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中国文化的文明性对世界文明的推动作用主要有哪些

以下试题来自:
问答题1.2006年,时任德国驻华大使史坦泽到同济大学作报告。有学生提问:今天您用德语作报告,在座的同学大多能听懂。如果中国的大使在德国用汉语作报告,有多少德国人能听懂史坦泽回答:“因为我们有歌德学院,我们一直在努力,向全世界传播自己的语言和文化。请问你们国家为此做了什么”
  歌德学院是德国在世界范围内积极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学院,已有60多年的历史,它的工作是促进国外的德语语言教学和开展国际文化合作,通过介绍德国文化、社会以及政治生活等情况,展现一个丰富多彩的德国。歌德学院目前已遍布78个国家和地区,共有分支机构144家,其中国外分支机构l28家。除歌德学院外,西方很多国家都有推广自己国家文化的机构。英国l934年成立了英国文化委员会,是英国负责教育和文化关系的国际组织,致力于在全球推广英国文化。目前全球已有该机构的230家分支机构和l09家教学中心。法国l883年就已创设法语联盟,它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组织,旨在传播法语及法国文化,所有的法国总统都自动成为其名誉主席。法语联盟以其各级法语课程的高质量闻名于世,目前全球存1100多家机构,分布于130个国家和地区。
  史坦泽当时的回答,深刻刺痛了在场同济大学的师生们。“作为中国人,没有理由不推广我们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办孔子学院,不是浪费钱,是百年大计!”一位教授发出了呼吁。
  2.与德国、英国、法国等西方国家相比,中国人向海外推广中华文化的自觉虽不算早,但速度却也不慢。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揭牌。如今,387所孔子学院和509所中小学孔子课堂覆盖l08个国家和地区,这已然超过歌德学院60年来的建院总 数;仅2011年,就开设各种层次汉语课程2.4万班次、注册学员达50万人,逾700万人参加上 万场次文化交流活动……这项浩大工程的具体承办者就是1987年成立的“国家对外汉语教学 领导小组”(简称为“国家汉办”)。孔子学院严格遵循的是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而非中方单独行为。
  年轻的孔子学院与古老的歌德学院、英国文化委员会及法语联盟相比仍有差距。歌德学 院中国总院前院长阿克曼说,歌德学院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一开始就重视建立职业化队伍,现 有专职人员3000人。据了解,英国文化委员会有专职人员7000多人;法语联盟有专职人员2万人。孔子学院呢每一年,孔子学院总部都要外派中方院长、汉语教师、志愿者等非专职人 员近万人,至今仍在“抓壮丁”。25岁的北京志愿者小王,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匈中双语学校” 孔子课堂教汉语,她说:“孩子们很喜欢中国老师!近年来因为报名入学的匈籍学生越来越多, 教课压力越来越大。公派教师和志愿者都不是专职人员,缺乏稳定性、连续性,不利于孩子们 学汉语。”
  由孔子学院派到海外教学的志愿者们,现在有几千人的队伍。尽管在异乡孤独,尽管教学 任务繁重,但是他们依然怀揣着梦想。在菲律宾的志愿者刘先生感慨:“对于当今的中国,许多 外国人的认识远远跟不上其发展的步伐。有的仅知道故宫、长城等传统符号。我们作为传播 中国文化的使者,为他们解读着水立方、调整铁路等新的符号。”在印度尼西亚的志愿者杨先生的话更是道出了广大志愿者的心声:“我们都有一个美好的梦想。因这梦想,我们学会了友好 交流、理性处世,把悠久而有魅力的中国文化播撒在一个个学堂。”
  3.2010年,汉诺威孔子学院联合其他9所德国孔子学院,组织l00多名德国中学生到中 国参加夏令营。临行前,一名德国老师召集学生开会,禁止同学单独进入中国家庭。问他为什 么这么要求,回答说“害怕”;问他怕什么,回答说“不知道”。因不了解而误读、担忧,正是中西 方交流中无法回避的现实。对很多德国民众来媒,中国越来越令人感兴趣,但形象却一直“模糊,不可捉摸”。外国人对中国人的不了解甚至一些片面的印象,是孔子学院建立时面临的最 初挑战。
  连续四届的德国中学生赴华夏令营,已有400余名德国中学生来华交流,和中国普通民众 面对面。德国汉诺威孔子学院首任中方院长说,很多学生回来都有同感:去中国前,本以为中国到处都是问题,但后来发现,虽然中国并不完美,却也并非想象的那样糟糕。孔子学院致力 于让神秘的中国揭开面纱。
  “互相取长补短,用一盏灯点燃另一盏灯。”300多年前,德国先哲菜布尼茨对中西方文明 这样期待。中国文化从“走出去”到“走进去”,中国形象从遥远的神秘到零距离的亲切,中国认 知从经济发展到文化认可,孔子学院为不同肤色的人们提供了一个交流、互鉴、合作的新平台。每年l2月,全球各地孔子学院的合作大学校长和中外方院长,都要齐聚北京,交流研讨,带来不同国度的文化视角。孔子学院总干事自豪地说,孑L子学院就是一张搬到国外的“中国圆桌”,可让各方发表不同意见。孔子学院让中外文化“对冲”“摩擦起电”,让习惯直线思维的外国人 对螺旋式思维的中国人多了一份理解,越研究越感觉中国“挺文化、挺哲学”。
  4.2000余年前,一支支沙漠驼队载着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蜿蜒西行,他们脚下的“丝绸之路”改变了世界文明进程。它成为沟通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的重要桥梁,把古代中华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联系了起来,对促进东西方之间文明的交流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一个走丝绸之路的人是我国西汉时期的张骞,没有张骞就没有丝绸之路,可以说张骞是中原第一个了解到在沙漠和高山的那一边还有一个非常兴盛的文明的人。他第一次让中原的汉帝国对外部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变道听途说为现实观察;他开辟了丝绸之路,以后的商人多是沿着张骞的路线,可以说丝绸之路就是张骞两次从西域回来之后才开始有的;从他开始,才有了真正的文化交流,经过丝绸之路,印度的佛教哲学、希腊的雕刻艺术等都传人中国,对后来中国文化的发展影响非常大。
  虽然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但更多人认为,中国的张骞两次通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并成功地将东西方之间最后的珠帘掀开。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19世纪初期,尽管欧洲强权已在海上遍布,中国依然被西方认为是向往之地,是最兴旺与古老的文明,学者多认为这是丝绸之路在中西交流史上所带来的精神性影响,也造成西方在近代200年期间,认为与中国交易能获得巨大利润的印象。
  5.歌德学院像德国的大部分文化机构一样,从政府得到资助。德国联邦政府年年投入80亿欧元用于文化事业,占据全部文化投入的90%以上,而来自企业的资助只有5.5亿欧元。“在美国这个数字是反过来的,l0%的经费来源于国家,90%来派于市场。所以,美国人会说,实际上德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歌德学院慕尼黑总部科学与历史事件部的负责人图格斯说道。他认为,文化的根基来源于文化在一个国家的合法地位,而文化的合法地位来源于“独立、远离政府、自由”这三个要素,有了这样的保证,国家为文化“埋单”的模式反而在经济危机中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如果大部分经费是由私人出的,像美国那样,文化会成为经济的牺牲品。比如在经济危机的时候,文化就会惨遭损失,进入寒冬。我们特别高兴的是,我们的经费是安全的。”图格斯说。
  在德国,虽然国家投入经费很多,但是专款专用,不入市场,经费管理非常严密。联邦、州、地方都有文化委员会,委员会由各个党派的人士组成,他们会决定哪个文化机构得到多少钱。花出去的钱要做报告,经过检查和审计看其是不是在合理使用。联邦政府还有一个专门的检查资金使用的审计机构。虽然这带来了很多烦琐的工作,每月、每季度、半年乃至全年,每一个单据都要审查,对任何一笔经费的使用都要报告,对每个项目也要进行审计,但是资金非常安全,使用也很到位。
  绝大部分的国家都像德国一样,设有专门统管文化事业的政府部门。但是,美国这样一个政府职能完善的国家,却单单没有所谓的文化部。这在美国看来,自有其一套贯彻到底的逻辑:他们声明之所以不设文化管理部门,甚至不制定文化政策,就是为了保护言论自由和产业自由。美国对文化产业采取的是多方投资和多种经营的方式。在文化市场的刺激下,美国的文化产品占据了国际文化贸易市场42.6%的份额,而中国仅占l.55%。美国文化商品可谓是四处泛滥,好莱坞的大制作电影、福克斯的电视新闻、MTV频道的流行音乐、《时代》杂志封面、ESPN的体育直播、广告形象和包装形式、牛仔裤风格……这些都被打上了“美国制造”的商标。而且,这种文化商品的传播又跨越了地域时空的限制,在地球卫星的覆盖之下,五大洲的每个角落美国文化都能达及。美国的电影产量仅占全球的6%,而市场占有率却高达80%。美国非常擅长在电影中输出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功夫熊猫》中富有中国元素的“熊猫”“功夫”,一经好莱坞文化商人改造,在创造出巨额利润的词时,也悄悄将美国文化和价值观输送出 去。相比之下,国内某些电影惨遭诟病的原因之一也在于其一味迎合国外市场,有贬低甚至丑化中国形象的嫌疑,中国电影所传达的内容与当代社会的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以来国人的精神面貌不甚符合。
  6.深圳曾经被叫做“文化沙漠”,但近年来深圳的文化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9年深圳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531.3亿元,占全市GDP的6.5%。在全国,孔子所代表的传统 文化广泛受到欢迎。日,中IRA民大学国学院成立,作为国内首个开设传统国 学教育的学院,这些年的教学开展得如火如荼。《弟子规》等书也开始作为许多幼儿园的必读 教材及中小学课外阅读的优秀读本。这种变化,折射出了国内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以及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更新。某大学国剧研究中心主任评论道:“有从国内基础文化建设开始,建立良好的文化环境,从根本上获得人们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同,才能使本国文化声音不湮没,文化精神不迷失。‘走出去’的文化离不开它的根源,缺乏肥沃土壤和优良生长环境的文化,即使能‘走出去’,也一定‘走不远’。只有注重‘修内功’,从长远的、战略上的意义出发,从本国文化建设的自我完善做起,文化才有可能健康地‘走出去,,并且走得更远、更好。”
  7.有人用水来比喻文化,“文化似水,水成于无形,隐于其中,却凝结一切;文化似水,润物无声,又难阻挡”。文化的交流是人类。I>灵的交流、情感的沟通,作为一种“软实力”,文化交流 具有其他交流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交流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突出,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大国普遍重视利用文化手段采展录李国文化,宣传自己的价值观,提升和扩大国家的影响力。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主动置身于国际文化交流之中,是责任,也是使命。
  语言作为文化载体和交流工具,架起了文明间对话的桥梁;文化作为民族智慧和心理特征的精神反映,促进了国家间相互的了解。孔子学院蕴涵着“语言”和“文化”两大特性,使它不仅成为国际汉语教育与推广的重要品牌,更成为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和开展民间外交的友好平台。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结合中国传统节日和特色文化,举办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活动,在树立中国良好形象、提升中国软实力、促进中外人文交流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可谓是21世纪的文化“新丝绸之路”。但这条路并不好走,既有国家投入不够的问题,也有社会参与不足的问题。还有不少人认为,目前国内教育发展也不均衡,国家应该在国内教育上投入更多。国外的经验表明,语言和文化的推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如果要等国内的教育发展平衡了,再去推动自己国家的文化交流,恐怕为时已晚。
  我们在对外文化交流中,较多考虑的是“要让外国人看到我们”,较少考虑国外受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情趣,更没有琢磨外国人想看什么,喜欢看什么,能看懂什么。对中国学生来说。“愚公移山”“孔融让梨”是传统的美德,可是把这些故事讲给别的国家的学生去听,却不一定能接受。孔子学院的汉语教材究竟是应当坚持中国的传统文化呢,还是要考虑与当地传统文化的不同有人提出要实现教材的本土化。但也有人认为,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和德国歌德学院在编写教材时只根据本国情况进行编写,目的就是让外国人去学习和了解他们的问题。到底是应该实现教材本土化,还是应该固守中国传统文化,目前孔子学院仍在摸索中。
  由于一些历史问题的影响,汉语的推广在中国周边一些国家仍具有一定的敏感性。虽然A国和B国近年来均出现汉语热,各院校和语言学校都开设了汉语课,但孔子学院至今仍未 能在中国的这两个邻国建立。可以说,孔子学院的发展同周边国家与中国关系的复杂性相关。 有些国家在签证发放上对中国人管理较严,使中国志愿者教师入境的手续复杂。中国驻A国 使馆教育处负责人黄先生表示.A国针对来该国的汉语教师有较为严苛的签证政策,使得几年来,仅有几名中国派来的中文教师能够短期执教。中方已经多次呼吁A国能够尽快改善有关中国派遣汉语教师的相关政策。尤其是签证政策,以促进人员往来与交流。
  中国一直在努力改变这些国家对于孔子学院的认识,正如日本北陆大学理事长、孔子学院 理事长北元喜朗评价的那样:“非零和、非排他、非竞争、非暴力,孔子学院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一个互惠双赢的语言文化推广模式,也是首个发展中国家利用有限的资金推广本国语言文化的先驱性实践。”孔子学院并没有文化的扩张抑或是文化占领的野心,它是一颗和平、友善的种子,在世界扎根、开花、结果,影响的是世界文化生态。孔子学院信奉的是,只要沟通和交流,不同文明之间都会有启发。
  8.孔子学院在海外受到极大欢迎的同时,国内关于孔子学院的讨论也开始更加热烈。以 下是两个网友关于孔子学院的一些评论。
  网友A:孔子学院大部分都来自于政府的投入。据国家汉办《关于2009年孔子学院总部工作计划的汇报》显示,2008年中央财政给孔子学院的投入是5亿多元。而国内的教育投入呢中国的农村中小学的人均教育经费,每年300元都难以保证,外来务工子女因为教育资源的不均衡而流离失所,读书越来越难。这真是一个巨大的反差。难道不应该把有限的银子用 到解决中国国内儿童失学等问题上吗
  网友B:我们知道,孔子学院受到了国外热烈的欢迎,甚至掀起一股“汉语热”,这也确实使 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播了出去。可是,国内似乎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没有那么重视。对于孔子 的“仁说”,有多少青年朋友信奉中国的传统节日,甚至没有国外的“洋节”受欢迎。为什么不在国内加强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呢
  9.多年来,中国图书进出口贸易大约是10:1的逆差,最高时有15:1。出口的图书主要是到一些亚洲国家和中国的港澳台地区,面对欧美的逆差则达100:1以上,这些数字可以从《中国版权年鉴》上得到印证:以2004年为例,中国从美国引进图书版权4068种,输出l4种;从英国引进2030种,输出l6种;从日本引进694种,输出22种。近几年来,中国的图书版权贸易在引进与输出之间的差距正在缩小,已下降到大约3:1的逆差。但整个西方图书市场只 有大约2个百分点是从外国进口的图书。
  文艺演出也有类似状况。中国引进和派出的文艺演出每场收入比约为10:1,中国全部 海外商业演出的年收入不到l亿美元,不及国外一个著名马戏团一年的海外演出收入。中国 对外演出长期以来都处于廉价交易的状态,一些艺术团出去演出一场的收入只有几百美金,最 高几千美金。作为中国文化对外输出的“龙头”,杂技一直令中国人引以为骄傲。可是中外文化交流开展多年,几乎所有的对外杂技演出都由外国经纪人把持,中国提供的只是廉价劳动力。“由于缺少像样的品牌,杂技演员平均一天在外面只挣30美元,少得可怜”。与此形成强 烈对比的是,“世界三大男高音”来中国演出的出场费动辄数十万美元,欧美四大音乐剧、世界十大交响乐团等来华演出的最高票价卖到5000元,每次演出都赚了个盆满钵满。从2000年至2004年,中国进口影片4332部,而出口影片却屈指可数。2010年,美国国内票房总收入106亿美元,几乎全部来自美国电影;而中国电影票房收入为15亿美元,44%来自美国电影。2011年,中国电影的贸易逆差更是达到了40.6亿元人民币。
  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学者并不缺乏勤勉,然而在文化拿来与文化输出的天平上,出现了,惊人的失衡,由此导致的文化逆差令人扼腕。时任英国财政大臣布朗2003年来中国时说,英国从中国进l3的越来越多的家电、服装和其他东西可以用英国出l3的一样东西来平衡,这就是英语。英语教学作为一项出13项目,它的价值在5年里已经从65亿英镑增加到了103亿英镑,大约占英国GDP的1%。
  由于统计标准、统计体系的不一致,国内、国外对中国文化产品的进出口状况有着不同的判断。比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资料中,就把中国与美国、日本、英国、法国一同列为世界文化贸易五强国。如果把文化硬件产品也算人文化贸易范畴,那么中国确实是文化出口大国。正如加拿大《环球邮报》记者归纳的,中国人“制造了世界l/3的电脑,l/2的数码相机和 DVD播放机,2/3的复印机”;加上欧美市场上销售的60%的体育用品和占全球75%以上的礼品玩具,的确足以支撑“文化贸易大国”的说法。
  “虽然中国加工的玩具铺满了发达国家市场,但真正有着影响力的文化形象却还是奥特曼、变形金刚、芭比娃娃、史努比,而且这种现状暂时不会改变。”学者们对此深表忧虑,“作为一个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文化发源地,只出13电视机,不出口电视机播放的内容,也就是不出13中国的思想观念,就成了一个‘硬件加工厂’。”一位文化官员说:“文化不是化石,化石可以凭借其古老而价值不衰。文化是活的生命,只有发展才有持久的生命力,只有传播才有影响力。只有有影响力,国之强大才有持续的力量。”
  文化需要发展,发展需要传播。文化传播的力量有多大这似乎是一个难以量化的命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文化交流与传播会成为一个趋势、一种时尚和一股推动力量。在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融人世界的进程中,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作用和影响日益广泛和深入人心。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三、作答要求(四)“给定资料9”中提到:“文化不是化石,化石可以凭借其古老而价值不衰。文化是活的生命,只有发展才有持久的生命力,只有传播才有影响力。只有影响力,国之强大才有持续的力量。”请根据你对这句话的思考,参考给定资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中心明确,思考深刻。
  (2)内容充实,有说服力。
  (3)语言流畅,1000字左右。 激活中华文化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一直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基础,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中国人自己对我们的文化都感到陌生一既......
为您推荐的考试题库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问答题 国家汉办关于招募汉语教学志愿者的倡议书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 2.问答题 成功做法:  1.重视建立职业化队伍,保障队伍的专业性和稳定性。  2.与政府签订协定,属文化机构,其工作具有独立性。  ...... 3.问答题 1.建院速度快,师资缺乏稳定性、连续性和专业性,未建立职业化队伍;  2.国外对中国缺乏了解,认识片面,影响了孔子学院形象......
热门相关试卷
最新相关试卷1.文化自觉,主要指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赋予文化建设新的使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文化已被赋予更重要的时代使命。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系统全面地阐述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需要努力的四个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这些讲话内容本身也显示出自信、开放和务实,在对路线、方针、政策的解释力、引导力和传播力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最终目的还是要实现文化自强。在国际社会中,像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要掌握自己的前途命运,就必须有自己的文化设计,有自己的文化力量。现在,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有了显著提高,更应当深入思考“经济发展以后要干什么”的问题,把文化改革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牢牢把握文化发展主动权,真正做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同推进,尽快形成自己的文化优势,建设文化强国。
2.经过十多年的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中国文化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发展规模和全年产值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经济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而作为带有超功利性质的文化,的确需要接受市场的检验,但不应该完全听命于市场,而是更需要“国家之手”予以扶持,帮助文化完成以“资本驱动”向以“精神驱动”的转变,实现从“文明古国”走向“文化强国”之梦。
黑格尔曾说,看一个民族的思想、精神史,关键看这个民族有没有戏剧史。电视剧作为一种“后戏剧”形态在今天成了凝结和传播民族思想的重要载体。中国电视剧从《一口菜饼子》的诞生开始,经历了《四世同堂》《红楼梦》的光辉起步,《渴望》《北京人在纽约》的万人空巷,《年轮》《孽债》的现实反思,《牵手》《玉观音》的人性肯定,《雍正王朝》《汉武大帝》的大国气韵,《亮剑》《士兵突击》的重塑英雄……然而近几年却鲜有这种关注现实、传承历史、呼唤大爱、致敬英雄的经典作品问世。资本运作的愈演愈烈使得影视作品越来越成为低廉的快速消费品,就连最严肃的抗日战争也被戏谑和消费。
目前我们的“文化走出去”正处于从末端走向前端的艰难过程。近期,国内外业界人士在国际电视剧评奖中,深刻感受到中国影视作品与世界一流水平的差距,与美剧《纸牌屋》和英剧《唐顿庄园》相比,我们生产的“宫廷戏”“辫子戏”也获得了一些国际奖,但此类作品是否能代表中国的国家文化形象?是否能输出中国的价值观?花大力气推向海外能否获得正面效应?这些都值得商榷。
很多国家都有专门的集文化创作与推广于一体的机构和机制。像新加坡的“媒体局”就致力于推动文化作品的生产和外推;韩国的“文化观光部”,直接把文化输出作为国家的支柱产业进行发展;法国则在任何一个驻外大使馆中,除文化参赞外,都专门配备了一名“影视专员”,负责法国影视作品在全球的传播。而我国是否可以把前期规划、创作生产、海外推广做成一个成熟的“全产业链”和“输送带”,集中力量、有的放矢地打造中国的国家形象和文化影响力,让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文化软实力”蓬勃有力地坚实起来呢?
3.备受瞩目的暑期大片《变形金刚4:绝迹重生》于日上映,有业内人士预测,《变形金刚4》在中国内地的票房收入极有可能超过《变形金刚3》的10.89亿元。这一部《变形金刚4》,几乎顶上了2013年整个中国电影出口额!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发布的2014年《文化蓝皮书》显示,中国电影的内地票房近年来虽增长迅猛,但2012年中国电影出口呈现下滑态势,海外票房收入仅为10.63亿元,2013年上半年海外票房收入也仅为5.41亿元,2013年全年海外票房也不乐观。
中国电影的海外票房收入状况,我们可以视作中国文化产品出口的一个晴雨表。过去中国电影在海外票房较佳的多是像《卧虎藏龙》《英雄》《赤壁》《一代宗师》这样具有浓郁历史气息和武侠动作特征的影片,简单而过度地滥用传统的“中国元素”,极容易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加之中国电影剧本大多粗制滥造,缺少能生动反映中国当今社会成员情感和思想形态的佳作。
合资大片一般都网罗中国内地和港澳台的知名演员构成豪华阵容,使得制作费用不断攀升,而中国电影的故事性却饱受诟病,在电影进口配额受限的情况下,中国电影的票房收入呈现了快速上涨,但中国商业电影在海外市场的口碑和吸引力其实并没有长足的进步。
4.在前不久的一次民意调查中,人们最有好感的国家是德国,这个两次发动世界大战的国家,能获得大多数世界人民的好感,这让人很困惑。为什么中国这样一个热爱和平的国家,总是被人误会呢?这种误会其实就是一种文化误会。
“我们想到德国的时候,我们会想到贝多芬、巴赫、歌德、康德,这些全人类的导师,即使出现了希特勒这样的人,我们也会觉得这是德意志文化的小丑,不影响这个国家的整体形象。”余秋雨说,与德意志文化相比,中国文化就像一个巨人,突然来到闹市的街头,人们知道他走了很远的路来的,知道他体量很大,可是谁也不知道他的性格,这让人觉得惶恐。
当别人不了解,甚至选择性误解你时,你需要澄清自己。但我们屡次遭遇误解却难以澄清,根源就在于我国在国际文化传播领域仍处于弱势地位。目前,国际舆论导向仍牢牢把握在欧美媒体手中,我们难以呈现一个全面而真实的形象。有数据显示,目前欧美媒体垄断了全世界90%的新闻信息。世界三大通讯社13发稿量相当于84个国家新闻单位组成的不结盟通讯社提供新闻量的1000倍。双方“音量”大小差距,由此可见一斑。
“有美国朋友就说,我们从中国的文学作品中,看到的是宫廷斗争,看到的是武侠。我知道你们大多数中国人会武功,所以愈想愈害怕。这就是传播上的错位。”余秋雨说,现在中国人还喜欢背诵古文,大段的古文,别说外国人不懂,就连中国人自己也不懂,难道中国人就是这样传承中国文化的?中国人只知道给中国文化做加法,却不做减法,不知道如何用最简单的语言说清楚中国文化的魅力,不知道用简明的方式,让大家到达中国文化的核心部位。“我们越说越多,越加越多,就跟人不断地汲取营养,太多了之后,就会产生肥胖、高血压、高血脂,中国文化也是一样,需要减减肥了!”
5.湖南卫视强档推出的《爸爸去哪儿》,以5位明星带领年幼子女体验乡村生活和野外生存的真人秀引爆收视热点。跟风之作紧随其后,据说到2014年,各大卫视曝光的综艺节目中,将有24档亲子节目陆续登场。
事实上,将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话题作为主要卖点的《爸爸去哪儿》也并非原创,该节目的版权和模式都购自韩国MBC电视台的《爸爸!我们去哪儿》,尽管制作单位一再强调落地改造以后更注重本土化的教育功用而非原版综艺节目的娱乐性,但是将两档节目稍加对照就会发现,从游戏环节的设置到拍摄方式都如出一辙。
直到今天人们仍然记得出现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的那句“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东方时空》不仅开创了一个节目的范式,培养了一批怀抱理想的电视人,更宣示了一种态度,它教会电视人如何对待普通人,如何看待时下的社会,如何记录你所生活的时代。然而10年前就曾经预言过真人秀会成为电视新闻之外最主流的节目类型的《东方时空》制片人陈虻,一定不会相信今天中国荧屏上绝大部分真人秀引自国外版权。
来自中央电视台“寻找系列”的《寻找最美孝心少年》将镜头对准大山深处和城市底层,那些在艰难岁月里肩挑手扛撑起家庭重担的十二三岁小小少年令人肃然起敬。与中韩两版《爸爸去哪儿》中孩子暴露出来的任性、自我、依赖心理强、团队意识弱等社会转型期普遍存在于独生子女身上的问题不同,自强不息的孝心少年彰显了我们民族精神深处的坚强气质。
在2013年10月完美收官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给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受。如果说《孝心少年》的脱颖而出在于编导对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的深切关注和准确把握,那么《汉字听写大会》的广泛传播则显示出传统文化经久不衰的魅力和价值。这两档节目给中国电视带来的启示在于“温故而知新”,温的是儒家传统和汉字文化的“故”,知的是节目创新。无论是电视节目还是影视作品抑或其他任何一种文化产品和艺术形式要想创新,其原动力一定不在遥远的彼岸而是深深根植于此身所系的这一片沃土。
6.当代中国建筑建造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建筑文化却日渐走向国际建筑界边缘,一个文明古国为何在今天遗失了自己的建筑文化?建筑文化山寨,根源在文化自信缺失。
近几年“山寨”欧美建筑如雨后春笋频繁出现在全国各地。在湖北武汉商贸职业学院,按金字塔、斯芬克斯像、希腊众神像、凯旋门等仿造的各国建筑及雕像一应俱全。地标建筑难分地域,市政建设千“城”一面。不少网友调侃,蒙上一个人的眼睛把其放在大多数国内城市,他都难以根据建筑分辨出身处何地。
多位业内人士反映,频繁出现超越发展需要的摩天高楼、脱离民族特色的异形建筑,现实根子还在文化自信缺失及各地规划决策制度失范。建筑是综合社会意识的体现,有什么样的时代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建筑。当前文化发展的速度已经和经济发展脱节,近30年来文化自信的缺失表现得尤为严重。盲目向西方看齐,反映一个民族对自己的传统没有自信、对现代也没有自信,必须引起警醒。
面临席卷而来的“强势”文化,如果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自强意识,缺失了地域特色和内在活力,只能淹没在“文化趋同”的大潮中。一国之建筑是政治、社会、文化、传统等长期形成的结果,绝不能照搬或简单移植。“山寨”建筑决策者自以为附庸风雅,实际是不知章法,不问环境,不懂历史,没有文化。
7.端午节,一个老段子再次火了:老师问小明:“你最喜欢的诗人是谁?”小明答:“屈原。”老师倍感欣慰,以为教学有方,问他为什么喜欢屈原?结果小明说,因为屈原最有良心,别的诗人一死就留一下大堆诗给我们背,屈原一死,给我们留下三天端午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应当恭敬自豪地对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不仅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独特贡献。
当今中国的大学教育比较偏重传授现代学科知识,包括西方科学文化,但对我们民族自己的传统文化却重视不够。越是发达的国家,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越是重视。具有悠久文明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特色鲜明,是大学重要的文化资源。
曾几何时,一般中国人对《四书》《五经》《老子》等中华文化经典的学习甚至不如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和地区。历史上的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在近代以前,用中文记载的文献数量比任何别的文字的文献都要多。作为文化大国。具有丰厚的文化蕴藏,其中优秀的传统文化值得在大学教育中加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大学的品位。大学教师在做好自己原有教学科研的同时,对民族文化传承问题确实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从各自不同的专业角度,对这个事关民族文化血脉延续的重大课题做出自己的贡献。
8.近年来,随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日益重视,各地“申遗”的热情高涨。“申遗热”对于文化保护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也有些地区并没有认识清楚“非遗”的真正内涵,造成“非遗”保护的泛化、庸俗化。在这种误解下,诸如“童子尿煮鸡蛋”“冥婚”申请“非遗”.多地争抢“西门庆故里”等闹剧接二连三出现。从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角度看,让一些优秀的文化遗产延续生命、继续存活的理由,是其仍能在文化的精神层面传承并影响我们的生活,仍对整个文明的进程有一定的意义。我们要保护那些至今仍为乡民喜闻乐见的木版年画、剪纸艺术;要保护仍有广大群众基础的民间歌舞、民间庙会和民间工艺。因为这些活态生存的文化遗产仍在广大乡村起着净化乡风乡俗、规约乡土社会秩序的作用,同时这些文化遗产也延续了众多城市人的“乡愁”。这些文化遗产蕴含的正能量,让它们在当今时代找到了生存的理由和活力。
基于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会给地方带来巨大文化旅游收益的考虑,与围绕《红楼梦》引发的曹雪芹故里之争类似,另一部名著《金瓶梅》引发了“西门庆故里之争”。近十年来,多地都纷纷举起“西门庆故里”的招牌,竞争不已,西门庆也被一改在传统文学名著中“大淫贼、大恶霸、大奸商”的艺术形象,华丽转身成为当地政府追捧的文化产业英雄。
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则是围绕“徽文化体验和休闲度假基地”这一旅游品牌,重点打造呈坎、潜口、唐模等三个旅游节点,开发建设完成投资9亿元。2006年,黄山市徽州区声称将投资2000万元开发“西门庆故里”、《金瓶梅》遗址公园等项目。黄山市徽州区打出“西门庆故里”之后,的确收到了极其巨大的轰动效应,黄山脚下生生地“孵化”出全新的徽州文化游,西门庆可谓“大坏蛋”办了一件大好事。
9.抓住一个人的内心,要么靠物质文化,要么靠精神文化,归根到底还是靠精神文化。
日,《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在第一季获得巨大成功后开播。《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更是比第一季着重放大了人文情怀。《舌尖上的中国》以美食为主线,投射出乡愁与亲情、城市化为农村带来的影响、人与自然的和谐、传统文化与民俗的保护等。它能引起观众情感上的共鸣,在于让观众用舌尖去感知、品味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形式上,它记录的是与人们的一日三餐相伴的食物,展现的却是隐含在其问的历史文化,传递的是普通人发自内心的最朴素的情感和渗透心灵深处的接地气的文化,给人以文化上的自觉与自信。
国民教育并不是单向的灌输过程,必须要避免陈旧的说教方式,应该将其发展为互动参与,允许探讨,同时重视大众文化传播作用的教育。大众文化对重塑80后、90后的国家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这方面是我们要重点研究的对象,国民教育应采用轻松活泼的方式,既保持对中国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的坚定捍卫,又保持弹性,逐步适应年轻人的想象力、创造力,使国民教育更容易被年轻人接受。
10.自央视春晚唱出《时间都去哪了》,也不乏有人喟叹“文化都去哪了”。这缘于有人着眼于历史文化形态的淡逝,有人则着眼于文化感召作用的式微。党的十八大报告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题,专节论述了“五位一体”建设中的“文化建设”,其中特别强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文化的灵魂就是凝结在文化之中、决定着文化质的规定和方向的最深层的要素,就是核心价值观。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文化立场、文化取向、文化选择。讲软实力、文化力,从根本上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历史和现实反复表明,如果没有这个最核心的东西,一种文化就立不起来、强不起来,一个民族就没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一个国家就没有统一的意志和共同的行动。
无论是文化元素的升华提炼,文化潮流的引领带动,还是文化艺术的再创造再发展,都离不开专门的文化人才。人才强,文化才能强,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必然是一个文化兴盛的时代。
三、作答要求
(一)请你分析“给定资料2—5”所反映的当前我国文化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15分)
要求:全面、准确、简明;分条作答;不超过400字。
(二)假如你是×市政府的一名工作人员,请你根据“给定资料6”和“给定资料8”简要分析我国文化保护与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建议,供上级有关部门参考。(20分)
要求:(1)分析准确、全面;
(2)所提建议具体、有针对性、切实可行;
(3)条理清楚,表达简明;
(4)不少于600字。
(三)近期,某高校将举办一场关于“传统文化”的师生交流会。假如你是×省教育厅的一名工作人员,参加了此次活动,请你根据“给定资料7”,为此次活动撰写一份倡议书。(20分)
要求:(1)内容具体,符合实际;
(2)目的明确,切合主题;
(3)语言生动,有感染力;
(4)不少于600字。
(四)“给定资料1”提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最终目的还是要实现文化自强”。请你结合“给定资料”所谈到的事例,围绕“文化自强”这一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5分)
要求:(1)自选角度,见解深刻,有思想性;
(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4)总字数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文化的文明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