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去bat工作的话,除了软件工程工作内容还可以学什么专业

  去年在知乎回答了&,结合自身感受说了一些学习上的体会。当时校招虽然 BAT 的 offer 在手,但仍被 Yahoo! 远超预期的薪水以及自由开放的工作环境所吸引, 故考虑其作为职业生涯的起点。然而时过境迁,没想到未入职就经历了这次雅虎北研的解散,不得不再次面对找工作的窘境。
  文章持续更新中&
公司面试过程状态
实习两轮技术面 + 转正交叉面试
实习部门&offer,核心系统 - 数据库组,技术实力非常强大;
承载整个集团&90%&的数据库流量,而且对外业务还在不断翻番;
因为参与&CascaDB&以及&nessDB&的开源工作而结识了组里的一些大牛;
这个&offer&算是水到渠成,由于是核心部门,在后续校招中也起了比较大的作用。
两轮技术面 +&HR&面
游戏部门,北极光工作室;
由于 2014 年腾讯、京东联姻,易迅部门整合,上海只招了二三十人;
总体来说今年拿腾讯上海的&offer&压力还是比较大的。
两轮技术面
在线游戏事业部,两轮技术面总体难度不大;
上海区&90%&以上都是交大、复旦的同学,其中交大同学又占了绝大多数;
对交大&CS/SE&的同学来说,这个&offer&应该比较容易,难点在于谈个好价钱。
两轮技术面 + 技术经理面
云计算组,非常赞的面试体验,Strong hire;
之前面试一些公司会遇到工作 2~3 年的面试官,面试非常机械死板,有种面不出来水平的感觉,而雅虎这次上海区校招的面试官都非常资深,基本上能把实力体现出来;
面试难度要比 BAT 高一个&level,最高档校招待遇,超一流的公司福利。
七牛云存储
投了简历之后,七牛&CEO&老许专程跑到交大,在咖啡厅聊了半天;
诚惶诚恐,不错的薪水 + 可观的期权 + 非常赞的管理思维。
以下为雅虎北研解散后的面试情况
校招三轮技术面 + 换部门两轮技术面 + 经理面
网页搜索部,在线检索架构;
承载百度搜索每天数十亿的检索量,不可谓不核心;
校招顺利拿到&offer&之后,又因雅虎解散在北京连面三轮;
经理人很好,offer&难度比一般部门要大。
宜信大数据
一轮技术面 + 总监技术面 + 首席架构师面
正常校招 4 轮面试,雅虎的同学过来只需要 2 轮,我个人面了 3 轮;
吴根清总监面完之后又根据自身实际背景推荐到洪强宁首席那边面了一轮;
互联网金融绝对的风口,豪华的团队阵容,大于 BAT 的面试难度;
京城知名 30 万俱乐部之一,但是&HR&对期权的回答模棱两可,最终没能考虑。
onsite&三轮技术面 +&AA&远程面试
北京&Bing,AA&面试间隔了一周左右,中间已经收到满意&offer;
本想中途取消&AA&面试,但&HR&一番挽留之后坚持走完整个面试流程;
员工精神面貌相比国内互联网公司好要很多,环境很赞,但工作节奏偏慢;
Bing&的技术积累还是非常深厚的,如果是第一份工作这个起点不比Google、Hulu&差多少(国内),transfer&美帝工作的机会;
每轮面试都会有 2 道题,要求&bug-free,leetcode&中等难度;
校招面试还是中规中矩,但总体难度大于 BAT,待遇优于 BAT。
经理面 + 两轮电话面 +&boss&闲聊
经理首先电话简单聊了下,貌似挺满意,告诉我下面两轮面试不会太难;
电话面试会在远程白板写代码,会牵涉到一些接口设计题,难度不会太大;
顺利拿到&offer&之后怕我不来, 经理的经理(印度人)又聊了一个小时;
要和三哥谈笑风生看来还有点差距,唯一的欣慰是被称赞口语还不错 :)
面试难度低于微软,做的基本上都是一些外围开发,待遇一般。
一轮电话面 +&onsite&两轮技术面 +&leader&面 +&CEO&面 +&leader&面
为数不多&CEO&把关面试的公司,曾几何时大牛云集,现已风光不再;
办公条件非常赞,全天免费的牛奶、水果、饮料,咖啡厅级别的员工餐厅;
HR&对业务的专业程度令人钦佩,挽留过 6~7 次,沟通时间大于 5 小时;
team&任选,校招最高档待遇,若干期权,大于&BAT&的面试难度。
Linkedin China
两轮技术面 + 技术副总裁面 + 总裁面 + 一轮硅谷总部电话面
独立运营,当前非常赞的创业型团队,现在入伙算是初期核心员工;
面试有点中西结合:项目 + 算法,有&Go&语言经验会优先考虑;
强大的领导团队,远超&BAT&的校招薪水,和总裁&1 on 1&的交流机会。
两轮技术面 +&boss&面
搜索二级引擎组,技术比较强大,不少&Google、百度空降的大牛;
可能是因为雅虎标签缘故,也可能是面的不错,中间两轮面试面试官最终自爆系&Googler,boss&非常实在;
不错的&offer,做的事情也非常核心,但没有股票激励算是减分项。
搜狐研发中心
两轮技术面 +&boss&面
很有趣的云存储团队,但缺少大牛做技术支撑,业务在集团内也缺少重视;
面试难度一般,校招最高档待遇,无奈不能给双外解决户口遂作罢。
三轮技术面 + 技术经理面
属于校招 30 万俱乐部的公司之一,北京的同学可能会了解的比较多;
前三轮都面的不错,涉及到业务相关的算法设计、多线程读写锁的设计、对leveldb&源码理解等;
经理面出现失误,最终导致错失&offer,两方面:技术方面对&leveldb&使用的业务场景不熟悉;提问环节多次向经理发难,表示出为什么要选择你们的态度(当时 Linkedin&offer&在手,并且他们的&SVP&跳槽 Linkedin),身为求职弱势一方,这些都是应该反思的;
面试强度较大,难度也和雅虎、微软等不相上下,transfer 美帝的工作机会。
两轮技术面 +&co-founder&面
非常赞的&Google&系创业公司,很有硅谷&Geek&范;
据说录用率为 1%,面试完全按照&Google&的标准,只有 13 个软件工程师,能把这么个产品做出来着实令人赞叹;
非常有诚意的薪水 + 非常可观的原始期权 + 非常赞的工作氛围;
考虑到对&Android&开发的兴趣不确定性,最终没能加入,至今略有遗憾。
未投递简历
曾被&Google&的&HR&主动上门联系,有过一个小时的英语电话沟通;
考虑到口语相对薄弱,算法未达到理想中的状态,家庭因素等原因,暂时不考虑国外工作机会。
未投递简历
未投递简历
  整体面试情况
  总共面试了 14 家公司,其中 13 家公司拿到 offer,其中不乏很多公司给出了最高档校招待遇,基本上算是对学习生涯努力的肯定。 这么做显然有点损人品,但除了 9~10 月份校招面试了 BAT、网易游戏、雅虎之外,其它公司从时间上都是在雅虎北研解散后面试的, 也是迫于无奈之举。
  面试难度(个人看法):
第一梯队:雅虎北研,宜信大数据,FreeWheel
第二梯队:微软北京,Linkedin,豌豆荚,技德科技
第三梯队:BAT 的核心部门,网易游戏,亚马逊
  第一梯队的划分是根据校招范围以及人数来大致推断的。比如宜信大数据,目前只在清华、北大、中科院做校招宣讲; 雅虎则是重点在 Top 10 高校招聘。校招人数上面,第一梯队的三家今年大概都在 30 人左右,薪水也是相当给力。
  其实梯队之间的面试难度界限很难区分,但是第一梯队和第三梯队的难度差距就可以明显感受出来。 之所以雅虎难度要大于微软,是因为能拿到雅虎 offer 的同学基本上都能拿下微软,反之则未必成立。 网易游戏放在第三梯队,因为虽然公司薪水较为给力,但面试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难,并且动辄一年校招近千人,大家可以感受下。
  这里重点说说 BAT 的核心部门,放在第三梯队稍微有点欠妥,但是就面试难度来说可能确实如此,即使是核心部门的员工水平方差也会较大。 因为国内公司用人就是这么实在,互联网行业人才流动日益剧烈的今天,能招到一个上岗后能立马出活的码农就不错了,特别是在社招的时候, 几乎很少有主管去关心这个候选人是否 talent,是否 potential。
  offer 选择:薪酬,职位,增值
  1. 薪酬
  offer 选择不谈钱,那就是扯淡。从我一个求职者的角度以及身边同学的样本来看,想招到最优秀的那批人才而又不给相应的薪水就是耍流氓。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知乎上面&2014 年放弃阿里巴巴 offer 的人是否格外多?如果是,为什么?&的话题,讨论风向基本上是一边倒的。 优秀的人才一定要给出对应的薪水,这样才会对工作更加认同,进而对公司产生更大的价值,这是一个正向的促进过程。
  另一方面,我也不建议应届同学过分看重薪水,月薪加/减几 K 这些都只是加/减分项,可以在自己的计算中占很大权重,但是切勿本末倒置。 你对目前的职位是否感兴趣、是不是未来想深耕的领域,在这个岗位上能否能实现未来 2 年职业生涯的快速增值等等,这些才是根基。 离开了根基在职业生涯的起点过分追求薪水,也不会走的太远。
  举个例子,WorksApplication 等一些日本外包公司都会给应届生开出 30~40 万的起薪,看上去似乎很美妙, 但是你可否认真思考过这类外包公司所用到的技术是否与如今飞速变化的互联网绝缘?这类公司每年的涨薪幅度如何(相信 5% 已经算是非常高了)? 自己职业生涯是否存在天花板?以后跳槽是否受到业界公司认可?事实上,如果眼光长远点的话,BAT 随便选个部门, 工作 3 年薪水只会比这个数更高(具体数字大家可以搜索下&2015 年互联网行业薪酬报告),而且职业生涯规划起来也会游刃有余。
  2. 职位
  这里的职位,指的是入职之后的 team、业务、技术等。实际上,如果没有实习过、没有相应的人脉是很难了解到入职之后将要做什么的。
  以我的经验来看,首先从部门来判断业务是不是核心业务,是否受到管理层的重视等,具体可参考我之前知乎的回答(判断方法):&&关于 team 方面,面试本身就是双向互动的过程,在 Q&A 环节就一定要把握住机会多了解面试官平时的工作,以及他平时所涉及的业务场景。 退而求其次,如果面试感觉不错,可以问面试官索要联系方式等,私下可以多交流交流。也可以在 linkedin、微博等社交网站人肉一下, 从面试官的背景以及他在社交网站的关注内容来判断未来的队友是否靠谱等。
  多扯几句,这个时候 BAT 注重应届生 experience 反而成了某些同学的优势,因为同时会有极大的概率能拿到和自身技能树相匹配的职位 offer, 把握好这个优势反而可以让你更快胜任职场角色,得到相比于同阶段同学更快升职加薪的机会。从这个角度出发,国内互联网公司的 offer 比重是要大于微软等一类外企的,核心业务基本不在国内,标准化的算法面试流程也很难让有经验的应届同学分到 match 的 team。
  3. 增值
  增值,指的就是核心竞争力。随着国内移动互联网创业潮的出现,码农自然也是供不应求,薪酬更是水涨船高。 但是有多少同学会真正反思,如果这波泡沫破灭了,工作不是那么好找了,自身的不可替代性体现在哪里?
  我自身是经历过一次雅虎裁员经历的,在这之前有微策略裁员、诺基亚裁员、微软裁员等等。没错,都是外企! 像雅虎/微软这类金字招牌的公司,即使出去应该也会是不缺 offer 的,但是是否想过相比同期去 BAT 的同学, 自身的优势在哪?习惯了外企温水煮青蛙的工作节奏,能否有信心适应国内互联网残酷的丛林法则?
  诺基亚裁员的时候,小米员工在微博上不无得意地调侃前来小米求职的诺基亚被裁员工;雅虎裁员的时候, 我面试的一些公司面试官会私下聊起,似乎雅虎出来的同学技术水平也没用想象的那么高;和某厂总监交流的时候, 他说最近有个 Google 上海工作 8 年的同学过来面试,好像除了前 2 年能在 Google 积累扎实的编码功底之外, 好像也没用其它过硬的技术。
  这些例子无不让人感到心酸,相信选择这些顶尖跨国公司作为自己第一份工作的同学起点都是非常高的,甚至是有点看不上国内 BAT 的。 但是是否会像小米模式一样,被友商&看不见,看不懂,看不起,来不及?
  这一次,似乎又是国内互联网公司略显优势。在阿里云实习的时候,组里的小伙伴的情况大家也可以参考下。一个是我的 mentor, 工作 3 年,即将 P7,技术实力非常过硬,主管靠谱,而且已经在往核心抓了;另一个鸣嵩大神,5 年 P8,偶像级别, 组里的出现技术难题,几乎第一个就是找他,想必目前已经经济自由。这就是国内互联网目前令人激动的地方,有基础、 有技术、敢拼搏,就会无处不存在机遇,这个优势在任何外企都是没有的。
  应届生:大公司 vs. 创业公司
  没有最好的选择,只有最适合自己的。有些同学会觉得自己毕业一定要去创业,不甘平庸; 相反的,另外一部分同学可能更倾向于去大公司在某一领域深耕,有一定的技术积累后再加入创业公司去负责更宽的领域, 实现自身价值由点及面的突破。
  就我自身来说,处于上述两者之间:有明确感兴趣的技术领域;也会渴望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情,趁年轻拼搏一把,实现码农的华丽逆袭。 现在想想,还是太浮躁了。自己连风口在哪都看不懂,凭什么我就是那批跟着公司上市敲钟的幸运儿? 另一方面,一些创业公司远没有你看到的那样快速发展,在没有认真了解清楚创业公司现状的情况下,还是需要谨慎做出决策。
  在我看来,如果去 ABC 轮创业公司面试,没有 CEO/Co-founder 主动过来找你谈人生谈理想,那么你对他们可能没那么重要。 剩下的,就是去了解一下他们正在做什么事情、他们的工作氛围是怎样的、他们为什么认为自己在做的事情是正确的、 他们认为自己最大的优势和劣势分别是什么、为什么他们要给你这样的报酬等等,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期权。我很庆幸自己面谈了几家靠谱的创业公司,并且收到了一些非常宝贵的职业经验。自然,会涉及到不少期权方面的问题。 公司期权池有多大,创始人对于期权的态度是否开明,行权价格多少,分几年发放,每年发放的比例是多少? 其次,加入一家创业公司可能要做好被套五年的准备,如果中途退出,到手的期权未来是否还有机会行权, 行权需要付出什么代价等等,都要和 HR 逐一核对。相信不少同学第一次收到公司的期权承诺都会是非常激动的, 这种情况一定要理性分析,权衡当前的利弊,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决策。
  犹豫的时候不妨逆向思考,最坏的情况是错过了这波发财的机会,在某大厂深耕了三五年,也能实现基本的超市财务自由吧。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小米这两年大概会给工作两三年的码农一万股左右的期权,假设这部分期权未来上市除去行权价、 扣税能够变现 100 万人民币。那好,雷布斯又说了,未来 5 年不上市,平均每年期权收益 20 万。 这是在承担一定风险(华为对中低端手机市场的发力、魅族/联想等公司的紧追不舍、智能家居的用户习惯尚未在国内培养起来等) 的情况下转化的收益,所以现在入场小米并不是一个特别好的选择。
  怎么进入 BAT 的研发部门?
  1.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综合身边一些拿到牛 offer 的同学,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热爱这个行业。一个人在某个领域的成就是和自身在相关领域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成正相关的。 付出了多少,虽然短期内收益微乎其微,如果经过数年的持续努力,便会由量变产生惊人的质变。比如多读书、多看代码, 一些计算机编程方面的经典书籍、GitHub 上面一些 star 越千的优秀开源项目,绝对值得多花时间研读。
  我自身的情况大概是本科期间积累了 10 万行的代码量,有了这个基础硕士期间阅读一些代码呀,参与一些开源呀,就变得水到渠成。
  2. 主动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
  算法方面可以适当阅读算法导论、算法引论等书籍,多刷刷 leetcode, UVa 之类的培养出一定的解题思维。 虽然说一些算法在工程中很难用到,但是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及不断去优化业务代码的想法,这些意识是可以通过算法训练得到的。
  一般国内的互联网公司还是比较看重项目经验这块的,也就是你曾经做过什么,能突出个性的地方也在于此了。 这个方面可以从一些国外大学课程的大作业慢慢培养,如系统设计方面经典的有:
  如果跟着进度做完大作业的话,相信工程能力以及对系统设计的理解都会有很大的提高。
  3. 核心竞争力
  这个问题很大啦,那我也冒昧的说一下自己的理解。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不太清楚自己未来要干什么。 不过幸运的是,身边总有一些优秀的同学在激励自己前行(寝室 7 个人有 6 个拿到网易游戏 offer 我会乱说 :-p ), 而且在读研之初就得到 @靖难学长的指点实在是人生之幸。那么问题来了,花了这么多时间去思考自己要干嘛就这么重要吗?我觉得非常重要。 当有了一个努力的方向,就会不断的去靠近,围绕着这个点不断探索,最终形成别人没办法轻易超越的壁垒。
  4. 关于面试
  面试在于突出自己的闪光点,体现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当你一步步走过上述几个阶段的时候,便会发现其实 BAT 的 offer 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难的是克服惰性不断的去超越自己。
  找工作要从实习抓起。这并不是说实习一定会做一些多么核心的事情,而是一场面试几十分钟,面试官也无法清楚的判断你的实力, 需要从你过往在哪实习过以及拿到过哪些 offer 来对你进行综合判断。
  GitHub,StackOverflow 等是加分点,参与过开源项目大加分。嘴里说出的话可能有可以虚假夸大的成分, 但是 GitHub 上面的代码提交记录以及代码质量不会骗人。我面试的过程中,就有几个面试官主动索要 GitHub 账号地址&&并且当场登陆查看相关项目情况,这都是能够提升自身形象大大利好的事情。
作者介绍:kedebug
2015 年 3 月硕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系,师从著名密码学专家、长江学者教授。
曾校招签约于雅虎北京全球研发中心,未入职便遭遇,卖身未遂。现狼厂核心搜索技术部门搬砖,从事大规模分布式系统后端的稳定性工程。
主要实习经历:
2014. 07 - 2014.09,阿里云计算,,,实习研发工程师
2012. 12 - 2013.04,微软亚太研发中心,服务器与工具事业部,实习软件开发工程师
你还可以在下面这些地方找到我:
GitHub()
新浪微博()想去BAT工作?你得知道这三种方法想去BAT工作?你得知道这三种方法申小飞百家号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最好能去BAT等大公司上班,但有人说了,我们也想去啊,但怎么才能有机会去呢?大公司一般至少都得是985/211才可以吧。这个确实如此,现在互联网公司,尤其是前几十名的互联网公司,以BAT,网易、新浪、美团、滴滴为代表的,对应届生的最基本要求是统招本科,一般都得是985/211以上学历。但并不代表一般的同学没有机会去一般意义上来说,应届大学生去大公司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和方法。第一种,校园招聘渠道以BAT为代表的国内互联网巨头和谷歌,Facebook,微软为代表的国外知名互联网公司都是校招的大玩家,每年的9-10月份的秋招和次年3月份的春招,这些公司会把中国数百万应届毕业生中最好的1-3%挑走。不过,一般来说,校招的大头是各种软件工程师,主要针对计算机、信息技术、软件、邮电通讯等专业,这种岗位大约占到校招名额的80%;产品经理岗位会占到10%,而其他市场、运营、设计和职能部门岗位就比较少了。我们打开腾讯校招官网,从2018校园校招流程表中我们可以看到,腾讯的校招分为四个步骤:提前批报名——全面网申——在线笔试——面试。面试又分为群面、主管面、总监面和HR面试等几个步骤,和社招相比,主要是增加了群面的环节。招聘的岗位分为技术类,设计类,产品类和市场职能类,共计2000个岗位,具体名额腾讯并没有公布。再打开百度校招,2018年校招招收1600多名应届生,其中技术岗位1290个,产品岗位200个,用户研究(包括设计)和其他行政支持部门只有170个名额。除了网上申请之外,BAT的人力部门和相应部门的管理人员也会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大学等名牌高校去进行校园宣讲,以此来吸引优秀的在校生,同学们应该时刻关注这些公司的校招官网或者微信公众号,以免错过重要信息。当然,并不是只有BAT等大公司去学校进行宣讲,一些重视高校资源的创业公司也会去进行校园宣讲,但由于很难开出比BAT更高的条件,所以这种公司的吸引力会稍微弱一些。如果因为时间、个人原因错过了秋招的机会,次年的三月份还有一次秋招的机会,但这种情况一般都是之前的岗位没招满或者有人放弃offer产生的,相当于大学入学时的补录,岗位一般比较少。如果你校招成功,那么恭喜你,你可以安心的等待毕业后直接去入职或者先去实习,提前进入工作状态。第二种,实习转正渠道其实,在互联网公司,尤其是腾讯百度这种公司,产品和业务发展很快,经常有一些新的项目,但招人指标又迟迟发不下来,所以经常会有兼职或者实习生的岗位,通过招募大量的兼职、外派员工和实习生来辅助正式员工完成一些相对系统或者初级的工作。虽然这个实习生当中大部分是没有转正机会的(一般这样的会招大三或者研二的学生)。但是,如果你从大四开始就能在一家公司进行长期的实习,工作中积极向上,并且表现出不错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在你即将毕业的时候,如果正好这个部门的正式招聘HC(headcount)下来,那么转正的几率还是比较高的。笔者之前所在的B字打头的大厂就有一个跟我同时入职的女生在第二年毕业前成功转正。第三种,毕业之后走社招渠道这类机会是成功几率最低的,因为一般来说,公司社招时招聘的岗位都是2年以上同岗位工作经验的成手,很少会直接招聘应届毕业生。但并非没有特例,第一种是有些学生因为在国外读书,或者之前准备考研考博,错过了校招,因为毕业几个月后,只能再去人才市场找工作;另外一种是毕业时已经找到了一份工作,但工作几个月后发现自己不喜欢或者不适合,选择离职,然后再去大公司面试,最终过关斩将,拿下offer。就在不久前,笔者把一个2017年毕业的妹子推荐到某大厂的文娱部门,凭借自己不错的实力和之前积累的工作和实习经验,打动了部门领导,成功入职。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情况一般都是通过内推这种效率相对较高的通道。因为如果不能通过自己认识或者朋友把简历直接推到业务负责人手中,而是到了HR手中,一般是会被pass掉的。你想想看,一个基本没有太多工作经验的人,在智联、拉勾、BOSS直聘等平台直接给大公司投简历,是很难进入HR的法眼的。作者介绍:申伟,互联网职业咨询师+职业经纪人,专注帮互联网公司招聘市场运营类岗位,并为年轻、聪明、好看的妹子提供内推服务。资深互联网从业者,前百度高级运营师,前脉脉高级运营经理。有关于互联网求职,跳槽的咨询和内推需求请下载“在行”APP搜索申伟购买相应话题。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申小飞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互联网职业咨询师,资深互联网从业者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拒绝“抱大腿”,700亿的行业新霸,他让BAT如临大敌
8月22日,今日有媒体爆出百度已私下与今日头条接触洽谈收购事宜,在收购后,希望创始人张一鸣能够进入百度决策层。对此,今日头条方面回复腾讯科技,此事是一个假新闻。
文/时代财经&&&&综合
空穴来风,未必无因。用这句话来形容8月22日晚上曝出的百度要收购今日头条的事情再合适不过了。百度在近几天成为了多则资本传闻的主角。除了已被曝出诸多细节的外卖业务与饿了么的交易外,百度在过去两天还相继被传将收购一点资讯与今日头条,而这两个绯闻对象的主营业务正是百度今年以来大力发展的Feed流。百度与今日头条之间的绯闻迅速撩拨了行业的神经。得益于过去两年的飞速发展,今日头条已经成为Feed流业务的标杆公司;而All in人工智能、押注Feed流的百度,则期待依赖这块业务为自己争得更加漂亮的营收表现。然而绯闻迅速被今日头条的公关以戏谑并骄傲的态度否认了:“这个稿子就一个错误,买卖关系写反了。”而百度官方虽在绯闻面前沉默,但有百度员工私下对深网表示双方的交易“不可能”。消息假归假,但也绝非空穴来风,今日头条估计早早被BAT盯上了。创立五年,估值已经超过200亿美金,今日头条在移动端新闻资讯20.7%的渗透率已经超过腾讯新闻位居第一。虽然仍然保持上升的趋势,但增速已经明显放缓。同时,今日头条频繁陷入版权纠纷,内容质量也备受争议,今日头条也许正遇上创立以来的最大瓶颈。尽管今日头条创始人张一鸣坚持不站队BAT,但真到了那一步,可能不是他一个人左右得了的,毕竟这依然是一个资本具有绝对话语权的战场。张一鸣1983年出生于福建龙岩,父亲是商人,母亲是护士,家境不错。他是那种好孩子,没有不良嗜好,自律性极强,而且特别聪明。2001年考入南开大学,专业是微电子,随后又转读软件工程。他专业能力很强,上学时就能到校外接活儿。此外他还读了大量人物传记,从中最大的收获是——发现那些大人物在成就伟大之前都过着枯燥的生活,做着微不足道的事情,但这些不起眼的点连成线就“伟大”起来了。大学毕业后,张一鸣没有像大部分同学那样去找一份安稳的工作,而是开始了连续创业。2005年,他一毕业就联合其他两名同学开发了一款IAM协同办公系统,准备卖给企业客户。不过,由于这款产品的概念太过超前,导致项目很快就失败了。张一鸣经此挫折后并没有气馁,而是很快开始了第二次创业。2006年春节刚过,他就在朋友的推荐下加入了在北京刚成立的酷讯网,是该公司第三名员工和第一名技术人员。酷讯网为用户提供机票、酒店、度假和火车票方面的垂直搜索,发展得很快。不过,酷讯网后来由于管理混乱而陷入严重危机。再次受挫的张一鸣决定去大公司看一下,便于2008年春天加入了微软。他在微软的日子特别舒服,每天只需工作三四个小时,就是改改模块,剩下的时间则用来看书。这一阶段他主要阅读商业书籍,比如《基业长青》、《少有人走的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团队协作的五个障碍》、《紧迫感》,以及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的名作《活法》等。然而这样的日子他过了半年就过不下去了——太无聊!一直以来他的理想都是“和优秀的人做有挑战的事”,如果没有有挑战的事,他宁愿早早离开。离开微软后,他在同乡王兴(美团网CEO)的邀请下加入了中国版Twitter、微博之前的“微博”——饭否。不过这次创业没有持续太久,因为他们一不小心就把饭否搞大了,成了搅动舆论的风云场,最后被监管部门给关了。至此,张一鸣三次创业三次失败,而且已经毕业四年了。如果是一般人可能也就不折腾了,但张一鸣没有灰心,反尔越挫越勇,又于2009年10月独自创办了移动端房产搜索应用——九九房。这一次他大获成功——九九房是当时国内第一个房产搜索应用,用户数在半年内就突破了150万,在房产类应用中排名第一,且持续领先。这只是张一鸣时来运转的起点,之后他在一个更大的风口上腾飞起来,而且掀起了一场与巨头之间的较量。做九九房之后,张一鸣开始特别关注移动终端的变化。他发现,智能手机的出货量从2010年起大幅上扬,到了2011年更出现了几何式增长——当年出货量相当于之前三年的总和,而且人们越来越依赖手机作为获取信息的介质。2011年1月,腾讯公司推出了移动端即时通讯产品——微信,而各大门户网站也在研发自己的移动新闻客户端。这样的大势之下,张一鸣不再满足于只做一个房产领域的搜索应用,而想做一个全网全内容的推荐引擎。推荐引擎是张一鸣推崇的一种与门户及搜索引擎相对的内容获取方式,与后两者的区别在于,后两者是人找信息,而推荐引擎是信息找人。他经常举这样一个例子来解释:2006年他在酷讯网做火车票搜索,有时他需要某次列车的火车票,但常常搜不到合适的。他也不能一直在线搜,因为还有别的工作。可如果停止搜索,合适的火车票又很可能突然冒出来,让他错失购票良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编写了一个程序,让程序替他去搜指定的火车票,搜到后再发短信给他。这一尝试成功了,张一鸣非常兴奋,他觉得自己发现了一个获取信息的全新模式。在他看来,互联网就是一个信息海洋,网民则在这片海洋中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信息获取方式主要有两种——门户和搜索引擎。门户的办法是把各种网址和信息分门别类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目录结构,用户通过这个目录结构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门户的新闻客户端也是这个原理,当然,门户有时还会以个别推送的方式发布一些热点新闻。搜索引擎则采取另一种办法,它让用户通过搜索关键字获得一个相关信息列表,然后从列表中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不过无论是门户还是搜索引擎,人都要主动去找信息,而张一鸣觉得这不科学,就好像让人去找火车票不科学一样。日常经验也告诉他信息应该主动来找人,他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某某事要是早知道就好了!”他觉得这样的遗憾完全可以避免,只要正确的信心能在第一时间找到正确的人。信息找人的本质是个性化推荐,这就需要具备两个前提:一是推荐引擎能够理解个体,了解个体的特征和偏好;二是推荐引擎能够便捷地推送信息,同时个体也能廉价地阅读信息。而这两个前提到2011年同时具备了。一是,包括微博在内的社交网络已经基本成熟,使得推荐引擎拥有了判断个体的历史档案。二是,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推送变得便捷,移动阅读变得便宜。张一鸣觉得,大干一场的时机到了!2011年年底他辞去九九房CEO,并于次年3月创立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A轮融资500万美元。新公司的使命是开发一个全网全内容的推荐引擎,以主动向用户推送其感兴趣的内容,这个推荐引擎后来被命名为“今日头条”,品牌口号是“你关心的才是头条”。今日头条的第一个版本于2012年8月上线,90天之内就获得了1000万用户,又于2013年年中获得1000万美元的B轮融资,公司估值达到6000万美元,2014年6月再获得由红杉资本领投、新浪微博跟投的1亿美元C轮融资,公司估值更是攀升至5亿美元。今日头条能增长这么快主要得益于两点:一是推荐引擎在技术上的优越性,二是张一鸣高明的竞争策略,而后者是前者的重要保障。成立字节跳动之后,张一鸣并没有马上推出今日头条,因为当时四大门户网站都已推出新闻客户端,此外微信正在开发“公众号”,这些做得都是长内容,与今日头条是竞争对手。张一鸣不希望一亮相就被巨头们盯上,因此决定先做短内容,并把目标定为储备用户和技术。为此,他推出了两个试验性产品——搞笑囧图和内涵段子。搞笑囧图是一个汇集各类笑图的应用,在当时是吸引用户的有效手段。内涵段子则是一个汇集段子、笑图和视频的应用,最大的特色就是在应用里加入了推荐引擎。具体来讲,一个用户看到一个段子、笑图或视频后可以点赞、点踩、评论或转发,如果对于内容不感兴趣还可以点“X”,并标示不感兴趣的理由,比如不喜欢这个话题、这个作者或这种品质的内容,系统则会记住用户的选择,并在此后的推荐中做出调整。以上统称“阅读行为”,用户做出的阅读行为越多,系统对用户的判断就越准确,之后推荐的内容也就越贴心。凭借这一贴心功能,内涵段子很快就成为热门应用,这也是今日头条推出仅三个月就能获得1000万用户的原因。今日头条与内涵段子的推荐机制类似,只是增加了一些参数,比如用户的阅读时长,此外会根据用户的社交账号判断用户的特征和兴趣点。二者的不同则在于内容端,内涵段子的内容来自平台本身,而今日头条的内容则来自全网。张一鸣设计了一套爬虫软件,这些“爬虫”每天不间断地扫描全网,搜索并抓取有用信息,然后缓存到今日头条的服务器上,并打上标签,最后通过推荐机制推送给感兴趣的用户。很长一段时间,今日头条都是没有编辑人员的,全部依靠程序来实现媒体功能,但却比媒体做得更受欢迎。截至2014年2月,今日头条的用户数超过9000万,日活跃用户达1000万,并以每月新增1000万的速度递增。更重要的是,今日头条当时并没有做推广,只靠口碑传播。这样的局面让整个媒体行业都感到紧张,而当今日头条于2014年6月获得1亿美元融资、5亿美元估值时,包括搜狐在内的老媒体再也坐不住了,它们开始向今日头条发难。早在今日头条刚上线时,搜狐CEO张朝阳就注意到了这个另类的竞争对手,他还注册成为了其用户。但他真正被震惊源自一次突发事件,当时今日头条的报道出来得比搜狐的还快。其他媒体,尤其是处于下行通道的纸媒,则被那5亿美元的估值消息给震惊和激怒了。“我干了这么多年我才干了这么点儿,凭什么他不生产内容,估值却这么高,就是强盗、小偷、骗子。”北京一家报社的社长当时这样抱怨,而这种情绪很快就演变成了一场版权之战。在今日头条确认获得1亿美元融资消息的次日,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下属的大洋网就对今日头条提起了版权诉讼。紧接着,《新京报》发表了《“今日头条”,是谁的“头条”》的社论。不久之后,搜狐也加入到“讨伐大军”,在其总部召开了“移动媒体反盗版行为发布会”,表示将起诉今日头条。一时间,山雨欲来风满楼。面对这场突发的危机,张一鸣一开始表现出一些困惑和情绪。因为他觉得今日头条只是一个推送引擎,所推送的信息都标明了出处,也没有删除原来的广告,还给对方带来了巨大流量——他们应该感激才对啊,怎么会发难呢?后来他想明白了,原因出在他没有主动去构建一个关照各方利益的内容生态,而是悄悄做,结果引起了疑心和嫉妒。他决定改变策略。2014年12月,他宣布成立一个类似微信公众号的自有内容聚合平台——头条号,并与不入驻头条号的媒体谈判,不愿意被抓取信息的将不再被抓取。就这样,版权问题解决了。有意思的是,这场版权之争不但没能动摇今日头条的根基,反尔帮它打了一个大广告。之后,有大量媒体主动找上门来,要求入驻头条号,或被今日头条抓取信息。如此以来,今日头条的内容端就变得更加丰富,对于用户的吸引也越发强烈。今年,今日头条开始铺天盖地地打广告,其手法被媒体形容为“鬼畜式”洗脑风格。广告效果非常明显,其用户数猛增到4.8亿,将那些状告它的媒体远远甩在了身后。2016年底,今日头条累计激活用户超过6亿,其中日活7800万、月活1.75亿,且仍在快速增长。今日头条的规模和增速是惊人的,但其最惊人的地方还不是体量,而是它的发展颠覆了外界对于创业公司的一般看法。2016年,今日头条的年营收超过60亿元,大约相当于百度的1/10,而且还不接医疗广告。即便如此,有业内人士测算,其净利润也有至少10个亿。更让人叫绝的是,它还经常拒绝融资。2016年7月,当外界盛传腾讯要投资今日头条时,张一鸣斩钉截铁地否认,说“成为腾讯员工多没意思”。如今,敢这样奚落“腾讯爸爸”的创业者真的不多了。事实上,张一鸣不但拒绝了腾讯,还拒绝了整个BAT,他笑言,还没有发现哪一家有能力把今日头条做得更好。张一鸣的底气来自于今日头条的商业模式,今日头条的商业模式很清晰,就是卖广告,外加卖一点技术,跟时下各种云山雾罩的商业模式没法比,张一鸣既不会讲“羊毛出在猪身上”的故事,也没有“失败了,就当做公益”的情怀,但他却用一种老掉牙的商业模式,做出了60亿营收、10亿纯利。而未来三四年,他还打算抢占中国在线广告市场20%的份额。如今,今日头条只剩下一个竞争对手——腾讯,包括腾讯新闻客户端和微信公众号,尤其是后者。今日头条靠一套算法起家,这套算法可以根据用户的兴趣,向其推荐个性化内容。而如今,传统巨头也把新闻客户端、搜索引擎、浏览器“头条化”了,个性化资讯成了各家的标配,极大地削弱了今日头条的优势。传统巨头与今日头条PK的另一个战场是争夺优质内容,尤其是短视频。2015年,今日头条推出扶植自媒体的“千人万元计划”,2016年又拿出10亿元扶植短视频创作,而同期,微博旗下的秒拍拿出10亿元、腾讯拿出14亿元、阿里拿出20亿元补贴短视频等内容创作,百度则更宣称,2017年,它将向内容生产者分成100个亿。有人把上述局面比喻为传统巨头对今日头条进行“联合围剿”,一篇名为《杀死今日头条》的文章写道:在内容领域,大家的敌人只有一个,那就是今日头条。面对四面八方的对手,张一鸣似乎并不感到焦虑。据张一鸣介绍,今日头条在北美、东南亚和印度都落地了,做得还不错。其独立开发的英文版“今日头条”News Master,于2015年底在谷歌应用商店上线,已打入新闻应用前十名,内容则来自《镜报》、《每日快报》、Mashable、Business Insider等媒体。其在印度投资的Dailyhunt,已经拥有2800万活跃用户,是印度最大的内容聚合平台之一。显然,这些与今日头条在国内取得的成就相比微不足道,还只是一个开始。但张一鸣指出,大部分人都不敢迈出这一步,甚至不敢想。张一鸣是敢想的,早在2016年今日头条成立四周年大会上,他就誓言:“要做中国第一内容创作平台,并在未来五年内取代Twitter和雅虎,成为全球第一大内容创作平台。”看来,BAT已经不在张一鸣的法眼了。
一年前,&局外人&特朗普在总统竞选中击败了希拉里。这一年,他的表现如何?总体来说,特朗普的执政既没有像...
北京昆玉河畔,木樨地桥西南侧,一幢约20层的现代化玻璃幕墙大楼,被围在一圈并不高大的墙内。走近大院,悬挂在院门右侧的门牌一眼可见,上面写着: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
作为一家独角兽公司,柔宇仍然在飞快长大。上一轮融资它的估值是11亿美元,“目前估值已经比上一轮要高出好几倍了。”刘自鸿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光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洋洋曾向媒体详细阐述了这一不同:光启的很多想法“太新了”,传统科研机构可能需要讨论立项、层层审批,等到条件成熟“黄花菜都凉了”。
日,伴随着京沪高铁的正式运营,时任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沪高铁公司”)的董事长蔡庆华,写下了“朝辞天安门,午逛城隍庙”的词句。
张茅介绍,在各部门协调配合之外,工商总局还要面对一些社会中介组织“被夺利”的意见。他在深圳调研期间,曾收到注册会计师提出的不满意见。
在信息爆炸但有价值内容却越来越稀缺的今天,“时代财经”将提供差异化的垂直报道、世界级智囊的卓见,让各圈层目标读者快速掌握财经要闻与前沿思想。
就在澳佳宝股价徘徊于低迷时,5月24日,海关总署正式下发通知,全面敲定了新政过渡期政策的执行细节,保留税率调整,其他按照各试点原有方式,延长一年过渡期。
上海迪士尼乐园开园逾一月,距离迪士尼度假区大约6公里的川沙老街并没有想象中热闹。
7月18日,中粮集团在京召开改革战略重组启动大会,公布了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改革试点方案。
7月18日,中粮集团在京召开改革战略重组启动大会,公布了两件大事:其一是正式兼并中纺,其二是公布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改革试点方案。
本站所刊登的时代在线及时代在线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报料、投诉
(C) 广东时代传媒有限公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软件工程研究生工作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