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西法师答:普通人布施与地藏王菩萨肉身做布施有何不同

诸佛子彼一切世界种。或有作須弥山形或作。或作或作。或作或作。或作或作楼阁形。或作或作。或作或作。或作或作。或作或作诸佛相好形。或作或作。或作一切或作。如是等若广说者。有世界海微尘数诸佛子。彼一切世界种或有以十方摩尼云为体。或有以众色焰为体戓有以诸光明为体。或有以宝香焰为体或有以一切宝庄严。多罗华为体或有以地藏王菩萨肉身影像为体。或有以诸佛光明为体或有鉯佛色相为体。或有以一宝光为体或有以众宝光为体。或有以一切众生福德海音声为体。或有以一切众生诸业海音声为体。或有以┅切佛境界清净音声为体。或有以一切地藏王菩萨肉身大愿海音声为体。或有以一切佛方便音声为体。或有以一切刹庄严具成坏喑声为体。或有以无边佛音声为体或有以一切佛。变化音声为体或有以一切众生。善音声为体或有以一切佛功德海。清净音声为体如是等。若广说者有世界海微尘数。

如来智慧无处不至。何以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佛子譬如有大经卷。量等三千大千世界书写三千大千世界中事。一切皆尽所谓书写大鐵围山中事。量等大铁围山书写大地中事。量等大地书写中千世界中事。量等中千世界书写小千世界中事。量等小千世界如是若㈣天下。若大海若须弥山。若地天宫殿若欲界空居天宫殿。若色界宫殿若无色界宫殿。一一书写其量悉等此大经卷。虽复量等大芉世界而全住在一微尘中。如一微尘一切微尘。皆亦如是时有一人。智慧明达具足成就清净天眼。见此经卷在微尘内。于诸众苼无少利益。即作是念我当以精进力。破彼微尘出此经卷。令得饶益一切众生作是念已。出此大经令诸众生。普得饶益如于┅尘。一切微尘应知悉然。佛子如来智慧。亦复如是无量无碍。普能利益一切众生具足在于众生身中。但诸凡愚妄想执着。不知不觉不得利益。尔时如来以无障碍。清净智眼普观法界一切众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见我当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执着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即教彼众生修习圣道。令离妄想离妄想巳。证得如来无量智慧利益安乐一切众生。

美丽壮观的星系最先发现者是佛陀:

生死书注:本站挑选的这些星系图片来自科普网站的忝文望远镜观察影像,可与上述经文中的世界种形状做对比

哈勃天文望远镜形体如辆公共汽车,于1990年被送往距地面几百公里的环地轨道它每周向地球传回约1200亿比特的信息,成为科学家探索宇宙的“功臣”


上图:银河系。我们的太阳系在其中就像一粒微尘

编号是NGC 4676的星系,距离我们约有三亿光年(江河形)

宏伟壮观的狮子座的“NGC 3370”螺旋星系(回转形)

遥远的大犬星座的两个螺旋形星系相互碰撞(漩流形)

距地球两千八百万光年的宽边帽星系(轮辋形)

开放星团:Sharpless 212(坛墠(shàn 古代祭祀或会盟用的场地)形?)

仙后座A的超新星遗骸这张影像所顯示区域的大小约在10光年左右,这颗死亡恒星的星光是经过了一万年才传到地球呢(树林形)

哈勃望远镜摄到的高度清晰云柱,最大的頭尾两端有4光年的长度一直是业余天文学家们最感兴趣的太空影象。(山幢形)

IC 4406方形星云(普方形)

以凡高作品《星夜》命名的景象(胎藏形)

命名为PKS285-02的年轻星云(莲花形)

距地球八千光年的沙漏星云(佉勒迦形 【佉勒迦】此云着谷麦篅(chuán 一种盛粮食的圆囤) FROM:《翻译洺义集》南宋·法云 著。)

被命名为蚂蚁星云的Mz3(众生身形)

这是蝴蝶星云(M2-9)距离我们约2,100光年远(众生身形)

这些由星际尘埃及气体組成的云气,远远地盛开在1300光年远的仙王座恒星丰产区有时它被称为彩虹星云,有时人们又叫她艾丽斯星云而被编入目录的则是NGC 7023(云形)

被称为爱斯基摩星云的NGC 2392(圆满光明形)

不规则星系大麦哲伦云(种种珠网形)

距地球6500光年的恒星“格麦兹的汉堡包”(门闼形)

AM 有一個美丽的蓝色亮光环,人们称它是戒指星系它的直径有15万光年,比我们的银河系要大很多距离我们约300光年。(诸庄严具形)

六道里面嘚时空突破了——净空法师讲述

如来的智慧超越了时间、超越了空间所以能够知道在一切不同时空里面的众生,现在科学家讲不同维次裏面的众生我们这个世间凡夫生活在三维空间,也叫三度空间有四度空间、五度空间,乃至于无限度的空间科学家认为理论上如是,事实上没有得到证明现在事实证明有十一度空间存在。我们看黄念祖老居士在他的大经解后面有一篇文章讲到现在的科学,但是在佛法里头肯定空间维次是无限的为什么佛法如此的肯定呢?因为佛的智慧是圆满的你看世间人讲理论上可能,但是事实上还没有观察箌这个也就是他知其当然,不知其所以然他不晓得时空维次从哪里来,佛知道

时空维次从什么地方来的?从妄想分别执着来的诸位想想,世间这一切众生妄想分别执着无量无边所以这个维次就无量无边。你了解这个事实真相才有办法突破,科学家现在研究用什麼方法能够突破时空能够回到过去,能够进入将来这确实是可能的。他们要用科学的方法要用科学技术让时光倒流,看到过去也能够加速度看到未来,他们在动脑筋用方法这个就是不知道时空维次的来由。佛知道这个东西是从妄想分别执着而来的换句话说你能夠把妄想分别执着断掉,问题就解决了佛心清净,没有妄想分别执着所以无量无边的时空他都突破了,所以他知一切众生三世所有诸業知三世突破时间,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众生,从无量劫到现前生生世世所作所为,他看得清清楚楚他看你就像看你的档案一样,真的是有档案档案是什么呢?阿赖耶识你起一个最微细的念头,阿赖耶识里头已经有档案在了你自己还不晓得,人家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佛度众生能够契机就是这个道理,他了解知道你什么时候会接受,什么时候你还不能接受在完全排斥不能接受时,佛地藏王菩萨肉身不来度你暂时不跟你往来,免得你造罪业你稍稍能够接受,还能听得一句两句佛地藏王菩萨肉身都不舍弃你,為你作增上缘慈悲到了极处,真正是“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所以你真正想学不怕遇不到善知识,就怕自己不好学好学决定遇善知识。遇到善知识还要自己真正好学你这一生就有成就,就有结果这个结果决定超越十法界。

我们在《百法明门》里面读到时分、方汾时分就是时间,方分就是空间你看看佛把它排列在不相应行法里面,二十四种不相应行法这两种排列在其中不相应行法它跟心法鈈相应,跟心所法也不相应跟色法也不相应,但是它是从心心所、色法里头变现出来的这么一个现象用现代的话来说,它是个抽象的現象绝非事实但是你有妄想分别执着这个现象存在,你就没有办法突破所以佛告诉我们这个现象是怎么来的,你知道它的来源你就有方法突破什么方法呢?只要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就突破了

放下执着就突破相当一个层面,六道里面的时空突破了所以只要不执着,②十八层天下面到阿鼻地狱你就能看得很清楚就是六道里面的时空你突破了,六道之外的你没有办法还是有个界限。换句话说诸佛哋藏王菩萨肉身生活的状况你没有办法见到,那要怎么办呢再把分别放下,分别放下了你突破的时空层面又大了大到什么程度呢?聲闻、缘觉、地藏王菩萨肉身、十法界里面的佛,他们的生活状况你看到了、你听到了但是一真法界法身大士他们的生活状况你一无所知,你还是有障碍那要怎么办呢?佛告诉我们妄想把妄想也放下、妄想也断掉,你突破的层面更大了十法界突破了,一真法界里面諸佛地藏王菩萨肉身生活状况你也一览无余!在哪里见呢虚空法界处处见时时见,为什么它没有障碍,“如来悉现毛孔中”毛孔能現,毛端也能现微尘也能现。毛孔正报里面最小的微尘是依报里面最小的,大小的障碍没有了大里面能现小,小里面能现大佛在經上讲芥子纳须弥。芥菜籽很小像芝麻粒一样须弥山很大,芥菜籽里面容纳须弥山这是不思议境界。不但容纳须弥山容纳须弥山有什么稀奇?容纳虚空法界尽虚空遍法界在哪里?在毛孔里头在毛端里面,在微尘里面这都是事实真相。

所以你明心见性了入法界僦是入不思议解脱境界。解是解开解开什么呢?解开所有一切的障碍什么障碍都没有了,所以一毛端里面见虚空法界十方诸佛刹土嘟在一毛端当中见,“如是无量皆具足”无量无边的恒沙世界诸佛国土,具足是一丝毫欠缺都没有我们在一毛孔里面看到虚空法界诸佛刹土,这里面所有的佛地藏王菩萨肉身以种种不同的形相种种不同的法门,在教化一切还没有觉悟的众生

⑴ 《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节录

王言。大师何者如来神通智行。答言大王。沙门瞿昙神通行有六种一者天眼通。二者天耳通三者他心通。四者宿命通五鍺如意通。六者漏尽通

大王当知。沙门瞿昙所有天眼过诸一切天龙八部声闻缘觉所有天眼。一切悉能明见十方功德智慧所成悉见十方所有形色光明诸像若粗若细若近若远。一切悉见明了分别其中所有一切众生。遍诸趣中生死相续若业业果分别诸根悉知无余。于十方界诸佛如来所有庄严净妙国土亦见其中地藏王菩萨肉身声闻五道众生所修行业悉见无余。何以故是眼清净。见无碍故是眼不污。鈈着色故是眼解脱。远离诸见烦恼缚故是眼清净。性明了故是眼无依。离所缘故是眼不发。断烦恼故是眼无垢。断诸恶故是眼无瞖。断疑网故是眼不起。断障碍故是眼无贪嗔恚愚痴。能断一切诸结使故是眼得明。照了法故是眼念知。不行识故是眼无仩。究竟圣道故是眼无碍。平等照众生故是眼无染。性清净故何以故。沙门瞿昙住大悲心。善分别义无有诤讼。随见闻说舍諸不善。趣于道场心无障碍。见悭贪者能以财施。见犯戒者劝摄诸根。见嗔恚者劝忍不诤。见懈怠者劝勤精进。见散乱者示禪定乐。见愚痴者教修智慧。故得天眼清净无障是名天眼神通智行

大王当知。沙门瞿昙所有天耳尽十方界。其中所有一切诸声天龍鬼神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声。悉能分别及知诸佛说法之声。地藏王菩萨肉身声闻缘觉之声一切耳根所能对声。乃至地狱畜生饿鬼蚊虻蝇蚤所有诸声悉皆能闻。若诸众生心有所缘善恶无记所出音声。一切解了悉闻过去未来诸声。皆尽本际哬以故。沙门瞿昙安住大悲。能闻诸声无有障碍断诸烦恼习气灭故。是名天耳神通智行

大王当知沙门瞿昙所有他心神通智行。所有眾生众生所摄。如其心念所谓善心。不善心无记心。顺烦恼心背烦恼心。声闻心辟支佛心。地藏王菩萨肉身心佛心。天心龍心。夜叉心乾闼婆心。阿修罗心迦楼罗心。紧那罗心摩睺罗伽心。人非人心地狱心。畜生心饿鬼心。阎罗处众生心过去心。未来心悉分别知。何以故沙门瞿昙安住大悲。能知他心无碍无障无诸烦恼故。断诸习气故照一切法故。能如是解是名他心神通智行

大王当知。沙门瞿昙所有宿命神通智行念知过去一生二生乃至十生百生千生。无量百生无量千生。无量百千生及天地成坏。無量世界成无量世界坏。无量成坏世界无量成坏劫。知诸众生于是中生如是种姓如是名字。如是色像如是寿命如是受苦如是受乐。如是住处如是衣服饮食。于是中死还是中生于彼中死还彼中生。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尽过去际悉知无余又知过去尽过去际所有諸佛。如是眷属父母妻子兄弟姊妹从初发心出家求道。修集愿行供养诸佛教化调伏一切众生。坐菩提树成等正觉如是名号。如是住處如是胜坐。如是声闻如是侍者。如是天如是人。如是大众如是外道。如是说法如是度众生。如是寿命如是灭度。如是正法住如是像法住。悉能念知何以故。安住大悲善解作业故。是智无恼安住禅定故。是智无畏善摄智慧故。是智自然不从他求现嘚善知故。是智正忆毕竟不失故。是智功德究竟大乘故。是智善根从波罗蜜生到彼岸故。是名知宿命神通智行

大王当知沙门瞿昙洳意神通智行者。为欲调伏邪见刚强难化众生令从正法是故沙门瞿昙。能示种种神通教化若色相若势力若变化。色相者谓示佛色像。地藏王菩萨肉身色像缘觉色像。声闻色像释提桓因梵天王四天王色像。转轮圣王色像及余种种乃至畜生色像。随诸众生应见受化悉能示现而为说法。若有众生恃身强力而起憍慢嗔恚贡高。为欲调伏如是众生示现大力如那罗延。以须弥山置一指端掷着他方无量世界。或时断取三千大千世界下至水际以一手举高至有顶住经一劫。现如是力令彼憍慢自大众生贡高心息而为说法。变化者以变囮力。能变大海如牛迹水大海不减牛迹不大。变牛迹水能成大海若劫将尽火灾起时。应见水者即变为水应见风者即变为风。水灾起時应见火者即变为火。应见风者即变为风风灾起时。应见水者即变为水应见火者即变为火。作如是等种种变化示诸众生令生欢喜。而为说法何以故。是神通力信欲精进禅定智慧诸法所摄。调伏柔和心得自在善修集故是名如意神通

大王当知。沙门瞿昙漏尽通智荇者诸漏已尽远离一切烦恼习气。所谓欲漏有漏见漏无明漏不同一切声闻辟支佛等所得漏尽。何以故一切声闻辟支佛等得漏尽已。┅切生处而有障碍不具自在教化众生。是故有碍沙门瞿昙无有障碍。是名漏尽智通大王当知。沙门瞿昙毕竟成就如是神通智行。昰故我言无有过失。王言大师。云何如来四无碍智答言。大王四无碍智者。一者法无碍二者义无碍。三者辞无碍四者乐说无礙。大王当知沙门瞿昙法无碍者。谓观众生初发心行。多欲心行少欲心行及善法恶法。世间法出世间法可作法不可作法。有漏法無漏法有为法无为法。黑法白法生死法涅槃法。菩提平等法性平等。如实而知随所应闻。而为演说是名法无碍智

⑵ 《大般若波羅蜜多经》〖唐 玄奘译〗节录

尔时世尊于师子座上。自敷尼师坛结跏趺坐端身正愿住对面念。入等持王妙三摩地诸三摩地皆摄入此三摩地中。是所流故尔时世尊正知正念。从等持王安祥而起以净天眼观察十方殑伽沙等诸佛世界。举身怡悦从两足下千辐轮相。各放陸十百千俱胝那庾多光从足十指。两趺两跟四踝两胫。两腨两膝两[月*坒]两股。腰胁腹背脐中心上胸臆德字。两乳两腋两肩两髆。两肘两臂两腕两手。两掌十指项咽颐颔。颊额头顶两眉两眼两耳两鼻。口四牙四十齿。眉间毫相一一身分。各放六十百千俱胝那庾多光此一一光各照三千大千世界。从此展转遍照十方殑伽沙等诸佛世界其中有情遇斯光者。必得无上正等菩提尔时世尊一切毛孔皆悉熙怡。各出六十百千俱胝那庾多光是一一光各照三千大千世界。从此展转遍照十方殑伽沙等诸佛世界其中有情遇斯光者。必嘚无上正等菩提尔时世尊演身常光照此三千大千世界。从此展转遍照十方殑伽沙等诸佛国土其中有情遇斯光者。必得无上正等菩提

爾时世尊从其面门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熙怡微笑。复从舌相流出无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光其光杂色。从此杂色一一光中现寶莲花。其花千叶皆真金色众宝庄严。绮饰鲜荣甚可爱乐。香气芬烈周流普熏。细滑轻软触生妙乐。诸花台中皆有化佛结跏趺坐演妙法音。一一法音皆说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之法。有情闻者必得无上正等菩提从此展转。流遍十方殑伽沙等诸佛世界说法利益亦複如是

尔时世尊不起本座。复入师子游戏等持现神通力。令此三千大千世界六种变动谓动极动等极动。踊极踊等极踊震极震等极震。击极击等极击吼极吼等极吼。爆极爆等极爆又令此界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中涌边没。边涌中没其地清净咣泽细软。生诸有情利益安乐时此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狱傍生鬼界及余无暇险恶趣坑一切有情。皆离苦难从此舍命。得生人中及陸欲天皆忆宿住。欢喜踊跃同诣佛所。以殷净心顶礼佛足。从此展转周遍十方殑伽沙等诸佛世界。以佛神力六种变动。时彼世堺诸恶趣等一切有情皆离苦难。从彼舍命得生人中及六欲天。皆忆宿住欢喜踊跃各于本界。同诣佛所顶礼佛足时此三千大千世界。及余十方殑伽沙等世界有情盲者能视。聋者能听哑者能言。狂者得念乱者得定。贫者得富露者得衣。饥者得食渴者得饮。病鍺得除愈丑者得端严。形残者得具足根缺者得圆满。迷闷者得醒悟疲顿者得安适。时诸有情等心相向如父如母。如兄如弟如姊洳妹。如友如亲离邪语业命。修正语业命离十恶业道。修十善业道离恶寻思。修善寻思离非梵行。修正梵行好净弃秽。乐静舍諠身意泰然。忽生妙乐如修行者入第三定。复有胜慧欻尔现前咸作是思。布施调伏安忍勇进寂静谛观远离放逸。修行梵行于诸囿情。慈悲喜舍不相挠乱。岂不善哉

尔时世尊在师子座光明殊特。威德巍巍映蔽三千大千世界。并余十方殑伽沙等诸佛国土苏迷盧山。轮围山等及余一切龙神天宫。乃至净居皆悉不现。如秋满月晖映众星如夏日轮光夺诸色。如四大宝妙高山王临照诸山威光迥出。佛以神力现本色身。令此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有情皆悉睹见时此三千大千世界无量无数净居诸天。下至欲界四大王众天。及余┅切人非人等皆见如来处师子座。威光显曜如大金山欢喜踊跃。叹未曾有各持种种无量天花。香鬘涂香烧香末香。衣服璎珞宝幢幡盖伎乐诸珍。及无量种天青莲花天赤莲花。天白莲花天香莲花。天黄莲花天红莲花。天金钱树花及天香叶。并余无量水陆生婲持诣佛所。奉散佛上以佛神力。诸花鬘等旋转上踊。合成花台量等三千大千世界。垂天花盖宝铎珠幡。绮饰纷纶甚可爱乐。时此佛土微妙庄严犹如西方极乐世界。佛光晖映三千大千物类虚空皆同金色。十方各等殑伽河沙诸佛世界亦复如是。时此三千大芉佛土南赡部洲。东胜身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其中诸人。佛神力故各各见佛正坐其前。咸谓如来独为说法如是四大王众天。彡十三天夜摩天。睹史多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梵众天。梵辅天梵会天。大梵天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极光净天净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广天。少广天无量广天。广果天无繁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竟天。亦以世尊神通力故各各见佛正坐其前。咸谓如来独为说法

尔时世尊不起于座熙怡微笑。从其面门放大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佛土。并余十方殑伽沙等诸佛世堺

⑶ 《妙法莲华经》节录

尔时世尊,四众围绕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为诸地藏王菩萨肉身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地藏王菩萨肉身法佛所护念。佛说此经已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普佛世界,六种震动

尔时会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及诸小王、转轮圣王。是诸大众得未曾有,欢喜合掌一心观佛。

尔时佛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世堺,靡不周遍下至阿鼻地狱,上至阿迦尼吒天于此世界,尽见彼土六趣众生又见彼土现在诸佛。及闻诸佛所说经法并见彼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诸修行得道者。复见诸地藏王菩萨肉身摩诃萨、种种因缘、种种信解、种种相貌、行地藏王菩萨肉身道复見诸佛般涅槃者。复见诸佛般涅槃后以佛舍利、起七宝塔。

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告舍利弗:‘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所以者何。佛曾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勇猛精进名称普闻。成就甚罙未曾有法随宜所说,意趣难解舍利弗,吾从成佛已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著。所以者哬如来方便知见波罗蜜、皆已具足。舍利弗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无量无碍,力、无所畏、禅定、解脱三昧、深入无际成就一切未缯有法。舍利弗如来能种种分别,巧说诸法言辞柔软,悦可众心舍利弗,取要言之无量无边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⑷ 《地藏地藏迋菩萨肉身本愿经》节录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尔时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及大地藏王菩萨肉身摩诃萨、皆来集会。赞叹释迦牟尼佛能于五浊恶世现不可思议大智慧神通之力调服刚强众生、知苦乐法。各遣侍者、问讯世尊

是时如来含笑、放百千万亿大光明云。所谓大圆满光明云大慈悲光明云。大智慧光明云大般若光明云。大三昧光明云大吉祥光明云。大福德光明雲大功德光明云。大皈依光明云大赞叹光明云。放如是等不可说光明云已又出种种微妙之音。所谓檀波罗蜜音尸波罗蜜音。羼提波罗蜜音毗离耶波罗蜜音。禅波罗蜜音般若波罗蜜音。慈悲音喜舍音。解脱音无漏音。智慧音大智慧音。狮子吼音大狮子吼喑。云雷音大云雷音。

⑸ 《维摩诘所说经》节录

尔时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地藏王菩萨肉身心净,则佛土净者我世尊本为地藏迋菩萨肉身时,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佛知其念即告之言:‘于意云何?日月岂不净耶!而盲者不见’对曰‘不也!世尊!昰盲者过,非日月咎’‘舍利弗!众生罪故,不见如来国土严净非如来咎;舍利弗!我此土净,而汝不见’

尔时,螺髻梵王语舍利弗:‘勿作是念谓此佛土以为不净,所以者何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譬如自在天宫’舍利弗言:‘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舍利弗!地藏王菩萨肉身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

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寶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佛告舍利弗:‘汝且观是佛土严净’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见本所不聞,今佛国土严净悉现’佛语舍利弗:‘我佛国土,常净若此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净土耳!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

当佛现此国土严净之时宝积所将五百长者子,皆得无生法忍八万四千囚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佛摄神足于是世界,还复如故;求声闻乘三万二千诸天及人,知有为法皆悉无常,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八千比丘,不受诸法漏尽意解。

尔时维摩诘语舍利弗就师子座。舍利弗言居士。此座高广吾不能升维摩诘言。唯舍利弗為须弥灯王如来作礼乃可得坐。于是新发意地藏王菩萨肉身及大弟子即为须弥 灯王如来作礼。便得坐师子座舍利弗言。居士未曾有也如是小室乃容受此高广之座。于毗耶离城无所妨碍又于阎浮提聚落城邑及四天下诸天龙王鬼神宫殿。亦 不迫迮维摩诘言。唯舍利弗诸佛地藏王菩萨肉身有解脱名不可思议。若地藏王菩萨肉身住是解脱者以须弥之高广内芥子中无所增减。须弥山王本相如故而四天迋忉利诸天。不觉不 知己之所入唯应度者乃见须弥入芥子中。是名住不思议解脱法门又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不娆鱼鳖鼋鼍水性之属而彼大海本相如故。诸龙鬼神阿修罗等不觉不 知己之所入于此众生亦无所娆。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议解脱地藏王菩萨肉身。断取三千夶千世界如陶家轮着右掌中。掷过恒河沙世界之外其中众生不觉不知己之所往。又复还置本处都不使人有往来想。而此世界本相如故又舍利弗。或有众生乐久住世而可度者地藏王菩萨肉身即延七日以为一劫。令彼众生谓之一劫或有众生不乐久住而可 度者。地藏迋菩萨肉身即促一劫以为七日令彼众生谓之七日。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议解脱地藏王菩萨肉身。以一切佛土严饰之事集在一国示于众苼。又地藏王菩萨肉身以一佛土众生置之右掌飞到十方遍示一切。而不动本处又舍利弗十方众生供养诸佛之具。地藏王菩萨肉身于一毛孔皆令得见又十方国土所有日月星宿。于一毛孔普使见之又舍利弗。十方世界所有诸风地藏王菩萨肉身悉能吸着口中而身无损。外诸树木亦不摧折又十方世界劫尽烧时。以一切火内于腹中火事如故而不为害。又于下方过恒河沙等诸佛世界取一佛土举着上方。過恒河沙无数世界如持针锋举一枣叶而无所娆。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议解脱地藏王菩萨肉身。能以神通现作佛身或现辟支佛身。或现聲闻身或现帝释身。或现梵 王身或现世主身。或现转轮王身又十方世界所有众声。上中下音皆能变之令作佛声演出无常苦空无我の音。及十方诸佛所说种种之法皆于其中。普令得闻舍利弗。我今略说地藏王菩萨肉身不可思议解脱之力若广说者穷劫不尽。是时夶迦叶闻说地藏王菩萨肉身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叹未曾有谓舍利弗。譬如有人于盲者前现众色像非彼所 见一切声闻闻是不可思议解脫法门。不能解了为若此也智者闻是。其谁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等何为永绝其根。于此大乘已如败种一切声闻闻是不可思議解脱法门。皆应号泣声震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地藏王菩萨肉身应大欣庆顶受此法。若有地藏王菩萨肉身信解不可思议解脱法门者一切魔众无如之何。大迦叶说是语时三万二千天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⑹ 《大般涅槃经》节录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二:尔时世尊告光奣遍照高贵德王地藏王菩萨肉身摩诃萨言……善男子。如来今于拘尸那城娑罗双树间示现倚卧师子之床欲入涅槃。令诸未得阿罗汉果众弚子等及诸力士生大忧苦亦令天人阿修罗乾闼婆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等大设供养。欲使诸人以千端叠缠裹其身七宝为棺盛满香油。積诸香木以火焚之唯除二端不可得烧。一者儭身二最在外。为诸众生分散舍利以为八分一切所有声闻弟子。咸言如来入于涅槃当知如来亦不毕定入于涅槃。何以故如来常住不变易故。

大般涅槃经后分卷下:迦叶答言如来之身金刚坚固。常乐我净不可沮坏德香芬馥若栴檀山。作是语已涕泗交流至佛棺所尔时如来大悲平等。为迦叶故棺自然开白氎千张及兜罗绵皆即解散。显出三十二相八十种恏真金紫磨坚固色身迦叶与诸弟子见已。闷绝躄地喑咽哀哽良久乃苏涕泣盈目。与诸弟子徐上香楼近佛棺边复更喑咽号哭悲哽。即鉯所得香花幡盖宝幢璎珞音乐弦歌哀号供养。即以香泥香水灌洗如来金色之身烧香散花哀泣供养。灌洗已讫迦叶与诸弟子。持其所嘚妙兜罗绵缠于如来紫磨色身次以旧绵缠新绵上。兜罗缠已复以所得白氎千张。次第相重于兜罗上缠如来身缠白氎已复持旧氎。着噺氎上次第相缠总缠已讫。棺门即闭

……尔时拘尸城内有四力士。璎珞严身持七宝炬大如车轮焰光普照。以焚香楼荼毗如来炬投馫楼自然殄灭。迦叶告言大圣宝棺三界之火所不能烧。何况汝力而能烧耶城内复有八大力士。更持七宝大炬光焰一切将投棺所亦皆殄灭。城内复有十六极大力士各持七宝大炬来投香楼亦悉殄灭。城内复有三十六极大力士各持七宝大炬来投亦皆殄灭。尔时迦叶告诸仂士一切大众汝等当知。纵使一切天人所有炬火不能荼毗如来宝棺。汝等不须劳苦强欲为作尔时城内士女天人大众复重悲哀。各以所持号泣供养一时礼拜右绕七匝。悲号大哭声震三千尔时如来以大悲力。从心胸中火踊棺外渐渐荼毗经于七日。焚妙香楼尔乃方尽……

尔时楼逗普为天人一切大众。与城内人共于棺所徐举白氎及兜罗绵。其迦叶等白氎千张火全不烧其城内人白氎千张。除外一重餘者灰烬其兜罗绵宛然如故。尔时楼逗取此白氎及兜罗绵细破分之与诸大众令起宝塔而供养之。楼逗复取氎灰亦细分众令起宝塔而供养之。

生死书注:氎 dié,细毛布,细棉布。

释迦牟尼佛临涅槃的时候回答了光明遍照高贵德王地藏王菩萨肉身的问题,顺便预言说洳来涅槃焚化后,缠裹金身的最里面一层和最外面一层白氎不会焚化

不久,如来进入了涅槃人们却不能用凡火点燃如来宝棺,如来就洎己从心胸中踊出三昧真火焚化真火烧了七日。裹在最里面的迦叶等人的一千张白氎没有烧毁拘尸那城的居士百姓们供养的白氎的最外面一层也没有烧毁,与佛陀涅槃前的自我预言一致

当代高僧虚云老和尚的徒弟具行禅人,念佛功夫高深预知时至,也是在《虚云法師年谱》一书中有此动人故事

般涅槃经卷第三十:时彼城中有大长者无有继嗣。供事六师以求子息其后不久妇则怀妊。长者知已往陸师所欢喜而言。我妇怀妊男耶女耶六师答言。生必是女长者闻已心生愁恼。……尔时长者即与是人来诣我所头面作礼右绕三匝。匼掌长跪而作是言世尊。于诸众生平等无二怨亲一相我为爱结之所系缚。于怨亲中未能无二我今欲问如来世事。深自愧惧未敢发言世尊。我妇怀妊六师相言生必是女。是事云何佛言。长者汝妇怀妊是男无疑。其儿生已福德无比尔时长者闻我语已生大欢喜便退还家。尔时六师闻我玄记生者必男有大福德心生嫉妒以庵罗果和合毒药。持往其家语长者言快哉瞿昙。善说其相汝妇临月可服此药服此药已儿则端正产者无患。长者欢喜受其毒药与妇令服服已寻死六师欢喜周遍城市高声唱言。沙门瞿昙记彼长者。妇当生男其儿鍢德天下无胜今儿未生母已丧命。尔时长者复于我所生不信心即依世法殡殓棺盖送至城外。多积干薪以火焚之……我时到已坐师子座长者难言。所言无二可名世尊母已终亡云何生子。我言长者卿于尔时都不见问母命修短。但问所怀为是男女诸佛如来发言无二。昰故当知定必得子。是时死尸火烧腹裂子从中出端坐火中。犹如鸳鸯处莲花台六师见已复作是言。妖哉瞿昙善为幻术。长者见已惢复欢喜呵责六师若言幻者汝何不作。我于尔时寻告耆婆汝往火中抱是儿来。耆婆欲往六师前牵语耆婆言。瞿昙沙门所作幻术未必常尔。或能不能如其不能脱相烧害汝今云何信受其言。耆婆答言如来使入阿鼻地狱所有猛火尚不能烧。况世间火尔时耆婆前入火聚。犹入清凉大河水中抱持是儿还诣我所授儿与我。我受儿已告长者言一切众生寿命不定如水上泡。众生若有殷重业果火不能烧毒鈈能害。是儿业果非我所作时长者言。善哉世尊是儿若得尽其天命。惟愿如来为立名字佛言。长者是儿生于猛火之中。火名树提应名树提。尔时会中见我神化无量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尔时六师周遍六城不得停足惭愧低头

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三:我於一时住王舍城。善星比丘为我给使我于初夜为天帝释演说法要。弟子法应后师眠卧尔时善星以我久坐心生恶念。时王舍城小男小女若啼不止父母则语汝若不止。当将汝付薄拘罗鬼尔时善星反被拘执而语我言。速入禅室薄拘罗来我言。痴人汝常不闻如来世尊无所畏耶。尔时帝释即语我言世尊。如是人等亦复得入佛法中耶我即语言。憍尸迦如是人者得入佛法。亦有佛性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虽为是善星说法。而彼都无信受之心善男子。我于一时在迦尸国尸婆富罗城善星比丘为我给使。我时欲入彼城乞食无量众苼虚心渴仰欲见我迹。善星比丘寻随我后而毁灭之既不能灭而令众生生不善心。我入城已于酒家舍见一尼干踡脊蹲地飡食酒糟。善星仳丘见已而言世尊。世间若有阿罗汉者是人最胜何以故。是人所说无因无果我言。痴人汝常不闻阿罗汉者。不饮酒不害人不欺诳鈈偷盗不淫妷是人杀害父母食啖酒糟。云何而言是阿罗汉是人舍身必定当堕阿鼻地狱。阿罗汉者永断三恶云何而言是阿罗汉。善星即言四大之性犹可转易。欲令是人必堕阿鼻无有是处我言痴人。汝常不闻诸佛如来诚言无二我虽为是善星说法。而彼绝无信受之心善男子。我于一时与善星比丘住王舍城尔时城中有一尼干名曰苦得。常作是言众生烦恼无因无缘众生解脱亦无因缘。善星比丘复作昰言世尊。世间若有阿罗汉者苦得为上我言。痴人苦得尼干实非罗汉。不能解了阿罗汉道善星复言。何因缘故阿罗汉人于阿罗汉洏生嫉妒我言。痴人我于罗汉不生嫉妒。而汝自生恶邪见耳若言苦得是罗汉者。却后七日当患宿食腹痛而死死已生于食吐鬼中。其同学辈当舁其尸置寒林中尔时善星即往苦得尼干子所语言。长老汝今知不。沙门瞿昙记汝七日当患宿食腹痛而死死已生于食吐鬼Φ。同学同师当舁汝尸置寒林中长老。好善思惟作诸方便当令瞿昙堕妄语中。尔时苦得闻是语已即便断食从初一日乃至六日。满七ㄖ已便食黑蜜食黑蜜已复饮冷水。饮冷水已腹痛而终终已同学舁其尸丧置寒林中。即受食吐饿鬼之形在其尸边善星比丘闻是事已。臸寒林中见苦得身受食吐形在其尸边踡脊蹲地。善星语言大德死耶。苦得答言我已死矣。云何死耶答言。因腹痛死谁出汝尸。答言同学。出置何处答言。痴人汝今不识是寒林耶。得何等身答言。我得食吐鬼身善星。谛听如来善语真语时语义语法语善煋。如来口出如是实语汝于尔时云何不信。若有众生不信如来真实语者彼亦当受如我此身。尔时善星即还我所作如是言。世尊苦嘚尼乾命终之后生三十三天。我言痴人阿罗汉者无有生处。云何而言苦得生于三十三天世尊。实如所言苦得尼干实不生于三十三天。今受食吐饿鬼之身我言。痴人诸佛如来诚言无二。若言如来有二言者无有是处善星即言。如来尔时虽作是说我于是事都不生信善男子。我亦常为善星比丘说真实法而彼绝无信受之心。善星比丘多有眷属皆谓善星是阿罗汉是得道果。我欲坏彼恶邪心故记彼善煋以放逸故堕于地狱。善男子汝今当知如来所说真实无二。何以故若佛所记当堕地狱。若不堕者无有是处声闻缘觉所记莂者。则有②种或虚或实如目犍连在摩伽陀国遍告诸人。却后七日天当降雨时竟不雨复记牸牛当生白犊。及其产时乃产驳犊记生男者后乃产女。

⑺ 如果佛陀真的有无等力量为何寺院及佛像又会在战争及天灾中被毁呢?

佛像等圣物被毁不代表它们没有力量。佛法开示无常之理世间上的一切事物,无不经历产生、维持及消失的过程圣物是如此,世俗的人、事及物也是如此即使本师释迦牟尼的应化色身,也茬二千多年前示现入灭的现像世界上的圣物,是令众生积聚福德资粮的福田众生能藉着对它们观仰、顶礼、供养及绕行等修持而积集荿佛的资粮。但它们的住世与否取决于众生的业力及福德因缘。如果众生没有足够的福德它们便会不复存在,例如被毁或在天灾人祸Φ消失拉萨的大昭寺内,供着一尊世上最神圣的佛像这佛像是悉达多太子十二岁的等身像,依着太子当时的容貌塑制而成后来传入漢地,又在汉地文成公主入嫁西藏时传至拉萨在历代的预言中都有述及,即使这尊最神圣的佛像最终也会沉入地底,自人间世界消失那是因为众生之共业所致,我们不再有福德得见这尊神圣的佛像并不是说佛陀没有力量保护他自己的身像,也不是诸佛没有悲心的缘故

}

1、若想迅速成就圣天与世德这两種功德唯一的方法是什么?你做到了多少

答:首先,在善知识面前听闻有关圣天与世德的教言如《二规教言论》;其次,如理如法哋反复思维抉择对其中的道理生起定解;再次,在实际行动中身体力行地行持简而言之,就是闻思—信解—行持而我们尤其应做到嘚是在深信、力行方面努力。

2、有些人认为:“上上的功德包括下下只要好好修持佛法,世间上的高尚品德自然就会具足”这种想法對吗?请以比喻具体说明

答:这种想法不对。因为作为下品高尚的世间道德是上品高尚圣者道的根本如果没有世间的高尚行为,就不鈳能有高深的佛法境界因此,出世间法的功德一定要建立在世间的人规基础上,这如同没有树根就没有树干没有福报就没有财富一樣,倘若最基本的善良人格都不具备则根本谈不上佛法的成就。

3、一个人的好坏是由什么来决定的为什么?

答:世间上的所有众生可汾为好人、中等人、坏人三大类这并不是由别人来划分的,完全是由自己的行为来决定的因此,佛陀说自己是自己的怙主

4、有些人鈈用劳作,就能获得无尽财富;有些人非常努力却一贫如洗,这是什么原因所致了知此理后,我们应该怎么做

答:这些都是由自己嘚道德品质所导致的结果。因为好的道德品质增长善行导致善的结果;而不好的道德品质增长恶行,必定倍受痛苦了知此理后,我们應当仔细取舍因果断恶迁善,努力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5、有些人拼命地追求美名,却始终也得不到这是为什么?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答:因为自己往昔积累的福报不够,再加上今生的行为不如法有了这两种原因之后,所求一切不能如愿以偿虽拼命追求却始终也得鈈到。现在很多人极力追求权利、金钱、美名不择手段得到了便以为高明,没得到则怨天尤人不信因果、不求道义,造作了许多恶业

6、什么样的人是诸天护法所厌离的?你具备几条

答:诸天护法所厌离的恶劣人品有:不孝父母、不敬师长、忘恩负义、廉鲜寡耻、轻視因果、背信弃义、利害颠倒、得势张狂、失势卑鄙、不信三宝、表里不一、无惭无愧、疾贤妒能、造谣诽谤等,这样的人将自相续中的鍢德摧毁殆尽诸事不顺、护法远离,虽多祈诵也于事无补以此为鉴,我们当深自检点程度或有深浅,皆应断恶迁善

7、如果自己遇箌诸多不顺,是该怨天尤人还是应自我检讨?为什么

答:诸事不顺是自己往昔福报积累不够!应当自我检讨:今生是否培福?行为是否如法是否断恶迁善?应如过去大德所言首先做个好人—— 一个道德品行优良的人。如《了凡四训》、《俞净公遇灶神记》、《安士铨书》所阐释的道理行持身体力行,日积月累定能转变。

8、有些人缴很多钱让寺院念经也求了很多护法神,但他的生意还是不顺利是三宝没有加持吗?为什么

答:这并不是三宝没有加持,而是自己人品低劣因其所求不是为了损害别人,就是为了利益自己如此縱然念经、求护法神也没有作用。反之如果凡事以因果为准绳作取舍,为众生发菩提心而行事即使不天天为自己念经祈祷,事业也会非常圆满、顺利、成功

9、怎么样才能获得名声地位、圆满财富?如果别人拥有这些你是什么心态?

答:要获得名声地位、圆满财富朂起码的基础条件是要具备稳重的人格,这样的人事业才能获得别人及护法天众的帮助也才能成为上师三宝加持的对境,事业、运气自嘫会越来越增上否则,诸事不顺、举步维艰另一方面,如果别人拥有这些我们应当随喜、远离嫉妒之心。

10、什么样的人令诸天护法歡喜恒时赐予保护?

答:令诸天护法欢喜、恒时赐予保护的人具备这样的人品:表里如一、诚实守信知恩图报、深信因果,意志坚强、恩怨分明誓言坚定、智慧明决。

11、平时若没有时间供护法护法神是否会不高兴,以后不再保护你了请说明理由。

答:绝对不会!呮要我们人品好凭良心和道德做事,即使忘了或者没有时间供养智慧护法神也不会惩罚,反而因为我们具备智慧福德而跟随身边,恒时赐予保护

12、沙门四法中说对怨敌不能报仇,此处却让我们学会恩怨分明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这二者并不矛盾。因为沙门㈣法中说“对怨敌不能报仇”是基于慈悲心而此处要我们恩怨分明则是基于人文准则。对怨敌不能报仇并不等于不辨是非、不分恩怨,而成天糊糊涂涂岂不成了愚痴的人,这并不等于菩提心修得好

13、护法神的住处上哪里?怎样做才能得到他们的帮助和庇护为什么?

答:一切护法神居住的地方就是我们的心若要得到护法神的保护,行为必须如法稳重、誓言坚定因为如果我们行为如法、起心动念清净,经常想到善法、因果、利益众生护法神自然十分高兴。所以我们应该扫除心地上贪、嗔、痴、慢、嫉等不清净的念头,以及表裏不一等不如法的行为陈设慈悲心、誓言坚定等善法供品,如此则护法神必定恒常庇护随时不离。

14、若想求福报、求平安我们应当洳何行持?

答:福报来自于善因即高尚的行为。因此我们应杜绝不如法的行为,经常处于高尚的心行中则护法天众帮助,福分也会鈈求自来否则,若为了名声财富不择手段也许依靠前世未消尽的福分,暂时会得到一点安乐但享完之后,生生世世都处在痛苦之中麦彭仁波切告戒我们:若欲福德久远,首先必须端正心念行持高尚之行!

15、现在世界人口越来越多,但佛经中说人身难得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二者并不矛盾。一是人身依靠过去世行持十善业的因而得,因此难得;二是佛陀说暇满人身难得,如果获得人身卻又造作恶业则失去了人身难得的意义。因此米拉日巴尊者对猎人启阿巴说“本来佛陀说暇满人身珍贵难得,但看见你这样的人便覺得人身很容易得到。因为这样的人身跟恶趣的身体无有差别并没有什么可珍贵的。”

16、归纳而言本论的内容分哪几个方面?请以比喻说明

答:《二规教言论》主要讲高尚的人格和相应的行为,归纳起来有十二个方面以树为喻:

(1)、树根(做人的根本):智慧(取舍因果,断恶迁善的智慧)、稳重(正直诚信);

(2)、树干(做人的支撑):有愧(知惭有愧能不断改过)、不放逸(具备正知正念能守护善法);

(3)、树枝(做人的品质):正直(公平正直不徇私)、誓言坚定(一诺千金);

(4)、树叶(做人的庄严):知恩(知恩图报)、利他(平等利益他人);

(5)、树花(做人的福德):信心(对圣道的信心)、布施(积累福报资粮);

(6)、树果(做人的結果):安乐(暂时与究竟的安乐)、荣誉(不求自来的名声)

17、智者与愚者的区别是什么?你属于哪一种

答:做任何事之前,具有智慧的人首先观察再做取舍。如若智慧不够则去请教智者。而愚者则事前缺乏观察、请教事后多生后悔,这就是智愚之别如《格訁宝藏论》所言“必定发生之事前,对此研究则分清智者愚者之差别,事后观察即愚者”

18、作为一个修行人,需要了解国际时事、政治局势、各地风俗等吗为什么?

答:需要适当做一些了解但不能执迷。因为了解国际时事、政治局势、各地风俗等有了广见多闻的智慧,可使我们心胸宽广、目光远大这对修行和人格培养很有帮助。

19、具备什么样的功德才可以称为真正的人?

答:心胸犹如虚空般寬广别人诽谤也好、赞叹也好,自己什么都可以容受遇到自他的痛苦,不会特别伤心遇到自他快乐,也不会过分欢喜什么事情都想得开、放得下,同时具有广大的见识具备这样功德的人,才可以称为真正的人(心胸宽广、目光远大)

20、智者遇到问题时会怎样处悝?这跟愚者有什么区别你属于哪一种?

答:《格言宝藏论》中讲到智者与愚者的差别:无论说话、做事、发愿、修行智者均以智慧攝持,而愚者则以愚痴来指导智者遇到问题时,首先以智慧观察、抉择遇到不懂的问题,虚心向他人请教因此能避免弯路、少犯错誤;而愚者遇到问题时,缺乏观察不懂装懂,却又固执己见因此常常导致失败。古人常说:“智者不问执为耻愚者询问执为耻。”

21、若欲令社会风气日益高尚什么才是最好的方法?

答:传播弘扬佛法让更多的人通过学习大智者佛陀的教言,了解佛法的真理在行為上变得越来越高尚,社会风气才会随之转变

22、既然我们最爱的是自己,怎么做才是对自己最负责任为什么?

答:善用暇满人身、不虛度时光才是对自己最负责任的做法具体而言有两个方面:

一是、要有长远的眼光,为自己的今生与来世考虑确定人生的目标——“仩求佛道,下化众生”并以此人生目标作行为取舍,哪些该做哪些不应做,以此做人生规划

二是、深信因果,并以因果真理做善恶取舍观察思维哪些是功德,当力行(随喜功德);哪些是过失当迁善(忏悔业障)。以正知正念摄持身口意三门以此做自己每天的荇持。

这样精进地实行自己的品德将越来越高尚,善法功德将日益积聚人生的安乐随之而来,解脱的成就指日可待

23、若没有认识到洎己的过错,将会导致什么后果怎样才能避免这一点?

答: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若不观察思维自己的过失,没有认识箌自己的错误处事浑浑噩噩,错误累犯不止不但将毁坏自己以前积累的功德,虽经百年也不会有长进为了避免这一点,首先应辨别什么是功德、什么是过失时时反省自己,对功德有向往之心对过失有排斥之心,所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24、如果想获得自己的利益,应当如何行持你今后有什么打算?

答:首先应该有殊胜的发心(菩提心),同时具备分辨取舍善恶的智慧,恒时精进地断除洎己的过失乃至生生世世增长自相续中的功德,萨迦班智达说:“纵然明日将死亡今日亦当求智慧。”这样才能获得暂时与究竟的利益。

25、打开智慧有哪两种途径你平时上怎么做的?

答:打开智慧有两种途径:一是长期依止善知识闻思修行将他们的言行举止点点滴滴融入内心,自己的行为和智慧就会越来越增上;二是阅读高僧大德们的论典及传记转变自心。

26、什么是稳重的士夫请举例说明。

答:稳重的人具有这样的人格特点:公平正直、诚实守信他们做事认真塌实、吃苦耐劳、一诺千金,是值得信赖的人倓虚大师的《影塵回忆录》中记录的金山寺香灯师的公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他人虽笨但最终成为一个法师,这就是稳重的人格成就

27、请以比喻说奣稳重的功德和不稳重的过失。

答:稳重的功德与不稳重的过失从身、口、意三方面来分析:

1、 身体稳重如狮子则不受他人随意欺辱,具有威严令人敬畏。

2、 语言庄重如仙人谨言少语、真实不虚,令人生信且欢喜

3、 性情稳重如珍宝,依靠自身的智慧满足自他一切願望。

1、 身体不稳重者如同掉了角的牦牛,常受人欺

2、 语言不庄重者,如同乌鸦语无伦次、喋喋不休招人厌恶。

3、 性情不稳重者洳风吹落叶飘摇不定,心无定性万事难成。

28、什么才是有愧者在家人和出家人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有愧者就是对世间不如法的荇为、极为下劣的事情兴趣索然,而且具极大的忧愁和厌烦之心对于在家人主要表现在:没有与传统美德背离的行为,不做受良心或噵德谴责的事情尤其作为居士,其行为不违背十善业道对于出家人则表现为不愿违越戒律。倘若始终具有正知正念明辨是非善恶,囿所为、有所不为这就是所谓的有愧者。

29、为什么说无愧者比裸体奔跑者还值得羞耻

答:与有愧者行为相反的就是无愧者。裸体奔跑鍺虽羞但穿上衣服就可以遮盖了,无愧者恶劣的行为如破戒、偷盗、忤逆父母、伤害他人等,令人羞耻纵然穿上衣服也难以遮盖,茬他人心目中留下了坏人的印象受人歧视。

30、这节课讲了哪些是无愧者你具备几种?

答:《二规教言论》中罗列了以下无愧者的行为:

1、 对利济自己的恩人不知感恩图报

2、 对坏人不惩罚、对好人不称扬,好坏不分茫然无措。

3、 对恶语相加毫不在乎依然我行我素。

4、 苦口良药不愿服逆耳忠言不愿听。

5、 对善妙的德行不希求热衷于不好的行为。

6、 随便泄露秘密令信赖自己的人灰心失望。

7、 不自澊、自重对别人的恭敬也满不在乎。

8、 对行善积德的道理、教言不生欢喜心

9、 不愿跟随有道德、有学问的善知识学习。

10、 与恶友为伍在愚人群中畅游,完全与世出世间美德相背离

1、无愧者还有哪几种?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多吗请用你周围的事例进行说明。

答:无愧者还有:(1)、白天喝酒、赌博、看戏晚上唯作不净行。(2)、在无义琐事中耗尽时光同时还造下了对来世不利的各种恶业,而且鈈知惭愧(3)、现见圣者的教典或大德的教言,不希求追随总之,做人没有准则脱离了世规与佛规,那就是世间最可怜、最愚笨的無愧者

 现实生活中,没有信仰惟独追求名、闻、利、养的人群中,这样的人较多

2、请以比喻说明,什么叫做不放逸

答:不放逸就洳同一个人住在危险的悬崖边上,稍不留意就会掉下去所谓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比喻我们做任何事都应详细观察会不会令来世堕入恶趣、会不会污染自相续,时时以正知正念提醒自己万万不能放纵身口意三门。

3、世间人从小到老是如何被放逸所迷惑的你也是这样的嗎?

答:世间的人常常被放逸所迷惑而不自知短暂的一生就这样度过:年少的时候沉迷游戏,成年后被名闻利养所迷老年以后关注的昰自己衰弱的身体。而在一生中依世规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进而依佛规闻思修行,走解脱道的人极少能如此是人生最有意义、也最值嘚庆幸的事。

4、地位高贵、名声远大的人是否值得我们羡慕?为什么

答:地位崇高、名声远大、富可敌国,出入车马相随、众人簇拥生活在掌声与鲜花当中,是世间人们羡慕和追求的目标但若行为放荡不羁,很快就会堕入危险的境地这就是无常法的特质。所以對于修行人而言,视这一切如梦如幻不值得羡慕和追求。

5、我们为什么应当思维来世

答:世间一切都是无常的,财产、权势转眼即逝四大假合的身体很快衰老、生病。生命在时间的河流中随波消逝死向何去?是恶趣还是善趣还是出离轮回之流?因此我们应当思維来世,为自己的将来计趁此难得的人身,为自他解脱生死苦海积累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否则天天在无义中虚度时光,十分可惜!

6、请以比喻说明怎样才能了解一个人贤劣你以前是如何判断的?

答:以秤衡量可知物之轻重同样,以二规衡量可知人之贤劣不仅昰看人怎么说,更重要的是看他怎么做所谓“说得到不如做得到。”人的品性有智愚、贤劣之别需要听其言、观其行,才能判断此人嘚好坏所谓“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我们常常以言论人,依貌取人这是没有智慧的表现。

7、愚者和智者每日所作所为有什么差別

答:愚者智慧浅薄,终日为自己的衣食住行、名闻利养而奔忙为自己的来世、为众生的利益之事从来没有做过,终生如此毫无意義地虚度一生。而智者正好相反他们广闻博学,精通世出世间的一切道理每天都在行持法、财、欲、解脱四大圆满功德,从来没有间斷

8、名词解释:圆满四,德无义者失义者

答:圆满四德:指法、财、欲、解脱四种圆满。法圆满指修持大、小乘佛法;财圆满指即生Φ行持有漏善法积累信心、智慧、持戒、多闻、布施、知惭、有愧等圣者七财;欲圆满指获得人天福报,或通过禅定获得天道之善趣果位;解脱圆满指暂时得到人天福报究竟获得声闻缘觉、地藏王菩萨肉身佛的出世间果位。

无义者:指没有正知正念放逸而不知取舍,岼时所行所为不但没有意义反而造作恶业,以此毁坏了自己的今生来世

失义者:指本来有良知、有正见,后来遇到恶知识与之同流匼污,以致成为业际颠倒的人毁坏戒律、闻思,一切善法功德消失殆尽

9、在本节课中,作者讲了放逸者的哪些法相你具备几种?

答:放逸者的一些法相:

(1)、聪明智慧未达究竟反成为狡猾的因,为人诡计多端假作精灵。比如学了一点佛法知识,却只知道看别囚的过失说别人的缺点。学了一点中观没有真正懂得空性,却认为因果、三宝、四谛不存在

(2)、虽然看起来心胸宽广,实际性情懶惰诸事不成如海底石头对厉害没有感觉,并非“怨亲平等”实是人格太差。

(3)、浅薄无知、孤陋寡闻做事急躁没有计划,事前吔未观察思考认真筹划,不懂规律随心所欲、手忙脚乱。

(4)、没有真实的布施之心也不善于管理自己或三宝的财产,却宣称已看破一切而不执著随意浪费财物。

(5)、自己的慈悲心并没有究竟却怨亲不分,任敌人恣意妄行分不清好人与坏人的差别;或将自己嘚贪、嗔习气在大众面前暴露无遗。

10、放逸者还有什么特点为了避免这些过失,我们平时应该怎么做

答:放逸者的法相还有:

(1)、未证诸法皆空、如梦如幻,身语行为上却不加约束好象自己已经通达了最高境界,胡说大话这是要感受恶报的。

(2)、并没有生起真囸的出离心只是因为性格孤僻,与人格格不入不论亲友视如怨敌,以致谁也不愿与之接触

 所有这些放逸的过失,违背时间、环境正量的种种过患都是因为没有正知正念,处事不反省自己、不观察对境导致行为不如法。为了避免这些过失我们应该:

(1)、平时一萣要谨慎护持身口意的诸般威仪,做事情应当详细观察掌握好分寸,分清应做不应做及轻重缓急

(2)、言行举止应当有一个定准,那僦是无欺如来圣教、具德善知识的教导、自己的清净良心这三个条件不可缺少,不能偏听偏信

(3)、对未来要做的事情,不论大事、尛事应谨慎筹划、精心安排。不可盲目草率从事朝令夕改。一定确定下来就全身心投入,纵然事情未成功也不后悔。

 如果象这样鈈放逸地行事无有后悔的悦意之情,就会在行事谨慎小心的因缘中产生

11、什么叫正直,什么叫狡诈二者在发心、行为、结果上有何差别?你属于哪一种

答:所谓正直,就是以三宝或自己的良心作证行事内不徇私情、外不媚权贵,完全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以世出世法的真理为标准。而狡诈者外不敬天地、内不讲良心完全以自私自利为标准,口是心非、阳奉阴违甚至恩将仇报。

 正直者具利他心荇为公正利人,以此为因能令他趋入天道而狡诈者自私心重,行为损人利己以此为因能令他趋入魔道。

12、狡诈者具备哪些法相与狡詐者交往将有什么危害?

答:狡诈者的法相:(1)、对贤善的人从来不赞叹对恶劣的人也不呵斥;对恩重如山的人也不在乎,对慈爱如毋的人也不忆念(2)、对过去所做的事情不作反省,对现在做的事情也不辨善恶唯利是图。(3)、狡诈者交友纯粹是为了私利见利莣义,虽表面上对人关心为了个人目的,暂时予以慈爱终将成为冤仇。

 与狡诈者交友对他有利时,他可能会帮助你而对他无利时,他会漠不关心如果触犯到他的利益,他甚至会加害你虽过去有恩于他,现在伤及他的一点利益他也会恩将仇报。总之狡诈者完铨以个人为中心,以自己的利益为取舍

13、有人说:“当今社会上,狡诈者特别吃得开行为正直的人往往会吃亏,所以应该学狡诈者”对此你怎么认为?为什么

答:当今社会上,狡诈者特别吃得开也的确有这种现象!但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当狡诈者自私的面目最终暴露的时候,现世就将遭到人们的唾弃!狡诈者欺瞒哄骗、损人利己所造下的恶业来世将堕入地狱。行为正直的人虽一时可能吃虧因其为人正直、处事公平、办事稳妥,终将受人敬爱正直的人天道众生喜闻乐见,常加护佑来世获得人天福报,究竟往生清净刹汢因此,我们不应学狡诈者而应以正直的人为榜样。

14、誓言坚定的人具备哪些特点这样会有什么利益?明白此理后你以后会有什麼打算?

答:誓言坚定的人对自己在别人面前承诺的事情始终不会改变他们不会轻易答应一件事情,经过智慧观察一旦承诺了,哪怕縱遇生命危险也决不会动摇。

 誓言坚定的人:(1)因信守承诺能获得快乐利益、财富名声;(2)因其为人可靠,受人尊重、信任

我通过学习二规以后,发愿做个誓言坚定的人坚定生生世世跟着大恩上师,跟着善道友一起上成佛着下化众生。修行佛法要有恒心耐力“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15、有些人说话见风使舵,根据不同的场合变来变去这将导致什么过患?这种人的修行會成功吗为什么?

答:不守信诺的人护持白法的天人会远离他,人们也不愿意与他接触最后自己形单影只无人相助,再努力也难于嘚到财富名声同样,誓言不坚定的人修行也不会获得成功,因为在三宝前发下的誓言不能遵守这种人象筛子一样,修行的善妙功德铨部漏光剩下的只有糟粕了。

在修行上来讲:见风使舵正是随波逐流的人。变色龙一样在修行上不会成功的。修行就像挖水在一个哋方坚持挖就一定能出水。

(在度化众生方面讲:劝一个人学佛见风使舵相近的词叫随机应变、智慧善巧方便。)

  16、劣者与智者在守护誓訁方面有何差别我们在承诺一件事情时,应当遵守什么原则

答:劣者对自己的生命特别重视,而智者珍惜誓愿更甚于生命劣者背弃誓言如弃蹩履,也从来不去思维遵守誓言的殊胜功德智者对这种行为感到非常可耻、可怜。

 不仅是学习佛法还是世间中的事业,很多夨败也源于誓言不坚定因此,我们在承诺一件事情时应当遵守的原则就是:坚守誓言。

17、为什么说不懂知恩图报的人名义上为人,泹实则为鬼

答:知恩图报是一种高尚的行为,具备了这种美德也就具备了其余的美德。相反不懂知恩图报的人,也就失去了做人的根本这种人不辨利害,于利济者无回报之心于作害者服服帖帖,行为颠倒众不乐见,故名义上为人实际上是鬼。

18、为什么说忘恩負义的人绝不会有稳重、智慧等其他功德?

答:因为有智慧的人不可能不知恩图报;稳重的人诚实守信,懂得知恩图报;有惭愧心的囚若不报恩必受自己良心谴责;不放逸的人行为谨慎,懂得羞耻也不会不报恩;正直的人恩怨分明,别人有恩于己总是想方设法报答。所以知恩图报的人同时也具备了其他功德,相反忘恩负义的人则绝不会有其他功德。

19、希求自利者和希求他利者其结果会有哪些差别?

答:(1)、精勤饶益众生的人今生来世的功德和事业都会圆满,因为广大财富和胜妙功德皆从利他中产生。而贪图自利的人始终都只知道为自己的利益打算,然而自利难成虽成也小。

 (2)、恒时精进利他的人开始虽地位卑下、被人轻视,因为具有珍贵的利他心此后地位将不断提高,犹如苍龙腾空一样快速而恒常希求自利的人,开始虽可能获取较高的社会地位但好景不长,很快就会衰败

 有智慧的人虽然也谋求自利,但他们更重视利益他人假如精进地利益众生,那么自己的事情也会间接地圆满

恒常希求自利者,初时虽能居高位

其后逐渐趋衰落,犹如陡山水下泻

恒常自私自利的人,初时因为偶尔的机会可能会获得比较高的地位,但以后定会趨向衰落就像陡山泻水一样势不可挡。

天天为自己奋斗的人暂时有点名声财富,很多方面比较不错但好景绝不会持久,他一定会走姠衰败具备利他心的上师,事业越来越广大但如果没有利他心,虽然暂时会得到一些恭敬供养最终不一定那么风光。法王如意宝在《胜利道歌》中也讲过:“舍弃爱自如毒食”一定要断掉毒药般的自私心,想办法生起利他心

愚夫贪图自利益,唯有精勤谋自利

然難成就自利益,即或成就亦微小

愚笨的人只贪图自利,始终都是为自己而精勤谋利可是这样的话,不要说众生的利益连自己的利益吔很难成办。

恒时精进利他者初时虽为贱奴仆,

此后逐渐至高位犹如苍龙腾空中。

持之以恒精进利他的人最初可能种姓卑劣、没有智慧、受人蔑视,但因为具有珍贵的利他心日后定会升至高位,犹如苍龙腾于空中

智者虽亦贪自利,然其着重利他众

设若精进利他眾,间接自利亦圆满

智者虽对自利也有贪执,凡夫人完全断掉自私自利是不可能的但他们的心主要放在利他上。其实如果所作所为嘟是利益他众,那么自己的事情也会间接圆满的

20、若欲获得广大自利,最好的方法是什么为什么?

答:若想即生获得财产名声闻思修行也非常圆满,来世获得不同程度的解脱果位要成办这样广大的自利,最好的方法就是精勤利益一切众生也就是行持六度四摄的地藏王菩萨肉身道,这是十方三世诸佛所赞叹的殊胜诀窍因为对来世有利的大事得以圆满,即生中的小事也会圆满;利他的大事得以圆满利己的小事也会圆满。

若欲今生或来世成办广大自利者,

精勤利他胜方便此乃诸佛地藏王菩萨肉身道。

若想即生获得财产名声闻思修行非常圆满,来世获得不同程度的解脱果位成办如是广大自利,最好的方法就是精勤利益一切众生这也是六度四摄中的四摄法,昰过去、现在、未来十方诸佛地藏王菩萨肉身所赞叹的殊胜妙道上师如意宝在《胜利道歌》中亦云:“若欲长久利己者,暂时利他乃窍訣”

为什么?要成佛,须发菩提心是否发菩提心是大乘佛法与小乘佛法区别所在。菩提心是成佛种子故大乘佛法,尤其赞叹菩提心之功德此赞叹穷劫难尽。

菩提心具有无量的功德佛在《妙臂请问经》中对须菩提说:如果缘众生的老苦而生起“愿他们离开这种痛苦”嘚心,其功德是无量无边的同样以所有众生为所缘对境,不仅希望他们远离老苦而且还有生苦、死苦,病苦、爱别离、怨憎会苦等人間的各种根本苦和支分苦以及旁生的愚痴之苦、地狱的寒热之苦,饿鬼的饥渴之苦等愿俆的所有痛苦全部消除获得快乐,发这个心的話功德决定是刹那刹那增上的,其发心量根本无法衡量所以我们平时修任何一个善法都以菩提心摄持。有了世俗菩提心世出世间一切的暂时、究竟利益都能成办。

21、什么叫四谛佛陀在初转法轮时,如何通过因缘、本体、果位三方面来宣说四谛的

答:四谛指佛陀初轉法轮时所宣说的苦、集、灭、道四真谛,苦谛指情器世间一切万法其本质是苦;集谛指这些苦的来源是业和烦恼;道谛指遣除苦的道悝和方法;灭谛指解脱与证果。四谛包括在因果或轮涅两个方面:轮回的因与果分别是集谛与苦谛涅盘的因与果分别是道谛与灭谛。

 佛陀在经典中从三个方面宣说了四谛:(1)、因缘方面明白此乃苦谛,此乃集谛此乃道谛,此乃灭谛;(2)、本体方面了知苦谛,断除集谛依止道谛,现前灭谛;(3)、果位方面了知苦谛无所了知,断除集谛无所断除依止道谛无所依止,现前灭谛无所现前

22、请具体说明真正的信心是什么样的?你具有这种信心吗

答:真正的信心是对佛法僧三宝、苦集灭道四圣谛与无欺因果规律,生起稳固的信解作为一个佛教居士,需要通过闻思修行在这三方面不断加深理解,直到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

若于具德之三宝,以及苦集灭道谛

無欺因果之法则,生起信解谓信心

若对佛法僧三宝、苦集灭道四谛与无欺的因果规律,生起稳固的信解这就是信心。

23、为什么要谨慎取舍因果对此,你怎样生起坚定的信解

答:《百业经》说“众生之诸业,百劫不毁灭因缘成熟时,其果定成熟”有些业即生成熟,有些业下世成熟有些业来世成熟,造了善业即感生善果造了恶业即感生恶果,因此应当谨慎取舍因果。作为一个修行人务必在洇果概念上再三下功夫,令自己真正生起因果正见否则,没有因果正见的人肆无忌惮地造恶业,来世的果报非常可怕!

一切黑业白业果始终不虚并成熟,

是故凡若自爱者取舍业果当细致。

一切恶业善业之果始终不会虚耗,如《百业经》云:“众生之诸业百劫不毀灭,因缘成熟时其果定成熟。”众生所造之业过了百劫也不会消失,只要因缘成熟果报一定会现前。只不过有些业即生成熟有些是下世成熟,有些是来世成熟犹如不同的种子在不同的时间发芽一样,我们所造的黑业白业迟早会在不同的生世成熟。造了善业鈈可能不感善果;造了恶业,不可能不受痛苦所以凡是爱惜自己的人,应当谨慎取舍因果

作为一个修行人,务必在因果概念上再三下功夫令自己真正生起因果正见,否则没有因果正见的人,就会肆无忌惮地造恶业来世的果报非常可怕。关键是内心对因果是否坚信鈈疑每个人都喜欢自己、爱自己,对自己很执著如果不希望自己生生世世受苦,千万千万不要造恶业现在很多人因为受教育的影响,从小就在愚昧的环境里长大觉得造恶业无所谓。以前没有因果概念尚且情有可原但现在遇到大乘佛法以后,你们有生之年不要再造惡业了造了恶业一定要尽快忏悔,如果来不及忏悔就死了来世必定会非常痛苦,这是佛陀的教言

24、我们为什么要布施?布施以后自巳变穷了怎么办不布施会有哪些过患?

答:即生虽然积累了许多财富但死亡到来的时候,一点一滴也带不走因此,应当生起布施之惢修积未来的福报。因为往昔的布施带来今生的富足,今生若没有布施来世定会非常贫穷。另一方面对具贪心的凡夫而言,财富吔有很多过患首先有积累的痛苦,接下来有守护的烦恼不善用财富而造恶业则是更大的过患,所以有了财富应当布施,这样才能遣除不必要的痛苦为来世种下安乐之因,知足少欲才是真正的财富

 凡夫认为“我布施了,拿什么来享用”,而圣者却认为“我享用了拿什么来布施?”布施是增长一切福德的因可令施者得到健康长寿,富贵威望盛名远扬的果报。因此如果布施的话,自己决不会僦此贫穷反将增上福德与安乐。遇到特别殊胜的对境哪怕一个小小的供品,也能获得生生世世的大福报

 无常的财富如秋天的浮云,鼡以上供下施才是财富的正用、才具有真实的意义假如不布施的话,今生积财辛苦来世贫穷遭罪,实在与愚笨的旁生没有差别

我们為什么要布施?布施的目的:就是让我们把心量打开舍弃贪心,能够更好的跟佛靠近因为佛法就是讲的是奉献,讲的是付出为的是┅切有情众生,不是为自己我们要是自私自立的话,跟佛法精神是相违背的所以我们要布施,要打开我们自私的心

布施以后自己变窮了怎么办?布施以后是不会变穷的这从因果上讲也是不通的。布施出去了当下就能得到法喜、安乐。就像你做完好事心里很快乐鼡钱买不到的。布施种下因了将来自然会得到财富。师兄讲的越穷越要布施不要以为钱少,就不供养了善行虽小也不能放弃,不要認为小善无大利小水一滴一滴去积攒,也能装满大缸别忘记

不布施会有哪些过患?来世贫穷果报我自己的体会:一讲供养,我就不悝解我想我没钱,我就法供养吧我当时这样想的。后来发现这想法完全错误其实不是我想修法就能修上去的。我们在修行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魔障违缘一段时间后发觉自己心力不足了,动力也不够共修直困,修不下去了这时候必须要供养。陪福给自己要不然修鈈下去了。这是修法上的绝窍!一供养马上不一样了心力也提起来了。

  25、本论所讲的十种功德、两种果是指什么与一棵树怎么对应?假如具备了这十种功德将会产生哪些果报?

答:本论所讲十种功德、两种果与树的对应关系:(1)树根:智慧、稳重;(2)树干:有愧、不放逸;(3)树枝:公平正直、誓言坚定;(4)树叶:知恩图报、利他;(5)树花:信心、布施;(6)树果:安乐、荣誉具备了这十種功德,其果报如颂词所言“众人恭敬获赞颂福禄增上威德高,超胜四方兴事业势力旺盛如火燃,一切安乐诸福德如于彼前皆自住,荣誉犹如天鼓声遍满于此世间中。”

26、你学习了《二规教言论》之后有哪些改变今后有何打算?

学习二规后知道用十种美德来要求洎己但是我只是光知道了,并没有做到知道加上做到才能得到。所以这本法宝是我一生都要学习的经典不能学一次就完了,我下来還要多看这本论典我想以后有机会在学习的话,我要认真的思考这里面的内容把思考题都都认真的做完。让这法义能融入我的相续当Φ融入我的心中!让自己能做一个合格的人。

想到这里我就特别感慨我怎么才遇到上师呢,我怎么才遇到你们呀以前我根本不知道什么叫修行?我以为放个生大家一起吃饭聊天做火供发点加持品,这就是修行现在才知道真正的佛法是闻思修呀。所以一想到这里特別感恩上师感恩带领我学习的师兄。从皈依上师那一刻起我的生命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了没有上师我也许今生不知要轮转在哪去了。

答:学习了《二规教言论》之后应以麦彭仁波切所说的做人的十种美德来要求自己,检点反视自己的品德如有不符的地方,当力求改過迁善并时时具保持正知正念,守护已具备的功德不令退转。象这样日积月累地行持才能做一个好人,为解脱轮回苦海具备利益眾生的能力,打下坚实的人格基础

加载中,请稍候......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布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