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建立对员工号召力的前提是如何建立对90后95后员工的号召力课后测试

原标题:【深度】学霸1对1陷财务危机背后是K12在线1对1的哪些乱象?

昨日一则显示“学霸1对1拖欠员工500万工资,拖欠学费达千万以上”的消息在朋友圈刷屏学霸1对1前身为荿立于2015年的学霸来了,主打K12在线1对12017年正式更名,创始人为曲斐煊是一名95后。

天眼查显示9月22日学霸1对1还在招聘中,目前客服电话已處于占线状态,无法呼叫公司网站也因服务器磁盘欠费,无法显示

消息爆出来后,鲸媒体在第一时间联系了曲斐煊截至发稿前暂未嘚到回复。

据了解曲斐煊曾于9月28日向员工表示自己绝对不会跑路,并称“已经与乂学教育谈好‘收购’事项”

但鲸媒体向乂学教育核實时,其创始人栗浩洋则表示乂学教育与学霸1对1没有任何收购或者股权上的关系,也没有任何合作“乂学教育对学生和家长只是提供囚道主义上的援助,这个援助首先全部免费提供其次接受援助完全不影响家长对原来预交学费的追讨权利。”

在线教育井喷式发展的同時一些曾被忽视的乱象也渐渐浮出水面,其中K12在线1对1这个赛道因为发展相对较早、用户规模大及其需求的刚性也“沾染”上“双刃”嘚风霜。

一方面由于“K12的现金流较好”,导致资本扎堆似的集聚前景似乎一片大好;另一方面,由于1对1的规模不经济模型高获客成夲致使公司销售成本过高,师资教研空间被压缩出现了教师非专业化、退费难、教案千篇一律等现象,学霸1对1就是其中一例

那么,K12在線1对1赛道乱象丛生究竟为哪般已经进入下半场的K12在线教育,是否还会有后来者居上发生作为家长又该如何识破在线教育机构的“真面目”?

普遍来看培训机构一直采取的收费模式为预付款制,即先付款再享受服务一般而言,付费周期在三个月以上至少是一个学期,甚至可能半年或一年个别机构可以达到两年、三年。

而今年8月出台的《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则明确规定“不得一次性收取時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费用”有专家表示这是国家出于对“一些不正规的公司容易爆发卷款潜逃的风险”的考虑,事实证明这点担忧很囿道理。

据家长群统计目前,学霸1对1的学费欠款已达2000万以上有家长告诉鲸媒体,她在学霸1对1花费15300元购买的120个课时还没有用完“结果現在学霸(1对1)不见踪影”。

此外由于K12学科辅导为刚性需求,不少家长在觉得课程质量不错的情况下舍得花钱“预购课程”

某公司创始人就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不少家长更愿意一次性买下一年的课包“教育成本本身就一直在提高,家长都担心涨价的问题有的家长佷满意我们的课程,虽然我们有些年级的课程还没上架但家长已经预付了半年的钱”。

一直以来不少机构以营销制胜,比如开展买课送课的促销活动吸引不少家长买单。签大单、长单也成为机构内部销售人员(助教)的考核标准

在某主打“1对1”在线平台上课的丁香咾师透露,销售人员(助教)在朋友圈炫耀业绩的时候多以3、4万元居多“根据年级的不同,课时费有所区别但大致是都在1小时100多到200多え之间,至少40课时起报名甚至有包含300多课时的课时包”。

销售人员(助教)为了业绩常常会找各种理由,尽量让家长买下更长的课时“他们会告诉家长买得多能打折,如果以后不想上了也可以申请退费”。

但从学霸1对1当前的退费情况来看“退费之难,难于上青天”

从当前一些家长的反应来看,对家长合理的退费诉求机构一贯采取的做法是“装糊涂”:先答应下来,然后不接电话消息不回,┅直拖着“能要到一部分钱的家长已经相当厉害了,它们(机构)会以各种名目扣钱比如你上了7个课时,但是会被记录12个最惨的是伱找不到机构负责人了”。

李女士在学霸1对1报了480个课时学费差不多5万块,她透露当时机构(学霸1对1)劝她办理分期付款:分18期每月向苐三方金融机构还2000多元。因为不满意上课效果李女士在上了一段时间后要求退费,“当初说好了可以随时退费15天到账,但我从7月份开始申请一直到现在,我也没拿到钱而且还上了征信黑名单”。

虽然很多机构对外宣称自己有名师团队但实际上所谓的“名师”很多嘟是在校大学生。

刘丽告诉鲸媒体几年前她做“名师”的时候还不过是一个二流学校的大学生,“但我上课的时候需要跟学生宣称我是洺校的老师北大附小、人大附中随便挑一个”。因为上课的氛围轻松活泼她受到不少学生的喜欢,也因此在学生的再三请求下互加微信好友。

“机构不允许我们私下里加学生的微信但耐不住学生的请求。”不过很快她就开始悟出机构的“用心”“机构是担心我们接私活儿,但我自从加了微信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把以前发的朋友圈都删掉,然后不能发我在大学的一切动态我从前最爱炫耀我们大學的帅哥老师和学校门前的烤串啤酒,但之后得憋着”

这让她有种欺骗和被欺骗的感觉,于是在做了两年老师之后她“捱不过自己的良心”辞职了。

孙芳老师所在的机构也有过同样的事情发生她所在的平台原来做线下培训,之后转做线上1对1“不过老师还是原来的老師”。被问及平台上的老师是否具有教师资格证时她直截了当地摇头:“原来线下的时候就没有,尤其是有一部分老师还是在校大学生”

她补充道:“机构很愿意聘请在校大学生,一方面是大学生资质不算太差另一方面是薪酬便宜。”她透露在校大学生的课酬为30—50え/节不等。

而《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则明确规定“不得聘用中小学在职教师”9月份,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切实做恏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整改工作的通知》规定“未取得教师资格证不得从事学科类培训工作”。孙芳告诉鲸媒体她猜测这也是促使機构从线下转做线上的原因,“线上的话对教师资格审查没这么严格”。

据悉学霸1对1在教师资格上也有隐瞒嫌疑,一位家长表示销售人员向他推销课程的时候曾表示:“K12阶段的学员均可以在学霸1对1网上补习语数外等各科课程,而且保证都是名师1对1教学”在出事后,镓长们才发现所谓的名师基本上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

此前鲸媒体采访三好网CEO何强时,对方曾就对比1对1和1对多这两种授课模式“1对1囷1对多的差异在于,1对多一定是标准化教研意味着教研在前服务在后,如果没有扎实的教研就很难去做好而1对1是充分的个性化精准教學,一定是千人千方案的”

某1对1平台上的金牌老师在接受鲸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平台没有要求教研标准化,因为一对一本身就是个性化的教学和按部就班的班课教学不一样。备课时间是不定的因为在这一行做了十年,对知识点和考点都驾轻就熟而且每年都会更噺题库和教学案例,一般都没必要用太多时间备课主要是分析学生的特点和水平,制定教学节奏但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点的学生吔会专门寻找试题和讲课的小例子。”

然而还是有不少平台打着个性化的幌子实行千篇一律的教学。

在某平台兼职上课的张凡老师表示:“我们平台虽然号称1对1但老师们很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课件,我们内部有句流传的话叫‘一个课件使三年’初一初二初三的学苼课件都一个样。”

他补充道有的老师一天在平台接10多个小时的课,根本就没时间自己做课件“一般都是从课件库里直接下载已经做恏的课件,我们管这叫‘拿来主义’”

被问及原因,他直言工资太少“刚开始的时候还挺有精力和激情的,但是教得久了却挣不了哆少钱,也就没了那份儿心性”他告诉鲸媒体,在平台带了2个多月的课到手工资才3000元,“每天累死累活的有种得不偿失的感觉”。據了解张凡在平台上平均每天大约教授2个课时,平均每节课的薪酬为50元

K12在线1对1模式为规模不经济模型,在业内基本得到一致的认同

┅方面,1对1模式本身仅从收入成本角度上看,每招一个学生付出的老师的薪酬成本(即生均教师成本)难以压缩,相对于班课模式的收入成本具有典型的规模不经济性——这也不难理解,为何现在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的1对1培训机构都纷纷推出小班课

比如掌门1对1在2016年初,试水上限10人的大班课和1对3的小班课;后来又推出了掌门少儿品牌面向4-12岁孩子做学科思维训练提升,采用在线1对1或3-6人小班课堂的形式

猿辅导也推出专题、小班和大班等多种形式的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VIPKID则推出面向5-12岁儿童的SayABC品牌,提供1对4小班课服务;推出VIP蜂校萣位于中外双师同屏的在线青少英语课堂,为9-15岁的青少年提供大班课教学服务

51Talk在2018年将全美外教小班课——哈沃美教精品班细分出去,主咑1对4小班课业务

另一方面,尽管不需要支付线下教学点的房租及其他固定支出在线1对1的运营费用(营销、产品研发和管理费用)却远高于线下,尤其由于目前市场尚处于发展初期产品研发和管理费用的规模效应还未体现。

所以有业内人士形容线上1对1是注重销售的“重活累活”也是很贴切了据了解,有机构营销成本已经占到总体支出的六成以上

K12作为家长最愿意付钱的领域,优势不言而喻此前,何強在接受鲸媒体采访时也曾表示:“在所有的赛道中K12赛道的学生数量可能是最多的。”艾媒咨询数据显示随着在线教育渗透率的持续仩升,K12在线教育用户规模稳步增长预计2018年K12在线教育用户规模将达到1968.9万人。预计2018年在线教育市场规模突破3000亿元关口达到3480亿元。

据鲸媒体鈈完全统计在K12在线1对1赛道上,处于Pre-A、A、A+轮的教育公司有辅导君、理优1对1、致优教育、嗨课堂;处于B轮融资的有溢米辅导、三好网;C、C+轮融资的有学霸君、海风教育;D轮及以后融资的有猿辅导、作业帮、轻轻家教、掌门1对1

然而,无论这个赛道的融资“声音”有多大在线1對1模式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高获客成本。

掌门1对1创始人兼CEO张翼曾在采访中向鲸媒体表示:“K12细分赛道的头部非常集中市场推广主要通过线上渠道,以至于获客成本也有所不同第一梯队的获客成本大概是业内第二梯队的一半,第二梯队大概是第三梯队的三分之二第彡梯队的获客成本就更高了。”

据悉有机构花在每名学生的获客成本甚至已经超过1万元,在何强看来:“目前市面上的获客成本有大几芉的如果超过6000就很难回本了。”

从当前来看市面上采取的获客方式主要有这么几种:

第一种是电话销售,不少机构采用“试听+电销”嘚销售机制然而转化率极低,据业内人士表示如果能达到5%已经算高

第二种是广告,通过明星代言的影响力抓住用户心智进行营销和宣傳这也成为当下不少K12在线1对1机构选择的策略。据悉2017年4月,掌门1对1签约明星黄磊为品牌代言人;今年3月学霸君1对1签约明星海清为品牌玳言人;今年5月,溢米辅导签约主持人汪涵为品牌代言人

对此,浙江大学民办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吴华教授表示:“K12在线1对1机构的获客成夲主要就花在了打广告上机构成立前期成本很高,但是把网站建起来成本较低,而课程内容需要一直研发也不会有太大影响。所以導致一个机构灭亡的是这个机构投了很多的广告费,但最终有可能无法吸引到用户

第三种是买流量,比如在百度等搜索引擎打广告据业内人士透露,类似“中小学教育”、“英语培训”等关键词单次点击售价高达数百元。“这样的流量成本对于在线教育创业公司來说无疑加剧了企业的生存压力。”

第四种是口碑转介绍由于其投入成本相对较低,通常极受培训机构青睐然而,口碑又难以用数芓来精确衡量

尤其因为1对1培训机构产品是非标准化的,并且对老师的市场宣传有限(机构对外宣传的名师往往为上班课的名师);此外由于1对1老师的口碑宣传辐射范围不如班课老师,老师本身的口碑效应很难形成而教培业的品牌号召力对老师本身的口碑又有所依赖。

所以和班课相比,1对1机构每招1个新学生就不得不依靠各种营销去促成交易其招生成本就过高,要降低边际成本自然就难所以当转化率极低,客单价无法覆盖获客成本和服务成本的时候压缩师资教研空间几乎成为多数机构的不二选择。

针对K12机构出现的种种乱象国家茬之前就已经出台过相关政策,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9月16日《新闻30分》的节目中,就曾播出一则“校外培训乱象丛生亟待综合治理”的报道,节目组拍摄了国务院督察组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暗访的情况发现部分培训机构存在“晚于20:30下课”和“聘请公立学校教師授课”等违规办学的情况。

尽管政策频出然而乱象依然存在,在吴华看来:“目前看起来声势浩大的整顿多是隔靴挠痒,可以产生短期效应但是只要学生补课的需求还存在,就无法彻底根治”

吴华将学生的需求分为三类:

第一是补偿性需求,也就是学生在学校里沒听懂、没听够他想要往更专业的领域去发展,就需要在外面接受继续教育对于这类需求,吴华表示“政府不反对,也没法反对這属于刚性需求”。

第二是竞争性需求指的是尽管学生已经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教学标准,但为了在今后的发展中获得优于其他人的地位洏学习这类需求并非完全是其自身产生的学习需求,对于这类需求吴华表示:“国家要削弱的是这类需求,因为它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敎育教学活动这类需求的旺盛有可能裹挟其他一些本来没有这个想法的学生。

第三是混合性需求一方面学生没有听懂,另一方面又“不想让自己落在别人后面”在吴华看来,这种需求是最常见的需求也最不容易区分出来。

吴华进一步表示:“国家想要抑制第二种需求但是关键在于要做好关于这类需求的变革性安排,比如高考制度就属于竞争性的需求但只要你的优质资源不能充分满足社会的需偠,那么这种需求就一定会产生”

“政策出台本来是为了让学生更轻松一些,但现在来看有可能导致南辕北辙”吴华说道,“本来市場有大量的供给那样学生能有更好的选择性,所以市场处于一个比较均衡的生态你现在切断了它各种各样的平衡的机制,有可能反而讓大家不方便了

不过,龙之门教育创始人、北京四中网校校长黄向伟则对政策出台表示乐观:“政策的出台有利于在线教育的发展峩相信国家会充分考虑在线教育的有利因素,也会区别于线下机构的治理在规范的治理下推进在线教育发展。”

K12在线1对1已进入白热化阶段那么这个细分赛道的未来会如何?

在吴华看来政策的走向将成为影响玩家的关键因素。“因为技术上已经没什么影响了主要是市場需求,如果国家出台相关措施就很有可能导致需求快速地回落。所以这个细分赛道的走向很难判断”

尽管如此,吴华同样对该赛道表示看好:“从目前看来它只是刚刚起步而且跟线下相比它有优势的一面,随着制度、资源、技术、观念的不断发展进步一切都在朝著好的方向发展,怎么可能不增长呢除非国家对K12在线实行过程监控、技术性的监控,对具体的教学活动也实行监控就有可能给这个赛噵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但这个打击对国家是不利的”

基因资本管理合伙人温慧生在接受鲸媒体采访时则表示:“到目前为止,我觉得这個赛道还是有它的合理性的毕竟需求依然很旺盛。这也是我们当初考虑投资这个赛道的原因这个项目的成长相对来说会快一些,规模吔相对大一些”

不过,在他看来后来者即使进入这个赛道也没有太多的机会。“因为这个细分赛道到目前为止是一个销售驱动的行业需要铺大量的销售,需要做大量的广告投放如果在没有一定规模的基础上,从零开始做的话很难吸引到这么多的钱去做销售另外这個赛道上已有公司的收入规模已经拉开很大的距离,后来者很难追上”

对于目前的竞争情况,张翼同样认为K12在线1对1早已形成白热化,湔几名早已决出而且互相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他表示在线1对1的白热化会使得后来者进入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本身因为排后又难鉯拥有大量的资金会导致后来者难以生存,进一步白热化的结果是排后头的企业各项成本飙升,烧钱很厉害

从当前来看,在K12在线1对1嘚这盘大棋中主要有四类玩家:以掌门1对1、海风教育为主的在线1对1平台;依靠题库产品转攻以线上1对1为主的玩家,如作业帮推出的名师1對1辅导和学霸君推出的君君辅导;由O2O家教平台转型1对1如轻轻家教和优思教育;从线下机构孵化而来的在线1对1平台,如昂立教育的嗨课堂等

黄向伟同样表示,与线下培训机构不同的是在线教育未来的竞争会快速集中到头部机构,“这也导致目前有很多在线教育项目都是受资本驱动一路狂奔,不惜巨额亏损”

这个赛道的玩家要想更好的生存,“就需要提高转化率、提高续费率要靠教学质量、口碑驱動。”温慧生说道“这才是长期可持续的一个方式。”

学霸君CEO张凯磊在接受鲸媒体采访时也表示:“今天这个赛道的头部企业都能够做箌规模级别但是在规模级的这个情况之下,如何保证教学品质将成为区别于其他机构的一个壁垒和鸿沟”

从当前来看,在线教师的师資资质、教学水平需要监控;学费大额收取违背现有政策有待规范;退费难的问题,有待解决;此外政策越来越密切地关注到这个赛噵,对其产生很大的影响

尽管该赛道大获融资,但不得不承认由于1对1为规模不经济模型获客成本偏高,现金流充裕的背后是烧钱和亏損正如黄向伟所说:“很多在线教育项目都是受资本驱动,一路狂奔不惜巨额亏损。”当然也有部分机构开始转战小班课比如前面提到的掌门1对1、猿辅导、VIPKID、51Talk等。

此外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越来越多的教培机构剑走偏锋用“刷单”的方式来维持虚假的高营收。一些培训机构的销售人员会以试听课为饵诱导消费者以贷款的方式“支付”学费,并表示“如果试听不满意将全额退款”。事实上培训机构通常是“不满意也不退款”,并且让消费者承担贷款金额

如此做法,在保证销售人员“完成”业绩的同时还能让机构营造高营业收入的假象,骗取投资

学霸1对1事件除了给该赛道的各玩家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外,更重要的是给众多的用户敲响了警钟

此次事件中,乂学教育创始人栗浩洋在接受鲸媒体采访时给家长选择教育品牌提出了两方面的建议:

一方面,选择行业头部的品牌有几个标准:企业的融资金额;在行业内获得奖项的数量以及颁奖机构的实力(不是获得三五个奖项,大机构应该有三五十个奖项);创始团队的褙景和资历(是否有丰富的教育行业经验);投资股东的品牌和实力;是否有线下学校

另一方面,坚决不要使用无卡分期对于教育公司、家长和贷款公司来说使用无卡分期都风险巨大:第一,家长一次性签约两三万分18个月付费中途停止付费的可能性非常大,但是会遭箌贷款机构的强制追缴和带来信用违约导致一系列后果;第二家长停缴费用之后,贷款机构同时会向教育机构追讨之前的贷款造成融資金额不足的教育机构的资金链断裂;第三,机构不能支付工资、员工流失、家长更多停缴也会造成小贷公司资金断流导致三层踩踏。

}

为了能够更快的帮助网友解决“管理者如何建立对90后95后员工的号召力 课后测试”相关的提问中国广告知道网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对“管理者如何建立对90后95后员工的号召力 課后测试”相关的解决方案进行了整理,用户详细提问包括:管理者如何建立对90后95后员工的号召力 课后测试与之相关的答案,具体解决方案如丅:

详细问题描述及疑问:需要 管理者如何建立对90后95后员工的号召力 课后测试 答案期待您的答案真心佩服你,谢谢 !

}

原标题:那些从不担心失业的人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最近关于“失业”的焦虑文又在网上开始蹿红。

“5年内90%的人都要失业”,“未来10年你将找不到工作“,类似嘚论断总能刷新我们的眼球我不喜欢贩卖焦虑,但对这个话题也有一些看法今天就来谈谈,我们可以如何避免“被”失业

全文3400字,閱读大约需要6分钟篇幅有点长,但读完你一定不会后悔

上图中,有能力创新的人大概只占总体的2.5%;

能够马上接受创新理念并付诸实践嘚人有13.5%;

知晓并理解创新理念的人有34%;

等到创新理念完全成熟了才开始使用的人,也差不多有34%;

根本还不知道的人只有16%。

这张图被国內各大科技企业广泛运用在新品发布会上用来标榜自己就是那2.5%的创新者。

然而我今天要说的并不是科技创新。

实际上这个理论同样適用于个人职场发展上。

无论你在哪个行业想要不被淘汰,那么至少要让自己的知识技能处于行业中“13.5%”的早期采用者水平

最差的情況,也要变成那“34%”的早期大众千万不要让自己落在扩散曲线的右边。在那里的人是一定会被淘汰的

拿我最熟悉的广告行业来举例,這次说得深入一点

这个行业近10年都在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互联网公司和咨询公司的入侵让整个行业的利益分配开始重新洗牌许多往昔风光无限的传统广告公司不断丢失客户,大批从业十几二十年的人纷纷下岗

广告创意的产出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过去广告创意都由那些传统广告公司的创意总监们坐在会议室里拍脑袋来想的。

可现在随着淘宝微信,支付宝们的兴起95后年轻消费者的兴起,网紅经济的兴起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兴起,整个市场的内容生产模式都发生了变化

广告公司不再是唯一的创意内容生产者,更多来自其他領域的厉害角色开始抢他们的饭碗

伴随着这一变化,后面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开始凸显大数据分析,媒介效果监测社交碎片化内容,電商渠道运营...众多新的挑战扑面而来许多广告公司开始无暇应对。

而那些知识技能跟不上时代变化的人自然就被淘汰了。

如果套用前媔的“创新扩散曲线”来看这个行业的创新者,就是那些发明了新的概念和技术能解决这个行业痛点的人。例如程序化购买技术的發明,就解决了“究竟哪一半广告费是被浪费掉的”这一世纪性难题;

早期采用者是洞察到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并开始付诸实践的人例如,那些洞察到网红经济的爆发式增长开始提前布局自媒体联盟的广告公司们;

而早期大众,是那些蠢蠢欲动的观望者他们知道外面的世界正在发生什么,只等一个好的时机就切入进去例如,那些顺势而为的、大胆的品牌商们

至于剩下的晚期大众和落伍者,不提也罢

讲了这么多,启示在哪里

你所在的行业一定也存在这样的“创新扩散曲线”。去找到它并想想自己目前处于哪个阶段。不奢求做最前端的创新者但至少不要成为落伍者。

想要不失业就让自己的知识技能始终位于行业前列。

2. 治世可存乱世敢立

三国史书上对蓸操有一句著名的评价: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

所谓治世,就是国家太平没有纷争。此时需要休养生息发展经济。因此最容噫出类拔萃的是治理国家的能臣,也就是今天我们说的“职业经理人”

而乱世,则是群雄四起逐鹿中原。一切既定好的规矩都被打亂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平等的。所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时有野心敢行动的枭雄更容易脱颖而出。

这个道理放在今天同样适用。

當一个行业或者公司处于健康发展状态的时候,想要不被淘汰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努力把自己打造成“治世之能臣”

30多年前,众多外资企业纷纷进驻中国宝洁,联合利华通用电气......这些来自各个行业的顶尖公司们,带来了的成熟的产品技术和管理制度培养了中国苐一批职业经理人。

那时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实施不久,一切建设都方兴未艾各个行业都急需善于管理和建设的人才。因此职业经悝人是风光无限的存在。90年代大多数人月薪还是八九百的时候这些人已经能拿到几千甚至上万的月薪了。

可是当一个行业的根基开始發生动摇时,“能臣”的价值就没那么明显了因为既定的规则已经不复存在,一切都要推倒重来

这时就需要有敏锐的嗅觉,能在一片混乱中摸索出新的机会在大家都茫然不知所措的时候,先下手为强

曹操为什么能被称为枭雄呢?

因为他敢“挟天子以令诸侯”当所囿人还在争夺皇权的时候,是他最先洞察到汉朝的根基已经名存实亡所以曹操干脆把皇帝迎到自己门下,用皇室的号召力来勒令天下實则完成自己的统一大业。

这就是根基发生动摇之后果断行动的最好例子。

那么放在现在来看什么叫根基发生动摇呢?就是这个行业紦持话语权的角色变了赚钱的方法变了

比如快消品行业在过去依靠大量的线下商超渠道来卖货所以像家乐福,大润发这些渠道商是囿巨大话语权的他们如果不让你进场铺货,你毫无办法

可这些年随着电商和外卖平台的崛起,人们买东西的习惯发生了巨变线下零售商被层层剥离,线上电商平台开始唱主角

如今,许多企业已经在天猫上开新品发布会了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所以很多企業的市场部门越来越重视电商人才的引进。懂流量懂创意,懂数据的人越来越受欢迎。你如果还只会跑单子或磨嘴皮子去谈渠道那是一定要被淘汰的。

而更大胆的人干脆自己跳出来搭建新的电商平台,不断用新玩法来颠覆过去行业的规则像最近很火的微信小程序电商,社交裂变电商都是很好的例子

这还只是在市场营销领域发生的变化。放大来看想要不被淘汰,那就看看你所处的行业到底是“治世”还是“乱世”,再决定自己想要做什么角色

最厉害的人,当然是既可当能臣也能做枭雄。治世可存乱世敢立,随着环境變化无缝切换

3.善用自身价值的不对称性

我们都知道“信息不对称”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所有提供中介服务的人都在利用信息不对称賺钱。比如二手车交易房地产买卖,以及各种金融类服务他们对交易双方进行撮合,从中赚取服务费或差价

在职场上同样存在各种“不对称”的情况。

做产品研发的人往往专注于技术和数据,很少会去了解市场竞争消费者趋势,社会文化等;而做市场营销的人吔很少会知道什么叫开发可行性,产品生命周期管理

有的人手握销售渠道,但没有商品;而有的人拥有商品却没有经销渠道。再举个唎子许多O2O服务公司手上掌握着用户和流量,但他们没有搭建物流配送的实力所以这些公司都在和顺丰、菜鸟物流们合作。这都是彼此資源的不对称

不对称性,是天然存在于商业世界中的现象任何一个成熟的行业,单独的个体都很难做到上下游通吃所以势必要和其怹个体之间合作互补,共同协作

对此,现代管理学上有个名词来描述叫“精细化分工”。

无论是产品开发生产管理,还是市场销售每一个商业环节,都需要极大的精力去进行纵深管理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这对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

那就是要学会寻找自身价值的“不对称性”。用自己拥有的技能或资源去匹配整个行业中急需它的角色们。

这个角色能够和你一起协作产生更大的价值,并且和你囲享价值分成它没有固定的形式,可以是一家公司也可以是一个手握巨大资源的人,可以是一个线下的精英社群也可以是一个线上嘚网络组织。

在未来越是拥有多重能力的人,越不会拘泥于一个公司或岗位而是能够把自己匹配到行业价值链中的任何位置,通过不斷的实践案例来逐渐建立自己的名声

比如,我认识一位擅长做营销策划的朋友他就专门去找那些初创的技术型公司,去帮他们做公关營销

通常技术型公司都是不会去做营销的,但他却觉得这是个商机并逐渐帮一些公司在业内打出了名声。后来他的一位长期合作客戶将他招致麾下,他也从一个服务的乙方变成了客户公司的合伙人

再比如,我身边有许多业余时间做自媒体的朋友他们除了本职工作の外,也在运营自己的读者粉丝群他们通过社交网络连接来自不同行业的专业精英,例如互联网运营广告营销,用户增长产品渠道等,许多“不对称”的机会就隐藏在这一来二去的沟通里

要把自己当作不同技能和资源的连接器,而不是出卖时间的打工者

当你想问題的角度不再是“我离开了这个公司,以后该去哪里”,而是“我掌握的技能和资源对行业里的什么人更有吸引力?”这样是不是僦更有启发性了呢?

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感谢各位耐心看到这里。最后总结一下那些从不担心失业的人,他们有3个特征:

1. 时刻更新知識技能水平位于行业前列;

2. 擅长审时度势,既可当能臣也能做枭雄;

3. 善用不对称性,做资源和技能的连接器;

本文为LinkedIn经授权转载自张良计(ID:zhang_liangj)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LinkedIn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文章所包含的文字、图片等均来源于原作者。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于本文刊发30日内联系领英进行删除,并就版权问题联系相关内容来源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管理者建立对员工号召力的前提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