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革命军第四军29军蔡国华

大风号出品
恒丰银行董事长蔡国华正接受调查
原标题:恒丰银行董事长蔡国华正接受调查扫描到手机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发送给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核心提示:恒丰银行董事长蔡国华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调查。
恒丰银行董事长蔡国华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调查。
本文来自大风号,仅代表大风号自媒体观点。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朋友圈
凤凰争鸣微信号
来点暖心的!扫这里小伙驾车撞伤阿婆急得崩溃 路人暖心帮忙_泉州新闻_海峡网
您现在的位置:&&&&
6月24日讯 昨日中午12点35分左右,在晋江陈埭鞋都路横坂路段,发生了一起意外,一名阿婆被小车撞倒受伤。可在车祸发生后,出现了令人暖心的一幕。
小伙拿着路人递来的伞给阿婆遮阳
肇事的年轻四川小伙,下车后看到阿婆受伤,急得直哭。就在这时,一名女子递给他伞,让他给阿婆撑伞。海都记者与其他好心路人一起帮忙拨打120,去医院帮找救护人员,帮忙维持交通。之后,阿婆被迅速送往医院,这些好心人也不留名离开了现场。
小车撞倒阿婆 司机急忙求救
当天中午12点35分,海都记者恰好途经事发路段,一辆红色小车斜停着,车头在超车道上。中间的车道上,一名阿婆向右侧躺在地上,脸上都是血。一名年轻小伙蹲着照看她,一脸焦急。&快来人帮忙啊,叫救护车啊,救护车怎么还不来啊,怎么办啊?&小伙因为焦急,带着哭腔喊道。
小伙一直在不停地打电话,打完120,又打电话报了警。海都记者看到过往车辆很多,怕两人在路中有危险,就站在他们后方,帮忙引导交通。
陌生女子递伞 众人维持交通
时值正午,太阳很大,阿婆在地上被太阳晒着。就在这时,对面车道上走来一名穿浅色长裙的女子,隔着中央护栏,喊了小伙,把伞递给了他,让他给阿婆撑着,别晒着了。男子接过后,蹲在地上帮阿婆撑伞,急得哭了出来,&救护车怎么还不来,救护车怎么还不来&。
海都记者帮忙打了120,得知救护车刚出发。看到男子焦急,海都记者驱车往前面几百米外的中山医院,想帮忙叫这里的医护人员,先用救护车将阿婆送去医院。当海都记者赶到时,这才发现,原来刚才围观的一名穿荧光绿色T恤的男子,已经到这里,跟医护人员沟通完了。
小伙急得崩溃 好心人安慰相劝
海都记者回到现场时,现场已经有两名男子站在阿婆两人后方,帮忙维持秩序。小伙还是很着急,在电话里都急得开始骂人了。
一名穿白色T恤的男子就劝他,救护车从医院赶来,也是要一定的时间,让他别急。可小伙非常着急,急得还骂了这名好心男子一句。被骂后,男子说,没事,他在着急,心情可以理解,并不放在心上。
过了不久,中山医院的救护车先赶到。医护人员下车后,对阿婆进行检查,将她送上救护车,小伙也跟着送她去医院。整个过程,前后持续20分钟左右。
海都记者这才从一名路人口中了解到,事发时,阿婆横穿马路时,红色小车躲避不及,撞上阿婆的腿。阿婆倒地后,头部着地受伤,地上有一袋阿婆捡的空饮料瓶。
□记者手记
融入暖心的氛围
6月14日,晋江市区一辆宝马肇事逃逸后,一些热心市民主动撑伞救助两名伤者,之后不留名离开。本报为他们点赞。
今日中午的事故,海都记者刚抵现场时,先抓拍了张照片,随即,看到小伙的焦急,还有好心路人的行动,记者马上受到他们的感染,将采访抛到脑后,协助救人。等到阿婆被送医,想到要采访,可这些好心人已经默默离开了现场。
对于采访来说,第一时间采访这些助人者、司机等很重要。可等你融入这种暖心的氛围,你会觉得,救人才是第一要紧。或许对于一次采访报道,我的采访内容是不充分的,可心里却拥有了一份满满的正能量,值!(海都记者 林天真 文/图)
责任编辑:赵睿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 举报邮箱:
本站游戏频道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
温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C)2016 海峡网(福建日报主管主办) 版权所有 闽ICP备号-2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海峡都市报(海峡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友情链接: |微信扫一扫
筛选蔡武军的公司工商信息:已选条件:地区筛选:(5)(2)(1)(1)(1)(1)高管姓名:(600)(481)(373)(264)(260)(246)(202)(188)(159)(155)(139)(131)(102)(87)(82)(81)(67)(61)(43)(38)(38)(37)(36)(36)(34)(34)(33)(31)(29)(27)
工商信息列表共找到11条蔡武军的公司工商信息页次:1/1 经营范围:灯具、五金、电线电缆、水电材料零售。法人代表:注 册 号:653经营范围:中餐服务;销售饮料、酒。法人代表:注 册 号:3经营范围:服装、样服的设计与销售(不含专营、专控、专卖商品及限制项目);自有房屋租赁。^;法人代表:注 册 号:419 / 6658X0经营范围:销售:金属箱柜、金属密集架、泳池设备、五金件、塑料件、金属材料。 (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法人代表:注 册 号:7经营范围:代办税务登记、纳税和退税、减免税申报;代办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申请;利用主机共享服务系统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代为制作涉税文书以及开展税务咨询、税收筹划、涉税鉴证业务;企业管理咨询服务;会计服务。法人代表:注 册 号:117 / 119339经营范围:承担国内外煤炭行业的矿区、矿井、选煤厂、露天矿及矿区配套、综合利用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和勘察设计;承担业务范围内的工程设计、工程勘察、工程咨询、工程造价咨询、工程监理;承担本院业务范围内其他项目的勘察设计;承担环境评价、环境治理、系统集成、输煤管道、工业及民用工程建筑设计和工程勘察;岩土工程设计、工程测量及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含土石方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环保工程承包贰级,对外派遣本行业的勘察、咨询、设计和监理劳务人员;承担资质等级许可的工程项目范围内的工程总承包业务。法人代表:注 册 号:674 / 98704W
经营范围:销售:密集架、保管箱、文件柜、办公家具、卫生隔断、防磁柜、货架、塑料制品、五金制品、工艺品、档案设备、图书设备(不含商场仓库);档案设备,整改及搬迁工程;档案编制咨询,档案整理,档案数字化服务。 (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法人代表:注 册 号:373 / 4442XJ经营范围:许可经营项目:无 一般经营项目:古筝制造、加工、销售。法人代表:注 册 号:202经营范围:时尚设计及展示设计(不含限制项目);国内商业、物资供销业(不含专营、专控、专卖商品)。^;法人代表:注 册 号:694 / 77067D经营范围:一般经营项目:销售:保管箱、密集架、文化柜、办公用具、卫生隔断、防磁柜、货架、塑料制品、五金件、工艺品(不含商场、仓库)。 (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法人代表:注 册 号:310经营范围:笔类的加工、制造,墨水的灌装加工,文教用品、日用百货、金属材料、五金交电的销售,商务信息咨询及以上相关项目的咨询服务(除中介),附设分支机构。【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法人代表:注 册 号:966 / 77753P
上一页1下一页共1页转到:页&确定
蔡武军的公司相关信息
去百度搜索
第1名,100元/月;第2名,80元/月;第3、4、5名,50元/月。
蔡武军的公司工商注册信息由阿土伯交易网的会员提供或来源于工商部门网站,您在此可以浏览蔡武军的公司企业有关注册资金、注册号、法人代表、注册地址等信息,最新的蔡武军的公司工商注册信息尽在阿土伯交易网。
关于工商信息免责声明:阿土伯网工商信息仅供参考,在互联网与其他公司产生交易、签订合同之前可通过阿土伯查询对方公司的工商信息。工商信息包括:法人代表、注册资金、注册地址、以及股东信息和经营范围等; 阿土伯网工商信息来由客户自行提供或来源于各地工商局网站,由于工商注册信息更新时间问题,权威的工商注册信息,请参考各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官方网站。以上信息均属于工商部门公开的非隐私信息。 如您的公司不希望展示工商信息的,联系阿土伯在线客服,提供相关证明文件后可删除工商信息。
网上交易提醒:在互联网做B2B(企业与企业)生意时,建议您先查询一下对方的工商信息,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城市频道: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无I开头的城市
无O开头的城市
无U开头的城市无V开头的城市
&&& &&版权所有
& 京公网安备号
免责声明: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个人自行提供或来自互联网,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者自行负责。阿土伯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如网页内容涉及版权侵权问题以及其他疑问,请点击链接:
友情提示:交易有风险,行事需谨慎。对于明显低于市场价很多、要求先付款再交易的需要特别注意。国民革命军陆军大学来龙去脉
陆军大学校发展始末
戚厚杰 林宇人 撰稿
陆军大学校创立于清末,到五十年代初结束,经历了中华民国的北京政府和国民政府两个重要时期,历时近五十年的历史。它是当时培养军事参谋和指挥人才的最高军事学府,对中国近现代军事、政治均有较大的影响。
一、初创时期(1905年—1913年)
(一)始于清末编练新军的需要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清统治集团中的有识之士提出了走日本“明治维新”的道路,编练新军,改革兵制。为此,清廷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开始淘汰绿营,改革军制,设立练兵处,负责组建和训练新军,以奕劻为总理大臣,袁世凯为会办大臣负实际责任,铁良为帮办大臣。各省也设立督练处(督练公所),由各省督抚兼任督办,新军各镇、协在全国各地逐次建立。其中,京畿各镇实为北洋新军的核心。早在练兵处设置之前,袁世凯就以“北洋军政司”督办名义编练“北洋常备军”、“京畿常备军”,后来演变成为新军的第一、二两镇。在编练新军的同时,李鸿章在天津创办北洋武备学堂,以德国人为教习,为新军培养干部。同此目的,张之洞先后在南京、湖北设立陆军学堂、水师学堂、武备学堂,培养新军干部。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袁世凯升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又先后创建了北洋行营特务学堂、武备速成学堂、北洋陆军讲武堂、陆军师范学堂和宪兵、军医、马医、军械、经理各军事专业学堂,以加速培养新军干部及各项专业人才。但袁对此仍感觉不能满足日益发展壮大的新军的需要,且军事学校遍及南北,学制纷乱,不利管理,清政府乃命兵部会同练兵处参照外国学制拟定新的军事学制,在全国实施。大体有以下几种:
陆军小学。各省设立,招收十五岁以上、十八岁以下具有高小学历的青少年入学,学制三年,以学习普通课业及初级军事知识为主,为陆军中学培养合格学生。
陆军中学。在北京、西安、武昌、南京各设一所。修习高等普通课程及必要军事知识,学制二年。毕业后即按兵科(步、骑、炮、工、辎)分队,为“陆军入伍生”,准备升入陆军军官学堂。
陆军兵官学堂。由练兵处(陆军部)直辖,为培养初级军官的场所。学生由各陆军中学毕业的陆军入伍生提升入学,学制二年,授以各种军事学术及课堂、操场、野外训练部队的方法,毕业后即分配到各部队担任初级军官。
陆军大学堂。为培养高级参谋和指挥军官的最高学府。课业以讲授高级军事学术为主,学员由现职初中级军官中选送。
大批初中级军事学校的开办,使清政府中的满族权贵也意识到军事教育的重要性,因而办学权成为满清权贵和袁世凯争夺的焦点。
1904年3月,日、俄两国在中国的东北进行了战争,于1905年结束。这次战争给清政府企图改革、建立新军的人以推动。这时,围绕开办高等军事学堂的领导权,袁世凯和清朝权贵展开了激烈地争夺。为此,清政府采取了两条措施:一是开办一所由满人控制的高等军事学堂;二是将高等军事学堂办在北京,便于控制。
经过紧张策划,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4月24日,贵胄学堂在北京神机营旧址开办,以载润为管理大臣,冯国璋为总办,张绍曾为监督。首批招生160名,学生均为“王公大臣各遣子弟”,经费、待遇非常优厚,清政府企图用这所学校来垄断高等军事学堂的开办权,培养一批忠于自己的军事人才。
对此,袁世凯不甘示弱,他采取了先斩后奏的办法,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5月8日(农历四月十五日),以陆军随营军官班为基础,扩充成立了陆军行营军官学堂,暂在原有的保定将牟学堂内开课,形成既成事实;又于4月29日上奏清廷,陈述设立大学堂的必要性,佯称校址“论其章制,仍应设于京师”,同时又狡辩说学堂“……借才异地,在京延订亦多未便”,便“略事变通”。清政府无奈,迫不得已同意了这个要求。
由此,中国近代最高军事学府在袁世凯的一手垄断下诞生了。它的创立,不仅使中国的军事教育比较系统和完整了,也使中国军队的军事学术、军事教育大大地前进了一步。
(二)陆大的体制和教育状况
陆军行营军官学堂(陆大前身)由袁世凯包办成立,袁将其视为私有,派自己的亲信段祺瑞为督办,以张鸿逵为监督。袁为便于控制和教学,将该校附设于北洋军的大本营内。1907年陆军部军咨处成立,改隶于军咨处。1909年军咨处独立并改称军咨府,因而当时又称其为军咨府军官学堂。1911年又奉命改称为陆军预备大学堂。
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2月,统治中国二百多年的清朝皇帝退位。继而袁世凯依靠军事实力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因而倍加重视培养军事人才。同年7月,袁世凯将该校由保定迁往北京西直门内原祟元观旧址,直辖于参谋本部。
该校初办时,校内领导设督办、监督和提调各一人。督办相当于后来的校长,直属于北洋大臣袁世凯,总管校内一切事务。该职先由段祺瑞担任。段曾到德国学习军事,其教育方针和指导思想偏重于仿效德国。1908年督办改称总办,由张鸿逵担任。监督和提调是督办的左右手,分别负责学校的行政和教育事务。
学堂创办时,一切无定制成规,因而教育制度、课程的设置以及考试和实习制度等,均大体仿照日本陆大的办法进行。
教育制度。学堂章程规定,总教官“总司教员之责”,其主要职责为“协同各教官厘定教程”,“划一功课,评定分数,考察品行”。同时规定,学堂内教学人员、翻译、编辑、绘图人员以及教学行政官,均听命于总教官。
学堂的总教官,先后聘自日本陆军大学的现职教官寺西上校、樱井雄图中校担任,其余军事教官也都由日本的陆军军官担任。
学员的课程设置分学期进行。速成科和深造科均分为三学期。速成科半年为一学期,深造科一年为一学期,两科所学课目大致相同。
第一学期的课程主要有:各国历史、各国地理;军制学、军器学、筑垒学、地形学、交通学、卫生学、马学、教育军队法、各队战法、混成协标图上战法、就地讲演战法、野外战术实施、指挥各种队伍法、马术。
第二学期的课程主要有:陆军经理、军政战史、混成协标图上战法、一镇图上战法、兵棋、野外讲演战法、参谋旅行、出师计划、辎重勤务、兵站勤务、输送学、地形侦察、兵要地理、要塞战法、海战要略、战略学、教育军队法、国法学、指挥各种队伍法、马术、见学旅行。
第三学期课程有下列各项:野操计划、秋操计划、出师计划、作战计划、兵站勤务、创设军队计划、战略学、战史、一镇及一军团上战法、海战要略、兵要地理、教授兵棋法、参谋旅行、要塞战法、各队新战法、指挥各队伍法、图法学、国际法学、见学旅行。
其中,现地战术作业和各种参观旅行,均在每年春秋各举行一次,每次二至三周。
考试制度,按照原定的军官培养计划,军官的培养,先在各省办的陆军小学读三年,然后进入中学堂,大学堂,中间加上见习时间,这样十来年才能达到毕业的程度。陆大设立时,各级学校正在举办中,如果按照上述标准,新军中的军官就不可能升入。另外,该学堂实际由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所创设,以培养北洋军阀的骨干为目标,所以在招生方向上受到限制。初创时招收的学员对象主要是北洋六镇的军官,不问出身,只要经过简单的入学考试,勉强合格者即予录取。所以在录取的人员中,军校出身的军官是有一些,但更多的是在军队中担任文职的书记官和军需人员,其中军队各级将领的子弟、亲属更不乏其人。
学员入学均需参加入学考试,考试的内容是基本的图上战法、军制、军器、交通地形等基本文化学科,此外还有外语。由于学堂草创成立,该校初期学员的军事、文化素质是比较低的。
(三)各期概况及毕业学员在社会上的影响
军官学堂第一期分速成、深造两班。速成班学制为一年半,深造班学制三年。1907年冬速成班毕业。续招速成班第二朗,其学员来源,除北洋军各镇外,扩大到江苏、湖北两省编练新军之部队,学制改为二年。
清宣统元年(1909年)春,深造班第一期毕业,计71人,以后被追认为陆大正则班第一期。同年农历9月,速成班第二期毕业,计72人,以后被追认为陆大正则班第二期。同年11月,正则班第三期入学,学员来自全国各编练新军,为普遍考选,学制固定为三年。第三期学员因辛亥革命爆发,中间停课,故延长一年,于1913年11月毕业。该校自创立到1911年,经六年经营,稍具规模,成为全国最高军事教育机构。
至清末,陆大共毕业三届学员,人数虽不多,但都成为新军骨干,其中也有不少具有革命思潮的人献身革命,在反清和创立民国的政治斗争舞台上各显身手,留芳后世。
第一,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参加了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武昌起义爆发后,保定“各将校学生,亦纷纷南下,齐集于招贤馆,冀为同胞有所赞助”。时值第三期学生在校,许多学生纷纷回各省各军,或服务于南京临时政府,或直接参加推翻清廷的革命斗争,他们为辛亥革命作出了贡献。例如一期毕业生韩建铎和二期毕业生李凤楼等人,就是云南首义的重要人物。一期毕业生马毓宝不仅参加了江西九江的首义,而且在江西独立后,被推为军政府的都督。第三期毕业生何遂等人,曾参与了组织“燕晋联军大都督府”的活动,从而推动了清廷内院的革命运动,以后何遂参加了孙岳领导的国民三军,在反吴佩孚作战中立了战功。第三期学员李济深等人还参加炸毁漕河和唐河铁桥,以阻止清军南下的革命活动。
第二,有的在中国近现代重大的历史斗争中,为革命和正义的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日,二期毕业生孙岳,时担任直系军阀京畿警备副司令,他与冯玉祥、胡景翼一道发动了推翻贿选总统曹锟、驱逐溥仪出宫的“首都革命”。在新成立的国民军中,孙岳任副总司令兼第三军军长。
第三期毕业生李济深,自1922年加入孙中山的北伐军后,历任广州陆海军大本营师长、广州国民政府第四军军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总参谋长等要职,1933年11月在福建组织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并被推为主席兼军事委员会主席。失败后一直从事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革命活动,曾担任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为“民革”创始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第三,有的毕业生在北洋政府的领导集团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成立之后,改清廷军咨府为参谋本部,在该部任职者,陆大毕业学员占了一半以上,并多为实权人物。如第三局局长张联棻、第四局局长姚任之,均为一期出身,第五局局长杨丙(后黄慕松继任)、第六局局长谢刚哲及参谋本部局长崔承炽和陆军部军学司司长魏宗瀚等人,他们的权力足以左右参谋本部。据不完全统计,在前三期毕业生中,曾担任陆军部总长和各省督军、省长者有吴光新、张敬尧、熊炳琦、陈调元、靳云鹗、孙岳、王承斌、王怀庆、齐燮元等人。担任过陆大校长、教育长的有:师景云、熊炳琦、胡龙骧、阮肇昌、张国元、刘光等人。在国民革命军中任军长、省主席以上职官的有:李济深、陈调元、袁绩熙、方本仁、周凤歧、李竟容等人。但也有的成了臭名昭著的大汉奸,如齐燮元、张敬尧、鲍文樾等人。至于在北洋军阀军队中任军职及各级军事学校中任教官的人更不乏这一时期的陆大毕业学员。
二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时期(1914年—1928年)
(一)陆大教育制度的改革
1912年4月,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在北京建立了中华民国政府。陆军预备大学堂改隶参谋本部。1913年10月,正式命名为陆军大学校,学校领导由总办改称为校长。自1914年起,北京政府对学校的教育制度作了重大改革,首先是改总教官负责制为教育长负责制。
民国成立后,陆大负责人和中国籍教官一致认为,陆大的教育计划和学员授课,为外籍总教官所把持,终非长久之计。它不仅不利于中国军事教育的发展,而且也有损于中国的主权,于是由校长胡龙骧提出报告,请求参谋本部与日本政府重新订立聘约。从此,陆大结束了由外籍总教官把持教育的局面。自第四期起,教育计划完全改由中国人充任的教育长主持,但仍聘任外籍教官担任重要课目;同时选拔本校毕业者,先入研究院,半年后充任兵学助教,试任半年后改充兵学教官。这是“本校外籍教官与本国教官并用之始”。
为使陆大教育有章可循,参谋本部于日,颁发了《陆军大学校条例》,规定了陆大的组织原则和各项教育制度。
总纲规定,陆大的任务:“为选拔品学卓越,才识优异之青年军官使修养高等帅兵必要诸学术原理,暨发挥其活用智能。”该校“属参谋本部管辖,校长直隶于参谋总长”。
《条例》对学员的资格及入学考试均作了明确的规定。
学员的资格,必须是现任陆军步、骑、炮、工、辎各兵科上校以下军官,曾毕业于陆军军官学校或与此相当之学校;服军职二年以上,身体强健、勤务热心、才学开展、操行高尚者。
在符合上述条件的前提下,还须经所在团团长(独立营长或衙署局所、学校长官)附以意见书担保,于每年一月末呈报参谋本部,凡呈报上者方为候补学员。
然后要经过初审、再审试验。
初审和再审试验,均应经过以陆大校长为委员长的临时试验委员会的考试。
初审试验于招生年6月1日在各省和各机关同时举行。试题由试验委员长拟定,由各省督军召集所管候补学员,在参谋长或各等参谋监视之下,严密实行笔试考试。考试既竣,由督军汇集答卷迅寄参谋本部交由试验委员长查阅。试验委员长督同试验委员查核成绩,再顺次调制候补学员的成绩名册呈参谋本部,参谋本部决定录取与否及再审试验日期,并通知陆军部及各省督军。
再审试验于招生年11月中旬在陆军大学校举行,由试验委员长督同试验委员,对备取各员再进行考试,并将成绩呈参谋本部,参谋本部据报名册决定录取人员,移知陆军部及各省督军,再通知录取人员及入校日期。
陆大学员在校学习期间的学年考试,由参谋本部派员会同校长共同进行,考试成绩平均在六成以上者,留学肆业,不及六成者,酌令退学,仍回原差。
学员三年学成期满,由总统委上等军官施行毕业考试,毕业典礼时,总统或亲临,或派员代理,发给毕业证书及徽章,学员成绩平均在八成(80分)以上者,除发给毕业证书外,还呈由大总统给与优等名誉奖品。不及六成(60分)者,或留校补习,或发给修业证书。
陆大学员的教育除了课堂学习外,还有队附勤务和野外教育。
队附勤务,即是派遣学员赴各兵种军队中担任队职,作为一门必修课,同样有严格的成绩评定。
野外教育,包括战术实施、参谋旅行和见学旅行。举行此种教育,使课堂学习和实地联系更为紧密,更为直观、具体。
代理陆军大学校长-黄慕松
(二)陆大的组织及人事变化
陆大条例规定,学校职员除校长外,还设有教育长、副官、高等兵学教官、专任教官、兵学助教官、骑术教官、编译员、修辑员、军需、军医、兽医;中少尉准尉、上中下士及委任文官等。其中,校长统辖全校职员,综理全校事务。教育长禀承校长,督率各教官、助教官暨教育攸关之各员司等,整理教育一切事务,规划教育之实施并考核学员成绩。
陆军大学校正式完善后,参谋总长黎元洪便呈派其湖北黄陂同乡胡龙骧为校长。胡毕业于湖北将牟学堂,后在黎元洪所属的第二十一混成旅中任四十标队官,很得黎的赏识,后被保送到陆大第二期深造。教育长为陆大第一期毕业的江寿祺。江是安徽潜山人,也是黎元洪的老下属,旧学颇有根基,但对陆大的教育并无多大贡献,仅仅创设了一个兵学研究会。该会为培养中国籍教官而设,挑选本校前三期优秀毕业生入会学习,由日籍教官指导。学员在该会学习半年之后,即在本校充任兵学助教,试任半年合格后,充任兵学教官。该合的创设,开创了陆大教育史上中国教官和外国教官并用的新时期。
1916年6月袁世凯死,黎元洪继任总统,北京政府内发生“府院之争”。1917年7月张勋复辟,黎元洪被迫出走,参谋总长一职由北洋系统的王士珍出任。由于中央政府的实权掌握在北洋派系手中,因而陆大的主官全部换成了北洋系统的人物,校长胡龙骧易为熊炳琦,教育长尹扶一易为张厚畹。熊毕业于陆大第一期,张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熊张二人均系北洋派,特别是熊,长期在冯国璋属下任职,很得冯的赏识。
陆大的主官虽受政局的变化而更替,但其教育制度基本上沿袭旧制,很少变动。校长及所属教官的学历、水平,在当时仍是佼佼者,因而能维持基本的教学秩序。
自1920年后,军阀混战频仍,国无宁日,北京政府总统、总理象走马灯似地更换。战局和政局的动荡也殃及陆大,学校财政日益支绌,几不能举炊,面临着停办的危险。为了维持生存,在校员工鼎力相助,各省学员也纷纷向各自的军事长官或各省督军请求援助。终因经费枯竭,陆大于1923年第六期毕业后被迫停办一年,校长时为贾宾卿,教育长先后由张厚畹、阮肇昌担任。
1923年10月,直隶军阀曹锟贿选当上总统,为了骗取民心,笼络军队中各级陆大出身的军官,遂下令陆大复校,并派师景云为校长,张国元为教育长,继续招收正则班第七期入校。
1925年北京政权由奉系掌握,师景云随着直系失败而辞职,陆大随即由奉系控制。张作霖虽系行伍出身,但对军事教育比较重视,他派张学良为陆大监督,韩麟春为校长,李端浩为教育长。韩麟春毕业于日本士官炮科,第一次直奉战争奉系失败后,为整理东北军队出力不少。奉系掌握陆大,为培养奉系军官而不惜财力,因而陆大的财政状况大有好转,并于1927年8月招集正则班第八期入学,学员绝大多数来自东北军各部队。
1928年奉军战败出关,校长韩麟春亦随之退往东北,学员也纷纷回原部队,陆大一时陷于停顿。
北京政府统治的十七年,经历了直、皖、奉三派军阀的统治,政权更迭频繁,战乱不断。陆大的重要人事也不断变换,各为其派系培养了维持政权的高级军事人才。
(三)各期概况及毕业学员对社会的影响
陆军大学从第三期起,即不分速成和深造班,而仅招正则班,学制为三年。民国前三年(1909年)在全国新军中,普遍考选学员入校。第四期学员招于第三期毕业之后,文化程度较为整齐,大多为各省讲武堂、将校讲习所、军官研究所和军官学堂的毕业生,经初试和复试合格后录取。该期是中华民国建立后首次招生,同时又刚刚颁布了新的条例,因而学员的文化素质高,生源分布广,数量也比较多。
正则班第三期毕业于1913年11月,共102人,第四期学员于1916年12月毕业,该期正式毕业学员为122人,副课学员3人,旁听学员8人。该期毕业学员中,不少成为北伐军中将领和高级幕僚,以及国民政府时期重要军政人物。较为著名的有曾任晋绥军军长、先后任山西、河北省主席、军令部部长和陆大校长的徐永昌;曾任军委会委员长侍从室第一处主任以及国防部次长的蒋介石亲信幕僚林蔚;曾任参谋本部次长、陕西省主席的熊斌;曾任陆海空总司令部参谋处长以及军政部航空署署长的葛敬恩;曾任参谋本部厅长的姚琮;曾任军委会训练总监部副监、陆大教育长的周亚卫;曾任军事委员会驻川参谋团团长、军委会委员长西昌行营主任、重庆市市长的贺国光;曾任军政部军务司司长的王文宣,总务司司长项雄霄;桂系的主要人物之一、广西省主席黄旭初;曾任东北国民军总司令、举兵倒戈反奉的名将郭松龄;长期任西北军参谋长的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刘骥;曾任冯玉祥西北军高级幕僚的刘汝贤;曾任东北军副军长、“九一八”事变后在辽西、热东举旗抗日、后被张学良委任为军团总指挥的彭振国等。此外还有在北洋政府时期任过参谋次长的段云峰,在北洋和国民政府时期任过军长的有王翰鸣、王普、许琨、黄胪初、霍原壁等人。曾任汪伪军事训练部部长、军事参议院院长的萧叔萱,也是该期毕业学员。
在北京政府统治时期毕业的陆大五个班期中,该期毕业学员人数最多,发展面较广,因而在民国史上有一定影响。
第五期于1917年1月入学。该期招生之际,恰逢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毕业生在部队服役期满二年之时,正好符合入学资格,此时又值陆大为直系军阀所控制,所以该期学员中,保定军校的毕业学生就占了90%,文化和军事水平都高于以往各期。
该期于1919年冬毕业,共84人,肆业3人。该期较著名的人物有,曾任国民第四军总司令魏益三,国民政府骑兵军军长门炳岳,奉军军长刘伟、直系军长徐寿椿,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役署署长程泽润等人;军委会的高级幕僚晏勋甫、晏道刚、欧阳任、佘念慈、方策等人;此外比较著名的是万耀煌,他曾任第十三军军长、中央军校教育长、陆大教育长、湖北省主席、中央训练团教育长。本期还有曾任师长、后任陆大教育长的王泽民,曾任军长后任参谋本部厅长及陆大教育处长的龚浩等人。曾在东北军中担任过参谋长、后投敌做了汉奸的荣臻,也是本期毕业学员。
第六期于1919年12月入学,该期学生来源同第五期,唯因财政奇绌,学校经费入不敷出,影响了教育,勉强维持到毕业。
该期于1922年12月毕业,共l08人,其中肆业者4人,旁听6人。本期毕业学员中较为著名的人物有;曾任国民政府国防部次长的秦德纯;曾任陆大教育长的徐培根。担任军长以上长官的有,吴尚、杨效欧、安锡嘏、韩全朴、张会诏、程汝怀等人,还有曾任战区参谋长的邹文华,任过陈诚部参谋长的施伯衡,以及其他各部重要幕僚张樾亭、殷祖绳、王恺如等人,有任马占山的参谋长、指挥军队在江桥抗击日军的谢珂;还有曾任东北军、西北军要职,后来投敌当汉奸的鲍文樾、郑大章等。
陆大在停办一年后,于1923年8月招集第七期入学。该期生源同第五期。其间,校长由直系的师景云易为奉系的韩麟春。韩为办好陆大,“筹集经费,整理校务,不遗余力”,使学习顺利进行。
该期于1927年7月毕业,共74人,肄业12人。
本期毕业学员中较为著名的统兵将领有,孔繁瀛、吴化文、周嵒、张文清、彭启彪、黄永安、赵镇藩、斯立等人,高级幕僚人员有,廉壮秋、刘书香、王纶、王皞南、阮永祺、徐旨乾等人。
第七期毕业后,第八期于1927年8月入学。此时,张作霖在北京组织军政府,抗拒蒋冯阎李联合的北伐。该期学员以奉系军官为主,招收的多为东北讲武堂毕业学生。因而学员中东北籍军人占多数,保定军校毕业生和其他各省军校毕业生仅占很小部分。
1928年春,国民革命军对奉系军阀的北伐开始,陆大学员纷纷退学,归回原部队,极少数参加了北伐军。校长韩麟春随张作霖退东北,学校因而停办。
同年6月,国民革命军占领北京,蒋介石即谋恢复陆大并亲兼校长,派本校第三期毕业学员刘光代理校务。经两月筹备,同年8月,招回离去的学员,第八期恢复上课。
本期于1930年11月毕业,共89人。该期毕业学员,不少人成了东北军中的军事骨干,如王秉钺、甘登俊、金奎壁、黄师华、张纯玺、刘德浴、刘震东等。该校招收的保定军校毕业生,不少人成为北方领军的负责人,如先后任过第三十二军军长的宋肯堂和傅立平,任过第三十二军副军长及第二十集团军参谋长的周熹文等。本期毕业学员郗恩绥,后为陆大名教官,抗战中曾任战区参谋长;尹呈辅曾任参谋本部处长及军令部副厅长等职。
三、国民政府统治初期陆大的发展(1929年—1937年)
(一)教学内容的充实和提高
陆军大学,虽泛指陆军一个军种而言,但陆军大学实为综合性军事学府,目的在培养对各军种都能指挥的人才。中国经济落后,陆大初办之时,海军很不发达,空军是空白,主要军种是陆军。初设必修课目,虽没有海战略要的内容,但由于陆海军军事力量悬殊,主要课目仍以陆军为主要内容。
&&&& 第一次世界大战,推动了军事技术和战略战术的迅速发展。各国为加强战场攻击力量,创建了装甲部队,大量扩建空军,使战争由单纯地面发展到立体化。为适应世界趋势,国民政府对陆大的教学方针、内容、目的均作了修改和强化。
国民政府于日公布了《陆军大学校组织法》,并于日、日和日三次作了修正。
关于教学目的,“组织法”规定:“陆军大学校为养成军事高等人才,选拔品学优越之青年军官,授以高等用兵学术”,“以养成健全之军事幕僚及指挥官为目的。”
在教学内容上,首先充实了原教学的内容,并对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仅了解本国军队的情况,而且要面向世界,了解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特别是帝国主义列强的军事情况。
军制学,不仅要通晓国民党军队自身的编制原理,军队编成要素和平时、战时编制方法,而且要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列强各国的陆军编制,以作借鉴。
兵器学,不仅了解其构造效力、用途及其发展趋势,也要研究各国使用主要兵器及军事工艺之大要。
交通学,不仅要了解交通通信机关之构成与技术上之概要,及其发展之趋势,还要对国外交通通讯机关详加研究。
马学,除了原学内容外,要研究各国军马现状。
其次,注重陆海空军联合作战以及兵种合成战术研究和大军统帅运用的教育。
陆军大学于1930年公布的教育纲领中,关于战略战术教育的目的和内容指出:战略战术的教育,在于研究用兵原理,运用陆海空军,养成其统帅上所需之素质,兼使其具备实际应用之能力,既须精通各种小部队之指挥,更要了解大军统帅之运用,其他如阵地战、要塞战之攻守亦予以研究。
关于航空学教育,目的使学员明了航空机编制、种类、构造、机能、驾驶之大要,及航空战术、防空纲要为主旨,及其发达之趋势,航空气象之大概,作为研究空军之基础。
关于海战学的教育,目的使学员具备海军知识,以便参划陆海两军协同作战。为此要求学员学习掌握海军兵器、舰艇编制、海军战史、战术战略与动员计划和陆海协同作战。对于世界及强国海军发展大势也应扼要研究。
再次,重视战史研究。国民政府参谋本部和陆大都认为,战史是研究战略战术最良好的资料,通过战史可以了解战场无穷变化的状况、综合事态的发生及战区内各部队的心理等,由此可以察知帅兵机微。陆大选学战史战例,均为近代世界战争,为欧洲战史、日俄战史、普法战史、拿破仑战史等。战例方面有普英战役、俄土战役、英杜战役、中东战役、巴尔干战争、伊土战争、南北美战争等。
通过战史、战例的教育学习,使学员了解关于战技原则之由来,政略与战略之关系和各国军队统帅之概要。
第四,为了提高学员的文化水平和研究能力,陆大教育大纲注重了学员的文化学习。要求学员在三年学习期间还要学习历代兵略、历史地理、统计学、数学。为洞悉现今世界之大势,了解各国军事设施,交涉国家间的军事和参预枢密,陆大特设了英法俄德日五国语言课,要求学员选学其中一门,并达到译解,默书(笔记)、作文、会话的程度。
第五,重视政治训练。陆大在学员的必修课程中安排了政治训练,主要内容为:三民主义、近代中国史、各国革命史、外交史、政治学、国法、公法、经济财政学、社会学。其目的是为了了解三民主义精髓,培养学员为国家、为国民党政权效力的精神。
陆大通过以上课程的安排和学习内容的增加,确立了在军事教育中最高的学府地位,也发挥了综合性的军事学术机构的作用。
(二)较严格的入学考试
南京国民政府接办陆大后,对考试制度进行了整顿。新的考试制度虽然仍分为初试和复试,但较过去要求更为严格。向全国招生,较为广泛。
首先是初试。初试由参谋本部分别密令全国各军事机关及师以上各部队办理。参加初试人员资格除原来的标准外,还增加了毕业于国外同类步兵各类学校和国内外航空学校毕业者及现任航空军官。年龄限在三十五岁以内。参加初试的员额采取对各机关、部队分配的办法。各军事机关、部队根据参谋本部下达的数额自行选拔,但各部队、机关须按规定名额预选三倍以上人员参试。
初试之后,各初试机关将初试录取人员,出据证明书连同初试人员试卷、初试成绩表及个人证件等送到参谋本部。
参谋本部组织有关人员设立资格审查委员会,审查报考人资格,然后将审查合格者招集复试。复试的一切事宜由参谋本部临时组成的复试委员会负责办理。
陆大入学考试的课目和程序大体是:首先检查身体,身体不合格者,就通知退出不再与试。其次是笔试,先为普通科,包括党义、国文、代数、三角、几何、物理、化学和英、德、日外文中任选一种;次为军事学科,包括基本战术、应用战术、兵器学、军制学、地形学、筑城学等。笔试之后,还有口试,口试除注意仪表、语言外,还有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方面等常识。自第十三期起,因发现前期中有文职人员冒考情事,最后增加“实兵指挥”一项,其方法是以实兵一排或一连,由考试官宣布课目,应考者以口令指挥并纠正动作。
当时社会上颇重视学历,国民政府时期更甚,并出于派系利益,用人唯亲,故社会上流传着“黄马褂(黄埔),绿(陆之谐音)袍子(陆大)缺一不可”,所以考取陆大,就有“一登龙门,身价百倍”的气概。因而尽管陆大每次招收人员有限,军官们都跃跃欲试,趋之若鹜,认为职业军人不入陆大,难有前途。
(三)教育课程渐趋完备,训练方法有所改进
陆大自国民政府接办后,因人力、物力较前集中,且应形势的需要,教育课程渐趋完备,训练方法有所改进,为培养能运用诸军种、兵种联合及协同作战的指挥人材,突出战术教育的课程,几占全教育课程的2/3。在训练方法上,以应用战术为主。其进行步骤和方法大致为:
其一是图上战术,即图上作业。由陆大教务处将全期学员区分若干战术学习小组(一般为14—16人一组),随着师、军、大军战程的转移,小组设固定的教官,担任每小组的教学指导。训练方法是由教员事先拟具想定和问题,上课时宣布和讲解想定并提出问题和交付答案时间,然后学员各自在课外作业,依期向教官呈付答卷(一般指定小组收卷人收集)。在下一课业时间,教官根据学员答卷及自己预定最合理的设想,进行讲评,学员也可陈诉不同意见进行讨论,同时答卷上教官往往评注上意见并存底,作为学期末战术成绩的评分根据。答卷的形式虽是根据军用地图进行作业,但可以文字表述或要图现示。图上作业是战术教育的基本方法,所占时间较多。
其二是现地作业。现地作业是在战术图上作业的基础上,加深实战观念,锻炼对敌情、地形的判断能力。这是更深一步的战术教育方法,故亦称应用战术。应用战术为切合实际要求,宣布想定提出问题及学员作业,均就现地进行,作业时间因而较短,教官的讲评根据问题就现地进行后,逐次布置下一问题。现地作业一班也是分各战术组独立进行,但有时运用同一个战术想定。现地作业的另一种教学内容为参谋旅行,即到各军种、兵种学校、部队见学,到有战略意义的要地熟悉地形,以及重要战地熟悉战史等等。各期进行的情况不一,一般每期可能进行一至二次,有时是与战术现地作业合并进行的。到各兵种见学也称队附勤务。有的还以学员担任不同兵种的队职,以通晓各兵种性能和运用。陆大十一期在校时,适逢参谋本部的实兵对抗大演习,该期学员奉命参加,分别担任红、蓝两军各部队(连以上)的裁判官并为总指导提供讲评资料,从中得到实际的锻炼。
其三是兵棋演习。兵棋演习主要用之于第三学年的高等司令部演习(简称高司演习),一般采用红、蓝两军对抗形式,学员分任两军各级指挥宫和幕僚,根据统裁官(教官担任)宣布的情况进行演习,红蓝两军各在一室,一方的决心、处置,即成为另一方的情况,由教官传达(有时利用通信),演习一般持续二至三日,以锻炼学员对大军统帅的指挥能力,以及战术运用和临机应变才能。此种演习,一般每期都进行。
其四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主要用于战史、军种战术以及军事、政治、经济各种理论性课程。在南京时期,每周上午实施课堂教学,下午一般为外文教课(两小时),每两周有两次马术教育,由骑术教官在马术教练场实施。其余时间,由学员自行分配,作为自习及作战术作业答卷时间。每星期一上午用两小时举行总理纪念周,多数由陆大单独进行,由校长(教育长)主持宣讲时事形势,进行精神教育,宣布规章制度等等。有时去中央军校礼堂参加在京各军事机关、学校联合纪念周,聆听蒋介石的讲话。
(四)陆大的组织及教学情况
南京国民政府接办陆大后,于日颁布了组织法,规定陆大直属于参谋本部,负责养成军事高等人才,选拔品学优越之青年军官授以高等用兵学术。其组织由校长、教育长、兵学研究院、教务处处长、教育副官、兵学教官、聘任兵学教官、兵学辅助教官、聘任政治、经济教官、编译处主任、编译官、副官处主任、副官、军需、军医室主任、军医、护士以及兽医、秘书和机要文书人员等组成。其组织系统如下:
校长:蒋介石(兼),教育长 国民党特别党部:专职书记长一人,事务人员二人。
兵学研究院:中、少将主任一人,中、上校研究员十余人。
教务处:少将处长一人,上尉及少、中校教育副官四人,文书人员三至四人,专职兵学教官二至三十人,聘任外籍教官约十人,聘任兼职教官三至五人,国术教官一人。
副官处:上校处长一人,中、少校副官各一人,财会人员三人,文书人员二至三人,勤务士兵若干名。
编译处:上校处长一人,上、中校译员五至七人,聘任外语教官四至五人。
骑术处:少将处长一人,上校骑术教官一人,上尉助教一人,马匹管理人员及饲养兵若干。
医务室:上校主任一人,上尉、少校军医各一人,护士、司药各一人。
印刷所:少校所长一人,绘图员四至五人,事务人员二人,印刷工人若干。
学员班:每期为一班,不设专职管理干部,指定学员一人为学员长,负责与校各部门联系及维持课堂秩序。
陆大月刊出版社。
陆大函授处。
校长承参谋总长之命综理校务(蒋介石兼校长时,校务实际由教育长负责);教育长承校长之命督率各教官、编译官暨有关教育之各员,任教育上计划实施和有关军事学术的研究。
1928年底,蒋介石因忙于编遣军队,乃命令黄幕松为副校长,代行校长职权。周斌任教育长。1929年6月,黄调走,周代理校长。黄、周二人皆毕业于日本陆军大学。
1930年冬,陆大第九期毕业出校后,蒋介石为便于对陆大的领导,以及同政府各部门联系,决定陆大由北京迁到南京,校址选在汉口路薛家巷妙香庵旧址。时代校长周斌调走,蒋介石于1932年初辞兼校长职务,任命杨杰为陆大校长,王泽民(本校第五期毕业)为教育长。
杨杰,字耿光,云南大理人。先后就读于云南陆军小学堂、保定北洋陆军学堂、日本陆军士官预备学堂、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921年以中校身份自费考入日本陆军大学第十五期,毕业时名列第一,日本天皇赐予宝刀,其军事才能受到国内外军学界的赞誉和尊重。
杨杰对主持陆军大学引以为自豪。他认为,不独立的国家或没有国防力量的国家,是不配建立陆军大学的。中国能自主地办陆军大学是不简单的事。
杨杰认为,陆军大学的教育宗旨应该是使高级指挥官及幕僚人员成为“智能兼备之士”,培养学员的目的是“为养成优秀将校与幕僚,以备国家干城之用,不特党国命脉所寄,而民族兴之与其负”。因此要求学员在学习中一定要完成“救国之签识,御外侮之本能”。
杨杰对陆大的教育方法是采取“取化教育”,即是要教官去诱导学员自己去研究,使之彻底领悟,确有心得。他在教学中广引世界上各著名战例,又反对东施效颦,墨守前人阵法,他说:“我国如此趋势之下,非有一出自心裁之战术,必不能自适其生存。”他反对纸上谈兵,很重视对学员的实战训练。陆大每年的春秋两季的现地战术作业,他大都亲自参加指导。演习中他轮流到各战术班视察演习情况,然后亲作讲评。1934年12月,蒋介石又兼任校长,杨杰改任教育长,实际上仍主持校务,直至1937年8月全面抗战开始后以国民政府军事代表团团长的身份去苏联工作为止,他是陆大历史上主持校务时间最长的领导人之一。
蒋介石兼任校长后,有时莅校主持纪念周及开学、毕业典礼并讲话。
陆大自迁南京续办后,教官素质有所提高。兵学教官大都由历期毕业的优秀学员或留学国外学有专长的人员担任,如担任军战术的张亮清、何成璞、张秉均等,担任师战术的赵秉衡、郗恩绥、温鸣剑等都颇受学员欢迎。战术课业主要由本国兵学教官担任。此时,日本籍教官都已解聘,外籍教官只留了德国及流亡在中国的白俄军官担任战术、战史和军、兵种课目的教学。
蒋介石认为德国是当时军事上最先进的国家,且与中国无利害冲突,政治上亟图效仿德国的法西斯统治,故聘任德国教官最多。其中,史培曼、古德威(十一期后改为史达开)教授应用战术,林德曼教授炮兵战术,哈德门、史太秋先后讲授空军战术,皮尔纳教装甲兵战术,麦次纳教授化学战,古西教授大军统帅、战史,王思瀚教授参谋业务、编制装备、输送动员、列强军备等。
这批德国教官都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凡尔赛条约规定,德国取消军备,使得大批战术索养高,身经大战的高级军官失业。如史培曼、古德威、史达开、古西都是德国陆军大学毕业。有的地位很高,如林德曼即是德国陆军中将,余亦多为中高级军官。他们应聘来华后对教学都比较认真。
德国教官担任的战术教学,从团、旅战术一直到师、军、集团军、大军战术,其战术思想基本体现在德国《军队指挥》一书中,他们比较注意战略战术上的态势,地形影响及时间、空间关系(远、近、险、易、广、狭),强调集中优势兵力(飞机、坦克、大炮),彻底进攻,速战速决,并注意利用制空权,高速度进攻的原则。这些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总结,给广大学员多少带来了世界先进军事战术技术的新信息,内容很是新鲜。但与中国落后的生产方式和低劣的军事装备相比,又有些不合时宜,加上所讲内容要由编译人员口译,影响了效果。但史培曼、史达开讲授应用战术,无论图上或现地作作业,都是方法灵活,临机应变,不受预构想定限制,常常令学员“即题”(根据作业中发展)作业,颇受学员欢迎。因受教官人数限制,德籍教官指导的战术,全期分两个大组进行,为区别与本国教官所指导的战术作业,当时习惯称之为“小战术”,他们有时也以一个教官将本学习班区分红、蓝军进行图上或现地对抗作业,方法活泼生动,学员们颇受启发。
1938年5月起任陆军大学代理校长的蒋百里
白俄教官也多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实战经验,如白俄教员布尔宁教战略学和谍报勤务。战略学取材苏军条令,介绍了战略、战役法和战术概念。他教的谍报勤务,内容特别丰富,对于如何获取情报、传送情报、反谋、防谍都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本国兵学教官以教授师、军级战术为主,其他即担任战史以及各种军事理论性课程。其中如中日战史、日俄战史、欧洲战史、拿破仑战史、世界大战等,一部分由本国教官担任,日俄战史、欧洲战史则分别由俄籍教官多马舍夫斯基及德籍教官史培曼、古西等担任。海军战术由海军教官姜鸿慈担任。担任辎重勤务、筑城、兵要地理、参谋业务的中国教官谭家骏、马龙文、游凤池、戴锡龄等均教学多年,颇具经验。其他如外文、骑术等均由本国或外籍教官担任讲授。
战史,是陆大的重要课程。杨杰校长常说战史是战术之母,熟读战史,不仅可以敲战争双方的庙算谋议、战略决策,师法过去名将用兵,还可以找出一些战例,以证明战术原则,加深对原则的理解。所以陆大对战史的课程安排比较多。本国教官龚浩讲拿破仑战史,黄家濂讲日俄战史,杨杰亲自讲北伐战史,德国教官古希讲普奥、普法战史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史,都各有独到之处,颇受欢迎。
军种、兵种的理论教育,对增强学员对军、兵种认识和运用,颇收效果,也为学员所重视。法国以筑城驰名世界,故此期阀,陆大还曾聘请法籍教官讲授筑城,重点在解说马奇诺防线的构成和建筑。
政治、经济课目时间不多,但所聘兼职教官马寅初、萨孟武、赵南坪均为著名政治、经济专家,讲课生动,深入浅出,很受学员欢迎。
(五)各期概况
1928年6月,北伐完成,继而东北易帜,全国表面上宣告统一。国民政府为培养军事人材,完善学制,接办了陆军大学并加强整顿。在第八期复课的同时,于1928年12月招第九期学员入校,计132人。这期学员,北伐军中各部队的高级干部占很大比重,黄埔学生进入陆大也从此时开始,如九期的沈发藻、艾叆、姚国俊、陈素农、黄绶中、温鸣剑、戴之奇、韩文源、钟彬等,均为黄埔第一、二期学生和北伐军干部;於达、侯成、叶佩高、宗明、黄壮怀等均为其他军校出身的北伐军干部。当时,因崇元观校址不敷应用,第九期借原祖家街测量学校授课,特别班第一期则在航空署街原北京政府航空署旧址授课。此时,除本国及日本教官外,已开始聘少数德国人为教官。民国二十年(1931)10月,特一期毕业,第九期也于同年底相继毕业。
甲、特别班的开办
陆军大学特别班的设置,是国民政府北伐统一后为适应军队编遣编余的中、高级干部而设,但从此定为学制,作为高、中级军官深造之用。对未能考入陆大而又一心求学的高、中级干部,在招集特二期的同时,还举办过函授教育,内容大体与特别班相同,因效果不佳,不久即停办。
日,国民政府参谋本部颁发了《陆军大学附设特别班条例》,规定了该班的性质、组织法和教育方针。
条例规定,“在裁兵期间,为使品学兼优,著有勋劳之编余军官,为修习增进高等用兵学术起见,特予陆军大学暂设特别班”。
条例还规定,特别班学员须具备下列资格方能入校深造:
1.历经革命战役,卓著勋劳,现任团长以上之军官而系编余者;
2.曾在国内外陆军学校毕业或具有与此相当之学识者;
3.品行端正,热心向学,身体强健,确无暗疾嗜好者;
4.年龄在四十岁以内者。
条例同时规定,特别班每期考取学员120人,学期三年,其教学课程与正则班相同,该班“除设管理主任、聘任兵教官及专任职官外,其余职员教官等均由陆军大学原有职员教官担任之”。其中管理主任1人,由中将衔或少将衔军官担任;聘任兵学教官12人,均由少将衔军官担任。副官6人,书记4人,其他勤杂人员均由少尉以上军官担任。
参谋本部于1934年2月对《陆军大学校附设特别班章程》又作了如下规定:
1.将特别班作为正式的培训制度规定下来;
2.学员名额定为60至100名;
3.学员的军衔须少将以上(有特殊劳绩者须为上校以上军官)。
特别班第一期的入学是免试保送的。这是由当时部队缩编的实际情况决定的,参谋本部向各集团军分配的名额大约各20名。
第一集团军保送入学的有:卫立煌、黄维、夏楚中、陈铁、李树森、詹忠言、文朝籍、张秉均、涂思宗、余韶等。
第二集团军保送入学的有:何基沣、过之纲、闻承烈、刘自珍、冯治安、关树人、童玉振、韩德元、张印湘等。
第三集团军保送入学的有:张树帜、谢濂、徐子珍、孙福麟、王辅等。
第四集团军保送入学的有:徐文明、周磐、贺维珍、陈孔达、周维寅、萧兆鹏、韦斌等。
特一期于1931年10月毕业,共121人,其中肄业7人。该期的毕业学员,大都成为国民政府各系军队中的高级骨干。
1934年9月,特别班第二期在南京招集入学。此时,特别班的招生制度已较健全,学员入学时,必须经过资格审查、初试和复试,其考试内容和进行方法大体和正则班相同。
经过三年学习,特二期于1937年8月毕业,共133人。这批学员日后有的成为国民政府军队中有名的高级幕僚,如萧毅肃、王鸿韶、张世希、张知行、舒适存、刘广济、刘宗宽等;有的任军长以上各级指挥员,如王铁汉、成刚、胡临聪、袁朴、高卓东、曹日晖、陈烈、贺粹之、楚溪春、刘嘉树、鲁英麟等。更多的人担任了军、集团军等各级参谋长。有的在抗日战争中颇有战绩。刘家麒、钟毅在抗战中壮烈殉国。
特别班第三期于1936年12月招集入学。在这批学员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冯玉祥。冯当时任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自愿进入陆大学习。在他的倡导下,原西北军高级将领鹿钟麟、石敬亭、孙良诚、张维樨、梁冠英、鲁祟义、张华堂等,也都请准参加该期学习。教官前来讲课时,先向冯行礼:"报告副委员长开始讲课。"下课时照样行礼:"报告副委员长讲课完毕。"冯在课堂上态度非常谦虚,认真听讲、作笔记。
乙、南迁后正则班各期概况
1932年1月,陆军大学由北京迁到南京。同年4月即招集第十期入学。该期适值“九一八”事变、“一二八”凇沪抗战之后,全国抗日情绪高涨,青年军官都热心求学,以增强抗日本领,故投考者十分踊跃。
该期于1935年4月毕业,共毕业98人,旁听学员钱卓伦(保定军校出身)、甘丽初、何绍周、李及兰(以上三人为黄埔一期毕业)、吴允周(黄埔二期)5人,合计103人。该期毕业不久,全面抗战开始,因而多数同学在对日作战中发挥了很好作用。担任过军长以上职务者有罗列、张克侠、郭汝瑰、甘丽初、李及兰、何宣、杜建时、侯腾、徐志勖、何绍周、黄翔、黎行恕、潘华国等。该期毕业生中有抗日战场上为国捐躯的夏国璋,有担任国民政府作战处长及空军第四路司令的罗机。
第十一期于1932年12月招集入学,从该期起,陆大每年招考一期入学。该期于1935年12月毕业,共96人,另旁听生8人,合计104人。该期在抗日战争中不少人都担任了重要职务,如方天曾任师、军长、军政部军务署署长;盛文久任胡宗南部参谋长、军长;罗泽闿,久任青年军的师、军长等。此外,任至军长职务的还有吴仲直、沈澄年、李仲辛、刘云瀚等;充任军以上参谋长的以及长期从事军事机关重要幕僚工作的有:皮宗敏、车蕃如、吴鹤云、明玕东、洪懋祥、杨业孔、赵桂森等。
第十二期于1933年11月招集入学,与该期同时在校的有第十、第十一、特二、第十三、第十四,共六个班期,另有兵学研究院,在校学员总计有600多人,是陆大创办史上在校学员和班期最多的时期。该期于1936年11月毕业,共64人,旁听学员14人,合计79人,是各期学员最少的一期。
该期比较出名的人有,如曾任第一绥靖区司令官兼江苏省主席的丁治磐,曾任傅作义部军长的朱大纯,曾任胡宗南部军长的徐汝诚、冯龙,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战役战术教授会主任的白天(即魏巍)等。借“曲线救国”打入汪伪的唐生明(唐生智之弟),也是该期毕业学员。
1935年4月,第十三期招集入学。1937年7月,适值该期即将毕业,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不少同学提前回到原部队参加抗战,其中尤以处于抗敌第一线的第二十九军选送的学员过家芳、蔡国华等人,提前返回部队。
同年9月,由于凇沪会战正激烈地进行,为使教育正常进行,学校被迫西迁长沙。12月,该期毕业,共109人。从本期起旁听学员同样发给文凭。该期毕业后多数人走上抗日战场,有的不久即为国捐躯,如吕旃蒙、蔡国华、邓佐虞等,有的不久即担任军事机构重要职位,筹划作战,如冯衍、蔡文治分任军令部第一厅一、二两处处长。至于任职至军长以上职务的有陈明仁、沈策、曹天戈、唐云山、彭位仁、冷欣、王乾元、林森木、蔡文治、胡素、王文彦、张弥川、戴坚等。有的在解放战争中起义,为祖国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如陈明仁、杭鸿志、赵秀昆、过家芳等。
第十四期于1935年12月,第十五期于1936年12月在南京相继入学。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学校西迁过程中,他们分别在长沙和遵义毕业。
丙、兵学院的增设和旁听生设置
陆大在北洋时期即设有兵学研究院,后因战乱和学校长官更迭曾一度中断。1932年8月,在校长杨杰的主持下增设了兵学研究院。增设该院的目的在于研究高级兵学及国防计划,以造就国防人材和兵学教官。研究员分为专任和兼任两种,两种研究员的候选资格均系国内外陆军大学毕业,并在部队服务二年以上,学习成绩优异者。
研究课目分为主要课目、一般必修课目和自由选择课目三种,各研究员均须选择两门以上课目作为研究课目。
主要课目包括:战略战术、战史、参谋要务、国防计划、后方勤务、国家总动员;一般必修课目包括:军政军令、军队机械化、化学战、阵地战、航空战术、海战学、要塞战术、战术教育法;自由选择研究课目内容包括:兵要地理之调查与研究、邻邦兵备及各国编制装备之研究、军队及学校教育之研究、各种特别演习及统裁指导法、各种新兵器之研究、典范令及军语符号之研究、历代兵略之研究、政治学、各国财政经济状况、各国社会状况、各国政治外交史等。
兵学研究院学制为一年,由校长杨杰兼任主任,后为张亮清。
陆大正则班旁听学员的设置,不是制度所规定,而是蒋介石为培养其亲信或人事安排的权宜之计。凡到陆大旁听的,均须蒋介石亲自批准,如李及兰、甘丽初、钱卓伦等均已任至师长。旁听生免考,其他与正式学员相同。
四、抗战时期的陆大(1938年—1945年)
(一)组织、学队教育内容改革
日,全面抗战开始。1938年初,军委会下设军令部,明令陆大由军令部直辖。为长期抗日作战,培养造就高级指挥和参谋人才所需,学校加强了对学员的管理。每期设期主任(少将),配以必要的事务人员。此外,学校组织体制和学制、教学内容等,也略有改革。
1.修改组织体制
在教育长直接领导下,为加强学术研究及对兵学教官的管理,将全校兵学教官分编为战术、战史、后方勤务和参谋业务四个系,每系设主任(中、少将)一人,设系办公室,配以必要人员,负责学术研究工作和教学实施。各系负责人为:战术系主任梅铸,战史系主任黄家濂,后方勤务系主任谭家骏,参谋业务系主任游凤池。
在行政机构方面,充实了教务处、编译处。取消特别党部,改设政治部,撤销骑术处,改没汽车驾驶教练队,以训练学员驾驶技术;其余医务、军需机构也有所改变。以上这些改进,是逐步完成的。1945年,军委会明令陆大的组织系统和编制。如下:
军令部-陆军大学-校长,教育长
兵学研究院:主任中、少将,研究员
后方勤务系
参谋业务系
以上三系,各系主任为中、少将,兵学教官名额不等,一般为上校至中将。学术系统以研究主任为首席。
教务处:辖第一科(教育计划)、第二科(教育行政)、第三科(教材及印刷所管理),教务处处长中、少将,副处长少将、上校,科长上、中校。
编译处:处长少将、上校,下设编译官(上、中校),出版社,图书馆。
总务处:处长少将、上校,科长上、中校,下设文书科、医务科(辖医院)、总务科(并管理马队)、管理科(管辖汽车队、驾驶教练队、警卫队、通信队)。
以上行政系统及教务处处长为首席 会计室 人事科 政治部:主任中、少将,副主任少将,政治部人事及编制由军委会政治部规定和管理。
各学员的期班
军委合同时将陆大学制正则班由三年缩短为二年半,特别班则由三年缩为二年;并将学员入校年龄、级别作了修改。改为32岁以下中校至少将级军官。
2.重修教学内容
军委会1945年颁布陆大组织法中规定,陆大学员应学习内容为:一般战术、步兵战术、骑兵战术、机械化兵战术、炮兵战术、工程战术、化学兵战术、陆地战术、空军战术、游击战术、通信战术、输送勤务、辎重兵站勤务、军制学、动员学、国家总动员、军队教育、参谋业务、谍报勤务、兵要地理、抗日战史、日俄战史、欧洲战史等。比过去更为明确完备。
3.加强教官队伍
抗战开始,德国教官都已撤走,师资力量有所减弱。军令部于1940年决定,派到欧美各国留学归国人员,一律先到陆大任教,这样不仅加强了陆大的师资力量,而且也将欧美各国最新军事学术思想介绍给陆大学员。同时,军令部还决定,如陆大需要某种优秀人才时,可随时优先由部队或其他军事机关调动。另外,为了广罗人才,加强教育队伍,军令部还采取了改善教官生活待遇的措施。各系主任和班期主任均增加一定的工作奖金。
为便于教官进修和备课,军令部还将本部有关军事学术方面的图书拨结陆大,并要求各驻外武官尽量收集各国军事学校的教材、讲义,以解决陆大教育资料不足的问题。
同时,还加强了兵学研究工作,为陆大培养高质量的教官,以加强教官队伍。
(二)负责人变化和教官状况
陆大校长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均由蒋介石兼任,但只是名义,而陆大的教育主要由代校长或教育长来主持。
抗战开始后,教育长杨杰奉命出使苏联,教育长一职由训练总监部副监周亚卫兼代。周亚卫为日本士官出身,曾毕业于本校正则班第四期。陆大十期以后学员的入校考试,有几期均是在他主持下进行的。全面抗战开始后,陆大西迁长沙的搬迁工作也是在他的主持下进行。陆大迁到长沙后,利用旧藩署驻地继续上课。
1938年7月,学校奉令再次搬迁到贵州遵义,校址选定为遵义县城东北狮子山麓操场坝新营房。8月,著名军事家蒋方震奉令代理校长。
1939年1月起任陆军大学教育长的万耀煌
1939年1月,代理教育长周亚卫他调,万耀煌任教育长。万出身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曾在陆大第五期深造。万治校甚严,曾国有人不守课堂纪律而被开除,在陆大历史上是没有的。但学术上的声望远不及杨杰、蒋百里诸人。
1942年5月,万耀煌改任中央军校教育长。遗缺调军训部次长阮肇昌继任。阮于陆大第三期毕业,过去曾一度任过陆大教育长。
1943年8月,教育长阮肇昌他调,以陈仪代理校长,徐培根继任教育长。陈仪毕业于日本陆军大学,曾任师、军长,军政部次长和福建省主席等职。徐培根在本校六期毕业,还曾就读于德国陆军大学。他致力学术研究,因而颇有声望。
抗战时期的陆大兵学教官,以中国人及本校毕业的学员为主,另有少数外籍教官。
当时,担任大军战术讲授的教官如徐祖诒、沈静、宗明等,学术修养都比较深。徐祖诒毕业于日本陆军大学,抗战初期曾任第五战区参谋长,有抗战的实际经验。兵学教官中本校培养出的杜建时、管长治、杭鸿志、王镇、曹跃祖、傅绍杰等,因教授有方,受到学员的欢迎。1939年,在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担任副主任的叶剑英,曾来陆大讲授游击战的理论。叶剑英在政治军事上造诣高深,讲课时深入浅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人耳目一新,很受陆大学员们的欢迎。
1938年德国教官全部撤走,当时在校的外籍教官有三个白俄人:史达维斯基担任要塞筑城课目,多马舍夫斯基讲授高等战术,布尔宁讲授情报业务。后苏联顾问团也派有教官来校讲课。
1940年,陆大聘请了以柏尔社少将为团长的法国顾问来校授课,教官有雷诺和杜蒙中校。
尽管如此,陆大的教材比较陈旧,教员的思想比较保守,联系抗战实际远远不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仍未摆脱战前的陈旧状况,因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三)抗战中各期、班概况
陆大第十四朋1938年7月在长沙毕业,共100人,其中在抗战中以及解放战争中任至军长以上的有赵子立、杨伯涛、伍诚仁、王甲本等人,赵家骧曾任东北保安总部参谋长。任师长的有王元直、何竹本、侯志磐、陈瑞鼎、何奇、张文心、梁立柱、盛超(盛文华)、孙明瑾等人。王甲本在第七十九军军长任内,在抗日战争衡阳防守战役中阵亡;谢士炎思想进步,在解放战争后期任保定绥署孙连仲部少将处长,参加了地下党,向我军递送情报,被发觉后遇害,人民政府追赠为烈士。孙明瑾在抗战中阵亡。
1938年3月,特四期入校,同年5月正则班第十六期入校,9月正十六期、特四期先后迁往贵州遵义。10月,特三期在长沙毕业,共129人,其中以后担任军以上职务的有李振、李良荣、汪匣锋、沈久成、孙良诚、梁华盛、张维玺、鲁祟义、赵文焕、苏祖馨、唐永良、梁冠英、韩练成等人。
1938年10月,正十五期在沅陵、芷江现地战术作业后,亦即迁往贵州遵义。1939年3月,该期在遵义毕业,共123人。自本期起,正则班即不再设旁听学员。该期毕业后,奉命前往重庆听蒋介石训话,过桐梓到钓丝岩时,发生车祸,死亡学员6人。十五期学员任至师长以上的有王晏清、王大均、王靖之、于厚之、吴永烈、周士瀛、郭吉谦、曹永湘、戴朴等人。李树正曾任国防部第三厅厅长及徐州“剿总”中将参谋长。罗友伦黄埔七期出身,抗战末期即被擢任为青年军第二○七师师长(相当一般部队军长),升迁较快。去台后曾任至陆军上将总司令。王晏清任第九十七师师长,警卫南京时,率部起义,著有功绩。
乙级将官班第一期在遵义入学,共120人。1940年毕业。
1940年初,陆大奉命迁至重庆西郊山洞续办。同年4月,特四期毕业,共135人。其中以后任至军长以上的有丁德隆、王锡钧、廖昂、董英斌、陈春霖等人。张鑑桂曾任第八战区中将参谋长。丁德隆曾任至集团军总司令、西安绥署副主任等职。
1940年7月,在重庆招集特五期学员入校。
日抗战爆发之前两月,招收正十六期学员,在南京及各地方军事机关分区举行初试,按照规定名额录取了初试及格军官。但因抗战爆发,初试录取者多在前方参战,乃延期至1938年2月在长沙复试,结果录取108人,于同年5月8日入学。
正十六期于1940年9月在遵义授课完毕,迁到重庆后毕业,共113人。该期毕业学员以后任至师长的有朱元琮、马培基、程有秋、薛仲述等。个别人任至军长,如刘廉一。有的则成为高级幕僚,如许朗轩,在大陆解放前夕任至国防部第三厅厅长;罗幸理任至第二“绥靖”区王耀武部参谋长,秋宗鼎原在总统府参军处军务局任高级参谋兼科长,后出任天津警备司令部副司令。
正十七期于1939年2月在遵义入校,同年12月迁重庆。1942年7月该期学员毕业,共112人。该届毕业之时,正值太平洋战争爆发不久,他们不少人分配到远征军服役,参加滇缅作战。该期敖明权曾任至师长、副军长。段仲宇在上海港口副司令任内起义,任过南京军械学校校长、总后军械部副部长。麻清江曾任铁道兵团团长,去台后任联勤副总司令。
正十八期于1941年3月经过初试、复试考取学员共140人。该期学员以黄埔军校第十、十一、十二期毕业生为主,每期各约40人。该期于1943年7月毕业。学员王多年去台后,曾任至“三军大学”校长,官位上将。其他还有罗扬鞭、张国英,去台后任中将军职。一些人担任了师参谋长、团长、军委会或国防部处、科长等幕僚职务。
1942年8月,第十九期入学,1944年1月毕业,共96人。学员毕业后,多分配在部队任师、旅参谋长,参谋主任或团长以及军事机关的科长、参谋等职务。
正二十期于1944年1月入学,1946年5月毕业,共123人。该期毕业后,校址即由重庆迁往南京。该期毕业学员郝柏村去台后曾任至“参谋总长”、“国防部长”、“行政院”院长等要职,官位为四星级上将。
(四)特别班、将官班及其他各班开办情况
1.特别班在抗战爆发后继续入学。特四期1938年3月入校,1940年4月在遵义举行毕业典礼,共135人。
特五期于1940年7月在重庆入学,该期于1942年7月毕业,共136人。其中张之江为原西北军名将,马瑛久任卢汉部参谋长。郝家骏任新疆供应局长,随陶峙岳起义后,先后任过解放军军事学院教员及安徽省建设厅副厅长。王启明原为地下党员,在第三十二军参谋长任内起义,先后任解放军副军长、省军区参谋长,1957年授少将军衔。其他任至军长以上的有陆军代总司令汤尧、“绥靖”区别司令官郭勋祺等。本期毕业的还有空军路司令晏玉琮、刘牧群、崔伦石等。
特六期于1941年12月在重庆入校,1943年12月毕业,共134人。该期毕业学员任至军长以上的有王伯勋、邱维达、马师恭等。邱任至七十四军军长,马为伞兵司令。张言传曾任青年军编练总监部参谋长。
特七期于1943年10月入学,该期于1946年3月毕业,共131人。陆大在招收本期时,军令部对学员的报考资格作了新的规定:学员必须受过一年半以上的养成教育,并经过国民政府承认的军事院校毕业(黄埔军校第四期以前的例外),但政治科不能报考;军龄必须满九年半,军衔为中校至少将级;必须任过排、连、营、团长等主队职的军官(师以下部队的参谋人员例外);必须任现职二年以上。该期毕业学员任至军长以上的有于兆龙、王修身、安恩溥、陈长捷、曾甦元、黄士桐等人,其中陈长捷曾任过集团军总司令及天津警备司令。
2.将官乙级班。1939年,军事委员会为充实军队战斗力,便于指挥,乃改革军制,对部队加以整编。
首先废除旅的编制。为训练编余的旅一级军官,乃开办该班,学制一年。旋又召集少将以上正副部队长、高级幕僚及各军事机关少将以上正副主官加入,共120人。该期在将官甲级班召集开办后定名为将官乙级班。
3.将官甲级班。1944年10月,抗日战争胜利在即,为争取抗战胜利、准备接收和反共,为增加各高级将领之兵学修养与指挥能力,陆大奉命开办甲级将宫班,分批招集各战区将级主官及重要幕僚入班受训,学制三个月。其教育重点有三点:“一为一般战术之磨练,以统一战术思想;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抗日战争的经验与教训;三为新式武器的介绍与运用。”
第一期于1944年10月招集入学,学员包括王敬久、宋希濂、孙震、孙兰峰、刘汝明等高级将领33人,1945年1月结业。
第二期于1945年2月招集入学,学员包括李仙洲、孙蔚如、马步青、曾以鼎、董其武等高级将领部人,1945年6月结业。
第三期于1945年8月招集入学,学员包括王凌云、田镇南、杜心如、马惇靖、张义纯、罗广文等40人,同年11月结业。 将官甲级班共办三期,培训学员132人。
4.参谋补习班。为提高参谋人员的业务,陆大在1936年设立该班,学制一年。招收的对象主要是各军师在职的骨干参谋人员,由各军师保送,不须参加入学考试。初招收时每期100名,由于是在职进修,因而在部队的职务无需补缺。进校后的必修课程与初进校的正则班合班上课,战术作业则分班进行。
抗战爆发后,由于交通不便,各战区的参谋人员不便集中,为继续培训教学,从1939年第四期起,经军令部批准,分别在桂林、西安两行营所在地设立西南、西北参谋补习班,分别以何成璞(日本陆大毕业、本校兵学教官)和金典戎(陆大七期毕业),后易陆权(陆大六期毕业)为主任。其中西南班召集江南第三、四、七、六、九战区参谋人员;西北召集江北第一、二、五、八和冀察、鲁苏战区的参谋人员。嗣后一度直接从中央军校和分校毕业生中择优选拔,直接入校培训,学制改为半年。
(五)战术教官研究班
1944年4月,军训部为培养各军学校战术教官:统一战术思想和教授方法,在陆大成立了战术教官研究班,共一期。1944年4月招集入学,至1945年4月结束。
(六)城塞班
军令部为培训要塞工程人员,于1942年创设城塞班,名额为25-30名,学制半年。招考对象为各战区部队工兵军官。所学课目有筑城战术、国防永久筑城之原理与国防线编成、筑城要素、半永久筑城、野战筑城之研究,及与筑城有关的化学战、战车防御和测绘学等课目。该班只招集了一期。
(七)兵学研究院
到1945年抗战结束时,共办了十三期,培养了不少兵学教官人材。
1946年陆大随国民政府迁回南京续办,但仍留一部分教务和行政人员在重庆原地,于1947年2月,招集特八期入学,此时陆大校长蒋介石已不兼任,而以前军令部部长徐永昌任校长,而重庆、南京两地校务,均由教育长徐培根负实际责任。1948年初,徐以不能及时到重庆处理校务,乃派兵学研究院主任杭鸿志(校正十三期毕业)到重庆负责。
五、解放战争时期的陆大(1947年—1949年)
(一) 陆大的改制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国民政府鉴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在美国的大力支持下,强化了军政建设的措施。
在军事机构方面,改组原来的军事委员会,仿效英国军制成立国防部。
在军事教育方面,仍保持了原来的养成教育、进修教育和深造教育三个阶段。
养成教育。撤销原来设立于全国各地的中央军校各分校,继而改中央军校为新式军校,将该校建成美国西点军校式的现代化初级综合军校。
进修教育。在原步、骑、炮、工、装等各兵科学校的基础上,增加特勤、经理、副官、情报等专业技术学校,以提高军队的技术水平和后勤供应能力。
深造教育。将陆军大学一个学校,分为国防大学与参谋学校两级制,以培养高级指挥人才与高级幕僚人才。
在陆大未改制之前,根据抗战胜利后整编军队的情况,仍办好培训教育,改革教学制度,以适应抗战胜利后的新情况。
第一是改定编制。1945年4月,国民政府公布了新的《陆军大学组织法》,扩大改革了陆大的组织,将原来设立的战术、战史、后方勤务和参谋业务四个系,扩大为战术、装甲战术、空军战术、后方勤务、战史、军制六个系,增加技术教育的内容和比重。
第二是为辅助教学的进行,扩大了学校的行政机构。陆大原在校本部下设有编译、教务、骑术三处,各处下辖若干办事人员。新的组织大纲规定在校本部下,没有教务、总务、编译三处和人事科、政治部等机构,各处下设有若干科,并相应增加了办事人员。
第三,改变学制,正则班和特别班均改为二年半。在举办将官班的同时,规定凡中将以上非陆大出身的军官,均须入校补训。各军事学校战术教官研究班学制为八个月,参谋补习班为半年,兵学研究院为半年至一年。
第四,为适应整军后新式军制的需要,先后增设了将官特别训练班和参谋业务特别训练班。
将官特别训练班创设于1946年,训练对象为各军师以上高级将领,每军轮流派将官一名到校训练一个月。主要课程为;抗战胜利后国内外的形势、抗日战争的经验教训和未来现代化战争的新趋势等等。
参谋业务特别训练班创设于1942年,由国防部直接召集。1946年夏国防部成立之后,由于机构庞大,业务运转不灵活,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陆大奉国防部之命,召集国防部各厅、陆、海、空军总部和联勤总部中少校及少将级参谋人员,受训期为十个月。学员入校后,按其工作所在兵种分为六个陆军小组、一个海军小组、一个空军小组和三个联勤小组,进行参谋业务的训练。其教材均由美国顾问团派遣参谋人员编写而成。
该班学员训练期满之后,以原来的分组为基础,组成了国防部巡回参谋业务教育视察小组,分别到陆军师以上、海军舰以上、空军大队以上、联勤局以上单位,对有关参谋人员进行参谋业务的教育、训练和实地演习工作,以提高基层作战单位的参谋业务水平。
(二) 陆军参谋学校的举办和归并
参谋学校为仿效美国军制,于1947年创立,为此,国防部制定了《陆军参谋学校第一期学员召集办法》。
“办法”规定,该校设立的目的是,考选陆、海、空军和联助总部的优秀军官入校,“予以联合兵种及参谋业务等训练,使能胜任中级指挥官及幕僚”,学额为144名,其中分配给陆军122名,海军2名,空军5名,联合勤务15名。学期为一年。
学员的报考资格,各军种不同。大体上,陆军和联勤总部由于报考人数多,在军衔、毕业文凭、服军职年限和年龄上,要求比较严。海、空军的入学资格由海空军司令部自定,只有服军职年限规定在七年半以上。
学员的选拔同陆大一样,也分为初试和复试。
其初试的步骤大致为:先由各主官(各师师长)根据名额负责保送,并将被保送人员的资格证件送初试主持机关审核。
然后再划若干区进行初试。陆军和联勤总部的初试区域主考官分别为:南京区,徐培根;徐郑区,刘峙;西南区,朱绍良;华中区,程潜;华南区,宋子文;华北区,傅作义;东北区,卫立煌;西北区,张治中;迪化区,宋希濂;西安区,胡宗南;台湾区,彭孟缉。初试录取的名额按照复试录取名额的二倍确定。海军和空军分别由桂永清和周至柔为主考官。
复试集中南京进行。由陆军参谋学校负责,并由国防部、陆海空军和联勤总司令部派员共同组成复试委员会办理。
复试分为资格审查、第一试和第二试三个阶段。其考试方法和所考内容与陆大正则班学员入学考试基本相同。
应考学员被录取后,按其考前历属军种定为该总司令部入学附员,其原职由各保送单位开缺,毕业后由各总司令部统一分发各部队服务。
该校于日开学,校长由陆大教育长徐培根兼任,学校聘有美国顾问多人协助教学,其教材亦采用美国防军指挥参谋大学的教材。
陆军参谋学校开学之日,正是国民党在军事上崩溃之时,南京城里一片风声鹤唳之景象。12月20日,蒋介石下令将该校南迁到上海,1949年1月又乘船南下,2月到达广州,以原黄埔陆军军官学校为校舍。3月开始上课。4月,将该校编并于陆大,改为第二十三期。
(三)学校长官及教学情况
1946年5月,陆大由重庆迂回南京。此时蒋介石忙于整军和准备内战,校务由军令部长徐永昌代理。但徐永昌也忙于军令事务,在校主持日常校务者只是徐培根一人。
1947年10月,蒋介石辞去校长兼职,代校长为徐永昌。徐永昌于陆大第四期毕业,曾任军长、军令部长等职。教育长徐培根为陆大六期毕业,后又赴德国陆大留学深造。徐在任上曾为陆大校歌作词制调,歌词云:黄帝兵经,尚文阴符,韬铃一脉传隆古。秦汉隋唐奋雄武,军威耀远土。我辈同志应努力,寰宇喁喁待振哺。戢彼暴力,指兹衽席,戢彼暴力,建树大同,追绍先贤之宏图。1949年4月,徐培根出任参谋次长,教育长一职由司可庄继任,司毕业于陆大十一期。
1946年国民党的军制改革之后,教材和各项规章又改以美国为蓝本,美国顾问团成员也常有人来校讲课。
此时的战术、战史教官有宗明、司可庄、童翼、周羽皋、沈静、李凤起、郑长海、傅绍杰等人。教育长徐培根亦兼任兵学教官,也亲自上课讲授。从事历史、地理、外语、党义等课教授的有罗敦伟、王觉源、林桂圃、沈亮等。
战史教育,适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陆大当局曾竭尽全力搜集资料,于是从1946年起,便有德波战役、德法战役、德苏战役、北非战役和意大利战役等战史课程的讲授,特别是诺曼底盟军登陆反攻作战,资料最为充实。在太平洋战争战史方面,其主力是海空军联合作战,陆军已降到次要地位。通过战例、战史讲授,学员们对于未来三军的联合作战,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四)各班期情况
陆大由重庆迁来南京时,正则班第二十一期在校,到宁后,暂驻孝陵卫中训团一部分房舍继续授课。
当时,陆大因无固定校址,影响教育的进展,经多方筹划,奉令在孝陵卫空地兴建校舍,于1947年12月设计,1948年1月动工,到同年秋大体建成,于是,校本部和各班期相继迁入。
1948年4月,正则班第二十二期入学。7月,正二十一期毕业,计120人。
1949年1月,正二十二朗、二十三期由南京迁往广州黄埔。再于同年5月由黄埔迁往台湾。7月到达台湾基隆,9月,移驻新竹。1951年3月,正二十二期毕业,计120人。第二十三期于1951年9月毕业,计137人。正则班教育到此结束。
特别班。抗日战争胜利之后,特别班继续留在重庆从事教育。第七期于1943年10月招集入学,于1946年3月毕业,计131人。
1947年10月,特别班第八期在重庆招集入学。该期入学后,陆大校本部由渝迁宁,在渝的学员由校务主任杭鸿志带领继续进行教学。1949年12月重庆解放前夕,杭鸿志(时已升任兵学研究院中将院长)带领特八期学员和全校员工毅然起义,回到人民的一边。
将官班。1946年国民党整军之后,大批军官编余,国防部从编余军官中遴选150名编成将官班乙级第三期,于1947年2月入学。该期入校后,原计划入汤山炮校旧址,因炮校返宁后迁入,乃改以汤山陶庐为临时校舍,开始授课。同年6月,将官班乙级第二期在重庆山洞原校舍毕业,计132人。6月,校部购置南京户部街及升州路一带之泰包巷、船板巷、玉带巷等处民房,作为校部临时办公地址。11月,将官班乙级第四期入学。
1948年4月,将官班乙级第三期毕业,计147人。同年12月,将官班乙级第四期毕业,计124人。至此,陆大除正则班在校外,其他各班期全部结束。
六、陆大的校风、学风及在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陆军大学生存在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土壤中。它一方面受到西方军事思想的影响,具有现代军事教育的某些特点,但它又带有较浓厚的旧军队的色彩。
旧中国的军事院校由各派系军阀所学握,为一党一派培养人才。因而各个派系的军阀很注重培养师生关系,这种关系是建立在派系基础上的,它不同于单纯的政治关系和隶属关系。单纯的政治和隶属关系,在有权力地位之争时,可能会变化,而师生关系则比较稳定。蒋介石与黄埔师生之间,无论双方的地位怎样变化,见面总喜欢人称他为校长。所以蒋自1934年到1947年间,几乎兼任了所有陆军军事学校的校长。对陆大的领导权,更是抓住不放。
从陆大学员的入学来说,尽管陆大的条例对学员入学的标准定得很高,要求也严,但由于学员的资格首先由各部队保送,那么与各部队长官有亲谊关系着势必捷足先登。甚至个别不是军人,因与部队长官有关系,搞个类似参议的头衔,再补习一点军事(特别班不考实兵指挥)。自然科学、几大教程和战术作业,均在纸上谈兵,对有点文化者是比较容易学会的。学历上找两位正式军校出身的朋友,写个假证明也就混过去了。
另外,蒋介石为了培养亲信,也随意批准考生人数,对看上的认为可以深造的黄埔毕业生,几乎每期都有蒋介石特许入学的。
入学考试时,为杜绝舞弊,要求甚严,但违犯规定者仍不乏其人。正则班考生年轻,涉世不深,一般还不敢犯规。而特别班学员身为高级军官,社会关系多,考官即使不是直接亲友,也可找到间接关系,走门子,求帮助,设法搞到题目,或买通口试官预先约好回答的问题。
开办特别班,一方面安排了编余的军官,为未进过院校或学历较浅的军官提供了深造的机会,与此同时,蒋介石也趁机以此来作为排除异己,剥夺杂牌军官权力的机会。如黔军第二十五军副军长犹国才,西北军宿将张之江等人,就被调到陆大特四、特五期学习,入学时已年近花甲,还和一帮中青年军官一块上课。毕业后也就不再担任有实权的军职。正则班的王家烈,被剥夺了在贵州的军政权力后,安排在正则班第十四期就读。
陆大学员在学习期问,非常重视同学关系。旧军队派系颇多,同在陆大学习三年,毕业后,同学之间基本上一视同仁。每期百名同学中总有些飞黄腾达的,经其提携一下,总能谋个一官半职。退一步,也可做一个高参之类的官。假使不愿在官场应付,回到母校做教官,也可糊口。因此说,考上陆大,也就等于有了"铁饭碗"。所以许多人只要迈进了“铁门板”,学习就松下来了。用功的埋头读书,不用功的课余吃喝玩乐,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学员们对战术课比较重视,一向没有缺课的,有的课因教官不好,学员就任意缺课。所以学员中常以"这堂课上了几成座"来评价教官的好坏。同学之间拜把子换兰谱,聚餐拉关系的比比皆是,宿娼狎妓也大有人在。因而陆大学员把毕业文凭、同学通讯录和毕业证章作为“三件宝”。
除了学员间的往来以外,陆大中的社团活动也很活跃。三十年代初,复兴社在学员中扩充组织,黄埔军校出身的学员尤为活跃,他们拉拢学员填表、宣誓,进行小组活动等。参加复兴社的学员还受命监视杂牌军队来的学员。另外,青帮也在陆大活动,收教门徒。
陆大对学员的管理,各个派系掌管学校时要求不一样,即使同一派系掌管时,其管理也因领导而异。国民政府接管陆大之后,并无专职干部负责,仅由教务处会同教官考核课业。因学员都是带职入校,生活完全自理,偕有眷属的学员,都自租民房。对单身的学员,在北京(九期)和初迁南京(十、十一期)时期,学校曾供给宿舍。但十二期后,学校因房舍不足,规定学员一律自己解决住房。住在校外的,按上课时间表到校上课。杨杰自欧洲考察归来后,认为外国陆大同普通的学校一样,因此将门卫也撤除了,学员出入自由。由此,学员更加散漫,迟到、早退、缺课等现象很普遍。学员规定着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民革命军第九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