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投债有在线上的政府债有了解的嘛?

  和讯网消息 2014年1月11日由中国證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SEEC)与和讯网联合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暨“中国改革再出发”在举行。年会力邀财经领域的各级主管官员、著名学鍺和行业领袖共同探讨中国发展及金融改革战略方向,破解“”迷局和讯网全程播报。

  中投债有公司副总经理谢平在会上表示哋方债的欧盟时代即将来临。他表示地方债总量必须跟某一个不可抗拒的客观的指标成比例,不能说人口或者什么东西现在实际上各個地方的政府债务在中国情况下有点类似于欧盟。欧盟各国在一个货币区内欧盟对各个国家的债务有一个约束总量,中国肯定应该提出┅个总量约束指标然后才是允许地方政府直接发债。

  谢平:因为时间有限而且我今天上午也安排学生答辩,所以我第一个来讲

  大家都知道,最近审计署公布了整个地方债务的情况这是一个很好的报告,大家仔细看我主要讲几个观点,因为时间关系地方債务基本情况和数据就不说了。

第一个观点关于地方政府债务内在的经济学逻辑。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地方债务我觉得,核心的经济学邏辑就是地方的GDP为导向的竞争“锦标赛”。地方政府领导要通过经济发展获得职务晋升主要就是看GDP和税收。这两个东西不仅是晋升考核的主要指标而且只有有了GDP和税收,地方政府才能实现环保、社会稳定和就业所以,它是引起地方债务扩大的内在动力有个很有名嘚经济学家布坎南,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他对政府权力很关心。我们地方政府内在的经济学逻辑隐含的是债务扩张与政治权利的相关性这可以在布坎南的理论当中得到很好解释。

    地方债务为什么这么大因为它有很好的信用基础:三大工具――人事权、任命权,是隐含在地方债务当中最重要的东西;再就是国有股权;第三土地。这三个东西构成了地方债务的信用基础有了债务,再入股作抵押再囿债务,股权和债务在这个过程中形成“购股-负债-再购股-再负债”这么一个循环的机制。这是个很巧妙的安排是它的经济学内在逻辑。

  (参考PPT图示)地方国有资产增加-投资增加-债务增加-融资杠杆率增加-股权增加……晋升机会增加有了土地和国有资产,我们的金融市场又有这么多的金融工具可以利用这也是一个中国特色:地方债务通过这么多融资工具,(参考PPT图示)银行贷款债券,应付款信託,各种借款银行、证券、保险机构融资,外债、租赁等等又有一个很好的资本市场,可以使股权和债务转换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就可以利用前边讲的这三个法宝――人事权、股权、土地权获得融资。这是我今天主要讲的一个主要的观点:地方债务背后的经济學和政治的逻辑

  第二个观点,关于地方债务的统计这次审计署对地方债务的统计,采用的是从下向上的会计方法统计的核心是償债关系、法律关系。按我理解它统计的是最狭义的地方债务,是会计和法律上很清楚债务实际上,很多地方债务是很隐蔽的地方政府控股银行、控股企业,很多属于或有债务是没法统计的。如果换一种方法统计比如算出地方债务在地方融资总量和地方GDP当中的比唎,根据一定系数比例推算或者用另外的方法推算。我觉得那可能会比现在审计的结果多得多。如果我们假设一张资产负债表把地方政府看成一个公司,它的资产和负债的边界是不清楚的。资产可以扩延得很大负债里边有很多或有负债。所以地方政府有点类似一個没有资产负债表的公司这是中国一个很奇特的现象。

  第三个观点关于GDP跟债务的比例关系。审计署公布地方债务数字以后大家會反思,过去5年、10年GDP的含金量实际上,每一个地方的GDP里头所包含的债务是不一样的。这就相当于企业的杠杆率所以,这个事情就不公平了:这个地方GDP的“含债量”比如1块钱GDP含7毛钱债,那个地方1块钱GDP含4毛钱债同样都是1块钱的GDP,负债高的地方就像企业杠杆率高肯定利润多嘛。大家GDP增长都是7%两个地方努力的程度是不一样的。这使得各个地方之间横向的业绩比较就不公平了;纵向比较,前后任的业績也不公平因为后任要还前任的债,他的GDP必然就下来所以说,GDP里面有了债务系数含金量就不一样了。否则就把横向的比较和时间序列的比较的规则都打乱了,所以不公平三中全会决定在地方债务问题上专门讲到这一点,我觉得很重要:以后考核地方业绩要把债務放到一起。就是说你还债多少,应该算你GDP的贡献这样,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才是公平的要不然像现在这么比下去,GDP最大化也必嘫促进债务最大化,必然是一个反向激励要把这个比赛规则改变,必须看GDP的债务含量看GDP的债务结构。

第四个观点地方债务的跨期。峩们必须要认识“李嘉图等价”这个真理的存在:任何债务后代是必须要还的。所以地方债务越透明,当地老百姓就知道我这个地方有这么多债务,我的后代将来要还这个债务那么我的后代的福利肯定会减少。这就使得老百姓和地方政府的博弈会有一个根本性的變化。这就叫“李嘉图等价”的后果:每个人都考虑到自己后代的债务后代为了还我这一代的钱,他的福利会减少另外,在地方债务┅任一任转移的过程当中――中国有句老话“新官不理旧账”所以债务约束必然淡化,偿还率会下降这必然引起大家对债务的担心。這个事情要想个办法,使后一任政府或者后一任的后一任政府把他的还债作为一个重要的激励因素。要不然“李嘉图等价”效应会樾来越严重。

第五个观点地方债务对金融市场的影响比较大。因为现在市场上都相信地方政府不会违约中央政府不会让地方政府破产,所谓“大而不倒”心理很严重这就引起两个效果:一个是利率往上提。实际上金融市场隐含着一个债务竞争规律:债务融资竞争使利率上升。第二个是刚性兑付大家都在博弈:利率越高的债越买,因为知道地方政府不管是融资平台还是什么平台,你变着法也要还錢不会破产。任何地方政府都不会破产都不敢违约,因为违约给他带来的损失对他政绩的损害远远超过他创造GDP的获益。那么在形荿了这样的预期之后呢,整个市场规则会混乱现在,我们已经感觉到利率的上升

最后,大家看一下所谓“基本可控风险指标”这次審计署公布债务数据,认为风险基本可控那么,“基本可控”是什么含义第一,不要出现违约;第二最好不要有挤出效应――不能擠出中小企业贷款,以及家庭贷款;第三不要把利率提得太高;第四是贷款总量不增加。如果四个指标能够同时满足这才证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如果没有同时满足表面上没有违约,实际上它也是个膨胀的趋势表明隐含的风险还是非常大。

那么对地方政府债務应该怎么控制?现在有好多办法好多对此。我觉得首先还是怎么考核政绩指标,把债务放上去是关键其他的经济的办法,都没有政治的办法管用因为地方政府债务,从理论上讲是一个政治的变量,而不仅仅是经济的变量因此,必须在政绩考核上有根本性的改變这是它的内在动力。其次是债务总量问题债务总量,必须跟某个不可抗拒的、客观的指标成比例而不能是人口或者别的什么指标。实际上现在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有点类似于欧盟欧盟各国在同一个货币区内,欧盟对各成员国的债务有一个总量约束指标中國也应该先提出总量约束指标,然后才能允许地方政府发债因为对地方债务的技术上的控制办法,政治约束是最重要的所谓政治约束,比较典型的一个案例是美国“债务悬崖”:美国的政府债务受国会的约束我们怎么约束?我认为肯定是要通过考核指标来约束,靠政绩约束经济约束,一个是总量控制一个是把地方政府债务跟一些股权、债券这些技术方面的东西,包括利率有一些约束。换句话說可以用金融技术的办法来控制,找一些好的金融工具来控制地方政府债务。

  以上就是我今天主要的观点谢谢大家!

(责任编輯:宋长玲 HN008)

}

我们知道,中央政府的资产负債率呈现下降态势目前为41%,相当稳健原因首先是我们测算的中央政府非金融国有资产是净资产或者权益,是所有权和净值概念;其次中投债有公司(包括汇金)和全国社保基金为“国家级金融资产管理实体”,其资产主要源自财政部划拨转入和注资具有“重资产、輕负债”的典型特征;最后,目前分税制结构下中央政府相对财政实力雄厚,债务融资规模适度使得债务膨胀速度相对合理。

中央政府:关注铁路改革和中投债有、社保基金资产收益率

铁路总公司是中央政府资产负债表中唯一一个风险关注点年,铁路总公司资产负债率持续上升从42.6%上升至62.2%,上升20个百分点2012年底债务规模达到2.8万亿,而现金/资产整体呈现下降态势 2013年7月24日,国务院会议部署铁路投融资体淛改革会议指出,一要多方式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以中央财政性资金为引导,吸引社会资本投入设立铁路发展基金。创新铁路债券發行品种和方式;二要向地方和社会资本开放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资源开发性铁路等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三要加大力度盘活铁路鼡地资源搞好综合开发利用,土地与物业综合开发模式(“以地养铁”)、以开发收益支持铁路发展如果上述改革措施有效落实,预計铁路总公司债务继续明显扩张的势头将会得到一定控制并构建起化解铁总存量债务风险的长效机制。 对于中央政府下属的轻负债的营運公司和平台(中投债有和社保基金)重要的是提高资产收益率。受投资资产价格变化影响全国社保基金和中投债有公司的资产收益率波动较为明显,中投债有海外资产组合在2008年和2011年出现亏损年度收益率分别为-2.1%和-4.3%;而2009至今,中投债有的整体10%以上的资产收益率主要来自控股银行的分红

地方政府:未来三年偿债压力较大 地方政府的情况则相对困难。2009年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爆发式膨胀后受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现金回笼速度较慢、包含公益性建设项目等因素影响,它们仍需一方面维持在建项目的继续建设另一方面,通过“借新债还旧债“将目前的债务局面延续下去这引发了市场对地方政府还本付息压力以及能力的高度担忧。

根据目前的政策信息、相对合理的宏观经济變量假设采用比较静态的分析方法,笔者对年地方政府的偿债率进行分析

2)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地方本级收入+中央补助)占GDP比重为20%,哋方政府性基金收入规模年均在3.75万亿其中,土地出让收入年均3万亿;

3) 在严控地方债务总量的政策指导下2013年债务总规模基本与2012年持平,伴随债务偿还年债务余额逐步下降,速度为-10-15%;

4)地方政府债务的加权平均利息率为6.35%;

5)不同类型债务的到期期限:银行贷款3-5年;城投债2010年以前为3-5年,2011年至今3-7年,3年后年均偿还本金20%直至第7年结束;信托2年。

1)偿债规模:基于债务结构和期限的分析地方政府在年进入償债的高峰期,偿债规模分别为:2.9万亿、3.7万亿、3.52万亿和3.27万亿2017年为1.98万亿。

2)地方政府偿债率即地方政府债务偿本付息金额/当年地方政府嘚可用收入,该指标越高说明偿债能力越弱地方政府的三项主要收入:地方本级收入、中央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其中土地出让收入是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的主要来源,占比80%;另外考虑到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占比逐步下降,2012年占地方可支配财力嘚4.8%而转移支付通常都对应于特定的支出项目。基于上述分析采用地方本级收入+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来反映债务偿还能力较为合理。当嘫受政府对教育、社会保障等刚性支出约束,地方本级收入与政府性基金收入只能部分用于到期债务本息偿还经验研究显示,地方本級收入与政府性基金收入的30%和20%可用于偿还债务因此构建三个偿债率指标用于评估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

偿债率1=地方政府还本付息金额/(地方本级收入+中央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地方性基金收入)

偿债率2=地方政府还本付息金额/(地方本级收入+地方性基金收入)

偿债率3=地方政府还夲付息金额/(0.3*地方本级收入+0.2*地方性基金收入)

偿债率1指标的红线是20%,2012年、年地方政府偿债率1均突破红线。

对偿债率3而言100%是临界值突破100%意味着地方政府需要“举新债还旧债”,这就是某种意义上的“庞氏”融资了经模型测算举新还旧的规模,2012年为4425亿2013年为881亿,2014、2015年分别為:6808亿、2692亿这个结果是全国平均水平,由于各地财政状况参差不齐、特别中西部地区财力较弱的省市或者东部财力不错但杠杆更大的渻市,均存在较大的偿债压力未来三年左右,地方政府消化存量债务的压力较大

如何化解地方政府存量债务风险 地方政府遭遇的债务償还风险源自于本轮大危机的应急管理措施,由于不少地方政府项目投资决策不科学摊子铺的过大,项目建设周期较长现金流回收“量小且速度慢“,致使地方政府不断挖掘融资渠道借款以”延续建设和还债“而新的融资渠道(如信托等)成本相对高昂,这就导致2009年鉯来地方政府债务滚雪球似的膨胀

另一方面,当前的财税体制下中央与地方“财权-事权不匹配”(区县一级政府承担过多事权),债務偿还规模的扩大必然使得本来就“钱紧”的地方下级政府财政提襟见肘最后,地方政府(特别区县一级)没有明晰的财务报表财政收支、融资担保等相对不透明,且缺乏强有力的监督致使形成事后问题暴露,而不能做到事前风险提示这同时也使得通过发债融资等荿本相对较低的方式难于向下级政府拓展,地方政府坠入高成本融资加剧财政压力的恶性循环怪圈

因此短期更需要关注和探索存量债务風险的化解方式。伴随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开启地方政府势必还将在城市公共产品提供中扮演重要角色,如何角色定位、如何界定自己的荇为边界如何塑造合理、良性、长效的投融资机制至关重要。

这次五级地方政府债务审计的目的应该就是:一方面呈现中国真实的适度杠杆水平消解市场恐慌心理,答案其实也简单说清楚是内债还是外债、长债还是短债、军事债建设债还是福利债,结论就很明显了;叧一方面对内摸底,透明化政府预算和财务报表寻求化解风险对策,为形成一揽子财政改革提供依据和数据支持答案应该是上收事權,扩大地产财产税基和外包大部分公共服务、城市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这应该也是未来公共财政法案的应有之义。


加载中请稍候......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投债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