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经济发展所促成政治对经济的影响上的统一是一种破坏性力量 ,怎样理解这句话?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昰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石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众多社会主义革命者和理论研究者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理論探索。本文通过分析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性质以及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历史局限性,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进行了新的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就是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与生产过程中不同分工的矛盾它在经济上表现为社会劳动的整体性与个体劳動的分散性之间的矛盾,在政治对经济的影响上表现为社会地位的平等性与社会权力的差异性之间的矛盾从这一基本矛盾观点出发,可鉯对一百年来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所有重大历史演变作出科学的解释并为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最终目标指明方向。

  关键词:社会主义 基本矛盾 制度建设

  一、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石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社会主义革命与以往的社会革命相比,有一个巨大的不同就是它在制度建设上的特殊性。以前的社会革命本质上是一种政治对经济的影响革命。因为新的生產关系早已在旧的社会肌体中孕育发展最后的变革不过是从政治对经济的影响上推翻它,推翻束缚新生产关系的旧上层建筑仅此而已。而社会主义革命完全是另一种状态它不仅要推翻旧的上层建筑,也要推翻旧的生产关系还要改造人们的思想观念,是对整个社会体系的全新再造

  斯大林曾经说过,“苏维埃政权的特殊作用是由下列两种情况来决定的:第一,苏维埃政权不是以一种剥削形式去玳替另一种剥削形式如象以往革命中的情形那样,而是消灭了任何剥削第二,由于国内缺乏任何现成的社会主义经济的萌芽苏维埃政权当时必得在所谓‘空地上’创造新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这个任务无疑是困难而复杂的”[1]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是一九伍二年完成的。在此之前斯大林领导的苏联,已经有了三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因此,这本书可以看着是斯大林对他三十年社会主義建设实践的全面总结对于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特殊性,斯大林的认识是深刻的但是,这个任务的困难和复杂程度却远远超出了他嘚想象,也超出了一百多年来绝大多数社会主义思想家们的想象从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到现在已经快一百年了对于什麼是社会主义这样一个基本问题,大家的回答仍然很不清晰、很不一致并且在逻辑上是不完整的。它在资本主义的“普世价值观”面前顯得底气不足很没有道德优势。出现这样的现象并不是社会主义相对于资本主义不够优越,不够先进;而是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論不能满足需要不能从逻辑上全面、完整地回答社会主义应该是怎样的问题。

  在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的过程中新社会的制度理論,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肌体中发育到一定程度后产生的是两种生产关系斗争的结果。这时候新社会的主宰者——资产阶級——已经形成并发展到一定规模。所以关于新社会应该如何建设的理论,只需把他们的现实感受系统化就足够了它本能地认为,符匼它需要的就是“好”的制度;不符合它需要的,就是“坏”的制度它把自己的阶级意识提升为社会的统治意识,把自己的阶级需要說成是全社会的需要并且自然而然地认为,自己的阶级价值观就是人类的“普世价值观”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方法。它在思想方法上昰完全错误的但在逻辑结构上却是完整的。

  社会主义的制度建设却没有类似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只能是推翻资产阶級的压迫推翻人剥削人的旧社会。至于新社会的具体结构却没有哪怕是一点点的制度萌芽。因为无产阶级在推翻资产阶级生存状态的哃时也是在推翻自身的生存状态。那种从逐渐孕育和发展起来的生产关系中自然而然产生的对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社会形态的具体结構性认识在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革命中,不能自发产生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进程看,社会主义革命与以前的社会革命存在嘚巨大不同点是社会结构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即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对这一理论观点有着最完整的阐述那就是,以前的社会结构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理论都像是自然界的物质一样,自发生长的人们的生存条件决定了他们对社会结构的需求,而这种需求经过理论家的提炼成为社会的政治对经济的影响理论、经济理论、道德和攵化理论。这些理论家们都无一例外地将他们的所思,说成是社会的终结真理;但实际只是他们所处的生存环境在他们头脑中的反映茬这里,支配人类发展的社会规律是在人们完全无知的状态下起作用,“如同异己的、统治着人们的自然规律一样”而社会主义则是叧一种状态。一方面是因为社会主义革命者对社会规律的全面掌握另一方面是因为社会主义社会不具备以往各种社会历史形态发展中自嘫生长的制度基础。因此社会主义的制度建设,就只能是熟练掌握社会运行规律后的自觉创造[2]

  受存在决定意识规律的限制,同时吔是马克思、恩格斯自觉认识到这一规律后的严谨、科学态度他们并没有详细描述社会主义社会的具体结构,它的政治对经济的影响形態、经济形态和社会形态但是,马克思、恩格斯给我们创立了如何自觉建立社会结构的科学方法其中,最核心的就是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他们用严谨的逻辑向我们展示了如何从社会最基本的矛盾演化中认识资本主义的政治对经济的影响形态、经济形态和社会形态,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与其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用资本主义社会作為教学标本的,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关系的深入剖析让我们明白了作用于社会存在状态背后的基本规律,明白了社会基本矛盾如何一步步地发展演化出各个领域的矛盾以及它们如何决定了这一社会的政治对经济的影响形态、经济形态和社会形态。现在我們的任务就是,运用我们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解剖课”上学到的知识按照社会基本矛盾规律,自觉地创造出完整的社会主义的政治对經济的影响、经济和社会形态这样的社会结构,不是在社会规律作用下被动生长的而是在我们完全掌握了社会规律后,“完全自觉地洎己创造自己的历史”[3]

  因此,总结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我们可以做出如下初步判断:

  第一,任何事物都是若干矛盾的集合体社会也是如此;

  第二,在一定的社会历史形态中总有自身独特的,起基础和决定性作用的矛盾那就是这一社会历史形态的基本矛盾。

  第三社会基本矛盾的演化及其在各个领域的表现,决定了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存在状态并由此决定了这一社会嘚政治对经济的影响形态、经济形态和社会形态。

  第四在以前的社会历史形态中,社会基本矛盾规律是自发起作用的社会没有认識到它,它像自然规律一样影响着社会结构的方方面面

  第五,在社会主义这个全新历史形态的实现过程中社会基本矛盾规律将在被全面掌握后,成为制度建设最基础的理论工具

  二、 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理论探索

  从十月革命到今天近一百年的时间里,对社會主义基本矛盾的理论探索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上世纪50年代以前以苏联理论界为代表,基本的观点是否认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嘚存在,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完全适合的,因此也就不存在矛盾这样的认识,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義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是错误的。

  上世纪50年代初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首次承认,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同苼产力性质“完全适合”这种说法不能从绝对的意义上来理解间接承认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存在。此后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悝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作出了更加肯定的阐述他说:“社会主义社会中,矛盾是存在的基本的矛盾昰这样的矛盾,就是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同的矛盾。”[4]

  相对于前一阶段这一时期的认识承认了社會基本矛盾的普遍存在性,承认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也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回到了马克思主义嘚基本立场。不足之处在于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根源归结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不完善,或者是生产力不够发达、经济基础不够稳凅没有从社会主义的社会本质和社会主义阶段生产力的根本历史局限上去找原因,因而只限于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普遍性的一般认識没有达到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特殊性的深刻揭示。

  上世纪50年代后期至今的60年时间里前苏联及我国众多的马克思主义爱好者,以揭示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特殊性为目标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做了大量积极有益的探索,提出了多种理论观点比较有代表性的如:(按提出理论观点的时间顺序排列)

  斯捷潘年(前苏联)——全体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和每个时期已经达到的物质文化财富的生产发展水岼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及其克服的途径”, 1955年。)

  科列索夫(前苏联)——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直接社会性同社会主义的社会与个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适应的规律”,1973姩)

  斯特拉克斯(前苏联)——生产的社会化和社会主义所有制内容之间的矛盾, 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社会矛盾”1977年。)

  布坚科(前苏联)——不断增长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中存在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现实体系之间的矛盾, 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制度的社会主义发展中的矛盾”,1982年)

  谢苗诺夫(前苏联)——生产和生产力一定的社会性,同社会主义所有制和生产關系的几种(或一种)具体社会形式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从理论上加深对发达社会主义条件下矛盾问题的分析並使之具体化”1984年。)[5]

  房良钧(中国)——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和社会化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公有淛形式和社会化生产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1985年。)[6]

  娄永清(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就是社会主义主体活动的基本矛盾, 即主体愿望、利益、行为上的整体性、共同性、一致性,和主体愿望、利益、行为上的个别性、差异性、相对独立性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新论”,1992年)[7]

  王錱(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质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社会化占有与相对落後的社会化生产的矛质。(“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思考”2004年。)[8]

  罗文东(中国)——生产的自主性与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分析”2010年。)[9]

  从以上理论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对社会主義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过程,也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理论总结过程当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建立的时候,人们曾经以为矛盾是剥削社會才有的社会主义社会内部不存在矛盾。后来严酷的现实告诉大家,社会主义不但存在着矛盾而且有时还很尖锐。于是承认了社會主义中也存在各种矛盾,承认在这些矛盾中也有着起基础性决定性作用的基本矛盾但是,对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认识仅限于其普遍性的认识。再后来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深入,人们在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实践经验后开始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探索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特殊性。

  三、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初步分析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一定社会历史形态的存在状态,必然是人们茬社会生产中的相互关系与当时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之间的对立统一。因此这一社会历史形态的基本矛盾,就必然是生产关系的基夲性质与生产力的基本现状的矛盾。

  作为一种社会历史形态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性质是什么?生产力的基本现状又是什么呢把这两个问题搞清楚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也就清晰了

  社会主义的实现,从根本上说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产物,是为解决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社会化大生产与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而建立的新社会因此,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性质就是生产资料的共哃占有这是不可更改的。

  但是由于现代社会已经演变为极端复杂的系统。因此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就不可能如原始共产主义社会那种简单的氏族或部落共有它需要有一整套复杂精巧的政治对经济的影响、经济、社会结构来实现全体民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目嘚。而当社会主义一旦着手建立这样复杂的政治对经济的影响、经济和社会结构时现阶段生产力水平中所包含的历史局限性便暴露出来叻。

  分工是这些众多历史局限性中最根本、最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一方面社会化大生产已经发展到资本主义无法容纳的程度,要求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要求将社会生产活动作为一个整体,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成员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为目标有计划地开展。

  另一方面社会生产的发达程度又还不够,远远没有达到消除劳动差别的程度总的社会劳动还是由一些各不相同嘚并在生产过程中扮演着不同角色的个体劳动组成,需要对社会成员进行分工更重要的是,分工的还没有完全摆脱旧的性质它仍然是鈈同劳动条件和不同社会权力的标志。

  这就决定了从一般社会关系来看处于完全平等地位的人们,在具体的社会结构中又会有各種各样的差别。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成员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还不能等同于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个社会成员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只能是社会利益总和的最优化总体生产活动的计划性,则需要许多复杂的中间环节来实现

  因此,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意味着在使用生产资料囷享受生产利益方面有共同的权利,但不同的社会分工又决定着权利的不完全相同和对等于是,生产资料共同占有与生产过程中不同分笁之间相互矛盾成为社会主义中全部社会矛盾的基础,成为决定社会主义政治对经济的影响形态、经济形态和社会形态的最基本因素

  到这里,我们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原始共产主义后期的社会基本矛盾和当前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形式上是┅样的当时,原始的共同占有制还是社会生产关系的主角但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工具的使用和组织的发展,使团体中的个人在共哃的生产过程中开始担当不同的角色这就是分工的早期状态。

  最初的分工比较简单因此大多是随机的。后来随着工具越来越多,组织越来越复杂化分工也开始越来越依赖一些人的专门技术。这些拥有专门技术的人渐渐意识到自己不同于其他社会成员的价值开始向团体提出不同于一般成员的待遇要求(最初的特殊待遇,也可能是集体公议后给予的奖赏)当他们尝到甜头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並且逐渐产生了将这种分工固化和强化的思想。

  于是人类进入社会进化阶段的第一个社会基本矛盾也就产生了,那就是生产资料的囲同占有与生产过程中不同分工的矛盾不过,这时候的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是原始时期的共同占有,是简单的氏族或部落共有分工则處于生产力发展的早期阶段。因此它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形式上是一样的但内容上则完全不同。

  原始社会后期社会基夲矛盾的斗争结果是分工的特性战胜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特性,原始共产主义被推翻私有制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推动了社会苼产力的极大发展使人类由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但是在最终完全实现这种结果之前,斗争的过程也一定是长期复杂的其间的多佽反复不可避免。

  现在人类又进入一个新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与生产过程中不同分工的斗争阶段,它又将如何发展和演变呢

}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凡尔赛--華盛顿体系下的世界复习学案

1.能建构单元知识体系培养学生整体把握历史发展脉络的能力;

2.掌握“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发展的主要特征”等问题,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宏观看历史的习惯和能力

3、要认识到和平与发展不能靠武力为基础,不能以牺牲别国利益为玳价;要建立公平的国际政治对经济的影响经济新秩序

重点:建构单元知识体系

难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发展的主要特征与啟示

(一)自主复习:阅读教材,完成知识梳理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2)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政治对经济的影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