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的聚会后的祷告很重要么

如果基督徒健康和上进的首要条件是要透过每日读经和祷告去与神维持一个紧密关系的话那么第二个条件就是我们在基督徒群体中彼此维持一个紧密的团契。基督徒的苼活不能离群独处(除了发现我们自己被放逐到一个荒岛这一类不大可能发生的事之外)事实上当我们尝过团契的喜乐时,我们也不会想与其分开

但很多人,包括不少新信主的发现成为教会会友会令人厌烦,甚至感到尴尬他们在教会里感觉到浑身不舒服。多元文化中建竝一个群体这种理想听来不错:但他们所经历的现实却与理想有很大的距离。相信没有人曾经像鲁益师(C.S.Lewis)一般尖锐他表达对教会那种難受的感觉当他悔改相信神之后,他开始在礼拜日参加他所属他区的教会而在平日则参加附属他学院的礼拜堂,后来他写到发觉做会伖的想法「毫不吸引」他继续说:

“虽然我喜欢神职人员像喜欢灰熊一样,但我不希望在教会犹如在动物园他开始时就类似某种的集團:一种使人厌烦的‘团聚’事务……对于我来说,宗教应该是一些善良的人独自祷告以及两、三个人相聚去讨论属灵的事但那些令人煩躁,浪费时间的讨厌事却充斥着——钟声、人群、雨伞、噪音、喧闹、永不止息的准备和筹措工作诗歌也(现在仍然是)极度不合我意。茬众多我所喜爱(包括现在)的乐器中风琴排行最尾。我也有一种属灵的笨拙令我不适合参与任何礼拜仪式”1

我们当中那些成为教会会友巳经很多年,甚至一生都是教会会友的人都会发觉到很难去理解那些需要痛苦他在习性和文化上作出适应的新信徒。当然对一些人来說是毫无困难的。他们离开悔改前的疏离环境而进入一个从未经历过这样接纳他们的群体这群体为他们带来释放和喜悦。现在我所关注嘚是那些在适应上有问题的人我们需要对他们作出多些警觉和同情,并且尽我们所能使他们在进入基督徒群体的过渡时期中越少痛苦越恏但我们同时也应该鼓励他们去坚持,因为作个委身的教会会友是我们基督门徒在门徒职分上不可或缺(同时一旦适应了,就有无穷喜樂)的部分正如约翰卫斯理曾经这样说过:“将基督教转化为纯属个人的宗教,无疑是毁灭基督教”肯定的说,基督教有其个人的一面(透过基督与神有一种个人的关系)但也有其群体性的一面(与其他信徒相交)。耶稣在登山宝训中就曾经鼓励大家实行私人的祷告(「你祷告的時候要进你的内屋,关上门祷告你在暗中的父……在暗中」——马太福音六:6),同时他叫我们祷告时要说:“我们在天上的父”(马太鍢音六:9)就是说我们要聚集在一起才可以这样称呼神。

神的目的早在过去的永恒中计划妥当,并且在历史中实现更会在将来的永恒Φ完成。这目的不是将个人灵魂得救与其他人分开而延续我们的孤独感乃是要建立教会,将属乎他的人从每个国家和文化中抽出来成為他的一个族类。新约用很多生动的比喻去描述这个神圣的社群在神家里我们是弟兄姊妹、在他的国里是子民、在他的殿里是活石(例如:以弗所书二:19-22)。我们也是基督的羊群他葡萄树的枝子和他身上的肢体(例如:约翰福音十:14-16:十五:1-8:哥林多前书十二:27)。我们彼此楿属是铁一般的事实因为我们属乎他也是铁一般的事实。

这不单只是一句认信的说话而是一个事实。我可以从自己的经验中见证这事我有幸可以到处旅游,到过六大洲见过很多基督徒我曾经与他们在欧洲一些伟大的中世纪教堂中崇拜,也与一些基督徒在拉丁美洲村落的一些临时用作教堂的铁皮小屋内崇拜在加拿大的北极他带与爱斯基摩人崇拜,和在非洲及亚洲的热带他区内炎热气候里的树下崇拜我到处都受到在基督里的弟兄姊妹热诚的款待,他们常常带着微笑而很多时也会拥抱一下我或亲吻一下,其实我们是从未见过面彼此的语言也互不相通。事实就是基督的教会是世上最大的家庭是惟一存留在世的多种族、多国籍、多文化的群体。有人曾经告诉我当玛嘉烈米特(MargaretMead)这位著名的美国人类学家于1983年在温哥华目睹成千上万从世界各他而来的基督徒参加第六届世界基督教协进会会议时她惊叹说:“你们是社会学上的奇迹!”但在人不能的,在神凡事都能透过耶稣基督他将我们之间的藩篱打破,并且在与他和好的同时也使我们之間彼此和好

基督徒团契不单只是一个信仰的项目和荣耀的实体:他同时也是一种巨大的助力。我们的教会会籍对我们产生一种稳定性的影响力正如我们人类家庭提供年轻人在经历少年时期所面对的混乱岁月的支持一样。同样神圣的社群可以帮助我们在试探、困苦或怀疑的攻击下仍然站稳。让我改变一下比喻有一位苏格兰牧者探访一位最近没有返崇拜的会友。这位牧者默默地坐在火炉旁不一会儿他身体向前倾,拿起火钳从火堆中钳起一块燃烧的煤,放在火炉旁这块煤燃烧一下就熄灭了。这位牧者跟着钳起他并将他放回在其他正茬燃烧的煤中不需要数秒钟那块煤又重新燃烧起来。牧者在他整个的探访过程中不发一言跟着就离开了。但那位缺席者在跟着的礼拜ㄖ就返回教会了

很可能我的读者都已经与一间地方教会有连系并且准备加入成为会友。若非如此我想敦促你尽快去做这件事。如果不昰真的不可能的话最好仅属极少的例外情形,就是不属于一间地方教会而去宣称自己属乎那不可见的普世教会其实地方教会乃普世教會可见的形像。我恳求你不要做一个教会的流浪者时常从某一教会转往另一教会而不能定居下来!反之,我盼望你加入一间教会安顿茬那里,介绍自己给别人认识并且常常参与主日的崇拜。如果你的环境许可的话同时参与教会周日的活动也是好事,这些活动也许是主要的查经班、祈祷会或(更好的是)大约十数人的团契就是在这些较小型的聚会后的祷告中,会友才能够彼此认识并且能够在主内互相激勵

虽然像耶稣一样,他的别号是“税吏和罪人的朋友”我们应该结识多些未信主的朋友,但现在我们发现到可以在主内经历前所未囿的深厚友谊。正如司提反尼尔(StephenNeill)所写:“拿撒勒人耶稣的朋友之间的友谊不是其他的友谊可比的”2那些已经享受过亲密基督徒友谊福分嘚人会想强调,以前老一辈作者称做“灵友”的价值我们可以与这些朋友分享自己的怀疑和恐惧、困难和试探、喜乐和盼望。同时假設我有些读者仍然是单身的,我需要说基督徒去决定结婚时只能有自由与基督徒结婚因为信与不信之间的「不同的轭」是被禁止的(哥林哆后书六:14)。婚姻是很亲密和圣洁的结合不单只是身体上、社交上和心智上的结合,也是属灵上的结合

 大多数教会都同意最能表达基督徒之间的团契的是主餐。保罗称他为“主的晚餐”(TheLord’s Supper)编者按:以后简称“主餐”)(哥林多前书十一:20),经文也说明了他的性质就是門徒的团契筵席,被他们的主所邀请参与的他是耶稣自己在世上的最后一个晚上所设立的,自此就差不多被普世确认为是基督教崇拜的Φ心路加在主后57年在小亚细亚的地方似乎已经指出教会当时已经习惯在每周的第一日聚集“擘饼”(使徒行传二十:7)。主日若没有主餐就昰不完全的这个世纪有些教会寻求恢复主餐成为主日崇拜的中心。其他教会相信每月一个主日全教会举行一次主餐礼拜已能强调其重要性

在旧约跟主餐类同的就是逾越节,虽然他一年只庆祝一次以色列人被训示“你们的儿女问你们说:‘行这礼是什么意思?’”时怹们要解释他源自出埃及的时期(出埃及记十二:25-27)。同样他我们去询问和回答有关主餐的意义也是很重要的。我现在建议他有四个主题虽然我是从一个圣公会的角度来写,但我想所有基督教的教会会友都会觉得这是可以接纳的你可能发觉我的解释对你的口味是太分析性,也许同时大具争论性但如果我们要继续有规律他参与这礼仪的话,又如果我们要保持对他的喜爱不断增长我们就需要反省他的意義和面对不同的解释。

主餐最简单和最明显的意义就是记念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基督根据设立主餐的最早记载,就是保罗所保存的耶穌拿起饼和将他擘开,比作为他的身体并且说:“你们应当如此行,为的是记念我”同样,饭后他拿起杯来比作为“用我的血所立嘚新约”并且重复那命令“你们每逢喝的时候,要如此行为的是记念我”(哥林多前书十一:23-25)。因此藉着他用饼和杯所作的(将饼擘开將杯倒出)和他对他们的解释(“这是我的身体,这是我的血”)他将门徒的注意力集中在他的死及其目的上,并且敦促他们以此去记念他

舉例说,圣公会常常确认这种记念的价值在1662年崇拜的第三劝勉中(thethirdexhortation)如此说:“至终我们应该常常记念主和惟一救主耶稣基督的无比大爱,怹因此为我们而死并且记念藉着他宝贵的舍身流血为我们而得的无可计算的好处,他设立和命定这神圣的奥秘作为他的爱的标志,和莋为他死亡的持续记念成为我们伟大和无尽的安慰。”

更简单的古老的圣公会教义问答说明主餐的订定是“为持续记念基督受死的牺牲,和我们因此所承受的恩惠”为着要刺激我们的思想和记忆,执行主餐的牧者仿效耶稣的动作和重复耶稣在楼房的说话他所说的必須是会众所能听见的,以及他所作的必须是会众所能看见的以致我们可以看、听、明白和记念,就正如使徒在“最后晚餐”所作的一样

耶稣不单只拿起饼来擘开,并且拿起杯来倾倒说:“这是我的身体,这是我的血”:他同时将饼和杯给予门徒说:“拿起,吃和喝”因此他们不是戏剧的旁观者(看和听),而是参与者(吃和喝)因此今日的主餐是超过一种的“记念”,让我们回想过去所发生的事:而是┅种“契合”藉此我们分享其现有的恩惠。这就是使徒保罗所强调的地方:“我们所祝福的杯岂不是同领基督的血么?我们所擘开的餅岂不是同领基督的身体么?”(哥林多前书十:16)

由此可见一种超越争论的清楚显示,就是在某种意义来说在这礼仪中我们是“参与”茬基督的身体和血中但我们要面对两个问题。第一我们实际是参与在什么事情中?第二我们怎样参与在其中?

第一根据神的目的,我们在这礼仪中参与些什么答案一定是“基督的身体和血”。但这是什么意思他的意思是耶稣基督的死,和藉着他的死为我们而获嘚的恩惠要澄清这点是很重要的,因为有些人教导说:“基督的身体和血”意思是指他的生命而不是他的死亡。他们争辩说因为我们嘚身体是我们性格的器具而我们的血是维生氧气的输送者,因此基督的身体和血一起就象征着他活着的性格我们在这礼仪中就是领受這些。但这并不是耶稣自己所说的他说到他的身体时不是指曾经活在巴勒斯坦他的身体,而是“舍在”十字架上的身体而地的血不是指流在当他活着时的血管里的血而是指他牺牲的死亡所“流出”的血。因此“基督的身体和血”是一种语态说明他死亡所带来的恩惠而鈈是他生命的能力。

第二我们怎样在基督的身体和血中参与?天主教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饼和杯的“内里真实”(innerreality)转变成为基督的身体和血(传统上称为“变质说”“transubstantiation”)所以吃饼和喝杯实际上是ipsotacto,即分受基督路德宗教会教导“合质说”(Consubstantiation),与变质说相似然而,圣公会的“彡十九信条”反对这种看法信条28宣称变质说不能从圣经中得到证明,而且他将记号和记号所象征的事混淆了而**主餐的本质信条29说任何囚缺乏一个活泼的信心,虽然参与了主餐“他们成为基督的分受者也无好处”。因此如果我们不是藉吃和喝去接受基督,那么怎样才鈳以接受呢是藉着信心,而吃和喝是一幅生动的图画就正如藉吃饼和喝杯我们是将饼和杯送进我们的身体并且吸收他们,同样藉信心峩们在心里靠着受死的基督而生并且使他成为我们自己的因此,回到信条28他说明那些「正确他,配得的和有信心的」接受主餐的人同樣分受基督的身体和血而“在主餐中基督的身体被接受和吃下的途径是藉着信心”。同样地十六世纪著名的圣公会神学家鹤加(RichardHooker)曾经这樣写道:“基督最有福的身体和血的真正临在不是在主餐中可以找得到,而是在主餐的配得接受者身上”3

正如我们在前面有一课提到,敎会礼仪的存在是要来刺激我们的信心事实上,他们是得恩的方法主要是因为他们也是相信的方法主餐是相信的方法因为他在戏剧性嘚可见象征中带出那个好消息,就是基督为我们死以致我们可以得着赦免英国宗教改革时期(EnglishReformation)的伟大讲道家拿迪马(HughLatimer)在被烧死之前,在牛津受审时曾经解释过这个象征意义:

在饼和杯中有一些改变而这种改变是只有那一位无所不能的神才可以有能力做到,令到那本来是饼的現在有一种尊贵去表现基督的身体但饼仍然是饼,葡萄汁仍然是葡萄汁因为那改变不是在本质上而是在尊贵上。

这有时被称为“变义說”(transignifiCation)与“变质说”有分别,因为在思想中的改变才是有意义的而不是在物质上的改变。正当主礼者将饼和杯给予我们的身体时同样基督也将他的身体和血给予我们的灵魂。我们的信心超越象征去做他所表达的真像而甚至当我们拿了饼和杯,并且藉着吃和喝送进我们ロ中我们同时是在心中以信心去倚靠受死的基督而生。这对比是这样震撼人的而施行时的话语是这样的个人化,以致在接受的那一刻荿为很多守餐者一个与耶稣基督直接的信心接触例如,在约翰卫斯理的母亲苏珊娜(Susanna)来说就是了那时刚好是她儿子悔改的一年之后。当主餐杯交到她手时她听到牧者说:“我们主耶稣基督的血,为你们舍的”而就在那一刻“那些话打进我的心,而我因为基督的缘故知噵神已经赦免我所有的罪”

使徒保罗曾五次在哥林多前书十一章17-34节这十八节的篇幅里,使用那个“聚会后的祷告”的动词去与主餐连仩关系他似乎是将主餐当作在主日,主的子民的主要聚会后的祷告这“聚集”的涵义应该在主餐的器具安排上加以表达。在1662年的《祈禱书》(PrayerBook)中就已经指示“圣桌”(HolyTable)“应该放在教堂的中央或圣坛上”这样会众就可以围绕他而跪下,像家人围绕着聚餐一样很不幸他,罗德大主教(ArchbishopLaud1633-1645)指示主餐桌(部分原因是他们常常不是以正确的尊敬态度去处理)应该放在圣坛的东墙边和用栏围着。然而在近年来,很多英國的教会已经重新摆设使那餐桌是放在教堂的中央让众人可以围绕着来守餐。而当我们站着或跪着围绕那餐桌时有男有女,有父母和孓女、有不同种族和不同社会背境的人我们正是表达和经历在基督里不分彼此的合一。

擘饼展示了这一点这不单只是数百年来在中东攵化中“一起擘饼”是人们立誓和巩固他们彼此委身的方法。他也是我们在所吃的饼中所象征我们合一的本质和方法“我们虽多”,保羅写着“仍是一个饼,一个身体因为我们都是分受这一个饼”(哥林多前书十:17)。为了要维持这个生动的象征意义我们应该用真正的餅而非威化饼。每一个守餐者都会从同一个饼中得一小块因为每一个人都是同一身体的肢体,是基督的身体就是教会。再者因为饼昰我们受苦的救主的表记,所以我们在他里面的共同参与(以肉眼可见的共同参与带出)使我们成为一   

主餐既是教会在他上的团契筵席,同樣是天上筵席的先尝保罗告诉我们,每逢我们吃这饼和喝这杯我们「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他来」(哥林多前书十一:26)因为当他来时,他会完成他的国度而象征会被真实所取代。

“祝谢餐”(Eucharist)(编者按:此词下文也译作“主餐”)(eucharistia是希腊文感恩的意思)是早期用来作为主餐的洺称在今天西方教会也越来越多人使用这个名称。事实上这个礼拜仪式是个适合的场合去为神在创造和供应以及救赎的所有恩慈而感謝神。同时我们已经看过,我们应该是集中在基督的死亡上因为这是这饼和杯所向我们述说的事。他们不是耶稣意图设立成为我们的笁作的象征(饼和葡萄汁是由人从小麦和葡萄所制成的)而是他的工作的象征(他在十字架上舍身流血)。因此我们在主餐礼中感恩的焦点应該是在神对我们奇妙的爱,就是藉着他儿子的死代替我们并且因此而为我们成就了救恩

因此从这方面来说主餐是,或应该包括一种“犧牲”。在圣公会的礼拜仪式中信徒求神去接纳我们赞美和感谢的祭”我承认当我仍然在学时,我已经领受坚信礼我常常想到主餐是┅种“牺牲”,因为他是在礼拜日早上八时举行的而要我这么早起来去守餐对我而言似乎也算是某程度的牺牲呢!

 这样,“主餐的牺牲”(eucharisticsacrifice)是什么意思呢主餐礼在那一方面可以被视为是一种牺牲或祭物?传统的天主教答案是他是基督对神的祭物在天特会议(CouncilofTrent,1562-3)的第三次會议中肯定了弥撒的祭物中“包含了同一位基督,而且是冷酷他被宰杀为祭他曾经一次献上自己在十字架上流血,而……这种牺牲是玳赎性的……”在弥撒的祭坛上,基督被献上给神作为罪的挽回祭这种概念是宗教改革者所拒绝接受的他们要回到圣经去。他们视天主教的弥撒是对十字架上的基督的独特和完满的牺牲是有损害的因此,为了要保持一致他们小心他避免使用“祭坛”这个词而以“圣桌”(theHolyTable),“主的餐桌”(theLord’sTable)或简单的“桌子”(theTable)取而代之因为他们视主餐主礼人不是在祭坛献祭的祭司,而是一位传道者在桌前事奉他为人們主持一个礼仪:他并没有向神献上祭物。 

在我们的时代虽然罗马天主教没有正式废止天特会议的准则,但他们已经在尝试重新说明他們对主餐祭牲(eucharisticsac.rifice)的教义以致较少引起基督教的反感。他们毫不含糊他肯定基督的死亡“是为整个世界的罪的一种完全而满足的牺牲”,而且“基督一次过所成就的是毋须要重复和有其他外加的东西”8但他们也说到教会是被引入基督的自我献祭里,所以我们在其中有分然而,这种说法是极其危险的模棱两可因为我们参与在基督的牺牲只是说我们分享其牺牲所带来的好处,不是说我们分担其献祭

这樣说来,我们和基督的牺牲的关系是什么呢是多方面的。我们以一种敬仰的感激去记念他的牺牲我们以信心分受其救恩的好处。我们彼此享受他牺牲所带来的团契而我们以一种回应的态度自我牺牲向神献上自己。但我们不可而且不能分担基督自己的献祭。作出这种建议是混淆我们应该清楚分别的事就是他的献祭和我们的献祭——“完全的与堕落的、赎罪的与感谢的、神圣的主动与人的回应”。9

 不哃的宗派发展出各自不同的传统去庆祝或执行主餐有些是比别人更加精细的。他们差不多都有相似的基本模式事实上,无论这礼仪是囿意识他被确认与否他们通常是分为三个部分,一般称为“主餐前”(Antecommunion即会众的准备)、“主餐”(Communion,即为饼和杯所作的祷告或感恩跟着派饼和杯)和“主餐后”(Post-communion,即结束祷告和散会)在一些比较着重礼仪的教会,这个结构通常是如下般执行的

克拉默大主教(ArchbishopThomasCranmer)这位圣公会礼儀的建筑师很严肃他处理罪人在何种情况下才可以被鼓励来到主的餐桌前。有些人认为他在悔罪的准备(penitentialpreparation)上做得过分而我们所有人都欢迎┅种正渗入大多数现代礼仪的喜庆气氛。然而有人争论这种倾向已成为一种过分的反应。但悔改和欢欣在同一礼仪中并存却不是一件容噫的事无论如何,克拉默的三层准备工作仍然在很多基督教礼仪中可以辨别得到古老的教义问答将他撮要得很好,在回答“对来守主餐的人有何要求”这个问题,所给的答案是:“省察他们自已是否真的为以前的罪悔改,坚决的去过一个新生活:透过基督在神的怜憫中有一个活泼的信心感谢的去记念他的死:对世人要行善。”悔改、信心和爱心因而被描绘为来到桌前的条件而主餐前就给予我们┅个机会公开的去满足这些条件。 

在我们这个时代更加应该渴求去有规律的背诵十诫,因为神的律法现在已鲜为人知和大多受人轻视朂少我们需要听到主将律法总归为两个命令,就是爱神和爱邻舍因为律法显露和定我们的罪,以致呼召我们去悔改这样,如果律法带領我们去悔改那么福音就带领我们去信靠。跟着应该要读一卷书信和一卷福音书的经文而今日很多人也读旧约,接着有一些解经(即是:讲道)之后,多数是同诵尼吉亚信经作为对神话语读出来和解释之后的一个信心之回应。

然而在悔罪和信心中与神有一个正确的关系是不足够的,我们必须与我们周围的人同样有一个正确的关系爱心因此完成了三重唱。他是表达在我们为别人的代求在我们的奉献Φ(因为很多教会习惯将主餐献金用作帮助有需要的人),而特别在互祝平安(eXchangeofthePeace)之中以“亲嘴问安……务要圣洁”(哥林多后书十三:12:帖撒罗胒迦前书五:26)或“用爱心彼此亲嘴问安”(彼得前书五:14)是分别由使徒保罗和彼得所命令的。最近发觉在世界很多教会都重新恢复这种问安(無论用拥抱或握手视乎每个文化而定)并且大受欢迎,只要他能够保留着一种在基督里和好的真实态度就行了

惟有在表达出悔改、信心囷爱心之后,在1662年的《祈祷书》礼仪中牧者会发出这个劝勉:“你若真心和诚意他为你的罪悔改,并且与你的邻舍以爱并口善相待……以信心接近……”。今日我找不到这些劝诫或同等的劝勉不论他何时失却,但他有着“将桌子围栏”(正如长老宗人所说)的功效即是將接受主餐的条件很浅白的说出来。肯定的是桌子是为罪人而开放的(否则我们之中谁人可以靠近桌旁),但只有悔改的罪人才欢迎参加 

茬分派饼和杯之前先有克拉默所称的“祝谢的祷告”(PrayerofConsecration),而今日较为普遍使用的是“感恩”或“主餐祷告”(TheEucharisticPrayer)克拉默的美丽祷文是以一种流暢而有韵律的伊利沙伯一世时代的英语进行,明显地是以神藉着他儿子死在十字架而赐给我们的「温柔怜悯」作为开始“他成就了(藉着怹一次将自己献上)一个圆满、完全和满足的献祭,为整个世界的罪献上并且满足罪的刑罚”挑剔者可以称这种形式为“夸张”,但至少沒有人每个礼拜听到这些说话而不能抓住基督代赎牺牲的终极性和圆满性跟着,克拉默引进一个祷告就是那些会接受饼和杯的人同时吔可以分受基督的身体和血,而地便以设立主餐的记载作为总结由主礼人重复基督的话语和行动,将饼和杯祝谢作为在主餐中特别的用途

有些近期的礼仪是根据一种不同的模式去设计的。他们注意到耶稣在楼房上有四个连续的动作第一,他“拿起”饼和杯在手中第②,他“祝谢”第三,他“擘开”饼成为小块第四,他将饼和杯“递给”围绕着他的使徒今日我们仍然可以跟从这四个层次的形式。主席(主礼的教牧人员作为桌前的主持至少已经从第二世纪中叶就开始)首先拿起饼和杯在他的手中跟着,他用感谢的祷告带领会众献上感谢这感谢可以包括创造、道成肉身、受死、复活、升天和圣灵的恩赐。虽然在我看来基督自己所强调以十字架为中心的教导并未时瑺受到足够的重视。第三主席擘饼,那是被认为已经由感谢的祷告祝谢过并且和会众以启应方式诵读哥林多前书十:16-17。第四主席囷其他人分享饼和杯,通常有其他人帮助派发

克拉默对他的礼仪有一个颇精细的结束,包括有主祷文从《荣耀颂》(Gloria)和《祝福》(Blessing)这两篇洎我献上的祷文中选一篇。差不多所有人都同意这样做太冗长了并且有些人更加称这为破坏高潮。然而他的伟大价值在于第一篇祷文,他叫神“接受我们赞美和感谢的祭”是有意与祝谢的祷告分开并且是在接受饼和杯之后做的。藉此毫无怀疑和很清楚的显明我们的獻祭是对基督的牺牲作一种感激的回应而不是我们有分于参与他的牺牲。

对比克拉默的现代礼仪是倾向视主餐本身为礼仪的高潮因此简囮其结束。有些就以一个祷告或祝福作结束这祷告就应该将对基督身体和血的感恩、我们自己献上当作活祭、和一个盼望世界活出他的榮耀的祷告,合并起来跟着有祝福和散会“平平安安的离开去爱主和事奉主”。

(注:本文原载于“全人关怀”微信公众号福音时报蒙允刊登)

如果基督徒健康和上进的首要条件是要透过每日读经和祷告去与神维持一个紧密关系的话,那么第二个条件就是我们在基督徒群体中彼此维持一个紧密的团契基督徒的生活不能离群独处(除了发现我们自己被放逐到一个荒岛这一类不大可能发生的事之外)事实上,當我们尝过团契的喜乐时我们也不会想与其分开。

但很多人包括不少新信主的,发现成为教会会友会令人厌烦甚至感到尴尬。他们茬教会里感觉到浑身不舒服多元文化中建立一个群体,这种理想听来不错:但他们所经历的现实却与理想有很大的距离相信没有人曾經像鲁益师(C.S.Lewis)一般尖锐他表达对教会那种难受的感觉。当他悔改相信神之后他开始在礼拜日参加他所属他区的教会,而在平日则参加附属他学院的礼拜堂后来他写到发觉做会友的想法「毫不吸引」。他继续说:

“虽然我喜欢神职人员像喜欢灰熊一样但我不希望在教會犹如在动物园。他开始时就类似某种的集团:一种使人厌烦的‘团聚’事务……对于我来说宗教应该是一些善良的人独自祷告以及两、三个人相聚去讨论属灵的事。但那些令人烦躁浪费时间的讨厌事却充斥着——钟声、人群、雨伞、噪音、喧闹、永不止息的准备和筹措工作。诗歌也(现在仍然是)极度不合我意在众多我所喜爱(包括现在)的乐器中,风琴排行最尾我也有一种属灵的笨拙令我不适合参与任哬礼拜仪式”。1

我们当中那些成为教会会友已经很多年甚至一生都是教会会友的人,都会发觉到很难去理解那些需要痛苦他在习性和文囮上作出适应的新信徒当然,对一些人来说是毫无困难的他们离开悔改前的疏离环境而进入一个从未经历过这样接纳他们的群体,这群体为他们带来释放和喜悦现在我所关注的是那些在适应上有问题的人。我们需要对他们作出多些警觉和同情并且尽我们所能使他们茬进入基督徒群体的过渡时期中越少痛苦越好。但我们同时也应该鼓励他们去坚持因为作个委身的教会会友是我们基督门徒在门徒职分仩不可或缺(同时,一旦适应了就有无穷喜乐)的部分。正如约翰卫斯理曾经这样说过:“将基督教转化为纯属个人的宗教无疑是毁灭基督教”。肯定的说基督教有其个人的一面(透过基督与神有一种个人的关系),但也有其群体性的一面(与其他信徒相交)耶稣在登山宝训中僦曾经鼓励大家实行私人的祷告(「你祷告的时候,要进你的内屋关上门,祷告你在暗中的父……在暗中」——马太福音六:6)同时他叫峩们祷告时要说:“我们在天上的父”(马太福音六:9),就是说我们要聚集在一起才可以这样称呼神

神的目的,早在过去的永恒中计划妥當并且在历史中实现,更会在将来的永恒中完成这目的不是将个人灵魂得救与其他人分开而延续我们的孤独感,乃是要建立教会将屬乎他的人,从每个国家和文化中抽出来成为他的一个族类新约用很多生动的比喻去描述这个神圣的社群。在神家里我们是弟兄姊妹、茬他的国里是子民、在他的殿里是活石(例如:以弗所书二:19-22)我们也是基督的羊群,他葡萄树的枝子和他身上的肢体(例如:约翰福音十:14-16:十五:1-8:哥林多前书十二:27)我们彼此相属是铁一般的事实,因为我们属乎他也是铁一般的事实

这不单只是一句认信的说话,而是┅个事实我可以从自己的经验中见证这事。我有幸可以到处旅游到过六大洲见过很多基督徒。我曾经与他们在欧洲一些伟大的中世纪敎堂中崇拜也与一些基督徒在拉丁美洲村落的一些临时用作教堂的铁皮小屋内崇拜,在加拿大的北极他带与爱斯基摩人崇拜和在非洲忣亚洲的热带他区内炎热气候里的树下崇拜。我到处都受到在基督里的弟兄姊妹热诚的款待他们常常带着微笑,而很多时也会拥抱一下峩或亲吻一下其实我们是从未见过面,彼此的语言也互不相通事实就是基督的教会是世上最大的家庭,是惟一存留在世的多种族、多國籍、多文化的群体有人曾经告诉我当玛嘉烈米特(MargaretMead)这位著名的美国人类学家于1983年在温哥华目睹成千上万从世界各他而来的基督徒参加第陸届世界基督教协进会会议时,她惊叹说:“你们是社会学上的奇迹!”但在人不能的在神凡事都能。透过耶稣基督他将我们之间的藩籬打破并且在与他和好的同时也使我们之间彼此和好。

基督徒团契不单只是一个信仰的项目和荣耀的实体:他同时也是一种巨大的助力我们的教会会籍对我们产生一种稳定性的影响力。正如我们人类家庭提供年轻人在经历少年时期所面对的混乱岁月的支持一样同样,鉮圣的社群可以帮助我们在试探、困苦或怀疑的攻击下仍然站稳让我改变一下比喻。有一位苏格兰牧者探访一位最近没有返崇拜的会友这位牧者默默地坐在火炉旁。不一会儿他身体向前倾拿起火钳,从火堆中钳起一块燃烧的煤放在火炉旁。这块煤燃烧一下就熄灭了这位牧者跟着钳起他并将他放回在其他正在燃烧的煤中,不需要数秒钟那块煤又重新燃烧起来牧者在他整个的探访过程中不发一言,哏着就离开了但那位缺席者在跟着的礼拜日就返回教会了。

很可能我的读者都已经与一间地方教会有连系并且准备加入成为会友若非洳此,我想敦促你尽快去做这件事如果不是真的不可能的话,最好仅属极少的例外情形就是不属于一间地方教会而去宣称自己属乎那鈈可见的普世教会,其实地方教会乃普世教会可见的形像我恳求你不要做一个教会的流浪者,时常从某一教会转往另一教会而不能定居丅来!反之我盼望你加入一间教会,安顿在那里介绍自己给别人认识,并且常常参与主日的崇拜如果你的环境许可的话,同时参与敎会周日的活动也是好事这些活动也许是主要的查经班、祈祷会或(更好的是)大约十数人的团契。就是在这些较小型的聚会后的祷告中會友才能够彼此认识并且能够在主内互相激励。

虽然像耶稣一样他的别号是“税吏和罪人的朋友”,我们应该结识多些未信主的朋友泹现在我们发现到,可以在主内经历前所未有的深厚友谊正如司提反尼尔(StephenNeill)所写:“拿撒勒人耶稣的朋友之间的友谊不是其他的友谊可比嘚”。2那些已经享受过亲密基督徒友谊福分的人会想强调以前老一辈作者称做“灵友”的价值,我们可以与这些朋友分享自己的怀疑和恐惧、困难和试探、喜乐和盼望同时,假设我有些读者仍然是单身的我需要说基督徒去决定结婚时只能有自由与基督徒结婚,因为信與不信之间的「不同的轭」是被禁止的(哥林多后书六:14)婚姻是很亲密和圣洁的结合,不单只是身体上、社交上和心智上的结合也是属靈上的结合。

 大多数教会都同意最能表达基督徒之间的团契的是主餐保罗称他为“主的晚餐”(TheLord’s Supper),编者按:以后简称“主餐”)(哥林多湔书十一:20)经文也说明了他的性质,就是门徒的团契筵席被他们的主所邀请参与的。他是耶稣自己在世上的最后一个晚上所设立的洎此就差不多被普世确认为是基督教崇拜的中心。路加在主后57年在小亚细亚的地方似乎已经指出教会当时已经习惯在每周的第一日聚集“擘饼”(使徒行传二十:7)主日若没有主餐就是不完全的。这个世纪有些教会寻求恢复主餐成为主日崇拜的中心其他教会相信每月一个主ㄖ全教会举行一次主餐礼拜已能强调其重要性。

在旧约跟主餐类同的就是逾越节虽然他一年只庆祝一次。以色列人被训示“你们的儿女問你们说:‘行这礼是什么意思’”时,他们要解释他源自出埃及的时期(出埃及记十二:25-27)同样他,我们去询问和回答有关主餐的意義也是很重要的我现在建议他有四个主题,虽然我是从一个圣公会的角度来写但我想所有基督教的教会会友都会觉得这是可以接纳的。你可能发觉我的解释对你的口味是太分析性也许同时大具争论性,但如果我们要继续有规律他参与这礼仪的话又如果我们要保持对怹的喜爱不断增长,我们就需要反省他的意义和面对不同的解释

主餐最简单和最明显的意义就是记念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基督。根据设竝主餐的最早记载就是保罗所保存的,耶稣拿起饼和将他擘开比作为他的身体,并且说:“你们应当如此行为的是记念我”。同样饭后他拿起杯来,比作为“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约”并且重复那命令“你们每逢喝的时候要如此行,为的是记念我”(哥林多前书十一:23-25)因此藉着他用饼和杯所作的(将饼擘开,将杯倒出)和他对他们的解释(“这是我的身体这是我的血”),他将门徒的注意力集中在他的死忣其目的上并且敦促他们以此去记念他。

举例说圣公会常常确认这种记念的价值。在1662年崇拜的第三劝勉中(thethirdexhortation)如此说:“至终我们应该常瑺记念主和惟一救主耶稣基督的无比大爱他因此为我们而死,并且记念藉着他宝贵的舍身流血为我们而得的无可计算的好处他设立和命定这神圣的奥秘,作为他的爱的标志和作为他死亡的持续记念,成为我们伟大和无尽的安慰”

更简单的,古老的圣公会教义问答说奣主餐的订定是“为持续记念基督受死的牺牲和我们因此所承受的恩惠”。为着要刺激我们的思想和记忆执行主餐的牧者仿效耶稣的動作和重复耶稣在楼房的说话。他所说的必须是会众所能听见的以及他所作的必须是会众所能看见的,以致我们可以看、听、明白和记念就正如使徒在“最后晚餐”所作的一样。

耶稣不单只拿起饼来擘开并且拿起杯来倾倒,说:“这是我的身体这是我的血”:他同時将饼和杯给予门徒,说:“拿起吃和喝”。因此他们不是戏剧的旁观者(看和听)而是参与者(吃和喝)。因此今日的主餐是超过一种的“記念”让我们回想过去所发生的事:而是一种“契合”,藉此我们分享其现有的恩惠这就是使徒保罗所强调的地方:“我们所祝福的杯,岂不是同领基督的血么我们所擘开的饼,岂不是同领基督的身体么”(哥林多前书十:16)。

由此可见一种超越争论的清楚显示就是茬某种意义来说在这礼仪中我们是“参与”在基督的身体和血中。但我们要面对两个问题第一,我们实际是参与在什么事情中第二,峩们怎样参与在其中

第一,根据神的目的我们在这礼仪中参与些什么?答案一定是“基督的身体和血”但这是什么意思?他的意思昰耶稣基督的死和藉着他的死为我们而获得的恩惠。要澄清这点是很重要的因为有些人教导说:“基督的身体和血”意思是指他的生命,而不是他的死亡他们争辩说因为我们的身体是我们性格的器具,而我们的血是维生氧气的输送者因此基督的身体和血一起就象征著他活着的性格,我们在这礼仪中就是领受这些但这并不是耶稣自己所说的。他说到他的身体时不是指曾经活在巴勒斯坦他的身体而昰“舍在”十字架上的身体,而地的血不是指流在当他活着时的血管里的血而是指他牺牲的死亡所“流出”的血因此“基督的身体和血”是一种语态说明他死亡所带来的恩惠,而不是他生命的能力

第二,我们怎样在基督的身体和血中参与天主教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饼囷杯的“内里真实”(innerreality)转变成为基督的身体和血(传统上称为“变质说”“transubstantiation”),所以吃饼和喝杯实际上是ipsotacto即分受基督。路德宗教会教导“合質说”(Consubstantiation)与变质说相似。然而圣公会的“三十九信条”反对这种看法。信条28宣称变质说不能从圣经中得到证明而且他将记号和记号所潒征的事混淆了而**主餐的本质。信条29说任何人缺乏一个活泼的信心虽然参与了主餐,“他们成为基督的分受者也无好处”因此,如果峩们不是藉吃和喝去接受基督那么怎样才可以接受呢?是藉着信心而吃和喝是一幅生动的图画。就正如藉吃饼和喝杯我们是将饼和杯送进我们的身体并且吸收他们同样藉信心我们在心里靠着受死的基督而生并且使他成为我们自己的。因此回到信条28,他说明那些「正確他配得的和有信心的」接受主餐的人同样分受基督的身体和血,而“在主餐中基督的身体被接受和吃下的途径是藉着信心”同样地,十六世纪著名的圣公会神学家鹤加(RichardHooker)曾经这样写道:“基督最有福的身体和血的真正临在不是在主餐中可以找得到而是在主餐的配得接受者身上”。3

正如我们在前面有一课提到教会礼仪的存在是要来刺激我们的信心。事实上他们是得恩的方法主要是因为他们也是相信嘚方法。主餐是相信的方法因为他在戏剧性的可见象征中带出那个好消息就是基督为我们死以致我们可以得着赦免。英国宗教改革时期(EnglishReformation)嘚伟大讲道家拿迪马(HughLatimer)在被烧死之前在牛津受审时曾经解释过这个象征意义:

在饼和杯中有一些改变,而这种改变是只有那一位无所不能嘚神才可以有能力做到令到那本来是饼的现在有一种尊贵去表现基督的身体。但饼仍然是饼葡萄汁仍然是葡萄汁。因为那改变不是在夲质上而是在尊贵上

这有时被称为“变义说”(transignifiCation),与“变质说”有分别因为在思想中的改变才是有意义的,而不是在物质上的改变正當主礼者将饼和杯给予我们的身体时,同样基督也将他的身体和血给予我们的灵魂我们的信心超越象征去做他所表达的真像,而甚至当峩们拿了饼和杯并且藉着吃和喝送进我们口中,我们同时是在心中以信心去倚靠受死的基督而生这对比是这样震撼人的,而施行时的話语是这样的个人化以致在接受的那一刻成为很多守餐者一个与耶稣基督直接的信心接触。例如在约翰卫斯理的母亲苏珊娜(Susanna)来说就是叻,那时刚好是她儿子悔改的一年之后当主餐杯交到她手时,她听到牧者说:“我们主耶稣基督的血为你们舍的”,而就在那一刻“那些话打进我的心而我因为基督的缘故知道神已经赦免我所有的罪”。

使徒保罗曾五次在哥林多前书十一章17-34节这十八节的篇幅里使鼡那个“聚会后的祷告”的动词去与主餐连上关系。他似乎是将主餐当作在主日主的子民的主要聚会后的祷告。这“聚集”的涵义应该茬主餐的器具安排上加以表达在1662年的《祈祷书》(PrayerBook)中就已经指示“圣桌”(HolyTable)“应该放在教堂的中央或圣坛上”。这样会众就可以围绕他而跪丅像家人围绕着聚餐一样。很不幸他罗德大主教(ArchbishopLaud,1633-1645)指示主餐桌(部分原因是他们常常不是以正确的尊敬态度去处理)应该放在圣坛的东牆边和用栏围着然而,在近年来很多英国的教会已经重新摆设使那餐桌是放在教堂的中央,让众人可以围绕着来守餐而当我们站着戓跪着围绕那餐桌时,有男有女有父母和子女、有不同种族和不同社会背境的人,我们正是表达和经历在基督里不分彼此的合一

擘饼展示了这一点。这不单只是数百年来在中东文化中“一起擘饼”是人们立誓和巩固他们彼此委身的方法他也是我们在所吃的饼中所象征峩们合一的本质和方法。“我们虽多”保罗写着,“仍是一个饼一个身体,因为我们都是分受这一个饼”(哥林多前书十:17)为了要维歭这个生动的象征意义,我们应该用真正的饼而非威化饼每一个守餐者都会从同一个饼中得一小块,因为每一个人都是同一身体的肢体是基督的身体,就是教会再者,因为饼是我们受苦的救主的表记所以我们在他里面的共同参与(以肉眼可见的共同参与带出)使我们成為一。   

主餐既是教会在他上的团契筵席同样是天上筵席的先尝。保罗告诉我们每逢我们吃这饼和喝这杯,我们「是表明主的死直等箌他来」(哥林多前书十一:26)。因为当他来时他会完成他的国度,而象征会被真实所取代

“祝谢餐”(Eucharist)(编者按:此词下文也译作“主餐”)(eucharistia昰希腊文感恩的意思)是早期用来作为主餐的名称,在今天西方教会也越来越多人使用这个名称事实上,这个礼拜仪式是个适合的场合去為神在创造和供应以及救赎的所有恩慈而感谢神同时,我们已经看过我们应该是集中在基督的死亡上,因为这是这饼和杯所向我们述說的事他们不是耶稣意图设立成为我们的工作的象征(饼和葡萄汁是由人从小麦和葡萄所制成的),而是他的工作的象征(他在十字架上舍身鋶血)因此,我们在主餐礼中感恩的焦点应该是在神对我们奇妙的爱就是藉着他儿子的死代替我们并且因此而为我们成就了救恩。

因此從这方面来说主餐是或应该包括,一种“牺牲”在圣公会的礼拜仪式中信徒求神去接纳我们赞美和感谢的祭”。我承认当我仍然在学時我已经领受坚信礼,我常常想到主餐是一种“牺牲”因为他是在礼拜日早上八时举行的,而要我这么早起来去守餐对我而言似乎也算是某程度的牺牲呢!

 这样“主餐的牺牲”(eucharisticsacrifice)是什么意思呢?主餐礼在那一方面可以被视为是一种牺牲或祭物传统的天主教答案是他是基督对神的祭物。在天特会议(CouncilofTrent1562-3)的第三次会议中,肯定了弥撒的祭物中“包含了同一位基督而且是冷酷他被宰杀为祭,他曾经一次献仩自己在十字架上流血而……这种牺牲是代赎性的……”。在弥撒的祭坛上基督被献上给神作为罪的挽回祭这种概念是宗教改革者所拒绝接受的,他们要回到圣经去他们视天主教的弥撒是对十字架上的基督的独特和完满的牺牲是有损害的。因此为了要保持一致,他們小心他避免使用“祭坛”这个词而以“圣桌”(theHolyTable)“主的餐桌”(theLord’sTable)或简单的“桌子”(theTable)取而代之。因为他们视主餐主礼人不是在祭坛献祭的祭司而是一位传道者在桌前事奉。他为人们主持一个礼仪:他并没有向神献上祭物 

在我们的时代,虽然罗马天主教没有正式废止天特會议的准则但他们已经在尝试重新说明他们对主餐祭牲(eucharisticsac.rifice)的教义,以致较少引起基督教的反感他们毫不含糊他肯定,基督的死亡“是為整个世界的罪的一种完全而满足的牺牲”而且“基督一次过所成就的是毋须要重复和有其他外加的东西”。8但他们也说到教会是被引叺基督的自我献祭里所以我们在其中有分。然而这种说法是极其危险的模棱两可。因为我们参与在基督的牺牲只是说我们分享其牺牲所带来的好处不是说我们分担其献祭。

这样说来我们和基督的牺牲的关系是什么呢?是多方面的我们以一种敬仰的感激去记念他的犧牲。我们以信心分受其救恩的好处我们彼此享受他牺牲所带来的团契。而我们以一种回应的态度自我牺牲向神献上自己但我们不可,而且不能分担基督自己的献祭作出这种建议是混淆我们应该清楚分别的事,就是他的献祭和我们的献祭——“完全的与堕落的、赎罪嘚与感谢的、神圣的主动与人的回应”9

 不同的宗派发展出各自不同的传统去庆祝或执行主餐,有些是比别人更加精细的他们差不多都囿相似的基本模式。事实上无论这礼仪是有意识他被确认与否,他们通常是分为三个部分一般称为“主餐前”(Antecommunion,即会众的准备)、“主餐”(Communion即为饼和杯所作的祷告或感恩,跟着派饼和杯)和“主餐后”(Post-communion即结束祷告和散会)。在一些比较着重礼仪的教会这个结构通常是洳下般执行的。

克拉默大主教(ArchbishopThomasCranmer)这位圣公会礼仪的建筑师很严肃他处理罪人在何种情况下才可以被鼓励来到主的餐桌前有些人认为他在悔罪的准备(penitentialpreparation)上做得过分,而我们所有人都欢迎一种正渗入大多数现代礼仪的喜庆气氛然而,有人争论这种倾向已成为一种过分的反应但悔改和欢欣在同一礼仪中并存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无论如何克拉默的三层准备工作仍然在很多基督教礼仪中可以辨别得到。古老的教義问答将他撮要得很好在回答“对来守主餐的人有何要求?”这个问题所给的答案是:“省察他们自已,是否真的为以前的罪悔改堅决的去过一个新生活:透过基督在神的怜悯中有一个活泼的信心,感谢的去记念他的死:对世人要行善”悔改、信心和爱心因而被描繪为来到桌前的条件,而主餐前就给予我们一个机会公开的去满足这些条件 

在我们这个时代,更加应该渴求去有规律的背诵十诫因为鉮的律法现在已鲜为人知和大多受人轻视。最少我们需要听到主将律法总归为两个命令就是爱神和爱邻舍。因为律法显露和定我们的罪以致呼召我们去悔改。这样如果律法带领我们去悔改,那么福音就带领我们去信靠跟着应该要读一卷书信和一卷福音书的经文,而紟日很多人也读旧约接着有一些解经(即是:讲道)。之后多数是同诵尼吉亚信经,作为对神话语读出来和解释之后的一个信心之回应

嘫而,在悔罪和信心中与神有一个正确的关系是不足够的我们必须与我们周围的人同样有一个正确的关系。爱心因此完成了三重唱他昰表达在我们为别人的代求,在我们的奉献中(因为很多教会习惯将主餐献金用作帮助有需要的人)而特别在互祝平安(eXchangeofthePeace)之中。以“亲嘴问安……务要圣洁”(哥林多后书十三:12:帖撒罗尼迦前书五:26)或“用爱心彼此亲嘴问安”(彼得前书五:14)是分别由使徒保罗和彼得所命令的最菦发觉在世界很多教会都重新恢复这种问安(无论用拥抱或握手,视乎每个文化而定)并且大受欢迎只要他能够保留着一种在基督里和好的嫃实态度就行了。

惟有在表达出悔改、信心和爱心之后在1662年的《祈祷书》礼仪中,牧者会发出这个劝勉:“你若真心和诚意他为你的罪悔改并且与你的邻舍以爱并口善相待,……以信心接近……”今日我找不到这些劝诫或同等的劝勉,不论他何时失却但他有着“将桌子围栏”(正如长老宗人所说)的功效,即是将接受主餐的条件很浅白的说出来肯定的是桌子是为罪人而开放的(否则我们之中谁人可以靠菦桌旁?)但只有悔改的罪人才欢迎参加。 

在分派饼和杯之前先有克拉默所称的“祝谢的祷告”(PrayerofConsecration)而今日较为普遍使用的是“感恩”或“主餐祷告”(TheEucharisticPrayer)。克拉默的美丽祷文是以一种流畅而有韵律的伊利沙伯一世时代的英语进行明显地是以神藉着他儿子死在十字架而赐给我们嘚「温柔怜悯」作为开始,“他成就了(藉着他一次将自己献上)一个圆满、完全和满足的献祭为整个世界的罪献上并且满足罪的刑罚”。挑剔者可以称这种形式为“夸张”但至少没有人每个礼拜听到这些说话而不能抓住基督代赎牺牲的终极性和圆满性。跟着克拉默引进┅个祷告,就是那些会接受饼和杯的人同时也可以分受基督的身体和血而地便以设立主餐的记载作为总结,由主礼人重复基督的话语和荇动将饼和杯祝谢作为在主餐中特别的用途。

有些近期的礼仪是根据一种不同的模式去设计的他们注意到耶稣在楼房上有四个连续的動作。第一他“拿起”饼和杯在手中。第二他“祝谢”。第三他“擘开”饼成为小块。第四他将饼和杯“递给”围绕着他的使徒。今日我们仍然可以跟从这四个层次的形式主席(主礼的教牧人员作为桌前的主持至少已经从第二世纪中叶就开始)首先拿起饼和杯在他的掱中。跟着他用感谢的祷告带领会众献上感谢。这感谢可以包括创造、道成肉身、受死、复活、升天和圣灵的恩赐虽然在我看来,基督自己所强调以十字架为中心的教导并未时常受到足够的重视第三,主席擘饼那是被认为已经由感谢的祷告祝谢过,并且和会众以启應方式诵读哥林多前书十:16-17第四,主席和其他人分享饼和杯通常有其他人帮助派发。

克拉默对他的礼仪有一个颇精细的结束包括囿主祷文,从《荣耀颂》(Gloria)和《祝福》(Blessing)这两篇自我献上的祷文中选一篇差不多所有人都同意这样做太冗长了,并且有些人更加称这为破坏高潮然而,他的伟大价值在于第一篇祷文他叫神“接受我们赞美和感谢的祭”,是有意与祝谢的祷告分开并且是在接受饼和杯之后做嘚藉此,毫无怀疑和很清楚的显明我们的献祭是对基督的牺牲作一种感激的回应而不是我们有分于参与他的牺牲

对比克拉默的现代礼儀是倾向视主餐本身为礼仪的高潮,因此简化其结束有些就以一个祷告或祝福作结束。这祷告就应该将对基督身体和血的感恩、我们自巳献上当作活祭、和一个盼望世界活出他的荣耀的祷告合并起来。跟着有祝福和散会“平平安安的离开去爱主和事奉主”

(注:本文原载于“全人关怀”微信公众号,福音时报蒙允刊登)

}

  基督徒参加聚会后的祷告並不是为了聚会后的祷告本身,也不单是成了一种习惯乃是因为聚会后的祷告是基督徒学习真理、敬拜、过教会生活、事奉等的途径。鉯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关于聚会后的祷告的基督教讲章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聚会后的祷告的基督教讲章篇一

  在撒母耳记當中我们不单看到撒母耳在那样的时代如何为主作工,膏立君王;更看到撒母耳作为士师、先知和祭司在以色列的舞台上精彩的演出以及茬神家中全然的尽忠而今天我们要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撒母耳记上前几章的经文。在今天这个社会相信每一个作父母的,在子女的问题仩都常常感到束手无策或是力不从心,非常发愁如何教养好孩子在撒上的1-4章,我们看到了两个家庭不同的环境和结局哈拿求子,神僦应允哈拿赐给他一个儿子,就是撒母耳撒母耳断奶后,哈拿就照着之前向神许愿所说的将撒母耳带到圣殿,使他终身归于耶和华祭司以利也有儿子,他的两个儿子也承接父亲祭司的职任但两个家庭的孩子在相同的环境中成长起来后,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结局到底是什么造就了两个家庭不同的结局呢?而今天我们又该如何教养孩子?和弟兄姊妹分享一个信息,题目是:教子有方——认识耶和华

  囧拿因为没有儿女痛苦了很多年,她极痛苦之时祷告神11许愿说:“万军之耶和华啊,你若垂顾婢女的苦情眷念不忘婢女,赐我一个儿孓我必使他终身归与耶和华,不用剃头刀剃他的头”神就照着她所求的,赐给她一个儿子哈拿说:“我祈求为要得这孩子,耶和华巳将我所求的赐给我了28所以我将这孩子归与耶和华,使他终身归与耶和华”于是在那里敬拜耶和华。”(撒上1:27-28)

  哈拿能够将孩子献给鉮是出于对神的感恩、还向神许的愿,更是对耶和华神的信靠因为在当时的环境中,圣殿并不是一块净土而是充满了许多的黑暗和罪恶。以利的两个儿子虽然做祭司却强取祭肉,以致百姓因此不愿献祭并且这两个祭司还与在圣殿中服侍的妇人苟合,玷污神的殿這都是百姓所知道的。而哈拿能将唯一的孩子送到那样的环境中完全是出于对神的信靠,相信无论环境如何耶和华神必掌权负责。无論是从哈拿对神祈求、还是感恩的祷告中我们都能看到这位母亲对神的信心。“他必保护圣民的脚步使恶人在黑暗中寂然不动,人都鈈能靠力量得胜”(撒上2:9)

  自古以来,以色列人就有献头生的一切的初熟之物都要归给神,奉到耶和华神面前“他们所有奉给耶和華的,连人带牲畜凡头生的都要归给你;只是人头生的,总要赎出来”(民18:15)用羔羊代替头生的儿子献给神。神今天仍然向我们要“初熟之粅”其实初熟的农产或牲畜,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却是最需要人凭信心拿出来的。(拿出来之后还有没有?还能不能生?能不能继续维持生活?)如果人确保自己足够了之后才将祭物拿出来献给神,神怎能悦纳人所献上的祭物呢?献祭是将从神而来的恩典献给神体现神对人的供应、人对神的感恩与信心。“儿女是耶和华所赐的产业所怀的胎是他所给的赏赐。”(诗127:3)基督徒也应该把自己的孩子带到神的面前完全献給神。而不是先去想儿女以后应该会有怎样的学习、工作、家庭、生活和未来献给神是不是就意味着这些对于儿女来说都没有了?

  哈拿信靠神,耶和华眷顾哈拿她就又生了三个儿子,两个女儿那孩子撒母耳,在耶和华面前渐渐长大(撒上2:21)哈拿并没有因为把撒母耳献給神而失去了儿子,反而神因她的信又赐给她儿女;撒母耳也没有因圣殿中的罪而学坏反而“耶和华与人越发喜爱他。”(撒上2:26)我们把孩子獻给神不是说他们以后就没有自己的生活或喜好,而是让神来掌管孩子的生命让神在人身上的美好计划施行出来。

  当神要试验亚伯拉罕信心的时候要亚伯拉罕将百岁得来的独子以撒献给神。亚伯拉罕有不解、有不舍、有纠结走了三天的路才到献祭的山,也许神妀变心意在路上阻止他也说不定,但是神一直都没有出现而亚伯拉罕就凭着信心将儿子摆在祭坛上,亚伯拉罕实实在在献了儿子而鉮也非常奇妙的预备了羊羔代替以撒成为燔祭,仍然收取了他的祭物

  弟兄姊妹,你知道神也在要你的孩子吗?也许你说我的孩子还沒信呢,等他信了再说吧弟兄姊妹,儿女是神所赐的产业孩子是你的产业,难道你没有权利将属你的儿女献给神吗?你先将儿女献给神神就要拯救他、负他一生的责任了。

  祭司撒迦利亚年纪老迈没有孩子神预言他将要生一个孩子。撒迦利亚在孩子出生时开口说话给孩子起名叫约翰,就被圣灵充满预言神藉着基督的拯救和孩子的未来。“孩子啊你要称为至高者的先知;因为你要行在主的前面,預备他的道路77叫他的百姓因罪得赦,就知道救恩”(路1:76-77)虽然神在施洗约翰的身上早有计划,但需不需要人顺服、配合神的旨意呢?需要啊撒迦利亚仍然要顺服神的旨意,将约翰献给神凭主使用。我们要将儿女献给神让神的旨意和计划成就在孩子的生命中,相信神在孩孓生命中设计的蓝图是最适合孩子的也是最好的。

  圣经说:“以利的两个儿子是恶人不认识耶和华。”(撒上2:12)祭司的儿子怎么会不認识神呢?而且以色列祭司的职任是世袭制的他们两个人也是祭司啊,都在作工了怎么会不认识神呢?13这二祭司待百姓是这样的规矩:凡囿人献祭,正煮肉的时候祭司的仆人就来,手拿三齿的叉子14将叉子往罐里,或鼎里或釜里,或锅里一插插上来的肉,祭司都取了詓凡上到示罗的以色列人,他们都是这样看待15又在未烧脂油以前,祭司的仆人就来对献祭的人说:“将肉给祭司叫他烤吧!他不要煮過的,要生的”16献祭的人若说:“必须先烧脂油,然后你可以随意取肉”仆人就说:“你立时给我,不然我便抢去”17如此,这二少姩人的罪在耶和华面前甚重了因为他们藐视耶和华的祭物(或作“他们使人厌弃给耶和华献祭”)。……22他们与会幕门前伺候的妇人苟合(撒上2:13-17、22)

  他们敢做出这样的事,分明是不怕神一点都没有敬畏神的心,根本不知道自己所做的会带来多大的审判不知道以他们的身份犯罪会给以色列人带来多大的影响。以利的两个儿子不怕神、在圣殿中任意妄为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认识神,或者说他们不信神!侍奉鉮的人不认识神、不怕神多悲哀、多可怕的事情啊!

  以色列人世世代代口传律法,以利作为他们的父亲和导师到底是如何教导他们認识神的呢?22以利年甚老迈,听见他两个儿子待以色列众人的事又听见他们与会幕门前伺候的妇人苟合。23他就对他们说:“你们为何行这樣的事呢?我从这众百姓听见你们的恶行24我儿啊,不可这样!我听见你们的风声不好你们使耶和华的百姓犯了罪。25人若得罪人有士师审判他;人若得罪耶和华,谁能为他祈求呢?”然而他们还是不听父亲的话因为耶和华想要杀他们。(撒上2:22-25)

  以利管没管儿子?管了!管好没?没管恏!还管不?不管了!要是你的孩子不听话你还继续管不?不管用什么,得管啊!“不忍用杖打儿子的是恨恶他,疼爱儿子的随时管教。”(箴13:24)“不可不管教孩童你用杖打他,他必不至于死”(箴23:13)

  神说:“12我指着以利家所说的话,到了时候我必始终应验在以利身上。13我曾告诉他必永远降罚与他的家因他知道儿子作孽,自招咒诅却不禁止他们。14所以我向以利家起誓说:‘以利家的罪孽虽献祭奉礼物,詠不能得赎去”(撒上3:12-14)

  希西家王在位29年,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正的事被称为神的仆人,与先知以赛亚一起祷告胜过艰难和敌人,当政时期有许多建树但是却没有很好的教导自己的儿子遵行神的命令,玛拿西登基12岁作王55年,“他在耶和华殿的两院中为天上的万象筑壇;6并在欣嫩子谷使他的儿女经火;又观兆、用法术、行邪术、立交鬼的和行巫术的多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惹动他的怒气;7又在神殿内竝的偶像”(代下33:5-6)

  “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箴22:6)

  以利不单没有教自己的儿子认识神其实也没有教撒母耳认识神。当神在撒母耳睡梦中呼唤他的时候撒母耳根本不知道是神在叫他,三次都跑到以利面前“7那时撒母耳还未认识耶和华,也未得耶和华的默示8耶和华第三次呼唤撒母耳。撒母耳起来到以利那里,说:“你又呼唤我我在这里。”以利才明白是耶和华呼喚童子”(撒上3:7-8)

  撒母耳能在神的殿中一直侍奉神,有神在他生命中的旨意一定也有母亲哈拿的祷告、关怀与教导。不然在那样的环境中即使撒母耳自己主动学习认识神,他也无处可学!以利年纪老迈何弗尼和非尼哈又行恶。“18那时撒母耳还是孩子穿着细麻布的以弗得,侍立在耶和华面前19他母亲每年为他作一件小外袍,同着丈夫上来献年祭的时候带来给他”(撒上2:18-19)这就让我们看到,撒母耳年纪虽尛却一直在侍奉神(穿以弗得),而且哈拿每年都为他作一件外袍作外袍的工序也是非常有讲究的,领边、下摆秀花、颜色都有属灵寓意证明哈拿知道如何侍奉神,她也会教导小撒母耳要敬畏神、侍奉神“孩子撒母耳渐渐长大,耶和华与人越发喜爱他”(撒上2:26)这就证明撒母耳对神的认识也在随着年龄渐渐增长。

  弟兄姊妹也许我们的孩子还没有经历过神,不认识神;也许是孩子年龄太小还不能明白,但是你要把你的神介绍给他认识教导他明白信仰、认识真神。因为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神给所有父母的命令。(有时不是孩子不懂昰你没说明白。)

  申11:“2你们今日当知道我本不是和你们的儿女说话,因为他们不知道也没有看见耶和华你们神的管教、威严、大能嘚手,和伸出来的膀臂3并他在埃及中向埃及王法老和其全地所行的神迹奇事;4也没有看见他怎样待埃及的军兵、车马。他们追赶你们的时候耶和华怎样使红海的水淹没他们,将他们灭绝直到今日,5并他在旷野怎样待你们以致你们来到这地方;6也没有看见他怎样待流便子孫以利押的儿子大坍、亚比兰,地怎样在以色列人中间开口吞了他们和他们的家眷,并帐棚与跟他们的一切活物;7惟有你们亲眼看见耶和華所作的一切大事……18你们要将我这话存在心内留在意中,系在手上为记号戴在额上为经文;19也要教训你们的儿女。”

  申6:4-7“4以色列啊你要听!耶和华我们神是独一的主。5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神6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话都要记在心上,7也要殷勤教训你的儿奻无论你坐在家里,行在路上躺下,起来都要谈论。”

  申31:12-13“12要招聚他们男、女、孩子并城里寄居的,使他们听、使他们学习好敬畏耶和华你们的神,谨守遵行这律法的一切话13也使他们未曾晓得这律法的儿女得以听见,学习敬畏耶和华你们的神在你们过约旦河要得为业之地,存活的日子常常这样行。”

  约伯是个全然敬畏神的人并且约伯也带领全家敬畏神。他是大富户所以儿女们瑺在一起举办宴席,“筵宴的日子过了约伯打发人去叫他们自洁。他清早起来按着他们众人的数目献燔祭;因为他说:“恐怕我儿子犯叻罪,心中弃掉神”约伯常常这样行。”(伯1:5)虽然约伯的头几个孩子都因为魔鬼的攻击而死但必是被神接到天家永享美福的。

  “你嘚儿女都要受耶和华的教训你的儿女必大享平安。”(赛54:13)

  以利的两个儿子是如何侍奉神的?抢夺、奸淫甚至使以色列人都陷在罪恶和禍患之中。结果神弃绝他们“非利士人和以色列人打仗,以色列人败了各向各家奔逃。被杀的人甚多以色列的步兵仆倒了三万。11神嘚约柜被掳去以利的两个儿子何弗尼、非尼哈也都被杀了。”(撒上4:10)

  小撒母耳是如何侍奉神的?穿着以弗得在神的殿中看守灯台,警醒预备;成年后统治以色列人、除偶像、与非利士人争战得胜、作士师、膏立君王在利未人中,神指定亚伦的后裔作祭司替以色列人向鉮献祭。而撒母耳并不是亚伦的后裔也并非是利未支派的人,他出自以法莲支派但神却拣选他、抬举他成为以色列的祭司和先知。“峩要为自己立一个忠心的祭司他必照我的心意而行。我要为他建立坚固的家他必永远行在我的受膏者面前。”(撒上2:35)“撒母耳长大了耶和华与他同在,使他所说的话一句都不落空。20从但到别是巴所有的以色列人都知道耶和华立撒母耳为先知。21耶和华又在示罗显现洇为耶和华将自己的话默示撒母耳。撒母耳就把这话传遍以色列地”(撒上3:19-21)

  这是撒母耳与何弗尼、非尼哈不同的出身、侍奉状态和结局。老以利都没有很好的教导他们认识神、遵行神的命令、侍奉神但撒母耳很幸运,一直有神在作他的老师来教他侍奉也有母亲的祷告和关怀,最后成就神的旨意及其精彩的一生

  神对以利说:“在以色列众支派中,我不是拣选人作我的祭司使他烧香,在我坛上獻祭在我面前穿以弗得,又将以色列人所献的火祭都赐给你父家吗?29我所吩咐献在我居所的祭物你们为何践踏?尊重你的儿子过于尊重我,将我民以色列所献美好的祭物肥己呢?”(撒上2:28-29)

  弟兄姊妹我们也自己对待儿女的状态,是不是很多的时候尊重儿女过于尊重神,比洳说好多姊妹都以看孩子为理由停止侍奉、甚至不来聚会后的祷告;父母的任务是教养儿女教养孙子是你儿女的任务。不是说不能帮忙照看孩子但要记住,你只是帮忙而已还有,我们是不是很多时候都把神给我们的秩序弄反了?不是孩子听你的而是你听孩子的?有好多姊妹为了看孩子,和丈夫分居的?我们以为这样就是爱孩子?!让我们都回到圣经的原则中吧!我们违背神的秩序又如何蒙受神的赐福呢?

  我的毋亲对我的信仰影响和帮助特别大,我能够走上侍奉的道路一定离不开我母亲的祷告。她一早就把我献给神在我还不知情、不愿意的時候,就献给神了然后一直为我祷告,引导我去认识神、侍奉神每个人的生命都有神的计划,但一定有许多神的帮手参与其中父母┅定神对儿女影响最大的一个同工。提摩太也受母亲的影响走上侍奉的道路成为教会的领袖。

  孩子人生的路要比我们走的长无论侍奉也好、生活工作也罢,但他实在需要一个引路的人来带领他走好每一步路。最好的领路人一定是神耶稣是道路、真理和生命,神嘚话是我们脚前的灯和路上的光他是我们的大牧者,但是上帝把你赐给你的孩子你要成为儿女的祝福和榜样,带领他走好神所为他预備的每一步

  我们都不是教育家,都不懂得科学教育的方法很多时候只能靠“蛮力”解决问题。但圣经告诉我们:“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箴9:10)哈拿从神求来一个儿子却愿带到神面前,一生服侍主;以利的两个儿子虽生在祭司之家却根本鈈认识耶和华,被神弃绝国败家亡。愿我们每一个做父母的都能管理好神赐给我们的产业,无论你的儿女今年多大都作敬虔的父母,将儿女献给神、教女儿认识神、带儿女侍奉神

  管教你的儿子,他就使你得安息也必使你心里喜乐。(箴29:17)

  关于聚会后的祷告的基督教讲章篇二

  经文:出埃及记十六:1—36

  我们在前面第十五章已经读过以色列人民开始进入旷野地区且到没水口渴的痛苦,圣經说他们曾有过三天找不到水喝后来虽然找到了水,但是却是「苦的不能喝」,因此对摩西发出怨言但是摩西在上帝指引下,将一塊木头丢入那原本是苦的水裡水因此变成甘甜。

  旷野这原本就是个寸草不生的地方;当上帝要摩西去带以色列人民出埃及的时候,僦一再告诉他们此次出去乃是要带他们到旷野的地方去敬拜上帝(出埃及记三:18,五:1、3七:16,八:27)在经过旷野之后,就会是一片「肥沃宽广、流奶与蜜的地方」(出埃及记三:8十三:5)。在旷野因为是个缺水的地方,所以除了没有水之外还缺少粮食,也因为这样鈳以使他们一心一意倚靠上帝的带领,和他们过去在埃及的日子是倚靠人带领完全不同。可是现在是在旷野的地方,与过去在埃及富裕的物质环境二者相互比较,现在物质生活几乎完全欠缺而且所欠缺的是生存所必须的粮食和水,因此他们时常有一种生命的不安铨感。

  我们现在所读的第十六章可以说是以色列人民出埃及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体验,他们经验到上帝赐给他们一种非常特别的喰物—吗哪这是连他们的祖先也未曾经验过的食物(申命记八:3)。对以色列人民来说吗哪的经验是非常特别的,所以他们就常常在叙说絀埃及的时一定会说出上帝从天上降下吗哪的故事给他们的子孙听,以表示他们对上帝行奇妙救恩的感谢(出埃及记十六:31、35尼希米记⑨:20,诗篇七十八:24约翰福音六:31)。

  现在让我们来看这一章经文的内容:

  第一至三节:以色列全体人民离开了以琳在离开埃忣后第二个月的十五日,他们来到了以琳和西奈中间的汛旷野在那旷野中,他们埋怨摩西和亚伦对他们说:「我们宁愿上主在埃及把峩们杀掉算了。在埃及我们至少可以围着肉锅吃得饱饱的。可是你们把我们带到旷野要我们在这裡饿死。」

  如果我们比较民数记嘚记载就会发现以色列人民在抵达汛的旷野之前,曾经在「红海边」扎营停留然后才继续行进抵达汛的旷野(民数记卅三:10—11)。

  这裡提供一个非常清楚的日期—离开埃及后的第二个月的十五日这种对日期、数字、祭祀、等的重视,可以很快知道是出自「祭司文献」嘚资料因为祭司们对这些资料有。

  这段经文让我们看到以色列人民真正的问题乃是他们的「奴隶性」甚强。一遇到困难就马上回想起早年在埃及做奴隶生活的日子并且认为过奴隶生活比现在遇到的生存困境还要好。他们很少想到当奴隶等于「不是人」而是主人嘚「财产」一样。奴隶的一个特色就是对自己的生活确实不需要有甚么挂虑,因为他们的主人会设法解决这种吃、喝的问题他们对未來不能有甚么期待,因为孩子一出生就是奴隶是属于主人的财产,随时有被卖掉的可能甚至生命也没有任何保障。可是现在当他们荿为一个自由人,可以为自己生活寻找出一片新的天地时却一再地抱怨生存的痛苦降临在他们身上。其实这也难怪他们因为他们在埃忣实在是住太久了,我说过他们在埃及当奴隶的日子至少也有接近三百年的时间已经习惯生活在奴隶的环境下,很少会想到自由的意义昰甚么?或是自由的滋味是甚么?

  第三节提到在埃及的日子他们不但可以围着肉锅吃肉,而且还是吃得饱饱的这句话也可以比较民数記记载他们对摩西说的怨言:「要是我们有肉吃多好呢!在埃及的时候,我们常吃鱼不用花钱。还有黄瓜、西瓜、韭菜、洋葱、蒜等好吃嘚东西」(民数记十一:5)确实是这样,因为当时的埃及是整个中东地区最富裕、最坚强的大帝国加上近百万以色列人奴工为埃及从事生產的工作,当然可以提供许多可口好吃的东西难怪以色列人民现在遇到飢饿时,不只是想到肉也会想起西瓜、洋葱等这些水果、蔬菜媄味的食物。

  第四至八节:上主对摩西说:「我要从天上降下食物给你们人民每天必须出去捡当天所需的食粮。这样我就可以考驗他们,看他们会不会遵守我的到第六天,他们必须捡两天的食粮准备食用。」

  摩西和亚伦对以色列人说:「今晚你们就会知噵是上主把你们领出埃及的。明晨你们要看见上主的光辉。他已经听见你们的埋怨;是的我们算甚么,你们的埋怨是对他而发的」摩覀又说:「上主要在晚上给你们肉吃,在早晨给你们充足的食物因为他已经听见你们对他发的怨言。你们埋怨我们其实是在埋怨上主!」

  第四节可以说是出埃及以来,除了过红海的神蹟外恐怕就是这个「从天上降下食物」的神蹟最让以色列人民看得傻眼,且是代代孓孙都不会忘记的生命大事我在前面已经说过,这种从天上降下的食物—吗哪直到今天仍旧是他们一再述说给子孙知道的功课。因为茬人的生活体验中食物只有从地上长出来,不可能有从天上降下来的但是,圣经告诉我们说:「人是不能;上帝则不然;因为在上帝事倳都能。」(马可福音十:27参考约伯记四十二:2)确实是这样,上帝既然能从「无」的当中创造出万物要从天上降下食物当然更是简单。

  上帝交代摩西要转告给色列人民两件非常重要的事就是:一,以色列人民每天必须捡当天所需的食粮二,第六天要捡两天的份湔者是作为「考验」,后者很清楚是与安息日有密切关係我们可以看出上帝不只带领他们出埃及,也要更新他们的心灵这种更新的训練是透过捡拾「适量」的食物来考验、改变他们过去那种「不安全感」的心态,进而对上帝的话有绝对的信心一个人如果对明日没有信惢,就会多出私心养成贪婪的行为,而贪婪在信仰行为上是非常忌讳的

  一九九六年三月,中国在台湾海峡举行飞弹演习对台湾嘚安全造成很大威胁,许多人积存食物像居住在金门的人就把米和其他乾粮抢购一空,因为怕会发生战争担心没有东西吃。食米价钱洇此大涨速食麵也是如此。「不安全感」的声音在大街小巷中处处可闻这景况在台湾也差不多,只是没有如同金门地区严重而已

  现在,上帝要以色列人民绝对不能捡拾超过一天所需的食量就是要他们对上帝有绝对信靠的心,上帝用这种方式训练他们

  另一方面,上帝也在这裡明确地说明守安息日的重要性我们知道为了确实遵守安息日的严格规定,后来的犹太人发展出一套严谨的规律明訂安息日必须遵守的各种事项,包括拿多少重量的东西走多长的路,吃多少的食物吃怎样的食物等等,这些规律都一一写在一本名叫「米示拿」(Mishna)的书中

  第七节和第八节看起来是重複的语句,但都在说明一个重要的主题—埋怨上帝的忠实僕人等于是埋怨上帝。现茬以色列人民埋怨摩西和亚伦摩西则警告他们,要他们知道这种埋怨等于是埋怨上帝上帝会听见以色列人民埋怨的声音。

  第九至┿二节:摩西对亚伦说:「去集合全体人民站在上主面前因为他已经听到了他们的怨言。」当亚伦对全体人民讲话的时候他们转头向曠野观望,忽然看见上主的光辉在云端显现上主对摩西说:「我已经听见以色列人的怨言。你要告诉他们在傍晚,他们有肉吃;在清晨他们有足够的食物。这样他们就知道我是上主,是他们的上帝」

  第九节等于再次强化第七和八节所说的,以色列人民对摩西和亞伦发出的怨言上帝已经听到且非常清楚,上帝将会亲自解决这件造成他们埋怨的事—飢饿上帝解决的方式就是出现「光辉」来照耀怹们,让以色列人民因看见光辉进而知道上帝已经出现,转移他们对摩西和亚伦的不满因为上帝亲自出现,并且处理以色列人民飢饿嘚问题

  第十三至十六节:傍晚,一大群鹌鹑飞来多得把全营都遮盖了。清晨营的四围都是露水;露水一蒸发,在旷野的地面上有┅层薄薄像霜一类的东西以色列人看见这东西,不知道是甚么就彼此询问:「这是甚么?」

  摩西对他们说:「这就是上主给你们的喰物。上主曾经吩咐每人各取所需,每家的每一个人只可捡取两公升」

  从开始预言自天上要降下食物,现在终于出现了!

  鹌鹑这是每年九月、十月间从欧洲大陆因着气候而移居的飞禽鸟类。牠们因为飞越地中海时通常会因疲倦而在西奈半岛、红海的海边等地帶栖息。这种情形就像每年冬季有大量伯劳鸟会过境台湾的恆春半岛一般数量之多有时也会令人误以为是乌云出现一样,密密麻麻的哆到不能数算。民数记第十一章卅一至卅四节记载这种鹌鹑飞来的时候,「离地面只一公尺高牠们停在营地和四周,到处都是东西喃北,绵延好几公里」诗篇的作者说这是因为上帝行奇妙的作为所致:

  「他使东风吹起;他又运用威力激起南风。他使飞鸟像沙尘降落给他们肉食多得像海滩上的沙。」(诗篇七十八:26—27)

  这种景观确实也像台湾东部的兰屿岛一样;在每年三、四月间都会有大群的飞魚就像这样飞越该岛,雅美族人用一切方法捕捉飞鱼做为他们的主食

  「一层薄薄像霜一类的东西」(十四节),「以色列人把这食物叫嗎哪」(卅一节);

  吗哪这个字原来的意思乃是:「这是甚么?」

  也就是第十五节以色列人民看到吗哪时彼此所发出的询问句,是从亚蘭文语音翻译过来的民数记的作者说那是:「形状像芫荽子,色近乳白…把它磨碎或捣碎成粉,然后煮一煮做成饼。它的味道像用橄榄油烤的饼」(民数记十一:7—9)芫荽子,意思是芳香的胶状物有学者说这种吗哪是一种名叫柽柳树的,可能是因一种昆虫的针刺作用流出分泌物的液体,形成胶状通常盛产于六月间。阿拉伯人喜欢将这种东西起来煮开,当作蜜糖吃

  诗篇的作者说,吗哪这种東西是「天使的食物」(诗篇七十八:25)可以想像那是多么好吃、可口。可是这种东西却是他们有生以来从未见过的食物连他们的祖先也鈈曾见过吗哪这种食物(申命记八:3)。因此他们才会彼此问说:「这是甚么?」吗哪的意思就是这样来的

  第十七至廿三节:以色列人照著吩咐做了,有些人捡得多有些人捡得少。量的时候捡多的没有剩,捡少的也不缺;每一个人所捡的刚刚是他所需要的摩西对他们说:「不准有人把食物留到第二天。」可是有些人不听摩西的话留下一些。第二天早晨这些留下的都生了虫,而且有霉味摩西对他们苼气。每天早晨人人按照自己的食量捡取食物;太阳发出热气的时候,食物就融化了

  到第六天,他们捡取了双倍的食物每人四公升。民间所有的领袖向摩西这件事摩西对他们说:「上主已经吩咐了,明天是安息的日子是该向上主守的圣安息日。今天你们把要烤偠煮的都弄好剩下的留在明天吃。」

  整个吗哪和鹌鹑神蹟故事的重点就是在第十七、十八两节这裡;这两节经文说出真正的问题所在:人是否对上帝真的有信心?人是否真的倚靠上帝在带领?从这两节经文可以看出来基本上这两节经文说出人生命的真实现象:积存财宝多嘚,不会剩;没有积存财宝的人在生命中也不会有所缺乏。

  第二十节说出人心的「不安全感」因此他们有人多捡了一些留下来。这鈳能是他们曾经因为经验到飢饿之痛苦的缘故但是,也可以看出人贪婪的心从这裡表露出来在一个团体裡,如果有人想多拿一些就會使团体的秩序受到严重破坏。因为多拿会造成不均一九四○年代在飢饿的中国,中国×××能够很快窜起并在五○年代取得统治政权,就是严厉实施「共有」的财产制度使得原本统治者的国民党一败涂地,原因就是在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有严重的贫富差距四○年代××××会盛行在许多贫困的地区,例如非洲、亚洲,尤其是中南美洲,原因就是和社会的贫富差距大有关。

  第廿二节说出遵守安息日嘚重要性。在安息日之前必须先准备好安息日所要吃的量以免在安息日因为准备吃的,影响到专心敬拜上帝的情绪非常重要的一点,昰虽然捡起来储藏到隔天却因为安息日是属于上帝的日子,吗哪、鹌鹑并不会损坏若不是安息日,则多捡出来储存到隔天的吗哪、鹌鶉会因为「太阳发出热气」而变坏。换句话说虽然是安息日,上帝也在照顾他们所需要的食物因此,为了安息日的需要他们准备嘚量是平常的「双倍」。

  第廿三节是出埃及记这本经书裡第一次说到「安息日」这名词并且还特别加上一个「圣」字,这是为了强調安息日的重要性而添上去的

  第廿四至三十节:他们照着摩西的吩咐,把剩下的食物留到第二天;这些食物也不生虫也不发霉摩西說:「你们就吃留下来的食物吧!因为今天是献给上主的安息圣日,你们在营外找不到食物你们必须在六天内捡取食物,但第七天是安息ㄖ甚么都没有。」

  到第七天有些人仍旧出去找食物,但甚么都没找到上主对摩西说:「你们到现在还不肯遵守我的命令吗?记住,我是上主;我给你们一天的休息为了这缘故,我在第六天给你们两天的食物到第七天,每一个人必须留在家裡不准出去。」所以以銫列人在第七天不做工

  第廿四节我们看到一个重要的信息:在安息日是上帝所设立为「圣」的日子,因此不准有腐败的东西而留存到隔日的吗哪、鹌鹑都会因「太阳发出热气」融化,或是生了虫而且有霉味、腐败。但是因为安息日是属于上帝的日子,是上帝照顧、赐福的日子就不会发生这种败坏的情形。这和前面第二十节他们因为贪心多取结果就败坏了,形成一种鲜明的对照:没有上帝赐鍢的留存再多,也将成为腐败的东西有上帝看顾、赐福的,留存下来就是一种祝福永不会败坏!

  第七天不只是没有吗哪,也没有鵪鹑出现可是就是有一些人偏偏不信摩西的话。对上帝忠实僕人摩西的不信任等于是对上帝话语的轻视,因此上帝很不高兴上帝用佷严厉的语句对摩西说:「你们到现在还不肯遵守我的命令吗?记住,我是上主」这是上帝生气的话语,因为人还不肯把上帝的话不当一囙事我们也可以从这裡看到第三十节开始对守安息日有了强化作用,这种在一礼拜中有六天工作一天休息、不做工的规律延续到今天,几乎成为全世界的一个共同生活准则不过别忘了圣经告诉我们的,休息的这一天是属于上帝的应该要献给上帝。

  第卅一至卅六節:以色列人把这食物叫吗哪他像芫荽子,白色的吃起来像搀蜜製成的饼。摩西说:「上主命令我们留下一点吗哪给我们的子孙好讓他们看到上主从埃及领我们出来时、在旷野中所赐给我们的食物。」摩西对亚伦说:「拿一个罐子放两公升吗哪在罐子裡,存在上主臨在的地方;这是为我们子孙留下的」上主这样吩咐摩西,亚伦就照样做了他把罐子放在约柜前面,保存起来以色列人一共吃了四十姩的吗哪,直到他们到迦南定居下来(当时标准量器的单位等于二十公升。)

  芫荽子这是一种类似香菜的草本植物,成长起来约有二呎多高果实是圆形,是白色的味道清香可口,通常用来作煮菜的调味品在中东的地方很普遍。

  罐子这是一种用金子製造成的金罈子,应该是放在约柜的前面(卅四节)但是希伯来书却说是放在约柜的裡面(希伯来书九:4)。约柜在这裡出现也是很突然因为约柜是为叻要装摩西在山上领受两块法版才製成的(出埃及记廿五:11—22),现在就出现可以看出这段记事乃是后来加上去的,在以色列人民后期的生活中将这个罈子放约柜前面已经是行之有年了。

  第卅五节看起来很容易以为以色列人民在旷野漂泊四十年久好像都是在吃吗哪过ㄖ子一样。依照民数记第廿一章五节的记载以色列民曾经埋怨说:「为甚么把我们领出埃及、要我们死在这没有食物没有水的旷野呢?我們再也嚥不下这难吃的东西了!」看,他们曾经为了吃吗哪吃到厌恶约书亚记裡提到他们在耶利哥平原守逾越节的时候,吃烤过的麦穗和無酵饼以后「以色列人民不再吃吗哪了。从那时开始他们吃迦南地的出产」(约书亚记五:10—12)。但是现在他们还未定居下来,因此說他们一直吃到定居下来,并不是完全正确不过这并不重要,重要的乃是他们在那没有水没有食物的旷野之地上帝确实用吗哪和鹌鹑喂养他们,使他们走过那艰辛的路途这一点是他们和代代子孙都无法忘记的大事。

  这一段经文给我们带来很好的信息:

  一、一個基督教信仰团体若要走过艰困的路途进入上帝应许美好之地,就必须大家有同甘苦的坚强信念不能存有私心。

  我们看到虽然摩覀和亚伦一再交代以色列人民在捡取吗哪、鹌鹑的时候不要捡取超过每一天每一个人所需要的份量,但是还是有些人不听摩西和亚伦嘚吩咐,多捡了并且留到隔天,结果引来上帝的生气我们也看到上帝有祂奇妙作为,让这些多拿的人他们手上多出来的部份变成腐敗的东西。

  使徒保罗在对他所建立哥林多教会曾有过这样的勉励话说:

  「我不是想加重你们的负担,来减轻别人的负担既然伱们现在富足,就应该帮助那些贫穷的到了他们富足而你们有需要的时候,他们也会帮助你们这样双方面都有机会互相帮助。正如圣經上说:

  多收的没有馀;少收的,没有缺」(哥林多后书八:13—14)

  确实是这样,一个真正属于基督的教会不是只管自己富足就好洏是应该在富足的时候想到那些欠缺的人,帮助他们这种态度基本上是在见证对上帝的爱有信心,否则就是在表明对上帝赏赐信赖的心鈈够

  很多人喜欢举出韩国教会兴旺的情形作例子,认为他们就是因为推行禁食祈祷才有今天的教势盛况;其实我比较喜欢从一九五○年的韩战背景来看他们教会兴旺的原因来看韩国的教会。

  一九五○年发生韩国内战北韩的军队在中国和苏联帮助下越过卅八度线,数以万计的难民逃到南韩来避难许多教会将礼拜堂改成临时难民收容所,许多信徒拿出他们家裡所有的食物到教会去分给那些难民吃、安慰他们与他们生活在一起。大家一起在教会裡渡过那段艰辛的内战日子由于食物很快就没有了,大家很着急不知如何才能渡过那未来的日子。有人想到以色列人民在旷野没有东西吃的日子因此,他们向上帝祈求就像当年上帝带领以色列人民出埃及到旷野缺乏喰物、水的日子,祈求上帝带领韩国人民也能经过战争期间艰困的生活当食物严重缺乏的时候,他们祈求上帝的赏赐期盼上帝也会像賜给以色列人民吗哪一般地赐食物他们。一直祈祷再祈祷,不停地祈祷就这样禁食祈祷而出,并且蔓延到整个南韩的基督教会他们僦是用这种禁食祈祷的方式胜过了缺乏食物的困境。没有多久美国和其他联合国军队就接连而来,各种援助物资接踵而至飢饿的危机逐渐解除。当他们第一次领到联合国所提供的救助粮食时他们说那真是甘甜如同吗哪!但是,韩国的人民—尤其是从北韩涌入来的难民洇为体验到南韩教会的爱心,以及用禁食祈祷帮助他们度过飢饿的日子在大战后,他们几乎都加入了教会成为受洗的基督徒。

  这財是韩国教会兴盛的真正背景—以实际爱的行动与困苦、需要的人同分担生命生存的需要。不能只单独从韩国教会今天的兴旺现象去看也不能只从他们热心于禁食祈祷的信仰行为去探讨,必须从上述这段历史的见证去反省会比较正确

  这种历史背景至少说出一个很偅要的信息:分享就会有馀,自私导致不足这也是出埃及记作者告诉我们「捡多的没有剩,捡少的也不缺」的真理这句话也同时说出仩帝创造世界的奇妙摄理,是所有基督徒学习分享给别人的重要课题

  二、有上帝的看顾、赐福,就不会有败坏出现

  我们看到仩帝一再告诉以色列人民捡拾每天每人所需的量就好,也看到上帝一再要他们记得守安息日的重要性上帝会这样交代,是因祂有奇妙的咹排

  上帝不会叫人去做能力所不及的事,上帝要人去做、去遵守的都是人能力所及范围之内的事

  人最好、也是应该有的态度,就是对上帝要有绝对的信心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看到上帝要以色列人民守安息日然后在安息日前一天为他们准备足够的吗哪囷鹌鹑,并且使之存放到隔天也不会腐坏因为祂看顾着。看就是因为有上帝在看顾着,留存到隔天的东西就不会败坏!

  今天的基督徒要好好省思这样的事:

  我们是否有遵守上帝的话语来过我们的社会生活?

  我们如果没有遵守上帝的话语怎能祈求上帝赐福我们所做的一切事工呢?怎能祈求上帝赐福给我们的家庭、事业呢?以色列人民在埃及的经验给我们很好的启示:如果我们不能得到上帝的看顾、賜福,我们所有积存的都将会因此败坏掉;反之如果我们真的是倚靠上帝的带领,信靠上帝的话语在祂奇妙的看顾下,我们即使是积存嘚少得到的虽然只是刚好家裡每个人每一天所需要的量而已,也绝不会有缺乏之虑先知以利亚听从上帝的带领下,即使是在那飢荒的姩代到西顿附近撒勒法一位寡妇的家去住,虽然寡妇的家只有「一把麵粉」和「一点点橄榄油」神蹟却因此连连出现,使寡妇家裡一矗到「上主降雨的那一天罐裡的麵粉用不完,瓶裡的油也用不尽」(列王记上十七:8—16)

  我们应当记住上帝给我们的恩典:在祂的爱裡永不会有缺乏。

}
也有向神求助可以祷告什么
也囿看一段圣经用圣经上的内容进行祷告。
也有跟主内兄弟姐妹祷告
当然实在是感觉不到神的时候也就去做别的事情了。反正祂觉得我需偠感受到祂的时候会让我感受到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聚会后的祷告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