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文化产业男生说谢谢你的含义义谢了

  10月24日-28日,全县文化产业培训班在衢州市委党校举行。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季建标参加并作开班讲话。  季建标首先代表县委、县政府,对衢州市委党校为此次培训付出的辛劳和努力表示衷心的感谢。他说,近年来,畲乡景宁文化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发展环境更加优越。从目前总体情况分析来看,景宁县文化产业发展存在起步晚、总量小、结构不优、从业人员素质能力欠缺等短板问题,与发达地区、兄弟县市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他希望,各位学员要珍惜这次培训学习机会,当好学生,认真学习,进一步更新观念、丰富知识,努力提升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要服从衢州市委党校管理、遵守纪律,认真完成此次培训的各项学习任务,开拓视野,相互交流,提升业务素质;要结合实际,学以致用,通过学习与实践的积累,克服各种短板问题,进一步提升文化企业的综合实力,推动景宁文化产业工作迈上新台阶。  据了解,本次培训内容分为专题教学和现场教学两部分。专题教学内容包括衢州文化产业发展概况、文化产业走出去与文化强国建设、后G20时代文化产业发展新机遇等;培训期间,还前往开化甲壳虫动漫文化产业园、根缘小镇、江山市大陈村、东方集团、龙游红木小镇等地开展现场教学。  县经济商务局、旅游局、文广新局等相关部门分管领导及相关科室负责人,各重点文化企业负责人、创意人才参加培训。
编辑:管理员畅谈企业文化中的感恩元素-福音时报--基督教资讯门户网站
因为工作总是和企业打交道,每去一个公司,我都会职业性地关注他们的企业文化。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近年有一个新兴的重复词,即“感恩”,出现在很多公司的文化表述中。但凡遇到这个表述,我都会慎重的请教企业主,感恩的准确意义是什么?答案大概有以下几种:(1)希望员工能够知足,对公司的付出有职责性的回报。(2)希望员工心态富足,凡事积极,对客户、公司、社会心怀感激。(3)倡导组织正面健康,减少抱怨。(4)倡导组织努力进取,回报股东等等。在这些文化诠释面前,我不得不思考这个来源于圣经上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圣经上明确记载了人类的第一次但是不同的两种感恩方式。《创世纪》4章讲到,“有一日,该隐拿地里的出产为供物献给耶和华;亚伯也将他羊群中头生的和羊的脂油献上。耶和华看中了亚伯和他的供物,只是看不中该隐和他的供物。”亚伯为表达对神的感谢,他乐意把自己所得中最好的产品献给神。该隐却随意献上,并没有用心也未用力。结果是,该隐动怒,被罪俘虏,以至于杀死自己的弟弟,地不再为他效力,他也不得不流离飘荡在地上。可见,感恩是对上帝赐予我们的产业的感谢,对上帝的爱的尽心尽力尽意的回馈。不是一个随便随意的事情,不是一个可做可不做的事情,它关乎我们是否可以敬虔度日,是否可以与主有份,胜过罪恶的大事。使徒保罗在《腓立比书》4:6-7节也呼召我们,“应当一无挂虑,只有凡事藉着祷告,祈求和感谢,将你们所要的告诉神。神所赐出人意料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稣里保守你们的心怀意念。”所以,感恩不是一个挂在墙上的口号,他是我们与神的爱之间相交的必然结果。没有神,我们不可能生发真正的感恩!作者:常桂花&&山上之城商学院授权使用山上之城专栏的宗旨是:传扬以圣经为根基的管理智慧,分享以践行为目标的活泼信仰,联结以公义为方向的职场同道,彰显以圣洁为冠冕的山上之城!山上之城专栏的内容由山上之城商学院提供。山上之城商学院的服务方向是以专业、专心、专注的职业精神,为企业提供以圣经真理为根基的管理咨询、培训与辅导。联系方式:微信公众号:“山上之城社区”or&“mountcity”
你可以在《圣经》找到成功,是“可以亨通,凡事顺利”(在英文圣经中译为prosperous and successful),这是神对属他的百姓的应许;你若愿意,也可以找到这“成功”的秘诀?遵行神的话语!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电话(010-)或微博(/cngospeltimes),微信(cngospel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当前位置: >>
提升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一一以福建省为例
提升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一一以福建省为例 中文文摘 文化产业是 21 世纪的朝阳产业,在许多发达国家,居民文化消费已经占据 总消费额的 30%以上,文化产业不仅在发展速度上超过传统产业.而且在产 业规模和财富创造能力上也日益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实力.成为其不断扩张对外 贸易的主导型产业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有关资料显示,美国 400 家最富有公司中,有 72 家是文化企业,其视听产品已成为仅次于航天航空产品 的第二大出口产品;英国文化产业的平均发展速度是经济增长的两倍;日本的 娱乐业产值早已超过汽车工业。在我国,经过 20 多年改革开放的洗礼.尤其是 近 10 年来的迅猛发展,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全局中也日益凸显出其战略价值, 文化产业逐渐成为我国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 力” ,把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 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文化产业竞争力,是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的 晴雨表。它既是一种现实竞争能力,也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文化产业竞 争力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来看,它表现为以最小的投 入获得最大的收益;从文化产业的内部结构来看,它表现为文化产业各种生产 要素的合理有效的组合。从文化产业所具有的精神性来看,它表现为为公众提 供越来越丰富的文化产品,满足公众的精神需求。因此,在区域竞争日益激烈 的背景下,提升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 本文在分析了国内外竞争力及产业竞争力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区 域文化产业竞争力内涵的概括和分析,借助《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04)》 和《中国统计年鉴(2004)》及收集到 31 个省市的文化产业相关竞争力指标及数 据,采用因子分析法对福建省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现状、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 题进行尽可能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对福建省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尽可能准确的 定位。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福建省文化产业,提升福建省文化产业竞争力的 意见和建议。本文包括引言、本论和结论,其中本论是本文的主体,其分为四 个部分: 第一部分:阐述了文化产业的含义、特征、规律及其发展趋势。通过对文 提升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一一以福建省为例 化内涵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文化的本质是“人化” ,是精神创造,是人类 通过劳动将精神生产中沉积着的科技知识、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转化为物质 形式或物质形式的对象。因而抽象的文化概念是不能成为一门产业的,只有把 抽象的概念再还原成具体的文化形态,文化才能发展成为产业。只有那些能够 作为商品(或有偿服务)的文化产品(服务)才能是产业形态的文化,才可以 作为产业经营运作。从经济学的视闭来看文化产业,其理论起源于法兰克福学 派,他们 1947 年出版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中最早提出了“文化产业”一词。 20 世纪 50 年代,新古典经济学和社会学、言语学等学科深化了文化产业的认识。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部分西方经济学者开展了跨学科的研究,对经济与文化间 的关系作了较系统的探讨。经典马克思主义也对精神一文化生产力问题作过精 辟论述。当前,文化产业在西方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出巨大的经济效益,文化 产业也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综合各方面对文化产业概念的论 述,笔者认为文化产业可定义为是以满足消费者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而进行 文化生产与服务的经济集合体。其具有意识形态性、文化性、道德性、复杂性、 风险性、拓展性、可持续发展性、全球化、高新技术化九个方面的特征;具有 多因素共同决定、着重点变换、各因素平衡协调、相关互动四种规律。国内文 化产业发展趋势为: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进程,将成为提升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 的主要趋势;文化产业非均衡发展态势愈加明显,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全面展开; 社会资本与国际资本将多渠道、多形式进入中国文化产业的核心区域;经济体 制深度改革的成果,将广泛渗透和运用于文化产业领域。国外文化产业发展趋 势为:文化产业发展日益呈现出高科技化的发展趋势;文化产业日益取代传统 产业而成为新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文化产业呈现出集团化、规模化和跨国化发 展态势。 第二部分:分析了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内涵与阐述了文化产业竞争力在 世界各国的发展状况及趋势。首先用演进的观点系统阐述了竞争力到产业竞争 力研究的理论基础,为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内涵的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笔者 认为,从空间角度看,文化产业竞争力有两个层面:一是国际层面,二是国内 层面。前者通常是指特定国家的文化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即文化产业 的国际竞争力;后者则指一个国家内部特定区域的文化产业在国内市场上的竞 争力,即区域文化产业的区际竞争力,可简称为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从本质 牙 提升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一一以福建省为例 上看,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是指在一个国家内部各区域之间的竞争中,特定区 域的文化产业在国内市场上的表现或地位。这种表现或地位,可通过区域文化 产业应具备的综合创新、市场拓展、成本控制、可持续发展四大核心能力来具 体显示。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可概括为产业资源、产业实力、产业 效益、产业关联、产业结构、产业环境和产业能力七个方面。在分析各国文化 产业竞争力的现状后,将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纳入国际范围进行比较,认为从 当前文化产业竞争力状况来看,提高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任重道远。随着 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各国文化产业竞争 力的发展赋予了一系列新的特征:各国文化产业的竞争日益加深,文化产业竞 争力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性日渐突出;文化产业的高科技进程,将成为提高文 化产业竞争力的主要趋势;跨国文化产业集团成为国际文化产业竞争的主角,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差距呈现出扩大的趋势。 第三部分:采用因子分析法对福建省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首先, 介绍福建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广播电视建设成绩斐然,整体实力不断增强; 新闻出版业欣欣向荣;音像电子出版物后来居上:文化艺术硕果累累。其次, 我们看到福建文化产业发展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文化产业总 量偏小,比重偏低;文化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不高;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 文化产业创作和经营人才缺乏;文化产业科技含量不足;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水 平偏低:文化产业发展区域不平衡。最后,笔者借助《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 (2004)》和《中国统计年鉴(2004)》及收集到 31 个省市的文化产业相关竞争力 指标及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对福建省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分 析,可以看出福建省文化产业竞争力综合得分在 31 个地区中排名第 5,在全国属 于中上水平;但从各因子得分看,福建省文化产业的优势和劣势都较突出,文 化消费需求和发展速度居全国前列,文化产业规模、市场占有和创新能力比较 薄弱。 第四部分:根据对福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结果,提出提升福建文 化产业竞争力的方法。首先,要认识到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产业竞争 力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产业 竞争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产业竞 争力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升 提升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一一以福建省为例 文化产业竞争力是增强海峡西岸经济区综合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其次,提升福 建省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对策有:不断扩大文化产业规模,提高规模效益;丰富 文化产品,完善文化产业门类结构,大力拓展国内外文化市场,提高市场占有 率:不断创新,加大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科技含量;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积 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产业队伍建设,加快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弘扬 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民族民间文化,实施文化保护工程。 提升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一一以福建省为例 目录 摘要.....................................................??工 Abstract...................................................……11 中文文摘..............................................? ,..??nl 引言,......................................................??1 第 1 章文化产业的含义、特征、规律及其发展趋势..............??2 1.1 文化及其产业形态.......................................??2 1.2 经济学视闭中的文化产业.................................??6 1.3 文化产业概念的界定及其特征.............................??9 1.4 文化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12 1.5 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13 第 2 章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内涵与发展状况..................??15 2.1 竞争力理论的形成与发展................................??15 2.2 竞争力与产业竞争力:一个演进的观点.....................??19 2.3 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内涵..............................??23 2.4 国外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现状与发展趋势....................??26 第 3 章福建省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29 3.1 福建省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29 3.2 福建省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30 3.3 福建省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32 第 4 章提升福建省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对策思考..................??36 4.1 提升福建省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意义............?? 川八9连孟 4 : 4.2 提升福建省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二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6 ..……37 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46 ..…47 御 提升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一一以福建省为例 己 l 健旨 JIF 万 当前,文化以它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和亲合力逐步渗透进整个经济社会和大 众生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不断互动和融会,使得文化经济化逐渐凸显为社 会经济发展的新特征,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明确要“全面提高我国文化产 业的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把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繁 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十六届五中全会 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 在其“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一段中,提出了文化产业的一系列任务。 因而,文化产业竞争力问题倍受政界、学术界所瞩目。作为一个新兴的研 究方向,目前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尚存在许多争议。 国外的专家学者、各地区和城市以及一些被资助的学术团体都非常重视文 化产业对地区发展和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作用,并把它作为制定经济政策和 文化政策的一个重要原则和目标。城市,特别是国际化的大都市,是文化产业 区域研究的重点。伦敦、巴黎、东京、纽约、多伦多以及上海,都是专家学者 们关注的目标。需要指出的是,区域研究和行业研究并不是相互独立的两个研 究领域,多数的研究报告将两者融为一体。如澳大利亚学者汤姆?奥里甘教授 的《文化规则、文化产业和地方发展》 、苏格兰研究员詹姆斯。赫姆斯利的《欧 盟新兴的文化技术产业和俄罗斯的机遇》等。这是因为,某一地区或城市甚至 整个国家的文化产业往往是独具特色的、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在制定政策时往往 也是有所倚重的。同时,某一种独具特色、与众不同的文化产业为该地区和城 市或者整个国家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强大的竞争力和快速的发展。 国内竞争力理论的研究目前还处于形成阶段,真正从产业层次上研究竞争 力问题从 1995 年才开始。目前,我国己有学者从区域和城市层面研究文化产业 竞争力问题,有关城市文化产业竞争力、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方面的文章也有 一些。如徐萍的《我国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实证分析》(J), 《集团经济研究》 , 2006(l1);王光文的《提升呼和浩特市文化产业竞争力》(J), 《前沿》 , 2007(3)李宜春:《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初探一以安徽省为例》 (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2)等。 但是,从区域(城市)层面研究,由于区域经济实力的比较太笼统且涉及大 提升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一一以福建省为例 量的、内容广泛的要素指标,而难以深入研究。而且,在这一个区域内也不可 能使其所有的企业和行业在国际国内市场上都具有竞争力。因此,区域竞争力 的研究只能从产业的角度来考虑才有现实意义。纵观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的历 史与现状,可以看出其仍处于发展阶段,尚存在许多值得进一步探讨的课题, 特别是对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而且在进行 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时,大多偏重于国家间的比较,而对地区间文化产业竞争 力的相互比较较少。经济全球化为文化产业注入了无可比拟的强大动力,也使 文化产业国家、地区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而文化产业竞争力又是国家(地区)经 济综合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大大提升国家(地区)的经济综合竞 争力,这就对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同时,区域文 化产业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共识,从而限制了其 对国家和地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所带来的巨大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 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因而,如何学习、 吸收、借鉴他国(地区)优秀文化的同时,弘扬和发展本地区的优秀民族文化, 提升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是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本文的写作 动机。 本文以对福建省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为例,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福 建省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以确定福建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发展潜力及 对福建经济发展的作用,用因子分析法来进行某一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的评 价,具有科学性、客观性,将对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的研究和实际工作起 到一定的借鉴作用,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 1 章文化产业的含义、特征、规律及其发展趋势 1.1 文化及其产业形态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没有文化,这个社会就没有精神支撑和灵魂。 文化人类学家和一些社会学家认为,文化和社会是统一的,文化就是社会。人 类社会的发展史也是一部文化史。 “文化”是一个含义极广的概念,由于其内涵和外延的不确定性,导致对 这一概念所下的定义,历来见仁见智。 “文化”一词在我国的出现可追溯到西 汉。刘向《说苑?指武》中有这样几句话:“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 提升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一一以福建省为例 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这里所说的“文化”是与 “武力”相对的教化。最早在《易?责卦》(《象传》)中也有这样的句子:“观 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句中所谓“人文”“化成” 、 ,孔 颖达在《周易正义》中解释说有两个内容:一是指典籍,一是指礼仪风俗。这 样, “文化”一词在古代的含义,当指文治教化、礼乐典章,这一认识一直延 续至近代。晋人束晰也讲“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这些都是指与国家军事手 段相对的一个概念,即国家的文教治理手段。到唐代大学问家孔颖达则别有见 地的解释《周易》中的“文化”一词,认为“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 , 这实际上是说“文化”主要是指文学礼仪风俗等属于上层建筑的东西。古人对 文化的这种定性从汉唐时起一直影响到清代,因此明末清初的大学问家顾炎武 在《日知录》中说“自身而至于家国天下,制之为度数,发之为音容,莫非文 也” ,即人自身的行为表现和国家的各种制度,都属于“文化”的范畴。然而 我们今天使用的“文化”一词,其含义与古代不尽一致,它是 19 世纪末期通 过日文转译从西方引进的。当时,人们并没有专门为它下过定义,只是根据自 己的需要和理解去使用它。 西方人论述“文化”要比中国人晚,但比中国古文献中的论述要广泛,要 科学。 “文化”一词,英文、法文都写作 Culture,它是从拉丁文中演化来的, 拉丁文 eultura 含有耕种、居住、练习、留心或注意等意思。在 1690 年安托 万?菲雷蒂埃的《通用词典》中,其定义为“人类为使土地肥沃,种植树木和 栽培植物所采取的耕耘和改良措施” ,并有注释称“耕种土地是人类所从事的 一切活动中最诚实、最纯洁的活动” ,此时西方人观念中的“文化”只是被用 来隐喻人类的某种才干和能力,是表示人类某种活动形式的词汇。而“文化” 一词成为一个完整体系的表示方式,即术语,大约要到 19 世纪中叶才形成, 这以后,文化和文明常被看作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学者们从人类学和社会学 的角度探讨文化现象及其历史发展,给“什么是文化”作了许多解释,其中较 有影响的观点有三种:第一种是方式论,即认为文化是一定民族的生活方式, 是一种并非由遗传而得来的生活方式。这里包括了人们的兴趣、爱好、风俗、 习惯,强调了文化的继承性。譬如,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者鲁斯?本尼迪克特 的“文化”定义是“文化是通过某个民族的活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和行动 方式,一种使这个民族不同于其他任何民族的方式” 。第二种是过程论,即认 提升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一一以福建省为例 为是人类学习和制造工具,特别是制造定型工具的过程,这里包含了人类智力 和创造能力的不断进化,强调了文化的演进性。第三种是复合论,即认为文化 是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音乐、风俗、法律以 及其他种种能力的复合体,这强调了文化的熔铸性,譬如伟大的人类学家爱德 华?泰勒在其 1871 年写的著作《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所下的定义,他阐 述道:“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以及 其他人类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种种能力、习性在内的一种复合整体。 ”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对文化作了一种新的解释,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 种。在罗森塔尔?尤金所编的《哲学小辞典》中认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 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这就是所谓“广义的文化” , 而与之相对的“狭义的文化”则专指精神文化而言,即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 相适应的典章制度、政治和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学术思想、宗教信仰、文学 艺术等。除以上各种解释外,尚有符号说、限定说等各种说法。 到现在,文化概念己成为各种文献中出现频率最高、歧义最多的一个词, 据不完全统计,各类不同的文化定义已有 200 多个。尽管现代意义上的文化内 涵与其初始用法相去甚远,不同民族、不同学科、不同研究角度对文化的理解 和界定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却有着共同性,即文化是由人所创造的、为人 所特有的东西,一切文化都是属人的,是人类精神的、观念的范畴,是人类本 质的对象化和行为化。 总的来说,现在学术界对文化一词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文化指“人 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 〔 “人工世界” 。它包括无形的语言、习俗、礼仪、信仰、道德、宗教、艺术等 精神财富,也包括有形的书籍、陶瓷、雕塑、建筑、电脑等物质财富。广义的 文化内涵既体现在人们的活动成果和活动方式中,也体现在人们的精神生产、 观念形态和思维方式中,也就是说,文化渗透在人类社会的一切方面。我们所 使用的文化概念就是广义上的文化概念。狭义的文化指“以社会意识形态为主 要内容的观念体系,是由政治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所构 成的领域。〔2,在某种语境条件下,文化又专指体现一定生活方式的那些具体 ” [‘, 《辞海》 ,光明日报社,2002 年 11 月第一版,第 1216 页。 [2]李秀林等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第 4 版, 第 407 页 提升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一一以福建省为例 存在,如教育、科学、住宅、服饰等方面的知识和设施,它们是人的创造,也 为人服务,看得见,摸得着,以与世界观、政治思想、道德等社会意识形态相 区别。它既包括科学、文学、哲学、艺术等精神文化,也包括与特定社会历史 阶段相适应的经济体制、政治制度、法律体系等制度文化。 在文化的本质方面,人们的认识是一致的。人是文化的主体,文化是由人 创造并传承的。人类作为由血缘和地缘结合而成的不同民族的群体,有着自己 特有的生存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组织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每 个民族在其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创造和积累本民族的语言、科学、艺术、 信仰、风俗、习惯等。所以文化是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中所展现出来 的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尺度的方面及其成果。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文化的本 质是“人化” ,是精神创造,是人类通过劳动将精神生产中沉积着的科技知识、 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转化为物质形式或物质形式的对象。 通过对文化内涵的分析,我们更清楚了文化的“人化”本质,而文化产业 作为一门科学,有其自身的研究对象。因此,要理解什么是文化产业,首先要 弄清楚什么是“产业” 。产业经济学研究认为,所谓产业,是介于微观经济组织 和宏观经济组织(国民经济)之间的“集合概念” ,它既是具有某种同一属性的 企业集合,又是国民经济以某一标准划分的部门〔1〕 通常所说的“文化”概念是对各种具体文化形态的抽象。抽象的文化概念 是不能成为一门产业的,只有把抽象的概念再还原成具体的文化形态,文化才 能发展成为产业。文化作为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不可能全部成 为经济学意义上的产业。只有那些能够作为商品(或有偿服务)的文化产品(服 务)才能是产业形态的文化,才可以作为产业经营运作。一般来说,由政府投 入或由政府根据相关的文化政策予以扶持并由国家控制,代表国家意志和社会 主流意识形态、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体现国家文化形象,旨在提高全民思想道 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文化领域,如国家的义务教育、国家的新闻社、广播、 电视,国家设立的科研机构、纪念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为全民提供 的公共文化产品。这类文化产品属于无偿供给型或称为事业型,它的运作主体 是政府,一般不能成为以营利为目的的市场化、产业化行为,但它们当中也有 “’刘志彪等.现代产业经济分析[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提升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一一以福建省为例 可以市场化产业化的部分,如广播电视中的广告等。能作为产业形态的文化是 那些有偿供给型的文化产品,即文化产业部门向社会和消费者提供的,人们必 须经过购买才能得到的文化商品或文化服务,如图书、报刊、音像杂志、书画 作品、电影、戏剧、艺术演出以及旅游、歌舞厅等休闲娱乐用品及活动。这类 文化商品,从生产者和运作者来看,营利是其主要目的;从消费者角度来看, 都是以一定价格为条件,以货币支出来满足自身的文化需求。它是一种等价交 换,是与市场经济活动直接联系在一起的,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织部分,因而 要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来运作。它的运作主体是投资家、企业家。 1.2 经济学视闭中的文化产业 1.2.1 文化产业概念的起源 在历史上, “文化产业”概念的提出起源于对“大众文化”的争议。法兰 克福学派的阿多诺(TheodorAdono)和霍克海默(MaxHorkheilner)在他们于 1947 年出版的《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文化产业”的概念,从艺 术和哲学价值评判的双重角度对文化产业进行了否定性的批判。由于他们是在 单数的意义上使用“产业”(industry)一词,因此中文也常译为“文化工业” , 以区别于复数的“产业”(industr 主 es)。阿多诺和霍克海默认为,文化产品在 工厂中凭借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以标准化、规格化的方式被大量生产出来,并通 过电影、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传递给消费者,最终使文化 不再扮演激发否定意识的角色,反而成为统治者营造满足现状的社会的控制工 具。 〔门然而,与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对文化工业的批判立场不同,同属法兰克 福学派的本雅明(WalterBenjamin)则对文化产业和大众文化持乐观态度,承认 大众文化的积极价值和历史意义。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一系列概念 应运而生,信息产业、媒体产业、内容产业等概念相继登场,人们对文化产业 的态度发生了彻底的转变,把它与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某些根本性变化联系起 来看待,这种转变促进了文化产业理论研究的开展和繁荣。 1.2.2 文化产业在西方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出巨大的经济效益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朝阳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越来越 川参见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启蒙的辩证法》 ,重庆出版社 1990 年版。 提升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一一以福建省为例 重要的促进和支撑作用,国外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己 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并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运作模式。 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在 GDP 中的比重都普遍高于 10%。美国是 世界公认的文化产业大国,近 20 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传播的数字化、网络 化,美国文化产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发展,文化产业己成为美国最富活力 并为其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产业。从 1998 年起,美国文化产业产值就已超过航 天航空业及农业,占本国 GDP 总量的 18%至 25%,在国民经济中位居第 4 位。2001 年,美国文化产业产值高达 1 万亿美元,相当于我国 1999 年的 GDP 总量。据有 关统计资料,在 400 家最富有的美国公司中,就有 72 家是文化企业。 〔1]在日本, 文化产业被称为娱乐观光业,涵盖范围非常广泛。日本文化产业的产值早在 1993 年就已经超过汽车工业的年产值,目前已成为仅次于制造业的第二大产业, 占 GDP 的 18%。在 400 家最富有的日本公司中,有 81 家是文化企业。日本的动 漫画不仅在国内畅销,而且对欧洲、美国及亚洲国家的出口更是呈现出显著增 长的势头。全球播放的动画片 60%原产自日本,在欧洲这个比例更高,达 80%以 上,日本向美国出口的动画片金额是对美国出口钢铁总额的 3 倍。2000 年日本 的电影和音乐创收分别列世界第二位,约占世界份额的 17%。游戏软件己成为世 界第一大生产国,2001 年度总产值已突破 1 万亿日元。 〔幻最近几年, “韩流” 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常用语,韩国文化在海外不断升温,文化产业成为亚洲金 融危机之后拉动韩国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2003 年韩国的电子游戏市场规模己 接近 34 亿美元,增长率(12%)是其国内 GDP 增长率(6.3%)的近 2 倍。数字游 戏被确定为韩国的国家战略产业,自 1998 年以来产值翻了一番。韩国最大的游 戏公司天堂游戏公司年生产收入约 9000 万美元,利润率高达 35%,比韩国最大 的企业三星电子还要多。韩国网络游戏大约占据了我国两岸三地游戏市场 56% 以上的份额,电影出口 1995 年为 21 万美元,到 2001 年达 1100 万美元,增长 50 倍。 〔幻 2005 年韩国文化产业的总值达 39 万亿韩元,占 GDP 的 6.57%,成为 世界五大文化产业大国。 不仅如此,自 20 世纪 90 年代后,文化产业发展的横向合作也令人目不 暇接。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上许多文化产业集团正在不断打破行业与 川邱永建.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启示〔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8) ‘,1 韩磊.各国文化产业产值〔Jl.时事报告,2004,(7) 提升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一一以福建省为例 地区之间的分工界限,通过大公司之间在资金、技术、经营组织方式等方面的 重新组合和集中,进行产业结构上的调整,形成传媒业、娱乐业、旅游业与电 信业、电脑业、出版业等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新格局,出现了一批大型和超 大型的跨行业、跨国界的强势文化产业集团。世界传媒界的九大巨无霸(美国 在线一时代华纳公司、迪斯尼公司、贝塔斯曼公司、维阿康姆公司、新闻集团、 索尼公司、TCL、环球公司、日本广播公司)已经实现了广播、电影、电视、图 书报刊、音像制品、有线一卫星网络、音乐、娱乐、体育、网上服务等等商贸 一体化的多媒体经营,并基本控制和垄断了当今世界的传媒市场。它们的触角 已遍及亚、欧、美各地区,年收入都以百亿美元计。在九大媒体巨头引导下, 全球 50 家大的媒体娱乐公司占据了当今世界上 95%的文化市场。目前传播于 世界各地的新闻,90%以上由美国等西方国家垄断,其中 70%又由跨国大公司 垄断。拥有全球电影市场 60%的美国电影公司中,82%左右的利润由时代华纳和 哥伦比亚等跨国电影公司制造。全球音乐制作被美国 5 家大型跨国文化公司所 掌握,超级跨国文化产业集团日益成为世界文化生产的主导者,他们业务遍及 五大洲,在全球文化市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2.3 文化产业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我国文化产业起步较晚,文化产业在我国逐渐受到重视,是 20 世纪 90 年 代以后的事情。特别是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2000 年党 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 计划的建议》 ,在党的文件中首次使用文化产业一词,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的 发展” ,从而将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国家整体发展规划中。2002 年的《政府工作 报告》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确立为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和体制 性障碍的重要政策措施,对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进行了功能性战 略定位。2002 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有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重的提法, 进一步明确要“全面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把积极发 展文化产业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 需求的重要途径” 。2003 年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经营性文化企业的改 革目标、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文化产业政策的方向。2004 年党的十六届四中 全会进而提出“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积极主张,提出了中国文化建设和 文化产业发展的时代要求。同时,国家启动了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2005 提升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一一以福建省为例 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 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在其“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一段中,提出了文 化产业的一系列任务。 文化建设的战略转变首先发生在国家治理思路和模式层面:从国家管文化 办文化,开始向政府管文化、由社会多元建设力量办文化过渡;中国文化建设 开始关注需求,贴近市场,让可以产业化的部分大步走入市场。民营资本涉足 文化产业蔚然成风,据文化部系统的统计:在其管辖范围的文化产业,非公经 济所创增加值已占增加值总量的一半以上,就业人数的三分之二以上。 由于中央的高度重视和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出现近 2.3 万亿元人民 币规模的强大文化消费需求,人均 GDP 超过 1490 美元、特大型城市人均 GDP 超过 4000 美元后,社会发展催生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高,同时文化经济的 诸多亮点已呈现,文化产业在我国取得了较大发展。2004 年,我国印刷、网络传 播业等文化产业创造产值达到 1.2 万亿元,增加值为 3430 亿元,占 GDP 的比 重仅为 2?15%,由文化消费业带来的基础设施建设达 2 万亿元以上。与此同 时,我国也日益重视推动文化产业走向国际,加入新一轮世界文化产业的“瓜分 浪潮” 。截至 2005 年底,我国与 145 个国家签订了文化合作协定,签署了 752 项文化交流执行计划,与近千个国际文化组织和机构有着不同形式的文化往来, 并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建立了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举办艺术展览、文艺表 演、讲演会、民俗展示、电影周等活动,互办各种文化年和文化节,扩大了中华 文化的影响。另外,我国传媒、出版等行业间的兼并整合也方兴未艾。上海文 广传媒集团、广东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山东大众报业集团 等行业之间的兼并整合都处在紧锣密鼓之中。可以想见,随着国外传媒业的进 入和企业参与传媒运作意识的增强,这种兼并整合会越来越频繁、激烈,而这一 切都将会进一步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1.3 文化产业概念的界定及其特征 尽管文化产业的概念流行己近百年,但国内外对文化产业概念的界定和行 业范畴的划分至今未得到严格的统一。文化产业也被称为文化工业、大众文化、 媒体文化、创意产业、内容产业、版权产业等等。这些或宽泛或狭义的称谓充 分反映了文化产业的丰富性和不确定性,也要求我们必须从发展的意义上理解 文化产业概念的内涵。 提升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一一以福建省为例 1.3.1 文化产业的内涵 马克思曾经明确指出“一切生产力即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 。所谓精 神生产力,也就是文化生产力,是一种大规模的社会生产。作为一种大规模的 社会生产,它天然地具有社会生产的基本特征,具有流通、交换、消费等环节, 具有市场条件下经济运作的全部过程.因此,文化产业就其本质而一言,是以 人类的脑力劳动为基础的精神生产力发展的形态,它通过精神文化产品生产和 再生产的规模化、商品化、信息化方式,实现生产多样化、精神文化服务市场 化。英国的贾斯廷?奥康纳将文化产业定义为:“以经营符号性商品为主的那 些活动,这些商品的基本经济价值源于它们的文化价值。 ”美国的提摩?坎泰尔 将文化产业定义为:“指那些使用同类生产和组织模式如工业化的大企业的社 会机构,这些机构生产和传播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怕本的日下公人认为 ” “文化产业的定义应该是①创造某种文化;②销售这种文化;③文化符号。〔2」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文化产业定义为:结合创造、生产与商品化等方式,运用 本质是无形的文化内容,其形式可以是货品或服务。国家十五规划纲要中提出 “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规划纲要性行业。 ”将是否具有“经 营性”为标准,将文化活动划分为经营性文化产业和公益性文化事业两大范畴。 国家统计局《文化产业分类》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综上所述,文化产业除了具有一般产业属性之外,还具有某些特殊的社会 和意识形态属性,因此,文化产业的概念可以分成文化和产业两个层面来理解。 笔者认为,文化产业是以满足消费者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而进行文化生产与 服务的经济集合体。 1.3.2 文化产业的特征 文化产业不同于一般的产业,作为提供精神产品的产业,它是经济文化一 体化的必然结果,因而与一般产业相比,它既具有一般产业共同的特性,又有 自身的特征。其标志性的特征包括: 1、具有意识形态性。在通过产业化手段和方式生产、传播文化的过程中, 文化的意识形态性必然得到发扬,能以其为工具达到宣扬或抵制某种意识形态 川林拓、 李惠斌、 薛晓源.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 〔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川日下公人.新文化产业论 t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9. 提升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一一以福建省为例 的目的。 2、具有导向性。文化产业是以文化生产为基础,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为 目的而出现的一种新兴产业形态,而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 富的总和,呈现出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状态,具有传承性、渗透性、凝聚性、 融合性等特点,对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能够起到引导、振兴、美化等作用。因而, 文化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与核心。 3、具有道德性。与其它产业相比,文化产业的道德性表现得尤为明显。从 文化商品所承载的文化内容来看,有健康和不健康之分;从文化商品生产的手 段来看,存在正当与不正当之分。由于文化商品的特殊性,在其生产过程中更容 易出现一些不正当行为,如到窃、盗版等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这些行为是与 现代社会道德规范格格不入的,也是一个法制社会法律所不容许的。 4、具有复杂性。尽管我们以是否生产和销售文化商品为标准,对文化产业 边界进行了清晰的理论划定,但在现实的产业经济中,文化产业的边界又显得 模糊不清,主要在于文化产业本身的发展变化和文化产业出现向其它传统产业 渗透的趋势。 5、具有风险性。一方面,经济强势国家具有资金和技术上的双重优势,这 些国家的文化借助文化产业成为一种强势文化,使民族国家的传统文化边缘化 民族国家出于保护本民族文化的目的对文化产业进行规制,为文化产业的发展 带来了巨大的政策风险。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的创意特点使得其风险性增强。 6、具有拓展性。不仅经济和文化中的各个环节都可能是文化产业的范围, 而且文化产业还在经济和文化之外拓展了以知识和信息为资本的全新领域,且 能和其他产业共融共生。 7、具有可持续发展性。一方面,社会文化作为文化商品的生产资源,对它 的利用不但不会消耗,反而具有累积效应,会使社会文化资源越来越丰富;也使 文化产业成为一种能耗少、污染小、无公害的环保产业,很适应可持续发展的 需要;另一方面,随经济与社会发展而动,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人们对文 化的需求越强烈。因而,市场需求的无度性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现实 性。 8、具有全球化特征。随着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浪潮的到来,全球文化市 场也呈现一体化的趋势,一个全球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制造、流通体系正在逐 提升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一一以福建省为例 步形成。 9、具有高新技术化特征。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化产业内容也相 应发生了变化。数字高清晰度电视技术、数字电视技术以及先进的激光照排技 术等都增加了文化产业的技术含量。以数字载体的内容文化产业迅速崛起,在 世界产业中的比重逐年增加,成为一个高速增长的产业,并引领着当代文化产 业发展的新趋势。 1.4 文化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文化产业发展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发展文化产业必须遵循这 些规律,否则,其发展就不会顺畅。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律有很多,主要有以下 几个。 1、多因素共同决定规律。文化产业的产生和发展是由内外诸多因素共同 决定的,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把这诸多因素综合考虑,全盘统筹,不遗漏其中的 任何一项,并根据轻重缓急妥善安排,方能取得良好效果。其中任何一个因素 欠考虑或考虑不周,都有可能产成“一着不慎,全盘皆输”的后果。 2、着重点变换规律。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外诸多因素的地位和作用是 不同的,有的重要,有的次要。但是重要和次要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因时因 地不断变化的,同一因素此时此地重要的,彼时彼地则可能并不重要。同时, 地位和作用重要与否也与是否稀缺、是否解决密切相关。如发展文化产业的关 键,在计划经济时期是体制障碍问题,在十四大到十六大之间是思想观念的接 收问题,在十六大之后,则成了具体路径的探索问题。因此,发展文化产业, 要在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外诸多因素中抓住重点,但又不要将重点固定化, 要根据这些因素本身的性质、丰缺状况和我们的解决情形不断加以调整。 3、各因素平衡协调规律。文化产业内的各个链条、环节、要素之间以及 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应保持一个合适的比例关系。平衡协调、比例适当, 才能使文化产业顺利发展;若其中的任何一项畸轻或畸重,比例失调,文化产 业就不能顺畅发展。从纵向的产业链条来说,文化产业的创作、出版、展演、 传播、教育、销售和消费个环节就哪一方也不可缺少,且必须保持恰当的比例 关系。从横向的要素组合来说,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文化基础研究和文化开 发利用、外来文化和本地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官方文化和民间文化及 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也必须平衡协调,保持适当的比例。因此,发展文化 提升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一一以福建省为例 产业要使文化产业内的各个链条、环节、要素之间以及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之 间保持一个合适的比例,重本而不失末,使其平衡协调发展。 4、相关互动规律。文化产业内的各个链条、环节、要素之间以及文化产 业与其他产业之间存在着相关互动关系,一种因素的变化会影响其他因素的变 化,但互动既可以是相互促进、激励而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也可以是相互抑 制、阻遏而共同衰败的恶性互动。发展文化产业必须采取措施理顺文化产业内 的各个链条、环节、要素之间以及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使其相互 衔接,相互协调,从而实现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1.5 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 1.5.1 国内文化产业发展趋势 1、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进程,将成为提升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的主要趋势。 以信息产业带动文化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数字电视、数码电影、宽带接入、 视频点播、电子出版和数字娱乐等新的文化产业群将形成主流,传统文化产业 比重过大的问题将在文化产业结构的数字化提升中得到根本性改变,关于各类 “数字标准”的竞争,将成为宽网准入之争后最具战略意义的竞争。谁拥有了 “标准” ,谁就将垄断中国的数字文化产业,中国文化产业的硬件竞争将转移 到更为决定生存与发展命运的软的“芯片”与“标准”之争。 2、文化产业非均衡发展态势愈加明显,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全面展开。 “十 一五”规划中,全国相当部分省市把文化产业建设成地区的支柱产业列入规划 目标。中央和地方文化产业的规划和协调发展进入新阶段。随着这些规划实施 的全面展开,文化产业在提高地区经济增加值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性日益突 出。在地方战略利益的驱动下,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全面展开。东西部文化产业 发展的非均衡态势被进一步拉大,南、北文化产业发展的矛盾冲突加剧,国家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在对各地区文化产业发挥指导性作用的同时,地 区文化产业发展的自主性选择倾向将更加明显。 3、社会资本与国际资本将多渠道、多形式进入中国文化产业的核心区域。 社会资本,尤其是一些已上市的业绩成长性较好的公司,将更加深入地参与文 化产业的资本扩张,社会资本、国际资本同台竞争中中国文化产业资本市场的 巨量缺口,将引发文化金融资本市场的空前竞争。以资本为纽带而非以行政隶 属关系为纽带的真正意义上的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的综合文化产业集团将 提升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一一以福建省为例 成为我国文化产业体制改革的组织形式。这些产业资本结构的深层、全面的变 动将给文化产业的上、下游产品的开发带来巨大的扩张空间,文化产业将进入 一个快速增长期。 4、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的成果,将广泛渗透和运用于文化产业领域。随着 行业壁垒和市场准入之间的矛盾充分展开,以政府为第一推动力组建的各种形 式和各种类型的文化产业集团,将进入新一轮重组和并购阶段,市场在资源配 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将得到实质性的发挥,原有的市场准入的行政审批和许可证 制度,将逐步在文化市场的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新的登记制将逐步得到施行, 原有的行业壁垒将随着市场准入的适度化进程而被软化。 1,5.2 国外文化产业发展趋势 l、文化产业发展日益呈现出高科技化的发展趋势。文化产业之所以被人 称为“无烟工业”“朝阳工业” 、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不同于一般的传统产 业,具有能耗少、产品附加值高,生产工艺先进、效益明显的特征。数字技术 代替了传统的模拟技术,凭借其高精确度的扩增与压缩性能,极大地提高了信 息传输能力。随着网络的出现和宽带网的增加,在网络空间中的信息的传播也 变得极为廉价和方便。采用先进科技手段,一项重大文化科技成果能够迅速产 业化,并形成规模效益。高新技术带来的生产手段的高级化是文化产业崛起的 驱动力。 2、文化产业日益取代传统产业而成为新的战略性支柱产业。随着知识经 济和高新技术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文化产业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美国 400 家最富有的公司中,1/4 是文化企业。日本的音像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二大产业,其文化娱乐业经营 收入已超过了汽车工业的产值,成为日本新兴支柱产业。后发达国家韩国,提 出“文化立国”战略,把文化产业作为 21 世纪发展国家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 业全力进行培育,在研究规划、政策制定、出口创作生产基地、建立国外营销 网络、开发名牌产品等方面都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资金支持力度很大的措施。 3、文化产业呈现出集团化、规模化和跨国化发展态势。与经济全球化相 适应,当今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打破地域和行业分割,突破部 门界限,通过产权流动和重组,实现文化结构的战略性重组和文化资源的国际 化配置,形成了一批跨国性的巨型综合性的文化产业集团。一些大型跨国集团 提升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一一以福建省为例 还把新兴的信息网络优势与传统的影视制作、旅游、娱乐、体育等产业结合, 实行文化资源的高效组合并开辟了一些新兴产业。 第 2 章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内涵与发展状况 2.1 竞争力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竞争最初是一个生态学术语,指在一个群落中生活在一起的同种或异种生 物因为资源不足以满足所有生物的需要时而对同种资源的争夺。川《新帕尔格 雷夫经济学辞典》将“竞争”一词定义为“一个发生在个人(团体、或国家) 间的争胜行为,只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利益团体在为某种大家达不到的目 标而奋斗,就会有竞争。 ”而实现竞争目标的制约因素则取决于竞争主体的竞 争力。 没有竞争,竞争力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而竞争主体的自身素质、竞争 定位力和竞争战略的分析、制定和指导能力则又转化为比较优势、竞争优势, 从而决定竞争的结果和目标。因此,竞争和竞争力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和影 响的。 从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竞争力问题就成为了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当前 关于竞争力的研究正是建立在雄厚的理论基础上,它是不同的经济理论在当代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创造性地综合应用的结果。竞争力的有关理论也可以在马克 思著作和西方理论界的研究中找到依据。 2.1.1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竞争力的理论 马克思在分析商品经济的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大量论述了竞争与商品 交换及市场的联系,竞争在价值规律决定和商品生产者相互关系中的作用,从 而揭示了劳动生产率是竞争力最基本的来源这一客观真理,为有关竞争力研究 的发展奠定了初步的、科学的基础,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将竞争力看作是供求双方较量所表现出的一种关系。他认为, “买主 和卖主之间的竞争即是一种供求关系” ,这种供求关系的实现,就决定了竞 〔2〕 争的胜负,产生了供求较量的结果。这种较量,首先是价格的较量, “同一种 川梅益.不列颠百科全书【M].第 14 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川《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 1 卷,第 356 页,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 提升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一一以福建省为例 商品,有许多不同的卖主供应,谁以最便宜的价格出卖同一质量的商品,谁就 应当会战胜其他卖主,从而保证自己有最大的销路。〔习而价格的较量,又是 ” 生产成本的较量, “只要有一个人用较便宜的费用进行生产,用低于市场价格 或价值出售商品的办法,能出售更多商品,在市场上夺取更多的地盘,他就会 这样做,并且开始起这样的作用,即逐渐迫使其他人也采取更便宜的生产方法, 把社会必要劳动减少到新的更低的标准。〔2]由此,马克思提出了用较便宜的 ” 费用进行生产是减少劳动耗费的观点,从而把提高劳动生产率与减少个别劳动 耗费了联系起来;同时,他还把在市场上争夺一个更大的地盘作为商品生产者 加强竞争的标志,从而给出了对竞争力具有分析意义的两个评价指标:劳动生 产率和市场占有率。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马克思还提出了科学技术生产力替代劳动 者的直接劳动的观点,这不仅大大丰富了社会必要劳动的原理,而且对竞争力 赋予了新的规定性。在工业化大生产中,由于科学技术的运用,并由此产生具 有强大竞争力的新产品,这些新产品的出现使原有的同类产品或相关产品发生 无形损耗,从而改变它们的价值。 “价值在这里不是由它所包含的劳动或生产 它的劳动时间来决定,而是由它可能被生产出来的劳动时间或为再生产它所必 需的劳动时间来决定。??由资本运动自身所规定的必要劳动时间,只有这样 才算是被肯定下来。这乃是竞争的基本规律。 ”当无形损耗发生时, “即使原有 的机器还十分年轻和富有生命力,它的价值也不再由实际物化在其中的劳动时 间决定,而由它本身的再生产或更好的机器再生产的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了, 因此,它或多或少贬值了。〔3]马克思科学地阐明了科学技术的运用和新产品 ” 的出现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联系,从而明确指出了科学技术运用和新产 品对于竞争力的意义。可见,是否具有科学技术运用的潜力和开发新产品的能 力必定是企业具有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因而也是竞争力的重要来源。 竞争还会导致资本集中和市场结构的变化,从而使竞争力的来源多样化。 马克思认为,单个资本或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是通过使商品便宜来进行的:在 其他条件不变时,生产成本的降低,又是生产方法改进的结果。而生产方法方 面的竞争,又同生产者的规模直接联系在一起, “在那里,竞争的激烈程度同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6 卷,第 480 页,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5 卷,第 217 页,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 川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第三分册,第 304 页,人民出版社 1963 年版。 l6 提升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一一以福建省为例 相互竞争的资本的多少成正比,同互相竞争的资本规模大小成反比。〔1]通过 ” 竞争对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机理的分析,马克思揭示了生产规模对生产过程的 效率影响,从而探寻了资本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来源。 总之,在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经典著作中,通过供求关系的描述和 科学技术的应用揭示了商品竞争力的来源;通过资本运动过程中资本竞争的规 律揭示了资本竞争力的来源,从中我们都可以得到有关竞争力来源的启示。 2.1.2 西方经济学理论界关于竞争力的理论 西方理论界对竞争力理论的研究主要分为四个层次: 1、产业(企业)竞争力理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1947 勺通过对企业和产业竞争优势进行深入研究后认为,企业内各 部门间若能连结为一链状机能,将提升产品价值,进而形成本身竞争力;〔幻一 个国家的产业竞争力,集中表现在这个国家内以集聚形态出现的产业,并从产 业层面系统阐述了行业和企业竞争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竞争核心、战 略要素、竞争领域、竞争模式、价值链、竞争阶段、竞争力获取途径、竞争力 优势维系等 8 个方面组成的极富操作价值的系统性产业竞争力理论。德国著名 学者曼威.卡斯特尔(Manue1CastellS,1942、)在总结了 90 年代美国关于竞 争力的讨论后指出:“至于公司,竞争力很单纯地意指赢得市场占有率的能力。 ” [3〕 2、城市竞争力理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坎特(Kantor)认为,一个城市 只有具备新观念(ConeeptS)、实力(Competence)、联系网络(Conne。tions)等 三个因素,才具有国际竞争力,才能称为“国际性城市”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 了一个城市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一评价指标体系也被称为城市竞争力的 “3C 模式”「4]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教授也从微观企业 。 的角度提出了一个城市竞争力评价方案,该方案包括企业经营与战略、微观经 济环境等两大类,共 46 项指标,数据来源于统计资料和专家问卷。 〔5〕美国巴 克内尔大学卡尔.彼得教授认为,城市竞争力(UC)是经济因素和战略因素的共 《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第 678 页,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 , [2]「美]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陈小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川【德]曼威?卡斯特.信息时代三部曲,经济、社会与文化:第 1 卷[川.夏铸九等译.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4]张庭伟.城市的竞争力以及城市规划的作用〔J〕.城市规划,2000,(11):39“40. 川刘勇.我国典型地区区域竞争力初步研究〔J].城市经济、区域经济,2003,(5). 提升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一一以福建省为例 同结果,城市竞争力(UC)=f(经济因素、战略因素),其中经济因素=生产要 素+基础设施十区位+经济结构+城市环境;战略因素二政府效率+城市战略+公私 部门合作+制度灵活性。他根据评价结果对城市竞争力进行了历史、结构、区 域性的分析,同时根据城市竞争力解释框架建立了城市竞争力与解变量的回归 方程,对其高低及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川 3、区域竞争力理论。区域竞争力理论是迈克尔.波特教授在产业集群理 论和城市竞争力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98 年波特在《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 一文中,系统地提出了新竞争经济学的产业集群理论,认为集群是特定产业中 互有联系的公司或机构聚集在特定地理位置的一种现象,在特定的地理区域, 产业的地理集中的发生,原因是地理因素,集群由地理接近,可以使生产率和 创新利益提高,交易费用降低。一个国家在国际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其企业 在地理上呈现集中的趋势,通常聚集在某些城市或某些地区。 〔幻在《创新产业 群初步研究一一 SanDieg。 》中,波特还根据其城市竞争力理论,提出了一个 评价高新产业区竞争力的方案,认为一个地区特别是一个高新产业区的繁荣, 靠的是竞争力,并将评价高新产业区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分为要素条件、需求条 件、企业战略与竞争环境、有关支持产业等四大方面,共 100 多项指标,依不 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而有所变化。 〔3〕 4、国家竞争力理论。国家竞争力是引起当代西方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普 遍关注的一个热点理论问题。国际公认的竞争力研究权威迈克尔,波特教授认 为:“在国家层面上,竞争力的唯一意义就是‘生产力’ 。国家的基本目标是为 其人民提供高水准的生活,实践这一目标的能力取决于运用劳动与资本等国家 资源得到的生产力。〔4]美国国际经济专家斯蒂芬?科恩(stephenD.cohen, ” 1985,1)认为:“国家层次的竞争力立基于经济体生产能力的优越表现,以及经 济体将产出转移至高生产力行业的能力,从而造就高水准的实际工资。〔5〕世 ” 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管理发展学院认为国家竞争力就是国际竞争力,将其定 义为:“国际竞争力是指一国或一公司在世界市场上均衡的生产出比其竞争对 川倪鹏飞.国外学术界关于城市竟争力的研究成果〔N].经济日报,2002 一 l 一 7 [,}Porter.M.E.ClustersandNewEeonomiesofCompetition〔JI,HarvardBusiness Review,1998(11) [3]刘勇.我国典型地区区域竞争力初步研究〔Jl.城市经济、区域经济,2003,(5). [4]〔美〕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高登第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 [5]陈体滇.一项不科学的评价.博客网,2004 一 6 一 30. l8 提升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一一以福建省为例 手更多财富的能力” ,它是竞争力资产与竞争力过程的统一,并将国际竞争力 分为八类要素:国内经济实力、科学技术、国际化、企业管理、金融环境、基 础设施、政府管理和国民素质。 〔习也有一些外国学者认为国家竞争力是一国综 合国力的体现,如美国学者汉斯?摩根索(HanSJ.Morgenthau,1904 一 1980)认 为国家竞争力不仅以一国创造财富的能力为标志,而且体现于一国蕴涵的军事 能力、政治能力、文化能力及外交能力,国际纷争的背后,无不掩藏着争夺国 家间的权力这一本质。 〔2〕 2.2 竞争力与产业竞争力:一个演进的观点 西方对于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的研究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时期。追根朔源, 在早期竞争力研究的过程中,具代表性的主要观点有竞争优势理论和综合国力 理论。 其中竞争优势理论主要包括:(1)绝对成本优势理论。这一理论是由英国 古典政治经济学先驱亚当.斯密在其代表作《国富论》中提出的,他认为土地、 资本、自然资源和劳动力是竞争力形成的主要来源。每一个国家都拥有适宜其 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条件,各国如果都专业化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 势的产品,并进行交换,那么彼此都能获得绝对利益的好处,社会福利也将随 之得以改善。(2)比较成本优势理论。1817 年,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 其出版的经济学名著《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一书中提出, “一个国家和 一个人一样,只要出口那些它在生产率上最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或服务,它就 会从贸易中获益。〔3,具体地说,就是在所有产品生产方面具有绝对优势的国 ” 家和地区,没有必要生产所有的产品,可以选择生产那些自身最具优势的那些 产品;而那些在所有产品生产方面都处于劣势的国家和地区,也不是什么都不 能生产,应该选择生产那些不利程度最小的产品,这样就可以从区域分工和贸 易中获得比较利益。(3)集聚优势理论。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其 1890 年出 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认为, “当一种工业己这样地选择了自己的地方时, 他是会长久地设在那里的。因此,从事需要同样技能的行业的人,相互从邻近 的地方得到的利益是很大的。行业的秘密不再成为秘密,而似乎是公开了,同 王丽华,杨志勋.我国中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3,(2). 秦正云.有关竞争力问题的综述.经济学家网,2003 一 8 一 21. 〔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l.北京:商务印书馆,5. 提升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一一以福建省为例 行们不知不觉学到了许多秘密。 ”川并由此指出,产业规模扩大而引起知识量 的增加和技术信息的传播,大量专业化企业集聚在一个较大的市场需求空间, 对分工更细、专业化更强的产品和服务的潜在需求也相应增加,同时随着技术 发展和需求变化,工艺工程日益高度专业化,不仅为专业化生产商提供了很大 的生存机会,还使他们实现规模经济,两者形成良性循环,提高企业集群的整 体生产效率。(4)生产要素享赋理论。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在他 1919 年发 表的《实力的作用》一文中,首次提出了自由贸易使要素收益平均化的趋势假 设;1933 年,赫克歇尔的学生俄林出版了名著《区际贸易和国际贸易》 ,在赫 克歇尔所提出的要素分析原理基础上,探讨了生产要素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影 响,形成了生产要素享赋理论,被后人称为“H 一 0 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一 个国家最适合于生产需要更大比例地使用该国拥有的相对丰裕的要素的那些 商品,最不适合于生产需要更大比例地使用该国国内拥有量最小或完全不拥有 的要素的那些商品”“每一个国家在密集地使用该国丰裕而价格低廉的要素的 , 那些商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幻(5)竞争优势理论。美国著名管理学教 。 授迈克尔?波特通过对产业集群的研究,分别于 1980 年、1985 年、1990 年出 版了被业界称之为“竞争三部曲”的《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 、 、 势》 ,并创立了竞争优势理论。他通过对 10 个国家上百种产业发展的研究,认 为产业的吸引力和企业在市场中获得的位势是竞争优势的来源,一国的竞争优 势来源于四个基本要素和两个辅助要素(机遇和政府的作用)。生产要素、国 内需求、相关和支撑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等四个要素是创造一国国家 竞争优势的基本因素,而政府可以通过其行为和政策对这四个基本要素产生影 响,从而间接影响国家竞争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著名的国家竞争优势的 “钻石模型” 。 西方经济学家从早期的古典经济学派起,就十分注意对维护和发展国家利 益及其能力的研究,形成了由多种理论观点构成的综合国力理论,主要包括: (1)主要学术流派的论述。如:国势学派的德国著名学者康令首次将国情国 力的阐述上升至系统化和理论化的高度;政治算术学派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创 始人威廉.配第在《政治算术》(1690)、 《爱尔兰的政治解剖》(1691)这两部著 tlJ[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 川 t 瑞典〕B?俄林.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M].哈佛大学出版社,1967,7 一 12. 提升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一一以福建省为例 作里,以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一系列分析手段和计算方法,通过对荷兰、法 国和英国三国的现实力量和潜在力量的分析比较,指出了英国的富强之路,并 得出英国能够超过荷兰和法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的结论;重商财政学派通过研 究财政金融实力与强权政治间的这种重要联系,认为决定一个国家国力强弱的 主要因素是财政金融能力,并将这种财政信贷实力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相对的耐 久能力的尺度;地缘政治学派的重海权论和重陆权论,都从战略角度提出了强 国称霸学说。(2)“大战略”.理论。英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利得尔.哈特在《战略 论》一书中首先提出“大战略”概念。他认为在注重军事力量的同时,还要更 加重视综合运用整个国家的其他各种力量,诸如国家政治和政策、军事、经济、 外交、民族素质、思想、道义以及各种精神因素等,强调在有效地动员这些资 源用以保障武装力量的作战行动的同时,还要充分估计到国家的精神力量。(3) 重控制作用理论。美国德裔学者汉斯.摩尔根教授在 1948 年发表的《国际政治、 权利与和平》一书中认为,国际政治实际上就是各国间的权力斗争,而权力斗 争的目的是要维护和实现各自的国家利益,综合国力是实现国家利益的手段, 一个国家要控制权力,就必须提高综合国力。(4)国力方程理论。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一些学者开始对综合国力进行定量化分析的理论研究, 德国理论物理学教授威廉?富克斯 1965 年发表的《国力方程》一书中,根据自 然过程和生物过程的演化原理,认为一个国家的国力发展过程也近似于生物种 类逻辑增长的变动趋势,并由此提出了一个用以测定国家实力动态变化的所谓 的强国公式,公式为:Mt 二 0.5[(Ms)t+(Me)t]。式中,Mt 表示 t 时期的国家力 量指数;(Ms)t 和(Me)t 分别表示 t 时期的钢和能源指数。美国国际问题和战 略研究学者克莱因(Ray5.Cline)也分别在 1975 年、1977 年和 1980 年出版的 关于世界权力的 3 部著作中,提出了一个用以测度和评估一国国力的数学模式 一国力方程:综合国力二(基本实体+经济能力+军事能力)x(战略意图+ 国家意志),为后来的综合国力定量研究提供了一个系统评估的分析框架。1987 年,日本综合研究所在其出版的《日本的综合国力》一书中,提出了由国际贡 献能力、生存能力和强制能力 3 个层次立体构建的综合国力评估体系,这一评 估体系使用了 15 个构成要素,拟订了综合国力评价指标 108 个,实际入选 70 个。 〔1]此外,还有一些国外学者也提出了不同的综合国力评估体系或模型。 [11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3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国网,2。 一 3 。3 一 19. 2l 提升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一一以福建省为例 在竞争优势和综合国力研究的基础上产业(企业)竞争力理论发展了起来。 其中比较典型的代表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他提出的产业国际竞 争四阶段学说,是当今世界得到广泛肯定的产业国际竞争力成长阶段理论。波 特认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成长阶段大致可分为四个依次递进的阶段,即要素 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和财富集中阶段。其中,前三个阶段 属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上升时期,后一个阶段则属于衰落时期。 国内学术界、理论界对竞争力的研究起步较晚,从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学 习借鉴西方经济学相关研究成果,结合中国的实践不断进行深入研究,走的是 一条先研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后研究产业(企业)竞争力的研究路子, 形成一系列研究成果,一些研究成果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新的理论拓展。 从上世纪 90 年代起,国内一些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对中国产业竞争力和 企业竞争力进行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完全从产业层面对竞争力进行的探 讨,始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1995 年由金暗组织的中国工业品国 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金暗在 1997 年出版的《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一一理论、 方法与实证研究》一书中,确定了企业异质性的假定前提,为企业和产业竞争 力研究提供了理论的出发点;提出了进行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的理论基础、分 析范式和分析方法,在对中国工业品总体竞争力分析的基础上对工业内部各产 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实证研究。在企业竞争力计量方面,提出了不同于美国 波特教授企业竞争优势的成本、差异化和聚焦“三来源”的规模、效益、人气 指数的模式,建立了“中国企业竞争力监测指标体系’夕,对中国的上市公司竞 争力进行了监测评估,出版了《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 ,是国内第一本关于企 业竞争力的报告。‘,中国社科院的裴长洪研究员对利用外资与产业竞争力问题 〔 进行了研究,他分析了利用外资与中国出口产业和内销产业的关系,就实际利 用外资状况与日本及部分拉美和亚洲发展中国家进行了国际比较,并对国际竞 争力的来源和评价指标进行了探讨,1998 年出版了专著《利用外资与产业竞争 力》 。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研究与评价中心的彭丽红、韩中和在 2000 年分别就 企业竞争力问题展开深入研究,他们从企业环境、企业战略、政府管理、信息 化、创新、组织变革、核心能力等方面对企业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和实证研 究。对产业竞争力有比较深入研究并形成研究成果的还有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 川金赔.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一一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22 提升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一一以福建省为例 会宏观经济研究院 2000 年发表的《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 , 陈宝春的《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外贸竞争力》 ,任若恩与荷兰格林根大学 合作开展的对我国制造业的生产率的国际比较研究,等等。 因此,从现有的国内竞争力理论的研究来看,可以看出其仍处于发展阶段, 主要是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一是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问题的研究。多数学者认为我国工业经济己从数量扩张进入国际竞争的新阶 段。二是从国际市场容量的角度研究国际间产业竞争。吴建伟在《国际间产业 竞争与市场容量》一书中论述得比较详细。三是对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的 评价、对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的评价研究比较多。在对我国产业国际竞争 力现状的评价方面,我国理论界的研究基本上取得以下共识:我国产业具有国 际竞争力的主要是一些技术含量少、附加值较低的产业,而且这些产业的上游 产业尚未完成进口替代,而在大量资本密集型产业,国际竞争力还比较低。另 外,目前,我国己有学者从区域和城市层面研究竞争力问题,但是,从区域(城 市)层面研究,难免会陷入当前从国家层面研究国际竞争力遇到的相似困难, 由于区域经济实力的比较太笼统且涉及大量的、内容广泛的要素指标,而难以 深入研究。特别是对产业竞争力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尚属薄弱环节,这一领 域对中国企业和产业竞争力战略的制定还没有真正产生实质性影响。 2.3 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内涵 2.3.1 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定义 从空间角度看,文化产业竞争力有两个层面:一是国际层面,二是国内层 面。前者通常是指特定国家的文化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即文化产业的 国际竞争力;后者则指一个国家内部特定区域的文化产业在国内市场上的竞争 力,即区域文化产业的区际竞争力,可简称为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 从本质上看,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是指在一个国家内部各区域之间的竞争 中,特定区域的文化产业在国内市场上的表现或地位。这种表现或地位,可通 过区域文化产业应具备的四大核心能力来具体显示: 第一,综合创新能力。从动态角度看,特定区域的文化产业在产品内容、 产品形式、科技手段、组织结构等方面必须能够顺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有持续 提供有效产品和服务的综合创新能力。因为文化产业的核心价值是原创性的文 化内容,而文化内容是影响千百万人的心理,唤起社会的广泛认同,扩大国内和 提升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一一以福建省为例 国际影响的根本要素,所以,它比知识含量比较低的传统种植业、传统养殖业等, 更倚赖于内在的创新活力。 第二,市场拓展能力。从市场需求层面看,特定区域的文化产业要有不断 拓展市场空间扩大需求的能力,这不但包括在己有的市场中占据更多的份额, 而且包括率先去开拓新的市场,打开新的文化消费空间。因为市场最终决定了 产业竞争力的强与弱。 第三,成本控制能力。从供给层面看,特定区域的文化产业要有在其内部 通过精心组织和进行合理、有效的资源配置,不断降低成本,获得规模经济效 益,保证有效供给的能力。 第四,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角度看,特定区域的文化 产业必须具有协调产业发展与社会发展、人文、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 用等的关系,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为文化产业并不是一个自我维持、独 立运转的封闭系统,它要通过不断获得信息、智能、技术、资金、自然资源等 的支持和智能资源等的不断投入与优化整合,推动文化产业实现扩大再生产。 2.3.2 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概念,包含了多方面的内容。从 上述区域文化产业应具备的四大核心能力出发,可以展开为七个竞争力指标的 板块,这实际上就是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的七大构成要素: 第一,产业资源。它是综合创新能力的基础,包括发展区域文化产业所需要 的人力、装备、资本、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条件。它一般可以选择资源的存量 和强度指标来反映。由于文化产业不但需要资本、自然资源等硬资源,而且需 要人类自然遗产、人类文化遗产、受过良好教育并且具有较高支付能力的人口 等,所以,在考虑文化产业的资源方面,要考虑人文发展指数 HDI,区域拥有世界 遗产数量,区域人口中的艺术家、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文化产业投入的比重 等。 第二,产业实力。它是市场拓展能力的基础,市场竞争首先是实力的较量。 它可以采用主要的经济总量指标来反映,最核心的是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增长率 和文化产业占区域 GDP 总量的比重,其次可以采用文化产业万元资产的利税额, 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进出口总量等。 第三,产业效益。它是成本控制能力的直接体现,可以选择投入产出比和动 提升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一一以福建省为例 态指标来反映。文化产业的投入产出比越高,证明它的产业效益越高,它的文化 产品和文化劳务在文化市场上的竞争力就越强。而在产业效益的指标中,最核 心的是文化产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资产利税率以及区域文化产品在国内和国 际市场上的占有率。 第四,产业关联。它是成本控制能力的间接体现,也是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 的重要标记。文化产业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通过一个上下游联动的产业链条, 利用文化资源的投入,对内容进行深入开发而达到反复产出,包括为相关产业 提供丰富的市场附加值。比如当代动漫画产业所创造的文化价值,扩散和延伸 到了相关的礼品业、服装业、娱乐业、电子游戏机业等,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带 动效应。在国际上许多著名文化节庆会展期间,如洛杉矶的奥斯卡颁奖庆典、 法国戛纳电影节、里约热内卢狂欢节、法兰克福图书展、汉诺威工业展览等, 都给当地相关产业带来了明显的效益,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周”“黄金月” 、 。 所以,在研究文化产业关联度时,可以选择区域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 家庭总支出的比重、文化产业对相关产业比如旅游业、交通业、文教体育用品 制造业、广告业等的带动率、海外游客与区域人口的比率等来体现。 第五,产业结构。它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前提。产业结构是产业发展到一 定程度的结果,但是产业结构的主动性调整和升级更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 前提。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可以从产业、人员、资本、技术、贸易等方面的结构 要素来选择指标,比如区域内上市公司总市值占文化产业 GDP 的比重、区域文 化产业的外贸依存度、高新技术类文化企业占区域文化产业企业总数的比重、 外国直接投资占区域文化产业年投资总额的比重等。 第六,产业环境。它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基础。因为产业发展必然在 一定的体制和机制的背景下进行,文化体制和机制是区域文化产业得以运行的 法律性、制度性整体框架,是培育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规则性平台。它包括区 域文化产业的总体制和运作的分类体制,如文化投资体制、文化市场体制、文 化管理体制等,具有刚性的特点;而区域文化机制是指由政策、措施等构成的运 作性模式,具有弹性的特点,是在人为实施过程中形成的一套规则和办法。两者 相互依托,对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将产生更持久和根本影响。为了描述和分析 区域文化产业的环境要素,可以采用区域内颁布(或实施)的有关文化产业的法 律法规数量、区域内当年人均创业投资额、人均每天使用互联网时间、人均公 提升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一一以福建省为例 共文化服务设施面积等。 第七,产业能力。它是区域文化产业的成长性因素,包括科技创新能力、产 品研发能力、资源汇聚能力等。最核心的是区域文化产业的技术进步贡献率、 获得专利的数量、获得省市以上文化艺术奖项的数量、举办国际展览的数量等。 2.4 国外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2.4.1 国外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现状 文化产业作为 21 世纪的朝阳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 要的促进和支撑作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外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经过多 年的探索和发展,己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并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运作模 式,并且通过政策支持、技术革新等手段不断提高本国的文化产业竞争力。目 前,我国的文化产业虽己初具规模,但存在着单位规模偏小、人均实现增加值 偏低、区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从而因此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和影响仍远低于发 达国家,文化产业竞争力整体上也低于国外发达国家。 参照国外有关竞争力研究的通行做法,我们以生产要素(主要包括人力资 源、资本资源、基础资源和文化资源等)、需求状况(公众对文化产品和服务 的需求)、相关辅助产业(对文化产业的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提供支 持的相关产业)、文化企业战略(经营战略、治理结构、营销方式和竞争状况 等)、政府行为(主要包括政府效率与信誉、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科学性、 政府创新能力、文化市场的规范程度等)等 5 大要素为基本内容,对一个国 家文化产业竞争力做出综合评价。 在国家的选择上,主要以中国、印度、日本、韩国、新加坡、南非、巴西、 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英国、澳大利亚等 15 个国家 作为研究对象,这些国家在地理位置上涵盖了五大洲,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在文化产业具体行业的选择上,主要把电影、广播电视、音像、报刊、出版、 广告、娱乐(游戏)等文化产业的核心行业,作为文化产业竞争力整体性研究 的对象。 按照祁述裕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课题《国际文化竞争中的中国文化产业发 展一一一加入 WTO 与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问题》中所提出的用竞争力指数 值(C)来判断巧国竞争力强弱。其中 C)0.8 表示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强优势), 0.8&C 妻 0.6 表明具有一定的优势(较强优势),0.6&C)0.5 表明略有一定的优 提升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一一以福建省为例 势(弱优势),C&0.5 表明竞争力较弱(劣势)。按照这一判别标准,美国的文化 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为 0.87,位居 15 个测评国家之首,其指数表明具有很强 的国际竞争优势,属第一集团。英国 业国际竞争力指数为 0.6~0.7 之间, 亚、意大利、日本、新加坡等四国, 之间,分属竞争力弱优势的第三集团 中国等六国,其竞争力指数均低于 0. 第四集团。 、法国、德国和加拿大等四国的文化产 具有较强优势,分属第二集团。澳大利 其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在 0.52 一 0.59 。而韩国、巴西、俄罗斯、南非、印度和 5,为。 、22 一 0.49 之间,属于竞争劣势的 通过比较各国的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数高低,可以看出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 指数在 15 个国家中居末位,竞争力指数数值仅为美国的 24%、英国的 29%、日 本的 38%,与印度和南非接近。虽然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处于劣势但在五大要 素上也包含着优势项目和弱优势项目: 在生产要素上,中国人口规模大、文明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对外资 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外国资本流入踊跃等。在排名中列前五位。特别是生产要 素中的基本要素优势明显。 在需求状况上,中.国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快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 均 GDP 提高迅速,为文化的有效需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排名中列前两位。 在相关产业群集上,旅游产业是相关产业群集竞争力的优势竞争点,包括 1 个强优势竞争点(国外旅游到达人数)和 1 个竞争弱优势点(国际旅游收入)。 在企业战略上,中国没有竞争强优势点。其文化产品在国际上受欢迎程度 和出口货物占 GDP 的比重只是这一竞争要素的两个弱优势点,两者的国际排名 均较靠后,分列 7、8 位。 在政府行为上,中国同样没有竞争强优势点。在反映“政府盈余/赤字占 GDP 的比重”“国家信用率”“民族文化对外国文化的开放度”这三个竞争点 、 、 上,中国略具有竞争弱优势,但排名均列第 n 位。 综合五大要素分析,从当前文化产业竞争力状况来看,提高中国文化产业 国际竞争力任重道远。 2.4.2 国外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各国经济 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依存。这为各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发展赋予了一系列新的 提升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一一以福建省为例 特征。 1、各国文化产业的竞争日益加深,文化产业竞争力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 性日渐突出 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中,竞争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外在方式,也是技术 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竞争己经不再作为单纯的 “手段”或“工具”存在,而逐步演变成为主权国家和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 动力。随着文化产业竞争力在各国国家综合竞争力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各国、 各企业也把文化产业竞争能力摆在了前所未有的战略地位。各国际组织也积极 致力于以竞争为基本取向的规则的制定和实施,文化产业竞争力已经成为国际 经济关系中居于重要地位的标准。 2、文化产业的高科技进程,将成为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的主要趋势 文化产业之所以被称为“朝阳产业” ,就是在于它不同于一般的传统产业, 具有能耗少、产品附加值高,生产工艺先进、效益明显的特征。数字技术代替 了传统的模拟技术,凭借其高精确度的扩增与压缩性能,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 输能力。随着网络的出现和宽带网的准入竞争,在网络空间中信息的传播也变 得极为廉价和方便。采用先进科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拿走不谢的含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