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的教义教义与中国文化有哪些相似之处

尔雅2016从愚昧到科学答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尔雅2016从愚昧到科学答案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88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1、基督教的基本教义(1)创世论;基督教关于世界的创造与维持的教义;三位一体论是基督教独有的上帝观,是基督教的基本信;(3)原罪论;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之一;基督教基本教义之一;是关于人类与世界最终命运的教义;是基督教特别是路德宗关于如何得救的教义;基督教要具备的三大美德;基督教基本教义还有上帝论、基督论、教会论、圣事论;也称“上帝十诫”或“十条诫命”,是基督教
1、基督教的基本教义
(1)创世论
基督教关于世界的创造与维持的教义。来源于《旧约.创世纪》,认为上帝在六天之内创造了世界,其中第一天造了光,第二天造了空气,第三天造了地和海并地上的草木,第四天造了日月星辰,第五天造了水里的鱼和空中的飞鸟,第六天造了地上的牲畜、昆虫、野兽和人。第七日上帝歇息,这一天定为圣日。创世论是基督教的核心。
(2)“三位一体”论
三位一体论是基督教独有的上帝观,是基督教的基本信条之一。基督教认为上帝只有一个,但包括圣父、圣子、圣灵三个位格。圣父即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DD神,基督教称为上帝,也称“天父”“耶和华上帝”;圣子即耶稣基督,也称“上帝圣子”;圣灵也称“上帝圣灵”。这三者不是三个神,又不只是一位,是同具有一个本体的独一真神。
(3)原罪论
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之一。罪是指人顺从自己的私欲而违背上帝意旨的所言、所行和所想。《圣经》中称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受蛇的诱惑,偷吃“禁果”犯了罪,成为整个人类的原始罪过。传给后代子孙,成为人类一切罪恶和灾祸的根由。人一生下来在上帝面前就是罪人,需要基督的救赎。“原罪论”把人们原来对外的反抗引向对内的改革和自省,成为西方“罪感文化”的根源。
(4)救赎论
基督教基本教义之一。基督教认为人类既有原罪,又无法自救,上帝圣父差其独生子耶稣降世为人,受死亡,流出宝血以赎信徒的罪。“赎价”付给谁有两种说法,一说犯了罪成为魔鬼的奴仆,付给魔鬼;一说犯了罪是对上帝欠了债,付给上帝。
(5)末世论
是关于人类与世界最终命运的教义。包括基督再临、死人复活、末日审判、千禧年及天堂、地狱等内容。基督教认为末日审判时,信上帝者将在天堂与神相伴,魔鬼、不信者、恶人将被打入地狱,接受永罚。
(6)“因信称义”
是基督教特别是路德宗关于如何得救的教义。由于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救赎,人神之间的阻隔已排除,信徒凭借信仰就可以直接与上帝交通,无须靠教皇为首的教阶作中保,基督教多数宗派很重视这种教义。
(7)“信、望、爱”
基督教要具备的三大美德。信在圣经里有“信任”、“可靠”、“忠实性”、“信靠”的意思。望有“期望”、“确信”、“求神庇护”之意。爱是神的本质,是基督教徒最大的美德。
基督教基本教义还有上帝论、基督论、教会论、圣事论等。
2、基督教的教规DD“摩西十诫”
也称“上帝十诫”或“十条诫命”,是基督教的教规。《旧约.出埃及记》记载,上帝耶和华在西乃山上通过晓谕以色列人的头领摩西而给他们的十个诫命。具体内容是:(1)除耶和华外不可敬拜别的神;(2)不可拜偶像;(3)不可妄称耶和华上帝的名;(4)当纪念安息日守为圣日;(5)当孝敬父母;(6)不可杀人;(7)不可奸淫;(8)不可偷盗;(9)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10)不可贪恋别人一切。
3、基督教的生活禁忌
禁忌在基督教信仰中并不是重要的内容,基督教没有一整套繁琐的从外在约束规范信徒信仰生活的清规戒律。荣神益人是信徒言行的总则。
禁忌因不同教派,不同文化习俗导致不同着重。基督教聚会场所布置装饰十分简洁,一般不设圣像,包括作为崇拜的画像,突出十字架的标志,这主要源自于十条诫命的教义。基督教对婚姻十分重视,这主要源自于《圣经》中伊甸园的记叙,基督教认为婚姻是神圣的,应以一夫一妻为原则,上帝创造亚当夏娃即表明这一道理,因此基督教不主张离婚。
(1)不吃血是基督教信徒生活中的一个明显禁忌。因为血象征着生命,是旧约献祭礼仪上一项重要内容。《新约》把血的作用解释为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流血舍命而带给人的救赎能力。
(2)勒死的牲畜也是基督教禁食的,这与禁食动物血一个道理。
(3)看相、算命、占卜等类也是基督教禁止的。这些迷信活动相信上帝以外的神秘力量,基督教认为,每个人都是上帝所爱,都有自己的意志选择权,上帝不强加意志给人。
(4)持“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教派背景的信徒禁忌上有特别要求。首先认为信徒当守安息日(星期六),停止劳动,并在这一天举行聚会礼拜。饮食上不食猪肉和某些水产品。
《新约》部分酒的禁忌较为灵活,没有将饮酒作为禁忌而直接禁绝,让人自己做出选择。烟在《圣经》中没有明确,但大部分基督徒反对吸烟,特别是在聚会和崇拜活动中禁止吸烟。
我国基督教从团结出发,采取信仰上互相尊重的原则,各人可以按自己的信仰去行,但不应过分强调与其他信徒的差异。
5、基督教的主要经典DD《圣经》
(1)《圣经》的产生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是其宗教信仰的最高权威,是其教义、神学、教规、礼仪等的依据。信仰者认为《圣经》各卷是在长达1600多年的时间里,由不同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环境中陆续记录下来的上帝的启示,所以把它奉为宗教信仰和社会生活的准则。起初是犹太教徒,后来是基督徒把这些“上帝启示”的记录汇编成书,称之为《标准书》,《圣经》全书66卷,分为两大部分。把耶稣降生之前成典的各卷称之为《旧约标准书》(后称《旧约全书》)。耶稣降生之后,标志着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所以成典的各卷称之为《新约标准书(后称《新约全书》)。所谓“约”是指耶和华上帝与人之间订立的“盟约”。犹太教和基督教都相信古以色列人在逃出埃及时曾在西乃半岛南部的西乃山与上帝订立了一个“盟约”DD《西乃盟约》,其核心即《上帝十诫》。圣经虽然是一部宗教经典,但它还是一部文化巨著,是研究了解西方文化的丰富宝藏。
(2)《旧约全书》的内容
《旧约全书》原是犹太教的经典,基督教接受它为自己经典的一部分。全书39卷。按其内容可分为四大类:律法书、历史书、先知书和杂集。
(3)《新约全书》的内容
《新约全书》是基督教自身产生的经典。全书共27卷,按其内容可分为四类:福音书、历史书、使徒书信、启示录。《新约全书》各卷的定型为原始基督教脱离犹太教成为一个独立宗教提供了必要条件。福音书4卷包括《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约翰福音》。历史书主要是《使徒行传》。使徒书信21卷包括保罗、彼得、约翰、雅各、犹大诸使徒写给几个地方教会或个人的信件,分《保罗书信》14卷、《公函》7卷。先知书1卷《启示录》。
基督教常用名词解释
1、基督教人物名词
圣经称“耶和华”、“天父”。基督教相信上帝是自有永有、昔在今在、以后永在的全能者,是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者,对人赏善罚恶。
据《新约》记载,耶稣生于一世纪的犹太国,母亲玛利亚,父亲约瑟,玛利亚受圣灵感孕而生。耶稣被犹太总督本丢彼拉多钉死在十字架后,第三天复活,四十天后升天。基督教认为耶稣还将降临世上,宣告世界末日来临,世人接受“最后审判”。
(3)救世主
是基督教对耶稣基督的另一种称呼。认为耶稣基督降临世上,是为了拯救世人脱离罪恶,得到永生。
圣经中指受上帝启发而传达上帝旨意或预见未来的人
上帝的使者,专事传达贯彻上帝旨意和使命。圣经中记载其常显人形。原有概念皆为男性,后世常描绘为有翅膀的女性。
也称“宗徒”。据圣经记载,耶稣基督传教之初,挑选了12个人作为他的门徒,由于他们作为耶稣的代表被派到各地传教,所以又叫“十二使徒”或“十二门徒”。
圣经中也称“魔鬼”。希伯来文原意为“抵挡”,称谓专事抵挡上帝而与上帝为敌者。
原名扫罗,与十二使徒齐名,为原始基督教的传播与发展建立了丰功伟绩。在《新约》中有保罗书信十四封,为基督教神学奠定了基础。
(9)替罪羊 也译作“负罪羊”。据圣经记载,古代犹太教每年赎罪日清晨,由大祭司举行赎罪祭,杀两头公羊,一是为赎自己和众祭司的罪,二是赎民众的罪,然后把羊逐入旷野沙漠,意为众人的罪已由此羊负去。
2、《圣经》故事名词
亦称“上帝之国”、“天堂”、“天家”。据《新约》记载“天国是上帝的居所,宝座前天使侍立,耶稣坐在上帝右边,众得救灵魂者皆升入天堂,与上帝享永福。”
希伯来文和希腊文涵义的混合。犹太教中意为“阴间”,仅指死者灵魂所至的地下安息处所。另指为“希伦山”,专指耶路撒冷城郊的一条峡谷。基督教将此概念发展为不信基督、不悔改者死后灵魂受永罚的地方。
(3)伊甸园
据《旧约.创世纪》中记载的上帝给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居住的园子。该处有河,分四道流向四方;园内果木繁茂,景色优美;亚当和夏娃在园内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后因其违反上帝之命偷食禁果,被逐出园。上帝派天使把守道路,后人便再见不到此园。
(4)挪亚方舟
据《旧约.创世纪》中记载的“义人”挪亚为避上帝降灭世洪水而造的长方木柜形大船。上帝降洪水灭世时,挪亚蒙上帝宠爱造此船带全家及每种禽兽各一对避入,7日洪水过后,使挪亚一家和所收各类动物得以留存。西方文学中常以方舟作为避难处所的象征。
(5)最后的晚餐
据《圣经》记载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前夕和12门徒举行了最后一次晚餐。据称,耶稣在这次晚餐中建立了“圣事圣体”。最后的晚餐包括耶稣共有13个人参加,犹大排在13号,因为其是出卖耶稣的叛徒,所以外国信教者非常忌讳“13”这个数字号码。
(6)十字架
是古代罗马帝国的残酷刑具,一般只用于处死奴隶和无罗马公民权的人。作为刑具时多由两根木料相交叉而成,形状近于汉字“十”,故汉译为“十字架”。基督教相信,耶稣为替世人赎罪,被钉死在十字架,故尊十字架为信仰的标记。
3、基督教圣礼名词
基督教的主要崇拜活动,意思是对神顶礼膜拜。通常在教堂举行,也可在家庭中举行。基督教纪念耶稣安息日(星期六)次日复活,规定在周日礼拜。礼拜仪式除牧师外,其他人主领则不能进行祝福。礼拜的一般程序:1、唱诗班唱“肃静歌”《主在圣殿中》;2、主领人宣召,通常是诵读《诗篇》中的一段;3、齐唱赞美诗一首;4、齐诵《主祷文》;5共诵启应经文,一般是选读《诗篇》,主领人读一节,全体信徒读一节,循环启应;6齐唱赞美诗一首;7主领人祈祷;8读经,朗读当天讲解的经文;9唱诗班献诗,所献赞美诗与当天证道内容相配合;10证道,主领人或邀请的人讲道,是礼拜的核心内容;11齐唱赞美诗;12祝福;13唱诗班唱《祝福歌》或《阿们颂》,礼拜结束。
是信徒在心灵是与上帝直接对话的一种方式,是信徒对上帝的崇敬、信赖、感激、祈求等情感的自然流露与倾诉。祈祷的对象是上帝或耶稣基督。祈祷的内容因人、因事而异,主要是对上帝的赞颂、感恩、祈求、忏悔、倾诉等。姿式无定式,其方式有:口祷、默祷、公祷、私祷、领祷、成文祈祷、即兴祈祷和专题祈祷。祈祷不受时间、环境等限制,有早祷、晚祷、午祷、用餐时祈祷、分别时祈祷、开会时祈祷等,祷文可长可短,最重要是态度要严肃、诚恳、专心。
也称“证道”。礼拜仪式中的一个重要程序。由教牧人员挑选一段《圣经》经文对信徒讲解。讲道的文稿称为“讲章”。
礼拜仪式中的一个程序,配合当天讲道内容,挑选2-3首赞美诗,由全体信徒在讲道前后各齐唱一首,有条件的再由唱诗班奉献一首。个人或集体在平时也可唱赞美诗以抒发情感。
礼拜仪式的最后一个程序,常被视为礼拜结束的遣散仪式。由具有圣职的教牧人员向全体会众宣告上帝的祝福。也可对特定对象(新婚人、新生儿等)或活动宣布祝福词。
(6)主祷文
习惯也称公祷告,为全体信徒礼拜时共同诵念的经文,是基督教中最常用的经文。源自《新约.马太福音》,是耶稣教导门徒如何祷告而作的示范。全文如下:我们在天上的父,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愿你的国降临。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不叫我们遇见试探,救我们脱离凶恶。因为国度、权柄、荣耀,全是你的,直到永远。阿门。信徒念诵时常将文中的“你”读作“父”,以为尊敬和亲切。
(7)主 日
即“礼拜日”,基督教对星期日的别称。据《新约》记载:耶稣在安息日前一天(即今星期五)被钉死于十字架;死后第三天复活,即安息日的后一日(即今星期日)复活。基督教据此把星期日称为“主日”,意为“主的日子”。
4、基督教的制度名词
是基督教的基本组织,是基督教举行宗教仪式和信徒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教会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圣”,意指教会是属神的,是圣洁的。二是“公”,意指天下信仰耶稣基督的人都属一个教会,不应分类,互相歧视。教会分有形教会和无形教会。有形教会是现实世界中的教会组织,无形教会是指过去、现在和将来全部“得救真信徒的总体”,是永远存在的。教会大体分为主教制、长老制、公理制三种体制。我省现行基督教会教制大多由牧师、长老和执事组成堂务管理委员会(简称堂管会)共同管理教会内部具体事务。
(2)查经会
基督教徒的活动方式之一。由教徒聚集在一起查考《圣经》,有时自己阅读,有时也有教牧人员主领讲解。
(3)交通会
由信徒在一起见证神的荣耀,互相勉励进步的活动。
(7)祈祷会
基督教信徒信仰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宗教仪式。指信徒聚集在一起进行祷告。
4、基督教称谓名词
拉丁文愿意为“牧羊人”,因耶稣自称“牧人”,用“羊群”比喻信徒,故基督教大多教派称具有圣职的教牧人员为“牧师”。负责牧灵工作,管理教会事务,只起“引导”作用,牧师是宗教职业者。我省基督教教职人员实行持证上岗制度,拟按立牧师人员大多经神学院毕业,在教会工作一定年限,经本人申请、省基督教两会考核后发证,按立为牧师职。
由本教堂平信徒推选的代表,负责管理教会事务,主要源自长老会(加尔文宗)。现有两种:一种是行政长老,专管教会行政事务;另一种是“按手”长老,专事辅佐牧师牧养信徒,现在长老主要是从执事中推选,其职责仅限本堂及所属聚会点,经本省两会同意,也可以牧养教导信徒,主持圣礼。我省拟按立长老人员多在教会中有一定威望的执事中选取,具备在教会一定工作年限,经本人申请、省基督教两会考核按立为长老职。
源自《新约.使徒行传》,原意为“仆役”,是由信徒推选出来帮助办理教会事务的信徒。执事非终身任职,注重服务和关怀工作。
(4)传教士
我国称为“教士”,其主要任务是辅佐牧师传道、管理堂点,牧养教导信徒。也有称教士为布道员、传道员、传教师、传导员等。我省教士大多经神学院毕业后,由省基督教两会负责考核发教士证。
(5)义工传道员
受过一定的神学教育或培训的传道人员,可以讲道及牧养信徒。我省义工传道员在参加省基督教两会统一组织的培训后,经考试合格发义工传道员证。
一般是指经过牧师正式“领洗”的基督教教徒。
(7)慕道友
未经牧师“领洗”的信教群众。
基督教教牧人员之间的互相称呼。
基督教信徒之间的互相称呼。
(10)兄弟
基督教男信徒之间的互相称呼。
(11)姊妹
基督教女信徒之间的互相称呼。
5、基督教礼仪名词
(1)按手礼
基督教实行的宗教仪式之一。为教徒实行的坚振和为教职人员授于圣职时,把手按在领受者头上,并念诵经文。
(2)婚礼 基督教徒结婚时有请牧师证婚的习惯,与天主教不同,不把此仪式作为圣事。在教堂内举行时,由牧师祈求上帝恩赐,祝福婚姻美满,白头偕老。
(3)殡葬礼
基督教徒死后,在火化之前由家属请牧师到家里为死者祈祷赎罪,欢送回“天国”。基督教徒家里死人不悲哀、痛哭,他们认为死后回到天国是高兴的事。
意为真诚、诚恳。是基督教仪式中常用的结束语,表示希望所有的祷告都能如愿以偿、允获所求。在教牧人员领祷结束时,信徒同念“阿门”,以示“诚心所愿”。
(5)以马内利
源于希伯来文,意为“上帝与我们同在”。在基督教徒之间常以此语致以问候和祝愿与世人同在。
按立是基督教授予圣职过程的统称,有一定的手续和仪式。基督教举行的“按立圣典”,是基督教按照规定程式对人授以圣职的礼仪。在授于牧师、长老圣职时在教堂内公开举行典礼。举行典礼时多由3名或3名以上牧师(按立长老时可有长老参加,但至少有1名牧师)对被按立人行按手礼。
6、基督教其他名词
(1)基督纪元
以耶稣的生年为纪元元年而得名。公元532年,修士狄奥尼修斯以耶稣生年为纪元编制新纪元表,他推算耶稣诞生于罗马建城后754年,定这一年为基督元年,以此年为公元元年,并逐渐得到公认。现在国际通用的公历是日开始的“格列历”,采用的就是基督纪元,又称“公元”。
(2)家庭聚会
按基督教的传统习惯,教徒在自己家里过宗教生活,参加的人以自己家庭成员为主,有时有个别亲戚、邻居参加,其活动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一般只作念经祷告。
(3)自封传道人
是指那些没经过正式登记发证的教牧人员,自我封立为传道员的人。
(4)私设聚会点
指 有几十名以上教徒参加,其活动内容和形式都比较复杂,有较大规模的聚会活动,区别于传统的家庭聚会,没有合法登记的简易活动点。
(5)感恩节
美国的习俗节日。源于当地居民获得丰收后为感谢上帝举行的庆祝活动。1941年起定为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举行。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外语学习资料、文学作品欣赏、幼儿教育、小学教育、高等教育、专业论文、行业资料、38基督教教义和一些基本常识等内容。 
 一. 基督教教义 基督徒须接受纯正的圣经教义,而...神学主要是指神真道的知识, 而宗教则是指这些知识...就是把圣经神 学的主要基本教义,作有系统的分门别...  亚洲各国宗教常识一、世界宗教概述 (一)五大宗教基本概况 1、基督教 派别:天主...(3)佛教的基本教义: 经典繁多,浩如烟海,难以统计,主要有《三藏经》 《金刚...  基督教的教义主要来自《圣经》,基督教道德的核心是爱,原则是爱神与爱 人的统一...这是基督教的基本信条之一。相信上帝唯一,但有三个「位格」, 即圣父――天地...  基督教的基本教义有哪些 1页 免费 基督教教义考卷 1页 免费基​督​教​...基督教的产生: 基督教产生于公元前 1 世纪中叶的巴勒斯坦地区,至公元 2 世纪...  宗教基础知识 在日益世俗化的今天,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一种文化,一种拥 ...(2)基督教的教义 《圣经》为其经典,包括《新约》和《旧约》 。 基本教义:...  宗教基础知识 在日益世俗化的今天,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一种文化,一种拥有...(2)基督教的教义 《圣经》为其经典,包括《新约》和《旧约》 。 基本教义:...  2014年统计法基础知识精讲160份文档 2014年度细分行业报告汇集 2014年移动互联网...基督教教义 1页 3下载券 第一章 基督教教义 11页 2下载券 基督教基本精神 ...  邪教的基本常识 1、定义及特征 邪教是一种非法的...“实现中国文化基督化、全国福音 化、教会基督化的...要求他们断尽 与外界联系,集中学习邪教教义,不得读...4被浏览136分享邀请回答0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0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写回答  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安希孟:  [内容提要]本文以现代民主法制观念及基本人权标准为利器,深入剖析明清两朝顽固的守旧官僚对待西方天主教及基督教新教的刻薄态度,指出,这是对宗教信仰自由及基本人权的无知和蔑视。基督教传教士梯山航海来中国传教布道,这本身就等于向中土华夏士子宣布,传播和信仰自由乃人权概念的题中应有之义。传教士的宽厚仁爱与中国官员文人的刻薄尖酸形成鲜明对照。中国守旧的士大夫文人及清政府昏庸官吏对上述基本理念一无所知。他们只知一味捍卫“天朝上国”的国家尊严。今天的人当从这一段历史事实中懂得:以封闭的中国酋长态度拒绝外人传教,适足以损害自己国内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信仰自由。受害的乃是自己的国民。中国政府种种表面胜利,其实包含着极大的危险——使自己远离主流国际社会不知几许远矣。关起门来,拒人于千里之外,这总不是外交上的上乘之策!  近代西方传教士来我华传道送经,为单一封闭的华夏文化增添一异质新颖的文化要素,给中国重此岸、轻彼岸的现实文化增添了一种向上的超越性文化因素。奇怪的是:封建文化的狭小襟抱竟不肯接纳她。亡国灭种的忧患意识忽然笼罩国人官宦心头。我们必须知道,基督教的基本精神是一大二公。教会是一种大而公的普世教会,视万国万民为一体,同为上帝之子,不分疆界与畛域,并非民族主义狭小器量所可包容的。今天,我们必须发扬基督教中所包含的世界大同、万国一家、人人皆兄弟的精神,切莫以狭小的唯我独尊的家族情怀构筑壁垒,把中国宗教变成民族主义者拒绝交往的工具。基督教在任何时候都不应当是民族沙文主义者手中的泥巴,可以被捏成任何一种玩物。它同自以为是、自命不凡、自我封闭毫无共同语言。  基督教从传入中国这块古老而神秘的土地开始,就经历了与中国固有儒家文化及佛教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风雨飘摇的过程。在冲突中实现融合,在融合中产生冲突。一方面,基督教不断改铸自己,逐渐适应环境;另一方面,中国知识分子和民众也渐渐习惯了这个外来“尤物”。在这一过程中,基督教和中国民众都付出极大的代价。但终于,基督教在中国得以延续和发展,今天已成为中国宗教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且逐渐融合进中国文化之中。原有的三教九流的格局被打破。今天,中国宗教信仰可以说是“五教至尊,弘化世界”了。佛教的“慈悲”、儒学的“忠恕”、道教的“自然”、基督教的“博爱”、伊斯兰教的“清真”,直扣一般信众的心扉。  明末清初,西洋教士常以调和的方法在中国传教。对中国之陋俗迷信,予以迁就,或加以曲解,以迎合基督教教义。对于下层社会,他们常以浅易演说宣讲福音。其于上流社会,常以科学打动人心。可见,古旧中国的信仰,比起列国,何等顽强,对此我们并不感到自豪。祖先崇拜、孝思之念、设立灵堂、郊天之礼,本属迷信。传教士却认为乃无害民俗。只是“五四”以后,中国人自己才将其克胜。  基督教在西方是作为一种革命性因素而出现的。这里所说的“革命”,乃是文化、宗教、伦理意义上的革命。它打破了罗马帝国的家长制、父权制,扫除了民族主义壁垒和狭隘意识,确立了一神论和人人平等的博爱观念。这种宗教传到中国,就对中国封建大一统制度下的纲常名教构成破坏性、革命性力量。但这并不是说,传教士曾经满怀着“颠覆”和“革命”的动机向一个封建性王朝大胆发难。不,他们不仅不具有革命意向,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是相当保守的。基督教传教士往往一厢情愿地结交封建官僚绅士,但许多官宦文人却总是怀疑他们是社会“骚乱”的传播者,怀疑他们腹有鳞甲,对他们表示不欢迎。利玛窦“援儒”、“合儒”,尊崇儒家敬天祭祖的惯例,林乐知的“孔子加耶稣”的思想,某些传教士不是面向大众,而是走“宫廷路线”,这一切表明他们并不想触动封建社会基石的一丝一毫,不敢对传统礼俗和信念发出稍许疑问。不过他们这样做,的确有利于基督教在中国逐渐站稳脚跟。  另一方面,顽固守旧的封建官绅中一些人,似乎也看到了基督教的理论与实践确实会在不知不觉中危及封建制度的安全。尽管从法律上讲,他们所捏造的传教士“图谋不轨”、“谋我中华”的罪名大都不能成立,但从思想与文化方面来看,他们的疑虑和惊惧也许不无道理。  基督教文化对中国固有本土文化是一种异质文化。它打破了儒术独尊的一统天下,带来了新的因素。基督教禁止拜偶像,而中国社会却普遍重视祭祀祖宗,设立祖宗牌位,祭悼亡灵。基督教排斥上帝以外的任何神祗,而中国社会“自天地日月星雷风雨以至山川城社门行井溜,莫不有神”,民众不仅按时致祭,而且随时祈祷、求福、求寿、求雨、求晴、求子女、求升官、求发财、求太平。  基督教主张男女平等,对男女同堂听道、聚会,并不忌讳,而中国人则格外注重男女之大防。中国社会到处讲风水、算命、占卜,基督教则反其道而行之。基督教主张“人类一体”说和“世界一家”说,中国传统却特别注意“严夷夏之防”和“尊王攘夷”,具有浓厚的排它性。从远古以来,越是远古,氏族越众,部落越多。这些血缘族群自居于狭小空间,相对封闭。部落融合逐渐合并为较大的族群联盟。由部落联盟向早期国家演进中,族群意识、祖先崇拜、氏族社会、部落联盟、图腾崇拜、地域族情、血缘关系、族群认同,至今不衰。中国人因而有充分理由斥责天主教为“不敬祖”、“不祀神”、“男女混杂”、“破坏风水”、“无父无君”。传教士挟西方科技文明和社会理想而来,的确是对中国旧的以家族为基础的皇权、父权、夫权统治和三纲五常的否弃,给封建迷信活动带来震荡。  尽管如此,传教士在政治上远不是革命的。他们是改良的。传教士的主观动机和基督教文化带来的社会后果,二者并不是一回事。因此,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不应当是指基督教被儒学及中国习俗同化,而应是基督教文化被中国信教群众接受、理解,在中国生长扎根,成为中国文化中一个构成要素,居于合法地位,而仍不失其信仰特质。  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这是我们很可矜夸于人的。但我们也深知,一种古老而不死的文化很可能是一堆沉重的包袱。基督教是西方外来文化。假如它能使古老中国焕发青春与活力,假如它能有效地阻遏古老文化的僵死气味蔓延,并从根本上革新中国文化,那么,它就不失为一种健康革新的力量。然而不幸,基督教未能尽其所能地发挥批判优势,便一头钻进中国古老文化的怀抱。外国传教士尽管试图对中国旧文化作出批评,但他们从一开始就向顽固的孔孟之学屈服。  近代西方科技、宗教、哲学、文学、政治制度、法律思想等文化传入中国,中国人始终坚持“中体西用”说,非常愉快地接受了西学之为“用”的器物层面的文化,而对西方本体文化(即哲学与宗教神学),则断然拒绝。中国人对危害国家社稷朝廷的西方宗教、政治制度、法律思想及深层次的哲学,全然不加理睬。今天、我们已经知道,必须从根本上接纳世界文化中的美好遗传。  基督教原本是标举世界主义和“人类一家”的旗帜的。但到了中国,却被歪曲为民族的、国家的宗教,被迫挂起民族主义和邦国主义的旗帜。这可以说是基督教在中国的不幸命运。基督教成了卫国保家保种的攻伐异己的掩护。假如基督教能充分发扬其对中国古旧文化的冲击与批判的作用,或许它会受到更多的中国学者的欢迎。对基督教从内部所做的人为阄割,使之成为为皇室、为家庭制度服务的国家主义宗教。这可以说是基督教两千年最悲惨的命运。  一、 耶稣会士融合中西方文化的努力  16世纪下半叶,古老的中国开始同年轻的西方直接交往。西方世界成了这一文化交往的主动一方,封闭的中国处于被动而勉强应付、步步设防的一方。这一交往的中介恰恰是基督教传教士。由于他们的筚路蓝缕的努力,西方科技在中国得到传播。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经由他们的努力传入西方。令人感到惆怅的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者竟然是西方基督教传教士,而不是中国的文化人。他们沟通中西文化的努力遇到的首要敌人竟是闭关自守的清王朝及其臣民,尤其是中国文人。  16世纪以前,中国和欧洲通过“丝绸之路”偶有往还,但实际上,双方并没有真正的思想沟通和文化交锋,因而彼此并不十分理解。即使是享誉中外的《马可o波罗游记》,也没有向西方介绍多少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经籍,更没有给中国人带来西方科技、哲学与宗教思想。耶稣会士频频向西方发出盛赞中国的书信和报告,起了沟通中西文化的作用。  耶稣会士采取灵活的传教方针和迎合中国习俗的策略。然而不幸,中国知识分子仍旧认为传教士们是在推行有害于华夏“礼义之邦”的“西夷”的伦理价值观念和科学,赤裸裸地表现出对他们的不信任感和敌视态度。不幸的根源在于,中国是一个宗教与政治、教权与政权难以分离的国家。任何宗教观念都被认为是“颠覆”计划的一部分。甚至传教士帮助绘制地图,也被当代中国人认为是为外国制定作战“计划”,是绘制“军用地图”。传教士用《圣经》解释全部人类历史的努力,也被当今时代的人认为是“否定”中国文化。20世纪后半期倍受政治熏陶的大部分知识分子,比别人更善于“从政治上”观察问题。  尽管如此,耶稣会的大部分人却仍旧主张将天主教与中国哲学加以“调和”。耶稣会士来华以后,主张孔子哲学具有“优越性”,孔子学说与基督教具有“一致性”,并认为“六经”中上帝及天就是基督教的“天主”等。中国守旧的文人对此并不领请和激赏。但是,在当时的中国知识界,作出这种回应的,毕竟是少数人,而儒、佛、道中多数人仍旧以疑惧的目光注视着“外来”宗教,因而冲突大于融合不知多少倍。  从根本上说,基督教文化与敬祖事天的儒家文化是完全不同质的两大文化体系。如果华夏士子能以坦诚开放的胸襟接纳西洋文化、用以弥补中土炎黄文化的不足,则中国文化会发生新陈代谢革命性的变化。这毋宁说是中国人民的福祉。但囿于惰性思维的中国王公大臣、士子文人,以封闭排外为最高宗旨。中国教会于是标榜自我封闭、自我颂扬、自我布教。这种排外意识竟达到令人恐怖的高度。同世界性开放格局相比,中国士子文人,在排斥异端方面居于列国之“最”高水平。  所幸在20世纪将近谢幕的当儿,中国大陆出现了一大批基督教文化研究学人和基督教学术研究机构。他们是基督教教会以外的学者。他们并非“虔诚”信徒,也没有熟读经书。但他们在译介转述基督教学术方面不遗余力,崭露头角。在文、史、哲、经、法诸领域,都有这样一批襟抱开放的知识分子。他们完全没有旧式文人和某些封闭的基督信徒那种狭小的器量。应当说,这种态度实足以代表中国基督教的未来。中国的基督教应当抛弃“体”、“用”、“本”、“末”的思维惯例,而应当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弘扬基督教本来就有的“天下为公”的教义,打破心胸狭小的封闭民族心态。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近年追随出国潮而到西方攻读基督教神学的颇不乏人。他们中有的举家移民,成了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桥梁。他们中不少人已成为优秀的基督教学者,这些学者已蜕去了旧式文人的蝉壳,具有开放的心态。兴许他们可以代表中国基督教的未来与发展。这两部分知识分子,极大推动了中国文化吸纳基督教知识的进程。他们的贡献,有时竟超过了封闭的纯教会的学者和信徒。这里,问题的关键显然不是知识差距,而是眼光、气魄、胸襟、见识、洞察力等非理性方面的问题。须知,基督教原本就不是封闭的民族主义和狭隘的国家主义宗教。它视人类为一体,海纳百川。这正可以弥补华夏文化的欠缺。这些基督教文化学者视中西文化的贯通为“双向互动批判性”融合。他们不是器量狭小的旧式文化人,他们并不抱残守缺,相反,却对旧的文化采取批判性继承的态度。  诚然,我们应当感谢传教士融合西洋宗教与中土文化的煞费苦心的努力。但中西文化是在完全不同的地基上生长起来的。相对而言,明清之际西方以商业背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海外拓殖文化视人类为一家,人人皆兄弟。这种观念是比较先进的。今天,人类已成为一体,可以说,无一国一家之私事可以逃避国际共同法则。一种行为若触动个人的正当权利,定会遭到举世谴责。这不能不说是人类一大进步,而这种进步,的确始自明清之际世界格局的大变化。由此看来,传教士的来华,其意义不仅在于带来西方科技与宗教,抑且在于打破了民族主义壁垒,带来了“人类一体”的观念。  以此种观念看清王朝的知识分子,则别有洞天。如许大受说:“彼诡言有大西洋国,彼从彼来,涉九万里而后达此。按汉张骞使西域,或传穷河源抵月宫,况是人间有不到者,《山海经》、《搜神记》、《咸宾录》、《西域志》、《太平广记》等书,何无一字纪及彼国者。”①这表明清朝士大夫的知识偏狭。他们压根不知道欧美各国。  在这种锢闭心态支配下的中国士子,抱残守缺,因而断难谈到中西文化融合。它们之间,有的只是冲突,很难沟通,应当以西方先进文化克胜中土残缺文化,取而代之,而不是什么融合、结合。任何不是以西方基督教制胜中国残缺文化,而是以中学化解容纳西学的努力,都是使老大帝国苟延残喘的痴心妄想。今天,以西方之学化解、冲击固有的东方守旧之学,大势已定,势所必至。我们应当欢呼“人类一体”,“万国一家”的大时代的到来,我们切不可以华夏亘古文化抗拒浩浩荡荡的世界潮流,切不可做旧文化的殉葬品。  二、 明清之际天主教与中国 文化的冲突  传教士合儒、援儒、补儒的想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单相思”。对此,中国儒学的代表者们一点儿也不领情。明朝中国儒学已发展为理学,理学家们对天主教深恶痛绝,因此明清之际曾经发生过天主教与理学家及佛教的争论。文化上的争论在任何时候都是有益的,只要不逾越法制常轨,或者,只要不是假借法律的名义置论敌于死地,这种争论越激烈,就越能激发奇想与智慧,促进学术的繁荣。然而在中国一方,“平等争鸣”是不可思议的,“斥异端”乃是天经地义的。  天主教传入中国,首先遇到佛教的反对。佛教不是中国本土文化。在中国知识分子中,佛教不占主导地位。因此,利玛窦一开始就制定联儒反佛的路线。佛教徒也不示弱。当时有名的祩宏(云栖)和尚,写了《辩天四说》,对天主教提出三点反驳意见:(1)天即理,所以不能成为世界的主宰;(2)灵魂是轮回的,而不是不灭的;(3)孔孟学说是美满的,所以不需要天主教“补益”。这表明,佛教也吹捧儒学以反对天主教。双方都以儒学“卫道士”面孔出现。在中国一方,儒生们认为,儒学“完美无缺”,不需要西方学说补充。认为称西方为“大西”,一个“大”字就表明有野心。中国士子的锢闭的心态于此历历可见。邹维琏《辟邪管见录》认为“天主”这一称号凌驾于三王周孔之上,“从来大变,未有甚于此者。”张广湉《辟邪摘要略议》认为传教士“以彼国之邪教,移我华夏之民风,是敢以夷变夏”,认为中国风俗,不可更改。看来,中国的知识分子大都喜欢从政治上想问题,总是“政治掛帅”。何以“以夷变夏”就是大逆不道?马克思主义不也是“夷”吗?这些封建卫道士像害怕农民起义一样害怕天主教。惯于为大众的灵魂与思想信念负责的“救世主”们,总以为离开了他们的“路线”,天下就会大乱。如李灿《劈邪说》担心天主教“惑世诬民”会引出“十倍白莲”的“烈祸”。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因为,天主教其实并没有被农民起义所利用。如果它真的成为农民起义的旗帜,那倒毋宁说是一件好事。传教士的“宫廷路线”,决定了他们不能与中国社会最下层中富于反抗精神的贫苦百姓结合起来。他们担心这会贻误“传教大业”。然而,即使如此,统治者也还是怀疑他们有“煸动叛乱”动机。这真是传教士的莫大冤枉。  西方学说在中国的命运与中国学说在西方的命运大不相同。现代学者几乎异口同声地承认,明清之际,中国也出现了类似欧洲地中海沿岸的资本主义曙光,中国似乎并不比同时期的欧洲落后。那么,为什么后来的几百年中国衰落并且遭到入侵呢?这恐怕有文化上的原因。明末,中国学说传入欧洲,受到欧洲先进人士的欢迎,引起了思想上的“启蒙运动”。欧洲人博采众长,对中国思想采取吸收和同化的办法,以东方思想为利器,向欧洲陈腐的社会上层建筑发动攻击。中国人却努力拒斥西方思想。这给我们以启迪:应当吸收另一个民族的文化,一切以“为我所用”为目的。  孔子的学说在中国并非进步学说,也谈不到科学性与革命性,但在西方却起了酵母的作用。同样,16世纪天主教的学说在西方正受到新教的批评,但传到中国,如果加以发挥,亦可以掀起社会狂澜。中国所缺少的,正是这种包容的气质。像徐光启那样的人,只是区区少数。王文杰先生在《中国近代史上的教案》一书中说:“儒家礼教在这四千多年的古国里,有它根深蒂固的潜力,它是当时中国社会组织的基石。中国顽固的士大夫素来以生于文物礼仪之邦自诩。他们除了承认传统的礼俗和旧文化的权威外,不肯亦不屑向任何外来的精神文化低头。所以在他们的心目中,这来自异邦的异教,简直是异端邪教,与洪水猛兽一样。‘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不是二千年前儒家老师的经义吗?……所以教案乃是中国旧传统旧礼俗对新的西洋宗教势力的排斥和斗争,它是中西精神文化的冲突。”这可以说是对近代以来纷纷扰攘的教案问题的最为鞭辟入里的论述。它点出了宗教冲突的实质。  在日渐腐朽、风雨飘摇的清王朝中,官绅士民各阶层反对基督教,言人人殊,但反对基督教的基本理由不外以下几种:一种是出自排外惧外的自大心理,认为传教士必定怀抱侵略中华的动机;一种是出自道听途说,认为基督教行妖术邪术,有邪僻鄙劣的行为;一种是出自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担心基督教会煽动下层民众反抗,危害中国社会安宁;还有一种是站在儒家自大立场上,斥基督教为“不合义理”。  近代基督教传入中国,中国人视之为“侵略”,传教士被视为“侵略者”。诚然,“鸦片战争”以后,基督教的传入与列强侵略中国这两件事具有同时性,但发生在同一时期的事件并不一定具有相同的性质。二者有联系,但同时却可能有区别。  从传教士方面来说,他们“传播福音”的活动早在殖民主义者向东方掠夺之前就开始了。只是由于中国海禁森严,他们不得其门而入。有的“学术”文章把传教士搭乘西洋货船来东方,作为传教士“配合”经济侵略而实行“文化侵略”的证据。然而,你搭乘商船,并不表明你参与商人的商业活动。你搭乘货车,并不为车主的一切行为负责。中国人奇特而古老的株连做法,被嫁接到外国人身上。传教士搭乘商船,无论如何不应当被认为应当为商人的行为负责。  传教士进入中国之后,屡遭迫害,外国使领馆保护他们的人身安全和正当权益,也自在情理之中。当今我国住外侨民,当然亦受我国政府保护。至于他们中某些人依势欺人,违反中国法律,则自当别论。从中国方面来说,封建王法的确没有什么可留恋之处。某些守旧大臣和文人并非因为传教事业同船坚炮利联系在一起才阻挠基督教传入。我们不应当以任何理由为闭关锁国政策辩护。  事实上,早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就拒传教士于国门之外。对于大厦之将倾的满清王朝及深受儒学熏陶的中国知识分子来说,传教士有武力后盾与没有武力后盾都是一样。总之,对西方洋教是应当群起而攻之的。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说,传教活动与帝国主义炮舰政策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件事,不可混为一谈。文化史家应当视宗教交流为文化交流题中应有之义。  许多人并不了解,西方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及资产阶级革命之后,逐步实行了政教分离原则,宗教同国家政府不再是合二而一的了。19世纪后半期,基督教海外传教活动基本上不是由政府决定,而是由宗教团体中热心分子自发组织的。新教尤其如此。新教不带任何官方色彩,它本身就是民间性质的组织。从倡议传教、物色人员到筹措资金,乃至远洋航行,以及在中国建立传教据点,都不是由外国政府、军队或商人集团决定的。在中国,宗教同政治结合在一起,宗教常被政府操纵,故此中国人也想当然地把基督教传教事业视为具有政治性质,视传教士为受外国政府派遣的“别动队”。  晚清末年,一般知识分子认为亡国灭种“迫在眉睫”,对传教活动格外警惕,是没有理由,也是不必要的。他们的怀疑与恐惧,他们的宣传与文章,往往言过其实,危言耸听,不够客观谨慎,缺乏真凭实据,有些甚至纯粹出于主观臆测和想象。如1860年(咸丰十年)侍讲学士殷兆镛在一份奏章中对跨国传教很不理解。他不知道,宗教自由天然地包括在世界各地传教的自由。  今人普遍承认,西方民间建筑(包括教堂建筑)宏伟壮丽,而中国民间建筑则不能与西方民间建筑相比,因为中国民间建筑不得逾越规矩,不得超越“皇宫”。外国教士在华建教堂,竟因其建筑华丽而被视为“有野心”!  太平天国受到基督教的影响,这更使那些封建卫道士感到自己的担心是有道理的。许多人认为太平天国“叛乱”是基督教传教的结果,以为这是传教士“图谋中国”的表现。有些人反对基督教,与其说是出于“爱国”,不如说是出于“忠君”。如光绪年间的周汉,就曾经出计献策,陈说驱逐传教士的战略战术。他在遗嘱中说他自幼精研兵法,从军以后参与平发、平捻、平回、平苗战役。可见他多次镇压农民起义。他准备再平一次“天主教”。  清朝末期,中国官绅所煽动的各种反教的文告揭帖,几乎众口一词地强调维护儒家传统。儒家向来以“内圣外王”为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并以现世为其理想寄托之所在。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中国知识分子所向往的是唐虞三代,甚至是比这更古远的理想的伦理世界。他们的最高要求是“崇正黜邪,尊华攘夷”。在他们看来,“尊孔孟则不容异教,戴朝廷则屏斥外夷”。外国人传播基督教,背弃拜天祭祖的礼仪,因而引起他们的切齿痛恨。  士儒对孔孟“圣学”坚信不疑。晚清教案,其策划者往往是士绅人物,而读书应考的士子往往是反教的“急先锋”。蒋敦复在给英国大使的信中说:“中国之教,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出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教外,即入乎禽与兽之中……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教敦仁之至,义之尽,天理人情之正,无一毫矫强于其间。”1像这样排外攘夷的腔调,今人听起来很不顺耳。但你不能否认,即使是21世纪,仍有不少国人怀抱“宗教主权”的概念,拒绝传教之人于千里之外。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基督教、天主教、彿教是世界三大教!教人为善!应该与孔子为代表儒家文化不冲突!三公里也不近!本人观点!
  原来是着郭样机啊  哪吗,请教一下啦  天神和天上滴神,区别是虾米娃  呵呵
  你们这些道貌岸然的蛆虫,用冠冕堂皇的理由去利用、强占、掠夺、杀戮.....用所谓的'信仰'让无辜的人为你们流血:而当那些人为了你们的目的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时......将他们推向深渊的你们......却把责任统统退给了'深渊'本身,把自己身上的责任撇的一干二净。最后 你们还用'牺牲'、'荣耀'这样的词汇来粉饰整件事的荒唐,并让你们的所作所为显得心安理得。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基督教教义是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