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周浩纪录片龙哥续集百度云

上周电影节纪录片沙龙周《急诊》沙龙上,对于已经做了十多年纪录片的导演周浩,大家提出了很多他的纪录片作品,比如《高三》、《厚街》等,并强烈希望再能放一部周导的片子,在送周导的路上,这个愿望得以实现。

于是有了本周三(4月30日)晚的导演特映纪录片,周导将携带这部令很多人震惊不已、又很难有机会一看的纪录片,再次来到杂志客厅与片友交流。这次交流机会,是恰逢导演在北京,才能争取得以放映,所以愿意让更多的朋友看到,本次交流无需报名,活动免费,尽量早来占座即可。

周三晚七点半,杂志客厅,与纪录片在一起。

【沙龙主题】一个毒贩和纪录片导演的故事

【放映时间】本周三(4月30日)晚7:30

【放映地点】杂志客厅(东直门南小街 北沟沿胡同28号)

【特邀导演】周浩,独立纪录片导演

周浩,纪录片导演。先后从业于新华社、《南方周末》,《21世纪经济报道报》。纪录片代表作:《厚街》、《高三》、《急诊》、《龙哥》等,并获奖无数。

导演认识了两位“朋......

上周电影节纪录片沙龙周《急诊》沙龙上,对于已经做了十多年纪录片的导演周浩,大家提出了很多他的纪录片作品,比如《高三》、《厚街》等,并强烈希望再能放一部周导的片子,在送周导的路上,这个愿望得以实现。

于是有了本周三(4月30日)晚的导演特映纪录片,周导将携带这部令很多人震惊不已、又很难有机会一看的纪录片,再次来到杂志客厅与片友交流。这次交流机会,是恰逢导演在北京,才能争取得以放映,所以愿意让更多的朋友看到,本次交流无需报名,活动免费,尽量早来占座即可。

周三晚七点半,杂志客厅,与纪录片在一起。

【沙龙主题】一个毒贩和纪录片导演的故事

【放映时间】本周三(4月30日)晚7:30

【放映地点】杂志客厅(东直门南小街 北沟沿胡同28号)

【特邀导演】周浩,独立纪录片导演

周浩,纪录片导演。先后从业于新华社、《南方周末》,《21世纪经济报道报》。纪录片代表作:《厚街》、《高三》、《急诊》、《龙哥》等,并获奖无数。

导演认识了两位“朋友”。他与他们之间的交往构成了这部片子。开始,他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计划要制作一部纪录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开始有目的和他们交“朋友”。“朋友”们奇迹般地允许导演进入他们的生活,他们吸毒也贩毒的生活。

  纪录片的制作者和被拍者之间到底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部影片给出了它的解释。(来自@豆瓣 《龙哥》影片主页)

一件事发生在我们的周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 有人选择走近旁观,有人选择绕道而行。你把你认为的真实告诉别人,你认为你比别人清醒、聪明? 其实未必。你的真实未必是另一个人的真实。

2007年,周浩在自己的博客里这样描述自己对纪录片的理解。此时,周浩拍了三年的《龙哥》,刚刚准备出生。

龙哥,周浩叫他“阿龙”,是广州一个零包贩毒者,后来自己也吸上了。他说周浩是他“唯一”的朋友,周浩并不承认;落魄时他常常找周浩要钱,但是分寸拿捏极为精准;最终阿龙因为贩毒被判死刑,周浩经过挣扎放弃了拿10万元保阿龙性命的念头。这是两个聪明人的故事,他们的交往构成了这部片子。(来自@水绘)

有人这样解读这部纪录片:

“前名妓周浩有个老毒贩龙哥,利用、权力关系与反身观照”

这是一个纪录片的制作者和拍摄者之间的故事,纪录者也成了纪录片内容的一部分,如何解读这之间的关系,影片给出了解释,我们更希望在观影之后,听到您的解读。

}

下载、分享、收藏 《龙哥》 (2008) 一个平凡的吸毒者的故事 by 周浩,金马奖最近纪录片导演

}

原标题:拿下金马奖之前 记者型导演及其超越

  本片主要是用移动镜头拍摄,有很多推拉摇移。场与场之间的剪切特别直接,特别急,经常缺乏婉转和心理缓冲,整个片子给人有些喧嚣急躁的感受,这样的节奏倒契合高三战备的疯狂状态。如果一个电影的运动镜头比例太大,画面静不下来,观众往往难以在细节处沉浸下去,观众的感受力也就无法更细腻地一点点氤氲开来,从这几十年纪录片风格的历史来说,《高三》的“作者痕迹”其实并不强烈,拍摄手法比较CCTV。导演似乎在通过这个片子学习并熟练传统的电影语言。周浩坦诚地说,我那时候似乎在模仿什么东西。

  面对上面所说的素材,导演使用了什么样的电影方式来展示他的态度?在这个片子里,导演呈现的态度是混沌的,几乎没有给读者什么暗示。“书记”显然是一个有政治色彩的词汇,但片子并未在这个层次上显示出明显的探讨的意愿,也没有展示有意识的褒贬。我们只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判断被拍摄者的行为。按照人之常情去揣度,大家在观看后一般对那位书记抱有好感,也许大家能感受到一种无奈,因为“书记”处于一种无可逃避的社会情境中。

  但实际上,两个人在内心上都深知,他们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朋友;

  尤其像《书记》、《大同》这样讲政府官员的影片;

  从游走在社会边缘的毒贩子到官场中的县长、市长。

  这个片子还注意搜集整理了各个层面的与高考相关的社会信息,导演还跟随学生到了他们在农村的家,家长很坦诚,对着镜头说:我们农民很累,社会地位低,我们希望孩子通过读书往上爬,帮助政府做好事。

  连续两年拿下了金马奖的最佳纪录片奖。

  享受着廉价的快感,在欲望中吞噬着自己的灵魂。

  这里不止流传着侠客、高手们的传说;

  不过是互相利用的关系。

  在电视台体制之外拍纪录片,生存十分困难,到目前为止这还是一个无法获得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因为几乎没有创收的途径。周浩的幸运是,南方报业集团的报纸每年给他20万作为拍摄经费,其中包括他的一切开销。

  周好的纪录片题材涉猎之广,不禁令人讶异于他强大的社交网络。

  派爷今天就来讲一个,现代江湖中,小喽啰的故事——

      周浩先后在新华社、《南方周末》、《21世纪经济报道》任摄影记者。2001年下半年,周浩开始尝试纪录片的制作。其《厚街》、《高三》、《龙哥》、《书记》曾在几十个国际影展上展映、获奖。在制作纪录片的同时,他还创建了纪录片中文资讯网站“镜像中国”。

  平时也会靠小偷小摸的营生糊口。

  面对时代的洪荒,他们的生活同样惊心动魄。

  这样真实的吸毒者影像,远比戒毒宣传片还要有效。

  三百五百不嫌多,一十二十不嫌少。

  这个片子可以被称为即兴式小品,不像其他电影那样有起承转合,因为这个电影的拍摄没有充分的运作时间。片中的县委书记竟然允许导演拿摄像机对着他,这对导演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遇。但拍摄不久那位书记就被调走了,所以拍摄时间跨度短,只有几个月,实际拍摄时间则更短。导演看准了这个题材的价值,他在短暂的时间内完成了对一个县级政府机构运转方式的考察。我们时常看到政府开会的画面,但多是在电视新闻与报纸头版的照片上,现在周浩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切入了进去,纪录了官场操作的一个流程,哪怕只是纪录了一个表面,但也非常珍贵。周浩又抓准了一个切入当下中国的好的视点。虽然这个片子有些许技术缺陷,虽然书记这个人的性格深度似乎挖掘不够,但我们无法像要求剧情片那样要求纪录片,而且拍摄周期决定了这个片子所积累的素材并不多。

  周浩也对这种褒贬有一份自觉。他并不认为纪录片圈中“做电影的”的同人的追求,就是他应该跟随的方向。他对于自己选择题材的能力,以及与被拍摄对象沟通的能力有着明确的自信。周浩更着重社会信息的采集,社会信息的采集则更依赖于对社会的理解与敏感。

  龙哥是一个在广州生活的东北人,他贩毒,吸毒,入室盗窃。但他很有义气,对身边的兄弟还很有责任感,虽然他干的尽是违法的事。导演开始的时候,是一种旁观式的纪录,但是在拍摄当中不自然地进入了画面,他开始监督龙哥戒毒。但龙哥意志不够强大,管不住自己,于是发生了一些矛盾。龙哥频繁地向导演借钱,导演一般都会给他两百块,到最后导演已经成为被拍摄者生活的重要部分,他已经比较深地介入并影响了被拍者的生活:比如龙哥会拿着导演的名片做挡箭牌使自己获得警察的信任,房租交不上了请导演来救济,或者被抓后吞了刀片,需要导演快来帮忙——这个时候,导演不再躲避,开始大胆地把自己放进了镜头中。

  周浩需要利用龙哥这样的小人物,完成自己对于社会的观察;

  他有个记者朋友,名字叫做周浩。

  解释:肮脏混乱的烂尾楼里,出没着各种身份不明,神色可疑的人。但周浩却隐约感觉到有一个人的地位不同寻常。他发现和其他人相比,这个人总是衣着光鲜,神态从容。

  那些民间性比较强、作者色彩比较浓厚的纪录片创作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分两种,一种有着去纪录社会现象的冲动,他们主要是以获得的影像来呼唤正义,进行社会批判,以影像作为证据材料与社会对话,这样的电影着力于社会性层面的观看;另外一种就是“做电影的”。这些人更注重片子的完整性、艺术的纯粹性。而周浩的电影似乎既不是前者也不是后者,他冷静、快速地为这个世界做着素描,中国太广阔,社会分层太复杂,值得纪录的东西太多,他有时候因为仓促而粗糙,他在见证历史,至于这是什么样的历史,是好的还是坏的,他并不发表自己的意见。

  这个周浩,就是那个拍过《高三》、《书记》、《差馆》、《急诊》的纪录片导演。

  所以龙哥一直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生活。

  我们当下生活的世界,其实也是江湖。

  能拍出来就已经足够具有意义。

  每当快要睡马路的时候,他就会找到周浩,让他接济一下。

  两个人的故事,还要刚认识的时候讲起。

  让派爷一度以为,这应该是个手臂上满是纹身、脖子上挂着大金链子的黑社会大佬。

  电影描述孩子们如何辛苦晨读、听课,入党积极分子有时候还要去参加学校的政治学习。某差等生无法戒除网瘾,三番五次向网吧里跑,他在网上通过游戏赚钱,收入不菲。

  也许因为是职业摄影记者出身,周浩一直偏爱激烈的现实题材。《厚街》中就曾出现血淋淋的打架和煤气罐将要爆炸的场面。捕捉这种惊险镜头有时需要付出代价,但它却代表着记者的胆色和冒险精神。而《龙哥》,则可以说得上是周浩一次更具野心的冒险(当然,为了驳斥“题材决定论”,他也拍过《高三》这种反映学生生活的片子)。

  周浩:当时看到《广州日报》一个消息,说广州有个烂尾楼,里面住着这样的人,当时我就去看了一下,有触目惊心的感觉,也没想到要去拍片子,因为去拍一部关于吸毒的题材,我觉得超不过前一部片子,而且这种题材永远会给别人一种疲劳感,那么多小说电视都是那么表现,走投无路了最后干嘛干嘛。开始也没有很强烈的目的要去拍一部什么样的片子,只是后来跟他接触次数多了,他发现我也没什么恶意,就开始坐一坐啊,聊聊天,才慢慢有做片子的意思。后来他发现我对他没有伤害,他就慢慢接纳我了。

  一个“知识分子”记者,一个游走在社会边缘的“社会人”;

  虽说是朋友,但他们的关系却十分微妙。龙哥认为周浩处于体面人,认识他让自己很有面子,况且还能时不时在周浩那里揩点油,借几百块钱;而周浩也得到了一个绝佳的拍摄对象。说是朋友,却也像是相互利用,所以这部片子的英文名叫Using。

  在这样一群瘾君子面前,他确实像一个“大哥”的样子。

  把《高三》说成是励志片或者说成是有批判性的东西,都不是周浩愿意看到的,他认为自己只是在客观纪录。倾向性几乎完全消退,这是周浩进行创作的一个特点。在看他的关于县委书记的片子时,在一起观摩影片的同是纪录片导演的黄文海说此片应该是政治电影,但是周浩否认这一点,认为自己是在将一个县委书记还原为一个人。黄文海认为周浩有所回避,政治其实是人的一部分。

  两个人怎么会成为朋友呢?

  阴暗点说,他需要卖弄龙哥的苦难,博取大众的眼球。

  从警察局到医院急诊室;

  影片海报的背影,和龙哥这个霸气的称号;

  看这个片子还能感受到一种人情之美,这个美需要观众在没有偏见和对这个电影方式没有反感的时候才能体会的到。导演与龙哥的交往里,有导演的怒其不争,有他的愤怒和宽容;在龙哥那里,有他的愧疚和无奈,有感恩也有怀疑。而两人又各自有着一番心理挣扎,到最后彼此仍然不离不弃。龙哥被关进了遥远的监狱,周浩几乎成了他唯一的亲人,时常寄钱过去。这里有浓郁的人情味。但也许有人会说这个关系并不那么纯洁,因为周浩在想着若干年后龙哥出狱,他也许能继续拍《龙哥》的下集,但无论如何,他们被联系在了一起,龙哥的感恩是真诚的,周浩应该也明白借着龙哥他拓展了自己的影像经验,这个关系一生中再难消除出去。

  而这部《龙哥》的豆瓣评分,也高达8.6。

  他的作品,鲜有低分。

     2001年,周浩当记者的第9年。彼时,南方周末在北京举办首届中国独立影像展,《铁路沿线》获得最佳纪录片奖,周浩喜欢的涉及同性恋题材纪录片《你的样子》并未获奖。他私下对同事说,给我2年,也能拍出《铁路沿线》这样的片子。

  同样也有喽啰和无名小卒的故事。

  但实际上,他却是一个低微到尘埃的小人物。

  这样,到后半部分,导演展示了他与龙哥的争执以及互相怀疑。导演把这个怀疑向被拍摄者说了出来:我们也许只是互相利用?所以这个片子的英文名就叫“利用”(using)。《龙哥》在展示了一个独特群体的独特存在方式以及都市空间的不同层面的同时,还探讨了纪录片拍摄的伦理问题,这使片子显得丰富。周浩身上有一种自我怀疑的气质,这种自我怀疑的心理过于强烈,于是他干脆把自己的这番心理挣扎放到了众人前——这就是他在《龙哥》里做的,这个纪录片因此而有更多的意味。

  他们生如蝼蚁,苟活于世。

  从此过上没羞没臊的观影生活

  这个世界,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江湖。

  龙哥,正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

  影片一开始,就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吸毒者的众生相。

  一群蓬头垢面、瘦骨嶙峋的流浪汉擎着针筒;

  这个片子传播面很广,应该被几十万人看过,我第一次得到这个片子是在中国传媒大学一家小书店以每张十块钱的价格刻录的。没有一个在这种生产机制下产生的片子有如此广的传播。CCTV风格其实是帮助了它,加上这个题材本身能获得大众的关注,因而此片具有了某种通俗性。

  《龙哥》(2008)

  而龙哥的想法更加单纯;

  就像影片的英文名字“Using”那样。

  他还凭借《棉花》、《大同》两部片子;

  这时的龙哥,还没那么落魄。

  从工厂女工到高三学生;

  江湖,不只存在于武侠小说中。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周浩纪录片龙哥续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