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军是按什么建造的他们的大多数红军八路军的战术是什么来自哪里

> 红军挺进师入浙80周年 揭秘浙江的红军故事
红军挺进师入浙80周年 揭秘浙江的红军故事
  1935年初,在中央红军主力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中国革命形势陷入低潮之时,红军挺进师临危受命,孤军深入国民党统治最严密的浙江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浙西南革命根据地,重燃浙江革命烈火,开展和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挺进师的斗争,不仅从战略上策应了中央红军主力长征,支援了邻近游击区的斗争,而且重新开创了浙江革命基业,打开了浙江团结抗日的新局面,还为中国革命输送了一支劲旅,实践总结了一整套游击战略战术,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
一、临危受命,誓死挺进浙江
1934年5月,由于中共中央&左&倾错误的影响,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面临失败,中央红军主力将被迫退出中央苏区,进行战略转移。
为此,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革军委)于6月下旬令红七军团改编为北上抗日先遣队,深入闽浙赣皖国民党统治区的深远后方,宣传推动抗日运动,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新的苏维埃根据地,调动围攻中央苏区的国民党军,掩护中央实施战略转移。
7月7日,先遣队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千里转战。10月17日,中央红军主力5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直属部队8.6万余人,踏上战略转移的征途,开始长征。
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后,历经艰难转战的先遣队,转战至赣东北苏区,奉命与红十军合编为红十军团(对外仍称北上抗日先遣队),继续北上行动,从战略上策应中央红军主力长征。
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和兵力过小,1935年1月,先遣队在赣东北怀玉山地区遭国民党军重兵包围进攻,指战员大部分牺牲,方志敏等主要领导人被俘,仅粟裕、刘英率领的先头部队突出重围。
此时,&长征中的红军主力处于国民党军重兵围追堵击之中,其他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和广大白区的工作均陷入困境,国民党军继续以堡垒战分割东南各省苏区,对红军进行分进合击,闽浙赣苏区和红军游击队处于国民党军的重重包围&进剿&之中&,中国革命面临严重危机。
红军挺进师师长栗裕
红军挺进师政委刘英
1935年2月初,粟裕、刘英率部突围至闽浙赣苏区,与闽浙赣省委会合。
省委随即向粟、刘部传达了中共苏区中央分局转至的中央指示,命令以先遣队先头部队和突围部队为基础,迅速组建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进入浙江境内,开展游击战争,创建苏维埃根据地,以积极的作战行动,打击、吸引和牵制敌人,保卫闽浙赣基本地区和邻近的根据地,从战略上配合中央红军主力的行动(长征)。
2月下旬,挺进师组建完毕,全师538人。全体指战员抱着继承先烈遗志、誓死挺进浙江的坚强决心,立即踏上挺进浙江的征途。
浙江是蒋介石的老家、国民党统治集团的后院,反动势力盘根错节,兵力弱小又毫无依托的挺进师,进入浙江行动,犹如垂饵虎口,处境极为险恶。
然而,挺进师义无反顾,越灵山,渡信江,冲过敌人6道封锁线,迅速向浙江挺进。途中因叛徒出卖遭敌袭击,仅有的一部电台被毁,与上级失去联系,陷入孤军奋战的境地。
为调动、打击敌人以便进入浙西南,并求得与闽东、闽北的配合,挺进师往返转战于闽浙边,消灭地方反动势力,吸引和打击国民党地方武装,造成敌人以为挺进师欲在闽浙边立足的错觉。
当闽、浙两省的国民党武装被吸引、调动至闽浙边时,挺进师即在庆元县斋郎地区精心部署,于4月28日迎头痛击数倍于己之敌,毙敌300余人,俘敌近200人,取得入浙关键一仗的胜利,打开了进入浙西南开辟根据地的通道。
斋郎位于庆元县百山祖,海拔1248米,山高地险。日,红军挺进师进驻斋郎村,在斋郎村与敌军展开了一次&以少胜多&的红军著名战役。粟裕大将称:斋郎战役是红军挺进师生死存亡关键性的一仗。
二、创建根据地,掀起革命高潮
斋郎战斗后,挺进师留下宗孟平率一部活动于闽浙边龙(泉)浦(城)江(山)遂(昌)地区,主力乘胜迅速挺进浙西南腹地,在松阳县境内受到以陈凤生等为首的进步农民组织&&&青帮&的欢迎。
松阳安岱后红色旅游基地位于县城东南60余公里的安民乡安岱后村,处于松阳、遂昌、龙泉、云和四个县的交界处,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了当年浙西南红军革命的根据地。1935年5月,刘英、粟裕率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来到安岱后,并以此为根据点,和当地的革命青年陈凤生、卢子敬、陈丹山等人共同开辟了浙西南第一块革命根据地。仅一个月时间,挺进师建立了浙西南特委、浙西南军分区,成立竹溪区委和浙江第一个红色政权&&竹溪苏维埃政府,组建了浙江第一支人民游击队&&松遂龙游击队。他们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
至此,挺进师有了群众依托。接着,挺进师分兵游击,开辟根据地。黄富武率一部活动于龙泉、云和、松阳、遂昌等县,开展群众工作,发动群众斗争,创建中共组织和各种革命群众组织。
粟裕、刘英率其余部队广泛游击于松阳、遂昌、汤溪、龙游、金华、武义、宣平、丽水各地,迫近浙赣铁路,威胁金华、杭州等城市,吸引、打击敌人,掩护宗孟平部和黄富武部开展工作。
挺进师公开提出&打土豪,开仓济贫,帮助群众战胜饥荒&的口号,每到一地,首先消灭国民党的区乡武装和地方反动势力、摧毁反动基层政权,然后发动群众,开仓济贫,打土豪分发浮财,召开群众大会,宣传和组织群众投身革命。
5月24日,粟裕、刘英所率之部与黄富武所率之部会合于遂昌姚岭村,尾追&进剿&之敌约8个团的兵力立即合围而至。挺进师即借夜幕的掩护,分南北两路,由当地向导带路,跳出敌人包围圈,并诱使敌人展开了一场自相火并。
小吉村距松阳县城85公里,海拔800米,松、遂、龙三县交界的山间盆地内,是松阳县最偏远的行政村。这个红色小寨还保留着深厚的传统习俗。
1935年6月上旬,经过一个月左右的活动,挺进师完成了根据地的开辟工作,各部会合于松阳县小吉村,召开政委会会议,总结前一阶段工作,研究和部署下一步工作。会议从思想上、组织上为建立浙西南革命根据地创造了条件。
6月12日,浙江省政府主席黄绍竑率其&怀中利剑&&&仕官教育团,进抵金华及杭(州)江(山)铁路沿线督战,挺进师以逸待劳,在宣平吴宅等地予以突然袭击,歼灭其两个连,缴获其全部装备,彻底粉碎其&进剿&。
中共遂昌支部旧址(泉湖寺)位于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大柘镇,原是遂昌县第二高等小学的旧址。1927年1月,遂昌进步青年唐公宪等在这里建立了浙西南第一个党支部,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浙西南播下了第一颗革命火种。
1935年7月,因为洪家云部曾两次袭击遂昌县王村口奠定的工作基础,以及王村口特殊的政治、经济、地理等有利条件,挺进师师部进驻王村口,领导浙西南人民全面建设革命根据地。
7月25日,针对浙江省当局深入遂昌设立&剿匪指挥部&、再次&进剿&挺进师之情,挺进师政委会在王村口蔡相庙召开会议,决定主动出击,开展八一大示威行动,把革命形势引向纵深发展。
7月29日,挺进师在王村口天后宫举行八一誓师大会,会后袭击了衢州、龙游、汤溪、宣平等地大小城镇19个,缴获长短枪100多支、轻机枪2挺,扩充红军新战士400余人,筹集军饷数万元,不仅再次粉碎敌人的&进剿&,而且把革命烈火烧到浙赣铁路线,威胁到金华、杭州等城市。
同时,挺进师通过坑里、葛程、上田等战斗,坚决打击进入浙西南之敌。
位于龙泉市住龙镇的浙西南苏维埃旧址。
挺进师的武装斗争,极大地推动了根据地建设。
深受压迫和剥削、具有强烈反抗愿望的浙西南人民,挣脱枷锁,纷纷投身革命,踊跃参加党、政、军、群等革命组织。
至8月中旬,挺进师部队发展到1000余人,扩编为5个纵队,浙西南中心地区普遍建立了苏维埃政府、地方游击队和基层党组织以及工会、商会、互救会、妇女会、儿童团等革命群众组织,各苏维埃政府组织群众迅速开展以查田、插标、分青苗为主要内容的土地革命,在全国革命形势处于低潮之时掀起了浙西南革命高潮。
至此,挺进师在浙江建立的第一块革命根据地&&浙西南革命根据地,在遂昌、松阳、龙泉、江山、浦城5县间形成,根据地中心区域方圆百余里,游击区域则达到北抵浙赣铁路,南至闽浙边界西段,西及闽赣边境,东至丽水、宣平的广大地区。
三、浴血抗击,再次掀起革命高潮
挺进师在浙西南建立革命根据地,等于把革命堡垒构筑到国民党当局的家门口;挺进师在浙西南掀起革命高潮,等于将革命烈火燃烧到国民党统治集团的后院。这深深触痛了国民党当局的中枢神经。
浙江省当局的喉舌《东南日报》惊呼:&浙江素称平安之区,自粟、刘窜浙后,匪化已波及全浙,以目下形势而论,浙江共匪不亚于四川、江西之匪&,&前途实堪可虑&!面对后院起火、地方武装对付不了挺进师的境况,国民党当局不得不抽调&中央军&主力入浙对付挺进师,先后任命卫立煌、罗卓英为闽赣浙皖边区&清剿&总指挥部的正、副总指挥,调集第18军为主力约7万兵力&清剿&浙西南。
罗卓英任军长的国民党第18军,是陈诚起家的老本,装备精良,人员充实,训练有素,战斗力强,后来成为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诸如黄维、霍揆彰、李树森、宋瑞珂、胡琏、阙汉骞、高魁元等师、团长,后来都成了国民党军中的著名人物;第18军又是长期在江西&剿共&的老手。国民党当局&清剿&挺进师的决心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日,国民党军大规模的军事&清剿&开始发动。面对20多倍于己的强敌进攻,中共浙西南特委领导第二、五纵队和地方游击队在根据地内坚持,挺进师主力跳出敌人包围圈,挺进敌后,吸引、调动敌人。
9月25日,挺进师主力突破敌人封锁线,挺进到闽浙边敌后。但罗卓英不为所动,除派出约5个团的兵力追堵挺进师主力外,仍以大部队死死箍住浙西南,欲彻底摧毁挺进师的革命根据地。这使根据地内的战斗更为惨烈。
1935年9月下旬,留在根据地内的挺进师第二、五纵队和地方游击队,浴血抗击,誓死保卫根据地,但终因敌我力量相差过于悬殊,王村口等中心区域失守,根据地暂时丧失,指战员大部分牺牲。
幸存的红军逐步汇聚、转移到龙(泉)浦(城)江(山)遂(昌)边区坚持斗争。不久,敌人又&清剿&到该边区,挺进师第二纵队队长李重才、政委洪家云率部奋力突围,指战员伤亡严重,仅存余龙贵、宣恩金等20余人,转移到龙(泉)浦(城)边境青草垟一带,顽强坚持,后与返回浙西南寻找该部的粟裕所率之部会合,随粟裕到浙南休整。
与此同时,突出敌人重围的挺进师主力,面对国民党军疯狂血洗浙西南之情,迅速在浙南开辟新的游击根据地。&挺进师以少量兵力抗击了国民党军大部队的进攻,不仅歼灭了敌人的部分有生力量,而且牵制了敌人几十个团的兵力,掩护了挺进师主力南下浙闽边开辟新的游击区,打破了国民党妄图于11月20日前将挺进师&肃清&的计划。&
1936年6月&两广事变&爆发,&清剿&浙西南的国民党军主力第18军撤离浙江。挺进师立即抓住时机,再次掀起革命高潮。至1936年底,不仅恢复了浙西南游击区的工作,而且建立了纵横200余公里的浙南游击根据地,游击区扩大到30多个县。
当年鏖战此山中,热血染得乌溪红。鱼水相依深情在,浩气长存月光峰。&&这是粟裕将军夫人楚青,赴遂昌县王村口月光山祭奠将军英灵时留下的诗句。
在国民党军长达8个月的大规模&清剿&下,虽然浙西南革命根据地遭其血洗,烈士的&热血染得乌溪红&。但是,挺进师主力并未被&剿灭&,反而在浙南发展壮大了;挺进师在国民党统治集团后院燃起的革命烈火并未被扑灭,反而燃烧得更旺了;挺进师修筑在国民党统治集团后院的革命堡垒并未被摧毁,反而发展扩大了。而挺进师吸引、牵制国民党军7万兵力长达8个月,从战略上策应了中央红军主力长征,支援了邻近游击区的斗争。
&小红军&们向寻访团成员介绍遂昌县王村口镇的挺进师师部旧址。
四、坚决斗争,实现团结抗日
被尊为&革命的老妈妈&的钟金钗(),畲族,景宁县郑坑乡毛窠村人。1936年,红军挺进师第一纵队战斗在文成、景宁边界打响,苦于伤病员无处医治。金钗以救死扶伤为己任,想方设法把红军伤病员隐藏在村后岩洞和临时架搭的山林中的草棚,白日上山采药、熬药,夜间送饭、敷药,其夫雷阿桶四处猎捕野味以补伤病员身体,先后治愈30多人,不受分文。1940年正月初八,国民党军袭击毛窠、桂远根据地,搜捕支持革命的农民,雷阿桶被捕受刑致残。
1936年冬,国民党当局实行&北和南剿&方针,企图在抗日浪潮到来之前,加紧&围剿&南方的中国工农红军,摧毁红军的根据地。12月,国民党当局在江山设立闽浙赣皖边区主任公署,任命刘建绪为主任,调集主力部队七个师又两个旅及四省保安团队,共计10万兵力,大规模&清剿&闽浙赣皖边区。
挺进师及其浙西南游击区则是国民党军&清剿&的重点。对此,挺进师确立&隐蔽精干、保存力量与机动灵活、积极作战相统一&的方针,坚决斗争,并针对国民党军的大拉网战术,部队&化整为零&,分散游击,小部留在浙南根据地内坚持斗争,刘英率部进入永(嘉)瑞(安)平(阳)泰(顺)边活动,粟裕率部返回浙西南进行大幅度的游击活动,浙西南特委书记许信焜率部继续在闽浙边活动。
1937年4月,粟裕率部活动到遂(昌)宣(平)汤(溪)边区,与谢文清率领先期活动至此的部队会合,建立了以遂昌门阵村为中心的遂(昌)宣(平)汤(溪)游击根据地,并以此为依托开展反&清剿&。红军时集时散,灵活机动,使敌哀叹&未奏肤功&。
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在领导挺进师和浙西南、浙南人民坚决开展反&清剿&斗争中,积极争取团结抗日,并向国民党地方当局倡议进行合作抗日和平谈判。
日,临时省委历经呼吁、倡议、两次谈判斗争和一次会谈,终于在浙南和国民党闽浙赣皖边区主任公署达成合作抗日协议。
与临时省委失去联系、率部活动于遂(昌)宣(平)汤(溪)游击根据地的粟裕,敏锐地觉察到国共两党可能已进行第二次合作。粟裕迅速证实这一判断后,立即向遂昌县当局发出《国共合作抗日建议书》。
9月18日,遂昌县当局要求红军派全权代表到金岸谈判。粟裕识破对方欲收编红军的阴谋,针锋相对地要求对方代表到根据地谈判。10月14日,遂昌县当局代表朱镇山抵达门阵村。
粟裕指派谢文清、刘清扬与朱镇山在门阵村张家民宅举行谈判。朱镇山奉命要求红军下山进城,欲对红军招抚收编。红军代表义正词严,据理力争。
在红军真诚抗日言行的感召下,双方达成合作抗日协议。至此,挺进师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终于以赢得合作抗日而胜利结束。这标志着浙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浙江全面抗战新局面的打开。
位于龙泉市住龙镇的粟裕将军办公旧址。
日,粟裕率部离开门阵,绕道王村口等地赴浙南与临时省委会合。
分散活动在浙江各地的挺进师各部,相继赴浙南平阳县山门集结待命。
日,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副书记兼组织部长曾山自南昌赴浙南,传达中央关于浙江红军编入新四军赴前线抗日、成立中共浙江临时省委坚持浙江工作的指示。3月18日,已编入新四军的挺进师主力,由粟裕率领奔赴皖南前线抗日;同时留下一大批干部,由刘英带领,在浙江领导、开展抗日救亡工作。至此,挺进师出色地完成了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五、丰功伟绩,光照千秋
抗日先遣队在血与火中幸存下来的革命种子、仅500余人的红军挺进师,受命于危难之际,义无反顾地承担起开辟浙江革命根据地、策应红军主力长征的历史使命,孤军深入国民党统治集团的后院开展游击战争,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照千秋的历史功绩。
当全国革命形势处于低潮之时,挺进师在国民党统治最严密的浙江燃起革命烈火,等于把革命烈火烧到了国民党统治集团的后院,有效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挺进师在国民党统治最严密的腹心地区创建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犹如在国民党当局的心脏插上一把尖刀,迫使国民党当局无法安心&围剿&长征中的红军主力;挺进师迅速吸引、调动国民党&中央军&主力,直接抗击、牵制国民党军7万兵力长达8个月,减轻了红军主力长征和邻近游击区的军事压力。
因此,挺进师的斗争,从战略上策应了长征,支援了邻近游击区的斗争,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挺进师入浙时,浙江的中共组织已被破坏殆尽,中共组织领导的数十次武装暴动均已遭镇压,革命斗争几乎已经偃旗息鼓。
挺进师入浙后,首次在浙江建立革命根据地,广泛宣传、发动、组织群众,普遍创建中共组织和各种革命群众组织,形成国共合作为轴心的浙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打开浙江团结抗日的新局面,并在浙江留下包括刘英在内的一大批干部,浙江的革命事业从此走上深入发展的健康轨道。
同时,还通过这批老苏区的红军带来了中央苏区的革命精神,他们的领导艺术、指挥才能以及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在浙江代代相传,长远而深刻地影响着以后浙江的革命斗争。
可见,挺进师及其在浙西南的斗争,不仅重新燃起了浙江革命烈火,而且重新开创了浙江革命基业,为此后的浙江人民革命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组织、干部、群众和统一战线工作基础,为中国革命在南方建立了一个战略支点。
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浙南三年游击战争示意图
挺进师孤军深入国民党统治腹心地区,在毫无依托的恶劣环境下,独立坚持斗争,不仅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而且实现了从正规军到游击队、从正规战到游击战的两大转变,为中国革命输送了一支驰骋抗日疆场和解放战场的革命劲旅。
抗日战争中,挺进师的后续部队参加了韦岗伏击战、突破8路日军围攻的小丹阳战役、溧水和句容地区广泛的敌后游击战、歼灭日军吉田中队的句容赤山战役、首次缴获日军九二步兵炮的江南抗日战役、黄桥自卫反击战、全歼日军大队长以下70余人的南通谢家渡战役、两溧反顽自卫战、高邮战役等重大战役,为民族的独立作出了杰出贡献;解放战争中,挺进师的后续部队参加了苏中、苏南、鲁南、莱芜、孟良崮、豫东、渡江、上海等著名战役,为人民的解放作出了杰出贡献。
同时,挺进师还为党和人民培养了一批高级军事人才,共和国第一大将粟裕,少将陈铁军、张文碧、刘亨云、彭德清、黄玉庭、罗桂华、熊兆仁、刘云龙、刘春山、张强生等,均出自挺进师后续部队。
挺进师在三年游击战争中,探索、实践并总结出一整套游击战的战略战术,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
其一是实践并总结出下列游击战术原则:以最小的牺牲换取最大的胜利;不在于消灭敌人,而在于消磨敌人;支配敌人,掌握主动;积极进攻,绝少防御;飘忽不定,出没无常;越是敌人后方,越容易成功。
其二是实践并总结出作战、行军、宿营要领:反敌人之道而行,并竭尽欺诈之能事,敌进我退,敌集我散,敌强我避,敌弱我欺,避实就虚,声东击西;不要企图太大,只要常有小胜;站在敌人侧翼、后方和圈子外围,不为敌人所合击;一切作战行动必须迅速、勇猛、坚决,绝不迟疑犹豫;注意使用突然的白刃袭击。
其三是实践并总结出兜圈子、大小圈、&8&字形、&S&形、电光形、回马枪、东去西返、早出晚归等隐蔽行动和企图之方式,以及下列隐蔽行动和企图的要求:做到飘忽不定、出没无常,使敌人无法捉摸;行军沿途留专人清除痕迹,扶起压倒的草,抹掉脚迹,有时在反方向制造痕迹迷惑敌人。
浙西南的青山绿水和革命旧(遗)址,见证着挺进师的战斗历程,记载着挺进师的历史功绩,承载着挺进师的不朽精神。挺进师的丰功伟绩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
浙江新闻客户端见习记者 金春华 整理
文本内容由丽水市委党史研究室撰写。
图片除说明皆来自网络。
最新评论 (6)
已经添加!谢谢您的建议?
少了松阳重要根据地安岱后照片
应该拍一部电视剧
丽水是红色摇篮
天然氧吧百山祖
红色浙西南 走群众路线
喜欢喝粥的
总算看完,故事长人民军队年轻的时候——重读《西行漫记》
杜绝特权,躬行垂范,对普通战士的关怀、尊重,包括党在军内尽一切可能推行文化教育,提高普通战士思想认识的努力,产生了在中国从来没有过的一批年轻人,革命战士,一批完全不同于旧中国、老中国那些鲁迅先生为之悲哀愤怒的愚昧国民的新人。斯诺所到之处,每每被他遇到的红军指挥员和普通战士震惊,令他这个西方记者怀疑是不是身处中国,因为这些人同他在中国其他地方看到的,以及从别人那里得来的对中国人的印象:麻木,愚昧,怯懦等,完全不同。他们自信,活泼,朝气,头脑清晰,意志坚强,富于行动力。这样的一批年轻战士、新人的造就,是革命成功最大的主体性因素。这些新人,这些战士是人民的子弟,来自群众,来自贫苦的破产的工农家庭,他们是觉醒了的群众,人民军队的最初血液,他们创造了历史,创造了新中国。
【本文为作者向察网的独家投稿,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请注明来自察网(www.cwzg.cn),微信公众号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又是一年八一建军节。节日意味着铭记,提醒着历史,提醒不忘初心,不忘来时路。最近重读了埃德加·斯诺那部著名的《西行漫记》,其大量的篇幅是在直接记述红色军队的领导人和普通战士,以及人民百姓对这支队伍的印象评价。能够感到,之所以这部书轰动了世界,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志士陆续前来革命的中国,同人民军队并肩战斗,就在于书中那真实可感的人物和鲜活的实例。书中大量直接的采访、见闻,向我们展示了人民军队早期的精神风貌。能够看到,这支军队从一开始就是以古今中外前所未有的面貌出现的,让人惊叹,感动。
今天我们在回顾我党我军历史,总结革命胜利原因的时候,可以有许多方面的系统论述,而《西行漫记》的珍贵就在于,它以历史亲身见证者的视角,提供了许多活生生的、一手的人物形象和实例,这些人和事穿透历史,向我们扑面而来,让创立之初的、刚度过了艰难而辉煌的幼年时期的“人民军队”真实可感地、有血有肉地呈现出来。这中间是一批前所未有的新人,是他们最后创造了一个新世界。他们给来自西方的斯诺最多的是“惊讶”,因为他从没有见过或听说过这样的一群中国人。
在此,笔者就从书中举出几个方面的实例同读者分享,跟随作者一道重温这些处处打动着当年的作者,也依然打动着后来人的历史场景。
新人,新世界
首先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红军内部从上到下的崭新的形象,这种新体现在领导人的艰苦朴素,普通战士的自信昂扬;红军内部的官兵平等,消除特权,军队指挥员、领导人与基层士兵同甘共苦,打成一片,而这又是极为普遍且自然而然的。
《西行漫记》的作者斯诺在陕北苏区每到一处,都惊讶于红军领导人的艰苦朴素和平易近人。仅举出他对于同毛泽东、周恩来两位最高领袖初次会面的印象:
【毛泽东和他的夫人住在两间窑洞里,四壁简陋,空无所有,只挂了一些地图。……毛氏夫妇的主要奢侈品是一顶蚊帐。除此之外, 毛泽东的生活和红军一般战士没有什么两样。做了十年红军领袖, 千百次的没收了地主、官僚和税吏的财产,他所有的财物却依然是一卷铺盖,几件随身衣物——包括两套布制服。他虽然除了主席以外还是红军的一个指挥员,他所佩的领章,也不过是普通红军战士所佩的两条红领章。我曾几次同毛泽东一起去参加过村民和红军学员的群众大会,去过红色剧院。他毫不惹眼地坐在观众的中间,玩得很高兴。】
【蒋介石悬赏八万元要周恩来的首级,可是在周恩来的司令部门前,只有一个哨兵。我到了屋子里以后看到里面很干净,陈设非常简单。土炕上挂的一顶蚊帐,是唯一可以看到的奢侈品。炕头放着两只铁制的文件箱,一张木制的小炕桌当作办公桌。】
这种艰苦朴素是普遍的,在红军中表现为官兵在生活上的平等一致。斯诺观察到:
【从最高级指挥员到普通士兵,吃的穿的都一样……他们弄到美味食物甚至大家平分——在我和军队在一起时,这主要表现在西瓜和李子上。 指挥员和士兵的住处,差别很少,他们自由地往来,不拘形式。】
高级指挥员、领导人从心底里关怀士兵,斯诺听一名战士说,他曾经亲眼看到“毛泽东把自己的上衣脱下来给一位在前线受伤的弟兄穿”。“他们又说当红军战士没有鞋穿的时候,他也不愿意穿鞋的”。斯诺在同彭德怀一同观看抗日剧团演出时,也亲眼看到彭德怀脱下自己的棉衣披在旁边的一个小号手身上。
党内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反映在红军队伍中则是不分上下级的坦诚批评,互相帮助。红军的宣传墙报上有专门表扬的“白栏”和专门批评的“黑栏”,斯诺看到:
【“表扬”的内容是称赞个人或集体的勇气、无私、勤劳和其他美德。在黑栏里,同志们 互相进行严厉的批评,并批评他们的军官(指名道姓的)。】
红军指挥员身先士卒,带领而不是驱使,同普通战士一起战斗,是红军战斗力的一个来源之一。斯诺记述道:
【红军指挥员中的伤亡率很高。他们向来都同士兵并肩作战,团长以下都是这样。一位外国武官曾经说,单单是一件事情就可以说明红军同拥有极大优势的敌人作战的能力了。这就是 红军军官习惯说的:“弟兄们,跟我来!”而不是说:“弟兄们,向前冲!”在南京发动的第一次和第二次“最后清剿”中,红军军官的伤亡率往往高达百分之五十。】
红军、苏区的各种物资极为缺乏,要紧的物资就优先用到前线战士身上。例如,作者斯诺在刚进入西北苏区时,发现同行人员的坐骑除了老弱的驴、骡,就是不中用的瘦马,就怀疑红军靠这样的“瘦狗”如何能打仗,打胜仗。
同行的红军指挥员李长林答道:
【“不是!你会看到的!你的牲口‘坏啦’?就是因为我们把这种牲口留在后方,我们的骑兵在前线才不可战胜! 要是有一匹马又壮又能跑,就是毛泽东也不能把它留下不送前线!我们在后方只用快死的老狗。什么事情都是这样:枪炮、粮食、农服、马匹、骡子、骆驼、羊—— 最好的都送去给我们的红军战士!如果你要马,同志,请到前线去!”】
果然,后来斯诺随行到红军的骑兵部队时,发现“李长林说的不错。红军的好马都在前线。……这些快骑比华北的蒙古马高大强壮,毛滑膘肥。”
“最好的都送去给我们的红军战士”,“就是毛泽东也不能把它留下不送前线”!的确,就是这样坚决彻底的杜绝特权,才保证了红军队伍和党领导的革命在最艰难的条件下,靠着极为拮据的物资维持下来,在夹缝中发展壮大,取得胜利。财政人民委员林伯渠向斯诺表示:
【“我们的预算订得很仔细,尽力节约。因为苏维埃人员 每个人都既是爱国者又是革命家,我们不要工资,我们只靠一点点粮食生活,我们预算之小可能令你吃惊。”】
斯诺在充分调查和观察后,的确对红军和苏区的俭省开支和充分利用资源的能力表示惊叹:
【西北苏区占地面积相当于英国,它的全部预算当时每月只有三十二万美元!这个惊人的数目中将近百分之六十是用来维持武装部队的。】
他对此给出了解释:“共产党没有高薪的和贪污的官员和将军……在军队和苏区中厉行节约。”而相比之下,“在其他的中国军队中,这些人(官员和将军)侵吞了大部分军费。”
他通过转述林伯渠的话,介绍了红军和党政机关如何通过周密的控制收支的机制,防止一切可能的舞弊和贪腐。而独自掌握财政大权的林伯渠本人,用斯诺的话来说,他“在经济方面似乎并没有很‘得发’。他作为财政人民委员的‘补贴’是五元钱一个月——红区的钱。”
杜绝特权,躬行垂范,对普通战士的关怀、尊重,包括党在军内尽一切可能推行文化教育,提高普通战士思想认识的努力,产生了在中国从来没有过的一批年轻人,革命战士,一批完全不同于旧中国、老中国那些鲁迅先生为之悲哀愤怒的愚昧国民的新人。斯诺所到之处,每每被他遇到的红军指挥员和普通战士震惊,令他这个西方记者怀疑是不是身处中国,因为这些人同他在中国其他地方看到的,以及从别人那里得来的对中国人的印象:麻木,愚昧,怯懦等,完全不同。他们自信,活泼,朝气,头脑清晰,意志坚强,富于行动力。
红军战士的年轻而经历丰富是斯诺反复提及的。在他遇到的队伍里,普通士兵的平均年龄是十九岁。许多红军战士已经作战七、八年甚至十年,经历了长征,但还只是十多岁、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而他们不言苦,不言累,对自己经受的苦难而传奇的历程不以为意。斯诺记述一位同行的“老战士”:
【年方十七,实际看上去像十四岁。他作了这次长征,并不把它当作一回事。他说, 如果红军要再长征二万五千里,他就准备再走二万五千里。】
此外,斯诺还记述了这样一个战士:
【我碰到一个十五岁的瘦少年,他是在甘肃河连湾附近的一所医院里工作的少年先锋队和共青团的头头。……我不知道向西北的长途中跋涉在他年轻的脑海里留下甚么印象,但是我没有能够弄清楚,对这个一本正经的少年来说, 这整个事情是一件小事,只是徒步走过两倍于美国宽度的距离的小事情。
“很苦吧,嗯?”我试着问道。
“不苦,不苦。有同志们和你在一起,行军是不苦的。我们革命青年不能想到事情是不是困难或辛苦;我们只能想到我们面前的任务。 如果要走一万里,我们就走一万里,如果要走二万里,我们就走二万里!”】
多么可爱,多么让人感动,让人振奋!
斯诺就被深深地感动了,他评价这些年轻的战士:
【在我看来,他们相当快活,也许是 我所看到过的第一批真正感到快活的中国无产者。在中国,消极的满足是普遍的现象,但是快活这种比较高一级的感情,却的确是罕见的, 这意味着对于生存有着一种自信的感觉。】
斯诺初到陕北苏区,在交通处就餐时,起初以为旁边的几个送饭的孩子是佣仆,满不在乎地用“喂”来招呼他们,却发现他们态度冷淡。交通处长李克农纠正他:
“你可以叫他‘小鬼’,或者可以叫他‘同志’,可是,你不能叫他‘喂’。这里什么人都是同志。这些孩子是少年先锋队员,他们是革命者,所以自愿到这里来帮忙。他们不是佣仆。他们是未来的红军战士。”
斯诺才意识到错误,向少先队员道歉说:“谢谢你——同志!”
【那个少年先锋队员大胆地看着我。“不要紧,”他说,“你不用为了这样一件事情感谢一个同志!”】
斯诺大为惊讶:
【我想,这些孩子真了不起。 我从来没有在中国儿童中间看到过这样高度的个人自尊。可是,这第一次遭遇不过是少年先锋队以后要使我感到意外的一系列事情的开端而已,因为我深入苏区以后,我就会在这些脸颊红彤彤的“红小鬼”——情绪愉快、精神饱满、而且忠心耿耿——的身上发现一种 令人惊异的青年运动所表现得生气勃勃精神。】
这样的一批年轻战士、新人的造就,是革命成功最大的主体性因素。这些新人,这些战士是人民的子弟,来自群众,来自贫苦的破产的工农家庭,他们是觉醒了的群众,人民军队的最初血液,他们创造了历史,创造了新中国。
这也就不难理解是什么样的人越过了长征路上的无穷难关,创造了无数奇迹。斯诺后来遇到长征路上奇袭安顺场、飞夺泸定桥的红军勇士,“对他们那样年轻感到惊讶,因为他们的年纪都不到二十五岁。”
为人民者,天下归心
新人来自新的信仰,不是信仰鬼神、祖先、强权、士绅,而是信仰人民,同人民一道解放自己,打破旧世界。
来自人民,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同人民一起奋斗,这是人民军队壮大的根本所在。因而在长征路上,尽管有重重敌军的围追堵截,尽管条件异常艰苦,沿途仍然有许许多多来自人民百姓的子弟加入红军。长征的确是革命的宣传队,播种机。甚至在历来仇视汉族人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红军也取得了当地人的信任支持,吸收了各族青年参军;到了陕甘宁回族聚居区,更是在红军中发展了数量可观的回民队伍。不断有红军战士倒下,也不断有新的战士加入。《西行漫记》记录了长征路上的这般情形:
【他们大军未到,名声早就已经传到,常常有被压迫农民派代表团来要求他们绕道到他们乡里去“解放”他们。当然,他们对红军的政纲是很少有什么概念的,他们只知道这是一支“穷人的军队”。这就够了。毛泽东笑着告诉我有一个这样的代表团来欢迎“苏维埃先生”!】
正如斯诺多次惊讶地看到的,红军领导人尽管被南京国民党政府出高价悬赏捉拿,但他们都旁若无人地在人群中走来走去。这正是出于人民的拥戴和对人民的绝对信任。而当斯诺告别苏区回到西安时,正逢蒋介石要来督查“剿共”事宜,西安城里城外顿时如临大敌,遍布宪兵和军队的岗哨,沿途农民都被赶出家门。刚刚经历了红色陕北之行,回忆起毛泽东等红军领导人“毫不在乎地走在红色中国的一条街上”,斯诺由衷地感慨道:“这生动地说明谁真的害怕人民,谁信任人民。”
为人民者,天下归心。红军初到陕北,很快发动了抗日东征,引起了广泛响应,红军队伍仅在一个月内就增加了一万余人,影响波及远在各地的爱国青年学生。在斯诺遇到的陕北苏区各行各业的人群中,有来自全国五湖四海的人,其中不乏家境良好,受过高级教育的知识分子、技术人员,他们都是被感召而来,尽管条件艰苦,但无怨无悔。斯诺记述他在吴起镇遇到的一个电气工程师:
【一个名叫朱作其的很有才能但严肃认真的共产党员。他的英语和德语都很好,是个电力专家,所写的工程教科书在中国普遍采用。他曾在上海电力公司工作过,后来在慎昌洋行。最近以前,他在南方担任顾问工程师, 他是个很能干的人,一年收入可达一万元。但他放弃了这样的收入,丢下家庭,到陕西的这些荒山中来,尽义务为共产党贡献他的力量。这简直是不可相信的!这个现象的背景要追溯到他敬爱的祖父,宁波的一个著名慈善家,他临死时对他年轻的孙儿的遗言是要“ 把一生贡献给提高人民大众的文化水平。”朱作其于是断定最快的方法是共产党的方法。】
共产党队伍的真正抗日,为人民和民族解放的主张与实际行动,甚至打动了敌人。斯诺到陕北苏区的路上碰到一些奉命围剿红军的东北军士兵,听他们谈话,都对红军抗日为民的政策深表认同,后来也的确有不少东北军倒戈加入红军,许多同红军打过仗被俘虏的东北军军官被释放后,开始向张学良介绍红军的面貌和共产党的抗日主张。而这时,东北军首领张学良已经被红军的抗日行动有所打动,开始把红军当做抗日的盟友而不是敌人,以至后来发生了逼蒋抗日的“西安事变”。
此外,据斯诺援引一个外国朋友的听闻,贺龙的队伍在长征前夕曾逮捕了一名为国民党提供情报的瑞士传教士,判处他监禁十八个月。长征开始时,这位传教士的刑期还没有满,奉命随队转移。最后刑期满了,在途中释放。这位传教士目睹了红军、共产党所作所为的,后来并没有说什么坏话,反而为共产党红军热心辩护,他曾对他的外国朋友说:“如果农民都知道共产党是怎样的,没有人会逃走。”
在《西行漫记》中,作者斯诺记述了太多的有关人民百姓对红军对共产党支持爱戴,建立血肉联系的见闻、听闻,有沿途百姓的真实表露,有普通战士的个人回忆,也有来自红军领导人的讲述,在同斯诺讲解红军的游击战术时,彭德怀列举了一些实施游击战的要领和基本条件,最后强调:
【“最后,游击队绝对必需得到农民群众的拥护和参加。如果没有武装农民运动,事实上就没有游击队根据地,军队就不可能存在。 只有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心中,只有实现群众的要求,只有巩固农村苏维埃中的根据地,只有掩护在群众之中,游击战才能带来革命的胜利。”】
【“但没有任何东西,绝对没有任何东西,比这一点更重要——那就是 红军是人民的军队,它所以壮大是因为人民帮助我们…… 战术很重要,但是如果人民的大多数不支持我们,我们就无法生存。”】
作为论据,彭德怀讲述了1928年冬天,他率领的部队在湖南遭到包围封锁的情形:“我们病的病,饿的饿。农民们也好不了多少,他们剩下的也不多,我们不愿碰他们的一点点东西。但是农民鼓励我们。他们从地下挖出他们藏起来不让白军知道的粮食给我们吃,他们自己吃芋头和野菜。……许多人参加了我们的队伍,几乎所有的人都用某种方式帮助我们。他们希望我们取胜!因此我们继续战斗,冲破了封锁。”
类似彭德怀讲的上述例子,笔者想到解放战争期间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时的一个事例。1947年秋天,正值解放战争最困难的时候。为缓解胡宗南大军进犯边区的压力,我军计划把地势险要的佳县打下来。但胡宗南部队已将这里抢掠一空,而我军又极度缺粮。毛泽东预计仗可以三天打完,部队需要三天的口粮。战斗打响了,佳县百姓各家各户都拿出仅存的粮食,收割了地里的青玉米和谷子,宰杀了自家的牲口支前,给解放军解决了三天的给养,而自己则吃了三天的树叶和树皮。战斗胜利后,毛泽东到佳县县委视察工作,有感于百姓的舍身支持,亲笔写下了这样的话:“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
“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这是人民军队的革命历程留下的最宝贵的,最根本的启示。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曾讲到“半条被子”的感人故事。红军长征期间,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在一名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留给老人。
红军战士将仅有的被子剪下半条留给老百姓,老百姓也就会像对待自己的儿女那样支持、保护他们。真正站在最大多数的人民一边,为人民的事业奋斗牺牲,这是人民军队壮大和胜利的根本,也是人民军队造就新人新世界的源泉。
如今,人民军队已经走过了91年的光辉历程。在党的领导下,扎根人民,服务人民,汲取革命历史的营养,继承官兵平等的优良传统,人民军队就能永葆青春,永远保持初创时的朝气和斗志,战胜一切与人民为敌的势力。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察网是国内领先的民间爱国门户,致力于传播正能量,维护国家利益。
察网官方微博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战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