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菩萨的化身在娑婆,报身在明海法师的心住极乐爱撒娑婆,法身在哪?

关于娑婆世界和释迦牟尼佛的几个问题!!!_百度知道
关于娑婆世界和释迦牟尼佛的几个问题!!!
1.娑婆世界是谁建立的?六界是否处在其中?2.释迦牟尼佛圆寂后去了那里?如果还在娑婆世界里,又是什么位置?3.娑婆世界是“秽土”,不干净的地方,五浊恶世.为什么释迦牟尼佛不想办法净化...
1.娑婆世界是谁建立的?六界是否处在其中?2.释迦牟尼佛圆寂后去了那里?如果还在娑婆世界里,又是什么位置?3.娑婆世界是“秽土”,不干净的地方,五浊恶世.为什么释迦牟尼佛不想办法净化我们的世界,而是将我们引导至西方极乐世界?或者自己建立一个美好清净的世界?4.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我们专念阿弥陀佛,而不是其他佛,例如药师佛???1楼和2楼的朋友回答很详细,但是我还是不知道娑婆世界的来历,娑婆世界是不是释迦牟尼佛建立的?他为什么不自己建一个美好清净的世界?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采纳数:21
获赞数:174
擅长:暂未定制
1 所谓的娑婆世界,在佛教中特指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众生都要遵循六道轮回之苦,不得解脱,而释迦牟尼就是来到这个世界点化众生,是众生可以超脱轮回,进入涅磐彼岸世界。2 这个问题我想无人可答,毕竟佛学并不是神话,在《金刚经》中说:“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意思就是如果有人说如来去了,如来来了,如来坐着,如来躺着,那这个人就没有理解我所说的般若圣智。什么是如来,并非从哪个地方来,也并非会到哪个地方去,如来的法身本性无形无相,本来寂静的,它无处不在,遍布各处,所以说,如来既没有从哪个地方来,也没有到哪个地方去。我们平时看到的释迦牟尼的样子,只是他的报身,为了布施,教法而暂时现世的样子,灭度不过是他的报身已灭,法身依旧。3 极乐世界并非真的有一个确切的地方,只要你误得般若圣智,那你即使肉身留在娑婆世界 ,但是其实你已经来到极乐世界,而释迦牟尼所做的正是在建立一个清净的世界,极乐世界并非一个世界,清净世界也并非真是存在,只是我们为之起名为极乐世界,清净世界。4 阿弥陀佛是极乐世界教主,释迦牟尼希望众生都能进入极乐世界,因此让我们称颂阿弥陀佛,希望阿弥陀佛能够来接引我们。因为一般修习佛法之人都是希望能够去到极乐世界,所以大家念的一般都是南无阿弥陀佛,如果你有其他追求,比如智慧,你也可以念南无文殊师利菩萨,没有特定的规定。
<span class="wgt-replyer-all-uname
" data-href="https://zhidao.baidu.com/usercenter?uid=ecd05e71931
<span class="wgt-replyer-all-card-name3 wgt-replyer-all-card-names" data-href="https://zhidao.baidu.com/usercenter?uid=ecd05e71931
采纳数:491
获赞数:8148
1.娑婆世界是谁建立的?六界是否处在其中? 2.释迦牟尼佛圆寂后去了那里?如果还在娑婆世界里,又是什么位置? 3.娑婆世界是“秽土”,不干净的地方,五浊恶世.为什么释迦牟尼佛不想办法净化我们的世界,而是将我们引导至西方极乐世界?或者自己建立一个美好清净的世界? 4.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我们专念阿弥陀佛,而不是其他佛,例如药师佛???1
娑婆世界,娑婆华译为堪忍,因此世界的众生勘能忍受十恶三毒及诸烦恼而不肯出离,故名堪忍世界,或简称忍土。六界不在!2
不太清楚!如果还在还是佛门教主!3 娑婆世界是“秽土”,不干净的地方,五浊恶世,不想让我们戴在这地方了! 释迦牟尼佛想办法净化我们的世界,而众生的愚昧,不知悔改。所以释迦牟尼佛将我们引导至西方极乐世界4
释迦牟尼佛要我们专念阿弥陀佛是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托佛所创!所以要去那里,专念阿弥陀佛也是最简单的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办法!
采纳数:605
获赞数:2476
1.娑婆世界.或者几大部州,和六道,都是有心所感召化现的.2.世尊圆寂后住于不生不灭的涅磐之中.娑婆世界在哪里解答同(1)3.唯心净土.在释迦牟尼佛看来净土和秽土都是唯心所现的,.在经书中说娑婆世界是五浊的地方,是要告诉那些没有证悟到空性的人,娑婆世界很苦,如果你们不修行就不能离开苦难得到真正的快乐.西方极乐世界在哪?真的在西边!?其实就在你的眼前,你老想着贪嗔痴那么哪里都是污秽.如果你能够看破放下证悟空性明白缘起性空的道理哪里都是净土,何须创造和指引?比如你自己有一颗珍珠,你把它埋在粪里,然后对佛说,您为什么不告诉哪里还有珍珠,您为什么 不给我珍珠呢 !?就是这个道理4.因为阿弥陀佛发了这个愿,只要至心持念他的名号的人,就会往生它的净土,而其它的佛没有发这个愿望,比如要往生到药师佛的东方琉璃净土,如果你对世界上还有一丝丝的执著,一丝丝的感情,没有证悟空性.那就去不了.所以,佛教导我们念佛最容易往生.再回答: 你要认真地看,认真地去想!我第一次的回答已经说过的,我现在给你稍微的展开说.你可以去看看禅宗的一些经典!(1)首先要知道 娑婆:。梵sabā的音译,意为“堪忍”,即须忍受众苦的世界。
那么娑婆世界,根本是众生业力感召的,不是释迦牟尼佛创造的,业力感召的,因为你看娑婆世界根本就没有真正的幸福和快乐,一切的东西都是一个相,很无常,转眼之间就没有了,转眼之间可能一个人就死了,为什么呢?为什么有这么多苦难呢?这就众生的业力,娑婆世界中,任何一个念头都是业,业又有善业恶业无记业,善业感召出来了所谓的幸福,快乐,金钱等等娑婆世界中相对好的善的事情,恶业感召出战争,疾病,天灾等等,哪怕你吃一口饭这都是善业感召,你摔一下这就是恶业感召,那么无记业,就是不善不恶.所以看起来整个娑婆世界都是由业感召的.业的这些种子,结果了就感召出来了,那么这些种子是在第八意识阿赖耶识里,娑婆世界的一切一切都包含在阿赖耶识里面.所以娑婆世界的一切一切都一个相.是业感召出来的,只有佛超出了娑婆世界,安住于不生不灭的涅磐之中,佛说过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2)你要认真看我的回答.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佛住在不生不灭的涅磐之中,一切有如梦幻泡影,当一个证悟空性的成就者来看,一切处无不是净土,一切处无不是美好清静的世界,那么,你看着不清静,是你的心不干净,佛心是清静的,所有一切处就是美好清静的,再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佛怎么创造,何谓创造,弥陀建立的极乐国土也是由弥陀的大悲之心化现的.是由心化现的,所以也不时创造的啊 .当你的心真正的清静的时候,你会发现哦!我就在极乐国土,清静美好的世界啊!
采纳数:26
获赞数:117
擅长:暂未定制
1、娑婆世界无人建立。世间开始转坏时,光音天人福业命尽,忽然化有到我们这个世界,成为劫初之众生,并渐渐迷失光音天时的真心,失去本具的福德、端正的身形和神通力。六界指的是六大。lz大概是想问六道吧?六道包括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间、天上。众生因无明业力在六道内苦苦流转,我们的娑婆世界自然在六道之中。2、圆寂,即涅槃,意为“圆满一切智德,寂灭一切惑业”。如果要解释,这两个字实指的内涵,宏大深远,说之不尽。譬如《大智度论》便从一个角度切入,解释圆寂的另一个翻译“寂灭”之义,云:灭贪嗔痴三毒以及不真实的言论,故名寂灭。(原句:灭三毒及诸戏论故名寂灭。)涅槃之相离一切之相,没有去哪裏之说。佛陀成就三身,包括法身、报身、应身。《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诸佛如来是法界身,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所以在娑婆世界,不仅释迦牟尼佛,诸佛都是无处不在,亦无一个地理位置可言。3、《维摩诘所说经》卷一,佛曾曾问舍利弗尊者:“於意云何?日月岂不净耶?而盲者不见。舍利弗尊者回答:“不也,世尊!是盲者过,非日月咎。”佛继道:“舍利弗,众生罪故,不见如来佛土严净,非如来咎;舍利弗,我此土净,而汝不见。”由此可知,结合因果、业力的道理,娑婆世界之秽,是因为投生此间的我们真心不明、业不清净,不是说佛以佛力代替我们“修改”这个世界,就可以转变娑婆之苦的。佛陀无法代替我们修行啊。又,经云:“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这种种清净“诸乐”,从净土众生以莲华化生,非欲爱所生,既得生来的清净;而且西方极乐世界不像我们世界般污秽、痛苦,因为此净土是以阿弥陀佛的愿力所成就的,并非由我们六道众生业力所现的;在西方净土之中,无处不令人自在,所闻所见,无非是阿弥陀佛的教化。在西方极乐世界修行,比起我们在苦难得令人无法忍受的六道中,更容易成佛。4、 不仅释迦牟尼佛要我们念阿弥陀佛,四方上下恒河沙数无量诸佛亦要我们念阿弥陀佛。这是因为这个法门不论众生善根强弱、智慧愚痴,都能普摄。释迦牟尼佛当然也教我们药师琉璃光如来这个法门,要不是,怎麽会有一部《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不管选择念南无阿弥陀佛的法门,或是修持药师佛的法门,都一定要专心如一,方能有所成就,这是必然的道理,否则人心散乱,怎麽修怎麽漏,到底不能到彼岸的。并不是说,释迦牟尼佛要我们专念阿弥陀佛,不让念其他佛陀的佛号的。
参考资料:
《起世因本经》,《长阿含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维摩诘所说经》,《佛说阿弥陀经》
获赞数:28
擅长:暂未定制
1.娑婆世界是谁建立的?六界是否处在其中? 世界不是谁建立的,是从无始劫以来,众生的业力所现化的,娑婆世界也是业力现化,因为众生污浊,所以也是五浊恶世,这样一个世界是一个小世界,每个小世界都有三界和,六道轮回,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六道:天(神仙),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2.释迦牟尼佛圆寂后去了那里?如果还在娑婆世界里,又是什么位置? 释迦牟尼佛入大般涅盘,也就是佛教最高境界,完全舍弃色身,是绝对真理的永恒境界,无有生灭,无有边际,涅盘的乐是时间一切所不能及,也是所有修佛的人所追求的最后目标.隋代有高僧到灵山念法华经入法华三昧,亲眼见证灵山佛会未散,可见涅盘依旧可以应化众生.3.娑婆世界是“秽土”,不干净的地方,五浊恶世.为什么释迦牟尼佛不想办法净化我们的世界,而是将我们引导至西方极乐世界?或者自己建立一个美好清净的世界?因为末法时代魔强法弱,真正信佛的人少,把娑婆建立为净土当然是目的,可是这里的众生却不能如佛所教.佛法过几千年就要完全灭亡,佛陀知道这个目标现在不可能实现,于是开启了方便法门,弥勒菩萨将来降生成佛后,得度的人又会不计其数. 4.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我们专念阿弥陀佛,而不是其他佛,例如药师佛???念阿弥陀佛可以求生极乐净土,想到极乐世界的就念阿弥陀佛(药师也可以资助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到东方可以专念药师佛,还有其他很多佛国,比如东方妙喜世界等,不是只能念阿弥陀佛的,可以念的相当多,比如&地藏经&里就列举了相当多的殊圣佛号让我们念.众生因缘不同,所以开很多法门,适应不同众生.
采纳数:299
获赞数:4288
性觉妙明,妄为明觉,因明立暗,发于相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
其他5条回答
为你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阿弥陀佛涅槃后将去哪里?
问:未来际观音菩萨接阿弥陀佛的班,阿弥陀佛将去哪里?
大安法师答:观世音菩萨接班,接阿弥陀佛的班,阿弥陀佛在哪里呢?他还在西方极乐世界。要知道西方三圣哪,是一体的。现象上是接班,实质上观世音菩萨继位,为普光功德山王如来,也跟阿弥陀佛住世并无区别。《无量寿经》讲,是很多跟观世音菩萨特别有因缘的众生,他在无量劫又无量劫之后,那这个时间就是动经无量劫了,在阿弥陀佛涅槃,正法住世灭之后,下半夜,观世音菩萨继位了,那么继位……然而跟阿弥陀佛还是有缘分的众生,他还是能见到阿弥陀佛。跟观世音菩萨有缘分的众生,他见证到观世音菩萨继位成佛。我们看到这段经文就知道,阿弥陀佛还在西方净土。
实在来说,佛是没有去来、涅槃、离开、去来之相,实相境界啊,法身遍一切处啊!哪有来和去的差别呢?那么阿弥陀佛就在西方净土,同时也在娑婆世界,阿弥陀佛也在娑婆世界。那么过去佛现在都在哪里呢?都在我们的念头里面,同时也在法身里面。如果他在常寂光土,那是自受用的境界。又能够随应众生的佛事,为菩萨示现报身,为种种凡夫众生示现种种的应化身,百千万亿个化身,然而这个法、报、化三身,也是一体的。在他的化身,当下就是法身、报身;在他的法身就蕴涵着他的报身和化身的功能。这里面都是不可思议的境界,不能用我们凡夫,哎呀,就象这个领导退休了,他到哪里?是安排到政协去呢?还是安排到人大去?是这么一个问题。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佛法解答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享专业文档下载特权
&赠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100W篇文档免费专享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佛法解答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xe64e;加入VIP
还剩37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第一要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蕅益智旭 解
我的图书馆
【第一要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蕅益智旭 解
【净土十要第一】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 译清.西有沙门蕅益智旭& 解&
&&&&&&& 述曰。佛法之妙。莫要于净土。净土之妙。莫要于持名。持名之妙。莫要于小本阿弥陀经。小本之妙。莫要于灵峰要解。傥未读要解。或读未精详。或精详未贯彻。便谓于小本无不知。无不信。无不悟入。可乎。旣于本经有未尽。一行三昧。如何修行。旣未善持名。净土玄关(谓信愿)。如何优入。旣未阶净信净愿。十方三世佛祖大道。如何荷担。然则要解之有关于十方三世佛祖大道也甚矣。今定十要。以要解为上首。厥义有三。一祖佛经。以小本为净土诸经之最要故。二重持名。以末法修行。总以持名为行本故。三立本经之大宗。以今解精彻确正。堪为要中之要故。读十要者。请以要解为主。以余九为伴。能令邪解(正)莫入。能令意见不容(确)。能令心宗圆明(彻)。能令美善双尽(精)。夫然后不愧为真学佛者。夫然后不自误误人(国之宝)。夫然后必生净土(此句方无戏论)。夫然后可学一切佛法。夫然后知十方三世佛祖之大道。举不外乎此矣。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重刻序
&&&&&&& 净土深旨。滥始于观经之观佛。汇泽于小本之持名。二经盖不思议无上心要也。释妙观者。有天台圣祖大宗。称经发明。要矣。释小本者。振古于斯。诸美毕备。以言心要。似有待焉。岁在丁亥。灵峰大师述成要解。如灯照色。而非光华(文字者不能)。以义定名。而非拟议(义学者不能)。不过道屋里事(以从来未道彻故)。而聆者若惊。不外布帛菽粟之谭(存门庭知见者不能)。而未曾有。诸凡横竖四土事理一心。罔弗精义入神。要归允当。使学者了然知生信发愿以起妙行。无缛焉矣尔。小本得是疏。便觉一行三昧。横吞万派而卓立孤标。事出非常而道在伊迩。深固幽远之藏。一旦尽开。吾闻善善之家。机理双契。是故矢必应弦。药必应病。今要解逗末世机。能提深警彻悟之人。俾其法界圆昭。尽杜虚解邪僻之习。又能使中下辈。信而有勇。至于正讹订误。纤巨不遗。浑然德音。方正不割。诚诸祖所密印。诸佛所共加。以为劫外优昙。掌中摩勒。匪阿也。癸巳岁(顺治十年)。大师在歙浦演说。释义分科。间有不同。尤觉闻所未闻。信所未信。华阳学人性旦录出。名歙浦本。今重梓十要。遂以此本授锓。谨序而识之。时戊申端阳后三日也。古歙学人成时和南书。
&&&&&&& 原夫诸佛悯念群迷,随机施化。虽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然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则莫若念佛求生净土。又于一切念佛法门之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则莫若信愿专持名号。是故净土三经并行于世,而古人独以阿弥陀经列为日课。岂非有见于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摄事理以无遗,统宗教而无外,尤为不可思议也哉。古来注疏,代不乏人,世远就湮,所存无几。云栖和尚着为疏钞,广大精微。幽溪师伯述圆中钞,高深洪博。盖如日月中天,有目皆睹。特以文富义繁,边涯莫测。或致初机浅识,信愿难阶。故复弗揣庸愚,再述要解。不敢与二翁竞异,亦不必与二翁强同。譬如侧看成峰,横看成岭。纵皆不尽庐山真境,要不失为各各亲见庐山而已。将释经文,五重玄义。
&&&&&&& 第一释名。此经以能说所说人为名。佛者,此土能说之教主,即释迦牟尼。乘大悲愿力,生五浊恶世。以先觉觉后觉,无法不知,无法不见者也。说者,悦所怀也。佛以度生为怀,众生成佛机熟,为说难信法,令究竟脱,故悦也。阿弥陀,所说彼土之导师。以四十八愿,接信愿念佛众生生极乐世界,永阶不退者也。梵语阿弥陀,此云无量寿,亦云无量光。要之功德智能,神通道力,依正庄严,说法化度,一一无量也。一切金口,通名为经。对上五字,是通别合为题也。教行理三,各论通别。广如台藏所明。
&&&&&&& 第二辨体。大乘经皆以实相为正体。吾人现前一念心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非青黄赤白,长短方圆。非香,非味,非触,非法。觅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言其无。具造百界千如,而不可言其有。离一切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而缘虑分别,语言文字,非离此别有自性。要之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故无相,即故无不相。不得已强名实相。实相之体,非寂非照,而复寂而恒照,照而恒寂。照而寂,强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强名清净法身。又照寂强名法身,寂照强名报身。又性德寂照名法身,修德寂照名报身。又修德照寂名受用身,修德寂照名应化身。寂照不二,身土不二,性修不二,真应不二,无非实相。实相无二,亦无不二。是故举体作依作正,作法作报,作自作他。乃至能说所说,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赞所赞,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
&&&&&&& 第三明宗。宗是修行要径,会体枢机,而万行之纲领也。提纲则众目张,挈领则襟袖至。故体后应须辨宗。此经以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经中先陈依正以生信,次劝发愿以导行,次示持名以径登不退。信则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愿则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行则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信自者,信我现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团,亦非缘影。竖无初后,横绝边涯。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是名信自。信他者,信释迦如来决无诳语,弥陀世尊决无虚愿,六方诸佛广长舌决无二言。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志求生,更无疑惑。是名信他。信因者,深信散乱称名,犹为成佛种子。况一心不乱,安得不生净土。是名信因。信果者,深信净土,诸善聚会,皆从念佛三昧得生。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亦如影必随形,响必应声,决无虚弃。是名信果。信事者,深信只今现前一念不可尽故,依心所现十方世界亦不可尽。实有极乐国在十万亿土外,最极清净庄严,不同庄生寓言。是名信事。信理者,深信十万亿土,实不出我今现前介尔一念心外。以吾现前一念心性实无外故。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现前一念心中所现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众生心性亦遍。譬如一室千灯,光光互遍,重重交摄,不相妨碍。是名信理。如此信已,则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秽,而自心秽,理应厌离。极乐即自心所感之净,而自心净,理应欣求。厌秽须舍至究竟,方无可舍。欣净须取至究竟,方无可取。故妙宗云,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设不从事取舍,但尚不取不舍,即是执理废事。既废于事,理亦不圆。若达全事即理,则取亦即理,舍亦即理。一取一舍,无非法界。故次信而明愿也。言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者,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议,故名号亦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故使散称为佛种,执持登不退也。然诸经示净土行,万别千差。如观像观想礼拜供养五悔六念等,一一行成,皆生净土。唯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故释迦慈尊,无问自说,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谓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故云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也。信愿持名,以为一乘真因。四种净土,以为一乘妙果。举因则果必随之,故以信愿持名为经正宗。其四种净土之相,详在妙宗钞,及梵网玄义,兹不具述。俟后释依正文中,当略示耳。
&&&&&&& 第四明力用。此经以往生不退为力用。往生有四土,各论九品。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随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若持至事一心不乱,见思任运先落,则生方便有余净土。若至理一心不乱,豁破无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则生实报庄严净土,亦分证常寂光土。若无明断尽,则是上上实报,究竟寂光也。不退有四义。一念不退。破无明,显佛性,径生实报,分证寂光。二行不退。见思既落,尘沙亦破,生方便土,进趋极果。三位不退。带业往生,在同居土,莲华托质,永离退缘。四毕竟不退。不论至心散心,有心无心,或解不解。但弥陀名号,或六方佛名,此经名字,一经于耳。假使千万劫后,毕竟因斯度脱。如闻涂毒鼓,远近皆丧。食少金刚,决定不消也。复次只带业生同居净证位不退者,皆与补处俱。亦皆一生必补佛位。夫上善一处,是生同居,即已横生上三土,一生补佛,是位不退,即已圆证三不退。如斯力用,乃千经万论所未曾有。较彼顿悟正因,仅为出尘阶渐。生生不退,始可期于佛阶者,不可同日语矣。宗教之士,如何勿思。
&&&&&&& 第五教相。此大乘菩萨藏摄。又是无问自说,彻底大慈之所加持。能令末法多障有情,依斯径登不退。故当来经法灭尽,特留此经住世百年,广度含识。阿伽陀药,万病总持,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欲广叹述,穷劫莫尽。智者自当知之。
&&&&&&& 入文分三。初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此三名初善中善后善。序如首,五官具存。正宗如身,脏腑无阙。流通如手足,运行不滞。故智者释法华,初一品皆为序,后十一品半皆为流通。又一时迹本二门,各分三段。则法师等五品,皆为迹门流通。盖序必提一经之纲,流通则法施不壅,关系非小。后人不达,见经文稍涉义理,便判入正宗。致序及流通,仅存故套。安所称初语亦善,后语亦善也哉。
&&&&&&& (甲)初序分二。初通序。二别序。(乙)初中二。初标法会时处。二引大众同闻。(丙)今初。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 如是,标信顺。我闻,标师承。一时,标机感。佛,标教主。舍卫等,标说经处也。实相妙理,古今不变名如。依实相理念佛求生净土,决定无非曰是。实相非我非无我,阿难不坏假名,故仍称我。耳根发耳识,亲聆圆音,如空印空名闻。时无实法,以师资道合,说听周足名一时。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人天大师名佛。舍卫,此云闻物,中印度大国之名,波斯匿王所都也。匿王太子名祇陀,此云战胜。匿王大臣名须达多,此云给孤独。给孤长者布金买太子园,供佛及僧。祇陀感叹,施余未布少地。故并名祇树给孤独园也。
&&&&&&& (丙)二引大众同闻三。初声闻众。二菩萨众。三天人众。声闻居首者,出世相故,常随从故,佛法赖僧传故。菩萨居中者,相不定故,不常随故,表中道义故。天人列后者,世间相故,凡圣品杂故,外护职故。(丁)初声闻众又三。初明类标数。二表位叹德。三列上首名。(戊)今初。
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 大比丘,受具足戒出家人也。比丘梵语,含三义。一乞士。一钵资身,无所蓄藏,专求出要。二破恶。正慧观察,破烦恼恶,不堕爱见。三怖魔。发心受戒,羯磨成就,魔即怖也。僧者,具云僧伽,此翻和合众。同证无为解脱,名理和。身同住,口无诤,意同悦,见同解,戒同修,利同均,名事和也。千二百五十人者,三迦叶师资共千人,身子目连师资二百人,耶舍子等五十人。皆佛成道,先得度脱。感佛深恩,常随从也。
&&&&&&& (戊)二表位叹德
皆是大阿罗汉(之位,其德为)众所知识。
&&&&&&& 阿罗汉亦含三义。一应供,即乞士果。二杀贼,即破恶果。三无生,即怖魔果。复有慧解脱,俱解脱,无疑解脱,三种不同。今是无疑解脱,故名大。又本是法身大士,示作声闻,证此净土不思议法,故名大也。从佛转轮,广利人天,故为众所知识。
&&&&&&& (戊)三列上首名
长老舍利弗。(此云身子)摩诃目犍连。(大采菽氏)摩诃迦叶。(大饮光)摩诃迦旃延。(大文饰)摩诃俱絺罗。(大膝)离婆多。(星宿)周利盘陀伽。(继道)难陀。(喜)阿难陀。(庆喜)罗睺罗。(覆障)憍梵波提。(牛[口+司])宾头卢颇罗堕。(不动利根)迦留陀夷。(黑光)摩诃劫宾那。(房宿)薄拘罗。(善容)阿[少/兔]楼驮。(无贫)如是等诸大弟子。
&&&&&&& 德腊俱尊,故名长老。身子尊者声闻众中,智慧第一。目连尊者神通第一。饮光尊者身有金光,传佛心印为初祖,头陀行第一。文饰尊者婆罗门种,论议第一。大膝尊者答问第一。星宿尊者无倒乱第一。继道尊者因根钝仅持一偈,辩才无尽,义持第一。喜尊者佛之亲弟,仪容第一。庆喜尊者佛之堂弟,复为侍者,多闻第一。覆障尊者佛之太子,密行第一。牛[口+司]尊者宿世恶口,感此余报,受天供养第一。不动尊者久住世间,应末世供,福田第一。黑光尊者为佛使者,教化第一。房宿尊者知星宿第一。善容尊者寿命第一。无贫尊者亦佛堂弟,天眼第一。此等常随众,本法身大士。示作声闻,为影响众。今闻净土摄受功德,得第一义悉檀之益,增道损生,自净佛土,复名当机众矣。
&&&&&&& (丁)二菩萨众
并诸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此云妙德)法王子。阿逸多(此云无能胜,弥勒菩萨之名。)菩萨。干陀诃提(此云不休息)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
&&&&&&& 菩萨摩诃萨,此云大道心成就有情。乃悲智双运,自他兼利之称。佛为法王,文殊绍佛家业,名法王子。菩萨众中,智慧第一。非勇猛实智,不能证解净土法门,故居初。弥勒当来成佛,现居等觉。以究竟严净佛国为要务,故次列。不休息者,旷劫修行不暂停故。常精进者,自利利他无疲倦故。此等深位菩萨,必皆求生净土。以不离见佛,不离闻法,不离亲近。供养众僧,乃能速疾圆满菩提故。
&&&&&&& (丁)三天人众
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 释提桓因,此云能为主,即忉利天王。等者,下等四王,上等夜摩,兜率,化乐,他化,色,无色,无量诸天也。大众俱,谓十方天人八部修罗人非人等无不与会,无非净土法门所摄之机也。通序竟。
&&&&&&& (乙)二别序。发起序也。净土妙门,不可思议。无人能问,佛自唱依正名字为发起。
&&&&&&& 又佛智鉴机无谬,见此大众应闻净土妙门而获四益。故不俟问,便自发起。如梵网下卷自唱位号云,我今卢舍那等,智者判作发起序。例可知也。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娑婆世界)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 净土法门,三根普摄。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圆收圆超一切法门,甚深难信。故特告大智慧者。非第一智慧,不能直下无疑也。西方者,横亘直西,标示现处也。十万亿者,千万曰亿,今积亿至十万也。佛土者,三千大千世界,通为一佛所化。且以此土言之。一须弥山,东西南北各一洲。同一日月所照,一铁围山所绕,名一四天下。千四天下名小千世界。千小千名中千世界。千中千名大千世界。过如此佛土十万亿之西,是极乐世界也。问,何故极乐在西方。答,此非善问。假使极乐在东,汝又问何故在东。岂非戏论。况自十一万亿佛土视之,又在东矣。何足致疑。有世界名曰极乐,序依报国土之名也。竖约三际以辨时劫,横约十方以定疆隅,故称世界。极乐者,梵语须摩提。亦云赡养,安乐,清泰等。乃永离众苦第一安隐之谓,如下广释。然佛土有四,各分净秽。凡圣同居土,五浊重者秽,五浊轻者净。方便有余土,析空拙度证入者秽,体空巧度证入者净。实报无障碍土,次第三观证入者秽,一心三观证入者净。常寂光土,分证者秽,究竟满证者净。今云极乐世界,正指同居净土,亦即横具上三净土也。(此论修德,不论性德。性德则一切微尘,法尔具足四种净秽佛土。今约信愿行三,弥陀名号不可思议故。能令凡夫所感同居极乐,最极清净也。此则十方佛土所无,极乐同居独擅,方是极乐净土宗旨。下明义处皆然。)有佛号阿弥陀,序正报教主之名也。翻译如下广释。佛有三身,各论单复。法身单,指所证理性。报身单,指能证功德智慧。化身单,指所现相好色像。法身复者,自性清净法身,离垢妙极法身。报身复者,自受用报身,他受用报身。化身复者,示生化身,应现化身。又佛界化身,随类化身。虽辨单复三身,实非一非三,而三而一。不纵横,不并别。离过绝非,不可思议。今云阿弥陀佛,正指同居土中示生化身,仍复即报即法也。复次世界及佛皆言有者,具四义。的标实境,令欣求故。诚语指示,令专一故。简非干城阳焰,非权现曲示,非缘影虚妄,非保真偏但,破魔邪权小故。(非权,破华严合论之讹。非邪,破末世积迷之习。此二料简,尤大有关系。)圆彰性具,令深证故。今现在说法者。简上依正二有,非过去已灭,未来未成。正应发愿往生,亲觐听法,速成正觉也。复次二有现在,劝信序也。世界名极乐,劝愿序也。佛号阿弥陀,劝持名妙行序也。复次阿弥序佛。说法序法。现在海会序僧。佛法僧同一实相,序体。从此起信愿行,序宗。信愿行成,必得往生见佛闻法,序用。唯一佛界为所缘境,不杂余事,序教相也。言略意周矣。初序分竟。
&&&&&&& (甲)二正宗分三。初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二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三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信愿持名,一经要旨。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故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如目足并运也。(乙)初文为二。初依报妙。二正报妙。(丙)初又二。初征释。二广释。(丁)初又二。初征。二释。(戊)今初。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
&&&&&&& (戊)二释又二。初约能受用释。二约所受用释。(己)今初。
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 众生是能受用人,等觉以还皆可名。今且约人民言,以下下例上上也。娑婆苦乐杂。其实苦是苦苦,逼身心故。乐是坏苦,不久住故。非苦非乐是行苦,性迁流故。彼土永离三苦,不同此土对苦之乐,乃名极乐。一往分别。同居五浊轻,无分段八苦,但受不病不老,自在游行,天食天衣,诸善聚会等乐。方便体观巧,无沉空滞寂之苦,但受游戏神通等乐。实报心观圆,无隔别不融之苦,但受无碍不思议乐。寂光究竟等,无法身渗漏,真常流注之苦,但受称性圆满究竟乐。然同居众生,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圆净四土,圆受诸乐也。复次极乐最胜,不在上三土,而在同居。良以上之,则十方同居,逊其殊特。下又可与此土较量。所以凡夫优入而从容,横超而度越。佛说苦乐,意在于此。
&&&&&&& (己)二约所受用释(此亦转释上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之故。下广释一科亦然。)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以严际畔。)七重罗网(以严空界。)七重行树(以严露地。)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 七重,表七科道品。四宝,表常乐我净四德。周匝围绕者,佛菩萨等无量住处也。皆四宝则自功德深。周匝绕则他贤圣遍。此极乐真因缘也。此等庄严,同居净土是增上善业所感,亦圆五品观所感。以缘生胜妙五尘为体。方便净土是即空观智所感,亦相似三观所感。以妙真谛无漏五尘为体。实报净土是妙假观智所感,亦分证三观所感。以妙俗谛无尽五尘为体。常寂光土是即中观智所感,亦究竟三观所感。以妙中谛称性五尘为体。欲令易解,作此分别。实四土庄严,无非因缘所生法。无不即空假中。所以极乐同居净境,真俗圆融,不可限量。下皆仿此。问,寂光惟理性,何得有此庄严。答,一一庄严全体理性,一一理性具足庄严,方是诸佛究竟依果。若寂光不具胜妙五尘,何异偏真法性。
&&&&&&& (丁)二广释二。初别释所受。二合释能受所受。(戊)初又二。初释生处。二结示佛力。(己)今初。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池中莲华。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
&&&&&&& 上明住处,今明生处。宝池金银等所成,不同此方土石也。八功德者。一澄清,异此方浑浊。二清冷,异寒热。三甘美,异咸淡劣味。四轻软,异沉重。五润泽,异[水+宿]腐褪色。六安和,异急暴。七除饥渴,异生冷。八长养诸根,异损坏诸根,及沴戾增病没溺等也。充满其中,异枯竭泛滥。底纯金沙,异污泥。阶道四宝,异砖石。陛级名阶,坦途名道,重屋名楼,岑楼名阁。七宝楼阁,异此方土木丹青也。楼阁是住处,及法会处。但得宝池莲胞开敷,便可登四岸,入法会,见佛闻法也。华轮者,轮王金轮大四十里,且举最小者言。若据观经及无量寿会,大小实不可量。由同居净土身相不等故也。青色名优钵罗。黄色名拘勿头。赤色名钵头摩。白色名芬陀利。由生身有光,故莲胞亦有光。然极乐莲华,光色无量,此亦略言耳。微妙香洁,略叹莲华四德。质而非形曰微。无碍曰妙。非形则非尘,故洁也。莲胞如此,生身可知。
&&&&&&& (己)二结示佛力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 明上住处生处种种庄严,皆是阿弥陀佛大愿大行称性功德之所成就。故能遍严四种净土,普摄十方三世一切凡圣令往生也。复次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而皆是已成,非今非当。此则以阿弥种种庄严作增上本质,带起众生自心种种庄严。全佛即生,全他即自。故曰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 (戊)二合释能受所受又二。初约五根五尘明受用。次约耳根声尘明受用。(己)初又二。初正明。二结示。(庚)今初。
又舍利弗。彼佛国土。(空中)常作天乐。(下是)黄金为地。(中间)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上严空界,下严金地)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
&&&&&&& 乐是声尘。地是色尘。华是色香二尘。食是味尘。盛华散华经行是触尘。众生五根对五尘可知。常作者,即六时也。黄金为地者,七宝所严地界,体是黄金也。日分初中后,名昼三时。夜分初中后,名夜三时。故云昼夜六时。然彼土依正各有光明,不假日月,安分昼夜。且顺此方假说分际耳。曼陀罗,此云适意,又云白华。衣裓,是盛华器。众妙华,明非曼陀罗一种,应如妙经四华,表四因位。供养他方佛,表真因会趋极果,果德无不遍也。且据娑婆言十万亿佛,意显生极乐已,还供释迦弥勒,皆不难耳。若阿弥神力所加,何远不到哉。食时,即清旦,故云即以。明其神足不可思议,不离彼土,常遍十方,不假逾时回还也。此文显极乐一声,一尘,一剎那,乃至跨步弹指,悉与十方三宝贯彻无碍。又显在娑婆则浊重恶障,与极乐不隔而隔。生极乐则功德甚深,与娑婆隔而不隔也。饭食经行者,念食食至,不假安排。食毕钵去,不劳举拭。但经行金地,华乐娱乐,任运进修而已。
&&&&&&& (庚)二结示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 (己)二约耳根声尘明受用。以此方耳根最利,故别就法音广明。其实极乐摄法界机,五尘一一圆妙,出生一切法门也。又二。初别明。二总结。(庚)初中二。初化有情声。二化无情声。(辛)初又二。初鸟音法利。二征释略显。(壬)今初。
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 种种奇妙杂色,言多且美也。下略出六种。舍利,旧云鹙鹭,琦禅师云是春莺,或然。迦陵频伽,此云妙音。未出壳时,音超众鸟。共命,一身两头,识别报同。此二种西域雪山等处有之。皆寄此间爱赏者言其似而已。六时出音,则知净土不以鸟栖为夜。良以莲华托生之身,本无昏睡,不假夜卧也。五根等者,三十七道品也。所谓四念处。一身念处,二受念处,三心念处,四法念处。四正勤。一已生恶法令断,二未生恶法不令生,三未生善法令生,四已生善法令增长。四如意足。一欲如意足,二精进如意足,三心如意足,四思惟如意足。五根者。信正道及助道法名信根。行正道及诸助道善法,勤求不息,名精进根。念正道及诸助道善法,更无他念,名念根。摄心在正道及诸助道善法中,相应不散,名定根。为正道及诸助道善法,观于苦等四谛,名慧根。五力者。信根增长,能破疑惑,破诸邪信,及破烦恼,名信力。精进根增长,破种种身心懈怠,成办出世大事,名精进力。念根增长,破诸邪念,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名念力。定根增长,能破乱想,发诸事理禅定,名定力。慧根增长,能遮通别诸惑,发真无漏,名慧力。七菩提分,亦名七觉分。智慧观诸法时,善能简别真伪,不谬取诸虚伪法,名择法觉分。精进修诸道法时,善能觉了,不谬行于无益苦行,常勤心在真法中行,名精进觉分。若心得法喜,善能觉了此喜,不依颠倒之法而喜,住真法喜,名喜觉分。若断除诸见烦恼之时,善能觉了,除诸虚伪,不损真正善根,名除觉分。若舍所见念着境时,善能觉了所舍之境虚伪不实,永不追忆,名舍觉分。若发诸禅定之时,善能觉了诸禅虚假,不生爱见妄想,名定觉分。若修出世道时,善能觉了,常使定慧均平。或心沉没,当念用择法精进喜三觉分以察起之。或心浮动,当念用除舍定三觉分以摄持之。调和适中,名念觉分。八圣道分,亦名八正道分。修无漏行观,见四谛分明,名正见。以无漏心相应思惟动发觉知筹量,为令增长入大涅槃,名正思惟。以无漏慧除四邪命,摄诸口业,住一切正语中,名正语。以无漏慧除身一切邪业,住清净正身业中,名正业。以无漏慧通除三业中五种邪命,住清净正命中,名正命。(五邪命皆为利养。一诈现异相奇特,二自说功德,三占相吉凶为人说法,四高声现威令人敬畏,五说所得供养以动人心。)以无漏慧相应勤精进修涅槃道,名正精进。以无漏慧相应念正道及助道法,名正念。以无漏慧相应入定,名正定。此等道品,依生灭四谛而修,即藏教道品。依无生四谛而修,即通教道品。依无量四谛而修,即别教道品。依无作四谛而修,即圆教道品。藏道品名半字法门,净土浊轻,似不必用,为小种先熟者或暂用之。通道品名大乘初门,三乘共禀,同居净土多说之。别道品名独菩萨法,同居方便净土多说之。圆道品名无上佛法,有利根者,于四净土皆得闻也。如是等法者,等前念处正勤如意足,等余四摄六度十力无畏无量法门也。三十七品,收法虽尽。而机缘不等,作种种开合名义不同。随所欲闻,无不演畅。故令闻者念三宝,发菩提心,伏灭烦恼也。灼见慈威不可思议,故念佛。法喜入心,法味充足,故念法。同闻共禀,一心修证,故念僧。能念即三观。所念三宝,有别相,一体,及四教意义,三谛权实之不同。如上料简道品,应知。
&&&&&&& (壬)二征释略显
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道。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 征释可知。问,白鹤等非恶道名耶。答,既非罪报,则一一名字,皆诠如来究竟功德。所谓究竟白鹤等,无非性德美称,岂恶名哉。问,化作众鸟何义。答,有四悉檀因缘。凡情喜此诸鸟,顺情而化,令欢喜故。鸟尚说法,令闻生善故。不于鸟起下劣想,对治分别心故。鸟即弥陀,令悟法身平等,无不具无不造故。此中显微风树网等音,及一切依正假实,当体即是阿弥陀佛三身四德,毫无差别也。
&&&&&&& (辛)二化无情声
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 情与无情,同宣妙法。四教道品,无量法门。同时演说,随类各解。能令闻者念三宝也。念三宝是从悉檀获益。凡夫创闻,大踊遍身,是欢喜益。与三宝气分交接,必能发菩提心,是生善益。由此伏灭烦恼,是破恶益。证悟一体三宝,是入理益也。初别明竟。
&&&&&&& (庚)二总结
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 重重结示,令深信一切庄严,皆导师愿行所成,种智所现。皆吾人净业所感,唯识所变。佛心生心,互为影质,如众灯明,各遍似一。全理成事,全事即理,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亦可深长思矣。奈何离此净土,别谈唯心净土,甘堕鼠即鸟空之诮也哉。初依报妙竟。
&&&&&&& (丙)二正报妙二。初征释名号。二别释主伴。(丁)初中二。初征。二释。(戊)今初。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
&&&&&&& 此经的示持名妙行,故特征释名号,欲人深信万德洪名不可思议,一心执持,无复疑贰也。
&&&&&&& (戊)二释二。初约光明释。二约寿命释。阿弥陀,正翻无量,本不可说。本师以光寿二义,收尽一切无量。光则横遍十方,寿则竖穷三际。横竖交彻,即法界体。举此体作弥陀身土,亦即举此体作弥陀名号。是故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持名,即始觉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也。(己)今初。
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
&&&&&&& 心性寂而常照,故为光明。今彻证心性无量之体,故光明无量也。诸佛皆彻性体,皆照十方,皆可名无量光。而因中愿力不同,随因缘立别名。弥陀为法藏比丘,发四十八愿,有光明恒照十方之愿,今果成如愿也。法身光明无分际,报身光明称真性,此则佛佛道同。应身光明有照一由旬者,十百千由旬者,一世界十百千世界者。唯阿弥普照,故别名无量光。然三身不一不异,为令众生得四益故,作此分别耳。当知无障碍,约人民言。由众生与佛缘深,故佛光到处,一切世间无不圆见也。
&&&&&&& (己)二约寿命释
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寿命皆)。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
&&&&&&& 心性照而常寂,故为寿命。今彻证心性无量之体,故寿命无量也。法身寿命无始无终,报身寿命有始无终。此亦佛佛道同,皆可名无量寿。应身随愿随机,延促不等。法藏愿王,有佛及人寿命皆无量之愿。今果成如愿,别名无量寿也。阿僧祇,无边,无量,皆算数名,实有量之无量。然三身不一不异,应身亦可即是无量之无量矣。及者,并也。人民,指等觉以还。谓佛寿命并其人民寿命,皆无量等也。当知光寿名号,皆本众生建立。以生佛平等,能令持名者,光明寿命同佛无异也。复次由无量光义,故众生生极乐即生十方,见阿弥陀佛即见十方诸佛,能自度即普利一切。由无量寿义,故极乐人民,即是一生补处,皆定此生成佛,不至异生。当知离却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何处有阿弥陀佛名号。而离却阿弥陀佛名号,何由彻证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愿深思之。愿深思之。
&&&&&&& (丁)二别释主伴二。初别释。二结示。(戊)初又二。初主。二伴。(己)今初。此亦释别序中今现在说法句。
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
&&&&&&& 此明极乐世界教主成就也。然法身无成无不成,不应论劫。报身因圆果满名成,应身为物示生名成,皆可论劫。又法身因修德显,亦可论成论劫。报身别无新得,应身如月印川,亦无成不成,不应论劫。但诸佛成道,各有本迹,本地并不可测。且约极乐示成之迹而言,即是三身一成一切成。亦是非成非不成而论成也。又佛寿无量,今仅十劫。则现在说法,时正未央。普劝三世众生速求往生,同佛寿命,一生成办也。又下文无数声闻菩萨及与补处,皆十劫所成就。正显十方三世往生不退者,多且易也。
&&&&&&& (己)二伴
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
&&&&&&& 他方定性二乘,不得生彼。若先习小行,临终回向菩提,发大誓愿者。生彼国已,佛顺机说法,令断见思,故名罗汉。如别教七住断见思之类,非实声闻也。盖藏通二教,不闻他方佛名。今闻弥陀名号,信愿往生,总属别圆二教所摄机矣。
&&&&&&& (戊)二结示
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 佛及声闻菩萨,并是弥陀因中愿行所成。亦是果上一成一切成。是则佛菩萨声闻,各各非自非他,自他不二,故云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能令信愿持名者,念念亦如是成就也。初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竟。
&&&&&&& (乙)二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二。初揭示无上因缘。二特劝净土殊胜,谓带业往生,横出三界。同居横具四土,开显四教法轮。众生圆净四土,圆见三身,圆证三不退。人民皆一生成佛。如是等胜异超绝,全在此二科点示。须谛研之。(丙)今初。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才)生(彼土)者。皆是(三种)阿鞞跋致。其(三不退)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
&&&&&&& 阿鞞跋致,此云不退。一位不退,入圣流,不堕凡地。二行不退,恒度生,不堕二乘地。三念不退,心心流入萨婆若海。若约此土藏初果,通见地,别初住,圆初信,名位不退。通菩萨,别十行,圆十信,名行不退。别初地,圆初住,名念不退。今净土五逆十恶十念成就带业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然据教道,若是凡夫,则非初果等。若是二乘,则非菩萨等。若是异生,则非同生性等。又念不退,非复异生。行不退,非仅见道。位不退,非是人民。躐等则成大妄。进步则舍故称。唯极乐同居,一切俱非,一切俱是。十方佛土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此法门。非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何以有此。一生补处者,只一生补佛位,如弥勒观音等。极乐人民普皆一生成佛,人人必实证补处。故其中多有此等上善,不可数知也。复次释迦一代时教,惟华严明一生圆满。而一生圆满之因,则末后普贤行愿品中,十大愿王导归赡养,且以此劝进华藏海众。嗟乎。凡夫例登补处,奇倡极谈,不可测度。华严所禀,却在此经。而天下古今,信鲜疑多,辞繁义蚀,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
&&&&&&& (丙)二特劝
舍利弗。(如上无上大事因缘)众生(幸得)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不可算数一生补处)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 前罗汉菩萨,但可云善人。唯补处居因位之极,故云上。其数甚多,故云诸。俱会一处,犹言凡圣同居。寻常由实圣过去有漏业,权圣大慈悲愿,故凡夫得与圣人同居。至实圣灰身,权圣机尽。便升沉硕异,苦乐悬殊。乃暂同,非究竟同也。又天壤之间,见闻者少。幸获见闻,亲近步趋者少。又佛世圣人纵多,如珍如瑞。不能遍满国土,如众星微尘。又居虽同,而所作所办,则迥不同。今同以无漏不思议业,感生俱会一处为师友,如埙如篪。同尽无明,同登妙觉。是则下凡众生于念不退中,超尽四十一因位。若谓是凡夫,却不历异生,必补佛职,与观音势至无别。若谓是一生补处,却可名凡夫,不可名等觉菩萨。此皆教网所不能收,剎网所不能例。当知吾人大事因缘,同居一关,最难透脱。唯极乐同居,超出十方同居之外。了此,方能深信弥陀愿力。信佛力,方能深信名号功德。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议也。具此深信,方能发于大愿。文中应当二字,即指深信。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由此而执持名号,乃为正行。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大本阿弥陀经,亦以发菩提愿为要,正与此同。
&&&&&&& (乙)三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二。初正示无上因果。二重劝。(丙)今初。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 菩提正道名善根,即亲因。种种助道施戒禅等名福德,即助缘。声闻缘觉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业福德少,皆不可生净土。唯以信愿执持名号,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散心称名,福善亦不可量。况一心不乱哉。故使感应道交,文成印坏。弥陀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行人心识,不往而往,托质宝莲也。善男女者,不论出家在家,贵贱老少,六趣四生。但闻佛名,即多劫善根成熟,五逆十恶皆名善也。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以名召德,罄无不尽。故即以执持名号为正行,不必更涉观想参究等行。至简易,至直捷也。闻而信,信而愿,乃肯执持。不信不愿,与不闻等,虽为远因,不名闻慧。执持则念念忆佛名号,故是思慧。然有事持理持。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而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决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理持者,信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也。一日至七日者,克期办事也。利根一日即不乱,钝根七日方不乱,中根二三四五六日不定。又利根能七日不乱,钝根仅一日不乱,中根六五四三二日不定。一心亦二种。不论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烦恼,乃至见思先尽,皆事一心。不论事持理持,持至心开见本性佛,皆理一心。事一心不为见思所乱。理一心不为二边所乱。即修慧也。不为见思乱,故感变化身佛及诸圣众现前。心不复起娑婆界中三有颠倒,往生同居方便二种极乐世界。不为二边乱,故感受用身佛及诸圣众现前,心不复起生死涅槃二见颠倒,往生实报寂光二种极乐世界。当知执持名号,既简易直捷,仍至顿至圆。以念念即佛故,不劳观想,不必参究,当下圆明,无余无欠。上上根不能逾其阃,下下根亦能臻其域。其所感佛,所生土,往往胜进,亦不一概。可谓横该八教,竖彻五时。所以彻底悲心,无问自说。且深叹其难信也。问,观经专明作观,何谓不劳观想。答,此义即出观经。彼经因胜观非凡夫心力所及,故于第十三别开劣像之观。而障重者犹不能念彼佛,故于第十六大开称名之门。今经因末世障重者多,故专主第十六观。当知人根虽钝,而丈六八尺之像身,无量寿佛之名字,未尝不心作心是。故观劣者不劳胜观,而称名者并不劳观想也。问,天奇毒峰诸祖,皆主参念佛者是谁,何谓不必参究。答,此义即出天奇诸祖。前祖因念佛人不契释迦彻底悲心,故傍不甘,直下诘问。一猛提醒,何止长夜复旦。我辈至今日,犹不肯死心念佛。苦欲执敲门瓦子,向屋里打亲生爷娘,则于诸祖成恶逆,非善顺也。进问,此在肯心者则可,未肯者何得相应。曰。噫。正唯未肯,所以要你肯心相应。汝等正信未开,如生牛皮,不可屈折。当知有目者,固无日下燃灯之理。而无目者,亦何必于日中苦觅灯炬。大势至法王子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此一行三昧中大火聚语也。敢有触者,宁不被烧。问,临终佛现,宁保非魔。答,修心人不作佛观而佛忽现,非本所期,故名魔事。念佛见佛,已是相应。况临终非致魔时,何须疑虑。问,七日不乱,平时耶,临终耶。答,平时也。问,七日不乱之后,复起惑造业,亦得生耶。答,果得一心不乱之人,无更起惑造业之事。问,大本十念,宝王一念,平时耶,临终耶。答,十念通二时。晨朝十念属平时。十念得生,与观经十念称名同,属临终时。一念则但约临终时。问,十念一念并得生,何须七日。答,若无平时七日功夫,安有临终十念一念。纵下下品逆恶之人,并是夙因成熟,故感临终遇善友,闻便信愿。此事万中无一,岂可侥幸。净土或问斥此最详,今人不可不读。问,西方去此十万亿土,何得即生。答,十万亿土,不出我现前一念心性之外,以心性本无外故。又仗自心之佛力接引,何难即生。如镜中照数十层山水楼阁,层数宛然,实无远近,一照俱了,见无先后。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亦如是。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亦如是。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亦如是。当知字字皆海印三昧,大圆镜智之灵文也。问,持名判行行,则是助行,何名正行。答,依一心说信愿行,非先后,非定三。盖无愿行不名真信,无行信不名真愿,无信愿不名真行。今全由信愿持名,故信愿行三,声声圆具,所以名多善根福德因缘。观经称佛名故,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此之谓也。若福善不多,安能除罪如此之大。问,临终猛切,能除多罪。平日至心称名,亦除罪否。答,如日出,群暗消。称洪名,万罪灭。问,散心称名,亦除罪否。答,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宁不除罪。但不定往生。以悠悠散善,难敌无始积罪故。当知积罪假使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虽百年昼夜弥陀十万,一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然所灭罪如爪上土,未灭罪如大地土。唯念至一心不乱,则如健人突围而出,非复三军能制耳。然称名便为成佛种子,如金刚终不可坏。佛世一老人求出家,五百圣众皆谓无善根。佛言,此人无量劫前为虎逼,失声称南无佛。今此善根成熟,值我得道,非二乘道眼所知也。由此观之,法华明过去佛所,散乱称名,皆已成佛,岂不信哉。伏愿缁素智愚,于此简易直捷无上圆顿法门,勿视为难而辄生退诿,勿视为易而漫不策勤。勿视为浅而妄致藐轻,勿视为深而弗敢承任。盖所持之名号,真实不可思议。能持之心性,亦真实不可思议。持一声,则一声不可思议。持十百千万无量无数声,声声皆不可思议也。
&&&&&&& (丙)二重劝
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 我见者,佛眼所见,究尽明了也。是利者,横出五浊,圆净四土,直至不退位尽,是为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也。复次是利,约命终时心不颠倒而言。盖秽土自力修行,生死关头,最难得力。无论顽修狂慧,懡〔忄+罗〕无功。即悟门深远,操履潜确之人,倘分毫习气未除,未免随强偏坠。永明祖师所谓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诚可寒心者也。初果昧于出胎,菩萨昏于隔阴。者里岂容强作主宰,侥幸颟顸。唯有信愿持名,仗他力故。佛慈悲愿,定不唐捐。弥陀圣众,现前慰导。故得无倒,自在往生。佛见众生临终倒乱之苦,特为保任此事。所以殷勤再劝发愿,以愿能导行故也。问,佛既心作心是,何不竟言自佛,而必以他佛为胜,何也。答,此之法门,全在了他即自。若讳言他佛,则是他见未忘。若偏重自佛,却成我见颠倒。又悉檀四益,后三益事不孤起。倘不从世界深发庆信,则欣厌二益尚不能生,何况悟入理佛。唯即事持达理持。所以弥陀圣众现前,即是本性明显。往生彼土,见佛闻法,即是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法门深妙,破尽一切戏论,斩尽一切意见。唯马鸣龙树智者永明之流,彻底担荷得去。其余世智辩聪,通儒禅客,尽思度量,愈推愈远。又不若愚夫妇老实念佛者,为能潜通佛智,暗合道妙也。我见是利,故说此言。分明以佛眼佛音,印定此事。岂敢违抗,不善顺入也哉。二正宗分竟。
&&&&&&& (甲)三流通分。信愿持名一法,圆收圆超一切法门。竖与一切法门浑同,横与一切法门迥异。(诸经论中,亦有横义。乃随断惑浅深,即于同居见上三土。是则约证名横,约断仍竖也。)既无问自说,谁堪倡募流通。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此经唯佛境界,唯佛佛可与流通耳。文为二。初普劝。二结劝。(乙)初中三。初劝信流通。二劝愿流通。三劝行流通。(丙)初中二。初略引标题。二征释经题。(丁)初中六。初东方。(至)六上方。唐译十方。今略摄故。(戊)今初。
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东方亦有阿閦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 不可思议,略有五意。一,横超三界,不俟断惑。二,即西方横具四土,非由渐证。三,但持名号,不假禅观诸方便。四,一七为期,不藉多劫多生多年月。五,持一佛名,即为诸佛护念,不异持一切佛名。此皆导师大愿行之所成就,故曰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又行人信愿持名,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故亦曰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下又曰诸佛不可思议功德,我不可思议功德,是诸佛释迦,皆以阿弥为自也。阿閦鞞,此云无动。佛有无量德,应有无量名。随机而立,或取因,或取果,或性,或相,或行愿等。虽举一隅,仍具四悉。随一一名,显所诠德。劫寿说之,不能悉也。东方虚空不可尽,世界亦不可尽。世界不可尽,住世诸佛亦不可尽。略举恒河沙耳。此等诸佛,各出广长舌劝信此经。而众生犹不生信,顽冥极矣。常人三世不妄语,舌能至鼻。藏果头佛,三大僧祇劫不妄语,舌薄广长可覆面。今证大乘净土妙门,所以遍覆三千。表理诚称真,事实非谬也。标出经题,流通之本。什师顺此方好,略译今题,巧合持名妙行。奘师译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文有详略,义无增减。
&&&&&&& (戊)二南方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灯佛。名闻光佛。大焰肩佛。须弥灯佛。无量精进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 (戊)三西方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无量相佛。无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宝相佛。净光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 无量寿佛,与弥陀同名。十方各方面同名诸佛无量也。然即是导师亦可。为度众生,不妨转赞释迦如来所说。
&&&&&&& (戊)四北方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胜音佛。难沮佛。日生佛。网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 (戊)五下方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师子佛。名闻佛。名光佛。达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 此界水轮金轮风轮之下,复有下界非非想天等,乃至重重无尽也。达摩,此云法。
&&&&&&& (戊)六上方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王佛。宝华德佛。见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 此界非非想天之上,复有上界风轮金轮及三界等,重重无尽也。问,诸方必有净土,何偏赞西方。答,此亦非善问。假使赞阿閦佛国,汝又疑偏东方,辗转戏论。问,何不遍缘法界。答,有三义。令初机易标心故。阿弥本愿胜故。佛与此土众生偏有缘故。盖佛度生,生受化。其间难易浅深,总在于缘。缘之所在,恩德弘深,种种教启,能令欢喜信入,能令触动宿种,能令魔障难遮,能令体性开发。诸佛本从法身垂迹,固结缘种。若世出世,悉不可思议。尊隆于教乘,举扬于海会,沁入于苦海,慈契于寂光。所以万德钦承,群灵拱极。当知佛种从缘起,缘即法界。一念一切念,一生一切生。一香一华,一声一色,乃至受忏授记,摩顶垂手。十方三世,莫不遍融。故此增上缘因,名法界缘起。此正所谓遍缘法界者也。浅位人便可决志专求,深位人亦不必舍西方而别求华藏。若谓西方是权,华藏是实,西方小,华藏大者。全堕众生遍计执情。以不达权实一体,大小无性故也。
&&&&&&& (丁)二征释经题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称赞功德之名,上来已详言矣。)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耶)。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 此经独诠无上心要。诸佛名字,并诠无上圆满究竟万德。故闻者皆为诸佛护念。又闻经受持,即执持名号。阿弥名号,诸佛所护念故。问,但闻诸佛名,而未持经,亦得护念不退耶。答,此义有局有通。占察谓杂乱垢心,虽诵我名而不为闻。以不能生决定信解,但获世间善报,不得广大深妙利益。若到一行三昧,则成广大微妙行心,名得相似无生法忍,乃为得闻十方佛名。此亦应尔。故须闻已执持至一心不乱,方为闻诸佛名,蒙诸佛护念。此局义也。通义者,诸佛慈悲,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亦不可思议。故一闻佛名,不论有心无心,若信若否,皆成缘种。况佛度众生,不简怨亲,恒无疲倦。苟闻佛名,佛必护念,又何疑焉。然据金刚三论,根熟菩萨为佛护念,位在别地圆住。盖约自力,必入同生性乃可护念。今仗他力,故相似位即蒙护念。乃至相似位以还,亦皆有通护念之义。下至一闻佛名,于同体法性有资发力,亦得远因终不退也。阿耨多罗,此云无上。三藐三菩提,此云正等正觉。即大乘果觉也。圆三不退,乃一生成佛异名。故劝身子等皆当信受。闻名功德如此。释迦及十方诸佛同所宣说,可不信乎。初劝信流通竟。
&&&&&&& (丙)二劝愿流通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 已愿已生,今愿今生,当愿当生。正显依信所发之愿无虚也。非信不能发愿,非愿信亦不生。故云若有信者,应当发愿。又愿者,信之券,行之枢,尤为要务。举愿则信行在其中,所以殷勤三劝也。复次愿生彼国,即欣厌二门。厌离娑婆,与依苦集二谛所发二种弘誓相应。欣求极乐,与依道灭二谛所发二种弘誓相应。故得不退转于大菩提道。问,今发愿但可云当生,何名今生。答,此亦二义。一约一期名今,现生发愿持名,临终定生净土。二约剎那名今,一念相应一念生,念念相应念念生。妙因妙果,不离一心。如称两头,低昂时等。何俟娑婆报尽,方育珍池。只今信愿持名,莲萼光荣,金台影现,便非娑婆界内人矣。极圆极顿,难议难思。唯有大智,方能谛信。
&&&&&&& (丙)三劝行流通二。初诸佛转赞。二教主结叹。(丁)今初。
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稀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 诸佛功德智慧,虽皆平等,而施化则有难易。净土成菩提易,浊世难。为净土众生说法易,为浊世众生难。为浊世众生说渐法犹易,说顿法难。为浊世众生说余顿法犹易,说净土横超顿法尤难。为浊世众生说净土横超顿修顿证妙观,已自不易。说此无藉劬劳修证,但持名号,径登不退,奇特胜妙超出思议第一方便,更为难中之难。故十方诸佛,无不推我释迦偏为勇猛也。劫浊者,浊法聚会之时。劫浊中,非带业横出之行,必不能度。见浊者,五利使,邪见增盛。谓身见,边见,见取,戒取及诸邪见。昏昧汩没,故名为浊。见浊中,非不假方便之行,必不能度。烦恼浊者,五钝使,烦惑增盛。谓贪,瞋,痴,慢,疑,烦动恼乱,故名为浊。烦恼浊中,非即凡心是佛心之行,必不能度。众生浊者,见烦恼所感粗弊五阴和合,假名众生。色心并皆陋劣,故名为浊。众生浊中,非欣厌之行,必不能度。命浊者,因果并劣,寿命短促,乃至不满百岁,故名为浊。命浊中,非不费时劫,不劳勤苦之行,必不能度。复次只此信愿庄严一声阿弥陀佛,转劫浊为清净海会。转见浊为无量光。转烦恼浊为常寂光。转众生浊为莲华化生。转命浊为无量寿。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诸众生,别指五浊恶人。一切世间,通指四土器世间,九界有情世间也。
&&&&&&& (丁)二教主结叹。前劝信流通,是诸佛付嘱。此本师付嘱。嘱语略别从通,但云一切世间。犹前诸佛所云汝等众生。当知文殊迦叶等,皆在所嘱也。
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 信愿持名一行,不涉施为,圆转五浊。唯信乃入,非思议所行境界。设非本师来入恶世,示得菩提。以大智大悲,见此行此说此,众生何由禀此也哉。然吾人处劫浊中,决定为时所囿,为苦所逼。处见浊中,决定为邪智所缠,邪师所惑。处烦恼浊中,决定为贪欲所陷,恶业所螫。处众生浊中,决定安于臭秽而不能洞觉,甘于劣弱而不能奋飞。处命浊中,决定为无常所吞,石火电光,措手不及。若不深知其甚难,将谓更有别法可出五浊。熢[火+孛]宅里,戏论纷然。唯深知其甚难,方肯死尽偷心,宝此一行。此本师所以极口说其难甚,而深嘱我等当知也。初普劝竟。
&&&&&&& (乙)二结劝
佛说此经已。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 法门不可思议,难信难知,无一人能发问者。佛智鉴机,知众生成佛缘熟,无问自说。令得四益,如时雨化。故欢喜信受也。身心怡悦名欢喜。毫无疑惑名信。领纳不忘名受。感大恩德,投身归命,名作礼。依教修持,一往不退,名而去。
&&&&&&& 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呜呼。今正是其时矣。舍此不思议法门,其何能淑。旭出家时,宗乘自负,藐视教典。妄谓持名,曲为中下。后因大病,发意西归。复研妙宗圆中二钞,及云栖疏钞等书。始知念佛三昧,实无上宝王。方肯死心执持名号,万牛莫挽也。吾友去病,久事净业。欲令此经大旨,辞不繁而炳着。请余为述要解。余欲普与法界有情同生极乐,理不可却。举笔于丁亥九月二十有七,脱稿于十月初五,凡九日告成。所愿一句一字,咸作资粮。一见一闻,同阶不退。信疑皆植道种,赞谤等归解脱。仰唯诸佛菩萨摄受证明。同学友人随喜加被。西有道人蕅益智旭阁笔故跋。时年四十有九。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 经云,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古人云,念自性弥陀,生唯心净土。合观之,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心外无佛,佛外无心之义明矣。后人不达,舍西方极乐,别言唯心净土。舍万德慈尊,别言自性弥陀。不几心外有佛,佛外有心耶。灵峰大师深悟心性无外之体。特为此经,拈出要解。一展读时,信愿持名,人可自操其券。不唯言简意周。且使稀有甚难之宗,如声鼓铎。尽开经藏,无复匿藏。诚古今所未有也。名曰要解,其斯为无上心要矣乎。古吴净业弟子正知去病氏谨识。
歙浦讲录跋
&&&&此本系性旦癸巳岁,在歙浦栖云院所听录者。于时随允持循,苍晖晟,坚密时,诸公之后,获闻法要。觉老人此翻,心胆尽吐。盖秘密之藏,会当大启于今时,非偶然也。因退而纪之。甲午冬,老人病中口授数处令改正,此本遂称允当。及老人西逝。性旦以病拙薮逋,薄福多障,无缘流通阐播。聊识其后,以志不忘云。庚子夏华阳学人性旦拭涕跋。
【净土十要第一,附录】
《无量寿经》四十八愿 (照隋慧远疏,愿愿标题,以便醒目。)&
&&&&&&& 阿弥陀佛,于世自在王佛时,作大国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寻发道意,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复诣佛前,礼足右绕,长跪合掌,以颂赞佛。颂赞已毕,而白佛言,我发无上正觉之心,愿佛为我敷演诸佛如来净土之行。我闻此已,当如说修行,成满所愿。时世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愿广大,即为广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剎土,天人善恶,国土粗妙,应其心愿,悉现与之。法藏即一其心,具足五劫,思惟修习。如是修已,复白佛言,我已摄取庄严佛土清净之行。佛告比丘,汝今可说,悦可大众。比丘白佛,唯垂听察,如我所愿,当具说之。于是发此四十八愿。此一一愿,皆为阿弥陀佛西方净土之最初缘起。念佛求生之士,不可不知,故为附录于此。
&&&&&&& 第一国无恶道愿&&&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
&&&&&&& 第二不更恶道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
&&&&&&& 第三身真金色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觉。
&&&&&&& 第四形色相同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形色不同有好丑者,不取正觉。
&&&&&&& 第五宿命智通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识宿命,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诸劫事者,不取正觉。
&&&&&&& 第六天眼普见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天眼,下至见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 第七天耳普闻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天耳,下至闻百千亿那由他诸佛所说,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觉。
&&&&&&& 第八他心悉知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见他心智,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中众生心念者,不取正觉。
&&&&&&& 第九神足无碍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神足,于一念顷,下至不能超过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 第十不贪计身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
&&&&&&& 第十一住定证灭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
&&&&&&& 第十二光明无量愿&&& 设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 第十三寿命无量愿&&& 设我得佛,寿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
&&&&&&& 第十四声闻无数愿&&& 设我得佛,国中声闻有能计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知其数者,不取正觉。
&&&&&&& 第十五随愿修短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命,无能限量,除其本愿修短自在。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 第十六不闻恶名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乃至闻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觉。
&&&&&&& 第十七诸佛称叹愿&&& 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 第十八十念必生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 第十九临终接引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 第二十欲生果遂愿&&& 设我得佛,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 第二十一三十二相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悉成满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觉。
&&&&&&& 第二十二一生补处愿&&& 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 第二十三供养诸佛愿&&&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承佛神力,供养诸佛。一食之顷,不能遍至无量无数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 第二十四供具随意愿&&&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在诸佛前,现其德本。诸所求欲供养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觉。
&&&&&&& 第二十五演说妙智愿&&&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能演说一切智者,不取正觉。
&&&&&&& 第二十六那罗延身愿&&&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得金刚那罗延身者,不取正觉。
&&&&&&& 第二十七一切严净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一切万物,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其诸众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数者,不取正觉。
&&&&&&& 第二十八道树高显愿&&&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见其道场树无量光色高四百万里者,不取正觉。
&&&&&&& 第二十九诵经得慧愿&&&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若受读经法,讽诵持说,而不得辩才智慧者,不取正觉。
&&&&&&& 第三十慧辩无限愿&&&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智慧辩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觉。
&&&&&&& 第三十一照见十方愿&&& 设我得佛,国土清净,皆悉照见十方一切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 第三十二宝香妙严愿&&& 设我得佛,自地已上,至于虚空,宫殿楼观,池流华树,国中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严饰奇妙,超诸天人。其香普熏十方世界,菩萨闻者,皆修佛行。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 第三十三蒙光柔软愿&&&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蒙我光明触其体者,身心柔软,超过天人。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 第三十四闻名得忍愿&&&&&&&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闻我名字,不得菩萨无生法忍,诸深总持者,不取正觉。
&&&&&&& 第三十五脱离女身愿&&&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其有女人闻我名字,欢喜信乐,发菩提心,厌恶女身。寿终之后,复为女像者,不取正觉。
&&&&&&& 第三十六常修梵行愿&&&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 第三十七天人致敬愿&&&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天人民,闻我名字,五体投地,稽首作礼,欢喜信乐,修菩萨行。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 第三十八衣服随念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欲得衣服,随念即至。如佛所赞应法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缝染治浣濯者,不取正觉。
&&&&&&& 第三十九乐如漏尽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所受快乐,不如漏尽比丘者,不取正觉。
&&&&&&& 第四十树中现剎愿&&&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意欲见十方无量严净佛土,应时如意,于宝树中,皆悉照见。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 第四十一诸根无缺愿&&&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至于得佛,诸根缺漏不具足者,不取正觉。
&&&&&&& 第四十二清净解脱愿&&&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清净解脱三昧。住是三昧,一发意顷,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 第四十三闻名得福愿&&&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 第四十四修行具德愿&&&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欢喜踊跃,修菩萨行,具足德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 第四十五普等三昧愿&&&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于成佛,常见无量不可思议一切如来。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 第四十六随愿闻法愿&&&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其志愿所欲闻法,自然得闻。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 第四十七闻名不退愿&&&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 第四十八得三法忍愿&&&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第二第三法忍,于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 佛告阿难,尔时法藏比丘说此愿已,以偈颂曰。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贫苦,誓不成等觉。我至成佛道,名声超十方,究竟靡所闻,誓不成等觉。离欲深正念,净慧修梵行,志求无上尊,为诸天人师。神力演大光,普照无际土,消除三垢冥,明济众厄难。开彼智慧眼,灭此昏盲暗,闭塞诸恶道,通达善趣门。功祚成满足,威曜朗十方,日月戢重晖,天光隐不现。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常于大众中,说法师子吼。供养一切佛,具足众德本,愿慧悉成满,得为三界雄。如佛无碍智,通达靡不照,愿我功德力,等此最胜尊。斯愿若克果,大千应感动,虚空诸天神,当雨珍妙华。佛语阿难,法藏比丘说此颂已,应时普地六种震动。天雨妙华以散其上。自然音乐空中赞言。决定必成无上正觉。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娑婆变极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