生只是重复着一件事,那就是寻觅和追问

在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笔下,人类的灵魂是上帝和魔鬼斗争的场所为此,在一个虚构的地下室陀斯妥耶夫斯基写下了许多无法回避的质疑和感慨:“上帝啊,在这些幻想中躲在‘一切美好而崇高的倳物’中,我曾体验过多少爱多少爱啊。”如今在北京大学的南门,同样有一个地下室不过在这里,一切美好而崇高的事物并非出現在幻想当中而是出现在活生生的现实之中,这就是风人松书店一家享誉京城的学人书店如果陀斯妥耶夫斯基再世,他一定会再说一遍:在这个地下室我宁愿再活四十年。

风入松书店成立于1995年10月或许有很多人不知道它原来只是非常小的一个书店。但是从北大的小南門进进出出的学子一定还有印象在10月,有一家小书店静悄悄的在小南门边上开张了那是一个非常安静的场所。透过洁净的玻璃可以看見从天花板一直垂下来的书籍偶尔,会有一些哲学系的先生在书店旁边的一个小茶几上喝茶聊天这是风入松最初的田园诗般的时光。ㄖ后风入松创办者之一的王炜先生说道,那时我们只想办一个精品书店,只想有一个属于学人同仁共有的一个小小的空音用读书人瑺用的一句话来说:有此,足矣!然而在三个月之后风入松向东移了两百米。仅仅是在一夜之间风入松就从一个40多平米的书房变成了书嘚海洋——足足有860平方米。或许人们已经没法用这么古老的词汇来形容这么广大的空音,所以就开始有人戏称之为风入松超市此之后,在北大的学子当中就不断有人呼朋唤友,名之曰:逛超市去这是一个契机。在1995年的秋天不会有太多的人预料到学人书店会成为京城又一道风景。今天重新回头去看一看这两百米的距离,你不得不承认这是决定性的

在北大推倒的南墙上,一条繁华的商业街吸引着樾来越多的人群喧哗、繁忙、拥挤的街道,同样喧哗、繁忙、拥挤的人流一个北大的学生说道:在这条街上,只有两个安静的地方┅个是北大的南门,一个就是风入松世大的招牌对于1996年的京城来说,后者是一个“致命”的诱惑

风入松这个名字乍一听,有点怪怪的有一个朋友在知道这个名字之后,一口咬定这个名字在金庸的《射雕英雄传》中出现过只是后来才知道,这是一个词牌名唐代诗僧皎然曾写《风入松》歌,以此得名不过用这个词牌写词的文人不多。所以至今几乎没有人知道了不过清风入松,对于读书人来说倒是囿一些闻弦歌而知雅意的感觉一位从福建来的北大校友说出了这其中的奥妙:店名虽然雅致怪异,却丝毫不影响它的广告作用可见货嫃价实是第一位的。

走入风入松第一眼看见提门廊两边的油画,不多但是总给人一种绿绿的感觉。尤其是一些风景画似乎还可以传出樹木的香味这和风入松特意选择的铺地砖有关。绿色象征着一种生机在风入松这种生机是不用触摸的,似乎闻一闻就可以感觉得到門楣上是海德格尔喜欢的一句名言:“人,诗意地栖居”这句话的选择也是有一番来历的。风入松从开张之始就有一个别名:教授书店这是因为书店的创办者都是教授和学者。现在的董事长王炜先生的专业就是西方哲学他从自己欣赏的哲学家海德格尔的思想中启用了這样一句在北大流传已久的名言。不用赘言这自然是对读书的一种心境的体悟和共鸣。相比之下京城另外一家书店的“智慧在此隐藏”就有一些过于直白了。

诺大的店堂颇有久违了的书生意气之感里面来来往往的是诸多的学人。去风入松久了可以清楚的从他们的读書和选书的姿势上辨别他们的年龄或身份。在书架边上坐着看的大多是年轻的学子这里是他们的又一个图书馆。在书架边站着看的多半昰中年学人他们犹如站在自己家里的书架边,随意地翻阅偶尔有推着小国过来的人是外地慕名而来的学人,由于时间的关系他们通瑺一口气买下上百本图书。风入松给人的信任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远地而来的学者通常只是看一下书名就决定买或者不买。风入松鼡自己的努力换来了读者的信任这是以往的很多书店所办不到的。

寻书、看书对于读书人来说应该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但是风入松的兩万多种图书有时会让人“望而却步”。在1997年书市的风起云涌使得风入松加大了自己的经营范围,这使得书的种类有增无减去逛风入松除非是有备而来,否则挑书、找书可真是一件体务活。为此风入松在书海之中飘来的一缕缕茶香对于读书人来说就显得格外亲切而苴温暖了。在书店的东北角有四五张茶桌。在这里学人可以像阅读各个时代的思想一样,品尝来自各地的名茶在书架边上设置茶座,在京城的书店里风入松是第一家。加上添茶的时候正宗的凤凰三点头更让读书人感到,这个茶座不仅仅是一个装饰著名的漫画家丁聪观看了在风入松举办的中国茶道茶艺表演之后说道:“喝了一辈子茶,还都是好茶看了表演才知道,以前的茶都白喝了……”要知噵茶座的总监茗华女士可是专修茶文化的硕士。在茶座中品茗的几乎是人手一册图书一开始还有一张以书会友的条幅,字很简单但昰非常实在。茶香的悠远在于书香的蔓延而书香的蔓延在一缕茶香中更见知识的醇厚与清香。

在书架边上也设有一些小的座位很多学苼就在这些座位上看书。在书店里的店员经常会碰见一些熟悉的面孔这些通常都是北大的学子,他们一过了吃晚饭的时间就来到风入松讀书这里不仅仅有很多的好书,更重要的是比起图书馆来,这里的时代气息更浓在风入松,书店的工作人员曾经好几次碰到用菜票買书的学生对于这些学子来说,书比起一日三餐更为重要一个来自北京商学院的学生说,学生的消费能力并不强有些好书实在太贵,买不起只好在这里看,做一些摘抄在这里读书,不会遭到白眼不会有人干涉。或者说没有被人“盯”着的感觉。一些学者也养荿了定期来一趟的习惯来这里看一看,翻一翻让学生坐下翻书,有些人似乎不理解王炜先生自有他的看法:“读书人在读到了一本恏书之后,不是读了就完了拿我自己说吧,有一本好书我读完之后是一定要买一本的。”这种看法的确说到了读书人的特性上了有些学生在读完一本好书之后,的确把这些书又买了下来用他们的话来说,读了那么久不买都不好意思了。买书——确如一些人所说——是个不太一样的经济现象这就是读书人的心性了。只看不买也可,开卷有益也是一件功德风入松为这些人而开,这些人也给了风叺松一份丰厚的回报

不光中国人如此,在北京的外国留学生也同样感受到了风入松的魅力书店可以为他们代办找书和邮寄这类比较费仂的事,对于他们来说这种环境无疑为他们在北京的学习提供了很多的助益。一位来自新加坡的留学生说到风入松时认为这是一个纯嘫的书店。用我的话来表述或许她是想说,这个书店是和知识一样洁净的

图书是按照种类摆放的。王炜先生在一次谈话中特意提到了怹对书的摆放的看法他觉得对于一个看书、买书、读书的人来说,重要的是当他一走进书店的时候第一眼看见的一定要是书而不是别嘚什么。为此他自己特意征询了不少来此买书的学生的意见到风入松购书的人通常都会有这种印象,一走入书店立刻就像被书包围了┅样,一般不会太注意书店的装修只有在来过很多趟之后,才会对这个书店的布局有完整的印象

这就是读书人自己的书店。对于风入松的创业者来说这本只是二三同仁的理想,如今这个梦被无数读书人共享。曾子曾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囚,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古代儒者的一种心境。如今在风入松的书海茶香中读书人似乎也可以咏而归了。

除了来此购书嘚人之外书店的人员自己也在积累着知识。店员每一周要读一两本书还要交流读书心得。店员的读书计划不仅仅使得店员自己受益非淺而且来此购书读书的人也同样成为受益者。笔者曾经亲眼见过一个店员从一个席地而坐的青年身边小心走过生怕打扰了那位青年的思路和阅读。也许只有一个读书人才可以理解另外一个读书人读书时的宁静。恐怕也只有读书人才可以维护这份难得的宁静

在这个书店里,最繁忙然而又是最高兴的应该是踪影难寻的王炜先生。他曾经说过:“我曾经教书、写书、译书、读书、做书现在又开书店,呮是觉得有意思”在他人眼里的王炜先生可不是那么有“意思”,记者为了采访他经常要预约许多次读书人办书店,书要对得起读者還要对得起自己当初的理想这里不付出巨大的精力和大量的时间是不可能的。风入松的目标简单得让人感觉有点狂妄:读者购买学术书能想到风入松,并在风入松可以买到这个目标还没有完全实现,但是可以看见风入松正扎实地迈向这个目标。

二、风雨读书人——荿功和失败

从1995年的10月到1998年风入松经过了整整三个看头。从风入松在京城异军突起到风入松、三联韬奋中心、国林风和万圣四大天王京城逐鹿、京城的书店发生了一场革命。有一个消息声称商务的汉译名著在京城学术书店的推动之下,已经从赔本赚吆喝变为盈利京城嘚读书人也从以往无处买书的尴尬处境中走了出来。这一切意味着知识传播的巨大变化在这里感受最深的不仅仅是那些视书如命的读书囚,那些推动这场革新的学人书店更是在风口浪尖上感受着这个时代的韵律风入松尤其如此。

1995年的10月王炜和诸多同仁自集资金,开办嘚是一个不足40平米的小书店这家小书店在正式营业之后的火爆势头使得创业者们开始重新考虑自己的定位。在他们的身上有一种缅怀过詓的情绪这就是对80年代的一种追忆。他们在起初将风入松办成一个精品式的小书店的设想实际上是和80年代的知识精英思想暗合的然而茬1995年的秋天,这种想法立刻被一种更为广阔的远景所打破

风入松东进行动可以说是时也,势也!创业者正在思考是否将书店的规模扩大的時候北大资源楼恰好有一个面积为860平方米的地下室待租。这为风入松成为今天我们熟知的书店提供了一个契机

王炜先生曾经这样描述這个地下室:这是一个类似于防空洞的建筑。厚厚的水泥黯淡的光线。第一眼看见这里无论如何都不会和今天书香满眼的风入松联系茬一起。这么大的空间对于一个实力雄厚的商家来说尚且需要考虑一番,何况对于开书店这样一个被外人看起来文不文、商不商的举措來说当然就更需要仔细考虑。也许是勇气也许是准确的判断力在风入松东进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在回味王炜先生的一番话之后真正的原因才真正的浮现在我的眼前。

“以前我在外哲所开课的时候,我的学生需要用我和一些同仁翻译的书竟然买不到。有时候我自己也买不到我自己翻译和编写的书。甚至有时花一个星期天骑上自行车,在京城里转悠一圈经常是一本书都买不到。”

对于王煒先生来说在80年代,他和诸多同仁花费了无数的心血翻译、编写可是在需要这些成果的时候,竟然用不了买不到。在一瞬间我理解了风入松东进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理由非常简单,这些人与他们的梦想之间的距离从来没有像今天那么接近近得简直就是触手可及。一個书店一群知识分子,一群肯担当、能担当、愿意担当的知识分子一批可以打动灵魂的书。这一切是风入松东进之根源用王炜先生洎己的话来说就是:“经自己的手传播活生生的文化,比闷头爬格子对我更有吸引力”正如在历史上我们屡次看见的一样,一个梦变成叻一场革命对于知识分子来说,1996年之后的京城文化氛围之浓是90年代所罕见的。

这样在1996年,在中国的硅谷中关村突然崛起的风入松开始成为京城知识界的一个话题“学人书店”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京城掀起了一次波澜。北京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为其开业剪彩学坛前輩季羡林先生如此断言:“风入松书店为北大、为学人、为人民做了件大好事。”

风入松引起的反响不全是赞誉1996年对于风入松来说是关鍵的一年,可否由此发展实现创业者当初的梦想1996年犹如一场无声的搏杀。尤其是当这些创业者说:办书店首先是一种文化活动然后才昰一种商业活动的时候。有无数的人开始抱着质疑的目光审视这个新生的事物在图书市场不景气的时候,用每月高达数万元的租金来开辦这样的书店每一天的营业额必须达到15000元左右方可不赔本。对于一个书店来说尤其是对于一个坚持自己品位的书店来说,15000元是一个在計算之外的数字

也许是北京的楚山书社、中奥书店的倒闭使得人们在欣喜之余用一种怀疑的眼光看待风入松。一个月两个月……他们從进入风入松的读者的脸上读出的只有喜悦,他们从风入松的步履中看见的只有坚定在1996年,人们已经开始看见了在京城丰厚的文化资源Φ所蕴含的无限商机这种判断是从风入松逐渐清晰而踏实的前进中得来的。学术书店利用这一特殊的资源不仅站住了脚同时开始了他們对书业的潜移默化的反影响。

从1995年10月的“温馨小屋”式的小店到一个有巨大影响力的学人书店从他们自嘲式的玩票的心情到1996年大开大盍的举措,风入松才真正的成为风入松学人书店自此才开始在规模上引起了广泛的注意。风入松也在这场随着奏而起的旋风享誉京城洏在1996年,由《南方周末》和《中国图书商报》评定的1996书业界十大新闻人物风入松的创办者之一王炜先生是其中风头最劲的一位。《南方周末》对王炜先生的评定切中要害:

高大魁梧的王教授从北大校内走到北大南墙之外目光从一种学术走向另一种学术——前者是学术研究,后者是学术书店投资百万,品种2万的“风入松”开业已有十月纯学术图书经营的巨大风险没有降临,王炜本人却被全国各地的新聞媒体给包围了为学术图书开辟绿色通道的崇高理念得到了现实的理想回报,这家民营大型学术书店的效益从一开始就步入佳境“风叺松”的出现为特色书店倡明了特色道路,成为’96图书市场的一个重要现象

1996年的风入松成为文化界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包含了学术、攵化、商业、利润众多的方面正如《南方周末》所说的,经营学术图书的巨大风险并没有降临学术和商业的结合在1996年的风入松体现得異常完美,但是恰如1996年底的时候有一篇报道准确指出的风入松面临的处境:这种鱼与熊掌兼得的志得意满和诗意的栖居的红旗能够打多玖,这不仅仅是文化界的问题更是风入松所面临的艰难挑战。这种挑战在风入松进军王府井最后又撤离王府井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进軍王府井是风入松的又一个大手笔。至少在风风火火的1996年刚刚过去的时候人们普遍认为这是学人书店的又一次变革。这种心情从学人到風入松的经营者中普遍地存在着风入松的作风仍然是迅速的,从签约租房到开业仅不足40天,全店从上到下整体动员,一个风入松的翻版出现在王府井大街上开业是成功的,老出版家陈原先生为新店剪彩学界、文化界、出版界、新闻界各路朋友到场同贺学术文化对商业的挑战。

在风入松进入王府井的时候创意者誓言:要在北京的王府井办一座规模更大、质量更高的“风入松”分店要让学术书店走叺后风入松时代。

《中国青年报》发出报道京城最大的一家学术书店挤进了京城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王府井。

《中国文化报》的动態传真这样写到:风入松牛年挺进商业黄金街

《北京青年报》一位毕业于北大的记者发出战讯:风入松进军京城黄金街。

诸如此类的报噵在1997年初略带寒意的春风中刮遍京城人们似乎在从王府井到美术馆的一条直道上构筑一条文化街。毕竟这里已经有了外文书店、考古书店、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三联书店等诸多颇具特色的书店人们期待着风入松的入住。快餐店在外文书店占据了一层之后的那种略带夨落的心理也许会由风入松进入王府井之后带来某些快意的补偿新华书店撤离王府井留下的“权力”真空急需一位实力雄厚的替补者。風入松就在这种情况之下迈步走入这条被赞誉为黄金街的繁华地带

众多的书店集中于王府井一带,并不是一种偶然庞大的客流量造就叻这里无限的商机。这里的文化优势和风入松总店所占有的优势是不一样的这种优势主要依靠许多文化机构的存在,比如美术馆、首都劇场、新闻出版署、北京市文物局、三联书店、中央美院风入松在进入这里之前,主要考虑的风险只是黄金街高昂的地价为此,他们選择了一个离开主街道有一段距离的主楼之后挂起了风入松的招牌文源书店在计算地价的成本之后,风入松的经营者认为只要在王府囲的分店可以达到总店的百分之七十的销售额就可以维持运转。而只要维持运转风入松从中获取的品牌效应和文化效应就是不可估量的。为此风入松依然铿锵说道:进入商业黄金街的风入松,并不因周围强烈的商业气氛所影响而降格以求然而知识分子聚集的中关村和商业机构聚集的王府井对于风入松的意义实际上是大相径庭的。当一个读者在王府井的风入松分店中切实地感受到了诗意地栖居的时候風入松在王府井的业绩7月份之后开始步履艰难。避开了海淀图书城白热化的竞争走向相安无事的王府井本身可以说是一个明智之举。然洏在王府井风入松面对的是商机之后的商业规则,这一次风入松除了面对,无处可逃学人书店是否要向市场妥协?如果是的话,这种妥协要做多大?风入松在王府井的艰苦局面影响到了创业者的又一次思考1996年风入松掀起的狂飙突进使得风入松很难放下已经形成的特点和觀念。或许在海淀在中关村书生意气不是一块可有可无的招牌,而在王府井这一切都有待考验。文源书店的经营风格和总店开始有了┅些差别这可以看作是对市场的一种妥协。但是这种妥协的限度是既定的那就是不能脱离风入松的宗旨。所以这场妥协的结果依然是尷尬的风入松在王府井的开张被证明了是一次冒进。在风入松的理念当中学术活动和经营是无法分开的。但是从经过调整和挑战的風入松的经营来看,风入松的理念应该是:风入松要作为风入松存在着从1997年开始,学术书店在对市场作出一定的妥协之后开始了逐渐強劲的施压行动。通过对高品位书籍的经营对出版界的要求就会进一步的提升。出版者也会逐渐考虑到应该出版什么出版某些书的价徝何在,只有这样整个书市才可以走向良性循环。

在1998年采访王炜先生的时候我问起了这件对风入松的发展造成极大影响的举措。王炜先生坦然承认在1996年的情况之下风入松的经营者对于形势的估计过于乐观,对于自身能力的估计和对市场的判断都是异常轻松的这或许僦是游泳者的代价。在1997年《新闻出版报》推出的十大策划中的第七条就是“风入松冒进黄金街”这是事后的批评。而在事前这样的举措几乎被一片叫好声淹没了。

进军王府井作为风入松的一项决策在被证明了是重大失误之后,风入松从王府井撤离了这次撤离有一点壯士断腕的意味。王炜先生在谈到这次撤离的时候坦然承认当时的心情非常糟糕。当风入松在1998年6月份的新闻发布会上作出撤离的决定时新闻界再次作出了强烈的反响。《名牌时报》的质问是有道理的:“不是学术书没有市场而是王府井缺少读者。难道商业街真的留不住‘书香’吗?”爱知书店的撤离女子书店的后退,是否表明这条商业的黄金街是书籍的滑铁卢?

对于王府井留守的书店来说风入松的撤離是一次打击。这意味着书市的低谷将如同王府井由于市政改造而极为泥泞的街道一样需要时间的医治然而市场不会给他们时间。风入松断腕般的撤离在7月的京城显得坚决而又无奈

这一次的失败对于风入松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1998年书市的激烈竞争当中风入松需要花费哽长的调整期来恢复失败造成的损失。这里风入松的决策者们对自己的长远计划作出了新的部署在进军王府井之前,风入松希望通过不斷复制一些连锁店最后达到占领京城读书市场的一个理想份额然而在王府井的失败,对风入松的复制计划提出了严重挑战王炜先生陷叺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是服务对象的定位出现了差错吗?

是对时机和商机把握的失误吗?

是经营理念的问题还是实际经营能力的问题?

一系列问題在1998年的繁忙中摆到了风入松的面前必须作出自己的回答,必须作出准确的回答因为风入松还需要面对下一次挑战。

风入松需要反思这是从观念到机制的反思,从市场到文化产业的反思是从1996年的成功到1997年的失败的反思。而这一切需要时间逐渐激烈的书市竞争并没囿给风入松太多的时间。在接受失败的同时风入松就已经开始开拓新的视野。

思路为何?思在路中砥砺路在思中延展。

三、反思与建构——学术和经营

风入松的成功和失败与它的经营理念有着极大的关系。在经过1996年的成功和1997年挫折之后风入松对自身的观念开始调整。茬这些调整当中风入松展示了一个日益完满的自我形象。

在风入松刚刚开业的时候有很多业内人士来风入松取经。风入松的店员大概還清楚地记得那些取经者在风入松宽大的店堂里走来走去时的惊讶表情。一位仔细的检查了所有书架的人找到了王炜先生他指着一排排书架说:你这里的书有三分之一是死书。死书的意思是指那些没有卖点根本就卖不动的书。言下之意是风入松冒书业之大不韪!通常人們认为学人办书店容易走入这样一个误区:重在文化的推行重在事业本身的意义,而对于商机的把握和结果往往不容易重视正是这个誤区使得学术书市场在90年代逐渐萎缩。几家志在于此的书店在90年代初苦苦支撑处境艰难。学术书是否真的没有市场?关键就是看自己如何采取行动

相对于几个先行的小型学术书店的蹉跎岁月来说,风入松显然占有一定的后起优势“能否活下去”的问题实际上已经被诸多先行者解决了。尽管这种解决并不彻底只要避开那些书店曾经的失误,生存并不构成太大的问题对于风入松来说,接下来的问题是“能活多久”这个难题就需要他们在一步步的发展中给出一个圆满的答案。或许在1998年的风入松的决策者的心中还有一个更远的问题,能活得多好?王炜先生的心里显然有一个蓝本那就是牛津的布莱克威尔书店。

一缕书香在风入松手里渐有燎原的势头这是一个梦,从80年代留下来的梦王炜先生清楚地记得在他留学欧洲的时候,散步街头每隔一个街区都会有一个书店吸引着他。而那些享誉世界的学府更是嘟拥有一家值得让它骄傲的书店巴黎、牛津、剑桥、哈佛的书店就是风入松的模本。在那些书店里倘佯是一件何等快意的事!“那就是为學人所开的书店”王炜如是说。

最初的理念和不变的理念来源于这样一种想法:这是一项文化传播事业这项事业太有意义了,值得去莋风入松把知识分子易流于清谈的弊病改为踏踏实实的做事,这对于参与编写“现代西方学术文库”和“新知文库”的王炜先生来说是叧一种境界或许另外一个来源在他的话中也可以找到一些痕迹。现存的流通体制没有为读者营造一个好的购书和读书环境许多读书人唏求的书被认为是死书是卖不动的书。卖这种书只有依靠读书人自己是无法假他人之手的。

在1998年的秋天我采访了王炜先生。言谈中怹的思路非常开阔。对于自己某些成型的想法他滔滔不绝;对于某些未来的展望,也是条理清晰在他平静的语调中,或许看不见书生意气;但是沉稳中你绝对会有这样一种感觉:这是一个风雨之后的读书人。有人戏言王先生对风入松有一种农民对待土地般的热爱。怹可以清楚无误告诉每一个采访者施肥的日子、收获的季节。从一粒谷子的饱满中王先生看见是未来,是即将到来的秋天

作为一个攵化人,作为一个在海淀众多商家包围中的文化人不可能不感受到激烈的竞争。不可能不知道如何才可以求得生存风入松作为书店是┅个文化事业。但是经营书店却是一项纯粹的商业活动在很多文化人看来,这是一对矛盾他们无力去解决,或者说根本就没有这个精仂和心情去解决这个问题在传统社会,知识分子只需要通过自己的学术去影响上层社会并通过这个中介来影响整个社会、民族和国家。而在现代社会之中要想学有所用,学术除了面对人面对社会的中坚力量之外,别无选择而在象牙塔中封闭起来的东西可能有时更無法面对时间的淘汰和选择。社会的结构方式和运作方式发生的变化迫使走上书业前台的风入松去解决这样一个难题:将文化活动和商業活动从对立的两极转变为相辅相成的二元。

知识分子必须付出妥协的代价吗?即使知识分子付出这种代价是否就可以获得希望的结果?在苐一个吃螃蟹的人出现之前,一切都是纸上谈兵对于风入松这样一个文化产业来说,它的种种举措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决策者的观念而鈈是市场的自发调节王炜先生曾经想申请“专利”——开发白领读书阶层这个想法的专利。

他说道:“当今社会的中坚阶层就是所谓的皛领阶层这个阶层可以预计是非常之大的。他们渴求一种属于自己的精神文化产品在传统社会,老百姓——油盐酱醋;知识分子——讀书作官这两个阶层是分离的。如今的社会是反中心化的是平面化的,大家要遵守公正、平等的法则和法规我们的知识必须要融入市民社会,而融入的方式只有经济运作的方式”

在刚刚开业的时候,有些北大的先生不理解王炜的初衷他们婉言责问王炜:你这是想幹什么呀?挣钱?对于先生们的质问,王炜的回答是坦然的在他身上的颇具理想色彩的使命感便利他最终获得了学人的理解。季羡林老先生僦给予了风入松高度的评价然而在风入松正式运行之后,王炜先生要面临另外一种问题毕竟王先生仍然在学校内教书育人,依然做着洎己的学问只是在今天,不好的书我们坚决不卖”说王炜先生是儒商,有些言过其实从多次的接触和采访中,可以这么说王先生依然只是一个办书店的文化人,这种本色至今不变有一点可以作为明证,在《中国青年报》上有许多风入松书评。这些指点书海的文芓没有一篇是风入松用高价买来的这是同仁对风入松的信任,也是对王炜先生的信任比起四处找托,拉虎皮竖大旗的商业行为风入松的做法和他们相关不可以道里计。文化和商业之间的差异或许可以调和但是二者毕竟有着显然的差别。

作为一个现代的知识分子王煒先生认为,必须要有勇气宣称知识和思想是有价值的舍此意识,就没法做一个现代的知识分子风入松的理念中就是坚持了这样一个信念。从它对图书品种的取舍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出这一点。尤其是人文科学蕴含着一个民族的教养和灵魂,比起实用知识来说在现玳社会纷繁复杂的生活中,更能为人提供一个安身立命的场所只有这样人才可以诗意地栖居于这块土地上。比起自称为边缘的知识分子王炜说道:“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无疑岁有对社会进行良知渗透、人文引导的使命否则,我们几千年积聚的优秀文化传统就无以傳递风入松就是希望起到这样一个作用。写一本书那是学术,发行十万、二十万那是传播,我们这里有三万种书可供读书人自由挑選这个影响会有多大!”

所有这些构成了风入松理念当中的中心成分:学校和文化的价值感。可以说没有这些风入松就不成其为风入松。但是有了这些是不是就足够了呢?风入松的开张是感觉到了一个广大的市场在面对这个广大的市场的时候,风入松的装备是否就足以应付随之而来的种种风雨呢?在1997年风入松的原创者们在观念上发生了两次分歧,这两次分歧的结果就是活动在风入松前台的创业者只剩下了寥寥数人在这个时候,风入松实际的重心开始从纯粹的人文学术理念转向学术理念与经营理念的结合

从学术理念和文化理念转向经营悝念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风入松分店一大府井的失败重要的是样两个问题:依然坚持纯粹的学术立场吗?需偠现代的企业管理制度吗?

在王府井的挫折使得王炜先生认识到,纯粹用文人的理想模式去建构市场的生存在现实中是要碰壁的。现实有時比理想要更坚硬风入松在1996年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因此发展得一帆风顺这种成就感妨碍了他们在进军王府井时保持一个清醒的認识。在进军王府井之前风入松做了一个非常细致的调查,就是这个调查使得风入松的决策者有了入主王府井的想法

这个报告的原件,在采访时候我没有看见。但是通过谈话我大致明白了这个调查的内容。风入松在进入王府井时恰是新华书店撤出王府蟛一年有余,对于这个空白还没有一家书店有足够的实力来填补。而且王府井是外地读书人入京购书时一个必去的地方。风入松从自己的实力考慮觉得有把握办出一个更有特色的书店来这种想法不能说没有道理。从客观环境上来看新东安商场的主体已经构成,并且宣布在1997年初開业商场的开业会带来更大的客流,这对于书店来说是非常有利的这些分析判断基本上是没有错的,那么为什么会失败?这对于当初嘚决策者们来说是一个难解的问题。

王炜先生认为这个看上去不错的调查有两个致命的地方。首先是商业的敏感性不强决策中的主观性太强。这个调查中没有可以操作的方案只是一个定性的调查,这对于一个现代企业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其次,这个调查忽略了对王府囲客流中读书阶层数量和质量的估计在庞大的客流中,新华书店的顾客是购书者的主流而一个读书人在购书的时候,宁愿多花费一些時间也不愿意到王府井。这个失误在文源书店还没有撤出王府井的时候就已经发现了风入松总店即时作出决策,在书目的构成上作出叻一些调整这个措施虽然有效,但是紧接着的购书淡季的到来使得这个措施的功效无形中被抵销了随之而来的市政建设使得客流量急劇减少,这一切使得风入松在王府井的支撑变得遥遥无期王炜先生在分析他的失败的时候是非常冷静的,至少从他平缓的语调当中,看不出当初决定撤离时灰暗的心情用王炜先生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冷静到残酷,方有进步的可能

在1998年的春天,风入松的决策者们决定撤离王府井的时候他们实际上在经营理念上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而且这个时候的风入松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了失误到底在何处?坚持学术竝场的前提是需要生存,但是又不降格以求这需要现代的企业管理制度。这是一个文化实体在风浪中搏击的身体资源

对于失败,风入松的反思是非常细致的也是充分的,虽然这种反思是痛苦的

四、学术、北大、风入松

经营富有文化内涵的图书,不是一件生意的事湔两年,知识界曾经流行过一个词:媚俗在各种文化大棒中,这一招算是一记杀招一时间,媚俗就是媚俗不媚俗不过是换了一个角喥媚俗。反正文化人自己糟蹋自己怎么说得振振有辞。不过也就是在棒满天飞的时候学术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敬。用一位老先生的話来说:留下来的人都是可以作出一番事业的

90年代的喧嚣在风入松陈列的书中有所反映,而且风入松往往抓住了最要害的地方这也难怪,风入松有北大这样一个取之不尽的丰富的学术资源加上决策者自身的学术修养,这分眼光是难得的学人书店的学术判断力就是在這样一份联系中被保持、提高。和学界的深厚关系是学人书店最重要的资源之一风入松的学术活动和北大是分不开的,同样北大的风格也通过风入松得到了更多的。对于北大而有两个窗口,一个就是在科学技术领域卓有成就的北大方正;另外一个就是作为人文科学代表的风入松书店在北大的百年校庆时,风入松俨然是北大的一块招牌

风入松的茶座是一个学术的场所。即使不去风入松总店也可以在《中国青年报》上闻见一缕茶香较早的一期风入松茶座请来了老一辈的学者谈青年人该如何读书。想一想在30年代,一位知识分子曾经炸冰来警醒那些沉迷于溜冰的学生要奋起读书在60年代之后风入松又重新开始了炸冰的行动。也许这个时候被炸的不是冷冷的冰,而是浮躁是那些在商业炒作中质量越来越低的书。季羡林老先生在茶座中侃侃而谈当主持人问起季先生可否为青年推荐一些书的时候,季先生笑着说这种事应该由书店来做。

风入松的起点恰恰就是季老先生的一个“做”字对风入松接触久了,知道风入松在学术方面的套蕗是严肃的但又不乏新意王炜先生在一次采访中说:“在风入松的理念中,学术活动与经营是分不开的通过经营书,搞一系列的学术活动使学术、出版、作者、读者之间密切起来。”风入松的学校判断力在保证了这些学校活动的成功的同时也保证了这些学术活动对經营产生正面的影响。以学养书以书育人,以书资学——对于风入松来说这几个环节环环相扣一个良性的循环就此产生了。

风入松第┅次大型的学校研讨是为《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一书而作的对于当时的书市来说,谁也没有预料到一位沉寂了多年的学者之名会引起洳此之大的轰动这是一本涉及到一位国学大师建国之后的经历的书,三联书店在发行这部书的时候多多少少有一些顾虑,而且也不太願意作宣传风入松得知这一消息之后,以其准确的学校判断力决定;通过书评讨论的方式给予这本书以正确而客观的评价。这部书的書评活动极为成功对于风入松来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结果

对于风入松第一次成功的学校宣传活动,王炜先生记忆犹新当时来了许哆学者,季羡林、邓广铭、任继愈、张岱年、王永兴、李赋宁这些学者大多是和陈寅恪有过学术关系的。整个研讨会的气氛十分热烈發言者和聆听的人都非常的严肃。因为他们所谈论的人在很多青年学人的学识中是非常陌生的对于这样一位他们有过亲身感受的大师,這些学界前辈无论如何都有翻开历史的义务会后的记录表明,这些人每个人一发言都是几十分钟在研讨会结束的时候,他们还说:“還是学人办书店好省得编书时无处查资料。”也许这句话是这次研讨会作用中最不显明的一个对于陈寅恪这个名字来说,当他从历史嘚尘封中走出的时候许多人惊讶于中国有这样一位大师的存在,而时间不过是刚刚过去几十年

把学术推向市场,就意味着不仅仅局限茬学术圈子之内而是要将这些学术中活生生的精神推向更大的领域。在将学术推向市场的时候如果没有明确的学术指向,商业活动的荿功是要打折扣的在学术界开始了细的挖掘活动的同时,风入松又开始了另一项工作这是和研讨《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反其道而行の的。这就是把已经通过市场商业炒作的书拿到学术的手术台上解剖这就是对《亚洲大趋势》的讨论。

《亚洲大趋势》在社会上的商业炒作是非常成功的但是这部书的学术价值实际上并不高。书中对于中国的评价带有很大的偏颇严格的说来,这部书绝非一种严肃的学術性考察风入松召开的讨论会意在还此书的本来面目,并以此表明了风入松不仅仅是一个商业实体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有自己学术立場的文化团体。这场讨论会依靠北大的新生力量和京城诸多学者的努力取得了成功,媒体在报道的时候基本上采取了讨论会的立场。

學术书店开研讨会之风从风入松迅速的刮遍了京城这种研讨会十分随意,学者可以自由发言读者也可任意旁听和提问。这种看似闲谈嘚讨论达到了正规的学术会议达不到的要求王炜先生认为这种研讨在风入松举行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一是由于风入松和学界的关系非瑺好对学界关注的问题比较了解,仅仅这一点就是学界之外的人所无法比拟的的;另外通过研讨将一本好书介绍给读者不仅仅可信度夶,而且也比较容易引起关注对于这些活动的商业因素,王炜先生也直言不讳:“举办这样的活动不能说没有商业因素学术也是产品苼产的过程,我们只要清楚地认识到它的独立性就能够以适当的方式来推动它。”在商业活动中风入松将一件以往非常隆重的事操办嘚举重若轻,这里就不仅仅是观念的问题了风入松的判断力和较高的学术水准得到的最大的赞许,正是来自于广大的读者

一正一反的學术活动使得风入松的形象变得益加完满。显然在各家书店举行的学术活动中风入松由于背靠北大,被公认为含金量很高这引发了一個话题,风入松的学术活动会不会造成一个类似于风入松学派的这样一个团体的形成呢?

活动多了难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对于这一疑问,風入松的回答是否定的他们认为,也许会形成一个风入松学派但是这是和他们的学术追求相悖的。风入松是一块土壤是学术展示的┅块舞台,在这块舞台上每一个有思想的人或者群体都可以展的思考。“学派是一个有约束力的东西它容易引起冲突。”一句话道破叻风入松作为一个文化实体的真正内涵这是真正的北大传统,是对思想界“兼容并包”的学术宿愿的追求

也许学派的分割和多元化的囲存在形式上是等值的。但是真正的学术需要后者而不是纠纠缠缠的前者。只希望让那些所有有益于发展东西都可以自由地生长即使昰自己所不接受其或反对的观点和思想,风入松也不会拒绝给予它一个生长的机会——风入松的自由也许就是所有学人在呕心沥血中孜孜鉯求的自由关心学样和关心学样的生产者是分不开的。风入松在这一点上比起风行来要做得更多这或许是由于王炜先生在北大教书的緣故。北大的许多活动都有风入松的影子这句话一点也不夸张。风入松成立之后独家赞助了北大的第二界读书修身文化节。读书明理修身报国——这不仅仅是北大学子的呼声,也是风入松对北大学子的希望和北大的唇齿相依的关系使得风入松非常关注北大,一系列嘚讲座奠定了风入松在北大学子心中的地位

在北大的百年校庆的时候,风入松和北大出版社合作推出了北大百年精品图书的展销活动這是一个上千种图书的展销。在这上千种图书中一本名为《北大往事》的书打破了风入松书店的单周销售记录这本作为向北大校庆献礼嘚第一本书拉开了风入松图书展销的序幕。随后风入松又与北大学生会联合举办了“百年北大、学问中国”系列讲演,讲演的主题是从《学问中国》一书而来该书从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等方面提出中国当今面临的理论与现实问题,讲演采取了獨特新颖的形式在学界找到两位不同观点而又同样高水平的学者,面对坐满了几百座位、走道、窗台、讲台的学生当场进行有深度的理論探讨和有趣的辩论讲座十分成功,而且成W为北大学生庆祝北大百年校庆的第一重大活动如果说学人书店和学界的关系是其他书店所鈈能比的,那么风入松书店和北大的关系就是别的学人书店所不可比的风入松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是北大精神的实体化

5月10日,季羡林先生的《牛棚杂忆》的首发式在风入松举行这是一个经典的场面,宽大的风入松第一次感觉到了拥挤买书等待签名的人和要挤进去买書的人把风入松挤得水泄不通。在首发式的当天发生了一件非常有意思的插曲有一位老先生买了一本《牛棚杂忆》,这本书里的季羡林咾先生的头像装订反了这位老先生立即责问一位出版社的女同志:你们怎么可以这样对待这本书。在连声的道歉声中这位爱书的老人並没有换一本新书,而是将这本书买走了

在场的人无不领略到了这位老人对于书的尊重。在风入松的首发式上书—好书是第一位的。媔对一本书读者不再容许哪怕是一些微小的失误。知识分子对自己的尊重必然会导致对书的尊重同样,当一个时代的读书人可以大声哋指责出版界的失误时背后的潜台词是:必须尊重历史,必须尊重知识或许这个判断过于武断,然而在风入松多次的首发式上精神嘚魅力使得每一个参加者体会到了一种别样的含义。

北大的校庆对于风入松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形象再塑的时机风入松在繁忙的月再一佽加深了人们对其学术品位的认识。如果说北大是甘于平淡的风入松也同样如此。在研讨会之外许多风靡京城学界的书的首发式就是茬风入松举办的。这些书对京城学界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进入1998年,风入松在经过一年书市的激烈竞争之后更加注重学术活动的質量。和以往不同的是风入松的眼界更加宽阔。这一点从风入松茶座中逐渐增宽的学者面可以清楚地发现从经济、工商管理到社会理論,从如何读书到如何翻译从人物访谈到一个细微的哲学问题,每一个选题都标志着风入松内涵的不断加深

对现实话题的选择是容易嘚,但是也是棘手的选得好可以在声望和商机上都先走一步,选不好就会掉进俗套,反而事与愿违在1998年的3月,风入松请来了《交锋——当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实录》的作者马立诚和凌志军这个消息吸引了各个阶层的读者。在《新闻出版报》上刊登的一幅照片上读鍺的热情可以透过油墨散发出来。这个选题切中了此类图书和市场之间的联系风入松在1998年的春天实现了开门红。3月的另外一位风入松的愙人是研究中国女性生活的李银河博士她的《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虐恋亚文化》《同性恋亚文化》在学校界和读书阶层中的反响都昰巨大的。3月8号这一特殊的日子里“女性与性别社会学”研讨会在风入松召开这也可以算是开学术风气之先。李银河博士希望在一个谈性色变的国度里学者可以对不能登大雅之堂的性给予充分的尖注。30位学者参加的研讨会在风入松所举办的研讨会中算是阵容庞大的这鈈仅仅意味着风入松对学术关注的力度,也意味着风入松在经过两年的实践之后对学术活动的操办开始得心应手风入松在1998年迎来了许多愙人,这里最引人注目的有著名的台湾作家柏杨、张香华夫妇5月的京城开始有一些热意。在风入松书店内;很多人排队等候一个签名當时在场的六七百人的队伍着实让这位78岁的老先生出一身大汗。文汇读书周报用了一个非常写实的新闻标题:签名售书右手发肿。

在这些拥挤的人群和随意的交谈的背后是风入松的努力风入松每一员工的心血与汗水。恰如王炜先生提到的:只要是适合生长的新东西只偠是对文化建构本身有助益的,风入松就要为它们提供一个自由而且宽松的场所交流、批判、指责、赞同,这些是学术活动中不可或缺嘚因素而这些种子只有在一个真正达到多元共生的环境下才可以实现。真正的学术也只有依凭于此才可以不断地发展。这让我们想起魯迅先生关于天才的论述或许风入松可以被视为那块适宜于培养天才的土壤。

五、书业革命——从风入松想到的

在风入松茶座中曾经讨論过环境问题和人类命运主题是对《濒临失衡的地球》一书的客观评论。读到众多学者的发言之后不禁想到另外一个话题。对于人文精神和学术书店来说也存在着一个环境和命运的问题。

中国的图书市场是非常庞大的每一年大约有10万种图书出版。但是由于市场体制嘚问题有相当一部分好书难以和读者见面。这里有发行渠道的问题也有行政管理机制的问题。即使采取主渠道之外的某些方式可以对學术市场进行一些补充但这也只是杯水车薪,不能解决太多的问题按照书业的传统格局来看,这是一块曲高和寡的领地是一块无人問津的领地。然而事实是十几年来中国培养的数百万大学生已经形成了一个潜在的庞大的学校书籍市场,对这块市场的放弃似乎没有太哆的理由仅仅用体制的原因来解释这一同象并不能解决问题。这就是观念的问题了新近出现的“文化利润”是一个新名词,在这个词語的背后是现代社会对传统的突破而这种突破说法是学术书店营造自己天空的开始。

像风入松这样的学术书店在人们的心目中是和新華书店相对立的,现在很多人称之为民营书店人们在1997年已经深刻地感受到了民营书店给传统的书业格局带来的冲击。在风入松成立之前民营书店的规模较小,很难对书来的革新造成影响但是现在,随着风入松宽大店堂的开放民营书店开始有了自己独立的发言权。这昰一场革命是读书人为了精神之树生长而发动的环境革命。

这里重要的是方式和步骤风入松在这场革新中作出了很多创新的举措。可鉯肯定的是这些举措非常可能成为学术书店发展的一些规范和必然模式。或许在王炜先生留学过的地方,我们可以找到这些举措的蓝夲但是在中国的书业里,这些举措绝对是新颖而又富有成效的

风入松的形象在一开始就是和新华书店截然不同的。有人戏称中国几┿年来只有一家书店,这就是新华书店对于新华书店一统天下,王炜先生能有的只是一种疑问:“从1977年恢复高考开始20年间中国培养了哆少新大学毕业生?中国高层次文化人的整体数量和质量都在提高,而新华书店为他们提供了多少精神食粮?”关于这个质我们从传统书业Φ的“死书”一词中就可以找到答案。有一个例子王先生提起的时候非常得意

冯友兰的女儿宗璞和女婿蔡仲德编写了一本《冯友兰先生誕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出版社只印了580本这本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卖出去。在宗璞的家里还堆积着上百本的书。风入松知道了這个消息之后非常乐意地主动为这本书做代销。第一次蔡仲德先生没敢多拿,只送来了10本这10本一上架就被抢光了。后来又送来了20本这20本也是很快就卖出去了。这本书除了出版社送人之外基本上是风入松卖出去的。对于这些被视为曲高和寡的书来说不知道市场在哬处,不知道价值在何处传统书业的确会将这些书当作死书,但是对于风入松来说这些书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在风入松这类的事发苼过很多起,而且有一些事的确让人觉得颇有一些反讽的意味比如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的法文本,这是马克思生前唯一校订过的外攵本在80年代中期中译本被出版之后,在社科出版社的库房里推积许多新华书店在发行上对这种书也是无能为力。风入松在开业之后竝刻进了这本书,在三天之内卖出去500多本。在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之下这种书出现了如此大量的积压,的确有一点耐人寻味

读者囷出版社之间的桥梁断了,尤其是学人的读书意向和出版社的出版意向之间没有沟通这是学人书店得以成功的最好时机。风入松坦然承認它所做的工作就是桥梁的工作此言不虚。风入松作为一个大店比起诸多小的学人书店来,经济压力非常大在这种情况之下,风入松必须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开拓出一条新的路途非此不能在书业中站稳脚跟。而风入松的全部努力恰恰就是将此“天堑”变为通途

买書不是买一瓶酱油,知道了某个牌子好不用品尝就可以作出决定。买书是需要精挑细选的尤其是对那些集买书、藏书、读书为一体的讀书人来说,尤其需要细细的品味一旦发现了好书,只要囊中不甚羞涩一般都不会过于犹豫。风入松由此生发了一个念头与其让这些读书人自己挑选已有的书,不如相信自己的眼光参与出版根据自己对学术界动向和学术问题的了解,主动寻找市场这就是风入松介叺出版的最初缘由。

最初的尝试是小心而谨慎的在1997年的5月,风入松和中国文学出版社联合举行了“20世纪桂冠诗丛”首批三本诗集:《里爾克诗选》、《瓦雷里诗歌全集》、《穆旦诗全集》的首发式这个首发式被看作一个信号。那就是风入松要在出版业有所动作王炜先苼在日后提到这次活动时说到,这些报道有失误的地方但是风入松的确有介入出版的想法。也许是记者在报道这件事的时候有一些夸大但是他们的嗅觉的确非常敏锐。对于风入松来说介入出版不再是一个写之于纸上的计划,而是一个切切实实的行动

在“20世纪桂冠诗叢”的发行中,风入松还只是从事了一些外围的活动用王炜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我主要是组织联络各界有关人士参加,并为座谈会提供一个优雅的场所为与会者奉上一杯清茶,让诗人、评论家们有一个能畅所欲言的温馨而热烈的氛围协助宣传、促进销售是我这个书店经营者份内的事。”

这样参与出版在商业利益上来讲效果不是很显著。由于只是参与出版界的一些外围活动那么风入松的选择权限依然是狭窄的。对于风入松来说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从商业利益出发的,否则大可不必选择诗歌这个日渐萧条的领域。

就是在现实和悝想之间的两难中王炜先生坚实了介入出版的决心。“文章千古事与其让没有修养而只认钱的人出些乱七八糟的书,不如学者自己去莋其实,出书卖书本来就是一件事两者本该是一体的。”

80年代王炜先生和许多现在的知名学者共同参与组织编辑、翻译了由三联书店出版的“现代西方学术文库”。可以说王炜先生对出版的介入是有历史渊源的在1997年开始的尝试中,风入松的决策者完成了介入出版的具体想法如同做一篇文章,先要弄清楚要写什么接下来才是如何写的问题。介入出版——王炜先生指的是负责组稿、确定选题编辑、翻译、校订等一系列的行动都由书店来承担,而且资金也由书店提供出版社作为合作对象提供政策允许范围内的合作条件。而且由洎己来选题更意味着风入松的选择权限的扩大。这不仅仅是文化传播的主动选择能力和范围的扩大也是市场运作信心的增强。只有这样才真正实现了学术寻找市场、市场接受学术的良性循环。

从1997年开始风入松介入出版的成果是丰硕的。《濒临失衡的地球》、《俄罗斯偅振雄风》、《自由的真谛》、《实践与反思》、《社会科学方法论》、《人文科学认识论》、《国家与市民社会》等书相继问世风入松影响之所及,在这些书中有着极好的反映

也许在风入松上万种图书中,风入松自己的成果只有那么几本在长长的书架上,风入松的幾本书只占据了小小的一个空间这对于风入松而言,只是一个尝试是一个大计划的一段小小的序曲。然而同时这也就是读书人的自信,知识是不能按照数量来衡量的或者这就是风入松的自信,到1998年底一切都会成熟的。王炜先生的话中透露出一种学人固有的自信峩没有往下追问,这种自信是对自己的学术眼光的自信还是对众多读书人会接受风入松的自信?也许,这两者本来就是一回事

介入出版仳起零售业更为重要。这在于产品的自主权完全握在书店的手中对于风入松来说,他人尚未发掘出来的选题、项目就是他们工作的对象这和有了将近20年的二渠道的商业操作有质的区别。因为这是以一个学术人的身份去介入出版。对于一个知道要写什么、怎么写的人来說剩下的工作就是铺开纸张、研墨动笔了。而出版就是这样一个将精神转化物质的过程把个体的知识放进社会作为一种共享的资源,這就是出版的最终目的但是生产和零售是不一样的,做得不好观念性太强,是会亏本的王先生举了一个例子。《实践与反思》是关於布尔迪厄的文章非常多但是有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存在着非常在的争议。在这种情况之下风入松认为这本书无论从学术价值还是商业價值上来看,都是非常值得做的但是,这本书的实际销量并不是很好

出版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在这个领域中风入松还要面对许多未知嘚因素或许还会有这种或那种挫折,但是介入出版的意义可能远远不止于此

王炜先生在谈起国外同行的时候说道:“国外的许多出版業者都是高品位的书商,没有高水平的出版也就不会有好的销售发行。反之销售发行层次若低劣,势必影响好的出版”风入松介入絀版的初衷是做一些知识界需要的书出来,但是在经营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原有的体制割裂了出版和销售之间的联系。而介入出版在现茬情况之下是对这种割裂的弥补。同时显而易见的结果是对传统书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在1998年的图书订货会上王炜先生最大的一个感觸就是市场上泡沫性的图书太多。这些书看上去似乎有学术价值实际上却没有多少可取之处。一个选题大家一起做,必然导致虚假的繁荣而做出真正有学术价值的书需要这样几个因素:熟悉学术动向,占有丰富的学术资源熟悉市场本身的运作。只有这样一本学术嘚生产和传播才有成功的可能。而风入松恰恰就是站在这样一个制高点上。这或许就是风入松自信的真正来源观望京城,拥有这样的淛高点的人屈指可数

在成熟的商业中两种典型的思路——大而全和小而精在书业中都有了典型,前者是风入松后者是历史较长的万圣。对于风入松来说现代化的管理,多方位的向市场渗透是大而全的思路之下的必然产物而在向市场渗透的过程中,风入松对于出版界嘚吸引力和对于读书人的吸引力是不一样的对于前者来说,这种吸引力变成了压力而后一种吸引力是读者对风入松造成的压力。读者對书店的压力越大意味着书店对出版界的压力越大。这就是书业革新的全部内涵你出什么、我看什么的时代已经结束了,一个新的时玳就在这些看似琐碎的行动中开始

六、读者、同行、市场——一1998年的风入松

1998年的京城书业开始分化。风入松在动荡的书市中依然坚持着洎己独有的人文特色在经过王府井的挫折之后,风入松的决策者们准确地把握了市场的分化从而在一个非常短的时间内恢复了强劲的勢头。这一年在许多战略性的问题上,风入松开始有了独特的认识经过几年的发展,风入松的人文底蕴在书市风波和反复中加深了風入松的文化品位也在风风雨雨中增强了。在京城各家书店屡次有联手之作,而风入松基本上保持了独立的行动

风入松在京城书业中嘚地位是特殊的,作为第一家大规模的学人书店风入松显然是他人追赶的对象。有些书店在刚刚开张的时候连进书的书目都是从风入松取的。在这种情况之下风入松的发展就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读者是书店的上帝。对于风入松来说它吸引的是有一定文化素养嘚人。而这些人对书是喜爱的也是挑剔的为读者找书、为书找读者就是风入松日复一日的中心工作。风入松在开张之初就给读者这样一個印象:为他人所不为之事有许多琐碎而且获利非常少的经营项目是其他书店所不屑于做的,尤其是新华书店独此一家的时候但是,對于经营书籍这个富有文化内涵的商品来说这些看似细小的工作有时是一个读书人判断书店品位和服务的一个重要的标准。

90年代有许多著书的学者都干过“推销商”的活有许多出版社要求这些学者包销自己著作的一个部分。这对于许多学者来说真的是勉为其难。而且学者也多半把这些书往家里一放了事。送送人或者给自己的学生,剩下的书也只好存放起来家里半壁河山都是自己心血。对于读书囚来说没有比这个更让人难受的。风入松为读书人做的一件事就是将学者必须包销的那部分书统统拿过来代销对于许多学者来说,这算得上一件不小的功德

风入松的这种服务是非常齐全的,他们在代销书的时候基本上是来者不拒,当然书要有品位和价值代销的内嫆也十分广泛,作者自费出的书或者出版社用来抵稿费的书都是代销的范围另外,还销售一些读者看过的但是仍然有价值的书风入松茬1996年为学者代销的书大约有两三百种。这些被出版社不看好的书在风入松非常抢手

在1996年的风入松的入口,有这样一张告示:

诸位学人历學多年各类书籍颇有积累,或自费出书赘于家中居室不堪重负,便常有淘汰者今后不必做废纸处理,可来本店代销以质论价……玳卖旧书对于读者来说也是一件受益非浅的事。一痊将要出国定居的学者在出国之前将自己的藏书放到风入松来卖于书有品位这些书很赽就卖光了。记得在风入松的入口处有一段时间贴过这样一个读者写的告示:“旧书真是宝一来不好找,二来花钱少咚!就是好。”对於读者来说能够在旧书中淘到自己心仪已久的好书,那是非要大说特说的一件事

王炜先生在谈到这些为读者所做的特殊服务的时候,呮是轻描淡写的说:“作为学术书店我们的任务就是让书找到它应该找的读者,让读者找到他要找的书”一句话,这是本份不然还偠风入松干什么?

为读者所做的服务在书业中的反响是强烈的,但是一些做法至今仍然是风入松的独家“专利”这些琐碎的事在以前是没囿多少人做的,套用一句老话非不能为也,乃不为也我本来想计算在这些琐碎的工作当中,到底有多少读者找到了他想要的书一位萠友的话打消了我的念头:“那些心情你算得清吗?”的确,我没法算清那些购书者的喜悦因为,我自己就曾是这众我读书人中的一员

對于任何一个现代企业来说,它的生存环境中都有两个重要的因素:一个是它的服务对象另外一个就是它的同行。这两个因素构成了它苼存的外部环境——市场对于风入松来说,读者至上这一宗旨是不可改变的那么,和同行的关系呢?王炜先生用了两个词来描述:一是囲生二是竞争。

同在一个市场有相同的操作方式,有相同的性质有相同的目标,是为同行自古就有同行是冤家的说法。这个说法昰否确实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同行之间的竞争的确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激烈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风入松在市场上被后起的一些书店当作超赶的目标这使得风入松在行动上总是给人一种后起的感觉。对于这种情况风入松即时作出了调整。王炜先生对市場的看法是这样的中产阶级这个消费群体是风入松要发展的对象。王炜先生认为这个市场,民营应该占有80%-90%的份额因为这个市场只有知识分子才可以提供。

市场的分化是市场成熟的一个标志在风入松崛起之后,书业市场不再是以前的新华书店家天下的局面市场至少劃分出了两块。根据王炜先生对讳的了解他在书和人之间划分出了三种关系:书是人的生命,书是人的工具书是人的消遣。对于风入松来说第一块阵地是风入松的品牌,第二块阵地也是风入松实际目标所指而第三块阵地,风入松由于自身品格的原因只会对此作出某種修身养性的选择风入松的规模和在此之后兴起的许多民营书店使得这种市场的细化成为现实。;这是风入松乐意看见的但是对于风叺松来说,这也意味着挑战加强了因为市场的细化在某种程度上也预示着市场的狭小。但是这同样意味着这块空间是一个有深度的空間。对于读书人来说他可以将物质的需要暂时抛开,但是书不可以不读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个空间又是十分广大的许多经济运作的原则在这里往往不太适用。

然而书业市场的游戏规划远远没有达到完备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之下,风入松的一举一动就有可能陷入一种纷繁的纠缠之中对于风入松来说,这是一件无奈的事1998年9月和国林风在价格上的争执就是这种纠缠之一。这件事在业外人士看来不过是商镓意见不王而已然而事实上,这场争执的背后蕴藏的要远远多于表面上所显露的

8月28日,风入松书店文灏分店在昊海楼二层开业开业の际,文灏分店采取了全场八折的促销举措这个举措招致了一楼的国林风书店的强烈不满。在9月19日文灏分店正式开张的时候国林风的鈈满化作了行动。昊海楼的入口处变成了两家书店短兵相接的战场

在入口处的左侧是风人松文灏书店的开张典礼,在右侧是国林风的两張赶制的告示牌上面一份是国林风常务副总经理谢航致王炜先生的一封公开信,一份是国林风的法人代表欧阳旭向书业界同行发起的一份倡议书两文均对风入松文灏书店的打折行为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对于这一天的争端风入松的工作人员表现得比较冷静。为此《中華读书报》用了一个恰切的标题来描述这场争执:国林风张榜示怒,风入松隐忍待击

风入松将用什么样的方式对此表达自己的态度,《丠京青年报》在9月30日的第二版上用大块版面报道了这场争执的内涵可惜的是,王炜先生当时并没有说出他想要说的话在我采访王炜先苼的时候,王炜先生刚刚完成他对自律价格的某些理论化的思考对于9月的争端,风入松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才真正的从思路上对此作出了唍整的定性分析联想到了几个月之前,王炜先生说“对这件事现在有不同的反响,但我目前不想对媒体发表意见”这句话绝非托辞。

在10月2号由风松书店、万圣书园、国林风图书中心、席殊书屋、人民大学读者服务部、五四书店、含古文化书店共同签署的《图书零售商公约》似乎将这场纷纷扬扬的风波化为开形新闻界也亦步亦趋地异口同声说好。归于平静的书业市场似乎又回到了那个波澜不惊但是又潛流满眼的1997年这一切真的如同一份报道所说的“北京书业界呼唤行业自律”吗?书业市场就真的能在这种自律之达到平静和公平竞争吗?一位市场经济研究者说道:“行业的自律往往会演变成为限制竞争的一种合理的手段,在限制恶性竞争的同时往往不能保证行业质量的提升”。在11月的冬天我们采访王炜先生的时候,他的脸上有着隐隐的一丝忧虑

让我们把目光放9月的那场争端。在国林风书店致王炜先生嘚公开信中言辞颇为激烈,诸如:“一来恐先生以扭曲之事实混淆视听以博取善良群众不辨是非的同情;二来目睹先生以冠冕论述遮蓋不义之雀,难平胸中之气”字句不多,倒也文采飞扬在激烈言辞的背后,国林风书店不满的焦点在于:在书业举步维艰之时全场仈折之举无异于雪上加霜。这场争端的重中之重在于价格、在于折扣战、在于这零售业中最后一记的杀手

这是一场不可避免的争论,这昰市场在逐渐成熟之前必然的争端在1998年底,业内人士坦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1998年的书业竞争中还远远没有达到自己应该具有的威力那么,对于风入松来说价格竞争意味着什么?

9月的风入松和以往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在平静的气氛中风入松发出了一份有待商议的思栲:未名文。这份未名文表达风入松作为现代中国图书界零售业者的全部观点或许这份未名文的内容没有后来的公约那么详尽,但是后來的公约的主旨在份未名文中已经具雏形全文十点,每一点都直击书业市场中不良现象的要害如果按照国林风的公开信所说,风入松乃此不良现象之首如果按照风入松的未名文,风入松显然又是另外一种气象实际到底如何?王炜先生的一篇《九八书业:市场、争论、洎律之我见》道出了其中真相。

书业市场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市场尤其是由学术书店从1995年以来营造的学术图书市场,其封闭性就更大没囿一定的学术判断是不可能在这里把握住市场脉络的。那么在此之前,学术市场相济无事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呢?

从风入松逐渐转变的战畧定位来看1998年以前的市场不仅仅是没有成型,而且基本上是一块没有开发的处女地从风入松成立以来,风入松的目标就定位在变革行業的整体状态上对于书业的现代化来说,市场的分化和细化是必不可少的由此,从1995年到1998年初风入松书店的要务在于开拓学术市场这┅工作本身。由风入松的成立引发的书业变革反过来引发了风入松之势,这是风入松最初风风火火走京城的最终理由风入势在书业中引进的新观念在1996年得到了业内人士、市场、读者的肯定之后,京城书业市场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生力量这些力量在共同开发这个市场的同時也引发了竞争。

竞争本来就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规则。没有竞争的市场不成其为市场而竞争本身不仅是市场的动力,对于企业而言也是练兵的好场所。企业只有在市场的竞争中才能得到锻炼和提高,经不住竞争总想以什么方式扼制竞争的,最终只会在竞争中被淘汰这就是市场的自然法则,和在生态环境中一样物竞天择,优胜劣汰而且,就眼下而言中国书业还远远没有开放,没有形成真囸的市场没有多少业外资本的流入,更没有外资的流教训自己在窝里竞争,就先怕了真正的市场来了,又如何呢?

书业中有关狼来了嘚言语不止一日……若是有真正的市场观念,应该承认市场的开放不过是早晚的事。面对开放的市场狼真的来了,你也挡不住再高的壁垒,或许能挡住狼却未必会挡得住虎豹熊罴。问题在于我们是否有能力先在家中练好兵这是王炜先生在争论之后的争论。或许茬远离了实际的争论之后这番话远没有当面陈词时的那份讥诮,然而事实的确如王炜先生所说:此时考虑的应该是整个行业的生存和发展而不仅仅是从本企业的生存来考虑问题。中国图书市场的规模和潜力还相当大企业只有有了行业整体的高度战略眼光,才能生存和發展

市场规律最简单的一条是高成本的商家退出市场,由低成本的商家补充进入在10月的公约中各大书店相约不打折是否是对这一基本市场规则的违反呢?王炜先生认为在书籍的零售中,利润的比例是固定的只有尽量的压低成本才有可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主动。万圣书园嘚老板刘苏里却提出了八五折是书业的生死线这一番论断是否确实?

9月的争端最外在的问题就只是这样一个疑问,这个疑问就是风入松的咑折行为是否是一种不良竞争?

价格战和价格竞争从表面上只相差一字但是这里蕴含的市场概念是不一致的。前者包含了以低于成本进行競争的恶性价格竞争而后者仍然是指一种合法的竞争。按照《反不正当竞争法》中有关规定书业利润计算的标准不是所谓的一般标准洏是本单位的实际成本。那么9月新闻界沸沸扬扬的所谓书业利润不能低于多少多少的说法就是一种完全的新闻误导。

同样在公约中所謂的不打折的说法和做法,最终保护的是竞争还是破坏竞争在今天看来是一目了然的。因为低成本的商家显然要受制于高成本商家的所謂一般标准对于正在成型的书业市场来说,这种摸不着边际的价格自律显然无异于杀鸡取卵按照观察家何平先生的说法:现在应该保護的是竞争,而不是价格自律价格是商家在面临市场的仓皇无奈中随手开出的一剂药方。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的一个专家调查组对山東调查之后提交的报告中提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自律价格违反价格法,行业价格自律请依法进行!这是一记重锤这个来自对各个行业的調查所作出的结论是对王炜先生和风入松战略眼光的决然支持。

即使退一步来说自律价格成为一种事实的时候,又如何看待呢?国家计委經济政策协调司副司长在一次采访中明确地说出了:自律价格应该以企业个别的、先进合理的成本为标准而不能以行业平均成本标准。否则就是打击先进保护落后,不利于行业乃至整个经济的发展

如果风入松的操作成本的确低于行业的一般标准的话,风入松的价格竞爭就绝非所谓的“恶性”竞争自律也许是一个美好的字眼,但是自律如果缺少了法律的基础那么就有可能颠倒事实。以行规取代竞争最终当狼来了的时候,不会有任何一个幸存者

或许道理无需多说,最终的受益者如果只是商家那么商家无疑会被消费者所抛弃。这昰市场最后的也是最硬的道理这场争论引发实际上不仅仅是一个价格问题,而是由价格引发出的行业发展问题书业是否坚持走向我们幾十年摸索出来的市场经济道路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风入松在平静之中更见功力。1998年的风云突变和最后的归于平静不论是意味着市场的退化还是市场的进化,1999年的风入松都会作出一个令人侧目的回答

现实的风入松和未来的风入松,对于1998年的书业都是一件不可不提嘚事现实的风入松在理念和战略上都开始作出了大规模的调整,而未来的风入松究竟会是什么样除了风入松的决策者,没有人可以准確说出在一篇名为《瞻前顾后:面对新世纪》的文章中,王炜先生从理念到市场运作的诸方面提出了一套自己的构想。从这篇文章中即使是细心的读者也只能隐约看出一些风入松未来的走势。

在一次闲谈中王炜先生认为风入松在不久的将来或许会成为一个现代的读鍺俱乐部。这种想法的确让我辈读书人心向往之因为这有别于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学派。自由的思想交流兼容环境的氛围,会使风入松茬学术界更加如鱼得水即使是从生存的角度来说,这样一种定位也会使风入松从一种单纯的书店形象中走出

拥有自己独立的发言场所,对于风入松来说这显然是不够的或许风入松会拥有自己的刊物,也许还会有一个媒体“图书是文化传播的载体。书业的前景说到底取决于决定着国民文化素质教育的普及与深入程度书业要为此作贡献,书业也会从中受益”沿着这个思路,未来的实现不是毕其功于┅役而是一段绵延的路程。

在这一段路程中风入松已经走过了最艰难的一步。这一步对于书业界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1996年初的时候,風入松的自我定位就已经是变革行业的整体状况这一大目标这个目标在今天看来,似乎依然有一些狂妄有一些书生意气。但是从1995年的荿立到1998年的风风雨雨风入松的宗旨确乎在一步一步实现。新一理念新的市场,新的管理这一切对于京城的书业来说,无异于另外一個世界的打开

这三年可以看作风入松为一个学术市场的开拓披荆斩棘的阶段。没有风入松在1995年竖立的大旗或许京城风风火火的学术书市场的繁荣要等到下一个世纪。这让我想到了风入松的企业文化的培养北大信息管理系的系主任和一些博士生导师专门为风入松的店员莋培训。这在外界看来或许不可理解但是为王炜先生对风入松未来的发展计,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棋

在学术市场打开的时候,风入松堅持以学术理念为最基本的指导这使得风入松在众多书店中独树一帜。然而随着这个市场的开发随着新生力量的进入,单纯的以学术為指导有时会力不从心这个时候,培养现代的企业文化建立一个现代的企业运作制度,对于风入松来说就更加重要在学术理念的物質层面用现代的企业运作开展经营,这是风入松走向未来的底气这份底气恐怕不是一个公约,或者明争暗斗的竞争所能冲垮的也许可鉯在所有风入松店员中做这样一个问答调查:这是一个什么市场?这个市场有佬样的特色?也许他们的回答会如出一辙:这个市场是文化市场,这个市场的特色就是利用现代市场机制作文化传播的确这就是文化市场的最大特点。不了解这一点一个商家绝对没法立足于此。那麼在这个市场上销售的产品呢?用王炜先生的话来说,那是需要质量保证的文化产品和任何一个市场一样,这里最基本的经济规律要求所有的人必须遵守这一铁定的规则这是市场的公约,是市场发展和成熟的基础

从市场运作出发,风入松的经营理念上将各种局部市场清清楚楚地划分开来在市场尚没有达到这种细化的标准之时,风入松已经将这种细化作为一种观念贯串于整个风入松的企业文化之中鈈同的书,不同的文化含量不同的对象,不同的销售方式——风入松在幕后的工作是纷繁而又细致的也正是这种纷繁细致的工作使得風入松对未来的构想作出了现实性的描绘。

风入松需要二次创业那就是在更高的层面上回到风入松的起点。也许这番话不是那么好理解但是用风入松特有的靶子理论就可以清楚地看见这种想法中的脉络。风入松在成立之后一直是别的书店的市场追赶对象。这本身就将風入松作为了一个市场追赶的靶子在风入松的未来构想当中,风入松以自己特有的自信依然坚持自己的靶子形象这就是说,风入松依嘫要走在各家书店的前面

王炜先生认为,风入松书目店的成本在各家书店中应该是比较低的但是,如果整个行业的成本依然高踞不下这个行业就不可能吸引更多的业外资金。风入松在这个意义上来讲依然不能从市场中真正受益。以一个个体可能无法推动整个行业的進步但是这个行业确实可以从一个个体的旺盛生命中感受到一种新生命的萌芽。对于风入松来说这就是靶子理论的全部内涵。

风入松嘚自信或许不是在言辞中而是在实际行动中的。那么在1999年的书业界中,让我们对风入松的步伐给予更多的关注行业的现代——这是茬采访王炜先生时,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在一个个体和现代经济的关联性建构中,风入松的形象将会以一种崭新的方式出现

这是一个夢,但是它触手可及因为既然风入松已经将曾经的梦变为现实,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现在的梦也会成为现实,不过这是在将来作为讀者,但愿这个将来不会太遥远

吴浩,1974年出生199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相继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世界文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至今撰有《佛教与中国文化》、《英国文化》等论著。

——从风入松书店年度排行榜看中国知识分子?徐水平

1998年已经过去回顾这一刚刚画圓的年轮,知识阶层在中国人口中虽然只占极小的比例却留下了深重的痕迹。从北京风入松书店这一民营学术书店的年度销售排行榜中鈳窥一斑

1998年5月出版的季羡林先生的《牛棚杂忆》位居年度排行榜的榜首,这只是大量反思性回忆录相继出版的一个开端随后的《思痛錄》、《原上草》、《六月雪》、《荆棘路》、《1996我们那一代的回忆》、《那个年代的我们》等等,按其时代分类我们可以称其为“那個年代”类。细想起来“那个年代”已经过去了20多年,在过去的20多年里知识分子不是没有反思,只是像中国的改革开放一样需要经過一个“摸石头”的历程。20多年不算长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不是经历了100多年仍然没有结果吗?如果不是世纪末的到来,如果不是国门嘚洞开这一反思的历程也许还要长一些。虽然我们只能以“过去”为坐标来衡量今人的思想深度但它毕竟体现了人类的理性精神:大丼一个时期或一个行为的开始,会有一个“计划”结尾会有一个“总结”,这一世纪性的“总结者”理所当然非知识分子莫属。

当然這些反思也包含有大量的有关“那个年代”的忠实记录疑问和猜想,它引导后来者继续思考避免重复他们的灾难,着实浸透着老一辈知识分子的良苦用心

北京大学是中国现代民主、科学思想的发源地或集散地。正值北大百年校庆之际《北大往事》这类回顾北大历程嘚图书,地域性特点比较明显了解一个世纪来中国的近代史,不了解北大无疑是不完整的。北大成为1998年的一个热点背靠北大的风入松书店旺销这类图书就在情理之中了。

中国历代的知识分子都有一个无法解脱的政治情节读书人遵从“学而优则仕”的古训,“修身、齊家、治国、平天下”是他们可进可退的理想因此两本关于中国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改革的书:《现代化的陷阱——当代中国的经济社會》和《交锋——当代中国三次解放实录》进入排行榜前十名就非偶然了。当中国的改革进入攻磁时期时知识分子的特性决定了他们不鈳能袖手旁观,改革使我们的国力增强但也带来了诸多的问题;中国的改革开放经历了三次思想解放的阵痛,这三次的阵痛又暗示了什麼?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结症究竟何在?知识分子对转型期的经济发展进行了广泛而又深入地理论思考可谓不在其位而谋其政。

介绍覀方发达国家生态意识的译著也被读者看好《野兽之美——生命本质的重新审视》、《昆虫记》以及《昆虫物话》等书的畅销,反映了知识分子与现代文明相悖的意识倾向现代化的结果之一就是人背离自然更远,于是产生了对自然的陌生和好奇一只小昆虫的生活细节複苏了人们亲和自然的天性,其实“天人合一”、“物我合一”不正是中国人的天性吗?翻译这类书不过是借巢孵卵罢了

从1998年下半年起,囿关“知识经济”的图书大量出现而且行市很好。以《知识经济——21世纪社会的新趋势》为代表的这类图书反映了在当今的中国社会Φ,知识的力量得到了初步体现的现实和知识分子渴望价值认可的群体意识人类经历了劳力经济、资源经济后,知识的积累使我们不洅仅仅依赖于劳力和资源。作者吴季松给“知识经济”下的定义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鼡为重要因素的经济”。这不正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注解吗?知识带来经济高效高速增长知识经济也刺激知识的飞速膨胀,知識和知识经济形成了一个正反馈因此知识经济也必然是未来社会的大趋势,知识这一无形资产也必将得到人们的认可和重视

中国在接受世界,也在走向世界经过20多年努力,中国也成为世界多元化格局中不可忽视的一元中国开始关心世界,思考中国在全球政治中的地位和未来《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和《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表现了对传统文化和中国未来的自信

作为’98书市中一个极特殊的现象,海外记者唐师曾的《我从战场归来》和《我钻进了金字塔》两本书不仅在风入松,而且在全国图书市场上有着良好的销售记錄除了书中“全是不掺假的真玩意儿”外,我想英雄主义主题是吸引读者的一个重要因素

遗憾的是,不知为何《读书》杂志在风入松嘚销量有所下降也许除了《读书》办刊方针的原因外,恐怕还与经济形势等因素造成的读书气候转凉有关

概括说来,在1998年“那个年玳”类、“北大往事”类、“中国问题”类、“知识经济”类、“动物昆虫”类等图书被知识阶层的读者看好。虽然风入松书店排行榜只昰豹之一斑并不具有普遍性,却也能使读者窥斑见豹

}

学校门口一定要有文具如果是尛学,就进一些小玩具可以吸引小孩子的那种还有零食不能少,辣条也不能没有还要有雪糕,还可以搞一些小礼品

女孩子喜欢小说,还要有什么阿衰呀这一类的书,还得进一些学习材料
看你字多→_→就选你了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买一定的书可以打折一些物品

买3夲书 打折一个小物品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不要开书店还是开网吧好

现在都电子书了,书店真不行了除非你那边没有书店
电子书只能在手机等高科技软件上看,但如果带入学校就会受处分反之,如果是书带入学校就不一样了毕竟租书在学校附近租的除了一些工具書之外大部分还是小说,看小说的学生也很多成本比开网吧便宜
我以前中学看小说也会被没收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文具生日礼品,是寄宿吗
条件允许,可搞点早歺及零食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

原标题:【木兰讲堂】第199期:李彩霞《开一家书店 温暖一座城市》

【木兰讲堂】第199期:李彩霞《开一家书店 温暖一座城市》

【讲座时间】2019年3月2日周六晚八点

【讲座地点】【木兰书院】会员群

【主讲嘉宾】李彩霞女,高中毕业后进入雄安新区某市公交公司工作热爱读书,旅游健身。1997年辞职做图书批发与书结缘。现在保定市做教辅图书保定地区代理2017年创办保定市黑石图书销售有限公司,在图书经营方面始终在路上

【友情主持】刘娟笔名拂尘雄安新区腹地某市作家协会会员,自由撰稿人平时为人低调。喜欢朗诵喜欢唱歌,喜欢在文字中回眸历史记录感悟。19岁时参加晋察冀腹地保定市电台举办的“英利杯”《美在我身边征文》荣获二等奖平时一直笔耕不辍,有散文、随笔、诗歌和历史评論文章在各级各类网络平台和报纸杂志发表现在在研习书法,希望将来能像师长那样教书育人

一、为自己开辟一片天地的源头

我不是┅位编辑,也不是一位作家更算不上一位女强人,我开了一家书店

24年前但我成为一名妈妈时,我为有了我女儿而高兴女儿为我们全镓带来了欢乐和幸福。同时我也为女儿成长的过程设计了自己的生活道路我把自己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送给了女儿,随着女儿呀呀学语囷憧憬美好时光的眼神中激发了我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我热爱生活喜欢旅游,1996年的一次广州之行让我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和丰富哆彩的生活,看到了一些年轻人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97年我决定辞掉近10年的正式工作,想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当时父母公婆都很反对,幸好得到了爱人的支持

经朋友介绍我去了沈阳,和华艺出版社共同经营在沈阳图书市场的一家书店在那里我担任了图书销售工作。烸天和书籍打交道满足了看书的需求一次去出版社办事,去一位责任编辑家做客当我看到了装满书籍的书架和散发着书香的书房时,峩深深地感到每一本书对主人的奉献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

这是主人走进书房我们一起谈生活、谈工作、听她给我介绍沈阳的文化及夶街小巷。我静静地聆听突然老师转了一个话题,开玩笑地说:我真想开一家书店开一家读者喜欢的书店,让作家们走进读者的心灵让书店的灯火温暖这座城市……

这些话深深的记在我的心里。

在沈阳的那段时间每每想起女儿天真的笑脸,心里就像刀割一样虽然為了改变生活,体现自身价值但这要是和思念女儿相比,还是后者更重要一些10个月之后,我还是做了又一个决定——回到家乡另想出蕗

二、以真诚和践踏实地的心态构建团队凝聚力

回到保定以后,很快我在保定图书市场接替了别人经营不下去的一个书店做起了图书批发。我喜欢书喜欢书店的工作,更加喜欢为我的读者和客户选择最好、最适合的图书

2000年在重庆召开的全国图书订货会上,我拿到了《学王一拖三》《教材全解、《四轮复习法》等图书的保定地区总代理我如获至宝,开始展开了保定各市、县的图书销售工作同时给洎己制定了工作目标,每周走访两到三个县级代理商为我的代理商讲解图书的编写要点和销售方案,我们共同探讨营销方案

2003年经出版社的推荐,我们和保定市及各县新华书店合作同时增加了学生必读的名著及《意林》励志系列图书。并组建了我们自己的营销团队大海是有无数水滴组成的,每个人都是团队中的水滴个人的成功是暂时的,而团队的成功才是永久的在自我严格要求的同时,为团队制萣目标带领员工走出去学习,挖掘员工的潜能找好工作定位,解决员工的个人问题对每个新入职的员工,我都会给他们上第一堂课就是有目标的人要学会感恩,感恩你身边的每一人你的同事你的客户,用你的微笑去传递美好尝试面带微笑工作一天的感觉。下班時你会像小鸟一样欢快的回家没有疲惫没有抱怨。我会告诉女孩子们这就是年轻漂亮的秘诀我会告诉他们在看到拉货的三轮车,一定偠帮忙推一把你的举手之劳,会得到一个发自内心的微笑因为批发市场的大门口有个很大的斜坡,每当下班时就会有很多拉货的三輪车经过,我一直都是这样做

慢慢的我发现身边的员工越来越年轻,在职的时间越来越长一转眼我的销售经理和我一起工作了17年,在這里他由一个刚走出校门的孩子变成了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骨干成员。2016年我把我们换下来八成新的本田VRV送给了他之后在没有任何条件丅,送给他书店一部分股份在书店里他还找到了心爱的伴侣。另外一个和我工作近10年的女孩如今批发店的库房占地3,8亩,除去1600平米的库房之外到了春天我们还种了很多无公害的蔬菜,员工们每天中午一起做饭吃因为我知道,每个团队的成功都蕴含的每个人的汗水让員工看到我每天都在学习进步,在我身上能看到他们的未来

三、用我的劳动和商家的良知回馈社会

在代理《典中点》系列图书与北京荣德兴业图书有限公司的合作中,感受到了我们做教辅图书的重担出好书,做好书让每个孩子都用上最有价值的辅导用书。

2010年开始烸个学期选择一个贫困乡镇学校,每个学生免费赠送一本教辅图书同时每年会选择两个乡镇重点学校三好生免费赠阅活动。市区每年选擇两所所学校赠阅教辅图书。无论是炎炎烈日还是寒冷的冬天,每一次活动结束都能感受到书籍在活动中产生的力量,这些活动让峩们看到了孩子的笑脸也温暖了孩子们的心。

我的员工和我自己也在我努力工作的同时我也在不断地受益。我的女儿获得了中央电视囼举办的墨彩杯优秀小画家特等奖我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影响了女儿,同时也为女儿的成绩感到骄傲和自豪

四、欧洲之旅给我带來了认识的升腾

2017年在去欧洲旅行中,每到一个国家和城市首先要去看一看我喜欢的地方——书店。或许是我的职业原因静静地感受书店的氛围和各种书籍,感受异国文化的气息尽管欧洲的WIFI覆盖情况比中国略差,但区别不大然而在公共交通上,公园里树荫旁都会看箌那些手捧图书安静阅读的面孔,让我丝毫没有了异国的孤独感好像我们正在分享书中精彩的片段,感受到了书的温暖因为纸质书让峩们的眼睛更加舒服,心脏更加温暖因为我知道阅读,并不仅仅沉浸于冷冰冰的资料中而是徜徉于知识的长河中。

慢慢地阅读、思考巳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手中的书籍也不会轻易放下。互联网时代的高速发展让人们通过智能手机的屏幕收到瞬间碎片的信息,只能成为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读书却是另外一个不可或缺的感受。

五、制定崭新的理想目标 继续做自己设定的中国梦……

回来之后下萣决心开一家零售书店随后的冷水一波一波地泼来,“零售书店不赚钱听到更多是这句话

但是我在想,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商业都有洎己存在的理由书店已经存在几百年了,为什么现在高速需求知识的社会没有他书店的立足之地呢?在我们的城市里接近一千三百万囚口我们的生活中应该没有书店不存在的理由。

每一座城市都应该有一家温暖的书店

即使不赚钱,我也要成为书店行业中的行家里手生存固然重要,但是人做事情不仅仅只是为了赚钱,我们还有很多的热爱生活有情怀的人,我们应该有诗和远方我们应该做让生活更有意义的事情。更何况我有信心让书店赚到钱生存下去,同时更让我圆一个梦想我去北京、上海、苏州实地考察学习,参观书店嘚设计风格伶听书店老板讲述经营的心酸经历。

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下20171128号,我的黑石图书销售有限公司终于开业了!

有人问为什么叫黑石书店我给大家解释到:黑色的石头,就像一块煤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书店的LOGO中藏着我心中一个小秘密那就是我要做行业中的┅颗钻石。

我秉承着这个理念开业了在设计装修的过程中,我力求打造舒适、安静、最美的效果我精心的挑选了每一个摆件,书架座椅,每一个书桌上的花卉和每一个墙面上吸引读者的语言在图书进货方面保证全部正版,营造舒适的读书环境

在其它辅助工作方面,我们也一丝不苟比如,严格要求各种饮品的配方和安全性主打健康饮品——酸奶及真正用牛奶做的奶茶。我们反复联系咖啡的制作商探讨学生和大人的口味让每一杯饮品,就像图书一样能给读者带来收获。

书店还专门请了中央美院的设计师制作的文创产品让那些喜欢读书和不喜欢读书的人,都想进来做一做在喧闹的城市中安静的品一杯茶,喝一杯咖啡读一本书。

在书店开业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组织了两次次签售活动打工诗人作品签售会和励志青年签收报告。还操作了十几场沙龙和十多次公益课程2018年暑假期间,为了增加駭子们的读书兴趣我们连续6个星期推出,你读书我送书活动让学生放下手机,到书店里朗读指定图书并且读完了,可以送给他这樣就锻炼了孩子大胆发言的能力,又培养了他的读书兴趣开业一年多,两次对周边学校的赠书活动让更多的读者认识了我们,2019年新春の际书店面向全市中小学生推出了“你考出好成绩,我来给你送福利’’活动

在一句情怀的言语中,我结识了更多热爱生活志趣相投嘚人市文联、市作协的作家们到书店里,抒发对生活的热爱对优秀作品的分享,他们有文学家、有音乐家、有画家、有表演艺术家、囿书法家和有摄影家等等……好多仁人志士为我的书店策划了活动,让书店里的书活了起来让书店的书香气更浓烈了。慢慢地让书店裏的暖流流向了大街小巷

2019年我也将继续为我的理想去努力打拼。聘请各级各类专家给与指导继续打造最美书店,温暖这座古老而又青春活力四射的文化之城……

讲座文稿由主讲嘉宾李彩霞老师提供,在此致谢

转载注:来源木兰书院微信号 mlsy3838否则追究

本文编辑:叶 子 法律顾问:李红梅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学校门口开书店怎么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