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国防科学技术报告大学有哪些专业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简称国防科技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直属的一所涵盖理学、工学、军事学、管理学、经济学、哲学、文学、教育学、法学、历史学等十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首批“211工程”、“985工程”、军队“2110工程”重点建设院校之一,入选“20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由国防部、教育部双重领导,副大军区级编制。
学校前身是1953年创建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从50年代初建校到现在,学校一直是国家和军队重点建设的院校。学校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156项重点建设工程之一,是中共中央1959年确定的全国20所重点大学之一,是国务院首批批准有权授予硕士、博士学位的院校,是全国首批试办研究生院的22所高校之一,是“七五”、“八五”期间国家重点投资建设的重点院校。1970年学校主体南迁长沙,更名为长沙工学院,1978年改建为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截止2014年5月,学校在读学生14000余人,其中本科生8400余人,研究生5600余人。
在古城长沙,美丽的湘江之滨,坐落着一所闻名遐迩的军事高等学府——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这里是人民解放军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摇篮,是军队高级指挥军官的培训基地,是国防关键技术和先进武器装备研究的重要基地,更是有志于献身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青年学子实现人生理想的知识殿堂。
国防科技大学是一所具有光荣传统的大学,是一所直属中央军委领导的军队综合大学,是一所正朝着创建我军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目标阔步前进的大学。学校的前身是1953年创建于哈尔滨的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陈赓大将任首任院长兼政治委员。50多年来,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始终得到党中央、中央军委的亲切关怀。毛泽东同志亲自决策创建军事工程学院,并颁发训词;邓小平同志亲自决策在原"哈军工"的基础上改建国防科学技术大学,重归军队序列;江泽民同志亲自决策组建新的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归中央军委建制,并先后两次亲临学校视察,为学校题写了"厚德博学、强军兴国"校训。胡锦涛主席对学校建设非常重视,2003年10月考察湖南期间,专门接见学校主要领导,对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寄予殷切期望,2007年4月,又对学校建设作了重要指示。建校以来,先后有100多位党、国家和军队领导人来学校视察或为学校题词。
50多年来,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始终与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盛和军队的建设息息相关,始终处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前沿。从50年代初建校到现在,学校始终得到了国家、军队的重点投资、重点建设。学校曾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156项重点建设工程之一,是中共中央1959年确定的重点大学,是"七五"、"八五"期间国家重点投资建设的重点院校,是国务院首批批准有权授予硕士、博士学位的重点大学,是首批试办研究生院的院校之一。1996年,学校被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建设计划。2001年,学校被批准列入军队"十五"重点建设计划。2004年,学校进入国家"创建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即"985工程")二期建设计划。2005年,经中央军委批准,四总部正式批复了学校"十一五"重点建设项目。学校形成了信息学科突出、军事高科技特色鲜明、对军队信息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有重大支撑作用的综合化学科体系。学科专业涉及理学、工学、军事学、管理学、经济学、哲学、文学、教育学、法学、历史学等10个门类。有25个本科专业,95个硕士学科专业,51个博士学科专业。有5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5个湖南省重点学科。在2006年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学校参评的12个学科,有4个学科位居所在学科前5名。
学校拥有一支以两院院士、国内外知名专家为代表,以博士、硕士为主体的政治思想好、集体攻关能力强、结构比例合理、富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高水平教员队伍,涌现了一大批以年轻党员专家队伍为代表的军事科技创新青年先锋队和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创新团队。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及学科评议组成员6人。19人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5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11人获"中国人民解放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5人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0人获"求是奖"。1人获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5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35人被评为全军优秀教师。学校经常派出教师和研究生出国考察、参加国际性的学术活动,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学术往来,长期聘有外籍教师在校任教。
学校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形成了高质量本科教育、高水平研究生教育和高层次继续教育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成为全军培养高层次、高水平、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按照"理想信念坚定、军事素质优良、科技底蕴厚实、创新能力突出、身心素质过硬"的人才培养目标,大力发展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坚持"质量第一、内涵发展"的理念,突出学员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每年公派优秀研究生赴国外一流院校、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和联合培养,在校研究生已成为学校科学研究的生力军。本科教育分为科学与工程技术、学历教育合训、初级指挥三种类型,坚持"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教学传统,充分发挥综合大学的办学优势,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构建科学与军事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形成了鲜明的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特色。为培养学员的创新能力,学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学员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活动。2000年以来,我校学员在国际数模竞赛、ACM程序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力学竞赛以及机械创新设计竞赛等各种竞赛中共获奖127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47项、二等奖75项。此外,在历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竞赛中,我校学员获得包括特等奖在内的31项奖励。为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学校还实行本科优异生培养、推荐优秀学员免试攻读硕士学位和提前攻读博士学位制度。
学校教学、科研硕果累累。1989年以来有80余项教学成果获部委级二等奖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国家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军队级一等奖20项、二等奖17项,部委级奖40余项。自1978年以来,学校取得了以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磁悬浮列车、仿人形机器人、核心路由器为代表的4000多项科研成果,为我国"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等重大工程,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1600多项成果获国家、军队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其中国家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26项,国防科技特等奖1项、军队及省部级一等奖163项。50多年来,学校先后为国家和军队培养各类学员13万多人。据不完全统计,毕业学员和在学校工作过的教员中有36人当选为两院院士,近300人担任省、部、军级以上高级领导职务。
学校占地总面积6200多亩,分为四个院区。下设航天与材料工程学院、理学院、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系统与管理学院、计算机学院、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指挥军官基础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0个学院。学校拥有先进的教学、科研实验条件和公共服务体系,有4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军队院校重点实验室和一批整体水平跨入国内高校先进行列的公共教学实验室。图书馆各类藏书280多万册,中外文期刊5800余种,建成了具有学校学科特色、与国际同步和接轨的数字化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共有50多个大型数据库。"数字化校园"建设已具规模,校园网和园区网两套网络系统与国际互联网、国家教育科研网和全军军事训练信息网高速互连,为全校师生的学习、研究、交流提供了良好的信息渠道。
同学们,有志从军报国的热血青年们,三湘四水已向你们舒展温暖的怀抱,你们强军兴国的远大抱负将在这片热土上展开,国防科技大学将是你们放飞理想的起点!
参考资料:
版权所有 &
北京崔爱功军考教育,请勿转载、复制!本文地址:本文信息: &
【巩固提高·综合测试→崔爱功军考·模拟试题】 资料名称:2018版本崔爱功《军考模拟试题》 资料特点:备考的战&
时事政治(每月更新)学校简介/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综合教学楼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简称国防科技大学,坐落在古城,占地总面积5700余亩,是培养国防科学技术人才的理工科大学。是一所直属中央军委的高等学府。1984年经国务院、中央军委和批准首批成立研究生院,肩负着为全军培养高级科学和工程技术人才与指挥人才,培训高级领导干部,从事先进武器 装备和研究的重要任务。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是全国重点大学,也是全国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并获中央专项经费支持的全国重点院校之一。学校前身是1953年创建于哈尔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日,军事工程学院退出军队序列。1970年,军事工程学院的部分系、学科(专业)迁至湖南省长沙市,成立长沙工学院,隶属于国务院第七机械工业部。1978年,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隶属于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1982年改组为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1999年4月,将长沙炮兵学院、长沙工程兵学院和长沙政治学院并入,组建新的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学校是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成立研究生院的院校,是“七·五”、“八·五”期间国家重点投资建设的15所重点院校。学校现设有:基础部、与材料工程学院、理学院、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人文与管理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院、计算机学院、炮兵学院、工程兵学院、政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学员旅等。军队学位委员会在学校设立了军队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学校按照理工结合,以工为主,文、管、军、经、哲多学科相互渗透,口径宽、适应性强、军队和国防特色明显的人才培养思路,长期不懈地致力于学科建设,形成了总体层次高、紧跟高科技最新发展、适应未来要求的一流学科专业体系。建校50年来,已培养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专科生等各类学员共12万余人,其中多数人已经成为中国国防、经济、科技和教育事业的骨干,有的当选为科学院和院士,不少人还在国家机关、解放军各总部、各军兵种、科研单位以及军队院校担任领导职务。学校按照“面向军队,面向国防、立足前沿、突出重点、加速转化”的科研方针,在先进武器装备和国防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以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等为代表的3000多项成果,荣获国家、军队和部委级科技进步奖1450多项。科研经费总额和人均科研经费均居全国高校前列。学校具有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学员宿舍楼内设有电话、学习室、娱乐室,学员餐厅宽敞整洁。俱乐部和体育场馆,可供学员开展丰富健康的文体活动。
校史大事/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体育场全景哈军工时期1952年3月26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批准创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 1953年2月21日中央军委命令:军事工程学院隶属中央军委各总部直接领导。学院下设6个部,6个系,22个专科,24个本科生专业。 军事工程学院时期 (~) 1953年9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成立暨第一期开学典礼。副总参谋长代表中央军委参加学院成立暨第一期开学典礼大会。 1955年9月1日中央军委批准,学院学制改为五年。 1958年3月26日学院举行第一期学员毕业典礼。副部长上将代表中央军委、各总部领导机关参加大会。1959年12月31日中央军委决定,将炮兵工程系、装甲兵工程系、工兵工程系分出,分别组建各兵种的工程学院。 1960年6月:炮兵工程系迁往与武昌高级军械技术学校合并,成立炮兵工程学院;学院成立原子化学防护系。8月3日总政治部批准学院成立军事法院,军事检察院。 1961年5月装甲兵工程系迁往,成立装甲兵工程学院。6月工兵工程系迁往西安,成立工程兵工程学院。9月中央军委批准,学院学制一律改为五年。 1962年6月学院专业由64个调整为45个,同时修订教学大纲,学制分五年、六年两种。 1965年5月5日中央军委决定,军事工程学院划归国防科委建制领导。9月21日学院党委制定“三段教学,四至五年”的教改方案。专业由45个调整为33个。10月21日中共中央批准中央军委《关于军事工程学院等三所院校改变管理体制的报告》。从日起三所院校改为地方体制,仍归国防科委领导。军事工程学院改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 哈尔滨工程学院和长沙工学院时期 1966年4月电子计算机系成立。 1967年6月学院研制生产的“441B—Ⅲ中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交付国防科委第20、21、31试验训练基地使用。 1968年12月学院研制的“核动力潜艇水声通讯识别机”交付海军批量生产,装备部队。 1969年12月4日国防科委副主任罗舜初传达中央军委指示:决定学院内迁到三线去办学校。偏重军工到长沙。12月20日国防科委传达中央军委指示:根据尖端集中、常规分散和实行三结合的原则,一批院校要分建。经国防科委和各总部、军兵种协商后决定:学院主体(院直领导机关、4个系及基层单位)内迁到长沙;航空工程系迁西安,并入西北工业大学;原子工程系迁往北碚,组建重庆工业大学;舰船工程系留哈尔滨,改名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风洞实验室,改名风洞研究所。 1970年1月29日国防科委传达国务院、中央军委通知:自2月15日起,工程学院归七机部领导。3月1日国防科委派出调研组进入学院,主持分建和搬迁工作。5月2日中央军委批复,长沙工程兵学院营房移交给国防科委。5月4日总参谋部、总后勤部批复国防科委的报告,同意哈尔滨工程学院营房移交给沈阳军区。6月15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哈尔滨工程学院内迁长沙,改名长沙工学院,归领导。8月中央军委决定,学院由湖南省革委会、省军区和国务院七机部实行双重领导。10月学院教职工开始分4批内迁长沙。11月8日广州军区批复,舟桥84团的营房移交长沙工学院使用。 1971年12月3日国务院业务组和军委办公会议批准,长沙工学院的任务,主要为七机部培养技术人员,同时兼顾国防科委直属研究院、基地和第二炮兵、湖南地区的需要。学院设3个大队(系)、8个专业、一个研究所、5个研究室、2个工厂。 1972年4月11日经中共委批准,成立长沙工学院临时党委。 1973年7月3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撤销重庆工业大学,原哈工大的有关专业迁回。原军工二系调归长沙工学院建制。11月26日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学院成立人防战备领导小组,计划在7年内修建地下工程15000平方米。 1975年4月“151—1型计算机图形显示器”研制成功,并参加广交会展览。8月25日根据国防科委、七机部指示,学院对专业进行调整,设5个系、1个研究所、2个工厂、25个专业,2个研究室。 1977年3月20日经、中央军委批准,学院专业、体制再次进行调整。院机关设四部一办,下设4个系(不含核武器系)、22个专业,1个研究所、1个工厂。 8月25日学院临时党委向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国防科委呈送《关于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的意见的报告》。9月1日学院在全国统一高考中择优录取的582名本科生开学。 1978年5月巨型机方案论证和协作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决定巨型机名称为“785”工程。学院研制的“导弹称重、测重心设备”获得成功,后获国家发明三等奖。 国防科技大学时期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发《关于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的通知》〔国发(号文件〕。将长沙工学院改建为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列入解放军序列,执行兵团级职权。 10月1日国防科技大学正式归属国防科委建制领导。10月在湖南省科学大会上学校有59项科研成果获奖,709火箭布雷车任务组被授予先进集体称号。 1981年11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学校固体力学、、自动控制理论及应用、计算机组织与系统结构学科、专业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基础力学、固体力学、空气动力学、液体火箭发动机、军用光学、自动控制理论及应用、通信与电子系统、信号电路与系统、、软件、计算机组织与系统结构、基础数学、应用数学学科、专业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2月学校公布《研究生工作细则》《学位工作细则》《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简表》,将27个本科专业调整为23个。 日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计算机软件、军用光学2个专科、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原子与分子物理、机械制造、与微波技术、系统工程、复合材料、飞行力学、导弹设计、爆炸理论及应用、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9个学科、专业获硕士学位授予权。6月28日“银河亿次计算机”荣获特等国防科技成果奖。11月23日国防科工委授予学校“科技支援四化建设”先进单位锦旗。 1985年2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2月经中央军委批准,学校本科生专业调整为25个;应用力学系改称航天技术系。经国家科委批准,学校设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科研流动站。 1986年7月28日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液体火箭发动机、爆炸理论及应用、通信与电子系统、系统工程4个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实验力学、模式识别与智能控制,计算机科学理论、计算机应用、计算机器件与设备、军事技术运筹学6个学科、专业获得学位授予权。12月经中央军委批准,学校材料燃料系改称材料科学与应用化学系、精密机械系改称精密机械与仪器系,航天技术系兼研究所,应用物理系兼研究所,电子技术系兼研究所。 1987年12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可在应用数学、、通信与电子系统、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组织与系统结构、、应用化学、自动控制理论及应用8个二级学科、专业开展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的试点工作。同时开始实行招收在职人员为硕士生的单独入学考试。经国家教委评审,学校计算机组织与系统结构、通信与电子系统两个学科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学校首次遴选296名硕士生指导教师。 1988年1月学校决定理论力学等12门课程为校首批重点建设课程。1989年6月30日中央军委决定将国防科技大学列入军队院校编制序列,学校的任务由主要为国防工业部门培训人才改为为全军培养高级专业工程技术人才。 1990年11月21日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的计算数学、论与数理统计、辐射技术及应用、信号与信息处理、机电控制及自动化5个学科、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2年11月19日学院“银河-Ⅱ”10亿次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1993年2月25日计算机研究所研制成功我国首台“银河智能工具机”。5月25日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签署命令,授予国防科技大学电子计算机研究所“科技攻关先锋”荣誉称号。 6月22日学校研制的“银河仿真-Ⅱ”型计算机在长沙通过国家鉴定。
教学设施/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办公大楼学校分为四个校区,占地总面积37?5万平方米,拥有先进的教学,科研实验条件和公共服务体系。拥有先进的教学、科研实验条件和公共服务体系。全校有3个国家级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863”高技术重点实验室、1个军队院校重点实验室和一批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实验室。新建的现代化教学大楼拥有先进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图书馆藏书200多万册,中外期刊4000多种,并建立了全套“美国政府四大科技报告”检索系统。学校计算机网络分别与国家教育科研网、国际互联网和全军军事训练信息网互联。全军军事训练信息中南中心设在国防科技大学,由承建和管理。全校教职员工均可方便地使用网络。
师资力量/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江泽民来校视察学校是国务院首批批准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设有26个本科专业、59个硕士点、28个博士点。、、、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可按一级学科招收和培养、。学校设有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国家级重点学科、6个部委级重点学科和5个“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岗位。学校拥有一支整体高、集体攻关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这支队伍中,既有学术界影响较大的老专家、老教授,又有一批进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的跨世纪学科学术带头人,还有一大批崭露头角的青年学术骨干。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在岗博士生导师155人,硕士生导师375人,1000余名教师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近400名教师具有博士学位,19人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余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经常派出教师和出国考察、学习和参加国际性学术活动,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有良好的学术交往,还聘有外籍长期在校任教。
院系介绍/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航天与材料工程学院,以军事航天技术和新材料为特色,主要从事卫星、导弹等各种飞行器总体设计技术、推进技术、控制和测试发射技术、新材料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面向军队和国防工业部门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学院下设宇航科学与工程系、材料工程与应用化学系、空间技术研究所、“新型陶瓷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和学员大队。理学院,主要从事光电工程、物理学、数学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面向军队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扎实数理基础、理工紧密结合、宽广适应能力的高素质科研、教学和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学院下设应用物理系、数学与系统科学系、光电工程系、定向能技术研究所和学员大队。?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主要任务是为全军培养从事机电一体化和自动控制领域研究工作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学院下设自动控制系、机械电子工程与仪器系、自动化研究所、机电工程研究所和学员大队。?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以电子信息科学为主要学科内涵,其任务是研究信息的产生、获取、传输、检测、处理、识别、表现等技术,研究各种先进电子系统的设计、优化与实现技术,培养军用电子科技领域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以及以工程为背景的技术管理人才。学院下设电子科学与技术系、信息与通信工程系、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研究所、精确制导自动目标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学员大队。?人文与管理学院,横跨多个学科领域,是全军培养指挥自动化工程、系统工程、科技外语等专业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学院下设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科技外语系、社会科学系、军事教育系、系统工程研究所和学员大队计算机学院,经过四十多年的建设,已成为一个集教学、科研、科技开发于一体的高科技实体,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学院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计算机研究所、网络技术与信息安全研究所、“并行与分布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学员大队。?炮兵学院,主要任务是培养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和打赢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需要的懂技术、会管理、能指挥,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高素质炮兵指挥生长军官和通信指挥生长军官。学院下设通信指挥系、火箭炮指挥系、通信技术系、学员旅和教勤大队。?工程兵学院,兼具指挥与技术特色,担负着培养工程兵初级指挥军官的任务。学院下设工兵指挥系、地爆指挥系、舟桥指挥系、学员旅和教勤大队。?政治学院,主要担负培训全军旅团政治机关干部、文化管理干部和轮训基层政治军官的任务。学院下设军队政治机关工作系、军队基层政治工作系、军队文化管理系和学员大队。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前身为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图书馆,创建于1953年,现有三座馆舍,包括坐落在一号院的校中心馆和坐落在三、四号院的两个分馆,建筑总面积33515平方米,阅览座位3670个,每周开放时间为90小时以上,并提供每天24小时的数字文献信息服务。
专业介绍/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专业类型专业名称专业层次专业名称专业层次工学类飞行器系统与工程本科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自动化本科信息工程本科&工程&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网络工程本科土木工程本科&空间工程本科&&理学类应用物理学本科本科&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仿真工程本科&电子工程本科指挥自动化工程本科&系统工程本科管理工程本科&军用光电工程本科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本科&外国语言文学本科政治学本科&地雷爆破与破障工程本科工程兵指挥本科&应用化学本科工程本科
历任校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时期姓名军衔职务任期军事工程学院时期大将院长兼政治委员61.3&中将政治委员66.4&少将院长66.4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时期张衍&校长83.12&&政治委员83.12&张良起少将校长90.6&汪浩少将政治委员90.6&中将校长94.2&刘中山中将政治委员94.2&郭桂蓉少将校长96.7&赵吉祥少将政治委员99.4&少将校长9.6
校园环境/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截至2014年4月,学校占地总面积6200多亩,共分为四个校区(一号院、二号院、三号院、四号院),全部位于古城长沙。
一号院又叫本部、主校区,是研究生、博士生和学校科研工作所所在的院区,位于市区,硬件设施先进,历史悠久,地理位置适中,东、北环绕浏阳河,南临烈士公园,西隔湘江眺望岳麓山,校园环境优美;二号院是炮兵学院;三号院是本科学员生活的地方,地处郊区,硬件设施良好;四号院同处郊区,是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学员大三大四生活学习的地方。
学校图书馆/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校图书馆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现有馆藏文献资料总量290多万册(件),其中印刷型图书总量200余万册,缩微平片90万件。中外文印刷型期刊2900多种,其中外文原版期刊350余种。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引进了新一代图书馆业务集成管理,采用“藏、借、阅、查一体化”的现代化服务和管理模式,实现了跨园区的统一管理、统一编目、统一检索和通借通还;构建了中心馆、分馆、院系资料室三级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成了软硬件设施先进、数字资源丰富、服务体系完善的数字图书馆,构建了军事特色鲜明、军民网相互补充、布局合理的数字化文献资源体系。包括文摘索引型数据库、全文期刊数据库、科技报告及会议录数据库、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军事科技文献、、专利与标准数据库、自建特色资源数据库等数字化文献资源系统。建立了数字化图书馆应用与服务平台,构建了大规模存储系统和应用服务器群,实现了SCI、EI、ISTP三大系统的国际同步检索。
合作交流/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学校每年通过教育部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公派本科生赴国外进行联合培养,选派部分优秀本科生赴国外参加国际组织科研实习活动和自然科学暑期学校;并计划每年选派数理基础好的优秀硕士生到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积极开展以学员为主体的对外交流活动,举办和参加研究生国际暑期学校、国际模拟联合国大会等活动。学校还每年派遣学员赴国外进行军事交流,每2年举办一届国际学员科技活动周,邀请外军学员和军官来校交流。
学校是全军对外开放单位,截至到日,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学术往来,长期聘用20余名外籍教师在校任教。学校每年举办国际学术会议10余次,请进400多人次境外著名专家来校讲学交流,公派100余名优秀学员赴国境外一流院校、实验室联合培养和攻读学位,派遣近800人次赴国境外参加相关学科领域顶尖国际会议和学术竞赛等。每2年举办一届国家安全与科技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从科技发展视角研究国际安全战略问题。&
校园文化/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厚德博学 强军兴国
军事文化节
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本科招生网显示,”兵之道”军事创新实践基地是于2003年5月在学校首长的直接关怀下,由国防科技大学原人文与管理学院军事教育系牵头组建的,现隶属于指挥军官基础教育学院军教系,是旨在增强学校军事学术氛围、培养广大学员军事学术创新实践能力、促进学校军事学术文化交流的本科生学员军事创新实践基地。
航天科技文化节
从2002年开始,至日,由航天与材料工程学院主办的航天科技文化节已成功举办八届,已形成了航天科技文化节节歌、节徽和吉祥物征集活动、航模设计制作大赛、桥梁结构设计大赛、”碧海听浪”访谈节目、”国家、军人、使命”核心价值观诗文朗诵会、导弹展览馆参观、羽毛球赛、足球联赛和篮球趣味挑战赛等系列活动,并制作纪念书签、纪念章、纪念T恤、宣传册及宣传片。
万方数据学位论文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计算机教育
万方数据学位论文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9次
参与编辑人数:10位
最近更新时间: 10:03:21
申请可获得以下专属权利:
贡献光荣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