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并购财务问题研究研究方法有哪些

企业并购财务问题研究_中华会计网校
企业并购财务问题研究
作者:赵立群  上传时间: 0:0
  企业并购是资本运作的主要方式,是企业实现快速扩张的重要途径。并购流程包括制定并购战略、选择并购对象、开展尽职调查、制定并购方案、提交并购可行性报告、进行资产评估、签订并购协议、办理股权转让、进行、展开并购整合等阶段,本文拟就以上诸多环节中需要注意的相关问题(重点是财务问题)做简要探讨,以求为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企业并购 并购流程 资产评估 账务处理  企业并购是资本运作的主要方式,是企业实现快速扩张的重要途径。国有企业如何按照国家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要求,合理、合法完成企业并购;如何确定目标企业的价值,如何做好评估报告的备案及核准工作;如何做好企业并购过程中的账务处理,以及企业通过改制完成并购,如何进行改制的账务处理是本文重点探讨的问题。  一、企业并购分类  企业并购是兼并(Merger)与收购(Acquisitim)的合称,一般缩写为M&A。企业并购按法律形式分类可以分为吸收合并、新设合并和控股合并。  《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将企业合并又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这种分类方法是按照参与合并企业的控制主体分类。  二、企业并购流程  企业并购的一般操作流程包括制定并购战略、选择并购对象、开展尽职调查、制定并购方案、提交并购可研报告(第一次需审批)、开展审计评估、签订并购协议(第二次需审批)、办理股权转让、进行账务处理、展开并购整合等阶段,其中最关键的是资产评估阶段,该阶段不仅是并购可研报告中涉及的被并购企业的价值体现,又为下一步并购价款确定、签订并购协议、办理股权转让、进行具体账务处理提供价值依据,可以说是企业并购实施过程中的核心环节。  企业并购流程中的关键节点主要是上级主管部门或企业权力机构的两次审批问题。第一次审批是企业经过尽职调查、制定并购方案后,需向上级主管部门或企业权力机构提交并购可研报告,后者需作出批复,允许企业进行资产评估等进一步的并购程序。该批复也是企业进行资产评估的法律文件之一。第二次审批是企业完成资产评估后,需向上级主管部门或企业权力机构报告资产评估结果(核准或备案),并提交并购协议,经上级主管部门或企业权力机构批准后,办理最后的股权转让及工商变更登记等工作。  三、企业并购过程中的资产评估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购买方在购买日需要确定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和净资产的公允价值。这一过程是通过资产评估来完成的。  (一)企业价值评估方法:  资产评估方法主要有市场法、成本法及收益法。企业并购过程实际上是对企业整体资产价值的判断和评估过程,因此评估一定要能反映企业的整体资产价值。根据《关于加强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资委产权[号),&涉及企业价值的资产评估项目,以持续经营为前提进行评估时,原则上要求采用两种以上方法进行评估,并在评估报告中列示,依据实际状况充分、全面分析后,确定其中一个评估结果作为评估报告使用结果。同时,对企业进行价值评估,企业应当提供与经济行为相对应的评估基准日审计报告&。企业并购中的企业整体资产价值评估应首选收益法,成本加和法是指将构成企业的各项资产进行评估,然后将各项资产评估值汇总确定企业整体资产价值的方法,只包括有形资产和可确指无形资产,而收益法还包括不可确指的无形资产&&商誉的价值。  1.收益法适用的前提条件  首先,被评估资产必须是能用货币衡量其未来期望收益的单项或整体资产。其次,资产所有者所承担的风险也必须是能用货币衡量的。  2.收益法应用的形式  收益法的应用,实际上就是对被评估资产未来预期收益进行折现或本金化过程。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资产未来收益期有限的情况:通过预测有限期限内各期的收益额,以适当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其折现值之和即为评估值。  第二、资产未来收益期无限的情况:  (1)未来收益年金化的情况:首先预测其年收益额(年金),然后对年收益额进行折现,未得永续年金现值,即可确定其评估值。  (2)未来收益是不等额的情况:首先预测未来若干年内(一般为5年)的各年预期收益额,对其进行折现。再假设从若干年的最后一年开始,以后各年预期收益额均相同,将这些收益额进行永续年金求现值处理,再往前进行基期折现,最后将二次折现后的现值与前5年内的预期收益现值之和进行相加,即可得出资产评估值。  3.收益法中各项指标的确定  收益额:是企业所有者投资于该企业所能获得的净收入。它有两种口径的表现形式:企业净利润和企业净现金流量,净利润是预计未来净现金流量的基础。企业收益预测的方法主要是综合调整法,它是以企业收益现状为基础,考虑影响企业未来收益的各种因素的预期影响,对收益进行调整以确定近期收益的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预期年收益=当期正常年收益额+&S预期有利因素增加收益额-&S预期不利因素减少收益额折现率:是指将未来预期收益折算成现值的比率。通常可以采用下列公式计算:  折现率=无风险报酬率+风险报酬率其中:无风险报酬率通常可以参照一年期银行储蓄利率确定。  风险报酬率的估算方法主要是&系数法,其计算公式如下:  风险报酬率=(社会平均收益率-无风险报酬率)&&收益期限:是指资产收益的期间,通常由评估人员根据未来获利情况、损耗情况等确定,也可以根据法律、契约和合同规定确定。  4.收益法的注意事项  预期收益额预测难度较大,受较强的主观判断和未来不可预见因素的影响较大。  一般适用于企业整体资产评估和对可预测未来收益的单项资产进行评估。  (二)对资产评估结论的理解  企业收购过程中的资产评估结论往往是收益法的评估结论,该结论与企业实物资产价值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不同场合要有不同的理解,在工商登记及会计处理上不能混淆。  收益法的评估结论用来作为收购价款的参考,并不能等同于企业全部资产账面及重置价值,实物资产是取得未来收益的基础,但企业价值决不是其实物资产的简单相加。实物资产账面价值只能用来作为出资,在工商注册登记中有意义,而收益法评估结论是收购价款的参考,只在企业并购中存在意义。  在企业拥有长期股权投资的整体价值评估中,其子公司也是按收益法进行资产评估的,子公司在母公司的资产评估报告中以收益法评估结论进行列示,并不代表其净资产价值就是收益法的评估结论,工商部门承认的该子公司价值仍是其账面净资产,特别是其注册资本仍是原注册资本,并不会因收益法评估结论而改变。在母公司分割资产(长期股权投资)或是全部出售其长期股权投资时,其子公司的注册资本并不会改变,除非其子公司为全民所有制企业或集体所有制企业(企业改制可以按成本法评估结果进行调账,仅仅是成本法而不是收益法)。  (三)资产评估报告备案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  根据《国有资产评估管理若干问题的规定》(财政部第14号令发布),国有企业在相关经济活动中进行资产评估取得的资产评估报告必须到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进行核准或备案。国有资产进行改制或被并购时,鼓励采用收益法进行资产评估,而收益法的评估报告工商部门不予认可(指国有企业改制行为,工商部门是按照改制企业的现实价值进行注册资本登记)。在企业改制收购过程中有的企业出具了两套评估报告,一套采用成本法进行资产评估,评估报告备案后提供给工商部门办理企业变更登记;而另一套采用收益法进行资产评估,此套评估报告反映的是企业整体资产价值,相关评估结果用来作为并购价格参考之用,或者是用来确定商誉(会计意义上)或营业外收入数额的依据。此时,只有一套评估备案表且是成本法的,虽然满足了工商的要求,但不符合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规定(收益法评估报告未到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备案)。  解决的办法是:按收益法评估报告填写评估备案表到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备案,而工商部门采用此套评估报告中用来验证收益法评估结论的成本法评估结果进行工商变更登记。  此种作法涉及到工商管理部门企业注册登记管理办法,其通常采用资产现实价值进行注册资本登记,而收益法的价值是企业未来取得的收益现值,不是现实的企业资产的价值,其只是反映了企业未来的获利能力,工商部门不可能采纳。但收益法评估结论确实体现了企业的整体价值,它不但包括了企业现实资产的价值,也包括了企业商誉在内的整体资产价值,它才是企业并购过程中经常采用的价值依据,任何企业不但是国有资产评估要求采用收益法,收购非国有资产时其所有者也要求采用收益法进行资产评估,收益法已经成为了企业并购过程中资产评估普遍采用的方法,工商部门应该在不违背以现实资产进行企业注册的原则下,接受收益法资产评估报告及其备案书,但并不按收益法评估结论进行注册登记,而是按照评估报告中用来验证收益法评估结论的成本法评估结果进行注册登记。  (四)收益法与无形资产&&商誉的区别:  商誉通常是指企业在一定条件下,能获取高于正常投资报酬率所形成的价值。这是由于企业所处地理位置的优势或由于经营效率高、管理基础好、生产历史悠久、人员素质高等多种原因,与同行业企业相比较,可获得超额利润。与收益法评估并无关系,并不是收益法评估高于成本法评估结果的差额。  四、企业并购账务处理方法  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是企业合并的两种会计处理方法,这两种方法的选择并不取决于合并的法律形式,但取决于企业合并的控制主体,即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购买法,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权益结合法。  (一)购买方的账务处理方法  1.购买法  (1)购买方在购买日需要确定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和净资产的公允价值。在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方式下,购买方在购买日应当按照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确定为入账价值;在控股合并方式下,母公司应当设置备查账簿,记录合并中取得的子公司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及或有负债在购买日的公允价值,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以购买日确定的子公司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为基础对子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调整。  (2)购买方在购买日需要确定和分配合并成本并将取得的被购买方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及或有负债的账面价值调整为公允价值,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应当确认为商誉;合并成本小于合并中取得的被合并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即营业外收入科目。  (3)购买方为进行企业合并发生的各项直接费用计入当期损益,不计入企业合并成本。包括审计、评估费用、法律服务费用、费用等。以下三项费用也不能计入合并成本:①具体实施企业合并工作的管理部门发生的费用,属于间接费用,应当计入当期损益;②为合并发行的债券或承担其他债务支付的手续费、佣金等费用,应计入所发行债券及其他债务的初始计量金额;③企业合并中发行权益性证券发生的手续费、佣金等费用,应当抵减权益性证券溢价收入,溢价收入不足冲减的,冲减留存收益。  (4)合并当年,购买方当期实现的损益,包括当期自身实现的损益和被购买方在购买日后实现的损益,不包括被购买方在购买日之前实现的损益。  (5)购买日之前被购买方的留存收益也不计人购买方的购买日的留存收益。  (6)在控股合并方式下,购买日只需要编制合并资产负债表。  2.权益结合法  (1)合并方在企业合并中取得的资产和负债应当按照合并日在被合并方的原账面价值计量。合并方取得的净资产账面价值与支付的合并对价账面价值(或发行股份面值总额)的差额,应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  (2)合并方为进行企业合并发生的各项直接、间接费用,为合并发行债券、权益性证券或承担其他债务支付的手续费、佣金等费用与购买法下购买方账务处理相同。  (3)合并当年合并方当期实现的损益,包括当期自身实现的损益和被合并方自合并当期期初至期末实现的损益,即被合并方自合并当期期初至合并日实现的损益,也包括在合并方当期实现的损益中。  (4)合并日&之前&被合并方的&留存收益&计入合并方的合并日的留存收益。  (5)在控股合并方式下,合并日需要编制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利润表和合并现金流量表。  同一控制下的吸收合并,合并方在合并日主要涉及以下三方面的会计处理:  ①将取得的被合并方的资产、负债的原账面价值并入合并方的相应资产、负债项目;  ②确认取得净资产的账面价值与所付出对价的差额,调整所有者权益;  ③编制合并日财务报表。  同一控制下的新设合并,新设立的公司应发行普通股股票分别换取参与合并各方的普通股股票,并分别确定参与合并各方的股本、股本溢价、留存收益,求出各所有者权益项目的合计数,再编制新设合并的会计分录。  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合并方应以合并日享有的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初始投资成本与所付出对价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的余额不足以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而不能确认为商誉或当期损益。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形成的资本公积,应在编制合并日合并财务报表时予以调整,将被合并方合并前实现的留存收益中属于合并方的份额,自合并方的资本公积转入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按以下规定编制调整分录:  ①确认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后,合并方账面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的贷方余额&大于&被合并方在合并前实现的留存收益中属于合并方的份额,应当将被合并方合并前实现的留存收益中属于合并方的份额,全额自&资本公积&项目转入&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项目。  ②确认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后,&合并方&账面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的贷方余额&小于&被合并方在合并前实现的留存收益中属于合并方的份额,应以合并方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的贷方余额)为限,将被合并方合并前实现的留存收益中属于合并方的份额,自&资本公积&项目转入&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项目。  (二)被购买方的账务处理  1.购买法  在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方式下,被购买方的会计处理主要涉及财产清查、资产评估、和结束旧账。在控股合并方式下,被购买方虽然也需要进行财产清查和资产评估,并确认其各项资产、负债和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但是,因其还是独立的法律实体和会计实体,按照国际财务准则和我国会计准则的规定,一般不需要按评估确认的公允价值调整资产、负债和净资产的账面价值。只有当购买方通过企业合并取得被购买方100%股权时,被购买方才可以按照合并中确定的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调整其账面价值。  (1)财产清查。被购买方首先要对各项资产和负债进行全面清查登记。在清查过程中发生的资产盘盈、盈亏、毁损、报废等,其会计处理方法与一般企业相同,在尚未批准转销前先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账户核算,报经批准后计入损益或有关账户。  (2)资产评估。被购买方在资产评估中所发生的减值,应在调整资产的原账面价值的同时,冲减资本公积;在资产评估中所发生的增值,在调整资产的原账面价值的同时,增加资本公积。评估增值部分未来应缴纳所得税的,应先按增值额计算出未来应缴所得税,并记入&递延所得税负债&账户的贷方,其余部分记入&资本公积&账户的贷方。  (3)结束旧账。被购买方在产权转让成交后,无论是否保留法人资格,都应办理结束旧账手续。丧失法人资格的被购买方(吸收合并的被吸收方和新设合并的双方)应结束旧账;保留法人资格的被购买方(控股合并的被合并方),可以沿用原企业账册,也可以结束旧账,另立新账。  实务中,为保持企业经营及会计核算的连续性,控股合并中如果购买方100%购买了被合并方股权,被合并方应按公允价值(资产评估报告)进行调账,且被收购企业不做结束旧账处理。特别是针对改制企业,即被购买方是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企业。此时按评估基准日各项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进行调账后,资产负债表中的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资本公积一般应转到实收资本中(先改制再进行收购,被收购企业按净资产登记到实行资本中),结转后此三个科目的余额为0.在评估基准日后,被合并方实现的损益体现到资产负债表的未分配利润科目中,表示在改制后被合并后企业实现的盈余,该科目余额即表示为评估基准日至工商变更登记完成日之间被收购企业实现的经营净损益,此数额一般在收购协议中单独体现出来,双方约定该项权益的归属。此时利润表中的数字仍然是被收购企业全年的经营成果,只不过在利润分配栏下&转作股本的股利或分配给母公司的利润&中反映结转到股本或分配给原母公司的数额,利润表中的未分配利润余额与资产负债表中的未分配利润形成购稽关系,体现合并日后被收购企业的经营成果可以归属到购买方(新母公司)的经营业绩中的数额。  2.权益结合法  权益结合法下被合并企业不需进行资产评估,但需进行资产清查及结束旧账,具体方法与购买法下被合并企业的账务处理相同。  (三)企业并购账务处理中的难点及解决办法  1.评估调账问题:  根据资产评估报告进行调账只有在企业进行改制且是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过程中才需要进行,且企业资产只能进行一次调账,以维护其历史成本的严肃性。此时评估调账依据的是成本法的评估结论。具体评估调账方法将在第五个大问题中进行介绍。  2.评估结论使用问题:  前已述及,企业并购通常采用收益法进行资产评估,而账务处理中通常依据成本法评估结论进行调账,如何使用收益法评估结论和成本法评估结论呢?收益法评估结论只是用来确定企业整体资产价值,在账务处理中并无实际用处,通常只是用来确定并购价款。而成本法评估结论可以作为调账的依据,可以用来确定商誉或营业外收入。  3.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吸收合并问题:  通常意义下的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吸收合并是指集团内100%控股的两家企业进行吸收合并,因是集团100%控股,不存在谁吃亏占便宜问题,所以不需要进行资产评估。而如果吸收合并一方不是集团100%控股时,应该对两家企业按收益法进行资产评估,确定两家企业净资产的公允价值,根据双方每股净资产公允价值确定被吸收合并方的折股数,将其注册资本进行折股,进而进一步确定参与合并各方的持股比例,根据验资情况确定各方的持股数(验资是按照成本法评估结论及资产现实成本进行查验的),即根据收益法评估结论确定的股比来分配按照成本法评估结论进行验资的注册资本。  按照工商登记管理办法,此时如果被吸收合并的企业的净资产大于其注册资本时,可以按照双方的注册资本进行简单相加;而如果被吸收合并企业的净资产小于其注册资本,则只能按照其净资产进行简单相加。  五、一种特殊的企业并购-先改制后并购  实务中有时会遇到被收购对象为全民所有制或集体所有制企业,按工商部门要求,此类企业必须先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然后才能完成收购。此类并购通常属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一)被收购企业(改制企业)的账务处理:  1、评估调账  即按照评估报告的资产分类明细进行相关账目调整,评估增值的借记相关资产,贷记实收资本或资本公积,评估减值的做相反分录。此时做账时已是评估基准日之后,企业可以按评估报告另立新账,也可以将老账反结到评估基准日(以保持改制前后会计核算的连续性),再按上述原则将相关科目调整成和评估报告一致。举例说明如下:  下表是某单位(被收购企业)评估结果汇总表: 项 目账面价值评估价值增减值增值率%ABC=B-AD=C/A&100%流动资产18,067.79 8,091.98 24.18 0.30 长期投资21,500.68 965.21 -535.47 -35.68 非流动资产33,076.58 3,647.60 571.03 18.56 设 备43,076.58 3,647.60 571.03 18.56 无形资产5- 363.88 363.88  其他资产64.55 4.55 - - 资产总计712,649.60 13,073.21 423.62 3.35 流动负债87,014.36 7,014.36 - - 负债总计97,014.36 7,014.36 - - 净 资 产105,635.23 6,058.85 423.62 7.52   在经过以上账务调整后,被收购企业的净资产科目除实收资本及资本公积外,无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留存收益类科目。  2、评估基准日至公司成立日之间的损益处理  此处所指公司成立日通常为改制后新公司营业执照上记载的日期。经过另立新账或反结到评估基准日并按评估报告调账后,就进入了新公司的最初经营期间,此期间即为评估基准日至公司成立日之间的时间段,此阶段的损益通常归原股东享有,盈利部分分回,亏损部分由原股东弥补(同样要在改制方案及投资协议中约定)。此时,如为盈利:借记未分配利润,贷记应付利润。如为亏损借:应收款项(由原股东补足出资),贷记:未分配利润。  (二)收购企业的账务处理:  被收购企业完成改制的账务处理后,收购企业可以按收购协议规定的支付价款(假定6500万元)比较被收购企业的净资产,进行非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的账务处理了,即:  借:长期股权投资6500万元    贷:银行存款&&& 6500万元  因是控股合并,所以产生的商誉(=441.15万元)在编制收购日合并资产负债表时的抵减分录中体现:  借:实收资本& 6000.00    资本公积&&& 58.85    商誉&&&&&& 441.15    贷:长期股权投资& 6500.00  参考文献:  [1] 武玉荣。《高级财务会计》。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 张家伦 闫华红。《学》。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  [3] 刘立强。《》。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  [4] 刘玉平。《资产评估》。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  [5] 国有资产评估管理若干问题的规定(财政部第14号令)2002 。  [6] 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委第12号令)2005 。  [7] 关于加强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资委产权[号)。
1、您的稿件须是财经类的、健康向上的财会论文或探讨类文章。
2、您可以在网上直接投稿或选择附件上传也可以发送电子邮件方式投稿。
3、我们会定期将原创文章刊登在《会计文苑》栏目,优秀文章推荐发表在《财会学习》并给作者邮寄当期样刊。
4、在本栏目发表原创文章5篇以上,且至少一篇被《财会学习》选用的,我们会为作者建立专栏。
5、发稿时请务必留下您的真实姓名、QQ、联系地址或联系方法,以便我们能及时与您联系。
6、如果是还未公开发表的稿件,您还要另投他处不希望在网上公开请点击“暂不公开”或在文中注明。
7、文章均需经过我们的审核,通过审核的文章将会刊登在相应栏目中,未通过审核的文章有可能是决定采纳发表,发表的文章我们会电话通知。
8、一般情况下,稿件审核将在收到作者投稿后20个工作日内完成,如您未接到发表电话且未审核,您可另投他处,所收稿件恕不退回。
9、本栏目是广大网友展示优秀作品的平台,作者在此发表作品视为作者同意不必支付稿酬。
10、投稿网友文责自负,本站将不对您所投稿件承担任何法律上和道义上的责任!
11、咨询电话:1 张编辑企业并购估价方法研究--《江苏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企业并购估价方法研究
【摘要】:近年来,企业的兼并和收购在我国发展很快,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并购是吸收合并、新设合并和收购的统称。在并购活动中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进行准确评估是保证并购成功的关键,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选择科学、适用的评估方法,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并购方并购后经济效益的实现。鉴于此,我选择了并购中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研究作为毕业论文题目。
不可否认,我国的企业并购在理论研究、方法策略上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同国外先进的理论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本文在借鉴西方先进的价值评估理论的基础上,主要针对并购中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理论和方法体系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包括企业价值的四种重要形式:账面价值、重置价值、市场价值和内在价值;本文对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三种方法,即资产价值评估法、市场法和收益法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以收益法中的经典模型——现金流量贴现模型作为研究重点,深入探讨了这一模型的运用步骤及其参数的选择方式,并试图对该模型提出了探索性改进;最后本文论述了目标企业估价在我国企业并购中的实际应用存在的、需要完善的问题,同时引入层次分析理论,力图通过此论述使估价体系更加适合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和环境。
此外,本文对案例中的目标企业进行了价值评估分析,并以此作为价值评估理论的具体应用和估价方法体系的进一步阐释。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5【分类号】:F275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司太平;[D];南京大学;2012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四清;[J];财会通讯;2004年13期
吕致远;[J];国有资产管理;2001年09期
叶少锋;[J];江西审计与财务;2000年05期
王凤荣;[J];南开经济研究;2000年02期
王韵,刘新宜;[J];企业管理;2001年08期
陈四清;[J];企业经济;2004年09期
赵小宇;[J];统计与决策;2003年02期
费良成;[J];中国资产评估;2000年04期
周海珍;[J];中国资产评估;2001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熊厚;[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张晋芳;赵人达;;[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1期
刘征;谢咏生;;[J];安徽地质;2010年01期
曹岍,阮文彪;[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李文果;孙雪林;孙森林;;[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7期
潘元庆;谷志云;李保贤;葛利玲;杨华;;[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9期
汪小飞;关玉梅;;[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2期
尤建林;陈献志;孙德斌;项宁宇;;[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5期
赵振国;黄修桥;徐建新;;[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1期
金道政,王宏;[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潘元庆;谷志云;李保贤;葛利玲;杨华;;[A];河南省地质调查与研究通报2007年卷(下册)[C];2007年
薛静静;沈镭;杨兴礼;;[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王凤荣;任萌;张富森;;[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张颖;;[A];首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5年
李晶;;[A];中国工业经济研究与开发促进会2005年会暨“产业组织与政府规制”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晁艳宾;;[A];“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与流通现代化”大型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肖翔;李晓霞;吕滢;;[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孙峰;王海龙;;[A];工程排水与加固技术理论与实践——第七届全国工程排水与加固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古力;董恩刚;;[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五辑)[C];2010年
蒋贤志;;[A];使命与发展——第四届西部律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唐旭天;[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赵静;[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李莉;[D];南开大学;2010年
李国锋;[D];南开大学;2010年
赵黎黎;[D];南昌大学;2011年
宋希亮;[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何亮亮;[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许永平;[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王书红;[D];吉林大学;2011年
孙杨;[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任志锋;[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倪立诚;[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王鸣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王明斌;[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褚洪霞;[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谭树军;[D];湘潭大学;2010年
魏华;[D];湘潭大学;2010年
杨伟;[D];湘潭大学;2010年
马振军;[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李洁;[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曾慧;[J];商业研究;2004年21期
赵艳丽;[J];商业研究;2005年04期
张汉云;;[J];长江论坛;2007年03期
梁志强;[J];经济导刊;2003年12期
孙晓妍;;[J];经济论坛;2007年24期
朱冰冰;;[J];商业经济;2008年16期
窦国辉;赵明茹;;[J];交通标准化;2011年17期
秦华;;[J];理论界;2008年09期
陈伟;[J];物流科技;2004年12期
杨春雷;;[J];金融经济;2005年20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高艳霞;[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年
张圣利;[D];上海海事大学;2004年
刘新;[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胡利军;[D];南华大学;2007年
杨志斌;[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杨洪剑;[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蔡勇;[D];湖南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唐宗焜;[J];经济研究参考;1997年A5期
张曙光,张平,盛洪,王诚,仲继银,杨帆,刘霞辉,韩孟,魏众,桁林,左大培,王利民;[J];经济研究;1997年09期
郭元晞;[J];天府新论;1998年02期
王凤荣;[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牛新朝;[J];中国经贸导刊;2003年24期
刘玉娟;;[J];现代商业;2008年32期
孙德凤;高伟;;[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童自锋;;[J];中国市场;2011年19期
张海艳;;[J];现代商业;2009年08期
杜军,王人杰;[J];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赵宝福;任春燕;;[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王棣华;;[J];海南金融;2007年11期
张丽英;[J];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冯彦杰;徐波;;[J];水运管理;2007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俞海燕;;[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1辑)[C];2010年
琚蕾;;[A];2011’中国快递论坛论文集[C];2011年
赵亚辉;樊恩源;张春光;;[A];中国鱼类学会2008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于兆吉;毛强;刘秀晨;;[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万倩雯;陈炜;;[A];第九届中国不确定系统年会、第五届中国智能计算大会、第十三届中国青年信息与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2011年
柴强;;[A];2003中国房地产估价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王陈雪;;[A];2012中国快递论坛论文集[C];2012年
周琳;徐瑞萍;;[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A];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 No.4()[C];2007年
郭政;季丹;;[A];质量——持续发展的源动力:中国质量学术与创新论坛论文集(下)[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邢伟 赵晓华;[N];财会信报;2009年
夏文生 魏标;[N];财会信报;2009年
曲宏政;[N];中国改革报;2000年
  ;[N];经济日报;2003年
迪文;[N];中国计算机报;2004年
李坤;[N];证券时报;2009年
蒋娅娅;[N];解放日报;2009年
徐思佳;[N];中华工商时报;2009年
任晓;[N];中国证券报;2009年
记者 温娜;[N];财会信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洁梅;[D];河南大学;2010年
谢学军;[D];南开大学;2010年
韩鹰东;[D];辽宁大学;2011年
王方;[D];兰州大学;2012年
刘莉;[D];东北林业大学;2013年
尹红婷;[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李铁瑛;[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邴振华;[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吴进良;[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徐祥华;[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锡鹏;[D];华侨大学;2003年
陈琪;[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喻雁;[D];江苏大学;2005年
于虹;[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年
李勇义;[D];暨南大学;2005年
郭浩淼;[D];天津大学;2005年
赵常诚;[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年
王志如;[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
李秀琴;[D];重庆大学;2003年
申勇锋;[D];河海大学;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企业并购 研究设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