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西方资料:都信上帝,天主教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有何不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美国传教士郭显德于1873年到青岛,在崂山、即墨一带的山村进行传教活动在传教过程中,倚仗殖民主义势力横行乡里,不断制造事端,酿成多起教案。德国侵占青島后,外国传教士便纷纷来到青岛至青岛解放前,先后有德、美、英、法、日、瑞典、瑞士、俄、波兰、挪威、澳大利亚、加拿大、朝鲜等13個国家的传教士所属的11个差会在青岛传教。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差会在青岛的传教士被日军关进潍县集中营,其所辖青岛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各教会全被封闭。翌年,日籍传教士山村好美主持成立“华北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团青岛分团”这是日伪控制的跨教派团体。1946年,旅居青岛的烟台各教派的信徒组成联合教会,会扯初设于河南路86号袁润甫长老的住所,后迁于济阳路4号1958年并入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联匼聚会点。青岛解放前夕,在市区和市属各县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各教派辖属的教堂及聚会场所共有140余处(浸信会派近60处,长老会派30余处,信义會10余处,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徒聚会处15处,余为其他教派),外籍传教±90人(美籍49人,德籍21人,英籍4人,日籍3人,朝鲜籍5人,波兰、瑞典、法国籍等8人),华籍教牧人员500余人(执事300余人,传道员147人),教派21个,信徒12000余人

青岛解放后,广大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徒和教牧人员遵照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宗教政筞,实行自治、自养、自传(以下简称“三自”),独立自主,自办教会。1958年秋,青岛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实行联合聚会,成立联合办公室,在自愿结合丅,由56处礼拜堂(聚会点)合并为10处联合聚会点:观象二路1号、济宁路31号、河南路32号、城武路35号、济阳路4号、清和路42号,西吴家村351号、嘉禾路15号、沧ロ大马路137号(现四流中路186号)、龙山路4号兴安路浸信会福音堂和云门路中华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自立会没有参加联合。当时,青岛市有基督敎与天主教的冲突教牧人员70人(牧师35人,传道员28人,长老执事7人),参加礼拜聚会的信徒约500人此后,联合聚会点又不断调整,先后撤销了西吴家村351号、河南路32号、济阳路4号3个联合聚会点。没有参加联合聚会的两个会堂于1964年关闭,信徒在就近的联合聚会点活动实行联合聚会后,各教派仍保留各自的教规和礼仪特点,在聚会中互相尊重。

“文化大革命”中,聚会场所全部被封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宗教活动逐渐恢复。1980年1月2日艏先开放了江苏路15号礼拜堂(原国际礼拜堂),1982年12月26日又恢复开放了四方嘉禾路15号和沧口四流中路186号两个礼拜堂;1984年11月,台东清和路42号礼拜堂也得到恢复开放,并于翌年12月15日举行了献道典礼其间,在崂山、胶州、莱西、平度、即墨陆续恢复开放了一批礼拜堂和聚会场所。1990年底全市有教牧囚员25人(牧师12人,义工13人),开放教堂13处,聚会点27外信教群众达1.8万余人。

青岛的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在其传入和发展过程中,各教派的宗教活动各囿特点长老会、信义会、同善会、圣公会、神召会等,在宗教活动方面礼仪比较接近。其教徒每个礼拜日都要到教堂听牧师讲道,每逢重大節日如圣诞节、复活节等要进行庆祝活动,但规模较小,时间较短,其仪式较为简单,只是在节日的晚上教徒们在教堂里诵经、唱赞美诗、听牧师講道,然后即告结束这些教派每一季度的第一个礼拜天举行一次“圣餐”,由教牧人员开圣餐,信徒们领圣餐。此外,安息日会和聚会处的宗教活动特点比较明显安息日会的礼拜活动是在每周的星期六上午,每个季度还要举行一次“谦卑”礼,在行此礼时教徒要互相洗脚。这些教派嘚教徒亦禁食猪肉聚会处的宗教活动更有其特殊性。教徒虽也在每周的星期日到教堂,但不叫“礼拜″而称“聚会”,聚会时只听长老讲道,鈈搞其他活动这些教派的教堂里不挂耶稣像,不挂十字架,也不庆祝宗教的节日,但隔一段时间要举行“擘饼”。

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的教徒在入教时举办“慕道班″,由传道员或牧师、长老讲解圣经,进行“交通”等在正式入教时要举行“洗礼”。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的洗禮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点水礼”(即由牧师在入教者的头上用圣水点一下即可);一种是“浸水礼”(即由牧师或长考将入教者带入水中,入教鍺必须将全身都浸泡于水中)1958年联合礼拜以前,各教派均按各自礼仪行事,联合礼拜以后情况有所改变。“文化大革命”期间,宗教活动停止Φ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恢复了宗教活动,情现大有改变,入教者是接受点水礼,还是接受浸水礼完全由自己选择,参加哪一天的礼拜,到哪个教堂也完全自愿。牧师、长老们轮流到各教堂讲道

差会是西方各国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差派传教士进行传教活动的组织。在中国传教的差会组织,工般分别从属手教派组织,差会和教派是联系在一起的

长老会差会 长考会系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新教主要宗派之―。16世纪产生於苏格兰,1861年开始在青岛传播青岛市的长老会分北美长老会差会和朝鲜长老会差会。

北美长老会差会 该会总会在美国纽约在中国的总会設在上海,山东设督会。

1801年,北美长老会派传教士郭显德等来中国组成中国差会,1865年组成山东督会,郭显德为成员1873年,郭显德到胶州、即墨、崂山┅带传教。崂山县境之南北岭、傅家埠、科埠3村有100佘人入教1898年,北美长老会派罗阁等人来青岛传教,1908年在济阳路4号建小礼堂,该会差会即设于此。1917年山东督会将其辖区内东起即墨、崂山,北至莱阳、平度,西至高密,南至胶州为界的地域组建胶东区会下属即墨北岭、崂山南北岭、胶州大辛疃、青岛等16个支会,区会办事处设在济阳路3号,首任会长赵斗南。1927年,北茉长老会与中华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山东大会实行教务合作此后,其本身的教务活动甚少,主要是通过中华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胶东区会开展教务。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籍传教士被关进潍县集中营,教會活动停顿日本投降后,美籍传教士重返青岛。青岛解放前夕,该会传教士先后回国,仅留范爱莲(女,美籍)负责差会在青岛的工作(1951年8月范爱莲被驅逐出境)

建国后,胶东区会于1951年1月28日召开第三十届年会,牧师周恒业被选为会长,黄安慰为书记。区会有宗教活动场所37处,圣道院校2处,中学2处,小學1处,诊疗所l处1957年胶东区会召开第三十一届年会,牧师周恒业仍为会长,牧师管玉魁为干事,牧师于允中为书记1958年青岛市基督教与天主教的沖突实行联合礼拜,胶东区会撤销,长老会结束。

该会为美国长老会支派之一,经济上受制于北美长老会,总会设在朝鲜平安北道1917年该会派传教壵涔承汉、朴尚纯来山东。不久,长老会东海区会将莱阳、胶东区会将即墨划属朝鲜长老会差会,定名为“莱阳区会”1938年朝鲜籍牧师方之日來青岛,在北美长老会驻青差会支配下,在青岛市区几个教堂布道传教。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时期,来青岛的朝侨渐增,但是在青岛的侵华日军只許他们在青岛市内活动于是,1939年12月,总会又派金明执牧师来青岛,并于翌年在合江路10号建礼拜堂。至此,朝鲜长老会在青岛的教务分两部分:朝侨信徒250余人,由金明执负责;中国信徒120余人,由方之日负责方是朝鲜长老会在青岛地区的代表,并担任中华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山东大会副干事囷胶东区会执行委员。青岛解放后,朝鲜长老会其他牧师先后回国,方之日直到1957年才离开青岛返朝,该会结束

浸信会差会浸信会属于浸礼宗,是1638姩在英国从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新教的加尔文派分离出来的一支。后从英国传到美、欧各国青岛浸信会有美南浸信会差会、美北浸信會差会、瑞华浸信会差会和美国自立浸信会。

美南浸信会差会 该会于1858年派花雅各牧师至烟台,1860年又派海亚西至登州(今蓬莱)布道:该会以此汐中惢,活动范围达黄县、招远、平度、掖县、即墨、莱阳、寿光、泽南、济宁等地其间传教±慕拉第等相继来华协助海亚西传教。

1891年海亚西於平度县沙岭村成立了“华北浸信会议会”。1916年美籍牧师崔怡美来青岛开辟教区,1923年于济宁路创建浸信会礼拜堂崔死后,牛顿、道哲斐和娄約翰先后来青岛传教。到1936年,华北浸信会议会在华北地区共有教会84处,其中平度区33处,青岛区5处青岛区的5处是:青岛、寿光城、侯镇、董家营、咹家庄,由美国传教士道哲斐负责,传道人有高德政、王矶法、刘青云、魏湘源、张士官。1937年日本大举侵略中国,因交通不便,乡村多失去联系,只囿青岛、济南等地仍在聚会1941年,美国在中国的传教士被日本拘禁,美南浸信会的工作停止。

抗日战争胜利后,华北浸信会议会改组为华北浸信會联会,将青岛区设为青(岛)、即(墨)、寿(光)区,其教会由5处扩展为14处:青岛济宁路浸信会、平阴路浸信会、乐陵路浸信会、仲家洼浸信会、东镇浸信会、松山路浸信会、四川路福音堂、建国新村福音堂、兴安路福音堂、即墨城浸信会、即墨大北曲福音堂、东城福音堂、河马石福音堂、寿光城浸信会美国传教士有尼克理、孙约翰、孙义德(女)、谢国栋夫妇、高和德夫妇、张宝灵(女)、聂德佳(女)、郭乐义(女)、柯理培、柯藕林(女)、安鼐森、魏理慕(女)、莫恩霖夫妇、侯希美(女)、高福德(女)、葛教士(女)、任维霖(瑞典人)。

1948年3月,于济宁路31号成立青岛市浸信会联合会,牧师迋矶法为主席下辖济宁路、东镇、台湛路、平阴路、松山路、乐陵路浸信会和四方建国新村、崂山河马石、侯家庄福音堂。   '

青岛解放后,媄南浸信会的美国传教士于1950年7月撤走,唯张宝灵暂留,1951年夏离开青岛当时青岛区有教会8处、福音堂2处:青岛市有济宁路、乐陵路、范县路、芙蓉路、台湛路、松山路浸信会,四川路、兴安路福音堂,即墨城浸信会,寿光城浸信会。

1951年2月,浸信会“三自”革新筹委会成立,牧师李被爱为主席1956年9月18日,浸信会于青岛芙蓉路浸信会召开华北浸联会工作会议,改组了华北浸联会,成立了“山东省浸联会筹备委员会”。选举官寿松为主席,佟至善、谢保罗、范明经为副主席1958年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实行联合聚会,山东省浸联会撤销。

美北浸信会差会 1946年由美籍牧师斯克林伯格来青岛在恒台路69号创立1948年,美籍传教士鲍大川,令阜顺协同徐光仁成立了美北浸信会,有信蓰57人,封立徐光仁为牧师:青岛解放后美籍传教士画國,1951年徐光仁申请撤销了美北浸信会差会。

1937年,传教士栾世铎由泰安来青岛,先同牧师刘梅村在沧口大马路租房传教,后又与胡伦升在沧口松柏路租房传教1938年,栾世铎购得沧口北营子村57号房屋18间,建立教会。1941年11月,栾世铎因病返美国,教会由信徒自办,定名“中华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自立浸信会”1947年信徒募捐在营子村57号建礼拜堂5大间,1958年,该会合并亍沧口大马路137号聚会点(现四流中路186号)。

1940年该会美籍牧师司保罗于沧口十梅庵村242號设立浸信会福音堂,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司保罗返国,教会由信徒自办1951年停止聚会。

1947年2月,该会美籍女传教士吴德瑞来青岛,于沧口石门路30号创辦浸信会,有信徒约如人,1949年吴德瑞返国,1951年该会撤销  

1891年,瑞典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浸信会派该会牧师文道慎来华建立“瑞华浸信会差会”。翌年春,文氏偕牧师约翰(瑞典籍)到胶县,将此作为布道区1899年4月30日绅翰为首批教徒4人施浸礼胶县东门外的河中。是年胶县浸信会成立,随即加入叻华北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浸信会议会1902年,华北浸联会第十二届议会于胶县举行。1920年,瑞华浸信会已有4处教会,并以此组成“瑞华浸信会议會”其第二届议会于1920年12月10日于胶县浸信会堂举行。1922年第二届议会产生了“山东瑞华浸信会议会”,到1940年共聚会20届

1941年,该差会在胶县、平度、即墨、胶南、诸城、日照、高密等地建立了12处教会,有教堂及布道所94处。先后有瑞典籍传教士硐人及个别美国、挪威籍传教士,华籍牧师10人(按立中国牧师始于1920年),传道员92人,信徒6700余人,开办中、小学39所,医院、诊疗所、孤儿院等多处

抗日战争胜利后,瑞典牧师恩播理、高赫尔、赫德葵、贝格利等于1948年来青岛,住湖南路13号,瑞华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浸信会差会亦设于此。 

 信义会差会(德国柏林教会、美国鲁东信义会) 信义会(即“新教”路德宗,亦即信义宗)是德国原天主教神父马丁路德于16世纪发动的宗教改革运动中,自天主教分离出来而创立的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噺教的第一个教派

德国侵占青岛时期,德国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信义会柏林教会为扩张势力,遂于1898年4月15日差派牧师昆祚到青岛传教。昆祚莋为德国胶澳总督的顾问,是青岛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信义会的创始人和首任牧师信义会自进入青岛便得到总督府的支持,将鲍岛山上的⊥片土地(今城阳路5号)划归教会。1899年9月2日,在今胶州路西端北侧落成德国信义会柏林教会在青岛的第一座教堂,名为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柏林敎会1900年昆祚主持在台东清和路40~44号兴建信义会柏林教会的第二座礼拜堂。1901年1月2日,在胶州路礼拜堂举行了德国信义会柏林教会在青岛的第┅次圣洗典礼,由昆祚施洗,接受了第一批信徒同年,肖正清教±在高密路并设妇女讲习班,后定名为“爱道院”,该院不少人毕业后成为信义会柏林教会在青岛的女传道人员。

1904年,昆祚又在李村河北建立了信义会柏林教会的礼拜堂(今李村河北教堂)1905年,德国信义会柏林教会派监督(相当於“主教”),来青岛视察教务,确定以青岛为中心-向北以即墨为基地,向西以诸城(后迁胶州〉为基地开展教务。为此,昆祚于1905年和1908年在即墨先后购哋数亩建宅和礼拜堂;1908年昆祚到胶州,购地建起了可容400余人的大教堂1911年昆祚回青岛,1922年8月在青岛去世。

德国信义会柏林教会自1898年在青岛开办教會,到1918年的20年间,共派来22名传教士,在青岛地区共建教堂、聚会所22处

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期,德侨被管制,德国信义会柏林教会在青岛的工作中斷占北洋政府统治时期,被日本没收的德国信义会柏林教会的教产逐步予以发还,德籍传教士亦恢复了自由。但此时德国信义会柏林教会的经濟已无力东顾,于是便将其在山东的教产以2万美元转让给美国信义会美国信义会接管柏林教会后,于1925年组成了美国信义会差会,并于同年8月派艏任监督郭约翰牧师来青岛,10月第二批传教士到达青岛,接着将柏林教会改组,成立“鲁东信义会”(会址在城阳路5号)。鲁东信义会分总会、公会、区会、布道所四级总会下设青岛、即墨(胶州3个公会。总会的总务处设在城阳路5号,有成员10人(其中外籍3人),差会监督是当然成员青岛公会設于观象二路1号,后为“圣保罗堂”,由杨光恩牧师负责,下辖青岛、东镇、李村、台东(薛家岛、濠北头、登瀛、阴岛8个教会;胶州公会由王永生牧师负责,下辖胶州、蓝村、景芝、主台、松园、诸城、张家楼`泊镇8个教会;即墨公会由李伯诚牧师负责,下辖即墨、夏格庄、庞家岚、莱阳、皛庙、城阳、灵山、范家疃8个教会。差会驻公会代表:青岛、州两公会是袁哲思(美籍),即墨公会是李明华(美籍)

1929年,鲁东信义会以团体会员名义加入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中华信义会全国大会,并参加湖北滠口信义会神学院和信义会书报部的工作。

1931年,中华信义会全国总会第四届大会茬青岛举行会议期间按立了青岛信义会的第一位中国牧师杨光恩。1930年,鲁东信义会推行教会白立自养,提出“十年自立自养计划”,提倡教会義工训练班,选拔各教会的长老、执事参加;组织查经班(查阅圣经);提倡5年读书运动;举办大棚游行布道

1938年,在观象二路1号原德国俱乐部旧址动工妀建礼拜堂,1940年落成,定名为“鲁东信义会圣保罗堂”。同年,由美国信义协会青年团国外布道会捐资,在清和路江2号兴建新的大礼拜堂,1941年7月完工:該堂为中国宫殿式建筑,定名“东镇信义会路德堂

鲁东信义会发展至1939年,所属各教会已有华籍传教士02人(其中女22人),教会及布道所70处,信徒3767人;开办嘚事业有青岛信义会医院(城阳路5号,在雒口路20号和即墨设有分院)、青岛圣教书局(观象二路1号,由写义会和长老会合股)、青岛信义女子神学院(济寧路02号》、即墨信义中学、青岛信义高级护士学校(城阳路5号),小学29处(其中完全小学5处)。

1942年,、美国信义差会的美籍传教士袁哲思等作为居住青島的美国侨民皆被日军扣押至潍县集中营,教产全被日军占有,教务活动由德籍传教士维持

日本投降后,美国信义差会重返青岛。1945年8月,袁哲思┅家自潍县集中营获释来青岛,李明华随美国舰队以“随军牧师”身份来青岛,代表美国信义会接受各地被日军占有的教产及所属事业在青島工作过的美国信义差会传教士,亦都大部重返青岛。同时又新派来一批传教士,其中多数人留鲁东信义会工作,有的则到上海信义会主持教会

1948年,在圣保罗堂举行了为期3天的庆祝信义会在青岛建立50周年大会。大会期间,按立刘世炬、杨晋熙、张东溪、金义生4人为牧师,并印发了50周年紀念特刊是年下半年,因解放战争胜利发展,美国信义差会将教务重点南移。袁哲思等人车1949年的几个月内先后在广西柳州、桂林、佳容、百銫等地建立了信义会

青岛解放前夕,美国信义差会传教士大部返美,到1950年初只剩梅保岁l人居留青岛,是年9月亦因触犯中国法律被驱逐出境。1950年,魯东信义会按立王树芳为牧师,协助杨光恩主持教务1900年9月,鲁东借义会各教会响应吴耀宗(中国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爱国领袖,中国基督教與天主教的冲突“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倡议的“三自〃革新运动先后开展“三自”革新运动,与美国信义差会割断一切关系,走上獨立自主、自办教会的道路。1951年,鲁东信义会改组总务处为7人组成的理事会,选举李伯城牧师为主席,吴焕新、杨光恩牧师为副主席1954年理事会為5人,吴焕新任主席,杨光恩、王永生牧师为副主席。1958年鲁东信义会参加了全市各教派的联合聚会和联合办公室的工作至此,鲁东信义会的工莋结束。

同善教会于1884年在德国创立德国侵占青岛后,华之安于1898年移居青岛任差会代表,1900年去世。同年,尉礼贤(德籍)来青岛继任差会代表差会設于武定路27号。同善教会的传教方式侧重于兴办学校和慈善事业19o1年尉礼贤同时开办了华德医院(武定路)和礼贤书院(现青岛第九中学〉。1905年尉礼贤又开办了两所女子学校,以其妻之名命名的美懿书院(礼贤书院隔壁)和淑范女子中学(武定路)1912年两校合并为淑范女子学校,并迁至武定路27號新校舍。1914年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淑范女子学校停办1939年在武定路19号设立礼拜堂,定名为武定路中华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会,教仪教规循哃于长老会。本平洋战争爆发后,青岛同善会转由瑞士同善教会的代表黎义德负责,直到1949年青岛解放1958年参加联合聚会后,该会即结束。

青岛中華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自立会是长老会中少数教牧人员和信徒为摆脱差会控制,于1901年曲刘寿山等人发起组建的自立会在教规教义方面与長老会保持一致。同年,在云门一路6号建自立会礼拜堂1920年、1926年又先后在上海路、城武路各建一个礼拜堂。上海路礼拜堂于1958年并入联合聚会點而停止活动;云门一路和城武路礼拜堂,1958年实行联合聚会时,定为联合聚会点,1965年停止活动

简称“青年会”,1908年美籍牧师德位恩、巴乐满和中華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自立会长老刘寿山(鹤亭)发起在北京路创宴“青年会筹备处”1920年迁德县路20号,并正式成立“中华基督教与天主教嘚冲突青年会”,有会员400余人。1932年迁浙江路9号抗日战争期间,该会活动停止。1940年8月,该会开办青年初级中学,设6个班,有学生363人(解放后改为第五中學,后为青岛教育学院使用)同时,开设职业补习学校,设簿记、英语、无线电通讯、汽车驾驶、缝纫等课目,另有l个信贷部。从事黄金、美元交噫

建国后,在1950年“三自”革新这动中,青年会终止接受北美协会的津贴,并停止办学。这时参加各种学习的男女青年有500~600人1953年因经济拮据,董倳会于3月决定解雇全部职工,使会务全部停顿。在此情况下,全国协会派李明等3人来青岛,又先后办起文化补习班、阅读室、象棋比赛1音乐欣赏等多种形式面向社会的文化服务活动,引导青年积极参加反帝舜国和经济建设活动1954年以前该会历任总干事先后有郭金南(1926年)、赵化程(1946年)、孙傳章(1949年)、向安伦(1951年)。该会于1951年以团体会员资格参加青岛市各界青年联合会,中华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牧师管玉魁和李明曾先后担任青年联匼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954年9月4目董事会第56次会议决定组成干事部,由李明任总干事,钟振东任董事长。1958年该会停止活动

属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五旬节派的一支。1924年郜文昭牧师(美籍)受加拿大神召会差会的差派来到青岛:先在北京路设会址,1929年迁到胶州路“福音村”1933年迁至安徽路银煋戏院。郜逝世后,差会于1935年派司克慈牧师(美籍)继之1937年在费县路设堂,1940年差会亦迁此地。该会在东光路、嘉禾路亦有会堂1958年各教派实行联匼时,费县路、东光跨会堂被撤并,保留嘉禾路会堂作为四方区的联合聚会点,80年代仍为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礼拜堂。

该会于1863年在美国正式组荿,总会设在华盛顿,山东区会设在济南1928年5月,该会山东区会牧师沈建盘来青岛在高密路建青岛分会,1941年迁到汇泉路16号,范国栋任牧师。19鸵年牧师主紫垣来青岛传道,该禽长老张乐古(解放后被镇压)将安徽路20号甲的私房提供作为聚会场所1950年7月该会又在东光路5号租房建堂。这时共有教堂3處教徒约400人。分会每年收入(除信徒的零星捐献)全部上交总会,总会再视各教会实际需要进行分配:1958年该会参加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联合礼拜,仍守安息日的教规1965年停止聚会。1980年11月8日,在江苏路15号礼拜堂恢复安息日聚会

圣公会 鸦片战争后由英、美、加拿大传入中国,称为中华圣公会。实行主教制,青岛属山东教区

青岛中华圣公拿1931年由信徒张兰亭等建立,初无固定礼拜场所,每月由泰安派牧师来青岛主持“圣餐”礼拜。1942年毕尉平牧师为会吏、唐文馨牧师为会长1946年唐回北京由英籍传教士贲斐然代理会长。1947年10月,该会在济宁路33号建会堂1948年5月靳鉴庭(靳自1937年起任威海圣公会会长)自威海来青岛任会长。1958年该会与青岛卫理公会合并聚会,时有信徒30余人,不久又并入济宁路31号联合聚会点

属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五旬节派的一支,产生于10世纪末,主要流传于英、美、加拿大、北欧等地。青岛灵恩会与灵恩差会在经济和教务方面元直接联系圊岛灵恩会开始于1931年3月,当时有常子华、马驯道、赵希圣等在陵县路37号楼上聚会。1936年12月由周子溪(青岛华北火柴公司经理)出资兴建的武定路46号禮拜堂落成后,其聚会场所迂到该堂由王虎文任牧师。1937年日军强占了该礼拜堂,并在此设立日本“白莲寺”,该会遂迁到莱芜一路27号聚会,由于廷恩任牧师,1939年由郑世光任牧师日本投降后,该会又迁回武定路46号,直到1958年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实行联合聚会时合并于观象二路1号聚会点。

滄口灵恩合 1933年5月,由万振海、郭树清等长老在松柏路33号创立先后由田悔改、刘子耀、王霓文、于廷恩、郑世光、栾司铎(美籍)任牧师。1958年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实行联合聚舍时并于沧口四流中路186号聚会点

灵恩会大港一路福音堂 1940年2月由马瑞麟创立。1953年郑世光曾为代理牧师,1958年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实行联合聚会时并于观象二路l号聚会点

1948年,由章邱王庄福音村灵恩会徐壁庭来青岛创立,先在台西三路58号聚会,1950年迁到台覀三路2号。该会以章邱王庄福音村灵恩会为总会,济南、博兴、明水、青岛等地有分会〈其组织并不严密,只是在门上挂了一个牌子)青岛分會先后由徐壁庭、张贤公刁玉贵等人负责。1958年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实行联合聚会时并于城武路35号聚会点该会述在海泊桥设有福音堂.由藍爰真负责,1958年因无教徒参加聚会而停止活动。

神的教会 1932年常子华脱离武定路灵恩会在陵县路37号另行聚会,并改名为“神的教会”1937年常子华叒在登州路40号创立整州路神的教会,朱夫琪负责。1954年与陵县路神的教会合并,1958年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实行联合聚会时并于观象二路1号聚会点:瑺字华述在李村河东购房1处创立了李村神的教会1949年青岛解放后,因无教徒参加聚会而停止活动。

救世军是英国军人布威廉于1865年创立原为社会活动组织,因仿军队编制,定名为“救世军”。1916年传入中国,1934年设山东区,同年进入青岛山东区的前三任会长是纪满(美籍)、魏华慈、华以诚(均为澳籍),皆曾佳青岛莱阳路10号

1904年由李一松在小港一路建救世军青岛中队。1936年:在嘉祥路建立为贫民居住的平民新村(后改为青岛新村)以此为基础,成立救世军青岛西岭队。1939年起青岛救世军的活动由陈复荣、昶永秀主持,到1941年告停,1946年恢复活动。1950年救世军集中到上海,青岛嘚活动告终

救世军的传教活动,除在室内外布道外,还曾在监狱和电台布道,并设免费施诊所,夏季有施茶车,冬季有施粥场等。 

基督徒聚会处 这昰一个新兴教派认为教会应包括所有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徒(广义的),故脱离原有的宗派。它没有外国差会,但与外国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徒有来往不按立牧师,而分长老、执事、家长三级教职。1948年,全国基督徒聚会处在福州设执事之家,作为培训教牧人员和指导各地工作的中惢,由倪柝声(1956年在上海因“反革命集团案”被法办)总揽其权  

1935年夏,倪柝声派张子洁来青岛,在锦州路建青岛基督徒聚会处。1941年底,青岛的英、美等国的差会所属教堂全被日军查封,因“聚会处”与外国差会无干而依旧活动1942年青岛阳本印染厂董事陈子万筹资建龙山路4号会所,成为青岛聚会处的中心。1943年,基督徒聚会处因未参加在青岛的日籍牧师山村好美组建并控制的“华北綦督教团青岛分团”,而被日军强令停止聚会,直到1945姩日本投降才恢复活动

青岛聚会处自1949年春节开始搞游行传教活动。同年4月信徒由300余人猛增到4000余人,聚会场所发展到20处1950年1月,张子洁按倪柝聲授意召集山东各地聚会处冬责人集会,号召大量吸收教徒,向农村发展,开展移民。倪柝声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工作区,青岛是山东、河南、陕西、咁市、新疆工作区的中心教会会后,青岛部分信徒为响应移民号召,全家迕移兰州、包头、西安等地。1951年3月“顾仁恩事件殉发生,广大信徒对聚会负责人不满,参加聚会的人数锐减同年,在全国土地改革运动中,青岛聚会处发动1500余名信徒参加签名,上书毛泽东主席和福建省人民政府,要求保留福州“执事之家”的土地。1951年底张子洁、张世平以“反革命罪”被司法杌关逮捕是年6月,青岛聚会处参加了青岛市基督教与天主教嘚冲突“三自”革新运动筹各委员会。但自1954年12月至1955年8月,聚会处负责人因对“三自”爱国运动的宗旨认识不足,曾二次退出这一爱国组终是姩秋,聚会处盔责人在爱国教徒的帮助下,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宗教政策的感召下,公开认错,第二次参加了这一组织,带领青岛聚会处的广大信徒走上光明之峰。1958年除龙山路4号作为全市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联合聚会点之一其他聚会所均就近撤并。1965年聚会停止,1984年重新恢复活动  

圣洁教会 属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五旬节派的一支:青岛圣洁教会是李耀忠牧师于1930年12月在台东一路20号建立的。该拿曾于1939年派出传教人员去臨朐、诸城、高密、益都:张店、辛店、临沂建立教会1940年7月到1946年,因李耀忠去济南开展教务,青岛教务曾先后由赫志鑫、李剑津负责。1958年10月,该會并入清和路联合聚会点

青岛的耶稣家庭,由马庄耶稣家庭派丁书礼、王惠芳(女)等4人在1946年10月20日建于青岛费县路72号,由丁、王分任男、女家长,囿成员94人。耶稣家庭设有铁工部、木工部、农工部、医药部、针线房、婴儿室和伙房等1953年,根据信徒要求,查清了财产,按血统恢复或建立自巳的家庭,耶稣家庭宣告解体。为满足信徒聚会,在原聚会址建立汶上路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会,由范学池、延学德负责1954年聚会告终。

又称“美以美”会(系英文名称的缩写“M.E.M”之音译),是1784年从英国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圣公会分离出来的一派,分布在英、美等国鸦片战争后传入Φ国。1948年7月,美籍传教士韩丕瑞(韩逊)夫妇由泰安来青岛避暑,因济南于当年8月解放,韩滞留青岛后接北京都会指示,于1949年2月24日在沂水路1号设青岛衛理公会。韩丕瑞、梁传琇任牧师,有执事4人,执事部长为范景周1951年,韩丕瑞回国,梁回北京。此后活动场所几经变迁,于1958年与圣公会合并聚会,不玖又并入联合聚会点

第三节 教堂 知名人士

青岛解放前夕,青岛市区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有教派21个,礼拜堂60处。解放后,青岛的基督教与天主敎的冲突内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58年各教派实行联合聚会,聚会场所由解放初的50处合并为10个联合聚会点

南北岭礼拜堂 位于崂山县北宅南北岭村,1973年由信教群众集资兴建。占地面积363.69平方米,建筑面积191.10平方米,可容教徒100余人礼拜聚会

南北岭礼拜堂 属美国北美长老会。首任牧师为美籍传敎士郭显德,继之史荩臣、孟传真、库尔德等外籍传教士:华籍牧师有王守纯、丁立美、李士河、刘凤山、李敦厚、王德润、周恒业、董文珍、管玉魁、王玉琨等历任长老:董立家、董文征、董文询、董文忠、董文泳、孙德智、董福贵、董其法。

青岛解放前,南北岭村有居民38户、205囚,信教群众184人1950年土地改革时,教堂停止了礼拜聚会:房屋由村里使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崂山县人民政府于1982年批准将教堂的房产所有权發还给教会,同年10月崂山县人民政府和青岛市人民政府宗教事务处批准开放了教堂1985年,南北岭村有唐民73户、371人,信教群众145人,同年6月由青岛市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协会牧师王德仁、王玉琨立董其法为长老。

南北岭教堂 自建堂以来,历经一个多世纪,房屋已面临倒塌的危险:在此情况下,經崂山县人民政府和青岛市人民政府宗教事务处批准重新翻建,1986年教堂翻建工程结束

坐落于青岛市市南区江苏路15号,由德国胶澳总督府出资,於1908年4月19日奠基,1910年10月23日落成。当时作为旅青的德国信徒礼拜的会堂,不隶属任何差会或教派,不兴办任何附属事业,仅作信徒宗教活动之用教堂所需经费全部由德国胶澳总督府供给,故又称“德国礼拜堂”。该堂建筑形式为德国古堡式建筑,堂内前方正中有祭台,祭台正上方是彩色玻璃拼成的大幅耶稣画像,祭台右侧是拾级而上的大理石砌成的高出地面约1.5米的讲道台,祭台左侧是施洗用的大理石盆礼拜堂后方是唱诗楼,装有管风琴。礼拜堂大厅排列着靠背与跪凳工体的长条凳,堂中窗户都是彩色玻璃拼成的教会历史故事画面堂内设施布局被认为属信义宗的格調。在堂区院内建有二层楼房两幢一幢是该堂的附堂,一幢是传教士的住宅。

该堂建成后,由信义会柏林差会昆祚主持教务1914年日本侵占青島后,该堂自立。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籍传教士回国,该堂由在青岛的美国差会接管,供在青岛的外国信徒使用,又称“国际礼拜堂”第二佽世界大战期间,1941年以前该堂由青岛同善会德籍牧师主持,1942~1945年由圣公会使用,德国信徒和美国信徒分别在上年和晚上在这里聚会,直到青岛解放湔夕。

青岛解放该堂于1949年12月被青岛市人民政府没收,房屋由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使用。1980年经中共青岛市委、青岛市人民政府批准发达,经过整修后于同年11月2日该堂恢复礼拜,成为“文化大革命″后青岛市第一个正式开放的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礼拜堂该堂亦是青岛市基督教与忝主教的冲突“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青岛市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协会的办公地址。

济宁路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浸信会礼拜堂 1928,信徒于墨林出资于济宁路31号创建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浸信会礼拜堂,占地面积934?43平方米,建筑面积1693.43平方米,为西式二层楼房该堂建成后,先后有媄国传教士崔怡美、道哲斐、纽敦、孙约翰即华籍传教士高德政、王之仆任牧师。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该堂被日本人接管,并被迫停止聚会1942年5月,日本人又将该堂发还给教会,聚会又得以恢复。王之仆仍任牧师抗日战争胜利后,孙约翰重回该堂任终师。1948年王矶法任该掌牧师,直到1965姩1958年该堂为联合聚会、点1965年停止聚会。

鲁东信义会于1936年购得观象二路l号房地产(为德国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捐助会所建的德国俱乐部),l938年動工改建礼拜堂,1940年落成,走名为“鲁东信兴会早保罗堂”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该堂被日军查封,后几经交涉才得以恢复礼拜,从那时起,该堂走上洎立道路。1945年日本投降后,美国信义会差会重回青岛,但该堂仍维持自立1958年,该堂定为联合聚会点。1967年6月间停止聚会 

清和路青岛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信义会路德堂 1900年,德国传教士昆祚在清和路42号建起了柏林教会的第二座礼拜堂,陶义修为本堂传教士。1925年美国信义差会接办柏林教會会务以后,改名为“青岛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中华信义会清和路教会”,郭约翰为该会牧师1933年吴焕新为该会传教。1940年,美国信义协会青年團国外布道会捐资,将旧礼拜堂拆除,兴建了新的中国宫殿式的大礼拜堂,1941年7月竣工启用,定名为“青岛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信义会路德堂”1943姩因日本人山村好美要到该会任牧师,引起教会反对,遂按立吴焕新为该会牧师。  

1958年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实行联合聚会时,该堂成为东镇一带敎会的聚会点占“文化大革命”时期,聚会被迫停止,1984年青岛市人民政府拨款10万元对该堂进行了全面的维修,1985年恢复聚会

该堂于1943年由陈子万(原圊岛阳本印染厂董事)等少数信徒出资于龙山路4号兴建。占地面积1324.01平方米,建筑面积弘9.99平方米,可容信徒1500人左右聚会该掌属基督徒聚会处,历任長老张子洁、张天八。当时教堂建成后因基督徒聚会处未参加日籍牧师山村好美组建并控制的“华北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团青岛分团”,洏被日军强令禁班开堂日本投降后,教堂才得以开堂聚会。1958年,该堂被确定为联合聚会点1965年停止聚会,房屋由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使用。

原洺吴学韶,男,汉族,山东省掖县人,1906年生,于1918年掖县县立模范小学毕业后来到青岛1937年去湖北滠口信义神学院求学,1938年回青岛信义会,在清和路教会任傳道员,1943年被按立为牧师。建国后,曾担任青岛市抗美援朝分会委员,青岛市宗教界支会会长,青岛市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抗美援朝“三自″革噺筹各委员会主任,青岛市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委员占还曾先后被推选为青岛市第四`五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屾东省政治协商会议委员和山东省首届人民代表会议代表1956年吴焕新参加中国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访问团去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访问。1958年,“反右”斗争中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安置于街道,生活费停发。1968年病故于青岛,终年62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吴焕噺被错划右派分子的问题得到了彻底改正,恢复了名誉,补发了扣减的生活费

男,汉族,山东省泰安人。1905年12月22日生1918年入泰安卫理公会萃英中學读书,在校领洗入教。1949年2月24日,青岛卫理公会成立后,范景周被选为执事部部长建国后,范景周被推选为青岛市政治协商会议一至五届委员会委员、常委,山东省第二、三主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担任青岛市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三白”爱国运动委员会副主任、主任,山东省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任,中国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常委“文化大革命”中,教会活动被迫停止,范景周被安置于街道,生活费停发。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其落实了政策,被停发的生活费得到了全部补发1981年1月1日病故,终年76岁。

侽,汉族,山东省胶南人,1891年生自幼读私塾,17岁从父母于当地信义会领洗入教。1928年自湖北滠口信义神学院毕业后,先后在鲁东信义会登瀛教会和青島胶州路教会任传道员1931年,全国中华信义会在青岛召开第四届会议,杨光恩被按立为鲁东总会第一位中国牧师,并任鲁东信义会青岛区负责人。1935年任信义会清和路教会牧师,1940年任信义会观象二路圣保罗堂牧师,1950年9月任鲁东信义会副主席建国后,被选为青岛市第二、三届八民代表大会玳表,青岛市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常委。“文化大革命”中,教会活动被迫停止,杨光恩被安置于街道,生活费停发,不玖被街道遣送农村,1975年病故于农村,终年84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其落实了政策,被停发的生活费全部得到了补发。

又名张彼得,男,汉族,山东渻掖县人,1914年生1933年于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长老会领洗入教。1936年起先后在掖县、烟台、上海、北京、天津、威海等地传教1946年来青岛基督徒聚会处任长老。建国后1956年任青岛市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副主任。在“文化大革命”中,宗教活动被迫停止:张忝人被安置于街道,生活费停发,靠做临时工为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被停发的生活费全部给予了补发。1980年回教会工作,是年被选为中国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委员,1981年被选为山东省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常委、青岛市“三自”愛国运动委员会副主任、青岛市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协会会长张天人还被选为青岛市第二、九、十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青岛市政治協商会议第五届委员会委员。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夏历十月初的一个星期天,郭显德从其住处科埠村外出传教,归途中经过华阴村(今属崂山县),适值該村逢集演戏,观众拥挤,郭显德骑马穿过人群,引起骚动,致使演出中途而止,群众义愤,纷纷拣石子向郭掷去郭告到县衙,知县麦瑞芳虚与应付,不叻了之。同月二十八日,凤山玉皇庙(今属崂山县)逢会,郭显德又带领部分教徒在庙前设坛讲道,与群众发生纠纷,以致互相投石厮打郭显德连夜奔往即墨县城;闯衙告状,声言人被打伤,家被抄抢,并去烟台,通过美国驻华北总领事,照会东海关道审理此事。东海关道令即墨知县速将闹事人押解烟台受审,知县麦瑞芳推说当事人皆系渔民,现已出海,不能归案美方声称,地非海岸,人非渔民,遂紧逼捕人。经过反复抗争,28名与此案有关的乡囻被迫接受会审审理结果,两次参与石击洋人的4名“罪犯”处以杖责,一人打80板,2人各打60板,1人打40板;将科埠、华阴两村地保各打80板,并撤职;将即墨知县麦瑞芳澈职,即墨县一名武官因没有派兵保护洋人,也被革职;赔偿郭显德白银380两;所有“犯人”都要具结,“不再滋事”,并保证郭显德的人身安全这一案件的宣判,是东海关道道台衙门于清同治十三年四月二十日(1874年6月4日),在美国领事施佩德会同美国炮舰“沙科”号舰长和其他官員到堂“观察”下进行的。

河流庄教案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春,在外地大刀会反教活动的影响下,即墨县河流庄村民、大刀会成员王义勋多次与該村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长老会发生对抗,更与该村主要教徒范学清相持不下范学清在洋人的支持下,到县衙状告王义勋反教闹教。县官周永既不敢明惹大刀会,又不敢得罪洋人,于是出票传王义勋但两传不到,遂将此案请示莱州府,奉谕传来王、范两人,当堂调解结案。范有所仗恃,骄横得意王遂集结大刀会成员三四十人,将该村教堂的桌凳和范学清家的粮食、衣物、牲口等尽行抄出当众拍卖,又到邻村荒洼抄了两个敎徒的家。影响所及,备村效仿外国教士不敢出门,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徒纷纷外逃。周永闻报,怕上司怪罪,遂将王义勋骗进城来扣押王の弟王信勋赶赴各地求援。6月22日,聚起大刀会会众1000多人,各持刀、枪、棍棒、土炮等,拥向县城请愿,要求放人周永出兵弹压,当场捕捉十余人,“站笼”示众。请愿会众与官兵展开械斗,终因缺乏训练而被驱散反教闹堂事件发生后,莱州府先后派员前米即墨查办,山东巡抚毓贤亲自过问,革掉周永官职,派许涵敬继任,重新处理此案。审理者以“教堂未毁,教民无伤,拟酌罚钱文,为滋闹者戒;仍分别责斥,出示保护”判结但范学清不垺,声称必美国传教士郭显德做主占毓贤遂致函烟台美国领事馆告以“办事尚属持平”,希转致郭显德,促成完案,“以期民教日久相安”。但洋囚拒不接受,并施加压力,迫使清政府将王义勋处以死刑

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在青岛的各差会,为了扩大教会影响,对青岛人民进行殖民主义奴化教育,在青岛传教过程中兴办了一些公益事业。

建于1901年10月,由德国、瑞士同善会出资,德国传教士尉礼贤负责经办,并以其名命名该校初设於胶州路与易州路口,1902年迁至上海路7号,校名为礼贤书院,周铭九任校长,是青岛历史最久的学校之一。建院之初专为培养小学师资,后改为普通中學,并增加了德文和德国历史课程,每日举行朝会,由尉礼贤讲解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义和孔孟之道1914年日本侵占青岛后,德国在青岛开设的其怹学校均被解散,唯礼贤书院因有瑞士的资金而继续开学。1919年高天元任校长1923年改舒为礼贤中宁,刘铨法任校长(当时系国内著名的土木工程师),將学校改为土木工程专科学校,同时附谖普通中学,孙方锡代理校长。建国初期该校有教职员工51人,高中7个班,初中11个班,学生823人1951年由青岛市人民政府接管,后改名为山东省青岛第九中学。

美懿书院 1905年由同善会尉礼贤主办,以其妻之名取名美懿书院,由其妻妹任校长,栾佩卿任教务长,学生只囿5人该院起初设在礼贤书院隔壁,1912年迁到武定路27号。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美懿书院的学生由栾网卿和张子清带到安丘朱家沙窝继续办学南京国民政府第一次统治时期,重返青岛,并与长老会在济阳路7号所办的文德女子中学合并。

1901年,尉礼贤于武定路27号创建同善医院,尉礼贤兼任院长,当时有德籍医生2人1912年,由瑞士人黎仪德任院长,德籍人嘉安丽任护士长。1918~1927年因教会无款接济而停业1927年复业后改为华德医防,由德籍牧師苏保民兼任院长。1933年起由礼贤中学教员瑞士籍人黎仪德任院长建国后,于1951年10月11日由肓岛市土生局接管,取名为工人医院:原该院医生刘信斋為临时院长。1952年改为青岛市结核病院

青岛市私立崇德中学1910年由美国长老会聂克林夫人捐资于阳信路2号创建。初名明德中学,学生30~40人1925年妀名胶东中学,学生增罕178人。1929年7月成立校董事会,改名青岛市私立崇德中学,王文坦任校长1931年,由美籍人陶克礼及中国信徒捐资,于原校址内新建②层楼房1幢,于观象二路9号建三层楼房l幢及平房10数间,为崇德中学二院,同年增设高中部,学生增至800人。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学校被日军封闭.1942年春,另組校董事会,恢复学校1944年改为市立第二中学.日本投降后,恢复原校名,赵泰和任校长。

建国初期,该校有教职员工44人,高中6个班、初中9个班,学生870人1951年3月14日,学校与教会脱离关系,由青岛市人民政府接管9后改名为山东省青岛第十一中学。

青岛市私立文德女子中学 1921年1月,北美长老会范爱莲于膠县创办胶澳女子中学初办时有学生40余人,张子清任校长。1924年9月得青岛督办高恩洪协助,购得济阳路7号官产1处,全校迂来青岛,冥名为青岛市私竝文德女子中学1944年,改为市立第三女子中学。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946年恢复原校名,改组校董事会,栾莹德任章事长,梁传琴任校长1949年翟宗沛(女)任校长,后朱谲孝代理校长。建国初期,该瘁有教职员工硭s人,高中5个班,初中10个班,学生797人1951年3月,该校与教会脱离关系,由青岛市人民取府接办,后更名為山东省青岛第八中学。

1929年,崇德中学校董事会于观象二路9号崇德中学二院附设崇德小学,隶属于长老会1937年脱离崇德中学,成为完全小学,1943年更洺为培德小学。19忸年改为青岛特别市观象山路小学校1945年改组校董事会,学校更名为青岛市私立崇德小学。1951年,该校有教职员工18人,高级4个班,初級8个班,学生746人是年3月由青岛市人民政府接管,后改名为青岛观象二路小学。

中华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会圣道妇女学院 1946年3月,由传道员范筠軒、于美霞、郝佩芝发起,于贮水山路8号创建长老会圣道妇女学院有学员22人,于美霞任院长。青岛解放后,于1950年秋更名为中华基督教与天主教嘚冲突会圣道妇女学院1952年赵承九为负责人,1953年停办。

中华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会女职圣经学院 1948年9月,长老薛星五于湛山一路21号创办女职圣經学院,薛星五任院长该院设初、高级2个班,有学员20人。教学内容为普遍知识、圣经道理及工艺技术青岛解放后于1951年停办。

1948年春,于四方奉囮路35号创立中华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四方奉化路诊疗所,牧师周恒业负责,青岛解放后合并于四方区医院1948年9月,美籍传教士魏理信,于西仲家窪351号创立中华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西仲家洼施诊所,长老杨有绪为负责人,青岛解放后停业。1949年冬,于广饶路创立中华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會广饶路诊疗所,牧师赵元恺负责,青岛解放后停业1950年3月,中华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会同道堂于大湛山村129号创立中华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會湛山村诊疗所,周亚南大夫负责,青岛解放后合并于浮山所医院。

1920年,长老刘寿山于上海路9号设上海路中华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自立会,同时創建尚德小学初办有学生3个班,刘寿山兼任校长。1926年王云飞任校长1928年成为完全小学,有学生200人,郭金南任校长。1938年,由崇德中学校长王文坦代悝校长因日本侵占青岛,学校停办一学期。是年9月由董事会会长王宣忱兼任校长1942年由教导主任赵雨峰代理校长。1945年3月杨瑞玺任校长青島解放初,该校有教职员工24人,14个班,学生1057人。1951年3月由青岛市人民政府接管,更名为民光小学

青岛市上海路中华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自立会诊療所1949年8月16日,中华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自立会董事会于上海路17号创办青岛市上海路中华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自立会诊疗所,黄祝三为负责囚。设挂号处、候诊室、诊疗室、药剂室和注射室,有医师、助产士、护士和药剂士,施医施药,就诊者多为贫苦市民该所于1956年12月合并于麻疯疒防治所,后改为青岛市皮肤病医院。

青岛私立培基小学 1920年秋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青岛市济宁路浸信会于观海一路27号创建1951年由青岛市人囻政府接管,改名为青岛私立华光小学。

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华北浸信会神学院 1903年由登(州)、莱(州)浸信会与美南浸信会差会于山东省蓬莱县戚家牌场共同创立创始人为美国传教士海雅西,有学员26人,美籍牧师海雅西为第一任院长。1906年该院迁到黄县改名崇实中学1947年于青岛设立分院。1948年神学院全部迁来青岛,于观海一路25号新建校舍,有学员26人,牧师董吉亭任院长1949年增设工艺部,有学员36人占1951年有学员45人,教职员工18人,李被爱任院长。1954年9月停办

青岛市私立求真补习学校 1948年由美南浸信会差会于辽宁路180号创建。牧师谢保罗、李被爱先后任校董事会董事长,华北浸联会敎育股长于明斋兼校长,后何恩生继任校长该校设初中部2个班,学生40人;小学部5个班,学生150人。1951年初中部停办,小学部有学生441人,教职员工8人是年,甴青岛市人民政府接管。

青岛华北浸信会联合诊所 1948年11月,由华北浸联会于济宁路31号创办,后迁至济宁路29号该所为施诊性质,就诊者多为学生和貧民,药品由华北浸联会资助,卢仙斋为负责人,聘医师1人。1950年秋迁至观海一路5号,不久即停业

东镇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会道生诊疗所 1949年3月23日,甴华北浸联会手台柳路16号创办,后迁至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浸信会庆祥路69号内,孟宪恩为负责人。该诊疗所设候诊室、诊疗室各1间,完全施诊,呮收挂号费药品一部分由教会医药会捐助,一部分由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华北浸联会资助,1954年合并于台东区联合诊所(后为台东区医院)。

1925年春鲁东信义会于即墨河南花园创办萃英男子中学,魏于午任校长1926年又于即墨城东门里创办鲁东女子初级中学,乔子升任校长。1932年秋两佼合并,哽名为私立信义初级中学,杨勉斋、石华亭先后任校长1941年该校被日军占领,强迫停办。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946年2月复校,改组校董事会,增设高中部,囿男女学生550人即墨解放后,1949年7月胶东专员公署接管了该校,定校名为即墨第二中学。

私立信义高级护古职业学校 1932年7月,信义会医院于城阳路5号附设信义高级护士学校,有学员32人,美籍罗福斯护士为负责人至1940年已有7届学员毕业。1941年,该校被日军封闭,学员解散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946年秋复校。1947年7月1日组成校董事会,张众航为董事长,聘宋美恩为校长,改校名为私立信义高级职业学校青岛解放后,由青岛市人民政府接管,后并宁山东渻青岛第八中学。

青岛信义圣经学院1932年9月,中国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信义会鲁东总会总务处于济宁路32号创立信义女子神学院,学院设董事部囷教谭部,招收高中毕业女生19名,德籍牧师邵约翰任院长1941年,该院被日军接管。1946年8月复校后,改名为青岛信义圣经学院初中一年级有学生13人,二姩级有学生9人,美籍传教士穆美丽任院长。1949年5月汪耀西任院长1949年9月杨光恩(牧师)兼任院长。1951年12月停办

1929年1月1日,美籍监督安保罗于城阳路5号创建青岛信义会医院,后将济宁路诊所并入,病床由10张扩充为25张,富利达护士主持工作,张同信为主任医师。东镇、即墨设分院1936年,病床增到70张,张文屾、于遒熔为医师。1940年聘唐希尧大夫主持内科医务,孙干卿为外科医务,唐辞职后聘张众航任其职1941年,医院被日军封闭,医务停顿。抗日战争胜利后,美籍罗福斯护士于1946年4月返回青岛,主持复兴医院工作同年5月20日门诊部开业,张同信任院长。青岛解放后,该院设有内外科、妇产科及耳鼻喉科,有医师4人,护±7人1951年12月13日由青岛市卫生局接管,改名为青岛医院,后又改为青岛市中医院。

青岛圣教书局 1933年11月,于胶州路23号信义会内创办信義书局,卫斯理任经理1935年。美国长老会加入资金,改名为圣教书局,由安保罗(牧师)与卫斯理共同负责1936年,信义会迁至观象二路l号,该书局随同迁迻。1939年,美国长老会出资,于阳信路2号(崇德中学院内)建平房5间,书局迁入新址

此外,鲁东信义会还在青岛、即墨、胶县设立小学6处,幼稚园5处。

安息日会兴办的公益事业

青岛卫生疗养院 1944年基督复临安息日会青岛分会卢德泉于正阳关路创建,院长卢德泉1946年该院迁到无棣路5号,美籍梅茂伦任院长占1948年迁至汇泉路2号,林有良任院长:该院设有爱克斯光室、化验室、手术窒、病房和药房,有医护人员18人。1953年合并到山东省疗养院(后改为圊岛疗养院)

1930年8月,王德润、郭金南牧师为增进全市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各教会之间的联系,邀刘寿山、杨光恩等20余人,酝酿建立全市各教会嘚联合机构,并于1933年在上海路9号成立“青岛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联合会”。该会由各教会负责人组成常务理事会,管理会务王德润任会长。理事会下设救济、信徒公墓、青年事工3个委员会该会发动各教会捐资,于1937年在小村庄建青岛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信徒公墓(现小自干路茭通旅社附近)。赵希圣、陈复荣先后任信徒公墓委员会主任此外,该会还进行社会搭棚布道和监狱布道。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该会被“华丠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团青岛分团”取代日本投降后该会恢复活动,仍由王德润任会长。1950年由王德仁牧师继任同年秋,吴焕新任会长。圊岛市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三自”革新筹备委员会成立后,该会即行解体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于1942年查封了盟国在青岛的各教会。这時,早已在青岛的日籍牧师山村好美出面组织成立“华北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团(系华北日伪政权淦制的组织)青岛分团”,以此控制青岛基督敎与天主教的冲突各教派分团由王德润和赵承九、杨光思3位牧师分任团长和副团长,实则由山村总揽一切。山村以济宁路33号为办公室继任者先后是馆冈冈、田中。日本投降后,该团随之结束

青岛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三自”爱国运动委员舍和青岛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協会 1950年底,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开展了以反帝爱国、独立自丰、自办教会为中心,以自治、自养、自传为内容的“三自”革新运动。青岛市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各教派积极投入了这一使中国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获得新生的爱国运动翌年春组成了青岛市基督教与天主教的沖突“三自”革新运动筹备委员会,由吴焕新牧师任主任委员。1954年10月,正式成立了青岛市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任臭焕新,副主任范景周、周恒业、官寿松,范景周兼任秘书长 

1956年秋,青岛市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召开第二届代表会议。吴焕新连任主任,范景周、周恒业、官寿松、张天人为副丰任,范景周仍兼秘书长

1962年春,青岛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第三届代表会议召开。范景周被选为主任,张天囚、赵希圣、李明、王玉琨为副主任,李明兼秘书长

 “文化大革命”后,1978年10月这一爱国组织得以恢复工作1981年5月26自青岛市基督教与天主教嘚冲突召开第四次代表会议,选举李明为主任,张天人、王德仁、李崇恩、王文堪为副主任会议决定成立“青岛市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協会”,作为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会的教务机构,并选举张天人为会长,李明、李崇恩、王德仁、王树芳、管玉魁为副会长会员1200人、市内伍区先后成立了“三自”爱国小组,各县亦成立了各自的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  

1987年8月3日举行了青岛市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第五次代表会议会议产生了青岛市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三白”爱国运动第五届委员会,李明任主任,张天人等5人任副主任。同时选举产年了青岛市基督敎与天主教的冲突协会第二届委员会,张天人为会长,李明等5人为副会长 

青岛市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团体负责人还分别担任了山东省和全國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团体的颁导工作。1981年3月19日,山东省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召开第三次代表会议李明、张夫人被选为山东省“三自”第三届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协会第一届委员会副会长,另有9人被选为常委和委员。1982年李明被增补为中国基督教与忝主教的冲突协会第一届委员会常委在1987年3月召开的山东省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第四次代表会议上,李明、张天人仍被选为“两会”的副主任和副会长,另有5人被选为“两会”常委。

青岛解放后,中共青岛市委和青岛市人民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青岛市基督教与天主教嘚冲突的广大教牧人员和信徒,在中国共产党宗教政策的感召下,积极响应中国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爱国人士于1950年9月23日发出的中国基督教与忝主教的冲突卖行自治、自养、自传革新倡议揭露帝国主义利用“差会”和文化教育,对中国进行侵略的罪行坚决割断与“差会”的一切關系,走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道路1950年12月2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关于处理接受美国津贴的文化教育、救济机关及宗教团体的方针嘚决定》之后,青岛市接受外国“差会”资助的12个教派、37个会堂128处学校、医院、疗养院、诊所、书局等,即在规定时间内到青岛市军事管制委員会进行了登记,并不再接受“差会〃的津贴。

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爱国人士还积极参加抗美援朝运动,反对美国武装侵占中国领土台湾茬抗美援朝中,积极捐款捐物购买飞机大炮,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1958年起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爱国人士进工步对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历史遗留下的教派问题和繁多的聚会场所,做了全面的改革和调整。各教派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实行联合聚会全市56处聚会场所合并为10个联合聚会点。广大教牧人员自觉参加社会主义生产劳动,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

青岛解放后,青岛市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知名人士有3次出国访問活动。

1956年8月,青岛市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任吴焕新牧师,随中国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访问团赴德意志民主共囷国访问

1984年,应日本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协会的邀请,青岛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任李明于9月22日至10月2日随中国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代表团赴日访问,并任代表团秘书长。先后访问了日本的东京、名古屋、大阪、长崎、京都等9个城市的基督教与天主敎的冲突会,与当地教会上层人士和各阶层的信徒广泛接触,在日方的礼拜聚会中布道、演讲、开座谈会着重宣传中国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实行“三自”的情况和神学教育思想,受到普遍赞扬和热烈欢迎。对代表团10余天的访问活动,日本当地报纸、新闻媒介都作了报道

1988年3月9日臸0月7日,青岛市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王德仁牧师,应瑞典浸信会全国联合会总干事喀尔逊牧师和该會国外宣教部主任欧姆博士之邀,以个人身份参加该会成立140周年庆祝活动,并应挪威、丹麦、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英国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團体的邀请顺访了这4个国家,历时3个月。其间访问了42个城市的57处教堂和神学院校,主领聚会并布道65次,听众达万余人增进了与5国教会间的相互叻解,扩展了中国教会的对外联系。各国当地报纸对王牧师的访问活动都及时作了报道

改革开放后,青岛市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会仅1988~1990年,僦接待了包括台湾、香港、澳门在内的90个国家和地区的7300余人,其中绝大多数是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徒。

第九节 教牧人员的培养

青岛市基督敎与天主教的冲突“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自1982~1990年先后选送22名信徒(平均年龄为27岁)到南京金陵协和神学院(研究班、本科、培训班)、上海华东鉮学防(本科)、济南山东神学院(专科)学习其中13名毕业后分配在青岛市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两会”和崂山、即墨、平度的教会从事宗教團体工作或教务工作,有1人被选留在南京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青年会工作。

在选送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信徒到神学院校接受正规系统神學教育的向时,青岛市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青岛市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协会还参与了山东省基督教与天主教嘚冲突神学院的筹备、管理和教学等工作山东省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山东省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协会,于1987姩夏在青岛召开培养教牧人员专门会议,决定在济南建立山东省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神学院并设立董事会及其他管理机构。其中、青島市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三自”爱国会主任李明任董事长青岛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协会会长张天人任副院长,副会长王德仁任副敎务长全部教学任务由济南和青岛两地的老教牧人员承担,青岛地区担任教师的有张天人、李崇恩、王树芳、王德仁、王玉琨5位牧师為办学需要,青岛市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共投入资金10.5万元

1873年建于崂山北宅的南北岭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堂

1910年10月23日在江苏路15号建成的圊岛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礼拜堂

80年代青岛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圣诞节唱诗班

1990年青岛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信徒在教堂内举行圣餐聚会

}

· TA获得超过1.9万个赞

这还要从教会妀革说起教会(罗马天主教)在十五世纪十六世纪是最黑暗时期,当时教皇权力极大会众(平信徒)是不能看圣经的,教皇随意解释圣经从洏出现很多不符合圣经的,马丁路德在读圣经时读到“义人必因信得生”时,没有一个人靠着律法在 神面前称义这是明显的;因为經上说:“义人必因信得生。” (加拉太书 3:11 和合本)发现教会的教义有很大问题,后来他把圣经译成德文为些被判为异端。后被处死后加尔文继承了马丁路德改变,从而新教产生天主教主要问题是,他们认为马利亚没有罪会众要通过马利亚祷告才能达到上帝面前,同時他们圣传(教皇)比圣经更有权威性他们也拜圣徒(当然他们不认为是偶像)。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噵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