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口回原籍原籍为江苏泰州因上学转入新疆兵团农九师169团,现在江苏工作为何难以迁户入苏?

当前位置: >>
江苏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江苏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日江苏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1996 年到 2010 年是我省改革开放和走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我们要在 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基础上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 同时要建立较为完善的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新体制,任务十分光荣而艰巨。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肩负起时代赋予 的历史使命,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一、 “八五”计划的回顾和总结“八五” 期间, 全省人民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 指引下,解放思想,锐意改革,积极进取,各项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国民经济整体素 质明显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对外开放成绩卓著,科学和教育事业不断发 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国民经济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好势头。(一)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在 1992 年提前 8 年实现了翻两番, 1995 年达到 5150 亿元, 年递 增 18.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提前 7 年实现了翻两番,1995 年为 7300 元 ;财政收入 1995 年为 349.9 亿元,5 年累计 1149.9 亿元,年递增 21.1%;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 投资 1995 年达到 1649 亿元,5 年累计完成 5276 亿元,年递增 35.9%。(二)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到 1995 年,三次产业的比重为 16.4∶53.5∶30.1,农业中多种经营的比重有较 大幅度的上升, 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 1990 年的基础上上升 7. 个百分点。 2(三)基础设施明显加强。1990 年全省发电装机容量 7520 兆瓦,1995 年达到 11985 兆瓦;高等级公路建设步 伐加快, 新增一级公路 600 公里; 港口吞吐量由 1990 年的 1. 亿吨增加到 1995 年的 2. 8 85 亿吨;市话农话交换机容量由 81.45 万门增加到 594.8 万门;水利建设力度加大,治 淮治太进展顺利。 (四)对外开放成绩卓著。1995 年全省自营进出口总额 165.4 亿美元,5 年累计 489 亿美元,年递增 35%,其 中出口总额 115.3 亿美元,5 年累计 346 亿美元,年递增 31.3%.增 64.6%;对外经 济合作领域逐步拓宽,1995 年对外承包劳务完成营业额 5.1 亿美元,比 1990 年的 0.8 亿美元年递增 43.5%;兴建了 63 个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其中国家级开发区 1 个,苏 州(新加坡)工业园区开始建设。(五)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1995 年,农业和工业经济增长中科技贡献份额分别达到 50%和 40% ,分别比 1990 年增加 15.98 和 13.09 个百分点; “八五”期间共完成省级以上重点科技项目 5 000 多项,其中相当国际水平的成果占 9.2%;高技术产品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 6%,利 税额占工业产品利税总额的 10%; 全省乡以上企业完成技术改造投资 1460 亿元, 年递增 46%。(六)社会事业取得较大进展。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1995 年末总人口为 7066.02 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 29%; 教育事业迅速发展, 1995 年全省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 95%, 扫除青壮年文盲 177 万人,青壮年非文盲率达 98%,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达 20.86 万人,比 1990 年增长 42%;医疗卫生条件得到较大改善,1995 年全省每千人拥有医院病床数 2.23 张;文化、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环境保护得到加强;减灾防灾工作成效显 著。(七)人民生活显著改善。1995 年, 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2457 元, 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达到 4209 元, 剔除价格因素年均分别增长 4.4%和 7.6%。与 1990 年相比,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 7. 平方米增加到 8. 平方米, 35 6 农民人均住房面积由 19. 平方米增加到 22 平方米。 95 食品、衣着消费水平有较大提高,耐用消费品拥有量迅速增加。(八)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企业改革使企业对市场的应变能力明 显增强。宏观体制改革逐步实施,政府职能转换加快。五大体制改革进展顺利,价格改 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科技、劳动、教育、卫生及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改革不断深入。 “八五”期间,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经济整体素质和运行质量不高。经济增长方式仍以粗放经营为主, “高投入、高 消耗、低效益”的现象仍然存在。2.农业基础比较薄弱。耕地减少过快,农业投入不 足,抗大灾能力不强,集约经营水平和比较效益偏低,部分农副产品供求矛盾有时还比 较突出。3.工业组织化程度和技术装备水平不高,长期存在的规模偏小、结构雷同的 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机制转换比较缓慢,效益下滑的趋势尚未扭转。 工业增加值率、产销率、资金利税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第三产业相对滞后。在 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偏低,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产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市场体系 还不完善,与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5.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仍然存在。交通 设施总量少、等级低,过江交通能力严重不足,大宗货物运输过口受阻严重。电力供求 矛盾仍然比较突出,调峰能力不强。防洪标准偏低,淮北、沿海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 出。6.地区差距有所扩大。淮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较低,一些群众的生活处于贫 困状态,沿江地区和淮海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拉大。7.社会事业滞后于经济发展。教育、 文化、卫生事业投入不足,基础较弱。经济发展指标从总体上看已达小康水平,但部分 社会发展指标离小康水平还有一定差距。8.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已影响到经济的发展 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二、 “九五” 2010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 和 原则、 目标(一)国内外环境和条件从国际上看,尽管国际政治和经济仍有局部动荡,但总体上谋求和平、稳定和发展 仍将是世界形势的主流, 中央正确的外交路线, 为我们在国际合作与竞争中赢得了主动, 为发展开放型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现实和潜在的巨大市场,对国外企业和投资者 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是,随着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随着我国对 外开放的扩大,来自国际竞争的挑战和压力更加明显,更加直接。 从国内来看,全国政治、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经济活动的基本关系得到理顺,将为我省经济的发展 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国家确定今后将加快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经济 带的发展,加快亚欧大陆桥为纽带的经济带的发展,给我省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 随着一些兄弟省、 市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势头强劲, 东西部地区开发开放的力度加大, 国内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我省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 大了我省发展的危机感。全国宏观经济形势“九五”开局偏紧,对我们加快发展增加了 难度。 江苏 17 年的改革开放,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相当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八五”期 间建成的基础设施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后劲和潜力,进一步优化了投资环境,部分地区已 进入起飞阶段,新的经济生长点正在逐步形成。但是,在未来的 15 年中,我省经济和 社会发展也面临着一些矛盾和困难: ――地区差距。随着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实施,淮海地区经济将得到较快的发展, 但相对于沿江地区的发展,地区之间的差距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仍将存在。 ――就业矛盾。我省农村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加之在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口 将陆续进入就业年龄,对就业岗位的需求将越来越大。随着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比重 的提高和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就业趋于饱和,工业吸纳的劳动力将有限,虽然第三产 业在未来 15 年中将有较大的发展,但相对于就业需求来说,还远远不能满足。 ――资源短缺。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各类资源的需求仍然较 大。我省人多地少,人地矛盾已相当尖锐;水资源污染严重,一些地区已成为水质性缺 水地区;能源结构单一,一次性能源资源 70%靠外省调入。如果不在资源保护与合理利 用上取得较大进展,我省的社会经济发展将遇到较大的制约。 ――环境污染。在目前的能源结构、生产方式和技术水平条件下,经济发展特别是 工业对生态造成的破坏和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较大,主要城市、工业发达地区和重要水域 的污染已十分严重,如不采取强有力的治理和保护措施,生态环境质量还将继续下降。(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根据中央确定的我国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和我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两大奋 斗目标、实施三大战略的要求,确定今后 15 年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 的: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牢牢把握“抓 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大局,全面贯彻中央提出的 9 条指导方针,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加快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 转变,推动全省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体要把握好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坚持发展不动摇,把较快的速度与较好的效益统一起来,保持国民经济持续、 快速、健康发展。发展是硬道理,继续按照邓小平同志关于“江苏应该比全国平均速度 快”的要求,从实际出发,善于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凡是有市场、有效益的速度都要 努力争取,能快则快,努力实现经济增长的快速高效。 ――坚持大力推进“两个转变” ,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把加快发展与实现两个转 变有机结合起来,在加快发展中实现两个转变,在两个转变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 益。加快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形成有利于节 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有利 于市场公平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机制, 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 用,并采取配套措施,增强政府调节经济的能力。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 约型转变,进一步把经济工作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坚持 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多层次地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强化科学管理。积极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培育壮大支柱产业, 提高工业组织化程度,加大技术改造的力度,提高工业经济的规模效益;大力发展第三 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坚持贯彻实施“三大战略” ,提高江苏经济的整体素质。加大对科技和教育的投 放,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不断提高经济增长中的科技含量。发挥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 基础作用,面向未来,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充分利用沿江、沿海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开 放型经济,更多地利用国内外资金、资源与市场,保持较高的经济外向度,提高国际竞 争力。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实行分类指导,促进区域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增强欠发 达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积极朝着缩小地区差距的方向努力。 ――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在加快经济发展 的过程中,要抑制通货膨胀,努力做到使物价上涨率低于经济增长率,防止经济大幅度 波动。同时更加注重社会事业的发展,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严格控制和 积极治理环境污染,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努力使人口、资源、 环境相互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促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共同 进步。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 党的建设,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持社会长治久安,为改革与建设的顺利进行创造 良好的社会环境。(三) “九五”主要目标根据中央《建议》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的精神, “九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 要奋斗目标是:全面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全省全面实现小康,部分地区 初步实现现代化, 2010 年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良好的物质技术和经济体制基础。 为 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经济体制转变,基本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切实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走出一条快速高效的集约型发展路子,提高经济综合实力和整体素质, 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 1980 年翻三番;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加快经济国际化进程;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城乡居 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生活质量、生活环境有较大改善,尽快消除贫困现象。 1.经济发展目标。到 2000 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9000 亿元(1995 年价格,按 1990 年不变价格计算为 5800 亿元) ,年均增长 1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12000 元(1995 年价 格,按 1990 年不变价格计算为 8000 元)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 11∶53∶36,一、二、 三次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 4.3%、11.2%和 16%。财政收入 610 亿元,年均增长 12%,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 300 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5 年累计 11000 亿元 (1995 年价格) 。 进出口总额 340 亿美元,其中出口 225 亿美元。5 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 300 亿美元。商 品零售价格指数平均上涨幅度比“八五”期间有明显回落。工业增加值率、资金利税率、 全员劳动生产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社会发展目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6‰以内,城市化水平达到 40%。城镇失 业率控制在 3.5%左右。全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70%以上的初中毕业 生进入高中阶段学习,全省城镇及沿江地区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适龄青年受高等教 育人数达到 12%,每万人拥有科技人员 450 人。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得到较快发展。 建立一个健康、文明、活泼的生活方式。环境保护得到进一步加强,生活环境和自然生 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社会治安进一步好转。 3.人民生活目标。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 5750 元(1995 年价格,按当年价计算 为 9000 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 3010 元(1995 年价格,按当年价计算为 5000 元) ,扣 除价格因素年均分别增长 6%;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 10 平方米,住房成套率达 80%, 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 25 平方米 ;全省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全省居民生活费支出中用于食物消费的比重不超过 45%; 电话普及率为每百人 15 部, 其 中城市每百人 50 部;平均期望寿命超过 72 岁。 4.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基本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国有大中型企业初步 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增强活力;基本形成统一 开放、有序竞争的市场体系,实现宏观调控下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建立起基本覆盖全社 会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投资风险约束机制;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四)2010 年远景目标2010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内生 产总值在 “九五”实现第三个翻番的基础上再翻一番半(3 倍) ,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 家的水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进一步开拓前进;形成基本同国际接轨的 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趋于合理,工业、农业 和科学技术基本现代化,第三产业较为发达,基础设施完善配套;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劳 动者素质基本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人民生活由小康走向富裕, 生活环境有明显改善,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和城乡一体化。 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经济繁荣、 科教发达、 生活富裕、 法制健全、社会文明的省份。 ――经济再上新台阶。10 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2%,2010 年达到 28000 亿 元(1995 年价格,按 1990 年不变价格计算为 18000 亿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36600 元左右(1995 年价格,按 1990 年不变价格计算为 23600 元) 。 ――产业结构高度化。三次产业的比重将达到 5∶50∶45,一、二、三次产业的就 业结构为 2 0∶40∶40,产业之间基本实现协调发展,基础设施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基本相适应, 占主导地位的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实用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同实用 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并存。 ――科学技术水平先进。主要领域的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领域的科学技术 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重点行业的主要产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农业和工 业经济增长中科技贡献份额分别达到 65%和 50%以上。 ――人口素质全面提高。普遍实行优生优育,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4‰以内,全 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实施职工在职教育,适龄青年受高等教育的人数达到 20%左 右,基本达到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教育发展水平。 ――实现经济国际化。经济发展与国际经济密切结合,广泛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 形成发达的出口生产体系,结构合理、管理配套的外商投资企业体系和遍布世界各主要 国家的海外企业体系。 2010 年, 到 进出口总额达到 1180 亿美元, 其中出口 600 亿美元; 实际利用外资 300 亿美元。 ――实现区域共同发展。区域之间优势互补,沿江地区实现现代化,淮海地区接近 现代化标准,区域之间差距有所缩小。 ――城市化水平较高。农村城镇化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全省城市化水平达到 60%, 城乡之间的差距有较大的缩小,农村文化、娱乐、交通等设施有较大改善。 ――人民生活普遍富裕。人民生活达到当时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食物结 构和营养构成科学合理,每户居民拥有一成套住宅;文化、卫生、旅游、体育、娱乐设 施较为完善, 卫生保健体系健全; 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 35 部, 其中城市每百人 90 部, 电脑等新兴大宗消费品进入一般居民家庭;城乡环境美化、绿化,平均期望寿命 74 岁。三、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一)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围绕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稳定发展粮棉油生产, 大力发展多种经营, 提高发展乡镇企业, 努力提高农业生产的集约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 “九五”期间粮食年总产达到 3400 万吨,棉花和油料总产分别稳定在 50 万吨和 150 万 吨左右,争取全省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地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1.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治淮、治太等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坚持不懈地开展农 田水利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和高产稳产农田建设,到 2000 年,全省农田有效灌溉 面积达到 90%以上,改造中低产田 1500 万亩,建设吨粮田 1000 万亩。加大农业综合开 发力度。实施黄淮海平原综合开发、百万亩滩涂开发、丘陵岗地开发和淮北中低产田改 造工程。 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加大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加快水稻抛秧机、棉花移栽机 及水稻联合收割机的研制、开发,尽快形成批量生产,推广使用三麦少免耕条播机、精 量播种、开沟、收割和化肥深施、深耕深松、秸杆还田机具,在丘陵山区和淮北地区推 广节水灌溉机具,力争到 2000 年全省基本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 大力发展农用化工,实现主要农业生产资料基本自给。化肥:搞好南化大化肥、9 套小尿素及磷铵改造工程。农药:改造老品种,开发高效、安全、经济的新品种。农膜: 逐步解决“白色污染” ,研制开发防雾滴、保温、除草、防虫等多功能农膜。到 2000 年, 化肥自给率达 80% ,农药、农膜基本自给。 2.依靠科技兴农,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到 2000 年,农业经济增长中科技贡献份额达到 55%,良种覆盖率达到 95%。 抓紧组织实施“种子工程” ,重点引进、选育和繁育优质高产优良品种,提高作物栽 培技术,加强丰产方和“吨粮田”建设,到 2000 年,全省主要农作物的用种全面更换、 更新一次,实现粮棉油单产增一成。 抓好三个国家级“三高农业”示范区,12 个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100 个不同特 色的科技示范乡镇建设,办好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 开发应用新技术。组织实施“九五”农业科技重点项目的攻关,重点是畜禽、水产 与蚕桑生产、饲料资源开发,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综合防除,动物疾病、疫病的诊 断防治和农产品贮藏、保鲜、包装及深度加工。 健全“科技――试验――示范――推广”衔接配套的农业科技服务网络。加强农业 科技培训,建立乡村培训站,稳定农技服务队伍,提高农民运用新技术的能力。 3.推进农业专业化、社会化进程,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实施龙头带动。以生产基地为依托,加工和经营企业为龙头,形成产加销一条龙、 贸工农一体化。 “九五”期间争取建成贸工农龙头企业 1000 家。 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稳定和完善现有的产中服务,加快向产前、产后服 务延伸。重点发展为乡镇工业、新技术和新产品推广使用等方面的服务项目,以及为农 民生产、生活服务的项目,同时,积极发展各种农村市场中介组织。 4.加大推广耕地适度规模经营力度,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水平。 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上,加快耕地规模经营步伐。力 争到 2000 年,苏南和苏中有条件的地区基本实现耕地适度规模经营,淮北和苏中一些 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起步。 5.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努力提高农民收入。 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发挥优势,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商建运服综合经营的 道路。加快实施多种经营致富工程,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多种经营生产基地。注重绿化 造林,发展畜牧水产,改善食物结构。到 2000 年,林牧副渔占农业总产值的 65%,扣除 价格因素,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 6%。 6.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产业,提高农村工业化、乡村城镇化水平。 提高发展乡镇工业,培育和发展“一大三高”的乡镇企业,在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 值的前提下,通过改革、改造、改组和加强管理,提高乡镇企业整体素质。稳步推进产 权制度和经营方式的创新,调整企业规模结构和产业结构,加快培育骨干企业,加速技 术进步推动经济联系,加强与国有企业的联合志协作,发展规模经济,不断提高乡镇企 业的外向度。积极引导乡镇企业适当集中,并向小城镇和工业小区集聚。 加强农村小城镇的规划建设。确定小城镇的主导产业和小城镇发展规模,充分吸纳 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乡村城镇化水平。 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要措施: ――切实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巩固完 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双层经营体制。探索建立土地流转机制,积极稳妥地 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建立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机制,提高各级财政、信贷对农业投资的比重。继续 征收防洪保安资金和农业重点发展资金。积极引导乡村集体组织,乡镇企业和农民增加 对农业特别是农业科技的投入,进一步坚持并完善以工补农,以工建农制度。 ――依法保护耕地,加大复垦开发力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全面划定基本农田保 护区,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加快土地后备资源的综合开发。 “九五”期间, 复垦耕地 50― 70 万亩,保证粮食播种面积不低于 8800 万亩。 ――深化主要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建立必要的储备调节制度。理顺重要农产品价 格,逐步为农民创造等价交换的市场环境。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粮食主产区逐步 提高商品率,调入区提高自给率。 ――改革小城镇户籍制度,制定政策,积极鼓励、合理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地 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小城镇集聚。 ――逐步理顺重要农产品价格,努力为农民创造等价交换的市场环境;积极探索重 要农产品抗波动机制,减少农民进入市场的风险;抑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过快增长,杜 绝各种乱收费和不合理的摊派,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二)以提高规模效益和集约经营水平为重点,优化和提高第二产业。以提高整体素质和运行质量为中心,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 进经济联合,逐步形成以机械、电子、化工、汽车、建筑业为支柱,高新技术为依托, 规模经济为特征,外向型、集约化的新格局。 1.积极培育和壮大机械、电子、化工、汽车工业和建筑业 积极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加快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增强自主开发能力,努力 发展规模经济,提高行业集中度,强化带动作用,使之尽快成为带动整个经济增长和结 构升级的支柱产业。到 2000 年,支柱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 31.5%。 机械工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技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以机 电一体化技术为核心,重点发展数控设备、工程机械、农业机械及内燃机、重要机械基 础件和各种专用机械等产品。数控设备方面采取中高档及经济型并举的方针,大力开发 生产各类数控系统和数控机床;工程机械方面以徐州工程机械集团为核心,以高起点、 系列化、上规模、上水平为方向,大力开发生产各类工程建设机械,建成全国重要的工 程机械研究生产基地;内燃机重点发展为农机、汽车等产品配套的各种规格的柴油机, 扶持江苏常柴集团发展节能型柴油机;积极发展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提高液压件、密 封件等基础件质量水平和性能寿命;开发生产智能化仪器仪表、环保机械设备和检测仪 器等。 电子工业:以电子信息产业为重点,微电子和元器件为基础,重点发展现代通信设 备、电子信息产品和新型元器件、新型数字式消费类产品。现代通信设备重点发展卫星 通信、移动通信和光纤通信设备、数字程控交换机,扶持熊猫电子集团;电子信息产品 重点发展计算机及外部设备和金融商贸电子产品,支持江苏宏图电子信息集团发展 586 微机等;元器件产品要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加快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重点建设无 锡“908”工程,使 6 英寸、0 .8―1 微米集成电路形成工业化大生产,同时加快后道 封装的发展;大力发展新型片状元器件和液晶显示器,建设无锡液晶等项目。消费类产 品重点发展大屏幕彩电、压缩技术数字激光唱机等新一代数字式视听产品,支持苏飞公 司开发高清晰度彩电,建设华飞二期等骨干工程。 化学工业:以石油化工为突破口,带动精细化工的发展,同时,稳定发展无机化工, 改造提高农用化工。石油化工重点以烯烃、芳烃为龙头,发展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和有 机化工原料,加快扬子一期扩建及二期工程、金陵石化、仪化四期等中央项目的建设, 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在沿江沿海地区建设地方石油化工基地, 同时努力建设好金陵丙烯腈 ――腈纶、南通丁苯橡胶、镇江 921、苏州聚酯、南通原油江海联运、无锡有机化工原 料、 徐州甲醇和醋酐、 连云港炼油等项目。 精细化工要大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 大力发展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 重点发展双乙烯酮的深加工、 脂肪酸甲酯磺酸钠 (MES) 、 聚碳酸酯及聚碳合金等。无机化工方面,重点建设南通离子膜工程,改造北方氯碱公司 离子膜烧碱,积极争取洪泽芒硝开工建设;橡胶加工重点发展子午线轮胎、工程机械轮 胎及摩托车轮胎等;农用化工方面调整氮磷钾肥结构,提高经济规模,重点建设南化集 团公司大化肥项目等。 汽车工业:坚持“高起点、专业化、大批量、高质量”的发展方针,加快全省汽车 产业重组,积极与国外大公司合资合作,提高行业集中度。重点发展轻型车、客车、特 种专用车、摩托车及关键零部件,到 2000 年,全省形成 70 万辆整车、70 万台车用发动 机、1.2 万辆客车、 2.7 万台客车底盘。350 万辆摩托车、360 万台摩托车发动机的 生产能力。重点发展跃进汽车集团,形成年产 60 万辆整车、70 万台发动机及 140 亿元 汽车关键零部件的生产能力,江苏亚星客车集团形成 7000 辆客车及 1.2 万辆底盘的生 产能力, 金城集团形成 240 万辆摩托车及 300 万台发动机的生产能力, 同时搞好轻型客 车前后桥、轿车内饰件、油箱、火花塞和无锡 VE 泵、华东铸锻中心等关键配套件的改 造。 建筑业:围绕建设国家和省重点工程、城镇基础设施和城乡居民住宅,加快改造重 组步伐,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进一步提高建筑施工质量,延长使用 寿命,提高建筑行业的整体素质,积极参与省外、国外的竞争, “九五”末,建筑业增 加值达到 450 亿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5%。 2.应用高新技术,改造提高传统支柱产业 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大力应用先进制造技术与新材料、新工艺,加快技术改 造,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机械设备国产化水平,大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扩大市场覆 盖率,增加出口创汇。 轻工业:实施由数量主导型向质量、品种、出口、规模、效益型转变。充分发挥名 牌产品优势,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速产品更新换代和结构优化。重点发展造纸、家用 电器、食品饲料、包装等工业,进一步提高陶瓷、塑料、皮革、工艺美术等传统行业, 积极发展室内装饰业。造纸工业,重点发展高档纸张及制品,适度发展中长纤维纸浆, 重点建设射阳苇浆等项目;农用电器,重点支持江苏小天鹅集团、春兰集团发展滚筒式 洗衣机、大容量无氟冰箱、新型空调器、厨房器具等;食品工业,积极发展方便、营养、 保健等功能性食品和绿色食品,继续提高名优烟酒比重,加快建设南通醋纤三期工程; 饲料工业,重点发展配合饲料、添加剂原料,加快开发饲料蛋白资源;包装工业,加快 发展包装原辅材料与包装机械研制和生产,提高包装制品及包装印刷品的质量,积极发 展无污染的“绿色包装” 。 纺织丝绸工业:控制总量,优化存量,提高档次,扩大出口。以服装为龙头,带动 面料的开发和印染后整理水平的提高,大力发展产业用布,积极开发装饰用布,加快开 发新型纺织机械,发展进口替代产品,提高国产化水平。加快老厂改造,提高技术装备 水平。进一步优化原料结构,建设一批化纤及化纤原料重点工程,扩大化纤规模经济, 限制小化纤生产。积极调整产业布局,有重点地实施初加工能力的区域转移。重点建设 无锡涤纶工业丝、 大丰粘胶纤维三期、 连云港氨纶丝等项目, 改造一批后整理生产线等。 3.适当发展原材料工业 冶金工业:着重扩大“优、高、特、精”新产品品种,大力提高优质比、合金比、 板管比,发展短缺品种,抓好南钢、苏钢、锡钢、沙钢、徐钢和淮阴冶金公司的改造, 形成 1―2 个各具特色、有较强竞争力的百万吨级以上的大型钢铁企业集团。适当发展 我省具有优势的有色金属冶炼,大力发展深加工产品。 建材工业:重点发展优质高标号水泥和优质浮法玻璃及玻璃加工制品,重点建设中 国水泥厂、淮海水泥厂二期、无锡佳殿浮法玻璃、东海玻璃厂等一批大型骨干项目。大 力发展新型建材和建筑卫生陶瓷,积极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建筑节能。 4.着力培植信息、生物、海洋、医药、环保等新兴产业 选择“有限目标” ,重点突破我省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市场前景广阔的高科技新兴 产品。 综合信息网络及其产品:加快发展光纤通讯设备、网络信息控制设备系统产品;与 国外知名大公司合作, 开发家用多媒体一体机、 办公自动化、 多媒体通信系统与终端等, “九五”末形成 100 万台以上多媒体计算机生产能力。 生物工程技术:抓好植物蛋白分离工程,发展并形成基因工程药物、生物疫苗与诊 断试剂、新型抗生素及生物农药。 海洋产业:以建设“海上苏东”为契机,重点抓好海水养殖、海洋化工和海洋生物 产品。 医药业:培植 10 个医药生产基地,发展 13 类重点产品。重点发展维生素 C、心脑 血管类药、结核类、抗肿瘤、解热镇痛、抗感染、老年用药等重点产品,提高医疗器械 的技术水平。 环保产业:以宜兴环保工业园为依托,重点开发生产先进的废水治理、大气污染治 理、垃圾处理等环保设备。 5.提高工业组织化程度和整体素质 以骨干企业为核心,拳头产品为龙头,资产为纽带,推进产业重组和企业联合,提 高行业集中度。到 2000 年,形成销售收入 50 亿元以上的企业集团 50 个,200 亿元以上 的企业集团 5 个, 500 亿元以上的 1 个。省里要加大调控力度,集中一定的财力,运用 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大力推进规模经济的发展,银行贷款和各种资金也要向规 模经济倾斜。 大力推进企业技术进步,相对集中资金,重点抓好一批技术先进、关联度大、附加 值高、市场占有率高的大项目。优化投向结构,提高投资综合效益。进一步加强地区间 的技术经济合作和产业转移。 “九五”期间,确保国有单位技术改造投入占全部国有单 位投入的 35―40% ,技术改造投入中贷款比重占 40%以上。 6.实施名牌战略 坚持择优扶强,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重点在机械、电子、汽车、轻 工、纺织等行业选择一批产品,综合运用技术进步、规模经济、质量管理、形象塑造等 手段, 实施名牌产品质量扶优工程, 大力提高产品技术质量水平、 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 增加江苏产品竞争能力。 “九五”期间创出 500 个江苏名牌产品,其中 100 个具有争创 国际名牌的实力。(三)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形成经济整体优势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在促进市场发育,提高经济效益,缓解资金、资源供求矛盾,扩 大劳动就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科学规划,加大投入,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大力发展第 三产业。在继续发展交通通信业的同时,重点发展商品流通业,加快发展旅游业、信息、 咨询、技术服务等新兴行业,规范发展金融、保险业,积极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力 争本世纪末,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36%,年均递增 16%。 1.大力发展商品流通业 有计划、有步骤地组建一批有较强市场开拓能力和商品辐射能力的流通产业集团, 组建 3―5 家经营规模超百亿的进入国际市场运作的综合商社。 配合全省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建设,筹集资金在中心城市、交通枢纽、港口等地,建 设粮食、棉花、食油、成品油、化肥、煤炭等重要商品储备库,完善流通基础设施。 大力推进现代经营方式,在批发业重点发展代理制、物资配送,在零售业重点推行 连锁经营。优先发展一批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便民店、连锁超市。根据条件发展一批 经营专门商品和特色商品的专卖店、 连锁店。 打破行业和区域界限, 使连锁经营规范化。 到 2000 年,建成连锁经营网点 5000 家以上,连锁经营销售额占全省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的 15%以上,大宗生产资料和工业消费的代理销售达到 300 亿元。 加快流通设施现代化建设,提高流通服务效率,初步建成商业电脑管理、电子交易、 电子结算系统。 到 2000 年,商品流通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 30%。 2.规范和发展金融、保险业 积极创造条件、发展各类商业银行。加快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步伐,积极稳妥地发 展城乡合作银行,到 2000 年,力争全省所有省辖市基本建立城市合作银行,经济达到 一定规模和实力的县(市)建立起农村合作银行。积极争取招商、光大、民生等商业银 行来我省设立分支机构。规范发展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财务公司等各类非银行金 融机构。探索各种渠道运用民间金融资本,促进基金业发展。加快筹建江苏发展银行。 扩大金融对外开放。争取国家批准南通、连云港等沿海开放城市和无锡等经济中心 城市为金融对外开放城市;吸引外资金融机构到南京、苏州等金融开放城市设立分支机 构或办事处,发展外资银行或中外合资金融机构。 加快发展金融市场,积极参与全国货币统一拆借市场,大力拓展资本市场,积极稳 妥扩大股票、债券发行量。积极发展票据市场,推进商业信用系统化。实施与上海国际 金融中心接轨战略,沟通与香港等主要货币市场、证券市场的联系,建立与省外、境外 资金流向的直接渠道。 优化信贷结构,改进金融服务。强化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规范商业银行 经营行为,提高信贷资产运行质量,积极实现金融工具创新,加快金融电子化步伐。争 取到 2000 年,全省基本实现银行业务处理电子化,支付系统现代化,信息系统网络化。 加快发展保险业和保险市场。坚持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损失保险和人寿保险分开 经营的原则,力争建立区域性保险公司和专业保险公司。实行公平竞争和规范经营,不 断开拓保险业务的新领域, 扩大再保险业务, 开展国内外联保。 鼓励扶持保险中介组织, 逐步完善保险业的市场机制,管理和运用好各类保险金。 “九五”期间,金融保险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17%左右。 3.引导发展房地产业 房地产开发与建设现代化城市和加快小城镇建设紧密结合,按照城市和小城镇总体 规划,合理布局,有序开发。 强化土地总量控制,调控土地一级市场,加大土地有偿使用力度,逐步形成土地收 购、储备、转让的机制;合理调整用地结构,充分利用土地级差效益,盘活房地产资产 存量。 全面推行居民住房制度改革,以改善居民住宅环境质量为重点,实施安居工程,增 加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比重,以改善低收入群众的居住条件,适度发展适合于高收入居民 需求的住房建设。 “九五”期间城市住宅新增面积 10000 万平方米。 合理调整房地产开发投资方向。以中低档商品房建设为主,提高住宅商品房在房地 产开发中的比重。重点发展与建设项目配套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和城市基础设施,大力推 行房地产物业管理。 大力拓宽房地产开发筹资、融资渠道,开展房地产抵押贷款,以社会资金为主支撑 发展房地产业,进一步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加快住房商品化步伐,发展住房消费信用 和购房储蓄,鼓励居民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住房。 “九五”期间,房地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19%左右。 4.积极发展旅游业 着力抓好 4 个国家级、9 个省级风景名胜区、7 个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资源的开发, 建设好 2 个国家级、5 个省级旅游度假区。重点建设无锡太湖影视城、扬州蜀岗瘦西湖、 南通狼山、徐州云龙湖、武进淹城等旅游、休闲、度假项目,使其尽早形成规模,发挥 效益。加强规划和管理,防止盲目重复建设人造旅游景点。 开发旅游新项目。 “九五”期间各市至少要建成 1 个有特色、有规模、有周边区域范 围内具有明显优势的“拳头”旅游项目。组织旅游交通联运,开辟旅游文化、体育、娱 乐、参观、休闲场所。注重旅游的知识性、参与性和多样性,不断推陈出新,实现投入 产出的良性循环。 开发旅游市场。力争到 2000 年接待海外旅游者 100 万人次,接待国内旅游者 4408 万人次,自费出境旅游有一定的发展。 组建旅游集团,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组建大型旅游企业集团 1―2 个,发 展连锁饭店。 5.加快发展信息、咨询服务业和广告业 充分利用我省电子、通信、信息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全力加快发展信息、咨询服务 业。力争在“九五”期间,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江苏经济国际化基本适应的信 息、咨询服务体系。 “九五”期末,争取信息、咨询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 2%。 大力开发利用信息资源,重视各种经济的、科技的、社会公用事业的信息源建设, 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促进国民经济信息化。 信息服务以网络服务和数据库服务为重点, 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手段, 加快实现信息服务机构的企业化、 群体化, 信息服务的商品化、 社会化和产业化。以应用促发展,进行计算机应用和信息技术的普及教育,重视数据库 和各处应用系统软件的开发和研究。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完成并扩大国家“金 卡工程”“金桥工程 ”和“金税工程”在江苏的试点工作。根据国家布点,建设国民 、 经济信息通道区域分中心。以邮电公众通信网为主轴,加快建设江苏信息高速通道。 大力发展咨询服务业。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咨询业的服务功能,依靠现代科学技术, 调整服务方式、手段和内容,建立起科学决策与科学管理服务的现代咨询服务体系。培 育和发展一批各具专业特色、市场信誉度较高的骨干咨询企业,建立和完善区域性、行 业性的咨询服务网络,开拓面向国际市场的咨询服务渠道,发展国际委托咨询与合作咨 询,加快咨询服务业的国际化进程。 加快广告业的发展,形成结构合理、门类齐全、媒介畅通、专业化水平较高、多层 次、全方位的广告信息传播体系和广告促销体系。增强江苏广告业的竞争能力。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缓解“瓶颈”制约确立基础设施先行意识,适当高起点和超前建设。加快建设步伐,集中力量完成一 批重大建设项目,逐步缓解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 1.交通建设。以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目标,重点建设国家级运输通道和 省级干线,扩大过江交通能力,建立与外省(市)快速便捷的交通联系,初步形成全省 运输网络骨架。 公路:重点建设省会南京与其它省辖市之间的高等级公路,市、县之间的二级及以 上公路,基本实现县乡以上公路灰哧化,到 2000 年,全省新增高等级公路 2200 公里, 其中高速公路和一级汽车专用公路 1200 公里,一级公路 1000 公里,基本实现省辖市通 高速公路,县通一级公路的目标。主要建设任务是:完成“八五”延续的六大公路骨干 工程,建设沂淮、淮江、靖锡、徐连、盐靖等高速公路,建成江阴长江公路大桥,开工 建设南京第二长江大桥,做好镇扬长江公路大桥和南通过江隧道的前期工作,力争开工 建设,改造通榆公路。 铁路:完成东陇海复线改造工程,建设沟通南北的新长铁路。 海港:完成墟沟一期工程,开工建设连云港庙岭三期;搞好吕泗港、陈家港、大丰 港、 射阳港和中山港等沿海港口的规划和开发, 做好有发展前景的其它海港的前期工作。 长江港口和内河航道:提高和完善沿江港口体系功能,重点开发建设太仓港,尽快 成为长江口以集装箱枢纽港为主体的商业性大港。搞好南京港、镇江港、张家港、南通 港扩建改建, 提高其它沿江中型港口的建设。 完成苏南运河整治和苏申内外港航道整治, 提高苏北京杭运河船闸通过能力,整治苏南内航道。到 2000 年,新增通航 100 吨级以 上船舶的航道(六级)1 000 公里。 到 2000 年,全省沿江沿海新建泊位 60 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 42 个,集装箱专用 泊位 11 个; 新增吞吐能力 6774 万吨;其中集装箱吞吐能力 141 万标箱。 航空:加快南京禄口机场建设,确保 1996 年底基本建成,1997 年上半年通航,完 成徐州观音机场建设,同时,对一些支线机场进行改扩建。 2.邮电通信建设。超前建设现代化通信网,基本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满 足社会信息化的需要,在技术层次、网络规模、服务质量上追踪国际先进水平。 邮电通信:以增强综合通信能力和提高技术水平为重点,坚持高起点,采用新技术 向综合化、智能化、宽带化、个人化方向发展,大力发展电话网、数据通信网、移动通 信网、智能业务网,2000 年全省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 1400 万门,实现全省行政 村村村通电话。长途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 46 万路端。完成南通、扬州、连云港、淮阴、 盐城的邮政枢纽工程,建设 20 个一定规模和设备先进的中心支局,实现中心局信函分 拣自动化,建设快速高效的省市县之间邮政运输网。 电信:建设省内光缆复线,埋设光缆 4500 公里,着力抓好北沿江光缆和北沿海光缆 建设,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行星地一体化,新建 11 座卫星通信地面站,建成覆 盖全省所有乡镇的分组数据交换网和覆盖全省的数字移动通信网。 重视抓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通信地协调发展。加快农村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通 信的发展,实施杆线到村工程。 加强无线电管理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检测、测向、定位等 7 个系统。 3.电力建设。重点发展高参数、大容量机组,优化电力结构,合理布局电源点,加 强建设力度,完成 9000 兆瓦装机建设,实现 2000 年全省装机 21000 兆瓦的目标。主要 任务是:加快彭城电厂、扬州第二电厂、利港电厂二期、天生港电厂等“八五”延续的 电力项目建设;重点建设张家港电厂、南通电厂二期、常熟电厂二期、淮阴电厂二期、 金陵电厂、燃气轮机电厂、陈家港电厂、太仓电厂、常州电厂、吕泗港电厂、下关电厂、 徐塘电厂等项目,积极参与阳城电厂、天荒坪电站建设;加快彭城电厂二期、射阳电厂 二期和新海电厂六期等项目的前期工作;争取开工建设连云港核电站;同时加强电网建 设,形成 50 万伏主网络;提高农村供电水平,1997 年实现村村通电。做好接受三峡供 电和大西南水电的准备工作。同时,积极做好煤炭的生产和调度工作。 4.水利建设。完成太浦河、望虞河工程,使太湖地区的防洪能力达到抗御 1954 年 型洪水的标准。完成淮河入江水道、洪泽湖大堤和分淮入沂加固工程,争取新辟入海水 道,使洪泽湖的防洪标准达到 100 年一遇。实施沂、沐、泗洪水东调南下工程,使沂沐 泗流域的防洪标准达到 20 年一遇以上。续建通榆河,建成泰州引江河,使沿海地区和 淮北地区的供水条件得到较大的改善。加强长江节点防护和江海河堤达标建设。结合流 域治理,加强城市防洪,使主要城市防洪能力达到能抗御 1954 年型洪水的标准。加强 现有工程的除险加固和更新改造,恢复和提高已建工程的设计能力。 5.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解决好大中城市出入口问题,建成城市干道系统,有条 件的大城市应考虑建设地铁、高架道路或地面轻轨交通,积极发展公共交通,争取开工 建设南京地铁一期工程。提高供水能力,重点建设苏南区域性供水等大中型骨干工程。 到 2000 年,实现所有建制镇和大部分乡镇饮用自来水。大力发展城市居民生活燃气, 到 2000 年,全省城市气化率达到 90%以上。改善城市环境,重点整治市区河道,建设一 批污水处理工程和垃圾处理场, 2000 年全省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 50%。 到 加快城市 电网改造,到 2000 年城市电网基本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 完成“九五”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的主要措施: ――切实强化各级政府对资金运用的调控力度,对政策性资金、基金实行全过程管 理,在省政府领导下,建立计划、财政、金融、物价等部门共同参加的重点建设资金平 衡、协调联席会议制度,统筹研究资金筹措政策,系统安排信贷资金、专项基金等预算 外资金、财政信用以及股票、债券等的使用方向。 ――进一步放宽政策,拓展筹资渠道。重大项目可组建规范的股份有限公司,创造 条件争取在境内外公开发行股票和上市交易。在出让交通、电力和市政等设施的股权或 一定期限的经营权方面有所突破,加快资金回笼和周转。 ――积极利用外资,在利用外资上要有新突破。特别重视利用国际金融机构、外国 政策和国外银行、大财团的贷款,鼓励外商独资、控股和增加投资比例,推行 BOT 建设 方式,积极争取国家特许 BOT 或独资方式在江苏试点。 ――继续实行以电养电,以路养路。建立合理的电价机制,尽快实施综合电价和峰 谷电价; 对公路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分层负责,条块结合的原则,进行审批、建设和 经营。四、实施“科教兴省”战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国民素质(一)科学技术加速全社会的科技进步,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把经济发展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 步的轨道上来。到 2000 年,农业和工业经济增长中科技贡献份额分别达到 55%和 45%左 右,全省 80%以上大中型企业的主要技术装备得到更新,现有工业企业主要装备平均有 三分之一以上达到国际 80 年代末或 90 年代初的先进水平。 1.加强基础性研究。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为 主,在信息、生命、工程技术、材料、环境与资源、基础农学、基础医药学与海洋等学 科领域,选择一批有优势、有基础、有影响、处于国际前沿的基础理论和基础技术的项 目,列入国家和省重点科技计划。加大攻关力度,跟踪世界先进技术,力争在生物工程、 新材料、电子技术等领域有所突破,重点攻克多媒体技术、模糊理论控制技术、数字移 动通信技术、集成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微细加工及配套技术等 15 项关系支柱产 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支持科研院所进入国家“200”工程,以科研院 所和高等院校为依托,提高和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加快培养一批中青年杰 出人才和学术与工程技术带头人。加强社会科学的研究工作,推进领导决策科学化、民 主化进程。 2.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继续组织实施《江苏省加强 科技与经济结合的规划》和《江苏省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规划》 ,以抢占经济发展 制高点为主攻方向,围绕电子信息(包括现代通讯) 、生物技术、机电一体化和新型材 料四个领域,重点开发起点高、市场前景好,能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标志工程和产 业化项目,形成我省经济新的支撑点。电子信息重点抓好式媒体家用电脑、银行电子机 具、局用程控交换机、可视电话等;生物技术重点抓好基因工程人胰岛素、肿瘤坏死因 子、血吸虫抗病疫苗、二次转基因棉等;机电一体化重点抓好 880/840 柔性数控系统、 数控交流伺服系统、数控加工中心、40 0 吨全路面汽车起重机、工业 CT 等;新材料重 点抓好聚碳酸酯、尼龙―12、多元多形细旦丝、无碱池窑拉丝玻纤、氮化硅陶瓷等。到 2000 年,四个领域的增加值可达 1000 亿元,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 12%,高新技术产 业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 1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占全省工业出口总额的 20%左 右。 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 加快南京、 苏州、 无锡 (含宜兴环保技术工业园) 、 常州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加大技术引进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不断 提高入区企业的技术与装备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和科学管理水平,重点发展和形成各具 特色的优势产业和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到 2000 年,全省高新技术开 发区的技工贸总收入力争达到 1000 亿元。 3.抓好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中间环节。根据我省支柱产业、基础产业和新兴产业发 展的要求,以现有设施为基础,完善和建设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业试验与科技开 发(中试)基地和企业技术中心。把科技攻关、新品开发、技术推广、引进技术、消化 吸收、技术改造紧密结合,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到 2000 年,基础技术设施每年提供 200 项以上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化有一定影响的工程化技术。 4. 努力创造有利于科技与经济结合的环境。 加强产学研联合, 进一步改革科技体制, 调整科技系统的结构,引入市场机制,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科技资源,支持民营科技的 发展。加快科技立法,促进全社会的科技进步。增加对科技的投入,加强科技基础设施 建设。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和技术商品流通体系。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建 立促进科技进步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二)教育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施跨世纪“人才工程” ,加速培养大批跨世 纪人才,不断提高全体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科技文化素质和全民受教育的程度。 1.继续加强基础教育。把基础教育的重点放在农村,1996 年全省普及九年义务教 育,巩固和发展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成果。重视发展幼儿教育。到 2000 年,全省城镇及 沿江地区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2.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加快培养各项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从 1996 年开始,以 1995 年为基数,每年扩招 10000 名大学生。到 2000 年本、专科学生的比例达到 1∶2, 其中地方高校 1∶ 2.5,在校学生达到 35 万人左右,研究生占本科在校生的比重达到 13%左右。在和国家联合共建部属等院校的同时,重点建设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和 扬州大学,并争取进入“211 工程” 。根据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和需要,建设 90 个左右重点学科。 3.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按照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实施新一轮的在职培训和就业培训。 加快发展高中阶段职业教育, 优化结构和布局, 2000 年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占高中阶段教 育的比例达到 65%左右。 4. 大力发展成人教育。 积极发展在职人员的再教育, 推进各种职业资格、 技术等级、 岗位证书培训,到 2000 年,城乡在职人员的培训率分别达到 50%和 30%,农村劳动力人 均受教育年限达到 8 年。 5.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到 2000 年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要有较大 增长,严格执行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三增长、一优先”的规定,贯彻《中国教育改革 和发展纲要》精神。全省中小学校舍、装备条件都有较大的改善,普通高校、成人高校 及中等专业学校达到国家规定的设置标准,建成全省电教网。依法保障教师权益,稳定 教师队伍,提高师资质量。五、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提高国际竞争力继续坚持“三外齐上,三外齐抓,三外融合”的方针,在更大的范围,更广的领域, 更高的层次上发展开放型经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保持较高的经济外向度,积极参 与国际分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逐步按照国际惯例进行运作,力 争出口创汇和利用外资增长高于全省经济增长速度。 1.尽快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改善吸引外资的软、硬环境,做好工作,争取 徐、淮地区对外开放,力争实现我省全境对外开放。呼应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形成,在 苏南地区以及南京、连云港规划建设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以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为重 点,加快国家级、省级开发区的建设,增强辐射能力,成为招商引资的重要阵地,现代 化管理的示范区,尽快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在利用外资质量和层次上实现新的突破。鼓励和 引导外商以直接投资为重点,参与发展能源、交通、通讯、农业综合开发利用、原材料 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拓宽外资投资领域,引导外资在中低档住宅等城市公用设施方面 进行大规模投资,鼓励外商参与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加大商业、金融业等方面利用外 资的力度。鼓励引导外商增加对苏北的投资开发。 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水平,加强组织和扶持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与世界著名跨国 公司、大企业集团合资合作,引进一批资金规模大、技术水平高、带动作用强的大项目, 把利用外资和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密切结合起来,在重点抓好直接利用外资的同时,加强 间接利用外资,增辟融资渠道,探索利用外资新方式。 3.坚持“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 ,扩大对外贸易。优化进口结构,大力引进 先进国外实用技术和国际先进机电产品。 实现产品档次和技术水平的升级, 扩大深加工、 精加工及成套设备的出口,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培育一批在国际市场有 一定知名度的江苏名牌产品。 多渠道扶持机电产品的出口,支持自营出口企业开辟海外市场,发展和培育一批机 电产品出口大型企业集团,形成出口经营规模。到 2000 年,机电产品出口占外贸产品 出口的比重达 28 %。 在巩固和发展我省传统出口产品市场的基础上,开拓与我省经济互补性较强的亚非 拉发展中国家、独联体和东欧市场。建立和发展对外贸易的资金保障体系,支持企业开 拓多元化的国际市场。 4. 积极发展海外投资和多种形式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 实现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由 建筑劳务为主向多门类、大规模、技术型的转变。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和有条件的乡镇 企业走出国门,发展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鼓励企业到亚、非、拉、澳开发我省紧缺资 源。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部门、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到海外设立窗口或生产加工点。加速 科技领域的对外开放,促进科研院所与国际同行建立密切的技术合作关系,鼓励和吸引 国外或境外的科研机构来我省进行合作研究,鼓励外国投资者来我省参与高新技术开 发,或以技术入股形式开发和生产高新技术产品。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技术贸易制度, 加大技术贸易力度。 5.对外商投资企业逐步实行国民待遇,积极营造适应国际资本经营的环境。给予外 商投资企业国民待遇,逐步实现按国际惯例办事。对技术先进、替代进口的产品以及在 基础产业等方面符合产业政策的外商投资项目,逐步放开其内销市场,以市场换取资金 和技术。选择 2 ―3 家国际上知名度较高、信誉良好的进出口商进行开放进出口贸易试 点,允许其在一定范围内从事一般贸易活动。放宽外商投资信息服务领域的限制,争取 进行开放商业批发、零售业务的试点。在省内开通更多的国际定期航班,同时引进 1―2 家大的国际航空服务公司,允许其开展国际、国内航空市场的客票销售和揽货业务。 6. 深化外贸体制改革, 完善对外经济贸易体制, 加强工贸结合。 改革进口管理体制, 建立有利于改善进口结构,促进技术引进消化的机制。加速转换外贸企业经营机制,积 极推进外贸企业股份制改造, 加强企业联合, 形成一批以大型外贸企业为龙头, 集开发、 生产、经营为一体的贸易集团企业和综合商社。加强海外经贸网络建设,增强海外企业 的自我发展能力,组建跨国企业集团。加快建立促进工贸结合的机制,赋予更多的企业 进出口经营权,赋予大型企业外贸、金融、投资权,以大型自营进出口企业为龙头,利 用其产品配套关系和相关产业的辐射功能,发展一批大的跨国公司。六、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优化生产力布局以中心城市为依托,沿江、沿海、沿东陇海铁路、沿京杭大运河等主要经济轴线, 推进生产力合理布局。通过两个经济区域的发展、两大跨世纪工程的实施和城乡一体化 的推进,使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缓和,城乡发展进一步协调。 (一)两个经济区域1.沿江经济区域。发挥现有经济技术优势和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加快与以上海为 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的开发开放的接轨,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素质 和效益上迈出更大的步伐,建设宁沪铁路沿线高新技术产业带,开发长江沿岸,逐步形 成滨江基础产业带,积极参与高水平的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参与上海浦东开发建设, 加快吕四港和太仓港的开发,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对淮海地区形成强大的辐射和带 动作用。 ――南京市:充分发挥省会城市中心地位,利用科技教育优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 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重点发展计算机及通信设备、石化及精细化工、汽车摩托车、 家电等产业,加快发展金融、保险、房地产、旅游等第三产业,高标准建设和完善城市 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城郊农业。把南京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重化工基地、高新技术产 业基地、人才培养中心、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中心城市和我国重要的现代化都市。 ――无锡市:充分发挥经济、科技、交通发达的优质,大力改造提高传统产业,加 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机械及汽车配套业、电子及新型家电业、精细化工及生 物医药业、特色冶金及金属制品业、高档纺织及服装加工业;加快发展旅游、金融、流 通等第三产业;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把无锡建设成为重要的经济中心、区域性交通枢 纽和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 ――常州市: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加快产业化进程,重点发展动力机械、工程机械、 输变电设备、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及现代视听设备、新型纺织服装业等,利用盐矿 资源,发展盐化工及精细化工;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基础性、先导性和新兴 的第三产业,把常州建设成为现代化的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 ――苏州市:充分利用紧邻上海的区位优势,加快与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接轨,重 点发展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新型家电、精细化工、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及基础原 材料等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提高丝绸等传统产业,发挥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张 家港保税区等的带动作用,基本实现农业、工业、科技、教育现代化,大力发展第三产 业。把苏州建设成为率先与国际经济接轨,经济发达,国际上知名的我国历史文化名城 和风景旅游城市,上海的经济副中心。 ――南通市:充分利用江海交汇的区位优势,强化内联外引的枢纽作用,发挥港口 优势,加快港口工业的发展,重点发展石化、精细化工、机械、电子、船舶修造、医药 等,改造提高轻工、纺织等行业;积极发展运输、仓储等第三产业;提高发展建筑业;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大力发展海洋渔业。把南通建设成为长江口北翼的现代化工 业、贸易和港口城市。 ――扬州市:凭借长江、大运河十字黄金水道和苏北通江门户的区位条件,发挥接 受上海及苏南地区辐射的传递作用,重点发展汽车、机械、化工、新型家电等,提高发 展建筑业,改造轻纺、食品和传统工艺美术行业;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步伐;搞好农业 资源综合开发,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把扬州建设成为农业基础稳固、工业经济发达、 第三产业繁荣的沿江名城。 ――镇江市:以港兴城,以外促内,发挥交通枢纽作用,重建大商埠,搞活大流通。 重点发展化工、造纸、铝加工、建材、船舶修造业等,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大力发展第 三产业,加快丘陵山区开发,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把镇江建设成为我省重要的港口、 工贸、风景旅游城市。 2.淮海经济区域。充分发挥连云港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和徐州交通枢纽的优势,利 用好亚欧大陆桥运营的各种有利因素,加快东陇海铁路复线和徐连一级公路等建设,建 设徐连经济带;建立苏北星火产业开发带;开发沿海地区,充分利用海洋和滩涂资源的 优势,培育沿海经济带;加快新长铁路建设,提高苏北京杭大运河的通航能力,加快淮 海地区中部腹地经济发展进程,利用非金属矿产资源和农产品的优势,积极发展乡镇企 业,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 ――徐州市:充分发挥交通枢纽和四省通衢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优势,增强城市的 辐射和服务功能,促进商贸、流通、金融业的发展,重点发展工程机械、煤化工、建材、 食品等优势工业。 加快农业资源的开发, 大力发展贸工农一体化,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把徐州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现代化交通枢纽,陇兰经济带东部的商贸都会,区域性中心 城市。 ――连云港市:充分利用连云的区位优势,加强以港口为中心的综合运输网和经济 技术开发区的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充分发挥沿海开放城市对淮海地区和陆桥沿线地区 的窗口和门户作用,发展石油化工、修造船、食品、轻工、建材工业;大力发展贸工农 一体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把连云港建设成为国际枢纽港、区域性的国际贸易中心 和我国沿海中部工业、外贸、旅游等综合发展的海港城市,更好地发挥亚欧大陆桥东桥 头堡的作用。 ――淮阴市:充分利用苏北腹地的特定位置,加快对外开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充分发挥农业资源和矿产资源优势,发展食品、轻纺、化工、冶金、建材等产业,形成 区域特色的工业群体;抓好农业和洪泽湖综合开发,搞好种养加销一条龙,建设稳固的 商品粮棉等主要农产品基地,建成大型的食品轻纺生产基地;着力培育劳动力市场,争 取建成区域性的劳务交易中心;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增强综合经济实力。使淮阴成 为我省新兴的工业城市。 ――盐城市:充分发挥沿海的区位优势和对外开放的有利条 件,加大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加快沿海滩涂的开发利用和临海工业的发展,大 力发展机械、电子等行业,改造提高传统的纺织、丝绸等行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把 盐城市建设成为新兴的工业、商贸城市,我省沿海中部地区的经济中心。 (二)两项跨世纪区域发展工程“海上苏东”工程: “九五”期间以百万亩滩涂资源的综合开发为突破口,全方位发 展海洋产业。建设新的商品粮棉生产基地,发展海水养殖、远洋捕捞和水产品加工,建 成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食草畜禽基地,大力改善水利、供电、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 发展滨海旅游和海上运输,创造条件,引进外资,利用高新技术,发展海水化学工业和 海洋生物产品;集中力量加快港口、电力建设,大力发展临海工业和现代海洋化工,形 成新的沿海港口群和重化工基地。到 2010 年,使海洋产业的产值相当于我省沿海三市 当时的农业产值。 “淮北地区致富”工程:加强农业基础,搞好黄淮海开发,建设好粮棉大县和各类农 产品基地。加快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重点抓好金红石、石膏矿、石英砂、盐矿等矿产 的开发。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积极发展乡镇企业,通过组建种养加和产加销一条龙的实 体,带动特色产品开发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积极培育具有当地特色的各类商品市场, 加快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加强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和投 资环境,加快城市发展步伐。实施倾斜政策,引导资源加工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 向淮北地区转移,重点布局一批工业骨干项目,培育优势龙头企业。加快人才培养,大 力发展教育事业。大力改善医疗卫生条件,1998 年前完成高氟水地区的降氟改水工程, 使该地区的饮用水达到卫生标准。提高广播电视覆盖率。确保这一地区到 1999 年消灭 财政赤字,2000 年内实现小康,2010 年走向富裕。(三)加快城市现代化和乡村城镇化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坚持合理发展大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大力发展小城镇的方针,构建合理的城 镇体系,尽快提高我省的城市化水平,通过乡村经济的大力发展和小城镇建设,加快城 乡一体化进程。 提高和改善沪宁沿线城市带,大力促进沿江、沿海、沿东陇海铁路、沿京杭大运河 的城市发展,加强城市建设,增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功能。 按照建设现代化城市的要求,搞好大中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规划既要适应 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又要因城而异,体现特色,适当超前,推广张家港城市建设管理经 验,着重解决好城市交通和环境问题,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力度,使城市基础设 施基本能适应城市现代化的发展。 充分发挥小城镇的城乡纽带作用,加快小城镇的发展,围绕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 文化生活的提高,逐步实现乡村城镇化。到 2000 年,全省有 30%的建制镇和集镇建设成 为“布局合理、设施配套、交通方便、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具有地方特色”的社会主 义新型小城镇。全面建立小城镇规划区,本着节约用地的原则,鼓励乡镇工业小区和居 民住宅相对集中,控制占用耕地。1996 年完成乡镇域规划,2000 年完成村庄规划。 推进城乡一体化,尽快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使城乡在产业、技术、文化结构上 有较大的融合,做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优势互补,共同繁荣。七、坚持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全面发展(一)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九五”期间要十分重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协调,加大执法力度, 保护自然环境。 1.控制人口总量,扩大劳动就业。 ――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到 2000 年,全省妇女总和生育率控制在 1.5 左右,人口 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6‰以内。继续增强全社会人口意识,全面实施《中国计划生育工作 纲要( 年),保持人口生育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加强计划生育服务网 》 建设;加强计划生育的科学研究、成果推广和技术指导。 ――努力增加就业。引导和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发沿海滩涂,加强农田基本建 设, 大搞农业综合开发, 扩大第一产业就业容量; 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和加强小城镇建设, 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地向非农产业转移;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 开拓境外就业渠道,发展对外劳务输出和国际间劳务合作;加强就业培训,增加就业机 会,鼓励待业人员自谋职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全面实施“再就业工程”“九五” 。 期间,全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250 万人左右,每年安置劳动力 20 万人左右。 2.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保护。 (1)高效利用土地资源,严格保护耕地。强化土地国策意识,控制建设用地总量, 强化用地计划管理, 严格建设用地审批, 严禁一切违法占地、 无计划用地和超标准用地; 加强农民建房的管理,搞好规划,适当集中,全面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一级农田保护 区占耕地的比重保持在 90%以上,到 2000 年,全省耕地面积稳定在 7800 万亩。加强土 地开发、复垦。合理建设林地、草地,提高绿色植物覆盖率和森林覆盖率,到 2000 年 全省全面实现绿化,森林覆盖率达到 11%。 (2)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解决沿海、淮北和丘陵山区等缺水地区的供水问题。重 点是进一步扩大江水北调工程,改善徐州、连云港市的供水条件,扩大江水东引,解决 里下河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及渠北滨阜响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滩涂开发用水。提高过境 水资源利用率,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防止苏锡常三市的地面沉降。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节约用水。到 2000 年,解决淮北高亢地区、沿海地区和丘陵山区约 400 万人的用水困 难。 (3)合理利用长江岸线、海岸带和太湖、洪泽湖资源,强化对资源的保护。根据“深 水深用、浅水浅用”的原则,结合长江口的整治,统筹安排,保证港口和大运量、高耗 水工业布局的需要, 注意与城市规划结合, 严格保护规划中的过江通道岸线和城市绿化、 游览观光、生活取水等生活岸线。建设污水排江治理工程,加快制定我省长江岸线利用 保护的有关法规。合理开发和加强保护海岸带。合理利用和切实保护太湖和洪泽湖,探 索建立流域管理体制和方式,加大治理污染力度,限期搬迁污染大户,严禁在沿湖周围 布局新的有污染企业。力争到 2000 年,太湖水质保持地面水二类水环境标准,洪泽湖 水质保持地面水三类水环境标准。 (4)发挥我省矿产资源的比较优势,合理开发和利用盐矿、石膏矿、新型建材等矿 产资源,加快油气和钛矿资源勘探步伐,加强矿产资源管理,严禁乱采乱挖。 3.切实加强环境保护,遏制环境恶化趋势。 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大力推进清 洁生产和清洁能源,转变单纯重视末端治理,把保护环境扩大到生产的全过程。开发替 代能源, 减少对环境的损害。 全省各市及农村的环境质量基本保持不再恶化, 一些城市、 一些地区、重点水系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自然生态的恶化趋势有所控制。 (1)治理工业污染。实施跨世纪绿色工程计划,重点对能源、化工、冶金、建材和 轻纺等污染比较严重的行业,对排污大户,进行限期治理,集中力量解决好我省的重点 环境问题。到 2000 年,全省工业废水治理率达到 73%,工业废气治理率达到 90%,工业 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 70%。 (2)组织实施淮河、太湖、苏南运河污染治理的三大战役。苏南运河完成环境治理 工业项目 4 9 个,限期治理和关停并转迁项目 40 个,建设污水集中处理工程 10 个及乡 镇工业规划区和废物最少化项目 4 个。太湖治理完成工业污染治理重点项目 45 个,新 建、扩建 36 个城镇污水处理厂,组织实施“引江济太”工程和直湖港改建工程,建设 环湖生态农业区,大量减少入湖污染物,使太湖水质有较明显改善。淮河治理完成限期 治理项目 169 个,关停并转迁项目 62 个,建设城镇集中处理工程 32 项,到 2000 年, 达到使淮河水变清的目标。 (3)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调整城市工业布局,把环保设施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结合起来, 加强对城市污染源管理和城市环境噪声管理, 有计划地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 加快生活垃圾和粪便无害化处理设施的建设,抓好城市气化和集中供热,减少对大气的 污染。加强城市绿地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4)强化农村环境保护。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意识,科学合理地施用农药、化肥等, 保护好农村自然生态环境;乡镇企业的发展要相对集中,合理布局,严格控制乡镇企业 从事污染严重的生产项目,关、停、并、转能耗高、效益差。污染严重的乡镇企业,有 计划地扶植一些乡镇采取污染集中控制的方法进行治理。防止城市污染源转向农村。大 力发展生态农业,搞好生态县的建设,支持发展绿色产品。 (5) 加大环保投资力度。 新建项目严格执行 “三同时” 扩建项目以新带老治理污染; , 改革排污收费制度,由超标收费改为“排污收费,超标罚款” ,提高环保投资占国内生 产总值的比重。 4.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大力提高资源利用率。 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高度重视节约能源和原材料,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企业经营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采取法律、经济、行政 手段,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工业。加强节能降耗宣传,提高全民的资源意识、经济意识和 环境意识;抓好化工、建材、冶金、电力、机械等重点行业的节能降耗,到 2000 年万 元国内生产总值消耗的能源比“八五”下降 4%左右。坚持“以热定电” ,发展热电联产; 采用变频等调速技术,促使面广量大的风机、水泵提高经济运行,实施绿色照明工程, 节约电力消耗;采用循环流化床、微机控制技术,提高锅炉效率,节约煤炭,减少环境 污染;研究和应用新型窑炉结构和燃烧技术,节约燃料油消耗;大力推广精锻、精铸、 冷挤压、冷摆碾、粉末冶金等少无切削等新工艺,节约金属材料;开发和推广综合利用 新技术,回收石化、冶金、建材、造纸、食品等行业的放散可燃气体、工业余热和废弃 物,特别是大力推动电厂粉煤灰资源化。变废为宝,提高资源利用率。组织力量并积极 争取国家支持,开发海绵铁、电热法生产铝硅合金、美国 TRW 洁净煤燃烧技术的开发和 应用。 5.加强防震减灾和气象预报工作。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御”的方针,提高防震减灾意识,全面落实全国防震减灾 十年目标的各项措施。争取用 10―15 年时间,使全省 11 个省辖市达到能抗御中等破坏 性地震的能力。提高对灾害性天气、气候的监测、预报和服务水平,减少自然灾害损失。 加强人防工作,逐步完善防护和指挥体系,增强人防抗毁能力和通信保障能力。加强消 防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抗御火灾能力。(二)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持城乡居民实际收入有较快的增长。改善食物结构,增 加副食品的供应。鼓励引导合理消费,丰富消费内容,改善消费结构。增加住房面积, 提高住房成套率,大力建设新型住宅小区,改善居住环境,注重农村居民住宅质量和功 能的提高。完善城乡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社区综合服务,增强社区服务功能。(三)发展卫生体育事业加强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健全医疗卫生服务、预防保健与卫生监督相结合的卫生体 系。抓好农村卫生工作,农村饮用卫生水受益人口达 70%,多种形式或合作性质医疗保 障制度覆盖率达 90%。加强各种地方病、传染病、职业病的防治。加强中医、中药建设, 保持和提高我省中医、中药优势。继续加强卫生城市建设,到 2000 年,争取 20―25% 的城市进入国家卫生城市行列, 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 每千人拥有医院病床 3 张。 发展体育运动,提高竞技水平,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普遍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增强人民 体质;加强学校体育,明显改善青少年身体素质。八、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基本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按照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要求,坚持以改革作为发展生产力和推进社会全面进步 的强大动力,率先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深化企业、市场、社会和政府“四 位一体”配套改革,建立与新的经济增长方式相适应的经济体制与运行机制。(一)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把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 的方针,坚持搞好大的,放活小的,加大资产重组力度,加快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与改 组,到 2000 年,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 加速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 全面准确把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有计划、 有步骤地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除少数特殊行业的企业外,大多数国有企业都要按 《公司法》改制,形成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科学的组织和管理制度,建设善于经 营管理的领导班子。到 1998 年,国有大中型企业初步建成现代企业制度框架,到 2000 年按现代企业制度实行。 2.实施“百户支柱企业”工程。把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紧密结合,重点抓 好 100 户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改革方面,百户企业要率先进行制度创新,有条件的由 省政府授权成为国有资产投资主体,改组为国有控股公司;改组方面,加快资产重组步 伐,通过兼并、划转、授权、委托经营等方式,实现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范 围的经济联合,调整国有资产存量;改造方面,按照“扶优扶强” ,对百户企业的科技 开发、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优先立项加大投资力度;加强管理方面,大力推进现代 化管理,建立与现代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管理体系。 3.加快国有中小企业的改制、改组。改变对中小企业的管理方式,放开中小企业的 改制形式,实行“转、并、联、股、分、退、包、租、卖、破” 。形成一批在全国乃至 世界有影响、有竞争能力的“小型巨人”和为大中型企业配套的专业化小型企业。 4.探索一条乡镇、集体企业改革的新路子。在界定资产来源、明晰产权关系的基础 上,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解决企业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资金的问题,区别不同情况依 法将现有企业改组为股份合作制企业、 合伙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 少数规模大、 效益好、 符合产业政策的,可以依法直接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或组建企业集团。 5.妥善处理国有企业的历史性包袱。在增资减债、减人增效等方面重点突破。通过 投资多元、债权改股权、盘活存量、外资嫁接、利用级差地租进行土地置换等途径,降 低国有企业负债率;剥离企业的社会职能,清理企业的社会负担;分流化解冗员,妥善 安置富余人员,积极推进“再就业工程” 。(二)加快市场体系建设1.大力发展商品市场。着力培育区域性大市场,重点建设一批知名度较高、交易规 模大、辐射能力强、功能完善、运作规范的农副产品、工业消费品和生产资料批发市场。 到 2000 年,形成以全国性中心市场为枢纽、区域性市场为骨干、集贸市场为基础的商 品市场网络, 建成年交易额 10 亿元以上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20 家, 亿元以上的工业 20 消费品市场 30 家,50 亿元以上的生产资料批发市场 20 家,100 亿元以上的生产资料和 工业品批发市场 10 家,全省市场年交易量达到 3000 亿元。 2.重点培育要素市场。金融市场,稳步发展资金和证券市场,扩大融资能力。土地 市场,按照“放有度、管有法、活有序”的要求,发展公房出售的一级市场和房地产交 易的二级市场。劳动力市场,健全和完善劳动力交流和人才引进机制,形成就业平等竞 争机制。培育、建立技术、信息市场,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有 效利用。 3.发展和规范市场中介组织。严格资格认定,发挥好服务沟通、公证、监督作用, 形成包括自律性组织、公证机构、检查监督机构在内的市场中介服务体系。 4.制定和完善市场规则。深化价格改革,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健全规范市场主 体、维护市场秩序和规范市场中介组织的法规、规章,加强价格监管,规范流通秩序。 完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健全商品价格调节机制,形成统一、开放、有序、竞争的市场 格局。 5.加大开拓市场的力度。鼓励一些有条件的大型工商企业或企业集团,到 3―5 个 区域性中心城市或省会城市联手共建“江苏商城” ,改变江苏企业在省外市场分散经营 的状况;鼓励工商企业相互参股、兼并,放手发展多种经济成份,建立一批工商一体、 贸易实业一体的综合商社,使之成为开辟市场的龙头企业。(三)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政府经济管理体制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转变政府职能。把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真正转变到制定和执 行宏观调控政策,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上来。提高机关办事效 率和科学决策水平,增加政府行为的透明度,逐步实现法制化、规范化的管理。积极推 进县级综合改革和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 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一步改革和调整政府机构,强化综合经济部门的 管理职能,加强综合经济部门间的协调和联动,把综合经济部门逐步调整和建设成为职 能统一、具有权威的宏观调控部门;把专业经济管理部门逐步改组为不具有政府职能的 经济实体,或改为国家授权经营国有资产的单位和自律性行业管理组织。 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杠杆,对全社会的总量平衡和结构调整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控。按 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适当增加省级调节经济的手段。进一步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 和税制改革,健全财政管理,严格税收征管,消灭财政赤字。(四)规范和完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机制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深化企业工资收入分 配制度的改革,强化市场竞争机制的调节作用,建立企业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分配机 制,形成工资收入增长与劳动生产率、经济效益提高相适应的关系。完善行政机关和事 业单位的工资制度,形成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规范和完善其他分配方式,土地、资本、 知识产权等生产要素按有关规定公平参与收益分配。 依法保护合法收入, 取缔非法收入, 调节过高收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鼓励依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 来,并通过税收调节等措施解决社会分配差别过大的问题。建立法人对支付个人收入申 报制、个人收入申报制和储蓄存款实名制,推进个人收入的公开化、货币化和规范化。 运用法律、分配政策等手段以及社会保障、社会救济等措施,协调城乡之间、地区之间、 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分配关系(五)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深化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进一步完善体系,形成机制。到 2000 年,基本形成以社 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相结合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企 业职工养老保险。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率达 95%以上,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均达 100%,资金收缴率达 9 5%,资金积累率达到够支付 1 年以上退休金的额度。 不断扩大失业保险范围,增强失业保险的保障能力。到 2000 年,失业保险覆盖率达 95%左右,基本形成为失业人员提供职业介绍、转业训练、生产自救的咨询、服务网络。 积极稳妥地推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实行国家、单位、个人三方合理负担费用,基 本建立社会统筹医疗和个人医疗帐户相结合的保险制度。在镇江市试点的基础上,1996 年再选择 3 个疗保险费率为工资总额的 8%。 积极推行生育保险和工伤保险的试点范围, 1998 年全面实行生育、 到 工伤社会保险, 到 2000 年, 形成基本生育待遇的生育社会保险, 差别和浮动费率的工伤社会保险格局。 随着经济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提高社会救济和优抚标准,保障贫困户、特困户 和优抚对象的基本生活。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农村坚持以农民个人负担为主,集体扶持为辅的原则,积 极发展层次不同、标准有别的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因地制宜地建立健全合作医疗或大病 合作医疗等项保险制度,到 2000 年,农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达 65%,农村引入医疗保 险机制。 加强社会保障的管理,加快地方立法。改变各类保险多头分散管理的状况,建立省 社会保障委员会,加强对社会保障的宏观管理,统一政策,统一规划,按照政事分开、 政企分开的原则,建立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机制,确保社会保险资金的保值增值,合理使 用。加强社会保障的地方立法,促进我省社会保障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六)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建立投资风险约束机制,全面推行法人投资责任制,明确责任主体,推行建设项目 资本金制度。建立严格的投资决策责任制。 加强和改善固定资产宏观调控,建立以产业政策为导向、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 要的行政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确定适度投资规模,合理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建 立和发展与投资活动有关的市场服务体系。九、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提高公民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广泛深入地开展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充分运用 各种大众传媒,准确生动宣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把握正确的舆 论导向,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 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化新时期创业精神和艰苦奋斗优 良传统教育,发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户口迁回原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