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的遗体是否不能移动(圣严法师死后的世界

圣严法师:杀生的定义和范围是什么?
上天有好生之德 (资料图)文/圣严法师原则上说,不杀生戒的重心在不杀人,所以,杀人是重罪,杀其他动物是轻罪。众生固然一律平等,但唯有人类能够造恶业(或称为黑业),而堕为鬼道或下地狱;也能修善业(或称为白业),而升天堂、出三界乃至于成佛;其他众生,除极少的特殊例子之外,既不知善,也不知恶为何事,只有随业受报的自然行为,而没有心意的造作在内。所以,人是道器,只有人能修道,并能弘道,因此,戒杀是以不杀人为根本。杀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知是人,二、预谋而有杀念,三、杀死;否则,叫做伤害或过失,不成杀人罪。至于人,是不论年龄、贵贱,不论成形或未成形,有知或无知,凡被肯定是人者,皆不可杀。所以,不得堕胎,也不得以安乐死的名目来处理自己求死或已无自觉意识的植物人;否则,就是杀人罪。 迄目前为止,医疗界呼吁人体器官的捐赠和移赠,比如眼角膜、肾脏以及其他脏器的捐赠,是将没有使用能力的人体,局部令其复活,这是值得鼓励的事。如果在生前捐赠,当然已经获得捐赠人的同意,纵然在死后移植,也必须预先取得死亡者生前的首肯,否则亡者对于遗体尚有一分贪恋和执著,便会引起他的嗔恨及怨怒,甚至影响他的转生善道或往生净土的去向。自然死亡的人,通常于十二小时之内,神识未离,尚有部分知觉。从医学上判断已经死亡的人,从佛学的观点看,未必就已真正死亡;但如果立下遗言,捐赠器官,为了挽救另一人或数人的生命,这是舍身救人的菩萨行,因此,若生前确立有遗愿,移植人体器官当不成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了维持环境卫生的原因,必须处理蟑螂、苍蝇、蚂蚁、蚊子,乃至于老鼠等问题,这在佛世已有成例。当比丘们的浴室、浴池由于多日未用,满生小虫,负责清理的比丘,不知如何处理,佛说:“除尽污水,清洁浴室。”比丘说:“会伤虫!”佛说:“不为伤虫,是为清理浴室。”于是比丘释然。这个例子是说为了维护人类生活环境的卫生,予以清理打扫,目的不为杀伤虫类,因此,不算杀死。当然,不得用药物喷射杀虫,只能以打扫、清理、消毒的方式来防治或退治虫蚁的进入和繁殖。如果环境经常保持整齐、清洁和消毒完善的状态,纵然有虫蚁,也不会太多。爱护小动物 (资料图)如果在耕种时,难免会伤及虫蚁,但为了我们自身的活命,不用说耕种,就是日常行走及其他劳务,也会无意杀死虫蚁。所以,只有经常多念阿弥陀佛,愿愚痴而无知的众生,于死亡之后,转生善道或超生净土,不算犯杀生戒。当然,能够小心防止,减少杀伤虫蚁的机会,是慈悲的表现。如果明知杀生而心无悔意,便是没有慈悲心。至于毒蛇、猛兽,以及毒虫之类,是他们过去世的业力使然,他们伤人,不出于预谋,虽有恶行,没有恶心,所以,并不算造杀业,应受到人类的同情和保护。以今天人类的社会而言,不仅可以防治受其伤害,也可以划出特定的空间范围,令其生存,或做到限制他们的繁殖,不令其成为人类的灾害。此所谓宜用防治法,不宜用歼灭法,不仅培养了人类的仁慈心,也对大自然的生态尽了维护的责任。一般初学佛的人,对众生的定义不明,而且现在更有人说,植物也有生命,植物也有感情,若说不杀生,应该既不杀动物,也不杀植物。其实生命有它的层次,植物是无情众生,动物是有情众生。所谓众生,可分作三级,高级的为人类,具有三个条件:一、有活的细胞;二、有神经的反应;三、有思想及记忆。低级的为植物,只有活的细胞,没有神经和记忆,虽有生死的反应,没有苦乐的感觉,更没有思想及记忆,所以叫做无情。中级的是动物,只有少数如狗、猴子、马、象等高等动物有若干的记忆力,但没有思想力。至于下等动物除了神经的本能反应,没有记忆和思想,然其既有神经就有痛苦,就会怕死。所以虫蚁都会自然地知道逃避死亡的危险,植物则不然。因此,杀生的界定,就是能够知生怕死的动物而不及于植物。佛戒比丘不可砍伐草木,是因低级的鬼神,依草附木,以草木为庇护,为了慈悲鬼神,不使鬼神生嗔,故不去破坏其居处,并非为了草木不可杀的理由。微生物如细菌,从生物学上看,它是介于植物与动物之间的生物,既没有神经更没有记忆和思想,不属于有情众生,可以说是活动的植物,所以,杀菌不是杀生。关于水中的微生物,除了细菌之外,尚有比较高等的生物,他们虽也没有神经,但已可以算在动物之列,因此,佛世的比丘,用水需要通过滤水囊的过滤,把比较大的微小众生滤出,比较小的就不管了。这是基于慈悲的观点,不忍目见生物而不救度。如果肉眼不能见,或虽见而不能分辨是有情或无情众生,那就理会不到了。佛教主张不杀生,主旨在于众生平等的慈悲精神,一切众生都有生存的权利和自由,我们自己怕受伤害、畏惧死亡,众生无不皆然。众生的类别虽有高低不同,但众生的生命绝没有贵贱、尊卑之分,如果人人发扬这种平等、慈悲的精神,我们的世界一定是和谐、和平、互助、互敬、互爱、融洽无间,将没有一人会受到故意的伤害。虽然佛经中说,杀生有果报,杀人偿命,吃它半斤,还它八两,这是说明了因果不爽的事实。但是我们不必把不杀生的著眼点摆在害怕受报的观点上,果报是有的,但也并非绝对不可以改变的;养成慈悲心,才是不杀生的重点,也是佛菩萨化世的精神。本文选自圣严法师《学佛群疑》,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Waltergao
扫一扫,用手机看新闻!
用微信扫描还可以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转载]初识往生的圣严法师
今天网上看了凤凰台的一集《锵锵三人行》,讲台湾法鼓山的圆寂了,临终前接受了凤凰台王鲁湘的采访,于是请王鲁湘来聊关于圣严法师及佛教的话题。
我虽然叫做cybermonk好些年了,身边交往密切的人好多叫我“小师傅”或者“和尚”,我却并不是佛教徒。于是圣严法师的名字,我是第一次听到。
看完了节目,又去网上看了法师的介绍,竟生出极大的敬意来。佛教在中国源远流长,可是普罗大众所见的佛教却早已失去了本来的面目。香火旺盛的寺庙,多成了求财求福求平安的拜神之地,门外奸商小贩云集,门内游客香客嘈杂,烟雾缭绕,哪里还是佛家清净地。圣严法师在台湾领导建立的法鼓山,从节目描述来看,却是难得的净土。大雄宝殿上并无“大雄宝殿”匾额,而是“本来面目”四字。大殿中不燃香火,均用鲜花代替。一般寺庙,除佛像外,几乎没有多少空间让信众落脚,仅有几个蒲团供跪拜之用。法鼓山的大殿却像基督教的教堂一样,绝大多数空间是可以站人或坐人的。据说法鼓山建筑极具摄受力,到场的人皆肃穆噤声,毫无喧哗景象。法鼓山是台湾北部最大的佛教道场,连。而圣严法师所努力推动的佛学教育和研究,更使得佛教在现今的台湾和世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法鼓山大殿
许久之前就听说“人间佛教”的说法。大致是说要改良佛教,使得它更容易被大众接受。本来艰深难懂的佛学,在中国大众中演变成求富贵平安的神明崇拜,或许就是普及佛教的结果。而今的年轻人都受过高等教育,求佛拜菩萨对他们而言,远没有洋味儿十足的基督教有吸引力。于是,佛教是该回归本来面目,去教人净化心灵,求证自我了。面对眼下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中国社会,这样的佛教,才是先进文化的体现吧。
去卓越上看了法师的几本著作,买了两本。并发现多年前法师的一个:《》,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佛教是无神论,其实非常类似我们的儒学。要知道儒学在西方也被称为儒教,当作一种宗教来看的。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佛法讲座专区
      
佛教导航子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
>>正文内容
智渡法师答:如果死后捐献遗体或部份器官,会不会影响死者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觉得捐献遗体和器官是一件利益众生的事情,可是我又听一些学佛的人说 ,人死后 24 小时之内不能移动尸体,更不要说在尸体上动刀子了,否则不能往生。我想听听法师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看的。
       
发布时间:日
来源:&& 作者:智渡法师人关注&&&&&&
智渡法师答:如果死后捐献遗体或部份器官,会不会影响死者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觉得捐献遗体和器官是一件利益众生的事情,可是我又听一些学佛的人说 ,人死后 24 小时之内不能移动尸体,更不要说在尸体上动刀子了,否则不能往生。我想听听法师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看的。
  答: 死后捐献遗体或者器官是否会影响死者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关键要看捐献者命终时的神识是否已超脱身体。
  1、发心捐献者首先要明白人身无常,苦空无我之理,并作观身不净等增上对身体捐献的布施助缘。
  2、为了以防万一,应该在有生之年好生忏悔、念佛、修定,力求在捐献实施前预知时至、先行往生,以确保在尸体上动刀子时不影响自己往生极乐。
-------------------------------------------------
-------------------------------------------------
标签:||||||||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
QQ: &  &&&&&&&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下一篇:没有了!
还没有任何项目!
佛教导航@1999-}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圣严法师怎么死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