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学生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记录能力

关于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考
我的图书馆
关于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考
摘要: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是新形势下大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是高校教育的培养目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活动的内容与模式不断丰富和发展,并得到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在实践中,大学生的知识得到及时有效的巩固,且锻炼了实际工作能力,明确了人生价值,增强了社会责任感,然而,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面临许多困惑。国家、高校、大学生自身、社会等都有一定的责任和的义务来消除不利因素,找出对策。中国论文网 /9/view-5262271.htm  关键词: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5-03  “加强对高校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实现人才目标的需要,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是锻炼大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平台。”[1]大学生作为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主体,在当前社会环境下,进行着自身主观世界和社会客观世界的改造,在这两种改造的互动发展中,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活动发挥着双重功能,即积极能动的改变、优化大学生自身与改造社会,它对于实现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促进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都有重要作用。  一、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模式  (一)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历史发展  大学生的实践活动与一般的人类的实践活动都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同样受到社会历史阶段的制约,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活动有不同的模式与特点,例如在改革开放前大学生实践的主要内容是学工学农,直接参加社会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场所主要是工厂、农村等。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为了使社会实践活动更好地为改革开放的大局服务,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大学生实践的内容、模式也在逐渐的丰富,社会实践的场所也在逐渐拓宽,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教学实验、教学参观、课程计划、毕业设计、专业实习、学校社团协会活动、课余学术研究、小发明创造等一类可以在校园内部进行的实践能力培养活动,这类培养活动一般是有计划的实践活动,有一定的局限性,但通过这类校内实践能力培养活动可以把课堂理论知识及时有效的运用起来,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在实践中检验自身知识的不足,为学校课程设置的优化和补充提出意见和建议;再如社会考察、科学文化服务、勤工助学、志愿服务、大学生自主创业等一类可以在校园外部进行的实践能力培养活动,这类活动的实践空间已向全社会范围内拓展,其模式更加多样化,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使大学生们有机会走出“象牙塔”,直接接触社会现实,亲身感受社会文化模式、伦理规范和价值准则,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获得对社会现实的真实认识,使大学生得以在实践锻炼中提高思想政治素养,练就过硬的业务本领,为社会做出贡献。  (二)目前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多样性及意义  近几年大学生实践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新的模式层出不穷,许多大学生都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到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每年暑寒假,都有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以不同的模式进行着社会实践,他们或参加“三下乡”志愿服务,或参与社区服务,或直接参与生产实习,为个人和社会带来很大效益。  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活动有其特定的意义与作用,它作为一座桥梁,将大学生直接带入社会,在社会中经受锻炼,培养能力。在此过程中,随着大学生实践模式的发展,大学生将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转换成实际的工作能力和处世方法的原则,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在满足社会客观变化需要的同时,也使自身的知识技能在实践变化中得到检验,不断填补着先前实践模式的不足,也使自己以更加积极健康的姿态走向工作岗位,走向社会。所以,高校和大学生要在现实的社会实践过程中,不断的探索和认识社会实践的内涵及其新发展,探索其独特的发展途径与模式,不断增强它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促进作用。  二、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一)国家缺乏健全的保障机制与经费投入  作为宏观调控者的国家,创新和完善大学生社会保障机制是保障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顺利实施和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虽为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和宣传,但要建立良好的社会实践运行机制,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良好环境,健全各方面的法律法规是必不可少的。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如:基层单位在接受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的一系列法律问题,学生正当权益的保护问题,在建立实践基地问题上单位与学校之间的矛盾等等,需要有关的法律条文与制度来进一步保障。“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发展教育就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作为高等教育组成部分的实践活动本身的消费就比较高,大学生深入基层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所需要的交通、食宿等费用远远超过他们在校期间的消费水平,尽管高校每年都要划出一定的专项经费,但对于参加人数多,持续时间长,涉及面广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来说是杯水车薪,资金的短缺是制约实践能力培养深入持久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个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社会、高校的投入,更需要的是国家教育资金的投入。另外,近年来高校不断地扩招,学生规模大幅上升,高等教育规模快速扩大,导致实践教学资源的增长赶不上招生规模的扩大,无论是师资,还是基础设施都显得不足,尽管各方面都尽力进行专项拨款和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改善实践教学基础设施,但由于大学生人数增加的速度远大于实践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得经费问题一直不能解决。  (二)社会方面的支持配合不充分  学生成才是全社会的期盼,社会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为之提供条件,但事实上,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很大程度上受社会因素的制约,有些单位的领导和群众缺乏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如“三下乡活动”,认为学生深入基层只是为了“开开眼界,图个新鲜”而已,从而对大学生参加社会经济建设活动的能力缺乏信心,认为一旦交给他们任务,他们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出成绩;有的则从强调地方的工作有序化出发,认为接受并教育这些大学生会影响正常的工作,其可能成为单位的负担等。这些片面的认识,使他们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往往不能重视和支持,直接影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在实际现状上,按照有关规定,企业在接纳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活动发生的相关费用支出要计入企业成本,确实增加了企业一定的负担。同时,一些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不务正业、游山玩水的家长,则采取经济上不予支持的态度,在这些事实面前,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条件就更显逊色。&&   (三)高校管理制度与实践环境的不完善  高校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活动的影响是不可言喻的,它贯穿于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全过程,但高校在重视实践的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一是高校缺少相应的管理制度。高校在组织管理制度、检查考评制度及激励制度等方面都有不足之处,有待完善。高校社会实践缺乏统一的有效管理,缺少组织性,缺乏正规的引导体系,导致社会实践活动目的不明确,开展不系统、不规范。由于实践活动的内容广泛,模式多样,一些高校在检验活动过程与成效等方面的标准不足,使得考核方法不科学。“一些高校比较重视对小部分实践活动先进个人的激励,而忽视了对大多数实践活动参与者的评价,忽视了对实践活动经验的总结和推广,难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2]二是高校的社会实践基地。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基地是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是大学生走向社会、认识社会、服务社会的桥梁,实践基地是培养“准职业人”、大学生进入职业生涯的跳板。“实践基地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一个不可少的实体,是有一系列基地组成的一个基地系统。这就要求基地的稳定基地系统的稳定性。”[3]但事实上,许多高校的实践基地并不稳定,参加自主实习的学生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寻找实践活动场所,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但它也压缩了大学生有限的专业实习时间,影响实习的顺利进行和实习效果。高校相当一部分基地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也是基地建设的缺陷之一。高校的实习基地有校内和校外两种,校内的实验室、模拟实习基地和场所、校办企业等,这些基地一定程度上或闲置或组织不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也因社会化程度不高而不能使大学生得到真实的社会实践领悟;校外与其他企事业单位合作的产学研联合基地、人文社科实践基地等,由于高校的选择不力,使资源共享的程度不深,有的单位与过多的高校签订基地建设协议,造成实习人员繁多,以至于管理上无法跟上,有的单位则无人问津,即使高校与它签订实践基地合同,那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基本上或根本上没有实践活动展开的条件,基地设施和管理都不能满足实践教学所用。三是高校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重视不够,课程结构安排失衡。目前,许多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主要放在理论课程上,课程的设置以专业学科为主,强调学科间的纵向系统性,课程只按照学科的知识体系组织教学内容,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相比之下,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工作却比较容易忽视,不少高校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只是流于形式、模式单一、内容缺乏新意、学生的个性发展空间不足、质量不高。  (四)高校教师的教学理念与师资结构的不合理  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者,其教学方法陈旧,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不够,以及队伍结构不合理,也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传统的习惯,重理论轻实践,高校教师多数都只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只是被动的接收机器,学生的口语表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未得到很好的发展,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于过分强调教师的学历层次,许多高校学生教师都是理论素养高,实践技能偏低,同时也因学历层次的要求,造成实践教师数量上的不足,阻碍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于高校教师多属于学术性人才,本身与社会的联系就不够密切,与实际生活、现实的社会工作模式存在距离,使他们的理论知识与社会脱离,对社会实践活动认识不够充足,使其对学生的指导更显苍白无力。  (五)大学生主体意识和自主实践意识淡薄  事物的不断变化发展外因是条件,内因是关键,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紧抓内因,明确大学生的自觉主体地位。大学生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他们刚从中学升入大学,突然从家长和中学老师的怀抱里脱离出来,进入一个陌生的世界,一切事情都要靠自己料理、自己判断,这个变化,他们一时难以承受,虽然他们想独立生活的意识很强,然而主体意识的培养需要一定的过程,他们还习惯于中学时代的思维方式,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地去学习,去思考判断事物,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会产生从众心理,“随大流”在大学生群体里是一个普遍现象:如刚入大学时,部分学生社团人员爆满,而一些社团却门可罗雀,中学里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情形,也一直影响着他们,使他们大学期间的活动也只局限于大学校园这个笼子里,不了解国情、不了解社会、理论与实践脱节。同时出生于改革开放的年代里,优越的生活条件,使他们从小娇生惯养,个人意识严重,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养成轻视劳动的思想,认为自己是享受一族,缺乏长大成人,已是劳动主体的观念,一些人在校内不积极主动地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更没有以自身力量参加社会实践的内动力,缺乏家教、志愿活动等实践锻炼,即使一些大学生参加了社会实践,他们也是出于被动的接受。不少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是走过场,是学校和上级部门的一项任务,只是应付了事,“社会实践是人生价值真正的源头活水,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4]这样的观念,没有深入其思想,工作中不勤奋刻苦,不勇于进取,且缺乏谦逊、诚实、与人合作的精神,实践中百般挑剔,小事不愿做,大事又做不了,没有从基层做起,只从自身利益出发,部位社会做贡献的严重不负责任意识。作为实践主体的学生自身的种种问题,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有相当大的危害,直接影响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效果。  三、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对策  (一)发挥国家的宏观管理和指导作用  针对高校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国家应站在一定的高度,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来发挥宏观管理和指导作用。在国外,政府十分重视以法制规范社会实践活动的展开,“以丹麦为例,在组织上,早在1983年丹麦社会事务部就成立了丹麦志愿者委员会。”[5]《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六章第五十六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对学生的社会服务活动和勤工助学活动给予鼓励和支持,并进行引导和管理。”;广东省现已通过了《广东省青年志愿者管理条例》,成为我国第一个为志愿者服务立法的省份;再如国家开展的“三下乡”服务活动;面对新世纪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家为大学生创业制定许多优惠政策。此外,国家加大经费投入和合理控制招生规模,也是保障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保障人才质量的重要条件。&&   (二)社会要努力创造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良好环境  社会实践的最大受益者是大学生,但社会以及大学生实践所在地区和单位也是受益者,社会应改变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负面观念,与高校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促使产、学、研相结合,让大学生为社会用人单位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日,我国首批“国家大学生实习于社会实践基地”正式设立,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和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两家国有大型企业成为首批基地建设单位,像这样,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会使大学生更有信心走向社会、贡献社会。  (三)进行教学改革,合理利用教学资源  高校要以社会需要为目标,让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调整课程结构,增加综合和实践课程的分量,同时提高实验室及模拟场地的利用率,实现学校间的资源共享,完善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扩大实践教学资源。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及时为学生提供就业创业实践的信息,如各高校与移动公司合作的“高校通”信息服务平台,使就业创业信息及时的传递给学生,增加了学生就业创业的机会。  (四)优化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素养  教师作为大学生教育的主导者,自身队伍的整体结构,业务素质,都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有直接的影响。教师的学历层次固然重要,但他们毕竟不是在生产的第一线,实践经验方面有所欠缺,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积极引进企事业单位中实践经验丰富和专业操作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高校做兼职教师。”[6]而就高校教师自身而言,要在教学教研中不断地学习,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素养。  (五)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以青春、健康、知识形象出现在众人面前的大学生已不再是青涩懵懂的中学生,在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上要改变原来学习的被动地位,认识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主体意识、自主意识,认识到自己是自己的主人,要主动学习,在学习中主动探索实践。在校期间,多参加学校各个层面的团学组织,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尽可能的参加勤工助学和志愿服务工作,锻炼自己的独立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在教师的帮助与指导下,进行科研创新,如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将自己的理论知识充分运用于实践活动,拓展自己的个性,在一定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创业活动,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创业不失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良好机遇。目前,“把实践创新上升为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是高等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7]许多高校都强调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无论如何,这些都是外因,只有学生积极转变观念,树立主体意识、自觉意识,才能积极有效的投入到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活动中。  参考文献:  [1]赵宝柱,温静.加强高校大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1).  [2]刘德宇.关于大学生实践能力建设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17-19.  [3][5]冯艾,范冰.大学生社会实践导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140.  [4]罗国杰,夏伟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6]周爱国.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9(1).  [7]汝金珠,陈在铁.浅谈大学生实践创新活动的指导方法[J].丝绸之路,).  作者简介:刘晓(1967―),男,硕士,副教授,河南南阳人,洛阳师范学院教务处工作。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思想政治教育。&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谈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对策与评价;南安市向阳中学蔡全兴;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飞速增长,“两耳不闻窗外事;社会实践活动,不但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一、社会实践活动有效管理的对策和建议;(一)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政策导向和约束、监督;(二)社区和企事业单位应加强探索接纳、整合学生实;于应对各种社会挑战的高素质人才,社会和企事业单位;(三)充分发
谈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对策与评价 南安市向阳中学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飞速增长,“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早已过去,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在招贤纳才时,已相当注重应聘者的社会实践能力,那些“1”字型的专才和“一”字型的通才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而“十字”型的全才才更加受欢迎。事实证明,没有任何社会实践能力的人势必在未来社会竞争的洪流中被淘汰,而那些具备良好社会活动能力的竞争者必将在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中占据优势。 社会实践活动,不但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显示了全方位的育人意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的体魄受到了锻炼,审美情趣得到了陶冶,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得到了增强,而学生在实践中取得的思想上的进步和意志品质受到的锻炼,又迁移到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上,有利的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社会实践活动有效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一)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政策导向和约束、监督机制,推进实践活动课程化。 形成规范的制度,要求我们切实做到“四到位”。一是思想认识到位:通过政策导向机制和多方位的舆论宣传,形成点、线、面的带动局面,使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都能够认识到,在新形势下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作用与意义;二是政策扶持和约束到位:各级教育部门要根据国家教育部门的要求,制定切合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实际的措施,如落实相应的课程设置,专项安排,建立相关的奖惩制度等等,促使社会实践教育任务得到具体落实;三是审定和监督机制到位:对于用于社会实践活动的款项要严格管理,专款专用,保证资金有效投入到实践活动中去;四是课程安排到位:严格要求各中等学校全面开设实践课程,必须一律开齐、开足,保证社会实践教育不虚不空。 (二)社区和企事业单位应加强探索接纳、整合学生实践活动的有效机制。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方面都要来关心和支持”。的确,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广泛、涉及面广,在大量社会中间组织即“第三域”组织尚未生成之际,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仍需要社区和企事业单位各职能部门的相互配合,作好接纳学生志愿者进行社会实践工作。就长远而言,素质教育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培养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善
于应对各种社会挑战的高素质人才,社会和企事业单位在肩负起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载体的同时,将来最终获益的仍将是社会。就社区而言,它是青少年教育的重要基地,对青少年教育和培养所需要的很多指导、帮助和服务,都必须也只适宜在社区中展开,因此我们就更有必要在此意义上探索社区和企事业单位接纳、整合学生志愿组织的有效机制课题,达到学校与社区、企业“双赢”的局面。 (三)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的先锋引领作用,团教两家紧密结合,优势互补。 共青团是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学校是青年人集聚的地方,所以广大中学生是我们团组织开展活动重点和主要对象。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共青团开展工作和凝聚青年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如何在实践活动中发挥共青团指导、组织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依托各种有效的载体与阵地,以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来引导广大中学生自主发展、创新实践,充分发挥先锋引领的作用。同时,为推动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向更深层次领域发展和开拓,展示素质教育的优势,离不开团教两家的紧密协作和配合,我们要充分利用各自的有效资源,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相互借鉴,加强合作,努力扩大社会实践活动的覆盖面和参与度,提高活动的实效性。 (四)鼓励引导学生自主实践,把握社会实践的开放度,推进创新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无论是社会还是学生个人对内容的拓展和组织的形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更强,希望自己安排实践活动,充分展示个性,锻炼能力,所以要求社会、学校提供更多这方面的机会,克服学校德育流于空洞说教、脱离客观实际的弊端,把“包办”式的灌输教育变为学生自主的感知体悟,满足学生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和身心发展的需要,当然,在此基础上,由于学生的把握度、个人素质、能力方面的参差不一,学校更要加强对自主活动的正确引导、扶持,把握好社会实践的开放度,不包办但也不放任,为学生引航掌舵。在全面总体掌握的基础上,及时总结问题,推广经验,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五)完善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激励体系,形成有力的保障。 任何有效举措的实施应辅之以一套具有激励作用的评价制度,社会实践活动也要完善双向评价体系,建立合理、客观、系统、积极的评价机制。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事先提出的要求进行自我评价,给学生有一种自我价值的承认与肯定,确立他们对社会实践的兴趣及信心;其次,组织学生相互评价,这样既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又能大大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水平,形成相互学习,相互监督的氛围;第三,根据学生社会实
践活动不同的深入度、广泛度,可信度及实践单位的反馈情况,教师应按一定比例评定等级,对于优秀的社会实践活动典型在允许的范围内加以表扬和肯定,挖掘一些具有新意、有创意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交流,激发同学们学习、实践的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最后,要加强对实践成果的检验力度,强化社会认同,形成个人DD学校DD社会评价体系。 二、构建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评价机制 评价是人们对某一事物的价值评判,它存在于人类的一切有目的的活动之中。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自然也离不开评价。初中生实践能力的评价就是依据素质教育的目标,对初中生的实践能力做出较客观的价值判断。 1、评价的内容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学生实践能力形成的规律,初中生实践能力评价的内容包括认知基础、实践能力和实践品质三大部分。 (1)认知基础。初中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运用于社会生活实际中,因此必须以认知作为基础,包括进行实践的理论常识和操作技能。如参加“装潢设计”的学生,首先必须了解实际生活中的装潢知识,复习装潢设计中必须用到的数学知识,掌握实地测量的手段等,没有这些认知作为基础,进行装潢设计的实践就是一句空话。 (2)实践能力。这一评价内容又分为运用能力和动手能力。运用能力是指将学到的理论常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又分为在教师的指导下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和主动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参加“装潢设计”小组的学生,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用到设计中,就属于这类能力。动手能力是指在实践活动中的操作能力,又分为在教师指导下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主动自觉的实践动手能力。参加“装潢设计”的学生,必须掌握几何测量的方法,设计图的绘制方法等,没有这些动手能力,就无法进行设计。 (3)实践品质。良好的实践品质是提高实践能力的保证。 这一评价内容分为主动性、合作性与创造性。主动性指参与活动的兴趣和主动程度,合作性指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团队协作的精神和组织团队协作的精神,创造性指实践活动中的独立创见意识和精神。学校和教师组织的学生实践活动往往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的,如有的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社会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学生个体的这些实践品质,直接影响着调查实践活动的效果和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2、评价的标准 为了能较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用模拟的量化方法制订评价的标准。 (1)等级。每一项内容分为A、B、C、D 四个等级,各个等级的分数依次为10-9、8-7、6-5、4-0分。 (2)标准。每项内容的四个等级分别制订相应的评分标准。如“掌握实践的理论常识”的评价标准分为:A、正确,B、较正确,C、不够正确,D、不正确;“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的评价标准分为:A、高,B、较高,C、不高,D、无,等等。 (3)权重。按每项内容在实践能力形成中的作用制订权重比例:认知基础0.20,实践能力0.50,实践品质0.30。各小项内容的权重分为0.13到0.5不等。满分为100分。 根据以上各项,制订“初中生实践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3、评价方法 初中生实践能力的评价采用多种形式结合的方法进行。 (1)教师评价。教师主要用观察法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实践能力进行评价。可以按“指标体系”逐项打分,最后得出一个总分。这种定量评价方法有利于学生群体间的横向比较,也有利于对学生个体进行纵向比较,评价其实践能力的发展。也可以按“指标体系”有重点地进行评价,写出定性的评语。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但教师的工作量较大。实际操作中可将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进行。 (2)自我评价。学生根据“指标体系”对自己的实践能力进行定量或定性的评价。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看到自己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但无法进行横向比较。 (3)集体评价。主要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生通过评价,可以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看到成绩,找出差距,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集体评价也可以根据“指标体系”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 在评价过程中,要遵循发展性、民主性和激励性原则,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使教师能客观、全面地了解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状况,便于制订下一步培养计划;使学生能及时了解自我发展的状况,从而激发新的需求,增强实践意识,朝着新的目标努力。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文学作品欣赏、中学教育、专业论文、应用写作文书、高等教育、谈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管理与评价72等内容。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2016中学生社会实践...是提升思想,修身养性,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的有效途径...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我们在校中学生更新观念,...  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总结_实习总结_总结/汇报_实用文档。郭村中学 初二年级学生校外...活 动进行得有条不紊,富有成效,受到基地老师高度评价。在生活管理 上,班主任...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中学生社会实践报告...在一起的时候大家一般很少谈 论工作中的事情。 ...不止企业的管理职员,连师傅也加进了经济发展的行业...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 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制度_其它课程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制度》规章制度 1、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的有机...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初中生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总结_管理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初中生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总结 寒假社会实践完成之后,同学们需要写社会实践...  只是在纸上谈兵,是不可能在这个社会上立足的, 所以一定要特别谨慎谨慎,而且...青少年工作与管理专业寒... 暂无评价 5页 ¥5.00
初中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2016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方案_其它课程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皋兰四中
学年度学生寒假 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方案一、指导思想...  这些都是保证社会实践活动顺 利有效开展的前提条件。...我们把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分为五类, 包括: 1 劳动...活动仍离不开政府的指导和扶 持,尤其在经费管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制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