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认为一战英军单兵装备协约国的联军主力是英军吗

一战中的奥斯曼帝国:西亚病夫的最后一搏,结果还押错了宝
一战中的奥斯曼帝国:西亚病夫的最后一搏,结果还押错了宝
中国作为历史上的泱泱大国、中央王朝,在近代史中却因晚清帝国积贫积弱而屡遭列强欺凌,一度被讥为“东亚病夫”。无独有偶,远在亚洲西部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同一时代和中国同病相怜,被时人冠以“西亚病夫”的称号。
与戊戌变法戛然而止并亡于辛亥革命的清帝国不同,暮年的奥斯曼帝国当时曾锐意励精图治,还跃跃欲试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企图借机重振昔日辉煌,只是早已病入膏肓的“西亚病夫”押错了赌注,误入德奥同盟国阵营,踏上万劫不复之路。
青年土耳其党的改革
在奥斯曼帝国内部,最现代化、组织和行动能力最强的群体是西式新军中的青年军官们,这一现象在后发国家中屡见不鲜。后发国家面对列强威胁,最先采取的应对措施都是为谋求富国强兵而建立新军,新军的军官们作为深受西方现代化浸润的人,往往成为推动古老社会前进最坚定的动力。
1908年,军队中的青年土耳其党人发动政变,在恢复1876年宪法的口号下迫使哈米德二世苏丹退位,新苏丹穆罕默德五世完全听命于青年土耳其党。在一个年仅27岁的青年军官恩维尔·帕夏带领下,青年土耳其党雄心勃勃的军官们在次年颁布了一部宪法,并在此后6年的时间里,大力推行改革,使土耳其从很多方面看起来,似乎出现了返老还童的迹象。
《青年土耳其党发动政变》,法国《小日报》封面,1908年10月。这次政变的外因如图所示 :奥匈帝国从“西亚病夫”土耳其手中夺取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斐迪南一世在国民议会上正式宣布保加利亚脱离奥斯曼帝国独立
这一时期成效最显著的也许是青年土耳其党人努力促进了奥斯曼陆军和海军的现代化,他们继续聘请德国教官,甚至聘请德军军官担任土耳其高级指挥官,1913年10月,恩维尔邀请了24 名德国军官来改组军队,德国军事代表团团长利曼·冯·赞德尔斯被任命为奥斯曼军队总监。这一时期还进口大批先进武器装备,改革动员制度并加强预备役部队的建设,改革了军队医疗服务体系,并建设了新的新兵训练中心,还出台法律使非穆斯林也能够公平入伍。这为奥斯曼帝国未来参加世界大战打下了必要基础。如果没有这些改革措施,很难设想老朽不堪的帝国能否撑过世界大战的第一年。
青年土耳其党内三巨头之一--恩维尔·帕夏
正式卷入一战深渊
青年土耳其党人作为热切的威权主义者,对以铁血立国的德国充满向往。 但德国一直对和奥斯曼帝国结盟的问题不冷不热,直到1914年7月,鉴于欧洲剑拔弩张的局面,德皇威廉二世惧于两线作战,开始急迫期待拉奥斯曼帝国入伙。他认为,德国应不惜任何代价让土耳其调转枪口对准沙俄,土耳其则在谈判中讨价还价,并装出假装要与协约国结盟的模样待价而沽,最终促使德皇拿沙俄领土开出令人垂涎的价码。恰在此时,英国没收了土耳其订购的两艘即将建成的军舰,这两艘军舰花了3000万美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这笔钱是土耳其在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失败后为了唤起国内民众爱国意识,向民众捐款筹措起来的,整个安纳托利亚的农民几乎人人都捐了几文钱。没收这两艘军舰的消息让土耳其群情激愤,8月3日,土耳其正式宣布和德国结盟。
1913年12月,德国军事代表团团长利曼·冯·赞德尔斯(前排左)抵达奥斯曼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他被任命为奥斯曼军队总监
在1914年那个炎热的8月,当全欧洲都因为萨拉热窝暗杀事件而陷入战火,奥斯曼帝国虽与德国宣布结盟,但却并不急于与协约国开战,即使最狂热的亲德分子恩维尔·帕夏也明白,德国远在天边,而英、法、俄三大强国就在眼前。在此后长达三个月的时间里,土耳其政府内部各个派系为参战问题争吵不休、摇摆不定。
1917年10月,德皇威廉二世(左一)访问伊斯坦布尔和苏丹穆罕默德五世(左二)共乘马车,他们对面坐的是恩维尔·帕夏
到10月底,德国坚信不能让土耳其无限期拖延与协约国宣战。10月28日,两艘原属德国海军的军舰,带着几艘土耳其鱼雷艇驶进黑海,炮轰了俄国的奥德萨、塞瓦斯托波尔和费奥多西亚的港口,并击沉了一艘俄国炮艇。在这一挑衅事件后,俄国于11月4日向土耳其宣战,次日英法也宣战。奥斯曼帝国正式卷入一战。
1915年春,战争中最重要的一场战役在帝国的西部打响--达达尼尔海峡。
加里波利海湾的帝国余晖
达达尼尔海峡位处亚欧大陆的咽喉之地,扼守黑海通往地中海的钥匙。黑海是沙俄三个出海口中唯一终年不冻的地区,战略意义非常重要。宣战后,沙俄通往地中海联通英法的出海口被堵死,只能依赖一年中有半年封冻的阿尔汉格尔斯克和远离俄德前线8000英里的海参崴获得西方军火,并运出俄国的大宗谷物、矿产换取硬通货。黑海被封闭后,俄国货物出口降低了98%,进口商品和军火输入降低95%,这对亟需出口换取资金且军火难以自给的沙俄堪称釜底抽薪,为俄国一连串战场失利和最终崩溃埋下了伏笔。土耳其宣战后,为打破对黑海的封锁,沙俄强烈呼吁英法尽快出兵达达尼尔海峡。
日,英法联合舰队云集于达达尼尔海峡,开始漫不经心地炮击海峡炮台。在两个月的炮击中,联军海军打垮了大部分土耳其岸防炮台,但土耳其海军灵巧的水雷战术让联军损兵折将、一筹莫展,3月18日联军舰队16艘大型战舰第一次闯入海峡,就被水雷报销了4艘。在这段宝贵的时间里,土军调兵遣将紧急强化半岛防御,3月21日,组建第5集团军,负责保卫达达尼尔海峡地区的加里波利半岛地区,赞德尔斯受命指挥这个集团军。
协约国看到依靠海军和随舰的陆战队无法打破封锁并登陆海峡,转派陆军准备登陆。协约国军队集结起英军两个师、相当于一个半师的澳新军团,法军一个师,共7.5万人,对阵土军8.4万人。4 月25 日凌晨4点半,第一批澳新军团登陆加里波利半岛,揭开陆战序幕。澳新军团的登陆点是联军的主力,但实际登陆场偏移预定目标1英里左右。当天,英、法军还在另两处地点登陆,以分散土军注意力。战前土军知道联军会登陆,但无法准确判断登陆点,因此,面对联军多路登陆,只能手忙脚乱地调派兵力反登陆。
在联军各登陆场中,最重要的是澳新军团的登陆场,当面的土军防区属于第19师,该师指挥官是时年34岁的青年中校穆斯塔法·凯末尔,土军中最优秀的指挥官之一。凯末尔迅速判断准这是联军主攻地点,他来不及向上级请示,当机立断下令全师赶赴战场,面对拥有强大海军炮火支援的联军登陆部队,下属们都感到这次作战后恐怕很难活着回来,凯末尔下达了那道著名的命令:“我不是让你们去冲锋,而是让你们去死亡!我们死后,其他部队和其他指挥官将继续进攻!”
一战时期,控制达达尼尔海峡的土耳其大炮。土耳其早在1877年就聘请英法工程师开始修建永久防御工事。到开战前,半岛上已经有100多门射程较短的海岸炮。宣战后,赞德尔斯将达达尼尔海峡防御置于土军战略最优先位置
在战斗过程中,凯末尔亲自率队冲在最前线,这激起了全师的士气和信心,在凯末尔这种大无畏军官的激励下,土军和澳新军团围绕登陆场当面一座高地展开了史诗般的战斗,到处都是近距离短兵相接和白刃格斗,双方不断投入新的兵力,发动一波接着一波的冲锋和反冲锋,最终凯末尔的部下守住了高地,将澳新军团困在海滩上动弹不得。
加利波利战役期间的凯末尔(左四),此战过后他名声大噪,并成为国家的英雄,英国官方战史编撰者这样评价 :“历史上很少有一位师长曾经发挥过如此巨大的作用……”
经过一个残酷的夏天、温和的秋天和严寒的初冬,战斗变成了残酷无望的消耗战。英法联军将总兵力增援到近50万人,土军也集结了差不多的兵力死守半岛,但战线一直停滞在海滩附近。
1915年底,协约国最终决心撤退。当时凯末尔因严重疾病刚撤离战场。经过精心策划,联军撤退行动非常成功,从12月28日到日,所有协约国军队悄悄撤走,德国人和土军都没能察觉。这次战役中英军阵亡2.8万人,法军阵亡1万人,澳大利亚阵亡7595人,新西兰阵亡2431人,联军死亡总数超过4.8万人。土军阵亡8.6万人,双方受伤的士兵总数接近50万。
加里波利战役失败后,协约国全面调整了对奥斯曼帝国战略,短促而致命一击促使其退出战争的企图化为泡影,英法开始全面向中东增兵,在巴勒斯坦、美索不达米亚等多地发起连续攻势。另一方面,协约国原先对煽动阿拉伯部落反叛奥斯曼帝国有所顾忌,怕危及自己在中东和印度领地内穆斯林的忠诚,现在,这些政治顾虑都被放在一边了。这寓示着未来奥斯曼帝国已无可能再与协约国妥协并寻求体面的和平,加里波利战役的胜利,却敲响了帝国的丧钟。
加利波利战役中的土耳其士兵,这次战役土军虽然获胜,挽救了帝国的命运,但陆军的精华--受过精良训练的那些部队几乎被消耗殆尽
英国最先看准了阿拉伯半岛的部落首领谢里夫·侯赛因,侯赛因出身于哈希姆“圣裔”家族,是先知穆罕默德家族后代,在阿拉伯半岛影响力巨大。从1915年7月到1916年初,英国驻埃及、苏丹高级专员亨利·麦克马洪爵士(就是在中印边境划分麦克马洪线的那个外交官)和侯赛因交换信函共8封,史称“麦克马洪通信”。英国承诺在大战胜利结束后建立一个包括整个阿拉伯半岛在内的阿拉伯民族国家。日,侯赛因带着两个儿子阿里和费萨尔,在麦地那率军宣告阿拉伯人独立,掀起阿拉伯大起义。
托马斯·爱德华·劳伦斯,因在 1916 年至1918年的阿拉伯大起义中作为英国联络官而出名
阿拉伯大起义激发起几个世纪以来阿拉伯人对奥斯曼帝国的不满。各地阿拉伯人对战争的态度急剧变化,英军作为阿拉伯人的朋友到处受到欢迎,有人主动向英军提供情报,有人自愿为英军做向导。土耳其军队在各地越来越不得人心。赞德尔斯将军懊恼地说,进攻巴勒斯坦的英国人就像在一个友好国家里打仗,而保卫自己领土的土耳其人却好像是外来的入侵者。
埃德蒙·艾伦比,1917年任驻埃及的英国远征军司令,许多人认为他是一战期间英国最好
的陆军指挥官
经过半年多无谓战斗后,英军在1917年6月撤换了驻埃及远征军的总司令,杰出的骑兵军官艾德蒙·艾伦比受命接替指挥。艾伦比头脑灵活,打仗不拘一格,他立即看出劳伦斯和阿拉伯起义军的潜在价值。在艾伦比指挥下,起义军和英军密切协同作战,英军陆续攻陷加沙、比尔谢巴,这使得德土联军全线崩溃。12月10日,耶路撒冷为英军占领。消息传来,震撼了整个伊斯兰世界,奥斯曼帝国上层也沮丧不已。
耶路撒冷失守后,土德联军在该城以北沿地中海海岸的丘陵建立起美吉多防线,不久,加里波利一役的最高指挥官赞德尔斯接替法尔肯豪森,指挥巴勒斯坦的全部土德联军。1918年8月,艾伦比展开进攻行动,阿拉伯起义军在劳伦斯和费萨尔带领下也积极突袭土军战线后方。经过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多路分散进攻、佯动后,艾伦比于9月19日开始发动大规模进攻,4个小时后就突破土德联军防线。随后3天里,两个土耳其集团军和德国在巴勒斯坦的一个军遭到歼灭性打击。集团军司令部所在地拿撒勒遭到英军突袭时,赞德尔斯将军穿着睡衣仓皇逃走。
1918年1月,埃德蒙·艾伦比(骑马者)通过雅法门进入耶路撒冷,之前的1917年12月,英军从土耳其人手中夺取了这座名城
土军的士气崩溃了,在美吉多,战线中只有9个德国士兵开了几枪,随后全军被英军俘虏。类似的故事在这段时间层出不穷。土耳其部署在今巴勒斯坦、叙利亚境内的3个集团军几乎全军覆没,仅被俘人数就超过6万人,英军损失还不到5000人。随着叙利亚全境落入协约国手中,英军已经兵临奥斯曼帝国的核心区域--小亚细亚地区。
此刻,奥斯曼帝国政府已非常清楚,战争大势已去,同盟国要完蛋了。1918 年10 月30 日, 海军大臣劳夫率领奥斯曼政府代表团在摩德洛斯港外的英国军舰上签署了停战协定,向协约国投降。协议规定协约国军队将占领奥斯曼帝国范围内的主要城市、港口和战略要地。
奥斯曼帝国参加一战的结果不仅是葬送了帝国,领土收缩回小亚细亚半岛,而且战争给土耳其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战争耗费逾10亿金里拉,国债达预算的19倍, 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减半,物价飞涨,据估计,战争至少带走250万土耳其人的生命,至于亚美尼亚人、阿拉伯人和其他民族,因为战后那些地方已经不在土耳其版图内,已无法统计。
战争结束后,为共同纪念在加里波利半岛牺牲的土耳其和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的士兵,土耳其政府在那里树立起纪念碑,总统凯末尔亲自撰写了碑文:
那些在战争中流过血或者牺牲的英雄们,将在和平中安息。对于我们来说,不论是基督徒还是穆斯林,你们都安葬于我们的国度。那些把孩子们从遥远的国度送到这里的母亲们,请拭去悲伤的泪水,你们的孩子现在活在我们和平的怀抱中,他们在这块土地上失去了生命,他们已经成为我们的孩子。一战期间的骑兵部队 重温《战马》背后的真实故事_马术_新浪竞技风暴_新浪网
一战期间的骑兵部队 重温《战马》背后的真实故事
小说《战马》
  1982年,英国作家麦克·莫波格写了一本儿童读物《战马》。后来书中的故事被编成舞台剧,然后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将其拍成电影。
舞台剧《战马》
  电影《战马》以一匹名叫乔伊的英国农场马匹为主线展开,乔伊和它的主人阿尔伯特同时进入英军,乔伊在战争中的身份几次改变,从英国骑兵军官的坐骑沦落成德国军队的战利品,再成为两个德国逃兵兄弟悲剧的见证者,又幸运的成为法国小女孩的伙伴,然后再被德军抢走,度尽劫难活了下来,并引起了战壕中的英德两军士兵注意,而为了救它,引发了一场战争中罕见的敌我合作,最后乔伊和阿尔伯特奇迹般相逢在战争的胜利时刻,并大团圆式的一起回到了家乡。(《战马》中的乔伊先后由13匹马扮演。主要由一匹叫芬德的13岁纯血马演出,另外有多匹安达卢西亚马和少量温血马参与拍摄。)
  电影中的故事具有标准的好莱坞情节,励志和充满人性光环并且主角绝对幸运,但一战中那些战马真实的故事到底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回顾这些遥远的往事。
  先来看这张照片。
  一战结束时,战士们在空地上排成马头的形状,向战争中死去的800万马、驴和骡子致敬。
  为什么一战的士兵给战马们这样高的敬意?在这些军人和马匹之间到底发生过什么?
  第一次世界大战,人类自相残杀达到前所未有的“巅峰”时刻,6500万人参战,1000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伤,欧洲大陆瓦砾遍地。
  而做为世界马匹培育重要起源地的欧洲,马这种人类忠诚而可靠的伙伴也不可避免的卷入了它们永远也不能理解的战争。一战的战场,不仅出现了恐怖的毒气和逆天而出的坦克。同时也是骑兵这一战争舞台主角之一最后的演出。除了骑兵部队,更多的马匹从事运输等繁重的劳动。
  战争刚开始时,交战双方都认为战争很快就会结束,叫嚷着获胜后回家过圣诞节。
德国军队开赴前线(历史影片)
  德国人对战争的准备,在战前就开始了,德国的军事战略家早就坚信,速度是取胜的关键。一战之前,德国通过补贴农场主饲养储备了大量的马匹,并对马匹所在的位置进行了详细的登记,这使得战争一开始,德国就以极快的速度征调战马,仅开战第一周,就征调了71万匹,奥利地60万匹,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德奥联军战场上的机动权。
  但以之相对的是,当1914年8月英国对德国宣战后,一个多月的时间,英国仅从全国征调了16.5万匹骡马,并且因为缺少运输工具,英军只带着5.3万匹骡马(其中只有25000匹马)进入法国。
英国军队开赴前线(历史影片)
英国军队(历史影片)
英军马匹运到法国(历史影片)
法国军队开赴前线(历史影片)
  德国人的优势还在扩大,在击败比利时之后,他们很快进入法国领土,在法国境内,多达37万5千匹马被德军抢夺。在战争的东线,他们又获得了乌克兰境内的14万匹马,到9月,德国人在东西两线都取得了胜利。在西线俘虏数千法军,在东线坦能堡一役,德国大胜并俘虏9万俄军。
  德国人继续前进,挺进到离巴黎不远的马恩河,缺少运输工具的法国军队只能用巴黎的出租车运送军人开往前线,而以步兵为主的英军,更是艰难行军才随后到达战场,至此,双方进入相持阶段。
一战法国骑兵
  战场上,英国的驮马和法国挽马主要用于运输枪炮和车辆,轻型马驴和骡子拉着野战炮前进。这些骡马把弹药、军粮和其他装备送上了前线。
  在法国,阿登马(起源于法国、比利时的一种古老驮马,它们性格安静、工作积极)被法国和比利时军队认为是拖拉大炮最好的马匹。这种马很快引起了德国人的注意,1914年10月,他们在比利时四处征购阿登马,但收获不大,除了阿登马,布拉班特也被认为是非常适合拖拉大炮的驮马。
战场上,战马常被用做移动的战壕。
  随着战事扩大,到了1917年中,英军准备了591000匹马和213000匹骡子。战争的持续让英国国内的骡马几乎被征召一空,为了维持战争的需要,英国政府向农场主们提供种马并且要求国内1.52米以下的马都要被军队没收,后因考虑英国的孩子,最后对部分pony马网开一面(pony并不是战争中的观众)。为了胜利,马主们只能看着心爱的马儿从农场中被牵走。
1915年,一战东非战场,英军一匹伪装成斑马的pony。
  克里夫兰骝马被用来干它的老本行,运输马车,但残酷的战争让本来就稀少的这一品种在这一时期几乎灭绝。但英国的纯血马在战争上的表现没有让人失望,它们被广泛应用。
一战英军战马(可能是克里夫兰骝马,主要用来拉车,一战差点让这种马消失。)
  但随着战争的扩大,英国已经无法提供战争所需要的马匹。大英帝国只能从国外采购,凭借日不落帝国庞大复杂的关系网,从1914年到 1918年,每隔一天,就有一艘载满500匹北美马匹和骡子的货船开往欧洲。到了年,这一数字更是增加到平均每天1000匹。战争时期,美国就向协约国输出了100万匹马。另外,在战争后期美国对德国宣战后,有18.2万匹战马随美军进入欧洲。但最后只有200匹回到美国。同时,整个战争期间,澳大利亚一共提供了160000匹骡马(其中马匹13.6万匹),战争结束时,只剩下1.3万匹战马还活着,因为检疫限制,它们都没有运回祖国,2000匹被杀,其余的送给英军运往印度。只有一匹,对,只有一匹名叫Sandy的马儿,有幸回到澳大利亚。新西兰提供了1万匹战马。战后,大多送到了埃及,但等待它们的也是恶劣的生存条件。
一战,澳大利亚骑兵
  一战期间,英国军队共征购了1100000匹骡马投入战斗。他们被用来运输武器和各种物质,拖拉大炮,背负骑兵,冲锋陷阵,运送伤员,传递命令和情报。
用火车运输马匹
英军骑兵部队
美国参战后,有18.2万匹战马随美军进入欧洲。(历史影片)
  英军官兵和这些沉默的伙伴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一位英国炮兵在日记里写道:“德军的炮弹击中了我们的炮车马队,我们把压在炮车下的马夫拉出来,但他却坚持跪在重伤的挽马面前,悲伤地看着它慢慢死去。”另一位英国炮兵回忆,1916年索姆河战役期间,食物缺乏,连水都供应不上。但马夫带着水壶到处找水,只要找到水,就会先给马喝。
描绘一战时,士兵难舍战马的一幅绘画作品。
  马的价值众人皆知,1917年,帕斯尚尔战役时,士兵们都默认这样一个道理,在这个时候,失去一匹马比失去一个士兵可怕得多,因为士兵可以得到补充,但马却不能。马是如此珍贵,以致于当它们死去时,负责使用它们的士兵必须砍下它们的腿拿到军官那里证明马是死了,而不是丢失。
  因为水库和沟渠毁于战火,使得战地四周往往是泥潭遍地。英军马夫谢尔曼回忆说:“很多时候,通往前线的道路上到处是沼泽,许多骡马陷入其中不能自拔,我们拼命用缰绳拖它们,可是它们身上的物资实在太重了,越挣扎就陷得越深,我们只能开枪结束它们的生命,以减少其痛苦。”
战场上,常常满地泥潭。
英军部队,一匹拉车的战马,躺在地上,不能动弹。
  一位加拿大士兵也回忆到,“1917年4月,维米岭战役中,有的马肚子都陷入泥潭中,我们只能在它旁边拉上警戒线,避免晚上军车撞上它,但第二天,它已经更深的陷入泥潭,我们只能向它开枪。“
  到一战的最后时刻,英军仅投入西线战场的骡马就多达 47.5万匹。然而,大规模参战意味着大规模伤亡,英军累计在西线损失的骡马多达25.6万匹,它们或被枪炮击中,或累死、或死于疾病和严寒,甚至无奈的死在英军的枪下。在冬天,很多马特别是那些用来拉大炮的克莱兹代尔死于饥寒。因为太累了,有些马都不能抬头呼吸。
  活着的马也是饥寒交迫,马粮的短缺相当严重,大量战马的使用,让英国只能从北美进口干草和燕麦,但德国潜艇的袭击,让大量的物质沉入海底。
  更可怕的是,战场上的紧张气氛不但损害着士兵的神经,也摧毁了马的意志。很多战马变得精神恍惚,甚至不再进食。而战争中大量毒气的使用,更是让战马大量伤亡。
德军部队,马匹被用来拖拉大炮。(历史影片)
佩戴防毒面具的英军和战马
  1917年佩戴防毒面具,手拿长矛的德国骑兵(1916年,德军已经更换头盔),这张照片充分表现了一战的时代背景。
  因为过高的损失率,战争进行到最后,所有军队,甚至最后参战的美军都面临马匹奇缺的情况。
  共有多少匹马和它们的近亲驴、骡投入到这场战争?没有人能准确回答,有多少匹在战争中死亡?同样没有信服的答案,有人说1000万,有人说800万,无论是哪个数字,都是让人难以置信。事实上,一战中,嘶鸣的战马让很多参战士兵难以忘怀。
  一战结束后,士兵们回到祖国,但数以万计的战马却留在曾经的战场,处境悲惨。在运送战马回国这一问题上,丘吉尔发挥了重要作用,时任陆军大臣44岁的丘吉尔战后立刻要求军方加快速度让这样功臣回到祖国,虽然军方保证英国战马一定会回到英国,但实际上,在扯皮和磨蹭中,以及出于政治考虑,为了给战后饥饿的平民和大批德国战俘提供口粮,数不清的战马被当成肉马卖给了法国和比利时的屠夫。这一时期,估计有49495匹骡马被屠杀,这在英国国内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反对。
晚年丘吉尔和小马在一起
  丘吉尔尤其不能再忍受这一点,日,他解除了负责运输战马回国工作的陆军中将特拉弗斯克拉克的职务,并且写信谴责道:“如果情况这么严重,那你们在做什么?军队运输部们的失败是显然的,成千上万的战马正流落在法国,并且处于极其悲惨的处境。”
  因为丘吉尔的坚持,更多的船只被召集起来运回战马,运输速度大大加快,每周有9000匹战马运回英国。幸存下来的骡马估计有112132匹,战马是6.2万或6.5万匹。
  二战中,英美澳新军队战马使用情况:
  英军:共征调1100000匹骡马,马匹损失484000匹。幸存下来的骡马估计有112132匹,战马是6.2万或6.5万匹。
  美军:共向英法联军输出战马100万匹,美军自带18.2万匹,战后只有200匹回到美国。
  澳大利亚:提供160000匹骡马(其中马匹13.6万匹),战争结束时,只剩下1.3万匹战马还活着,战后,2000匹被杀,其余的送给英军运往印度。只有一匹名叫Sandy的马儿,有幸回到澳大利亚。
  新西兰:提供了1万匹战马。
  再后来的故事就是遗忘了。20年之后,当人们还没想明白一战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时,二战就爆发了,更大的悲剧上演,坦克和装甲车彻底代替了战马,此后,一战中战马们的故事被人们彻底遗忘,直到1982年《战马》这本书的出版,直到《战马》舞台剧的诞生,直到《战马》电影的拍摄。(《战马》的情节显然大多是来源于真实的历史)。
  最后,我们再看几张一战中真实的“乔伊“们的照片,回味它们的传奇故事。
  名字叫“锡克人”的英国战马,开战后,在东线俄罗斯从事运输物质工作,战后回到英国,据说它一直从俄罗斯南部走到法国西部。
  1915年法国,英国骑兵Bert Main和他的战马Songster,据说这匹马非常聪明,屡立战功,多次获得英军勋章奖励。
 战后,Songster被同样是一战老兵的Harry Poole带到自己的莱斯特郡(Leicestershire)农场,一直活到40岁,据说死于农场房屋的倒塌。
  (我爱骏马)
文章关键词:
收藏&&|&&&&|&&打印&&|&&关闭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一战协约国方面都有哪些国家_百度知道
一战协约国方面都有哪些国家
我有更好的答案
英、法、俄、美、中、意、日等等。协约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以英国,法国,沙皇俄国为主的国家联盟,它还包括塞尔维亚,罗马尼亚。它与以德国、奥匈帝国为中心的同盟国集团形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对立双方。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虽然是同盟国国家,但却和协约国一起攻打同盟国。一战中后期,美国、日本、中国北洋军阀政府等一些国家也先后加入协约国集团,而俄国在十月革命爆发后退出了战争。最终,协约国赢得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最初的协约国是由法国和俄国组成的。英国本来实行的是&光荣孤立&政策,没有加入的意思,但随着英国的霸主地位被动摇,和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的建立,英国加入了这个法俄协约,形成了一战中协约国的雏形。协约国集团在年间的英法俄“三国协约”的基础上形成。英法、英俄分别签订协定,在相互承认各自势力范围的基础上建立军事集团,与同盟国集团相对峙。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站在协约国方面参战的有31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日本于1914年、意大利于1915年、美国于1917年参战。中国北洋军阀政府也在1917年站在协约国一方对德奥宣战,并派20000名劳工奔赴欧洲战场。
采纳率:89%
来自团队:
洪都拉斯 26。8月12日对奥匈宣战。) 6.大日本帝国(1914年9月参战) 7.安道尔公国 15.亚美尼亚民主共和国 (1918) 16.玻利维亚 17.巴西 (1917年) 18.哥斯达黎加 19,意大利(1915年叛变加入协约国)】
参与国家如下:1.塞尔维亚王国(日奥匈帝国对其宣战。) 2.俄罗斯帝国(日援助塞国、意大利于1915年.希腊王国(1917年5月参战) 12.蒙特尼格罗王国 13.暹罗(泰国) 31。8月1日被德国宣战.乌拉圭 【望采纳,谢谢。8月6日被奥匈宣战.巴拿马 28.秘鲁 29.中华民国(北洋政府)(1917年7月) 30.危地马拉 23。1917年11月退出。) 3.法国 (包括法国殖民地。日德国对其宣战。) 4.比利时(包括比利时殖民地.海地 25.厄瓜多尔 22。日被德国入侵。) 5.大英帝国 (日对德国宣战.尼加拉瓜 27.意大利王国(1915年5月参战) 8.圣马力诺(1915年5月参战) 9.罗马尼亚王国(1916年8月参战) 10.美国 (1917年4月参战) 11.葡萄牙 (包括葡萄牙殖民地) 14.捷克斯洛伐克军队 (1918年) 21.古巴 20.利比里亚 24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站在协约国方面参战的有“31”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日本于1914年,沙俄”】
【三国同盟是指与协约国对立“德国,奥匈帝国、美国于1917年,中国1917年参战。
【三国协约指“英国,法国,对奥匈宣战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最终,协约国赢得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还包括塞尔维亚、日本、中国北洋军阀政府等一些国家也先后加入协约国集团,而俄国在十月革命爆发后退出了战争,罗马尼亚。它与以德国、奥匈帝国为中心的同盟国集团形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对立双方。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虽然是同盟国国家,但却和协约国一起攻打同盟国。一战中后期,美国英、法、俄、美、中、意、日。协约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以英国,法国,沙皇俄国为主的国家联盟
英国,法国,俄国
其他2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协约国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战英军单兵装备简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