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国连年战争经济繁荣萌芽初显江南确依然繁荣发展

美国近年发动的四次战争的正真原因
昨晚睡觉前偶然在手机上看到这篇文章,觉得是少有的好文章,值得一读。&&&美国并不酷爱战争,但美国需要战争。过去20年里,美国是世界上唯一连打过四场对外战争的国家。为什么要如此频繁地发动战争?地球人不懂,恐怕美国人民也不懂,因为这四场战争,发生在三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开战的理由也都十分充分且冠冕堂皇,谁会把它们与一张轻飘飘的绿纸联系在一起?为美元而战,这就是美式战争的全部秘密。从日到今天,整整40年,美国在全世界推广了一场堪称&完美风暴&的运动&&全球化,在纸币美元基础上建起了一个史无前例的金融帝国。这一帝国的触须伸向地球各个角落,在每个地方都机械般上演同一个来复式动作:美元流向世界,财富流向美国。为了使这种绿纸换财富的游戏,看上去更像是一波接一波的经济自由化浪潮的结果,而不是少数美国人精心构织的深刻影响20世纪后半叶人类发展进程的金融大战略的产物,这些美国人从未在他们公开的国家战略中谈论过这个话题。据说,上一任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就职当天,就曾告诫他的同僚:在这里(美联储)你们可以谈论一切,就是不许谈论美元。这是禁忌,美国人对这一关乎美国国家生存的话题讳莫如深。
了解美国的国家战略,必须先了解美国的国家生存方式所以,要了解美国的国家战略,最好不要听美国人说什么。美国人会告诉你许许多多它的国家战略构想,而所有这些战略构想的背后,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维护美国在这个世界上的霸权地位。那么,美国人极力要维护它的霸权又是为了什么?答案只有一个:为了延续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的国家生存方式。因此,了解美国国家战略的最好办法,不是听美国人自己说什么,而是要了解美国的生存方式。美国人在过去40年里,找到了一种在他们看来是最好的,也最便捷的国家生存方式,那就是用金融手段从全球向美国转移财富。美国人发现自己可以不用生产其他的产品,只生产一样东西就可以致富,就可以过得比世上所有人都好,这个方式就是印刷美元。美国人可以用生产美元来过好日子,就此意义上说,美国人最基本的生存方式就是金融生存。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懂得,为什么在过去的40年里,美国把它所谓的垃圾产业、夕阳产业纷纷转移到其他国家,转移到新兴国家包括中国,而让它70%的就业人口从事金融和金融服务业。过去半个多世纪里,美国完成了一个制造业大国向金融业大国的转型,它已经彻底改变了自己的生存及生活方式。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了解美国的国家战略。因为任何一个国家包括中国在内,你的战略一定是围绕你的生存方式展开。按西方的说法,中国目前的生存方式就是世界加工厂。要做世界加工厂你就需要获得资源,获得能源,然后生产出产品。你的国家战略也要围绕这一切展开。而美国人不是这样,美国人只要开动印钞机就可以生存,美国在过去40年里逐渐完善了自己的一套体系,这个体系我们不妨把它叫做金融殖民体系。美国的这种独一无二的国家战略和战略金融体系是什么时候形成的?让我们先回头翻翻世界近现代史,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后完成了人类历史上最雄心勃勃的帝国崛起,这也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一个完全新型的帝国。人类自有帝国历史以来,从罗马帝国到大英帝国,基本上都是以一种相似的方式完成帝国积累财富、消耗财富的过程。这种方式是什么呢?就是占领别国的领土,掠夺别国的资源,奴役别国的人民。这就是经典的殖民帝国模式。但是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使美国意识到,必须避免重蹈古典帝国模式的覆辙。因为一次大战德国向老牌殖民帝国挑战,想要获取自己的生存空间,结果失败了。20多年后德国再度崛起,再次向老牌殖民帝国发起挑战,又再度失败了。美国毫无疑问记取了这个历史教训:
分享这篇日志的人也喜欢
寝室欢乐多
11月的第二天……下午好
饲养员在哪里
室友订婚,然而
热门日志推荐
人人最热标签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请输入手机号,完成注册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必须由6-20个字符组成
下载人人客户端
品评校花校草,体验校园广场美国为什么要打伊拉克战争?(从经济的方面考虑)深度好文【罗辑思维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74,722贴子:
美国为什么要打伊拉克战争?(从经济的方面考虑)深度好文收藏
美国人为什么要打伊拉克战争?答曰:为了石油。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美国占领伊拉克后,却不从伊拉克免费拉走一桶石油?
思维训练右脑记忆是左脑的百万倍,学习法引爆大脑潜能,思维训练帮助孩子提高记忆力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和哈佛大学讲师琳达·比尔姆斯在2008年合著的《3万亿美元的战争》一书中指出,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是全球油价暴涨主因。老美和欧佩克谈,最后谈定:石油交易必须以美元结算,油价飙升也就意味着拉高了全球的美元需求,也就是说,美国人通过战争打出了全球的美元需求。伊拉克战争之前,国际原油价格约为38美元一桶,战争结束后飙升到近150美元一桶,相当于一场战争把全球对美元的需求打高了近4倍。当全世界需要更多的美元去购买石油时,最高兴的除了产油国,就是美国政府。以给全世界提供流动性的名义开动美元印钞机,对美国来说,不仅意味着更多的铸币税收入,还意味着更多的“绿纸换实物”。
  战争不仅可以打出全世界对美元的需求,还可以打坏别国、别的地区的投资环境,在降低别国货币信用的同时,像驱赶羊群一样把美元驱赶回美国,维系美国经济的流动性。科索沃战争即是如此。  1999年3月,在没有得到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前提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以人道主义干预的名义,悍然打响了科索沃战争。此前,作为战争的舆论准备,美国中央情报局和西方媒体联手撒了一个弥天大谎:说米洛舍维奇的南联盟政权在科索沃屠杀了9万阿族人。事后证明这完全是一个谣言。
  美国为什么确定要打这场战争?看看当年的国际大事年历就明白了。就在战争打响前三个月,日,欧元正式启动。作为一种全新的国际结算货币,欧元一上来就对美元霸权地位构成了挑战和威胁。72天的科索沃战争最重要结果,不仅仅打垮了米洛舍维奇政权,还重创了欧元。欧元与美元的汇率,由启动时的1欧元兑换1.07美元,变为0.82美元兑换1欧元,欧元跌幅达30%。可以说,为了打击欧元,维系美元的霸权地位,美国绝不会手软。从这个角度上看,科索沃战争的爆发不可避免。
  此外,在科索沃战争爆发前,有关资料数据显示,约有7000多亿美元的热钱在欧洲游荡。战争打响后,有4000多亿美元立刻从欧洲抽逃,其中2000多亿去了美国,另外的2000多亿则去了中国香港。  一个投资界的常识是,热钱囤积香港,通常都是想拿香港作为跳板,进入中国内地。而恰在这时,美国人用5枚精确制导炸弹,“误炸”了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一周后滞留香港的2000多亿热钱从香港抽逃,最后去了哪儿呢?美国。也就是说,从欧洲抽逃出来的4000多亿美元的热钱,最后全部流到了美国,去支持美国已经连续90多个月的经济繁荣,一直到小布什上台,这个经济繁荣期才告结束。
  同理,2001年美国仓促打响阿富汗战争,不是为了反恐,而是要打回全球资本对美国投资环境的信心。 为什么说美国是仓促打响阿富汗战争?因为在1980年后美国发动的局部战争中,其战争准备时间都在半年左右。阿富汗战争却是个例外,不到两个月就仓促打响。仓促到什么程度呢?美国人在打到一半的时候,居然就把巡航导弹打光了,怎么办呢?五角大楼只好下令打开核武器库,取出核巡航导弹,拆下核弹头,换上常规弹头,又打了近千枚,才把阿富汗打下来。
  美国人为什么要匆忙发动这场战争?因为时间不允许,美国的经济形势不允许。“9·11”发生后,大量的资金开始撤离美国。有数据称9~11月间,有三四千亿美元撤离了美国。所以美国迫切需要用一场战争,打回全世界投资人对美国的信心。
  果然,当阿富汗战争打响后,道琼斯指数就在短期下探后很快回升,华尔街一片叫好,随着战况进展顺利,大量的资金又陆续回到了美国。由此我们看出,美国人向全世界展示的现代战争理念是,如果我的投资环境不好而短期内又无法改变的话,那就用战争把其他地方打得更坏,反衬出美国相对的好。这就是美国的军事为金融服务的战略路径。
  有意思的是,据海军军事专家李杰介绍,“从1976年以来,美国人对于航母的争论次数不下10次,试图寻找另一种手段来取代维护费用高昂的航母,用较少的钱来保证足够的军事力量。可是几经讨论,最终各方只能承认,美国只有发展航空母舰才能保证‘武力投射’的机动性和威慑性。所以,无论在科索沃战争还是在对利比亚的空袭中,美国航母依然活跃于国际舞台上。”这个争论的时间节点——1976年,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美元与石油“挂钩”不远。也可以这么说,正是出于保障美元信用的重任,航母才得以不下岗。
  捍卫美元的软性战争  据说,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在就职当天对同僚告诫道:在这里(美联储)你们可以谈论一切,就是不许谈论美元。因为一旦失去美元的霸权地位,美国也就失去了全球霸主地位。因此为了维系这张“绿纸”的信用,美国无所不用其极。用军事战争变相打击欧元是一例,用金融战争直接打击日元则是另一种玩法。  众所周知,1985年美国通过“广场协议”逼迫日元升值,成功打击和遏制了日本出口的势头。可令美国始料不及的是,签订“广场协议”之时的日元已经成功地迈入了国际化进程,已经是国际可兑换货币,在东南亚甚至一定程度上成为和美元比肩的硬通货,有的国家已把它作为储备货币之一。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人欣喜地发现,当日元从252日元兑换1美元上升到80 多日元兑换1美元时候,日元一下子变得值钱了。于是,日本人非常迅速地抓住了这个时机,掉转头来,从原来的产品扩张转向资本扩张。那时的日本开始狂买纽约帝国大厦,狂买哥伦比亚兄弟电影公司、甚至发出了“买下美国”的豪言壮语。
百泰对接了超过50广告交易平台,PC端、移动端、视频端,日均流量超过280亿
  这让美国一度颇感紧张,惊呼“日本想买下美国的灵魂”,在这样一种势头下,美国人通过瑞士国际清算银行提出了“巴塞尔协议”(巴塞尔一号协议),也就是8%的银行储备金率的问题。表面上看,这是一个针对全世界所有银行为规避金融风险制定的游戏规则。但实际上它主要针对的是当时日本的资本扩张势头。日本对此当然不接受,它与当时全球世界上第三大经济体德国连手,一起拒绝签字。  在不具备战争条件的情况下,美国人怎么办?美国人用了一个非常聪明的办法,就是和英国签订了双边巴塞尔协议。两国率先实行巴塞尔协议,率先执行8%的银行储蓄准备金制度。但这个协议最有意思的条文,不是双方准备为全球做表率自律的问题,而是它的最后一条,即:今后凡与我两国银行打交道的任何国家的银行,都必须实行8%银行准备金率。这样一来,美国人用多边协议未能拴住日本,却用这一狠招迫使日本不得不就范。因为这世界上还有哪国的银行,既不在伦敦金融交易中心,又不在纽约金融交易中心进行业务往来或结算呢?美国用这一狠招迫使日本不得不回到巴塞尔协议上来,而这一回来的结果,最终导致了日本的证券业和房地产业泡沫的破裂,从而走上了“失去的十年”。
大家可以谈谈你的看法(不喜勿喷,请理智思考)转载--原作者。
太多没看,美国打伊拉克好像是因为伊拉克卖石油不用美元结算
楼上君正解,美元比石油重要。
看了,认真看了,回复的内容很详实,萨达姆找死允许不用美元买石油,被打理所当然,接下来只有中国和俄罗斯之间敢不拿美元结算,老美估计打不动中俄,不然也打了。我对阿富汗那段有存异,老美打也是为石油美元吗?有人说围堵中国中亚获得天然气。理由很多。我都不敢苟同。
用罗胖讲阴谋论的哪章来说, 就是只给你可能性 不给你证据。
发到财经郎眼吧
为了石油交易,
我猜作者不是楼主,如果我猜对了请楼主给这篇文章的链接。好吗?
帖子很好,深刻有意义。更难得的是没有吠叫,大家很真诚地交流,很可贵。
深度好文!真假不论,只看楼主分析问题的角度很深刻!
如罗胖所言,阴谋论往往会发生在信息闭塞的国度,我在国外经济论坛从未看到过这种说法,估计说出来止徒增笑耳
结论楼上有人也说过,就是萨达姆带头作死采用其它货币代替美元作为石油交易。七十年代以前,美国把美元和黄金绑定使美元成为世界货币,但是美国黄金储备有限,到了七十年代美国终于找到了黄金的最佳替代品--石油,于是美国在随后三四十年成功的把石油和美元绑定,和中东石油输出国达成协议,他们的石油输出必须采取美元结算。但是萨达姆居然在这个问题上主动背约挑衅美国,这对美国可是动摇国本的根本大事,于是才有了后面的战争。
阴谋论特征只给旁证,不给直接证据。为了维护美元地位,和美国发动战争之间是不是因果关系?如果是那我们是否可以得出结论,现在美元挑战者有人民币,他会采用战争方法打击中国吗?我们犯过罪恶都能用是美国为维护美元地位采区手段,文革,大跃进,三年大饥荒,甚至共产党与国民党内战都这样解释显然是错误的?
阴谋论。即使抛开阴谋论不说,这些观点也牵强附会,没多少说服力,都是堆砌一些模糊的可能性,其实都没法经得起思考和疑问。还有这些观点都太他妈抬举美国了。美国要是有这么大能耐运用国家机器如臂使指,那美国早就无敌了。
其实任何一场战争都不是一个单纯因素能引起的,都是几个因素错中复杂交织在一起,发生化学反应才爆发的!但几个因素之间一定有主有次,显然美元霸权是美国发动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
美国现在世界霸主地位,如果你认可他是建立在美元交易石油的基础上,那么英镑曾经统治世界的时候,是英镑定价了煤炭价格吗?还是钢铁的价格?都不是,更多的是英国当时价值观,科技文化,文明引领了世界,世界都在向英国看齐。今天美国地位一样是美国普世价值观,文化,经济,科技引领世界。
不用dollar结算才是因缘
楼主的说法只是阴谋论的一种,解释有很多,不管如何比脑残论,老美是为了自由民主,解放伊拉克,人类的希望之类的要好。好了,我说一下,我们国家的核心观点,国家对阴谋论脑残论统统的不信,美国你要做啥,有啥理由我不管,只是想方设法的利用当前局面为己获利,简称四个字,顺势而为。老美对我们的行为称为,无底线无原则的搭便车。为此他们很恼火,因为无论他们做啥,我们都能找到利益点。还不花钱买票。对此我们对外的宣传口径,还是四个字,合作共赢。
美国的自由、民主、法治、公正是全世界的表率,是独裁者的死敌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美国现在有能力发动一场新战争?_新闻中心_新浪网
美国现在有能力发动一场新战争?
  金融危机与新战争
  自金融海啸爆发后,美国人自己总拿这次危机与1929年的那次“大萧条”相提并论。而世界各国对于那一轮“大萧条”及世界经济动荡最为深刻的记忆,莫过于随后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战争是政治的延伸。一边是美国持续深化的金融海啸和经济衰退,另一边是美国某些实力人物、新保守派策士不断叫嚣的军事威胁。有分析人士提出过这样的担忧:如果不能抑制衰退,无法抵挡美元霸权正在遭遇的“逼宫”,那么,挑起一场战争,或者向“非美力量”发出战争威胁,或许将成为华盛顿实现战略翻盘的最后一搏……
  两种路线转移危机
  每次美国国内发生危机,都会有舆论预测美国是否会通过战争转嫁危机,也总有人指责历任美国总统发动的战争中不乏有类似案例。其中最近的一次,就是克林顿政府于1998年对伊拉克发动代号为“沙漠之狐”的空袭行动。不少人认为,当年12月17日发动的这场军事打击,是为了转移美国国内对莱温斯基一案的注意。
  其实自殖民主义时期开始,就时常有西方国家通过战争或冲突的方式转移国内危机,而危机之处也往往成为战争的策源地。具体来看,这种“转移”的方式通常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间接路线,即在其他地区制造冲突或挑起战争,外引祸水;另一种则是直接路线,也就是自己赤膊上阵。
  通过战争转嫁危机利益何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
  在政治上,战争能够起到消解国内社会压力,转移国内关注焦点的作用。大规模战争还会在某种程度上降低居民对国内民生水平的期待。战争往往还伴随着国内控制的加强,例如布什政府在发动“反恐战争”后,通过“爱国者法案”等手段,极大地加强了对舆论和社会生活的控制。这种社会控制从另一个侧面也可以用来预防国内经济危机产生的负面影响。
  在经济上,战争可以人为造成国内经济动员局面,军工产业的膨胀则可以极大地拉动内需,扩大就业。军工产业复合体及其响应的政治势力也往往会因此支持政府扩充军备的政策。
  从军工产业的拉动效应来看,目前,美国的军工厂每生产1300亿美元的产品,就可以直接拉动GDP增长一个百分点,每增加10亿美元的军工生产,就可以新增上万个就业机会。这还未将军工产业间接的拉动效应计算在内。更重要的是,在目前形势下,军工产品的生产可以直接拉动美国受金融危机影响最重的制造业,如汽车、飞机、机械等行业,这不仅有经济意义,还有重要的社会政治意义。
  这种以军工生产刺激经济的前提是,能够最终通过战争手段获取利益,否则将会面临有产出无收益的尴尬局面。在殖民主义时期和帝国主义初期,每次王朝战争和国家间战争都伴随着巨额战争赔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争的收益以更“隐蔽”的形式出现,不再像过去那样“赤裸”见人,例如,攫取对象国矿产资源,占领对象国市场,瓜分对象国国外资产等。
  美国目前已处战争状态
  应当指出的是,美国目前已经处于战争状态。但是,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战争明显是得不偿失的,特别是两场战争的战费比例过高,反而阻碍了军队的换装进程,进而影响了军工企业的利益。即使仅从这一角度来看,美国从伊拉克撤军也是有动力的。也许,从伊拉克撤军,再重新寻找新的对手,才较为符合传统意义上的“以战牟利”战略。在世界的其他地方,还存在着潜在的热点地区,可能成为此类战略的对象。
  挑动其他国家冲突的战略也可以带来较大的政治和经济收益。例如,冲突当事国对大国的政治依赖会加深,而大国通常也是主要军工生产国,所以冲突当事国大多需要向大国购买军火,还往往会以较高利率向大国借贷,或以较低价格出售其国外资产套现等。在日俄战争中,日本就曾向英国、美国大量借贷。在几乎历次战争中,都有一批因出售军火而获利颇丰的国家,以战争受益者的形象“载入史册”。
  在经济全球化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间接路线”还有更多的含义:如今资金的流动越来越方便,而全球金融市场上游资的数量也是前所未有的。战争、冲突甚至仅仅是不稳定,就可能造成大批资金流向形势较为稳定的地区。这种特点很可能被某些希望资金流回本国的势力所利用。
  近日孟买发生恐怖袭击事件后,有不少评论提到,在印度的外资可能会因为形势不稳而撤离,如果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出现紧张的对峙局面甚至军事冲突,无疑会造成更多的资金逃逸。这其中就存在一个问题:如果这些资金撤走,它们会流向哪里?在世界范围内流动性短缺的情况下,曾经支撑印度股市长期走牛的这批资金,能够在相当程度上补充市场流动性。这笔资金的受益者又会是谁呢?
  了解了战争带来利益的方式,大概可以推测,如果试图利用“直接路线”或“间接路线”来减轻和挽救国内的经济危机,谁将成为美国潜在的战略对象?不过问题是,如果局势升级,现在的美国还有能力控制局面么?
  战争并非总是“越打越富”
  战争与经济发展存在一种复杂的辩证关系,经济决定战争,战争对经济起反作用。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以计算机和微电子技术为主要标志的新科技革命的兴起,社会生产力取得了巨大进步,同时全球化进程也在加速发展,这使得战争与经济的关系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庇古的《战争经济学》一书,以战时经济为中心,全面讨论了战前、战时和战后的战争与经济的关系。庇古指出,促成战争爆发的情形甚多,包括一些细微事件,如“官吏被暗杀,狡猾的外交官伪造电报”等,但战争“真正的基本原因,却是火药背后的那些因素,最终不外乎是统治欲和求利欲二者”。庇古认为,在引起战争的各种原因中,经济原因占有重要的地位。
  从二战到现在的一系列战争,为经济利益而战的目的越来越明显,战争目的中经济因素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如果说朝鲜战争、越南战争还带有某种意识形态色彩,那么1991年的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则是典型的以经济利益为主要目的的战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为了确保其能源产地的安全,维护和扩展其经济利益,在不管是否真有确实证据的情况下,不惜对伊拉克动武。而“冷战”结束后债台高筑的伊拉克侵占石油资源丰富、当时国家黄金储备高达800亿美元的科威特,也部分出于经济利益。在这些战争背后,经济利益是重要动因。
  然而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的相互依赖也成为制约战争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有部分学者不同意这种说法,他们指出,德国与日本在一战、二战前与美英法等强国之间经济联系也相当紧密,但是它们还是发动了战争并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
  但更多学者认为,经济相互依赖的深入发展会制约战争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经济全球化使任何国家的企业都可以方便地在全世界范围内优化配置资金、技术、原料、劳动力和市场,靠战争获得市场和原料产地的做法失去了必要性;其二,经济全球化使国家特别是大国的利益相互渗透,形成了各种利益共同体,这使战争失去了可能性。
  当然,对战争形成制约不等于可以避免所有的战争,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战争仍然会发生。
  英国经济学家F?W?赫斯特在《战争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指出了关于战争和经济关系的三种错误观点:一、战争具有经济上的好处,即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二、战争可以增加财富,即可以用战争的手段来抢夺资源和财产;三、战争可以促进经济贸易,即可以用战争手段打开对外贸易的口岸,占领对方市场等。赫斯特的结论是:首先,战争给经济带来的繁荣只是短暂的;其次,战争带来的债务是一种最可怕、最有害的非生产性债务。
  战争对经济的破坏是有目共睹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部直接军事费用达11170 亿美元,这个数目约等于所有参战国国民收入的60~70%。如果把财产损失、养老金、利息等间接费用计算在内,估计二战全部费用到1951年为止约为4万亿美元。
  战争不仅给弱势一方造成巨大损失,也给强势一方带来了负面影响。二战后,美国发动了一系列战争,但也并非总是“越打越富”。
  美国自1950年发动朝鲜战争以后,海外军费连年剧增。比如,直接用于越战的开支从1965财年的1亿美元急剧扩大到1968财年的270亿美元。从财年,美国的整个军费几乎翻了一番,致使财政状况日趋恶化。
  由于美国产业发展严重向军事方向倾斜,导致民生产业竞争力下降。尽管在美国有很多新技术确是首先为军事需求而开发出来的,尔后通过向民用领域推广而惠及整个国民经济,但不可否认,美国因为过于偏重军事技术开发而影响了民生产业的竞争力。否则,美国的一些重大民生产业不至于败给日本和欧洲。
  2003年8月,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部分地区发生历史上最严重的断电事故后,更是暴露了美国“武器系统高精尖,民用设施破漏旧”的状态。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2005年发布报告称,年间,全美27%的桥梁被定为“存在结构缺陷”或“功能老化”等级。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军工产业的繁荣昌盛是以减少民生领域投入为代价的。
  有专家认为,苏联解体的教训之一是“把军队建设同国民经济搞成了‘两张皮’”。“两张皮”问题固然是个教训,但苏联的最大教训在于超越自身国力大搞军备竞赛,军事预算最高时占GDP的18%,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在某种意义上也可说是中了美国的圈套。
  战争能转嫁这次金融危机?
  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战争也不例外。二战结束之后,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发现并认识到战争、军备竞赛和军事研发具备强大的商业副效应:一是军事工业的大发展强力拉动了GDP的增长;二是大量军事技术外溢到民用产业,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二战中发展起来的核能源、喷气飞机、电子计算机、雷达等技术目前都已经广泛应用于民用产业,推动了战后的经济繁荣;三是战争为某些国家的经济升级和发展创造了历史性机遇,正所谓“大炮一响,黄金万两”。甚至有学者认为,美国赖以称霸全球的巨大财富基础,大多是靠战争积累的,美国经济纯粹是一种“战争经济”或“军事经济”,这便是美国不断在其他国家或地区以“维和”或“反恐”为借口挑起战争或直接发动战争的根源。
  目前,仍然有人争论市场竞争和战争究竟哪个是高新技术发展的原动力。
  有分析认为,市场的作用是极为有限的,真正能牵动高新技术发展的原动力是军事技术的发展和战争的需求。的确,从电子计算机、集成电路到互联网,很多高新技术都是首先为军事需求而开发的。但也有人认为,在市场经济国家,高新技术发展的主要原动力仍在市场,不能颠倒主次。统计表明,在美国全国科研经费中,民间企业的研发支出占到60~70%。甚至有些经济学家认为,军事工业已经不再成为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动机,不再具备强大的商业副效应了。
  在古代,发动战争的主要原因是当权者为了直接获得更多的土地和资源。自近代以来,大多数战争都是为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寻求更大的资源产地和消费市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导致了资本主义国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为了转嫁经济危机,某些西方国家政府往往不惜发动战争。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全球金融危机给各国政府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少数政客鼓吹利用战争来刺激和拉动本国经济发展,这是不负责任的,也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冷战”后发生的经济危机与以往的经济危机本质是根本不同的,传统的经济危机主要是生产过剩的危机,而当代的经济危机主要根源在于过度膨胀的虚拟经济与实物经济严重脱节。这样的经济危机不是靠发动战争能够解决的。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解决经济危机的出路只能是:调整经济政策,完善国际和国内的经济制度,加强国家之间的合作。
  “战争救市”的政治奥妙
  从振兴经济、清除敌手、安抚民众的角度来看,所谓的“战争救市”论似乎有些许道理,但是美国是否具备发动一场战争所需的主客观条件呢?
  主观条件,是指美国总统是否想通过战争来摆脱经济危机。虽然布什政府在其任内进军阿富汗,发动伊拉克战争,显示出对使用武力的“热情”,但是候任总统奥巴马却是靠着“反布什、要变革”的旗号竞选成功的。后者的外交和国防政策目前还比较模糊,但从他在竞选时的表现和言论来看,奥巴马可能立场更温和,更加主张国际合作与多边主义。他在面对选民时立场鲜明地反对继续进行伊拉克战争,还誓言当选后16个月内从伊拉克撤军。
  客观条件有两个,首先是美国能否发动得了一场战争。美国是一个三权分立的国家,如果总统不想开战,他就不会向国会提出战争动议,这仗就打不起来。反过来说,即使总统有想法,他还要面对国会这一关。
  日,由美国两党人士组成的伊拉克问题研究小组提议国会制订一项新法律,限制总统的战争权力。该小组成员、两名前国务卿贝克和克里斯托弗当天在一个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这项被称为“战争权力协商法”的新法律旨在取代1973年国会通过的《战争权力法》,并明确了总统和国会在战争方面的各自权力。
  根据美国宪法,国会拥有宣战权,总统作为武装力量最高统帅有指挥权。1973年美国国会在越战时通过《战争权力法》,扩大了总统的战争权力。该法律规定,在美军遭到攻击、需要保护海外美军、需要保护美国海外公民和需要履行美国签订的某些具体的军事条约义务等4种情况下,总统可未经国会允许而采取军事行动。但在使用武力48小时内必须向国会报告,使用武力的期限不得超过60天。
  2002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授权总统对伊拉克动用武力。但对于该法案是否意味着国会允许总统随后在伊拉克进行长期战争和占领,美国国内对此一直争议不断。美国民主党两年前在国会中期选举时一举控制参众两院,在相当程度上靠的是反战立场,所以美国总统要想发动一场战争,很难过国会这一关。
  其次,是美国的经济形势是不是会恶化到迫使政府走向战争的境地。
  年的“大萧条”可谓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但当时的罗斯福总统也没有把发动战争当作反危机的措施。
  如果美国没有发动一场新战争的可能性,那它会不会扩大现有的战争呢?美国现在正在打的是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和哈佛大学教授琳达?比尔米斯在合著的新书《三万亿美元的战争》中指出,到2008财年结束,美国国会已为这两场战争共计拨款8450亿美元。他们测算,基于“最佳情形”,2008年~2017年,美国还要再花费包括军事行动、占领和重建费用在内的1.7万亿~2.7万亿美元。
  由此可以得知,十年内这两场战争的年均费用将在1500亿~2100亿美元之间。美国2008财年的战争拨款已经达到了1900亿美元。在今后两个财政年度,也就是预计经济危机最严重的两年,为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追加投入的可能性很小。
  “战争救市论”者不明白这些并不复杂的道理么?应该不是。那么为什么又有人鼓吹这种论调?其中最可能的原因是:力争在新政府上台后的第一个预算方案中保持国防经费的原有份额。
  美国政府的财政年度从当年的10月1日开始,到次年的9月30日结束。行政当局大概在每年的上半年就要开始编列预算方案,年中交国会审议和表决。所以,在此之前,各部门和各利益集团对于预算份额的明争暗斗就开始了,直至国会表决结束。
  奥巴马在日就职后很快就要面对来自各方争夺预算份额的压力。俗话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美国是一个游说活动盛行的国家,各部门和各利益集团都是“会哭的孩子”,那么就要比“谁更会哭一点儿”,有时候也不得不剑走偏锋。虽然尚无证据表明“战争救市论”是美国军方的直接授意,但如果它真的存在的话,可能就是军方和军火工业界的一声呐喊。
  现在喊这一嗓子其实很有必要。首先,奥巴马的政治、经济、外交和国防政策正在形成当中,这段时间正是他努力倾听各方声音的时候,现在叫得凶一点儿会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其次,美国国内各界也预料到,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明年的预算将吃紧,政府会将大量资金投入到经济和社会福利等部门,而传统的开支大户国防部能不能保住原有预算份额很难预料。所以,现在不哭,更待何时?
  “战争救市论”者志在表现出一种“漫天要价”的做派,然后在明年上半年再伺机与各方神仙讨论“坐地还钱”的事情。
  美国战争政治学之奥妙恐怕就在于此。
  刘华邵峰徐进/文
  原刊《环球》杂志 本报选刊时有改动
电话:0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济繁荣萌芽初显江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