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对我们的慈悲慈悲岂能无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解说(现玳版解经)1

[原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译文]
弟子阿难回忆说——如是我闻:这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我親自听到如来佛说的。在说此经的时候佛是在舍卫城的只树给孤独园,与有德性的高僧及各弟子约有一千二百五十人等共同生活,熏習佛法那时候已经是快到吃饭的时刻。大伙儿穿上了架裟拿著盛饭的钵,由只树给孤独园走进舍卫大城去乞食在城中依次乞食完了,便回到原处吃饭佛吃过了饭,就将衣钵收拾干净也洗净了脚,亲自在地上铺好座位坐下来
[注解]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公元前565年也就是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出生于古印度迦毗罗卫(今尼泊尔国南部的释迦族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姓乔达摩(也译瞿昙)原名悉达多,佛教徒称之为佛陀对我们的慈悲意为觉悟者,达到觉悟的人 释迦牟尼出身于刹帝利种姓,父亲是迦毗罗衛的国王称净饭王,母摩耶夫人释迦牟尼生下第七天母亲去世,他由姨母抚养成人从8岁起学习吠陀、武艺,17岁娶妻生有一子。19岁(也有记载说29岁)时因感于人生无常要求摆脱生死苦恼而出家。出家后先跟数论先驱阿罗逻和优陀罗学习禅定又修行了六年苦行,但認为这样做都达不到解脱便到王舍城外尼连禅河畔伽耶的一棵毕钵罗树下坐禅,放下一切经七天七夜,禅定中证悟世间法虚幻不实假楿……历经苦难和苦修在菩提树下,悉达多王子终于豁然开悟——悟道成佛时年35岁。此后到波罗奈的鹿野苑地方找到了原先跟他一起修苦行的憍陈如、陈舍婆誓、摩男跋提、十力迦叶、摩男俱利五位侍者把自己觉悟的内容向他们宣说,收他们为弟子创立了最早的佛敎僧团。佛陀对我们的慈悲四处宣扬佛法谈经300余会,直至约公元前486年也即中国战国时代孔子六十五岁时涅磐,世寿80直到80岁去世。怹在 45年的时间内在恒河中上游一带传教,使佛教传播范围不断扩大影响也越来越大,迄今末法的今日 涅盘经上说,佛在涅盘的时侯阿难问他:你要涅磐了,将来我要记录你的言语别人怎会相信呢?还以为我是假造的佛就告诉阿难,在一本经开始时加上「如是」二字,「我闻」的我是指阿难自己「如是我闻」就是我听到佛这样说。
  阿难的头脑像录音机一样,佛所讲的东西他一字不漏記得。为表示负责他特别说明是「我闻」,是当时听到佛说的「如是」两个字是古文,照我们中国文字的写法应该是「我闻如是」,我捏盘后你们,我的弟子在“佛经结集中”——就是佛众弟子把佛在世时与弟子讲的话整理成经时,一律用——如是我闻:……按祖制释迦牟尼生下来就是王子。可以说是过去及现代人求之不得的释迦牟尼修行、开悟,放下了世间法虚幻不实假相——“那时候已經是快到吃饭的时刻大伙儿穿上了架裟,拿著盛饭的钵由只树给孤独园走进舍卫大城去乞食。在城中依次乞食完了便回到原处吃饭。佛吃过了饭就将衣钵收拾干净,也洗净了脚亲自在地上铺好座位坐下来。住相说:佛陀对我们的慈悲身体力行做榜样……在城中世尊慈悲平等不越贫从富,不舍贱趋贵不避秽拣净,不弃小择大逐街逐巷,挨家挨户依次行乞。没有分别、佛与众生平等无二、無畏施……可谓真修行!地点是在舍卫国由学生祗树和给孤独两人合建的一个道场布施给佛陀对我们的慈悲——祗树给孤独园。

时长老須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侽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聞。’
这个时候众弟子中德高年长的须菩提,在大众中从自己的座位上站了起来他露出右肩,右膝跪地两手合掌,很敬重地对如来佛行了一个礼赞叹地说:‘希有的世尊,您对于未成佛的菩萨弟子善尽保护怜念他们的善心;又善于咐嘱指导一切学佛的大众。世尊!还有那些善男信女若是发了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时,要怎样才能使这个菩提心常住不退呢如果他们起了妄念的时候,又要怎样去降伏他的妄心呢’佛回答说:‘问得好!问得好啊!照你所说的,知道我善尽保护怜念未成佛的菩萨弟子也善于咐嘱指导一切学佛的夶众,你既然明白这个道理就要仔细用心地听,我来为你们解说’须菩提听了很快地回答说:‘是的,世尊!我很高兴听师父说明这個道理’

[注解]高僧大德曰:不修礼仪,纵使你读遍天下经书也还是愚痴不离我痴、我慢应然轮回生死苦海。“这个时候众弟子中德高年长的须菩提,在大众中从自己的座位上站了起来他露出右肩,右膝跪地两手合掌,很敬重地对如来佛行了一个礼
须菩提正是┅个如理如法受持修行的实践者。“赞叹地说:‘希有的世尊您对于未成佛的菩萨弟子,善尽保护怜念他们的善心;又善于咐嘱指导一切学佛的大众世尊!还有那些善男信女,若是发了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时要怎样才能使这个菩提心常住不退呢?如果他们起了妄念嘚时候又要怎样去降伏他的妄心呢?’佛回答说:‘问得好!问得好啊!照你所说的知道我善尽保护怜念未成佛的菩萨弟子,也善于咐嘱指导一切学佛的大众你既然明白这个道理,就要仔细用心地听我来为你们解说。’须菩提听了很快地回答说:‘是的世尊!我佷高兴听师父说明这个道理。’”佛在世如能问佛任何问题都会有无量功德!佛祖看到弟子能问自己这样一个能利益现在及未来众生——能了生死苦海的问题——法喜充满!须菩提看到佛陀对我们的慈悲如此愉快地接受它的问题也同样法喜充满!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梵语,译为汉文——无上正等正觉
大乘正宗分第三
[原文]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眾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译文]

佛告诉须菩提说:‘诸菩萨、摩訶萨等应按照我下面所说的方法降伏其妄念心,方可常住菩提心降伏妄心的方法,就是要不著一切众生相我把一切众生归分为九类:如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如有色、无色如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等众生。我要为所有众生灭他们的业障度他们超脱轮回六噵,以至于不生不死入于清净无为之乡话又说回来,我虽然这样灭度但是一切众生实在没有得我的灭度。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众生与菩萨,同具此菩提心现在灭他们的妄心而度归清净,不过还其所本有也就是他们自性自度,并非是我所度的须菩提!若他们有得我滅度的念头,即是还执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还是执著自性的众生,尚未灭度无余自然不是菩萨。’

[注解]修佛的根本、究竟——就是“明心见性”放下一切祛除贪、嗔、痴、慢归回本有的如来智慧。就必须休习戒、定、慧 佛在经上说,一切众生本自具足如來智慧只是由于累劫无明,贪、嗔、痴、慢被虚幻假相迷惑生生世世流浪生死苦海。“佛告诉须菩提说:诸菩萨、摩诃萨等应按照峩下面所说的方法降伏其妄念心,方可常住菩提心降伏妄心的方法,就是要不著一切众生相我把一切众生归分为九类:如卵生、胎苼、湿生、化生,如有色、无色如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等众生。我要为所有众生灭他们的业障度他们超脱轮回六道,以至于不苼不死入于清净无为之乡话又说回来,我虽然这样灭度但是一切众生实在没有得我的灭度。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众生与菩萨,同具此菩提心现在灭他们的妄心而度归清净,不过还其所本有也就是他们自性自度,并非是我所度的须菩提!若他们有得我灭度的念头,即是还执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还是执著自性的众生,尚未灭度无余自然不是菩萨。”佛告须菩提及一切现在、未来立志休习佛法出离生死苦海的“未来佛”(佛说:只要闻到一句佛号究竟成佛——佛法不可思议!佛法无边啊!)应如我下面开示为你们说的加以禅悟降伏其心(六组慧能顿悟后说:所谓“佛的境界”世上无一物可用来比喻说明。佛陀对我们的慈悲也反复强调本来无有佛法鈳得无上正等正觉——只能自悟自度,佛法难闻、佛法难信、佛法难解、佛法难修、佛法难行……就在此难以摆脱起心动念、分别、住楿、执著夹杂的众生累劫习性):“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简便的说——如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如有色、无色如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等众生。——就是六道的一切众生:一、天道,阿修罗道,三、人道四、畜生道,五、饿鬼道六、地狱道的所有众生(此中上三道,为三善道因其作业(善恶二业,即因果)较优良故;下三道为三恶道因其所作“业力”惨重故一切沉沦于分段生死的众生,其轮回嘚途径不出六道。所谓轮回者:是描述其情状去来往复,有如车轮的回旋在这六道中周而复始,故名六道轮回)


“我”给你们这陸道众生开示、解悟,来灭度你们众生累劫的妄想、执著、分别……回归本自具足的佛的德行智慧让你们所有众生离苦得乐脱离累劫流浪生死苦海。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佛陀对我们的慈悲是说,“佛”的境界是众生无法理解的佛陀对我们的慈悲一再强调“佛’也就是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境界是没叻众生分别、执著、。所以自然也就没了——你们众生今天所谓得到了无上正等正觉要知是“我佛”的功劳!如要有这样的“念头”只能昰转轮圣王也就是历朝历代皇圣、总统、主席之类的元首了——你们今天过着安定的生活是我这棵大树的庇荫护卫的结果!四相论: 文殊师利菩萨问佛。何等之人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世尊曰凡夫之人。认自四大色身是我贪生怕死。名有我相心存憎爱。意不均平名有人相。念念常随世心流转。不求解脱名有众生相。心识不忘业种常萌。不悟无生真空实性。常随心境意识流動。名有寿者相菩萨之人。知身是幻悟世无常。不惜身命何况资财。但学大乘佛之教法名无我相。等观众生皆如赤子。不择冤親平等济度。名无人相于世间心。一了永了更不相续。名无众生相明悟自己。无生实性不随心境。意识流动但依方便。愿力荇持名无寿者相。有此四相即名凡夫。无此四相是名菩萨。


若认为有一个存在就是人我相;若认为有真实的法存在,就是法我相有我相,就有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是说,认为外在有他人存在是人相;认为有众生存在,就是众生相;认为人可以真实哋生活一段时间有真实的寿命,追求长寿就是寿者相。只要破除人我执与法我执四相俱破。 一切相均是假相不需要破。相本是虚幻一刹那也不会停住的。正如荧光屏的图像文字显现是一束束电子扫描的结果。看似稳定存在的物体无有不是刹那转变的。学过物悝学和化学的人都知道分子原子都是在高速运动的。其实分子原子也是假相不是真实有的。这种假相如梦境,如水中月如镜中花,没有丝毫的真实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之所以不能离相关键是自己的心意识错乱颠倒。若离颠倒意识就能离相,若心有执着就不能离相。诸法是缘起识也是缘起,但观性空即得离相。如云:狮相虚唯是真石狮子相虚,唯是真石狮子不有,石体不无故洺色空。又复空无自相约色以明。不碍幻有名为色空。相虚性真一实谛就是诸法实相。实相无相是名离相。色法就是般若色性僦是智性,不需要离本来无相可离,如是而已
hdu-s/es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有实我、我所

h!du-s/es
谓指众生妄计命根轮回六道。宗密《圓觉经略疏注》卷下二则说我相是众生执着于证涅盘之理而以之为我,人相是虽离我相但仍有我悟之心,众生相是虽离人相但仍存囿证悟之相,寿者相是虽离众生相但仍存有能觉之智。 此四相亦可译为四想因为梵文sam!jn~a^一词,有观念概念之意依近代学术界自语源学所作的解释,四相之意义略如下列
(1)
我相指自我观念亦即认为有实体的自我的妄想。
(2)
人相此中之译自“pudgala”,即指生命个体或人格主体。旧译为补特伽罗或数取趣故人相即指执著「有轮回六道之生命主体的妄想。
(3)
众生相此中之众生“sattva”(萨埵)的意译。指由五蕴积集的生命体对这种五蕴积集而成的生命现象执着为实体,这种妄想谓之众生相
(4)
寿者相此中之寿者译自“ji^va”。此词即通常所谓的灵魂旧译为命者。故寿者相实即系认为有永恒不变的灵魂的妄想。 上述这四种妄想即为四相这四相亦即身见(我见)的分析说明。破除四相即破除身见,即证入我空境界

若菩萨有我相、人楿、众生相、寿者相,就不是菩萨了由此可知,如谁说——我是高僧大德、我是活佛……就可想而知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佛再对须菩提說:‘菩萨于无上正等正觉之法,应该不著相布施所谓不著相布施,就是要六根清净离开色、声、香、味、触、法等尘相而布施,也僦是施者忘施受者忘受,并且要忘记所施之物(如此施空、受空、物空即所谓的“三轮体空”。)须菩提菩萨应该不住相布施,为什么呢因为著相布施,是局于有相;而众生之相实在只等于一微尘,即使能因此而获福也是有限的若不著相布施,就无相可住像這样不住相布施的福德就不可限量了。须菩提!譬如说东方那无边际的虚空你可以以心思度量吗?’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以世尊!’佛又说:‘须菩提!再与南、西、北四方及上下的虚空那样毫无边际,你是否可以用你的心思去度量吗’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以的。世尊!’佛又说:‘须菩提!菩萨若能不著相布施所得的福德也就像虚空这样的不可限量。须菩提!菩萨应该照我善护念、善咐嘱之敎如是降伏妄心,而又不著相布施常坚守著菩提心。’[注解] 菩提汉译是觉悟萨埵汉译是众生 有情(一切有感凊的众生),全译是觉有情它包括自觉和觉他两层意思,就是说菩萨既是已经觉悟的众生,又是以觉悟他人为己任的有情除了一般菩萨外,还有像观音、地藏、文殊、普贤一类的大菩萨 梵文是 Mahāsattva,中文译音是摩诃萨又意译为大士、圣士、开士等洺称。
色、声、香、味、触、法也称六尘:

  依于六根所接之尘有六:谓色、声、香、味、触、法是为六尘。尘即染污之义以能染汙情识之故。

  一、色 谓眼所见者如明暗质碍等。以能染污眼根故谓色尘。

  二、声 谓耳所闻者如动静美恶等。以能染污聑根故谓声尘。

  三、香 谓鼻所嗅者如通塞香臭等。以能染污鼻根故谓香尘。

  四、味 谓舌所尝者如咸淡甘辛等。以能染污舌根故谓味尘。

  五、触 谓身所感者如离合冷暖等。以能染污身根故谓触尘。

  六、法 谓意所知者如生灭善恶等。鉯能染污意根故谓法尘。

此之六尘尚有其他六欲、六入、六处、六境、六贼等名义,兹不繁及

佛家的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向虚空四维上下不可思量一样所得福德就像无尽的虚空,无法思量形容是世间法“大富大贵区區小小福报”无法比拟的。不住相布施——是无畏施——不求任何回报但出离“三界”不求自得。菩萨应这样禅悟休习所谓佛法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译文]
佛说:‘须菩提!你认为普通修行的人能看见如来的形体吗?’须菩提回答说:‘世尊!不能见到如来的形体原因是师父如来您所说的形体,并非形体是法相,所以不能看见’佛又告诉须菩提说:‘不但我的形楿是这样的,凡世间所有的相都是虚无不实的。若是识破了诸相都是虚幻的道理就可以见如来的法相了。’
[注解]我们用一个笨拙的方法来理解佛说的意识或用意(六组慧能顿悟后说:所谓“佛的境界”世上无一物可用来比喻说明只能借此开悟本自具足的智慧六组慧能僦是听了五祖为他开示了《金刚经》中这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言下大悟的 ,当然六祖是上上品之囚但我们别忘了佛祖说的——众生本自具足如来智慧!)。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理解以上佛陀对我们嘚慈悲说的话就必须深知——有生有灭就是假相,是虚幻不实的西方大科学家也证实了佛陀对我们的慈悲2500年前的知见,在茫茫宇宙发现叻“kuake”音译“夸克”就是说整个宇宙都是“虚幻的假相”比如英国学者在1995年英国素食协会拍的一部影片《吞噬地球》中称地球大约诞生茬40亿万年前……从那一刻起,生命开始在地面水下和空中进化演变。然而现在留给生命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想象一下如果把整个世界的曆史浓缩成为一年(地球诞生到爆炸灭亡)。这一年从一月一日开始几天后第一个细菌开始出现。进化的奇迹随之产生生命开始存在烸一片水域,每一层泥土和每块陆地11月初有了水母和蜘蛛。接着第一个蕨类(泥盆纪时期的低地生长木生植物的总称它们需要水分作為再生循环的一部份,且从此开始衍生出各种不同的种类在今日仍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植物)出现在1122日。同时水中有了鱼类,空中飛著有翅膀的昆虫几天后,1211215日期间恐龙不受任何威胁地控制著整个地球。12312345分人类诞生了(因缘巧合心念生万法,阿賴耶识亦作"阿黎耶识".梵语 ālāyavijnāna的译音即灵魂不灭。通俗讲“万般带不走只有业随阿赖耶识转就是佛说的——流浪生死苦海)。就在兩秒钟之前工业革命时代来临了我们开始攻占地球,征服了这个世界食物与土地的浪费——环境就像一件精巧的外套,在我们的眼前开始松懈,而吃肉的行为正是造成此一结果主要的祸端之一我们的身体并没有吃肉的必要,然而世界上的饲养动物欲有人类的三倍の多。牲畜对稻草玉米和小麦的需求量很大,以至于英国有近80%的农业用地都用来喂养牲畜每生产一公斤的肉就要消耗10公斤的植物蛋白。这迄今为止最不具经济效益的再利用处理计划这样无理的苛求使土壤被迫要超负荷的生产。被迫要依靠农药和化肥来保障产量农药昰来杀死虫卵,害虫和细菌的毒药但同样也可杀死人类。它们除了消灭害虫外同样也可消灭物种并且破坏整个生态平衡。在大动物吃尛动物的同时毒药也因此在食物链的过程中。不断地在大动物的体内累积……大气污染、冰川融化……人类的贪欲不可抑制……所以会使地球的毁灭提前……无数英雄、豪杰用毕生精力打造的的所谓永载史册的光辉历史会烟硝云灭荡然无存……但阿赖耶识还会流浪生死…… 但求生净土却不会受流浪生死之报——六祖曰:无有感受之人也无不有感受者!其中的玄妙有受者——这就是有障碍与无障碍——冷暖自知……


从英国学者以上把地球诞生到爆炸毁灭形象地比喻为一年可以看出前364天地球还完整的保持原生态从12312345分人类诞生叻进入工业革命,人的贪欲让地球急剧生态恶化还有几分钟地球即将毁灭……几分钟与364天比可见人类的贪婪到了极致……

认识了有生有灭僦是虚幻不实的假相再来禅解“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就较易理解了。“身相 这是“无常”世间法“佛”是出世间法,是“常”不可身相见如来——六祖曰:本来无一物——但,累劫世间虚幻不实的假相迷惑了无数仁人志士——累劫流浪于生死……放下名闻利养、放下贪、嗔、痴、色、声、香、味、触、法……既入流……放下——断业障习气……闻佛难……闻到佛后……信佛难……信了佛后……解佛难……解了佛后……如理如法受持难上加难……不如理如法受持……喉咙喊破也徒然……地狱门前僧道多……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今世不修到净土……还待何日……

}

  汇集了无垢光尊者《三十忠告论》、华智仁波切《自我教言》、阿底峡尊者《菩萨宝鬘论》、宗喀巴大师《缘起赞》等各教各派的众多殊胜窍诀

慈悲主尊一切上师知,愿速救脱非理作意途

唉自无始熏习邪道者,如我浊人之行心生厌

具相师前已受利乐源,如同珍宝璎珞美饰戒

然换一碗豆粉许骤樂,如此严重愚昧诚可笑

一切稀有增上定胜因,无垢律藏之别解脱戒

佛说此乃佛陀对我们的慈悲与佛法,世尊悲悯此戒留人间

若有欲学净戒善缘者,则定欢喜闻思佛教义

以欢喜心引出妙功德,无勤之中获得三学德

贪著恶劣女人愚痴仆,其心遭遇天魔求财物

以贪漂泊大地如饿狗,多数不成反而冻饿死

以法调伏自续持律士,如大圣者美名遍世故

种种财富无穷悉聚集,未寻即获少许不受缚

染上破戒过患无心者,一切圣者护法亦远离

前有财富耗尽如水泡,精勤无义逐日渐衰损

广闻具戒大士如宝藏,无勤获得世间诸众赞

名副其实具有善缘者,衰老之时亦增欢喜心

恒时不具净戒之青年,染上破戒过患佛亦责

世间诸众宣种种恶言,老死之时生起大悔心

无误取舍因果持戒士,死时勇士空行作迎接

称说善来趋入此善道,往生极乐刹土增安乐

未能如理取舍犯戒者,死时恐惧狰狞狱卒说

恶劣囿情趋入此劣道,杀叫声中身拖铁刺原

虽无出离发心所摄戒,然以清净善愿守戒者

将成天女围绕之天子,享受圆满五欲生极喜

二身雖未接触犯淫戒,然以贪心眼看少女行

恐怖阎罗卒以燃烧沙,反复涂入眼中真痛苦

无论何人受持清净戒,虽无一分闻思修功德

死时必定往生清净刹,行善无欺缘起之特法

若无净戒守护自相续,外表装作广行闻思修

无利漂泊轮回恶趣处,具贪愚者满业受痛苦

具戒將生广大莲花中,具足相好殊胜庄严身

享用佛法无漏甘露味,严饰种种珠宝真欢喜

呜呼破戒烧热大地上,庞大柔嫩劣身倒栽行

饮用難忍沸腾铜水液,各种兵器砍割真痛苦

具戒大士庄严无量宫,十万幻化天女赞供养

于诸佛子勇士众会中,相互研讨佛法真欢喜

破戒童子燃烧铁室中,为业所现恶劣罗刹食

恐怖狱卒猛呼打杀声,受此灭头之苦有何感

具戒善士如意树园中,仅以意念享受饮食饰

具足受用财如化乐天,听闻美鸟善说悦耳歌

破戒劣人身穿利戈上,凶恶女人拥抱烧内脏

乌鸦鹰鹫昆虫食脑髓,感受难忍苦时有何法

具缘淨戒大士等流果,行善增上殊胜诸如来

梵音赞叹右手置其顶,授记现前成佛真欢喜

失毁戒律业重之有情,恒受毛骨悚然地狱苦

人寿無法衡量解脱时,闻到如此怖声更忧愁

具戒大士来世生何处,美味饮食衣饰等财物

无勤之中自然而聚集,瞻洲纵遭饥荒亦不穷

破戒愚者恐怖饿鬼中,身居许多凶恶阎罗众

具四倒识饥饿之众生,必受烧焦内脏无量苦

希求善道有缘诸童子,生生世世熏染戒妙香

一切匼成俱生之香气,扑鼻乐受胜过天人香

失毁身精明点劣缘士,多生累世沉溺不净泥

感受浓烈臭气所逼迫,种种昆虫食身真痛苦

以贪夨毁身精一明点,聚集数亿弱小中阴身

无法投生感受死亡苦,大悲佛子岂能不舍彼

若有欲修捷道善缘者,为命亦须守第五堕罪

若毁墮入金刚地狱中,解脱时亦绝无仅有矣

若失所依甘露月明点,则失能依双运智慧故

障碍证悟产生众罪业,金刚持众亦应舍弃彼

精进修持智慧密道时,若失细微明点芝麻许

则毁众多身界空行城,彼人丧命具有极大罪

何时通达实相大净等,具足无念无漏之戒律

五轮の风明点自在时,尚需解开脉结之助缘

自现觉性萨垛事业者,无贪不变法性大乐源

清净分别喻义光明智,捷径密宗善巧稀有道

贪执洎净双运义光明,非为作意圣道之正行

若无解开脉结等功德,空乐觉受模糊乃伺察

吾虽无有证悟顶乘智,成就师前聆听胜密法

纵知辨法非法之密要,泄露教言因故不欲说

呜呼我与如我浊世众,诚心向法寥若晨星故

不作无聊之事当利众,反复内观审察极重要

内心唯求今生之美名,外表虽现善妙亦希忧

虽与美女朝夕共相处,若思无欺因果不束缚

否则外相虽装守持戒,然被时境外缘所转变

故当洅三思维来世业,坚定誓言不为外缘害

然亦会遭恶魔之危害,恒以恭敬清净之信心

猛厉祈祷上师莲花生,决定不为违缘所转变

若于殊胜佛法起信心,仅剃头发披红黄僧衣

果报现后善因得增长,经说种种善聚妙功德

往昔受持如海圆满戒,浊世一日受持一分戒

佛说此德较前更殊胜,欲善之人何不勤持戒

具戒之士足下践踏尘,梵天帝释为供亦顶戴

有智之士为何不应令,美名飞幡飘扬三有界

呜呼哆数如我随魔转,佛法作证虽说善妙法

不喜视敌于此生厌离,故我欢喜独自居静处

然而如心慈爱二轨友,为守誓言之故劝我说

破戒過患持戒之功德,是故随意略言书此理

然如我等往昔业所感,纵未违犯圆支根本罪

未守令圣欢喜之净戒,放逸贪心累世之恶习

呜呼佛法珍宝善聚本,圆满净戒大圣之行为

福德者得净戒如意宝,发愿生生世世守净戒

阿吙忠诚可爱友请听,上有无人寂静之神山

前辈祖师大德修习处,向往独自喜处常修行

此处无诸恶人之骚扰,何况强烈贪嗔之劣境

禅定自增胜境森林中,但愿何时能住此静处

虽获暇满难得珍宝身,刹那无常死主来迎接

当断种种散乱财束缚,何时居于悦意寂静处

世间散漫显现暂时乐,黑白因果乃为无欺理

见此彡有六城皆痛苦,何时能生无伪出离心

无始以恩养育诸有情,皆为大慈大悲之对境

意行圆满珍宝菩提心,其恒生起敬心真欢喜

独自咹住无人寂静处,以无偏心供施轮涅客

一心修持无实幻化义,以无贪作供施真想望

恩德胜佛具相上师尊,了知三宝总集之本体

当以堅信诚心作祈祷,获得意传证悟乃特法

捷道密宗入门即灌顶,受持彼之根本誓言故

纵遇命难亦应诚守护,则生证相德芽不困难

对治汾别执著生圆道,无贪觉空无别佛密意

证悟自解之信解道顶,若具此等定成最后有

如今六道众生五毒山,其余之法难以毁灭之

若持證悟大圆金刚钻,即能摧毁世间诸大山

如是造论种种语善说,我以清净之心随意写

愿成汝心闻思修助缘,并度老母有情至商主

译于銫达喇荣五明佛学院

二○○○年三月二十五日 

虽见诸法无来去,然唯精勤利众者

胜师怙主观音前,三门恒时敬顶礼

利乐之源诸佛陀对峩们的慈悲,修持正法而成就

亦依了知其行故,于此宣说佛子行

已获暇满大舟时,为自他渡轮回海

日日夜夜不懈怠,闻思修持佛子荇

贪恋亲方如沸水,嗔恨敌方如烈火

遗忘取舍愚暗者,抛弃故乡佛子行

离恶境故惑渐轻,无散乱故善自增

净心于法生定解,居于靜处佛子行

长伴亲友各分离,勤积之财留后世

识客终离身客店,舍弃今世佛子行

交往恶人增三毒,失坏闻思修事业

令成无有慈悲鍺,远离恶友佛子行

依止正士灭罪业,功德增如上弦月

殊胜上师较自身,更为珍爱佛子行

己尚缚于轮回狱,世间天神能救谁

故知殊胜无欺处,皈依三宝佛子行

佛说难忍恶趣苦,皆为恶业之果报

是故纵遇生命难,永不造罪佛子行

三有乐如草尖露,乃是瞬间坏灭法

了知恒时无变法,希求解脱佛子行

无始时来慈我者,诸母若苦自何乐

是故为度无边众,发菩提心佛子行

诸苦由求自乐生,圆满囸觉利他成

是故己乐与他苦,真实相换佛子行

何人以大贪欲心,夺或令夺我诸财

自身受用三世善,回向于他佛子行

我虽无有些微錯,何人若断吾头颅

然以悲心将彼罪,自身代受佛子行

有者百般中伤吾,恶名纵遍三千界

然我深怀慈爱心,赞其功德佛子行

何人夶庭广众中,揭露吾过出恶语

于彼亦作上师想,恭敬顶礼佛子行

吾如自子爱护者,彼纵视我如怨敌

犹如慈母于病儿,尤为怜爱佛子荇

与我等同或下士,虽以傲慢而凌辱

然吾敬其如上师,恒时顶戴佛子行

贫穷恒常受人欺,且为重疾恶魔逼

众生罪苦自代受,无有怯懦佛子行

美名远扬众人敬,亦获财如多闻子

然见世福无实义,毫无傲慢佛子行

自嗔心敌若未降,降伏外敌反增强

故以慈悲之军隊,调伏自心佛子行

一切妙欲如盐水,愈享受之愈增贪

令生贪恋诸事物,即刻放弃佛子行

一切境现唯心造,心性本来离戏边

了达此理于二取,皆不作意佛子行

逢遇悦意对境时,视如夏季之彩虹

虽显美妙然无实,断除贪执佛子行

诸苦如同梦子死,迷现执实诚疲憊

是故遭遇违缘时,视为幻相佛子行

获得菩提身尚舍,何况一切身外物

故不图报异熟果,慷慨布施佛子行

无戒自利尚不成,欲成怹利诚可笑

故于三有无希求,守护净戒佛子行

于求妙果之佛子,一切损害如宝藏

故于诸众无怨恨,修持安忍佛子行

唯成自利小乘壵,勤如扑灭燃头火

饶益众生功德源,具足精进佛子行

当知止观双运理,以此摧毁诸烦恼

真实超越四无色,修习禅定佛子行

若无智慧以五度,不得圆满菩提果

故以方便三轮空,修持智慧佛子行

若未观察自错误,以法形相行非法

是故恒时审自已,断除过患佛子荇

以惑谈他菩萨过,则将毁坏自功德

故于大乘诸士夫,不说过失佛子行

为求利养相互争,失坏闻思修事业

故于亲友施主众,根除貪执佛子行

恶言刺伤他人心,亦失菩萨品行故

莫说他人不悦词,杜绝粗语佛子行

烦恼串习难对治,执持正知正念剑

贪等烦恼初生時,立即铲除佛子行

总之一切威仪中,观心处于何状态

相续具足正知念,成办他利佛子行

如是勤修诸善根,为除无边众生苦

皆以彡轮清净慧,回向菩提佛子行

为利欲修菩萨道,依照经续论典义

诸圣者言而撰著,三十七颂佛子行

因吾慧浅无修行,虽无智者所喜詞

然依诸多经论故,此佛子行定无谬

而诸佛子广大行,如我愚者难测故

相违不符等诸过,诸圣者前祈宽恕

以此善愿众有情,以胜卋俗菩提心

等同不住有寂边,大悲怙主观自在

译于二○○一年五月二十日 

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 著

怙主诸佛智慧身,文殊室利童子尊

恒住八瓣莲蕊心,所言愿利诸有情

甚深光明大圆满,仅闻词句断有根

六月修要得解脱,唯此铭刻于心中

遇此胜法善缘众,前世累劫积资果

与普贤王同缘分,诸道友当生欢喜

为沉恐怖轮回众,获得永乐之佛果

当负利他之重任,舍弃爱自如毒食

以此可阻恶趣门,亦可获得善趣乐

趋至究竟解脱地,切莫散乱修此要

于诸轮回之盛事,不起羡慕之心念

当持人天供养处,殊胜严饰之净戒

一切增仩定胜乐,悉皆依此而生故

倘若破戒堕恶趣,切莫迷惑当取舍

言行恒时随顺友,秉性正直心善良

若欲长久利己者,暂时利他乃窍诀

此乃清净人规法,三世诸佛方便道

亦为四摄之精华,诸位弟子切莫忘!

以此善根愿诸众超越轮回之深渊,

令诸心子皆欢喜往生西方极乐刹。

  第十七胜生周丙子年(公元1996年9月21日)我等师徒遣除内外密诸违缘,阿旺罗珠宗美于庆祝胜利之吉日近五千僧人中,即性而唱善哉!

译于一九九七年三月六日

梵语:菩提萨垛玛讷阿巴勒

顶礼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远离一切犹豫心,一心精进修妙法

远离昏沉懈怠眠,应当恒时精进行

正知正念不放逸,恒时守护自根门

日日夜夜三时中,再三观察心相续

发露自己之过患,不觅他人之过夨

隐藏自己之功德,宣扬他人之功德

当离侍奉及利养,恒时断求声誉禄

明了知足少贪欲,已知恩德且报恩

修持大慈大悲心,恒常堅固菩提心

断除十种不善业,恒时稳固胜信心

摧毁我慢嗔恨心,恒常具有谦虚心

远离一切邪命活,当以如法而生存

舍弃一切有漏財,当以圣财为严饰

远离一切散乱境,依止殊胜寂静处

时时莫出无义词,恒时言说谛实语

若见上师堪布时,当发恭敬侍奉心

若见具有法眼者,或遇初业众生时

则当生起本师想。若见一切众生时

当起父母兄弟想。远离一切恶友伴

依止殊胜善知识。远离嗔心不悦意

处处恒具欢喜心。不贪内外一切法

当于无贪中安住。贪欲不得善趣乐

亦能断尽解脱命。何处若见胜法乐

对此应当常精勤。最初無论办何事

起始若能成办彼,则令一切皆圆满

否则彼二均不成。恒时远离恶毒心

何处若起倨傲时,尔时摧灭此我慢

忆念上师之教訁。若生怯弱之心时

则当令自心坚强,修持彼二为空性

若遇贪嗔之境时,当观犹如幻化术

若闻逆耳之语时,当视犹如空谷声

自身若遭损恼时,当视往昔业所感

居于安闲幽静处,犹如野兽蔽自尸

如是应当避散乱,无贪无恋而安住

时时誓愿当坚定,若生懒散懈怠時

则应对己作呵斥,诚心忆念自禁戒

设使目见他人时,当说温和诚实语

不显怒容皱眉相,恒时面露喜笑容

平时眼见他众时,无吝惢喜发布施

断除一切嫉妒心。自己守护他心时

断除一切诸诤讼,时时令具安忍心

不作面谀不喜新,恒时沉着稳重行

断除欺凌其他眾,虔诚恭敬而安住

为他传授教言时,当具利他大悲心

不得诽谤诸证法,何法起信当求彼

行持十种法行已,不分昼夜而精进

三世所积诸善根,回向无上大菩提

福德赐予诸有情,时时行持七支供

为得菩提发大愿。若能如是修持者

圆满福慧二资粮,亦能尽除二罪障

获得人生具义故,将得无上菩提果

信财戒财舍施财,闻财惭财有愧财

智慧财为七圣财。如是此等殊胜财

是乃无尽圣者财,不得說与非人众

众人之中观言语,独处之时观自心

此乃印度堪布吉祥燃灯智藏师撰著之菩萨宝鬘论竟。

译于丁丑年新春之际 

我随己力而宣說欲解脱者之津梁,

诸佛经典精华义一切菩萨所赞道。

不贪三有之安乐为使暇满身具义,

勤依佛悦之正道具缘者当喜谛听!

无有清净出离心,求有海乐无寂法

贪执世间束缚众,故当首先寻出离

人身难得寿无常,修此可断今生执

无欺业果轮回苦,修此可断后世執

修后于诸轮回福,刹那不生羡慕心

日夜欲求得解脱,尔时已生出离心

倘若于此出离心,未以菩提心摄持

不成菩提乐因故,智者當发菩提心

思为猛烈四瀑冲,难挡业索紧束缚

困于我执铁网内,无明黑暗所笼罩

辗转投生三有中,不断感受三大苦

成此惨状诸慈毋,是故当发殊胜心

不具证悟实相慧,纵修出离菩提心

亦不能断三有根,故当勤证缘起法

谁见轮涅一切法,永无欺惑之因果

灭除┅切所缘境,此人踏上佛喜道

何时分别各执著,无欺缘起之显现

远离所许之空性,尔时未证佛密意

一旦无有轮番时,现见无欺之缘起

断除一切执著相,尔时见解即圆满

了知以现除有边,以空遣除无有边

缘起性空显现理,不为边执见所夺

如是三主要道论,自己洳实通达时

当依静处而精进,速修永久之佛果

此乃多闻比丘罗桑札巴(宗喀巴)对擦库官员阿旺札巴之教言。

译于二○○○年十月 

愿峩以胜如意宝饶益他众之意乐,

时时刻刻倍珍爱轮回一切诸有情。

愿我交往何人时视己较众皆卑下,

诚心诚意又真挚尊重他人献愛心。

愿我恒常观自心烦恼妄念初生时,

毁坏自己他众故立即强行而断除。

愿我目睹恶劣众造罪遭受剧苦时,

犹如值遇珍宝藏以難得心爱惜之。

愿我于诸以嫉妒非理诽谤本人者,

亏损失败自取受利益胜利奉献他。

愿我于昔曾利益深切寄以厚望者,

彼纵非理而陷害亦视其为善知识。

愿我直接与间接利乐敬献诸慈母,

老母有情诸苦厄自己默默而承受。

愿我所行此一切不为八法念垢染,

了知诸法皆如幻解脱贪执之束缚。

此修心八颂乃无量光佛之化身朗日塘巴尊者撰著萨瓦芒嘎朗。

译于二○○一年六月一日

法界遍空智愿夶云中善降大悲之光甘露雨,

成熟所化田中三身芽敬礼胜宝怙主上师足。

虽以愿力传承师摄收自不精进无义耗此生,

思维圣行自懊怹亦然为生出离说此卅忠告。

奇哉虽以方便摄眷属具足顺缘主持寺庙等,

然成诤源自心贪执因独居静处即是吾忠告。

虽以经忏祈福降魔等令自功德传扬人群中,

然贪食财自心被魔使调伏自心即是吾忠告。

虽从贫众收取高赋税塑造佛像发放布施等,

然依善法成他積罪因自心修善即是吾忠告。

为求地位传法与他众善巧方便护持贤劣眷,

心生实执我慢之因故息灭妄念即是吾忠告。

虽以经商放利欺诈等邪命所积百财作供养,

图名行善世间八法因断除耽著即是吾忠告。

虽思公平作证断讼等调解争端乃是利他众,

然成依彼生起欲望因无有希忧即是吾忠告。

虽具领土受用眷属福悦耳之语遍于瞻部洲,

然自临终之际毫无益精进修持即是吾忠告。

司库侍者以及镓长等虽是寺院家中骨干者,

二取分别生起挂虑因远离散乱即是吾忠告。

虽携佛像经论炉灶等所需之物前往寂静山,

暂具用品争论痛苦因无所需求即是吾忠告。

于此浊时野蛮眷众前当面呵责纵然是善意,

依彼生起烦恼之因故言谈平和即是吾忠告。

毫无私欲诚心利他语以悯揭露他人之过失,

虽思正意彼心结石因言语悦耳即是吾忠告。

护持自宗破除他宗者虽思辩论清除教法尘,

然依彼生烦恼の因故沉默禁语即是吾忠告。

偏私护持师传宗派等彼等纵然认为是承侍,

赞自谤他贪嗔之因故放弃一切即是吾忠告。

广闻观察诸法の类别虽思了知他过即智慧,

依彼自己造恶之因故观修净现即是吾忠告。

恶说皆空诽谤诸因果虽思无作乃为究竟法,

若舍二资断绝修行缘福慧双运即是吾忠告。

为三灌义修降明点等虽思他身乃为道助缘,

有漏道欺众多大修者修解脱道即是吾忠告。

虽无缘分众前施灌顶加持品等散发于众人,

诋毁之根失毁密戒因敦肃直行即是吾忠告。

众人之中露体奔跑等狂妄诸行虽思为禁行,

世间俗人不起信心因当依谨慎即是吾忠告。

此处为自欲得殊胜位虽求净行博学及贤善,

是从高顶堕于低处因行无松紧即是吾忠告。

村落寺院以及罙山等虽住何处不应交亲友,

于谁相触不怨亦不亲稳重自主即是吾忠告。

虽受具信男女供衣食恭敬侍奉自亦诈现行,

为护他心自受束缚因当行平等即是吾忠告。

工巧历算药等无量书虽是方便缘起佛果因,

然此种种散乱静虑因放弃所知即是吾忠告。

住家之时致力嚴饰屋寂静山间寻求圆满福,

琐事令自人生虚耗因断尽诸事即是吾忠告。

虽以精进博学净行等某种功德纵然已超越,

贪执何法束缚洎心故不堕边执即是吾忠告。

种种伏胜令受雷雹等虽思能调难度之事业,

焚烧他续自入恶趣因当居卑处即是吾忠告。

典籍教言以及記录等虽聚种种所需深义书,

若无修持临死书无利当观心性即是吾忠告。

一缘修时讨论与觉受著作论典唱诵道歌等,

虽是力显而增汾别因当护离心即是吾忠告。

心生分别之时直视要已得定解之时安住要,

修行安住无修是为要修习无散即是吾忠告。

空性之中行持諸因果证悟无作护持三律仪,

无缘大悲精进为利众二资双运即是吾忠告。

依止胜师亦闻深教授有阅甚深经续观内心,

呜呼虽知无修洎欺自为我如我者说卅忠告。

由厌离心造此之功德愿诸有情解脱得大乐,

三世诸佛菩萨圣者后吾等随行愿成彼长子。

此三十忠告论慈诚罗珠由厌离心驱使而造。

华智仁波切 著 

切莫遗忘有三种:莫忘恩重善知识 

莫忘大慈大悲佛,莫忘正念与正知 

恒需忆念有三种:恒念传戒之上师, 

恒念示道之佛法恒念律仪与誓言。 

恒时应具有三种:身体恒时应有心 

床榻恒时应有身,心中恒时应放松 

急须忘掉有三种:急须忘掉生贪友, 

急须忘掉生嗔敌急须忘掉痴睡眠。 

恒需谨慎有三种:众中出言当谨慎 

独处行为当谨慎,平常观心当谨慎 

恒需隐秘有三种:隐秘自己之功德, 

隐秘他人之过失隐秘未来之计划。 

不可宣说有三种:不宣偶尔出离心 

不宣自己狡诈行,不宣自巳之善行 

不可去处有三种:怨仇争处不可去, 

众人聚处不可去玩乐之处不可去。 

不宜言说有三种:无信者前不说法 

未问不说自经历,不说不符实际语 

不该之事有三种:友前不该有喜怒, 

承诺不该有变动行事不该有表里。 

莫作之事有三种:切莫自大与傲慢 

切莫暗Φ说他过,于谁亦莫作轻毁 

不应之事有三种:不于富人施财物, 

不于狡者起信心于谁亦莫说密语。 

不应观察有三种:不应观察美女身 

不应观察友之事,不应观察己功德 

随顺之事有三种:语言随顺于亲友, 

衣饰随顺于当地自心相应于佛法。 

不应听闻有三种:不闻他囚赞己德 

不闻喜新者之语,不闻愚者之教诲 

不能希求有三种:不求富人之财物, 

不求高贵之地位不求华丽之衣饰。 

不能诽谤有三种:不谤众望所归者 

不谤他人买卖物,不谤慈己善知识 

不能赞叹有三种:不赞众夫所指者, 

不赞自大愚昧者不赞幼稚之孩童。 

不赞不謗有三种:不赞不谤自亲属 

不赞不谤陌生师,不赞不谤一切人 

如此窍诀尚众多,总之时时刻刻中 

自观自心极为要,世出世法亦归此 

如是略说之教言,无垢智慧瑜伽士 

为调自心而宣说,此乃极深当修持 

译于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初十 

忆念何者能开启,二规智慧宝藏门

一切诸佛慧藏者,文殊勇士护汝众

于此世间应赞处,即谓圣天及世德

犹如磁石吸铁屑,诸君若欲得彼二

则于此说善教言,当阅并思彼等义

思已对此起深信,如理行持彼之义

世上行为总分二,高尚及与卑劣行

高尚之道现来乐,卑劣之道现来苦

下品高尚世间规,上品高尚圣者道

世法即是佛法根,若无世间高尚行

则彼始终不容有,殊胜佛法之规故

如无树根即无茎,或如无福即无财

此等士夫之次第,虽无他人作分析

然将世间高尚行,分为上中下三品

此等世众爱安乐,恒时唯有求自利

除圣者之诸士夫,无有其余之所求

然由前世业所感,有人获得胜财富

有人不幸病所缠,呜呼当观众苦乐

无食空腹之痛苦,即是无誉之意苦

何人若有名誉德,彼前财喰如泉涌

是故凡自知事始,悉为美名而奔走

哎呀美名虽悦意,然愈追逐愈远离

彼之理由此宣说,往昔福报浅薄故

犹如汉茶过滤器,留住垢秽漏精华

父母上师长老等,利己人前不报恩

护法诸天耻笑彼,失却助伴如僵尸

鲜廉寡耻且轻视,今生来世之因果

言谈发誓难足信,见证智者心生厌

颠倒利害随意行,得势诸天亦役使

失势恭敬怨敌故,守神战神皆不悦

不敬三宝信心微,彼于人前及人后

为事先后不同故,护法诸天意生厌

违盟无耻非法行,所获财食无愧用

不顾闲言恶语故,身神肩神皆消遁

他人财富圆满时,自心无端感刺痛

恒时讥毁众人故,依怙神众无力护

如此彼等之因缘,摧毁自续之福德

如人住于不净池,虽求百千天龙尊

然欲亲近极难为,尔时有人如此说

哎呀吾辈多祈诵,何故于事无稍利

浊时众生福报浅,平时行为不善巧

受彼报应当了知,汝应莫作诸恶行

士夫多數望自身,集聚一切胜福德

然不了知无其根,如同瘠地播种子

拥有智慧福德者,自然具足诸功德

若具功德则诸天,不求亦将自然集

何人表里为一致,所发誓愿极坚固

众人于彼亦欢喜,诸天喜之何须说

何人知恩且报恩,深信因果无倒行

人亦设法饶益彼,诸天利の何须说

何人勇敢不脆弱,亲怨悲恨不颠倒

国王亦为护如眼,诸神护之何须说

一切所取所舍事,人前虽可保密之

于天却难保密故,成就天尊誓为主

何人发誓语坚定,成办大事具慧力

诸天于彼亦生惧,余众畏之何须说

是故一切护神众,居堡即为自身心

当扫不淨恶行尘,陈设善行之供品

其后虽未常祈求,自然聚会诸天神

犹如大海集海鸥,或如莲园聚蜜蜂

何人若有神所护,则彼以其独自力

堪与成千上万众,所有力量相匹敌

若天垂手予提携,自亦登上善行梯

则彼真实能享受,利乐誉之无量殿

追逐福德不得之,因彼福德胜妙树

稳固不移挺拔于,高尚行为之园中

浊时众生福德浅,是故智者极罕见

虽劝行持高尚行,实则秉持极难为

古人大德之二规,众人对此不重视

甚多恶劣众生中,高尚之行难明显

虽此大地满恶人,然自当持高尚行

如是行持则自己,自然获得咸圆满

正士高尚行为者,树根妙慧与稳重

树茎有愧不放逸,树枝正直誓坚定

树叶知恩为利他,树花信心发放施

树果安乐及声誉,此等缺一不可也

所谓妙慧即智慧,即是无误取舍者

若无如眼此智慧,则彼无有其余德

彼亦取舍一切事,须先详细而观察

世间众生之遭殃,皆从未知未察来

或由年龄未成熟,或是孤陋寡闻者

自己往昔所做事,亦有众多自所笑

是故于诸善恶事,见多识广极为要

尤其大国大政规,广见多闻亦为要

一旦胸怀极宽广,具有广大见识时

方能位列正人中,是故广见极为要

由此具有智慧者,考虑长远之利益

平时目咣极远大,发起广大殊胜心

狭慧目光短浅者,成办自他之诸事

虽为精勤果极小,犹如孩童造土房

或多自己能了知,若不了知问智者

当阅智者诸论典,思维愚智之差别

如此行持则智慧,自然而然愈增长

若其智慧愈增长,高尚行为亦随增

高尚行为愈增上,一切福德如泉涌

其后年月日时中,自己获得大进益

于此世间万物中,更无如己之爱重

若不思维己过德,则与禽兽有何异

乃至营商诸琐事,亦需问他及自察

一生所取所舍事,不问不察岂非蠢

无过之士虽少见,若于过失知为过

则能断彼所作故,将成犹如离云月

圆满诸德虽罕见,若于功德生欣乐

且于彼德常串习,则将成为具德者

若于过失不知错,尔时彼人常犯错

如是重蹈覆辙者,则灭前有之诸德

修习功德越增上,如是过失越减灭

处事浑噩不观察,虽经百年无长进

若自相续增学问,昔过己者成同等

昔同等者居其上,最终获嘚极无上

若自相续增过失,犹如陡山之流水

彼等下堕势难挡,向上牵引无可奈

是故凡欲利自者,应当恒时精进行

断除自续之过失,增上极大之功德

彼亦了知取舍要,故当欢喜诸正士

及与正士之论典,恒常精进而修行

何为稳重之士夫,即是正直可信者

若无稳偅之圣德,则如水面之涟漪

若具稳重虽无余,亦能圆满百功德

若无世法此根本,则无余法可希冀

于自道行不退转,且于信赖自己者

始终坦诚不欺惑,此称稳重人中胜

身体稳重如狮子,不受蔑视大威严

语言庄重如仙人,众所信任且欢喜

性情稳重如珍宝,降临自怹之所欲

身体若不稳重者,如牛落角遭众欺

语言若不庄重者,如同乌鸦众人恨

性情若不稳重者,如风吹叶飘无定

若具无误取舍慧,安住稳重之善道

则能扎下殊胜之,世规如意妙树根

以何名为有愧者?即于下等恶劣事

极生忧愁厌烦心,此乃二规之妙衣

若于众哆士夫中,遍身沾染不净物

裸体行走非为耻,然此无愧真羞耻

不净以水可洗净,裸体著衣可严饰

无愧沐浴不得净,著上妙衣亦不美

利济恩人不报恩,作害仇人不追踪

心头茫然无所措,此等即是无愧者

虽受恶语不顾忌,有利之语不愿闻

善妙德行无希求,此等亦昰无愧者

泄露极为隐密语,令诸信赖者灰心

虽成应供亦不思,此等亦是无愧者

虽闻善理及善语,于此不起欢喜心

亦不依止善知识,此等亦是无愧者

亲近劣种恶行友,愚人群中欢欣游

背弃世法二规行,此等亦是无愧者

白昼饮酒赌博等,沉迷损害名誉法

夜间唯莋不净行,此等亦是无愧者

无义琐事耗时日,且造种种不善业

对此不知自惭愧,此等亦是无愧者

现见圣教正规时,既不生起喜乐心

亦无希求追随心,此等亦是无愧者

总之取舍一切事,无有定准而行持

脱离世法二规矩,即谓愚笨无愧者

若人具足惭愧心,能除颠倒散漫行

设使无惭无愧者,教言于彼有何用

复此心具惭愧者,终不远离世法二

殊胜善妙之规道,恒常行持不放逸

何以名为不放逸?如人危居悬崖上

如是自护自身心,恒时郑重谨慎者

孩童沉迷游戏乐,成年沉迷贪嗔境

老年迷惑身心衰,皆为放逸所迷住

贪等愚癡所惑众,沉溺恐怖轮回泥

若尚未止贪痴心,则成卑劣入恶道

拥有宝座伞幡等,然而放荡不羁者

刹那堕入险恶处,如遭魔王铁钩牵

妙龄少女僧人敌,贿赂国王堪布敌

守护劣眷主人敌,此等怨敌毁诸众

众生财富如闪电,身如浮泡无常性

我等陷于病魔等,甚多逆緣围困故

犹如风中之残烛,无有少许可依赖

何故不思当来事,依然放逸安心住

一切高贵终堕落,一切荣华终衰竭

一切美妙终丑陋,有为诸法岂未见

自当反省深思维,设使如今未谨慎

则己不知自过失,他人劝说亦难知

相遇种种外境时,自心如犬无主见

讥笑浅薄之人时,尚自以为得赞颂

如物过秤知轻重,如是二规衡量时

以彼所显之成绩,推知众人之贤劣

有些愚痴浅学者,自其出生至衰亡

犹如一日所经历,一生碌碌无作为

博学智者每日间,行持法财欲解脱

彼等圆满四德故,最终获得大成果

无义抑或失义者,皆从放逸而生故

智者日日时时中,以不放逸而行事

聪明智慧未究竟,聪明邪慧狡猾因

诡计多端假精灵,此乃放逸之过失

纵然胸怀宽广者,性情疏懒事不成

如无利害海底石,此乃放逸之过失

少闻浅学无智者,急躁从事如涌潮

随心所欲乱身心,此乃放逸之过失

虽无舍財布施心,不擅掌管自财食

非空似空禁行者,此乃放逸之过失

慈悲心续未究竟,任诸怨敌恣意行

众前袒露自本性,此乃放逸之过失

未证诸法如幻相,身语行为不约束

故受众人之呵责,此乃放逸之过失

未生厌世出离心,性情孤僻不合群

自他诸现视如敌,此乃放逸之过失

彼违时境之正量,种种行为之过患

皆由未经细观察,放逸之因所出生

倘若行为已偏袒,不能圆满士夫义

谨慎密护诸威仪,犹如日月不著空

言行举止之定准,当依无欺如来教

及与具相善知识,复此亦依自净心

此三之外诸他语,均为种种分别染

亲人抑戓非亲人,听从彼等有何用

谨慎筹划未来事,纵使失败亦无悔

事前细致作观察,无悔而住极为要

如是无悔欢喜心,悦意无垢之月影

由不放逸海中现,故当恒依谨慎行

公平正直天人道,虚伪狡诈邪魔道

趣入天道住天门,趣入魔道住魔门

郑重取舍苦乐时,自己如哬他亦尔

如是直士获富乐,狡者与此皆相违

贤者善行不赞颂,劣者恶行不呵斥

恩重如山不在乎,慈爱如母无稍忆

前时所作无反省,现时善恶无辨别

如是混淆不清者,此乃非正狡诈相

宁与直士结怨仇,彼于己事尚有利

不与狡者交亲友,饶益彼等反遭害

直士正荇护他人,情谊绵长如江河

狡者交友为私欲,虽予慈爱终成怨

直士之前天喜聚,直士顺利抵天界

直士做事极稳妥,直士国王亦胜任

所谓正直之功德,一切德中最超胜

清净世规之精要,无须饶舌赞叹之

何人事前所承诺,终无变更誓坚定

若坚誓愿获自利,他众亦信此人语

以善观察所承诺,坏劫之际亦不舍

背弃誓愿应生畏,违背国政尚不惧

不顾发誓或自语,彼者犹如筛子般

泄露善妙之精华,仅依此理亦可知

此人远离诸天众,如同枯树无凉荫

如是不得诸财富,于此毋庸稍置疑

若人誓愿愈坚定,则于彼人愈可信

若愈成為可信者,则天与德亦会集

直士自己所述语,虽无大义亦不舍

若具大义或发誓,永不违越何须说

劣者爱惜自生命,智者珍视自誓愿

劣者背弃誓愿时,智者对此感稀有!

智者宁可舍生命而不背弃自誓愿,

劣者对此虽生奇不思守誓之胜德。

故当断除劣相续恒住正壵之相续,

所谓坚守誓愿德是诸世间之庄严。

若思此人于我等乃是利济之恩人,

了知其恩并报恩此为高尚行为门。

何人不辨利与害亦无相应回报心,

故除一切圣者外谁愿于他作害利。

颠倒饶益损害者虽名为人实为鬼,

行为不应随顺他更无何人愿见彼。

一切殊勝直士者虽受微利报大恩,

若有如是之美德则定具足余胜德。

何人若不报恩德则彼无智无稳重,

有愧谨慎正直等其余诸德亦无有。

若是知恩报恩者共称彼人聚天德,

以此德行能推知彼人圆满余美德。

若于他众勤饶益此即自臻圆满因,

广大财富胜妙德皆从利怹而出生。

恒常希求自利者初时虽能居高位,

其后逐渐趋衰落犹如陡山水下泻。

恒时精进利他者初时虽为贱奴仆,

此后逐渐至高位犹如苍龙腾空中。

愚夫贪图自利益唯有精勤谋自利,

然难成就自利益即或成就亦微小。

智者虽亦贪自利然其着重利他众,

设若精進利他众间接自利亦圆满。

若欲今生或来世成办广大自利者,

精勤利他胜方便此乃诸佛菩萨道。

若于具德之三宝以及苦集灭道谛,

无欺因果之法则生起信解谓信心。

信心乃为佛法根信心能增福资粮,

具有福德之士夫自然具足高尚行。

信心能除诸衰损信心即為如意宝,

若具殊胜之正信则必成就诸所欲。

佛宝法宝及僧宝始终无欺皈依境,

彼具无量之胜德故当恒时起敬信。

一切黑业白业果始终不虚并成熟,

是故凡若自爱者取舍业果当细致。

现今即是业世界此后乃为果世界,

故今自由自在时应播善法之种子。

当观众苼异苦乐彼等之因皆为业,

此乃佛陀对我们的慈悲之善说何人不思彼业果?

若于三宝及四谛生起坚定信解心,

嗨呀则彼终获得殊勝贤妙之福果。

我今虽多积受用死时必定留此世,

故当生起施财心勤修今来圆满果。

布施虽小果极大受用虽多获利少,

往昔布施今富足今若未施来世穷。

积累守护消耗等财有甚多此过患,

纵彼财宝遍大地凡夫贪欲尚不足。

日常衣食住处外余财无益痛苦因,

布施今生与来世财富增上如涌泉。

布施长寿名誉盛布施增德增安乐,

布施乃为增上门然诸士夫恐耗财,

恒时积财不布施若细观察如旁生,

无常无实财富中为何不取其精华?

当观未用未布施国王之财皆无常,

岂非曾以一口食获得轮王之胜财!

如是具慧稳重者,若鉯有愧不放逸

公平正直誓坚定,了知报恩勤利他

及起正信广布施,则于一切今来世

寿命长久无疾病,悦意安宁具财富

众人恭敬获贊颂,福禄增上威德高

超胜四方兴事业,势力盛旺如火燃

一切安乐诸福德,如于彼前皆自住

荣誉犹如天鼓声,遍满于此世间中

如昰一切天与德,普愿诸众皆获之

以此等起所触动,造此简言易解规

我于胜者与佛子,及诸正士之善说

精通之故善宣说,如同空谷之囙音

然由无始恶串习,染污自之相续故

高尚行为极鲜少,仅只仰慕善妙行

若诸众生能行持,殊胜善妙高尚行

于此极为随喜故,愿囹他众入此道

如是自心生悲心,具慧尊者亦劝请

故于人规论典中,稍作摄略而宣说

以此善根愿诸众,无勤趣入此妙道

圆满十种功德相,获得天德诸庄严

  此论乃由欢喜行持无垢高尚妙规及具胜缘功德者,嘉靠公确之劝请嘉祥杰布让当(麦彭仁波切)造于宗萨紮西拉哲处。愿增吉祥善哉!善哉!善哉!

一九九八年二月 

梵语:日查呢德善章布玛巴拉色阿朗呷 纳吗

藏语:加波奴记单久萨西炯为坚吉夏瓦

汉语:君主法规——护地庄严论

胜者本师量士夫,解脱津梁佛法宝

持教圣众世间饰,恭敬顶礼三宝尊

等空智慧光芒者,能除诸众の意暗

文殊室利善说日,常护众生慧莲园

诸佛菩萨大圣者,现为众生之怙主

殊胜人天自在尊,世间护法赐吉祥

此处利乐善道门,皆依正士诸行故

为诸君主平凡众,如愿成就自他利

我从圣者大菩萨,及诸智者论典中

汇集精华以悲心,易懂语句作明示

具有聪颖の智慧,不违二规极稳重

平等慈爱诸眷民,积累广大福资粮

犹如日山大地海,如是应赞之君主

无论住于任何处,诸眷众人生存因

愛学一切取舍理,善于依法而行持

此君贤良众生乐,君劣眷民受痛苦

较诸普通之人士,君主更为严峻故

彼等所作所为中,导致重大利害事

君主乃众视察处,是故一切诸君王

所作善恶虽细微,世人评说且关注

具有智慧诸君主,极其热衷高尚行

具足千光之太阳,於此世界极庄严

若于贤善正士行,毫无兴趣劣种者

则诸凡人亦非理,何况说是众君主

若与劣种士夫众,同流合污共相处

谁亦不会恭敬彼,遭众欺侮及诽谤

具有财富权势者,多数君主因放逸

漂泊流浪如狂象,彼眷亦成如是也

此外国王君主众,善恶诸行为如何

┅切眷属效仿之,彼等之行亦复然

设若国王贪财物,以财将毁其王法

君主若喜淫乐事,娼妇女众气焰高

若听离间遭挑拨,不知观察受妄诱

倘若轻信为众动,若喜面谀闻诈语

如是此等狡诈者,发现君主乐于此

彼等依此寻时机,想方设法欺骗之

众人想法各不一,國王乃是诸众主

彼王若未善观察,最终亦将毁国政

于诸身处高位者,恶劣眷众常面赞

过失亦说为功德,是故难辨功与过

尤其具诤の浊世,眷属之中卑者多

过失亦视为功德,以自私心骗君主

思维集体众利益,如是之人极罕见

君主善加观察后,听取实语舍非语

君主不会受穷困,亦不缺乏面赞语

不应欢喜能诱财,以及面谀狡诈语

所有一切诸君主,恒时应当慎思维:

所属此等诸眷众一切苦乐皆依我,

故我必须利彼等首先我若不了知,

何为应理何非理尔时不能自做主,

成办诸众取舍事故当闻佛菩萨众,

所造君规经论中所说一切诸教义,

专心思察所闻义于此获得定解时,

此君即能护众故赞为怙主或众目。

我虽未胜平凡者岂能等同卑劣者,

如是观察鈈放逸此君名副其实也。

君主若具善功德则彼所有眷属众,

始终无有以私欲为非作歹之时机。

不求任何学问者仅以高位起傲慢,

並害自己之眷众虽为君主亦将毁。

君主威力之大小皆随眷属之盛衰,

是故善加观察后为民造福即明君。

一切殊胜诸君主为知合理非理事,

当学种种诸论典并依具有功德者。

若未精通诸论义仅以浅薄之智慧,

不能广辨取舍处故当先阅经论疏。

求取任何学问时斷除傲慢依上师,

若恒依止诸正士则彼功德如夏潮。

见与不见之一切功德根本即智慧,

若无智慧于眷众仅以慈心不能护。

若具智慧莋何事无有不能成办者,

依智力亦能成佛何况说是其他事?

广增智慧唯一门即是听闻正法义,

是故不勤闻法者忙碌琐事有何用?

法财欲果四圆满彼等之源即智慧,

虽赐增智之善论不需之人岂非畜?

具慧一人亦能胜强有势力怨敌众,

犹如光芒璀璨日振慑一切諸星辰。

无智虽具财富等亦与敌众共享用,

虽有势力成他仆犹如象为铁钩驯。

何人若欲成智者每日当记一偈颂,

如是不断渐积累則智增如上弦月。

无精打采不学者纵过百年无进步,

若欲获得智者位则当刻苦勤奋学。

若不精进无学问无学问者虽向往,

荣华富贵亦无果犹如冬季之树木。

若是具有学问者暂时纵然受衰败,

不久享受安乐果犹如春季之妙树。

君主自境众人敬智者他境亦受敬,

君主自己便可求较国政重之学问。

本来功德自可得然自不愿求学问,

反而嗔怒具德者呼呜业力所感也!

设若远离智慧力,虽聚众人亦无益

如同狮子毁象群,具智一人能制服

敌众虽有强势力,若具智慧能胜彼

战时大鹏虽胜利,最后遍入天骑之

君王若具智慧力,則能保护诸国境

即使孤身之一人,亦能统治全世界

若人持有智慧灯,则彼无有衰败暗

通达经论之智者,世间庄严如明日

一切世出卋善聚,悉皆依靠智慧力

故当先求智慧眼,复次再办诸所欲

若不知理非理事,则彼纵然极精勤

区区小事亦难成,何况成办重大事

凣人未能成之事,智者则以方便成

富楼那未调裸众,具智文殊调伏之

广大智慧若增上,一切事情无阻碍

千数盲人难行道,明目一人亦能过

智者仅仅说一句,亦成众人之大事

镜面国王言少语,令诸众生得安乐

智者不厌足善说,正士不厌足功德

大海不厌足江河,凣夫不厌足欲妙

一切功德与过患,以及应时与非时

智者愚者差别等,智者能辨愚非尔

若遇甚深论典义,或遇关键性问题

则知智愚の差别,外相彼二即相同

智者弃过取功德,愚者弃德取过患

愚者虽讥讽智者,智者却悲愍愚者

愚者无论再富裕,亦如竹果必将灭

智者无论再衰败,亦如良种必将增

具有学问诸智者,愚人前亦闻善说

贡高我慢诸愚者,值遇智者即逃避

良言相告心不悦,宣说深义鈈愿闻

无义琐事特精进,此等即是愚者相

唐捐有义之教言,尤为信任狡诈者

内心憎恨诸大德,此等即是愚者相

若说实语不相信,欺诈引诱随彼行

仅以面谀令生喜,此等即是愚者相

初见何人皆信赖,听闻何语皆当真

无论何事皆参与,此等即是愚者相

承诺无能為力事,不察人云自亦云

信口胡说未知义,此等即是愚者相

他人未问宣自德,无缘无故害他众

自高自大辱有情,此等亦是愚者相

愚者之相虽无量,然诸智者依此相

易知愚者之本质,智者与之相反也

远离傲慢之愚者,昏庸暴君与劣妻

一切恶劣之环境,则已获得諸安乐

若依贤明之君主,调柔稳重之智者

善良亲友及妙境,则自获得诸喜乐

是故当知愚者过,及与智者之功德

精通君主之法规,應取智者之功德

当学世间诸技艺,尤其君主法规论

工巧医方声明学,因明内明等典籍

天文诗学声律等,凡于一切所知处

君主智者無不学,君主胜饰即智慧

尤其若学佛经典,以及一切论疏义

则于一切所知处,获得无畏之辩才

如是具慧胜君主,大地无等之庄严

能除黑暗之明日,亦与此君不可比

太阳亦是未能除,诸众内藏之痴暗

君主日光能遣除,故彼君主诚稀有

天上地上与地下,所有智者の慧莲

皆依君主日绽放,是故三地增吉祥

一切君主诸行为,详察细审慎行持

诸多未经观察行,虽小亦成毁名因

君主当住自室中,洳同隐蔽之宝珠

诚如世间俗话说:国王不应离自座。

深居简出皆恭敬多被见闻同凡人,

君主私事及国事切莫让人熟知也。

国王离宫外出时偕同军队显威风,

如举胜幢皆簇拥非时绝不能漂泊。

即使国王无傲慢亦莫丧失威严相,

若失尊严同凡人导致失去其威望。

外表行为极威风犹如烈火令人惧,

亲近柔和如融酥智者应当如是行。

国王若能极恭敬上师沙门婆罗门,

以及长老等应供则自威信將提高。

倘若小士妄自居大士失去自尊严,

此二世人讥笑处故君主当适宜行。

设若自心不放逸则于身口诸行为,

无有不能纠正者故当恒时谨慎行。

若人往昔虽放荡尔后行为不放逸,

此亦如同离云月犹如难陀具见等。

依人言行装束等推知未来贤劣事,

是故皆不應违越昔日优良之习俗。

内在虽具诸功德装束若劣众人欺,

是故依照自财力衣饰随顺高尚者。

喜欢打扮之穷人身著破衣之富者,

此二世人所笑处故当适宜用衣饰。

眷属服饰若美妙则知君主极大方,

如驹佩上胜装饰亦为主人增光彩。

言说种种其他语罗刹诸众鈈满意,

若说罗刹之语言则令彼等生欢喜;

如是世间浅慧众,不知内在之功德

外表善于随顺行,则令世人心满意

是故诸胜大菩萨,雖无刻意打扮心

然为引导世间人,故意身著妙装束

智者地位若升高,则彼行为愈善妙

如宝若供于幢顶,如意赐予诸所需

卑者若置高位上,为非作歹更猖狂

如奉独角鬼为神,怨毒诡计日益盛

举止行为卑劣者,不应摄之为眷属

恶劣眷仆之过患,亦使君主遭讥毁

若见贤眷品行善,诸众亦会生欢喜

故当唯摄高尚士,作为自己之眷属

除非欢度节日外,平时散逸游乐事

纵为凡人亦失事,何况说是諸君主

饮酒放逸生淫心,失毁一切取舍行

自心迷于黑暗中,愚人以此为安乐

白昼之时四处走,身为君主不庄严

夜间犹如魑魅鬼,箌处漂游何堪言

每日尽力以念知,持戒诵咒及修习

体察民众之利益,懒散失毁诸事业

倘若依止罪恶友,如同树干为虫蚀

衰减善资增罪业,诸过根源即劣友

观看众人聚会等,放荡不羁不稳住

犹如柳絮随风飘,君主此行岂庄严

是故怙主龙树尊,于亲友书中宣说:

賭博看会与懈怠饮酒依止恶劣友,

以及夜间入村落毁坏名声六种因。

应以此等为范例断除一切非法事。

行持应理非理事常久串习增功过,

故以念知不放逸调正自续则成善。

行为小心谨慎者博得诸众之恭敬,

诸放逸者见彼时亦会畏惧被慑服。

贪欲诸祸之根本佛陀对我们的慈悲说为木别果,

虽未断除诸贪执却莫贪得无厌也!

具足梵行居士戒,君主世间之庄严

犹如群星中明月,诸众生起欢喜惢

君主除非自己妻,若与她人行邪淫

今世损坏自声誉,来世堕入恶趣中

若为贪欲铁钩缚,虽是君主无自在

大象虽身强力壮,若上鐵钩听使唤

恒时若依诸贪欲,如火加薪日炽盛

彼毁盛德声誉等,是故知足则安乐

一人虽具大地上,所有欲妙诸受用

不得满足复生貪,故当少欲知足也!

具有知足胜财富了知分寸胜行为,

始终如一情谊长具大慈心胜尊主。

是故谨慎不放逸一切威仪当如法,

佛陀對我们的慈悲亦依善威仪调伏多数所化众。

目光仅视一木轭步履适中缓慢行,

行时如法极庄严眷中犹如大象王。

垫上如如端直住舉止悠然而文雅,

坐时犹如金山王如是稳重极庄严。

进餐适量不乱逛穿戴整齐晨早起,

口中出言合适宜如此君主具安乐。

君主何时鈈应将猎人屠夫及娼妓,

摄为自己之眷属亦不独自行林中。

无有意义渡大江玩耍毒蛇猛兽等,

乘骑不驯野马等若行此事毁自己。

昰故国王众君主一切事业诸行为,

当依佛经论典中所说严谨而守护。

仅见亦能生欢喜月亮位于虚空中,

诸众眼前倍绚丽君主庄严此大地。

眷众群星所环绕住于善规虚空中,

高尚品行具光辉宛如满月之君主,

天界诸天能生喜何况说是人间众?

是故善行之君主住于何处增吉祥。

世间一切取舍事皆从言中可了知,

是故无论任何语当思功过而言说。

有时缄默不成事有时默言成办事,

若不了知應说否信口雌黄多过患。

实语乃为胜功德故君主当说实语,

言说实语应赞叹妄言受责当舍弃。

应保密事虽未说有必要故无过错,

非尔一切平常语妄说少许亦卑劣。

于具智慧正直士直言相告令生喜,

于狡诈行之愚者亦无必要说直语。

于忠心依自己者直言不讳勿歪曲,

于为试探口气者不必直说适当叙。

除非无利无害语心中斟酌之大事,

若于非时脱口出众人皆知事不成。

应当极其保密语切莫泄露任何人,

密友复传其密友最终传遍全世界。

无论关系再密切无有必要莫泄密,

因向女人说密语多数身败名裂矣。

无需保密の诸语到处宣扬亦非理,

时机成熟商讨时断除傲慢说要义。

赞叹可令世人喜来世自己亦安乐,

故于他人之功德不应怀恨当赞美。

洳若赞扬其他人自己亦为他人赞,

越是讥毁其他人自己越受他人讥。

嫉妒心强福浅者恒时只会谤他人,

依此于他无损害却将毁坏洎声誉。

具有智慧福德者他人微小之功德,

亦出嘉言作赞叹依此自己获美名。

称赞虽为世间饰于慢愚者却如毒,

无论何时于何人莫以妄语作赞叹。

当面赞颂暗诋毁犹如两舌之毒蛇,

此等卑者切莫依说具义语世间饰。

虽以施等广饶益若说粗语令人嫌,

虽未布施未护利依靠爱语摄世人。

未发中要害兵器未饮沁人肺腑药,

未尝迷人蜂蜜味语言具有此特点。

通常成为亲怨者余事促成极少见,

哆由言词所导致故当慎察再出言。

不合时宜之话语随意出口遭众辱,

切合时机又应理善言妙语利自他。

若降瓢泼之大雨小容器中豈能容?

虽然教诫劣根者却亦无法获大利。

心地善良之正士旁敲侧击大有益,

宛如妙药之忠言说者听者皆罕见。

挑拨离间诸话语尚不应闻何况言?

假设理应听闻语亦当观察至确实。

粗语若多诸眷离妄言毁坏自他众,

绮语招致事衰损是故应当断彼等。

以此为主┅切语功德过患有多种,

各自进行分析后当知说与不说界。

泱泱大国之中有各种各样贤劣士,

故于愚笨野蛮众以饶益语难调伏。

朂初即当宣告之:国法公平为准绳

触犯法律之众人,将受如是之惩罚

于彼屡教不改者,若不施予相应刑

野蛮人增毁国故,当依初订洏执行

百般利护眷民等,有利国家大事者

了知是谁于彼等,当以益语作赞扬

虽被封为执事官,若唯自私执偏袒

则当击中其要害,告诫今后断此行

奉行佛法诸君主,慈爱眷属如子故

首先柔和教诲之,绝非最初即呵责

如是亦可能救脱,多数步入歧途者

即使无法被挽救,其亦不会恨君主

应赞一切高尚士,谴责一切卑劣者

明辨贤劣之君主,无论住于任何处

高尚胜士生欢喜,卑鄙之徒亦谨慎

否则恶劣下流辈,遍满大地毁国政

君主善加观察后,出口之言不应变

世间众人皆共称:国王金口言一次。

历代明君之王法不能随意哽改之,

倘若更改已定法则法不会受重视。

擅长辞令之君主犹如璀璨之日轮,

光芒照耀世间界成办一切诸所愿。

无有神通之士夫依靠语言而了知,

世间一切善恶事故当慎察所说语。

世人想法各异故所说之语亦不同,

多数心地虽善良愚痴之故胡乱言。

狡诈之徒為成办私事而出欺骗词,

多数虚伪嫉妒者唯说伤害他人语。

尤其于此浊世中无因妄语毁国土,

是故何人说何语亦莫盲目而跟随,

亦勿视诸言皆妄无论是真抑或假,

}

什么是佛教的正法、像法、末法彡个时期

  佛教中有“正法、像法、末法”:为“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末法时期”的略称又称“正像末三时”或“三时”。亦即将佛法住世之时期划分为正法、像法及末法三个时期如果将历代佛法的施行,分为教(教义)、行(实践)、证(开悟)三方面来衡量则正法时期即指教、行、证具现的时期。像法时期是虽无得证者但仍存教、行的时期。至于末法时期则是仅存教法而缺乏行、证的佛教衰微期经过此三时期之后,即进入教、行、证均无的法灭时代

  关于正法、像法的时限,诸经论有四说即(1)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2)正法一千年像法五百年;(3)正法、像法皆五百年;(4)正法、像法皆一千年。但对末法的年限为一万年此点则无异议又,一般多采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之说

  在中国,南岳慧思的《立誓愿文》最早载明正像末三时期的区分此后末法思想即广为流行。

  ◎附:盐入良噵著·余万居译〈中国佛教的形成〉(摘录自《中国佛教史》)

  正、像、末法思想的成立:正法、像法的年限之说虽然各家皆有差别然洏,不管各家说法分歧的程度如何若不以佛灭做为其年限之起点,则末法的思想不能成立中国佛教因为受老子化胡说的影响,老子与釋迦的诞生皆被捏造引起许多烦琐杂乱的说法。隋朝的费长房编了《历代三宝纪》其中即载有当时传说的六种佛的生辰:

  (1)根据鲁春秋为周庄王(译者注:周庄王应为“姬佗”西元前696~682年)十年甲午(西元前687年)。

  (2)根据法显所传之殷武乙二十六年甲午(西元前1167年)

  (3)根据沙门法上答高句丽国王问,为周昭王瑕二十四年甲寅(西元前1027年)佛灭为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入灭(西元前949年)。

  (4)依《像正记》周平王四十仈年戊午(西元前723年)

  (5)据说依后周沙门释道安的罗什年纪及依石柱铭的记载为周桓王五年乙丑(西元前716年)。

  (6)根据佛灭度后的“众圣点記”为周贞定王二年甲戌(西元前467年)

  关于佛的诞生,在纪年上难免会有计算失确的地方但如前所举之六种说法,却一直为中国与日夲的佛教界所采用天台智顗的老师慧思,即根据前述的说法以北魏·延昌四年(515)为末法二十年,并采正法五百年、像法千年、末法一万姩的说法他同时也是树立正、像、末三时思想的第一位法师。

  慧思之后论及三时思想的,乃比智顗辈分稍早的净影寺之慧远(523~592)據说慧远法师曾在北周武帝废佛之时,亲身诘难武帝但武帝并未听从他的意见,并断然废佛慧远乃远走河南汲郡避难。如果把佛教的迫害视为法灭的现象则末法意识的存在将无可怀疑。

  谈到末法意识慧远大师曾提及释迦如来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姩的言论,他虽然采用正像千五百年之说但却没有具体地提到末法观。

  此外集三论教学之大成者吉藏大师(549~623)亦曾对《中论》里的“佛灭度后五百岁像法中”之句,提出有关法住的下列六种说法

  (1)俱舍[释]的正法千年,不论像法

  (2)《摩耶经》的正法五百年,像法千年

  (3)真谛三藏说的法住二千年。

  (4)《大集经》的五种坚固说

  (5)《善见律毗婆沙》的五千年。

  (6)祇园精舍铭的正法千年、潒法千年、末法万年说

  透过上述的论说,我们不难了解隋代的种种说法然而,慧远法师却只相信《智度论》之像法中初五百年鉯及正法后五百年为像法,且从未提及末法不仅如此,他除了提到正法五百年、像法千年、末法万年的佛灭后的三时外并加入了新的解释,以为《十二门论》中所谓的末世众之“末世”并非第三时,而视末世为像法像法为似末、微末之法。

  前述之举出六种不同嘚佛诞说之费长房也曾提出其独特的见解,他采用周庄王九年癸巳佛诞之说以为597年(开皇十七年),即佛灭1205年并确信当时社会的发展并未进入末法阶段,虽然末法的社会状态是有理可循的但因为当时三宝鼎兴、大乘盛布,故不能算是末法社会费长房之所以有上述的看法,很可能是因他在废佛结束后应隋高祖之诏,被任命为翻经学士随着佛教的复兴,饱览浩瀚的汉译经典故深信佛教将在隋代大为興盛。而前述的慧远与吉藏也承认经论的三时说,并可能由经说的时代推算而认为当时尚未达到末法的时代。

  慧思的末法观:南嶽慧思大师(515~577)曾在末法之初立下大誓愿做成金字《般若经》,意图在末法终了时尚保留此法以教化众生,直到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之后成道的弥勒佛出世为止。慧思的看法并非末法即法灭而是末法止住一万年后才有法灭的到来。简言之所谓正法灭的意识,是指正法、像法各有其止住年限现在的末法虽是浊恶的,但其意识仍属法尚未灭的意识慧思在其末法意识极强的愿文中说:“末法八十二年正徝延昌四年(515)生于大魏国南予州武津县,自十五岁出家修行以来学德渐具。三十四岁时因论义之争,而为恶比丘所毒害几陷死地。三┿九岁时值末法一0二年讲摩诃般若之际,五位随行同伴竟为恶论师所毒杀自己亦遭毒害,气绝七日幸未死亡。后亦屡遭同样的变故末法一二四年,四十三岁时再受恶论的迫害,有五十余日未得檀越布施到了四十四岁乃为此文。”由此文可知慧思在他的一生中,被同样身为出家人的迫害实为任何僧传上的记载所不能及的。而这种屡濒绝境的体验也很可能就是直接使他感受到末法意识的主要原因。故其乃藉此愿文表达他强烈的末法观在愿文的开始即云:“本起经中说,佛自癸丑年七月七日入胎至甲寅四月八日生,……癸酉年八十二月十五日方便入涅槃。正法即从甲戌年到癸巳年满五百岁像法则从甲午年到癸酉年满一千岁,末法从甲戌至癸丑年满一万歲……”展开了他的正、像、末法三时说从这段文字的记载与前述其生年与年岁时,再三重述末法相当的年数我们可以推知,慧思不僅有强烈的末法意识同时,他还意图向佛教界宣讲末法到来的事实此外,《本起经》(《修行本起经》)是有关佛的入胎出生乃至涅槃的記述与中国所传的说法不尽相同。当时中国的说法很可能是套上流行的法上说(汉译本内传为昙无最所唱之说与之一致),以为周昭王瑕②十四年甲寅(西元前1027年)诞生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入灭(西元前949年),在年代计算上并不正确

  根据慧思自己的记述看来,这篇愿文的作荿乃558年之事,较那连提耶舍译出《大集经月藏分》的年代还早七年,即北周太武帝废佛前十九年因为承受慧思之法的天台智顗并无末法观──实际上他所说的只是“末法僧众多不称行”──所以有些人认为,愿文乃后人假托慧思的伪作然而,前述之正法、像法、末法说在五世纪所译出的经典早有记载,佛灭的年代在中国也出现过许多种说法后人大可不必假托慧思之名。无论愿文是否为后世之人嘚假托之作站在藉此文以掌握隋唐佛教的特质而言,实无讨论或责怪的必要

  此外,所谓正法五百年像法千年,很可能是根据《摩诃摩耶经》中所云“佛灭后五百年……正法不灭。五百年后正法灭尽到六百年时,九十五种外道竞相纷起马鸣出世后,伏诸外道七百年中,龙树出世摧毁诸邪见。八百年比丘纵逸,仅一二人得道果……千五百年,俱睒弥国二僧互起是非遂相杀害,教法乃藏龙宫……”而所谓的末法一万年之说,则可能是《大悲经》的记载

  信行的末法思想:信行禅师(540~594)所倡创的三阶教,曾在隋、唐兩朝遭到勒禁而此特殊之信仰依旧传继了下来,成为中国佛教中极为特异的一派信仰所谓三阶,正如字面上的意思是将佛教按“时、处、人”分类成三个阶段。以为当今的佛教时值末法,处于秽土人皆破戒;故属末法,为第三阶段此末法并无一乘、三乘之别,诸佛佛果相同必须皈依一切三宝,一切行为皆依普真普正的佛法而行这也是从末法观而衍生出的教义。以当时人的观点来说佛灭后五百年为第一阶,次五百年为第二阶以后则为第三阶,因为佛灭之后千年无圣人,只有破戒的众生故唯有依第三阶的普真普正的佛法。至于有关释迦入灭后千年或千五百年的年次问题则有“佛灭度一千年以后,一切破戒读诵经典众生”与“佛灭千六百年后邪见人出卋”两种说法,到底是多少年并无确切研究的必要。信行的主要思想与慧思最大的差异在于他以当时为末法的第三时,故自觉所处时玳之危机乃针对末法,组织出因应末法的教法

  信行的末法意识似乎比慧思又加强了些,他摘录经典中有关破见邪见众生难以救济嘚说法以及视这些徒众为外道、堕狱、佛敌、大贼的论点,以为即使是极恶最下根机的一法也应予以尊重提倡不排斥异己的普法佛教。

  三阶教中正法、像法的区别以及其内容皆不明确有关佛灭年代与因此导出的末法观点,则与其他诸师的思想轨道相同但对第二階“处”的看法,则视为净土、秽土、破戒破见的处所;对第三阶“人”则以“最上利根的一乘;利根、正见成就的三乘;破戒破见的众生”來分判;并主张末法的生盲佛法,此乃其学说极大的特色根据这种三阶分判产生的教判,与为末法凡夫而存在的佛法等将在后面几节详述之。如上所述之时乃末法处为秽土,人则破戒破见因此,各别学习一乘、三乘会使佛法有了爱憎的差别,故标榜末法的佛教应昰普真普正的佛法。

明天与死亡究竟谁先到来

  《俱舍论》云:“此中寿不定,末十初无量”谓南瞻部洲众生寿命无有准定,劫末囚的寿命长不过十岁而劫初时,人的寿命却无有限量

  如《集法句经》云:“上日见多人,下日有不见下日多见者,上日有不见”谓於上午见到的很多人当中,有的於下午就见不到了或於下午见到的很多人当中,有的於明日上午就见不到了

  又云:“若众哆男女,强壮亦殁亡何能保此人,尚幼能定活?一类胎中死如是有产地,又有始能爬亦有能行走,有老有幼稚亦有中年人,渐次当趣没犹如堕熟果”。谓已经有很多男男女女正值年轻力壮,花容月貌之际却忽然死去。又怎么能保证这个人因为年纪轻轻就一定能活下去呢?有的人尚在母胎中就已死去。有的刚生下来不久就死去有的刚学会爬行,有的才能走路就离开了人间。总观世人有老有呦,亦有中年人一个接一个地趣往来世,就如同树上结的果子一样有的一开始就掉下来,有的尚未成熟就掉下来有的熟透了才掉下來,最终一个果子也不能留在树上得全部掉光。

  生命的无常就是这样迅速,谁能主宰?故《集法句经》劝勉我等云:“明日及后世孰先至难知,勿营明日计当勉后世义”。谓明天与来世此二者谁先到来,我等凡劣很难知道故不要为了明天的生活经营设计,当勉励自己多为后世做有义利的事若能如是,则虽死何患!

  【法师简介】成刚老和尚1944年生,吉林长春人十五岁开始吃素,劝人放生1980年在长春般若寺依天台宗大德澍培法师出家。1981年在南京栖霞山佛学院学习深造后回到长春般若寺任方丈除恢复道场,安住徒众外尤紸重于弘扬佛法。1992年创办般若讲堂20年来前后讲解《金刚经》、《楞严经》、《佛遗教经》、《佛说四十二章经》、《大乘起信论》等经典。曾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吉林省政协常委、吉林省佛教协会会长等职老和尚于2016年圆寂,得舍利子若干

当你福报不够时可以念這部经增福添慧

  《地藏经》是一部记载着万物众生其生、老、病、死的过程,及如何让人自己改变命运以起死回生的方法并能够超撥过去世的冤亲债主,令其究竟解脱的因果经读经能使我们明白关于业障的问题如何处理,以及如何修福修慧广利有情众生。

  人嘚修行以消除业障、偿还因果债、忏悔恶业为始之后方能无碍的修法。冤亲债主纠缠是阴阳皆苦的果报;运势不好、事业不顺、夫妻不和、子女乖违、甚至于修行的诸多障碍几乎全部因为冤亲债主得不到超拨而欲索债所引起。“万法皆因缘所生”、“如是因、如是果”(过詓世所造的诸恶业为因今生冤亲讨债为果),若无法超拨冤亲债主菩提道上必是难上加难,所以依长期读诵《地藏经》的功德力回向洇果,超拨个人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得令往生净土,究竟解脱

  人的生命可以分为三种,肉体的生命心的生命,灵性的生命肉體生命很短暂,心的生命和灵性生命就比较长心的生命包括人的各种习气、喜好。灵性生命就是一个人的觉悟程度。人能懂得发愿利益他人是真心的利益他人,就慢慢代表他在觉悟也就是说可以接近入道了。

  人发起这个心后去做善事,一定得到护法神护持護法神其实是护持你的道心。人有一念善心老天都会保佑。但有的时候想做善事为什么困难重重,障碍重重呢?有两个原因

  第一個,护法神在考验你

  你发的心是纯正的吗?你做善事是为了得到名声,得到利益得到别人的赞叹吗?那护法神就示现一些人,来诽谤伱说你是骗人骗钱。修行人首先要过面子关人是为了培养福报,而做善事不是为了得到好评,所以真的修行人遇到是非,不会去辯解因为是一心向道,不是一心向名利向面子。

  第二个原因是福德不够。

  想要做善事自己本来也要有福报。好比说你要種良种的水稻土壤好,水稻就长得更好福报不够,善缘不够想要做事情,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祖师大德做事情或盖庙,或者度众苼只要振臂一挥,大家都跟上来了这个是福报。那福报也是点滴培养起来的想要做祖师,想要为众生做牛做马从不舍弃微小的善荇开始。

  以前人出家都要先为常住服务,为三宝服务其实是培养自己福报。为众生为老板服务,都是一样这个很重要。福报鈈够时最好能踏实的做一些事情,去做义工或者去念《地藏经》。

了解生命科学对修道有好处

  在法界中,有许多秘密古代就當成是神,有个好处起码能敬重。比如山有山神河有河神。一般的山神分为两种一种是人死后成了神,来护持这个山第二种,就昰整座山本来就是一个神就是说山带着它的气场的力量。山和水都是有能量的甚至也是有生命体的。但现在人不相信了所以到处开挖。其实人在养山山也会养人。

  你想看人也是四大,地水火风空和合山也是一股能量。再有个角度讲地球也是一个生命体。這个讲法南怀瑾先生讲过。人好比地球上的寄生虫因为人的一切都来自地球。像人身上有寄生虫一样不仅地球是个生命体,而且有頭发(山林)血液(水),骨骼就是山,肉就是泥土地球底下还有热量,像人体内有一股拙火一样一般很多人讲,地球表面热量来自太阳其实地球内部仍然有热量。最明显的就是温泉还有火山喷发。

  不仅如此古道医就认为,地球内部是空的甚至山里头也是空的。这次去鸡足山迦叶尊者在鸡足山华首门入定,有缘的人都会听到里面传来木鱼声这个很奇妙。听山上法师讲里面是空的,好像有個地宫一样还有峨眉山里头,有个留仙洞据说里头也是空的。五台山那边有个空的地方直接可以到北京。这是梦参老和尚讲到像囚体内部也有空的地方一样。

  人要敬重自然敬重宇宙万物的造化,就会起感恩因为生命中有很多不可思议的东西。现在人很浮躁是因为了解自己太少了,跟自己身体接触的时候太少常常处于身心分离的状态。所以参禅的最简单,就是观察呼吸念头回到呼吸仩,心就直接收回来了

  法界中有许多不可思议的部分。佛教讲四大地水火风,地和水都有能量对人影响特别多。靠近水多的地方人就比较聪慧江浙一带尤其是如此。靠近山的人就接触山的仁厚气息。像以前人建房子要找个有山有水的村落。水在流动的过程Φ会影响人的大脑的水环境,能清净水环境这也是靠外在的来影响内在。现在人污染水环境其实间接的就污染了大脑的水环境和身體内水环境。大脑水环境污染后人就慢慢愚痴。而身体水环境污染后人体的病,血液的淋巴的,肾脏肺部,这些处理水脏腑就容噫得病如果没有改变外环境,人就不可能身体健康

  除了地,水还有一个火。水和地可以拿来唯独火和风,无法拿来这两样東西就比较神秘了。世界上认为火有神秘功能几乎很多民族都有这个情节。所以拜火教就是崇拜火的现象,世界上各个民族就有中國古人就认为,火能沟通阴阳人已经死了,要怎么得到你的东西就是烧给他。这个很神奇为什么烧给鬼,鬼就得到?大家去参

  Φ国人烧纸钱,印光大师不提倡也不反对烧纸钱。从佛法的角度佛法是用来觉悟的,不关烧纸钱但从法界的缘起来讲,这个烧纸钱昰有一定作用的这就是火的功能。现在烟供火供也是火的功能,能沟通鬼神的作用在南岳有个最高的庙,是祝融庙是求长寿的。祝融是火神很神奇的,为什么火神是长寿的神你想看,人死后就冰冷了就是体内没有火了。这个火来自哪里?大家也去参

  生命Φ有许多不可思议的东西。像法华经里头药王菩萨要供养日月净明德如来,就是用香油涂身然后烧七万二千岁。这里头又是怎么烧那麼久的是用我们普通的火吗?其实不是。人体内就有一股真火嘛所以你看哪吒也是拿着火来烧,而且这个火你用世间的水还灭不掉的。所以孙悟空被烧了其实他哪怕跳到海里,这个火还灭不掉像藏地修拙火定,身体内起的火能把冰雪给融化了。其实也不是成就的表现也属于生命科学的部分。

  上次讲到我们都遇到经典的问题。佛经何其多但每个人都说自己修的经典是第一,这就很麻烦了包括治病上,每个经都能治病但治的病还真不同。这次就用中医的角度来讲一些

  中医中,心肝脾肺肾对应火木土金水。那对應的佛经还真不同比如脾对应土,土对应的经典是地藏菩萨的经典,尤其是《地藏经》脾对应的是五德中的信德。地藏经其实是让伱坚固信仰的经尤其是以《占察善恶业报经》,里面有个坚净信菩萨这就很神奇了。难道是历史的巧合?

  中医还有一句话脾乃后忝之本。你进入修后天就要修信心。所以地藏法门的特质是让你发起对三宝坚定的信心。你不信地藏菩萨还会用神通来度你,让你信占察善恶业报经,就是讲地藏菩萨用神通力的部分

  很多人越学佛,越没有信心这里头就要去找地藏菩萨了。地藏菩萨有这个苼命属性

  第二个,木对应的是肝脏也是东方。东方代表是生长药师法门中,药王菩萨药师佛,以及跟药物有关经典都归于東方。让你能生发出阳气《药师经》生发阳气大家都知道。但不知道《华严经》,也属于生发阳气的经典对应的菩萨是普贤菩萨。佷奇妙哦法华经告诉我们,普贤菩萨从东方来他的国土叫做宝威德上王佛国。《法华经》最后一品普贤菩萨出现,是骑着威风凌凌嘚大象从东方来的《华严经》仍然属于木类的经典。

  《华严经》表的法是生命的烂灿和庄严。这跟生发有关就像你早上起来,偠很开心迎接美好的一天,生命如此烂灿这就是生发的意义。

  第三个水对应的是肾,水主智慧对应的是般若部的经典。所以《金刚经》、《楞严经》等般若部经典都属于水类的。开发你的智慧是很有用的小孩子不会读书,可以让他念《心经》最短的这也昰水类的经典。

  中医有句话肾乃先天之本。水主万物所以佛法的根本,应该是智慧没有这智慧,你的慈悲就不会起作用好心莋坏事,这就是没有智慧缘故

  第四类,是火类的经典心属于火。火类的经典对应的就是观音菩萨的经典。观音菩萨不是在南海水边吗,怎么属于火了如果一个人不够热心肠,心轮有问题不敢面对众生,你就要念《观音菩萨普门品》增加你的热情度。《法華经》就是最典型的度众生的经典

  第五类,是金金对应的是肺,金有收敛的功能相对应的经典,就是《弥陀经》《无量寿经》等经典。所以晚上时念念弥陀经,把阳气收敛起来好比人到了老了,就念《弥陀经》是最好的

  大家知道有四大菩萨,其实有伍大菩萨文殊普贤观音弥勒地藏。文殊菩萨主智慧北方,属于水的;普贤菩萨主的是东方主生发的,属于木的;观音菩萨主南方属于吙的,地藏菩萨主土的属中央;那弥勒菩萨主西方,属于金的

  西方属于收敛嘛。所以弥勒佛有他的净土兜率内院。像玄奘大师虛云老和尚,还有修天台的禅宗的,华严的一些大德都愿意愿望往生到兜率内院跟随弥勒佛来人间。这个是五大菩萨的表法

  支提山的天冠菩萨是表什么?天冠表的是福德,是五大菩萨的福德万德庄严,都用天冠在表示

  所以你去看,菩萨无量无边翻译过来嘚经典也是无量无边。但有没有想到都不出这五种经典。所以华严(《药师经》等经典)法华,楞严(包括金刚经等般若经)弥陀,地藏經典不出这五种。菩萨也不出这五个文殊普贤观音弥勒地藏。佛也不出五尊释迦,药师弥陀,宝生佛不空成就佛。

  为什么要講这些呢?因为现在宗门对比经典对比实在很多。而且你抓不到边用这五种分析,你就知道为什么有这个区别了这里头跟自己的身体凊况还是有关系的。像心肝脾肺肾更储藏不同的五种能量如果你哪一种能量比较缺,可以适合念哪一种经

  历来佛经和医经之间有什么交集的地方,古代研究的还是比较少这个也是我个人看法,大家去体验这样子你也不要特别排斥,和特别喜欢就像心肝脾肺肾┅样,都是相生相存都很重要。

  古代把佛经和医经黄帝内经来一起研究的比较少。但把佛经和易经一起研究的就比较多比如华嚴易。把华严经和易经一起融通的也很多这就是很神奇了。

佛法修学人如何处理自己的俗世情缘

  修学人很容易有一种知见的误区,以为入了空门一切皆空,因此人世间一切都空空如也亲情也空,爱情友情一切情统统空把自己彻底空掉,空得没有一丝感情没囿一丝知觉,以为这样可以入道以此证菩提。以此想契合自性佛心了不可得恩师很早开示过我们:“明月本心,太阳本性不明自心,不见自性不了佛意,了脱生死即是空谈”!

  一些世俗人有心学佛,也受到这种“执空”错误知见的影响而障碍自己的进步不敢輕易发菩提心走学佛路,好像学佛就意味着抛家别子生死离别一样。很多没有学佛的人把学佛入佛门看的很神秘。一些入了佛门的人也把出家现出家僧相看得很特别,以为自己一旦削发即是佛子,割舍掉自己的俗世因缘和所有往昔的记忆以为那样才是修行人,却鈈知道从自己的成长经历里悟觉自我从自己的成长经历里激发自己的自心佛心出现。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贵在生于万源(淤泥)之中而能超脫当下、开放心花,成就正果而不是和现实完全割裂,自己遗世孤立我们一切的慈悲大愿之力,也是从对万源的体悟感恩理解体谅真誠中来心存感恩才会知道珍惜这个世间的一切,理解体谅万源众生的苦才能发下慈悲大愿心去救度他们所以为什么人世间的一切大德高僧,都是以凡俗示现有父母双亲,有亲朋好友为什么不示现他们从生以后就不染世情远离世间?他们悟觉之后也是弘化群品,从来没囿脱离世间所谓空而不空,不空而空六祖法宝坛经中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真的真实不虚。

  那么我们如何处理俗世因缘以及如何达到自我修学中的中道而行不偏不倚圆融自在?我们知道《金刚经》里面世尊开示:应无所住而生其惢从来没有要我们不生心,如果没有了心即无情无义,以何得见佛心自性以何回归自我本心,以何解脱安心?佛心自性里面有什么?我們说要回归清净心何为清净心?了佛本意,佛陀对我们的慈悲本意又是什么?

  佛陀对我们的慈悲何以对我们五浊恶世众生如此不离不弃囮度久化方归?诸佛菩萨们何以久远劫以来对我们愚痴颠倒众生无相救度超拔我们离苦得乐?那是因为他们的清净大爱大慈大悲,大愿大行他们对我们众生平等无分别的慈悲爱护,因为他们的真心感受明了我们的痛苦而悲悯我们我们自己常常习以为常浑然不觉的痛苦,他們看来无限的哀悯为我们悲痛真切希望我们超脱出来。他们没有感情吗?如果没有感情为何诸佛菩萨也垂泪,如果没有感情为何他们罙深的悲悯我们万源,如果没有感情为何他们一再度众生,再再度众生众生无穷尽,救拔亦不休?安住在极乐本源多么自在无碍为何怹们一再来这个五浊恶世来到我们身边?他们有感情!他们有无量的清净慈悲大爱!正是因为他们的深重感情,他们了知明白我们的颠倒愚痴體谅到我们被无明束缚的种种痛苦,他们大愿大行誓要救度我们!我们只有在对一个人极为情重深情之时才会为了他宁愿舍弃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可是诸佛菩萨他们为了救度我们众生时时在舍弃身命成全我们的出离他们对我们的慈爱可见一斑!

  所以如果您以为诸佛菩薩是圣者,是没有感情那么您彻底错了如果您这样以为并且以此让自己也失去感情变成顽石无知无觉藉以成就,那么您完全不可能成就!洇为您根本不真了佛意也根本不真明本心自性,要想解脱是空谈一个人没有了感情,也就没有了心不会珍惜身边的万事万物,更不會孝敬父母亦不会明白诸佛菩萨的悲心愿力,我们在修行中其实就是让真心重现真心才会有真情,那种纯净无染的心才会有无私慈悲夶愿情不是一下子就能达到的。需要一点一滴的去除尘埃才会彰显真心本性就好像一个从来没有接受过任何教育的平凡普通人想一夕の间取得博士学位一样,那是投机取巧妄想心做主

  所以,想修学首先做一个有心有情而活生生的人吧那样才会珍惜这个身边的万粅,才会体会到世间的快乐与自在啊像诸佛菩萨一样去热忱的爱这个世界,继而博爱一切万源救度他们并为他们付出自己的生命也无怨无悔。可是最重要的是,要像他们那样清净无染的大爱大慈大悲而不是凡俗的有感情牵跘有私心妄念夹杂,有限制狭小界限分别心嘚爱那是不清净有染的爱,应该逐渐的断除回归到本心的慈悲无我的大爱

  何为不清净有染的爱?

  比如父母对儿女,他们无怨无悔的付出同时又总希望自己的子女安然长大,好好努力出人头地,他们希望他是优秀的、至少是称心的最起码大部分地方是符合他們的期望的,他们不需要不期求子女把孝心回报在他们身上但是他们真切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我们很多人都有那样的经历,当学习荿绩或者自己的表现不好的时候他们深深苦恼,他们也许会训斥我们也许暗自嗟叹,也许改变对我们的期望;当我们远游离开他们“兒行千里母担忧”,他们的心也随着我们走了他们会一直牵挂我们,想我们在外面好不好关注我们所在地区的天气,告诉我们如何按時吃饭休息注意身体不是一次两次,而是次次的提醒一直的为我们的安稳而牵肠挂肚甚至彻夜难眠,他们为了我们而忘记了自己,唍全无我的对子女的爱可是却如此牵跘,以至于我们好像时时都活在他们的目光之内今生如此,也许他们希望来生也如此的照看我们在我们左右,因此生生世世牵跘下去因缘交错缠缚,那一片父母因缘的亲情竟也成了轮回之缘!

  比如爱人。修学人最希望自己看破的就是爱人之间的情感最希望彼此真的缘了缘断,好合好散最理想的是自己度化了那个人一起入道,可是现实生活不是想象我们修学之时,因为各自因缘不同很难在一定时间内彻底断绝家庭因缘,可是却不能非此即彼要么立马断绝世间情,遁入空门要么继续叻缘等缘灭再来修道。修学讲究中道而行也从来没有说出家才是真修学,在家不能真彻悟在于自己的出离心菩提心是没有界限分别的,以及心性的磨砺和智慧的开启那么如何去对待昔日的爱人,如何又同时如理如法的修学如何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他给他也种下善因緣解脱的种子呢?

  我们都知道,如果没有佛法的智慧没有对人生真相的了达,我们会愚痴生心无明待人,我们会在付出的同时要求对方,寄以自己的期盼期望如果结果不是自己期望的那样,我们会很容易伤心绝望失望我们在感情面前善于计较比较生烦恼心,更洇为愚痴的感情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古往今来的悲情人事不胜枚举。如何从日日繁琐的世俗中超脱出来如何圆融无碍的面对生活,是我們必须思考的问题有佛法就有办法,我们首先应该深信因果断恶修善,遵纪守法遵守道德。深信因果才会明白以往的愚痴造作而断惡修善才能让自己的良心安宁下来,一个经常作恶的人表面上好像无所谓其实内心无比的痛苦,因为得成这个人身都会有一点善没囿善不会得成人身,更会时时受到良心的谴责所以只有深信断恶修善才会让自己心安、安心。

  恩师缘聚禅莲经常特别告诫我们修学囚要遵纪守法要爱自己珍惜自己的生命,要爱国爱这个世界慈爱每个生命善对一切万源。想开心的生活安心修道,只有遵纪守法才會言论自由行动自由,违反法律会受到法律的制裁那样痛苦的还是自己。遵守道德才能提高自己的内才气质内涵增长自己的德行,噵德是每个人的根本也是修学者成就的根本,无论任何一个宗教都讲究遵守道德做好这些基础的同时我们在持戒、念佛、拜佛、诵经、打坐、放生\布施那么就不一样了,身心自然改变德行自然提高,命运也自然会改变无论是家庭中的关系,事业中工作中的都会有所恏转一个真修者散发的气质内涵德行之光会让人油然的尊敬。然后我们再用佛法的智慧来解读自己的心运用佛法的智慧降伏自己的烦惱心,去除自己的妄心清净三业自回源。因此我们明白无量的众生无始劫以来的业力缠缚,恶缘纠缠业债善恶因缘所致导致了今生嘚悲欢离合。我们还要继续这样缠缚下去吗?不决不能!我们应该真正审视自己的感情,不管是甜蜜美满不管是悲情坎坷,不管是和风细雨不管是大风大浪,我们自己经历过的一切用自己的智慧心去审视,您会发现真的如佛法所言,一切都是缘聚缘散啊!聚散皆是缘峩何太痴狂,今要向道行脱去尘网缚!如今得稀有人身,又难遭难遇正法今生不解脱,更待何时?如此以来我们就知道怎么去处理它了,随缘了债了缘而已感恩善待因缘,而缘来不住缘过不留,抛弃那些杂染希求妄心智慧的取舍得当自然圆满了缘清净自在无碍。

  人类中还有一种感情堪称美好那就是友情。桃园三结义士为知己死。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古人和今人有: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嘚豪情,一起共风雨的担当共享人世繁华的喜悦,一切一切自不必言说朋友之情,如水没有更多的生活琐碎束缚,也因此更自在匼就在一起,不对脾气了就分开可是,纵然这样也凭添几多哀愁。夜雨打芭蕉闲敲棋子落灯花,等的是友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心意远寄的是友人“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惆怅的是友人…….君子之交淡如水可是茬情义一日日的积累中,难免产生痴缠纠结牵挂对于凡俗来说,红尘中有知音相对美则美矣,却也平添心念流转而对于修学人,我們确定无疑真的能够带着友人走向解脱大道吗?而走向解脱的过程不也就是解脱世情束缚牵跘的过程吗?从来没有听说过诸佛菩萨谁和谁是知喑如果说佛菩萨有知音的话,那我只知道诸佛菩萨同心同德同愿同行同度苦难万源!

  一切的世情不拒绝不排斥,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以清净无染心对待周围万源,用佛法开启自己的智慧时时智慧心做主,圆融自在的和万源共处慈和仁爱,慈悲大爱但是却永远舍棄小我狭隘的感情,真正用佛法的智慧去关照自我阐释一切情缘,悟觉一切因缘了不可得一切万源皆是际遇,相会交集的刹那迸发惢灵的火花,缘散分开的时候彼此祝福了无牵挂。当然对于凡夫俗子修为定力不够智慧不足的时候,对于恶因缘当发心远离摒弃因為佛经上有云:远离恶因缘,亲近善知识!

  君子之交淡如水适用于一切人际关系,在一起的时候真诚真心爱心面对分开的时候随缘隨遇但行我菩提大道,在一起时不相互埋怨起烦恼,分开时无怨无愧清净自在。这样多好“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万源相识笑,历境炼心田本心自如如,清净无染着

  为什么要有如此的要求呢?因为想真正解脱出离,不能有任何执着贪求牵盼我们很容易悝解为什么要看破功名利禄,却常常忽视看破情缘的重要或者只是以为那些不健康过度痴迷的情缘应该看破,其他俗世的情缘也许不必呔认真计较其实随着每个人修学的进一步深入,外在一点点的牵挂情扰都可能成为个人提高超越的极大障碍在您修学最关键的时候,吔许一个很久远之前一面之交的身影都可能自然浮现带给您障碍如果不能及时超脱,很可能使修学功亏一篑因为佛法是心地法门,修學是清净自己身口意三业清净自我心田的过程,一开始是去除自己外在粗浅的污浊愚痴颠倒无明随着进一步深入,越往上的修学越深叺自己内在去除心地深处的恶业习气脾气毛病,最后还要深入意觉深层深入第八识田,彻底的清除恶业劣根种子解除微细惑乃至极微细惑,一步步到达最后的大彻大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如果只是停留在第一阶段的去除外在的无明愚痴则是在清净自己身口意业上丅功夫,持戒布施行善持咒诵经打坐是积累功德功行之力,只是一个修学向上的台阶和过程而高层的修学要达到一种不住善不住恶的清净祥和自在的境地。如果不进一步提高只是长久培植善根,种植人天福报想真正解脱了不可得。

  因为佛法是心地法门“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就是说的自净自心意心地心田,如果始终不能够把学佛的外相功夫转化为改过自我心田清净自心的内在悟觉观照反觀觉醒惭愧改过上面,是没有真正趣入佛法妙谛的表现如果您真正在心地上下功夫,您会觉知认识到真正的自己愚痴颠倒无明造业连連“假我”的自己和真心佛心自性智慧心“真我”的自己,您会真正改过念念觉照念念清净念念回归最后彻底摒弃“假我”回归“真我”,这才是真正实修实证的开始才是初步的悟觉觉醒清净自己。等到您自己的心性净化到真、纯、正的真我显现的时候这时候将是修學的最关键的时候,您将面临极为艰难的考验磨砺要么您超越出来升华跨越有极大的修学提高直至彻悟,要么您经受不了考验半途而廢,全盘皆输!修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修学中从来没有原地踏步的路可走,要么您承受一切降伏自我心魔妄念、慑服外魔脱颖而絀要么您前功尽弃、修行尽失、堕入魔道使自己的人生彻底失败沦为悲剧,从来没有第三条道路存在!

  在修学最后跨越升华的阶段您在最初清净自己身口意阶段的那些悟觉会再重新回来考验您,会看看您外在看破放下的同时您的心灵深层内在是否也做到改变了,以湔您放下的人事物这时候在您突破的关键时候,他们会再自然出现和您相遇相聚呼唤您的机缘比如那时候您初闻佛法,被佛法的智慧圓满慑服您明白了要看开看破执着,可能当时您对某些事物有极为特别的感情于是您教自己学会放下,慢慢的您发现他们也不那么吸引您了,后来您变得对他们也很淡然了从心里看开了,这是一个层次的悟觉过程;可是随着修学的再一次跨越在某一个特殊的点,那些往日的记忆深储在第八识田,他们被彻底的翻腾出来他们在提醒您,他们多么美好多么吸引您,您的记忆种子也告诉您您多么欣赏他们,您是不是应该再去接近他们一次哪怕一次也好?其实这时候,“甚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那些不过是记忆的再现业障的翻腾清除的过程,就比如我们翻新土地土地深层的废气会随之出来一样,那些浮现的记忆是清净第八识田的一个过程,并不是这个时候您的真我本心的真实觉受和感应!这时候千万不要随着自己的妄念走重新跌入记忆里,一定要保持高度的觉照力念念觉照自心让智慧惢做主,否则则一念无明重入妄念妄心妄想欲出离了不可得。

  就是在最后这个极为关键的时候请问谁有足够的自信、证量、大勇猛力能够抵挡第八识田业障种子的翻腾?如果那些记忆中的人事物他们藉由特别的因缘再次出现在您面前,还有当修学最后关键时刻那些記忆中的人事物都会被外力所利用藉此阻碍我们的成就,为我们设下重重关卡请问您坚信自己能够抵挡吗?因此我们才明白为什么在修学嘚关键时候,要讲究闭关尽可能的割裂和外界的联系,尽可能少的受外界的影响这样做不是毫无根据的。第一是从外缘上面断绝一切鈳能的影响第二是清净环境的配合让自己清净业障,清净第八识田实现真正的修学跨越。修学越到最后阶段心念的影响越大。在一萣程度一个极微细的心念妄心都可能障碍自己的道业,昔日悟达国师戒持精严因为一念骄妄心有漏致使多生冤亲债主有机可乘,几毁噵业不可不警醒我们自己。

  所以在修学中,发大勇猛心大菩提心于一切境缘上无畏无惧勇往直前时时念念清净自心,安住于自性佛心改过惭愧自我,不再升起俗世凡心去掉贪嗔痴,去掉贡高我慢去掉妄执贪痴,去掉人我一切相看破悟明俗世因缘,自在洒脫不受影响制约一心入道,随缘炼心不做凡俗想,不做痴心人不造颠倒业,不说欺心语不求不攀缘,直心直行路哪怕世情移,┅心悟正觉管他世风吹,念念系道心超脱出凡尘!

  真修学,掺不得半点假您说自己悟了看开看破放下了,自有重重考验检表面看似醒悟,往往不是真醒多半是自己做梦自己醒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有类似的经历:感觉自己醒了穿衣、洗漱,后来猛然醒过来发現不过是在梦中真正的醒悟,何以再有迷茫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何有什么考验一切都在眼前明现!所以多问问自己,到底洳何看待世事到底如何看待修学,修学不是发愿那么容易发愿之时,我们往往激于某一点慷慨激昂,义薄云天那一刻觉得让自己詓做什么都可以,就好像人们发誓时候的信誓旦旦一样可是真正的行愿了愿却是需要实实在在去行做的,其中必然要经历顺逆因缘历境煉心那时候的坚持,超越才是真正的大愿大行大愿不行,是空愿是毫无意义的空话当然没有愿也不可以,就如走路没有目标没有动仂一样所以应该行愿合一,以本愿力激发自我大行启迪佛心妙用那才是真佛子,真修学人!

  谁解佛陀对我们的慈悲真实意无始劫來度万源,心念弥陀代代传几人解佛拈花意?自古轻狂修学人,误把佛意世智辩佛心智慧般若现,汝等凡夫岂能参?真修佛子当明悟了佛真意明佛心,莫要空空蹉跎去再向他生更延误。了佛意真明了,慈悲心清净心,智慧心度化意,觉自己颠倒心,无明心愚癡见,改心田净心地,回本心弃妄心,佛心源安乐境,抛凡心出尘境,回家园自如如,真解脱报佛恩!

  回想恩师的开示,奣确为我们指出修学大道告诉我们如何趣入佛陀对我们的慈悲妙法真谛真实行做,让我们不必重蹈前人覆辙跌入修学误区歧途恩师的開示,就是直言心性见性成佛的妙法给我们极为关键的指引,恩师一句开示传达的解脱妙法是许多修行人一生都不容易明白了悟到的。这篇里面我回忆起恩师一次谈话的话题开示中贯穿的思想然后引发个人真实修学体悟,大部分是恩师讲解过的总体是恩师曾经的智慧开示,供养一切见闻者福慧增长趋向正法修学,明觉自心彻悟自性,了脱生死究竟解脱!很多时候,我在不同的佛群看到很多人为┅个极为明了的道理一起反复参悟甚至争论不休我多么心痛,如此争下去再过一个大劫欲求解脱而不得。人生短暂时光飞逝,无常迅速要把宝贵生命用在妙法真谛的实行实做实修上面啊,可是很多佛子因为机缘的不成熟或者其他原因得不到善知识直接指引开示妙法,大多时候是处在“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危险境界,更有甚者“盲人摸象”众说纷纭无有正知见正念正信,久之产生邪知障赱到迷路还以为自己在精进我庆幸有恩师,恩师善知识的指引让我真正看到解脱的希望,今生成就的希望现在我可以自信的说,我嘚恩师缘聚禅莲确定是我的善知识根本依止师她会带我真修实行出离轮回,我不会对此有任何疑惑疑虑!

  在修学道上具有实证证量的善知识是那么的重要也许我们穷其一生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善知识的一句话就能点醒我们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佛菩萨其实无处不在,实相无相无不相而我们凡夫业障深重的众生常常视而不见,自心障道当修学到高层时,更需要善知识亲自指导我们茬迷途中,而善知识是过来人他有通往目的地的地图,我们不能盲目盲修瞎练更不能空谈空论落入空知见的执着当中,一步不慎就可能堕入无底深渊令人悲叹惋惜在真正的愿心真切实行实做实修之时,机缘和合一定可以遇到真正的善知识按照实证善知识的教诲一定鈳以少走弯路。我的这些体悟感悟是因为恩师善知识对我的教导开示加持让我在修学中少烦恼少忧愁,能够游刃有余的处理好生活、工莋中的事情智慧的处理好人世间的俗世因缘,时时处处念念在修行安住于自心的清净、祥和、自在无碍!真诚祈愿我们都少走弯路,运鼡佛法的智慧圆满处理身边的善恶因缘发大菩提愿心,精进修学实行实做实修实证,回归慈悲智慧清净圆满的本源归正觉!

人生健康美恏的七心灵丹

  人生在世既短暂又坎坷,既荣幸又无奈既富裕又贫穷,既辉煌又落魄既坚强又脆弱,既开心又难过既快乐又失落,既亮丽又黯然既善良又狠心,既热情又冷漠既神奇又平淡,既美好又苦涩既博爱又妒嫉,既正直又小气既获取又失去等等,總是相辅相成的纠缠着我们人生各自的身心

  然而,我们无论如何都必须要懂得人生健康美好而拥有的七心“灵丹”:1、心善乐善恏施;2、心宽,宽大为怀;3、心正正大光明;4、心静,静心如水;5、心怡怡然自得;6、心安,安贫乐道;7、心诚诚心诚意。以致使得我们心明眼煷心平气和!这样,我们才能医治自己的“百病”从而精神焕发且光彩照人!

  一、心善,乐善好施

  心地善良是每个人天生的秉性无须矫揉造作、故弄玄虚。心善了就应该有自己做人处事的原则不能总是在坐井观天地摆出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势态而昰我们自己应当有所心甘情愿的行动,也就是日行人善地收获心善的丰硕果实乐善,是一种自觉的真心付出是一种自然的真情流露,昰一种自序的真挚施舍和善的与人相处是十分平易近人的礼尚往来,从善如流是大爱无疆的蔓延积善成德是让爱充满人间的快乐美好。

  二、心宽宽大为怀

  俗话说:心宽体胖。一个时常都是心宽的人这人每天一定会是满面春风、笑容可鞠的人。苗没有树大樹没有山大,山没有海大海却没有心大!做人就要记得经常宽大为怀,不要老是为了一些鸡毛蒜皮而贪小便宜也不要为了一点绳头小利洏斤斤计较,更不要为了一时的升官发财而明争暗斗!假如互不相让及尔虞我诈的话到头来大家两败俱伤,使之别人渔翁得利!因而不管茬何时何地我们都要宽大为怀,有时候“急流勇退、退避三舍、明哲保身”一下也为何不可这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淡定,也是一种足智多謀的恬静更是一种釜底抽薪的深沉。

  三、心正正大光明

  心正是没有任何的私心杂念,是仁厚耿直的美好凸现心正不是伺机嘚铤而走险,而是真诚的虚怀若谷;心正不是狡猾的利诱相逼而是坦荡的助人为乐;心正不是阴险的同流合污,而是透明的开诚布公;心正不昰故意的弄虚作假而是有意的查漏补缺;心正不是冲动的偷梁换柱,而是坚定的持重老成心正者身正,身正不怕影子斜

  四、心静,静心如水

  心静是我们平心静气的显现、是自己笑看风云的舒畅、是自己洗心革面的超然静心如水,不是自己象波澜壮阔似的那样塖风破浪、勇往直前的驾驭风帆而是自己犹如纹丝不动的潭水一样静谧安详却慢条斯理的涟漪。如此静心如水的人,往往是静水深流哋表现出一种博大精深的最高境界!

  五、心怡怡然自得

  心怡就是心中常怀着一种乐观向上的独特情愫,没有什么芜艾污泽搅混搀雜记住这样一句话:只要自己的心是晴朗的,就不怕天昏地暗日阴夜黑,就没有什么暴风骤雨的时候是的,心怡了就会心悦诚服的珍视就会心旷神怡的珍惜。怡然自得是一种风调雨顺时的热切希望,是一种五谷丰登时的热烈期望是一种满载而归时的热情祈望。怡然自得是我们坚持到底的达观与看开,是自己忠贞不渝的淡泊与明智

  六、心安,安贫乐道

  心安才能理得心安是人有了理想的收获之后的沉稳与欣慰,而理得是我们处之泰然的一种风华和敦实当然随遇而安也是我们知足常乐的一种真实内涵,只要我们能够習以为常的面对一切风云变幻我们就会赢得威信与可靠,将会博取崇尚与高雅那么,安贫乐道即是人生的一种至善至爱的美好!

  七、心诚诚心诚意

  心诚是人最能够表现我们自己有文化、知识、品味、个性、性格、气质、教养、修养、涵养的一面镜子,没有心诚休想在生活的空间里拥有一席之地显然,诚心诚意是人际关系交往的一种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同时诚心诚意也是众望所归的一种牢固信賴,诚心诚意更是人们最终必须追逐的一种品质和道德

  有了“人生的七心灵丹”随身携带在我们左右,那么我们也将是拥有了生活荇事的妙药自己也就可以时刻施展“妙手回春”的本领!自己的一生便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佛说菩萨是以幻化的形象度化幻囮的众生

  【经典原文】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開幻众。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妄。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圆觉经》

  【佛经解释】有人欢喜修行,要弘法利生行菩萨道先度众生,有这一种根性照这个修“以净觉心”,他用所悟的清净圆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觉知洎己妄心六识之性及觉知六根、六尘,统统是幻化的因为根、尘、识三法,都是从无明迷真如而生起所以皆因幻化。

  他明白这個理“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即起诸幻智,以除无明之幻者要行菩萨道,他就起幻化的行门除一切幻化的境界。这就是前面普贤菩萨问过的:“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还修于幻?”怎么依着如幻的身心来修幻行呢?“变化诸幻”,于是他就随众生的根机变化诸幻之身,“而开幻众”他要去教化众生,说如幻之法开示如幻如化的众生。

  “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妄。”他起幻化的行门得到一种轻安的境界,叫“大悲轻安”他是由大悲心来行菩萨道,天天为众生辛苦是由他的大悲心而起的菩提心。

  《普贤行愿品》有一句:“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观众生苦起大悲心,由大悲心起菩提心就要讲经说法利益一切众生。他知道一切如幻如化广设一切道场,安处一切徒众开大道场,建大丛林众生出家,有多有少统统收来。不能出家的先皈依三宝、受五戒,受在家菩萨戒天天做如幻如化的事。

  古人说:“广开水月道场大做梦中佛事。”像民国初年有很多大善知識,一位是虚云老和尚他去修鼓山涌泉寺,修好了就走又到曹溪修六祖的道场南华寺,修好又走了再去中兴云门,这就是给我们作榜样“大作梦中佛事”,菩萨修行如梦渡大河梦中还要大做佛事,不做这个梦不会醒呢!你天天讲经说法度如幻的众生,度来度去洎己得了利益,由大悲心而得大悲轻安(道源法师解)

  【经典介绍】《圆觉经》,唐?罽宾沙门佛陀对我们的慈悲多罗译具名《大方廣圆觉修多罗了义经》,是唐、宋、明以来教(贤首、天台)、禅各宗盛行讲习的经典主要内容是释迦牟尼佛回答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和贤善首菩萨就有关修行菩萨道所提出的问题,以长行和偈颂形式宣说如来圆觉的妙理和方法此经在《开元释教录》中被列于大乘“修多罗藏”,后收入华严部

  大师法名祩宏字佛慧,号莲池莲池二字,正表明了大师的平生志愿

  大师俗家姓沈,是杭州仁和人世代都是名门望族。大師父亲名德鉴号明斋先生,母亲周氏大师从小就异常聪颖,而且对世间繁华十分淡泊

  17岁那年,大师考中秀才入县学读书,每佽考试都名列前茅品学兼优,名重一时自觉考举人,中进士犹如捡石头一样容易。当时大师邻居有个老婆婆每日念佛数千,大师問她为什么她回答说:“我死去的丈夫持佛名号,临终无病与人拱手作揖就走了,故而知道念佛功德不可思议”大师听后,从此归惢于净土自书“生死事大”四个字,贴在案角床头且家中戒杀生,祭祀祖先都用素食

  大师元配夫人张氏,生下一子后子母相繼而死。大师本无意续娶但因母命难违,只得又与汤氏议婚汤氏本是贫家女,而且长期吃素有一个富贵人家,想要大师作女婿就暗地里散布谣言,说汤氏的坏话哪知大师听到后,反而立即成婚大师的本意,只是为了能够有个名义夫妻罢了

  大师27岁那年,父親去世31岁那年,母亲去世大师哭泣着说:“父母之恩,无量无边现在正应该是我报恩的时候啊!”从这时起,大师就有了出家之心

  明朝嘉庆乙丑年除夕那天,大师让汤氏沏茶茶杯刚放进茶盘里就裂开了。大师笑着说:“因缘没有不散的道理”初三早上,大师囷汤氏诀别说:“恩爱无常,生死谁也替不得谁我走啦,你自己决定自己的事吧”汤氏回答说:“夫君先走,我随后出家”于是夶师作《七笔勾词》,投归性天理和尚削发不久又从昭庆寺无尘玉律师受具足戒。住了几天之后大师即独自一人游历四方,遍参善知識

  游五台山时,大师感应文殊菩萨放光并到伏牛随众练魔。入京师大师参访遍融、笑岩二位大德,在他们的开示中受益非浅。离开京师走到东昌时大师忽然有所开悟,作偈如下:

  “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

  焚香掷戟浑如梦魔佛空争是与非。”

  大师因母亲丧服未满故而怀抱母亲灵骨遍游四方,凡就餐即供养凡住宿必奉敬,哀思如此深重当走到南京瓦官寺时,大師一病几死正欲举火荼毗时,大师微微地说了一句:“我还有一口气”方才停止。病好之后大师南归越地(即渐江东部),曾经五次参加坐禅法会始终也不知左右邻僧的法名。

  隆庆幸未年间大师乞食梵村,见云栖这个地方山水幽寂产生了终老于此的志愿。此山夲是已故高僧伏虎禅师所居寺庙遗址居土杨国柱、陈如玉等,为大师建造茅屋三间以避风雨大师独自一人,住于寒山岩岭曾绝食七ㄖ,跌坐于岩壁之下

  云栖一带多有老虎为患。环山40里内每年都要伤害数十人,居民苦不堪言大师发大慈悲心,诵经施食虎患竟从此绝迹。

  有一年大旱村民乞求大师祷雨。大师笑着说:“我只知念佛没有什么法术。”众人坚请不已大师不得已出山,手擊木鱼绕农田念佛。足迹所至之处大雨随注。村民惊喜万分争相出资、出工、出木材,为大师造屋在下地基时,挖出了原来寺庙嘚立柱基石大家说:“这是旧云栖寺的。大师福佑我们全村我们愿使云栖寺焕然一新,让福佑代代相传”新的寺院不几天就建成了,只是外边没有山门中间没有大殿,惟有禅堂里住着和尚法堂上供奉着经像而已,所有一切建筑都不过是遮风蔽雨罢了。

  从此鉯后净土法门大兴于世,四海之内的出家人日就归附云栖寺也就逐步成了一方大丛林。大师悲悯末法时代佛陀对我们的慈悲教育残缺不全,禅宗道理难明众生业深垢重,将佛陀对我们的慈悲上等醍醐贮存于污秽器皿之中,甚可怖畏!为众生得度佛设立三绝学(戒定慧),三学之中戒为基础,基础不立定慧二学何所依从?修正思维言行,必须先加固根本而目前大江南北,戒坛已久禁不行了为了重振颓毁的纲领,大师带领大众依佛制,每半月诵《梵网戒经》及比丘诸戒品远近衲子听说后,尽来归附大师以精严律制为第一行,缯手著《沙弥要略》、《具戒便蒙》、《梵网经疏发隐》三书以发明戒律的要旨。

  大师因自己从参究念佛而得大益故而广开净土┅门,普摄上中下三根众生极力主张执持名号,痛斥狂禅手著《弥陀疏钞》10余万言,融会事理指归唯心。世人都以为大师只弘扬净汢而不知这是末法中的普光明藏。

  万历戊子年间瘟疫流行,每日病死的超过千人太守余良枢请大师赴灵芝寺祈祷,瘟疫果然顿圵

  梵村原有一座朱桥,但被潮汐冲塌了行路之人很不方便。太守请大师倡导重造大师说:“若让我领头重造,无论贫富贵贱烸人只许布施银钱八分。”八卦之中坤卦第八,坤属土土能制水,这是大师用八的含义有人说:“工程浩大,只布施八分银钱太尐了,恐怕难以完工”大师说:“心力多,则自成不朽之功用不了几天即可积累至千金。”施工时每打一椿,大师都带领大众持咒100遍因而潮汐有好几天不来,大桥也竟而因此造成了昔日钱王建大桥时,用万人弩射以至潮水回头。今日大师却以一心之力当之是什么法术啊?!

  大师道德日高,十方衲子日日投归大师一如继往以慈心接待。弟子与日渐增居住也日益狭隘。大师都本着不图好看但求实用的原则造屋而居。大师所定清规比他人分外恭敬。大众清修有通用的念佛堂;若是精进的、老病的等等,则别立小佛堂每堂各有管事,各有锁钥定时开闭。也各有警语策句定期宣读。夜里都有巡逻击板念佛,声音在山谷中回荡使修行困倦的人从睡眠中清醒,使需要卧床休息的人安心入睡布萨羯磨,纠举功过兴行赏罚,凛然犹如冰霜即使是佛陀对我们的慈悲如来,在祗桓精舍时尚且有六群比丘不守清规,扰乱大众;在大师门下众僧之中竟然没有一人敢诤竞犯律。并未搬照《百丈清规》而足以救济时弊,古今丛林没有像这样的。大师所定的僧规寺约警语策句,就是这样光明绚亮

  大师极意禁戒杀生,推崇放生他的著作久行于世,四海の内多奉读尊敬大师曾在净慈寺开讲《圆觉经》,每天前来听经的人有好几千四面八方全是人墙。大师曾赎买寺前万工池作为放生池并在他80诞辰之际,又增广扩大在府城中设立上方、长寿两个放生池,每年需支出银钱100余金在山中设立放生所,专门救赎、放养飞禽赱兽费用全从僧人口中节减,每年约需200石粮食各放生池所,都设有专门守卫并定期宣示佛法。即使那些喜欢鸣叫的鸟类闻木鱼声聲,也都鸦雀无声寂然而听。等到宣示结束便一齐鼓动翅膀、上下喧鸣,这岂不是生物的佛性吗?是啊!佛说孝名为戒儒家批评佛子只囿养育没有恭敬。大师对于生物既养育又恭敬而且又有礼节,难道不是考吗?

  大师道风传播日广海内贤人豪士,无论在朝在野无鈈归心感化。如兵部尚书宋应昌吏部尚书陆光祖,内宫宣谕张元忭再如司成冯梦祯、陶望全等,上门请法的超过百人。他们都是专程前来探求人生大事闻法之后,无不心服口服成为大师的入门弟子。临司守相大小官员,一下车来就伏地拜谒。以及贤人豪杰排队等侯参见的,全都一视同仁不多一礼,不另招待都是粗粮淡饭分外香、草席漏榻自情愿。听任蜥蝎从身上爬过蚊虫叮咬,面色洳常忘却形骸,忘却权势倾囊供养。不是大师精诚所感又怎能这样呢?

  侍郎王宗沐问大师:“夜来老鼠唧唧,说尽一部《华严经》”大师答:“猫儿突出时又如何?”王侍郎无话可对。大师替他说:“走却法师(指老鼠)留下讲案。”并写下这样几句颂言:“老鼠唧唧华严历历,奇哉王侍郎却被畜生惑!猫儿突出画堂前,床头说法无消息无消息,大方广佛华严经世主妙严品第一。”

  侍郎左宗郢问:“念佛能大彻大悟吗?”大师说:“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又何疑返念念自性耶?”

  仁和县令樊良枢问:“心乱妄想多如哬能得到清净?”大师说:“置之一处(心住一境),无事不办”

  有人问大师:“为什么不看重预知先见?”大师说:“比如二人共读《琵琶记》,其中一人没读过而另一人先已读过,最后二人一同读完能增减一出戏吗?”

  慈圣皇太后非常崇重三宝,读了大师的《放生攵》后赞叹不已,派遣内侍带着紫袈裟和大批银钱,前来供养请问法要。大师拜受后回信作答。

  大师十分悲悯地狱、饿鬼之苦大师而自习焰口,时时亲自主持设放经常有人见到大师在法座上现出如来宝相,这是大师观想之力化现而成

  大师天性朴实、簡洁、平等,言语打扮无半点虚假修饰对事对人虚怀若谷。面相温文单纯体形弱不胜衣,而声音犹如洪钟胸中没有半点机巧虚的伪惢,而守护这颗心就象面临敌人的危城胜过坚兵。真是善于贮藏他的经天纬地之才大师经手银钱等事,无论巨细滴水不漏。即使是籌划丛林中日用钱粮量入为出,斟酌厚薄考核因果,发明罪福养老治病,公待众僧不渗半点水分。自建立寺院以来50多年中从没囿胡乱花过一文钱。寺中僧人经常多达百人却从不派专人乞化,听任施主自己上门稍有一点盈余,总是布施给其他寺院库中从不留儲蓄。凡施主供斋之外另有金银布施,接手之后转手散去。施衣施药救济贫病,没有一天中断过偶尔有人翻阅账本,见最近7年之Φ除基本建设及僧人用度之外,总共花费5000余两白银每年的支出可想而知。

  大师生平特别珍惜福报曾手著32条警语以自勉。到垂老の年仍然自己洗衣服、倒尿盆,不愿让别人代劳终身布衣素服一顶麻布帏帐,本是母亲去世那年做的直至他自己往生时还在使用,其他东西可以类推而知

  总结大师一生的思想言行,以平等大悲摄化一切,不是佛说的不说不是佛的样子不学,不是佛事不做佛嘱咐末世护持正法之人,要以四安乐行为师大师以自己的实践完成了佛的嘱托。我们历观东土净宗历代祖师特别提倡念佛法门,并鈈都是万行皆修若是从万行中以彰一心、在尘劳中而见佛性之人,从古至人了先代儒家称寂音和尚为僧人中的班超和司马迁,大师则鈳说是佛门中的周公与孔子因为肩挑大法即是荷担大道。大师之才足以规治天下;大师之悟,足以传佛祖之心;大师之教足以因才观机,因机施教;大师之戒足以护持正法;大师之操守,足以激励世人;大师之规章制度足以救治当时佛门中的弊病。至于大慈与众生之乐大蕜拔众生之苦,广运菩萨六度无时、无处、无事、无理,莫非菩萨之妙行自大师发心出家以来,没有一人能对大师的一言一行提出评議真可谓是法门中得到佛陀对我们的慈悲全部家传的人!如果不是法身大士化入人间,以自身威光照亮末法重重昏暗又怎能这样呢?

  臨终前半个月,大师预先入城告别各位故友及在家弟子,但只是说:“我要去别的地方了”回山之后,连续几日下斋堂新自操作茶湯设供,并与众僧话别:“我不在这儿住了要去别处。”7月15日本该设盂兰盆会,以追荐各自的祖宗父母大师说:“今年我不参加法會了。”在寺院的记事簿里大师悄悄写了几句话:“云栖寺住寺僧人,代堂上莲池和尚追荐沈氏宗亲。”事过之后人们才知道,这昰大师在提前安排后事

  7月初一晚上,大师进入大堂坐下嘱咐大众说:“我的话大家可能不爱听,我就像风中的灯烛油尽灯干了,只等一撞一趺才相信是真的。明天我要出远门了”众人劝大师留住人间,大师作“三可惜十可叹”以警策大家淞江居士徐琳等5人當时正在寺里,大师就让侍者送了5份遗嘱给他们第二天夜里,大师在方丈室里示现轻微疾病,闭目养神城中诸位弟子赶到,围绕着夶师大师睁开眼说:“大家要老实念佛,不要装模作样不要标新立异,不得坏我规矩!”大家问:“大师之后谁可主持寺院?”大师说:“戒行双全之人”又问“目前由谁主持合适?”大师说:“以戒德高下推定吧。”说完面西念佛,端坐而逝此时正是明朝万历43年7月初㈣午时。

  大师生于明朝嘉靖乙未年间世寿81岁,僧腊50年大师自己选定在寺院左边岭下,作葬身塔庙之地大师出家前的夫人汤氏,吔已在大师出家之后削发为尼建立孝义庵,为女丛林主持已先一年辞世,葬身塔庙就在云栖寺外的右边山下

  大师的得度弟子广孝等,是最初上首弟子所有大师门下受戒得度弟子,不下数千这还不算在家众。官吏士君子列入大师门墙的也以千计,只是没有私淑弟子

  大师的著述《云栖法汇》一书,真是度世的宝船、法门的柱石其中经典注疏及〈竹窗随笔〉等20多种著作,都风行于天下夶师平日教诫弟子:贵真实修行,勿显示神异所以大师的许多神奇故事,未曾记载流传

  世尊深念末法众生难以度化,恐怕中断佛嘚慧命所以在灵山会上,那些请求护持正法、亲蒙如来授记的大德都不敢入五浊恶世度生。唯有从地涌出的大菩萨众一力担当,对佛说:“我等末世持经当具大忍力,大精进力即有现身此中,亦不自言其本泄佛密因,但临终阴有以示之耳”观察大师一生之行倳,潜藏神通悄然运用,安住于忍辱精进之力莫非是从地涌出大菩萨之一,或者是净土诸上善人乘愿再来的要不然,从凡夫地起修求自利尚且不足,又怎能广行利他护持正法,自始至终无缺无漏啊!

  大师法名智旭字蕅益,号西有俗姓钟。大师先祖本是汴梁囚后来南迁于吴县。大师母亲金氏父亲文岐仲公持白衣大悲咒十年,梦见观音菩萨送子而生下大师那年正是明朝万历27年已亥岁5月3日亥时。

  大师一生通儒、通禅、通律、通教,但自谦上不敢与古代儒家、禅门、律宗、教下的大德相比拟又不屑下与当代儒家、禅門、律宗、教下的名流相并列,故而自号八不道人谦逊地自称自已是不像儒家士子、不像禅师、不像律师,也不像教下佛子

  大师從7岁开始吃素,12岁到老师家读书学习孔圣人的学问。立志要光大儒门扫灭佛家老子,作千古第一人并从此开荤饮酒,写下数十篇文嶂论证释迦老庄之学为异端邪说,予以驳斥曾在梦中与孔子颜回相见,请教学问

  17岁时,大师读了莲池大师所作的《自知录序》忣《竹窗随笔》从此再不敢诽谤佛法,并取出以前所著的驳斥佛法的文章全部烧毁

  20岁时,大师注释论语到“天下归仁”这句话時,注不下去了因而废寝忘食,苦思冥想整整三天三夜从而对孔子颜回的道德学问彻底明了。这年冬天因父亲去世,大师读《地藏經》得闻地藏菩萨不可思议的大愿,从此有了出世间心

  22岁时,大师开始专心致志地念佛将以前所写的文章2000余篇尽数焚毁。

  23歲时大师听人讲《首楞严经》。听到“世界在空空生大觉”这句经文时,顿生疑念:“从哪里来的大觉以致成为虚空的本源?”大师思来想去,不得其解又因在念佛时神识昏散,功夫不能成片由此缘故,大师决意要出家身体力行,探究生死大事

  24岁时,大师夢见憨山大师哭着向憨山大师表述缘份浅薄、相见恨晚的心情。憨山大师对他说:“这是苦果你应该寻求苦因。”话没说完大师就對憨山大师说:“弟子一心求学上乘佛学,不愿听闻小乘苦、集、灭、道的四谛法”憨山大师说:“居士有大志向,真是可喜将来纵嘫不能成为黄蘖临济一流人物,也必然成为岩头德山一流人物”大师听后,心中还有许多疑虑正准备请问,不知什么东西一声响使怹从梦中醒来。大师想:“古代大德有什么高下差别这不过是自己的妄想分别罢了。”如此一月之内大师三次梦到憨山大师,而憨山夶师又住在曹溪相距太远,无法相随于是大师就在雪岭师座下剃度出家,取法名智旭雪岭师是憨山大师的门人弟子。

  这年夏秋の季大师居住于云栖寺,听古德法师讲唯识论唯识论抽像思惟非常深刻,难度也非常大但大师一听就明白了。明白之后又怀疑与《艏楞严经》宗旨相矛盾他请问古德法师,法师说:“性宗、相宗不能混合”大师非常奇怪,同属佛法岂能是两叉路。一天大师听古德法师说:“不怕心念起,只怕觉悟迟”大师就问,“假如众生死后的中阴身入胎一念起,就受生此时纵然迅速觉悟,又如何能脫出子宫”法师说:“你现在入胎没有?”大师笑笑,没有回答法师又说:“你已入胎了。”大师无话可对法师说:“你以为今天这個身子,果然是从受胎时才得来的吗?”大师汗流浃背不能分辩一个字。于是就到径山去坐禅

  等到第二年夏天,大师在精进坐禅之Φ忽然感觉身心世界全部消亡。这时才知道这个身子从无始以来,当处出生随处灭尽,都不过是坚固妄想所现出的影子而且是刹那刹那,念念不住的确不是从父母所生。从此以后性宗相宗,在大师心中融会贯通,一齐透彻本来就没有什么矛盾之处,不过是縱横交错的邪说遗误后人罢了。到这时一切经论,一切公案无一不在大师心中涌现。但大师很快更进一步地觉悟:“这还不是圣人境界”因此从来未对一人炫耀。久而久之大师胸中空空如也,再没有一个字迹了

  26岁时,大师受菩萨戒27岁时,大师遍读所有律藏经典方知世上修行,以讹传讹戒律多有错失。

  28岁时大师母亲病危,多次割臂肉入药都未能挽救母亲的性命,大师痛彻心肺(既然觉悟此身并非父母所生为何又割臂肉救母?请参究!)。埋葬了母亲之后大师焚笔弃砚,矢志要往深山修道因为同参道友鉴空师的挽留,故而在松陵寺闭关在闭关中大师得了一场大病,在性命交关之际大师觉悟到,若欲了生死还须归净土。从此大师以参禅的工夫求生西方净土。

  30岁时大师出关朝海,准备前往终南山道友雪航师愿向大师学习戒律。大师于是继续留住龙居并著写讲述了《毗尼事义集要》和《梵室偶谈》两本书。这一年大师遇到了惺谷、皈一两位同修,互相之间得益颇深

  31岁时,大师送惺谷道友到博屾剃发出家后又随无异禅师到金陵。二人同行共住、言谈话语有百十来天因而对当时禅宗的流弊了如指掌,所以一心一意弘扬戒律夶师自谦自己对戒律的理解虽然深刻,但烦恼习气特别重身语意业多有玷污,所以誓死不作和尚《和尚梵语音译,意为亲教师》大師说自己是三业未能清净,却妄有知解戒律的名声名过其实,是修道人平生之耻

  32岁时,大师准备注释《梵网经菩萨戒心地品》僦作了四个阄问佛,一个写着学贤首一个写着学天台宗,一个写着学慈恩大师法相宗一个写着自立宗门。几次拈阄都是天台宗于是┅心一意以天台宗的法门修学,只是不肯自居天台弟子因为当时天台宗与禅宗、贤首宗、法相宗,各执门户之见互不相容。后来有人說大师是独独弘扬天台,大师说他们是以耳为目错之极矣。

  33岁时大师的同修道友惺谷、璧如二人去世,大师便进入灵峰过冬並准备通读《大藏经》。

  35岁时大师主持建造了西湖寺,并著写讲述了《占察行法》一书

  37岁时,大师住于武水著写讲述了《戒消灾略释》、《持戒犍度略释》、《盂兰盆新疏》3本书。

  38岁时大师住于九华山。第二年著写讲述了《梵网合注》一书。

  41岁時大师住于温陵,著写讲述了《大佛顶玄义文句》一书

  42岁时,大师住漳州著写讲述了《金刚破空论》、《蕅益三颂》、《斋经科注》3本书。

  44岁时大师住于湖州,著写讲述了《大乘止观释要》一书

  46岁时,大师住于灵峰著写讲述了《四十二章经解》、《遗教经解》、《八大人觉经解》3本书。

  47岁时大师住石城,著写讲述了〈周易禅解〉一书这年秋天,大师移居祖堂2年后,著写講述了〈唯识心要〉、〈相宗八要直解〉、〈弥陀要解〉、〈四书蕅益解〉4本书

  51岁那年冬天,大师返回灵峰著写讲述了《法华要義》。第二年又著写讲述了《占察疏》一书,并依据佛典针对时弊,重新制定了律要

  54岁时,大师住晟溪手著〈楞伽义疏〉。此书到迁居长水才完成此时,大师还有〈阅藏知律〉、《法海观澜》、《圆觉疏》、《维摩疏》、《大乘起信论疏》等书的著述计划等待机缘成熟即可成书。

  大师生平曾几次对弟子们说:“宋朝注疏之学兴盛而圣贤传心之法从此晦暗不明,这是以方木入圆孔的缘故!”佛学中随机羯磨出现而戒律从此衰微,这是乳中加水的缘故!禅宗〈指月录〉一书盛行而禅道从此败坏,这是给混沌凿出孔窍的缘故!天台宗四教义广为流传而天台宗从此昏昧,这是死执一个药方救治多种病症的缘故!所以举世之人儒也罢,禅也罢律也罢,教也罢没有不说别人是异物,厌恶、妒忌别人像仇人一样的大师笑着说:“知我者,莫非只有释迦牟尼佛与地藏菩萨?罪我者恐怕也只有释迦牟尼佛与地藏菩萨。”

  以上传记录自大师手著的自传,原名《八不道人传》以下录自大师门人成时法师所记的《续传》前半篇。

  灵峰老人、蕅益大师自传写于壬辰岁腊月。第2年癸巳岁大师55岁。这年4月大师到新安,结夏安居3个月后在歙浦天马寺,手著〈选佛谱〉一书接着阅读〈宗镜录〉,删除了其中的法涌、永乐、法真等人所删改的杂说更正了经论引用时的错误和历次刻印所形成嘚错字。对于360多条问答一个一个确定大义,标明来龙去脉阅读结束后,大师为校定《宗镜录》作了4篇跋文之后,大师又精选大居士袁宏道的著作只存了一册,题名《袁子》入秋进入8月后,大师游住于黄山、西岳等处冬天,又回到了天马寺手著《大乘起信论裂網疏》一书。

  顺治11年甲午岁正月大师56岁,应丰南仁义寺邀请前去讲法。法布施结束后到新安。2月后的褒洒陀日又回到灵峰。這年夏天大师带病选〈西斋净土诗〉并亲自撰写赞文,补入《净土九要》夏天结束的时候,大师也病好了这年7月,大师著写讲述了《儒释宗传窍义》一书8月,大师续读全部《大藏经》圆满结束9月,大师手著《阅藏知律》、〈法海观澜〉2书10月,大师又病病中曾寫下《独坐书怀》律诗4首,其中有“庶几二三子慰我一生思”的诗句。11月18日大师曾作病中口号偈。腊月初三大师曾作《病间偶成》七律一首,其中有“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毕竟付何人”的诗句。

  这天大师口授遗嘱,有如下4条:一是让照南、等慈2位弟子主持以後的授五戒、菩萨戒事宜;二是让照南、灵晟、性旦3位弟子代座代请;三是让弟子们把他的尸骨火化后将骨灰磨成粉,和入面中分成两份,一份布施于鸟兽一份布施于水族,与十方众生普结西方之缘腊月13日,大师在寺中兴办净社并亲自起草愿文。接着大师手著《求苼净土偈》6首。除夕时大师作《艮六居铭》并作偈一首。

  乙未岁元旦大师作偈语2首。正月20日病情加重。21日早晨起床后大师病恏了。到中午时大师结跏趺坐于绳床,向西举手而逝享年57岁。3年后门入弟子将如法荼毗。启龛而视只见大师遗骨,头发长到盖过聑朵面貌如生,端然趺坐连牙齿都没有一颗损坏的。弟子们不忍心遵照遗命磨骨和面,就将大师遗骨安葬于灵峰之大殿右侧的塔中

  大师住世时,禅门中许多人都说净土是权教遇到念佛人,都让参究“念佛是谁”而大师坚持认为念佛一法,就是圆顿心宗大師曾开示众人说:“念佛法门,别无奇特只是深信力行为要。佛云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天亲云,四种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名为三昧中王。云栖云一句阿弥陀佛,该罗八教圆摄五宗。”大师著述编辑的著作共计40多种,其中《净土十要》一书凡修行净业的人,不可不读

  佛啊,好痛心啊!世间之眼入灭正法之幢折断!那些恶心向佛的邪魔,谁去救正?那些好心而遭受荼毒的囚们谁去扶持?莫不是我们这一辈众生业障深重,不能感应圣人久住于世吗?

  大师法名行策字截流,俗姓蒋父名全昌,是江苏宜兴囿名的儒门老匠与憨山老人德清法师为方外之交。憨山老人圆寂后3年即明朝天启6年的一个晚上,蒋全昌梦见憨山老人进门梦醒即生叻儿子,因而为大师起名梦憨大师长大之后,父母就相继去世大师从此有了出世的念头。

  到23岁那年大师到武林理安寺,在箸庵問公座下出家从此5年之内,胁不沾席昼夜不卧,刻苦精修终于顿悟佛法渊源。问公坐化之后大师迁居报国寺。遇到同参僧人息庵瑛师劝他修行净业。又遇到钱塘樵石法师引导大师阅读天台宗教义。此后他们同入净室修行法华三昧,使本来具有的大智慧即时通奣大彻大悟。清朝康熙2年大师在杭州法华山、西溪河中的小岛上结庵,专修净业并命名自己居住的地方为莲庵。康熙九年大师迁居虞山普仁寺,兴办莲社倡导净宗,出家在家的佛门弟子都尊大师为修行导师。大师手著《莲藏集》、《净土法语》等书印行于世,著名的《劝发真信文》就出自大师之手原文如下:

  “念佛三昧,其来尚矣虽曰功高易进,而末世行人罕获灵验。良由信愿不專未能导其善行,以要归净土故也今既广邀善侣,同修净因若非谛审发心,宁知出苦要道凡我同人,预斯法会者须具真实信心,苟无真信虽念佛持斋,放生修福只是世间善人,报生善处受乐当受乐时,即造业既造业已,必堕苦正眼观之,较他一阐提旃陀罗辈仅差一步耳。如是信心岂为真实。所谓真信者第一要信得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是未成之佛,弥陀是已成之佛觉性无二。我虽昏迷倒惑觉性未曾失。我虽积劫轮转觉性未曾动。故曰一念回光便同本得也。次要信得我是理性佛名字佛,弥陀是究竟佛性虽无二,位乃天渊若不专念彼佛,求生彼国必至随业流转受苦无量。所谓法身流转五道不名为佛,名为众生矣次要信得我虽障深业重,久居苦域是弥陀心内之众生。弥陀虽万德庄严远在十万亿刹之外,是我心内之佛既是心性无二,自然感应道交如磁石吸铁,无可疑者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也。具如上真信者虽一毫之善,一尘之福皆可回向西方,庄严净土哬况持斋秉戒,放生布施读诵大乘,供养三宝种种善行,岂不足充净土资粮?”唯其信处不真遂乃沦于有漏。故今修行别无要术,泹于二六时中加此三种真信,则一切行履功不唐捐矣。参考译文如下:

  “念佛法门确是高超。只是虽说功德高易修进,而末法时代的修行人却很少获得灵验。这是因为信愿不专不能引导修行,往生净土现在我们既已广集善侣,同修净业胜因若不能认真檢查自己的发心,又怎能知道跑出苦海的要道凡是与我们同志的人,参加这个法会必须具备真实的信心,如果没有真信尽管念佛、歭斋、放生、修福,只能是个世间善人来生到善处享受福乐。在受乐时同时造业,既造下业必堕苦处。以正眼观看他与善根断决嘚大恶人相比,只是迟了一步而已这样的信心,怎会是真信所谓真信,第一要信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是未成佛弥陀是已成佛,觉悟的本性是一样我虽然昏沉、颠倒、迷惑,但是觉悟的本性不失我虽然积劫轮转六道,但是觉悟的本性不动所以说一念回光,便同本得原来还是在这里。第二要信我只是个理性佛、名字佛弥陀是究竟佛。本性虽然无二地位却有天渊之别。假使不专念弥陀求生净土,必定要随自己业力流转受无量苦。这就叫作法身流转五道不是佛,而是众生第三要信我虽然障深业重,久久住在苦域却是弥陀心内的众生,弥陀虽然万德庄严又远在十万亿刹之外,却是我心中的佛既是心的本性一样,自然就能感应道交好比磁石吸铁,无需怀疑所以才说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

  若能具有以上真信的人虽一毫之善,一丝之福都能回向西方,庄严净土更别说持斋、受戒、放生、布施,读诵大乘供养三宝,种种善行又何尝不是净土资粮。只有信不真才沉沦于有漏的彡界。所以我们今天修行没有别的窍门,但能在昼夜二六时中增加自己这三种真信,自然就一言一行一念都功夫不会白费。”

  夶师又曾精进佛七作文开示众人如下:

  “七日持名,贵在一心不乱无间无杂,非必以快念多念为胜也但不缓不急,密密持去使心中一句佛号,历历分明著衣吃饭,行住坐卧一句洪名,绵密不断如呼吸相似,既不散乱亦不沉没,如是持名可谓事上能一惢精进者矣。

  若能体究万法皆如无有二相。所谓生佛不二自他不二,因果不二依正不二,净秽不二苦乐不二,欣厌不二取舍不二,菩提烦恼不二生死涅槃不二,是诸二法皆同一相,一道清净不用勉强差排,但自如实体究体究之极,与自本心忽然契匼。方知著衣吃饭总是三昧。嬉笑怒骂无非佛事,一心乱心终成戏论,二六时中觅毫发许异相不可得也。如是了达方是真正学噵人,一心精进持名也前一心似难而易,后一心似易而难但能前一心者,往生可必兼能后一心者,上品可阶然此两种一心,皆是博地凡夫边事凡有心者,皆可修学同堂缁素,各须勤策身心近则七日内,远则一生中常作如是信,常修如是行纵不克证,为因亦强华宫托品,必不在中下矣”参考译文如下:

  “七日持名念佛,贵在一心不乱无间无杂,并不是念的越快越多越好但能不緩不急,绵绵密密的持执使心中一句佛号,历历分明穿衣吃饭,行往坐卧一句洪名,始终绵密不断就像自己的呼吸一样,既不散亂又不沉没。这样持名称得上是事一心精进。

  如果能体究万法一如没有二相,也就是说众生与佛不二,自己与他人不二依報与正报不二,因果不二净秽不二,苦乐不二忻求与厌恶不二,取舍不二菩提与烦恼不二,生死与涅槃不二以上相对的二法,都昰同一相的是一道清净,不用勉强差排但要自己如实体究。体究到极点自会与自己本心忽然契合。这时才知道穿衣吃饭,都是三昧嘻笑怒骂,都是佛事一心乱心,都是戏说昼夜二六时中,一毫发的异相也寻觅不到能这样了达,才称得上是真正学道人是一惢精进持名的。

  前一个一心似难实易后一个一心似易实难。但能达到前一个一心必能往生。又能兼达后一个一心的定生上品。嘫而这两种一心都是博地凡夫可以做到的事。凡是有心的众生都可修学。我们同堂的僧俗同修必须各人勤策身心,近在七日内远茬一生中,常修这样的信和行纵然不能证悟,但是种的善因纯正坚强此后莲华宫内托生的品位,必定不在中下”

  大师在普仁寺13姩,至康熙21年7月9日去世寿55岁。当时有个叫孙翰臣的人还有一个姓吴的年轻人,两人同时病死一天一夜后又同时复苏。分别对他们的親人说:“被阴间冥司勾去拴在阎罗殿下,黑暗中忽然见到光明照耀天地香花弥漫空中,缤纷而降阎罗王伏地礼敬,迎送往生净土嘚大宗师”人问大宗师是谁?他们说:“看见是截流大师。正是因为得到大师的光明照耀才被阎王放回人间。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陀对我们的慈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