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歌曲礼拜的时候音乐歌谱

帮助会众唱好赞美诗--写给礼拜前教唱赞美诗的义
为了避免会众对熟悉的赞美诗产生“疲劳”感,请牧师、同工在礼拜时,多选一些适合崇拜主题的新诗,《赞美诗(新编)》和《补充本》内,可供挑选的诗歌还是不少的。
帮助会众唱好赞美诗--写给礼拜前教唱赞美诗的义工
不少地方的教会在礼拜之前都有教唱赞美诗的安排,教唱的内容原来都是唱当天礼拜中要唱的诗歌。其缘起大约一则因为来礼拜的人日渐增加,不都会口目赞美诗;二则有些新的诗歌需要学习;三则大家一起唱诗,可以避免礼拜前嘈杂的谈话声。
几十年来,大多数教会的信徒已经基本会唱那几首经常使用的赞美诗了,于是这个教唱便有点&例行公事&。有的教会借此机会教唱其他诗歌或短歌,笔者并不反对这样做。问题在于教唱礼拜中要用的赞美诗,是否还有其必要和意义?教唱赞美诗是否仅是使会众能够跟着唱,还是要帮助大家把赞美诗唱好?
唱好赞美诗,是崇拜蒙神悦纳、荣耀主名的重要标志
作为传道人员,每当看见信徒扶老携幼,不辞风雨,虔诚地进入圣堂时,我们常会提醒自己,一定要使他们在这次礼拜中体现神的同在,空空而来,满足而归。为此我们必须认真准备讲章,把道讲好。可是我们常常忽略崇拜是取向的:一方面人对神敬拜,另一方面神向人说话。讲道代表后者,神借着他的仆人传递属他的信息;可是更重要的乃是前者,是敬拜,是人对于神的行动,它是要通过集体的祷告与唱诗来完成的。圣经把祷告比作圣徒馨香的祭(参诗141:2),唱诗也是&以颂赞为祭&(参来13:15),必须尽力唱好,以最美好的祭物献给神。
唱诗也是教会的见证
当人们经过礼拜堂,听见里面传出悠扬的歌声,有人便被吸引,来到主的面前。
大家一起唱诗时,即使尚未决心信主的朋友,也常说,这歌声是别处听不到的,使他们心灵得到净化。
信徒共同唱诗,更能体会我们是被同一个灵所感动,圣灵常借着富有灵意的歌词和美好的曲调,打动我们的心灵,使我们与主更加亲近。
明白了上述道理,我们就能知道唱诗在崇拜中不仅是必要的,而且要精益求精,唱到最好。教唱诗的义工,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肩负着重要的侍奉责任。
&口唱心和&是唱好赞美诗的根本要求
赞美诗是要用&口唱&出来的。崇拜前教唱赞美诗,首先要使来礼拜的人都投入唱。须知并非每个信徒都有唱歌的爱好或习惯,更不用说音乐知识,而崇拜是需要每个信徒都投入的。为此,要鼓励每个信徒都放声唱,喜爱唱。只有信徒经过训练都会唱诗,崇拜中的歌声才会嘹亮,才会显出宏伟的力量,信徒的灵性生命也能得到丰富的滋养。
唱诗是需要学习的,为此有恩赐的义工要耐心地教唱,而不是陪大家唱一遍而已。教唱的各种方法都可以用:示范,逐句跟唱,会众分片学唱&&首先要把曲调唱对,还有节拍、整首诗的快慢掌握,都要反复巩固,直到大多数人都掌握要领。
然而,赞美诗的感染力并不仅在其曲调好听,更多是在其歌词内容。曲调是为表达歌词服务的。要做到&心和&必须使会众明白歌词的含义。教唱的义工应当在教唱以前,自己先以祷告的心把歌词读几遍,领会其中的灵性含义,琢磨如何能恰当地唱出来,帮助信徒在唱诗时不致有口无心。
例如《赞美诗(新编)》1至65首都是颂赞性质的,在礼拜开始时用得较多,但内容又不尽相同。
有歌颂三位一体的真神,谈到三位的不同作用(如4、6);
有专门歌颂天父的,谈到创造(12、17)、大恩(11、21)、永恒不变(22)等;
有歌颂救主耶稣的救赎(38、54)、圣名(35、41、42、51)、奇妙(53、54)、荣耀(37、40)等;
有歌颂圣灵的各样功能(57、62)、光照感化(60、61)等。
其他栏目,特别是灵修、默想、省察之类的诗,在表达上与颂赞的诗又有很大不同。在崇拜中,每首诗只唱一遍,如果教唱的义工在教唱时能认真解读,必定能使信徒在崇拜中同声歌唱时,受到更深的感动。
有些诗已经会唱了,如何唱得好?
一般信徒容易满足于已经会唱一些诗,其实在&会唱&与&唱得好&之间还有很大的距离。我们要使整个礼拜见证神的同在,集体敬拜得好,就必须提高会众唱诗的整体水平。这就需要教唱的义工敏锐地去发现,会众在唱熟悉的诗歌时,什么是其普遍缺点之所在,进行针对性的而且是反复性的提醒、训练。因为这类毛病常属积重难返,不是一次就能纠正得了的。
笔者经常在参加礼拜的过程中,发现有些会众因为缺乏音乐的节奏感,很不注意诗歌的句断,该停的时候不停,或者没有停足该停的时间,节奏混乱。久而久之形成习惯,愈是熟悉的诗歌,愈是一句句抢着唱。司琴的义工明知不对,也无力挽回,只好随大流。结果是,诗歌的美感被破坏了,而且歌声参差不齐,影响同心合意的敬拜。
诗歌是分句的,正如讲话一样,如果不分句地连续发声,人们根本无法听懂。朗诵演员为何能把诗词的内容表达得淋漓尽致,除了音调的抑扬顿挫,还需掌握语速和句断的间隙。音乐更是如此,节奏和旋律同样是音乐的要素。
以《赞美诗(新编)》255首《爱主更深歌》为例。第1行、第2行的末一个字,还有最后一行两次&爱主更深&的&深&字都是唱一拍,还要加上休息一拍。会众有时不可能拖长拍子,但是停足四拍完全是可以做到的。此曲为何要这样安排?是音律的需要,但更是要表达主的爱是那么长阔高深。读者可以试着比较,严格地按节拍舒缓地唱,或急促地往下赶着唱,肯定是前者使你更能被主的爱感动。
再举圣诞节大家都爱唱的《普世欢腾歌》(75首)为例。开始的两句是宣告,每句末一个字都同样地占1拍半。可是会众总是在&君王&后面不停足时间,急于唱下去。后面三个&诸天万物歌唱&也是每句末不停足时间,于是这首歌就失去了会众唱诗应有的庄严、欢快、整齐的气质,而只听见散碎的抢拍子的&惟愿&、&惟愿&、&诸天&、&诸天&等杂音。实在非常可惜。
圣经里的《诗篇》是旧约的诗歌。有的篇首除了注有用什么调,还有&细拉&,就是&休止符&的意思。可见犹太人在圣殿里的歌唱也是注意节奏的。今天教会会众中还是老人居多,要他们全部看懂简谱,按节拍停顿,也许有点难度。但是句末0号(休止符)总是可以辨认的。如果告诉大家看见0号就透口气,停一下,稳稳当当地把前面的乐句落实下来,或许会有效果。
此外,为了避免会众对熟悉的赞美诗产生&疲劳&感,请牧师、同工在礼拜时,多选一些适合崇拜主题的新诗,教唱的义工也要多学新诗。《赞美诗(新编)》和《补充本》内,可供挑选的诗歌还是不少的。
《天风》--25页教会事工,日礼拜二06:23扫描,日礼拜二16:11审核校对。更多《天风》2014年第7期文章,&欢迎点击基督教传媒阅读。或者打开QQ日志阅读(图文比网站里的更精彩)。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更多频道内容在这里查看
爱奇艺用户将能永久保存播放记录
过滤短视频
暂无长视频(电视剧、纪录片、动漫、综艺、电影)播放记录,
使用您的微博帐号登录,即刻尊享微博用户专属服务。
使用您的QQ帐号登录,即刻尊享QQ用户专属服务。
使用您的人人帐号登录,即刻尊享人人用户专属服务。
梦想的声音之张靓颖助阵收官夜 张惠妹燃爆摇滚
最强大脑4之周杰伦出题套路深 王昱珩欲回归
爱情保卫战之自私老公絮叨像唐僧 得道理失老婆
爱in思谈之蔡康永斥直男3宗罪 吴昕遭鲜肉开撩
我们十七岁之郭富城华少睡大街 小志遭虐欲退出
中国式相亲之海归女晒优越引反感两次谎报年龄通讯员入口
《赞美进入他的院――教会礼拜中的音乐》―第六章
17:55:45 来源:包头市东河区基督教两会 作者:通讯员 张业成 浏览:1734次
内容提要:&第六章对教会音乐的展望&然而,在我们尚未确立适当的音乐根基之前,我们还是要吸收西方音乐新鲜之生命力,发掘过去本地的音乐遗产,然后有新的创作,才能真正有自己的音乐。&本书最主要的重点放在前面四章所论及的牧&...
&&&&&&&&&&&&&&&&&&&&& 第六章 对教会音乐的展望   [我们需要有自己的音乐。]然而,在我们尚未确立适当的音乐根基之前,我们还是要吸收西方音乐新鲜之生命力,发掘过去本地的音乐遗产,然后有新的创作,才能真正有自己的音乐。 本书最主要的重点放在前面四章所论及的牧师、会众、圣歌队和司琴者这四种角色,以及他们对礼拜中的音乐应如何尽职?不过在要结束本书之前,提出一些对将来教会音乐的希望和建议,好让我们共同朝着几点参考目标迈进,使教会音乐更美、更好、更荣神益人。 第一节 本地化圣诗的提倡 每个国家的艺术和文化都有其独特性(unique or particularity)。同时这种艺术、文化应该会影响其宗教的礼拜。罗马教皇庇护十二世(Pope Pius XII)著名的通谕(proclamation):《Evangelic Praecones》和《Mediator Dei》里,他再三强调每个国家的艺术和文化要带入我们的宗教与礼拜中。基督教进入一个社会,不可能完全夺去他们古代的优良传统,而是要接纳它,同时使之基督教化。1基督教虽然发源于西方,而其使命是传到地极;又各地方的民族生活、情感、文化、思想都不同,所以基督教要像耶稣道成肉身的精神,用当地原有的文化、艺术、民情、语言为背景来表达宗教信仰。因此,无论是礼拜仪式、音乐和教堂建筑等都应有本地化的必要,这样才能使人易于接受,并且慢慢进入更深的情境。宋泉盛博士当他任台南神学院院长时,所倡该院神学教育的目标系:「神学所致力的是要以人所能领悟的话去宣扬上帝的话语,要以人所能接受的方式去传达基督的福音。」2也就是要建立道成肉身的神学。在《南神神学》第二卷第一期中,刊登骆维道博士有关礼拜与音乐之文章〈藉「道成肉身的音乐」礼拜:我的使命&,其中对我来讲,最新鲜的一论点是「米」在哪里?无论如何,「米」是我们的主食,虽然很多人吃惯了「面包」,也喜欢吃「面包」,可是偶尔也应当吃一吃上帝特别赐给我们的「米」,这样也可表示与我们的同胞「同舟共济」的关系,更不致于浪费上帝给我们特有的恩赐。我们有义务灌溉、培养、收获、食用上帝栽种在我们土地上的「米」。3这种比喻的论点我很受感动。 我们从各种传播媒体所播出的音乐,以及许多音乐会中器乐演奏或演唱,其音乐数据大都是舶来作品,本地的作品不多。许常惠教授曾说:「我们需要有自己的音乐」、「我们需要有中国的音乐文化!」4应用在我们的教会,应该说:「我们需要有本地的音乐文化!」可是我们也不必要排斥外来的好音乐、好圣诗。在我们尚未确立适当的音乐根基之前,我们还是暂且要充分使用外来的作品,使西方音乐给予我们外在的帮助。我们要发掘过去本地有什么音乐遗产,并吸收西方音乐新鲜之生命力,然后有新的创作,这样才能真正有自己的音乐。 在我们教会的音乐里较缺乏本地化的圣诗。所谓本地化的圣诗就是以神学思想为根基,由本地产的音乐家,根据本地的民情、文化、神学思想、信仰生活与体验,以及一般教会和社会之需要和特性所作的词与曲调。各教派及天主教等在过去对本地化圣诗也都有不少的尝试,其中以《普天颂赞》所留下的痕迹最多。在近七百首中有七十二首中国曲调(包括民歌、古曲、古词、古调、佛教音乐、庙廷音乐及创作曲),不过不完全是国人自己作的,有很多是外国人模仿而作,不完全代表本土格调,最好是本地人自己创作比较适合。长老会《圣诗》对本地化圣诗也做了努力,整本五百二十三首中,国人作品曲调只有廿九首,歌词有七十四首(里面有四十六首的诗篇释义诗)。对于本地的曲调有一部分外国宣教师都还很赏识我们这些作品,并给予鼓励,反而我们自己本地的音乐家置之度外,不看重、不关心、不提倡。 笔者呼吁和推动教会音乐本地化运动已有二、三十年历史,最钦佩的是骆维道牧师卅多年来不遗余力的倡导本地化音乐,创作许多的作品,在亚洲各国搜集研究民族音乐,其贡献匪浅。虽然他的作品(合唱曲、圣诗和礼拜乐章等)具有浓厚本地味,可是在台湾的一些教会诗班或牧长们都还觉得不习惯,难于接受那种和声效果,或旋律的格调。有些教会会尝试去唱它,就越唱越知味,就越会喜欢它、接受它。可惜有大部分的人是唱了它,觉得有点难学又听不惯,就放弃而不再理会,实在太可惜。 在台湾本地民族现在包括三大族群(河洛、客家、原住民),都各有其语言特色和曲调风格。现在也各有其本地化创作的圣诗在他们的圣诗集里。现在仅以我手边的几首河洛话曲子来做探讨。 (1)由高俊明作词,骆维道作曲的&刺帕互火烧&(如谱例一),这首的词曲大家都能接受,歌词有价值,曲子和伴奏也相当优美。 (2)由教会音乐委员会委员共同创作的词,骆维道作曲的&光照台湾&(如谱例二),这是福音来台一百卅周年纪念主题曲,我觉得这首的词曲都相当好,是值得推介的。 (3)由王明仁作词,邓雨贤作曲,笔者加以和声的〈大家牵手合同心&(如谱例三),其歌词是有现代意义的内容,可被接受和嘉许;和声是笔者所作,有瑕疵之处请指教;但就是用〈望春风&的调,因本首歌曲在台湾的男女老幼大家都会唱,也知道原歌词的内容,现在虽用教会歌词配上去,唱起来还是觉得怪怪的,因为总是会马上想到原来歌词意境。虽然在《长春诗歌》第二集里有,但目前要采用为圣诗,就还不是时机。 (4)由笔者尝试创作词曲之忠明教会设教二十周年纪念歌&(如谱例四),若有任何不完全之处,尚敬请指正。   关于本地化的圣诗要提倡,首先要靠有人在作词、作曲先锋性的创作,这样才能有新作品供人欣赏;又要靠司琴者、指挥者、歌唱者他们正确的诠释介绍,让新作品之美妙和意境,能正确传达,给听者的心理能产生共鸣;又对于信徒及听众需要常常的再教育,使增广及提高其欣赏这类音乐的能力;又大大需要教会领袖们的鼓励及支持。希望作词家和作曲家、演奏家和演唱家、信徒和听众、教会领袖有密切配合,不断尝试并作检讨和改进,在主圣灵带领保守下克服难题,才能达到本地化的理想。 第二节 强化圣歌队并组织儿童、少年圣歌队 圣歌队是教会音乐的中流砥柱。现在一般圣歌队都不很健全,真能行使其功能者不多。可能是在组织和训练方面的微弱,所以针对现在教会圣歌队在组织上应加强,在都市教会其队员大概没问题,只怕队员流动性太大而影响训练。而在乡镇的教会其圣歌队员素质也许稍差,因一些程度较高的都外出就学或就业,那些留在教会的,在训练上实在有些吃力。无论在都市或乡下的圣歌队员都应尽量求固定,并定期征收新队员,来加以训练,充实阵容。尤要者,每个人要明白圣歌队是一种奉献、服务,是要帮助领导会众的,不可随便参加而应付一番,应知圣歌队和礼拜的关系,是为帮助礼拜更庄严、虔诚,不是为表现自己或荣耀自己。 要加强圣歌队,队员当然是基本条件,但指挥者所受的训练和技巧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指挥者都是该教会对音乐有兴趣并稍有指挥经验的青年或长辈来担任,有的倒很胜任。有的因其不是专门的,所以在指挥法、乐理、歌曲诠释方面就往往不尽理想。这种的指挥者所领导的圣歌队其成功度较有限。但我的意思并非说指挥者定要教会音乐系毕业的才行,而是说指挥者不可随便聘任。最起码也应该是对乐理、发声、指挥法与圣诗的诠释有把握的。假使他先天有这条件当然更好,不然,对于那些非专业性的指挥者,我建议由各中会教育部(或有音乐部)主办每年数次的研习会,利用假日或寒暑假聘请适当讲师施以训练。希望指挥者本身要关心,或传教者更要鼓励指挥者参加此种进修研习,增进他对圣乐的知识和训练技巧的学习。 在训练方面,我希望每个圣歌队四声部的人数要适量平衡。通常是缺乏女低音(alto)或男高音(tenor),有时却是男低音(bass)少而男高音(tenor)多。那些人数少的声部,也许是队员有一种错误观念,认为唱女低音(alto)、男高音(tenor)是比较差的人,是因轻视他才令他唱那一声部,这是错误的。因为每个人都有其自己的音质和音域,不能过于勉强一个人唱不适于他音域的声部。通常唱低音的应比高音的要多些,至少也应相等,这样四声部唱起来才能有稳健之感。四个声部分配妥善之后,当特别训练的是音质(tone)。通常圣歌队所唱的都要求大声,这样不只对训练音质没有帮助,反易荒腔走板。因为各唱各的,不会一面轻轻地唱,一面听其他声部和伴奏的声音。有的圣歌队是谱都唱对了,只不过音质太差。所以,指挥者当注重训练音质,还要加强赞美诗(圣诗)强弱的表情。圣诗要唱得好,基本问题视谱能力要强,而视谱要快,没什么秘诀,唯有勤看多唱,视谱就会快了。还有一点,圣歌队指挥者对那较有难度的赞美诗要勇于尝试,使圣歌队渐进式的练唱,增加体验,才能提高圣歌队的程度。 队员参加圣歌队的年龄限一般都不稳定。在变声期(尤其是男生)就不大愿意唱歌,所以男孩子约十八岁声音成熟之后参加成人的圣歌队比较合适。但到某适当年龄有一些男孩子要服兵役两年或参年,又有一些是就读他地或在他处谋职,又有些女孩子结婚后就少来参加了。当这些队员一时不能再参加圣歌队时,就缺了许多人,要等到寒暑假有人返乡,队员又增添一点,在平常,队员有时实在少得可怜。在这种情况下的圣歌队,要临时征求队员,又怕他们不会看谱,新旧队员合参训练有其困难度,是一般旧队员和指挥者最感头痛的。但是我想最理想的方法,就是教会应有几个圣歌队。也许那些连组织成人圣歌队就成问题的教会,会觉得再组任何其他圣歌队是不可能,他们会认为这计划太理想,无法做到。可是要想想虽然成人圣歌队难以组得坚固,但教会中总还有其他年龄层的人,所以还可以想办法组织其他年龄的圣歌队,培训做为成人圣歌队的接替者,我认为这是必要的。 理想的教会圣歌队可分为三队,但要依各教会实际情况和需要而定。 1、儿童圣歌队 以八岁至十三岁组成,这时不需分部,都以齐唱(unison)或以轮唱(round),加入简单的高旋律装饰调(descant)亦可。这一队可用小提琴或木笛伴奏。这一组的指挥者要挑选认识和了解儿童心理及声音的人选,并与儿童能处得很融洽,同时有经验的青年来担任,最好是姊妹。 2、少年圣歌队 以十四岁至十七岁组成,可分为两部:女高音、女低音(soprano、alto);三部:女高音、女低音、男中音(soprano、alto、baritone)及轮唱法。用风琴或钢琴伴奏。 3、青年、成人圣歌队 以十八岁至五、六十岁组成,甚至更高。这也就是一般教会礼拜中的圣歌队。可分为两部、三部、四部、独唱等,以风琴、钢琴伴奏均可。指挥人选以具音乐技能及经验的成人,特别要有奉献心志的人来担任为佳。 这不过是一个原则,因上列各类的年龄他们的音域、音质大略相同,生活习惯也相近,比较容易团聚。至于实际情形当然有酌量选择的必要,不过通常教会要有两个圣歌队并不困难;一个是青年及成人组成(也许也包括妇女诗班),一个是由儿童、少年组成。 在台湾目前的情形,国小五、六年级的儿童有的忙于补习,要挑选召集不易。故以二、三、四年级的儿童开始训练最合理想。挑出十几廿个也是轻而易举的事。因为这段时期的儿童最令人喜爱,其学习态度认真,有点小大人的风度,不论在学习、在献唱时的情景都使人有「若不回转像小孩子,断不能进神的国」的感悟,这真是一群小天使。儿童圣歌队的好处不仅可收到宗教教育的果效,带领他们走向奉献身心的道路,同时也为少年、青年的圣歌队铺路。训练这群小孩应该要求轻柔的声音,不可像过去只鼓励「更大声一点!」同时可开始教五线谱和乐理。现在的学校对音乐教育有三种类型:重视的有20%,视为点缀品的50%,轻视的有30%。5我们的教会应该补足一般学校对乐教不够之处,利用儿童圣歌队或主日学的练唱圣诗,恢复过去古代的乐教。关于青年和成人组成的圣歌队,在教会中要选十几位倒不是难事,可多鼓励高一、高二同学参加,这是他们最好的机会。困难的是在指挥者、伴奏者的挑选,若迁就一些的话,稍具音乐常识与经验的人也可担任,慢慢操练他,因为圣歌队的本意就不在炫耀个人才华。 在教会要使礼拜中的圣歌队发挥其功能,达到圣歌队在礼拜中存在的目的,它必须在组织和训练方面加强,并且要有儿童、少年圣歌队的组织,一方面提高成人圣歌队的素质,一方面使圣歌队都有足够的人来事奉教会。 第三节 充实神学院之教会音乐教育 神学院既然设有教会音乐系,是为了培训教会音乐人才,所以院方音乐教室和器材的设备须充实完整,同时师资需最优秀和足够,使学生得到最完善的教导,让他们不只有丰富的音乐知识,熟达的技巧,更要有实际的工作经验。不只注重圣乐方面,也同时要注重音乐教授法,使他们不为毕业后的出路担心,同时也能非常适应胜任各种音乐教育工作。一般观念认为他们只要在教会中教音乐,指挥圣歌队,伴奏圣歌队或当司琴,或计划教会音乐事工,但如果教会能聘任他们为专任的音乐工作者,给予适当的薪水,这个教会是有福的。假使教会尚未有聘专任音乐干事的观念和预算的话,也应该尊重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艺,给予适当的津贴,以资鼓励,不能认为他们都要免费来事奉。 为了维持生计,他们一定要有工作,也许在音乐班上课或个人招收学生。因为神学院都没有立案,毕业文凭政府不认定,所以难于被公立学校聘用,也许在私立学校还有可能被聘用为音乐老师。假使他们可能在学校里当音乐老师,那也是好事。有个假设,在将来可能的话,在教会所办的大学或学院有音乐系者,音乐系录取的学生前三年学一般音乐课程,最后一年由神学院协助,使之专修教会音乐方面。这样,他们有了公认文凭,一方面可在学校当教员,又可服事教会。虽然在学校里不能直接有宗教活动或唱宗教歌曲,可是基督徒的音乐教师在学校里,与老师、同学相处的生活,以及他教课的热心认真和有把握,就藉其工作的表现和结果来荣耀神。这个方案是否有可行性? 今日在我们台湾音乐界最感痛心的地方就是在这「没有自己」,「没有本地」的毛病上。我们需要有自己的音乐。在我们教会里也应该有合乎本地民族性的音乐。这些圣诗和赞美诗的写作上,当然要靠神学院教会音乐系对作曲有研究的人来创作。假使神学院研究所毕业成绩优良,或教会音乐系毕业生有音乐创作潜能的人才,应多鼓励和支持他们出国深造,以期发扬本土音乐的风格。以台南神学院毕业的骆维道牧师为例,他就是有机会出国专攻民族音乐和作曲,他就是一位相当杰出的人才,对圣乐界已有非凡的贡献。但只有他还不够,在教会音乐界里还需更多的人才,共同负起复兴教会音乐的重责大任。 还有一点对神学院课程的建议。为了神学研究所毕业生将来到教会牧会工作上的需要,要安排有圣诗学、礼拜与音乐、教会音乐、指挥法、发声法、学院圣歌队、这些要考虑和酌情列为必修课。如能学会一点乐器(如钢琴、风琴或木笛、吉他等)也是很有用的。因为学音乐不只是教会音乐系学生的专利,尤其将来要当牧者或教育者的神学生尚需尽量多学习一点。 第四节 圣乐合唱团和教会圣歌队出对外活动 今日教会的宣教方略是多角型,不仅限于在教会里的教训和宣扬,也应该主动将基督教福音向社会各阶层进入。今日我们传福音的武器除了圣经之外就是圣诗。既然圣诗是传扬福音最佳的武器,又为何置之不用呢?今日教会音乐应用上最大的遗憾,就是仅止限于教会内的活动,没有完全发挥它对外传播的功效。用音乐诗歌的方式传道,总较其他方法易于被人接受,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我们常听到许多人的见证,他们就是因为听到教会唱诗的声音而被吸引进入教会的。要对外传播福音,应是今日教会音乐最大的使命。事实是,音乐能辅助达成训赖男Ч 我们首先要充实神学院内教会音乐系,或另设圣乐学院造就人才,这是要发挥圣乐在教会或对外训朗鹿ど现伪镜奈ㄒ煌揪丁M币嗌杓父鼋细咚降氖ダ趾铣牛6酝庋莩钟懈R粜畔⒋病U庵肿橹稍诮袒岚斓拇笱А⒅醒Ю锍闪蛞源蠖际械闹谢浇糖嗄昊崂醋橹蛴筛髦谢嵬贫槌桑ヌū薄⑻ㄖ小⑻稀⒏咝鄣鹊厥ダ滞诺亩酝庋莩计幕窈闷馈4送馍裱г菏嗷蚝铣诺亩酝庋莩蠖脊婺=闲。抻谠诮袒崮诨疃选R痪啪盼迥耆仑ザ仗ㄍ迳裱г航ㄐR话僖皇苣暝呵煲衾只幔屯黄埔酝诮袒崮谘莩龅男褪剑呓斯乙衾痔簿褪亲龅搅颂こ錾缁岽笾诘囊淮蟛剑砸衾窒虼蠹倚锷系鄣陌约氨硐只酵降母卸骱驮廾溃貌煌囊衾郑煌葑嗟姆绞健⒈泶铩付匀擞邪韵缤劣星椤怪摹T谔ㄍ澹袒岚斓难2簧伲偈鼓芫×ψ槌珊铣牛舱婺馨镏切┠昵崛擞谢峄竦靡衾种逗图记裳盗罚⒊涫敌叛隽槊倭肥路钚闹尽6当然人才和经费是大问题,可是大家有了异象,朝标竿直跑,终有达到的一天。这种的圣乐团不是专业,而是业余的,如有一笔基金支持的话,这种圣乐团可以说是一座活动的礼拜堂,对外传福音,一方面藉音乐敬拜,使听众听到美妙歌声来认识上帝,一方面藉诗歌中的信息做训溃烊斯橹鳌 说到这里,教会音乐的路线应趋向学校化、教会化、大众化。神学院、教会学校应多倡导圣乐活动。至于教会圣歌队也可以彼此观摩学习,又可召集附近几个教会圣歌队组成更大的圣乐团对外演唱,或者邀请不同教派的诗班一同练习,这不只加强队员的兴趣,互相激励,提高进取心,同时各教派在一起也可增进同心合一团契的关系。如果教会有个可以出阵的圣歌队,又在当地有大学、中学,可以酌情邀请他们一起开音乐会,这可增加教会和一般学校的友谊,在无形中也可传福音。末了的话,教会音乐并不是温室的花朵,仅在教会礼拜或聚会里衬托,它应是积极的福音使者,经常对外宣战,它属于大众,属于那千万尚未归向基督的人们。 第五节 目前对会众和主日学唱诗的当急之务 现行长老会《圣诗》已出版卅多年了,可是大多数传教者都还只使用圣诗中那些他个人较熟悉的圣诗而已。唱圣诗是一种对上帝的奉献,假使能使用新调子来颂赞上帝不是更好吗?诗篇四十篇3节:「k教我唱新歌,唱颂赞上帝的歌。」诗篇九十六篇1节:「要向上主唱新歌!全世界都要歌颂上主!」当我们读过这些之后,还一直喜欢用那些旧的,而不愿意选择新的诗让信徒吟唱的话,那是在上帝面前不忠实。我并不是说旧诗价值会比新诗低,因为每首有价值的诗是像圣经的故事一样,虽旧又长新。长老会设教百周年时代的圣诗委员会经过七年的努力,选用新曲调和新翻译歌词或新创作,而出版新圣诗,都是为使台湾教会的信徒音乐水平提高,有更大范围的圣诗可供选用,来颂赞上帝和帮助信徒灵性。如果我们还固执使用个人所喜爱的一小部分的诗,那不太可惜吗?如今长老会教会音乐委员会又预定于近年中再出版新圣诗六百多首,那不是对这些不尽力发掘宝藏的人的又一种负担吗? 目前台湾教会对圣诗的急务是多创作新曲,多介绍新歌,并且也要多介绍没唱过的圣诗,牧师和圣歌队指挥者当负起介绍和教唱新歌的责任。无论是在都市或乡下教会,对于新歌或没有唱过的诗如多练唱几次,我相信没多大问题。虽然会众中很多不会看谱,可是凭大家过去唱诗的经验,以致音感力特佳,多听几次又多唱几次,很快就学会唱了,同时也会觉得好听。学唱新诗可事先训练圣歌队,尔后让他们帮助会众练唱。 至于会众练唱的改进,平时都在礼拜前,有时还占用礼拜开始的时间。我看过有教会甚至每次拖了十五分至二十分钟,这是不太合适的。会众到礼拜堂都很愿意有静默祷告和读经默想的时刻,如果练唱圣诗一下子练那么久,又大部分是已经熟练的,这会破坏礼拜者静默气氛,又会失去礼拜者对这首诗的注意力、感动力与兴趣,最好是利用礼拜后随即接着练唱,或利用祈祷会、团契聚会、家庭礼拜前后安排时间练唱新的圣诗。在平时练好,比在礼拜前才练唱一两次是好得多。目前的教会应多介绍各教会信徒不太熟悉的圣诗,使大家能有机会运用到圣诗中的宝藏,来献给上帝。 会众唱诗,通常会唱得过慢,又越唱越慢,无法唱出歌词的意义和在音乐里的滋味,所唱的竟然像鸣的锣,响的钹。没有按保罗所劝勉:「要从心底发出音乐,颂赞主,向k袍歌唱。」(弗五19)「要用灵歌唱,也要用理智歌唱。」(林前十四15)因为真的赞美神不是一种表面虚浮的事,而是一种灵里的事。沙士比亚著名悲剧《哈姆雷特》里有一句极富含意的话说:「心意不和的祷告,不能上达天庭。」祷告如此,诗歌亦然。要使唱诗有意义,必须要口唱心和,若只唱出音乐之美,而忽略以灵以理智同时唱诗,是很可惜的。同时,也要训练会众知道歌词与音乐上的连贯性。唱诗时要唱完一句才呼吸,不可在一乐句中换气,而使歌词中断了意义。礼拜中的圣诗如果是会众所熟悉的,圣歌队员或会众中会看谱的,就可以四部合唱之,效果一定更佳,否则都以齐声最好。 关于主日学学生唱诗更有积极要改进之处。因为许多主日学老师在教唱时仍然还要求:「大声一点!」不只主日学学生,甚至连对幼稚班小朋友也是如此的要求,实在破坏了所谓「天使的声音」。我建议教唱老师,要诱导主日学学生以自然、轻柔、清脆又美妙的声音来唱,不必太重,更不应该要求他们如大人一般的发声。有关主日学用的圣诗,也应该像大人一样,多加以介绍吟唱新的诗。有许多教会使用中国主日学协会出版的统一教材所附诗歌,长老会的教会主日学大都也采用长老会教育委员会出版的教材所附诗歌,都是依据每课主题而选定的,可是我查看那些诗歌,很多只采一些圣诗的副歌,唱起来好像没有一个开始。又有的是奋兴短歌之类的,即大部分的诗歌在音乐上和歌词信息上没多大价值的,其旋律的进行、节奏、和声都不是上乘的。教唱的老师所教的也常常和主理者要用的诗不一样,两者没配好,真可惜!我认为讲台语的教会之主日学,北京语的主日学圣诗固然可用,可是在长老会《圣诗》里也有四十五首儿童用圣诗,又教育委员会也早于一九八五年就发行儿童诗歌两百首,其中我也曾提供很多数据和参与编审工作。这些诗歌,一般还有很多教会很少应用它,也许是不认识圣诗中和儿童诗歌本中有那么多好听的儿童圣诗。所以,我建议所有主日学老师多利用圣诗中的儿童诗歌,并在合班礼拜善用与当日主题有关的诗。主理者要使用儿童会唱的,可是不只限于那很狭的部分,圣诗里其他也有一些适用于主日学学生唱的,例如:&万物相与聚集欢喜&(圣诗66首,普颂33首,颂新3首),〈我心赞美上帝&(圣诗67,普颂536首,颂新8l首),〈为着美丽的地面&(圣诗65首,普颂14首,颂新199首)、(上帝做阮代代帮助&(圣诗27首,普颂30首,颂新86首)、&平安冥!圣诞冥!&(圣诗79首,普颂100首,颂新107首)、〈着听天使在吟讲&(圣诗82首,普颂105首,颂新116首)、〈今阮感谢上帝&(圣诗73首,普颂349首,颂新607首)、&请来忠信圣徒&(圣诗92首,普颂109首,颂新1首)、&无限荣光与赞美&(圣诗106首,普颂146首,颂新188首)、〈耶稣真正死复活&(圣诗123首,普颂190首,颂新157首)、〈在圣经有记载永远活的路&(圣诗139首,普颂440首,颂新336首)、〈美妙主耶稣&(圣诗149首A.B,普颂61首,颂新200首)、〈先贤信仰万世永存&(新圣诗45首,普颂431首,颂新517首)、〈人若结连在主耶稣&(圣诗174首,普颂296首,颂新382首)、&主耶和华是我牧者&(圣诗6首,普颂29首,颂新85首)&圣哉,圣哉,圣哉&(圣诗51首,普颂1首,颂新1首)、&我主故乡拿撒勒&(圣诗98首)、〈至好朋友就是耶稣&(圣诗275首,普颂618首,颂新371首)等,也许还有许多。   儿童们在主日学时代也可慢慢学习大人在唱的圣诗,当他们渐渐长大后,才能对圣诗的其它方面多有了解。这是今日教会主日学所应努力的。 结 论 本章所谈到的只是笔者对将来教会音乐之展望的几点意见,好让我们有共识一起朝着预定目标来迈进。希望台湾教会音乐在未来的日子里,动员一切人为的可能性,使有更多本地化的圣诗出现,让台湾教会信徒所发出的赞美,能感动台湾居民的内心,使产生内心共鸣,愿意顺服真理,认识真神,信主得新生命。希望教会从主日学开始到礼拜中会众都能藉检讨而改进,把圣诗唱得更多、更好,圣歌队必须强化组织与训练,加强使命感,使其对内、对外都达成任务。尤要者,是神学院对教会音乐于教育、设备、师资、培育人才各方面都需再加强。希望我们现在就一起努力吧! 注释: 1、Johanne Hofinge,,S.T.,Liturgy and the Missions,(New York The Liturgical Press,1960),p.222,p.226. 2、台南神学院,《神学与教会》,第五卷第三、四期,p.101。 3、骆维道,〈藉「道成肉身的音乐」礼拜:我的使命&,台南神学院,《南神神学》,第二卷第一期,P.122。 4、许常惠着,《中国音乐往那里去?》,(台北:文星书局, 1964),p.83。 5、功学月刊,第32期,p.5。 6、蔡长雄,《如何建立教会音乐事奉》,(台北:橄榄基金会出版,1989),P.72。 总 结     神学就是帮助我们避免礼拜中像开音乐会似的给人欣赏,音乐却帮助我们在礼拜中,真正以心灵、感情体验到上帝的话语,能接触到耶稣基督的真理,感受到福音的能力。 教会是做礼拜的团体。礼拜是衡量教会健康状态的标准。音乐在礼拜中是一种帮助,又可作为礼拜的方法。「音乐能感动人的心,使人考虑神学的最终目的。音乐使神学不致成为一种纯粹的理智活动,而是能将荣耀归于上帝的新创造。」1让我们看出礼拜中的音乐与神学也有不可分的关系。神学就是帮助我们避免礼拜中像开音乐会似的给人欣赏,却帮助我们在礼拜中,真正以心灵感情体验到上帝的话语,能接触到耶稣基督的真理,感受到福音的能力。 此时正要为本书作结论的时候。回想所写的内容,深觉本题的范围很广泛,虽然明知主题所涉及范围那么广大,但是为了笔者心中有着强烈的愿望,希望藉本文把笔者平日有关礼拜的音乐所最关注的事加以探讨和论述,故愿尽量囊括上述四方面的角色。我知道题目大,范围广,难得论到很周全和深入。假若就前面的逐章来论述,也就够成一篇论题了。无论如何,我还是大胆尝试,如今关于这些分题,笔者已尽全心和全力撰写,从许多的参考书以及个人的经验和构想,又得到圣乐界几位先进的指点,总算写完了这些想要谈论的。不过,我自己深知这些内容还太肤浅,不够好,未能对每一小题再加以更深入又详尽的研究和探讨,这是本书遗憾之处。深望能继续得到诸位先进的鼓励和指教,使这本不完整的书于今后还有机会,在有志于此道者共同再研讨之下,能再发挥、发扬光大,使礼拜中担任各音乐部门的角色,就是牧师、会众、圣歌队(包括指挥者)和司琴者,真正清楚他的使命和各自的职务,做真诚检讨和改进,使音乐在礼拜仪式中显出其真正价值,发挥其无比功能。 最后,总结本书的重点,笔者所强调要说的几句话是: (1)牧师要用心准备讲章,也同时要费心选择圣诗,研究圣诗,无形中一定会影响信徒的。 (2)会众参加礼拜,绝不是观众,乃是演员,当尽心参与唱诗,口唱心和地赞美主,因为上帝是观众。 (3)圣歌队在礼拜中绝不是表演,一定要达成领导、代表和教导的职分。而指挥者是如助理牧师,要带领圣歌队完成任务。 (4)司琴者是教会音乐之美冠,要慎选前、后奏曲,最重要是好好做会众唱诗的伴奏,把歌词意境弹出来。如果是伴奏圣歌队的,要合乎清晰、支持和沉默三美德。 对于本书我已在能力范围内尽了心、尽了力,但绝不为此而自满,还决心在这方面继续加以研究和探讨,盼望将来能更加充实和完美。 「当称谢进入k的门,当赞美进入k的院,当感谢k,称颂k的名!」(诗一O04) 「要用角声赞美k!鼓瑟弹琴赞美k!」(诗一五O3) 「我一生要赞美耶和华,我还活的时候,要歌颂我的神。」(诗一四六2) 注释:   1、Lobin A.Leaver,.James H.Litton and C.R.Young ed.,Duty.and Delight:Routley Remembered,(Carol stream:Hope,1985),p.49.
上一篇: 下一篇:
现在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请输入您的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礼拜的时候音乐歌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