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大业张国立饰演蒋介石死亡之谜,“反就要亡党,不反就要亡国!”的片段

张国立再扮蒋介石 《建国大业》月底重庆取景_影音娱乐_新浪网
张国立再扮蒋介石 《建国大业》月底重庆取景
唐国强扮演毛泽东 张国立扮演蒋介石
  本报讯(记者 刘咏戈 实习生 李丹)去年,电影以豪华的明星阵容横扫全国票房。昨日,由重庆市委宣传部、中国电影集团制片分公司、重庆广电集团、国立常升影视公司联合拍摄的电视剧版《建国大业》在北京开机。剧中与再度扮演毛泽东和蒋介石。
  电视剧更长更过瘾
  张国立表示,电视版《建国大业》剧本由邹静之和编剧阿宁执笔,总监制由担任,以重庆谈判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直至创建新中国阶段,国共两党之间斗智斗勇的革命史实。张国立表示,电影《建国大业》因时长所限而导致部分精彩片段无法展现,此次电视版《建国大业》保留了历史人物的原貌,剧情更加细腻,其中将涵盖各民主党派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所起到的一些重要作用。“电影我没演过瘾,准备很多,但展现太少。这次从剧本、演员搭配到场景设置,我很满意,也绝对让观众过瘾”。据投资方透露,电视版《建国大业》将作为201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献礼作品与观众见面。
  大腕不多都是实力派
  电影《建国大业》聚集172名明星演员。对于电视剧的演员阵容,张国立也很有信心:“作为电视剧来讲,这部作品的演员不可能与电影《建国大业》相比,也许十分之一都不到,但绝对会拍得很有意思,演员都是实力派。”张国立介绍,唐国强担任艺术总监并主演毛泽东,该剧还延续了电影版演朱德、郭连文演刘少奇、演周恩来、演任弼时的阵容:“他们都是特型演员,演技没话说。”此外,电影版中着重刻画的宋庆龄、宋美龄等女性角色在电视剧中戏份颇重,将出演宋庆龄一角,已试装宋美龄,有望出演该角。也将加盟该剧,再次扮演黄炎培一角。对于此前宣称不要片酬一说,张国立昨日表示这要问制片方。
  月底来渝拍主要场景
  据了解,张国立去年在重庆拍戏时已经数次考察拍摄场景,《建国大业》在北京拍完唐国强在延安的戏份后,就会来渝拍摄全剧主要场景。届时,曾家岩、史迪威图书馆、重庆遗址博物馆、蒋介石公馆等景点均会进入该剧。记者了解到,重庆本地群众演员也在积极做准备,希望能够参与该剧演出。
& 播放大片:《建国大业》成绩单:张国立陈坤很出彩 其他明星合格
《建国大业》剧照
  集合史上最多华语明星的献礼巨片在北京举行媒体看片会。两位导演韩三平和黄建新所言不虚,这部电影的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观众集中检阅明星的欲望,而明星对历史名人的演绎,也大多交上了合格的答卷,唯一遗憾的是影片过于宏大的情节拥挤在两小时的长度中,导致很多明星没有充分的发挥空间,不可避免地沦为“路人甲乙丙丁”。
  【三方主角】
  张国立陈坤很出彩
  作为影片里国民党方面的主角,张国立和陈坤扮演的蒋介石蒋经国父子,堪称影片最大的亮点之一。《建国大业》里的蒋氏父子形象打破了传统主旋律片的框框,不仅具有人性化色彩,而且真正地深入到了人物的内心,显得丰满而立体。
  张国立饰演蒋介石,外形上不占优势,刚开始的几场戏,的确让观众有些难以入戏,但随着情节的推进,张国立的表演可谓渐入佳境。他成功塑造了一个多面的蒋介石,除了狡诈、多疑和残忍,还着力刻画了蒋介石作为一个失败的独裁者的孤独和无力。其中蒋介石和蒋经国的一场对手戏很有代表性:蒋经国在上海“打老虎”失败,回到南京请求蒋介石支援,蒋介石却不敢得罪党内的官僚资本。父子俩走在中山陵里,一群白鸽在远处飞翔,蒋介石告诫儿子:“反贪腐,要看时机。”蒋经国针锋相对:“现在党国都在危难的边缘。”蒋介石长叹一声,吐出一句话:“反贪要亡党,不反要亡国!”淡淡的语气里透出深深的凄凉。面对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己方的政权如大厦将倾,蒋介石的无奈和悲凉被张国立演得丝丝入扣。影片结尾,副官俞济时向蒋介石请示是否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大典时轰炸北京。当听说美国人不肯提供后援,蒋介石眼中闪过一丝绝望。他沉默了半晌,突然问了一句:“天安门的庆典几点开始?”听到副官的回答后,他决定取消这次轰炸计划。张国立看似波澜不惊的表演,却细腻地刻画出了此时蒋介石矛盾重重的心情。
  扮演蒋经国的陈坤,也曾因外形差异遭到广泛质疑,但他扮演一腔热血的蒋经国,同样给人惊喜。最出彩的有两场戏:其一是蒋经国和杜月笙正面交锋,面对步步紧逼的杜月笙,蒋经国承诺不会“只打苍蝇不打老虎”,说这话的时候,陈坤的气势一点也不逊于饰演杜月笙的冯小刚;其二是蒋经国和佟大为扮演的孔令侃对峙,他痛陈官僚资本对政权的腐蚀,声泪俱下的表演令人动容。
  唐国强刘劲 有细节
  导演黄建新曾说,相较于国民党方面而言,《建国大业》里表现我党领袖的戏更难拍。跟以往的主旋律电影相比,《建国大业》里以毛泽东(唐国强饰)和周恩来(刘劲饰)为代表的我党领袖人物形象谈不上重大突破,但片中特意安排的几个细节却在相当程度上为这些领袖增色不少。平津战役胜利后,当时中共的五大常委喝酒庆功,朱德、周恩来和任弼时三人忘情地唱起国际歌,兴奋地拥抱在一起,而毛泽东则坐在一旁,已经喝得微醺,脸上漾起笑意。在银幕上展现领袖人物醉酒的情形,这恐怕是内地影视剧里破天荒头一遭。
  表现建国那段历史,几次重大会议肯定避不开,但如何将枯燥乏味的会议拍得生动有趣,就得看导演的功力了。片中,西柏坡会议用“镜头里的镜头”作了技巧性的表现:负责记录那次会议的摄制组在会议室前架上了摄影机,而电影的视角也从这里出发,犹如拍摄真实纪录片一样,中共高层领导鱼贯而入,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身体动作和表情,气氛很是轻松自然。
  许晴妆容 清雅端庄
  以宋庆龄、张澜和李济深为代表的民主人士是当时中国最重要的第三股力量。和张澜及李济深相比,许晴版的宋庆龄戏份并不多,前后加起来只有五六场戏。为了弥补许晴和当时宋庆龄年龄上的差异,化妆师为她设计了一个既清雅又成熟的妆容,而许晴则藏起了她一贯甜美的表情和声线,声调故意放低放缓,在表演上力图贴近端庄的国母形象。但也许是戏份所限,许晴对宋庆龄的塑造还是主要停留在表面上。此外,和大家熟悉的宋庆龄相比,许晴有些过于清瘦了。而活跃在电视荧屏上的男星金鑫扮演的国民党元老李济深戏份不少,他的表演中规中矩。
  《建国大业》吸引了众多明星参演,能到电影院“数星星”,可谓这部影片吸引观众的最大噱头之一。通观整部影片,前后二十分钟都有明星集中出场,每当一个明星亮相,就有观众忍不住喊出明星的名字。但由于影片故事本身的原因,涉及的历史事件太多,导演难以取舍,只好统统一股脑儿搬上银幕,导致情节量太大,枝蔓线索太过庞杂,很多跑龙套的明星还没有给观众留下什么印象,就一闪而过。
  在这众多“大牌龙套”里,冯小刚、姜文、陈道明、刘德华、王宝强的出场给人留下最为深刻的印象,而成龙、李连杰、章子怡、赵薇、梁家辉、黎明等人则显得可有可无,而之前曾盛传“火线加盟”的周星驰并没有露脸。1
相关新闻v&& 09:44:48v&& 07:44:00v&& 07:40:25v&& 11:10:27v&& 11:07:44v&& 10:59:44
24小时热图
24小时热文
•&•&•&•&•&
全球娱乐热势力您好, []|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禁区年谱】大陆电影中蒋介石形象的变迁
蒋介石败退台湾后,他的形象在大陆文艺作品中经历了几番变化,概括来讲是三十年魔鬼,三十年为人――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蒋介石形象与恶魔无异,国民党与反动派,蒋介石与人民公敌是两组固定搭配的词组。而以1979年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恢复运作为标志,蒋介石的形象也随着两岸关系的逐步解冻而好转。本文专为您梳理蒋介石形象在大陆影视作品中的变迁。
一、《吉鸿昌》(1979):新中国故事片首次出现蒋介石1948年,陈伯达写了《人民公敌蒋介石》一书。自此之后的三十年,“人民公敌”都是大陆对蒋介石的官方评价。历史背景:解放战争激战正酣之时,时任毛泽东秘书的陈伯达撰写了《人民公敌蒋介石》一书。这本薄薄的小册子上对蒋介石的描述“蒋介石是窃国大盗,是屠杀人民的刽子手,是罪大恶极的卖国贼”①,成了随后三十年间官方对蒋介石和国民党的定性。及至1975年蒋介石去世,新华社播发的消息仍然是这样的定性:“国民党反动派的头子、中国人民的公敌蒋介石,四月五日在台湾病死。”②这条消息的标题叫《蒋介石死了》,刊登于《人民日报》第4版(最后一版)。同一天的报纸上还刊载有董必武追悼会的消息,标题为《沉痛哀悼董必武同志逝世》。根据陈伯达《人民公敌蒋介石》改编的同名连环画影视表现:从1949年到1979年,蒋介石的形象出现在各类宣传片、纪录片、大字报、连环画中,也出现在很多电影人物的口中。但其形象第一次出现在电影故事片中,是拍摄于1979年的《吉鸿昌》③。片中的蒋介石基本是一副穷凶极恶的样子,用近距离的仰视镜头突出蒋的凶恶阴险,台词除直接下令处死吉鸿昌,就是诸如“多找些西北军的人,把他缠住,用酒、力气、谋刺,把他嘴巴封住!”这样脸谱化的台词。总体来说,电影《吉鸿昌》中的蒋介石形象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坏人,在“坏人”这个词中,着重描述其“坏”的部分。二、《西安事变》(1981):首次“突出、美化”蒋介石1979年,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恢复运作,大陆对台湾当局的政策从敌对转向统战。这也直接左右了官方对蒋介石的评价。历史背景: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于1954年7月成立,文革后撤销。在经历了建国后30年完全敌视的状态后,中央决定在1979年恢复此小组,负责确定对台工作的方针政策,并由德高望重的邓颖超担任组长,与台湾当局缓和关系的意味明显。影视表现:拍摄于1981年的电影《西安事变》中,蒋介石由一个彻头彻尾的坏人,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坏人,在“坏人”这个词中,着重描述“人”的部分。导演第一次让这个反面人物讲起了方言(以往影视片里只有中共领袖才讲方言)、骂起了人(从此吴语脏话“娘希匹”成了蒋介石的个人专属标签),把蒋介石真正当一个人物来塑造。电影《西安事变》截图,张学良逼蒋抗日,蒋介石捂住双耳道:“我不听我不听”举片中的一个例子来说明:蒋介石被张学良、杨虎城软禁后,张学良来求见,试图劝说蒋介石抗日。刚说了一句“国难当头”,蒋介石马上捂住双耳道:“我不听我不听”,扭身不看张,张少帅只得悻悻而归。这一颇似如今韩国偶像剧的桥段,既刻画了基本事实,又将两人不一般的关系点了出来。影片引来的争议也不小,有人批评本片突出、美化了蒋介石。三、《血战台儿庄》(1986):第一次正面刻画蒋介石日,廖承志给当年的同学、时任台湾地区领导人的蒋经国写了一封公开信,语气缓和恳切。大陆对“小蒋”的安抚劝说,也促进了对“老蒋”评价的正面化。历史背景: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时任国务院侨办主任的廖承志,与当时台湾地区领导人蒋经国的关系非同一般。利用这层关系,通过半私人半公开的方式与对岸进行沟通,成了当时中央高层的共识。廖承志的父亲廖仲恺,与蒋经国的父亲蒋介石同为国民党元老,廖、蒋二人又曾经是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同窗,关系好到晚上睡觉同盖一件大衣。④1982年由廖承志执笔给蒋经国写了一封公开信,以“经国吾弟”开头,先表达“瞬逾三十六载”的思念,再将当时中央的对台政策以拉家常的方式叙说,最后引述鲁迅名句“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劝说其“共图振兴中华之大业”。⑤这封信在对台统战工作的历史上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可惜次年廖承志去世,“劝说蒋经国”的工作未能更进一步。影视表现:拍摄于1986年的《血战台儿庄》填补了中国电影的两项空白:第一部反映抗战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影片,也是第一部对蒋介石进行正面刻画的影片。片中蒋介石在现场为牺牲的将领王铭章主持追悼会,面对日军飞机的扫射轰炸,镇定自若。这部影片最大的影响是直接引起了蒋经国的注意。他看完本片后说:“从这个影片看来,大陆已经承认我们抗战了。这个影片没有往我父亲脸上抹黑。看来,大陆对台湾的政策有所调整,我们相应也要作些调整。”⑥四、《开国大典》(1989):第一次成为主要角色日,蒋经国解除了持续38年的戒严令。11月,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这是两岸关系向前迈进的一大步。历史背景:蒋经国口中的“我们相应也要作些调整”并没有等很久。在看完电影《血战台儿庄》约一年后,蒋经国解除了自1949年开始的戒严令,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这也是蒋经国生平做出的最后一个重要决策。几个月后的日,蒋经国病逝。与13年前蒋介石去世时那条名为《蒋介石死了》的消息相比,官方媒体在对待蒋经国去世的态度上有了明显转变。《人民日报》在1月14日刊登了标题为《蒋经国昨天病逝》的消息:“新华社北京1月13日电 据台湾电台广播,中国国民党主席蒋经国于今天下午3时50分因病逝世。”⑦病死与病逝,一字之差,内涵已然大不一样。影视表现:建国四十周年献礼影片《开国大典》中,蒋介石是戏份仅少于毛泽东的“男二号”,总体而言是一个枭雄的角色。通过把蒋介石塑造得形象丰满,命运悲凉,更衬托出将其打败的队伍之伟大。电影末尾,蒋介石乘船离开大陆,军舰在夜色里航行。时年13岁的孙子蒋孝文问道:“爷爷,我们到哪里去?”蒋介石疲惫地回应:“到很远的地方去。”“还回来吗?”“会的。”用如此文学化的手法描画蒋介石,在当时颇为罕见。其后20年,大陆影视作品中的蒋介石形象皆以失败的枭雄为基调。五、《建国大业》(2009):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2005年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相继访问大陆。此后影视作品中的蒋介石多以反对两岸分裂的爱国者出现。历史背景:众所周知,蒋介石在败退台湾后,一直心存“反攻大陆”的念想,对台独持极力反对态度。1955年他曾对中外记者言明:“‘两个中国’的说法,真是荒谬绝伦。……台湾和大陆本属一体,骨肉相关,休戚与共。”⑧蒋经国去世后,继任的两位台湾地区领导人李登辉和陈水扁皆为台独论拥护者,在这个背景下,两岸关系一度陷入冰点。当2004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再次失败后,国民党内部也试图做出变化。2005年四五月间,之前一年搭档竞选台湾地区领导人的连战、宋楚瑜相继访问大陆,并将这次访问命名为“破冰之旅”。反对“两个中国”一直是国民党的基本政策,李登辉就因为抛出“两国论”,组建主张台独的“台联”而被国民党开除党籍。在“破冰之旅”后,大陆影视作品中的蒋介石形象,着重突出了他反对分裂,拥护统一的形象。影片《建国大业》中,蒋氏父子的形象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影视表现:建国六十周年献礼片《建国大业》中,由张国立饰演的蒋介石受到了众多观众的认可,多句台词为人津津乐道。例如他认为国民党在大陆的政权失败在腐败上,对反腐做出了这样的评价:“反,亡党!不反,亡国!难啊!”在对待国共南北分治这一设想时,蒋介石又说:“南北朝可以出现在过去,但绝不会出现在今天!谁敢当这个千古的罪人!?这胆量,我没有!”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形象跃然银幕。注释:①陈伯达:《人民公敌蒋介石》,华中新华书店1949年4月版。②《蒋介石死了》,《人民日报》日第四版。③若以拍摄时间论,拍摄于1978年的《大渡河》中出现蒋介石形象更早,但《大渡河》上映时间(1980)晚于《吉鸿昌》(1979),文中以上映时间来排序。④邰言:《廖承志致蒋经国信的幕后故事》,《黄埔》杂志2013年第3期。⑤《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日)》,摘自中国政府网。⑥顾育豹:《电影&血战台儿庄&诞生记》,《炎黄纵横》 2008年09期。⑦《蒋经国昨天病逝》,《人民日报》日。⑧谭一青:《蒋介石与反“台独”斗争》,《百年潮》2003年第5期。
蒋介石形象在大陆影视作品中的变迁,与两岸关系的发展密不可分。近年来随着两岸交往愈加密切,蒋介石已不再以反面形象出现。由张国立(《建国大业》)、陈道明(《一九四二》)等主要塑造正派人物的一线男演员来饰演蒋介石,便是其形象正面化的一个缩影。
登录后投票将分享到: 微博
请添写脚注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视频:《建国大业》张国立版蒋介石被指神似形反
发布时间:日08:57 |
作者:张立君 |
来源:搜狐娱乐播报
to see this player.
内容介绍:
(责任编辑:鬼鬼)
相关搜索:
娱乐八爪鱼
绝 对 热 点
每 日 新 闻 排 行
茶 余 饭 后台湾舞台首次出现蒋介石形象 40年来无人敢演绎-中新网
台湾舞台首次出现蒋介石形象 40年来无人敢演绎
  【环球时报记者 范凌志 邬宁宁 环球时报驻台北特约记者 萧师言】清明将至,昔日台湾岛内“慈湖谒陵”的一幕幕已成过眼云烟。蒋介石日因心脏病突发去世。40年过去了,但对两岸百姓来说,与蒋介石、蒋经国、宋美龄甚至蒋家后人有关的消息仍有一定的吸引力,对他们的解构和评价似乎从没停止过。今年3月台南校园蒋介石铜像被强拆,去年底台媒传“蒋介石戎装骑马铜像将亮相浙江奉化老家”,以及大陆热播电视剧《北平无战事》中,“建丰同志(即蒋经国)”只闻其声未见其人,但“用人要疑、疑人要用,关键是要用好”等台词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在这些新闻或现象背后,两岸到底如何看“蒋氏父子”?
  大陆影视作品中的蒋介石远比台湾的“丰满”
  2014年11月底,台北市中山堂。一场“低调而隆重”的实验话剧正在上演,这部剧名叫《再见》,讲的是两位中国近代史上最叱咤风云的人物――毛泽东和蒋介石在另一个时空见面的场景。在剧中饰演毛泽东的是台湾演员、主持人侯冠群,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不谈政治,就是想探讨一下生命意义和生死哲学。而且,这是在台湾的舞台上第一次出现蒋介石。”
  40年来,蒋介石在台湾的形象变化绘出了一个完整的跌落曲线。对台湾影视娱乐生态很了解的侯冠群回忆,当年蒋介石在台湾的地位,甚至高到了没有任何影视剧敢正面演绎的程度,“可以这么说,我的记忆当中,台湾荧幕上几乎没有过蒋介石和蒋经国的形象,从没有人正式扮演过他们。因为当时在台湾,蒋介石是一个被神话的人,而且那个时候是瞧不起演员、瞧不起娱乐圈的,当局认为没有任何一个人有资格演蒋介石。”
  如果说蒋介石的形象很少出现在台湾的文艺作品中,相比之下,在大陆,这位历史人物却是影视作品中的“常客”。上世纪70年代末拍摄的《大渡河》《吉鸿昌》,把蒋介石的形象搬上了大陆的银幕上,但戏份并不多。据说当时饰演蒋介石的赵恒多为演好这个人物,想了很多办法,弄到一些海外出版的有关蒋介石的传记和著作。他反复琢磨蒋的性格和神态举止,为刻画出蒋“专制独裁”的形象,甚至多次去拜访前国民党高级将领。1981年,电影《西安事变》导演成荫试图塑造了一个更加丰满的蒋介石,他表示:“要深刻揭露这种人物的反动本质,必须突破过去创作中对反面人物采取简单化的处理。”在这部影片中,导演第一次让这个反面人物讲起了方言、骂起“娘希匹”。扮演蒋介石的孙飞虎,凭此片夺得第二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配角奖。
  上世纪80年代后期蒋经国解除持续38年的戒严令,开放大陆探亲,两岸关系走向缓和。在建国四十周年献礼影片《开国大典》中,孙飞虎扮演的蒋介石是戏份仅少于毛泽东的“男二号”。评论认为,他塑造的蒋介石不再只是一个狡诈凶残的刻板角色,而是更加丰满,这样一来,更衬托出将其打败的队伍非常伟大。
  “反(腐),就要亡党;不反,就要亡国!”这是2009年影片《建国大业》中最入骨的台词,张国立饰演的蒋介石与陈坤饰演的蒋经国,被外界称为“外形最不像,却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蒋氏父子”。环球网近日对蒋介石父子的形象做了一项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对于大陆影视作品中的蒋氏父子形象,16.9%网民认为“比较人性化”,47.4%认为“没有刻意丑化”,而35.7%的人认为“比较接近历史”。谈起大陆影视作品中蒋介石的形象,出版过《蒋介石传》《宋美龄传》的著名历史学家杨树标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我看来,电视剧《长征》中陈道明塑造的蒋介石最真实,虽然形象上不太像,说的也是普通话,但演得十分传神,剧本本身很接近历史。”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杨天石多年致力于蒋介石和中国国民党党史的研究,著有《蒋氏秘档与蒋介石真相》《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已出三卷)等。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近年来大陆影视作品中的蒋介石形象,已不再是“妖魔化”或“丑化”式的简单处理,而是更客观、全面和真实。
  发展台湾经济曾给蒋氏父子“加分”
  过去几年,每当大陆出版有关蒋介石的新书,都会引起外界关注。韩国《朝鲜日报》2013年2月曾报道说,中国大陆从多元的角度客观评价和重新审视蒋介石,“最受瞩目的当属由美国前任驻华外交官陶涵撰写的《蒋介石与现代中国》获准在大陆出版”。
  200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向公众开放《蒋介石日记》,邀请杨天石赴美阅读、研究,那一次杨天石一口气看了两个月,有媒体称之为“阅读蒋介石日记的大陆第一人”。后来,杨天石又分三年,先后去了三次,用十个半月时间读完蒋的全部日记。作为民国史专家,杨天石认为《蒋介石日记》有相当的真实性,但也有许多重大缺漏,有严重歪曲,也有对自己的美化,需要大量、广泛利用各种史料加以审核、考辨,有分析地谨慎使用。杨天石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研究中国近代史,不看蒋日记,是很大的损失;看了,什么都轻信,也会上当、受骗。”对于蒋介石的总体评价,杨天石认为,在中国近代史上,蒋介石十分重要,也十分复杂,有功有过:“他和中共两次合作,领导北伐,领导国民党和国民政府抗战,可以说有功;十年清党剿共,三年反共内战,则是两大过。台湾时期,实行‘白色恐怖’,是过;坚持一个中国,建设台湾,坚决反对‘台独’,是功。”
  在环球网的调查中,更关注蒋介石的网民占35.7%,明显比关注蒋经国的网民(19.5%)多,而44.7%的人则表示“两人都很关注”。畅销书《我们台湾这些年》的作者廖信忠在一次访谈中谈到,蒋经国当政后,心里觉得可能要一直在台湾待下去,就开始在台湾进行建设,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十大建设”带来台湾的经济起飞,所以很多台湾岛内的人因此现在会怀念蒋经国的时代,那个时代大家都有钱赚,不用像现在管这么多,没有政治乱象之类的事情。但同时他也表示,如果真让大家再回到蒋经国时代,其实没有多少人愿意。
  杨天石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蒋经国作风比较亲民、平民化。在既往的台湾地区领导人中,目前台湾人最肯定的也是蒋经国。蒋经国在台湾实行经济改革,对外开放,建设台湾,对当年的台湾经济起飞起了重要作用,他的一些做法,还助推台湾从威权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此外,他开放老兵回乡探亲,派人与大陆方面接触等做法,对海峡两岸交流、国共两党交流有促进作用。同时,杨天石也提到,国民党退守台湾后,实行“白色恐怖”,蒋经国负有一定责任。
  “蒋经国与蒋介石的性格不一样,但大家对蒋经国的评价更高一点。”杨树标这样谈及蒋氏父子。但他强调:“事实上蒋经国做的很多事情都是蒋介石打下的基础,比如岛内建设等。”杨树标说,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应一分为二地来看蒋介石,他在台湾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台湾的一些老百姓现在接受民进党的“去蒋化”,与台湾目前经济不好也有关,老百姓怨声载道。
  “台独”势力掀起“去蒋化”
  侯冠群的家世颇为显赫,他的外曾祖父黄炎培为民国著名教育家,祖父曾任张学良的军警执法处处长,祖母曾是蒋宋美龄的秘书。家族里对于蒋介石的看法,也颇为复杂。“坦白讲我的祖父母是不敢评价的,因为台湾当年是有所谓的白色恐怖。我的祖父是张学良的部下,对蒋是有一点点微词的,只是没有说出来,我小的时候很敏感,能隐隐约约感觉到。后来我偷偷看过很多李敖的和大陆的书,所以年轻时候也很不喜欢蒋介石。而我母亲这边的亲戚都在大陆,小的时候接触不到,两岸开放后我来大陆,大家谁也不谈蒋介石,都把他忘了。”
  侯冠群对蒋介石的这种“淡忘”或许是无意之间形成的。但在台湾岛内,近些年刻意为之的“去蒋化”却愈演愈烈。3月22日,台南市政府以将中小学校园里的蒋介石铜像拆除,蓝营强烈谴责这是“偷拆”。对台湾的“去蒋化”,向来被指有深绿背景的台北市长柯文哲有点另类地说,他不会拆蒋介石铜像,“留下铜像并非向历史屈服,而是超越历史,做自己的主人”。
  在台湾,蒋氏父子的地位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蒋经国日在台北病逝。他在世时,蒋介石的生日与忌日是台湾的“国定纪念日”(正式节日)。那时的台湾岛内,蒋介石被看成是孙中山先生的最忠实信徒,尽管影视作品中几乎看不到蒋介石的形象,但在纸币和硬币上有他的肖像,他的塑像也遍及学校和街头。很长一段时间,每到4月5日,到慈湖谒陵是台湾“党政要员”一项最为重要的“政治仪式”,因为只有真正进入国民党高层的人才有资格跟着当时的“领导人”去蒋介石的棺木前鞠躬致敬。
  在台湾政坛,曾流行一个笑话,那就是被蒋经国一手提拔的李登辉在蒋经国面前“只坐板凳的1/3”,人们用“坐1/3的板凳”形容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最高敬意”。蒋经国去世后,李登辉曾借“继承两蒋遗志”的假象来稳定自己的地位,但后期开始自称“二十岁以前是日本人”,把“台独分子”写的《台湾四百年史》作为台湾历史的“正统”,逐渐改变了一些台湾人对两蒋父子的传统看法。当有人在台湾各大学校园内掀起“拉倒蒋介石铜像”的行动时,李登辉却让国民党坐视不管。随着民进党的陈水扁上台,台湾一些地区“仇蒋恨蒋”,“去蒋化”日益明显。蒋介石的忌日不再是正式节日,只是赶上清明而已。一些把慈湖当成“观光景点”的游人,才会猛然想起这一天还是“蒋公逝世纪念日”。马英九曾是蒋经国秘书,这一特殊的关系,让他恢复了过往的“慈湖谒陵”仪式,但台湾舆论认为,这并不代表马英九要大力恢复蒋介石的历史地位。
  对蒋氏父子在台湾的境遇变迁,杨天石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世界上没有神,正确地分析蒋氏父子的历史功过,使之从‘神’变成‘人’,成为可以研究、可以评论的对象,甚至对其错误进行严厉的批判,都是可以的、必要的。但是,(台湾一些人)将‘去蒋化’和‘去中国化’联系在一起,则是完全错误的。”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直隶巴人的原贴: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66833 34708 30649 18963 18348 16939 12753 12482 12188 12157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蒋介石死亡之谜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