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央对地方税务局税种收返还的税种有哪些

营改增后央地对半分 中央增收1780亿全返地方|税收|增值税|营业税_新浪财经_新浪网
  原标题:营改增后央地“五五分” 中央增收1780亿全返地方
  在10月31日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财政部副部长刘昆作了有关“2016年中央预算调整方案”的说明。
  刘昆表示,自今年5月1日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之后,所有行业企业缴纳的增值税均纳入中央和地方共享范围。此后,我国同步实施了调整中央与地方增值税收入划分的过渡方案。
  “根据过渡方案,将原中央、地方按照75:25比例分享的国内增值税、100%作为地方收入的营业税(除部分金融机构总部缴纳的营业税归属中央外),改为所有行业缴纳的国内增值税和在今年5月1日以后入库的营业税均由中央与地方按照50:50的比例分享。”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廖晓军说。
  按此方案计算,2016年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将由70570亿元调整为72350亿元,增加1780亿元。为了确保地方既有财力不变,中央上划收入将通过税收返还方式给地方。同时,中央集中的收入增量将通过均衡性转移支付分配给地方,主要用于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因此,中央2016年预计增收的1780亿元将全部用于地方税收返还。
  同时,廖晓军介绍,目前中央与地方增值税收入分享比例,是全面推开营改增改革试点后制定的过渡方案,正式方案尚未出台。(记者李哲)
责任编辑:周宇航
如果我们的整个增长更多回到以人为本、注重人民的幸福体验的出发点,那么就应该更关注绿色发展的问题,改善民生的问题,上学、就医的问题。如果不把民生的保障问题解决好,GDP增长再快,人民的幸福感也提不上去。
在未来一个阶段,住宅仍然是中国长期发展的重点,但是会转移到三四五线城市,因为这些城市的人均GDP大部分都还远没有达到8000美金,发展空间还是很大。房地产行业实际上还处在盛夏,将来的路还很长,我们的好日子也才刚刚开始。
沃尔玛看重的是久攻不下的中国市场,京东那边厢则在专心应付猫狗大战。京东希望通过与沃尔玛的合作与阿里一决高下,三年内结束商超之战,沃尔玛则希望通过与京东的合作延伸在中国市场的触角。
如果房地产没有炒作,市场会出现什么结果?资金一定会流到银行或者股市里、或者民众更敢于创业,银行和资本市场资金增加,支持实体经济的资金更充足,市场也就更活跃,民众投资企业的意愿一定会倍增,对企业和就业都是有好处的。2016财税改革大戏:中央地方税收划分启幕_新浪财经_新浪网
  国务院决定,从日起,将证券交易印花税由现行按中央97%、地方3%比例分享全部调整为中央收入。
  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证券交易印花税由中央和地方的共享税,改为中央税,意味着中央和地方的税收收入划分工作正式启幕。而财税改革重头戏&&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也或将于2016年开启。
  税收划分即将启幕
  早在2013年底,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就明确提出,“保持现有中央和地方财力格局总体稳定,结合税制改革,考虑税种属性,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
  2014年6月底,财税改革顶层设计方案&&《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获通过,明确了三大任务,除了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和六大税收制度改革两大任务外,最后一大任务就是调整中央和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在保持中央和地方收入格局大体稳定的前提下,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合理划分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促进权力和责任、办事和花钱相统一,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而不久前结束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部署2016年财税改革任务中,排在首位的正是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这项改革中即包含中央和地方税收的重新划分。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杨志勇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这次证券交易印花税划为中央税,可以看作是理顺中央和地方税收收入工作开启。而印花税涉及中央和地方税收重新分配金额并不大,未来可能涉及重新划分的税种包括国内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等。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朱为群也对本报表示,证券交易印花税划为中央税可能意味着中央和地方税收划分工作开启。
  中央和地方税收收入为何要划分?究竟如何理顺?
  楼继伟此前撰文表示,理顺中央和地方税收收入这一要求综合考虑了我国地方政府承担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实际情况,既有利于保证中央履行职能和实施重大决策,又有利于保障地方既得利益、培育地方主体税种、调动地方积极性,从而有利于形成改革共识、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目前地方承担过多事权,缺乏可用财力,未来改革方向是增加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
  楼继伟认为,在理顺央地税收收入方面,应该遵循公平、便利、效率等原则,考虑税种属性和功能,将收入波动较大、具有较强再分配作用、税基分布不均衡、税基流动性较大的税种划为中央税,或中央分成比例多一些;将地方掌握信息比较充分、对本地资源配置影响较大、税基相对稳定的税种,划为地方税,或地方分成比例多一些。收入划分调整后,地方形成的财力缺口由中央财政通过税收返还方式解决。
  增值税、消费税划分或将调整
  国内增值税和消费税被普遍认为是将被重新划分归属的税种。
  《关于201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明确了2015年财税改革任务,即结合营业税改增值税(下称“营改增”)、消费税等税制改革,研究调整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
  国内增值税是第一大税种,2014年占所有税收收入比重约为26%,属于中央和地方共享税,分成比例是75%:25%。营业税是国内第三大税种,2014年占所有税收收入比重约为15%,属于地方税,是地方主体税种。
  不过,为了解决重复征税等问题,2012年开始了营改增试点工作,目前营改增试点扩至全国,试点行业扩至交通运输业、邮政业、电信业和7个现代服务业,只剩最后四个行业&&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尚未被纳入营改增。
  楼继伟近日在部署2016年财政工作时表示,全面推开营改增改革,将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纳入试点范围。
  这被业内人士解读为,2016年营改增将覆盖所有行业,营业税将成为历史。
  随着今年营改增的推进,地方主体税种营业税将成为历史,地方政府缺乏主体税种。
  目前为了减轻营改增对地方税收带来的影响,采取过渡政策,即营改增后收入归属保持不变,原归属试点地区的营业税收入,改征增值税后仍全部归属试点地区。
  营改增全覆盖后,增值税中央和地方分成比例如何调整,业内莫衷一是,但普遍认为应适度上调地方分成比例。
  财政部财科所研究员孙钢曾建议,可以把增值税、营业税打包看成一个中央、地方共享税,不管现在有没有纳入“营改增”,把这两个税种的税收收入捆在一起,加总后测算什么样的分成比例比较合适。
  他认为,一般来说,这个分享比例中中央占比会稍微高一点,因为地方实际情况不一样,中央多收一点,利用其中一部分对地方进行转移支付。
  岭南学院财政税务系主任林江表示,中央和地方增值税分成比例可以调成55%:45%,中央拿大头,也最大限度地给地方财政留空间。
  作为中央税的消费税也有望被划为中央和地方共享税种。
  国内消费税是我国第四大税种,2014年占所有税收收入比重约为8%。多数专家认为,由于消费税税基较宽泛,税源丰富稳定,在收入和地区产业结构方面有较强调节性,可以替代营业税成为地方主体税种。
  此前也有媒体报道称,国内征收的消费税改为中央和地方共享。同时,还将选择部分具有较强区域性的地方下放消费税税权,赋予地方一定的税收管理权。
  另外,接受本报采访的专家表示,正在立法进程中的环境保护税和房地产税也将被归为地方税,其税未来或成为地方主体税种。
  央地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将启
  中央和地方税收收入的划分,是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内容中的重要内容,而重新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也是2016年财税改革重头戏。
  2015年年底,楼继伟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举行的联组会议上表示,2015年起草了关于推进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上报了国务院,征求了很多部门的意见。按照国务院的要求,这个指导意见还要进一步征求地方的意见,目前正在进行这项工作。
  楼继伟接着称,这个指导意见提出了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准备2016年率先启动国防、国家安全、外交、公共安全等领域的改革,2017年和2018年扩大到其他相关领域,2019年到2020年基本上完成主要领域改革。对于梳理后需要上升为法律法规的内容,适时提升为法律。
  楼继伟曾在《推进各级政府事权规范化法律化》一文中表示,1994年实施的税制和分税制改革,统一了税制,明确了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奠定了中央财力权威,推动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但受客观条件约束,未触动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而是承诺分税制改革后再来处理。20年来,这方面改革进展缓慢,成效有限。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政府职能逐步扩展,中央和地方事权划分存在的问题逐渐显露,给国家治理带来潜在风险。
  他指出,目前中央和地方事权划分存在的问题包括:事权划分缺乏法律规范,诸多事权划分不清晰,部分事权划分不合理,一些事权执行不规范,中央事权明显不足等。
  以部分事权划分不合理为例,楼继伟称,一方面,应该由中央负责的国家安全、边防公路、国际界河维护、跨流域大江大河治理、跨地区污染防治、海域和海洋使用管理、食品药品安全以及跨区域司法管理等事关国家利益和要素自由流动的事务,中央没有完整统一起来,地方承担了应由中央负责的事务,不仅造成权责脱节、地方动力不足,而且导致机构重叠、效率不高、职能异化、秩序紊乱。
  另一方面,楼继伟表示,学前教育、农村改水改厕、村容村貌等适宜地方管理的事务没有完全放下去,中央可以无条件介入,既不利于地方因地制宜发挥主动性,也导致中央部门陷入大量的微观事务。
  楼继伟认为,未来要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直接支出比重,将国防、外交、国家安全、关系全国统一市场规则和管理的事项集中到中央,减少委托事务,提高全国公共服务水平和效率;将区域性公共服务明确为地方事权;明确中央与地方共同事权。
  他在文中进一步阐述了中央、省级政府和市县政府的事权划分。
  概括来说,在明晰各级政府事权着力点上,要强化中央政府宏观管理、制度设定职责和必要的执法权。强化省级政府统筹推进区域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职责。强化市县政府执行职责。
  只有在明晰事权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的支出责任,中央可运用转移支付机制将部分事权的支出责任委托地方承担。
  另外,在明晰各级政府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基础上,可以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着力解决权责交叉、多头执法问题,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 (2016年)-1
undefined 26、截止到 2016 年 3 月 31 日〃我国对汽油的消费税税额是( )...用户答案:C 标准答案: 答案解析:undefined 35、现行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不包括( ...
用户答案:D 标准答案:D 答案解析:无 30、 现行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不包括( )...2016 年,上述小微企业停免征费用中的( )项得以扩大到全部企业。 A、15 B、...
借:财政应返还额度 贷:财政拨款结转 C.借:经费...全面营改增后调整中央与地方增值税收入划分过渡的...2016 年 5 月 1 日起关于建筑业营改增政策的说法...
2016 年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预算表单位:亿元 2015 年 执行数 2016 年 预算数 预算数 为上年 执行数 的% 项 目 一、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 (一)一般...
10、2015年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分地区预算汇总表_法律资料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2015 年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分 地区预算汇总表单位:亿元 2015 年预...
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在转移:支付总额中占( )以上。 A.65%B.70%C.60%D.75%_答案解析_2016年_一模/二模/三模/联考_图文_百度高考
2015 年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预 算表单位:亿元预算数为上 2014 年执行 项目数的% 一、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 (一)一般性转移支付 均衡性转移支付 其中:...
1994年以后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额的递增系数为增值税和消费税增长率的___。 A.1:0.1 B.1:0.2C.1:0.3 D.1:0.4 _答案解析_2016年_一模/二模/三...
2012年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决算表_财务管理_经管营销_专业资料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 2012年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决算表_财务管理_...营改增后中央增收1780亿元将全部返还地方
在今天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财政部副部长刘昆作了有关“2016年中央预算调整方案”的说明。
刘昆表示,自今年5月1日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之后,所有行业企业缴纳的增值税均纳入中央和地方共享范围。此后,我国同步实施了调整中央与地方增值税收入划分的过渡方案。
“根据过渡方案,将原中央、地方按照75:25比例分享的国内增值税、100%作为地方收入的营业税(除部分金融机构总部缴纳的营业税归属中央外),改为所有行业缴纳的国内增值税和在今年5月1日以后入库的营业税均由中央与地方按照50:50的比例分享。”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廖晓军说。
按此方案计算,2016年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将由70570亿元调整为72350亿元,增加1780亿元。为了确保地方既有财力不变,中央上划收入将通过税收返还方式给地方。同时,中央集中的收入增量将通过均衡性转移支付分配给地方,主要用于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因此,中央2016年预计增收的1780亿元将全部用于地方税收返还。
同时,廖晓军介绍,目前中央与地方增值税收入分享比例,是全面推开营改增改革试点后制定的过渡方案,正式方案尚未出台。(记者 李哲)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环球时报系产品
扫描关注环球网官方微信
扫描关注 这里是美国微信公众号
扫描关注更多环球微信公众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方税务局征管的税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