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投行档案管理要求,那么我要求你这么做,你愿意么

去他的投行,我们谈谈梦想
&&交易门记者马赛客
陈达2006年底入职一家顶级国际投行香港分公司的衍生品交易部。
国际投行人才遴选严苛,动不动就是十几轮面试。但陈达认为自己能进去有运气成分。“2005年-2007年,国际投行积极拓展亚洲市场,用人需求很大”,他说。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很多投行都开始裁员,更是很少去学校招聘毕业生”。陈达不单躲过了金融危机之后的裁员,还一路晋升,成为公司董事、亚洲(日本除外)股票期权负责人。
然而8年之后,在事业顺风顺水时,陈达选择了离开。
1投行是一座围城
9月初,我在深圳福田区一家嘈杂的咖啡馆见到陈达。他身材高大,胡子拉碴。那段时间他的落脚点经常在香港和深圳切换。他和家人住在香港,但新公司的办公地点在深圳。逗留深圳时,陈达和他的合伙人F在一家酒店共住一个标间,318元一天。
陈达大学念理论物理专业,物理是他整个高中阶段唯一喜欢的课程。大学后期,看不清自己能在物理方面做什么贡献,陈达开始把兴趣转向金融物理学,而华尔街投行成为他的奋斗目标。
2006年夏天在国外拿到理论物理博士学位时,陈达自认为更适合做量化工程师。他拿到了一家投行量化工程师的工作邀约,但他最终选择了做交易员。当时国际投行在亚洲势头很好。
陈达入职的公司股票期权业务在亚洲市场实力强劲。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证券经纪人向我透露,这家公司股票期权业务的交易量前些年一度做到亚洲第一。
采访中,陈达并不愿意太多地回忆投行的故事。他把那段经历划入历史,而现在,他是个创业者。
陈达告诉我,衍生品交易员需要较强的信息归纳能力、情景分析能力,并对每种情景发生的概率有所准备。“很幸运,前几年做的几个市场产品都赚钱,顺利升级,接下来就是开拓新市场,研发新策略并且保持持续赚钱。
2013年,陈达做到公司亚洲(日本除外)股票期权业务的负责人,工作驾轻就熟,业务开展、团队管理以及与高层的沟通,都很顺畅。“一时半会儿不会被干掉,而且发展空间也很大。”陈达说。
然而两年后,在取得“阶段性的成绩和暂时的稳定”之后,陈达感受到了事业的瓶颈。杨绛谈钱钟书的《围城》时说:“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投行之于陈达,大概也是这样的情况。
1980年出生的陈达事业有成,有了孩子,父母开始老去。参加同学会时,他发现多年未见的同学境遇各不相同,人生状态高高低低。“虽还谈不上极大的差距,但一些之前性格内向的同学变得侃侃而谈,曾经的阳光青年变得木纳少言。这多少都与境遇有关。”
陈达开始思考一些寻常会被笑话的问题:“我为什么来?”“要做点什么?”
这是一种常见的情绪,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体验。只是有的人一笑而过,有的人越想越深沉。陈达说:“有一种
‘冥冥之中’的预感,自己不会在那个岗位上一直做下去。”
2再做30年的旁观者?
2014年底,在一次内地差旅中,陈达忙完工作,躺在酒店的床上点开了纪录片《互联网时代》。日22:30,世界上第一次互联网通讯试验仅仅完成两个字母的传输(“Login”中的“L”和“O”)。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从家庭电脑到智能手机,互联网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甚至思维方式。
陈达1990年代就开始拥有自己的电脑,中国的互联网则在最近二十年取得了惊人的发展。自己的工作,身边的朋友,很多人的故事都围绕着电脑和互联网展开。陈达突然问自己:“大历史在身边滑过,在最适合我的年龄和条件,但我是什么角色?”
“路人甲。”这是陈达给自己的答复。
这部纪录片看得陈达热泪盈眶。那是一种累积情绪的宣泄。“我突然想到世事变迁,大部分时间我们都在打酱油。”陈达说,“机会的出现短暂而热烈,但我们总是
‘没赶上’,或者‘错过了’。”
陈达工作后经历了2008年经济危机,在中国金融市场则有2010年股指期货上市,日初上证50ETF期权上市。“金融创新的大幕已经拉开,期权、量化交易、对冲基金……”陈达说。这给他一种改革开放初期和互联网发展初期万物复苏的感觉。“这种大机会一辈子赶上一次已经很幸运,在我合适的年龄,条件也正合适。”
陈达曾经向公司申请,做更多的工作倾斜中国期权市场。他花了半年时间准备,提交报告。但这跟公司战略部署不尽一致,而且境外资金在中国金融市场存在一些限制,需要等待。
陈达不想等,因为等待是有成本的。他不想60岁时再看一部讲述中国金融的纪录片时黯然神伤——因为自己依然是路人甲。
“金融创新在国内金融市场还是块处女地。这是一个无可争议的、潜力巨大的市场。”陈达说,“对我来个人来说,现在是最好的年龄。而这是最理想的市场。”
3梦想合伙人
如果只是茶余饭后吐吐孤闷,聊聊梦想,有一个听众就可以了,但创业不行,创业需要志同道合的伙伴。很幸运,陈达找到了一些跟自己想法一致的朋友。
陈达的团队目前共5个合伙人,我通过邮件采访了另外四位,C、F、W和Z。
C到目前已经做了9年软件工程师工作,澳洲4年,香港5年,在现在的团队做交易的技术支持工作。C说:“该吃饭吃饭,该烧香烧香。”辞职创业对他来说,是该办的事,“天打雷劈也得办”。
F跟陈达都毕业于同一所大学。F告诉我,他跟陈达认识“快半辈子了”。“我们团队的背景大都非常相似。在大陆念本科,海外念博士,然后在投行工作几年。”F说。
大学毕业后,F在香港拿到运筹学博士学位,之后在香港投行做股票衍生品、外汇衍生品交易工作,今年4月离职。在新的团队,F负责运营和风险控制。
F说自己一个比较理想化的人。大学毕业后F考上了公务员,但他选择了出国留学;博士毕业后F有机会去大学任教,但他选择了金融行业;在金融行业,F待遇和发展空间都不错,但他选择了辞职创业。
“我一直偏向于选择风险,当然风险大回报大。
我想陈达所说的梦想在我这里就是风险回报比——我追求最大的风险回报。”F说。
W毕业以后一直在香港做量化分析师,“主要做一些和模型定价相关的工作”。在新团队,W依然做一些技术的工作,研究交易策略并且写程序实现。W“想尝试一些不一样的事情”,所以辞职了。他认为中国金融市场会有不错的机会属于这个团队。
Z在加拿大博士毕业后进入当地银行从事金融模型方面的工作3年,之后回到香港继续从事金融模型方面的工作5年。在新团队,Z依然做金融模型、交易策略方面的研究工作。Z辞职的理由,是“希望找一个更大的舞台可以发挥自己的潜力,做自己一直以来梦想做的事情”。“另外,我觉得陈达以及其他合伙人值得信赖,这个非常重要。”Z补充说。
4通往梦想之路
F描述他走出公司大楼时的感觉:“我的命运彻底改变了。原本有一条比较清晰的轨迹,现在却不知路在何方。一切都从零开始了。”Z则坦言,刚辞职出来时,有一种“一穷二白的忐忑不安”。
陈达告诉自己那些原本做着不错的工作、待遇和前景都不错的合伙人,“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那就是我们可能两年都见不到钱”。
聊完梦想,该干活了。
“我们这帮人,能力都是有的。但是坦白地说,我们见过猪跑,还没吃过猪肉。”陈达说,“我们的期权这一块做得很不错,但我们想做的远不止这一块,我们想做得更多。”
策略研究,总体来说都希望“收益高一点,回撤小一点”。陈达把风险看得尤其紧迫,他要求团队竭尽所能地考虑每一种可能性,并对差错零容忍。“一旦发现策略中有bug(漏洞),第一时间解决,哪怕是通宵加班。”陈达说,“因为一旦程序跑起来,出现未曾预计的情况,那就像断了线的风筝。”
程序化交易一旦出现差错,损失可能是难以估量的。2012年3月美国第三大交易所BATS在IPO时发生闪电崩盘(flash
crash),导致BATS的股价在900毫秒的时间内从16美元跌至仅几美分;2012年8月美国骑士资本(Knight
Capital)因软件技术故障巨亏4.4亿美元,公司股价也在两个交易日内暴跌七成。国内则有日的“光大乌龙指事件”。
所以“没事儿”、“无所谓”,这种话陈达听不得。他说在这件事情上自己一点也不民主,急了会在办公室大骂。“我不怀疑大家,但是希望多一层紧箍咒。”陈达说。
为了形成很好的团队意识,陈达要求团队所有策略对合伙人都保持开放透明。与此同时,每个策略合伙人都要掏钱试错。“我领投,大家跟投。以后发产品也是这样。”陈达说。
陈达强调持续性,不管是团队,还是策略。“大家都在逐利,出现一个新的赚钱机会就蜂拥过去。年,一种策略就可以挣钱,比如期现套利、跨期套利、alpha策略,分级基金一出,大家都抢着去做分级基金。大家都去挣快钱,有能力因素,也有短视的原因。”陈达说,“什么时候大家开始深挖,而不是抢着挣这种快钱,这个市场就可以谈成熟了。”
筹备发产品期间,陈达的团队赶上市场变化和一系列监管政策的出台,他决定把时间往后推。“我们投资人的钱5月份就准备好了,我们要发产品也随时可以发,但我告诉他们现在不是最好的时候(股票策略不便对冲等)。”
距陈达现有团队完整搭建,接近半年时间,除了拿手的期权策略,他们也完成了股票、期货策略的开发。“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团队在策略设计、开发、测试、实盘交易(目前是自有资金交易)整条线路的合作已经得到很好的磨合。比起挣快钱,我们更关心可持续性,要争取活得久,越活越好。”陈达说,“已经有券商朋友抱怨我啰嗦了,但我觉得前期多花点时间准备,是值得的。”
“你有没有想过失败?”我问陈达。
“人的一生大好机会不多。我们现在要看到了(中国金融创新发展的机会),希望参与其中,成为它的一部分,并为此付出努力。”陈达说,“我们知道困难很多,但这不只是梦想。”
(注:1、详见即将出版的《思进看世界》;2、迄今最畅销的跨国金融商战职场小说《心机》(正改编成影视《绝情华尔街》):;3、近著《投资的逻辑》:;4、由思进策划,由罗敷撰写的《这么慢,那么美》获得佳绩,进入热销榜TOP10:;)&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最近,因为筹备课程的原因,认识了很多财经学院的学弟学妹。从他们口中,发现不知何时起投行已经被大家彻底误解了。诸如,投行从业者都是每周工作时长100h+;每天不是在飞机上就是赶往飞机的路上;总是加班到深夜,独自看着夜晚的陆家嘴;投行人每天都穿得西装革履,进出高楼大厦。恕我直言,老学姐必须纠正你们这些小孩对投行的假想,不要竟相信那些公众号、外行人、胖友圈以及电视剧的过度吹嘘、包装。今天老学姐就来揭开投行的假象。
PS:因为学姐不算真正意义的投行人,只是有很多投行朋友而已。这不是流行共享经济嘛,我共享经验给你们,以下借鉴了朋友的故事和整理了部分知乎内容。假象一:投行人的工作体量都特别大? 这些年,圈外人对投行的印象尽是高贵冷艳,空中飞人,每天公众号就在传达投行的鄙视链、潜规则,深夜加班。拜托,投行真这么忙的话,戏还会这么足?当然啦,在券商这样一个盘根错节的地方,不排除少部分人玩这套。好,重点说说投行人的工作体量是不是特别大。大啊。氮素,真不是人人加班的,朝九晚五作息的一大堆。因为投行有分前中后端的,比如前端的IBD加班起来确实有点凶残,不过中后端很正常。再做个对比,投行是很忙,工作体量大,但是其他行业的小哥哥小姐姐难道工作起来就不忙了?如果说出差频率高,发张飞机延误照片,长时间驻扎在项目方,偶尔加班就算高量工作,那你看看华为那些工作三年头发掉光的理工男们;看看经常两班倒还要面对各种生老病死等精神折磨的医生们;看看每天顶着大太阳穿梭城市之间运送货物的快递小哥们;再看看因为只在周末光临深圳的台风而不得不加班开会的公务员们。
真以为胖友圈里,那些投行的朋友们,晒机场延误照、累计飞行时间、熬夜加班照、荣大加班照、应酬完回酒店房间写材料、出差途中没时间吃饭零食充饥照、经常出入大型酒店高端峰会照,都是真的?只能说,朋友们,你们还是太年轻啊。发这些照片无外乎一个字,秀!可能是秀给朋友看,领导看,甚至是秀给想撩的他/她看的。真忙的,你见过几个有时间还发这种照片?至少学姐亲眼见到的,工作量大的都不会这样做。假象二:投行这份工作随时随地都带着“装逼”气质? 投行确实是挺装逼的职业。名牌大学出身,CPA/CFA加持于身,出入七星级酒店,这种人不装逼谁还能装逼?他们这群人,玩德扑成了认同伴的标志;把大白话一定要说得复杂,比如“钱”“资金”“风格”“策略”都变成了“资本”“现金流”“调性”“战略打法”;看书一定是英文,地点首选星巴克;每个投行民工都会配备高逼格的手表,劳力士IWC和宝玑,女生卡地亚居多,但是绝对不买Swatch。
然而,投行人大部分时间是很不装逼的。不对,是不能装逼。看多了好莱坞的华尔街电影,大家可能以为投行女都是穿着性感的Prada套装、画着精致的妆容,端着红酒杯,周旋于英俊潇洒的金融精英和实业巨头之间,回眸一笑,众生倾倒。投行男都是西装加持,头发锃亮,高大帅气,站在大会议上挥斥方遒。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大部分投行人去项目现场,工作地点并不是CBD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而是从深圳坐飞机、高铁、大巴,转出租、三轮,牛车,到了一个鸟不拉屎的穷乡僻壤。
无独有偶,学姐的IBD同事圆圆也是酱紫的。每周都要去一次现场,美其名曰地方是世外桃源,搁你你愿意?吃饭不能点外卖,快递都不送,别说星巴克,连奈雪都没得喝!投行除了看报表,码字,还得陪客户。对啦,别想着和泡沫剧一样,上演霸道总裁爱上我。因为不是所有企业家都那么帅气,比如马氏、刘氏等,是吧,其他的话就不多说了,大家懂。学姐听过最好笑的笑话是,女民工们为了摆脱无聊的饭局,便经常借女性身份的挡箭牌推说不方便,最夸张的是一个月女民工一共来了八次例假。
还好领导是生理知识极其匮乏的直男,加之每天又喝的晕晕乎乎,竟然没有识破,姐是真服!假象三:投行都是 Relationship Hire ? 其实这事不算假,不过没那么夸张,除了关系户,还是会给其他人留一条路的。这件事不说大家也都懂,关系户确实挺严重的。之前听朋友说,他们部门招人,希望所有new hire都是组内推荐,不希望任何职位的招聘信息出现在网上。不过,同学们,想想也很正常呀。尤其是处于IBD这样部门,投行拉项目本来就是靠资源,能不能拿到好的case才是这一行最重要的。天生自带资源的人干起活来确实方便一些,所以没必要眼红关系户,他们也有过人之处,你要是行你就上,no can no bb,因为最后还是对能力的考量。比较有意思的是,正因为IBD要求高,所以关系户反而少一些,研究分析员反而会多一些。不过,大家也不要就这样被吓得不进来了,也不要信以为真。投行是 充斥着Relationship Hire,但不是所有人都是。而且一般继承人过来,很可能只是混个经验,最后还是得回自己公司干活呀,对不对!最后,想说的是,姐接触到的一些人,基本上是正常投简历,笔试,然后六七八轮面试过关斩将进来的。所以,你的核心竞争力、态度很重要。如果很想进入这个圈子,唯一的出路就是勤勤恳恳努力工作。如果是新人,那么脏活累活你都得干,比如处理好各种paperwork,做好Excel、PPT,写好Memo还有做好Model。如果你不是单纯因为VIP背景而招进去的话,那么这个状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中小型的投行工作的头3-4年,在更大型的投行工作,这种状态会持续5-6年。在这段时间,你也许会飞速成长,你也许会选择离开。但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如今的投行呀,更像是一座围城,“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在投行中的人,想跳出去的不在少数。但对投行而言,招人始终不困难。前赴后继,前面有人不想做了,后面自然有千军万马要挤进去。如果你们有机会实现投行梦,请抓紧机会,不要被外衣蒙住了眼睛。tips10月25日晚上20:00举办线上讲座【一小时绝杀券商、会所两大门派,实习offer手到擒来】,告诉你券商、国内会所的区别所在以及企业的用人标准,招聘流程等,帮助你提前了解企业情报、选择出路。-END-
一键安装官方客户端
重大事件及时推送 阅读更流畅
http://crawl.nosdn.127.net/nbotreplaceimg/807fb39cdf0a2cc26bd7c0ec0855255d/bfeecd421d8d.gifCopyright (C)
m.toutiao.manqian.cn 粤ICP备号投行自述:我们的定价是怎么做出来的
  投行们最好的日子似乎一去不复返了。
  “投行定价越来越难了。据我所知,现在有一些买方机构已经开始把一批投行拉进黑名单。他们把那些定价不靠谱的投行列入黑名单,避免再吃亏。”深圳一位中型投行老总感慨道,他下周马上有个项目要路演发行,感觉“如履薄冰”。
  对投行来说,艰难在于,过会难,定个买卖双方都“皆大欢喜”的价更难。
  最让买方机构不满的是,投行们的漫天叫价。“他们从来到尾在主导IPO定价,这么多的破发,却由买方机构来承担损失,这是很不合理的。”上海一家中型基金公司债券型基金经理坦承“很受伤”。
  投行们是怎样主导,甚至操纵IPO定价的?
  被投行绑架的定价
  市场最终接受的IPO发行价,其实经过了发行人、投行、买方机构的重重“肉搏战”。
  国内各个投行的结构、IPO的项目程序其实大同小异。一般而言,券商投行部设有两大部门,前端为项目部,后端为资本市场部。一个IPO项目,从培育、“包装”到证监会审核过会,项目部包括保荐代表人的任务就完成了。
  随后,负责股票承销的资本市场开始进场。资本市场部会“翻墙”到公司的经济研究所,找研究IPO发行人所属行业的分析师,让他们写一份《投资价值研究报告》,给出估值。
  紧接着,资本市场在北广深三地派出重兵,拿着这份估值报告,开始马不停蹄地“游说”各个重要的询价机构和机构投资者。
  “证监会说询价、路演、拜访活动要等发行批文下来后才可以开始,但大家在过会结果一出来,就开始一对一的活动。这也是监管的灰色地带。”前述深圳高管表示。
  “我们会做好一对一的沟通,询价前带着发行人去拜访机构很重要。”国信证券资本市场部总经理龙涌对理财周报记者表示。
  但让龙涌头痛的是,“卖方还没有适应这个低迷的市场,要说服卖方是件很困难的事情。”
  事实上,投行们对自家做出的估值报告,并没有多少底。“我们会参考公司研究所分析师的估值报告来定发行价。但这只是个参考,更重要的是看询价机构的报价情况,我们按询价机构报价的价格和数量的加权平均值来定发行价。”龙涌表示。这也是目前国内投行普遍采用的定价原则。
  但在买方机构看来,这个看似公平和市场化的定价机制,主导者仍是投行,买方机构“被绑架”了。从目前新股定价机制看,投行可以从两种渠道干扰甚至操纵定价。20家的有效询价对象低门槛给投行带来巨大的发挥空间。
  “20家的询价机构很容易凑够,拉一些关系户不难。起码要把询价机构弄到50家,把利益方弄分散。”华富基金一位债券基金经理表示。
  另外,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也是死穴。买方机构发行日下午三点以前报价,公募基金的报价一般在上午结束。发行人和投行可以通过网下发行电子平台实时看到价格,而询价机构只知道自己的报价。
  “投行一旦发现某个询价对象报价过低,就会马上打电话给询价人,动用各种关系和资源,直到询价机构更改询价或者撤单为止。”上海一家基金公司经理透露。
  “人情关难过。询价机构询价期间接到投行和发行人的电话实在太普遍了。两个月前,一家银行系上海基金公司因为报价太低,一报价投行电话就来了,把股东、同学关系都搬出来了,领导不好意思,只好改了询价。”前述上海基金经理感慨。
  投行画饼:被操纵的EPS
  除了钻程序的空子外,投行操纵IPO发行定价的另一个杀手锏是估值报告中的EPS(每股收益)。
  在公开询价以前,投行已经把目标客户一一拜访了一番,并送上了自家分析师做的估值报告,给买方机构做估值参考。
  “我们首先会有自己的独立想法和判断,也会参考主承销商的报告和其他券商的报告。”前述华富基金债券基金经理表示。
  无论是承销商、买方机构,还是其他券商分析师,用的几乎都是PE相对估值法和DCF现金流贴现绝对估值法两者相结合的方法。其中,PE相对估值法应用最普遍。尽管用的是一样的估值模型和方法,但投行和买方机构的估值却存在巨大差别。
  “分析师给新股定价一般是看同行业的平均PE,但参数则取决于每个人的判断。”(,)的分析师王大力告诉理财周报记者。
  在PE估值法中,EPS(每股收益)和PE(市盈率)两个指标,两者的乘积即是新股股价估值。
  “这其中猫腻最大的是EPS预测,也就是对公司盈利能力的估值。投行往往会夸大发行人的盈利能力,所以买方在这点上会非常小心。很多买方机构对投行估值报告打折,主要也是对投行EPS预测不放心。”前述深圳投行高管透露。
  近期被中止发行的(,),就是投行EPS“注水”的典型。保荐人民生证券给出2011年-2013年EPS数据――1.34元、1.79元、2.44元。
  而(,)分析师赵晨曦则预测,八菱科技同期的EPS只有1.03元、1.29元、1.54元。这一预测与八菱科技多个询价机构的看法相仿。
  与EPS紧密相连的,是八菱科技的基本面。八菱科技对大客户依赖性较强,主导产品汽车散热器也因汽车销量不如预期而不被看好。在此番背景下,八菱科技在估值报告中仍预计未来三年营业收入的增长率不低于32%,净利润增长率不低于33%。而海通证券对八菱科技的预测更贴近市场实际,给出的相应增长率为不高于20.2%和25.43%。
  “我们会特别小心地雷,投行会忽悠你,其实我们预计的增长率还不够高。我们的研究员需要去排雷,一个个会计项目地看,看存货、看预收账款、看应收账款,把粉饰业绩的痕迹去掉。”前述华富基金经理表示。
  “说实话,估值模型没有太多技术含量。估值定价不是纯技术,是门艺术。”国信证券资本市场部总经理龙涌一语道出了投行定价的本质。
  65%投行漫天要价,国信东吴最离谱
  投行操纵EPS美化发行人估值,加之市场惨淡,带来的直接恶果是,卖方的叫价和买方的还价差距越来越大。
  据理财周报统计,今年以来,A股共发行了148只新股,其中,97只新股最后的发行定价远低于投行给出的估值区间的下限,占比高达65%。
  保荐项目最多的国信证券18个项目中,11个给出的估值远超最后的定价,占比61%。其最近发行的(,)IPO,开出了令人咂舌的36.09-39.42元估值,遭到买方机构的拦腰斩,最高者东海证券报价也只有25.8元,最低者(,)报价只有14.1元,不到国信证券估值下限的一半。国信证券最终被迫将发行价降至20元,比其原来的估值下限缩水了16.09元。
  平安证券紧跟其后,16个项目,9个开出了超定价的高价,占比56.3%。最离谱的是东吴证券,其对保荐的(,)给出的估值是106.5-132.7元,但最终定价只有76元,两者相差30.5元。
  “为什么主承销商的估值和买方的估值差别这么大,我们也很纳闷。”金元证券投行总经理吴宝利也深感困惑。
  投行们的漫天开价,导致一些买方机构干脆直接在主承销商估值基础上,打六折报价。一来希望万一发行价降低捡个便宜,二来表达一种不认可投行定价的态度。
  “这种做法是不负责任的。这会导致恶性循环,如果买方砍价砍得太厉害,卖方投行自然会把价格再写高一些。这样,两者的差距就越来越大。”前述深圳投行高管对此表示担忧。
  5投行发行险夭折,买方开投行黑名单
  在投行的定价话语“强权”下,买方机构纷纷选择用脚投票,投行随即遭到了市场的“报复”。
  今年以来,已经有5家投行被买方机构倒逼一度陷入发行几乎遭“夭折”的境地。据理财周报统计,今年以来,共有5只新股发行询价对象在24家(含24家)以下,直逼20家的底线。
  1月24日,(,)保荐的(,)仅23家询价机构,倒逼其将发行价砍至16.28元。
  4月27日,(,)保荐的(,)只招揽到22家询价机构,险遭中止发行。
  5月26日,(,)保荐的(,)仅24家询价机构捧场,发行惨淡。
  5月27日,国泰君安保荐的(,)只有22家询价机构,国泰君安给出53.46-60元估值,最后被迫妥协将发行价降至35元。
  6月1日,国信证券保荐的(,)只有24家询价机构捧场,发行几遭夭折。
  6月8日,民生证券保荐的八菱科技成为A股第一只因询价对象不足而发行中止的股票。
  “现在新股大面积破发,很多发行人和投行都会派送礼品,礼物越送越重。”大同证券一位资深分析人士透露。
  尽管如此,吃了亏的卖方机构仍是心存警惕。据前述投行高管透露,一些买方机构已经开始建立投行黑名单。“他们自己会评哪些投行靠谱,哪些不靠谱。他们把那些定价不靠谱的投行列入黑名单,避免再吃亏。”
(责任编辑:HN028)
将本文分享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点击头像看看他们在说什么)
信诚基金市场部基金专家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高级私募少帅操盘手、知名基金上海薄发投资有限公司总经启明乐投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06/20 05:3705/30 03:2305/27 00:5005/25 10:0005/23 09:1405/03 05:3504/22 00:0004/18 03:13
感谢您的参与!查看[]
股票/基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投行要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