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性格特点

论中华民族的几个性格特征
&请大家先看下面两句话
“通钢工人已行动起来;丰田的工人已经开始;十三连跳,其实就是工人反抗后受到的镇压--------&&他们需要的是联合&&”&
&&&&&&&&&&&&&&&&&&&&&&&&&&&&&&&&&&&&&
——大海最深处一滴水
“死灭的心没有不平了,没有不公了,连绝望都没有了;尖锐,激烈,白热化的矛盾突然之间消失的无影无踪了;天地之间为之一下子肃立了,静穆了,俨然了,悚然了……”
&&&&&&&&&&&&&&&&&&&&&&&&&&&&&&&&&&&&&&&&&&&&&&&
&&&&&&&&&&&&&&&&&&&&&&&&&&&&&&&&&&&&&&&&&&&&&&&&&&——冲天博客
这是两个网友对现在社会状况的描述,第一句留言是网友“大海最深处一滴水”告诉博主,工人已经开始反抗了,第二句是“冲天博客”在他的文章里写下的一段话,讲述了柳河农民为维护自身利益反而被判刑监禁后的社会心理。
仔细对比上述的描写,我们可以发现,在受到外来不公平待遇时,我们的人民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其实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几乎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都会发生,这就引起了一个很有趣的话题,我们中华民族性格究竟具有哪些与别的民族不同的特点?我们怎样来认识整天与我们朝夕相处的民众。
在近代的思想家里,对中国人的性格了解最彻底的人应当是鲁迅了,一个阿Q
把国人所有的劣根性全部展现出来,上个世纪80年代,也有一本论述国人性格的文学作品,在整个华人界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那就是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
每当我们回顾自己的历史的时候,恐怕都会给自己的民族写下几句评语:自私,狭隘,奴性,不思进取,一盘散沙,没有凝聚力,自己不努力,可是还嫉妒心强等等。
谁都不能否认中国人的性格的确有上述特点,鲁迅的文学描写准确地刻画出了我们身上的劣根,但是我们也要辩白几句——这不是我们自己的错,我们的性格只是我们的民族文化的产物,正如一个孩子先天的疾病不是他的错,我们先辈创造的文化遗留在我们的思想里,使我们显得比较丑陋,但是,罪不在我们自己。
可惜的是,鲁迅只是把我们的丑陋症状告诉了我们,可是他没有告诉我们,我们这些先天的不足是从什么地方得来的,当然,这是祖上的文化遗传给我们的,可是,这种文化又从哪里来的呢,也就是说,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些民族性格呢?
这就是本文要讨论的话题。
谈到民族性格,必然就要先谈到民族,民族的概念该怎样理解,民族是怎样产生的。博主不打算在这个问题上花时间探讨,斯大林早就对民族问题作过精彩的论述,大家可以查阅斯大林于1912年底—1913年初在维也纳写的《民族问题和马克思主义》,这篇文章得到了列宁的高度赞扬。
我们感兴趣的是,一个民族的性格是如何形成的。首先我们要分清楚,民族性格和作为单独个人的性格是不同的东西,我们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性格,有人外向,有人内向,有人张扬,有人含蓄,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些区别,那只有去问人类学家,但是有一点我们要清楚,这是我们还处在生命的胚胎时期就具备的特点,根深蒂固,这种性格我们无法改变,我们可以改变对生活的态度,可是这种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行为差异没办法改变。
可是民族性格是另一种东西,它其实是一种民族文化,而这种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我们就要探讨,中国人特有的文化是怎样形成的。
在讨论之前,我们还多说几句,鲁迅的文学描写固然把我们的性格刻画的很透彻,但是,也只是把我们其中的一些性格刻画出来了,因为他重点在于对我们的丑陋之处进行批判。如果从整体范围来考察我们的性格,结果就会完全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为什么呢? “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们自己的思想意识本来就是传统文化的的复写,那么我们怎样来认识自己的文化呢?犯罪嫌疑人不能做自己辩护律师,因为他说的话本身就不可能客观反映事实。我们要想可观准确地评价自己的文化,就要先跳出来这个文化对我们思想的禁锢,要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采用横向比较和纵向追溯的方式,把我们的文化和别的民族文化对照,找到其中的差异,然后到历史中寻找这种差异的起源和文化形成的规律,这样我们可以找到隐藏在历史背后的钥匙,清楚地了解历史上的一切内在原因,这是最客观,最科学的方法。
&&&&&&&&&&
如果我们采用横向比较的方式来观察各民族的文化特征,就会得出和鲁迅截然不同的观点,而且会大吃一惊的。
首先我们要知道。世界这个概念是在16世纪才出现在人们的思想里,因为资本在那时候登上历史舞台,资本主义诞生的前提是建立世界市场,同时它又加速世界市场的建立。早期的殖民者在世界范围内争夺市场和原料基地,从而把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纳入资本的势力范围内,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西方学者开始,而且也能够研究各地区的民族性格。
结果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在殖民者所遇到的民族当中,最难以征服的,就是中华民族。记住这一点:中华民族是最令西方殖民者头疼的民族——因为它是最团结的民族。
这一切都和我们日常观察到的现象不符,为什么呢?因为当我们的一切行为都变成习惯,就很自然以为所有的民族都和我们一样,最能反应我们的性格的行为,恰恰就是我们自己最容易忽视的地方。据个例子,以前中国杂技团在国际上拿大奖的节目,正是我们自己都看厌的节目——舞狮子,可是在西方的眼里,这才是中国的民族文化。
当西方殖民者在海洋上劈波斩浪的时候,遇到了无数个过去从没有听到过民族,非洲,印度,澳洲,美洲,香料群岛,全都向白人俯首称臣,独独在中国,遇到了最顽强的抵抗,西方学者直到今天都还在纳闷,为什么中国没有被降伏。至于日本,白人根本就没有遇到什么抵抗,美国人的一通大炮立刻让所有日本人在思想上投降了。
在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当初各民族面对殖民者入侵时的反应,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殖民者对中华民族感到头疼。
我们都知道,非洲人民在历史上最苦难的一页是白人写下的——黑奴买卖。当初非洲很多民族正处于奴隶社会,当然其间也有些原始社会的部落,被捕获的黑人被送到美洲大陆拍卖。在被转运的过程中,所受的待遇是不堪忍受的,面对着非人的折磨,黑人们是如何抵抗的呢?自杀,他们就是那么的温顺。
在十九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有些直接在殖民地开办工厂,为了惩罚偷懒的黑人工人,个别工厂采用砍掉胳膊的刑法,结果工头们为了向老板证明自己的监督工作是如何认真。争相给老板观看被砍胳膊的数量,被砍胳膊的数量就成了工头是恪守尽职的证据。
为什么黑奴如此驯服,因为他们是奴隶,奴隶作为生产资料,是不能反抗主人的,正如狗不会违抗它的主人一样。这一点,我们一会儿还要讨论。
在美洲大陆,北美洲的印第安人还处在原始社会,还没有什么占领的价值,可南美洲已经有高度发达的奴隶社会了,白人也在这里取得了戏剧性的胜利,虽然他们遇到了比较激烈的抵抗,可是只要国王被俘,举国就会投降。
在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殖民者也能轻而易举的渗入进来,殖民者在攻打一个王公的领地时,邻近的王公会幸灾乐祸的旁观,甚至会帮助殖民者。而印度的百姓也绝对忠于王公。
唯独在中国,他们遇到了从没有过的阻力,人所周知,大清帝国采用闭关的政策,百姓也是朝廷的忠顺子民。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爆发了鸦片战争。随后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屈辱的条约。
可是西方殖民者没有想到的是:虽然大清政府已经战败认输,可是他们还不得不面对另一场战争——和中国百姓面对面的战争。
在以往对各民族的战争中,殖民者找到了一个制胜的法宝,只要控制住头人,王公,或者国王等,一句话,只要控制了最高统治者,战争就结束了。
照惯例推理,这种战略也应该适用于与中国的战争,因为中国的百姓那么忠于他们的皇帝。可是恰恰相反,皇帝已经臣服,可是百姓仍然不买账,如果有皇帝的圣旨,他们愿意为朝廷战斗,如果皇帝认输,他们就单独战斗。
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使西方人目瞪口呆,他们不明白中国人到底怎么了,中国不是已经认输了吗,怎么又爆发了战争?这次是中国百姓向西方列强的宣战。原来中国百姓和朝廷是两回事。
同样都是文明古国,印度轻而易举的被殖民者同化,经济被分割肢解。可在中国,虽然认输,可是不愿意被同化,土地被占领,可是经济生活不愿意被改造。在非洲,印度和南美洲,当地人很快接受了西方的统治,独在中国,出现了反帝的斗争口号。这的确是一个难以琢磨的民族。
中国人对着皇帝,可以轻而易举的下跪,可是对外来侵略者,死也不跪。面对着西方列强,皇帝不得不下跪。可是愿意对皇帝下跪的中国百姓,却不愿意陪同皇帝向西方列强下跪。
这就是中国人面对外来入侵者,表现出来的民族性格。
这是一个奴性和骨气同时并存的民族。
&&&&&&&&&&
最让西方列强感到畏惧的 ,并不是中国政府,而是蕴藏在中国百姓身上的民族性格。
下面我们就要详细讨论中华民族的性格起源.
&&&&&&&&&&&&&
首先,让我们先来观察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是怎样产生的。
所有住过集体宿舍的人都有这个经历,刚从自己的家里搬出来,和过去从未接触过的成员同居一室,特别容易发生摩擦,而且很容易出现小的帮伙。结成同一帮伙的成员往往过去的生活环境和家庭教育类似,谁都不能否认这一点:出生农村的人很容易聚在一起,在城市或者厂矿成长的成员聚成另一堆。
出生农村的成员都有共同的特点:他们的生活习惯不是很好,没有来自城市的成员爱干净,不太注意公共场所的规章制度,也没有关心周围其它成员利益的概念。比如说:在别人还在休息的时候,毫无顾忌的大声说话,垃圾随意扔,公用的物品喜欢占位己有,把凳子踩脏了也不知道要擦干净,等等。
出生于城市厂矿的成员都有共同的特点,比较“油”,喜欢贫嘴,能说会道。爱好广泛,知识面广,胆子也大,对在公共场所应该遵守的制度也比较清楚。但是他们给人的感觉是:轻浮。
&&&&这两种类型的人起初会经常发生摩擦,可是,几年下来,摩擦越来越少,大家相处得也越来越融洽。
&&&&&&&&&&&&&&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农村来的成员原来的生活环境,大都属于比较偏僻闭塞的地域,并且都是独立门户,几乎没有必须公用的场所。人们的劳动方式都是个体劳动,不需要彼此协助,在狭小独立的劳动条件和生活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劳动者,在思想上不会有集体的概念,因为他们的劳动方式排斥集体协作,所以密集人口地区所需要的公共准则,在这里是不需要的。
&&&&而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厂矿地区,成员都住在同一片区,紧密联系着,一个人的日常行为会影响另一个人。自然的,公共准则必不可少。
上述两种成员因为来自不同的环境,带着不同的生活习惯住在一起,必然会发生碰撞,可是,在同一个新环境生活较长时间后,他们的行为越来越相似,因为共同的环境会在他们的思想上打下相同的烙印。
现在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一个人的行为特征是由其所处的生活环境决定的。我们又回到马克思的哲学观:社会存在决定了社会意识
一个民族表现出来的性格就是一种社会意识。这个民族的社会存在又是什么呢?这个民族的 劳动方式。
我们再来考察中华民族的历史,尤其是它的劳动方式。
中国在2千年前进入封建社会,在封建社会里,主要的阶级为农民和大大小小的地主,我们要知道,奴隶社会的奴隶和封建社会的农民有本质的区别,因为这个区别,使得殖民者在中国遇到了他们想象不到的反抗。
什么是奴隶?奴隶是一种生产资料,是“会说话的工具”,奴隶是没有思想的,尽管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他们是有思想的,可是在奴隶社会里,他们被教化成没有思想的工具,奴隶没有生产工具,因为他们自己就是一种工具,既然是工具,它就不能占有别的工具,所以奴隶和生产工具的关系是并列的,他们都只能被使用工具的劳动者使用,这个劳动者就是奴隶主。
在奴隶社会里,奴隶对奴隶主个人绝对效忠,因为作为一种劳动工具,他们必须被劳动者——奴隶主占有。
什么是农民呢?首先,他从事农业生产,其次,他生活在封建社会里。因为从事农业生产,他的主要生产资料就是土地,主要的生活来源也来自土地。他生活在封建社会里,那就意味着:他此刻是个土地私有者,是土地的主人,尽管这块土地可能是地主租给他的,但至少在使用期间,他还是土地的主人。
这是奴隶和农民根本的区别,奴隶是一种生产资料,可农民是生产资料的主人。所以奴隶必须被劳动者占有。可是,农民作为劳动者,必须占有生产资料。总之,农民作为劳动工具的主人,有自己的思想,有自我意识,所以农民不会对某一个人绝对的忠顺。
奴隶和奴隶主之间,没有别的纽带关系,是赤裸裸的占有和被占有的关系。可是地主对农民的占有,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必须依靠土地来实现。
在我们的概念中,中国人的皇权思想很严重,人们对皇帝无条件的忠顺。其实这是假象,中国人所以崇拜皇帝,因为皇帝掌管着全国的土地,因为这个原因,人们愿意崇拜他,换句话来说,皇帝只是一个傀儡,他是穿&&&
着皇袍的土地,土地用两脚站了起来,就成了皇帝。
封建社会是以个体生产为基础的私有制社会,每个生产者都是私有者,所以,农民和地主,地主和皇帝之间的斗争,本质就是私有者之间的斗争,为了争夺对土地的私有权而斗争。
在这种制度里,皇帝为了实现对其余社会成员的剥削,他就必须让别的社会成员占有土地,使他们成为现实的私有者,所以,土地必须分封下去。
我们再继续观察农民的劳动方式,既然这个劳动者是农民,那就先假定了他是个私有者,他拥有自己的工具,尽管可能他的土地是向地主租来的,但是他和地主之间只存在契约关系,如果准时缴租,地主对他来说是不存在的——至少在他劳动的时候,地主和他无关。&
因而他劳动所需要的一切资源都似乎是他自己的,他的劳动方法完全由他自己来决定,产品除了有一部分以地租或者贡赋上交地主和国家,剩余部分全部归他自己所有。可是也只有缴地组和贡赋的那一刻,地主和国家才出现在他的概念里。剩余的时间,完全表现为他为自己劳动。他的一切劳动资源,也都表现为他自己的资源。所以尽管土地在名义上归朝廷或地主所有,但在农民自己的概念里,土地其实是自己的。
&&&&&如果统治者采用分封土地的方式来剥削,农民其实很乐意建立这种契约关系,因为这使他们和土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了他们作为私人劳动的条件。作为回报,他们承认皇帝的至高无上。但是,如果要使他们离开土地,那么对不起,他们会立刻抛弃你。
因为这些原因,尽管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地位,宣布自己是“天子”
,可实际的生产方式却让农民自己知道,真正的“天子”是土地,“民以食为天”就是例子,而食物来自土地。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皇帝和农民之间,本质上是一种契约关系,皇帝把土地通过个封建主分给农民,农民则归顺皇帝,但是,当农民向皇帝磕头的时候,决不是因为对皇帝本人的敬畏,而是看到了皇帝脚下的土地。
如果这个契约关系被破坏,被违背,农民就会以激烈的手段,维持他们对土地的私有权——发动武装暴动,杀君,最后,改朝换代。
如果不是这样,那怎样解释:中国在2千年的封建社会里,不断的改朝换代,皇帝一个接一个的被撵走,农民一个接一个重新成为皇帝?
这些行为已经成了中华民族的习惯。
所以,我们眼里看到,中国人是安分守己的良民,其实完全是假象。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中国百姓作为土地私有者,总是渴望得到更多的土地,这种对土地的无限贪求,使他们彼此发生争斗。“窝里斗”因此而产生了,安分守己无非是这种“窝里斗”的力量达成平衡的外在表现。
如果平衡被破坏,一切似乎都改变了,安分守己的良民立刻成为暴民,平时驯服的农民会自发的吃大户,最激烈的行为就是建立农民武装,要推翻朝廷。
在这时候,一切礼教都失去了意义,留下来的就是赤裸裸的阶级斗争,小私有者和大私有者之间的拚死格斗。
中华民族的性格是在这种制度下形成的,所以不要指望他们会任人宰割。中华民族是一个喜欢暴力,崇拜杀戮的民族,这一点在大规模的阶级斗争时期就会表现出来。
纵观中国历史,会发现很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对皇帝山呼万岁,一方面又随意的废弃皇帝。战争中如果皇帝被俘,民众马上重新拥立一个皇帝,甚至在宋末,大臣居然背着小皇帝跳海自杀——这个行为到底是忠君还是杀君?
这只能说明一个道理:皇帝只是土地的代表,是人格化的土地。人们忠于皇权,只不过是出于对土地的热爱,一旦他无法代表土地,民众会弃之不理。
现在可以理解了,为什么安分守己的中国人有时候会突然反叛,这只是因为,朝廷其实并不是他们真正崇拜的神,他们崇拜的神是土地爷。外来殖民者遇到的中国不是奴隶社会,而是封建社会。对奴隶主个人的崇拜早就转化为对土地的尊崇了。
在封建社会里,每个劳动者都是私有者,作为私有者,他们必然彼此对立,斗争。土地又是主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来源,所以,农民和地主,皇族之间始终围绕着土地进行斗争。这个现象在一切封建国家都会上演。但是中国的封建社会呈现出与别的民族不同的特点:频繁的发生农民武装起义。而亚洲其余国家和欧洲各国的农民虽然暴动,但次数不多。
农民与地主,封建主之间的斗争是必然的,可是像中国农民这样频繁的采取武装暴动形式却是偶然的。
&& 这个偶然是怎样产生的呢?
&& 源于偶然中的偶然。
不要忘了,中国的第一个封建王朝是秦朝,可是把它推翻的也是中国的第一个农民武装。
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的第一次农民起义,而且它几乎成功了,这给所有的农民指明了一条出路:处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民,有可能翻身成为社会的统治者——只要采取暴力。
陈胜,吴广的偶然成功必然会引发另一件偶然,刘邦,项羽的农民武装,而且又成功了。
这些偶然的成功会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激发着农民不断地去尝试,虽然很多失败了,可是有些的确也成功了。
采用暴力,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虽然历代统治者力图从人们的思想中驱除它,采用各种方式奴化人们的思想。但是,历史是活生生的教材,更有讽刺意义的是,很多统治者自身的经历就告诉人们——造反可以&&
改变命运。
这种文化已经根植在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里,民间流传的语言“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如果我活不下去,那你也别想活”。就是最好的说明。
在中国历史上,要么国泰民安,要么血流成河。
如果说中华民族是个善良的民族,那也只能这样理解,在社会稳定的时候,它的确是这样。在国运艰难的时候,它就是个嗜杀的民族,因为造反就是选择血腥和暴力。
最后讨论中华民族的凝聚性
“中华民族是一盘散沙”,这是我们对自己的评语。可是很多西方学者却不这样看“这个民族的凝聚力太强了”,这是他们的说法。为什么观点会截然相反。
因为长期的农业文化和封建社会里,因为上述的原因,中华民族养成了彼此争斗的习惯,最根本的原因是出于劳动者对土地的争夺。所以我们看起来象散沙
但是要记住,中国的土地是完整的,没有自然的障碍把中国大陆的国土分开
我们看看非洲,虽然它是一块完整的大陆,可是撒哈拉沙漠其实把它分为好几块个不相干的区域,对于古代民族的来说,这是不可逾越的障碍,所以非洲各民族的发展并不同步。
同时,中国的民族是单一的,虽然有少数民族,可是汉人占绝对优势。再看看同为亚洲古国的印度,因为历史上的原因,印度多次被外来民族占领,可是他们彼此没有融合,所以印度一直出于民族分裂状态,这也是它在殖民者面前不堪一击的重要原因。
因为封建社会的农业生产方式,中华民族对土地有特殊的感情。因为土地是完整的,每个劳动者不可能不关心其余劳动者的土地,因为民族单一,所以古代各地区发展均衡,这些造就了中华民族惊人的相似性。中华民族喜欢内讧,其实是劳动者在和另一个自己斗,因为他们彼此相似,作为私有者,他们不可能不彼此斗争。可是在他们感觉到自己的私有者地位要丧失的时候,会表现出惊人的团结,这时候,他们会表现的像一个人——一个私有者的集合体。中华民族给这种行为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理由:“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貌似顺从而内心反叛,三纲五常而大逆不道,行善念佛而崇尚暴力,一盘散沙而终志成城
这就是中国的历史给中华民族造就的民族性格
博主其它相关博文:
&&&&&&&&&&&&&&&&&&&
&&&&&&&&&&&
我的更多文章:
( 13:43:37)( 14:26:38)( 13:38:21)( 13:09:15)( 13:23:30)( 15:52:53)( 15:10:13)( 13:56:39)( 12:51:40)( 16:02:37)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如何评价中国人的民族性格? - 知乎17被浏览3335分享邀请回答15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9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求对中华民族传统性格的理解和认识的文章?
求对中华民族传统性格的理解和认识的文章?
09-03-20 &
看看这篇文章,也许对你有帮助: 论中国传统美德与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培养 摘 要:人格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甚至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的传统美德博大精深,其具体的内涵和修养的方法对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培养和塑造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传统美德;人格培养 中国文化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特色,以人为中心,强调人与人的关系,属伦理型文化。中国的伦理文化对于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对于中国人道德境界,理想人格的培养,对于中国家庭、社会的稳定,对于中华民族的延续、发展,都曾起过历史的积极作用。中国文化有世界上最发达的伦理学说和人生哲学,这些伦理学说和人生哲学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系统的美德,这些美德在封建社会被称誉为“君子之德”。所谓“君子之德”就是中华民族古代理想人格所必备基本品德、基本素质。我们对于这些传统美德给以创造性的转化,给予现代的科学解释,使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就可以成为一种新的美德,从而也就成为我们今天培养21 世纪大学生的理想人格的基本追求、基本素质。 一、人格的内涵 所谓人格,既是伦理学概念,也是心理学概念,它是对人的气质、涵养、价值的一种概括,其基本内容包括人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价值追求、知识结构等重要因素。毫无疑问,人格是以一定的文化与伦理为基础,渗透着人生观、世界观、历史观、道德观、价值观的精神与导向,而表现在人的行为方式与交往关系中。所以,人格与人类的活动,与人类创造历史的实践,与推进人类文明息息相关。 二、中国传统美德概述 中华民族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优良美德,这些优良的美德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道德的丰富源泉。这些优良的传统美德,概括起来主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远大理想并为实现这个理想而奋斗 中国文化是特别强调理想和境界,境界也就是理想、儒家为中华民族设计了“天人合一”、“内圣外王”和“天下为公”的理想,道家设计了“道法自然”“、小国寡民”和“无君论”的理想,墨家提出厂“兼爱非攻”、“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理想。秦汉以后,中国的有志之士在为中华民族的独立、繁荣、富强而奋斗的过程中,或者用时代精神解释了这些理想,或者提出了新的理想。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就是为了在中国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他认为他所创立的“三民主义”学说就是符合大同理想的。毛泽东也很欣赏“大同”理想,他把共产主义称作“世界大同”,并为在中国实现“大同”理想奋斗终生。人各有志,都应当建立一个远大的理想,憧憬一个美好的境界。 (二)加强修养,发扬严以律已,宽以待人的美德。 注重人身修养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特点,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重要区别,在于它的自律性、反躬修己的性质。孔子提倡:“君子求诸己,小求诸人。”意思是说,有修养的人,经常严格要求自己,没有修养的人,才苛求别人。所以他又告诫人们:“躬自厚,而薄责二十人,则远怨矣! & “躬自厚”,是多做自我批评,“薄责于人”,是少批评别人多做自我批评,少责备别人,就可以减少对立面,减少怨言。孔子的得意门生曾子把孔子严以律己、注重自己身心修养的思想总结成一条指导人生的格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梁漱溟在论述中西文化的区别时说道: 中国文化是向内用功夫的(强调自我修养) ,西方文化是向外用功夫的(提倡认识物性) 。重视人生修养不但是中国文化之特点,也是中华民族之美德。普通的人通过修养,提高自己的素质,才可以取得事业的成功,中国文化总是把做人、修养放在首要位置。 (三)强调关心国家利益、他人利益,以人民利益为先 孔子的仁学,仁者爱人,忠恕之道,墨家的兼爱非攻,都是以爱他人,关心他人利益为重。按照“忠恕之道”,主张“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对待别人的慈爱之心,也就是“推己及人”,亦即平常所谓“群体和谐”精神。北宋开明政治家范仲淹更把孟子的民本主义思想概括为脍炙人口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流芳数百年,激励开明政治家去关心人民利益的传统美德。历史上的志士仁人也以此为高尚的道德标准,为民兴利,为国除害。 (四)坚持发愤忘食、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中国文化始终以人为中心,强调人对自然的积极主动精神,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周易乾卦传o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说天道运行刚健有力,君子法天,自强不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正是《周易》所反映的中国文化精神,也是数千年积累起来的传统美德。孔子正是遵循这种精神奋斗了一生,把自己铸造成为人类的伟人。他在晚年面对自己的弟子述说自己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时说:“其(指自己)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 曾参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提出君子“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的观点。他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从此,君子“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传统美德,激励着数以千万的志士仁人为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事业终生奋斗。 (五)发扬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美德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向来被认为是志士仁人坚持正义、坚持真理、坚持理想与信念的高尚品质和传统美德。这种美德激励了多少中华儿女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伟大事业,也在中华文化的史册上谱写了新的动人乐章。 (六)发扬孝敬父母、尊师重道的美德 孝敬父母、尊师重道是中国文化之根本精神、中华民族之传统美德。有人称中国文化是“孝文化”,这是有道理的。对于封建统治阶级所提倡的“孝道”,我们当然应该进行分析、鉴别。但是,孝敬父母的基本思想,则是数千年调整、和谐家庭关系所积累起来的伦理规范,成为中华民族历代所认同的传统美德,今天仍然应当继承和发扬。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另一个重要的传统美德。中国古代向来有“天、地、君、亲、师”并列的提法,这既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点,又说明了“尊师重道”的传统。 四、借优秀传统,塑理想人格 理想人格是具体的、现实的。儒家有儒家的理想人格,道家有道家的理想人格,墨家有墨家的理想人格,古代有古代的理想人格,现代有现代的理想人格,东方有东方的理想人格,西方有西方的理想人格。现代的理想人格,一定是在继承古代理想人格优秀遗产的基础上, 又吸收了西方理想人格的可取成分的条件下,融合、转化而成的。这是对古代理想人格的创造性转化,完成对古代理想人格的创造性转化,才能成就现代的理想人格。 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志士仁人”的人格,成为体“仁”的人也就是理想人格,即所谓“圣人”人格。“仁人”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他能够做到“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能够“泛爱众”“博施于民”的人都是“仁人”。“泛爱众”“博施于民”就不容易做到。其中最重要的是“克己复礼”“忠恕之道”,“克己”是克制自己的私欲,具体的要求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忠恕之道,要求做到恭、宽、信、敏、惠,温、良、恭、俭、比,也就能做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矜而不争”。这些理想人格的文化、道德素质,在古代看来已经很理想,今天看来就很不够了,它只是一个侧面而已。_ 道家的理想人格是能够“体道”的人格,也就是“真人”或“至人”的人格。所谓“体道”或“真人”的人格,即是能顺乎自然,“无欲”“无争”“知足长乐”的人格。这在道家看来己经是很理想了。但是,今天看来也是很不够的,都缺乏现代意识、现代精神。 现代新型的理想人格,应该是既有传统的美德,又有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又有现代科学及管理知识。现代意识与时代精神,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竞争意识,创新意识,风险意识,全球意识。实事求是地说,这四种意识都是中国固有传统文化所缺乏的。我们培养跨世纪人才,造就新型的理想人格,必须在继承、发扬传统美德的基础上,与现代意识、时代精神相结合,掌握现代的科学与管理知识。在此条件下,建立新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历史观、审美观、这种人格,善于调处个人与环境、个体与整体、需要与奉献、欲望与现实等等的关系,既表现为自尊、自爱、白律、自信、自强、自进的精神,又具有开放、创新、竞争、奋斗品质,既有忧患意识,又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义务感,既有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又有“公天下”“天下为公”“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理想。这就是我们要造就的21世纪理想人格。 如何培养新型的理想人格呢? 也就是培养理想人格的方法问题。孔子称作“为仁之方”。他在《论语》中讲了许多内容,概括起来,不外乎学习、笃行、内省三种方法,对我们今天仍然具有借鉴与启发意义。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又说:“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这些都是学习好的品德的具体方法。孔子要求其弟子除了学习之外,强调实行,怎样实行呢? 他主张效法身边的榜样去身体力行。说:“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已。”何谓“能近取譬”呢? 就是效法身边的榜样,以身边的仁人为榜样去实行仁德,这便是实践仁的方法。儒家最重视内省的修养方法,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下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儒家提倡做人要有修养,有修养的核心在于能经常用仁、义、礼、智、信这些道德去做自我反省。儒家的基本经典《大学》强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为什么这样强调修身呢? 《大学》一文解释得非常明白:“意诚而后心自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原来,修身可以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效果。《中庸》一文则将这种修养方一法叫做“慎独”,所谓“君子慎其独也”。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有修养的人,常做自我批评,自己扫除心灵上的尘埃。以上儒家的修养方法,今天看来,虽然有脱离实际之处,但是,它那种自尊、自重、自律的精神对我们今天仍有教益,仍有启发。希望青年朋友们,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增强现代意识,造就新型的理想人格,站在世纪之交的制高点,为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为推进人类文明多做贡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__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摘 要:人格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甚至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的传统美德博大精深,其具体的内涵和修养的方法对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培养和塑造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传统美德;人格培养 中国文化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特色,以人为中心,强调人与人的关系,属伦理型文化。中国的伦理文化对于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对于中国人道德境界,理想人格的培养,对于中国家庭、社会的稳定,对于中华民族的延续、发展,都曾起过历史的积极作用。中国文化有世界上最发达的伦理学说和人生哲学,这些伦理学说和人生哲学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系统的美德,这些美德在封建社会被称誉为“君子之德”。所谓“君子之德”就是中华民族古代理想人格所必备基本品德、基本素质。我们对于这些传统美德给以创造性的转化,给予现代的科学解释,使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就可以成为一种新的美德,从而也就成为我们今天培养21 世纪大学生的理想人格的基本追求、基本素质。 一、人格的内涵 所谓人格,既是伦理学概念,也是心理学概念,它是对人的气质、涵养、价值的一种概括,其基本内容包括人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价值追求、知识结构等重要因素。毫无疑问,人格是以一定的文化与伦理为基础,渗透着人生观、世界观、历史观、道德观、价值观的精神与导向,而表现在人的行为方式与交往关系中。所以,人格与人类的活动,与人类创造历史的实践,与推进人类文明息息相关。 二、中国传统美德概述 中华民族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优良美德,这些优良的美德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道德的丰富源泉。这些优良的传统美德,概括起来主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远大理想并为实现这个理想而奋斗 中国文化是特别强调理想和境界,境界也就是理想、儒家为中华民族设计了“天人合一”、“内圣外王”和“天下为公”的理想,道家设计了“道法自然”“、小国寡民”和“无君论”的理想,墨家提出厂“兼爱非攻”、“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理想。秦汉以后,中国的有志之士在为中华民族的独立、繁荣、富强而奋斗的过程中,或者用时代精神解释了这些理想,或者提出了新的理想。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就是为了在中国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他认为他所创立的“三民主义”学说就是符合大同理想的。毛泽东也很欣赏“大同”理想,他把共产主义称作“世界大同”,并为在中国实现“大同”理想奋斗终生。人各有志,都应当建立一个远大的理想,憧憬一个美好的境界。 (二)加强修养,发扬严以律已,宽以待人的美德。 注重人身修养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特点,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重要区别,在于它的自律性、反躬修己的性质。孔子提倡:“君子求诸己,小求诸人。”意思是说,有修养的人,经常严格要求自己,没有修养的人,才苛求别人。所以他又告诫人们:“躬自厚,而薄责二十人,则远怨矣! & “躬自厚”,是多做自我批评,“薄责于人”,是少批评别人多做自我批评,少责备别人,就可以减少对立面,减少怨言。孔子的得意门生曾子把孔子严以律己、注重自己身心修养的思想总结成一条指导人生的格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梁漱溟在论述中西文化的区别时说道: 中国文化是向内用功夫的(强调自我修养) ,西方文化是向外用功夫的(提倡认识物性) 。重视人生修养不但是中国文化之特点,也是中华民族之美德。普通的人通过修养,提高自己的素质,才可以取得事业的成功,中国文化总是把做人、修养放在首要位置。 (三)强调关心国家利益、他人利益,以人民利益为先 孔子的仁学,仁者爱人,忠恕之道,墨家的兼爱非攻,都是以爱他人,关心他人利益为重。按照“忠恕之道”,主张“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对待别人的慈爱之心,也就是“推己及人”,亦即平常所谓“群体和谐”精神。北宋开明政治家范仲淹更把孟子的民本主义思想概括为脍炙人口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流芳数百年,激励开明政治家去关心人民利益的传统美德。历史上的志士仁人也以此为高尚的道德标准,为民兴利,为国除害。 (四)坚持发愤忘食、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中国文化始终以人为中心,强调人对自然的积极主动精神,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周易乾卦传o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说天道运行刚健有力,君子法天,自强不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正是《周易》所反映的中国文化精神,也是数千年积累起来的传统美德。孔子正是遵循这种精神奋斗了一生,把自己铸造成为人类的伟人。他在晚年面对自己的弟子述说自己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时说:“其(指自己)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 曾参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提出君子“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的观点。他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从此,君子“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传统美德,激励着数以千万的志士仁人为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事业终生奋斗。 (五)发扬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美德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向来被认为是志士仁人坚持正义、坚持真理、坚持理想与信念的高尚品质和传统美德。这种美德激励了多少中华儿女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伟大事业,也在中华文化的史册上谱写了新的动人乐章。 (六)发扬孝敬父母、尊师重道的美德 孝敬父母、尊师重道是中国文化之根本精神、中华民族之传统美德。有人称中国文化是“孝文化”,这是有道理的。对于封建统治阶级所提倡的“孝道”,我们当然应该进行分析、鉴别。但是,孝敬父母的基本思想,则是数千年调整、和谐家庭关系所积累起来的伦理规范,成为中华民族历代所认同的传统美德,今天仍然应当继承和发扬。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另一个重要的传统美德。中国古代向来有“天、地、君、亲、师”并列的提法,这既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点,又说明了“尊师重道”的传统。 四、借优秀传统,塑理想人格 理想人格是具体的、现实的。儒家有儒家的理想人格,道家有道家的理想人格,墨家有墨家的理想人格,古代有古代的理想人格,现代有现代的理想人格,东方有东方的理想人格,西方有西方的理想人格。现代的理想人格,一定是在继承古代理想人格优秀遗产的基础上, 又吸收了西方理想人格的可取成分的条件下,融合、转化而成的。这是对古代理想人格的创造性转化,完成对古代理想人格的创造性转化,才能成就现代的理想人格。 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志士仁人”的人格,成为体“仁”的人也就是理想人格,即所谓“圣人”人格。“仁人”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他能够做到“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能够“泛爱众”“博施于民”的人都是“仁人”。“泛爱众”“博施于民”就不容易做到。其中最重要的是“克己复礼”“忠恕之道”,“克己”是克制自己的私欲,具体的要求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忠恕之道,要求做到恭、宽、信、敏、惠,温、良、恭、俭、比,也就能做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矜而不争”。这些理想人格的文化、道德素质,在古代看来已经很理想,今天看来就很不够了,它只是一个侧面而已。_ 道家的理想人格是能够“体道”的人格,也就是“真人”或“至人”的人格。所谓“体道”或“真人”的人格,即是能顺乎自然,“无欲”“无争”“知足长乐”的人格。这在道家看来己经是很理想了。但是,今天看来也是很不够的,都缺乏现代意识、现代精神。 现代新型的理想人格,应该是既有传统的美德,又有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又有现代科学及管理知识。现代意识与时代精神,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竞争意识,创新意识,风险意识,全球意识。实事求是地说,这四种意识都是中国固有传统文化所缺乏的。我们培养跨世纪人才,造就新型的理想人格,必须在继承、发扬传统美德的基础上,与现代意识、时代精神相结合,掌握现代的科学与管理知识。在此条件下,建立新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历史观、审美观、这种人格,善于调处个人与环境、个体与整体、需要与奉献、欲望与现实等等的关系,既表现为自尊、自爱、白律、自信、自强、自进的精神,又具有开放、创新、竞争、奋斗品质,既有忧患意识,又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义务感,既有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又有“公天下”“天下为公”“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理想。这就是我们要造就的21世纪理想人格。 如何培养新型的理想人格呢? 也就是培养理想人格的方法问题。孔子称作“为仁之方”。他在《论语》中讲了许多内容,概括起来,不外乎学习、笃行、内省三种方法,对我们今天仍然具有借鉴与启发意义。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又说:“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这些都是学习好的品德的具体方法。孔子要求其弟子除了学习之外,强调实行,怎样实行呢? 他主张效法身边的榜样去身体力行。说:“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已。”何谓“能近取譬”呢? 就是效法身边的榜样,以身边的仁人为榜样去实行仁德,这便是实践仁的方法。儒家最重视内省的修养方法,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下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儒家提倡做人要有修养,有修养的核心在于能经常用仁、义、礼、智、信这些道德去做自我反省。儒家的基本经典《大学》强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为什么这样强调修身呢? 《大学》一文解释得非常明白:“意诚而后心自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原来,修身可以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效果。《中庸》一文则将这种修养方一法叫做“慎独”,所谓“君子慎其独也”。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有修养的人,常做自我批评,自己扫除心灵上的尘埃。以上儒家的修养方法,今天看来,虽然有脱离实际之处,但是,它那种自尊、自重、自律的精神对我们今天仍有教益,仍有启发。希望青年朋友们,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增强现代意识,造就新型的理想人格,站在世纪之交的制高点,为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为推进人类文明多做贡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华民族气节的人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