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以前的领导开会发言说人的罗辑思维 直播开会再周密总有盲区(漏洞)感到不舒服。

作战指挥概论
我的图书馆
作战指挥概论
&&& 作战指挥概论&&& 前  言&&& 《作战指挥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是列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军事学的重点课题。经学术准备、纲目拟定、分工撰写、集体加工、教学试用、修改定稿,历时两年,先后进行过两次大的修改。在撰写中遵循的指导思想是:以军委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依据,紧密结合部队作战、训练与教学实际,借鉴军内外有关研究成果,充分体现现代条件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作战指挥的特点,贴近部队实际,使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可操作性。&&& 《概论》内容涉及作战指挥规律、作战指挥原则、作战指挥活动、作战指挥环境、作战指挥体制、作战指挥机构、作战指挥方式、作战指挥手段、作战指挥人员、作战指挥保障、作战指挥艺术、作战指挥训练等,对现代条件下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作战指挥面临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作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对部队作战。训练与院校教学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既论》是集体研究成果。国防大学杨金华教授、黄彬教授负责全书的整体构思和框架设计,主持了全书的编写工作。各章执笔人分别是:绪论、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黄彬,第四章杨金华,第五章孙国,第六章袁文先,第七章李璟,第八章王作栋,第九章郭武君,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三章马金生,第十二章刘桂芳,第十四章孟昭营,第十五章刘伟,第十六章朱荣榜。薛彦绪参加了纲目编写讨论,周晓宇参加了后期文字校对。全书由马金生统稿,杨金华、黄彬审定。&&& 《概论》在编写过程中,得到国防大学领导,训练部、科研部领导,军事科学院科研指导部领导的指导与帮助。由刘继贤、杨旭华、孔见、左全颠、朱锡章、张相元、郭常山等校内外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对本书进行了评审,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了宝贵意见。在此一并表示谢意。由于编者水平及条件有限,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编者&&& 1994年12月&&& 绪  论&&& 作战指挥,是一个古老而常说常新的话题。有战争,就有作战指挥的实践、理论与科学。&&& 作战指挥的实践,源远流长,作战指挥的理论,随着时代的变更而不断向前发展。&&& 高技术进入军事领域,改变了战争景观,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增强了人们从新的高度认识作战指挥问题的紧迫感。&&& 研究作战指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目前,我军现代化建设处在一个新的时期,加快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涉及诸多方面,如更新武器装备,完善作战指挥体制,加强部队训练和管理,开展军事学术研究等等。加强作战指挥理论研究,提高作战指挥效能,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作战指挥是一种特殊的组织领导活动。其实质是指挥者通过运筹决策、组织计划、协调控制,力图实现人与武器技术装备的最优化结合,形成整体作战能力,使战斗力增值,从而以小的代价获取大的胜利,正确的作战指挥,是使作战潜能转化为现实战斗力的有效途径,是决定作战胜负的重要因素。&&& 毛泽东说过:“战争的胜负,主要地决定于作战双方的军事、政治、经济、自然诸条件,这是没有问题的。然而不仅仅如此,还决定于作战双方主观指导的能力”&&& ①&&& 。作战指挥正确与否,对作战结局影响重大。指挥正确,弱可胜强,劣势装备之军可以打败优势装备之敌;指挥失误,则可导致作战失利,即使拥有优势装备也难以取得胜利。战史上此类战例比比皆是。我军在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中,先后打败了武器装备优于我军的日本侵略军、国民党军和侵朝美军,其中一条重要原因,是毛泽东等老一辈军事家的正确指挥。&&& 作战指挥在战斗力诸要素中的作用,在高技术局部战争中同样得到证实。以海湾战争为例,以美军为首的多国部队,不仅掌握着高新技术的优势,而且在作战指挥上也高对手一筹,伊拉克军队虽然拥有精良的武器装备,但由于指挥失当,先进的武器装备没有发挥作用,终以惨败而告终。&&& 毋庸置疑,我军要在未来作战中取胜,特别是要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仍需依赖高敌一筹的作战指挥。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作战指挥的研究,与发展武器技术装备,搞好军事训练,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作战指挥的实践一直处在发展之中,从80年代几场局部战争,到90年代初期的海湾战争,作战指挥在这10年间的变化之大是空前的。海湾战争后,随着人们对高技术战争认识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我军作战指挥的现状进行新的思考。围绕如何打赢现代高技术战争,围绕提高作战指挥效能,提出了一系列亟待研究的问题。比如:在指挥手段落后的情况下,怎佯搞好侦察、通信以及各种作战指挥保障?怎样改变指挥体制目前存在的层次多、机构大、效率低、反应慢的状况?传统指挥方法如何根据新的条件加以革新?怎样提高指挥人员的自身素质,提高决策、计划、控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高技术条件下怎样充分发挥谋略的作用,以弥补武器技术装备的不足?怎样加强作战指挥训练的针对性,提高训练效益?等等。这些问题的解①&&& 《毛泽东选集》1991年版第1卷第182页。&&& 决,需要新的作战指挥理论的引导。只有跟踪武器技术装备的发展,针对作战指挥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才能促使上述问题得以解决。&&& 我军作战指挥的实践经验十分丰富,但从理论的高度进行专门研究做得还不够。因此,必须在认真总结我军以往作战指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外军的经验与研究成果,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积极探索,建立起完整、系统、具有我军特色的作战指挥理论,以满足部队训练、院校教学需要。编写本书,就是解决这个现实问题的实际步骤。&&& 本书在编写中,自始至终注意把握了以下几个问题。我们认为,这也是进行作战指挥理论研究时应该遵循的。&&& 一、以高技术局部战争为背景&&& 海湾战争表明,战争的发展已进入高技术化时代。目前,拥有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的,已经不仅仅是少数超级大国和部分地区霸权主义者,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也在加紧研制或购买高技术武器装备。由于高技术比重不断增大,高技术战争将成为未来作战的基本样式。这是战争发展史上的重大变化。&&& 高技术作战与传统作战相比,出现了许多重要变化,对作战指挥决策、计划、控制以及方法、手段等提出了新的要求。研究高技术条件下作战指挥,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课题。毫无疑问,我军只有以高技术条件下的作战为背景,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才能认清高技术作战的特点和我们的差距,找到克敌制胜的法则。&&& 从军事角度讲,由于高技术武器装备价格昂贵,使作战持续时间、作战范围、投入的兵力兵器受限,因而高技术战争多在局部地区进行,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战争的形式表现为地区性局部战争。因此,立足于高技术作战同时又立足于局部战争,是我军战争准备的基点。未来的高技术局部战争,与以往的战争相比,在作战目的、时机、战法等方面有很大变化,在作战指挥体制、手段、方式上有很多问题需要探讨。只有把高技术与局部战争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才符合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才具有现实意义。&&& 二、着力探讨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指挥途径以劣胜优是我军未来作战的基点。未来作战特别是与强手作战,我军武器技术装备在相当长时间内仍将处于相对弱势,因而不能采取“以高对高”、“以优胜优”的做法,而只能在以劣抗优的条件下,争取“以劣胜优”。这是由我国国情、军情以及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决定的。古今中外的作战经验说明,在一定条件下,劣势装备之军依靠正确的指挥,可以战胜优势装备之军。我军作战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以劣胜优的历史。它提供的经验,在高技术条件下仍然具有指导意义。立足“以劣胜优”,是我们唯一的、正确的选择。建立以劣胜优的理论,既符合我军当前的实际,又保持了我军传统作战指挥理论的特色。&&& 劣能胜优,不等于劣必胜优。以劣胜优依赖于出色的指挥。从这一意义上说,以劣胜优,要在改进作战指挥方法、提高作战指挥效能上做文章。而改进方法、提高效能,没有现成的答案,要靠我们进行艰苦的对策性探讨。&&& 比如,要研究未来作战我军以劣胜优的条件有什么变化;要研究我军历史上以劣胜优的经验中,哪些可以继承,哪些需要创新:特别是要研究如何从作战指挥决策、组织计划、战场控制、作战手段、作战机构、作战保障等方面,探寻实现以劣胜优的途径。&&& 三、注重解决我军作战指挥中的现实问题&&& 研究作战指挥,涉及范围很广。从实践方面说,既有历史经验要总结,又有现实问题要探讨。从理论方面说,既要研究基础理论,又要研究应用理论,鉴于目前情况,应把解决现实问题作为着眼点,即围绕高技术战争带来的新变化,重点探讨作战指挥领域面临的新问题。主要是:在目前情况下如何提高情报获取、处理能力?怎样改进作战指挥决策的程序、方法,提高决策的时效性、科学性?如何对作战过程实施有效的控制,怎样进一步完善作战指挥体制?怎样加快指挥自动化系统的建设,充分发挥其效能?传统的作战指挥方式哪些方面需要改进?高技术条件下如何提高作战指挥艺术?怎样改进作战指挥训练,使之更好地适应未来战争的要求,等等。&&& 四、借鉴外军指挥理论研究的有益成果&&& 作战指挥理论是在对抗双方的较量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有许多东西是互通的,是可以互相借鉴的。对作战指挥问题的研究,前苏军和美军起步较早。&&& 他们的研究成果,无锭可供借鉴。&&& 特别要指出的是,对高技术条件下的作战指挥的研究,我军起步较晚,既缺乏理论研究,更缺乏实践经验,尤其是在指挥自动化系统的建设与使用,电子战,导弹战、空袭战、登陆(岛)及机动作战的作战指挥方面,几乎是空白。研究外军80年代以来的局部战争特别是海湾战争,借鉴其有益的做法和研究成果,对于开拓视野,扩展知识面,更新观念,具有特殊的意义,在继承我军传统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借鉴外军有益成果,是加快作战指挥研究步伐的有效途径之一。&&& 五、逐步完善作战指挥理论的学科体系&&& 如前所述,由于我军作战指挥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尚未建立起完整的学科理论体系,必须从现在起向着形成体系的方向努力。建立作战指挥理论体系,应着重把握三点:一是客观、正确,有现实指导性。科学的作战指挥理论,必须正确地揭示作战指挥本质及其规律,反映作战指挥客观实际,并能对有关理论与现实问题作出符合逻辑的科学解释。&&& 二是系统、规范,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作战指挥理论应有明确的研究范畴。合理的层次结构。紧密的内在联系,并把理论的严谨与方法的可操作性很好地结合起来。&&& 三是反映最新科技成果,具有适度的超前性。由于以往的作战指挥理论大多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所以它同其他理论一样,存在着滞后现象。而指导高技术条件下作战的理论,必须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因此,研究作战指挥理论应着眼于发展,着眼于未来。超前的基础是对战争样式、作战形式、武器系统的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实践证明,人类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和现代科学技术,既能够总结过去,研究现实,又能够思考。预测未来。因此,要求作战指挥理论研究具有适度的超前性是可以做到的。&&& 第一章  作战指挥概述&&& 第一节  作战指挥的基本概念&&& 作战指挥,作为一个特定的军事概念,早已载入军事着作,并且在实践中经常被使用。但由于种种原因,对其定义、特点、要素等,至今没有规范、权威的诠释。而从分析上述问题入手,对其概念作出准确的界定,是研究作战指挥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一、作战指挥的定义&&& 作战指挥,是一个有特定含义的概念。在这里,“作战”是就性质而言的,是指“各种范围、各种规模、各种形式的武装斗争”&&& ①。“指挥”是就内&&& 容而言的,一般解释为:为达到一定目的而组织、协调人员行动的组织活动,包含有统御、领导,命令等意。将“作战”与“指挥”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概念,即:有关作战行动的指挥。目前对作战指挥定义的表述尚不统一。较为普遍的是套用“军队指挥”的定义方法,将作战指挥定义为:“指挥员及其指挥机关对所属部队作战行动的组织领导活动。”&&& ②&&& 为了准确揭示作战指挥的&&& 本质,体现“作战指挥”与“军队指挥”的区别,我们给出如下定义:作战指挥是指挥者为达成一定作战目的,对部队作战行动进行的运筹决策、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活动。&&& 对作战指挥的定义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其一,作战指挥的主体是指挥员及其指挥机关;作战指挥的客体是下级指挥员及其所属部队。&&& 其二,作战指挥是一种主动的有目的的统御行为,其直接目的是提高部队整体效能,其间接目的是夺取作战胜利。指挥者通过巧妙地调动部队,周密地组织协同,灵活地运用战法,不间断地实施调控,使部队统一思想,统一行动,最大限度地发挥战斗力,将指挥者的意图变为现实。&&& 其三,作战指挥是一个过程,由一系列活动组成。指挥者的活动贯穿在作战活动各个阶段、各个环节之中。决策的制定、实现和作战行动的有序进行,有赖于指挥者不间断的协调与控制。&&& 作战指挥是“军队指挥”的主要组成部分。军队指挥除作战指挥以外,还包括抢险救灾指挥。戒严平暴指挥、战备行动指挥。国防试验指挥、后勤供应指挥、军事演习指挥等。&&& 对作战指挥,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类。比如,按作战规模和层次分为战争指挥、战役指挥:战斗指挥;按军种分为陆军作战指挥、海军作战指挥、空军作战指挥、二炮作战指挥;按兵种分为装甲兵作战指挥、炮兵作战指挥、水面舰艇部队作战指挥、航空兵作战指挥、防空兵作战指挥等;按作战地区分为陆上作战指挥、海上作战指挥。空中作战指挥;按作战类型分为进攻作战指挥、防御作战指挥:按作战样式分为登陆(岛)作战指挥。防空作战指挥、城市作战指挥,山地作战指挥,反空袭作战指挥等,各种分类在理论研①&&& 《军语》1982年版第22页。&&& ②&&& 《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军队指挥分册)1985年版第1页。&&& 究和实践应用中有着不同的价值。其中,将作战指挥分为战争指挥、战役指挥、战斗指挥三个层次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战争指挥是国家最高军事当局(统帅部)及其派出机构或委任的指挥员及其指挥机关(如我军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的“总前委”和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总司令部”),对战略行动的筹划与指挥。战役指挥主要是战区、方面军、集团军指挥员及其指挥机关对所属部队战役行动的组织指挥,战斗指挥主要是师以下指挥员及其指挥机关对所属部(分)队战斗行动的组织指挥。战争指挥、战役指挥、战斗指挥是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后者依次隶属并服从于前者。&&& 二、作战指挥的特点&&& 作战指挥是在情况紧急、充满危险、敌对双方激烈对抗的条件下进行的。&&& 它具有区别于一般组织领导活动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是:对抗性、强制性、风险性、诡诈性和时效性。&&& 对抗性。&&& 对抗性是由于作战目的的坚决性和指挥活动的针对性决定的。&&& 表现有二:一是在作战指挥中,敌对双方的指挥者都力求最大限度地消灭对方、最有效地保存自己,指挥活动始终在激烈的对抗中进行。二是在作战指挥过程中,双方的指挥都以对方作为自己行动的根据,此方的行动必然引起彼方的反行动,而彼方的反行动又必然引起此方的再行动,每一次较量都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强烈的对抗性,并使双方的力量发生此消彼长的互逆变化。&&& 强制性。&&& 强制性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指挥者对下属的指挥多以强制性手段——命令、指示的形式来完成,指挥者与被指挥者表现为命令与服从的关系,指挥者利用自己的职权和威信,通过指令来约束指挥对象的行动。其二,作战命令、指示的内容具有极大的权威性和强制性,受命者必须坚决贯彻、绝对服从,不得讨价还价,更不得违抗命令、擅自行动。强制性是军队职能与执行作战任务的特殊需要所决定的,是确保部队在险恶严酷的环境中完成任务的需要,是统一作战目的、意志、行动的需要。&&& 风险性。&&& 作战行动的盖然性和不确实性决定着作战指挥存在特有的风险性。作战中一切行动追求的都是可能的结果而不是肯定的结局,指挥员作出的每一个决定,都要冒一定的风险。指挥失利甚至失败的风险和责任比其他活动都大。“在战争中不冒危险就将一事无成;战争的性质根本不允许人们经常看清楚前进路上的一切”&&& ①&&& 。指挥员要敢于负责,勇于合理冒险,并讲究&&& 指挥艺术,尊重客观规律,减少盲目性。随意性,增强自觉性、科学性,将风险降到可以承受的限度。&&& 诡诈性。&&& “兵以诈立”,古今如此。以计制敌、以谋取胜是作战指挥的明显特征。作战不仅是双方人力、物力的较量,同时也是双方智谋的较量。&&& 高超的指挥艺术,本身就包含着诡诈。成功的指挥活动,与诡诈密不可分。&&& 战场上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历来是作战双方的惯用手法。努力学习与运用谋略,提高指挥艺术,是取得胜利的重要途径。&&& 时效性,&&& “时间就是军队”。时效性是作战指挥区别于其他组织领导活动的重要特征。高技术条件下,作战力量的流动性进一步增大,作战节奏明①&&& 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第1卷第261页。&&& 显加快,战场信息量急剧膨胀,作战准备时间缩短,对作战指挥时效性要求更高。强化时效观念,科学计算和合理分配作战时间,改进作战指挥手段、方法,以准确的判断、果断的决策,提高作战指挥的时效性,是争取指挥主动权的有效途径。&&& 三、作战指挥的要素&&& 构成作战指挥必不可少的条件称为作战指挥要素。作战指挥要素的含义是:必须与作战指挥活动直接关联,而不是通过其他因素的传递同指挥活动发生联系;每一要素都必须是不可缺少的,缺少则指挥活动不能进行;全部要素必须能保持指挥活动的最低运行水平,通常分为指挥者、被指挥者、指挥工具和指挥信息。&&& 指挥者。&&& 在现代条件下,指挥者是包括指挥员及其指挥机关成员在内的指挥群体。指挥者是作战指挥的主体。指挥者的主要活动包括运筹、决策、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按职权对被指挥者下达命令、指示,实施作战指挥活动。&&& 指挥员是指挥群体的核心。指挥机关是指挥员的智囊和助手,指挥机关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实现指挥员的意图。由于现代条件下的作战指挥日益复杂,指挥员对指挥机关的依赖性越来越大。没有精干高效的指挥机关,指挥活动就不能有效进行。&&& 除最高统帅外,指挥者同时又是被指挥者,具有指挥者与被指挥者的双重性质。指挥者在作战指挥系统中起决定作用,其组织结构和素质制约着作战指挥效能的发挥。&&& 被指挥者。&&& 被指挥者又称指挥对象,是相对于指挥者而言的。是命令、指示、计划的执行者和传递者。作战指挥的层次性,决定了除士兵以外的被指挥者也有指挥对象。士兵是最基础的指挥对象,任何级别的指挥最终都要落实到士兵的行动上,一切行动计划,最终要靠士兵去完成。指挥者通过下级指挥员及指挥机关完成对士兵的指挥。&&& 被指挥者直接对指挥者负责,接受并具体贯彻执行指挥者的指示、命令,同时对自己的指挥对象实施指挥。&&& 指挥者与被指挥者是作战指挥的两个基本要素,二者互为作用,缺一不可。&&& 指挥工具。&&& 指挥工具是指沟通指挥者与被指挥者之间联系的手段,包括通信工具及侦察、计算,办公等方面的设备和技术器材等。指挥工具的性能对指挥效能具有重大影响,指挥工具的质量是指挥手段发展的重要标志。以电子计算机和卫星通信为核心的指挥自动化系统以及现代化运输工具的出现和使用,为提高作战指挥效能奠定了物质基础。&&& 指挥信息。&&& 作战指挥信息是指与作战指挥有关的各种情况和资料,包括敌军情报、上级命令、指示、本级决心、友邻情况、地形天候资料、战场态势、作战进程报告等。作战指挥是通过信息的转换和传递来实现的,信息是维持指挥活动进行的必备条件。离开指挥信息,指挥活动便不能启动与运行,随着武器技术装备的发展,指挥信息的内容及发送、传递、接收方式等不断变化。高技术条件下作战,指挥信息在作战指挥活动中的地位、作用日趋突出。提高指挥信息数量、质量及传递速度,保持信息优势,成为提高作战指挥效能、赢得作战胜利的重要条件。&&& 以上诸要素构成了作战指挥的基础。其中指挥者与被指挥者构成指挥关系的主体与客体,指挥工具是沟通指挥者与被指挥者的中介,指挥信息是指挥活动的基础。&&& 第二节  作战指挥的历史发展&&& 作战指挥的历史发展源远流长,在我国可以上溯到数千年以前。研究作战指挥的历史,是为了更深刻地理解现实,预测作战指挥的未来趋势。&&& 一、作战指挥历史发展的阶段&&& 作战指挥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由于军队的出现而产主,并随着武器技术装备的改进、编制体制的变化、作战样式的更新而不断发展,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漫长演进过程,作战指挥发展阶段的划分,因研究的角度不同,有着不同的方法。按指挥职权掌握形式,可分为个体指挥时期、群体指挥时期。司令部指挥时期,按指挥主体组成形式,可分为将帅指挥时期、将帅与幕僚指挥时期、将帅司令部指挥时期、“人一机”指挥时期。按指挥手段,可分力手工指挥时期、机械化指挥时期、自动化指挥时期等等。上述分类,各有所长,但难免存在重复或覆盖面过小的弊端。依据武器技术水平决定作战指挥样式的规律,现将各个时期作战指挥的发展情况作简要研究。&&& (一)冷兵器时期的作战指挥&&& 冷兵器时期是指我国原始社会的末期及整个奴隶社会到封建 社会的初、中期这一段较长的历史阶段。在这一时期的最初阶段,虽然出现了原始部落之间偶尔发生的战争,但由于当时还没有用于作战的专业军队,兵器与生产工具也没有严格的区分,因而作战是由双方的首领率队使用石制的兵器通过格斗决定胜负的。手势、口语是当时的指挥方式和手段。后来,随着奴隶社会发展,出现了专门用于作战的铜制的冷兵器,但开始时数量还比较少。&&& 例如商朝时国家军队不足万人。当时曾经称霸的齐国也不过3万人。这一时期的作战指挥活动仍处于低级阶段。其特点,一是指挥主体简单,作战主要由统帅直接指挥,国王平时执掌政权,战时指挥打仗。作战时统帅位于作战队形中央亲自督战,面对面地直接指挥士兵作战。二是指挥手段和工具简单。&&& 统帅对部队作战的指挥控制,通常是以口令、手势、旗、鼓、锣等简易的指挥工具所发出的目视和音响信号来实现的。三是指挥控制的空间范围有限。&&& 交战时,统帅通常站在较高的地形上或骑在马上,对整个战场实施控制。&&& 春秋初期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铁的冶炼,不仅使铜制的冷兵器被铁制的冷兵器所代替,而且也使军队的编制装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据记载,到春秋中后期,先后出现了建制的步兵。骑兵和水师,作战方式由商周以车战为主发展成车、步、骑配合,并且出现了奔袭、迂回、包围、伏击等战法。军队数量也急剧增加,如当时的秦、楚两国均号称兵员百万、车千乘、骑万匹,作战范围也扩展到数百里乃至上千里。军队武器装备的变化,兵力的增加、作战方式的改变以及作战范围的扩大,使得军队作战指挥活动发生了新的变化。首先是群体指挥的出现。由于作战规模扩大和作战次数频繁,使仅靠统帅一人采用简单的方式指挥控制军队越来越困难,于是相继出现了辅佐统帅筹划作战的谋士、谋士群体以及专职指挥作战的将帅、情报人员(如探子、探马)。同时,针对作战范围扩大,统帅难以在远距离上指挥军队的情况,在作战指挥方式上,采取给远征军的将帅以必要的权力,实施委任式指挥。其次是指挥信息的传递手段也逐渐多样化。以骑兵为主的运动通信得到广泛运用,驿站成为传递情报的工具。另外,谋略在作战指挥中的作用也日益被人们重视。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一大批兵书开始从理论上对作战指挥进行总结和论述。&&& (二)热兵器时期的作战指挥&&& 热兵器时期是指18世纪开始的火枪火炮运用于作战的历史时期。火枪。&&& 火炮的运用,使军队武器技术装备有了新的质量变化,炮乓、工兵等新兵种的产生以及灵活的散兵队形的出现,引起了军队编制体制和作战样式进一步的改革,从而在客观上要求作战指挥的主体,手段、方式也必须有所变化。&&& 以往那种由主帅及少数谋士包揽的指挥方式已难以适应作战指挥的需要。必须有一个组织严密,能够正确地、不间断地行使职能的指挥机构来实施指挥,19世纪初,在拿破仑的军队中产生了司令部的雏型。19世纪中叶,普鲁士的老毛奇使司令部的结构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在结构上,司令部具有决心执行功能,信息传递功能,提供决策选择方案的“智囊”功能,监督检查、反馈、协调功能;在指挥手段上,望远镜、电话、电报等先进的指挥工具相继被运用;在指挥内容上,增加了组织计划、兵力协同、火力运用、后勤保障等新的内容。若米尼和克劳塞维茨总结了拿破仑战争经验之后,分别写出了着名的《战争艺术概论》和《战争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作战指挥理论。&&& (三)现代兵器时期的作战指挥&&&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随着坦克、飞机、舰艇等现代兵器的出现,以及火炮等武器装备战术技术性能的不断提高,军队的作战空间进一步扩展,作战进程明显加快、作战形式出现了陆战、海战、空战,军队作战指挥在世界范围内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是普遍建立了由统帅部到营一级完整系统的作战指挥机构,形成了多军(兵)种多层次的司令部,使司令部的组织系统更加完善。二是作战样式增加了新的内容,如大规模的攻防作战、空袭与反空袭、登陆与抗登陆、多军兵种联合作战等。三是在指挥手段方面,无线电通信、雷达指挥器材得到新的发展和广泛运用。四是作战指挥方式由强调集中指挥向集中指挥与分散指挥灵活运用的方向发展。五是作战指挥机构的内部分工日趋明确和细化,形成了较为严格的作战指挥程序,作战指挥效能大大提高。六是作战指挥理论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大兵团作战指挥理论趋于成熟。&&& (四)高技术兵器时期的作战指挥&&&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航空,航天、微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激光等尖端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军队作战指挥向着更高的阶段发展。尤其是本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以来,导弹、激光制导炸弹、隐形飞机等一大批高技术兵器的相继问世,极大地改变了战争的面貌,标志着高技术兵器时期的到来。&&& 高技术条件下的作战指挥,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主要是:掌握敌情更加不易;对指挥决策的时效性、准确性要求更高;战场控制的难度进一步增大;保持指挥的稳定更加突出等。从近几场局部战争特别是海湾战争来看,高技术兵器时期作战指挥出现了一些新变化:第一,作战指挥机构的地位更加突出,结构更加科学,职能更加多样,对指挥人员的素质要求更高,第二,作战指挥周期大大缩短。海湾战争上百万人参战,持续时间只有43天,地面作战仅100小时。第三,作战指挥范围的含义扩大,从陆地、空中、水面、水下扩展到电磁空间乃至太空。第四,指挥手段进入使用电子计算机时代,出现了情报、通信、指挥、控制于一体的自动化指挥系统。第五,指挥方式进一步向着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灵活运用的方向发展。&&& 二,中国人民解放军作战指挥历史发展概况&&& 我军作战指挥是在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领导下,在以劣胜优的条件下,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有着独特的实践经验和理论价值。了解我军作战指挥发展的历史,继承和发展其有用的经验,对于指导我军在现代条件下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作战指挥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作战指挥&&& 1927—1937年的十年土地革命战争,是我军的初创时期。当时由于红军刚刚建立,力量弱小,武器装备落后,处于敌我力量悬殊的环境之中,这一时期,我军的作战指挥机构始终处于调整适应阶段,从1928年党中央军事部设立第一个参谋科,到1936年我军指挥机构进行了三次调整。其中,1930年是我军指挥体制发生重大变化的一年,红军成立了全军最高统帅部——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设立了由作训、交通、谍报、工农武装科等组成的作战部,各军至团设立了参谋处、科、股。1931年和1936年又分别作了调整,总参谋部有了新的扩大。但总的看,这一时期我军作战指挥体制的机构设置比较简单。此外,这一时期军队指挥手段还比较落后,当时,只有少数电话、电台供总部机关及主力部队使用,其余部队的作战指挥主要靠视听信号和人工传递命令。这一时期,指挥实践与经验也不足。与装备优良。力量强大的敌军作战,主要依靠正确的作战指挥来掌握战场主动权。其主要特点是:通过周密的作战准备,统一领导下的分散指挥,准确的情况判断,灵活的施谋调敌,巧妙地创造与捕捉战机、部署兵力,及时变换战法,选择有利战场,集中优势兵力,运用运动战、游击战的形式打速决战、歼灭战,粉碎敌人的“围剿”,乘胜扩张战果,巩固和扩大根据地。这一时期我军作战指挥经验的论述,主要反映在毛泽东早期的军事着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 (二)抗日战争时期的作战指挥&&& 抗日战争时期,我军组织形式和武器技术装备都有了较大发展,从而使我军的作战指挥也有了较大发展。这一时期作战指挥的特点是:在作战指挥思想上,采取人民战争,持久胜敌的总方针。战法运用上,以游击战为主,运动战配合,创造了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战法。运用谋略调动敌人,创造、捕捉战机的指挥艺术有了新的发展。指挥体制上,初步形成了中央军委“总指挥部”、各抗日根据地、游击区“指挥部”的多层体制。并在团以上单位设立了司令部,明确了司令部的任务、组织分工和工作制度,统一了作战文书的种类和格式。在指挥方式上,强调统一计划下的分散指挥,允许各根据地及深入敌后作战的部队按实际情况灵活实施指挥。在指挥手段上,将电台、电话与群众性的情报、通信、交通网结合运用,取得明显成效,这一时期,毛泽东发表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着作,为我军的作战指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三)解放战争时期的作战指挥&&& 1946年6月至1950年6月的解放战争是我军作战指挥实践与理论的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我军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作战力量扩大,兵种增加,武器技术装备改善,为作战指挥的大发展奠定了重要条件。其特点是:作战指挥体制进一步完善,逐步形成了军委总部——野战军——纵队(军)——师——团等相对统一的指挥体系,随着炮兵、装甲兵的发展,各野战军相继成立了特种兵和炮兵司令部。司令部建设的加强为集中指挥与分散指挥的灵活实施创造了条件。指挥手段有了较大改进,侦察能力、通信能力增强。师一级普遍有了无线电台,团一级也有了有线电话。指挥员的指挥能力大大提高,不仅指挥了一般作战,还指挥了数个野战军参加的战略性战役;不仅能指挥大规模的运动战,也能指挥大规模的城市攻坚战、渡江(渡海)作战和战略追击作战;既善于指挥自己部队,又善于调动敌人,成功地运用军事打击与政治瓦解、经济围困结合的策略,取得了空前的战果。作战中显示了善于驾驭全局、掌握关节、灵活用兵、巧妙施谋、协调控制、迫敌就范的指挥能力。毛泽东在这一时期关于作战指挥的重要代表着作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及十大军事原则等。&&& (四)建国以后的作战指挥&&& 建国以后,我军作战指挥进入了新的正规化发展时期。这一时期进行的抗美援朝作战,以及60年代初和70年代末进行的两次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在我军作战指挥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抗美援朝战争是我军首次出国对由以美军为首的多国部队组成的“联合国军”作战。为适应作战需要,成立了隶属于中央军委的“志愿军总司令部”,统一指挥协调出国参战部队的行动。&&& 这是我军作战指挥体制继解放战争时期的“总前委”之后的又一次新发展,也是抗美援朝中作战指挥体制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作战指挥艺术方面,我军首先针对美军疏于防备的情况,突然出击,以运动战打敌措手不及,挫敌士气,扬我军威。继而针对敌人恃强骄矜的心理,诱敌深入、分割围歼,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尔后针对敌人的大举反扑,适时紧缩战线,采取阵地防御,坚守坑道,“零敲牛皮糖”,与敌寸土必争,迫敌接受谈判条件,体现了高度的灵活性。在作战指挥保障方面,创造了建立坑道隐蔽部、反空袭、反“绞杀战”稳定指挥系统的经验。此外,在与联军(友军)协同作战指挥,在对付敌坦克、飞机、大炮的作战指挥,以及在后勤指挥方面,均取得了极有价值的经验,50年代中期,我军对盘踞在一江山岛的国民党军队进行登陆作战,取得了首次指挥陆海空军联合作战的经验。60年代初和70年代末进行的两次边境自卫反击作战,提供了局部战争条件下实施作战指挥时,如何确立作战目的、把握作战时机、使用作战力量、实施战场控制。搞好作战保障等多方面的经验。&&&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特别是近十几年,全军针对未来作战特点,积极开展军事学术研究,加强部队和机关的训练,探索新条件下提高作战指挥能力的途径,取得了众多成果。&&& 第三节  作战指挥学科理论的建立&&& 一、建立作战指挥学科理论的标志&&& 作战指挥理论是随着作战指挥实践的发展,为适应作战指挥的需要,逐步发展起来的,在我国,把作战指挥作为一门军事学科来研究,是近几年才开始的。作战指挥学作为一门军事学科,其建立的标志是学科地位得到正式确认。1986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国家教育委员会研究生司颁发的《授予博士、硕十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修定草案)》&&& (以下简称《目录》)中,第一次将军事学确定为第11个学科门类。军事学共设8个一级学科(依次为:军事理论及军事史、战略学、战役学、战术学、军队指挥学、军制学、军队政治工作学、军事后勤学),其中第五个为军队指挥学;军队指挥学下设5个二级学科,作战指挥为其第一个学科。其余四个学科为军事运筹学、军事通信学、军事情报学、密码学(注:地方单位授工学学位)。从此,作战指挥学的学科地位随同军队指挥学正式确立。学科地位的正式确定,是作战指挥理论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此后,全军广泛开展了作战指挥理论研究,陆续出版了《军队指挥学》、《合同军队指挥学》、《合同作战指挥概论》、《军队指挥基础理论》及大百科《军队指挥分册》等一大批反映作战指挥学研究成果的学术专着。全军大多数指挥院校在普遍开设作战指挥理论课的基础上,招收了作战指挥专业硕士研究生,已有12个单位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3年12月14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1993】40号文件(《关于下达第五批新增博士和硕士学 位授予单位名单的通知》),将国防大学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将合同战役学、作战指挥、后勤组织指挥列为新的博士学位授予学科(专业)。博士授予权的确认,标志着作战指挥学科理论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二、作战指挥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确定的研究对象,是一门学科独立的标志。作战指挥学之所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因为它有特定的研究对象。&&& 作战指挥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呢?是指挥者的作战指挥活动。指挥者,包括指挥员及其指挥机关,是作战指挥的主体。指挥活动,包括情报活动、决策活动、计划活动、控制活动等。以指挥者为对象是相对于“以作战部队为对象”而有的;以指挥活动为对象是相对于“以作战行动力对象”而言的,上述两点,既是作战指挥学的特点,也是与其它学科的主要区别。&&& 作战指挥学主要研究以下内容:&&& 1、作战指挥的性质。包括其定义、特点、要素、分类、发展历史以及作战指挥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理论体系等。&&& 2、作战指挥规律。&&& 3、作战指挥原则。&&& 4、作战指挥活动。包括情报活动、决策活动、计划活动、控制活动等。&&& 5、作战指挥体制。包括机构设置、职能划分、指挥关系和指挥法规制度。&&& 6、作战指挥机构。包括指挥机构的功能、组织形式、建立与转移等。&&& 7、作战指挥方式。&&& 8、作战指挥手段。&&& 9、作战指挥保障。&&& 10、作战指挥环境。&&& 11、作战指挥艺术。&&& 12、作战指挥训练。&&& 三、作战指挥理论的体系结构&&& 作战指挥理论的体系结构反映了作战指挥理论的学科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理论体系的完善程度,反映着学科建设的现状与发展水平。搞清作战指挥理论的体系结构,对推动作战指挥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作战指挥理论分为基础理论、应用理论与技术理论三个层次(见图1—1)。&&& (一)基础理论&&& 作战指挥的基础理论是揭示作战指挥活动一般规律与方法的理论,主要指作战指挥学。其研究内容如前所述。基础理论是从作战指挥活动中抽象出来,反映作战指挥活动本质和规律的具有共性的理论,是整个作战指挥理论的核心。它处在学科理论的最上层,更抽象。更深刻,对应用理论与技术理论起指导作用。&&& (二)应用理论&&& 作战指挥的应用理论是从不同范畴研究作战指挥活动规律与方法的理论。应用理论处在学科结构的中层,受基础理论指导并在与实践的结合中不断深化基础理论。作战指挥应用理论可以按作战规模,样式、类型等进行不同的划分,主要包括联合作战指挥、军种作战指挥、兵种作战指挥及后勤指挥。联合作战指挥理论,是关于陆军、海军、空军、二炮诸军种联合作战指挥的理论。军种作战指挥理论,是关于各军种作战指挥问题的理论。分为陆军作战指挥、海军作战指挥、空军作战指挥、二炮作战指挥理论。军种作战指挥理论,重点研究本军种战略与战役层次的指挥问题。兵种作战指挥理论,是关于兵种作战指挥问题的理论,主要包括装甲兵作战指挥、炮兵作战指挥、水面舰艇部队作战指挥、航空兵作战指挥、电子对抗作战指挥等。兵种作战指挥以本兵种战术为重点,从属于相关军种作战指挥。后勤作战指挥理论,是关于后勤指挥问题的理论。&&& 此外,不同样式、不同条件下的作战指挥,如登岛作战指挥、山地作战指挥、城市作战指挥、反空降作战指挥、机动作战指挥等,亦属于作战指挥应用理论范畴。&&& (三)技术理论&&& 技术理论是指与作战指挥有关的专项技术方面的理论,主要包括军事统筹技术;通信技术;指挥自动化技术;情报处理技术;计算机模拟技术;电磁保障勤务;司令部工作勤务等。&&& 图  1—1  作战指挥理论体系结构示意图第二章  作战指挥规律&&& 作战指挥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存在着反映其自身运行轨迹的客观规律。指挥者只有正确地认识并遵循作战指挥规律,才能在指挥实践中减少盲目性,增强自觉性,提高作战指挥效能。&&& 第一节  作战指挥规律概述&&& 一、作战指挥规律的概念&&& 作战指挥规律,是作战指挥诸要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种联系通过作战指挥活动表现出来。被人们所认识和掌握。&&& 作战指挥规律具有一般规律的共性特征,即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等。&&& 所谓客观性,就是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它、承认它,它都在那里客观地存在着。&&& 人们只能认识它。遵循它,而不能创造它。改变它。所谓必然性,就是只要有作战指挥活动存在,它就必然发生作用。违背作战指挥规律,必将受到惩罚。所谓稳定性,就是指挥规律在作战指挥活动中经常和反复表现出来,而不是此时存在,彼时消失,时有时无。&&& 作战指挥规律与一般规律的根本区别在于其反映的主体不同,作用的对象不同。作战指挥规律作为一种特殊规律,它的特殊性表现在它主要反映作战指挥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而这些要素又只是战争中全部要素的一部分。所以。它既不同于人类一般社会实践活动的规律,也不同于一般战争规律。作战指挥规律反映的各种关系,仅限于指挥范畴,而指挥只是战争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指挥员在遂行指挥任务时,所要遵循的规律非常多,可以说与其有关的人类迄今为止所掌握的规律指挥员都要遵循,如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思维规律,战争规律,等等。当作战指挥涉及到这些范畴时,指挥者就必须遵循这些规律。&&& 在上述规律中,要特别注意认清作战指挥规律与作战规律的联系与区别。作战规律反映的是作战活动诸要素之间以及作战要素与外部要素之间的最本质的联系。诸如:作战行动必须服从于战争的军事、政治目的;作战形式和方法取决于军队武器装备的数量和质量;作战的成效取决于作战样式和方法是否符合战场客观实际和作战目的;作战进程和结局取决于双方实际和潜在作战能力(含主观指导能力)的对比,等等。而指挥规律反映的是指挥诸要素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由于作战活动包括部队的作战行动和指挥者的指挥活动两个部分,因此,这两种活动既有不同之处,又有密切联系。所以,在作战指挥中,既有作战规律在起作用,又有指挥规律在起作用。二者的侧重点不同,不能互相代替。弄清二者的联系与区别,对于正确把握作战指挥规律的实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揭示作战指挥规律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揭示作战指挥规律,是作战指挥理论研究最主要的任务。这是因为:&&& 1、作战指挥规律是作战指挥理论首先必须回答的问题。对作战指挥领域中的其他问题,如指挥原则、指挥活动、指挥系统等内容的研究,都要在遵循作战指挥规律的前提下,结合其特殊性进行。作战指挥规律来源于对作战指挥实践的研究,它的正确与否最终需要实践来检验。作战指挥理论中的其他内容不能作为作战指挥规律的理论依据,但作战指挥规律可以对作战指挥理论中的其他内容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如果人们正确地揭示了作战指挥规律,那么,它就可以作为衡量其他理论内容正确性的依据。&&& 2、对作战指挥规律的认识水平,反映了作战指挥理论的成熟程度。一门理论对其规律认识的深刻程度,是其理论成熟与否的主要标志。如果对其研究对象运动规律的认识还处在众说纷坛的阶段,无论如何不能说这门理论是成熟的,由于作战指挥规律反映的是一种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是唯一的、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不应一个学派、一本专着一套规律,而应逐步趋于统一。&&& 3、揭示作战指挥规律是指挥理论研究的永恒课题,对规律的认识是很不容易的。目前的研究只是阶段性成果,还不能说已经准确地认识和揭示了作战指挥规律的全部内容。加之,随着指挥手段的更新,作战样式的变化,指挥对象的发展,作战指挥内部要素和外部条件也在不断变化,所以。对作战指挥规律的研究不能一劳永逸,必须不断地进行研究,永远不能终止。&&& (二)实践意义&&& 作战指挥规律具有抽象性特征,因此,它需要转化为作战指挥原则。作战指挥方法等操作性强的理论,间接发挥作用。但是,它在作战指挥实践中的直接作用依然存在。不过,它与自然规律发生作用的方式不同。它的必然性体现在大量重复现象之中,体现在总体上的趋向性和规律性之中,因此,在偶然性和不确实性的影响下,作战指挥规律的指导作用是很复杂的。揭示作战指挥规律的实践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指挥者深刻地认识指挥中各种事物的本质。指挥者首先接触到的是事物的现象而不是本质。认识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就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指挥者所面临的现象是复杂的、千变万化的,为了不被纷繁复杂的现象所迷惑,指挥者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 2、帮助指挥者预见指挥过程的发展变化。作战指挥规律决定了指挥过程发展变化的轨迹。掌握了作战指挥规律,就能认清这条轨迹,从而根据轨迹的变化趋势,对作战指挥的未来变化进行预测,有预见性地采取行动。&&& 3,提高指挥活动的正确性,认识规律是实现正确指挥的必要条件。规律不以人们的意志和愿望为转移,反而左右人们的意志和愿望。虽然实施正确指挥需要许多条件,但遵循指挥规律是最重要的,作战指挥规律是不可违背的,准违背了它,谁就要受到惩罚,而不揭示指挥规律,人们就会有意无意地违背它,所以,揭示指挥规律有助于指挥者提高指挥活动的正确性。&&& 三、怎样揭示作战指挥规律&&& 过去人们往往把作战指挥看作是一门艺术而不是科学,很少从规律的角度来探求作战指挥的理论。所以,在很长一个时期,人们对作战指挥规律的认识是比较肤浅的,由于作战指挥本身非常复杂,涉及因素众多,且难以量化。加之人的活动因素难以把握,这些都给人们认识隐藏在现象背后的规律带来了许多困难。因此,目前我们还很难全面,准确地揭示出作战指挥规律,也不易从最一般的角度来对作战指挥规律进行考察,可行的方法是。首先加强对作战指挥中的特殊规律的研究,在研究特殊规律的基础上,逐步升华、抽象出更具普遍性的一般规律。&&& 对作战指挥中的特殊规律或者说具体规律的研究、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矛盾分析法,即通过分析作战指挥过程中的各种矛盾,探寻其活动的规律。这是一种动态分析方法,即从作战指挥实践中发现矛盾,找出矛盾,然后从理论上分析这些矛盾所反映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从而探寻作战指挥规律。在作战指挥实践中,存在着大量的矛盾,如指挥者素质与指挥工具之间的矛盾,指挥信息需求与信息获取手段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不仅定性地,有时甚至是定量地反映了作战指挥内部的某种依赖关系,从分析这些矛盾入手,就能揭示作战指挥过程中的规律。&&& 2、要素分析法。即通过分析作战指挥中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探寻其在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规律。这是一种静态分析方法,即首先在理论上对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后,再将这些结论拿到实践中去检验。作战指挥的要素是一定的,这些要素之间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联系,如指挥者与指挥对象、指挥者与指挥工具、指挥者与信息之间的联系是各不相同的,但是它们之间的每一种联系对于作战指挥活动来说,无疑都至关重要。&&& 在对要素之间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时.要素之间存在着多种组合方式,因而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也非常复杂。组合要素的个数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就具有层次差异。两要素之间的关系处于 最基本的层次,如指挥者与信息之间的关系,指挥对象与信息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认识这种层次的关系,是揭示其他更高层次关系的前提。三种要素之间的关系处于高一级的层次,如指挥者、指挥对象与信息之间的关系,揭示它们之间的关系,要比揭示两要素之间的关系困难一些。&&& 3、统计分析法。即通过对大量战例的研究,根据过去作战指挥实践的数据资料,概括、总结出作战指挥规律。这是一种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方法。&&& 说它动态,是因为它所考察的是作战指挥活动的过程;说它静态,是因为它所考察的作战指挥过程已经成为历史。对过去作战指挥实践进行统计分析所得出的结论,对现代战争乃至未来战争仍具有指导作用。重要的是,不要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而是要从统计分析中发现作战指挥活动的机理,在此基础上,深入揭示其本质。&&& 4、作战模拟法。即通过实物演示或仿真模拟,为研究者提供比较形象、逼真的战场实景,从中探索出作战指挥的规律。这种研究方法的最大特点,就是能给人们提供形象,立体的思维境界。&&& 充分调动研究者的主观能动性。钱学森说:作战模拟技术“实质上提供了一个'作战实验室’,在这个实验室里,利用模拟的作战环境,可以进行策略和计划的实验,可以检验策略和计划的缺陷,可以预测策略和计划的效果,可以评估武器系统的效能,可以启发新的作战思想。”运用作战模拟方法,可以多次重复地表现作战指挥活动的过程,放大思维的时间和空间,找出指挥活动的共性;可以在对作战指挥中某些条件加以改变后,再考察其他条件相同的指挥活动,从而认识到被改变的这些条件对作战指挥活动的影响;可以评估作战指挥活动的效能,分析各种因素对提高作战指挥效能的作用,等等。这些无疑非常有助于对作战指挥规律的研究。&&& 第二节  作战指挥规律的主要内容&&& 作战指挥规律是一个具有层次结构的体系,其中,既有反映作战指挥活动共性的普遍(一般)规律,又有反映作战指挥活动某一环节或某种作战样式指挥活动个性的特殊规律。普遍规律是队各种类型、各种样式的作战指挥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最普遍的规律,适用于各种形式的作战指挥。普遍规律处在指挥规律体系的最高层次,制约和影响着特殊规律。作战指挥的基础理论,主要是揭示作战指挥的普遍规律。目前,对作战指挥规律的内容还没有统一的表述。基本形成共识的有以下几条:&&& ——指挥者的主观指导必须符合战场客观实际;——指挥的组织形式和方法必须与军队体制编制和指挥技术器材相适应;&&& ——指挥活动的成效主要取决于指挥系统的结构与整体功能的发挥;——决策质量主要取决于指挥者的素质和有效信息的获取、利用;——遂行指挥任务的时间必须与允许时间相适应;——决策的实现及作战行动的有序有赖于不间断的协调与控制;——指挥者的谋略运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双方的力量对比。&&& 一、指挥者的主观指导必须符合战场客观实际&&& 这是最高层次的指挥规律。作战指挥实质上是指挥者对指挥对象的作战准备与实施所进行的主观指导。决策、计划、命令、指示都是指挥者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产物,战场客观实际是实施作战指挥的基础,作战指挥必须从战场实际出发,一切违反客观实际或超越客观条件许可的作战指挥,都将招致失败。&&& 战场客观实际,是指存在于指挥者头脑之外的与作战指挥紧密相关的客观情况。既包括作战力量、战场态势、时空环境以及指挥系统、手段。保障等物质因素,又包括部队的觉悟、士气等精神因素。战场客观实际依赖于一定时间、地点。条件,独立地存在于指挥者的意识之外。对主观指导来说,它永远是第一性的、决定性的方面,战场实际对作战指挥活动存在必然的制约作用。作战指挥的决策,计划和指令,由此产生,受制于此,随之变化。&&& 正所谓“在什么时间打什么仗,在什么地点打什么仗,有什么佯的武器打什么仗。”对战场客观实际,可以认识它、利用它、改造它,但不能无视它的存在,随心所欲地进行指挥活动,否则,必受惩罚。&&& 这一规律要求指挥员每战都要正确认识和掌握战场客观实际。这是实施正确指挥的前提和基础。毛泽东指出,“要达到智勇双全这一点,有一种方法是要学的,……那就是熟识敌我双方各方面的情况,找出其行动的规律,并且应用这些规律于自己的行动。”&&& ①掌握客观情况是指挥活动的起点,并贯&&& 穿在指挥的全过程。情况明,才能决心大。然而,由于情况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所以,掌握情况不能一劳永逸。只有在整个作战过程中,进行不间断的侦察,对敌我企图、战场态势、时空变化等了如指掌,心中有数,才能使作战指挥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之上。因此,正确认识掌握战场情况是指挥者的首①&&& 《毛泽东选集》1991年版第1卷第178页。&&& 要任务。&&& 掌握战场情况并不是目的,目的是从实际情况出发,实施正确的指挥。&&& 指挥者必须从每次作战的具体对象,战场环境、武器技术装备、作战编成。&&& 作战手段等实际情况出发,灵活运用作战原则,制定出符合客观实际的决策、计划,并通过协调控制,变成部队的行动。主观与客观越是一致,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强调主观指导符合客观实际,并不是说主观对客观完全是消极的适应,恰恰相反,作战指挥对战场客观实际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任何一次作战指挥,都表现为主观对客观的驾驭,指挥员不仅可以通过命令指挥所属部队,而且可以运用欺骗手段调动敌人,迫敌就范,当客观条件具备了某种可能性的时候,能否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就取决于指挥者的主观指导能力,指挥者完全脱离实际。一厢情愿地指挥是错误的;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性,消极地对待客观实际,同样是错误的。在指挥活动中,指挥员必须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利用与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化不利为有利,积极创造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态势。&&& 二、指挥的组织形式和方法必须与军队体制编制和指挥技术器材相适应从军队指挥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作战指挥的组织形式和方法是不断发展的。在一定历史时期,采取何种组织形式和方法,不是指挥者随意决定的,而是由军队的体制编制和指挥手段的状况决定的。这一规律揭示的就是指挥的组织形式和方法对军队体制编制和指挥手段的依赖性。&&& 首先,指挥的组织形式随军队体制编制的发展而变化。在古代,军队的结构比较单一,只宫步兵、骑兵两个大的兵种,与此相联系,那时的作战指挥的组织形式和方法也比较简单。在近代和现代,随着空军、海军、炮兵、装甲兵等军兵种的出现,指挥的组织形式则变得日趋复杂,以适应诸军兵种合同作战的需要。司令部的诞生,指挥机构的出现,指挥机构合成性的提高,都与军队体制编制的发展有直接关系。指挥的组织形式,象是军队体制编制的缩影。每出现一个新的兵种,或是军队的体制编制发生了变化,都会或快或慢地引起指挥组织形式的变化。认识到这一规律,指挥者在组织自己的指挥系统时,就要着眼当时军队体制编制的特点,积极主动地而不是被动地适应它。&&& 其次,指挥技术器材对指挥的组织形式和方法具有重要影响。在古代战争中,指挥工具十分简单,与此相适应的是国家元首或将帅亲临战场指挥作战,主要的指挥方法是面对面地指挥或借助旗鼓、火把、传令兵进行指挥。&&& 参战兵力虽众,但战场范围有限、指挥者与指挥对象之间距离很近,在那种情况下,不可能出现远离部队的指挥所。后来,随着指挥技术器材的发展,指挥者的控制距离不断增大,有线电、无线电通信用于作战指挥以后,指挥者可以指挥远在几十公里、上千公里之外的部队作战,此时,指挥的组织形式和方法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作战指挥由个体指挥向群体指挥发展,由面对面指挥向背靠背指挥发展。采用指挥自动化手段以后,情报收集、处理。提取的方法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参谋人员从大量繁琐的手工作业中解脱出来,更多地参与指挥决策;指挥机构内部出现了新的成份(如硬件维修人员、软件设计人员,专职操作人员等),分工更加合理,机构更加精干,等等。&&& 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就在于指挥技术器材在这一时期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变化。&&& 当然,指挥的组织形式和方法与指挥技术器材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当新的组织形式和方法出现以后,它又对指挥器材的发展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但总的来说,还是指挥的组织形式与方法受制于指挥技术器材。&&& 三、指挥活动的成效主要取决于指挥系统的结构与整体功能的发挥系统的结构是系统内各成分在一定空间内排列与组合的形式,是系统内诸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和联系的反映。任何一个指挥系统,都有一定的结构。指挥系统的结构决定指挥系统的功能。指挥者只有不断优化指挥系统的结构,充分发挥各要素的功能,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指挥效能。&&& 指挥系统的结构从宏观上表现为跨度结构和层次结构。指挥跨度指横向的控制幅度或直接指挥对象的数量,即“指挥定额”。如果一个合成集团军下属3个步兵师、1个坦克师、1个炮兵旅、 1个高炮旅、1个工兵团、1个防化团,那么该集团军的指挥跨度就是8,指挥跨度随着军队军兵种的增加和作战的需要不断扩大。指挥跨度的大小决定着指挥活动的复杂程度。当指挥跨度成数学级数增长时,与指挥对象发生联系的关系数按几何级数增加。&&& 指挥跨度的增加,又会使指挥的复杂程度增加,使指挥者的负担加重。任何一级指挥者的指挥跨度都有一定的限度,如果超出了指挥手段的有效范围和指挥者的能力,势必造成指挥失控,影响指挥效能。外军研究认为,在目前情况下,将指挥跨度控制在5—9之间较为适宜。&&& 指挥层次是指挥机构的纵向结构形式,指在作战过程中指挥者控制的下属单位的级数。如集团军指挥到师,层次为2;指挥到团,层次为3,依次类推。指挥层次过多,意味着信息和指令传递交换的层次增多,从而使信息传输交换的受阻率、失真率增加,传递速度降低;指挥层次大少,势必增加同一层次的信息量,使指挥者难以应付过多的协调事务,影响对重大问题的把握。&&& 指挥跨度与指挥层次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在指挥对象一定的情况下,减少层次就要增大跨度,减小跨度就要增加层次。就一级指挥机构来说,究竟确定多大的指挥跨度,要从实际出发,根据指挥员的控制能力,指挥器材的性能和数量、任务紧迫程度,作战节奏等灵活确定,并留有余地。&&& 指挥系统的结构,从微观上表现为各个指挥机构的人员构成。指挥机构是构成指挥系统的基本要素,建立指挥机构的要求是命成、精干、高效,“合成”,即机构的组织形式要包括各军、兵种。以适应合同作战指挥的需要。&&& “精干”,即人员数量少。素质高。“高效”,即运转灵活,指挥时效性强。&&& 作战指挥系统是一个具有一定跨度的多级递阶系统。确定适宜的跨度和层次,只是系统有效运行的前提。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还取决于系统诸要素的统一性、整体性和协调性。为此.庄指挥活动中,各级指挥员要注意协调指挥系统各组成部分的行动。以统一的作战思想、行为准则、工作方法和效能评定标准,规范各级的指挥活动,使指挥系统发挥出最大的整体功能。&&& 四、决策质量主要取决于决策者的素质和有效信息的获取、利用作战决策离不开信息。这里所说的信息,包括敌情、我情、地形、天文、气象条件等。指挥者完成任何一项指挥任务,都需要一定数量的信息。其中决策活动对信息的依赖性更大。影响决策质量的因素,首先是决策主体的素质,其次是有效信息的数量。指挥员作为决策主体,其理论素养,作战经验,思维方式乃至性格特点等,都对决策质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当然,指挥员个人素质再高,没有必要的信息保障,也是无法进行决策的,这里所说的有效信息,是指对决策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一般来说,信息量越大,决策的速度越快,质量越高。但信息量过大,又会使作出决策的速度变慢。因为大量的信息需要用大量时间来处理、研究,比较和分析。所以,指挥信息并非越多越好。另外,信息还要有较大的覆盖面。换句话说,信息要从多个侧面反映决策面对的客观情况。如果信息量很大,但涉及的面比较窄,一些问题信息量饱和,另一些问题信息量不足,也难以作出高质量的决策。&&& 决策的质量取决于决策者的素质和有效信息的获取与利用,这一规律不仅揭示了决策质量与决策者的内在联系,而且揭示了决策与信息的内在联系。其实,不仅决策需要信息,各种指挥活动都需要信息,信息制约着指挥活动的全过程。这一规律要求指挥员强化信息意识,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掌握信息。&&& 指挥员在中握信息中应把握四点:一是根据作战任务确定获取信息的内容、范围和时限。不同的作战任务、不同的指挥层次、处于不同的指挥环境,对信息的内容、数量、时限要求是不同的。指挥者必须根据需要加以确定,以提高信息工作的针对性。二是把信息收集贯穿于指挥的全过程。收集信息,既是每一个指挥周期的起点,又是自始至终推动整个作战指挥活动的根据与动力。因此,指挥员应采取各种手段,全方位、多渠道地收集、掌握各种信息。三是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辨明真伪,不为敌人的佯动、伪装所欺骗。四是必须使信息流畅通。要建立多手段、多渠道,高速度,大容量和具有抗毁与抗干扰能力的通信系统,确保指挥信息畅通,随时为作战指挥提供有效信息。&&& 五、遂行指挥任务的时间必须与允许时间相适应时间是作战双方共有的,双方都可以利用。时间因素制约着军队力量的发挥。在作战中,充分利用可能拥有的时间,指挥部队迅速做好作战准备,并先敌行动,对于获得战场主动权具有重要作用。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谁赢得了时间,谁就赢得了主动。&&& 因此,善于争取时间,利用时间,是指挥者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体现。&&& 指挥者完成指挥任务的时间,不是一个任意确定的量,而是由敌人“提供”的。比如,我方要组织阵地防御,那么,总的准备时间就是从受领任务到敌人发起进攻的时间。总的准备时间取决于敌人的机动距离,速度和完成进攻准备的时间,这个时间又划分为上级指挥机关占用时间、下级指挥机关占用时间、部队做好行动准备的时间,等等。任何一级指挥机关都只能占用其中一部分(允许交叉重叠)。指挥者在计算拥有时间时,仅仅考虑天文时间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根据当时的客观条件,判断对方所能提供的时间。&&& 当在上级编成内遂行任务时,该时间则取决于上级以指令形式明确的完成任务的时限。当然,上级规定的时限也不是随意确定的,同样是根据敌情等条件确定的。&&& 指挥者所拥有的时间量,我们称为“允许时间”。允许时间的确定,在不同的作战类型或样式中,有所不同,比如,在进攻时较为主动,而在防御时则较为被动,因为进攻发起时间在我,而防御打响时间在敌。一般地说,掌握战场主动权的一方,对“允许时间”有较大的“决定权”。&&& 在指挥活动中,指挥者应首先计算己方拥有的总时间,减去下级指挥机关和部队必需的准备时间,得出本级允许占用时间。然后,根据指挥工作量计算所需时间。如果所需时间大于允许时间,要采取措施使所需时间与允许时间相适应。&&& 由于作战指挥是一种对抗性的活动,所以,指挥者在组织指挥作战时,应从两个方面争取和利用时间。一是简化指挥程序,改进指挥方法,精简指挥文书,采用现代化的指挥手段。目前,这方面的潜力很大。尤其是在现代条件下,指挥工作量越来越大,所需时间越来越长,必须采取措施,提高时间利用率,二是破坏对方的行动准备。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在己方指挥效率一定的情况下,通过散布假情报,将对方诱入歧途,或增大对方分析判断情况的时间,就等于为己方争取了时间。&&& 六、决策的实现及作战行动的有序有赖于不间断的协调与控制决策是指挥活动的核心。但是,指挥员作出了决策,只是具备了在行动上战胜敌人的基础,而要实现决策,指挥者还必须运用协调与控制手段。从一定意义上说,决策就是对作战各要素在时间、空间和结构上的安排。在作战过程中,由于作战情况的隐蔽性、流动性和偶然性因素的干扰,指挥对象的活动秩序出现紊乱和偏离目标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这种现象往往会持续不断地出现于作战活动的全过程。任何一个部队的无序,都可能影响到其他部队,进而导致整个作战行动的无序,指挥考只有站在全局的高度,根据作战决策、计划,不断地进行有效的协调与控制,才能使作战活动趋于有序,不断逼近目标,最终达成合力致胜的目的。协调与控制的作用就在于维护或恢复被破坏的序。&&& 现代战争是诸军兵种参加的合同作战或联合作战,作战结果取决于整体功能的发挥。而整体功能的发挥。离不开强有力的协调与控制。诸军兵种行动协调一致的基础是作战思想的统一和作战计划的统一。然而,仅此是不够的。计划对于增强作战行动的目的性、统一性和协调性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制定计划所依据的情况有些是不确定的,指挥对象在行动中还会受到新的环境因素的影响,所以,完全按计划实施指挥的情况是没有的,计划被打破的情况是必然会发生的。指挥者必须随时把握战场情况的发展变化,适时发现并纠正指挥对象偏离计划或预定目标的行动,使作战行动基本按照预定计划进行。&&& 为了实施有效的协调与控制,必须建立灵敏的信息反馈系统。反馈是一个重新认识情况的过程。毛泽东说:“认识情况的过程,不但存在于军事计划建立之前,而且存在于军事计划建立之后。当执行某一计划时,从开始执行起,到战局结束止,这是又一个认识情况的过程,即实行的过程。此时,第一个过程中的东西是否符合于实况,需要重新加以检查。”&&& ①&&& 这里的“重新&&& 加以检查”,即是对反馈信息的再判断。指挥者根据反馈信息判断行动偏离目标的程度,分析其原因,并适时纠偏,使作战有序进行。反馈信息,是协调与控制的基础和保证。离开了反馈信息,不可能进行正确的协调与控制。&&& 七、指挥者的谋略运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双方的力量对比世界上没有不用计谋的战争。战争既是力量(人力、物力)的竞争,同时又是智谋的对抗。谋略对抗支配着人力和物力的对抗。谋略对抗是一种无形的对抗,无形对抗总是先于有形对抗。战争是武装的活人所进行的殊死的搏斗,没有事先周密的筹划,仅凭勇气和力量是不能取胜的。作战力量只有在谋略的指导和支配下,才能把胜利的可能变成现实。&&& 作战指挥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双方指挥者的谋略抗争与较量,指挥谋略对抗表现在:企图的排斥性——互以破坏对方的行动力目的;手段的相克性——力图出对方之不意,以奇取胜;对策的互为前提性——针对对方行动施谋定计,运用兵力和战法。谋略对抗是敌对双方指挥员意志、策略和智力、能力的较量。纵观战史,由于运用了高敌一筹的计谋韬略,劣势之军战胜优势之敌的战例数不胜数。经验证明,在一定条件下,谋略的运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力量的不足。因此,指挥员必须着力提高自己的谋略水平。把谋略运用作为指挥的主要任务,作战指挥的过程,也是双方指挥员斗智用谋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指挥员的谋略思想是作战指挥的灵魂,谋略运用是指挥活动的核心。谋略须以一定的力量为基础,力量必须受谋略的支配。&&& 作战力量在谋略的驾驭下,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于指挥者来说,智与勇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智谋比勇气更重要,正如克劳塞维茨所说:“如果我们进一步研究战争对军人的种种需求,那么就会发现智力是主要的。”“指挥官的职位越高,就越需要深思熟虑的智力来指导胆量,使胆量不致毫无目的,不致成为盲目的激情冲动。”&&& ①&&& 指挥谋略是个发展的概念。高技术条件下的作战,指挥谋略出现了以下特点:(1)以战前谋划为重点。由于高技术战争作战节奏快,强度大,作战主动权一旦丧失就很难夺回,因此,战前谋划更为重要。(2)“人谋”与“机谋”&&& 结合。指挥员设谋、定谋,用谋,需要借助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各种技术设备。&&& 指挥员的科技素质越高,运用谋略的能力越强。(3)注重发挥群体谋划的作用。高技术条件下,单靠指挥员个人已不能适应谋略斗争的需要,指挥机关的作雨越来越重要,谋略主体呈现群体化趋势。(4)利用高技术武器装备施谋。比如,利用电子战武器实施电子欺骗、干扰,可起到迷惑、调动敌人的作用;利用高性能伪装器材,可起到隐真示假的作用;利用隐形飞机、隐形导弹等“隐形化”武器,可以隐蔽攻击企图,达成进攻作战的突然性。&&& ①&&& 《毛泽东选集》1991年版第1卷第180页。&&& ①&&& 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第68、198页。&&& 第三章  作战指挥原则&&& 作战指挥原则,是指挥者从事作战指挥活动的基本行为准则,是为保障指挥活动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对指挥者提出的要求,作战指挥原则是依据作战指挥规律,结合军队作战指挥的实际需要而制定的。指挥者只有掌握和运用好作战指挥原则,才能提高作战指挥的成效。&&& 第一节  作战指挥原则概述&&& 一、作战指挥原则的作用&&& 作战指挥原则是在长期的作战指挥实践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是对作战指挥经验的科学总结。我们知道,战争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主要依靠在战争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来指导作战。这种状况下适应实践的发展。一方面,这种经验只停留在指挥挥个人的个体体验阶段,没有上升为理论,它的价值仅局限在获得经验的个别指挥员身上,不能成为更多指挥员的共同财富。另一方面,由于任何经验都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所以,它不可避免地带有局限性。如果单纯凭经验指挥作战,就会陷入经验主义的泥潭。显然,要使无数指挥员在战争实践中积累的个别经验聚合为共性经验,使其能够传授,可以继承就要对其加以总结、概括、抽象,找出其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制定相应的行为准则,用以规范指挥者的作战指挥活动。&&& 作战指挥规律和作战指挥原则的本源都是作战指挥实践。其认识过程为:实践经验——指挥规律——指挥原则——指挥活动。即队实践经验中找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指挥规律,然后,根据规律制定指挥原则,用指挥原则指导指挥活动,同时人们又依据新的实践经验,不断充实,丰富指挥原则的内容。如此推动着作战指挥理论的发展。&&& 由于作战指挥原则是根据指挥规律制定的,所以,指挥员按照这些原则规范自己的指挥活动,也就是遵循了指挥规律,按这些原则办事,就可以使自己的指挥活动更合理、更有序、更有成效,如果不借助这些原则,让每个指挥员都从个人经验开始摸索指挥规律,其指挥难免失措,其指挥水平就难以很快地提高。&&& 综上所述,作战指挥原则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使抽象的指挥规律便于操作;二是对作战指挥活动进行规范。&&& 作战指挥原则的上述作用是就理想情况说的,其前提是所确定的作战指挥原则正确地反映了指挥活动的规律。上一章提到,指挥规律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们对规律的认识是渐进的,在一定认识阶段上,可能正确地揭示了规律,也可能没有正确地揭示规律,或把错误的结论当成规律。因此,指挥规律与人们对规律的认识是两回事。前者是一种客观存在,后者是对客观存在的认识。由于人们对指挥规律的认识是个无限趋近的过程,不可能彻底揭示它,所以,根据对指挥规律的认识确定的指挥原则的科学性也是相对的。人们认识规律的深刻性和准确性,影响着作战指挥原则的科学性。加之作战指挥的实践也在不断变化,所以,作战指挥原则也是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正是这种发展变化,使其更加贴近指挥规律,更具指导性、适应性,因而也更具有生命力。&&& 二、作战指挥原则与作战指挥规律的区别&&& 作战指挥原则与作战指挥规律的联系如前所述。那么,既然二者都来自实践,指导实践,为什么在认识了指挥规律之后还要进一步制定指挥原则呢?&&& 这是因为它们有以下不同之处:&&& 其一,指挥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指挥学诞生之前,在人们还不知指挥规律为何物时,指挥规律就在那里客观地存在着,并且自发地强制性地发挥着作用。而指挥原则是各国军队根据对指挥规律的认识和自己军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来的,带有一定的主观成份。它可能正确地反映了指挥规律,也可能没有正确地反映指挥规律。因此,人们所概括的指挥原则,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 其二,指挥规律是没有国界的,各国对指挥规律的认识是比较接近的,而且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而日趋接近。但是,各国对指挥原则的认识则有较大的差别。从一定意义上说,指挥原则是指挥规律与军队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各国军队的军下战略不同,周边环境不同,作战思想不同,编制体制不同,武器装备不同,决定了各国军队的指挥原则也是有差别的,我军的指挥原则不一定适合外军,同样,外军的指挥原则也不一定适合我军。各国自己在制定指挥原则时,可以互相借鉴,但不应照搬,指挥原则反映青各国军队指挥理论的特色。&&& 其三,指挥规律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不具有操作性。比如,指挥规律告诉我们作战指挥系统要有合理的指挥跨度,跨度太大就会失去控制。但它并不具体规定多大的跨度是合理的。影响指挥跨度的因素是很多的,作战样式不同,作战对象不同,控制手段不同,都会影响跨度的大小。就一次作战来讲,究竟应该保持多大的指挥跨度,要依具体情况而定。正因为指挥规律没有可操作性,所以,在指挥规律与指挥实践之间,需要有一个起中介作用的东西,这就是指挥原则。指挥原则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有人形象地把指挥原则比喻为“把指挥规律转化为指挥实践的语言”,这个比喻是比较贴切的。&&& 三、作战指挥原则与作战原则的关系&&& 作战指挥原则与作战原则是两个有着密切联系的概念。其联系主要表现在:(1)二者都是指挥者在指挥部队遂行作战任务时必须遵循的原则。(2)二者都服从于“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一战争的根本目的,前者是为了提高作战指挥效能,后者是为了提高作战效能。(3)二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相互依赖,相辅相成。例如,“集中兵力”的作战原则与“统一指挥”的指挥原则,统一于最大限度地凝聚部队战斗力,对敌形成优势。集中兵力要求实施统一指挥;统一指挥的目的是把兵力集中起来并形成整体合力。&&& 作战指挥原则与作战原则的主要区别在于二者作用的对象不同。作战原则是规范作战行动的(可以称之为作战行动原则),其作用对象包括指挥者与指挥对象(各级作战部队);而指挥原则是规范指挥活动的,其作用对象为指挥者,作战原则侧重回答的是部队怎样行动,仗怎样打的问题;指挥原则侧重回答的是指挥员和指挥机关如何指挥的问题。当然,怎样打仗和怎样指挥肖青密切的联系,二者共同作用于指挥者,但二者的侧重点不一样。指挥原则所规范的是指挥活动的程序,方法和要求等,一般不涉及指挥内容。&&& 比如,我们把“关照全局、把握关节”作为一条指挥原则。它要求指挥员全局在胸,善抓关节,通过关节点控制全局,推动全局。但它并没有具体回答关节点在哪里的问题。这是因为,不同的作战类型、不同的敌情、地形,关节点是不一样的,而且在不同的作战阶段是变化的。指挥原则解决不了关节点在哪里和如何抓关节点的问题。指挥员要抓准、抓好关节点,还要掌握有关的作战理论,遵循相应的作战原则。又如,指挥员在分析判断情况,优选决策方案时,要遵循“知彼知己、审时度势”的作战指挥原则,但决策的内容(诸如作战目的、兵力部署、战法运用、协同方法、保障措施等等)不受指挥原则的约束。指挥员在考虑和决定这些间题时,应遵循作战原则。指挥原则的作用,在于使指挥者的指挥活动更科学,更有效,更能体现作战原则的要求。&&& 综上所述可见,作战指挥原则与作战原则是两个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既不应该把它们对立起来,也不能将它们混为一谈。认识这一点,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指挥原则。&&& 第二节  作战指挥原则的内容&&& 作战指挥原则的内容很丰富,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概括。这里,我们本着准确、简明的原则,综合各家之言,列出以下九条作为作战指挥的基本原则:&&& ——知彼知己,审时度势;&&& ——统一指挥,协调一致;&&& ——集体谋划,主官决断;&&& ——科学预测,周密计划;&&& ——关照全局,把握关节;&&& ——职权一致,逐级控制;&&& ——坚定果断,主动灵活;&&& ——加强保障,稳定指挥;&&& ——灵敏高效,快速准确。&&& 一、知彼知己,审时度势&&& 知波知己、审时度势是作战指挥的基本原则。指挥员要使自己的主观人识符合客观实际,就必须全面了解和掌握敌我双方的情况。离开这一点,实施正确、高效的作战指挥就是一句空话。历史经验证明。指挥作战有方的指挥员,都是既知彼又知己的能手。那些明于知已、暗于知彼;或明于知彼、暗于知己;或既不知彼、又不知己的指挥员,没有不吃败仗的。&&& 知彼,就是要正确掌握敌情。即对敌人的兵力编成、武器技术装备、作战思想、作战企图、时机、重心、主要部署、指挥官的性格特征、指挥能力以及有关政治、经济、外交情况等,做到心中有数。现代条件下,做到知彼的难度增大了。因此,首先必须使用多种侦察手段,如卫星侦察、航空侦察、战场直接侦察,建立大纵深、多层次、全方位、高效能的情报收集系统,广泛、及时地收集敌人的情况,以便为决策提供依据。其次是靠准确的判断,即对侦察获取的情报进行分析。鉴别,判明敌人真实动向。实践证明,获取情况不易,判明情况同样不易,要去伪存真,防止被敌欺骗。&&& “知己”,是指熟悉所属部队及有关情况。即对部队的作战历史,作战特长,编制体制、武器装备、后勤供应、技术保障、训练水平、部属的性格特征、心理素质,以及上级的作战思想、作战目的,作战地区的地理、民情、水文大候等,做到了如指掌。只有这样,才能恰当地使用部队,有效地发挥部队的特长和威力。&&& 指挥者要实施正确的指挥,还要在知波知己的基础上审时度势,即把敌我双方情况结合起来,加以综合、对比、分析,对战场态势及发展趋势作出分析和预测,得出正确的判断结论。&&& 二、统一指挥,协调一致&&& 统一指挥、协调一致的原则,是现代作战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作战指挥的基本要求,其实质是通过统一指挥,达到统一思想、统一行动,提高作战指挥整体效能。&&& 统一指挥的基本要求是指挥机构和指挥关系的统一。现代战争是诸军兵种的协同作战,参战军兵种多,部队间的相互作用和协同关系复杂。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一个权威的、统一的指挥机构,并明确其指挥关系,使同一个地区的作战只有一个控制中心,避免出现指挥机构重叠和指挥关系交叉,以保障作战指挥有序而高效地进行。&&& 集中统一指挥的基础是作战目标和意志的统一,现代作战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作战,作战空间广阔,参战兵力成分复杂。为了保持作战整体性,提高作战指挥效能,所有参战部队都必须在统一的意图下,按照统一的计划行动。在任何困难的情况下,都必须完成上级赋予的任务。任何一级指挥员,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变更上级规定的预定作战目标和任务。&&& 现代条件下作战的特点之一是各种作战力量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为了使其协调一致地行动,必须加强整体协调,发挥整体作战的威力。指挥者要善于将各种作战力量合理组合起来,并且自始至终协调他们的行动,使其整体作战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在整体协调方面高敌一筹,才能取得主动,否则,诸军兵种不但形不成整体合力,反而会相互掣时,造成内耗。&&& 三、集体谋划,主官决断&&& 集体谋划,主官决断的原则,是我党民主集中制度在现代作战指挥中的具体体现,也是我军作战指挥区别于外军的重要标志。它对于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减少失误,实现科学决策,有着重要的作用。&&& 集体谋划,就是重大的作战问题要尽可能经过集体研究,不能个人简单决定。由于现代战争与政治,经济、外交、宗教、文化等联系紧密,且大量使用高新技术武器装备,战争的破坏性加剧,情况复杂,使指挥员心理压力增大,指挥难度提高,只有依靠集体力量,才能确保决策的科学性与正确性。&&& 因此,在作战中,只要情况允许,应召开一定形式的会议认真研究和领会上级的作战意图,明确任务,统一作战指导思想,对诸如作战时机、作战目的、作战手段、作战重心、兵力部署,指挥员委任、指挥机构设置、作战准备,临战训练和各种保障等重要问题,要经过集体研究作出决定,以保证上级命令、指示的贯彻落实和总的作战意图的实现。&&& 主官决断,就是作战指挥的实施由主官负责,军事主官对重大问题有最后决断权。由于现代作战情况复杂,时间紧迫,在很多情况下需要指挥员当机立断,只有赋予其指挥作战所必需的决断权,才能确保和提高作战指挥效率。主官决断主要用于以下方面:一是在集体研究意见不一致的情况下,为争取时间,把握战机,军事主官必须勇于负责,根据总的作战意图,及时果断地作出决定。二是在作战过程中,当出现有利战机或情况紧急来不及提交党委集体讨论时,军事主官应机断作出处置,积极主动地完成作战指挥任务。&&& 不能因怕承担责任,推倭于集体领导而贻误战机。&&& 集体谋划与主官决断,二者相辅相成,既体现了我军特色,又适应现代作战指挥特点,有利于提高指挥的质量和指挥的时效性。&&& 四、科学预测,周密计划&&& 科学预测、周密计划是实施正确作战指挥的重要保证。在充满盖然性的战场上,指挥者要作出正确的决策并使决策得以实现,必须对作战行动的发展进程。结局及可能出现的复杂情况,进行科学的预测,对行动方案作出周密细致的安排,制定相应的应变措施,将作战胜利建立在预有准备的基础上。&&& 科学预测是正确决策的前提。作战指挥的科学预测,是指挥者在掌握有关情况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作战活动可能的发展变化进行推断的活动。如果说情报活动为决策提供的是过去和现实的情况,那么,预测则是为决策提供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预测是运筹谋划、正确决策的基础。&&& 预测的主要方法有定性预测、定量预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预测。定性预测,即根据预测对象的过去和现状,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对其未来状况作出质的判断。定量预测,即根据一定的统计数据,运用数学方法,分析事物量的变化,对事物未来状况作出判断,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预测方法,即综合运用上述两种方法于同一预测对象,可使预测结论更加准确可靠。&&& 周密计划是保障决策实现的重要措施。预测在决策之前,计划在决策之后,计划是决策的产物。计划的任务,就是围绕决策目标,设计通向目标的途径,规划实现决策目标的具体措施和详细步骤,它是对各种作战力量的组织与协调,是对整个作战行动的具体安排,它使决策目标具体化、形象化。&&& 从这一意义上理解。计划是一项建立在预测基础上的设计活动。没有科学的预测,就不能产生正确的决策,就谈不上周密的计划,作战指挥也将是盲目的行动。提高作战指挥计划可靠性的措施是:(1)使计划具有全面性。(2)使计划具有一定的伸缩性,在作战力量,后勤保障、时间安排上,留有调节的余地,越是在不确定因素多、预测把握性不大的情况下,越应如此。(3)使计划具有应变性。要制定多个预案,以便遇有意外情况时,有较大的回旋余地。&&& 另外,计划应有相对的稳定性。随意更改、变动计划,必然会寻致整个作战行动的无序和混乱。然而,由于预测的局限性以及战场情况的多变性,计划的调整、修改不仅是难免的、更是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计划的作用。&&& 五、关照全局、把握关节&&& 关照全局、把握关节是作战指挥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作战中,任何一级指挥员,在处理全局与局部、主要与次要、一般与重点等关系时,要立足全局,以实现作战目的为最高利益,权衡利弊,通盘考虑,突出重点,抓注关节,使作战指挥按照预定目标协调有序地发展。&&& 关照全局是作战整体利益的需要。任何一次作战行动,都存在着全局与局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问题,任何指挥员和指挥机关都应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到事关全局的问题上,把全局和整体利益放在首位,并以此作为确定一切作战行动的依据。毛泽东指出:“战争的胜败的主要和首先的问题,是对于全局和各阶段的关照得好或关照得不好。”“指挥全局的人,最要紧的,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摆在照顾战争的全局上面。”&&& ①全局与局部是对立的统一。要&&& 真正把握好全局,必须充分了解构成全局的各个局部或阶段,认清其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便抓住那些对全局有重大影响的局部,即把握好关节,①&&& 《毛泽东选集》1991年版第1卷第175—176页。&&& 以推动全局的发展。全局与局部是相对的。对本级来说,上级是全局;对战役来说,战略是全局;对战斗来说,战役又是全局,所谓关照全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相矛盾时,自觉牺牲局部利益服从全局需要。有时候,在局部看来是可行的,但在全局看来是不可行的;有时候,在局部看来是不可行的,但从全局看来却是必要的,有时局部的胜仗,对全局非但无利反而有害;反之,有时局部的损失,却有利于作战全局的发展。&&& 对全局有重大影响的局部——某一阶段、目标、时机等,被称为作战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领导开会发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