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成功心灵鸡汤汤,让我学学人家怎么成功的

成功学的心灵鸡汤
|经济_新浪财经_新浪网
读到这个标题,有人也许会问:成功学与心灵鸡汤,加上阴谋论和养生术,不是并称新时代的“四害”吗,你怎么把这二者融入一个词组呢?
这得从我的一个观点说起:
“(成功学)其危害不亚于,甚至要超过与之齐名的心灵鸡汤。心灵鸡汤使人犬儒,成功学则使人浮躁、浅薄、狭隘。需要注意,这二者并不矛盾,而是同出一辙,双管齐下,最见药效。有一种说法,认为成功学的推广,必须搭配心灵鸡汤,假如一个人学习成功学而始终不能成功,他则急需心灵鸡汤抚慰、麻痹。更有甚者,直接宣布成功学本身就是一种心灵鸡汤。”
成功学与心灵鸡汤的确是两种事物。顾名思义,成功学教人成功之道,心灵鸡汤提供心灵按摩,一者向外,一者向内,一者如兴奋剂,一者如麻醉剂。要说两者互补,不难理会;融为一体,未免匪夷所思。
事实上,“向外”只是成功学的一面。这门学问,或者说生意,讲究内外兼修、剑气合一。修炼的第一步,往往从心理入手。用行话来讲,成功学第一课,就是灌输一种动机与信念:“我想成功!我一定能成功!”
大学期间,同寝的蛋总曾拉我去听成功学讲座。不知是哪家学生社团请来了这尊大神,看起来像河南人,却一口台湾腔,说话从不称“我”,而以“老师”自谓,张口“老师在美国的时候”,闭口“老师曾提醒李嘉诚”……我的胃口被严重败坏,此后但凡见人说话作文以其身份、名字代称“我”,如“文君以为”“明初以为”,便不禁要犯恶心(林志玲是唯一例外)。
这场讲座我只听了30分钟,因为蛋总出了点状况。导师开场,棒喝听众:要成功,首先你得想成功!他掏出一个油乎乎的喇叭,让台下的同学上来,用最大分贝喊出“我一定要成功”抑或自己的理想,如“我一定要成为大律师”“我一定要成为亿万富翁”。据说这一招旨在发掘一个人的潜能,锻炼一个人的勇气,看起来似乎不无道理。不曾想,第二个上台的同学,竟当众高喊校花的名字,向其示爱,台下笑作一团。轮到蛋总上场,这厮摆开马步,气沉丹田,连喊三声“我一定要成功”“我一定要成功”“我一定要……”不慎用力过猛,把嗓子喊哑了,我只能陪他狼狈离场。这段惨痛的经历,带给蛋总的伤害,心灵远过于声带,以至他谈起成功学,必称“他妈的”。
后来我才知道,这半小时课程,乃是成功学的地基。中国的成功学,入门大都如此。譬如教育受众,设定一个目标,每天早晨起床,对镜子高喊十遍“我是最棒的,我要成为大律师”“我是最棒的,我要成为亿万富翁”;甚至见人就说:“我一定要成功”“我一定会成功!”不要怕人笑话你是神经病,“世界华人成功学第一人”陈安之老师不是说过么:“要成功,先发疯,头脑简单往前冲!”
相比“发疯”,成功学还有一招,更加疯狂。此招名曰“想象”,即想象那些你所景慕的成功者,譬如李嘉诚、马云,他们每天在想什么,每天在做什么,然后把他们的想法和行动复制到自己的生活当中。我觉得,能创造这一招的人,想象力实在惊人,该去写科幻小说。不过他起码误判了两点:第一,你对李嘉诚、马云的想象,极有可能陷入“皇后娘娘的柿饼子”之困境(鲁迅《“人话”》云:浙西有一个讥笑乡下女人之无知的笑话——“是大热天的正午,一个农妇做事做得正苦,忽而叹道:‘皇后娘娘真不知道多么快活。这时还不是在床上睡午觉,醒过来的时候,就叫道:太监,拿个柿饼来!’”);第二,基于你与李嘉诚、马云的巨大差距,如何移植他们的成功经验呢,而且还得注意,成功学属于逆推(事后归因),先有成功者,后有成功经验,而非相反,对此,有人嘲讽道:“成功了什么狗屁都是经验,失败了什么经验都是狗屁。”所以你所想象的李嘉诚、马云的成功经验,也许只是狗屁。
这一招“想象”,本质上则属意淫,说起来,比高呼“我一定要成功”还要害人。从结果上讲,两者异曲而同工,殊途而同归:制造一种成功的幻象,使受众迷失其中。
说到幻象,成功学的名目,便是最大幻象之所在。试看这些书名:《克林顿教我5天成功的秘密》《七天学会全球投资》《每天一小时,21天拥有一流演讲与口才》《他如何25岁白手创业,2年半成为亿万富翁?》……成功学的一大卖点,在于速成,通往成功的时间越短,越有噱头,越有市场。然而,速成即幻象。因为天下事哪有捷径,凡是教人一夜暴富,“我的成功可以复制”云云,大部分是以幻术惑人眼目、迷人心魂。鼓吹“我的成功可以复制”的唐骏,实情则是“我的复制可以成功”,堪为最反讽的注脚。
写到这里,我不由恍惚:我谈的到底是成功学呢,还是心灵鸡汤?成功学的这些招数,如激励、意淫、迷幻,不正是心灵鸡汤的主旨吗?
以成功学为心灵鸡汤,我曾亲见一例。大概5年前,我认识了一位快递员,四川人,不仅客气,而且好学。每次下楼取快递,十之八九,他都垂首于手机,默默阅读。有一次我忍不住问他在看什么书,他报出一本成功学的书名。由于已经熟络,我便劝他,安于本分、一步一个脚印最重要,不要听那些江湖骗子胡说八道。他连连点头,说谢谢老师,这些话我也不信,不过读起来,心里很安逸。我有点惊诧,原以为安逸是心灵鸡汤的药效,不料成功学可以这样读。
我想表达的是,成功学与心灵鸡汤恰可相通,却非要在二者之间画等号。确切讲,成功学拥有心灵鸡汤的一定功用,然而它最重要的成分,不是鸡汤,而是鸡血。所谓“豪宅、名车、年入百万”云云,皆属鸡血,注入受众体内,不由他们不亢奋,不由他们不疯狂,不由他们不随成功学大师的指挥棒而翩翩起舞。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成功学流行的年代,最合适的命名,大抵便是“鸡血年代”。
三分鸡汤,七分鸡血,这一碗成功学,一饮而尽,能有什么效果呢?可想而知。我想起一位商人朋友的嘲讽:成功人士从来不读成功学,成功学只会教人不成功。他想了想,补充道:成功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使成功学大师盆满钵满,家产万贯,由此而论,成功学可谓一场杀鸡拔毛的游戏。4545被浏览947807分享邀请回答2K116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3308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午夜的诚品)
(水手辛巴德)
第三方登录:高三励志:再这样读心灵鸡汤,你的人生就彻底废了_高三网当前位置: >> 正文高三励志:再这样读心灵鸡汤,你的人生就彻底废了文/王天昊  高三放学后,一打开微信、QQ空间,我们经常会看到他人分享的各种心灵鸡汤短文,有很多同学从中找到心理安慰。其实仔细思考,这些所谓的心灵鸡汤,并不能为我们带来真正的慰藉和改变,反而会麻醉我们的思想,使我们逐渐开始安于现状。那么什么样的阅读才真正会为我们带来动力呢?下面高三网小编为各位同学分享一篇高三励志文章《再这样读心灵鸡汤,你的人生就彻底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被有效激励的人生 ,都走在路上  看过一则数据,说过去的十年间,机场书店最畅销的书籍中成功学约占总销量的三成以上。而在过去十数年,很多玩励志演讲的人都变成了成功学大师。据说飞机场读物能折射出整个社会的文化价值走向,一个大师也需要万千拥趸方得以加冕桂冠。  这证明我们处在一个大部分人都企图获得成功、但大部分人都营养不良的时代——他们如饥似渴,渴望名利,又都孱弱无力,嗷嗷待哺。所以成功学书籍才得以持续火爆,励志大师才能如雨后春笋。  可能也是因为这种潜在的阅读需求,使得社交媒体上鸡汤泛滥,很多粗制滥造的内容被营销号转来转去。惹得人们把泛滥的励志文章当成精神鸦片或者安慰剂,我对一些空洞无物的鸡汤文同样排斥。不客气地说:绝对大部分读励志文的人都在经历无效激励,甚至一些空洞抽象的鸡汤正在磨灭平庸者最后的激情。  一.无效激励是一种什么状态?  你也许经历过这样的情况:每天打开社交APP就能看到朋友转发的励志文章,不管这个文章质量如何,都让无所事事的你读过之后,都产生一种莫名的安慰感。  我在颓废时体验过这种状态——哪怕一整天不做事,只要读到了一则积极向上的心灵鸡汤,便觉得没有虚度。  实际上,可能我当天唯一收获的只是一则励志鸡汤。它像让人产生欣快感的致幻剂,让人处在虚构的积极状态。这种短期激励效果很快消退,第二天重复以上情境,直到激情和时光都在断断续续的短期激励中消耗殆尽。  这是因为我们看的励志鸡汤没有正面作用吗?问题并不出在鸡汤本身。而在于你所处的接受状态。  我给大家讲一段海伦·凯勒的经历。  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绝对是心灵激励的经典,她自幼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世界黑暗而寂静。她的家庭教师沙莉文老师教她识字时,要把字母一个个拼在她的手心里,然后找对应的物体让她感知。老师把英语单词“love”拼在她手里,教她这个字是爱。  海伦一直弄不懂“爱”究竟是什么物质,因为爱不是一个具体的器物,老师没有办法找一个实物让她有具象的认知。终于有一次,她走在阳光下,温暖的光芒洒落在她的脸庞、手心里,那种温暖舒适的感觉侵染了她的心,喔,原来爱是这样。  看一些空洞的励志文章就如同视听能力具失的人学习“love”一样,老师可以把字母拼写在你的手心里,可是你无法把它和具象的东西联系起来。励志文章传递给你的那点朦胧的信心,也因为缺少释放的介质,很快就会被迷茫所替代。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你走在路上,才需要把坚持和勇敢作为信念,用来支撑你披星戴月。没有实际行动的自我激励,等于空耗热情。  二.有效激励是一种什么状态?  我们可以把人生比做一辆车子,把激励的过程比做油箱耗空后加油,无效激励相当于加油后在原地打转,消耗了油,却不能前进一步。  人偏偏又不是冰冷的机械,经过反复打鸡血,阈值越来越高,对激励的感受便越来越弱。后来,哪怕天天读励志大文,也难复雄心壮志。  想要脱摆无效激励,就要从行动上入手。  2002年,我通过广播电台结识一位昆明女孩L,L因为重大疾病导致视力受损,她打热线到谈话节目,跟主持人敞开心扉聊自己的不幸。  她逻辑清楚,声音优雅,娓娓道来,让我对L印象深刻,后来就找到她的电话,跟她成为笔友。她的优势就是擅长语言能力,又有着细腻的情感触角,尽管生活艰难,低迷无助,但是她还是想着如何去找一份工作养活自己。  于是她去应聘了保险推销员,由于视力障碍,L每次签单都需要客户或者朋友帮忙,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实际上需要非常大的勇气,后来L做的一点也不比健康的推销员业绩差。  之后,L辞职去学习心理学,成立自己的心理咨询工作室,经过几年成长,现在L的工作室和当地政府达成多项合作协议,业务蒸蒸日上。L本人也成为当地的知名人物,很多年轻人崇拜她,有些企业领导也邀请她去给员工讲课。当然,那是要收费的。  一个绝境逆袭的故事,当主人公生命的变迁由低到高的发展,固然能让你感觉到激励,但若是忽略当事人努力的细节,便是无迹可循的传说。  在我初识L时,我就能感觉到她在语言表达能力很棒,再接触,发现她心思细腻,能敏锐地感知他人的情绪,而且非常务实上进。  L很喜欢看励志书籍,喜欢的歌曲都是《感恩的心》和《在路上》之类的。她看到积极温暖的句子,就会在下次交流时分享给别人。我和她通过书信、电话往来间,甚至能感觉到她正在运用某些成功学上教授的社交技巧。  后者让我感觉到不舒服,朋友间难道不应该更“真性情”一点吗?直到后来我看到L日益纯熟,事业渐入佳境,我才意识到,那不过是她“边走边学”的表现。  L的人生曾陷入无边黑暗,可是她勇于自我激励,通过学习不断强化自我能力。难能可贵的是,她愿意把她接收的积极信息分享给别人,并且按照对的指引优化自己的能力。  她格物致知,看到暖心鸡汤里有感恩,就愿意把感谢告诉别人;她知行合一,看到一则优雅的社交言行指导,她即刻派上用场,更重要的是,她从未止步自己的事业。现在的L,虽然没有挣到太多钱,但我知道,她成功了!  有效的激励必须建立在实际行动之上。除非,你从来不打算改变自己。  三.选择什么样的励志文章激励自己?  《易经》有“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千古名句,《论语》里“见贤思齐”、“不怨天,不尤人”“温故知新”一类的鸡汤短句更是数不胜数。  只是,世上不存在施之万人皆准的励志文章,只有施之万人皆准的优良品格。尽管如此,励志文章的优劣还是可以区分的。  很多只为博取浏览量的自媒体会用一些不着皮肉的鸡汤段子,有些略有故事性的励志文章通常会偷功减料,惯用的方法是——某人极度落魄至极度成功的抽象描述。  比如很多年前布莱尔当首相时,有一个知名杂志开篇短文便是写他曾经落魄街头睡长椅,然后当首相,文章末尾加一段鸡血式的励志总结;再写马云:十年前,他是骑着自行车的业务员,十年后他成为阿里巴巴总裁,中国第一首富……把人生都浓缩成了超低和超高两个峰值。  文章不足五百字,何以谈人生?和骗你无异。这个观点我曾在一篇批评鸡汤现象的随笔里说过。  相比空洞无物的鸡汤给心灵隔靴挠痒,真正好的励志文章能让人静下心来思考。  人们都知道古典音乐大师贝多芬中年失聪,他“扼住命运的咽喉”,成为人们膜拜的音乐传奇。如果我们把这个故事抽象地编成一个聋子成为音乐家的励志故事,你就不会看到贝多芬曾数次经历感情挫折,不会知道贝多芬因为听力障碍在彩排时和乐团难以合拍(他自己却浑然不觉),最后被助手无奈叫停……只有遇见一段真实的人生,你才能看到艰辛、勇敢,无畏、坚持。  所以,我一直觉得,看一百篇励志短文也不如看一本质量过关的优秀人物的传记,如果整段细致入微的人生都不足以让你有动力,那短浅的鸡汤又能让你心荡起几朵涟漪呢?  以上就是高三网小编分享的高三励志:再这样读心灵鸡汤,你的人生就彻底废了的全部内容,希望这篇文章能引起同学们的思考,从而做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改变,让我们成为更优秀的人。高三网小编推荐你继续浏览:推荐阅读阅读22次 /日阅读22次 /日阅读42次 /日阅读71次 /日阅读32次 /日阅读73次 /日阅读54次 /日阅读69次 /日阅读44次 /日阅读106次 /日阅读32次 /日阅读184次 /日阅读191次 /日阅读102次 /日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关成功的心灵鸡汤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