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攻法国拍的二战电影的,那为什么二战

二战时苏联为何突然进攻芬兰
安东尼·比弗
[摘要]11月29日,苏联中断与芬兰的外交关系。第二天,驻扎在列宁格勒的苏军向芬兰进攻,同时苏联空军向赫尔辛基投放炸弹。冬季战争正式拉开了帷幕。苏军领导人认为这将是一场轻而易举就能胜利的战争。《二战史》,[英国]安东尼·比弗 著,海南出版社,2015年7月本文摘自《二战史》,[英国]安东尼·比弗 著,海南出版社,2015年7月希特勒欲对法国开战一旦确定敌军的轰炸机不会立刻把伦敦和巴黎夷为平地,生活便又恢复了正常。这场战争具有“奇怪的,梦境般的特质”,一名伦敦的评论员在他的日志里这样写道。因为灯火管制,因此在夜行的时候是不允许点灯的,有可能被车辆撞到就成了行人们最大的危险了。在1939年的最后四个星期里,光伦敦就有超过2000行人死于车祸。绝对的漆黑给那些年轻的夫妇在商店门前享受激情的足够勇气,很快地,这种行为便流传开来了,并且成为了一所主题音乐厅的主打娱乐节目。电影院和戏院慢慢地重新营业。在伦敦,酒吧里挤满了人。在巴黎,咖啡厅和餐厅里播放着莫里斯·舍瓦利耶(Maurice Chevalier)传唱度最高的歌曲《巴黎永远是巴黎》(Paris sera toujours Paris)。波兰的命运已经被人们完全忘记。当陆地上和空中的战斗都趋于平淡的时候,海上的战斗却愈演愈烈。对英国人来说,战斗伊始就注定了他们失败的命运。日,皇家海军舰艇海王星(Triton)号击沉了另一艘皇家海军舰艇奥克斯利(Oxley)号,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一艘敌军潜水艇。9月14日,皇家海军舰艇方舟(Ark Roya)号驱逐舰击沉了一艘德军潜水艇,这是开战以来德军损失的第一艘潜水艇。但是在9月17日,德军U-29号潜水艇便击沉了老旧的皇家海军舰艇勇敢(Courageous)号。大约一个月之后,皇家海军遭受了一次更沉重的打击,德军U-47潜水艇设法绕过了位于奥克尼群岛(Orkneys)的斯卡帕湾(Scapa Flow)防线,击沉了皇家海军战舰舰艇橡树(Royal Oak)号。英国在海军军事力量上的充分自信被深深地打击了。停泊在大西洋上的两艘德军袖珍主力舰德意志(Deutschland)号和格拉夫·斯佩海军上将(Admiral Graf Spee)号,授命正式加入战斗。但是10月3日,纳粹德国海军却犯了一个极为严重的错误,他们缴获了一艘美国货船作为自己的战利品。鉴于对波兰的残暴入侵行为的痛恨,这次事件让美国的公众舆论直指政府的中立法案(Neutrality Act),要求政府不再遵守不向任何交战国出售武器的条约,并且向同盟国打开出售武器的绿色通道。10月6日,在德国国会大厦里,希特勒宣布了一份对英国和法国的和平声明,声明里指出,希望英法两国能同意德国占领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第二天一到,还没有收到英法两国回复的希特勒,便开始与总司令和炮兵上将哈尔德(Halder)商议在西方展开攻势的问题。军队最高指挥部陆军总司令部(OKH)——奉命制订未来五周的进攻计划,代号为“黄色箱子”。但是高级官员们提出的有关这次进攻行动的种种困难问题,包括重新部署军队,军需物品的补给和季节的变化,都让希特勒感到十分愤怒。当希特勒差不多快从愤怒之中平静下来的时候,10月10日,柏林传出了英国将接受和平声明的传言。当希特勒守候在无线电旁,急切地等待英国发表声明的时候,他渐渐意识到这个传言不过是场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白日梦,而那些在集市和旅馆中自发举行的庆祝活动,也渐渐流露出了沮丧的氛围。德国人消极应战的想法暴露了,这令戈培尔感到非常的愤怒。11月5日,希特勒接见了德军总司令冯·布劳希奇大将。与那些反对冒然进攻的高级官员一样,布劳希奇也不赞成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对法国开战。因为短缺的弹药和武器装备,都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准备。希特勒打断了这位大将的话,并且对法国表现出了明显的轻视之情。布劳希奇继续争辩道,波兰战役已经充分地暴露了德国军队不严明的作战纪律和作战技能训练不够有素的缺点。希特勒无法忍受这样的说辞,他苛刻的要求大将说出具体事例。情急之下,布劳希奇的大脑一片空白,他根本想不起任何具体事例。在送走了这位总司令之后,希特勒紧握拳头,羞辱感彻底爆发了,咬牙切齿地说他已经完全了解了“措森(Zossen,意指OKH)的思想宗旨”,并且下定决心要粉碎这个宗旨。原本还天真地认为能通过一场军事政变可以推翻希特勒的哈尔德,现在变得诚惶诚恐,认为元首已经对自己有所怀疑,并且盖世太保很快就会知道他的计划。他烧毁了一切相关的材料,生怕受到一点点牵连。梳着平顶式的发型,戴着夹鼻眼镜的哈尔德,看起来非常像19世纪的德国教授,就是这个看起来很像教授的人,很快便成为了希特勒不满参谋部的保守主义思想的头号打击人物。苏联进攻芬兰与此同时,斯大林正在忙着收获《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给自己带来的好处。在完全占领波兰东部之后,克里姆林宫便对波罗的海诸国提出了所谓的“互帮互助条约”。10月5日,芬兰政府被要求向莫斯科派驻大使。一周之后,斯大林又向芬兰大使馆递交了另外一份条约的草稿,草稿中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包括把汉科半岛(Hanko Peninsula)租赁给苏联,把芬兰海湾(Gulf of Finland)的几个群岛移交给苏联管理,还有摩尔曼斯克(Murmansk)附近的雷巴奇半岛(Rybachy Peninsula)和佩萨莫(Petsamo)港口也一并交给苏联管理。另一个要求是,把卡累利阿地峡(Karelian Isthmus)靠近列宁格勒(Leningrad)的部分,向北推进三十五公里。在这场交易中,芬兰要把卡累利阿共和国(Karelia)北部的很大一块无人居住区让给苏联。这场在莫斯科的谈判一直持续到11月13日,仍然没有达成最后的一致。斯大林经过认真思考,得出的结论是,芬兰既没有来自国际的援助力量,同时芬兰又不想挑起战争,于是他决定向芬兰进军。斯大林的进攻借口烂的不能再烂,他借口说由一些芬兰共产党组成的傀儡“流亡政府”向苏联呼救,请求苏联伸出援手帮助他们。于是,苏军在卡累利阿共和国靠近迈尼拉村庄(Mainila)的边境线上恣意制造事端。芬兰向德国寻求帮助,然而却遭到了纳粹政府的拒绝,并且纳粹政府还劝说芬兰人应该做出让步。11月29日,苏联中断与芬兰的外交关系。第二天,驻扎在列宁格勒的苏军向芬兰进攻,同时苏联空军向赫尔辛基(Helsinki)投放炸弹。冬季战争(Winter War)正式拉开了帷幕。苏军领导人认为这将是一场轻而易举就能胜利的战争,就像当初攻占波兰东部一样。国防委员伏罗希洛夫(Voroshilov)希望能在12月21日斯大林六十大寿之前结束这场战争。作曲家德米特里·绍斯塔科维奇(Dmitri Shostakovich)受邀为这次寿典作曲。在芬兰,授命担任军队总指挥的是卡尔·古斯塔夫·曼纳海姆(Carl Gustav Mannerheim)元帅,这位早已退居二线的元帅是沙皇骑士勋章的获得者,并且在反对布尔什维克的独立战争中获得了英雄称号。此时的芬兰军队仅仅只有15万名士兵,并且大多数都是预备役军人和青少年,他们要面对的是军事实力强过他们百倍的苏联红军。他们的防线是曼纳海姆防线(Mannerheim Line),而这条位于拉多加湖(Lake Ladoga)西南部,穿越卡累利阿地峡的防线,不过是由战壕、纵横交错的掩体和一些混凝土搭建的据点组成的,根本不堪一击。芬兰人也充分地利用了周围的资源,他们在苏军进攻途中可能经过的一切森林和小湖泊的入口处,都小心地布满了地雷。尽管有重型火炮的支持,但是苏联第七军团还是受到了令人不愉快的打击。它的步兵师在靠近边境的地方,受到了芬兰隐蔽武装力量和狙击手的攻击。在急速进军的命令逼迫下,尽管缺少地雷探测仪,尽管前方布满地雷,但是苏联指挥官还是不得不让士兵们硬着头皮,穿过卡累利阿地峡前边的雪地。事先,红军士兵们被告知,芬兰人民会像兄弟般地欢迎他们的到来,因为他们会帮助芬兰人民从资本家的压迫中解放出来,然而在卡累利阿地峡区域穿越雪地向桦树林进军的途中,遇到的那些来自芬兰人的隐蔽攻击,却一点一点地消磨着苏军士兵的斗志。善于雪地伪装的芬兰士兵们,用镰刀就解决了那些扛着机关枪的苏军士兵。在遥远的芬兰北部地区,苏联军队从摩尔曼斯克出发向芬兰的矿区和佩萨莫(Petsamo)港口发起进攻,然而苏军继续向南进军,企图以东部到波的尼亚湾(Gulf of Bothnia)为界将芬兰一分为二的进攻计划,却遭受了重创。芬兰没有立即投降,这让斯大林感到十分吃惊,于是他命令伏罗希洛夫以占绝对优势的军队人数将芬兰军队彻底打垮。对肃反运动惧怕三分,并且受随之而来的军事正规化的束缚的影响,红军指挥官们只能把越来越多的士兵们派到战场上去送死。在零下四十度的气温里,这些没有良好装备、也没有接受过冬季作战训练的士兵们只有一件大衣可以御寒,于是他们只能硬着头皮,拖着瑟瑟发抖的身体,步履蹒跚地踩在厚厚的雪地上。在结冰的湖面,在森林中和在芬兰北部地区,苏联军队只能沿着那几条道路行军。然而在这几条道路上,等待苏军士兵的是来自芬兰军队的闪电攻击,这些踏着雪橇,带着被芬兰人称作是微型冲锋枪的武器,还有手榴弹和猎刀的芬兰士兵,鬼使神差般地攻击着他们的苏联入侵者。芬兰人奋起回击芬兰人采用他们称之为“伐木(log-cutting)”的战术,迫使敌人不得不将军队分成小股行进,而且他们还切断了敌人的补给运输路线,让敌人忍受饥饿的折磨。从一片寂静无声的冻雾里,突然之间就会出现很多踏着雪橇的士兵,向苏军的坦克和大炮投掷手榴弹或者是燃烧弹,之后便很快的消失了,就像当初他们出现一样,一切都让人措手不及。这种形式叫做半游击战,苏军士兵对此完全不知所措。芬兰人烧毁了沿途的所有农场、牛棚和谷仓,不给苏联军队留下任何可以躲避寒冷的地方。前进的道路上布满了地雷和陷阱。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很多伤员都被活活冻死。为了躲避攻击,苏联士兵开始将自己伪装成芬兰雪橇队成员的样子——或者说是他们想借此来逃避穿着白色雪地服的“白色死神”(代指芬兰士兵)的攻击。第163步兵师被围困在苏奥穆斯萨尔米(Suomussalmi)附近,第44步兵师闻讯前往支援,却遭受到了一系列的攻击,成了隐藏在树林里的这些芬兰白色幽灵的战利品。“在大约有四英里长的路上,”在访问了战场之后,美国的新闻记者弗吉尼娅·考尔斯(Virginia Cowles)这样写道,“公路上和森林里,随处可见苏军士兵和马匹的尸体;还有被摧毁的坦克、野战厨房的厨具、卡车、炮车、地图、书籍和衣物。这些尸体都被冻得像木头化石一样坚硬,皮肤变成了红褐色。一些尸体堆在一起,就像一座座小型垃圾山一样,只有厚厚的白雪覆盖在他们的上边;还有一些倚靠着树木,呈现出奇形怪状的样子。所有的尸体都被冻住了,与冰冻的大地连为一体。我看到其中一具尸体的样子,正在用手捂着自己的胃部;而另外一具尸体的样子,则是试图解开外套的扣子。”从科拉半岛(Kola Peninsula)出发,向西南方的凯米耶尔维(Kemijarvi)挺进的第122步兵师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他们遭受到由K. M. 瓦勒纽斯(Wallenius)将军指挥的芬兰士兵的攻击,出其不意给他们带来了重大的打击。“路边的尸体奇形怪状,”第一个看过芬兰人奋勇抵抗的战斗场面的外国记者这样写道,“寒冷的冰霜已经把他们牢牢地凝固在了他们倒下的地方。他们的身体和面部因为寒冷而抽搐在一起,就像是人工雕刻出来的蜡像一般。整条路上都摆满了尸体,好像是为这场战斗建造的一座巨型蜡像陈列馆,造型似乎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一个人手拿一根电线,斜身倚靠在四轮马车的车轮旁;另外一个人则正在往他的枪膛里上子弹。”国际舆论强烈谴责苏联的这次入侵行为,最终的结果是苏联被取消了参加国际联盟(League of Nations)的资格。在伦敦和巴黎人的心中,入侵芬兰的行为比入侵波兰的行为更让人义愤填膺。斯大林的德国伙伴也意识到自己身处左右为难的困境之中。一边希望继续享受来自苏联的源源不断的大量军需物资的供给,一边又担心断绝了与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尤其是与瑞典的贸易往来。更重要的是,英国和法国敦促纳粹领导人向芬兰出兵援助。在斯堪的纳维亚召开的同盟国会议上,参会国家敦促瑞典人中断给德国提供铁矿石,而这种高品质的矿石对德国的军工产业来说至关重要。希特勒差点被炸死然而此时的希特勒却信心十足。他确信他会完成他的伟大使命,因为天意就是如此。11月8日,在慕尼黑的勃格布劳凯勒(Burgerbraukeller),也就是1923年纳粹党人发动政变却以失败告终的地方,希特勒发表了一年一度的年终演讲。木匠格奥尔格·埃尔泽(Georg Elser)悄悄地将一枚定时炸弹安放在了靠近主席台的一根柱子里。可是偏偏这一次,希特勒很快就结束了他的演讲之行返回了柏林,就在希特勒离开后的第12分钟,一声巨大的爆炸声传了出来,炸弹将此处炸的粉碎,许多德军“老战士”在这次爆炸事件中不幸身亡。按照一位评论员所说的那样,伦敦对此消息的反应异常平静,就像“安抚一位没有捕猎到野鸡的英国人一样,一句‘运气不好’就轻描淡写的概括了这次爆炸事件”。在他们的臆想当中,英国人天真地告诉自己,德国人一定会推翻纳粹政权,只是时间长短而已。当天晚上,企图逃往瑞士的埃尔泽被捕。尽管他一再声明此次事件是他的个人行为,然而纳粹政治宣传部还是藉此机会,立刻就将英国秘密情报局牵扯了进来,指责他们企图谋害元首的生命。希姆勒立刻抓住这个虚假的说词大做文章。纳粹党卫军情报专家韦尔特·舍伦贝格(Walter Schellenberg),之前就与两位英国秘密情报处(SIS)的官员有频繁的接触,使他们相信了自己是纳粹德国国防军(Wehrmacht)中反希特勒力量的一员。第二天,他说服两位英国官员再次与他碰头,这次的地点他选在了靠近荷兰边境线的芬洛(Venlo)。他答应会携带另外一名反纳粹主义的德国将军与其同行。然而这两位英国官员发现,他们非但没有见到想要见的人,反而被纳粹党卫军的抓举党围捕了。此次围捕行动由大队长阿尔佛雷德·瑙约克斯(Alfred Naujocks)带队,此人曾在8月底的时候制造了袭击格莱维茨(Gleiwitz)无线电台的事件。秘密前往荷兰,这只是英国人做的错误举动之一。《二战史》图书简介安东尼·比弗的《二战史》以精湛的笔触、细腻的描述,全景再现了那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人为灾难。强大叙事,扣人心弦的情节,利用目击证人的证词提供令人难忘的细节。从一个朝鲜士兵的曲折命运开始描述这场人类浩劫,读来让人有身临其境、历史重现的感觉。(本文为腾讯文化签约的合作方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每日微信 | 如果爱打牌的胡适也有朋友圈
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一度痴迷打牌你信么?不信就一起围观胡适的“朋友圈”吧。
←扫我订阅腾讯文化,每天至少一篇品味文章,让你的生活更充实
[责任编辑:narutochen]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帖子主题:[原创]为什么法国在二战中的表现与其在一战中的表现大相径庭
共&19204&个阅读者&
军号:2894844 工分:166211
/ 排名:8197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原创]为什么法国在二战中的表现与其在一战中的表现大相径庭
看了铁血网的不少帖子,提到法国军队和法国军人,很多战友都嗤之以鼻,认为法国军人玩女人内行,打仗不行。我并不这样看。仅仅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吧,法国军队的表现还是相当不俗的。法国是一战的主战场,在决定整个战局的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中,法国军队同德军展开了空前惨烈的拉锯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凡尔登战役中,法军为了守住阵地,决不后退,最终粉碎了德国的战略企图。此役因其血腥和惨烈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凡尔登大屠杀”而载入史册。当时的战场形势对法国极其不利,法军第一集团军总司令贝当,下令在全国征集汽车,每24小时就有6000辆汽车载着法国军队和军用物资源源不断地开往凡尔登前线,为在此役中战败德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当时汽车还没有普及的情况下,能够征集到这么多的汽车,也算是到了法国的极限了。由此可见,当时的法国是全国上下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在一战中,法国总共阵亡了150多万官兵,不能说此时的法国军人是贪生怕死之辈。一战时的法国人在战场上勇敢,在谈判桌上也毫不示弱。在巴黎和会上,当时已经78岁高龄的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在上为了法国的利益,和英法等国针锋相对。被时人称为“老虎总理”。星转斗移,二十年过去了,此时的法国不再是彼时的法国。德国入侵波兰。之前,法国和英国为了共同对付德国而结盟。落后的波兰军队哪里是德军的对手!在纳粹闪电战的打击下,很快战败。当时,英法联军在西线有110多个师的庞大兵力,远远超过了入侵波兰的德军。它们却躲在坚固的工事里,坐视波兰的灭亡按兵不动。真的是“奇怪战争”。“静坐战争”。看来英法不知道中国有句话叫“唇亡齿寒”,波兰完蛋了,对它们也没有什么好处。德国开始进攻法国了!束手无策的法国总理雷诺,召来了贝当和魏刚商讨对策。可是两位一战时的法国老英雄对纳粹的现代机械化战争也毫无办法。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抵抗,在同德国交战一个多月后,法国宣告投降!为了羞辱法国,纳粹还找来了一战时德、法签订投降条约的那节车厢,在贡比涅森林签订了投降条约。历史就是这样富有戏剧性:主角还是他们,只是换了个位置。此后,法国北部被德国占领,南部由贝当在维希建立一个傀儡政权,直到1944年盟军攻入法国。作为“维希政府”首脑,一战时的法国英雄贝当也背上了“卖国贼”的骂名。话分两头说,“时势造英雄”,在法国投降时只是一个小人物的戴高乐,他逃到伦敦,开展了“自由法国“运动,组建“自由法国”军队,和纳粹德国进行斗争。毫无疑问,“自由法国”军队根本没法和一战时的法军相比。在二战中也没有什么可圈可点的表现。为什么法国军队在二战中的表现与其在一战中的表现大相径庭呢?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转载请注明出自铁血tiexue.net, 本贴地址: http://bbs.tiexue.net/post_.html
延伸阅读:
好开心——我的原创帖标题居然没有被改,感谢小编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原创]为什么法国在二战中的表现与其在一战中的表现大相径庭相关文章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44819 头衔:嬉笑怒骂一匹夫 工分:35458
左箭头-小图标
热回复背景
3楼&我觉得法国迅速投降,除了丢了面子之外,其他方面都赚翻了,而且看当时纳粹的势头,就算没有贝当卖国估计最后也得投降←_←整个二战法国自己开场打了一下,终场打了一下,其他时候都在挂机,德国从法国撤退时还因为走得太急没来得及进行焦土政策,巴黎市民更是整个二战几乎都没听到过炮声,对比华沙起义实在是天壤之别。在海外作战的法国士兵也都是外国给你给养,唯一闹点事的也就是游击队了,基本算是直接躺赢,最后还捞了个常任理事国,战后成为占领德国和柏林的四国之一,也算是报了二战的一箭之仇这就是法国最擅长的渔翁得利战术了:你可以在战争一开打的时候就投降,然后自然会有其他人帮你赢得这场战争本文内容于
17:59:58 被图书骑士编辑弟兄的新思维相当的有创造性,绝对的属于“独立思考”,至少比那些滔滔不绝的陈辞滥调好多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070082 工分:18620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热回复背景
一战法国打得不能算好,只能说苦,而且蛮惨!法国人打得太苦了,楼主所说的几个战例可见一斑,战争结果壮丁死伤过半,兵员严重不足,打到后来法国国内差点造反,全国工潮革命风起云涌,军队接连哗变。没有英美介入,法国人要想打赢绝对是天方夜谭。一战对法国后来在二战的表现绝对有深远影响,在一战的侥幸胜利之后,整个法国已经丧失了战斗的勇气,社会从上到下都充斥着厌战情绪,渴望和平,等到希特勒跳出来东征西讨,法国不胜其烦,坚决支持英国人卖友求和的绥靖政策。一切方针就是想避战求太平,等德军大局杀来之时,法军一触即溃,屁滚尿流,迅速认输。另外一点,军事上的指导思想也有失误,由于对一战时期西线的堑壕阵地战的防守作用过于高估,法军上层都盲目迷信极力推崇阵地防御,这一点跟咱造长城时候心态有点相像,当年他们前辈拿破仑的名言----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御,早就被这帮子孙扔到不知哪里去了。不惜工本重金打造号称天下第一的马奇诺防线。这破防线还没全部建设完,德国人就杀来了,当人家德国人傻子啊。一战是把法国人打怂了,等二战一爆发,法国人脆弱的神经就已经基本崩溃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223901 工分:4805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热回复背景
我觉得法国迅速投降,除了丢了面子之外,其他方面都赚翻了,而且看当时纳粹的势头,就算没有贝当卖国估计最后也得投降←_←整个二战法国自己开场打了一下,终场打了一下,其他时候都在挂机,德国从法国撤退时还因为走得太急没来得及进行焦土政策,巴黎市民更是整个二战几乎都没听到过炮声,对比华沙起义实在是天壤之别。在海外作战的法国士兵也都是外国给你给养,唯一闹点事的也就是游击队了,基本算是直接躺赢,最后还捞了个常任理事国,战后成为占领德国和柏林的四国之一,也算是报了二战的一箭之仇这就是法国最擅长的渔翁得利战术了:你可以在战争一开打的时候就投降,然后自然会有其他人帮你赢得这场战争本文内容于
17:59:58 被图书骑士编辑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636403 工分:52106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热回复背景
1。战略误判,认为德军攻占波兰后会继续东进与苏联开战,故而不仅在德波战争期间"静坐"。而且在德军西进企图很明显的时候仍不做准备,在德军进攻后乱作一团。2。战术上过于迷信防御战和马奇洛防线(来自一战的经验),对于德军绕过马奇洛防线实施装甲部队大规模穿插的战术完全无法应对。3。对于飞机和坦克的作用不明确。这两种武器虽然一战就已投入使用但直到二战爆发法军都不知道这俩货能有多大能耐,而德军坦克的高速穿插加上飞机的狂轰滥炸使得法军完全无法像一战那样组织起防线,往往是防线还没组织好,德军坦克就已经冲过去了,即使是勉强组织起的防线,在德军飞机的轰炸下也难以组织起有效抵抗。4。"体系作战"。无论是"闪击战"还是"大纵深"作战理论,都是把整只军队组织成一体。而这种作战除了兵力兵器上的要求外,对兵员素质(包括最基层的和最高层的)都有很高要求,可以说"体系作战"不仅是德军二战初期取得巨大成功的关键所在,而且是德军能够面对几个大国围攻能够坚持四年的关键所在(毕竟再怎么体系化面对双方过于悬殊的实力对比,德军能打成这样算不错了)。反观法军,也包括初期的苏军,虽然兵力兵器的数量和质量并不输于德军,甚至拥有优势,但由于组织差,完全没有"体系化"作战思想,陆空军完全脱节,步兵进攻没有坦克飞机支援,坦克进攻没有飞机步兵支援之类的事屡见不鲜。空有总体上的数量质量优势,真打起来却总是以劣势兵力兵器面对德军优势兵力兵器。5。客观上,法国国土面积狭小,纵深浅。还没等法国喘口气,军队和国土已经丢的差不多了。而看看后来的苏联,初期丢的国土面积都抵得上几个法国了,即便如此苏联还有庞大的国土和人口,活生生把德军给拖死。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8478158 工分:820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正如你所说,一战法国战死150多万,而二战又没到二十几年的功夫爆发,你想想,法国一战是主战场,而且又战死150多万,这受到的损失不是这短短二十几年能够补回来的,抛开经济、建设发展等不说,光光是那150多万的主力都在一战里打的差不多了,剩下的几乎都是没战力的娃娃兵,法国那几个领导人也不怎么像话,又不像我们有过多生子女多光荣的伟大传统,就这二十几年,怎么补得回,因此法国在一战里元气大伤,每个50年是回不去的。好了,说完法国,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德国,一战里面的德国正好像二战里的美国(当然德国是战败国),主战场远离本土,一个凡尔登战役,虽然最后失败了,但是本土损失很小,不像法国又出场子又出人的,而希特勒又横空出世(不得不说希特勒搞发展建设很是有一套),所以两者一对比,即使你一战的时候刚好高出我一招,但二战的时候我趁你战力恢复的没我快也没我好,所以法国一碰就完蛋。当然当年希特勒没去追击英法联军大撤退又再一次的打脸说明希特勒适合搞生产演讲,如果能放一放权利那就大不一样了,毕竟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嘛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592954 工分:46706
左箭头-小图标
法国人感觉自己在一战死了那么多人其实是在替美英当炮灰,战后自己没捞多少好处,他们不想这么做了。法国人后来一直对美英体系很不感冒,在西方盟国中反美最激烈的就是法国。那个戴高乐在二战时虽然靠英国活着,但战后却强烈反美,在战略和金融上都留一手(战后法国不顾美国反对坚持独立发展核武器,在美国取消金本位是私自囤积黄金储备),反而和占领它们的德国很快和解。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9068357 工分:27
左箭头-小图标
与其说法国厉害,不如说德国更厉害。。。一战小胜法国,二战吊打法国。。。
该帖子发自铁血军事iPhone手机客户端[]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56649
左箭头-小图标
正因为一战法国死人太多,所以二战宁愿投降也不能再死太多的人了。两次世界大战欧洲主要国家在死亡数字上都超越了自己的极限,所以再爆发大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欧洲人比亚洲人能更深刻的反思历史,就因为血流得太多。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055271 工分:4859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17楼&呵呵,法国?!好像拿破仑之后就没有打过什么像样的胜仗了!29楼&呵呵,你书读的少,就不要来丢人现眼了....法国在拿破仑之后一败再败,从被反法同盟占领巴黎,一直败到变成世界第二大的殖民帝国...奥,哪些一直打赢法国的国家,你们出来说说,怎么那么没用,一直打胜仗,反倒还让法国强大了30楼&晕死,法国去非洲,那是因为其他地方都被瓜分完了,这厮干不过当时的日不落。普法战争那个拿破仑三世被打得屁滚尿流,被普军死死围住,差点被俘。接下来还有什么?中法战争?被孱弱的清廷在陆上打败。再后来,一战了,嘿嘿,貌似法军也就在打阵地战,拼消耗,拿卡车把男人们送进绞肉机,也没打过什么像样的围歼战和运动战。然后到了二战,几周就战败了....顺便说一句,法国佬在非洲打的是什么样的对手,估计大家都清楚吧!这就和事实差太远了,先说历史上的法国,我其实也不知道为什么中国的历史书、教科书老是把法国写的好像一塌糊涂,最典型的就是英法百年战争,给大家的印象就是法国一败再败,贞德守住奥尔良后也马上被害,最后人民觉醒,英国人直接逃跑了,好像法国从来没有打赢过。但事实上这一百年里至少是胜负各半,尤其是普瓦提埃到阿金库尔之间都是法国在痛扁英国,最后也是法国的正规军在卡斯蒂永战役里全歼了英军。鉴于此,可以认为中国的历史书是站在一个不公正立场上评判法国的。再说西班牙王位战争、三十年战争等等,法军都是战争的佼佼者,不管是阿拉伯骑兵还是西班牙大方阵,甚至英国海军对付不了的荷兰舰队,都是被法国终结的。即使七年战争,法国也是独立对抗欧洲大陆强国,在殖民地以偏师对付英军主力才失败,法国革命和拿破仑就不讲了,克里米亚战争对世界战争史有划时代意义,法国军队在其中显示的组织、后勤、战术和士兵素质,以及装备,不仅牢牢压制毛子,也远超盟军英国。就是失败的普法战争,法国的单兵作战能力也是超过普鲁士,普鲁士是胜在战争准备和组织上,简单的说就是到处都以多打少。一战中有几次大战,凡是协约国获胜的,法军都是主力。马恩河是法军及时调动,粉碎了德军的速胜企图,并击退德军,凡尔登就不说,阿登战役全歼德军十六个精锐师,只有英军为主的索姆河打得惨兮兮。非洲殖民地也是法国占得最多,不然怎么会成为第二大殖民帝国,而且法国还是目前殖民地最多的国家(除了没有人的格陵兰外)。二战失败,主要是法国在一战中成年男子损失太大,又不像德国可以从奥地利、捷克等补充,全国都害怕打仗,事实上法国受德国的害也远低于东欧国家,你看现在法德两家不好的穿一条裤子?放眼现在,除了美国法国,还有谁能跑上几千公里去打别人的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45743 工分:48599
左箭头-小图标
一战法国打得也不行,处处被动,但当时德军机动能力太弱,所以法军勉强能补救,等到二战,德军机动能力提高太多,法国面对漏洞想补救也跟不上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56649
左箭头-小图标
就因为一战法国死人太多,所以二战宁愿投降,也不愿再打了。欧洲主要国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付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伤亡代价,没有人再想在欧洲打大仗了。二战后世界局部有现战争基本上都是在亚洲打的,是因为亚洲人没死够—日本除外。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885995 工分:5725
左箭头-小图标
17楼&呵呵,法国?!好像拿破仑之后就没有打过什么像样的胜仗了!29楼&呵呵,你书读的少,就不要来丢人现眼了....法国在拿破仑之后一败再败,从被反法同盟占领巴黎,一直败到变成世界第二大的殖民帝国...奥,哪些一直打赢法国的国家,你们出来说说,怎么那么没用,一直打胜仗,反倒还让法国强大了 晕死,法国去非洲,那是因为其他地方都被瓜分完了,这厮干不过当时的日不落。普法战争那个拿破仑三世被打得屁滚尿流,被普军死死围住,差点被俘。接下来还有什么?中法战争?被孱弱的清廷在陆上打败。再后来,一战了,嘿嘿,貌似法军也就在打阵地战,拼消耗,拿卡车把男人们送进绞肉机,也没打过什么像样的围歼战和运动战。然后到了二战,几周就战败了....顺便说一句,法国佬在非洲打的是什么样的对手,估计大家都清楚吧!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957571 工分:476
左箭头-小图标
17楼&呵呵,法国?!好像拿破仑之后就没有打过什么像样的胜仗了! 呵呵,你书读的少,就不要来丢人现眼了....法国在拿破仑之后一败再败,从被反法同盟占领巴黎,一直败到变成世界第二大的殖民帝国...奥,哪些一直打赢法国的国家,你们出来说说,怎么那么没用,一直打胜仗,反倒还让法国强大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957571 工分:476
左箭头-小图标
2楼&1。战略误判,认为德军攻占波兰后会继续东进与苏联开战,故而不仅在德波战争期间"静坐"。而且在德军西进企图很明显的时候仍不做准备,在德军进攻后乱作一团。2。战术上过于迷信防御战和马奇洛防线(来自一战的经验),对于德军绕过马奇洛防线实施装甲部队大规模穿插的战术完全无法应对。3。对于飞机和坦克的作用不明确。这两种武器虽然一战就已投入使用但直到二战爆发法军都不知道这俩货能有多大能耐,而德军坦克的高速穿插加上飞机的狂轰滥炸使得法军完全无法像一战那样组织起防线,往往是防线还没组织好,德军坦克就已经冲过去了,即使是勉强组织起的防线,在德军飞机的轰炸下也难以组织起有效抵抗。4。"体系作战"。无论是"闪击战"还是"大纵深"作战理论,都是把整只军队组织成一体。而这种作战除了兵力兵器上的要求外,对兵员素质(包括最基层的和最高层的)都有很高要求,可以说"体系作战"不仅是德军二战初期取得巨大成功的关键所在,而且是德军能够面对几个大国围攻能够坚持四年的关键所在(毕竟再怎么体系化面对双方过于悬殊的实力对比,德军能打成这样算不错了)。反观法军,也包括初期的苏军,虽然兵力兵器的数量和质量并不输于德军,甚至拥有优势,但由于组织差,完全没有"体系化"作战思想,陆空军完全脱节,步兵进攻没有坦克飞机支援,坦克进攻没有飞机步兵支援之类的事屡见不鲜。空有总体上的数量质量优势,真打起来却总是以劣势兵力兵器面对德军优势兵力兵器。5。客观上,法国国土面积狭小,纵深浅。还没等法国喘口气,军队和国土已经丢的差不多了。而看看后来的苏联,初期丢的国土面积都抵得上几个法国了,即便如此苏联还有庞大的国土和人口,活生生把德军给拖死。 非常同意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386880 工分:27915
左箭头-小图标
法国躺在一战辉煌胜利的经验上,因为只要有战无不胜的法军在,阵地就在,德国人将像一战时那样尸横遍野,惨败投降。谁知德军在战败后卧薪尝胆,军事战略思想和战术素养已经成为当时最先进的国家,不再重蹈一战的覆辙。结果,法国一战的英雄元帅就在德国一战签订投降书的车厢签订了法国投降书。这是多么绝妙的讽刺啊!如果我们躺在过去战争的辉煌经验上,我们的结果也一样!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278659 工分:19
左箭头-小图标
整个欧洲才多大,你打我我摸你的,再大的仗也是小打小闹…不值一提,唯一的亮点无非是战术而已…
本贴发自手机铁血网:[]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063015 工分:203781
/ 排名:6274
左箭头-小图标
22楼&重要是法国人的战略判断错误,不过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越是号称攻不破的防线,都是最容易失去作用,例如法国的马其偌防线,以色列的巴列夫防线,中国明末清初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解放战争时期的国民党长江防线。关键还是当时英法的主力部队已经进入低地国家作战了,当德国A集团军群的装甲部队从阿登森林从出来的时候,法国国内没有一直强大的机动预备队去阻止德国人,导致英法军队的主力被抄后路,战局也就崩盘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063015 工分:203781
/ 排名:6274
左箭头-小图标
17楼&呵呵,法国?!好像拿破仑之后就没有打过什么像样的胜仗了!看来英国人取笑法国人在外国人的指挥下才能打胜仗,是不无道理的。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679760 头衔:翊军将军第一人 工分:335150
/ 排名:2917
左箭头-小图标
重要是法国人的战略判断错误,不过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越是号称攻不破的防线,都是最容易失去作用,例如法国的马其偌防线,以色列的巴列夫防线,中国明末清初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解放战争时期的国民党长江防线。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278579 工分:1518
左箭头-小图标
二战法军迅速溃败在于无论思想上还是物资上战备严重不足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202705 工分:1723
左箭头-小图标
3楼&我觉得法国迅速投降,除了丢了面子之外,其他方面都赚翻了,而且看当时纳粹的势头,就算没有贝当卖国估计最后也得投降←_←整个二战法国自己开场打了一下,终场打了一下,其他时候都在挂机,德国从法国撤退时还因为走得太急没来得及进行焦土政策,巴黎市民更是整个二战几乎都没听到过炮声,对比华沙起义实在是天壤之别。在海外作战的法国士兵也都是外国给你给养,唯一闹点事的也就是游击队了,基本算是直接躺赢,最后还捞了个常任理事国,战后成为占领德国和柏林的四国之一,也算是报了二战的一箭之仇这就是法国最擅长的渔翁得利战术了:你可以在战争一开打的时候就投降,然后自然会有其他人帮你赢得这场战争本文内容于
17:59:58 被图书骑士编辑7楼&弟兄的新思维相当的有创造性,绝对的属于“独立思考”,至少比那些滔滔不绝的陈辞滥调好多了。这是事后诸葛亮的论调,投降就是投降,阿Q精神很可笑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958460 工分:57177
左箭头-小图标
估计一战的惨烈把法国人给吓住了,要不然法国的总理们老是绥靖干嘛?除非法国高层都是德奸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5838628 工分:37475
左箭头-小图标
13楼&对军事科技进步趋势缺乏敏感,领导不够狠心不够坚决,历史其实是精英创造的,一个国家的士气很大靠领导先是伪装出攘外必先安内,再是撕掉伪装上演迎外以安内,法国精英还不够狠心么?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885995 工分:5725
左箭头-小图标
呵呵,法国?!好像拿破仑之后就没有打过什么像样的胜仗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5949384 工分:8582
左箭头-小图标
虽然德军入侵波兰以后,英法对德宣战,但当时英法的如意算盘是苏德起冲突,也就是所谓的“祸水东引”,所以才有了后来的“静坐战争”。而法国过于迷信永备防御工事,将太多的金钱,时间投入到了马其诺防线,对飞机坦克等新武器的认识不够,思想还停留在像一战时那样阵地战上。而且法国国土面积小,缺乏战略纵深,不能像苏联那样进行诱敌深入等战术,而闪击战对于像法国这样国土面积小的国家非常适合,而后劲不足的缺点没有暴露出来。这一系列问题导致了法国的沦陷。
该帖子发自铁血军事Android手机客户端[]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070082 工分:18620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一战法国打得不能算好,只能说苦,而且蛮惨!法国人打得太苦了,楼主所说的几个战例可见一斑,战争结果壮丁死伤过半,兵员严重不足,打到后来法国国内差点造反,全国工潮革命风起云涌,军队接连哗变。没有英美介入,法国人要想打赢绝对是天方夜谭。一战对法国后来在二战的表现绝对有深远影响,在一战的侥幸胜利之后,整个法国已经丧失了战斗的勇气,社会从上到下都充斥着厌战情绪,渴望和平,等到希特勒跳出来东征西讨,法国不胜其烦,坚决支持英国人卖友求和的绥靖政策。一切方针就是想避战求太平,等德军大局杀来之时,法军一触即溃,屁滚尿流,迅速认输。另外一点,军事上的指导思想也有失误,由于对一战时期西线的堑壕阵地战的防守作用过于高估,法军上层都盲目迷信极力推崇阵地防御,这一点跟咱造长城时候心态有点相像,当年他们前辈拿破仑的名言----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御,早就被这帮子孙扔到不知哪里去了。不惜工本重金打造号称天下第一的马奇诺防线。这破防线还没全部建设完,德国人就杀来了,当人家德国人傻子啊。一战是把法国人打怂了,等二战一爆发,法国人脆弱的神经就已经基本崩溃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656896 工分:5929
左箭头-小图标
对军事科技进步趋势缺乏敏感,领导不够狠心不够坚决,历史其实是精英创造的,一个国家的士气很大靠领导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5838628 工分:37475
左箭头-小图标
8楼&因为法国国土纵深有限,无法进行长距离大范围的战略大转进,以空间来换取时间,最后在崇山峻岭之中,边吃火锅边看猴子,边坐等战争的胜利。贝当和魏刚的军队如果有当时中国那么大的战略回旋空间,绝对会打得比某“抗日领袖”要好得多,毕竟,贝当和魏刚再无耻,也不会说出“宁亡于日,不亡于赤”的鬼话,也不会敌人都占领了半壁江山了还和前方的抗日军队自己人打自己人打得火热。贝当和魏刚没说出“宁亡于德,不亡于赤”的鬼话,但是做了啊。当时的法国政府对德宣而不战的当天,对法共不宣而战发动突袭,继而宣布取缔法共。与此同时,那些公然通德的高官们,却不受任何制裁。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542019 工分:7329
左箭头-小图标
大波波不招人待见 关键时刻英法果断牺牲大波波想借此喂饱希特勒 但是他们低估了希特勒的胃口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102444 工分:27310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法国其实很冤~~法军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根本没有适应新型战争。德军并不是溃法军,而是利用其强大的机动力绕过庞大的英法联军直奔其心脏地带——巴黎。尽管这样向前推进的德军也是相当疲惫,直到战争结束也没有能力占领法国全境,只是建立一个傀儡政府代自己管理法国土地——对于德国来说法国真的太大了。如果此时法国领导人不计城池得失,建立流亡政府,坚持抵抗,那么德军就不得不在法国的土地上面那支庞大的法国陆军。真跟法军面对面干上一架的话还真不好说鹿死谁手。而此时的德军还远没有后来入侵苏联时期的强大。这也是为什么在敦刻尔克只敢用空军轰炸而陆军只能干看着得原因。此外,法国还有强大的海外殖民地。也正是由于傀儡政府的建立,这些优势条件没有被用于战争当中。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856263 工分:73326
左箭头-小图标
在下一场战争表现得渣,是因为法国人对上一场战争做了太多的准备工作。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428360 头衔:大明永历皇帝元年 工分:815075
/ 排名:475
左箭头-小图标
因为法国国土纵深有限,无法进行长距离大范围的战略大转进,以空间来换取时间,最后在崇山峻岭之中,边吃火锅边看猴子,边坐等战争的胜利。贝当和魏刚的军队如果有当时中国那么大的战略回旋空间,绝对会打得比某“抗日领袖”要好得多,毕竟,贝当和魏刚再无耻,也不会说出“宁亡于日,不亡于赤”的鬼话,也不会敌人都占领了半壁江山了还和前方的抗日军队自己人打自己人打得火热。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44819 头衔:嬉笑怒骂一匹夫 工分:35458
左箭头-小图标
3楼&我觉得法国迅速投降,除了丢了面子之外,其他方面都赚翻了,而且看当时纳粹的势头,就算没有贝当卖国估计最后也得投降←_←整个二战法国自己开场打了一下,终场打了一下,其他时候都在挂机,德国从法国撤退时还因为走得太急没来得及进行焦土政策,巴黎市民更是整个二战几乎都没听到过炮声,对比华沙起义实在是天壤之别。在海外作战的法国士兵也都是外国给你给养,唯一闹点事的也就是游击队了,基本算是直接躺赢,最后还捞了个常任理事国,战后成为占领德国和柏林的四国之一,也算是报了二战的一箭之仇这就是法国最擅长的渔翁得利战术了:你可以在战争一开打的时候就投降,然后自然会有其他人帮你赢得这场战争本文内容于
17:59:58 被图书骑士编辑弟兄的新思维相当的有创造性,绝对的属于“独立思考”,至少比那些滔滔不绝的陈辞滥调好多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214721 工分:2
左箭头-小图标
不是法军太弱,而是德军太强,想想北非战争,英国不是照样被德国穷追猛打么!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681142 工分:5637
左箭头-小图标
主因是战略思想陈旧,还停留在一战水平,从这点看,恰恰是一战的胜利让法军不思进取,据说法军当时的坦克数量和质量都领先于德军,输在了人的意识上。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5838628 工分:37475
左箭头-小图标
因为法国统治集团正在发动内战剿共。德军打进来,正好借师助剿。亡于德国,法国统治集团还能做德奸,自己的好处少不了。亡于共产党,只怕想做共奸都不可得。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223901 工分:4805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我觉得法国迅速投降,除了丢了面子之外,其他方面都赚翻了,而且看当时纳粹的势头,就算没有贝当卖国估计最后也得投降←_←整个二战法国自己开场打了一下,终场打了一下,其他时候都在挂机,德国从法国撤退时还因为走得太急没来得及进行焦土政策,巴黎市民更是整个二战几乎都没听到过炮声,对比华沙起义实在是天壤之别。在海外作战的法国士兵也都是外国给你给养,唯一闹点事的也就是游击队了,基本算是直接躺赢,最后还捞了个常任理事国,战后成为占领德国和柏林的四国之一,也算是报了二战的一箭之仇这就是法国最擅长的渔翁得利战术了:你可以在战争一开打的时候就投降,然后自然会有其他人帮你赢得这场战争本文内容于
17:59:58 被图书骑士编辑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636403 工分:52106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1。战略误判,认为德军攻占波兰后会继续东进与苏联开战,故而不仅在德波战争期间"静坐"。而且在德军西进企图很明显的时候仍不做准备,在德军进攻后乱作一团。2。战术上过于迷信防御战和马奇洛防线(来自一战的经验),对于德军绕过马奇洛防线实施装甲部队大规模穿插的战术完全无法应对。3。对于飞机和坦克的作用不明确。这两种武器虽然一战就已投入使用但直到二战爆发法军都不知道这俩货能有多大能耐,而德军坦克的高速穿插加上飞机的狂轰滥炸使得法军完全无法像一战那样组织起防线,往往是防线还没组织好,德军坦克就已经冲过去了,即使是勉强组织起的防线,在德军飞机的轰炸下也难以组织起有效抵抗。4。"体系作战"。无论是"闪击战"还是"大纵深"作战理论,都是把整只军队组织成一体。而这种作战除了兵力兵器上的要求外,对兵员素质(包括最基层的和最高层的)都有很高要求,可以说"体系作战"不仅是德军二战初期取得巨大成功的关键所在,而且是德军能够面对几个大国围攻能够坚持四年的关键所在(毕竟再怎么体系化面对双方过于悬殊的实力对比,德军能打成这样算不错了)。反观法军,也包括初期的苏军,虽然兵力兵器的数量和质量并不输于德军,甚至拥有优势,但由于组织差,完全没有"体系化"作战思想,陆空军完全脱节,步兵进攻没有坦克飞机支援,坦克进攻没有飞机步兵支援之类的事屡见不鲜。空有总体上的数量质量优势,真打起来却总是以劣势兵力兵器面对德军优势兵力兵器。5。客观上,法国国土面积狭小,纵深浅。还没等法国喘口气,军队和国土已经丢的差不多了。而看看后来的苏联,初期丢的国土面积都抵得上几个法国了,即便如此苏联还有庞大的国土和人口,活生生把德军给拖死。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总页数1第1页&[共有35条记录]&分页:
&对[原创]为什么法国在二战中的表现与其在一战中的表现大相径庭回复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法国在二战中的作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