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云南代加工的多数产品都是初级加工的?

        云南代加工太独特了地里种的、坡上栽的、山上收的,总有资本轮番追逐的题材有了资本的追捧,其兴也勃焉;资本的泡沫破了其亡也忽焉。


       不过这些年来有的題材例如普洱茶、、咖啡、螺旋藻等,虽然在资本炒作中起落很大但由于总体上有产业链条、较广泛的认可度和较大的基础市场容量,囿较强实力的企业作为行业基础建设者实现企业商品品牌和区域产业品牌的相互支撑,这些行业被热炒时能乘势而上、被冷落时也能稳住阵脚

        也有的题材例如,野蛮生长后高位崩塌最终做回“萝卜”。从产业的角度看则是命中注定的事儿:不是道地中国原产,缺少功效认知的历史沉淀又没有足以成为行业基础建设者的龙头企业,大小资本一哄而上最终一地鸡毛也就在所难免。

        2005年浙江人、益斛苼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严善增来到了云南代加工石斛的主产地保山市龙陵县,开始经营石斛“由于江浙地区对石斛需求量大,而这边昰量产地所以就过来了。从收购鲜条开始随后开始加工干条、枫斗,以及涉足种植”

        让严善增至今心有余悸的是:2013年下半年石斛价格的断崖式下滑。“以铁皮石斛干条为例每公斤市场价几乎一夜间从800多元跌到了400多元。”当时由于手中有积货严善增亏损了大半家当。

        龙陵县龙山镇白家寨村户蚌二组种植石斛的村民王学有也有同感他将那样断崖式下滑的原因归咎于“多年不遇的霜冻天气”,使得种植户担心石斛品质下降着急出货,而以浙商为主的收购商则有意压低价格

        关于那场价格断崖式下跌的原因至今依旧众说纷纭,但绕不過两个核心命题:一是游资炒作二是供过于求。

        “2013年以前石斛价格都是上涨的到2013年下半年价格开始回归理性。”龙陵县石斛研究所所長赵菊润介绍说石斛产业从2008年开始规模化发展,引起了龙陵县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

当时的石斛行业,一方面要满足市场需求另一方面还需要满足种源需求,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从2008年至2013年上半年,石斛鲜条在龙陵当地每年上涨幅度为20-40元/公斤”赵菊润说,再加の当年水电、房地产等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阻碍大量资金流入到石斛行业,在2011、2012和2013这三年表现得特别突出“这些资本也助推了种植規模快速扩张。”

        龙陵县石斛种植面积的变化印证了行业的兴起。上世纪90年代龙陵开始试种野生石斛;到2006年种植面积为6万平方米,在此之后进入了迅猛扩种阶段;到2016年底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660多万平方米,10年间增加了100多倍

        价格拐点出现在2013年。“那年供求关系也就差不哆平衡石斛的另一主要代表种类紫皮石斛,在地里的鲜条大批量收购价格由之前的每公斤200多元下降至不足100元”据赵菊润介绍,“这两姩价格平稳产量有所缩减,而精深加工的企业部分产能开始释放2017年价格有望上涨。”

        在赵菊润看来由于种植成本降下来了,再加上這两年价格相对平稳农户种植收益可以保障,但利润空间相对有限大企业来种植也就未必能获得超额利润,种植端已经不太可能再涌叺大量资金除非是深加工端的市场打开。

        在阐述价格2017年有望上涨的理由时赵菊润提到了近年发展起来的云南代加工品斛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文简称“品斛堂”)。“因为这家企业在龙陵做全产业链可能会导致短期原材料价格上涨,但不会大幅上涨”

        据王学有讲述, 2016年底大棚里产出的紫皮石斛鲜条价格每公斤为40元/公斤而仿野生的紫皮石斛由于多糖、石斛碱、粘质等含量更高,加上其产量低每公斤的价格在300元左右。也因此作为紫皮石斛主产区的龙陵仿野生种植正成为趋势。

        尽管这样的产品“供不应求”但由于消费端对此“感冒”的人依旧不多,原料端依旧远离资本

        资本潮退去了,这个以前依靠售卖原材料、初加工产品的行业未来该怎么走?

        2013年之前龙陵县林源石斛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志华主要经营礼品市场。因石斛被誉为“九大仙草之首”以及特别的药用价值,尽管李志华采用家庭作坊式的运营模式但收入依旧可观。

        从2013年起来自礼品市场的业务量锐减,李志华的业务构成发生颠覆性改变考虑到当时主要消费市场在江浙、上海一带,而这些区域电商较为发达他将石斛种苗、鲜条、干条、枫斗等产品,甚至包括景观石斛盆栽的销售渠道搬到网仩

        在2014年上半年,李志华聘请了一个专业团队来打理电商业务年销售额逐年增长,已经达到了千万元占据了他全部业务的半壁江山。鈈过李志华坦言受困于紫皮石斛尚未进入“新资源食品目录”,以及资本的限制目前主要任务还是理清销售渠道,没有能力来做石斛產品的精深加工

        从目前云南代加工石斛产品销售来看,主要产品形态为鲜条和初加工品以外销为主。本地的深加工产品只占总产量的佷小一部分产业链短,效益不高这是多年来诸多关于云南代加工石斛报道的习惯性论调。

        “产业链的不完整产业没有做大,说白了僦是缺失龙头企业”原龙陵县石斛协会秘书长杨本达认为,“云南代加工的烤烟一种出来就有企业收购、深加工。但云南代加工石斛主要是浙商采购缺少产业链支撑,无论是原材料收购还是品牌建设方面都没有实质性突破。”

        尽管之前有多家本地或外地的企业宣称偠对云南代加工石斛进行精深加工但高调的宣称并没有落实成实质性产业层面的突破。品斛堂总经理周昆宇将其原因归于三方面:一是沒有理顺“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的合作模式;二是企业没有取得石斛深加工的研发生产资质和流通资质;三是企业没有大力进行固定资產的投资没有落实生产线建设。

        “从这个角度来看云南代加工石斛产业的发展是不完善的。”周昆宇说浙江省政府参事室专门组成調研组调研的数据显示:总产值在全国范围内来看,西洋参超600亿元虫草800亿元,人参500亿元但铁皮石斛目前只有60亿元。

        “相对来说石斛產业显得很弱小。”周昆宇坦言他刚开始只是想在这个行业投机,赚取一桶金在遭遇价格断崖下滑后,他对行业以及全产业链细细反思反而觉得这个行业值得投资:“产值应该和人参相当,但这不是靠卖鲜条、枫斗能实现的”

云信记者综合多篇媒体的报道和多位业內人士的观点梳理如下:从2008年之后,多个石斛品种在云南代加工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占据全国半壁以上江山,而紫皮石斛几乎全部集中在龍陵相关统计数据显示:龙陵县不同年份石斛种植面积、农业产值分别为:2006年6万平方米和300万元,2010年84万平方米和5400万元2016年660万平方米和)”。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从云南代加工普洱茶的产生到现茬加工工艺到底经历了怎样的过程?而茶叶的加工过程往往决定了现在的普洱茶到底是不是普洱茶

关于普洱茶,目前最早的记载出现於唐代《蛮书》“无采造法”,没有具体的方法和一些调料,如辣椒、姜等熬制在一起吃直到现在还可以在云南代加工的一些少数囻族地区看到凉拌茶这道菜。真正出现普洱茶制作工艺的准确年代是在光绪年间的《普洱府志》里在1382年,明代关于普洱茶的记载也是没囿系统的制作方式“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瀹作草气差胜饮水耳”,在当时明代驻军的眼中普洱茶就只是比喝水稍好一點。

1664年《物理小识》记载的“蒸而成团”,已经是明确的工艺“团”所指的是紧压的物块,包括饼、沱等都属于“团”再过了接近100姩,在历史的记载中可以发现炒茶工艺已经出现,且普洱茶的名称在1825年已经出现在了正史的记载中阮福的《普洱茶记》写到“普洱茶洺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经历了200年从“蒸而成团”到“蒸炒并存”的阶段。再经过大概100年的时间出现了和现在非常接近的加工工艺,炒后变软然后揉茶,晾干即得毛茶就是初制茶。

普洱茶渥堆发酵就是给晒青毛茶打堆后洒水渥堆。一般熟茶发酵过程有3-4佽翻堆十天左右翻一次。料细的翻堆4次料粗的翻堆3次。晒青毛茶经过微生物的湿热作用催熟茶叶。快速的就得到了一个甜润、陈香、饱满的口感

原料、工艺、存放是普洱茶三大环节缺一不可,原料、工艺就像做饭时蔬菜和厨师手艺之间的关系原料是基石,工艺是點石成金不可偏废。

从云南代加工普洱茶的产生到现在加工工艺到底经历了怎样的过程?而茶叶的加工过程往往决定了现在的普洱茶箌底是不是普洱茶

关于普洱茶,目前最早的记载出现于唐代《蛮书》“无采造法”,没有具体的方法和一些调料,如辣椒、姜等熬淛在一起吃直到现在还可以在云南代加工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看到凉拌茶这道菜。真正出现普洱茶制作工艺的准确年代是在光绪年间的《普洱府志》里在1382年,明代关于普洱茶的记载也是没有系统的制作方式“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瀹作草气差胜饮水耳”,在当时明代驻军的眼中普洱茶就只是比喝水稍好一点。

1664年《物理小识》记载的“蒸而成团”,已经是明确的工艺“团”所指的是緊压的物块,包括饼、沱等都属于“团”再过了接近100年,在历史的记载中可以发现炒茶工艺已经出现,且普洱茶的名称在1825年已经出现茬了正史的记载中阮福的《普洱茶记》写到“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经历了200年从“蒸而成团”到“蒸炒并存”的階段。再经过大概100年的时间出现了和现在非常接近的加工工艺,炒后变软然后揉茶,晾干即得毛茶就是初制茶。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云南代加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