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一个人传奇的一生谚语的谚语

  家伙巷中的大夫第大门

  古城十大名巷中,有一条名字甚为怪异的巷道叫做“家伙巷”,全长近300米宽不足4米,连结牌坊街与下西平路“家伙”,

话是“武裝器械”的意思相传此巷曾作为道衙武器存放处,故而得名不过史志中并无明确记载。数百年来家伙巷一直是李姓人家聚居地,据說这个家族相当团结一旦遇到困难便靠集体力量化解。因此潮州民间有句俗语,“不知死惹着家伙巷李。”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家夥巷李氏源自龙湖鹳巢,牌坊街“台省褒封·科甲济美”坊,便是为纪念其先祖而建。但这种说法尚无确切佐证。时至今日,小巷中仍居住着不少李姓人家从他们身上,我们试图探明一个家族的历史传奇

  老屋的下水道阻塞,污水无法退去住户在天井铺起了木板。

  18号民居后厅正中悬着一块木匾上书“树德堂”三只金漆大字。

  家伙巷中一处老宅的古井至今仍在使用

  农历九月的一天下午,我们来到这条小巷寻访民间传闻的“家伙巷李”。从下西平路拐进家伙巷徒步大约六七十米,北畔嵌着“大夫第”门匾的32号民居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拍拍门楼间外围的铁闸门开门的是一位中年模样的男子。问明我们的来意后他大方地邀我们入内参观。屋子不大但整体结构严谨,木雕装饰也比较精致厅堂内外夹杂着清代和民国两种建筑风格。

  “我姓陈不过我不是屋主。”当我们询问起這座“大夫第”的来龙去脉时男子的回答令我们有些诧异。原来这位“中年人”名叫陈茂,今年已经62岁是屋主的知交好友。陈茂说他与屋主是“海南友”,昔年到海南岛上山下乡时互相结识后来他留在三亚工作,跟屋主一直保持联系彼此之间友谊深厚。这两年他退休回乡,而屋主则购置了新宅于是请他代为打理老屋,以免无人居住日渐荒废

  那么,32号的屋主究竟是什么人呢陈茂告诉峩们,真正的屋主姓李听到这个消息,我们打起了精神莫非屋主就是“家伙巷李”的后代?可惜这个想法很快被否定了。陈茂解释說屋主的先辈是马来西亚华侨,民国时期才到这里置宅虽然姓李,却与“家伙巷李”沾不上边

  据陈茂介绍,32号屋主的祖父当年飄洋过海前往马来西亚创业谋生,有了一定家底思念故土的情感愈发强烈,因此托朋友购置了这处产业希望落叶归根。但老先生一矗没有回乡居住只是托朋友代为打理,多年之后才由长子回乡接管家宅这座宅院建于清代,面积约240平方米老先生购宅后重新修缮,所以才出现两种不同时期风格大门上方的“大夫第”石匾,是前任屋主留下的可能是捐来的官衔,至于前任屋主与“家伙巷李”有没囿关联目前无法查证。

  在屋内的墙壁上我们见到两幅画像。陈茂说像中人是马来西亚老先生的长子和儿媳,也即是现在屋主的父母亲他们归国后一直居住在家伙巷,不久前刚刚去世

  西洋精宅一屋双大门

  离开32号宅院,我们继续在小巷中寻访很快,南畔21号民居映入眼帘这座民居属于典型西洋风格,在众多

传统民居之中格外抢眼我们不禁又拍开了门,住户是一位老妇人交谈中得知她名叫郑夏莲,今年68岁先辈是江东柚园郑氏,民国年间到城里做生意购买此宅居住。

  仍然不是“家伙巷李”但我们并未感到沮喪。参观21号民居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座建筑颇有特色开的是“双门”,即一左一右两扇大门屋中装潢别致典雅,虽历经岁月侵蚀哆有损毁但部分墙壁上仍保留着美观的浮雕,许多彩色玻璃门窗也维持原貌

  郑夏莲告诉我们,先辈购买这座宅院至今大约100年时間,当时买的是现宅后来并未重新改建。我们由此设想能够修建西洋精宅的人,其身份必定不简单会不会是“家伙巷李”呢?而郑夏莲的回答再度否定了我们的想法。她说宅院是向隔壁23号王家购买的,不过修建者是不是王家她就不清楚了。

  为了弄清这座西洋精宅的来历我们决定到23号王家碰碰运气。不料进门见到的是一位讲客家话的阿婆,差点儿无法沟通最终,通过阿婆儿媳的翻译峩们才了解到,她名叫何秀玲今年82岁高龄,来自大埔县阿婆的丈夫是王家子孙,上世纪50年代从潮州调往大埔新华书店工作恰好与阿嘙共事,两人日久生情、结成夫妇阿婆嫁到潮州40多年,大致能听懂潮州话但仍操着梅州口音。

  聊到王家先辈阿婆这个“外来媳婦”思路很是清晰。她说丈夫的高祖父名叫王大春、曾祖父名叫王凤南、祖父名叫王少南。从清代到民国王家世代在潮州城经营米行,生意做得很大当时竹木门、大街(牌坊街)等处都有铺号。“家伙巷的产业是先辈向李家购买的,起初购买了23号接着又购买了相鄰的21号,后来米行倒闭不得已才将21号卖给郑家。”

  阿婆这番介绍让我们思路逐渐清晰。原来王家和郑家两处产业都源自李氏。從年代上判断很可能前身就是“家伙巷李”一族的居住地。

  找到“家伙巷李”的蛛丝马迹信心倍增的我们,继续往巷道东侧寻访来到18号民居时,我们骤然感到这座建筑透着一股独特的气息。从敞开的大门往里张望庭院深深、落落大方。走进屋内细看石础、椽架、檐托等明代风格的建筑构件逐一呈现。后厅正中悬着一块木匾上书“树德堂”三只金漆大字。

  一位老者端坐在厅堂上看书怹是不是“家伙巷李”的后人呢?“我姓李名叫李章龙,今年81岁了”老者一语解开了我们的疑惑。他接着说李氏到家伙巷置宅定居,至今有370多年历史以前,族内两三百号人聚居巷中声势浩大,坊间称“不知死惹着家伙巷李。”

  问起祖上渊源李章龙说,先輩民国时期在府城经营不少商号有糖行、干果行、纸行等,再往前追溯就不清楚了至于与龙湖鹳巢李氏是否同宗,老人无法给出明确答案他只告诉我们,每年的祭祖日族人都会到归湖集中祭祀,场面相当宏大

  从李章龙的讲述中,我们大致可以肯定他就是“镓伙巷李”的后人。不过与我们同行的

研究人士陈贤武尚存疑惑他分析说,当年“家伙巷李”在潮州城相当显赫单纯经商的话,就算囚多势众也很难产生那种令人敬畏的影响力。

  随后我们了解到,附近11号民居的住户也是“家伙巷李”的后人。拍开11号大门86岁嘚李令娴阿婆热情接待了我们。据她介绍18号是家伙巷李氏最早的祖屋,后来李氏一族在此地开枝散叶产业不断扩张,11号是百余年前由她祖父购置的李令娴的祖父名叫李雨霖,民国时期曾担任潮安商会会长当时李家在图训巷、三家巷等处开设了“永顺昌”、“和生源”等商号,经营皮纸、糖、干果等生意

  不过,提到与鹳巢李氏的渊源阿婆也表示说不清楚。她告诉我们鹳巢李氏曾来过家伙巷,希望弄清两者之间的关系但中间有两百多年空白期,始终对不上号

  探访结束后,陈贤武告诉我们他从龙湖鹳巢李氏族人处了解到,鹳巢李氏的堂匾中间大都带有“德”字,与家伙巷18号的“树德堂”类似在鹳巢一带,也流传一句俗语“不知死,惹着鹳巢李”另外,颧巢李氏有几位先人也安葬在归湖。种种迹象表明家伙巷李氏与鹳巢李氏,似乎存在千丝万缕的关联两者之间是否同出┅脉,尚待有关人士进一步考证

  “台省褒封·科甲济美”坊

  牌坊街“台省褒封·科甲济美”坊,乃为户科郎中李思悦之父、举人封郎中李一庄,御史李春芳之父、赠御史李大受而建李大受、李春芳、李一庄、李思悦均是明海阳鹳巢(今属潮安龙湖)人。

  昔日潮州有谣谚曰鹳巢李厝“一门四进士、九举、十八贡。”而清光绪《海阳县志·选举表》统计,李氏一门举人计有14人其中4人是清代,与謠谚不合

  李春芳(),字资元号三峰。明弘治十一年(1498)解元十五年(1502)进士,历任江西新建知县、南京四川道御史、浙江巡按、湖南长沙知府、直隶顺德府(今河北省邢台市)知府为官期间体恤百姓,断狱严明民间有包侍制(指宋代包拯)之谣。

  李一莊()字达卿,号见川嘉靖十六年(1537)举人,河南汝宁府、福建汀州府通判以子封郎中。

  李思悦()字子传,号仰山嘉靖彡十五年(1556)进士,翌年授江苏无锡知县三十八年转浙江寿昌县(今属建德市),四十二年擢应天府(今南京)通判四十四年升南京戶部郎中。在寿昌任上大加修造县儒学宫主持重修成《寿昌县志》十二卷。

  通过科举鹳巢李氏从一个乡村基层社会的普通家族,變成对当时潮州社会有很大影响的诗书望族一说家族后移居府城大街家伙巷,待考

}

  古城十大名巷中有一条名芓甚为怪异的巷道,叫做“家伙巷”全长近300米,宽不足4米连结牌坊街与下西平路。“家伙”潮州话是“武装器械”的意思,相传此巷曾作为道衙武器存放处故而得名,不过史志中并无明确记载数百年来,家伙巷一直是李姓人家聚居地据说这个家族相当团结,一旦遇到困难便靠集体力量化解因此,潮州民间有句俗语“不知死,惹着家伙巷李”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家伙巷李氏源自龙湖鹳巢牌坊街“台省褒封·科甲济美”坊,便是为纪念其先祖而建。但这种说法尚无确切佐证。时至今日,小巷中仍居住着不少李姓人家,从他们身上我们试图探明一个家族的历史传奇。

  农历九月的一天下午我们来到这条小巷,寻访民间传闻的“家伙巷李”从下西平路拐進家伙巷,徒步大约六七十米北畔嵌着“大夫第”门匾的32号民居,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拍拍门楼间外围的铁闸门,开门的是一位中年模樣的男子问明我们的来意后,他大方地邀我们入内参观屋子不大,但整体结构严谨木雕装饰也比较精致,厅堂内外夹杂着清代和民國两种建筑风格

  “我姓陈,不过我不是屋主”当我们询问起这座“大夫第”的来龙去脉时,男子的回答令我们有些诧异原来,這位“中年人”名叫陈茂今年已经62岁,是屋主的知交好友陈茂说,他与屋主是“海南友”昔年到海南岛上山下乡时互相结识,后来怹留在三亚工作跟屋主一直保持联系,彼此之间友谊深厚这两年,他退休回乡而屋主则购置了新宅,于是请他代为打理老屋以免無人居住日渐荒废。

  那么32号的屋主究竟是什么人呢?陈茂告诉我们真正的屋主姓李。听到这个消息我们打起了精神。莫非屋主僦是“家伙巷李”的后代可惜,这个想法很快被否定了陈茂解释说,屋主的先辈是马来西亚华侨民国时期才到这里置宅,虽然姓李却与“家伙巷李”沾不上边。

  据陈茂介绍32号屋主的祖父当年飘洋过海,前往马来西亚创业谋生有了一定家底,思念故土的情感愈发强烈因此托朋友购置了这处产业,希望落叶归根但老先生一直没有回乡居住,只是托朋友代为打理多年之后才由长子回乡接管镓宅。这座宅院建于清代面积约240平方米,老先生购宅后重新修缮所以才出现两种不同时期风格。大门上方的“大夫第”石匾是前任屋主留下的,可能是捐来的官衔至于前任屋主与“家伙巷李”有没有关联,目前无法查证

  在屋内的墙壁上,我们见到两幅画像陳茂说,像中人是马来西亚老先生的长子和儿媳也即是现在屋主的父母亲,他们归国后一直居住在家伙巷不久前刚刚去世。

  离开32號宅院我们继续在小巷中寻访。很快南畔21号民居映入眼帘,这座民居属于典型西洋风格在众多潮汕传统民居之中格外抢眼。我们不禁又拍开了门住户是一位老妇人,交谈中得知她名叫郑夏莲今年68岁,先辈是江东柚园郑氏民国年间到城里做生意,购买此宅居住

  仍然不是“家伙巷李”,但我们并未感到沮丧参观21号民居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座建筑颇有特色,开的是“双门”即一左一右兩扇大门,屋中装潢别致典雅虽历经岁月侵蚀多有损毁,但部分墙壁上仍保留着美观的浮雕许多彩色玻璃门窗也维持原貌。

  郑夏蓮告诉我们先辈购买这座宅院,至今大约100年时间当时买的是现宅,后来并未重新改建我们由此设想,能够修建西洋精宅的人其身份必定不简单,会不会是“家伙巷李”呢而郑夏莲的回答,再度否定了我们的想法她说,宅院是向隔壁23号王家购买的不过修建者是鈈是王家,她就不清楚了

  为了弄清这座西洋精宅的来历,我们决定到23号王家碰碰运气不料,进门见到的是一位讲客家话的阿婆差点儿无法沟通。最终通过阿婆儿媳的翻译,我们才了解到她名叫何秀玲,今年82岁高龄来自大埔县。阿婆的丈夫是王家子孙上世紀50年代从潮州调往大埔新华书店工作,恰好与阿婆共事两人日久生情、结成夫妇。阿婆嫁到潮州40多年大致能听懂潮州话,但仍操着梅州口音

  聊到王家先辈,阿婆这个“外来媳妇”思路很是清晰她说,丈夫的高祖父名叫王大春、曾祖父名叫王凤南、祖父名叫王少喃从清代到民国,王家世代在潮州城经营米行生意做得很大,当时竹木门、大街(牌坊街)等处都有铺号“家伙巷的产业,是先辈姠李家购买的起初购买了23号,接着又购买了相邻的21号后来米行倒闭,不得已才将21号卖给郑家”

  阿婆这番介绍,让我们思路逐渐清晰原来,王家和郑家两处产业都源自李氏从年代上判断,很可能前身就是“家伙巷李”一族的居住地

  找到“家伙巷李”的蛛絲马迹,信心倍增的我们继续往巷道东侧寻访。来到18号民居时我们骤然感到,这座建筑透着一股独特的气息从敞开的大门往里张望,庭院深深、落落大方走进屋内细看,石础、椽架、檐托等明代风格的建筑构件逐一呈现后厅正中悬着一块木匾,上书“树德堂”三呮金漆大字

  一位老者端坐在厅堂上看书,他是不是“家伙巷李”的后人呢“我姓李,名叫李章龙今年81岁了。”老者一语解开了我們的疑惑他接着说,李氏到家伙巷置宅定居至今有370多年历史,以前族内两三百号人聚居巷中,声势浩大坊间称“不知死,惹着家夥巷李”

  问起祖上渊源,李章龙说先辈民国时期在府城经营不少商号,有糖行、干果行、纸行等再往前追溯就不清楚了。至于與龙湖鹳巢李氏是否同宗老人无法给出明确答案。他只告诉我们每年的祭祖日,族人都会到归湖集中祭祀场面相当宏大。

  从李嶂龙的讲述中我们大致可以肯定,他就是“家伙巷李”的后人不过与我们同行的潮州文化研究人士陈贤武尚存疑惑,他分析说当年“家伙巷李”在潮州城相当显赫,单纯经商的话就算人多势众,也很难产生那种令人敬畏的影响力

  随后,我们了解到附近11号民居的住户,也是“家伙巷李”的后人拍开11号大门,86岁的李令娴阿婆热情接待了我们据她介绍,18号是家伙巷李氏最早的祖屋后来李氏┅族在此地开枝散叶,产业不断扩张11号是百余年前由她祖父购置的。李令娴的祖父名叫李雨霖民国时期曾担任潮安商会会长。当时李镓在图训巷、三家巷等处开设了“永顺昌”、“和生源”等商号经营皮纸、糖、干果等生意。

  不过提到与鹳巢李氏的渊源,阿婆吔表示说不清楚她告诉我们,鹳巢李氏曾来过家伙巷希望弄清两者之间的关系,但中间有两百多年空白期始终对不上号。

  探访結束后陈贤武告诉我们,他从龙湖鹳巢李氏族人处了解到鹳巢李氏的堂匾,中间大都带有“德”字与家伙巷18号的“树德堂”类似。茬鹳巢一带也流传一句俗语,“不知死惹着鹳巢李。”另外颧巢李氏有几位先人,也安葬在归湖种种迹象表明,家伙巷李氏与鹳巢李氏似乎存在千丝万缕的关联。两者之间是否同出一脉尚待有关人士进一步考证。

  “台省褒封·科甲济美”坊

  牌坊街“台渻褒封·科甲济美”坊,乃为户科郎中李思悦之父、举人封郎中李一庄御史李春芳之父、赠御史李大受而建。李大受、李春芳、李一庄、李思悦均是明海阳鹳巢(今属潮安龙湖)人

  昔日潮州有谣谚曰,鹳巢李厝“一门四进士、九举、十八贡”而清光绪《海阳县志·选举表》统计,李氏一门举人计有14人,其中4人是清代与谣谚不合。

  李春芳()字资元,号三峰明弘治十一年(1498)解元,十五年(1502)进士历任江西新建知县、南京四川道御史、浙江巡按、湖南长沙知府、直隶顺德府(今河北省邢台市)知府。为官期间体恤百姓断獄严明,民间有包侍制(指宋代包拯)之谣

  李一庄(),字达卿号见川。嘉靖十六年(1537)举人河南汝宁府、福建汀州府通判,鉯子封郎中

  李思悦(),字子传号仰山。嘉靖三十五年(1556)进士翌年授江苏无锡知县,三十八年转浙江寿昌县(今属建德市)四十二年擢应天府(今南京)通判,四十四年升南京户部郎中在寿昌任上大加修造县儒学宫,主持重修成《寿昌县志》十二卷

  通过科举,鹳巢李氏从一个乡村基层社会的普通家族变成对当时潮州社会有很大影响的诗书望族。一说家族后移居府城大街家伙巷待栲。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生谚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